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2015新年罗鼓曲篇一
《2015-01-19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2015-01-19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关键词:优势
我有一位给制造业做咨询的朋友,他的专长就是给那些制造企业做精益化的改造,不过这两年生意不太好做,他说是因为中国制造的精益化程度已经很高了,改进的空间有限了。我说你这说的不对吧,至少我知道中国制造业和德国的差别还是巨大的。他说对啊,不过这个差距就不是通过管理能缩小的啦,这个差距已经是人的差距。说白了,我们的制造体系还是一个不肯对工人好,不肯让工人干的有希望活的有尊严的体系,管理节省下来的费用又因为过高的协作损耗流失掉了。我说那怎么办呢?某种程度上中国工人的工资低,正是中国制造的优势所在啊。那位朋友说,对啊,进化过程中确实是有这个规律的呀,过去的优势没准就是未来的障碍。今天您回复“优势”两个字给你看一个反面的例子。
坏身体,带来好运气
沙伦·莫勒姆
血色病是欧洲最为常见的遗传疾病。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一旦摄入铁元素过多,身体会自动减少对铁的吸收。但血色病患者却停不下来。过量的铁会损害关节和脏器,甚至导致衰竭死亡。从进化的角度看,让我们的更强大的基因能随着人类的繁衍传递下去,让我们更脆弱的基因很难延续,因为携带它的人通常早早死掉了。那为什么血色病这样的杀手会得以代代相传呢?因为它也有好的一面——帮我们挨过瘟疫。
1347年后,鼠疫横扫欧洲,2500万欧洲人暴毙。鼠疫最常见的感染方式是侵入淋巴结,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据记载当时的欧洲成了人间地狱:“父亲埋葬了孩子,妻子埋葬了丈夫,兄弟一个接着一个死去。似乎只要呼吸一下,或者看上一眼,就会感染上瘟疫。没有人为死者哭泣,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将是谁。死者如此之众,人们悲哀地认为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了。”但末日并未来临,这场瘟疫没有夺取所有人的生命。有些人死了,有些人即使染上也能幸免,这
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和铁元素有关。人需要铁,细菌也要,感染必须摄取足够的铁元素才能继续。患上血色病,其余细胞都因铁含量过高死去,有一种叫“巨噬细胞”的白细胞却极度缺铁。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巡警,这样一来,它不但能有效隔绝感染源,还能包裹着病菌将其活活饿死,大幅提高了人体对瘟疫的抵抗力。它会在中年之后夺取你的生命,但没有它,你或许活不过明天——血色病就这样帮助第一代“患者”度过了灾难,争取到了繁衍时间,在一个个疫病爆发期占尽优势。随后的三百年间,血色病基因携带者的比例不断增加,类似于十四世纪的瘟疫大流行就再也没出现过了。
紧随血色病之后,欧洲第二常见的遗传病是“囊性纤维化”。当突变发生在两个“对偶基因”上时会致病,严重到让很多患者年纪轻轻就因肺病丧命。但如果突变只发生在一个“对偶基因”上,这样的人将被称为携带者,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这些人占欧洲后裔的2%,突变给他们的赠礼是——能更好地抵御肺结核。1600年往后的三个世纪,足有20%的欧洲人死于肺结核,可见这是多么珍贵的遗传馈赠。
一种疾病可以是对另一种疾病的防御。漫漫进化途中,我们人类是自助者,在困局中突变,在试错中完善。人体用来抵御外敌的遗传性疾病也远不止一两个,凡大规模存在于基因中流传至今的,我们都有理由拂去死亡的恐惧,确信它们的善意——“那些杀不死我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本文由 赛娜 为罗辑思维编写,素材来源为: (美)沙伦·莫勒姆 、乔纳森·普林斯著《病者生存》。非常感谢大家创作或推荐好文供大家分享学习,有关知识产权事宜请发邮件至dushuren@luojilab.com。
罗胖曰:
在中国,相反的例子不仅是中国制造。还有中国人的身体。周期性的大饥荒让那些特别能吸收食物能量的中国人活了下来。在丰裕时代,这种能力成为一种诅咒。据说,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所以——“那些让你活下来的东西,也可以让你变得更脆弱。”
2015新年罗鼓曲篇二
《2015-01-21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2015-01-21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关键词:语言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台湾作家张大春写的《认得几个字》,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认字儿这件事情也是有境界高低之分的。有些词儿我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但是因为不知道这个意思的来历,所以在用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点不到位。比如说我们经常讲“幸福”这个词儿,从语言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个“幸”字其实最早是一个动词,就是期待,祈祷,请求的意思。所谓的幸福的含义就变了呀,它是期待福气的意思,幸福不是一个已完成的状态,它仅仅是一个我们渴望的过程。比如说我们常说,一个男人可以给一个女人幸福,这句话的意思就出现了微妙的区别,它不意味着男人可以给女人某种确定的结果,而仅仅是可以给女人一个期待,剩下的还得女人自个儿去建设。您今天回复“语言”两个字给你看篇文章。
不说脏话,我无话可说
杜敏(编写)
最近有一档综艺节目很奇葩,其中最奇葩的就是偶尔节目中冒出的“脏话”,该节目的口号也是“u can u BB”,这在文明社会应该属于脏话范畴吧,但是你完全感觉不到“脏”,反而觉得青春有趣,应情应景,毫无违和感。为啥呢?今天咱们那就聊聊脏话。 从人类发明语言开始,脏话就随着而来,有些语言卫士希望构建一个语言纯洁的世界,简直是痴心妄想,脏话是一种能最快掌握的语言,也是一种老师不教、课本没有却能无师自通的语言。不要以为只有粗鄙浅陋的人才会说脏话,古今中外的名人也从来没有和脏话绝缘的。歌德曾经把批评家骂作狗,莫扎特甚至喜欢在信上署名“您的甜蜜污粪”,毛泽东的词《念奴娇——鸟儿问答》以一句“不须放屁,试看天翻地覆”结尾,成为中华诗词史上的一种壮举。
不管什么民族,其语言总是绕不开脏话,但脏话的民族色彩却很鲜明。有人总结过,在脏话用语中,美国人更偏好排泄物,荷兰人则专攻病痛,而俄罗斯人的脏话全部与性有关。但是无论哪一种语言,
“家人”往往是脏话攻击所绕不开的靶子。这也是人们常常认为脏话“脏”之所在。蔡康永曾说,中国人的脏话,常常原始到让人汗颜的地步。通常是这样:”我操你妈!”他骂他。“我操你祖宗!”他回骂他。这个吵架的逻辑其实很幼稚:你操了我妈,你就或多或少地做了我爸。那为了打败你,我只好奋力挖坟、不顾尸臭地去操你的祖宗,这样我才能或多或少地也做你的祖宗,凌驾于你爸之上。胃口好的话,有些人愿意操到对方祖宗十八代。就每代间隔三十年来算的话,挖坟要挖到明代的坟去,才能完成这件事。只为了跟一个讨厌鬼斗嘴,竟然发了这么大的愿,愿意一路奸尸,奸到明朝的干尸身上,也真算是发了宏愿了。如果对方的祖宗,比如祖奶奶,托你的福仍然健在的话,应该会很承你的情,受宠若惊吧。而英文脏话用到“F”字时,是直接攻击你本人、征服你本人,不是为了要变成你爸爸或祖宗。英文吵架,如果为了羞辱你,会叫你“亲我的屁股”或者“滚回去搞你自已吧”。虽然英文脏话,很遗憾的,和中文脏话一样,也没有放过我们大家的母亲,但当英文骂说“你这个搞母亲的人”时,可能是上承希腊悲剧里“与自己母亲上床”的乱伦诅咒,是在说“你是个被诅咒的混蛋”的意思。而不是连累对手的母亲和祖宗,只是为了变成对方的长辈。
比较起来,现在一些脏话经过网络演绎后,变成了又有趣又过瘾的表达方式。比如“碉堡了”“你妹”“蛋疼”“草泥马”“蛇精病”“碧池”等,这些在使用时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恶意,倒像是“卖了个萌”,听的人也会觉得“萌萌哒”。当然,我没有在比较古今中外哪
一种脏话更好的意思(也许有一点,呵呵),脏话就是脏话,我们不提倡说脏话,但也没必要“谈脏话色变”或“听脏话色变”,毕竟,脏话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人类语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
美国马萨诸塞自由艺术学院的心理学家和脏话专家迪蒙瑟·杰认为,咒骂是人类的原始本能,这种本能早就被固定在人脑的神经结构当中,成为我们的一种语言能力。他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研究后得到一个令人困惑的发现:他们虽然连自己亲属的名字都忘记了,词汇量也大幅度减少,但是还能说脏话。心理学家和研究脏话的学者还认为,当人们情绪激动的时候,脏话能起到释放压力这样积极的作用,因为在我们所能采用的宣泄途径中,说脏话无疑是最容易实现,起作用最快速最直接的选择。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莱因霍尔德·阿曼这样描述咒骂的发泄机制:“人一旦火冒三丈就会变得亢奋,脏话和侮辱性的手势能缓解人们的激动情绪。”打嘴仗会降低人的攻击性,骂人者把污言秽语当作武器,被骂者则会在言语恐吓中变得气馁,肢体冲突因此得以避免。说脏话作为人类远古时代就具有的本能,它对人的生存以及社会化有着重要意义。科学认为说脏话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在象征层面上使用暴力,这样既达到了目的,又避免了伤害人的身体。”
诚然,在文明的过程中,似乎只有克制和优雅的人才能值得信任,但是在开放和多元化时代,过于克制和优雅的人也可能“作死”。所以,你懂的。
“我可以说脏话吗?”
“不能吗?那我就没话可说的。”
本文由 杜敏 为罗辑思维编写,参考素材:蔡康永《脏话到底脏在哪儿?》;蒋葳《人为什么喜欢说脏话?》;施丽华《小议脏话——从“我可以说脏话吗”说起》。非常感谢大家创作或推荐好文供大家分享学习,有关知识产权事宜请发邮件至dushuren@luojilab.com。
罗胖曰:
17岁的时候,我在武汉街头听人互骂“婊子养的”。当时的那份儿震惊我还记忆犹新。而现在,办公室的小朋友已经不觉得互称“小表砸”有什么冒犯的意味了。脏话的用处,早已不仅仅是上文所说的“情绪宣泄”。像“屌丝”、“逼格”、“不要碧莲”等等新词,其实就是个玩闹。既不愤怒,也没恶意。嗯,就是个玩闹。:)
2015新年罗鼓曲篇三
《2015-01-10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2015-01-10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关键词:尊重
昨天我看到一句话,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儿不是孤独终老,而是跟那个使自己孤独的人一起终老。你听听这口气啊,肯定是一个对伴侣不满意的痴男怨女说的呀。说的挺好,不过你细琢磨这话看似是有问题吧?一起终老说明陪伴了呀,可陪伴了你怎么又说孤独呢?这个伴侣好像挺冤枉。其实类似的现象有很多,比如说,你明明是在帮助对方,却可能让对方感到你是在歧视人刻薄待人甚至是欺负人。这种矛盾通常都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没让对方感受到真诚的爱、善意和尊重。我们这代人受的教育通常都是懂道理、长本事、有出息,而很少有人会告诉我们,解决人生绝大部分问题最管用的钥匙不是有道理、有力量和有地位,而是那个最普通的东西:尊重人。今天您回复“尊重”两个字,给你看一篇著名的文章。
清贫与富贵
梁文道
我在台湾念小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是军人子弟,他的父亲大概很早就退伍了,所以没有领到太多的长俸和福利,后来务农为生,日子过得很辛苦。
虽然贫困,但他家的桌子总是擦得一尘不染,厕所地板亮得反光。每次到他家吃饭,我都震慑于老伯伯一口洪亮的山东腔,以及他那威严的仪容。而他的孩子,我这位同学,尽管一身旧衣早就洗得发白,却永远穿戴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
最近偶尔忆起童年往事,念及他家那极尽简朴的陈设,窗明几净,堂堂正正,我才赫然想起,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清贫”。
清贫,也就是贫而不贱,且有一股自重自尊的清气。这种人穷则穷矣,然尊严所在,绝不容人轻视贬抑半分,不食嗟来之食,不以媚色示人,任何人见他,都还得敬他三分。
幼年在台,成年在港,我都曾见过不少这种清贫寒士,或者是朝气勃勃的菜园老农,或者是精神抖擞的焊铁工人。他们面目明朗,好像自己正在干一件天下间顶重要的事似的。
上个月我与陈丹青先生参加一场活动。活动快开始了,门外还站
着一大堆人。陈丹青问场地经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者说是为了安全,不能让人人入场。
进得会堂,我们发现空间其实多的是,于是陈先生出去交涉,要求放人进来,我则请前排观众一起挪椅子,好腾出位置让其他人有地方站。
正当大家开始动手搬座椅之际,现场的保安人员突然用手按住站起来的观众,同时大喝:“干什么!统统不许动,回去!回去!”态度相当粗悍。不论我如何解释,他们亦充耳不闻,场面开始变得有点混乱。
然后管理人员闻声而至,看看里头究竟在闹什么。动气的我告诉经理:“你的保安骂人呀!”于是她对着一位保安随手一指:“你!撤!”这时,一位冷静的观众适时指出我的错误:“他并没有骂人。”
没错,那位保安的确没开口骂人,他只不过是气势有点凶、语气有点暴罢了。说他骂人,只是我自己实在看不惯。然而,我又怎么会看不惯呢?全国各地,这类保安人员的粗野言行我早就碰到过不知多少回了。他们似乎只有两种态度,不是对着贵客恭敬行礼,就是在需要的时候声色俱厉,几乎没有任何中间地带。
又有人提醒我,城里这些保安多半是农村来的民工。我也晓得,他们只是在执行命令。每次遇到问题,他们只能依照上级指示维护“安全”,不敢自己做主变通。因为他们从来不被赋予这种权力,他们的工作就是听话。每次执行任务,他们的方法往往就是高声斥喝越出界限的人群,甚至动手拉扯不守规矩的家伙。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还
有其他更加温和的表达方式。因为或许他们自己平常就是被人这样子对待的(我想起了那一声“你!撤!”)。
几天之后,我在一家餐馆晚饭,去洗手间的时候路过一间房门半开的包间,里头传来阵阵怒吼。我本能地走慢几步,看见房里一位喝红了脸的人正在痛骂一个低着头的服务生,他叫道:“我这身衣服你赔得起吗?你老板还得叫我大爷呢!你这XX混蛋!”我马上就想起那天那一位尽忠职守的保安,不是因为他当时的态度很接近眼前这位“大爷”,而是他的样子很像这个吓得缩起了身子的服务员。
两年前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题目叫做《穷人的尊严与不羞辱》。他认为贫富差距的恶化,使得很多弱者根本连饭碗都很难保得住,更不用说要保住自己的尊严了。
那么,我们的社会能够维护他们吗?不能。因为这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时代,城市主流如此,甚至连公共权力也是如此。在车站广场前驱赶民工的公安可曾显示过尊重?在街道上追打小贩的城管可曾表露过善意?建立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阶级分野最巨大的国家,而且这种分野还不只是权力与财富的区别,更是尊严分配的区别;穷人与弱者的尊严,就和他们的财产一样稀缺。
因为《公共人的衰落》而渐为中国读者认识的社会思想家桑内特(Richard Sennet)还有另外一本广受好评的着作:《尊敬》(Respect)。尽管他主要谈的是西方成熟资本主义社会,但是我们读来却一点也不陌生,那种尊严丧尽的情况原来大家都有。
只不过中国的问题或许还要更严重些,比较类似苏联当年的情况:
“不相连与疏离标志了苏维埃帝国的日常生活„„旁观成为一种生存之道。”每一个人都变成孤立的原子,每一段人伦关係都曾被体制割断,传统的守望相助退化成冷漠相对,只剩下权力高低之间的从属关系还在发挥作用。
然后,无情的市场竞争就进来了,情况只有变得更坏。
有意思的是,尊敬一定是双向的:“以敬待人不能单靠命令就会自动出现,它还是种互相承认。互相承认则需要协商的存在,它涉及个体人格与社会结构的庞杂性”。
用大白话讲,这就是面子。当那位“大爷”觉得服务生不给自己面子、因而当众羞辱他的时候,他也许不知道这种粗暴本身就是很丢脸的行为。弱者饱遭欺凌,并不表示欺人的强者就因此得到尊严;恰恰相反,尊严与面子是人际的舞蹈,任何一个剥夺他人尊严的人,都不可能是个体面的君子。
难怪这个社会不只再也看不见“清贫”,而且连“富贵”也都几近消亡。富贵也者,既富且贵;今日中国有多少富人身上是带着贵气的呢?所以我愿意为孙立平的观点添上一笔注脚:除了穷人与弱者,现在的富豪和强者其实也不见得很有尊严。
罗胖曰: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子路接着问,难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接着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一个人就可以
2015新年罗鼓曲篇四
《2015-01-12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2015-01-12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关键词:辩论
有朋友推荐了一本书叫《异类》,里面提了一个概念叫荣誉文化。为什么那些游牧民族相对来说就比较看重个人荣誉,比较好斗,而农耕民族为啥就相对比较平和?这本书里是这么分析的,他说农民一般不太担心庄稼被别人偷光,因为小偷的作案难度大嘛。但是牧民不行啊,他们养的牛羊马很容易丢,所以牧民必须要保持一点进攻性,以证明自己不是好欺负的。这就是荣誉文化的源头。看到这儿我其实产生了一个有点悲观的联想,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其实就是在渐渐的从一个农民的状态变成一个牧民的状态啊,更为独立的面对整个世界,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证明自己不好惹,所以怪不得现在一场普通的辩论就很容易演化成一场激烈的所谓撕逼大战呐。今天您回复“辩论”两个字,给你看一篇教你怎么辩论的文章。
如何躲开“中国式辩论”
张鹏
中国人之间几乎没有辩论,只有争论。这是因为“中国式辩论”忽略了辩论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事实和逻辑,而专注于姿态与声势。中国式辩论的目的和结果不是“改变对方的观点”而是“否定对方的为人”。
中国式辩论不仅仅发生在市井小民身上,照样出现在名人(比如方舟子与崔永元关于转基因的辩论)、圣人(比如孔子与学生的辩论)、政府发言人身上。我们甚至把他们在辩论中使用的“阴招”当成典范来崇拜。但这样的辩论无一不是以“伤害感情”为结局。
为了消除中国式辩论给我们自己以及他人造成的伤害,我总结了中国式辩论中的常见“恶习”,供大家包括我自己进行反思与对照。 先要明确论点——
在开始辩论前,先要和对方在论点的定义、范围上达成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要开始辩论。
不离开论点——
包括不要扩大论点和增加新的概念。如果不断扩大论点,那么辩论就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
保持合适的音量和语速——
辩论是“比理”而非“比力”,所以不要指望在音量和气势上压倒对方。如果你音量越高、语速越快,对方会感觉到你“理”亏了,只好用“力”来弥补。
不使用感叹号——
在网络聊天辩论时,要尽量不用感叹号。因为它表达的是强烈的情绪。它与提高说话的音量一样,只能给对方以恶性的情绪刺激而让辩论变成争吵。
面带微笑——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你的面部表情直接影响对方的情绪,最后又反过来影响你的情绪。
仔细倾听——
不打断对方说话。如果对方实在太啰嗦,可以善意提醒,比如说:“我已经懂了,你不必重复了”、“能尽量简洁一些吗?”、“能回到我提出的论点吗?”
不指责对方的人品——
比如说:“你做过的坏事还少吗?”、“你就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 不指责对方的能力——
比如说:“你就是脑残。”此言一出,辩论就已经变成争吵了。 不指责对方的身份——
比如说:“你一个文科大专生有什么资格和我这个理科博士谈科学?”
不指责对方的动机——
比如说:“你说转基因对人无害,一定是在为利益集团说话。” 不给对方下永久性的抽象的负面结论——
比如说:“你把别人的观点绝对化放大化,是比较典型的非黑即白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凡具备这样逻辑的人通常缺乏社会经验,遇事容易走极端”、“你这是鼠目寸光。”这些都离题太远了,并且对方不可能接受。
不要试图用他人或未来推测来支持你——
比如说:“他们都认为我是对的”、“他也认为你错了”、“让大家来评理吧”、“历史会证明你错了”。这些都无助于辩论,因为对方是肯定不能接受的。
语言要简洁——
尽量不要在时间上占据优势而迫使对方没有说话的机会。一次发言最好只讲一件事,不要超过一分钟。让对方有时间消化、理解和反驳。
敢于肯定对方的内容——
比如说:“你提出的三点中,我同意其中的第一点。但不同意第二点和第三点”、“这次你提出了有意义的事实”。
敢于认错——
如果辩论中发现自己提出的事实或者逻辑出现了错漏,要敢于承认而不要抵赖,更不能指责对方也有错。比如可以说:“我刚才提出的事实不全面,根据你提供的补充内容,我现在要修改一下结论。”
而不能说:“你难道就没有错?”
避免使用嘲笑、反问的语句——
比如说:“你的观点真可笑”、“你不觉得自己太无知吗?”、“难道你就没有一点常识?”、“难道你认为自己是上帝?”
只关注对方提出的事实与逻辑而忽略对方刺激性的话语—— 如果对方的话中有许多情绪、或者对你的诬蔑、伤害,那么,你要么停止辩论,要么只针对其中的事实与逻辑部分进行辩论。千万不要被对方激怒或者以牙还牙。
尽量不用比喻——
因为比喻改变了环境与条件。一旦使用比喻,论点就会漂移到比喻中提出的内容。例如“中国不可能搞民主,就如同狗不可能爬树”、“官员没有一个好的,因为天下乌鸦一般黑”。
尽量不用攻击性或使对方激动的语言——
我发现我们在辩论中常常用“攻击性”的话语,例如“你根本就是胡说”、“你的话毫无道理”等。这容易激发对方自我保护机制,从而令对方奋起反击。如果把这些话改成“我的观点是”“我理解你的观点,但是”等表达方式就会让辩论缓和很多。只有心平气和、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辩论才能产生客观有效的结果。
姿态决定成败——
其实,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首先要使对方接受你的姿态。你的姿态放得越低,对方越能接受你的话。否则,你即使全是理,对方还是会拒绝你说的一切。对中国人而言,“情”在先,“理”在后。有
2015新年罗鼓曲篇五
《鼓号队活动记录2015.3》
2015新年罗鼓曲篇六
《2015-03-02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2015-03-02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关键词:商业
商业世界之所以有趣,就在于你明明知道发财的机会大把大把就在那儿,但是当时你就是不知道怎么办,事后一回想,看看人家发财的路子才恍然大悟。比如说,很多人都知道礼品经济是未来的一个大机会,可是在中国当代,礼品这个概念还在被二十年前的脑白金霸占着,脑白金的广告始终是中国人最讨厌的恶俗广告之一,很多人甚至也没见过脑白金的产品。但是没办法呀,提到送礼的产品,中国人第一个想起来的可能还是脑白金。怎么样,这是个老弱病残的对手吧,礼品经济的机会巨大吧,可是有谁能有本事把脑白金给掀下来把自己的产品换上去呢,这就是个明摆着的机会,但就是没有人能够做到。但是从理论上讲这两年就一定会有人做的到了,这就是商业世界的魅力所在啊。今天您回复“商业”两个字,给你看一篇文章。
命运这东西,没什么道理可讲
张佳玮
拉永德·穆兰写过《艺术、工业与市场》。她说道1980年,法国有艺术家大大小小大约一万八,其中大概170个人声名显赫,1%而已,倒有71%的艺术家颇潦倒。倘若追根溯源,这一万八艺术家里,有80%都一度红过,但抵不过时间流逝。娜塔莉·穆罗的另一份报告里则说,1965年,她跟踪了165位著名艺术家;二十年后,这些人里头,只有17位还保有着声名,其他基本湮没无闻了——创作少了,创作出来也卖不了钱。如是,艺术家不保护不行啊:从整个职业生涯而言,他们太脆弱了。
每当这时,我们便有大堆话题可说:36岁之前走红阿姆斯特丹,之后27年人生惨淡不堪的伦勃朗;39岁那年只好看妻子病重死去,到46岁才红的莫奈;没等到自己声名大显便自尽的梵高;52岁才真正有名的柯罗„„大体而言,除了少数例外如鲁本斯和毕加索,孜孜不倦、创作不停、到晚年都灵感和性欲齐飞的常青树,其他艺术家们多半只有那么几年巅峰岁月,耗干用尽,便即熄灭。 但是再想远一点,这定律,怕还不局限于艺术家。
朱生豪先生25岁始译《暴风雨》,32岁上的冬天,译完莎士比亚全集,肺结核病去世,前后不过七年。美国人写古典乐评聊欧洲大师,一向不大恭敬。比如菲尔-古尔丁老实不客气的说:莫扎特35岁
过世,舒伯特更不过活了31岁,少年夭亡。而海顿先生,幸亏活到七十岁开外,如果在三十来岁过了世,就没有如今的声名啦。意大利史上最伟大的歌剧家之一罗西尼,18岁到37岁写了上帝赐予他的39部歌剧,然后把剩下的四十年时光拿来享乐。莫里哀先生37岁之前生活平淡,开始创作戏剧,然后把生命里最后的14年都搭进去,死后被葬入圣地。隋朝最后的支柱大将张须陀,活了51岁,人生前49年,也就是个县级干部。如今他的传记里,全是他人生最后两年四处平寇、支撑隋朝末代江山的传奇。巴顿将军在54岁之前,就是个脾气颇臭、才华横溢的美国军人;54到60岁,赶上了二战,于是成了传说。最后,我们熟悉的山德士上校,人生前2/3都不太得意,简直处处布满失败痕迹;66岁到90岁这24年人生里,这个领社会救济金的老爷爷,创立了肯德基,后来就是历史了。
所以你看:命运这东西,就是没什么道理可讲。你不知道欢欣、灾厄与传奇,会在你什么岁数时急速降临,然后忽然离去。比这更令人难过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有那么一段巅峰岁月可以享用——甚至可能,你的最好时光已经过去,远远抛诸身后,而你还如猪八戒吃了人参果,吃到肚里,却没尝出味道,偶尔想起以往,觉得“那也不错,但明天会更好”,没有意识到最好的一切,已经过去了。 怎么对付呢?没什么法子。法国人学艺术法规的,也只有宽慰:艺术家的产品不能按流水线产品对待;须当给予时间,并在漫长职业生涯中对他们呵护„„这种思想可以归纳为:耐心温和的等待并接受一切——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别看他人的跑道,你有你自己的生
活。他人的黄金时代也许在三十岁来临,你的黄金时代也许在二十岁,也许在七十岁,天晓得,但你总得准备好:当命运把球抛过来时,你得接得住。
也许最好的已经或即将过去,而考虑到概率——对大多数还没活过人生一半的人而言——更可能的是,最好的时刻,还没到来。
文章作者张佳玮,文章摘选自《人生里,总有一段传奇在等你》。 非常感谢大家创作或推荐好文供大家分享学习,有关稿费支付及知识产权事宜请发邮件至dushuren@luojilab.com
罗胖曰:
在阅读选题中,我最爱看传记。我闲聊话题中,我最爱讨论商业。但是,人生也好,商业也罢,其实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即使阅读和讨论得不亦乐乎,其实也得不到任何答案。那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因为仅仅是其中的丰富性、偶然性、戏剧性,就已经足够迷人。
2015新年罗鼓曲篇七
《2015-03-05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2015-03-05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关键词:坏
昨天听到窦文涛讲的一个观点,他说,很多人批判播音腔,就是新闻联播里的人说话的那个腔调,因为它不真实嘛,官样文章嘛等等。他说我倒是觉得播音腔挺好的,当一个人在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的时候,播音腔就提供了一个保护你人格自由的工具,一旦你用这种口气说话就等于是在告诉别人,这个时候我不代表我自己说话啊,我只是个肉喇叭啊,我是在传达别人让我说的话哈。否则你想想看,要是没有播音腔的话,一个人用自己真诚的语言,说着自己也不相信的话的时候,那得多别扭啊。窦文涛的这个观点其实提示了一个我们看待社会事物的一个角度,就是一个公认的坏东西没准是为了遮掩另外一个更坏的东西,他其实已经是让那个更坏的东西,看起来稍稍好一点的改善性的方案啦。今天您回复一个“坏”字给你再看一个例子。
永远的“歧视”
薛兆丰
英文经济学文献的“discrimination”,译成中文时难以处理。“歧视”二字,是文言译法,本来译得精彩。“歧”的原意是岔道,引申为歧异,不相同;“视”即“看待”,“歧视”即白话文的“区别看待”。可惜“歧”字的字义后来偏重若干条岔道中错误的那条,“歧视”一词也因此偏向贬义。到了今天,无论英文的“discrimination”,还是中文的“歧视”,往往都指“不公平的区别看待”。
“歧视”是大家司空见惯的行为。“歧视”的根源,在于世上的资源是稀缺的。因为僧多粥少,所以就要竞争,而竞争就是要根据某种规则,排出竞争者的先后高下,让胜出的人享用稀缺的资源,而这“根据某个规则排名”的做法,就是歧视。“竞争”和“歧视”,是形影不离的亲兄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种现象的两种说法。谁都可以买奔驰汽车,但买家必须付钱,这就是“根据财富的歧视”;所有未婚香港人,都可以参加“香港小姐”竞选,但参赛者必须是女性,这是“根据性别的歧视”;谁都可以上清华北大读书,但你的成绩必须符合要求,这是“根据知识的歧视”;谁都可以把自己灌录的唱片摆在货架上,但只有喜欢听的人才会为你掏腰包,这是“根据歌艺的歧视”。歧视者是要为他的歧视行为负责的。一个小伙子,专挑
女歌星的唱片买,这是“性别歧视”。但这是他的嗜好,他为此付出了双重代价——他不仅为女歌手的唱片付了钱,而且还放弃了所有男歌星的歌曲。他由于在挑选唱片时搞“性别歧视”,所以可能丧失了一些他本来能感受的乐趣。设想这位小伙子成年后,当了某家公司的老板,他招工的标准是清一色的女性,这当然是“性别歧视”。但这也仍是他的嗜好,他也要为此付出双重的代价——他不仅要为招到满意的女职员付薪水,而且还放弃了所有男性职员的服务。由于他在招工时搞“性别歧视”,所以他的企业丧失了一部分本来应有的竞争力。
我们要指出两点。第一,我们没有办法指责他的嗜好,因为我们不比他更了解他自己。他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癖好。要知道,他喜欢清一色的年轻男人或女人、黑人或白种人,跟他喜欢把办公室装点成清一色的蓝色或白色没什么区别。第二,他显然要为他的歧视行为付出代价。这是“反歧视人士”常常忽视的。歧视者本人往往也没看清这一点。歧视行为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仅被歧视者要受影响,歧视者本身也要受影响。这跟有些人就是不吃肉是一样的,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屠夫,不吃肉的那个人也同样受影响。合算的歧视可以使自己受益,不合算的歧视则会使自己受损,所以人们总是乐于反省自己的歧视标准。歧视者一旦认识到他们为自己的“嗜好”(歧视标准)付出了自己本来不愿意付的代价,通常就会放弃这一标准。所以,无缘无故的歧视,或不合算的歧视,往往维持不下去。反过来说,那些貌似没有道理的歧视,深究下去,你是能找到其中微妙的原因和道理的。
歧视也有出错的时候,但人们不会因此放弃歧视,而只会不断地调整歧视的标准。没有歧视,交易费用就会上升。有些工种被指责为“歧视”妇女、儿童和老人。但这种歧视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妇女、儿童和老人提供的服务质量的确有不同,这些不同本来可以由工资的差异予以抵消。但如果工会要求“同工同酬”,那么就逼着老板搞“歧视”了。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人们缺乏消灭歧视的积极性。比如国营企业招工,非招有本地户口的人不可。这种“户籍歧视”没有道理,会对搞“歧视”的企业造成损失。但深究下去,也能解释这种貌似不合理的现象,那就是国营企业受制于很多人事规定,而且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也并不迫切。与此对照,民营企业用人,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就少得多。
歧视现象在世界各个角落都是根深蒂固的,它要么源自广泛竞争的压力,要么源自个人偏好的驱动,要么源自每个人对陌生人群的无知,要么源自对陈规陋习的惰性。“歧视”这一行为本身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歧视的标准”则可以发生变化。可以预言的是,增进商业交流,有助于改善人们“歧视的标准”。
本文作者:薛兆丰,推荐自中国经济学人微博。
罗胖曰:
当年严复把密尔的《论自由》翻译成《群己权界论》。真是妙哉啊。自由的基石无非三条——
1,在群体的层面,讲究公共意志。 2,在个人的层面,讲究自由意志。 3,分清上述二者的区别。
落实到“歧视”这个问题上就是—— 1,政府部门不能歧视任何公民。
2,自由企业的任何“歧视”都不应该反对。 3,分清上述二者的区别。
2015新年罗鼓曲篇八
《2015-01-01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2015-01-01罗辑思维语音整理
关键词:坚持
今天是2015年的元旦,大家新年好!我原来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每到年头岁尾,领导就得逼着咱们干一件事儿,就是栏目改版。其实就是做个新片头,搞个新结构,变个新花样,原来坐着说现在站着说,原来一人儿说现在俩人说,就算是内容没啥变化,形式上也得搞点创新嘛。而现在呢我有一个反思,就是一年开始的时候大家想的都是能不能干点新事儿,下一个新的决心。其实这个时候最有价值的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那些过去已经开始,值得保持下去的旧东西,因为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嘛,能用时间积累出来的价值反而越来越醒目。我今年就没有什么新决心,就是向大家做个保证,每天的微信语音,每周的视频节目,不管我多难多累,我都会咬牙坚持。
今天,我们登高一望
罗胖元旦恭选
又是一年好景,此日最宜登高。
不用身临,文字就好。
正如《文心雕龙• 神思》所言:“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今天邀各位客官共赏几则古今长联。
不必求甚解。
找到那种登临高台,古今一望的感觉,就不负此日了。
第一联:黄鹤楼联(第一长联,350字,作者不详)
上联:
跨蹬起层楼,既言费文韦曾来,施谓吕绍先到此,楚书失考,竟莫喻仿自何朝?试梯山遥穷郢塞,觉斯处者个台隍,只有弥衡作赋,崔颢作诗,千秋宛在。迨后游踪宦迹,选胜凭临,极东连皖豫,西控荆襄,南枕长岳,北通中息,茫茫宇宙,胡往非过客遽户。悬屋角檐牙,听几番铜乌铁马,涌浦帆挂楫,玩一回雪浪云涛,出数十百丈之颠,高陵翼轸,巍巍岳岳,梁栋重新,挽倒峡狂澜,赖诸公力回气运。神仙浑是幻,又奚必肩头剑佩,丛里酒钱,岭际笛声,空中鹤影。
下联:
蟠峰撑杰阁,都说辛氏炉伊始,哪指鲍明远弗传,晋史缺疑,究未闻见从谁乎?由战垒仰慕皇初,想当年许多人物,但云屈子离骚,曩熊遗泽,万古常昭。其余劫霸图王,称威俄顷,任成灭黄弦,庄严广驾,共精组练,灵筑章华,落落豪雄,终归于苍烟夕照。惟方城汉水,犹记得周葛召棠,便大别晴川,亦依然尧天舜日,偕亿群伦以步,
登耸云霄,荡荡平平,搀抢净扫,睹丰功伟烈,贺而今曲奏平。风月话无边,赏不尽郭外柳荫,亭前枣实,洲前草色,江上梅花。
第二联:成都望江楼崇丽阁联
上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芯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著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送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下联: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殉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写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附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第三联:昆明大观楼联(古今第一著名长联)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又是一年好时光,诸君大吉。
上一篇:形容失落的诗句
下一篇:伤心说说心好累爱理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