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诗词

| 公卫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中国风诗词篇一
《最爱中国风:值得珍藏的经典古诗词》

最爱中国风:值得珍藏的经典古诗词

1、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2、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5、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6、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7、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9、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10、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11、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12、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13、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1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15、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16、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17、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18、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1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20、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2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22、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23、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24、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25、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中国风诗词篇二
《情迷中国风,那些古诗词》

1,时光静好,

与君语;

细水流年,

与君同;

繁华落尽,

与君老。。。 2,一曲华胥,

一生迷离,

一世长安。

《华胥引》

3.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春风十里,

不如你。

——冯唐

4.我恨生前未积缘, 古佛青灯度流年。

5.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

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江城子》秦观

6.用我三生烟火, 换你一世迷离。

7.酌酒独饮空凭祭,

一盏相思人入画。 凭栏望江听流水, 何人伴我数落花?

8.一念起,

天涯咫尺;

一念灭,

咫尺天涯。

9.欲对镜描红妆, 因凝眸却湿画颜,

可曾想,

尘缘一叹成烟。

10.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诗经》

11.谁解相思味,

谁盼良人归,

谁捧胭脂泪,

谁描柳月眉,

谁将曲中情怨, 谁思红袖轮回, 谁一腔相思错付, 都是断肠人

12.半世浮生醉,

花影重叠衣,

戏子梦,

不知处?

演尽今生、

尘世事!

岁月逝,

忆离别,

独黯神;

唯流逝丽香鬓影, 一段芳容传,

终负谁,

谁心彻?

13.一朝春去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14.三叹三唱儿时曲,

一曲别离又相遇。

15. 如若今生再相见,

哪怕琉璃百世, 迷途千年,

也愿.

16.月伴星,

星傍月,

繁星闪闪,

月痴迷。

花醉蝶,

蝶恋花,

蝶舞翩翩,

花嫣然。

17.几番寒露深处凝中宵,

浅听铜壶滴响是寂寥。 竹榭回廊一寸离人憔, 弦月独映冷萧。

18.回忆如墓,

淡薄如素,

我们是否该相忘于江湖。

19.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20.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21.阅尽天涯离别苦,

不道归来,

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 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

中国风诗词篇三
《浅析中国风歌曲的古诗词韵味》

浅析中国风歌曲的古诗词韵味

摘要:当今乐坛,在摇滚等重金属音乐充斥人们耳膜的大环境下,中国风歌曲清新脱俗的风格,让人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舒缓柔和的音乐,清新雅致的歌词,让无数人为之陶醉。本文讲述了中国风歌曲古典唯美的意境营造和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中国风歌曲古朴优雅的古诗词韵味。

关键词:中国风古诗词现代元素意境情感

中国风歌曲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乐种,是采用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及编曲技巧,由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完美结合,从而产生出含蓄,忧愁,优雅,轻快等氛围的歌曲风格。其作品亦诗亦词,亦词亦诗,将唯美的古典情韵、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现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既传承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形式与语言,又用现代的创作技巧和思维对其进行了完美转化,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它是听歌的新时代, 让人在听歌的同时,思索着歌词里的故事。中国风歌曲的创作者中,不乏大牌的流行音乐人,例如,周杰伦,他是中国风歌曲的代表,他的中国风歌曲很多:《娘子》、《本草纲目》、《东风破》、《千里之外》、《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双截棍》等等都是中国风歌曲的代表,还有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花田错》、《竹林深处》,陈升的《北京一夜》等等,都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都是中国风的体现。他们共通的是一听到歌曲就会让人感到浓浓的中国气息,那种高雅的超凡脱俗的中国印象,其意境和情感都充溢着清新脱俗的古诗词韵味,无论是从意境的营造,还是情感的表达,中国风歌曲与古诗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古典唯美的意境当今流行的中国风歌曲多是古风雅韵意境的营造。以周杰伦的《东风破》为例,这首歌曲营造的意境非常古典唯美,可谓综合了历代唐诗宋词的经典意境,从一壶漂泊到错过花开,词句蕴含的情感细腻而丰富,难入喉,三个字道出了只身在外漂泊的艰难,思念瘦,三个字有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感觉。酒暖回忆,歌曲中人应该是一边独饮,一边回忆,再回首,往事已远,隔着长长的时空已经冰冷,唯有用酒温之。最后是听着琵琶弹奏的一曲东风破,陷入对往事深深的追忆......看得出来两人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而岁月在墙上剥落,小时候的事情,虽然历历在目,可是毕竟已经远去,眼前的一切,物是人非,歌曲仿佛在讲述一个很久以前的凄美的故事,令人惆怅满怀。

古色古香的意境,忧伤委婉的吟唱,再加上凄婉柔美的琵琶伴奏,使得整首歌曲听来哀婉缠绵,韵味悠长。中国风歌曲中有很多的歌词都直接取自古诗词,随着歌曲的流行,美丽的古诗词也深深地印在了大家的脑海里,像《月满西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如怨如慕的曲调与诗词中忧伤寂寥的意境相得益彰。歌曲还常常引用古诗词的意蕴,重新加以创作,既保留了古诗词的韵味,又注入了现代的思想。古有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惆怅,今有周杰伦《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的哀伤;古有钱起“艳静如笼月, 香寒未逐风”的淡雅,今有李宇春《梨花香》“梨花香,却让人愁断肠”的凄美。中国风歌曲与古诗词有着微妙的联系。美丽的古诗词在中国风的歌曲中若隐若现,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着温润的光泽。通过古今的对比,更丰富了诗词的意蕴。例如古诗

《枫桥夜泊》和歌曲《涛声依旧》,歌词的语言通俗易懂,并且很有古典的味道,愁,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歌曲中古典唯美的意境,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

2含蓄委婉的情感中国风歌曲中对于情感的表达,以含蓄委婉见长,于舒缓之中打动人心,这与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不露痕迹的将感情一丝丝流淌出来。歌词是含蓄典雅的,很多歌词都借鉴或模仿了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善于用自然之物来抒发情怀,含蓄温婉。例如《菊花台》中,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菊花的黄与笑容的黄相融,触碰着听众柔软的心灵,更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歌词中流露的哀伤动人的感情。歌曲寄托着含蓄的感伤和深深的思念,深得中国古诗词的神韵。无论是古典怀旧还是时尚前卫之人,都能够从中找到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归依。

这正是歌词的独到之处,把流行音乐从靡靡之音带到了古典与现代的相通,怀旧与真挚的相融,将古风雅致和现代气息融为一体。古代诗词中爱情总是流露着细腻的柔情或者是浓浓的感伤, 空灵唯美。中国风歌曲的爱情,恰如一首古代的婉约词,娓娓道来,情景交融,柔婉飘逸,深得古诗词的神韵。例如歌曲《千里之外》,送你离开,千里之外,无声黑白,黑白的基调已经让人难过, 而无声,则在无限沉默中更显悲凉,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着相通的情感表达,显得凄美动人。歌词大量采用古诗词中的意象,并且使这一系列意象有很强的流动感,而且善于使用冷色调烘托意境,创造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蕴,冷色的基调为全词的情感表达渲染了淡淡的哀愁氛围。

中国风歌曲最大的作用在于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放松和愉悦的同时,也引发了听众对于音乐美的另一种思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的民族音乐,例如,琵琶,古筝,笛,箫,这些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其音色或清脆亮丽,或幽雅含蓄,均擅长表现中国风音乐古典雅致的风格,营造出古色古香的音乐氛围,作为伴奏, 使得中国风的歌曲听来委婉柔美,深沉细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给人以无尽的想像空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个性和特色, 然而随着中国的日益现代化,在哈韩哈日风的疯狂席卷和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下,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精神财富正在一点点流失, 这些民族的东西正在逐渐被现代人遗忘,中国风歌曲弘扬了我们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这让人倍感欣慰。

综上所述,中国风歌曲在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都体现了古诗词的韵味,从古诗词中采撷精华其歌词在本质上是古诗词的延伸,拓展了传统歌词的领域,运用了创新的艺术手法,将古诗词注入现代歌曲,用现代的手法和思维对古诗词进行了现代转化。古典风尚与潮流元素的巧妙融合,是中国风歌词的最大特色,使得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让人感受到歌词内在的古典优雅的韵致。在当今浮躁的快餐文化中,古典浪漫主义的气息都是一股清新的风,给歌坛和诗坛都带来巨大震撼,具有不可替代的开拓性价值。古典唯美的画面,含蓄委婉的情感,歌词清新飘逸, 古意缭绕,韵味独特,内涵丰富,曲调流畅,易于传唱,是中国风歌曲之所以能够雅俗共赏的重要原因。

中国风诗词篇四
《唯美的中国风诗句》

最有意境的中国

1,想人间婆娑,全无着落;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

2,当年相知未回音,空叹年华似流水。

3,花开两生面,人生佛魔间。

4,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你会不会,依旧如此,牵我双手,倾世温柔。

5,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6,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7,心微动,奈何情已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重。

8,时间很短,天涯很远,往后的一山一水,一朝一夕,自己安静地走完。倘若不慎走失迷途,跌入水中,也应该记得,有一条河流,叫重生。这世上任何地方,都可以生长;任何去处,都是归宿你。那么,别来找我,我亦不去寻你。守着剩下的流年,看一段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9,繁华尽处,寻一处无人山谷,建一木制小屋,铺一青石小路,与你晨钟暮鼓,安之若素。

10,无端坠入红尘梦,惹却三千烦恼丝。

11,人生一梦,白云苍狗,错错对对,恩恩怨怨,终不过日月无声,水过无痕,所为弃者,一点执念而已。

12,若君为我赠玉簪,我便为君绾长发。洗尽铅华,从此以后,日暮天涯。

13,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14,秋来春去,谁怜曲院风荷,韶华白首,不过浮生一阙。

15,我恨生前未积缘,古佛青灯度流年。

16,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

17,回忆如墓,淡薄如素,我们是否该相忘于江湖。

18,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19,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

20,雾未散尽,你支一小舟,在江南里慢摇。

21,阳光温热,岁月静好,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

22,宫灯夜明昙华正盛,共饮逍遥一世悠然。

23,半窗疏影,一梦千年,琴歌萧萧笛声怜。

24,问君食可足,谓君衣可暖,心念不敢对君语,恐君有所牵,卿今随军往,他年何时还,念君不许,心虔一卦祷君安。

25,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生我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26,九马画山数命运,一生伴君不羡仙。

27,花开本无岸,魂落忘川犹在川。醉里不知烟波浩,梦中依稀灯火寒。花叶千年不相见,缘尽缘生舞翩迁,花不解语花颔首,佛度我心佛空叹。--曼珠沙华

28,佛曰: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29,一念花开,一念花落,这山长水远的人世,终究是要自己走下去。

30,一念繁华一念灰,一念成悦,处处繁华处处锦。一念成执,寸寸相思寸寸灰。

31,不恋尘世浮华,不写红尘纷扰,不叹世道苍凉,不惹情思哀怨。闲看花开,静待花落,冷暖自知,干净如始。

3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笑一尘埃。

33,多少黄昏烟雨斜檐,翻开诗篇,勾起一纸江南。

中国风诗词篇五
《浅谈宋词对中国风歌曲的影响》

浅谈宋词对中国风歌曲

的影响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教师

2012年10月28日

浅谈宋词对中国风歌曲的影响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形式,宋词凝练含蓄的美感是许多当代文学所不及的。它所包含的文化底蕴、感情表达的细腻、理性认知的深刻使其拥有内敛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文学韵味。近年来流行于歌坛的中国风歌曲,歌词融合运用古典诗词,采用丰富的修辞,营造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词与歌曲之间原本就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取宋词的精美加上当代歌曲的流行元素,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新组合,使得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文学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歌曲 宋词 意象 意境

所谓中国风歌曲,其实就是采用深具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与现代节奏相结合,运用古典乐器演奏,产生出的含蓄典雅、韵味悠长的歌曲。它借用了音符的形式,传达出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并无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风定义,共通的是一听到歌曲就会感到浓浓的中国气息,以及那种高雅脱俗的中国印象。而这一源头便来自于我们的古典诗词,无论是从意象的构造,修辞的运用还是情感的表达上,宋词作为配合音乐歌唱的抒情诗体,都与歌曲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

当今社会,人们的耳膜被各种重金属音乐充塞着,呈现出审美疲劳的趋势,深刻感受到了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表情达意上的苍白无力和粗浅低俗。“中国风”以其清新典雅的风格让人紧绷的神经不禁松弛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培养了绝大多数人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富有民族风格的“中国风”吹来,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诗词、意象、意境等动态地呈现,唤起了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普遍的情感共鸣。特别是在意境的创设上,堪称唯美。 以许嵩《庐州月》为例:

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宿昔不梳,一苦十年寒窗。如今灯下闲读,红袖添香,半生浮名只是虚妄。三月一路烟霞,莺飞草长,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一缕青丝一生珍藏。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月也摇晃,人也彷徨,乌蓬里传来了一曲离殇。庐州月光,梨花雨凉。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这首歌的背景故事是古代考生十年寒窗,终于功成名就,回到家乡后却是物是人非的景象。歌词婉转凄凉,遣词造句言简意赅,在尽量少的言语当中表达丰富内涵,这与中国古代诗词的创作原则吻合。如“庐州月光梨花雨凉”这句,作者意谓庐州的月亮依然是当时的月亮,当年月光下的两个人如今却各分东西,物是人非事事休,冰冷的梨花雨浸透了衣衫也浸透了人心。“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与之类似,让人联想到晏几道的《临江仙》中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灵感不知是否来自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又如“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那

一声低浅的叹息,透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追思。

宋词对中国风歌曲主题和内容的影响

中国风歌曲题材广泛,意象丰富,注重描绘画面景象,以此渲染气氛。与其他歌曲种类相比,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以含蓄委婉见长,少了一般流行音乐那种直白而热烈的表达,少了一些张扬。然而于情感的表达程度上却毫不逊色,于舒缓之中亦能打动人心,这便与宋词中的情感表达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如此细腻的情感加上含蓄的表达便符合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这也成为中国风受到广泛好评与追捧的原因之一。

如许嵩《清明雨上》中“远方有琴愀然空灵,声声催天雨,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月影憧憧,烟火几重,烛花红。红尘旧梦,梦断都成空”将古典含蓄的语言与离别之情一同浓缩,增添了回味无穷的空间与意境悠长的韵味。又如李宇春的《梨花香》;笑看世间,痴人万千,白首同倦,实难得见。人面桃花是谁在扮演。事过境迁,故人难见,旧日黄昏,映照新颜 ,相思之苦,谁又敢直言。梨花香,却让人心感伤,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莫相望,旧时人新模样,思望乡 ,笑我太过痴狂,相思夜未烊。独我孤芳自赏,残香。笑沧桑,万行泪化寒窗,勿彷徨,脱素裹着春装,忆流芳。借梨花思念故人,颇有桃花依旧人面全非之感。其中优美的意境,巧妙的修辞,含蓄的情感表达,无疑是古典诗词于现代的一次完美的诠释。

宋词成为中国风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

宋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因此宋词就成为中国风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许多音乐创作人借鉴或化用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广泛流传。如周杰伦《千里之外》中,“芙蓉水面采,船行影犹在,你却不回来”,引用了涉江采芙蓉的典故。许嵩《花满楼》中“雁南飞,前方的路惹得人憔悴,落叶坠”更是与“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风歌曲在创作过程中对宋词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将古典诗词谱成流行歌曲

如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

2在歌词创作中融入古典诗词名句

如吴涤清的《烟花三月》: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还有毛宁的涛声依旧,费玉清的一剪梅等。台湾作家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 她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些古诗词名句置于整首歌词中而浑然一体,丝毫不显拼凑的痕迹。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

3沿用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元素,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词作者手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与主观色彩入词,给歌曲带来不同的境界与氛围。如李宇春的《蜀绣》:红酥手青丝万千根,姻缘多一分,等残阳照孤影 ,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声,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江河入海奔,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尽离别人。“残阳”“孤影”“铜樽”“牧笛”都是宋

词中的常用意象,极具古典意味。简单的语言中蕴含着无限忧愁,将离别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中国风歌曲对宋词的借鉴与继承

1修辞的运用

我国古代作家的诗词创作中,关于修辞的运用不胜枚举,产生了无数的经典,成为绝唱流传于后世。中国风歌曲不但精于整个句子的修辞,也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一字妙用。如《东风破》中“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的“偷”字,将逝者如斯的时间看成可窃之物,将对时间流逝的不舍与欲挽留以一贬义词“偷”来表达,可谓精致,精巧之至。还有“酒暖回忆思念瘦”的“瘦”字,《青花瓷》中的“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的“惹”字,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典诗词在中国风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

2在创作中营造宋词的意境

意境是文学作品当中所出现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营造意境是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对一首歌词来说作者营造的意境是否感人,是否新鲜独特也决定了歌词的成败。

文学或生活化了的具有古诗词一般高远意境的歌词,常常使人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歌曲的感染,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整个歌曲朴素清新,笼罩着深层的相思之痛,与李清照的词风尤为吻合。

又如周杰伦《东风破》中,月圆、烛火、酒壶、水东流、花落、琵琶曲、古道、荒烟蔓草等意象,均为古典诗词中积淀下来的表达离愁别恨的典型意象,加上“断肠人在天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词句的杂糅,创设出古色古香的绝美意境,一接触这些文字,就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的愉悦感。舒缓柔和的音乐,古色古香的带有中国传统意蕴的歌词让无数人为之陶醉。

中国风歌曲产生的社会影响

从影响力来看,中国风歌曲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身心的放松和欢愉,它还能引起听众对于音乐美的另一种思考,它所蕴含着的古典文学意味,更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中国风歌曲在中国听众尤其是热爱流行音乐的青少年群体面前展现了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或许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青少年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唐诗宋词的认识。由于音乐具有教化作用,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歌曲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

大多数人对中国风歌曲中对古典诗词的融合运用持肯定态度,但在赞赏音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其背后隐藏的缺陷。如歌词中对宋词的误读,歌手自身文化素质,商业运作导致中国风音乐良莠不齐等,这类歌曲不仅是对作曲者自身的音乐、文学修养的考验,也是对听众的审美能力的考验。

如同唐宋时期诗词的风靡和流传一样,中国风歌曲在流传的深度和广度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文化底蕴。只有蕴涵文化底蕴,和我国的传统元素相结合的歌曲,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拥有无限生命力。

总而言之,中国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宋词的发扬和推广。滤去书本知识的枯燥,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古典文化。在歌曲中融入古典诗词,不仅使古典诗词多一种传播的途径,又能使歌曲的地位和品格得到提升。用宋词的风格和形

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歌曲继承了宋词语言上的精练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使得宋词在哼唱中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不再是书页中隔章断句枯坐着的文字,表现了文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就像著名词作者方文山在著作《中国风》中所说的“古今词人,心脉相通。”中国风就是沟通古今、传播文化的一道桥梁。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评论网

[2]朱孝臧 《宋词三百首》 中州古籍出版社

[3]陈訸玮 “中国风”音乐引发的研究与社会文化思考 东南学术 2009年第4期

[4]王美 从接受美学角度对“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审美解读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 2012年7月

[5]论中国风通俗歌曲歌词的审美特征 百度文库

[6]黄晓亮 中国风音乐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方文山 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 南宁接力出版社 2008

中国风诗词篇六
《中国之风诗词走向》

中国风 飞向世界的中华艺术之翼系列谈(之四)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诗:中国风从哪里吹来  旧诗、新诗及其他   新诗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旧体诗不够用。胡适把诗体革命作为文学革命的最后一役。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诗是新文化运动必须攻占的最后一个堡垒。有变革的信念支持,就不怕丑;既然要与传统决裂,就顾不得简陋和俚俗。   记者:五四时期中国诗歌和《诗经》《古诗十九首》及唐诗宋词确立的古典诗歌传统有一次自觉的断裂,更多是源于非诗的原因,古典诗歌至明清似乎也很难再有新变,那么假如没有五四,中国诗歌会怎样发展?  唐晓渡:新诗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旧体诗不够用。自《诗经》以降,旧体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发展出了足够多的形式,三、四、五、七言,古风,律、绝等等。除了诗,还有词、曲,那么多的词牌、曲牌,不同的词牌、曲牌适应不同内容的表达,容纳不同的经验想象。诗和词、诗和戏曲之间的界限很模糊,中国的戏剧几乎都是诗剧。这些丰富的形式用于个体表达弹性很大,是完全够用的。  西方出现无韵体自由诗,也不是因为古典诗体——比如英雄双行体、十四行诗等——不够用。西方不存在中国五四时期文化上的断裂,但也自然出现了现代诗歌体式。自然中有必然。这必然,可以一般地概括为对现代性的追求使然。  日本传统上有和歌、短歌、俳句、汉诗,不如中国古典诗歌体式丰富,应对现代变革的方式也和中国不太一样。他们把自由诗称为“现代诗”,最初叫“新体诗”,简称“新诗”。中国的“新诗”概念应该是从这儿来的。伊朗、阿拉伯世界的情况也差不多,也把现代诗称为“新诗”。日本旧体诗的变革时期比中国长得多,新体诗在很长时间里都是过渡诗体,与和歌、俳句、汉诗并行。中国新诗的出现不仅源于诗歌内部的动因,更是和整个五四时期的全盘反传统、全盘西化思潮联系在一起;而日本并没有这样的文学革命,是以一种改良的方式发展的,新旧诗体并存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今天。日本大多数诗人,特别是50岁以上的诗人,既写现代诗也写俳句、和歌。在日本民间,与古典诗歌联系的某些仪式一直存在,比如连诗、九曲流觞等等,这种传统的文脉一直没有断过。中国虽然还有很多人写旧体诗,但一些必要的载体,作为生活方式的民间习俗都消失了。  新诗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界、知识界应对社会文化危机的策略之一。胡适把诗体革命作为文学革命的最后一役。因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

,几乎就是诗歌史。当然也有散文、话本、小说,但其巅峰之作都可以当诗来读。《红楼梦》本质上就是一首大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诗是新文化运动必须攻占的最后一个堡垒。但胡适作为白话诗的倡导者,后来并没有对新诗投以太多关注,对他来说,新诗只是整个文学革命、语言转型的一部分,拓开局面,确立本体,似乎也就可以了。当然其中还隐藏着一代人历史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矛盾,此处不论。无论如何,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到近代而陷入困顿,自身变革并向现代转型是不可避免的;新诗革命既体现、也适应了这一内在要求。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断裂式的激进局面,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毕竟如时人所言,这是一场“三千年未尝有之大变局”啊。  记者:诗歌语言的自由化、散体化是随着表达的现实经验不断丰富而发生的吗?  唐晓渡:是的。事实上,在1917年胡适发表《尝试集》之前,早已有黄遵宪等人倡导“诗界革命”,但相关的尝试并不成功。当时诗界有个说法,叫“旧瓶装新酒”。后来胡适认为,旧瓶装不了,酒要溢出来了,所以要重新设计形式,“新瓶装新酒”。大量的现代经验对古典诗体提出了挑战。严格的格律、旧的诗歌观念限制了新经验的表达。语言本身也在变化,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中有很多前所未有的事物需要命名或重新命名。现代汉语词汇的百分之七十来自日语,因为古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词。比如古代汉语有“电”,有“灯”,但没有“电灯”。我们内心经验的变化就更复杂。古代汉语以“字”为构成基素,多数一个字就是一个意义单元;现代汉语以“词”为构成基素,多的是双音节、三音节。以典型的旧体七律为例,七个字的容量已相当大,但换成现代诗,七个字最多容纳三个音步,表达起来就不免捉襟见肘。这还不说旧体诗严格的格律要求。  当诗歌内部语言的自由化要求和全盘西化、全盘反传统的社会思潮联系在一起时,情况就要更复杂一些。这方面中国和日本大不一样。日本传统文化没有太强的中心意识,它是次级文化,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应地,它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比中国开放一些,且没有中国那么重的传统包袱,所以明治维新很顺利。在中国,变革的要求和传统的束缚所形成的冲突和张力,彼此对峙和抗衡的强度和烈度,都大得不可比拟,其结果就是更倾向于革命,方式也更激烈,甚至惨烈。纯粹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胡适的《尝试集》,即使在当时,多数人恐怕也是无法卒读的。“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以中国人

在美轮美奂的古典诗歌熏陶下养成的审美品味,怎么会看上这样的诗?连好的打油诗都算不上。但变革就是从这里起步,以这种方式进行的。有变革的信念支持,就不怕丑;既然要与传统决裂,就顾不得简陋和俚俗。说来也真不容易呢。所谓“我手写我口”,一方面是解放,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诗的门槛。这个问题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诗人向何处回归   你所说的“去中国化”,不如说是“去审美化”。   随着世界的交融,撇开自身的发展,试图找出某种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或“中国元素”以供“回归”,是很难的。   即使是某个文化系统中独有的,在今天也有待于重新命名。   记者:新诗与古典传统的断裂令中国诗歌产生了“去中国化”倾向,您如何评价?  唐晓渡:“去中国化”?没那么严重吧。新诗多采用自由体,尽管形式上借鉴了西方,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诗歌自身发展的需要,且基于二者对现代性的同一追求。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中国诗人为自己发明出来的。挣破古典诗体的格律束缚,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当下的经验与想象,观念和形式上有了变化,难道就不“中国”了吗?像周作人的《小河》、刘半农的《敲冰》,诗中传达的经验不都很“中国”吗——当然不是那个老旧、因循的中国,而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中国。倡导新文学运动的前辈都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审美眼光很高,让他们看上白话诗是很困难的,大概只有考虑到这是所谓“三千年未尝有之大变局”的一部分才有可能。另一方面,从审美价值的角度,穆木天、王独清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指出了新诗过度口语化、散文化,过于粗陋的弊端,甚至认为胡适作为倡导者应该对此负责,是中国新诗“最大的罪人”。新月派不仅批评,而且试图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态度来纠正这种弊端。因此你所说的“去中国化”,不如说是“去审美化”。最初的白话诗审美特质稀薄,很多只是大白话的分行排列。这些传统底蕴很深的新文化倡导者,他们旧的审美观念、传统体式的桎梏也十分牢固,要挣破它,同时赋予它美学新质,需要一个过程。现代汉语自身也在不断成熟。30年代初,艾青、冯至的诗在审美意趣上已经能够充分支持现代汉语诗歌在这方面的可能性。胡适把新诗看成运输新思想的工具,完全是从工具意义上理解语言的;但艾青、冯至不这样看。艾青这一时期的诗是继郭沫若“女神”式的狂飙突进之后,真正体现出新诗自身美质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冯至的十四行诗自由度比传统的律、绝要大得多,但他

在自觉地寻求限制,因为美只能在限制中产生。同样的意向也体现在闻一多对新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的探讨和实验中。他的半格律体所基于的“音步”概念和传统的平仄不同。平仄只限制单字,音步针对的是音节。一个音步可以是双音节、三音节,甚至多音节。要求一首诗中各句音步大体整齐,一方面是考虑到了汉语的特点和古典诗培养起来的传统阅读习惯,一方面是要把在律、绝中感受不到、传统诗体无法表达的音乐性表现出来。  记者:您怎样定义“回归传统”这个概念?  唐晓渡:我不定义,只理解。所谓“传统”,可以理解为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主体。诗歌的发展变化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两个趋势:异化和同化。异化是指向新的可能敞开,深入审美经验的未知领域;同化是指汲纳、生成新的经验,并为每首诗发明形式。古诗的形式是固定的,这与汉语自身的独特性相关联。比如对仗,在其他语言系统里就很难实现。汉语没有词性、时态的变化,易于造境,描述的是过去,写下来就是当下,“境”是产生审美愉悦的主导因素。诗歌的文本是一个结晶体,内部及周围是广阔的文化历史“场”。比如七律就是一个宇宙模型,起、承、转、合之间有两联相对,其中“反对”最难,它既有向心倾向,又有离散倾向。它的世界是对称的,有正必有反,有阴必有阳,这体现了古人的世界观。这样的形式模型积淀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与中国古典哲学对宇宙的理解相呼应,而诗人的天才在于不出形式限制而有新的创造。但现代诗的世界模型变了,譬如我们现在知道世界并非总是对称的,其本质如同量子力学所发现的波粒二重性一样“测不准”等等。工业化、都市化、信息化,对精神分裂的意识、分析思维的加强,诸如此类,使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文化内涵远远超出古典经验。古典诗歌折射的是农业文明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而同样的关系在现代条件下已丰富得不可比拟。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中国”或“传统”的悖离,因为“中国”、“传统”本身就是一个变化生长的概念。  “回归”表明了一种同化的意向或过程。异化和同化是永恒的运动。在高度形式化的古典诗歌中,这种运动也存在,只不过较为缓慢。“诗界革命”曾尝试把新词汇、新语法引入旧体,当代据此写旧体,而又真写出新意的也大有人在。比如聂绀弩、杨宪益、邵燕祥的旧体诗就发散着强烈的当代意味,尤其是聂诗,居然能化入意识形态语言而又生机盎然,真是个中高手。他们写旧体基本符合传统规范,但趣味上却迥然有异,比

如大量的谐谑,就超出了古典诗歌温柔敦厚的审美范式。所有这些都表明,旧体诗仍可向当代经验敞开,仍有能力继续其异化与同化的运动。新诗的难度其实比旧体大。旧体有现成的模式,但是新诗要为每一首诗发明一种形式。沙鸥曾发明八行体,后来又有人遵行七行体、十三行体,都未能获得普遍认同。闻一多的半格律体产生过一定影响,但当它变成僵硬的“豆腐块体”,就走向反面了。发展方向是自由,但自由意味着形式的锻造,不是漫无边际、随心所欲。没有平仄、五言、七言的成规,限制要自己寻找。敏感而富于创造力的诗人总是依据生命节奏和内心律动的变化,依据作为语言呈现的经验自身的特质,为自己发明形式。  所以谈到“回归”要谨慎。我自己更喜欢说“激活”。今天说的“中国元素”、“中国特质”是相对于西方而言。五四以前不存在这种提法,唐人、宋人不把西方作为参照,不会纠结什么才是“中国的”。但以前我们以二元对立的形式提出的一系列东西方差异,诸如理性(西方)与感性(东方),阳刚(西方)与阴柔(东方)都似是而非。随着世界的交融,撇开自身的发展,试图找出某种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或“中国元素”以供“回归”,是很难的。比如意象系统,今天恐怕没有人能编出一本像《佩文韵府》那样的“类书”,去涵括中国诗人独有的意象谱系,因为它是开放的。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意象系统,但作为新诗呈现出来的意象,去强分哪个是中国的,哪个是非中国的,可能吗?即便可能,有意义吗?再比如王国维的“意境”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西方诗歌在意象主义之后也做过很多尝试。意大利的隐逸派就很重视意境的营造。圆润、不露痕迹、意象的自我呈现,这些中国古典诗歌里很重要的美学原则,在意象主义风行全球之后,我们恐怕很难再将其作为独一无二的荣耀。  即使是某个文化系统中独有的,在今天也有待于重新命名。比如我们过圣诞节,肯定有自己的内涵;而我们不过的中元节,在古代其实仪式很隆重。为什么不过了?又被什么取代了?传统在现代转换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异。再比如用典,中国诗人用了亚当夏娃的典故,也不能说就不是中国的。  那么中国特质已经完全没有了吗?当然不是。有意思的是,我往往更多在某种讽刺性的情境中意识到这一点。我有个朋友,在中外诗歌交流中拿出了一组用骈体文,也就是四六体写的诗,表述的是当代经验,但大量使用了古典意象,句法关系也相当古典,翻译人员看了以后完全束手无策。因

中国风诗词篇七
《中国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2957.html

    【中国风诗词】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