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克劳塞维茨关于指挥篇一
《克劳塞维茨论理论(一~六)》
克劳塞维茨论理论(一)已完成
1
《战争论》的根本要以在于
A、解释什么是战争,战争如何取胜 B、解释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本性和根本机理如何 C、揭示什么是战争,战争如何取胜 D、揭示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本性和根本机理如何
我的答案:D
2
克劳塞维茨出生于那一年
A、1831.0 B、1835.0 C、1780.0 D、1785.0
我的答案:C
3
影响战争的外部力量包括
A、从事战争的政治共同体各自的特殊性质和时代的一般性质 B、从事战争的政治共同体的一般性质和时代的一般性质 C、从事战争的政治共同体各自的特殊性质和时代的特殊性质 D、从事战争的政治共同体的一般性质和时代的特殊性质 我的答案:A
4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对这种暴力的使用有没有限制”
A、存在逻辑上的限制 B、不存在任何逻辑限制 C、存在物理的限制 D、不存在任何物理上的限制
我的答案:B
5
克劳塞维茨的根本目的在于:
A、指导战争 B、研究战略战术 C、著述论说 D、论说战争哲学
我的答案:D
6
下列对战争中攻防的论述错误的是:
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B、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 C、二者是对立的 D、进攻可以转化为防御
我的答案:C
7
《战争论》的作者是:
A、劳拉 B、克劳塞维茨 C、米歇尔 D、鲍威尔
我的答案:B
8
关于克劳塞维茨,以下错误的是:
A、法国军事理论家 B、生于18世纪 C、著有《战争论》 D、军事历史学家
我的答案:A
9
克劳塞维茨认为,武力冲突:
A、无拘无束 B、有武力本身的规律 C、服从自然法则 D、A和B
我的答案:D
10
三次革命主义浪潮的共性是?
A、都有共通的革命权利思想 B、都表述了人民主权思想 C、大多数革命主义都从道德原则出发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11
《帝国主义论》的作者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我的答案:C
12
列宁强调无产阶级的唯一可靠代表和革命的领导者是?
A、人民群众 B、经严密组织起来的共产党人 C、知识分子 D、马克思
我的答案:B
13
《战争论》是一本字数很多、描写详实的作品
我的答案:×
14
军事和政治双重意义上的取胜之道来自于《战争论》 我的答案:√
15
加尔文神权统治的根本前提是尘世救主是上帝救世旨意的唯一代表。 我的答案:√
16
战争与政治无关。
我的答案:×
17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哲学和战略思想是“艺术”或“才能”的政治或军事理论。 我的答案:√
18
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影响了列宁发动十月革命。
我的答案:√
19
克劳塞维茨认为政治是战争的继续。
我的答案:×
20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这一暴力行为的使用不存在任何逻辑限制。 我的答案:√
克劳塞维茨关于指挥篇二
《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几点思考》
学术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
拨开战争的迷雾
——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几点思考
陈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00872
r……………………………………………………………………………………‘……………………………………………………………………・
!i;;
;
摘要:克劳塞维茨是德国军事理论家,他的遗著《战争论》是一部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成为世界学术名著。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显现出资本主义时代的新思维.比之其他的兵法书.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显示内容更丰富,思维更深刻。它为现代军事理论
奠下基础。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缺陷在于谈论战争问题时过于偏重纯技术问题。本文将从《战争论》入手,对克
劳塞维茨有关战争,l生质的分析做出梳理并给出作者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战争的性质
~…….…………………………………………………………………………………………………………………………………………….………・
《论战争》分为128个章节。组合成8篇。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界定了社会和政治环境中战争的~般性质,辨识出在战争的进行中总是存在的诸要素:危险,物质的和精神的努力,心理因素,还有克劳塞维茨所谓的“摩擦”,即阻碍一个人的意图得到贯彻的许多障碍。第二篇“论战争理论”概说了理论的潜能与局限。第三篇“战略总论”不仅论兵力、时间和空间各要素,而且对于心理要素进行了一番更详细的论说,它们在克劳塞维茨看来,都是“战争中实际运作的要素”。第四篇“交战”讨论“根本的军事活动——战斗,它通过它的物质和心理效应,以简单或复合的形态构成战争的全部目标”。,即通过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战斗活动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整个战争的目的。第五篇“军事力量”、第六篇“防御”和第七篇“进攻”,采用例解并阐发先前的论辩。最后是第八篇“战争规划”,再次回到第一篇内的最重要的论题,探究理论上的“绝对”战争和真实的战争之间的关系,并且以一串非常连贯、高度创新的理论和历史文章。分析战争的政治性质.分析了政治和战略之间的互动关系。
全书从第一篇概览总体着手,进至战争的性质,再进至理论的目的和f14难。从第三篇直至第七篇讨论战略和军事行动的操作。结束于分析战争中政治领导和军事领导的最重要功能,并且更充分地将战争整合到社会和政治交往中去。整个著作贯穿着两大辩证关系,那就是(1)理论上的战争与真实的战争之间关系;(2)共同构成战争的三类因素——暴力、偶然性和或然性的作用、理性——互相问的关系。
升级到彻底的暴力。不仅如此,如果一场具体的战争并不追求彻底打败敌人,而是追求较次级的目的.那么理论上也不一定向极端状态升级。暴力仍然是战争的本质,然而在为了有限目的而进行的有限战争中,暴力这一本质并不一定最充分的表达出来。因而作者归纳出,理论上的绝对战争和现实中的有限战争两个概念合起来,就构成了战争的双重性质。简单来说,“有限战争”是为政治目的而战。“绝对战争”却是为了打倒敌人,强令他接受一方希望的无论何种和平。
在现实世界中,绝对战争总是被修改,尽管有时会被接近。这是因为战争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力量的结果,这些力量影响战争,可以修改其暴力在现实中.战争总是一串或长或短的暴力行为的前后衔接,经常会被交战双方或几方制定规划、兵力部署、回复元气的间歇打断。而且在互相敌对的社会内有着种种因素,领导人的“自由意志”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同时,战争则有其政治动机:政治动机决定军事目的以及将付出的努力大小。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只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战争的政治性质
之前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并非是一种自治的或孤立的行为,往往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战争自身的政治目的,即战争本身就有政治性质。事实上,打败敌人的武装力量、消磨乃至摧毁敌人使用武装力量的意志,其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暴力应该表现政治目的,而且以一种理性的、功利的方式来表现;它既不应当取代政治目的,也不应当取消之。因此,政治领导应当在终极意义上控制和指导战争的进行,武装部队仅仅是要被使用的一种工具。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不能有对于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的纯军事评价,也不能有解决它的纯军事方案”。
战争的双露性质(绝对战争VS有限战争)亦即理论|:的战争与真实的战争
克劳塞维茨认为,有组织的大规模暴力是使战争有别于一切其它人类活动的唯一特性。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对这暴力的应用不存在任何逻辑限制”。它不是“一股活生生的力量对于一大堆的无生命的材料的行动(完全不抵抗就根本不会有任何战争)”.而总是两大活生生的力量的彼此冲撞”。没有哪一方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每一方都要对方俯首听命;因而,随它们力图胜过对方,它们的努力也在不断升级。“武力冲突无拘无束,除了武力本身的规律外不服从任何法则”.最后到达顶端——绝对战争,亦即以一方彻底摧毁另一方而告终的绝对暴力。
之后,克劳塞维茨针对绝对战争是否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战争,即使在理论上,总是受战争以外力量的影响。战争受从事冲突的国家的特殊性质影响,也由时代的一般性质,即其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的要索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抑制战争
“三位一体战争理论”
克劳塞维茨始终认为,真实的战争由三类要素组成。他宣告:真实的战争的主导趋势“总是使战争称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三位一体,”
即(1爆力和激情;(2)不确定性、偶然性和或然性;(3)政治目的和政治
效应。
在指出构成战争的这三个领域中,克劳塞维茨还将社会的不同部分归属在这三个领域中。他认为.第一类要素即暴力和激情主要涉及人民。第二类要素即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主要给军事统帅即其部队提供了施展勇气、决心和才能的余地。第三类要素即政治“仅仅是政府的事情”。
万方数据
一327—
现代经济信息
民众战争的霞要性
在构成战争的第一个要素——暴力中,克劳塞维茨十分强调人民群众直接参战的作用。他认为,战争发展到拿破仑时代就已由过去的皇室战争(即各国皇窜雇佣军队打仗)转变为民众战争(即由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战争)。战争性质的变化使“战争要素已经从一切因循守旧的桎梏中觉托出来,爆发出全部自然的力量”,因而善于运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必然会比那些轻视民众战争的国家占有相对的优势。
下,体现了克劳塞维茨追求分析描述特殊现象的理论性思维。《论战争》谈论的几乎完全是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最根本的问题:政治和战略规划,连同战事的操作。
《论战争》没有直接讨论战争中的行政管理或机构因素、技术变迁或经济的根本重要性,但其实.按照克劳塞维茨的逻辑,一国的经济资源,连同其地理和社会、政治条件,决定其军事决策,这种经济和技术因素其实是作为克劳塞维茨著书力作的基本前提。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克劳塞维茨在g,t18世纪战争方式的讨论中,开头有一句
“这种军事组织基于金钱和征召。”其实也就说明了克劳塞维茨
摩擦概念和天才概念
暴力、偶然性和政治,这三位一体构成战争的行为和事态。在分析这三个要素中,克劳塞维茨举出一系列概念,这监概念包括从普遍的意义到具体的行动特征。其中最全面的莫过于摩擦概念和天才概念。这一部分主要出现在偶然性因素中。
摩擦指的是不确定性、错误、事故、技术困难、出乎意料之事以及这些因素对于决策、士气和行为的影响。摩擦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抗力,另一种则为资讯的噪音(noise)。前者使一切努力都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后者则形成所谓“战争之雾”(the
fogof
是:
明白经济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既然这一基本结论没有被证明不适或错误,也就不必全面探讨经济问题。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开创了一个对战争进行总体性以及非批判性研究。他抛开了战略思想在实际运行中的成败限制,对战争的终极性质和动能进行探究,从而为战略的有效构建,形成一国负责任的军事政策和治国方略发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它的战略思想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始终影响着后人的战略研究。
war)。
如果不以人类智力和情感力的创造性来克服。摩擦就会主导战争。克劳塞维茨认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智力和决心能够克服摩擦,再进一步还能利用偶然性,将不可预见的事情转化为有用的东西。
因而,接下来克劳塞维茨提出了“天才概念”。他认为,那些同摩擦作斗争的、通常不可量化的力量,即指挥官及其下属的智力和心理力.军队的士气、精神和自信心,军人身上战争热情、政治忠诚和勃勃生气,也是应该研究的对象。《论战争》将这些素质当作“道德和心理要素”进行直接探讨,并且通过“天才”这一中介进行间接研究。然而克劳塞维茨认为,
“天才”这个术语不仅应用于出类拔萃的
个人,同时也应用于普通人的行为所依据的能力和感觉。他说:“我们不可将讨论局限于本来意义上的天才,即最高水平的才能……我们必须做的是概览头脑和性情方面的所有天赋才能,它们以其结合来影响军事活动。这些合起来。构成军事天才的本质。”
注释:
参考彼得・帕雷特在ClansewitzandtheState一书中对《论战争》的讨论,特别是第356--381页。
Clausewitz,OnWar,book4,chapterl,P.225.
Clausewitz,OnWar,book4,chapter1,P.225.
Clausewitz,OnCarl
VOrl
War,book1.chapterI,P.77—78.又见bookl,chapter2.
l
Clausewitz.“Noteofl0July
827.”in
On
War,Michaei
HowardandPeterParet,trans.and
eds.(princeton,1976),pp.69.
Clausewitz,On
Carl
von
War,bookl,chapterl,P.87.
on
Clausewitz,TwoLettersStrategy,translatedandeditedby
PeterParetandDanial
Moran(Carlisle,Penn.1984),9.着重标志为愿文所
有。又比较0nWar,book8,chapter6B,p.607,
Clausew/tz,On
Clausew/tz,OnIbid.,bookIbid.,book
War,bookl。chapterl,P.89.War,bookl,chapterI,P.89.
l,chapter3,P.100.l,chapterl,P.81.
总结
克劳塞维茨关于目的、目标和手段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贯穿于《论战争》全书,他认为,政治目的应当决定所运用的手段,决定所需努力的种类和程度。政治目的还应决定军事目标。“政治目标不会给出一个合适的军事目标。在那样的情况下,必须选择将适合于政治目的的另一个军事目标……”。
军事目的取决于政治目的,然而它也取决于敌人的政治、军事政策,连同敌对双方的状况和资源,并且应当与这些因素相称。同样的,目的、目标和手段互相间的关系同样存在于战术和作战之中,不仅仅存在于战略和整个战争操作之中。并且在战术和作战层次上,政治因素通常是遥远的.但它总会潜伏在各项具体的军事行动之中。
1999.
1bid.,book8,chapter3B,p.585-586.Clausewitz,On
War,book8,chapter38,P.588--589.
参考文献:
【l】【美】彼得・帕雷特主编:《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2】【美】威廉森・耿里.《缔遣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
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3】【美】保罗-肯尼迪:《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4】ColinS.Gray.Modem
Strate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
【5】【德】威廉・玛・施拉姆-《克劳塞维茨传》,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个人的几点认识
《论战争》绝大部分说的是很显然的常识,即便是高度抽象的部分,如果进行解析,大多也是一些不说自明的事实.或者使一些从中可以衍生m来的涵义。克劳塞维茨研究的目的并不新,其目的就是为了解释和澄清一些广为人知的现象,并且以理论的方式重新进行阐述.如“摩擦”这一概念的提出,克劳塞维茨将天气的变化、命令的错误理解及传达以及~些事故等因素都集合在“摩擦”这~概念之
【61霍华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人门概要>.伦敦:普里格尔出
版社.1967.
【7】吴琼张元林:<基塞维特和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哲学思想>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第5期.
--328——
万方数据
拨开战争的迷雾——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几点思考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陈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00872现代经济信息
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2009,""(12)0次
参考文献(20条)
1.彼得·帕雷特 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 20062.威廉森·默里.时殷弘 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 20043.保罗·肯尼迪 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 20054.Colin S Gray Modern Strategy 19995.威廉·玛·施拉姆 克劳塞维茨传 19846.霍华德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入门概要 1967
7.吴琼.张元林 基塞维特和克劳塞雏茨的军事哲学思想 1988(05)8.彼得·帕雷特 论战争9.Clausewitz On War,book 410.Clausewitz On War,book 411.Ciausewitz On War,book 1
12.Carl von Clausewitz Note of 10 July 1827 197613.Clausewitz On War,book 1
14.Carl von Clausewitz.Peter Parer.Danial Moran Two Letters on Strategy 198415.Clausewitz On War,book 116.Clausewitz On War,book 117.Ibid,book 1,chapter 3,p.10018.Ibid,book 1,chapter 1,p.8119.Ibid,book 8,chapter 3B,p.585~58620.Clausewitz On War,book 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夏征难.Xia Zhengnan 毛泽东研读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新诠 -党的文献2006,""(2)
毛泽东不仅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做过专门的研究,而且"其熟悉的程度令人惊讶".早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为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就读了克劳塞维茨的书;1938年初他在延安写过读<战争论>的读书日记;在写<论持久战>时,他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目的论及战争"盖然性"理论等作了批判改造和发展.他还专门组织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多次谈到他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并称克劳塞维茨讲过"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等"很有道理的话".
2.期刊论文 夏征难.Xia Zhengnan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概说 -军事历史研究2006,""(1)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总结拿破仑战争经验的经典名著,反映了资产阶级初期在军事上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发展.但由于<战争论>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加之内容庞杂,推究方法奇特、思辨,较晦涩费解.本文力求按照<战争论>3卷8篇124章的自然逻辑顺序就其基本内容及主要观点作概要阐释,可作为阅读该书的纲要,以帮助读者把握<战争论>全书的基本脉络及其主要内容.
3.期刊论文 夏征难 美国学者评说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军事历史2008,""(2)
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曾在西方军事理论界产生深刻影响,在美国军事理论界也受到极大重视.尽管美国一些学者不擅长理性思维,而大多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然而,他们在依据尖端武器和军事高科技探讨核时代的战争、信息时代的战争,包括未来战争的理论时,仍注意阅读克劳塞维茨等军事理论家们的经典著述,并力求从中汲取大量有益的东西.
4.期刊论文 夏祖恩 克劳塞维茨军事理论初探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3,""(1)
克劳塞维茨是德国军事理论家,他的遗著<战争论>是一部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成为世界学术名著.与其他兵法书相比,<战争论>特色鲜明.其
一,全书属经验之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二,用唯物辩证观点对待战略与战术.其三,不把军事理论绝对化、神圣化.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显现出资本主义时代的新思维,比之其他的兵法书,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显示内容更丰富,思维更深刻.它为现代军事理论奠下基础,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第一,他把战争与政治联系起来考察.第二,他把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结合起来考察.第三,包含人民战争思想的萌芽.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最突出的缺陷就是谈论战争问题时过于偏重纯技术问题,忽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区别.纯技术性地讨论战争问题不免有不周之弊.
5.期刊论文 夏征难.Xia Zhengnan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 -军事历史2009,""(2)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少年从军,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血火洗礼,战后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期间,埋头著述,历经10年之久,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战争论>.<战争论>自1832年问世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是西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对现代军事学术的创立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克劳塞维茨也因此书被誉为西方"兵圣".
6.期刊论文 吴琼.Wu Qiong 克劳塞维茨战略理论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2(2)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首次在西方建立起一种以"作战战略"为主要内容的"直接路线"战略理论,其中包含有"军事战略"的思想萌芽.他还提出一个"政治"制约战争、"国家战略"制约"作战战略"的理论雏形,从而成为对战略进行现代研究的奠基人.
7.期刊论文 吴琼.Wu Qiong 克劳塞维茨战略理论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2(1)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首次在西方建立起一种以"作战战略"为主要内容的"直接路线"战略理论,其中包含有"军事战略"的思想萌芽.他还提出一个"政治"制约战争、"国家战略"制约"作战战略"的理论雏形,从而成为对战略进行现代研究的奠基人.
8.期刊论文 施文德.SHI Wen-de 太极拳拳理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军事艺术 -中医药文化2006,1(5)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认为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这种形式强.太极拳尤以老庄道家学说为宗,不强调进攻,而注重防御,两者有相似之处.
9.期刊论文 高金虎.Gao Jinhu 试论克劳塞维茨的情报思想——兼与孙子情报思想对比 -德国研究2008,23(4)
本文从情报的定义、情报的不确实性和概然性、战略要素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克劳塞维茨的情报思想,并与孙子的情报思想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说明东西方在情报认识方面确实存在着同一性.
10.期刊论文 锯子上的光(外一首)/比如恩雅(外一首)/一个句子(外一首)/读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外一首) -黄河文学2006,""(3)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0年7月25日
克劳塞维茨关于指挥篇三
《克劳塞维茨与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关于指挥篇四
《《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关于指挥篇五
《联合战役指挥简介》
浅淡联合战役指挥员的素质
| [<<] [>>]
“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纵观古今中外战争,无不印证这样一个道理:指挥员是制胜的关键因素。未来联合战役指挥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何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注重学习,培养刚毅作风,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
军事家曾国藩曰:“兵事以人才为根本,人才以志气为根本,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偶挫,而志不可挫”。打得赢、不变质不是一句口号,要做到坚定不移不是一日之功,思想上的坚定性和政治上的敏锐性也不是凭空而来,提高政治素养需要扎扎实实的学习。 未来高技术条件下作战,政治色彩空前浓厚,心理战、信息战贯穿整个战争始终,政治素质是参战人员最根本的、第一位的素质,不仅在过去任何一场战争中是这样,未来之战更是如此。战场因素增多,变化频繁,指挥员既要有顽强的意志、必胜的决心和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又要有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快速反应的能力。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应做到:一是要提高“心理免疫力”。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塑造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和敏锐性,树立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正确分析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正确认识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观察战争,分析战争问题,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二是要加强职
能意识的培养。充分认清分裂祖国的反动本质和严重危害,充分认清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性和自身肩负的重大使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精神,责无旁贷地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三是要强化“打得赢”的信心。牢固树立正义战争必胜的信念,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决不能有“惧高心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需要人来操作”,关键是看掌握它的人是谁。
二、加强敌情研究,做到知己知彼,提高预测战争的能力
科学预见战争发展是实施正确指挥的前提,只有预见战争的发展变化,及时查明敌之行动企图和战争发展趋势,才能先机制敌,把握主动,将战役导向有利于己的方向。科学预见就必须知己知彼,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指挥员应充分利用情报收集系统,采取各种情报收集手段,从总体上掌握敌人的行动企图、特点和规律;熟悉当前部队的战斗力、擅长的战法,合理比较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的性能对比。
伴随军事科技的日新月异,武器装备的革新换代,各国部队编制的调整,现代战争样式的转变,指挥员不能只知过去和现在,还要知其可能的发展,这就必须从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材料中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才能正确地掌握敌我力量的对比。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留给美军的经验之一便是战场估计不足,从而导致某些作战阶段的被动局面。由此可见.加强作战对手研究,科学预见战争发展,对指挥员实施正确指挥至关重要。
必须做到:一是要瞄准对手装备进行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手主要武器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究,包括它的性能、使用特点、可能使用的方向及时机,装备技术保障的状况等。二是要瞄准对手战法进行研究。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著名将军巴顿曾说过一句很有风趣的话,就是“隆麦尔,我看过你的书”。只有把作战对手的用兵之道研究明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要瞄准战场环境进行研究。要善于根据未来作战可能担负的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战场研究,重点是抓住地形特点,充分考虑作战对手兵、火、工、障等要素的影响,加强战场环境的研究。伊拉克战争之所以出人意料的结束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伊军没能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进行战法的创新,结果处处受制于人。
三、追踪装备发展,瞄准前沿理论,探寻提升战力的妙棋
武器装备是一切战争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新武器的日新月异,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地位持续上升。它不仅影响战斗力的强弱,而且影响战役协同、战役编组、战役队形和作战样式。技术与战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技术决定战术,战术又反作用技术,高技术装备用于作战,使得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期间,古德里安正是将坦克用于闪击战,才迅速横扫整个欧洲战场。高技术兵器一旦与人达成最佳结合,就能发挥出上百倍乃至上千万倍的威力,从而提升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能源、材料、工艺、控制、信息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对军事革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
用。目前世界先进国家在军事高技术研究和发展方面竞争非常激烈,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与信息技术,以战场监视、目标探测为中心的遥感与传感技术,以传输信号、图象、信息为目的通信技术,以及弹药技术、军事工程技术、防化技术、军队指挥和管理技术等方面成为重点。作为未来战争的指挥员只有把握世界军事的前沿,熟悉军事技术对战场的影响,熟练运用武器装备,立足手中的技术装备,创造性的对敌采取战略战术,才能为赢得战场主动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指挥员应做到:一是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索质,提高驾驭高新武器装备的能力。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大量运用于战场,信息化战争表现出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维化的特点,科技素质已经成为影响战斗力生成的关键因素,“剑不如人,剑法要高于人”。二是牢固树立整体训练的观念,提高部队战斗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争越来越表现出联合作战、整体制胜的特征,也赋予了整体训练新的内涵,使训练内容更加宽泛,既包括联合训练、军兵种战术训练,也包括各军兵种的专业协同训练。把整体训练作为训练的重心,是军事训练因应高技术作战的必然选择。高技术战争是整体与整体、系统与系统的全方位、全时空对抗,战争胜负主要取决于作战力量的整体性。三是紧密追踪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管制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
四、精钻细研兵要地志,夯实指挥根基,增强驾驭战争能力 从战场环境的构成看,人文地理要素相对于作战主体都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形成一种主客观的矛盾关系。此外,它对打击、机动、防护、指挥、保障的影响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谁掌握这种规律去指导军队能动的利用这些因素,就能夺取战役的胜利。因此,在考虑军事因素的同时,指挥员还应通过详细了解人文地理,看清复杂的战场环境,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考虑战场,才能遂行正确的指挥,赢得战争的主动权,为决定性的战役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高技术装备的广泛运用,陆军战役的战场范围不断扩大,影响战场的人文地理因素也在增多和变化,地貌的改变,季节的变化,气候的不同,建设的发展,人文的渐变等。与此同时,冷战结束后,战争与冲突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未来局部战争无论何种原因引发,都将具有复杂的国际背景,某些大国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可能会直接或间接使用军事介入。交战的对象就具有复杂性,在战役中采取的作战方式就要多样化。
联合战役指挥员应长期进行人文地理的学习和研究。一是要学好人文地理,培养分析的能力。现代战争经验表明,部队能否在各种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执行和完成作战任务,与部队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指挥员学好人文地理,综合分析,如何让自己的部队适应战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要权衡利弊,培养利用的能力。利与弊是用来分析和评价人文地理对作战行动影响程度的基本尺度,两者是相对的,也是并存的。趋利弊害是指挥员利用人文地理必须遵循的原则方法,是指
克劳塞维茨关于指挥篇六
《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虽然很多人不曾读过专门的军事科学著作,但却有不少人熟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句名言。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的,曾被列宁评为马克思主义者探讨战争问题的理论基础(见《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全集》第28卷第284页)。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部《战争论》的中译本。克劳塞维茨生于1780年,十二岁参加普鲁士军队,当士官生。1803年毕业于柏林军官学校后,即担任普鲁士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1806年参加了普法战争,当普军在奥尔施塔特会战溃败时被俘。1807年10月释放回国。1808—1809年任普鲁士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1810年10月起任柏林军官学校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同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1812年,因反对普鲁士臣服于拿破仑一世而转到俄军供职。拿破仑进攻俄国时,他参加过奥斯特罗夫诺、斯摩棱斯克和博罗迪诺三大会战。1814年4月回到普鲁士军队。后参加了林尼和滑铁卢会战。1818—1830年,克劳塞维茨在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的十二年间,致力于《战争论》一书的著作。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一百多个战例,撰写了许多评论战史的文章,整理了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1830年春由于调任炮兵部门工作,《战争论》的修订工作被搁置起来,1831年11月即因病去世。他的《战争论》手稿由其妻子玛丽于1832—1833年陆续整理出版。克劳塞维茨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工业革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相继发生的时期。工业革命改变了战争的工具与潜力,民主革命改变了军队的编组与精神,民族解放斗争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与形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对于军事学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正如列宁在《战争与革命》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他们改造了全部战略体系,废除了战争方面的一切陈旧规章,创立了新的作战方法,废除了旧军队,建立了新的、革命的、人民的军队。”而当时的普鲁士还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国家,普鲁士军队还保留着落后的建军原则和军事学术原则与一支为数不多的雇佣军。在新型的法国军队的打击下,普军落后的军事原则遭到彻底的破产。这就促使普鲁士爱国的军人们用批判的眼光去重新考虑他们的战略战术观点。克劳塞维茨虽然是普鲁士王国的军官,信仰的是落后的君主政治,对当时的法国革命持反对态度,但是他看到了法国革命对军事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1806年耶纳会战后,他就积极参加普鲁士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的改革,对封建主义的军事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抨击。
克劳塞维茨军事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思想对他影响十分深刻。他接受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同时也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由于他深入地研究了战争的具体现象,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学说。他用辩证的思想方法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第一次对战争和军事学术一系列现象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作了详细分析。《战争论》分第一、二、三卷。其中论述的问题包括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防御、进攻、战争计划等八篇,这些都是克劳塞维茨“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对战争的热心研究所获得的果实”。(第一卷第13页)《战争论》是在将近一个半世纪以前写成的,由于时代的限制,有些观点是过时了,但由于作者对战争问题的研究包含了丰富的军事辩证法,得出了许多至今仍然是正确的结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最重要的贡献是通过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他认为“政治是孕育战争的母体”,因为战争总是在一定的政治形势下产生,并由一定的政治动机所引起。不仅如此,政治还贯穿在整个战争行为中,对战争不断发生影响,因此,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工具。当某种政治关系引起战争的时候,战争并不象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使这种政治关系即告中断,出现一种只受本身规律支配的完全不同的状态,恰好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第一卷第43页),战争不过是“以剑代笔”的政治罢了。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克劳塞维茨第一次如此明确地阐明了战争的实质。克劳塞维茨还深刻地揭示了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克劳塞维茨批驳了那些忽视精神因素并把它排除在战争理论之外的庸俗看法,指出战争就是“双方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通过物质力量进行的一种较量”(第一卷第101页)。在战争中,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又相互助长,是“不可能象用化学方法分析合金那样把它们分解开的”。克劳塞维茨并且强调:物质力量只有在精神力量的鼓舞和充实下才能发挥作用,精神力量能够“使物质力量具有生命力”,“在战斗过程中,精神力量的损失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原因”。(第一卷第257页)克劳塞维茨揭示的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对当时军事理论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对民众战争也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民众战争是增强对敌斗争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战争中人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说:
“一般说来,善于运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会比那些轻视民众战争的国家占有相对的优势。”(第二卷第671页)由于人民参加了战争,于是战争获得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性质,“战争要素从一切因袭守旧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爆发出全部自然的力量”(第三卷第876页),带来了令人惊叹的成果。克劳塞维茨在研究军事理论及其组成部分——战略学和战术学方面,反对军事学术中存在着“永恒的原则”。他指出,“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而各个时代又有“自己的理论”(第三卷第877页)。这说明了战争理论要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同时他认为理论的作用只应当是为指挥官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不能作为代数公式到处套用;理论只能面向经验,根据战史提供的战例进行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克劳塞维茨强调对军事理论必须具有批判的态度。他说:“如果认为理论能够把每一个抽象的真理都包括在内,批判的任务只是看看具体情况是否符合相应的法则,那也是一种幻想。如果规定,在批判时决不能侵犯神圣的理论,这就会是可笑的书呆子的作法。”(第一卷第146页)在论述战争的目的时,克劳塞维茨认为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是“同一意图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但是他强调,“用流血方式解决危机,即消灭敌人军队,这一企图是战争的长子”(第一卷第64页)。在论述攻防关系时,他认为防御和进攻是整体中的两个要素,而不是孤立的两部分,它们是互相渗透,互为作用的,战争中“没有不带防御因素的进攻,而防御也照样包含着进攻的因素”。但是,克劳塞维茨强调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认为防御比进攻容易,它可以充分利用时机和有利地形,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和抵抗方式。这种看法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从战争的全局来看,进攻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手段,是主要的;防御是消灭敌人的辅助手段和作为保存自己的一种手段,是第二位的。当然,克劳塞维茨在强调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时,是坚决反对消极防御的。他说:“只有在力量弱小而需要运用这种形式时,才不得不运用它。一旦力量强大到足以达到积极的目的时,就应该立即放弃它”(第二卷第477页),“迅速而猛烈地转入进攻(这是闪闪发光的复仇利剑)是防御的最光采的部分”。(第二卷第495页)克劳塞维茨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第一个明确制定了交战和战局以至整个战争的实施原则,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克劳塞维茨虽然能够把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战争理论的研究,并得出一些正
确看法,但他毕竟是一个资产阶级军事学家,一个唯心主义者,他的许多观点不能不受到阶级局限性的影响,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有些观点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例如论述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时,他把政治理解为政府或国家的对外关系,把政治看作是“整个社会的一切利益的代表”。他不了解任何政治和任何战争都渊源于经济,渊源于生产方式,渊源于社会制度,不懂得战争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本质,因此在论述具体战争时也就无法阐明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的性质。又如,他看到了物质力量和精神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看到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看到了实践是真理的来源,但是,他又过分夸大统帅的作用,否认军事发展上存在的规律性,并断言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和不确实性的领域,一切都必须靠天才来解决。这些显然是不正确的。尽管克劳塞维茨存在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对《战争论》一书仍然给予很高的评价。马克思在1858年1月致恩格斯的信中称赞克劳塞维茨的著作“有些著名的近乎机智的合理的看法”。恩格斯在同期致马克思的信中也写道:“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用哲理推究的方法是奇特的,但就书的本身来说是好的。”列宁在《社会主义与战争》一文中也称赞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是至理名言,并且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探讨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各种战争的。”列宁还详细地研究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并作了摘录和批注。遵照革命导师关于要努力学习和研究当代的和历史上的各种东西的教导,《战争论》中译本的出版,对于我们将会是有帮助的。
克劳塞维茨关于指挥篇七
《孙子与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