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爱情的解释

| 公卫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哲学对爱情的解释篇一
《对爱情的哲学解读》

Z heXUeYanJiu☆哲学研究☆对爱情的哲学解读韩金华(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教系,哈尔滨1 50025)摘 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一直在探索它的秘密。本文肯定了爱情是一种艺术。需要学>--j;爱情有它发展的自 然阶段,也需要维护;最后阐述了性爱在爱情中的位置,旨在给现代人的爱情一点启发。 关键词:爱情内涵;维护;性爱 中图分类号:B823.2 文献标志码:A爱情,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从人类历史的全部经 验来看,始终是以一个永恒的主题出现在每个人面前。这 个主题大概何时何地都不会枯竭。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 都要按自己的方式完成这一课题。每个人似乎都要开辟一 个新的世界。可以说,爱情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 社会现象。本文试着深入爱情的内在本质,谈谈对爱情的 理解。 一、爱情的内涵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真正的爱情是那些具有 创造性性格倾向和成熟人格的人(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 力量的人)才具备的一种能力,是人的内在创造力的表现。 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是在自由自觉中发挥灵 魂的一股力量,它永远不是强制的产物。真正的成熟的爱是 建立在平等与自由的基础上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 立性的条件下(即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 一。不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而足因为我爱,所以我被 爱;不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而是因为我爱你,所以量、富裕和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这使人充满了欢 乐,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予”最重要的 不是在物质财富的范围内,而是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在给 予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在弗洛姆看来,并非 所有的人都能“给予”,都具有爱的能力,那些不能通过奉 献自己的生命力来唤醒和提高对方生命力的人就不能“给 予”,也没有创造爱的能力。爱的“给予”可以缔造爱的升 华,没有爱的“给予”则不能有爱的创造。 爱情更是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 所以在两个人的相处中,在心灵的最深处,一定要为自己 保留一个席位。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自爱是否就是利己? 其实,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别人、谅解别人是不可分 割、紧密相连的。我也是一个人,同样体现了人性,当然可 以成为我爱的对象。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去爱别人,那他必然也爱自己,如果只爱别人,忽略了自己,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爱自己和爱他人可以平行存在,二者 是一致的,自

爱和利己却是水火不相容的。利己者只关注 个人利益,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予的快乐,周围我需要你。“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相结合,它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 与世隔绝,但同时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 性和本来的面貌。爱的惟一重要性就在于本身,爱是人类 的自我表达,是使人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式。” 爱情在本质上是一种给予的行为,爱情首先是给而不 是得。“给予”并不是“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的一切,凡是能从中取利的,他们就感兴趣。利已者毫不关心他人,同样也不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完整性,他们总是按 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人和事物,眼里只有自 己,原则上他们没有爱的能力,包括没有能力爱自己。他们 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 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利己者没有爱别人 的能力,相爱的双方都要自爱。 二、爱情的发展阶段及其维护 瓦西列夫指出:个体爱情同其他事物一样,也经由萌也不是交换。而是将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 自己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给予”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予”,人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作者简介:韩金华(1977-),女,黑龙江省青IR]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教系哲学专业2007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哲学研究。万方数据 1.从室内外空间整合的设计包装上,随时注意时尚带领潮流,提醒 自己我是最顶尖的。 2.刺激消费者,不定时举办活动可分季节性、特定节日、特殊对象、 生日、星座、生肖等等,加上礼服、器材、科技产品及 3D 摄影棚的建 构下,绝对做到软硬体的相互呼应。 3.加强门市服务气质,从彩妆要求制服挑选与口才应对流程,脸部 表情与姿体语言表态,培养摄影师的专业技巧,公司每季应安排名师上 课加以指导,要求做到随堂考试。 4.建立造型彩妆作品,确实针对新人脸型体态服装做造型,不可 一妆到底,主管可抽察其作品集。 5.礼服选样挑款,培养色彩学及体型比例观察反应,调配新人礼 服配套临场对应,立即介绍说词,后制 e 化的编辑检视,大胆制造版本 与颜色,复古、现代、时尚、尊贵、前卫须明显定位。 台湾早期婚纱摄影产业经过无数年来的蜕变,演伸至今,已进入了 茁壮阶段,同时,知名度更是响誉全球,致胜关键是企业识别系统不断 的整合提升,‘台

湾墩桦空间设计’也陪同着不断学习与成长,经过这多 年来的经验累积,至今,已拥有一套完整的婚纱影楼规划系统,公司坚 定带着此项专业,必定能陪同更多的婚纱企业迈向更高成就的事业颠 峰。基于婚纱影楼原先的实际情况,数码化后的效果普遍优于传统,很 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否则因为照片质量太差等因素造成影楼的声誉受 损, 那影楼数码化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这主要体现在设备的投资方面。 I Theory ResearchI学___一埋—_一化发、蓬勃发展、繁花似锦到衰老枯萎的过程,在人生的不同 阶段爱情具有不同性质与特点。一般来说,个体完整的爱情 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没有心理的共鸣、审美的快感、精神的融洽与和谐,也不能 产生爱情。所以说,爱情的自然基础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性 欲。 瓦西列夫说:“情侣的快乐是一种复杂的感受。它总是 既包括同性欲本能、同感觉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情感,也 包括同人的精神生活的审美、道德等高尚内容有关的那些 情感。与此同时,尊系、友谊、好感、赞赏、敬慕、陶醉、眷恋、 自我牺牲、纯洁、细腻等情感完全主宰着肉体接近感、皮肤 敏感,主宰着本能的生理实现。高级的爱的情绪包含着低 级的情绪,但是后者处于一定的从属地位。每一种肉体(身 体)接触形式都有精神等价物。接触、亲吻、性交,所有这一 切并非造成纯属‘低级的’情绪,而是激发那些离开爱情就 不复存在的优雅的、深刻的感受。”爱情无疑会引起彼此性 结合的愿望。在有爱情的基础上,双方产生的肉体关系才 是纯洁的,是不会带有占有和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的,而 是与温情脉脉相伴的。如果没有爱情这个支柱,在一次结 合后留给双方的感觉就仍然是“陌生”二字。情侣总是在敬 慕对方的心灵的情况下才去接触其身体,他把性欲本能看 成是两性亲密交往的最深刻的、纯粹审美和道德形式的组 成部分。唯有爱情才是性的最高升华,有爱无性,会使爱情 干涸,毕竟柏拉图式的爱情不能永恒;有性无爱,那是肉欲 的一时满足,建立在肉欲基础上的爱情更不会长久——唯 有灵(爱)与欲(性)的统一、水乳交融才是性爱的最高境界。 爱可以激起性欲,但单纯的性欲决不等同于爱。性爱具有 独占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其目的旨在结合,而绝不仅仅是第一阶段是萌动期。少男少女对异性的态度上,有一个 从不关心、反感、对中年异性的渴望、对异性的一般向往到对特定异性的追求的复杂性心理过程。少年的爱情是泛指 的、游移的、无确定对象的,既是纯精神的、纯

情感的,也是 奇幻、朦胧的。第二阶段是激情期。青年男女从柏拉图式爱 情到相爱男女的结合,隐约模糊的欲孥被鲜明的、令人激动 的爱情感受所代替,男人的激情燃烧得旺盛、明亮,女人也 显露出前所未有的柔情和光彩。第三阶段是平静期。随时 光流逝,以双方的表象及属性为心理内容的反射频繁重复, 各自的形象同对方内心的全部活动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对 彼此的信任和相互依赖,彼此相互给予,相互补充,跋涉人 生,同甘共苦。这是爱情更深层次的境界,具有和谐、默契、 深沉的特点。第四阶段是衰退期。随老年期的到来或是机 体早衰,含有明显性欲成分的爱情就演变为精神依恋。,爱情 的精神力量使男女之间的感情在性欲这种强有力的生物 刺激因素消失之后也不致冷却,会因时隐时现的回忆而放 射出余辉。这时的爱情是一种精神的和美感的珍品。是精神和情感文明的表征,是生命的溢流,具有回映、怜惜、情谊的特点。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完整地经历了爱情的所有自然阶段,他就很难再次热恋;如果产生了新的“情欲”,那就说明以前的“情欲”没有得到满足。爱情很甜美,但爱情有时也会凋谢。那么怎样来维护爱情呢?对此,瓦西列夫提 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他说,要善于像初次相见那样去 观察一切,重新发现已知,摆脱陈规旧套的禁锢。爱情的实 质在于不断莺新发现理想,永远感到情感的“饥渴”,在接 触到美时感到无限的令人陶醉的快乐。要想始终保持“相 爱如初”,首先爱情的对象必须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善于 做到永不枯竭,只有这样对它的不断感知才能令人感到兴 奋而又神秘;其次,钟情者必须具备善于观察的能力、丰富 的想象力、细腻的心灵。没有这些品质水乳交融般的结合, 即使最热烈的爱情也注定要毁灭。爱情既要求所爱的人品 质恒久不变,同时又要求这种品质具有可塑性、不断翻新。 它崇敬传统、习俗,但又渴望理想的美,渴望生活的完美,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或摆脱难捱的肉欲而进行的“减 压”行为。性爱是爱的典型形式,也是爱的本质,一个人爱的能力的集中体现。 爱情就是人的两性之间的自然吸引和爱慕之情在一 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追求或实现,或谓之两性之间自然吸 引的社会性升华。爱情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 化着。未来爱情的发展首先表现为爱情的纯化,除了男女 双方相互的爱慕之外,不再有任何别的外在的动机。随着 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的本能因素越来越弱 化,社会文明的因素越来越强化,男女互相爱慕的内容便 逐渐

哲学对爱情的解释篇二
《对爱情的哲学解读》

哲学对爱情的解释篇三
《《牡丹亭》的爱情哲学解读》

青年文学家

《牡丹亭》的爱情哲学解读

刘丽萍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00029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009-02

引言: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同样也是人类永远无法驾御的东西,他们只是在经历爱情到来的时候品尝到了它的酸甜苦辣。其实,爱情的本质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内心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成为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为处在长期实行“禁人欲”、文化专制的封建社会下的佳作,之所以受到如此欢迎,主要就是因为其较为明显的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行为,同时以此来表示对封建礼教精神的坚决反对。本文即从《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入手,在其二者克服险阻,追求爱情的进程中同时探索其所体现出来的爱情哲学。

一、《牡丹亭》爱情主线简述

《牡丹亭》虽然在内容当中有许多超越现实的“梦境”,但这些梦境都是完全契合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主线的,且最终都会结到一个圆满的爱情结局上。

1、“梦情”——杜丽娘与柳梦梅都在虚幻梦中见到对方

《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开始于两人分别相似的梦境:贫寒书生柳梦梅在做梦的时候见到一位佳人站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面,此美女告诉柳梦梅自己与他有姻缘之分,从此,柳梦梅在梦中终于现实中都经常思念她;杜丽娘作为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大家闺秀,才貌端妍,因为读到《诗经•关雎》引发情感伤春寻春,也是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并且在牡丹亭畔幽会。思春的杜丽娘开始愁闷,最终消瘦且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要求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此时二者虽然没有真正相见,但是精神已经相遇,为后来的“寻魂”做好了思想铺垫。

2、“寻魂”——柳梦梅根据梦境到现实中寻梦,探寻到梦中情人游魂并恋爱

在杜丽娘思春愁闷致死后,升任为淮阳安抚使的父亲杜宝委托丽娘生前的老师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热衷功名的柳梦梅几年后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时,在太湖石下拾得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的画像。至此,二人虽没有真正相见,但是杜丽娘的游魂终于找到了柳梦梅,于是时常魂游后园,和柳梦梅数度幽会。

3、“圆梦”——有情人终成眷属

为了让杜丽娘起死回生与其真正的结为夫妻,柳梦梅掘墓开棺,与丽娘结连理并共赴临安,但是不巧被陈最良发现坟墓被发掘,陈最良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临安应试后代丽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却被杜宝囚禁,但在发榜后成为状元,但杜宝拒不认女儿的婚事,此事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基于以上主线,《牡丹亭》体现出了一系列爱情哲学问题,不仅有封建社会下青年男女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更通过爱情表现了现实中勇于冲破封建束缚的愿望。

二、自由追求爱情以及大胆的欲望表达,爱情的坚持

对爱情的自由追求是《牡丹亭》所要体现给我们最主要的爱情哲学,这从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身上都能体现出来。

1、杜丽娘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杜丽娘作为一位大家闺秀,在爱情上也应当是遵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但是杜丽娘却并不如此,她在梦境中梦到了柳梦梅,从此便开始了自己的 “寻梦”过程,这一过程持续到了梦醒之后,就是杜丽娘个人内心情感的主动要求了。应当说,在《诗经》中她所看到的诗句,从一个侧面促使了她追求爱情自由,甚至发出死而不怨的强烈呼唤。即使是因情抑郁而病致死,仍是她爱情追求的开始,“魂魄游荡”的杜丽娘依然不间断的寻找,最终终于找到了她梦中相会过的情人——柳梦梅,且在最终与之共结连理。可见,作者不仅让杜丽娘在人间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让其在阴间也仍能追求到自己阳间的幸福,目的就在于启示人们,爱情的自由是需要追求的,只要你肯努力,无论多困难,最终都会梦想成真。

2、柳梦梅

在柳梦梅身上,作者同样花大气力突出其对爱情自由的追求。作为科举制下一介书生,柳梦梅用在读书上的气力应该很足,似乎没有什么多余的时间去追求爱情的自由,等到功成名就,自然会有门当户对的婚姻上门。但是柳梦梅却不是如此,他将梦见的女子当做追求的目标,甚至做到为与其共结连理而掘墓。最终,作者让其梦圆成为状元,且与杜丽娘终成眷属,再次印证了其对爱情自由追求的态度。

㈡ 真实性——爱情中可以有大胆的欲望表达

真正的爱情是真实的,应当剔除掉那些畏畏缩缩。在《牡丹亭》中,作者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较为真实地描绘出了爱情中大胆欲望表达的内容。杜丽娘在昏昏睡梦中见到柳梦梅之后,便开始了欲望表达,先是希望见到这一男子,不断做梦,甚至久梦成病。这虽然还不是直接的表达,但是却从杜丽娘的一系列行为中得以展现;而当杜丽娘的游魂在花园最终见到柳梦梅时,阻挡不住的爱情欲望终于倾泻出来——杜丽娘的游魂经常到花园与柳梦梅幽会,全然不顾大小姐的身份限制;即使直到与柳梦梅结合,杜丽娘依然还是十分大胆的进行着表达,甚至不顾地位、面子等与父亲闹翻,闹到皇上面前。可见,在杜丽娘,爱情的欲望是应当一触即发的,这是作者赋予她的,是作者的真实感受与表达。

㈢ 持久性——爱情贵在坚持

爱情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具有发展性的,但是真正的爱情却是持久性的,或者说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就具有持久性,二人对爱情的坚持精神极其伟大。两人是在梦中结缘,但是此后却没有立刻相遇,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且艰辛的历程最终安定下来:杜丽娘郁闷而死,游魂与柳梦梅的想见,掘墓结合,父亲棒打鸳鸯,最终走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挫折,每一次都可能让二人的爱情烟消云散,但是二人没有放弃,坚持到底,最终拥有了美好的结局。

三、现实中勇于冲破封建束缚的愿望表达

在封建社会中,“爱情”这个词基本没有存在的余地,因为在长期且牢固的封建礼教大山面前,在“门当户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重压下,爱情基本上是奢望。而汤显祖在那个封建社会即将没落的时候,在牡丹亭中提出他自己的爱情见解,其实很

大程度上想要表达冲破封建束缚的愿望,这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

㈠ 自由性——爱情需要自由追求

(下转第11页

)

9

婚纱摄影的发展需要百年老店的支撑,同时也需要一些新的有特和工作室来推动,成功的婚纱摄影业者会把店址选择在人流多的繁华热闹地段,如龙摄影、北京五道口的飞鱼映像馆、上海中潭路的玛奇朵婚纱摄影、天目东路的蔚蓝海岸、徐家汇商业区的爱度影像会所等地。整个店堂设计新潮时尚,前卫创新的橱窗内点缀着白纱与晚礼服,不仅营造着时装店高雅气氛,而且将婚纱礼服与时装潮流接轨时尚流行自然不用说,光听听这些名字就有着浓烈的惟美色彩。“爱度影像会所”针对春夏婚纱流行,不仅推出近百款春夏新款服,还包括前卫青年所推崇的E世代风格庞克系列。曾丽珍说“婚纱摄影是一个‘梦幻行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我们会紧跟流行,或者创造流行。”以婚纱来推进婚纱摄影往更高层次方向发展,以婚纱摄影来体现婚纱的独一无二。

近两年,海景婚纱摄影在上海、北京等地流行,许多内地有实力的影楼和工作室纷纷到三亚、青岛、厦门等地开办分店,其中三亚每年接待婚纱照客人数万人,是全国最热门的婚纱摄影外景地。

随着婚纱摄影的不继发展个我工作室风格不断开发.新的棚内摄影又在兴起.以金公主·米兰婚纱为主的.首创了中国古典式红动中国婚纱照,满足了大部分又希望有中国特色,又想有新意婚纱照的想法.

青年文学家

帕斯捷尔纳克不但具有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主流创作意识,而且具有独立的创作意识和创作精神。随着50年代的文化“解冻”,各种文学思潮,其中包括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复苏,部分有胆识的作家锐意革新,勇于实验,写出了超乎寻常,引人瞩目的作品,而这在当时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帕氏就在此列[8]。然而,这种创作意识和创作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与苏共中央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政策不相吻合,它不仅体现在作品内容上,也反映在作家的行为上。

帕斯捷尔纳克在《日瓦戈医生》小说中运用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原则上违背了苏共中央所确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唯一的创作方法的准则。苏共中央不允许,也不承认苏联的文学艺术存在不同的流派,1957年11月14日,赫鲁晓夫在答美国记者夏皮罗时曾说:“在我国的文学艺术中,除了苏维埃派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派别”[9]。此外,帕斯捷尔纳克在未经国家允许的情况下把自己在本国不允许发表的作品以非官方渠道转送到国外发表,这一行为的本身打破了禁止苏联作家在境外发表作品的禁律,而且苏联本国的审查制度首次暴露出对此事的无能为力,从而引起了苏共中央的不满。1958年诺贝尔委员会决定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进一步激发了事态的发展,1958年10月23号苏共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帕斯捷尔纳克诽谤小说的决议”,决议指出:“将诺贝尔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这样一部诽谤性地描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实现这场革命的苏联人民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是针对我国的敌对行动,是国际反动势力在煽动冷战的手段”[10]。

以上事例表明,帕斯捷尔纳克事件的发生并非完全因为小说内容,小说作者的行为同样触犯了苏联中央的禁律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苏联文化“解冻”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1. 苏共中央给予知识分子的民主和自由仅限于宣传和歌颂当局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用来表现其民主、德政和施政方针。但是,知识分子不能逾越规定的底线,而当知识分子创作与苏联的意识形态相抵触,就会认为超越了文化政策的底线,将对其采取“控制”措施,导致了一些知识分子命运的改变。

2. 苏共中央在处理与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上采取的方式、方法过于草率简单,不能很好掌握知识分子政策。例如,对于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普通读者包括赫鲁晓夫本人都没读过,就将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定为“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堕落以及对苏联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和平与进步的背叛行为”。

3. 苏共中央对知识分子存在着传统的不信任。由于知识分子所从事的文化艺术创作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作品描写的历史和现实从某种角度分析带有一定的政治观点。苏共中央出于对西方和传统文化的排斥,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便对知识分子的创作利用阶级分析观点严格审视,从而产生对知识分子抱有更多的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往往导致知识分子冤假错案的发生。

综上所述,“帕斯捷尔纳克事件”是苏联文化“解冻”时期典型的文化事件之一。该事件的发生与文化“解冻”时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政策以及帕斯捷尔纳克个人性为密切相关。该事件虽为个案,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苏联文化“解冻”时期在意识形态和文化政策的改革以及对待知识分子政策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时期的运行模式,对知识分子的创作和行为特征缺乏正确认识,其结果必然处理不好与知识分子间的关系,对苏维埃文化及世界文化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耿长彦、梁永存,命运多舛的帕斯捷尔纳克〔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11期

[2] М.Р.Зезина ,Советская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 и власть в 1950-е -60-е годы〔М〕, Москва , Изд-во Диалог-МГУ, 1999,212,219,219,216

[3] Юрий –Аксютин, Хрущёвская

11

«Оттепель» и общественные настроения в СССР в 1953-1964 гг. 〔М〕, Москва , Изд-во РОССПЭН, 2004,368-369

[4] Оттепель1957-1959.Страницы русской совет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 С.408

[5] 李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工作〔J〕,俄罗斯研究,2007年2期

[6] 耿长彦、梁永存,命运多舛的帕斯捷尔纳克〔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11期

[7] История советской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цензуры .С .130

[8] 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北京,396,397

[9] 夏忠宪,对话语境中的帕斯捷尔纳克研究〔J〕,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6期,48-51

[10] 徐隆彬,帕斯捷尔纳克事件真相,百年潮,2004年,第5期,63-64

(上接第9页

)

1、杜丽娘感情的强烈性,对“父母之言”及师命的反抗

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代表,在丽娘的面前,他就象征着封建的传统礼制,他不仅自己在家实行封建家长的专制,还为杜丽娘请了一位陈腐的教书先生;杜丽娘的母亲作为封建社会的上一代牺牲品,也丝毫没有意识到女儿的想法与需要,反而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与自己一样的封建社会贤妻良母。在封建家长制的严格束缚之下,杜丽娘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也不与外人接触,更不用说男人了。

2、对大家闺秀身份的挑战

杜丽娘作为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为了爱情却可以不顾这一身份,着实是勇于挑战封建制度的“先锋”。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都是少言寡语,笑不露齿,不大声说话,严格恪守封建礼节且遵从父母的。但杜丽娘却并不如此,在梦到自己的爱情之后,她勇于追求,甚至在一命归阴后还对阎王据理力争,历尽艰难险阻而为情复生,放下身价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环境下成婚……这些行为都是以往大家闺秀所敬而远之的,但是杜丽娘为了爱情都做到了。可见,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女人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的思想,正是这一思想,指引了杜丽娘最终走向了反叛世俗,勇于追求幸福的道路。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牡丹亭》作者汤显祖的爱情哲学就是:人类,不管男和女,无论在何时何处,为了爱情都可以奋不顾身,勇于追求,大胆表达,甚至穿越生死的距离。尤其是杜丽娘,一梦而亡,却一直没有停止追求美丽的梦中情,最终死而复生且寻到自己的幸福。但是仍然不可否认的是作者在叙述其爱情哲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封建社会的局限性,他虽然极力冲破封建束缚,但仍然摆脱不了“才子佳人”思想,因此到最后,他还是让柳梦梅成为状元最终实现“门当户对”;而且她仍然设定皇上为二人姻缘的最终裁定者,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的爱情还是“止于理”,受到封建社会束缚的。但是总体而言,这并无碍于作者阐述他对爱情的理解,作者通过这一作品,向世人揭示了追求爱情的哲理与秘笈,对后世人也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翁敏华,尤华.牡丹亭:精妙评点,雅致插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

[2] 张丽红. 梦幻形式中的潜意识愿望——《牡丹亭》之“奇”的精神分析研究[J].戏剧文学,2005(12).

[3] 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杨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牡丹亭》的爱情哲学解读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刘丽萍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00029青年文学家

YOUTH LITERATOR2010,(7)0次

1.翁敏华.尤华

牡丹亭:精妙评点,雅致插画 2006

2.张丽红 梦幻形式中的潜意识愿望--《牡丹亭》之"奇"的精神分析研究 2005(12)3.汤显祖.徐朔方.杨笑杨 牡丹亭 2005

1.期刊论文 宁宗一.Ning Zongyi 爱情社会学与爱情哲学--《西厢记》《牡丹亭》之异同与青春版《牡丹亭》之贡献 -华文文学2005(6)

本文从爱情社会学与爱情哲学的角度,比较了<西厢记>与<牡丹亭>之异同;论述了青春版<牡丹亭>的贡献.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2日

哲学对爱情的解释篇四
《爱情哲学》

 爱情哲学爱情,是人们永远无法驾御的东西,人们只是品尝到了它的酸,甜,苦,辣,并没有用哲学的思维来看待它! 首先,我们肯定会疑问,不懂哲学的人怎么可能会以哲学的思维去理解爱情呢?对,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我作为一个哲学的学习者,将在下面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爱情哲学: 爱情的定义 爱情的本质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内心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成为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爱情是给予,是承担责任。 古今中外典型的爱情范例  中国 焦仲卿与刘兰芝:孔雀东南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  外国 罗蜜欧与朱丽叶:但求同死。 马克思与燕妮:美满的生活伴侣。 爱情的基本特征 专一性和排他性。排斥第三者亲近对方。 平等性。不存在依附或占有关系。 强烈性。感情强烈,冲破束缚。 持久性。内容包含于恋爱和婚后全过程。 摆正爱情的位置 爱情服从事业,不可颠倒位置。爱情与事业结合,才能有永恒的力量。 提倡晚恋,低年级学生不宜恋爱。 处理好“两人世界”与“大世界”的关系,把“两人世界”融入集体,取得集体的认同和同学的理解。 认识爱情 西方有句谚语说“You can’t judge a thing by its cover.",套句中国人的说法,「勿以貌取人」。然而许多事物的优劣好坏、价值判断,通常是透过我们的双眼展开第一次接触,有人笃信眼见为凭,肯定看到的就是真实。但真实即是真相或事实吗?花非花,雾非雾,真实与虚妄,梦境与现实,碰上了亘古传诵的爱情议题,便显得错纵复杂,纠结缠绕,剪不断、理还乱了。   「仲夏夜之梦」是莎剧中最富幻想和浪漫色彩的喜剧。一位父亲控告自己的女儿(荷米亚)不遵从他的命令

,不愿嫁给他所选择的乘龙快婿(地美特利阿斯),而自行爱着另一个男人(赖桑德)。依照当时雅典的法律,荷米亚应该被处死刑,而雅典王给荷米亚四天的时间考虑。但是这一对相爱的恋人却决定连夜逃走私奔。   地美特利阿斯听到风声,拼命去追赶他们,暗恋地美特利阿斯的海伦娜也尾随而去,这四个人先后来到一座充满精灵的森林。   夜晚的森林并不平静,因为仙王与仙后为了抢夺一个印度小孩而闹得不可开交,仙王赌气之下,命令精灵扑克提取具神奇魔力的三色堇花液滴在仙后眼皮上,使她爱上任何第一眼看见的东西。   另一方面,仙王同情痴情的海伦娜,要扑克在地美特利阿斯的眼中滴上这神奇的花液,但调皮的扑克却阴错阳差的点在赖桑德的眼睛,为了纠正这个谬误,扑克又将花液滴在地美特利阿斯的眼睛。魔法使得赖桑德及地美特利阿斯同时追求海伦娜。这些受尽爱情折磨、旁人捉弄的男女在经过一连串荒腔走板的盲目配对、追逐之后,仙王终于删除了所有的魔法,让二对情人各自查找了自己的幸福,仙王和仙后也重修旧好。   或许您觉得这样的爱情结构荒诞不经,宛如一场哗众取宠的闹剧,然而从本剧不断穿插的爱情故事中,可以影射出许多值得探讨的人性问题。从情爱面来说,剧中三对情人(赖桑德与荷米亚、地美特利阿斯与海伦娜、仙王与仙后)虽皆以喜剧收场,但其爱情本质却各不相同。海伦娜虽得到地美特利阿斯的爱情,但地美特利阿斯却不是出于自身意愿而爱上海伦娜,所以这段爱情的本质是「虚假」的。仙王与仙后这对欢喜冤家虽然暂时和平相处,但仙王为了争夺仙后身边的小男孩,使坏捉弄她,让自己的妻子爱上别人,在这段爱情中出现了「自私」。而赖桑德与荷米亚虽是本剧中看似唯一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但赖桑德却因扑克的失误而爱上了海伦娜,可见这段感情中隐藏了「变化」。「虚假」、「自私」、「变化」组合了爱情的多重面貌。   有人说,爱情似乎拥有某种神奇力量,被施了魔法的双眼看不清爱人的真实形貌,只是盲目地让如梦似幻的魔魅引领他(她)们所看见的。剧中的仙后被施予魔法,会爱上睁眼所见的第一样东西。不管他是人或是狮子、老虎和大象。讽刺的是她第一眼看见爱上的是驴头人身的怪物,但她全然地相信那是她的最爱。剧中情场失意的海伦娜曾感慨地说「

爱情不用眼睛看,是用那颗心,所以插翅的邱比特被画成瞎了眼睛。爱情的心也没有什么判断;有翅膀,没眼睛,正象征那份忙乱。」她其实提到了爱情的矛盾及毫无道理可言。纵然许多人言之凿凿地表示爱是用真心判断的,但缺乏眼睛的观看指引,似乎又难以捉摸,虚无缥缈。而依据眼睛所见的却也不见得是真实无欺的。   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美貌与丑陋、平凡与庸俗,其实碰上爱情这个玩意儿,不论魔法是否存在,至少对于深陷爱河的有情人而言,爱情本身就充满了不可思议的魔力。您所看到的「仲夏夜之梦」所呈现的可以只是一场热闹、浪漫有趣的梦和爱情故事,也可以是严肃、寓意深远的人性分析,端看您是否用眼且用心了。 柏拉图爱情观新解 人总是在渴望爱情,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个人,爱情的内容和形式有很大不同。原始人的爱情大概不需要写情书,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十九世纪的人也不知道可以通过煲电话粥来卿卿我我、海誓山盟;直到二十世纪后期,人们才知道上网也可以传情达意。   在西方爱情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现存最早的有关文献就是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的论述,他的论述被认为是一座丰碑,“柏拉图式的爱情”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东方人也将他的名字当作“精神恋爱”的代名词。   那么,究竟什么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呢?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而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柏拉图著书以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表述说,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

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美国的社会学者对“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只有神交的“纯爱情”,还是虽有形交却偏重神交的高雅爱情,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他说,对活得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的不是血缘,不是荣誉,不是财富,而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一种情感像爱情那样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为,被他的父亲、朋友或别的什么人看见,都不会像被自己的恋人看见那样,使他顿时苍白失色。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00007级别:352006-8-2 9:18: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5847346楼主说得得对.buffett级别:152006-8-2 10:00: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5847793说得好夏日的柔版级别:18来自:(广东) 广州2006-8-2 11:12: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5848354爱情如果说的清楚那还是爱情吗dionhsu级别:71来自:(广东) 中山2006-8-2 12:23: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5848932有没有爱情学位考试的呢???J1级别:38来自:(广东) 广州2006-9-19 1:44: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6306942( 引用回贴 #5848932 ) dionhsu :有没有爱情学位考试的呢???没有枫林雁级别:50来自:(加拿大) 多伦多2006-9-19 5:11: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6307511解释得挺学术的啊

风潇潇(这是来自 219.149.***.*** 的匿名网友)2006-10-4 10:44: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6413771爱情,有很多很多`有的是轻轻的来有的是轻轻的走,随缘,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可强求....我才17 东山马(这是来自 220.169.***.*** 的匿名网友)2006-10-22 16:43: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6534558试着给爱情下个比你更完备一点的定义.爱情是男女双方在半自然状态下的共同经历中和不断深入的交流交往中双方心灵相通,并在性爱基础上构筑起来的一种神圣情感,是一种彼此相悦并感到温馨的双向互动,是男女双方对对方愿意负起一生责任和义务的神圣心结。可青级别:622006-10-22 18:32: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6535675那么多例子啊阿海888级别:15来自:(浙江) 绍兴2006-10-23 8:34: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6539061不错,支持!东莞微胖中年级别:20来自:(广东) 东莞2006-10-23 9:41: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6539389爱情的本质是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枫林雁级别:50来自:(加拿大) 多伦多2006-10-23 10:19: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6539665哈,这个命题可以出博士论文。fishing36级别:62来自:(奥地利) 维也纳2006-10-27 17:59: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6572261( 引用回贴 #5848932 ) dionhsu :有没有爱情学位考试的呢???有的SZ-夜风级别:7来自:(广东) 深圳2006-11-1 1:55: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6604127看看ωǒdē蓝调(这是来自 218.13.***.*** 的匿名网友)2006-11-21 13:05:00引用修改删除道具#6741050爱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习惯的认同 爱到最高境界就是认同了他的习惯 一个人会为了另一个人去改变、去迁就,这就是爱 爱情的哲学有时候就

哲学对爱情的解释篇五
《哲学与爱情》

哲学与爱情

我最近在看《哲学简史》。作者在讲述弗兰西斯·培根的哲学思想时提及培根在他的著作《论真理》中的一句话:“追求真理就是向它求爱或求婚;认识真理,就是赞美它;信仰真理,就是享受它,这是人类天性中最优秀的东西。”虽然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我还是从他的话中想到了一些东西。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等待人类来发现它而已。”也许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们都会这么说。但就哲学而言,真理就是符合自己观点与信念,能与自己的灵魂产生共鸣的思想。所以,哲学就无所谓好坏,善恶。

思想的成长需要经历人漫长的一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套自己的哲学思想。当形成成熟的思想时,这个人自己的哲学也就诞生了。他说话,做事,一举一动,所思所感无不渗透着自己的哲学。如果这种思想被大众接收、崇尚,那他就可能成为哲学家,思想家。从古至今,受孔子、孟子、柏拉图、苏格拉底等人思想影响的人不计其数。

先且不说一代大家,还只从个人说起吧。当一个人具备了相对清醒的头脑,一定的处世的经历,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这套哲学思想会不断发展并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直到最后一刻,跟随着他进入了天堂。

也许他的哲学能带给给他动力和愉悦,成就他的一生。但它只是生活的指导,而始终不可能成为他生命的主导,成为他的人生使命。一个把哲学当成人生研究目标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正的哲学的。 就这点,哲学于爱情在人生中所处的地位是一致的。

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真的就是一生。如果你还年轻,当你发觉找到了心中的那个人,我认为,这只是爱情初期产生的幻觉。认识真正的爱情要从结婚的那一刻正式开始。因为真正的爱情是应该在两个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的时候才可以真正体现出来的.总是有人说爱情只有三年的存活时间,这是由于世界上太多不容易满足的人,他们或者在结婚后才发现不适合,或者婚后又发现更适合自己的,最终导致了浪费时间浪费青春,离婚案的发生次数不断增加.所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才会有那么多的人认同。可我却认为是相反的,婚姻是爱情的起跑线,一旦开跑,你就要用一生的时间、体力和精力来经营它,滋润它。在路程中,你不断会有新的发现,而它的神秘又吸引你投入了新的好奇心(在婚姻中没有新发现的人根本就愧对“爱情”二字)。也就是说,它引领你不断向前奔跑。 这里我想介绍一下苏格拉底的爱情婚姻观,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更清楚爱情与婚姻之间的不同.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是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只好放弃,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株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衫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觉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

爱情与婚姻的不同就是还没到婚姻阶段时,总是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在这个过程我们总是会筋疲力尽,又或者已经错过了真爱,可是过去的毕竟不能重来,何必还要耿耿于怀.到你后悔那天也已经什么也得不到了,爱情里很重要的是要懂得抓住应该珍惜的,例如一株你觉得不错的可以满足你的麦穗.关于婚姻,很多时候如果可以到婚姻程度的爱情我们就不应该再思虑太多,我们只有贯彻自己的意识努力去经营,就像保护一棵你千辛万苦才找回家的树一样.不管它是不是真的好的真的可以很长久存在.毕竟我们应该对得起当初对上帝的承诺.

爱情是一颗柔弱的幼苗,它需要太多的东西来滋润与呵护。无法负担人生的人,终究承受不起真正的爱情。所以,与哲学思想相同,爱情不可能是一个人存在的终极目标。以爱情为人生经营中心的人是无力保护极易破碎的爱情的。

事物间正因为相似,所以才能够互相融和。哲学与爱情也一样。

我们应该拿哲学经营爱情,用爱情充实哲学。爱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哲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其中一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追求哲学的目标,即事物的现实性,真理性的目的,与在对爱情本身(也即其真实性)与我们的意识和经历中的爱情是否一致反复考证(考查和证明)的过程,有着指导和对比之后相似(相类,相同)的意义。爱情是一门哲学,我们在经历爱情中的每个细节,每个过程,每一次的行为表达,常常有滑向似是而非的风险。更进一步说,也就是危险。分手和婚姻失败的某些理由就是这种风险或危险的解释和呈示。

很显然,出现这样的结果,并非是真实爱情双方的意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事先,我们得到的前提是,爱情本身是真实可靠的,也就是说我们两人之间是存在爱情的。那么悲剧产生的原因将主要从双方的认识上出发。人们都说,爱情是盲目的。这种盲目性,一方面可以在前提为否定命题——爱情本身是不存在的——情况下阐述;另一方面,就是在肯定命题的认识角度阐述。

认识在盲目性上的缺陷表现为认识的不足(肤浅和缺乏深度,更多的指波及到行为的盲目上)和认识的偏向。



认识的不足更多的是在对过程的解释,也即是说,对于爱情,我们缺乏经验。我们的感受并不曾深入到思维和意识的层次,只是从感觉,直观,情绪,表象,想当然的角度去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感受爱情所给予的幸福,甜蜜,失落,痛苦等,而不曾仔细深入思考,究竟为何会产生这些情绪,这些感受。所以,我们在这样的情形中很是缺乏预见能力和控制能力。就似一条江河,如果不能充分考虑源头及支流的水源补给情况,不曾考虑这一江河所处地带的阵雨的季节性,以及江河本身的防护能力,很容易在某一时刻出现决堤,发生洪灾。爱情也就在某一时刻遭遇挫折。面对如此情形,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有

两个问题:一是爱情的现实性,也即是爱情的存在是否真实。二是如何维护和发展这真实的爱情。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就是造成它们存在的原因。如果我们希望很好的面对和解决它们,就应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加深认识。

此处的经验,主要指简洁的经验,因为我们不可能单纯通过一次次的恋爱来获取;所以更多要借鉴他人的经验。这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人经验的现实性,特别是与自己爱情的相似关联度。加深认识,就是要反复思考,从对立否定的角度结合已有认识和立场,辩证地看待;需要反复思考的内容有哪些呢?主要有两方面,即他人经验或认识及自身所能感受和认识到的内容。

其实爱情应该这么的看待,即不应该很复杂。我相信,每个人在面对爱情时,这样反复思虑,总是很痛苦的。还是拍脑袋比较好。相信自己的感觉。太复杂是比较沉闷的一件事,最终会叫自己很累。

我在前面说过,每个人的生活哲学于爱情在人生中所处的地位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用哲学的眼光来发现和发展爱情,用呵护爱情的方法来追求与认知哲学。或许真的受益匪浅,但是很重要的是我们的哲学应该是真正的哲学。

——曾嘉莉 化学与环境学院

20052404730

哲学对爱情的解释篇六
《爱情的哲学思考_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

【婚姻家庭伦理】

爱情的哲学思考

——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

  〔摘要〕、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的价值与意义、爱情的形式与艺术、。这些思考为正确认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和深刻的。对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进行反思,。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721539(2003)0220071205B823 A 

  爱情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历史的产物。爱情的产生以一定的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为基础。刚从动物界脱胎出来的原始人,受自然的束缚,其两性间是“群”的天然纽带,而不是“个人”的关系。在这种原始的群婚状态下,两性之间更多的是出自本能的动物式的依恋,只有当人类从原始的群婚状态发展到一夫一妻制,“现代的个人性爱”才得以萌生。爱情一经产生,其本身又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地受到哲学的关注。在西方,从其文明的源头古希腊起,哲学家们就开始了对爱情的思考。柏拉图的《对话录》上集古希腊先哲思考之大成,下开后代哲学家进一步思考之先河,可谓西方哲学家思考爱情的开篇。柏拉图之后,西方历代哲学家几乎无不对爱情进行思考。这一漫长的思考上下几千年,涉及的问题既多又广,本文将古希腊至德国古典哲学期间西方哲学家对爱情的思考概括为人与爱情、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的价值与意义、爱情的形式与艺术、爱情与婚姻、爱情中的嫉妒六个方面,并对其进行简要述评。

人与爱情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爱情的起源问题。爱情从何而来?为什么会产生?这是爱情哲学思考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西方哲学家大多是从对“人”的基本认识出发去解释这一问题的。他们把爱情说成是人的本性,或者认为爱情出自人的本性。这样就把爱情的起源归结为人性之必然,使人与爱情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人”出发解释爱情的西方哲学家,由于对“人”理解的不同,对爱情本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柏拉图抓住了人性中理性的方面,从人的精神需要出发,认为爱情是一种精神的“迷狂”,是人的灵魂对于“美”的本体眷恋的表现。在爱情中人的灵魂通过爱的对象这一现实的“美”而回忆起美的“理念”,并进而对美的“理念”产生了爱。所以,爱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的活动。柏拉图之后的斯多噶派基本上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把爱情定义为:“由于可见美的表现而趋向友谊的努力。”主张爱情的目的在于友谊,否认肉体需要在爱情中的作用。

与柏拉图相对立的一派则抓住了人性中感性的方面,从人的生理需要出发,认为爱情是根源于人的肉体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欲念。它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肉欲的满足,所以,爱情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本能。这种主张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以反面观点出现,虽然,没有代表人物与著作传世,但从柏拉图著作中可见在当时是有很大影响的。古希腊另一位著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71

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用男女生理需要解说爱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这一派理论的继承。当然,亚里士多德在用生理原因说明爱情的同时,还强调了灵魂对爱情的影响,这又倒向了他的老师柏拉图。如果说亚里士多德是动摇的话,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则完全继承了古希腊先哲爱情产生于自然欲望的主张,并将其推向极致。他视爱情为情欲的蛊惑,把爱情直接等同于肉欲,完全否认了爱情中理性因素的存在。这种以肉欲为爱情的思想反映和助长了古罗马现实社会中两性关系的混乱与放纵。然而两极相通,极端地放纵肉欲必然地引出它的对立面——禁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在批判卢克莱修的同时,把柏拉图的思想向极端化发展。们不仅否认人的感性欲望,理性,完满的“上帝”,上帝直接结合,,使人,上帝是人类信、望、爱的惟一对象,爱情只能是人对上帝的无条件的爱。

中世纪后期,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基督教禁欲主义受到冲击,人的问题重新提起,爱情的哲学思考日渐活跃,近代西方哲学家对爱情的思考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摆脱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桎梏。以法国启蒙学者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直接诉诸于人的感性,从人的自然欲望是合理的这一前提出发,为爱情争地位。这样就使他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又回到了爱情自然欲望说的老路上去了。他们认为爱情原本是人的欲望,是人的生理本能。但是,他们都不绝对排斥理性在爱情中的作用,并且认为爱情中感官的欲望应该受到理性的节制。这是他们高出古希腊、罗马先哲之处。与他们不同,另有一些哲学家则从理论分析入手为爱情“正名”,他们重新审视爱情的理论界说,提出爱情就是对我之外的现实存在的具体的人的感情。这样就把爱情从天国又拉回到人间,使爱情从中世纪对上帝的爱成为了对现实的人的爱。

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还有一条线索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爱情整合说”。这一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阿里斯托芬。从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我们了解到,这位古希腊著名的喜剧诗人对于爱情的起源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本是浑然一体的,因为触怒了神,被分解为两半,爱情就是被分解了72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的人要求与另一半的整合。所以,爱情就是求合。对

于这一观点,许多哲学家只把它当做神话来看待,对其中的深刻思想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黑格尔独具慧眼,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在更高的基础上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爱情的最高原则就是爱的双方都把各自的整个灵魂纳入到同一里去。爱情就是一种整合,这种整合不仅表现为肉体的结合,而是“把我这一个个体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这样就使,。,西方哲学家在对爱情本质进行思,对爱情的价值也进行了颇多的思考。在这里对于爱情本质理解大相径庭的哲学家们,对于爱情价值的认识却表现了更多的一致性,尽管一致性的基础和立足点不尽相同。大多数哲学家都肯定了爱情存在的意义,认为爱情对于人是有益的。以精神需求为爱情基础的哲学家们称爱情为精神的“滋补品”,认为爱情可以使人的精神更加崇高,品格更为优秀。以生理需求为爱情基础的哲学家则视爱情为合理地满足人的自然欲求的渠道,认为正是爱情才使人的天性得以实现,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当然,对爱情存在的意义并不完全是一片肯定,前有苏格拉底和诡辩论者对爱情的斥难,后有培根对爱情的否定,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们对爱情更是口诛笔伐。在西方哲学史上确实曾有过一场否定爱情的大合唱。其中神学家们以对上帝的爱为惟一的爱情,根本否认人世间应存在爱情,视爱情为罪孽。这是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必然表现,另当别论。在其他否定爱情的哲人中,诡辩论者论述虽多,但多为辩难之词,理论上建树不大。最值得注意的是培根对爱情的否定。他把舞台上的爱情与现实中的爱情进行比较区分,告诫人们现实不是舞台,“爱情常常招致不幸”。这一反调在对爱情的一片赞扬声中似有警世的作用。他还指出:“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这对“爱情至上者”无疑又是当头棒喝。应该指出的是,与片面地反对爱情的苏格拉底不同,培根只是否定“过度的爱情”,而在这一否定的同时,他实际上也就肯定了适度的爱情。这一思想后来在黑格尔那里被表述为:“爱情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生活旨趣,也要求得到实

现。”这种对爱情价值的辩证思考无疑是深刻的。

如果说中世纪之前,对于爱情的价值思考主要集中在对爱情存在的意义进行肯定和否定的争论的话,近代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爱情在人世间的存在已经成为天经地义之事,近代哲学家们对爱情价值的思考便在更深一层次展开。休谟提出两性的自然欲望及由此而产生的两性间的爱情繁衍了人类,构成了社会的基础。后经伏尔泰等人的进一步弘扬,这一观点逐步确立。这样就把爱情的价值以对个人是否有利扩展到对社会有用。这应该说是爱情价值思考中理论上的一大进步。

与这一进步相伴,近代西方哲学家中不少人把爱情与婚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基础的思想。爱情不等于婚姻,在人类历史上,,,,但他们并没有提出爱情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近代以来,首先是梅叶在批判基督教禁欲主义时指出,基督教所提倡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黑格尔以“婚姻是伦理性的爱”这一命题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最后,费尔巴哈明确提出:男女的互爱是婚姻的基础。这样,不仅为爱情存在的意义找到了最终的归属,而且使爱情的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爱情之于人类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究其根本,是因为它是人类两性结合的合理途径与基础。人类之所以需要爱情,追求爱情,正是因为只有有了爱情,人类的婚姻生活才能成为理想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说“生命的生命便是爱”。

对于爱情形式与艺术的思考,受制于对于爱情本质和价值的思考。爱情的形式是爱情本质的现实表现与展开。这一点在柏拉图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他根据自己对爱情本质的理解,把爱情分为“心灵的爱情”与“凡俗的爱情”。前者是由爱情女神感发,是不掺杂肉欲的纯精神的爱情,也就是著名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他竭力推崇这种爱情,认为它是惟一值得高尚的人选择的爱情。而后者是由凡俗女神引起,它只贪求肉欲而不注重精神,是不值得称道的只有下等的人才选择的爱情。

爱情的艺术即获取爱情的手段与方法。西方哲学家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以文艺复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

复兴。这一时期,哲学家们主要是从主体的角度单

方面地来思考爱情的艺术。德谟克利特等人提出要合理地节制情欲,卢克莱修认为习惯可以产生爱情,奥古斯汀则谈到长期的渴求会深化爱情。从文艺复兴开始,关于爱情艺术的思考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对爱情认识的深入,哲学家们看到爱情不仅是主体的需要,同时它又是主体与客体(同时也是主体的另一个人)的关系。从主客体关系情的主体出发,。斯宾诺,。卢,,而不应该使她们成为奴仆。孟德后指出,西方人以使自己所爱的女子不幸为不厚道。费尔巴哈在更普遍的意义上提出,要想获得爱就必须先去爱人,爱是相互的,不能坐享其成,应以爱易爱。这说明西方哲学家对在过去爱情哲学思考中无足轻重的妇女——这一造成爱情的另一半人——开始重视。

爱情对象的选择是爱情艺术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一问题西方哲学家多有思考,其中以卢梭和黑格尔的论述最为全面。卢梭认为在人类的野蛮状态下,任何一个妇女配任何一个男人都适合,男女的结合谈不到什么选择。但是,在文明状态下,男女双方结合就要求在各方面都彼此适宜,他从地位、教育程度、相貌、性格、爱好等多方面对男子选择对象的标准进行了探讨。黑格尔则主要从社会因素方面考察爱情对象的选择。他指出在选择爱的对象时,“如果不同时包括人按照他的精神教养和社会地位关系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就是空洞的,抽象的,只关注性欲方面的。爱情要达到完满的境界,就必须联系到全部意识,联系到全部见解和旨趣的高贵性”。

在对爱情进行的哲学思考中,对于嫉妒的思考理应占有一席之地。之所以这么说,不仅是因为许多哲学家曾不约而同地思考过它,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本身与爱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纵观人类爱情实践,哪里有爱情,哪里就有嫉妒,嫉妒就像影子一样缠绕着爱情。虽然,嫉妒在现实中是爱情的一种障碍,但在理论上它却是爱情哲学思考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正因为如此,西方哲学家们对嫉妒进行了颇为深入的思考。德谟克利特认为,嫉妒是一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73

切纷扰的源泉。培根视嫉妒为人类“最卑劣最堕落的情欲”。斯宾诺莎分析了嫉妒产生的原因,指出当一个人所爱的对象与另一个人结成更为亲密的关系时,“他将恨他所爱的人,并且嫉妒那另一个”。把嫉妒定义为根源于爱的对象被剥夺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卢梭则更进一步把嫉妒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思考,指出:“我们之所以产生嫉妒的心理,是由于社会的欲望而不是由于原始的本能。”他认为,嫉妒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人的自私和追求虚荣,另一方则是由于“愚蠢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妇女在感情上的虚假和不忠诚所致。

,,。当然,,他们的思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错误或缺陷。所以,对于西方哲学家关于爱情的思考,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并且通过反思得出我们关于爱情的结论。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爱情的产生与个性的人的形成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好的爱情是美好人性的体现,对于爱情的执著追求,事实上是人类对于自身美好本性的追求。所以,“爱情是人性的同一语,爱情的秘密就是人的一般秘密”。对于爱情的思考必然要联系到对人性的思考,只有从人出发揭开人的秘密才能揭开爱情的秘密。西方哲学家从对“人”的基本认识出发来考察爱情,这一基本方向应该说是正确的。

人的存在是两大方面的存在,即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人的存在的两重性,决定了人类诸多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归纳起来也只有两大方面,即人类自然进化的生物学基础原因和社会化发展的推动力。就爱情来说,一方面它根源于人类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是社会文明的产物。这里,前者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基础,而后者则是爱情产生的现实条件。我们知道,人的需求并不是单一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不仅具有生理的需求,同时也具有心理的、情感的、精神的等方面的需求,人的需求应该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而爱情则正是这一复杂系统中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74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

爱情根源于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当然,人的各方面

需求在形成爱情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男女双方性的需求是产生爱情的最基本的需求。就一般而言,没有性欲,男女之间就不可能有如此强烈的吸引,也不会有爱情可言。但是,仅有性欲的满足而没有心理的共鸣、审美的快感、精神的融洽与和谐也不能产生爱情。所以,爱情的自然基础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性欲,也不能完全归结为人的精神需求,求的综合结果。,人的,不仅其需求的,而且每一需求因素,才能获得其存在。也就是说,人的每一种需求必须是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制约的,被社会化了的“人”的需求。而根源于这种具体的“人”的需求的实践——爱情,从其形式到内容,无不深深地打上人类文明的烙印。所以,爱情就是人的两性之间的自然吸引和爱慕之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追求或实现,或谓之两性之间自然吸引的社会性升华。

但是,一些西方哲学家却仅仅从人的自然存在方面去理解爱情,他们把爱情归结为人的天性,从人的自然需求出发,虽然在一定的意义上对爱情本质的某一方面(爱情的生理欲望基础,爱情的理性要求,爱情的整合特征)有所发现,但最终并不能真正科学地把握爱情的本质。不仅如此,由于他们不能从人的社会存在方面去理解爱情,看不到社会文明对爱情的作用,这样就使他们所理解的爱情成为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人”与“人”的爱情,而不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具体的现实的爱情。

对爱情本质的科学把握,必然肯定爱情的发展,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展开说明。首先,从爱情产生的自然基础来看,爱情根源于人类自然需求,爱情的发展有赖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这一改造的结果,不仅仅使自然“人化”了,而且也使人的本能社会化了,就像在现实生活中爱者的水平决定着爱情的水平一样,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人离开动物界越来越远,本能的作用在人越来越弱化,而属人的东西却越来越丰富,爱情的发达程度就越来越高。其次,从爱情产生的社会现实条件来看,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

物。人类文明的发展,一方面通过社会化的途径,将文明融入人格体系,积淀为社会心理,转化为人的自觉意识,从而从主体的角度推动着爱情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对爱情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力,并从客观上为这一发展开辟道路。

但是,爱情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爱情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进步和退步相交织的过程。爱情的最初产生是在原始的群落社会中,那时人们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爱情及其后果不像后来有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条件的影响,男女之间自然性爱是当时爱情的主要内容。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沉积的增厚,爱情也如此发展了。,财产、,这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但是,这一进步又是以牺牲人的自然性为代价的,伴随着这一进步,在一些人那里,爱情事实上已成为经济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人的专利,他们凭借着权势与金钱强取和掠夺爱情。但爱情是相互的,强取与掠夺到的只是人的肉体而不是精神。这样,就必然地出现真正有爱情的人不能结合,而结合在一起的却没有爱情,爱情与婚姻产生了分离。

爱情发展中这一进步与退步的矛盾,困扰着历代西方哲学家,为了摆脱这一“二律背反”,他们在思想领域中做了种种努力。但是,问题的根源却并不在于理论,爱情发展中的“二律背反”是社会发展的“二律背反”的反映,爱情的异化源于人的异化,而消除这一异化的最根本途径是消除使人异化的社会,把人从异化的社会中彻底解放出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揭开了人类文明新的一页,为人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也使真正爱情的实现成为可能。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现阶段,这种可能还不能(至少是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还不能)成

为现实,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这种可能将会成为现实。

未来爱情的发展首先表现为爱情的纯化。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设着自己的物质文明,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们逐渐摆脱着经济上的贫穷,当人的生活真正达到了富足,过去对爱情对象选择极有影响的经济因素以及由此而派生的政治、门第等其他诸多因。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他们不再听,不想使自己,,他的权力,要做自己的主人。,就使爱情除了男女双方相互的爱慕之外,不再有任何别的动机。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仅仅出于男女双方互相爱慕的爱情,是不是原始人以自然性爱为主要内容的爱情的简单的回归?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未来爱情的纯化是爱情产生动机的纯化,而绝非动机本身的纯化。男女互相爱慕受人的自然需求和社会文明发展状况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其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人的自觉不够,社会文明水平较低,男女互相爱慕的内容主要是本能的性爱。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化,人的本能因素越来越弱化,社会文明的因素越来越强化,男女互相爱慕的内容便逐渐地从本能的性爱向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方面转移。我们认为,未来爱情的发展在纯化爱情动机的同时,必然会出现本能因素作用的弱化,也就是说,未来爱情主要不再仅仅是性需求的满足,而更多的是人类精神和情感的追求和寄托,感情的融合、理想的一致、事业上的互助将越来越成为爱情的主要内容。

  (作者:张卫东 杨学传 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

道德与文明 2003年第3期75

哲学对爱情的解释篇七
《《论恋爱中的哲学》》

论恋爱中的哲学 爱情是一场战斗,而敌人即是爱情本身的幻想或感觉性、假设性以及经验性。我们的目标或我们胜利的所在是能够证明我们爱情的现实性,也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正在经历的,可以体察到的与我们所感觉到的,所意识到的,所认识到的和理解到的相一致,相符合。哲学尤其字面的“爱智慧”而言,是理性作为根基去进行事物的分析。像谈情说爱,很字面地理解为“情”何要谈?“爱”要说?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即认识论的问题。基本上也可以这么说,爱情是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注意是“一种”,而不是全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追求哲学的目标,即事物的现实性、真理性的目的和在对爱情本身(也即其真实性)与我们的意识和经历中的爱情是否一致反复考证、考查和证明的过程,有着指导和对比之后相类似或相同的意义。

一、人们对爱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爱情是一门哲学,我们在经历爱情中的每个细节,每一次的行为表达,每个过程常常有滑向似是而非的风险,也就是说有可能面临爱情崩溃双方分手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很显然,出现这样的结果并非是真实爱情双方的意愿。因为事先在确定恋爱关系时我们就已得到的前提是爱情本身是真实可靠的,也就是说我们两人之间是存在爱情的。那么悲剧产生的原因将主要从双方的认识上出发。归结爱的最初点,那就是我们要找怎样的人去爱,要怎样爱下去。

(一)恋爱前阶段——从实践到认识,对爱的认识停留在理想表层

人们都说,爱情是盲目的。这种盲目性,一方面可以在前提为否定命题即爱情本身是不存在的情况下阐述;另一方面就是在肯定命题即爱情是存在的认识角度阐述。认识在盲目性上的缺陷表现为认识的不足(肤浅和缺乏深度,更多的指波及到行为的盲目上)。认识的不足更多的是在对过程的解释,也即是说,对于爱情,我们的感受并不曾深入到思维和意识的层次,只是从感觉,直观,情绪,表象,想当然的角度去认识,这一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感受爱情所给予的幸福,甜蜜,失落,痛苦等,而不曾仔细深入思考,究竟为何会产生这些情绪,这些感受。因而,当我们发现现实中的

爱与我们理想中的爱不太一致或者大相径庭时,由于彼时的我们仅仅只考虑到了爱的感受,而忽略了这种爱的本身是否是适合我们的爱,所以我们还是会抱着尝试的心继续谈下去,企图改变爱的现状让其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标准;或者是最后到了无法容忍或真正懂得这种爱不是自己想要的或是适合自己的那种爱时,才会勇敢的抛弃这幼稚的爱而去寻求心中成熟的爱。

(二)恋爱后阶段——从认识到实践,实现理论向实际的飞跃

当爱发生危机时,我们就不可避免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爱情的现实性,也即是爱情的存在是否真实。二是如何维护和发展这真实的爱情。经过前阶段恋爱,自己对于自身想要何种爱都已经有了明确的具有现实性的目标,所以,我们继续找寻爱时就会把爱的现实性考虑进来,不再是用理想主义看待爱,而是将爱归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以生活中的理想爱人为原型不断努力靠近自己心中爱的目标,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所以当我们和某个人确定恋爱关系时,我们就已得到的前提是爱情本身是真实可靠的,也就是说我们两人之间是存在爱情的。既然爱情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心去呵护爱,维护和发展好这真实的爱情。这又关系到另一个有关恋爱的哲学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长久的恋爱关系。

(三)恋爱晋升阶段——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当我们的爱情走进两人的生活遇上生活的硝烟,蒙上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灰霾变得不再“光鲜亮丽”时,我们或许会再一次怀疑爱是否真的存在,就像现实生活当中,当度过热恋期另一方不再对你那么腻腻歪歪时,你会有一种他/她不再爱你的错觉。而这种认知有正好体现了我们对事物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不可否认,爱情,真真实实的存在着,因而我们必须要学会以爱的心去包容爱情。恋爱经不起猜忌,需要信任、理解、包容的养分来滋润!

二、相恋过程是一场关于矛盾的较量

在决定相恋时,恋爱的双方对各自的情感认知的认识就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甚至已经勾勒出了之后相处幸福和谐的生活图景。然而,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心中的理想与生活中现实也是有一定差距的。俗话都说,“相爱容易相处难”,相恋的过程就好比是一场矛与盾的博弈大战,相恋生活不可避免也成为硝烟的战场,最后的结果如何关键得看相爱的双方如何对待这场矛盾的较量。

作为想发展长久恋爱关系的双方来讲,及时处理好相关矛盾是十分必要的。不然等到小矛盾累积变成大矛盾,朝不好的质变方向发展时,我们的爱情即将走向毁灭的坟墓。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相恋时,发展长久恋爱关系就形同主要矛盾,而生活摩擦、意见不合等则形似次要矛盾。要发展长久恋爱关系,那么就意味着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接触;而日常生活中的经常接触,会由于双方的不同性格等产生分歧、摩擦等。它们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这就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又是相互排斥,不可长久同时存在的,换句话说就是长期吵闹意见不合的情侣之间的恋爱关系时维持不久的。因而这又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所以,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力求促进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最终由量变达到质变,实现质的飞跃。

三、恋爱修得正果是离不开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爱情是一种感觉,是抽象的,是可变化的。婚姻是责任,是具体的,是需要稳定的。爱情是青春梦,随心情,靠感觉,你可以爱可以不爱,可以爱得深可以爱得淡。婚姻是合同,你们是签约双方,享受权利同时奉献义务。你可以爱过很多人,但你不可能结很多次的婚。如果用恋爱的眼光去看婚姻,婚姻好象是死的,会是坟墓。如果你换种角度来看,你会觉得婚姻是一种全新的开始,因为那段爱情结束了,而新的感情又开始了,正如水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状态。

在相恋的过程中,甜蜜是有的,幸福是有的,但伴随的苦涩也是存在的,伤心也是存在的。这是的你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尤为重要。就拿异地恋的爱情为例,聚少离多,实际接触机会少,情感交流就会更少,很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幸福的

时候与你分享却发现联系不上,最后只有自己独自作乐;伤心的时候找不到爱人的踪迹,分担不了苦涩的泪水,更别提说奢望能得到来自对方的安慰了。长久以往,再深的爱也会被消磨的烟消云散,无踪无影。所以,有人说,异地恋最不靠谱,怕也是说的就是这类情况吧!但是,别忘了还有另外一个真理“只要相爱,距离不是问题”,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异地恋的爱,不是败给了距离,而是败给了消极的心理。前面说到,我们必须要学会以爱的心去包容爱情,用信任、理解、包容的养分来滋润爱情!因而,相较正常恋爱而言,她们需要用双倍的爱去包容爱情,双倍的信任、理解、包容来滋润爱情!当你觉得爱貌似不再存在时,何不试试回想下你们相恋的过往,回忆甜蜜的往事,给自己爱的心加加氧气,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之前所有的怨气相较而言,根本就是不值一提。因为爱,它从来都不是依赖,而是相互扶持的精彩。

四、永恒的恋爱,永远的哲学

恋爱是爱情的延伸,恋爱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哲学的真谛。但是,哪怕你多理性,假如在真实的爱情反应中,也不可能作出什么很逻辑的思考,即便外界能够在局外作“解析”,也未必考虑到个中双方或仅单方的切身感受。因此,爱情给予哲学的一种潜规则帮助就是让人明白不是什么事情都是我们能认识到或全面认识的,不是所有事物都能用理性逻辑去认识的。因为爱情,是超乎逻辑的存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1115.html

    【哲学对爱情的解释】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