姐妹情谊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姐妹情谊篇一
《“姐妹情谊”如何可能?》

姐妹情谊篇二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谊》

商洛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谊

系别专业: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生姓名: 闫 雪

学生学号: 10013328

指导教师: 刘 婷

毕业时间: 二〇一四年七月

2014 年 6月20 日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谊

摘 要:女性情谊指的是女性之间分享丰富的内心生活,对男权意识的反抗,相互提供和接受物质与精神援助的情谊和情爱。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姐妹情谊”叙事经过了异性恋机制中的精神“方舟”、欲望化的嫘斯宾情结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姐妹情谊”的源始与发展,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小说《方舟》与《弟兄们》中所体现出的“姐妹情谊”等不同的角度的分析,揭示出构建女性乌托邦的虚妄,女性生存的困境和寻求自我的重要性。

关键词:女性文学;姐妹情谊;嫘斯宾情结;寻求自我

New Era In Women's Literature Of The Sisterly Friendship

Abstract: female friendship is shared between women of the rich inner life, to the men's awareness of the right to resist, mutual giving and receiving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sistance brotherhood and love. China's new era in literature of the brotherhood between the "sisters" narrative is a heterosexual in the mechanism of the "Noah's ark" spirit, desire, Yitzhak Rabin, the overall sentiment, and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ister" of the brotherhood between source and development, China's new era women's literature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novel "the ark" and "brothers" as reflected by the sister of the Brotherhood,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s well as in the context of particular works of literature reveals that, build the phantom female utopia, the female survival and the search for self-importance.

Key words: female literature; sister feelings; comprehensive complex; the search for self

目 录

引 言 .................................................. 1

一、姐妹情谊的源始 ...................................... 1

1、西方文学史对“姐妹情谊”的解读—“嫘斯宾主义” ..... 2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姐妹情谊”的萌发 ................. 3

二、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谊” ....................... 5

1、新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女性小说的发展 ............... 5

2、小说《方舟》与《弟兄们》中的“姐妹情谊” ........... 6

三、“姐妹情谊”的乌托邦 .................................. 8

1、女性共同经验的虚妄 ................................. 9

2、被男权社会隔离 ..................................... 9

3、被母性、妻性解构 .................................. 10

结 语 ................................................. 11

参考文献 ............................................... 12

致 谢 ................................................. 12

引 言

也许没有人否认,中国女性的命运与中国历史命运之间有着密切的错综纠缠。女性那由地心而地表的特殊历程,无论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群体经验,都引人也值得人作不仅纵贯历史今昔,而且横贯历史表里之思。①

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来, 历史便成为一部男人的历史, 女人只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 作为奴隶和生孩子的工具而存在。正如恩格斯所说: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庭中, 也掌握了权柄, 而妻子则

②被贬低, 被奴役, 变成了丈夫淫欲的奴隶, 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但同

时, 人类社会的历史又是一部妇女挣扎与反抗的历史, 几千年来, 她们中的很多人不甘处于从属的地位, 不甘任意被人摆布, 向男权社会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勇猛的冲击。20 世纪初期, 更是由于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 男女平等, 婚恋自由, 自主自立成为现代女作家们的共同呼声。在这一行列中, 那些有知识有追求的女性成为最优秀的一群, 她们不仅是最先的觉醒者, 身先士卒的反抗者, 还用笔记录下她们自己的血泪历程, 欢乐痛苦。这些被称为“女性文学”的优秀作品, 成为人类历史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女性文学中关于“姐妹情谊”的书写令人注目。

一、姐妹情谊的源始

通常,女性主义用“女同性爱”、“女同性恋”、“姐妹情谊”、“女性情谊”等名词,表达女性之间的情谊和情爱,它们都携带着性别意识形态和性别政治意味。在国外,“女同性恋”有着强烈的先锋性和批判性,标识了女性主义对“异性恋”格局中女性受牵制处境的反抗。在国内,不言自明的原因使女作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选择了比较温和的“姐妹情谊”和“女性情谊”的概念,但其中所涵纳的精神却保留下来了。 ① 孟悦 、戴锦华: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1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四卷 ,第52页。

1、西方文学史对“姐妹情谊”的解读—“嫘斯宾主义”

女同性恋主义者(lesbianist)国内有时也音译为“嫘斯宾主义者”,因古希腊著名女诗人、女同性恋者萨福所居住的嫘斯宾岛(lesbos) 而得名。西方20 世纪60、70 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化理论界还风靡一个语汇“姐妹情谊”(sisterhood),它们都用来表述女性与女性之间那种基于维护共同利益、反抗男权文化的特殊亲密关系,这特殊亲密关系是情感、精神、心灵上的共鸣与现实利益上的惺惺相惜。

作为一种写作母题,女同性爱出现在英国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等西方文学家的作品中。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主义者,沃克认为在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依然存在的美国社会,黑人妇女必须自身首先结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才有可能逐步摆脱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因此,我们看到《紫颜色》①中的姐妹情谊不再是局限于两个女性之间,而是扩展到了黑人女性群体,她们共同缝制被她们称作“姐妹的选择”的百纳被。姐妹情谊也不再仅仅是黑人女性获得安慰和鼓励的源泉,它将成为黑人女性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寻求自我解放的重要途径。正是来自于沙格、索菲亚、聂蒂等三位黑人女性的情谊使主人公西丽获得了完整的自我。通过展现西丽自我价值的实现,沃克充分表达并高度赞颂了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

作为性别政治宣言及政治运动的女同性恋主义(Lesbianism),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逐渐蔓延壮大后,成为女性主义的一个支流—女同性恋女性主义(Lesbian feminist)。女同性恋把妇女归结为一个阶级,女性个人的痛苦被上升为政治问题来认识。它认为男性本位的异性恋霸权,无孔不入地渗透并支配既有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宗教以至私人情爱等不同范畴。如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者维悌格(Monique Witting)就认为,传统的性别二分的观念本身就已经被异性恋话了,所谓“女人”只有“在异性恋思维系统与异性恋经济体系里才有意义”,维悌格因此宣称“女同性恋并非女人”。②相对于“女人”在社会关系上被男人宰制,女同性恋至少在性实践方面逃脱了此种奴隶状态,它是一个超乎男女性别的概念。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宣称:“一个完全独立于男人的女人—她从别的妇女那获得爱情、性生活和自尊—对大男子主义是巨大的威胁。她不需要男人,因此他们① [美] 艾丽斯·沃克:《紫颜色》,陶洁译,外国文学出版社,第39页。

Monique Witting,"The Straight Mind".Feminist Issuse (Summer 1980):110. ②

姐妹情谊篇三
《久别的姐妹情谊》

久别的姐妹情谊

好久没见的姐妹重逢,那份亲切感依旧!很开心!感谢时间为我们见证这份难能可贵的感情!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和这么多好朋友,好姐妹之间的感情,就像那美酒,时间越久,越是香气迷人,让人回味,值得我一生珍藏!因为生活,让我们之间不能像以前那样朝夕相处,甚至见面的次数日渐减少,也许半年聚一次,也许一年聚一次,也许很多年才能聚在一起一次!但却能心灵相吸!总不忘在那些在别人眼里并不重要的重要日子里,把对方想起,偶儿的一声问候会让我们开心许久,妈妈说我们这些丫头们就不能聚在一起,因为总有说不完的话,打也打不开,嘿嘿!就像小时候会把就不多的零花钱偷偷的攒起来,给你买个生日礼物,大家七七八八的聚在某某的家里美餐一顿!然后把家里弄的一塌糊涂,大家一溜烟都跑掉,把残局留给长辈们!后来我们这群丫头们都毕业了,大家各奔东西,去了不同的城市,做着不同的工作,因为某些原因,我们的距离远了,联系断了,心里也孤单了!可是就能在某天下班回来,说有我的信,我的电话,就像天上掉了个大馅饼给我,惊喜啊!我们又联系上了,还像昔日里的我们一样,嘻嘻哈哈个没完!还记得宿管阿姨不耐烦时的表情!现在见了我们还像以前一样,呆在一起,总能聊在一起,天南地北没有了!现在更多的是聊生活,相互鼓励,相互借鉴,相互督促!真好!祝愿2013年,我们的感情依旧!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按照自己的规划顺利进行!祝愿某某某美女能处理好自己的感

情,尽快和我们相聚!亲!祝愿2013能给我们每个人带来好运气!期待下一个好日子的到来吧!

姐妹情谊篇四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姐妹情谊篇五
《《秀拉》中的黑人女性姐妹情谊及其作用》

姐妹情谊篇六
《26从姐妹情谊剖析_紫色_中的妇女主义》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0No.7借鉴与比较

从姐妹情谊剖析《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董天孙潇潇

摘要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受到来自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身体和心灵备受摧残。著名的黑人女

作家艾丽丝·沃克,凭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试图探索一条帮助广大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本文从沃克的妇女主义角度出发,解读其代表作《紫色》里的姐妹情谊对主人公茜丽摆脱压迫,获得精神解放以及人格独立的重要性。关键词: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姐妹情谊

I106.4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

一引言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出生于美国南方黑人聚集的佐治亚州的一个佃农家庭,自幼亲眼目睹并经历了黑人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生活的不幸与苦

祖母身上了解到黑人妇女倍受欺压、屡受难。她还从母亲、

凌辱的悲惨生活和多桀命运,从她们身上了解和认识了黑人民族文化传统,从而培育了她对黑人民族传统文化的关切和热爱。沃克曾积极投身于上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美国民权运动,发表过多篇号召少数裔妇女团结起来,争取自由平等解放的文章。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植根于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以美国黑人,尤其是美国黑人妇女的命运和前途作为其小说创作的主题。

艾丽丝·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色》发表于1982年,荣获了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小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的农村,美国黑人运动前夕,正值美国黑人遭遇严重的种族歧视。主人公黑人女孩茜丽,在种族、性别歧视严重的社会环境下,饱受煎熬,她先被继父强暴,后又被

凶狠的黑人X先生,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然迫嫁给了粗鲁、

而,茜丽能做的只有沉默,由于没有可倾诉的对象,她只能给自己心中的上帝写信,倾诉内心的酸楚。后来在X先生的情人莎格,儿媳索菲娅以及妹妹耐蒂的帮助下,茜丽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并开始反抗压迫,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自强、拥有完整人格和尊严的女性。在这部小说中,沃克从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创作视角出发,试图探索黑人妇女寻求解放的道路,强调黑人妇女内部团结互助的姐妹情谊的重要性。

二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

在为身处双重压迫,苦难深重的黑人妇女深感悲悯同情,并在不遗余力地为她们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沃克提出了自己独创的“妇女主义”理论。她在1983年发表的《寻找母亲的花园———女性主义散文》中,提出了当代重要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即美国黑人妇女主义(womanism)。“womanism”这个词汇来自黑人方言“womanish”,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孩子尤其是指胆大的女孩子们在未成年时喜欢提出一些不适合她们的提问,同时“womanish”一词在黑人方言中还有“能力”“责任”、、“领导素质”等含义。黑人妇女主义有别于以往的“女性主义”(feminism),它是“专门用来表示黑人妇女或有色人种妇女的思想体系”(李清,2009),这就在本质上不036

同于以黑人为中心的单纯的反种族歧视的黑人民族主义和

以西方白人妇女为中心的反父权制的白人女性主义两大思

它是针对黑人妇女———既是种族压迫的一部分,又想体系。

是性别歧视的对象而提出的。

“妇女主义者是特指黑人妇女或有色妇女,她们欣赏并热爱女性文化、女性情感、女性力量,尤其是重视热爱女性本身。不仅如此,妇女主义者还应该献身于黑人的民族事

(谢剑玲,2008)。沃克对妇女主义者业,维护民族的整体性”

的定义从语言到形式都是反传统的,它颠覆了以往的二元对立思维,以爱和宽容为思想灵魂,是一种成熟的以团结友爱为力量来争取种族和性别平等的思想,以实现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全人类的生存和精神完整为目的的信仰。沃克的妇女主义理论弥补了白人女权主义理论中忽略种族、阶级的话语,把黑人女性话语从白人女权主义话语中解放出来,使妇女主义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色彩。沃克在解释妇女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关系时认为:妇女主义者之于女性主义者就像紫颜色之于淡紫色。在其成名作《紫色》中,妇女主义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三姐妹情谊———妇女主义思想的精神核心

姐妹情谊是沃克妇女主义思想的精神核心,是广大黑人女性谋生存,求发展的精神保证,它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集体力量形成巨大的推动力。由于黑人妇女除了受种族主义迫害以外,还缺少身边黑人男性的重视和理解,情感的压抑和内心世界的空虚使她们几乎处于失语状态,无法找到

然而相同的经历,相似的心理状态使得黑人妇生存的出路。

女之间相互同情,相互信任,互相勉励,强者帮助和鼓励弱者走出困境,走向独立自强的道路。小说《紫色》的主人公茜丽从自我意识觉醒到自我解放的经历过程,就是在她身边的一群黑人姐妹的深厚情谊和无私帮助下完成的。在茜丽女性思想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两个人物———索菲娅和莎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索菲娅是茜丽的儿媳,是茜丽的丈夫X先生与前妻的儿子———哈泼的妻子。她聪明、强壮,敢做敢为,最重要的是她有一种不肯低头的精神,从来都像一支勇往直前的军队那样充满霸气。“我这辈子一直在跟人打架,跟父亲打,跟兄弟打,跟堂兄弟和叔叔伯伯打。一个女孩在一个男人统治的家里是不安全的”。索菲娅意识到在黑人家庭中男性的霸权地位使女性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以致黑人女性像奴隶一样没有任何自由。索菲娅没有像其他女性那样

借鉴与比较默默地忍受着一切。当索菲娅的丈夫想通过打骂来指使她做事的时候,她狠狠地对丈夫进行了还击。而性格懦弱又几乎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茜丽为了生存无力反抗,也从未想过反抗。她把“自己变成木头”,机械地过着千百年来黑人妇女没有自我的生活。在一直以来的父权制文化下,茜丽甚至把性别角色的价值标准和男权规范内在化,自觉地以此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认同了男人为她设定的角色。而且,她认为其他女性也应像她一样规规矩矩地遵循这个规范。所以,当索菲娅反抗哈泼时,就连深受男人迫害的茜丽也建议哈波去“揍她”。可见,男性对女性的暴虐与专制,已经成为黑人文化的一种本体性的文化存在。索菲娅对男性大胆蛮横的行为使茜丽感到震惊。在茜丽眼中,索菲娅反抗男性的行为是不符合当时男权至上的社会规范要求的,应该受到惩罚;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索菲娅为争取自由平等,奋起反抗,不惜与她身边一切男性为敌的态度和做法,使茜丽看到了女性的存在和价值。茜丽和索菲娅的友谊是建立在一次误会之后。当索菲娅得知茜丽鼓励哈泼打自己,就怒不可遏地去直面茜丽。但经过一番坦诚的交谈之后,她们了解到彼此的命运竟然如此地相似。误会消除了,茜丽和索菲娅坐在一起缝制一条由不同颜色的布拼起来的被子,起名为“姐妹的选择”。索菲娅的思想和行为敲开了茜丽沉默的心,茜丽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了。小说中最能体现姐妹情谊对黑人妇女重要性的是莎格和茜丽的情谊。索菲娅给予了茜丽一个自由独立的女性形象,在茜丽心中播下了一颗女性意识的种子。而莎格使这颗女性意识的种子开始在茜丽心里发芽生长。最终,在莎格的帮助下,茜丽获得了精神和经济上的完全独立。莎格是一名充满魅力的布鲁斯歌手,是茜丽丈夫X先生的情人。X先生把生病的莎格接到家里来调养,宽厚善良的茜丽并没有因为她是丈夫的情人而心存妒忌,相反,她却精心细致地给予照料。

在茜丽的悉心护理下,莎格的病逐渐痊愈,两个女人之间也由此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莎格性格直爽、奔放,极具独立性和叛逆精神,她勇敢地打破了男权规范强加给女性的意识形态,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莎格是一位解放了的黑人女性。感恩于在重病期间茜丽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得知茜丽在X先生家悲惨的生活状况之后,莎格决定留下来帮助茜丽。由于茜丽受奴役和压迫的时日太久,她的肉体和精神一样麻木,甚至对女性身体的结构和作用一概不知。所以,莎格首先通过唤醒茜丽对自己女性身体的热爱来唤醒茜丽对自己的信心。婚后多年,茜丽第一次正视自己的身体结构,发现了女性身体的美丽和美好。在与莎格发展起来的同性恋关系中,茜丽终于获得了缺失多年的爱与关怀。在莎格那里,茜丽得到了作为“人”应有的尊重,并逐渐恢复了做人的自信。黑人学者贝纳德·贝尔指出,“同性恋是茜丽走向自我,走向姐妹情谊和人类情谊的通道”。莎格对茜丽最重要的帮助在于她改变了束缚茜丽多年的传统观念,即男性至上的观念。莎格从来不听从男性对她的要求,相反,她总是要求男性为她服务。她的做法受到保守的男性和女性的指责,因为这是不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然而,莎格毫无顾及,依然按照自己的原则工作生活。莎格教育茜丽要摆脱男权至上的观念,她说:“你必须把男人的影子从你的眼珠里抹掉,你才能看到一切”。莎格鼓励引导茜丽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回归了自我,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价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0No.7

值。对于茜丽心中白人男性上帝的意象,莎格指出,上帝活在每个人的心中,既不是“她”,也不是“他”,而是“它”。莎格说,上帝在你心里,你和上帝一起来到人间,但是只有在心

里寻找它的人才能找到它。上帝喜欢有好东西大家一起享

受,

“你要是走过一块地,没有注意到地里的紫颜色,上帝就会很生气。”

这里,紫色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在莎格的帮助下,茜丽拿到了被丈夫藏匿多年的妹妹

耐蒂的来信,这促使茜丽完全觉醒,她愤怒地想用剃须刀杀

死她的丈夫,幸好被莎格及时阻止。觉醒后的茜丽像一个女权主义者,反抗意识越来越强烈。她不再对自己感到羞耻,

不再对男人感到害怕。

当丈夫又要揍她时,她针锋相对,“用餐刀扎他的手”;面对丈夫对她的讽刺,茜丽终于发泄出多

年的不满:“我穷,我是个黑人,我也许长得难看……不过我就在这里。”这是茜丽的独立宣言,在莎格的启发和引导下,茜丽终于摆脱了精神枷锁,站立起来了。她终于不再像以前

那样逆来顺受、

忍气吞声,默默地承受着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莎格启发了她的思想,激活了她沉睡多年的自我意识,

从莎格身上,茜丽看到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变生活,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只男性对社会有作用,女性在社会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价值。茜丽决定彻底摆脱男权制的压迫,于是她跟随莎格来

到了孟菲斯市,开始了独立生活。她从学习做裤子开始,

直到后来开办了自己的裤子公司,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这

样,茜丽完成了从人格到经济的完全独立,这标志着茜丽最终摆脱了父权思想的束缚,成为独立自由的新女性。茜丽的解放也促成了X先生态度的转变,他不再把茜丽当成奴隶看待,而把她看成跟自己一样享有相同权利的人。他接受了茜丽的价值观,茜丽也终于称呼他的名字———阿尔伯特,从

此,他们建立了平等共处的夫妻关系。四结语

沃克在小说

《紫色》中深刻揭露了黑人女性所受到的来自种族和黑人男性的双重压迫。通过描写茜丽从自我意识觉醒到完全独立的过程,沃克为广大黑人妇女指出了实现

自我,争取独立自由的出路:与身边的黑人女性建立一种亲

密的姐妹情谊,互相帮助,摒弃男权至上的思想束缚,了解自我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枷锁,赢得精神和人格的完全独立。参考文献:[1]Alice·Walker.TheColorPurple[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92.[2]Alice·Walker.InSearchofOurMother’sGardens[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83.

[3][美]艾丽丝·

沃克,陶洁译:《紫色》,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4]李清:《论艾丽丝·沃克〈紫颜色〉中的妇女主义》,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第2期。

[5]谢剑玲:《从〈紫色〉看艾丽丝·沃克的女性观》,《科技信息》,2008年第30期。作者简介:董天,男,1963—,河北保定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孙潇潇,女,1985—,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037

姐妹情谊篇七
《《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姐妹情谊篇八
《《妻子和女儿》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姐妹情谊”》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2842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