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以柔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为人处世以柔篇一
《以柔克强》

以柔克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萎。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除下,柔弱处上。”这段话是出自《老子》一书的七十六章,告诉我们的是:强悍的东西容易失去生机,柔韧的东西则充满生机,柔弱胜刚强。老子所言的柔弱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软弱无力的意思,它包含着一种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老子认为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并不一定要用刚劲的东西去征服,有时最柔弱的东西恰好是它的弱点。例如,在拳击中,两个人都用拳头击打,如果两拳相击,双方都会痛。而当你运用的太极拳去面对别人来势汹汹的攻击时,反而能在自己不伤害时取胜。软绵绵的太极拳能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就是当别人的拳头击来时,太极拳高手会巧妙地躲过你的拳头,然后借力使力,一出手则顺势将你击倒。而其中也蕴涵了一个道理: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推崇的一个道理。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势强必弱”。刚强与柔弱的对抗中,柔弱更胜一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做一个“柔弱者”,驾驭天下的“硬”东西。而在我们在为人处世中,我们更要懂得柔弱处世,以柔克刚。

在我们众多人的理念里,我们都不想成为弱的一方,别人强,我们则希望自己更强,别人骂我,我则以牙还牙。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我们总习惯以硬碰硬,固执己见,不肯退让,誓死维护自己所谓的那份尊严,都愿被折服,因此,强硬的态度总会让彼此两败俱伤,矛盾继续升级。其实,我们都知道,在发生冲突时,我们容易被感性冲昏了脑袋,智商容易为零,做出许多有违理性的行为,说出许多伤害他人的话语。但怒火过后,冷静下来,则会为自己冲动时做出的行为后悔莫及。其实,以硬碰硬是处理事情最愚蠢的办法,换来的永远都不是事情的解决,而是事情后果的继续升温。相反,假如我们以另一种方式:以柔克刚,反而可能达到意料不到的效果?面对一个刚烈火爆的人,我们以柔和之姿去面对他,给予彼此一个冷静期,压抑自己的怒火爆发,待双方情绪平静之后,用以宽容的态度,而不是强暴的态度,教诲他人,劝道他人,给他人如沐春风,和风细雨的感觉,这样更能解决矛盾。

而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学会这种态度,以柔可刚。学生都会叛逆时期,许多学生都会易狂躁与迷茫,对于许多东西都会采取反抗态度。面对学生的不顺从、挑衅等等,老师如果过分地苛求学生,采取强硬的态度待学生,其实,这样只会更加激怒学生,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会让学生心服口服,意识到他的错误,达到教诲学生的效果。相反,将学生推向更加危险的边缘,让学生养成反抗的习惯,暴躁到底。但假如老师们在学生犯错时,心平气静,用温和的态度,柔言细语面对学生,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他们,尽力去保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谆谆教诲,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理解宽容的氛围改善自我,那么学生自然会虚心地接受老师的教诲,改善自我。

为人处世以柔篇二
《刚与柔作文讲评(课堂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

老子的老师叫长枞,长枞去世之前把老子叫到床前,伸出舌头问:“这是什么?”“这是舌头。”“牙齿呢?”老子回答:“掉光了!”长枞又问:“明白了吗?”老子想了一想,说:“谢谢老师,我一定记住老师的教诲。”长枞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老子的老师似乎是要告诉他“刚者早逝,柔者长存”的道理,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方面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此材料作文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寓言故事,二是话题提示。话题提示的作用是提示学生写作立意的方向,也就是审题的关键点。所以,审题立意时,“刚者早逝,柔者长存”这八个字就是破解故事内涵的关键。显然,老子的老师长枞就是要告诉老子,为人处世要“柔”,而不是要“刚”。那么在立意时,就可根据“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材料”一句的提示,要么赞成老子老师的观点,要么不赞成,从其他角度论述“刚”与“柔”之间的关系。

比如:

1.若无“刚”,有“柔”又有何用;

2、“刚而无柔,刚愎自用,脆若折枝”;

3.“柔而无刚,奴颜屈膝,卑如蝼蚁”;

4.“刚柔并济,恩威并重,坚如磐石”。

一、立意不准确:

1、对刚强的内容理解有偏颇

例如:项羽之人皆过于刚直,在可柔之际不知适时隐忍,最终失去的更多。如果他们适时隐忍,谁能定终成帝业的不会是项羽。苏武投降之后且不论可坐享荣华

富贵,他将有更多的机会回到家乡,为国效力,何必愚忠,而谭嗣同如果逃走,他可能去领导变法,但他们皆过于刚直,选择了大义……

2、偷换概念:将最关键的字眼 “柔”替换成“隐忍”、“宽容”、“变通”等看似相关的概念。有的文章立意与刚柔没有任何关系。

二、材料没有说服力

1、通篇只有一个故事作为例证材料。(我和弟弟的一次吵架)

2、只有材料,没有分析。

假若他没有苦口婆心地向士兵们解释并允诺,恐怕军营早溃散了,而如果是另一名残暴的统治者用放狠话来镇压,想必走投无路的兵卒们会孤注一掷地来场陈胜吴广式的起义倒戈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妄想通过强势稳稳握权,最终只能是一场空。

3、所选材料与主题无任何关系。

同桌的鲁莽和冲动导致俩人关系破裂,我的道歉与容让,又使我俩和好如初。

一则成功材料的使用:

和英拉的温柔随和比起来,季莫申科的火暴脾气,倔强都为她贴上了“彪悍铁娘子”的标签。英拉懂得待人处世的圆滑,用女性独特的温柔征服泰国人民,为自己的竞选赢得了选票。而季莫申科的刚强,霸气让她无论是对国事还是国民,都是无所谓的态度,最终也阻止了她的前进。生命的长绳是有弹性的,绷得太紧就会断裂,轻柔的拉伸才能让生命丰富多彩。

“柔”亦是美丽的

雪灾过后,人们发现了雪松的美丽。因为,它用自己柔美的身躯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可是,事实上,更多的人却不在意“柔美”,刚强似乎才是这个世界的王道。

男子最让人佩服的就是刚强的硬汉精神。施瓦辛格、史泰龙、成龙他们以刚强的硬汉形象让人们追捧,但是,女子的“柔”也应该值得赞扬。不是吗?中国女子体操队里,有像刘璇一样的柔美女性,为中国队拿下了一枚枚宝贵的金牌。柔亦是美丽的,柔的优美与刚的坚强正是每个人所追求的啊。

雪松以自己的“柔”战胜了恶劣的环境,但雪松其实也是“刚”的。雪松在冬天,依旧刚强地挺立在寒冷的雪地里,丝毫不被周围的环境打倒,“刚”的表面是让人敬佩的,而“柔”的表面也让人赏心悦目,“柔”亦是美丽的。

世界上有许多人,曾为汶川地震与玉树灾区的人民感到无比的惋惜,也曾经对他们那些坚强刚毅的救灾人员感到敬佩。而我更欣赏那些温柔地照顾孩子而不惜放弃自己生命的父母、老师们。正是他们的“柔”减少了孩子们的恐惧,减少了孩子们心中的阴影,也为孩子们的生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刚”让我们震撼,“柔”让我们景仰。

作为武学的太极拳,一向都是“以柔克刚”来战胜对手。虽然近年来,“刚”的跆拳道,一直占据着大半个武术市场,可是,太极拳这个武学的地位,却是不能让任何事物来撼动的。柔亦是美丽的,在敌强我弱时,在竞争社会里,不应再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而应该是弱者联合起来,“柔”也是制胜的法宝啊。

曾经,我也曾为自己的不够“刚”而感到苦恼。但是,现在真的完全没有必要了。“柔”并不一定就会比“刚”差。“刚”可以顽强地战胜,“柔”亦是可以用智慧去解决难题;“刚”可以撼动周围的人,“柔”亦可以与周围的人交好,有一个更为和谐的交际圈。这样来讲,“柔”不是更加完美吗?

“柔”亦是美丽的。雪松都可以以“柔”战胜雪灾,更何况充满智慧人类呢?

为人处世以柔篇三
《“刚与柔”作文讲评》

为人处世以柔篇四
《处世》

  1、大道至简。    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简单,简单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单纯幼稚,而是最高级别的智慧,是成熟睿智的表现。完美的常常是简单的。简单就是真理,简单就是聪明,简单是厚积薄发的力量。学会了简单,其实真不简单。  做事情复杂繁琐往往是因为智慧没有到位。再大的事情,“一分为二”就很简单了,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就能做成。因此,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长期坚持下去,这样世界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2、大智若愚。    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指的是耍小聪明。学习郑板桥“难得糊涂”,这才是大智慧。“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之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大智者遇事心态平和,沉着冷静,胸有丘壑,无为而治,韬光养晦,胸藏百万雄兵,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行事中深谙变化之道,而非处处锋芒毕露,逞一时一己之强;时时斤斤计较,谋蝇头小利之得。  三国时杨修聪明过人,可惜用错了时间、地点、对象,终落得可悲下场,反误了卿卿性命。智者与人沟通注重倾听,尊重他人,有礼有节。多听少说,既有涵养,又没人当你是哑巴。话不投机,逞一时之痛快,滋生祸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强中更有强中手。知己知彼,方能克敌致胜。聪明过分,人人害怕;精明过度,便是愚蠢。把握人生尺度,恪守“中庸之道”,小心物极必反。  3、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永不干涸。肚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鸡肠小肚永远难容事容人;坐井观天,永远是孤陋寡闻。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原谅有过错之人,就可成为朋友;心中常想着朋友,便可成为手足、知己。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    此乃做人的至高境界。“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水是勤劳的,大自然的水总是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换,反复循环,无穷无尽。水对人公平,从不偷懒;只讲奉献,不图回报。做人也应象水一样,与人为善,抛弃恶行,多行善事,不图功利,长久坚持。正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远离邪恶之源,便是光明之路。切记勤奋

之根本,万物泽被而永生。  当你在为做一件事情左右为难或心不在焉之时,当你心生恶念、心浮气躁之时,当你功成名就滋长虚荣心、功利心之时,就去想想水的德行吧。德积够了,便可“厚德载物”,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大道至简”讲究的是方法与策略,“大智若愚”注重的是智慧与学识,“有容乃大”体现的是心态与胸襟,“上善若水”要求的是品德与修为。四者相互贯通,共成一体。谋事在人,成事有道,世间万物,莫过如此。寥寥几语,终生受益,谨记践行,成就一生。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缺失了精神,迷失了方向,丧失了自我,选择了荒谬。过去如此,现在还是。在中国,儒、释、道三教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儒教自孔子至今有2400多年,佛教自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土有2000多年,道教的思想源于2500年前的老子《道德经》,其形成至今也有1800年。此“三教”之思想乃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犹如三朵奇葩,镶嵌在绚丽多彩的天空;亦如三座灯塔,照亮了喧嚣尘世中的灵魂。浩瀚的宇宙世界,滚滚的历史长河,存在许多定律,但最有影响的莫过于竞争定律、因果定律、平衡定律。这三大定律正蕴含在儒、释、道三教的精髓之中。一、从儒教中看竞争定律。竞争定律是指万事万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竞争,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竞争发展乃硬道理,是大势所趋。200年前,西方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首次提出“进化论”,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倡导竞争。而在2000多年前,东方儒教就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学“孔孟之道”、谋“经世济民”、取“功名利禄”,也处处闪耀出竞争的光芒。可见,儒家讲的是“入世”哲学,重生活、苦追寻、求发展、建功业,人们体味到的是世间的酸甜苦辣及喜怒哀乐。竞争是残酷的,为避免无序恶性竞争,儒家提出治国安民必须遵循“仁、义、礼、智、信”,施行“仁爱仁政”、“克己复礼”的思想。封建时代,儒家虽张扬了人性,却又施行了愚性和奴性,制定了“三纲五常”,儒教因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故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高、时间最长、作用最大、影响最久。儒家思想曾一度立为钦定“正统思想”,还被奉为“显学”。孔子及儒教倡导的积极进取、勇于竞争、自强不息、礼仪仁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二、从佛教中悟因果定律。因果定律是指世间万物因果相连,爱恨相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事出必有

原因,善恶终有报应。今天的结果决定于过去的想法及做法,同样,今天的想法、行为也影响和决定未来的结果。佛教讲因果轮回报应,超度苦难,普渡众生至极乐世界。因此,佛教信奉“出世”哲学。体现为禅宗、顿悟、佛法。讲求养善心、行善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秉持善念善行,终有善果。提倡慈爱众生,慈悲为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注重“心相”转换,正所谓“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有心无相,相随心生”。因果定律揭示了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三、从道教中寻平衡定律。平衡定律是指事物运动的规律总是从不平衡状态指向平衡状态。不平衡是一种异态,走向平衡是一种常态。现代科学揭示的物质守恒定律也体现了宇宙的平衡。物质虽然在不同形态之间转换,但物质的能量是不变的。物质变精神,精神亦能变物质。一种物质或平衡被打破了,一定会有另一种物质或平衡来取代。失去了平衡便意味着死亡和毁灭。道家的思想和道教体现了最古老的平衡哲学和智慧。“道”是万物之“母”或“本源”,“德”乃万物所呈现出来的“道”的特性。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长。“道生一,一二生,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 “太极”,“二” 为“阴阳”,“三”是“天、地、人”。万物因保持平衡和不断变化,由此形成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一阴一阳谓之道”。故天地之道,由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世间万物有阴阳之分、男女之别、好坏之异、得失之差、成败之果……莫不与平衡之道相关,若失去平衡,地球将出现灾难,动植物将出现疾病,秩序将出现混乱,必然导致风不调、雨不顺、善恶不分、功过不明。道家的决胜之道 “天人合一”、“虚静无为”、“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的思想,处处闪烁着辩证的真理、平衡的光芒。因此,道家始终追求一种崇尚自然、远离尘世,寻求超然脱俗、道骨仙风般的逍遥生活。儒、释、道三大家思想的闪光之处还在于:儒家重在确立人生的目标。要求追寻梦想、建功立业、敢于担当、勇于负责。道家重在处世方法。讲究阴阳平衡、发展变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佛家重在行事态度。倡导慈悲为怀、舍得放下、多行善事、寻求善果。   以上正是成就大事的三个重要因素——目标、方法、心态。此三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相依存,互为补充。也就是说要跟儒家学目标,随道家学方法,向佛家学心态。如三者有机结合,融

会贯通,则海阔天空,无往不胜。这也正是儒、释、道三教之所以能长期共存于中华大地、宇宙之中的原因吧。纵观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与宇宙三大定律之间有很强的关联,都是探索与弘扬宇宙存在与变化之道。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三家在处世原则和态度上也存在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在:儒教、道教讲求今生,佛教讲求来世。儒教追求发展,道教寻求自保,佛教宣扬普渡。儒教求功名,道教求永生,佛教求寂灭。儒教展示人事的苦乐,道教显示天人的和谐,佛教揭示死生的轮回。儒教讲“改变”,以入世态度行入世之事;道教讲“超越”,以入世之心行出世之事,追求飘无定所、云游四方、超然脱俗、得道升仙的境界;佛教讲“离开”,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教化人们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儒教追寻与时俱进的执着人生,道教信奉“道法自然”的自然人生,佛教宣扬因果报应的善恶人生。儒教重 “精神”,道教讲 “虚无”,佛教求 “气相”。儒家讲“事在人为”,道家讲“自然无为”,佛家讲“因果轮回”;儒家讲如何“做的更好”,道家讲如何“活的更好”,佛家讲怎样做“死后更好”。儒、道两教重在“生前的苦乐”,佛教则注重“死后的极乐”。勤奋努力,勇于争先是儒家的“作为”。游山玩水、回归自然是道家的“作风”,忍辱负重、积善行德是佛家的“作法”…… 有道是:人在少年的时候想“逃家”,显示了年少时的童真、天性和轻狂,体现了道家的自在和逍遥。青年的时候想“成家”,是儒家的“齐家”愿望。成年的时候想“离家”,要么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抑或是道家的“云游四海”,或者是佛家的“遁入空门”。老年的时候想“回家”,也许是儒家的功成身退、淡出江湖,或者是道家的落叶归根、回归自然,或是佛家的因果轮回、投胎转世。学习“儒、释、道”三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们的思想及所揭示的宇宙三大定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指引人们的生活、涵养人们的情操、提升人们的品性、净化人们的心灵。“儒、释、道”之思想和精髓不愧为是人类永恒的智慧追求和共同的精神财富后记:幸福来自于精神财富,而非物质财富。施予爱便会得到爱,爱能导致成功。只有对生活满怀感激的人,才会把苦难变成财富。女人爱哭才能长寿,但不要超过5分钟。——医学研究发现,情绪刺激产生的眼泪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一把鼻涕一把泪”,就把毒素排了出来,

但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保险:让你贫穷地生活、富裕地死去的合同。——冯国川《你知道这些“另类定义”吗》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闩,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不如里面自己轻轻一拨。——庞永力《青黄》我一生的路是笔直的,转弯只是为了遇见你。——离异女子的征婚词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有能力不干什么。——德国哲学家康德金钱好比包裹在婚姻外面的柔软的脂肪组织,一旦钱包瘪了,人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婚姻关系的实质。——《时代》周刊所有的父母都会伤害孩子。谁都没有办法。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的童年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米奇·阿尔博姆《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你想知道一个人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他炫耀什么;你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他掩饰什么。——卢志文《我的<凡人箴言录>》潇洒和快乐的人生,什么都吃;长寿和健康的人生,什么都不吃!——香港作家倪匡风趣地用“吃”述说人生态度在9分36秒的谈话中,3分钟用来谈家庭和朋友,1分钟用来倾诉个人问题,1分钟谈工作和学习情况,42秒分配给新闻时事;再花24秒谈天气;抱怨你的伴侣需要24秒,传播明星的“小道消息”12秒,1分42秒用来大笑、1分钟用来转移话题;剩余12秒用于沉默。——一个电话配方恋爱讲究的是竞争能力,婚姻注重的是管理能力。——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每周要眨眼2.5万次左右,以保持眼睛润滑。喷嚏在口腔中的运行时速为965公里。红血球的平均寿命是120天,白血球是12小时左右。普通人一生坐在电视机前的时间可达12年,与人对话的时间也是12年。人一生中要流65升眼泪。咳嗽是身体排斥异物的反应,咳嗽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140公里。——哥伦比亚《时代报》透露人体的有趣数字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这是江苏省的一位人大代表在2008年全国“两会”时现场引用的“顺口溜”,意在讽喻食品安全问题从正面看,是伟大的神(God);从反面看,是卑鄙小人(dog)。其实,人们所犯的罪恶(evil),反过来,正是为了活着(live)。 ——换个角度就不一样做好人,靠的是一颗善良的心;做老好人,靠的是一张善变的脸。——好人与老好人之别做人都不容易,尤其是做得不像个人的时候。——贾平凹一个人的力量

为人处世以柔篇五
《每天学点心计学》

每天学点心计学

Chapter 01 修身养性的心计——为人处世要豁达置之 为人处世,要坚守原则

学会安贫乐道,拥有长久快乐

心态豁达才能不被嫉妒缠身

反躬自省,有过改之,无过加勉

摆脱面子困扰,放下心里重担

只记欠别人的,别太记别人欠你的

寻人优点比挖人缺点快乐得多

Chapter 02 大智若愚的心计——为人处世要明哲保身 聪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

树大必招风,枪打出头鸟

隐藏自己,喜怒形于色是件危险的事情

以弱示人博取同情

赞美别人,适当满足他的虚荣心

自嘲是为自己解围的明智之举

超脱于世,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尖刻评论

Chapter 03 趋利避害的心计——为人处世要进退自如 为人要扬长避短,处世要取长补短

勿揭人短处,勿戳人痛处

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

尽力做好份内之事,谨慎接触份外之事

不背后说人,除非说的是好话

批评没有好处,忠言只会逆耳

多想少说,言多语必失

Chapter 04 把握分寸的心计——为人处世要行之有度 见好就收,贪婪会把你送向坟墓

山不转水转,不要得罪未来的上司

给人留足面子,帮人挽回面子

得饶人处且饶人,赶尽杀绝没好处

保留意见,过分争执无益于自己

再好的关系也要亲密有间

把握开玩笑的尺度,不要幽默过了头

Chapter 05 通权达变的心计——为人处世要机灵百变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学会将错就错,真理未必越辩越明

只要能赢,你完全可以不按套路出牌

好马要吃回头草,好汉要吃眼前亏

为人处世,不能太过执着,否则与傻无异

适时振臂一呼,别被人当软柿子捏

要结识知名人士,先结识他身边的人

Chapter 06 谦逊有礼的心计——为人处世要保持空杯 拥有空杯心态,才能盛满智慧圣水

让对方感到受重视,才能让自己好办事

保持谦虚作风,少谈自己的得意事

别在别人的赞美声中迷失自己

时时向人请教,懂了也要问

寒暄用语不可省,礼多才能不使人怪

以微笑示人,巴掌不打笑脸

Chapter 07 事前铺路的心计——为人处世要打提前亮 打造信誉光环,用好口碑换取好人缘

烧香在平时,不要临时抱佛脚

主动去结识比自己优秀的人

不要忘记与暂不得势的人交往

送礼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辨别话中话,听出弦外音

养成储蓄的习惯,不做不剩一钱的月光族

Chapter 08 游刃有余的心计——为人处世要善打太极 以静制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走出道歉第一步,先认错后批评

以柔克刚,以慢打快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亏要吃在明面上,便宜要占在暗地里

无论背后如何较量,也要当众拥抱敌人

巧借外力,四两拨千斤

Chapter 09 先声夺人的心计——为人处世要主动出击 好口才是为人处世的重要资本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才能再次与人接触

选择切入时机,主动结识他人

学会毛遂自荐,不要总做台下观众

该出手时就出手,犹豫不决只会错失良机

与其痛苦接受,不如主动拒绝

倾听也是为了更好地说话

Chapter 10 互惠双赢的心计——为人处世要让利于人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学会与人分享,吃独食必然吃不消

有了甜头儿,别人才愿意嚼

慷慨地把功劳让给别人

记得礼尚往来,占小便宜你会吃大亏

组建坚韧团队,在合作中实现价值

责任感,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

为人处世以柔篇六
《处世分寸的把握》

处世分寸的把握

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能把握分寸,说话有度,交往有节,办事伸缩得当,人们就会通情达理地接受你的要求,尊重你的体面,满足你的愿望。如果你不懂分寸,说话冒失,举止失体,不识深浅,不知厚薄,那么你的人缘不但是一筹莫展,处世也可能处处留下败笔。所以,掌握于分寸之间是为人处世的普遍规则,是获得好人缘的关键。在为人处世的分寸之间,应该掌握以下基本要领。

刚柔并济

人际交往中,心平、和颜、谦逊的态度,柔言、细语、悦色的谈吐,容易给人以好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大力提倡。与“柔”相反,则为“刚”。刚的表达方式,一是刚毅生威,即遇事沉着冷静,情况越是紧急,越能表现出强者的姿态,有处险不惊,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其神态自若本身就能给人以强大的心里影响或是强烈的心灵震撼。二是对于“吃硬不吃软”的无聊者,要利用其色厉内荏的弱点,据理力争,有时要抓住其语言上的漏洞发起进攻,强化自己的优势和强硬地位,迅速把对方置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古人曰,无欲则刚;今人说,打铁先得自身硬。要想成为刚毅之士,就必须有过硬的内在修养,这样才能刚中见柔,以柔制刚。只有一身正气,才能底气十足,词严雄辩;只有光明磊落,才能刚柔并济,刚硬无比。

阴阳相滋

“以阴克阳”“以静制动”。阴与阳本无褒贬之意,只是该阴则阴,该阳则阳,该互补时互补,该相滋时相滋,只要把握好其中的分寸,既能成就大事。

为人处事,只要你动机不恶,手段不毒,心胸坦荡,光明正大,在关键时刻不失分寸地耍一点“小花招”,搞一点“小名堂”,既对事业有利,又不损害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所谓“阴谋”有时候并不完全阴,阴谋完全可以阳用,这是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的一次转换,是对长期以来那些“非对即错”“非我即敌”“非真即假”的绝对化、极端化错误倾向的一种批判。我们应当辨证地对待世界、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真正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关键是掌握好阴阳相滋之分寸。

能伸能屈

伸是创新进取的方式,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人生在世,都是在反复伸屈状态中走过的。在生活和事业处于困难、低潮或者逆境、失败时,如果能运用“屈”的智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该屈时不屈,一味地去伸,必遭沉重打击,甚至殃及生命,如此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谈人生、谈事业、谈未来、谈理想呢?古语道“人活脸,树活皮”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事 业都不能保障,连自己的性命都要受到威胁,那还要“面子”有何用?

学会取舍,实际上就是学会生活。人的一生就如同一条河,不可能一直向前,直通大海,必然是根据地势、地貌,蜿蜒曲折,跌宕起伏。人生也是 如此,一般说来当人处于逆境的时候应该委曲求全,收起锋芒,从而以屈求伸,等待时机,再创辉煌。这就是屈的功能。

冷热适中

对一切事物抱有积极热情的态度,是为人处世所必需的。比如你想得到朋友、同事的认可和接纳,就必须首先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怀,讲真话,做实事,以诚相见,这样朋友被你的诚实所感动,内心深处喜欢你,才愿意与你真诚交往。歌德说过一句话:“世间最纯粹、最暖人胸怀的乐事,莫过于看见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自己开诚相见。”

但是你千万要注意自己是否热情得过了头。比如涉及朋友的隐私之事,你却不知眉眼高低,非要帮人家忙里忙外,让朋友难为情,既不好拒绝你,又无法谢绝你,搞得非常尴尬。再如你讨好领导,自觉与领导亲密无间,对领导的阴暗面都知晓的一清二楚,那么你迟早是要倒霉的。所以,最好的分寸就是冷热适中,不即不离,勿以尊卑亲疏定冷热,这样才有可能使彼此友好关系保持长远。

不前不后

人在一个集体中不可强出风头。孚众望、得人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你在言谈举止之间,你的朋友、同事都在观察你,品评你。你有成就,你肯努力,你待人宽厚,别人自会欣赏,用不着强求注意。强出风头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 竭”„„ 这类古训俗语常用来告诫人们,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动声色。因为,风头出尽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击。这里并不是要否定那些勇往直前、万事当先的人,只是强调前与后的分寸,古人不是也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吗?

进退自如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这种做法明为退,实为进,是一种比较圆滑的做法。一条路本就狭窄,再加上拥挤更是无处下脚,若是自己退一步让人先走,那么自己也就相当于有了两步的余地,可以轻松走路。两相对照,自然是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做法。

“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就要在拥有自己骄傲的同时,能够意识到自己兼有的卑微之处;就要勇敢地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普通人”人不仅要知道进取,也要学会认输,知道放弃。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情,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外圆内方

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方”即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他人所左右。“圆”即圆滑世故,融通老成,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也不落人后,或是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做人应当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外圆内方之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对大喜大悲能够做到泰然不惊;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动摇;退避时,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够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的积蓄力量的沉默。

可得可失

从战术上考虑问题的人是强者,从战略上考虑问题的人是智者。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放弃的实质。

但是人们总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我们的心就象摆钟一样,总是在得与失之间来回摆动,非常痛苦。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可得可失、无得无失。因为有得就有失,失得都一样,失就是得、得就是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必须以变化的心态看待人和事,看待得与失,这样才能处变不惊,分寸不乱。

能够真正掌握于分寸之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分寸不单纯囿于“情”字,也不单纯拘于“理”字,所谓通情达理者可识分寸,可见“分寸”二字就在情理之间。

所以,要学会把握分寸,必须通人情、晓世故,有修养。把握分寸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是内在涵养与外在经验的集中表现。

为人处世以柔篇七
《修身.处事.为人》

修身.处事.为人

修身.处事.为人之一:以柔克刚的弹性定律

每个人都有对手。

战争年代不用说了,和平年代也一样: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有学习对手,走到社会上有竞争对手。

不管你做什么工作。从政或是经商——你总是会发现有人在和竞争一个职称,一个头衔,一个岗位,一份工作,或一份合同。

你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对手的挑战——结果要么你输了,对手赢了;要么你赢了,而对手输了。当然也可能出现双输或双赢的局面,不过这种机会很少。

每个人都需要有对手。

很多人有竞争对手,却总是一厢情愿地幻想无人和他竞争的局面,最好所有人都是朋友,不是对手。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没有对手,人类不可能进步;没有对手,个人也不可能进步。优秀的人才总是在和无数对手竞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而不是一个人寂寞地攀登成功的顶峰。失去了对手的刺激,同时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现代社会到处都充满着竞争,也存在着欺骗。人们往往感到迷惑不解,胆小乾躲避,愚鲁者轻生。其实,每个人都想社会上站住脚,然而往往又对现实甚为不满,心态不佳。可是,如果不好好处理就会被现实社会所淘汰。

又有另一种人,心怀大志,为了高洁之理想,九死不悔地去追求,成事者固然极多,但败阵者亦为数不少。我赞叹这些人的执著,可是,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些勇者的失败必然有其原因。

无智乎?非也,无勇乎?非也,无仁乎?无义乎?无礼乎?无信乎?均非也。英雄的气概,君子的风度,这些尽管他都具备,但最终却落得两手空空,满目凄凄。缘由在于少了一点关键性的技能,这些技能人人都能学得会,人人都能做到。但要把这点技能学得精,做得妙,那就需下功夫研磨一番了。

这点技能是什么?答曰:弹性处世。

有人要发问:如此说来,人人都要圆滑世故不成?如此说来,世间成事者,刘邦、刘备、罗斯福、威尔逊都是滑头滑脑的人了吗?大概你有所知,又有所不知,我据说的“弹性”二字,正如武林功夫,同为天下神功,有的能使人强健神勇,行侠仗义;有的却让人走火入魔、为非作歹。

诸君不信,那我来问你:韩信在人胯下钻过,是否这叫圆滑?如若不是,那何以为辱?越王勾践败在夫差手下后,让自己的妻子到吴宫内去做妾,这是不是叫圆滑呢?有人会说这只是取胜的一种战略思考,对,你说得没错,这里所说的弹性处世,其义也在此。弹性处世,并非让你营私舞弊、贪污贿赂,可以称为“以屈求伸”,也可称为“以柔克刚”。

弹性沟通,可以说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本领,它是运用智慧来巧妙地为人处世,战胜敌人。

一个人若是有很大责任心的话,那他不仅仅是为了生存,他还要扬善惩恶,为了给人间多一分热、多一点光,他还要去战斗,不仅仅是奉献而已。

弹性是一种武器,最适用于恶毒之人。当敌人对你开枪射击时,你还是挥舞着大刀长矛去拼命,那显然是在冒险。现实生活中,正直的人往往希图世间有一种纯粹的正义,并且乐意给这纯粹正义涂上一层油彩,之后便如信徒般地崇拜它,这些人的正直是非常值得赞扬的,但是,他们还没有能认清这个世界,他们尽管认清了,也是试图用一种虔诚的信仰来掩饰他们心中的恐慌,来装饰他们逃避的心理。因此,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他们善于粉饰现实。

其实,美丑是相对而言的。丑恶本来就与善良相互对立着存在,有善良必然会有丑恶。老子《道德经》中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这里不是让我们去龌龊着生活,它只是教你一种生活的艺术,战斗的本领。

历史上有不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例子。世人常讲“忍为贵”、“曲则全”必定有它一定的道理。

修身.处事.为人之二:必须让别人觉得你新鲜

如果一个人每天过着怠情懒散的生活,朋友会逐渐远离的。作为一个人,就该拥有尊严的人生,不断向未知世界挑战。事实上,向未知之事积极前进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一种经验,让人佩服,一个人交友的范围愈广,愈会振奋自我挑战之心,否则别人会觉得你的魅力愈来愈腿色。

诗人拜伦塑造了风流浪漫的唐·璜,诗人自己也可以说是人间的唐·璜。但是他比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多了一种不幸,他是一个瘸子。尽管他终生残疾,却引来无数淑女美妇的青睐,甚至为他而神魂颠倒。拜伦曾不无自负地说:“自特洛伊战争之后,还没有一个男人像我这样被抢夺过。”他简直成了男性的“海伦”。 是什么勾魂摄魄的魅力,使众多女子毫不介意他生理上的缺陷,而对他倾心痴迷呢?诗人的气质风度,脱俗不凡的个性异禀,这些无疑闪耀出了魅力光彩。当然更有一样不可忽略的特质——那就是他的才华横溢。

当时的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不乏风流倜傥的美男子,但在众多痴迷拜伦的女人眼里,他们同瘸子拜伦相比默然失色。拜伦若是毫无才华的平庸之辈,纵然他如何风流如何会调情,恐怕也绝不会有那样吸引异性的神奇魔力。

才华、学识,是一种魅力。富有学识的人,从来就很受人们的赞赏和倾慕,学识能使他们获得一定的声誉,而超群的学识才华所赢得的成功,则更能使他们声誉卓著。女人往往最崇拜这样的男人。因为,“犹如一朵光彩照人、遮丑掩疵的红霞。”有卓越的才华,甚至可以弥补身体自然素质方面的不足。

一个人读书读多了读活了,思想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而这种深深地改变着你的气质,影响着你的形象。

有些人年轻时凭着英俊或率真,尚有几分可爱之处。但随着韶华流逝,除了徒增老态、暮气、平庸和懦弱之处,别无所有,这样的男子是不会有什么魅力的。 而许多浅薄的人恰恰忘记了:真实的魅力,最深刻的感人力量,往往来自千锤百炼,只有经过多少尝试,多少思考,多少百折不挠,方才焕发在人前。内涵,同样是后天努力培养的结果。

有一位作家曾说:“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努力的人。”

内涵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它有赖日日夜夜不停的琢磨,并没有可投机取巧的方法。

《孙子兵法》中说:“吾闻拙速,未闻巧者久矣。”聪明的、巧妙的方法,看起来很快,其实也许是最慢、最笨的途径。

真实的内涵,需要时间的陶冶,更需要丰富的学识和智慧的感悟。有魅力的人物所散发出的光彩,最持久、最深刻的一种,来自内涵。而内涵正包括了一个人的见识、修养、能力等许多方面。

见识狭窄的人,也像井底蛙一样,不论他自己如何自吹自擂;别人见了只觉得可笑。而见识宽广的人,即使一言不发,也自然有令人折服的力量。真正见识过世界的青蛙,会收敛起自大与浮夸,不由自主地显出深沉的气质,那就是真实的内涵——一种确实的吸引力。

修身.处事.为人之三:魅力是对心的征服

一个人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会折射出他的素质修养品行,都将影响别人。别人对他的评价好与坏,可以说这一因素占了很大比重。

我们与人相处,有些人虽然话不多,但我们却喜欢和他呆在一起,因为他能让你感到轻松愉快;有的人逢人便滔滔不绝,夸夸其谈,这不但不让我们喜欢,反而令我们十分讨厌,总想与之拉开距离。有的公司职工干部精诚团结,公司搞得红红火火,他们尊敬自己的公司领导,情愿鞍前马后效劳;有的公司,职工干部工作不积极,互相扯皮,人心涣散,致使工作无法开展。出现这些不同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主要就是人的素质修养问题。

有时我们确实感觉得到,有一种人,无论出现在哪儿,便立即成为众人瞩目的核心,即使他们不言语,就那么站着或坐着,也带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甚至还能令人毫无保留地对他产生信任感。周恩来总理,就是这样一位具有独特领袖气质的人。只要是周恩来总理出现的场合,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他那无形魅力和形象中透露出的威严。他那风趣幽默的谈话,和蔼可亲的微笑,亲切的问候,都令人感动至极。而毛泽东主席的形象气质,更具天生领袖风度,就是那些外国公民也无不以曾亲眼日睹其风采而倍感荣幸。

气质与外貌漂亮与否并没有什么关系。关键是看你能否通过你的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等展示你迷人的个性气质。真正能打动,而不是外貌的漂亮。

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精神抖擞,情感丰富,口若悬河,表情自如,显示出超人的才干和气质,他们的谈吐就能博得听众的喜爱和青睐;有的窘迫不安,语无伦次,面部表情麻木,手足不知如何处置,让人大失所望。这两种气质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

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自我形象,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理想自己”。“理想自己”往往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尽管这些人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成长在不同环境,各自具有不同的自我形象,但他们也许具有一些共同点,如仪表的俊美,丰富的情感,敏捷的思维,畅达的语言等等,而且都希望给对方留下亲切善良、聪慧正直、才学渊博的印象。但是,不管“理想自己”是多么完美,都必须通过自

己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争取在表现自己的魅力中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这种独特的气质呢?简单地说,可以通过我们身体的努力来体现,如站姿或坐姿,走路的姿态,说话抑扬顿挫或诙谐幽默,与他人谈话时的专注程度,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自然而不做作。随和而又充满机敏,由此所透露出来的权威感,会产生一种无形的魅力,一点一滴地注人对方的心田,在他们的心里产生连锁反应,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被征服。

在表现魅力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自信。自信是基础,它是使人情绪定位的核心,对能否发挥作用至关重要。当双方,彼此面对,互相注目时,或者面对众人讲话,也许因为环境的变化或多或少地引起一些紧张感。但它有助于让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思考。如果过度紧张,往往会影响发挥,使自己的意思不能完全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自我调控,强调自信就十分重要。这时要充分看清自己的优势,保持头脑清醒,绝不能流露出半点的不安和胆怯。稍后,这种紧张感会慢慢消失,所以应注意随时调整好自己的音调,节奏与表情、动作配合,随意自如地发挥自己的魅力,才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在生活中,你稳重的步伐,充满自信的表述,从容不迫的应答,随意自如的动作„„这一切,都会使别人觉得与你相处真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有了这个感觉,他就会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谨慎小心,对他千万不能失礼。”在这情况下,你不就已成功大半了吗?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效,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一个唱片公司倾全力塑造一位年轻的偶像男歌星,除了进行长期歌唱技巧训

练之外,还安排了服装仪容训练、说话技巧训练,希望能够让这位新人一炮而红。 长期训练下来,新人果然脱离了他的清涩,上电视节目宣传时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圈可点,不下于主持人。服装仪容更是光彩夺目,看不出来丝毫的瑕疵。 但是没想到努力了两年,耗费了许多成本,却不见新人成为偶像。

唱片公司老板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请了一位造型高手重新为他塑造形象。 高手一出手,情况就不同了,短短不到几个月,新人就红遍了各地。 高手到底是用了什么特殊训练让新人翻了身?

说穿了,高手不但没有训练,反而停止了一些塑型课程,衣着也简单了。

他尽量拿掉了新人的包装,他要求新人恢复大男孩子原有的清涩模样,不要故作老成。

新人去除了包装,在舞台上有时结结巴巴,遇到了敏感的问题还会脸红的模样,让歌迷们心疼怜惜,说起话来又言又止的模样理是让歌迷们心动。 造型高手出招,看不出有什么招式,却塑造了一个最美的造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自然的东西才具有有个性,才能与众不同,才具有强烈的人情味,才能引起观众共鸣。当我们用大量的包装涂抹掉它本来的面目,它也就失去了内在的价值。

修身.处事.为人之四: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

为人处世,首先需要明白二点:

其一是:人都有自私之心。

人们制造工具是为了使工具得其使用,在劳动中为人类自己服务;人们说某句话,办某件事,是为了达到他自己的一个上的;人们把商品卖出去,他是为了得到钱或者是为自己赚更多的钱,或者是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者是实现自己的某一个理想。

人们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圈圈地扩展开去,随着与自我关系的越来越疏远,扩展的圈也就越来越大,这样,人们的社交范围也就渐渐形成。

父母乃生我养我者也,因而至亲;兄弟乃与我情同手足者也,因而至密。父母兄弟,满足着人自降生以来的第一次关键性的需求,因此,人们往往把父母兄弟看作是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人。

但是,如果人们的自私发展到极端,就会不可避免地损害他人,越自私往往损害的人就越多,甚至自己的亲朋乃父母兄弟。

朱元璋为了把国家大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才演出了火烧庆功楼的好戏;权力这个东西,你占得多,我就占得少,宋太祖似乎也明白这个道理,杯酒释兵权成了他的拿手本领。

为人处世以柔篇八
《2013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解析》

2013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解析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用,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题目点评:

点评一:

今年湖北卷是非常非常少的出现了一道应该说是话题作文,话题是“上善若水任方圆”,在下面有一小段文字,说的是用先牛奶的盒子和装矿泉水的瓶子、装酒的瓶子做比较,方圆之间,各得奇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这个是不是按照命题人的思想方式我们来作文呢?

首先前面给的材料是一种提示,而不是一种限制,所以我们看到给的材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看到题目中的启发,有哪些地方你是没有想到他帮助你去把它完成你的联想和想象的。但是这个题目是很明确的,就是一反顾眼为话题,如果对方圆不太懂,签名加上一种解释,各种器皿有方的、有圆的,最后他说的不止器物这样,人生也是这样。所以后边上善若水任方圆,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吧,该方的地方方、该圆的地方圆。实际就是生活中的两种态度,应该怎么来对待生活、对待人生,这个题就是在谈人生、谈社会。但是你必须是以方圆为话题,你是在方圆这个题目中去演绎表达你对生活、人生的认识。

我觉得这是今年非常好的一个题目,好就好在他给同学的思维的原点和踏板,或者说明的窗口是清晰的,必须透过方圆这个窗口来看生活和人生,而不是模糊的。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前面的解释,有点解释不是特别的贴切,例如你装什么是方的、装什么是圆的,我觉得只要不是因为装什么东西,而因为这个盒子往往是纸做的,瓶子往往是玻璃或者塑料的,就是往往是它的材质决定它是方和圆,所以这个解释装什么有点勉强吧,但是这并不影响写这个作文。

点评二:

2013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延续了新材料作文命题模式,但又将过去的材料加命题形式变成了材料加话题的形式。“牛奶”“矿泉水”“酒”,皆为水性物质。“方盒子”“圆瓶子”,因物而变。作文材料用了一个常见的生活现象为人生的“方圆”做铺垫,立足于考生生活经历,却又超尘脱俗,将立意定位至奇奥精深的处事之道——方圆哲学。此命题既“贴着地面飞行”,让考生人人有话说;又“在云端跳舞”,有利于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

笔者根据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经历可以推断,本次高考将有不少于百分之七十的考生选择写议论文。那么,这道作文题有哪些切合题意的立意呢?

其一:上善之人,要像水一样以柔克刚,随圆就方。做人治事,应当方圆并用,当圆则圆,当方则方。圣医孙思邈主张的“治事合乎至德”,“至德”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曾国藩家书》有道:“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润,行得通也”;黄炎培给其儿子提出:“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而《菜根谭》则更是道得明白:“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末世将乱的时代)当方圆并用。”

其二:为人需“方”。“方”是规矩,是准则,是框架,是一种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根本。它规定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更规范。“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金钱美色引诱不得,权贵势力淫威不得,方为正气。方正做人就是我们的内心要秉直无邪,凡事都必须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而令人诚服、信服、折服、佩服。方正做人,心胸坦荡!快乐无限!

其三:处事需“圆”。“圆”是通融,是弧线,是润滑。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圆是没有角的,因此不伤人,当然也不易自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要掌握分寸,把握好度。人生就像《红楼梦》里说的一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只有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都透彻明白了,才算是学问;只有处理人情事故干练而通达,才算得上是文章。而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为人处世,这就要求我们做事要方,做人要圆。

无方,世界便无秩序,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便不能自理。只有方圆相济,当圆则圆,当方则方,这个世界才会和谐。因此,方圆人生,就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度,就是一门兼顾情理的艺术。为人处世可以外圆内方。方与圆要各守疆界,恰到好处。

如果基于以上立意,考生在作文中运用辩证思维,深刻分析水之勇,水之仁等“上善”之性和表现在外的“方”与“圆”之形的关系,取材丰富,个性鲜明,语言有表现力,写出佳作是可以期待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