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冷战情绪低落的句子

| 公卫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形容冷战情绪低落的句子篇一
《文化简报[2013]第二十七期 遭遇挫折情绪低落时可以看看这些句子》

市场部 文化学习-----美文欣赏 第二十七期(总一百四十四期) (周刊) 投稿人:袁贵平 投稿日期:2013年8月11日

主办:客服中心 采编:袁贵平 印发:王志慧 部门经理:陈国斌

遭遇挫折情绪低落时可以看看这些句子

1、只顾着表现自己,而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忽视了他人的感受,缺乏对他人的尊重,所以不受人欢迎。

2、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可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3、人类存在着从众心理,很多时候会产生盲从行为。应用要诀:独立思考,慎重行动;勇于创新,抢占先机。

4、在竞争中要想获胜,就必须要抓住对手的弱点。

5、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不要视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为儿戏,因为要想让一个人重建自信,不知比破坏一个人的自信心要难上多少倍。

6、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维护自尊和自信,多用鼓励和赞美。最残酷的伤害莫过于对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不论你的孩子现在多么“差”,你都要多加鼓励,最大限度地给他能支撑起人生信念风帆的信任和赞美。

7、如果长得太慢和缺乏主动,就会在长大之前被疯长的野草遮盖,从而丧失了继续成长的机会。

8、一勺污水会把一桶酒变成一桶污水,害群之马的破坏力无比巨大。明辨真伪、拒腐防变、及时清除害群之马。

9、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

10、新生事物和人像蘑菇那样在长大之前,要经历不公平待遇和不被重视的痛苦。端正心态,脚踏实地,乐观对待未来

11、小不忍则乱大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2、如果一个人正在做一件与自己的性情不合的事情,想必他也不会有什么激情,更不会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也就谈不上发挥潜力,早获成功了。

13、在补齐个人短板的时候,千万不可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那样只能使自己越来越丧失信心,迷失自我。如果一个人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用在克服错误、改善不足上,也许他的优点永远得不到发挥。

14、要勇于接受挑战,只有在挑战中,生命才会充满生机和希望。舒适的环境容易使人忘乎所以、丧失斗志

15、竞争,不仅可以激发个人的进取心,而且能够激活组织或集体的内部活力。居安思危,尊重对手,勇敢改变。

16、如果说一个人的个性决定了他的命运,或者说性格注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那么塑造自己的个性,做自己,对于你走向成功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17、以真诚沟通代替猜疑和假想,用客观的了解代替主观的认知,才能了解事实的真相。

18、自傲、好胜、自卑、消极、爱面子、虚荣、妒忌、贪婪,这些不良个性或品质都容易形成一些负面情绪。

形容冷战情绪低落的句子篇二
《定义何谓冷战》

甲、定義:何謂冷戰?

1. 它是一個形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蘇聯領導的共產主義集團與另一個由美國領導的資本主

義集團間的緊張關係及衝突的名詞。

2. 這緊張關係及衝突不單局限於流血的戰爭,它包括以下的形式:經濟對抗、軍事同盟、軍

備競賽、地區性戰爭、外交上爭取第三世界支持的對峙及宣傳戰。

3. 雖然這緊張關係及衝突持久,但是美國與蘇聯從未發生真正直接的戰爭。其間危機迭生,

戰爭似乎一觸即發,但最後事件轉危為安(如1948-49年的柏林封鎖);縱使有真正流血的戰爭,但事件由聯合國調停或只局限於某地區而已(如1950-53年的韓戰)。所以,這緊張關係及衝突稱為「冷戰」。

4. 冷戰起先源於歐洲,其後它擴散至世界各地 — 中立國家、亞洲及非洲的新獨立國家,甚

至乎…外太空。

5. 雖然冷戰的起源,尚無一致的公論,但美、蘇間的猜疑在雅爾達會議(1945年2月)及波

茨坦會議(1945年7月)時已明顯地出現。當《杜魯門主義》於1947年公佈時,冷戰已經開始。

乙、源流

1. 冷戰是美、蘇間信念、組織及政府的分歧,這些基本分歧使雙方互不信任,於承平時代難

以真誠合作。

a. 蘇聯是一個共產國家;而美國是資本主義集團的「大哥」。

b. 在蘇聯,國家掌管所有財富及產業;在美國,人人可擁有財富及產業,競爭是容許的。

c. 蘇聯政府是一黨專政,共產黨決定所有政策;在美國,每個公民有權對政策發表言論。

d. 在蘇聯,任何反政府人仕有可能被捕及監禁;在美國,因政治理由被捕及監禁是不容許的。

e. 在蘇聯,東正教及基督教是不准存在的;在美國,人人可享有信仰自由。

2. 冷戰是美、蘇爭霸的結果。二次大戰後,兩國成為超級強國,各執世界政壇牛耳,意欲超

越對手,領導全世界。

a.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並無所謂「超級強國」,當時只有列強 – 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奧匈帝國、美國及日本等八個強國,但二次大戰後,只有美國及蘇聯維持強國實力,並比前更強大及具影響力。

b. 二次大戰後,美國已擁有強大工業力量,她成功製造首枚原子彈,

控制全世界三份一

工業生產及泰半航運業。比較而言,蘇聯雖然不若美國富庶,但她擁有六百萬軍隊、五萬輛坦克、二萬架飛機及正在增長的海軍。因此,兩國成為名符其實的「超級強國」。 3.

對蘇聯而言,

a. 包括美國在內的三個西方國家曾於蘇聯內戰期間(1918-20年)派軍入侵蘇聯,企圖推冷戰是美、蘇於二次大戰後互不信任、互相仇視,確保對方不會得到益處的結果。這些互不信任,互相仇視,由來已久。 翻這個新成立的共產國家。

b. 二次大戰期間,由於美國直至1944年6月6日才全面反攻歐洲(D-Day),蘇聯懷疑美國待德國與她鷸蚌雙爭,坐收漁人之利。

c. 二次大戰後,美國拒絕向蘇聯透露製造原子彈的秘密,蘇聯懷疑美國挾此超級武器以欺侮及威脅她。

d. 二次大戰後,美國在歐洲(尤其是東歐)擴張勢力,蘇聯視之為公開政治挑釁。

對美國而言,

a. 早於1919年蘇聯成立「第三國際」時,曾公開聲明發動世界革命,散播共產主義,美國已對她心存芥蒂。

b. 蘇聯食言,不守承諾。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提供蘇聯所需,但戰後她不遵守雅爾達及波茨坦會議的協議,控制東歐,把當地政府變成受莫斯科遙控的儡傀共產政權。

丙、引發事件

1. 早在二次大戰結束前,兩國已向對方採取敵視態度。

a. 美國突然終止「租借法案」,拒絕向蘇聯提供價值六億美元的貸款。

b. 1945年後,蘇聯在東歐的「解放國家」仍駐守大量軍隊,並迅即把當地政府赤化;美國隨即調回大量軍隊留守西歐,捍衛自由民主國家,提防蘇聯威脅。

c. 在1946年的巴黎和平會議及外交部長委員會,美、蘇兩國只是互相指責,使兩次會議變得毫無意義。

2. 1946年3月,英揆溫斯頓‧邱吉爾在訪問美國期間,發表聲明:「自波羅的海沿岸的斯鐵

丁至亞得利亞海畔的特里雅斯特,有一道鐵幕降下,橫越歐洲。鐵幕後是中歐和東歐古國的所有首都 (在這些國家裏)現在(共產黨人)已擁有政權, 人民在不同形式下不但受到蘇維埃的影響,而且更被莫斯科高度及嚴密地控制。」聲明公佈後,中歐和東歐與西方國家的分離具體化,美、蘇兩大集團的對立亦表面化來。

3. 此後,兩大集團的經濟體系及意識形態漸漸明顯。兩大超級大國在經濟及軍事的對抗亦接

踵而至:1947年當杜魯門主義宣佈後,美國隨即向貧窮的歐洲國家提供財政及軍事援助

如馬歇爾計劃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亦公佈發動「世界革命」,並成立以下機構抗衡美國行動  共產國際情報局、互惠經濟援助委員會、及華沙公約組織。至此,冷戰已全面展開。

丁、發展:第一階段  歐洲

 杜魯門主義(12/3/1947)

參閱書本第205-206頁

 馬歇爾計劃(1947-48)

參閱書本第206-208頁

 柏林封鎖(1948-49)

參閱書本第208-210頁

 軍事結盟(1949-1955)

參閱書本第210頁

丁、發展:第二階段  亞洲

 韓戰(1950-53)

參閱書本第212-214頁

 東南亞的共產黨革命(二次大戰後至今)

自17

世紀始印尼成為荷蘭的殖民地,1949年在蘇加諾的領導下印尼人成功爭取獨立。在冷戰期間

,面對美、蘇兩國的拉攏,蘇加諾堅持中立路線。其後由於共產黨發動政變失敗,印尼政府開始採取較積極的行動,對抗共產黨。

1948年緬甸全面獨立,然而,由於共產黨與非共產黨互相對抗,國內發生內戰,持續十年。此後,非共產黨人執政,對外嚴守中立。

馬來西亞亦受共產黨威脅凡十二年,始能宣佈獨立。

1946年美國給予菲律賓全面獨立,然而,兩國於1952年簽訂互相防衛協議。事實上,為了鎮壓當地共產黨,至1993年止,美軍仍駐守菲律賓。

1955年美國、法國、英國、新西蘭、泰國、巴基斯坦及菲律賓成立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旨在保護有關地區,免受共產威脅。同年,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及英國組成中央公約組織(CENTO),共同防衛,抗拒蘇聯在中亞地區的擴張。與其他聯防合作協議一樣,如美日安全條約(1952)、美韓安全條約(1954),上述組織是美國圍堵政策的部份內容,旨在遏止共產主義傳播至非共產亞洲國家。

丁、發展:第三階段  後史太林時代至克魯曉夫

 非史太林化與東西方關係緩和(1953-1956)

1953年隨著史太林的逝世,蘇聯政策驟變。在1956廿屆蘇維埃共產黨會議上,歷傑達‧克魯曉夫批判史太林,並宣佈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合作。以下事例,證明當時雙方的緩和情況:

 1953年蘇聯同意結束韓戰; 1954年蘇聯與西方國家在柏林開會,討論德國及奧地利的和平條約; 1955年蘇聯與西方國家出席日內瓦高峰會議,並協議承認核戰會為人類帶來災難; 1956年當匈牙利起義及蘇彝士運河危機發生時,美、蘇兩國互有默契:美國對蘇聯殘

暴地鎮壓匈牙利起義袖手旁觀,而當英、法兩國入侵埃及事件發生後,兩國共同大肆評擊。

 柏林圍牆(1961)

美、蘇兩國的關係於1950年代末期轉趨惡化。先是,兩國在太空科技發展方面,意圖超越對方,如1957年蘇聯率先成功地發放首枚名為「史普特尼克」的人造衛星上太空,兩年後又成功地往月球偵探; 1960年克魯曉夫因美國間諜飛機u-2在蘇聯境內被擊落而取消當年的巴黎高峰會議。但最令全世界震驚的是1961年的柏林危機!

1. 自1948-49年的柏林封鎖事件後,柏林仍隱藏種種問題。西柏林是柏林市內一個自由民

主的地方,吸引大量東德市民湧入,從而逃往自由的西方。

2. 在1949至1961年間,每六個東德人中有一人逃離東德前往西方自由世界,每日多至850

個,當中有不少是專家及知識份子,如工程師、醫生、牙醫、獸醫、大學講師、教授、教師及學生。大量的逃亡潮危害東德的經濟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困擾。

3. 由於局勢緊張,克魯曉夫於1961年初要脅西方軍隊於六個月內撤離西柏林,並在1961

年8月13日的晚上興建圍牆,徹底把西柏林與東柏林及東德其餘各地分隔。

4. 柏林圍牆成功地阻止東德難民逃往西方,個別偷渡者需冒著生命危險,始能逃往西方。

此情況直至1989年12月柏林圍牆的柝除始結束;一年後德國重新統一。

 古巴導彈危機(1962)

參閱書本第214-216頁

丁、發展:第四階段  美國、蘇聯及中國關係的緩和

19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世界政壇其中一個最大的轉變是美國、蘇聯及中國關係的緩和。雖然60年代開始,衝突事故頻仍,但美、蘇兩國盡量克制,避免爭端。她們接受彼此的「勢力範圍」,互相尊重彼此的重要利益,隨著60年代開始中國的興起,國際關係更趨複雜,因此,世界政壇到達一個勢力均衡的局面。

丁、發展:第四階段  美國、蘇聯及中國關係的緩和(續)

 越戰(1965-75)

參閱書本第217-218頁

 蘇聯入侵捷克(1968)

自1960年代中期起,東歐地區呈現不穩定的情況。中國領導人毛澤東指責蘇聯為尋求與西方和平,背離真正的共產主義。蘇聯在東歐的衛星國愈來愈不願犧牲本國的利益,滿足蘇聯。其中捷克的杜布切克自成為共產黨的領袖後,更改轅換轍,引進急劇的改革。雖然 捷克保證她無意脫離蘇聯集團,但蘇聯否定改革,並於1968年8月強行入侵捷克,結束改革。蘇聯此舉雖然激怒西方世界,但並無嚴重損害東西方關係。

 中、美關係緩和

自1949年以來,中、美關係惡劣。但由於60年代間,中、蘇關係破裂,美國對中國態度轉趨友善,中、美關係因而緩和。

1. 中、蘇關係破裂:中國赤化後與蘇聯成為緊密伙伴,蘇聯同意為中國重建,彌補過往

因戰亂帶來的損害,然而,兩國出現糾紛。

毛澤東指責克魯曉夫為尋求與西方和平,背離真正的共產主義。蘇聯隨即撤走所有提供給中國的軍事及財政援助。 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蘇聯公開支持印度;在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蘇聯支持印度,而中國則支持巴基斯坦。 1962至1969年間,中、蘇兩國邊境時而發生衝突事件。 2. 趁著中、蘇交惡,美國總統尼克遜向中國採取主動示好: 他下令美國艦隊結束在台灣海峽遊戈。 1971年美國在聯合國會員大會上投票贊成中國重新加入聯合國。 1972年他親自訪問中國,為兩國關係正常化及1979年全面恢復外交奠定基礎。

形容冷战情绪低落的句子篇三
《青少年情绪的预防与管理》

【2014—2015学年第 一 学期】

学号 姓名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01

教师 日期 2015.01.05 课程名称 学校卫生学 成绩

青少年情绪的预防与管理

【摘 要】:我们通过了解我们青少年情绪发生的原因与以及情绪的特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怠。了解原理并找到解决办法。不良情绪对健康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才能开心的过好每一天。所以说情绪管理非常重要。通过对原理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很好的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预防不良情绪。

【关键词】:青少年 情绪 管理 预防

一、情绪的概述与种类

情绪,是我们自己心理和认知的表现。通常我们说某人生活得十分痛苦,某些人却生活得很幸福;或者我们总说儿童生活的无忧无虑,成年人却压力重重,等等,这些都与人的情绪有关。只要提到情绪这一词,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古人曾经描述的七情六欲的说法。《礼记》中说:“何谓人情?这是情绪的最早分类。七情六欲说让我们明白,情绪的内涵十分复杂。

人为何产生悲欢不同的情绪,如果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讨论这一问题,一般的看法是,个体的各种情绪,多半是伴随着其行动或心里历程而发生的。情绪常和心情、认知等互相作用影响。最明显的例子是:当我们追求的东西得到了会使人感到快乐,如果没得到我们就会很伤心。所以说,情绪是认得主管能付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的体验和反应。人的胜利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应的就会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要么高兴、欣慰、热情、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如此看来,生活中情绪的起伏变化都是有原因的,都是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结果。

人的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共同所有的,是新添的,不学而能的。所谓复合情绪是不同的情绪在一起。

快乐。这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时,油然而生的感觉。快乐的心情会使我们做什么多特别有劲,都信心十足。开心快乐每一天,是我们对于生活的最大的期望。

愤怒。这是我们的内心没有得到满足时,自己的情绪体验。愤怒也是青少年情绪的最主要的表现和最基础的表现。怒伤肝,愤怒是会影响我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

【2014—2015学年第 一 学期】

学号 姓名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01

教师 日期 2015.01.05 课程名称 学校卫生学 成绩

悲伤。情绪表现的一种。与其相一致的有伤心。这些都是心里上受到伤害或者愿望未能实现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悲伤一般是女性居多。伴随的表现有哭泣。

焦虑。这也是青少年面临的情绪之一。一般青少年都处于学龄阶段,面临的考试比较多,来自于老师和父母的压力比较大,所以会产生一些焦虑的情绪。

二、青少年情绪活动的特征与原因

青少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段重要时期,在儿童与成年之间。在这段时期里,我们会经历青春期,这也是我们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成长的最关键时期。青少年的情绪活动,与儿童相比较,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很容易激动,常常遇到一点小事情就会被感动或者发怒、争吵。因而许多心理学好把青少年喻为“疾风怒涛”的时期,或危机年龄。

1、情绪情感丰富热烈

青少年都斗志昂扬、激发斗志身体日渐成熟和越发强壮,他们都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幻想。所以说斗志昂扬是青少年的主要情绪体验。他们爱唱、爱跳也喜欢跳舞和各种娱乐活动。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林崇德,1983),在初中生中,爱唱歌的占86%,爱吟诗的占34.8%。比如,初恋也是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所要经历的,这是由于他们情感还没有发育完整。荷尔蒙同事又开始发育,所以说初恋这种事情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自己身体的成长。

2、情绪体验外显与内敛

在我们还是处于儿童时期的时候,我们都是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不会吧自己的想法都藏在心里。这时候的我们经常会说妈妈我爱你等比较直白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青少年的时候就会变得心里比较成熟。同时我们也不在乐于把所有的心事都告诉别人亲人。自己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不听父母的话。有什么事情憋在心里。这是我们从儿童成长到成人的表现。

3、情绪易冲动、爱发火

青少年易冲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于周围的人或者事比较敏感,比较容易触景生情。二是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同事可能还会摔东西或打人。这种冲动性和爆发性一般在与别人发生剧烈冲突和思想发生剧烈波动之时比较容易

【2014—2015学年第 一 学期】

学号 姓名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01

教师 日期 2015.01.05 课程名称 学校卫生学 成绩

发生。

4、情绪表现两极性明显

青少年的情绪不仅是冲动易怒的而且表现不稳定。而且上下不一。主要的形容词有高兴与生气、暴躁与和蔼、。可能刚才还非常高兴一旦遇到一点挫折,有可能变得极端痛苦,悲观厌世。青少年没有成年人的经验丰富,经历的事情多了自然处事稳定,不慌乱。

5、内心的体验比较深刻

他们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经常会陶醉于自我的幻想与冥想中,有时候非常消极不能自拔,这样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有碍于神心健康。

三、青少年情绪心理的调节与管理

首先就要培养自己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我们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随时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要努力的向上,勇于直面现实,永远也不要随便说放弃,对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情绪调节是对有碍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占的不好的情绪进行有意识的疏导。情绪的调节最主要的是自己对情绪的调节与管理。

1、回避不良情绪和接近愉快情绪

在我们面临情绪事件时,我们可以选择回避目前的情绪,去接近下一个慕白情绪。比如考试出成绩,看见自己的成绩不好,也不要整天的闷闷不乐,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缓解一下郁闷的情绪。

2、词语暗示法

预言师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功能,用词语暗示对人的情绪乃至行为都与奇妙的影响和调整作用,可以引起或抑制情绪反应。榆次具有巨大的能量和感染力,几句话可以把人说恼也可以把人说乐。词语暗示可以用出生的内部语言来进行,也可以通过自言自语、甚至在无人处大声对你对自己呼喊的方式来加强效果,这些偶是可行的。我们大家不妨试一下。

3、认知改变策略

认知重评也脚认知改变,通过改变对认知情绪时间的理解和评价。从而改变情绪事件对

【2014—2015学年第 一 学期】

学号 姓名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01

教师 日期 2015.01.05 课程名称 学校卫生学 成绩

个人意义的认识而对情绪的调节。主要是是人以一种更加积极的理解当前的情叙事件。

4、运动缓解法

我们客以采用一些有氧运动耗费体力。如当我们遇到怒火一触即发,就要跟人争吵,这时候赶紧把舌头在嘴里转上几圈。通过对大家调查,生活中大家最常用的就是每天早上的晨跑,如果能我们每天坚持20分钟左右的晨跑不但会使一整天的学习充满尽头使大脑清醒,同时也会让我们在运动中忘了昨天的不愉快,开始新的一天,尤其是对与我们考试、学习、比较大的压力。还有,有规律的运动也会培养积极的情绪,如增强自我自信心,使精神充沛。

5、意象对话法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难懂。具体做法就是在我们情绪不好或者说生气的时候,多对自己激发斗志。比如说,今天下午要四六级考试,你非常的紧张以至于头脑一片空白,对于单词也记不进去。甚至出现频繁上厕所。这时候你要对自己加油打气。要努力的向积极的方面想。比如我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只要我能正常发挥就没有问题。

最后。在青少年的生活中,父母和老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对于青少年的情绪控制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老师和父母也应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孩子们。

其次就是父母应该读给孩子关心和爱,少给压力。让他们自由的成长,开心的生活。 对于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们的情绪管理非常重要。这也就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青春期,是我们为了长大做准备的。这时候的我们处于初高中的学习阶段,这也是我们拔高和确立人生目标最重要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的我们要是没能把握好正确的方式,就可能是另一种人生。我过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在逐渐上升。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还是他们自己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人生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所以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太自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仅是我们成长的路上最重要的事,而且也为了我们有一个健全人格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情绪管理指南》.Jean Ford 李大玲.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

2.《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李百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06版

【2014—2015学年第 一 学期】

学号 姓名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01

教师 日期 2015.01.05 课程名称 学校卫生学 成绩

调查学校:临沂第九中学

关于青少年情绪管理与预防的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你好我是临沂大学的大三学生,我现在正在写一个关于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与预防的论文。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帮助我认真完成这份问卷调查,尽量详细您的答案对我来说很重要谢谢。 性别 : 出生年月 : 学校:

1. 你是否有过不良情绪?

2. A 有 B 没有

3. 当有同学跟你吵架时你会不会也与他吵?

4. A 会 B 不会

5. 考试成绩不好时你会不会因此心里不高兴?

6. A 会 B 不会

7. 如果你的老师批评了你,你会不会恨他?

8. A 会 B 不会

9. 当爸妈不能理解你时,你会不会跟他们生气不说话?

10. A 会 B 不会

11.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让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安下心认真学习?

12. A 会 B 不会

13. 你认为人的情绪可以调控吗?

14. A 可以 B 不可以

15. 你有没有试着在你情绪不稳定时自己调控一下?

16. A 有 B 没有

9. 当你很生气时,你会不会还考虑别人对你的看法?

A 会置之不理 B 安慰鼓励

10.你会因为生活上遇到的不愉快从而使你无法去安心学习?

A 会 B不会

形容冷战情绪低落的句子篇四
《中央情报局和文化冷战》

中央情报局和文化冷战

“九”事件与珍珠港事件一样都是没有预警的突然袭击。两个事件凸现 出情报工作的重要性。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情报收集系统。罗斯 福总统曾抱怨送到他办公桌上的情报漫无头绪,不知所云。珍珠港事件的一个直 接后果便是成立“战略服务处(the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或简称 OSS) ”,负责整合美国的情报收集工作。1947年7月,0SS变成了 CIA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即大名鼎鼎的“中央情报局”。 一一

中央情报局赞助了大量政论性刊物和文化刊物。这些刊物包括著名的《撞 击》,《评论》,《新领袖》,《党人评论》,《肯友评论》,《哈德逊评论》, 《塞万尼评论》,《诗歌》,《思想史杂志》,《转型》,《审查》,《代达罗斯》。 直接注入经费是一种资助方式,另外中央情报局还让“文化自由大会”免费为各 国知识精英订阅这些刊物,间接资助它们。

既然叫“情报局”,其基本职能就应该是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各方情报。 但中央情报局在这方面的表现似乎差强人意。远的不说,它事先对洛克比空难、 1993年的纽约世贸大厦爆炸案、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美军 舰在亚丁港的爆炸案就毫不知情。这次“九一一”事件更被一些美国人称之为 “情报工作的重大失误”。为什么中央情报局会表现得如此糟糕呢?英国刊物 《国务新人》(New Statesman)的年轻女编辑桑德丝(Frances Stonor Saunders)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释:也许它在忙些别的事。

那么中央情报局到底在忙些什么呢?众所周知,它曾经多次帮助推翻民选政 府、扶持军人政权:希腊的新法西斯(1949年)、伊朗的极右王朝(1953年)、 危地马拉的杀人政府(1954年)、黎巴嫩的长枪党(1959年)、印度尼西亚的 苏哈托军人政权(1965年)、智利的皮诺切特军人政权(1971年)、南非的种 族隔离政权(最近有材料揭露,正是中央情报局将曼德拉交给南非警察当局拘 禁)……身后都有中央情报局的影子。就连现在让美国人恨得牙痒痒的本•拉 登也是中央情报局一手拉扯大的。如果要将中央情报局在这方面的“战绩” 一 一列举,清单会很长。它的确够忙的。

除此之外,中央情报局还在忙另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桑德丝对此也许比谁都 清楚,因为她经过数年研究刚刚出版了一本长达五百页的新书《文化冷战:中央 情报局与文学艺术》(以下简称《文化冷战》)。任何人看完此书大概都会得 出一个结论:中央情报局实际上就是美国的隐性“宣传部”。对此结论,冷战设 计者之一乔治•坎南(George Kennan)并不讳言,不过他情愿用个好听一点的 词“文化部”。他说:“美国没有个文化部,中央情报局有责任来填补这个空 缺。”美国表面上反对搞宣传,实际上搞起宣传来比谁都更重视、更在行、更不 择手段。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1950年7月10日的指示对“宣传”做出了如下 定义:“有组织地运用新闻、辩解和呼吁等方式散布信息或某种教义,以影响特 定人群的思想和行为。”对外,宣传是心理战的一部分,而心理战的定义是“一 个国家有计划地运用宣传和其他非战斗活动传播思想和信息,以影响其他国家人

民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简而言之,宣传 和心理战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人的心与脑,其重要性“与空军一样不可或缺”。

美国搞宣传的最大特点是“看不见”》精通此道的心理战专家克罗斯曼

(Richard Crossman)说得很清楚,“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好像从未进行过一

样”。最好的宣传应该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 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乔治•坎南认为“必要的谎言 (necessary lie),’和欺骗都是允许的。

《文化冷战》讲的是在1947至1967年间的故事,其场景设在美国和欧洲, 主角是一个叫做“文化自由大会(the 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 ”的 组织。“文化自由大会”成立于1950年,在其鼎盛时期,它在35个国家设有分 支机构(包括“文化自由美国委员会”),雇有几十位全职工作人员,拥有自己 的新闻社,出版20多种显赫刊物,经常举办艺术展览,组织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并

为音乐家、艺术家颁奖。表面看来,“文化自由大会”是一个争取文化自由的组 织;实际上它不过是个没有什么自由的傀儡;其幕后操纵者正是中央情报局。 通过梳理美国政府的解密文件、私人档案材料和对当事人的采访记录,桑德丝以 缜密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此书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并不在于证明中央情报局的幕后角色,而在 于它揭示了美式宣传机器特有的运作方式。

中央情报局宣传的目的有二: 一方面是反共,一方面是树立美国的正面形象。 前一个目的比较好理解,毕竟当时是冷战时期。为什么树立美国正面形象也那么 重要呢?原来,当时在欧洲人心目中,美国只是一个经济上的暴发户,完全没有文 化底蕴。另外,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也在欧洲引起普遍反感。为了维护6己的 霸权地位,光有钱、有坚船利炮是不够的,还得树立文明、正义的形象。在世界 范围内宣扬美国价值观和美国生活方式因此变成美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在外国培养出一批以美国是非为是非的知识精英,再通过他们去影响本 国的公共舆论和政策制定。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宣传重点是放在所谓“自由派”知识分 子身上的。一般人可能会认为,中央情报局在世界其他地方一定也会把工作重点 放在右翼人士身上。其实不然,中央情报局很会审时度势。在战后欧洲,它真正 下功夫的对象是有幻灭感、挫折感的非共左翼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一度加入共 产主义运动的人,如法国作家马尔罗(Andr6 Malraux),法国社会理论家阿隆 (Raymond Aron),匈牙利裔英籍作家库斯特勒(Arthur Koestler),意大利作 家斯隆(Ignazio Silone),英国诗人、批评家史班德(Stephen Spender),美 国哲学家胡克(Sidney Hook),美国作家麦克唐纳(Dwight Macdonald),美国 政论家克里斯托(Irving Kristol)等。中央情报局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 经过深思熟虑的。由于在“二战”期间与纳粹合流,欧洲的右派们在战后声名狼 藉,与他们合作搞宣传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与共产主义抗衡,最有效的办法莫过 于让那些从共产主义阵营脱队出来的知名人士现身说法。用与中央情报局过从

密切的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的话来说,这些人是 “抵御极权主义的最佳屏障”。在国外,中央情报局主要依靠当地的知识精英, 这样做有利于掩盖美国的黑手,制造出一切源于本地的假象。

中央情报局的宣传手法十分灵活。这里仅举几个例子。《动物农庄》是反 共电影的代表作,而这部片子实际上是由中央情报局导演和资助的。1950年,乔 治•奥威尔死后不久,中央情报局就派人到英国与其遗孀商谈将《动物农庄》改 编为电影的问题。获得电影权后,中央情报局找到愿意为它当幌子的制片人,并 通过间接方式把钱打入制片人的账户,于是才有了这部在当时最具规模的动画片 (共动用80位卡通画家,设置750个场景,绘制30万幅彩图)。中央情报局不 仅出钱,也直接干预剧本改编。据美国心理战争署(The Psychological Strategy Board) 1952年1月23日的备忘录说,原作的结尾传达不出明确反共 的信息。为了激起观众强烈的反共情绪,电影对结局做了重大改编,代表腐败资 本主义的农场主不见了,只留下面目可憎的代表共产主义的“猪”。

同样的事发生在对奥威尔另一部小说《一九八四)的改编上。原著本来表 达的是对一切专制政府的厌恶,既包括左翼专制,也包括右翼专制。但这并不是 中央情报局所需要的。中央情报局要的仅是对共产主义的丑化。尽管奥威尔曾 明确表示不允许对《一九八四》做任何改动,由美国政府出资制作的电影《一九 八四》还是对原著动了不少手脚,尤其是结尾部分,完全违背了作者的原意。电 影《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于1956年同时上市,为了扩大影响,中央情报局 的外围组织安排在主要报刊上发表评论和社论,并分发了大量电影票的折扣券。

中央情报局最具创意的宣传运作恐怕是对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推销。也许有人会问,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抽象艺术怎么可 以用来做反共武器呢?我们千万不可小瞧中央情报局的想像力。正是因为抽象 艺术没有实际意义,它恰好可以用来对抗共产主义。一位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 事后解释道:“这是一种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毫无关系的艺术形式……莫斯科 当时对任何背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都大加鞭笞,因此我们认为他们反对的 东西一定值得我们的大力支持。”当然,由中央情报局出面推销抽象艺术不太合 适,但愿意为中央情报局效力的博物馆很多。美国的博物馆和艺术收藏馆大多是 私人性质的,其中收藏当代艺术和先锋艺术最负盛名的当属设在纽约的“现代艺 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它因此变成了中央情报局的首选。 中央情报局选用“现代艺术博物馆”还有一个不能公开说明的理由:该馆负责 人中有不少与中央情报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准备周全,“抽象表现主义展” 十分轰动,并在艺术界形成了一个强劲的新流派。事后,有些中央情报局的工作 人员不无得意地说,“中央情报局是50年代美国最好的艺术评论家”;“我们 是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真正缔造者”。

由于经费充足,中央情报局搞起宣传来几乎无孔不入。用它自己的话来

说,“所有的知识领域,我们都有兴趣,从人类学到艺术创作,从社会学到科学方 法论,无一例外”。为了渗透这些领域,中央情报局很善于借用在这些领域通行 的一些运作方式,包括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 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

大运作全力以赴,小把戏也是中央情报局的擅长。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 种族隔离政策依然十分严重,遭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进步力量的强烈批评。 为了洗刷美国的劣迹,中央情报局特意安排了一些黑人艺术家赴欧洲巡回表演。 更令人叫绝的是,它买通好莱坞的一些导演,在电影中将黑人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刻意拔高,试图给观众造成美国黑人很幸福的假象。

在中央情报局资助的刊物上,并不是完全舆论一律。对美国不关痛痒的小骂、 小调侃时不时会出现一些,这样才能显现出其“超然”的立场。但把关人绝对不 允许违背美国外交政策的批评曝光。例如麦克唐纳1958年为中央情报局资助的 《撞击》(Encounter)杂志写了一篇题为《美国,美国》的文章,其中批评了美 国的庸俗的大众文化、粗鄙的物质享受主义。这样的文章显然与美国宣扬的所 谓“美国价值观”相抵触。尽管麦克唐纳与中央情报局的外围组织过从密切,他 的文章还是遭到了封杀。

中央情报局设立的幌子基金会很多,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法弗德基金会”; 中国学者熟悉的“亚洲基金会”当时也属于这一类。但在冷战期间真正帮了中 央情报局大忙的是诸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 这样的大牌基金会。中央情报局往往将经费拨到这些基金会的账上,然后这些基 金会再以自己的名义把钱“捐助”给中央情报局指定的对象。

上面提到中央情报局搞宣传的经费充裕,那么到底充裕到什么程度呢? 一位 它的工作人员是这样形容的,“我们根本就花不完,要多少有多少,而且没有人来 查账,真是不可思议”。可以这么说,中央情报局最厉害的武器就是它取之不尽 的银行存款。

当然,中央情报局不会傻到公开拿钱出来赞助其重点宣传对象,一切资金运 作都是秘密的。它有时会找一些个人、公司或其他机构,请他们将钱以自己的名 义捐给中央情报局的赞助对象,或中央情报局设立的幌子基金会。这些机构和个 人在中央情报局的术语中叫做“安静的管道(quiet channels) ”。中央情报 局设立的幌子基金会很多,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法弗德基金会(Farfield Foundation) ” ;中国学者熟悉的“亚洲基金会(Asia Foundation) ”当时也 属于这一类。

但幌子基金会也有缺点,它们很难做得太大,否则会太引人注目。最好的方 式是通过民间大基金会洗钱。基金会不像公司必须对股东定期交代账目,隐蔽性 较高。愿意为中央情报局效劳的民间基金会还真不少,有些甚至找上门去为中央 情报局服务。“凯普伦基金会(Kaplan Foundation) ”便是一个例子。但在冷 战期间真正帮了中央情报局大忙的是诸如“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 ” , “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 ”,“卡内基 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这样的大牌基金会。中央情报局往往将经费 拨到这些基金会的账上,然后这些基金会再以自己的名义把钱“捐助”给中央情 报局指定的对象。据透露,在1963至1966年间,美国向164家基金会共拨发 700笔10000美金以上的款项(当时这是很大的数目),其中至少有108笔完全 或部分来自中央情报局。在这些基金会所有对国际活动的赞助中,有将近一半来 自中央情报局。

除了设立“文化自由美国委员会”和“文化自由大会”在30多个国家的分 支机构外,中央情报局赞助了大量政论性刊物和文化刊物。这些刊物包括著名的 《撞击》,《评论》(Commerrtary),《新领袖》(New leader),《党人评论》 (Partisan Review),《肯友评论》(Kenyou Review),《哈德逊评论》 (Hudson Review),《塞万尼评论》(Sewanee Review),《诗歌》(Poetry), 《思想史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转型》 (Transition),《审查》(Censorship),《代达罗斯》(Daedalus,是美国科 学与艺术院的机关刊物)。直接注入经费是一种资助方式,另外中央情报局还让 “文化自由大会”免费为各国知识精英订阅这些刊物,间接资助它们。

资助书籍出版是中央情报局的另一项大运作,因为在它看来,“书籍是最重 要的战略性宣传工具”。据不完全统计,中央情报局在50、60年代至少参与了 一千本书的出版。如吉拉斯的《新阶级》和巴斯特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都是 中央情报局的推销重点。不光出书,中央情报局还请人在各类刊物上撰写书评, 推销其出版物。

资助书籍出版是中央情报局的另一项大运作,因为在它看来,“书籍是最重 要的战略性宣传工具”。据不完全统计,中央情报局在50、60年代至少参与了 1000本书的出版。如吉拉斯的《新阶级》和巴斯特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都是 中央情报局的推销重点(“significant books” )。其他的书林林总总、不胜 枚举,涉及中国的至少有现任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麦克法(Roderick MacFarquhar)编辑的《百花齐放》(The Hundred Flowers)。不光出书,中央 情报局还请人在各类刊物上撰写书评,推销其出版物。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秘密 进行的,外人根本不知道其屮的黑幕。

《文化冷战》列举了长长一串接受过中央情报局资助的人的名单,读起来有 点像20世纪西方文化名人录,仅中国读者熟悉的人就包括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 理论家马尔罗,克里斯托,罗素,柏林,阿伦特,屈林夫妇,席尔斯;社会学家贝尔; 诗人艾略特,奥登,洛威尔;小说家库斯特勒,奥威尔,玛丽•麦卡锡;画家罗思 柯,波洛克等。

一般的书索引部分是最没意思的。《文化冷战》则不同,其索引部分最让人 开眼:它列举了长长一串接受过中央情报局资助的人的名单,读起来有点像20 世纪西方文化名人录,仅中国读者熟悉的人就包括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理论家 马尔罗(Andre Malraux),克里斯托(Irving kristol),罗素(Bertrand Russell),柏林(Isiah Berlin),阿伦特(Hannah Arendt),屈林夫妇

(Lionel Trilling 和 Diana Trilling),席尔斯(Edward Shils);社会学家 贝尔(Daniel Bell);诗人艾略特(T. S. Eliot),奥登(W. H. Auden),洛威尔 (Robert Lowell);小说家库斯特勒(Arthur koestler),奥威尔(George Orwell),玛•麦卡锡(Mary McCarthy);画家罗思柯(Mark Rothko),波 洛克(Jackson Pollock)等。

在这些人中,有些的确不知道自己被中央情报局利用,当有人送来头等舱机 票,被邀请去度假胜地开会,他们乐得去享受一下。有的则清清楚楚地知道资金 来源,如小施莱辛格,柏林,阿隆,阿尔罗,席尔斯,贝尔,胡克,屈林夫妇。还有

形容冷战情绪低落的句子篇五
《【备考2014】2013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G1 两极世界的形成

24.G1[2013·福建卷]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4.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冷战的认识,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试题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体现了冷战没有诉诸战争,但也和一场真正的战争无异。热战和冷战相反,专指赤裸裸的战争行动、武装干涉,比冷战更加残酷、血腥。故排除A、B、C三项。

23.G1[2013·广东卷]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3.D [解析] 本题以杜鲁门的一则咨文切入考查对“冷战”的理解。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核心信息的分析,“保卫性措施”侧重于军事,所以答案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约,答案为D项。A项是国际政治组织,最初是美苏较量的舞台;B项是欧洲人发展经济、维护欧洲利益的经济举措;C项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北约的军事组织。

20.G1[2013·江苏卷]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20.A [解析] 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了美苏冷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故本题应选A项。德国分裂属于冷战,故排除B项;华约诞生于1955年,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C项;德国于1990年实现统一,与题干中的时间“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D项。

34.G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34.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图文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能力。以德国地图演变为切入点,考查德国历史的演变,此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每幅地图的历史信息。图①中有奥匈帝国,是一战前的地图;图②是当今德国的政治地图;图③中没有捷克斯洛伐克,这是二战前德国地图;图④东欧一系列国家建立,德国国土缩小,这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对欧洲政治的影响。所以正确选项是C项。

1.[2013·汕尾模拟]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宣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美国接下来( )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发动“冷战”

C.发动朝鲜战争

D.帮助建立“欧共体”

1.B [解析] 题干中丘吉尔认为苏联威胁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安全,因而主张对抗苏联,为此美国发动了“冷战”,以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故选B项。

2.[2013·泰兴模拟] 下图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意在

(

)

A.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

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

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

2.B [解析]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从图片中的“你便没有面包可吃,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可知荷兰政府宣传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故选B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经济上的“冷战”政策,A、C项与题干图文不符;D项在图片中未体现。

3.[2013·太原模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贝奈斯总统领导的民主联盟曾

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预定举行的大选中将面临失败的共产党人在1948年2月夺取了政权。从当时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 )

A.美苏两国关系的日趋紧张

B. “冷战”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引发

C.两极格局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

D. 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内部矛盾

3.A [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国际关系起主导作用的是美苏“冷战”。正是由于苏联的插手才会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做出夺取政权的行动。

4.[2013·扬州模拟] 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走过50多个春秋。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说:“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 )

A.客观上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

B.美苏核均势下的一次争锋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4.A [解析] 据所学史实,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故排除C;拉开“冷战”序幕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故排除D;古巴导弹危机是以苏联最终撤回导弹、美国胜利而告终,说明当时战略优势是在美国方面,故排除B。故选A。

5.[2013·邯郸四校联考] 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C.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D.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5.C [解析] 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是欧洲甚至是世界霸主,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力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大力鼓动欧洲联合,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加入欧共体,材料中“with”和“of”的区别正是反映了英国对其大国地位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1.[2013·潍坊模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金,被视为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1948年,美国漫画家鲁布·哥德堡的时事漫画“今天的和平”(见下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漫画“今天的和平”为什么在当年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2)依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特征的原因。

材料三 1993年年末,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以内。)

1.[答案]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对抗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作者以漫画形式,并以“今天的和平”为题,批评了美苏军事竞争和核威胁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危害。

(2)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原因: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

(3)评分标准:

第一档:有两个方面的明确观点,并分别用两个以上史实来说明,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二档:有一个方面的明确观点,并有两个以上的史实说明。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第三档:无明确的观点。

一方面,“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危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世界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另一方面,“冷战”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凝聚力;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冷战”为一些国家的发展提供机遇:日本、西欧得到美国的扶持和发展机遇;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巩固了政权。

“冷战”对美国有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促成了美国人登上月球;促进了美国经济制度的改革。

总之,“冷战”既给世界造成危害,又有一定的客观积极作用。

[解析] 第(1)问解答时注意时间“1948年”,与漫画图片文字结合可知,漫画讽刺了美苏“冷战”带来的危害。第(2)问解答时注意“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据此可以得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征是谈判,不是对抗。再结合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力量的演变即可回答出原因。第(3)问是综合考查学生学科素养和书面表达能力。

G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2013·皖南八校二联]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1.C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宗旨,故选C。材料不能明确体现A、B、D三项。

2.[2013·洛阳模拟]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2.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场“求变之风”发生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其结果是“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所以可以断定这场“求变之风”就是20世纪80年代

形容冷战情绪低落的句子篇六
《复习__美苏争锋公开课》

形容冷战情绪低落的句子篇七
《2015——2016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随堂练习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19.(2015安溪)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 )

A.美苏都成为超级大国 B.美苏“冷战”对峙

C.美苏共同对付法西斯 D.美苏军事实力接近

14.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说,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今天看来,“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学者对“这些军事联盟”的评价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改变了对超级大国的认识 B.“冷战”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

C.欧盟形成,欧洲实现一体化D.“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18. (2015扬州)某班开展“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符合这一主题要求的是( )

A.《共产党宣言》 B.十月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北约”“华约”的建立

14、(2015玉林)为了应对美国建立的军事组织“北约”,赫鲁晓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组成三国联盟 B.组成三国协约

C.成立华约组织 D.加入欧洲联盟

14.(2015黔东南) “冷战”(Cold War)是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 活动和对抗形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9. (2015大庆)通过抓住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与“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三个关键词都相关的是( )

A.美苏“冷战” B.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南北战争 D.欧盟的形成

15. (2015荆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体现美苏争霸的突出事件是( )

A.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B.美国从越南撤军

C.古巴导弹危机 D.北约成立

1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推行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政策,美苏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两极格局由此形成,形成的标志是( )

A.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24.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枋„„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为此,美国(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推行杜鲁门主义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动欧洲走向联合

20.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 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咨文中的“外来压力”是指( )

A.意大利B.法国C.德国D.苏联

21. (2015陕西)(11分)近代世界是一部各国、各民族由原始、孤立、分散的世界发展成

为彼此交融联系的历史。九年级某班同学以“交融与联系”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结束孤立】

材料一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材料一、二中关于“世界历史”开端的两种观点,所学教材支持哪一个?(1分) 支持“新航路开辟”的观点。(1分)

【行销世界】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英国贸易图

(2)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其哪一行业的发展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英国从北美进口棉花对东方国家出口大量纺织品分别给这些地区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5分)

地位:世界工厂。(1分)影响:加剧了美国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1分)加速了中国、印度等东方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自然经济的瓦解,使这些地区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阻碍了这些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对峙发展】

材料四 冷战所造成的两极对峙国际格局和经济上的两个平等市场,促使相互对抗的东西方两大集团都高度地加强各自内部的协调。而这种两大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却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产生直接的影响。

----叶江《大变局》

(3)冷战与两极格局对峙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极格局对世界整体交融与联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1分)两极对峙开始的标志:1955年华约建立。(1分)积极影响: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教训,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加强了两大集团内部的协调,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发展。(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在当今世界交融与联系日益密切的趋势下我国应如何应对?(1分) 应对:加强国际合作,关注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31 (2015荆门)(7分)历史证明,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编者按: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苏俄实行新政策,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税的税额应当比以前用余粮收集制的方法所征收的少)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国家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罗斯福政府花费巨资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这些工程使美国政府获一举多得之利。

——摘编自百度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欧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到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增长。1999年元旦,欧洲通用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体现了苏俄哪一新政策的内容?这一政策主要“新”在哪里?(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说明美国政府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美国的“援助”指的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区域一体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分)

(4)从苏俄实行新政策和罗斯福实行新政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1分)

31.(1)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任意一点即可)。

(2)对工业的调整。加强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便利了水上交通;吸纳了大量失业者就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提高了该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等(任意一点即可)。

(3)马歇尔计划。欧盟的成立。

(4)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任意一点即可,有其他表述,意思相近也可)。

30. (2015龙东) 材料一:“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美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间的长久都是空前的。 材料二:战后,美国凭借极摩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积极谋求全球霸权。苏联的强大及共产主义影响的扩大,阻碍了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美国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这种政策称为“冷战”政策。

阅后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美国政府面对这场危机采取了什么举措?(1分)

(2)为了转嫁这场危机,德国和日本走上了什么道路?(1分)

(3)根据材料二,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3分)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是什么?(1分)

30.(1)罗斯福新政。

(2)法西斯道路。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4)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28、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改变了历史发展的面貌,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请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2分)

(2)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哪两大军事集团?(2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真正世界规模的事件是什么?(2分)

(4)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有哪些?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6分)

(5)二战后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是指什么?这一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2分)

(1)萨拉热窝事件(2分)。

(2)同盟国和协约国(2分)。

(3)斯大林格勒战役 ;太平洋战争爆发或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2分)

(4)①中国军民的反攻(2分);

②苏联对日作战(1分);

③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分);70周年(1分)。

(5)两极格局,苏联解体(2分)。

27.(2015广东)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说:“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45年2月3日,美、英、苏三巨头聚在一个名叫雅尔塔的小镇进行秘密谈判。会谈的目的是美、英双方希望苏联尽早落实对日宣战的时间,苏联则为此提出诸多要求,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中国的主权。罗斯福为了尽快让苏联出兵以减轻美军的伤亡,对于斯大林的要求并未加以拒绝,只是认为涉及外蒙古、大连商港和旅顺军港以及中长铁路的相关协议需要征求蒋介石的同意,而斯大林则建议此事应由罗斯福向蒋介石通告,并保证获得其同意。然而三方在会谈后发表的公告中,却对这些内容只字未提。

6月10日,美国大使奉总统的命令,向蒋介石当面报告有关雅尔塔会议中苏方提出的参战条件这下子蒋介石真的被激怒了,斯大林对中国充满野心他是预料到的,但他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总统居然为了本国的利益,真的会牺牲他国的权益。至于谈判的最终结果,斯大

林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郑会欣《“忍气吞声,负重致远”:从蒋介石日记看他对雅尔塔协议的态度》 材料三 1945年后,经济冲突与共产王义和资本王义在意识形态的抵触是一致的然而意识形态上的相互猜忌,却使美苏之间的利益冲突转为情感上的不合。双方都逐渐相信,对方企图摧毁自己的一切生活方式。包围与颠覆——这对孪生妖孽,在双方似乎能证实自己的假设不虚时,使真正成为一种存在的实体了。

——(美)罗伯特·帕克斯顿《西洋现代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捷克斯洛伐克成为受害者是哪一政策导致的?推行这一政策、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国家有哪些?(2分)

政策:绥靖政策;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

(2)依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真的被激怒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在雅尔塔进行的秘密谈判是大国之间的政治交易,请依据材料二说明在这场交易中,美苏各自的诉求是什么?(4分)

直接原因:有关雅尔塔会议中苏方提出的参战条件,美国总统居然为了本国的利益,真的会牺牲他国的权益;美诉求:美、英双方希望苏联尽早落实对日宣战的时间,为了尽快让苏联出兵以减轻美军的伤亡;苏诉求:苏联则为此提出诸多要求,有许多内容涉及到中国的主权。

(3)依据材料三,指出导致美苏之间“利益冲突转为情感上的不合”的原因是什么?美苏为“包围与颠覆”对方而建立的“实体”叫什么?(3分)

原因:意识形态上的相互猜忌。“实体”:北约和华约。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当时大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是什么?回顾历史,面向未来,你认为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应该承担怎样的历史责任?(3分)

出发点:国家利益。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做出贡献,必须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1230.html

    【形容冷战情绪低落的句子】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