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000字

| 公卫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000字篇一
《《存在与时间》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存在的意义——读海德格 读书心得)存在的意义——读海德格 —— 存在与时间》 尔《存在与时间》 关于历史——《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 关于历史 一□ 评/ 佚名海德格尔对“历史的”的敏锐洞察应该是最为深刻的了。他在《存在与时间》 中对作为一种视野的“历史”有极深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此在通过其“同代 人”的历史或其自己的历史来领会自己的存在, 事实上也就是说“此在倾向于从 他处身其中的世界来揭示自己,而且此在也沉陷于或多或少被把握了的传统” (《存在与时间》P25)由于此在沉陷于其传统不可自拔“传统夺取了此在自己 的领导、 探问和选择。(同上) ” 然而传统中的许多范畴本来就有其“源头”, “传 统却赋予承传下来的东西以不言而喻的性质,并堵塞了通达‘源头’的道路。传 统甚至使我们忘掉了这样的渊源。 传统甚至使我们不再领会回溯到远缘的必要 性。 传统把此在的历史性连根拔除, 竟至于此还只对哲学活动可能具有的五花 八门的类型、 走向、 观点感到兴趣 (却忘记了哲学问题的实质——笔者补充) , 依这类兴趣活动于最陌生的诸种文化之中, 试图用这类兴趣来掩藏自己的没有 根基。”(同上 P25-26)。我们——人,就属于此在的一分子。我们忘却了我 们的历史性, 忘却了我们之成为我们所理解得我们的历史性, 于是我们与我们 之所以是我们的过去切断了联系, 我们所知道的, 所领会的一切现实都被认为 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一切之一切却真正是历史的,我们的全部实质都是历史 ——过去富裕的。 抛弃了历史和过去, 我们就放弃了理解过去只有来的历史的 可能,于是我们就无法通达自身,此在就无法理解存在(至于此在为什么必须 理解存在,为什么只有此在可以通达存在,可见《存在与时间》“导论——第 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P3-18),因为“此在救其存在方 式而言,原就‘是’它的过去”(《存在与时间》P24)“结果是:此在无论对历 史学多感兴趣,无论多热衷于文学上‘就事论事的’的阐释,它仍然领会不了那 些唯一能使我们积极的回溯过去即创造性的占有过去的根本条件”。(同上 P26)而“要解答存在问题,就必须积极的据过去为己有。”(《存在与时间读 本》P15)。 由于海德格尔的此在是那个“追问存在”的此在,于是海德格尔 的此在依然被规定了,他的此在被“向存在发问”所规定,而唯一可以“向存在 发问”的此在则只有依然在现实中存活的那个仍然具有自我创造之可能的此 在,因此海德格尔

在其《存在与时间》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第二 部分《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构》中着重提出了三项规定: 1、“世界之中”;2、向来以世界之中的方式存在着的存在者;3、“在之中”本 身(《存在与时间》,P62),这种提法就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然而人的一 生相比于整个漫长的历史竟是如此的短暂, 此在在其现实生存之外依然有一个 广阔的领域没有被对存在的追问涉足。 我们意图解释此在在整个历史之中的是 什么就不能再沿用海德格尔的规范, 而应该借用一种更为广阔的历史视野, 此 在——人不应仅仅是“在世界中存在”, 而且还是在全部历史中存在。使人成为 真正“历史的人”,重新探索其存在的方式和创造的可能性。‘钻石恒久远, 精神存永世’。 生命是自然界最值得尊敬的存在, 是最富生机也最难以琢磨的透的东西。再过几天就是自己 23 岁整的 日子了, 在流逝过的日子里, 不懂珍惜, 只知学习, 只专注与目标、 、 、 但是在这些自己依稀记得又不断忘却的时光中,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人为什么活着,从来没有思考过,或许自己真的 是被物欲蒙住了双眼,或许命运中注定了自己会这样,如何解释现在 这个状态的自己。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在与是否能够思考劳动,生活 是否具有社会性。但是人终究还是一种高级动物的形态,闲暇的时间 多了,自己静下心来思考,有时候总在反思,我生活最大的意义是什 么?追求财富、追求名誉、追求一切能给自己带来额外收益的东西。 显然这是在自己能力匮乏时期自然想得到的东西, 有了一切之后还需 要什么?发现在思索中,我们囚禁在思索的禁锢中不能自拔。谁来禁 锢我们,是我们自己在约束自己吧!古时候有三纲五常,仁孝礼义廉 耻等一系列的约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天下等等的文化积淀, 对于出格的举动有约束作用, 对于个人的成长成型形成一种潜移默化 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塑型’。 对于生活中的困惑自己思考过,但是经常被规律性的上课,偶然 老师交代的任务所打断,于是每次都不得而终。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 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方面的思考和认识有 了新的加深,对于许多时候不断地试图超越现在,达到力所不能及的 追求,解释的也趋向于合理。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学派大师级的 人物,师从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同样属于德国影响很大的哲学家。 对于德国哲学的热爱,正如自己一直关注德国的奔驰、宝马一样,都 属于高规格的追求。德国哲

学自己抽空也看了不少,大多以晦涩深奥 让我望而止步, 读懂 30%就算不错了, 见到这本书之后我认真的研读, 虽然没有全通,但是很是觉得里面讲的内容是多么的贴近我的思考。 在读海德格尔之前自己知道‘存在’, 就是单纯的存在, 例如: “存 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存在即合 理”在黑格尔(Hegel,1770—1831,德国哲学家)《《法哲学原理》 11 页、《小逻辑》43 页原文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 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存在’是最普遍最抽 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而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 对精神。这种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 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 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所接纳 的东西;当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的时候,一切现实 的存在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为现实的条件。而现实中存 在的现在,因为已经存在,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理性的支撑,它是合理 的。跳出自己的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由于存在而存在,这让 我想起了唯心主义最核心的命题‘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 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 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存在的前提 是思考,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所以世界因为认识而存在,缺乏了认识 那么就构不成构成世界的要素,因为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存在,意即 思考才是世界的本源,这样的思考和海德格尔的命题有很大的相似 处,我会在稍后解析。我思故我在,我的思考铸就了我这个人,推广 开来就是思考创造了所有的像。这种思想虽然我们经常去批判,但是 不无道理, 在没有更合适的道理替代这个道理之前这就是最合理的解 释。但是这样想下去,我因为不断地思考而存在,我不思考就是走向 终极的毁灭。但是这不能解释我的疑惑,因为没有‘悟’。 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对于学习、理论、信念等的追求都讲究 顿悟,尤其是佛家、道家有不仅顿悟,还要有悟性灵性。在佛道的经 典中往往可以看到,苦苦修炼多少载,然后面壁思考等等,很久之后 突然之间懂得了关于人生、天地之间的大道理,脱离了思维惯性的束 缚, 最终走向了大圆满。 这些高僧、 得道之人会顿悟因为他们会思考, 在思考中解脱,他们为什么会思考,因为他们是人,他们是人所以是 娘胎里生出来的,他们是现实中存在的,存在先于思考,存在了以后 才能思考成立。这和神话故事中的

成仙成妖在动物性的时候存在,随 着不断地悟而成形,成功,从这个角度来推那么存在先于思考,肉体 先于精神。这样推理下去虽然否定了‘我思故我在’,自然性出发这 个很好办,但是深究下去我们为什么存在,为什么在存在的过程里不 断地反思超脱, 因为对现实的不满么?存在的由来问题依然没办法解 决。就像悖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一样喋喋不休,在生物学 生虽然早就解释了,但是上升到思维的角度远远没有解决,这不是不 解之谜,而是人们怎么看待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我有时候是无 奈的,参透了的人有多少呢?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信奉的是唯物主义, 但是单纯的从物的角度解释人存在的价值, 自我觉得是贬低了人的智 慧性,人存在的价值,人思维的价值。 其实对于人存在的思考很久就有了, 记得老师在课上说过“在希 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上,有一个驰名整个古希腊世界的戴尔波伊神 殿。就在这个神殿的入口处石壁上,人们可以看到两个词,就是"认 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认识物的自己很容易,在镜子中照照自己, 去解剖室去看看,对一切都很清楚了。但是认识心灵的自己确是很难 办到的,我们无法完全挖掘自己的潜力,如科学研究所说人有 100 多 亿个神经细胞,每天能记录生活中大约 8600 万条信息.据估计,人的一 生能凭记忆储存 100 万亿条信息. 脑细胞有 140——160 亿条,被开发 利用的仅占 1/10. 人脑功能强大,存储的信息丰富, 客观的数据显示人 的大脑如此庞杂包罗万象,谈何认识。人存在的动机是什么,人生活 的原动力是什么,这是每个理智的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于这个问 题有认识才能说对于哲学有了自己基本的派别观。 在文学作品中,沧月的小说《镜 •双城》有篇《击铗九问》,全 文是:“问天何寿?问地何极?生何欢?死何苦?人生几何?何为 正?何谓邪?情为何物?苍生何辜?”问题的范围超越了人本身的 极限,超越了人自身的范围,那么既然脱离了人自身,世界宇宙的存 在他们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果整个的都是认识所不能解释的, 都冠 以无法解答的问题这一标签, 我们的我们思维存在的价值就是有问题 的,那么我们的存在,与苍茫大地中的草芥有何区别,只不过是会思 考而已。认识自己,认识的不可达,往往复杂过想象,尤其在我看热 播电影《盗梦空间》的时候深有感触,一层一层的梦境在展开,人的 思维在穿梭,世界由造梦师来创造,我们是不是自己世界的造梦师 呢?但是造梦师自己最后也在自己的梦境中困惑, 因为他只知道梦的 构造,只会遵循那一个法则,陀

螺到底停下来没有,停下来就真的代 表梦醒了,他没有思考过,所以直至结束都不知何谓梦何谓醒。难道 我们都在沉睡,都在自己的现实中沉沦。而在自己大二的时候看另一 部很热播的美剧《天赐-Kyle》的时候,主人公是一个人造人,不是那 种克隆人而是用计算机材料, 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造出来的一个有超 能力有正常情感的人, 但是即使是造他的人也需要靠研究他融入现实 社会的举动来认识他。 人即使连自己造出来的像自己的东西都无法理 解,何况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都是很难的,或许是心理学的电影看多 了吧,在真实虚幻心境中人是最容易迷失的,迷失就是失去本真。 对于古典文学,古典哲学有一定关注的人一定会知道《天问》, 这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楚辞》 中的一篇名作。 该作品全文自始至终, 完全以问句构成, 一口气对天、 对地、 对自然、 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 173 个问题,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 之作”。“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其实 屈原以端午节让我认识也因为《天问》而让我生敬,且不说提问题本 身就是思考。如果我们不断地探究,天地万物均是无法理解的,因为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去想问题,时代更替,每个人都 有不同的结论解释,我们甚至有可能会陷入解释的漩涡治中。对这一 切如何看待,需要什么?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对于什么是真,什么是本 源, 深度的理解和把握。 在读海德格尔的时候, 自己被深深地震撼了, 因为他不像其他学者那样在一言半语中解释了存在本源的意义, 而是 系统的将存在理论归纳出来,成为可以思考的本真原则。 我认为海德格尔在理解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从‘此在’出发。所 谓‘此在’一般来说指我们人类现在的存在, 而提问这种存在也是我 们存在的一部分。我们因为此时在存在,此时在想而证实我们现在存 在着,而我现在发问,因为我现在会存在,因而会发问。海德格尔认 为应在(1)世界、 (2)作出这样存在样态的“存在者”、 (3)“在 (世界)之中”之三种环节中考察世界存在。在《存在于时间》中依 次讨论了这几个环节,并在各个环节中找出下位的各种构成环节。虽 然有些术语不懂,但是存在的构成中,三个环节很有道理,因为环环 相扣才能符合人类思考的逻辑性,即使我们知道难以理解,但是因为 逻辑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复杂难以认识所以为我们所追求,人不 在追求未知世界么,未知世界不就是为感悟的嘛。未感悟就意味着我 们处于昏昏沉沉的境界。我此刻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000字篇二
《《存在与时间 》 读书笔记》

德里达《对《存在与时间》里的一条注释的注释 ——时间》 读书笔记

2008年 7月30日,星期三 由 feihuo 发表

德里达 《Ousia 与 Grammè* : 对《存在与时间》里的一条注释的注释 ——亚里士多德,

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时间概念的解构》 读书笔记

(* 存在 与 书写的踪迹)

——德里达 《解构与思想的未来》

“时间”,到达最终的以“差异的踪迹”代称的决定性的无名者,经过了整

个传统哲学与理性方式/系统/术语的解析和推演。

可以用一些比喻来模拟和推进“时间”。一条匀速流动的河流。一束匀速推

进的光线——或更类似于探照灯造成的那一个光圈。(“存在”在这里可以比喻

为它所照亮的、那一“瞬间”的“现在”。)、、、

文中所给出的比喻:由无数个“点”构成的一条“线”,或由无数条“线”

构成的一个“面”。

另一个比喻,(也许纯粹是由于其趣味性),想像一个幽灵,在铁轨上的一

点,面对开向它的一列火车。火车“穿过”了它。一节节车厢“依次”地“通

过”了它。(幽灵的特质,即非实在性,使得它与火车的一部分可以同时占据同

一个空间点)。“这个”幽灵似乎具有某种奇特的影响力——火车在通过它之前

(的那部分),车上的人都在沉睡着,在通过它之后(的那部分)也一样。只有

在经过这看不到的幽灵的“同时”/“瞬间”,在和它重合的那一点上,火车上处

于这一位置的人才醒来/“存在”着,当然,只有一瞬间。(——不,那列火车不

是时间,那个幽灵才是代表着时间,从其虚幻与观照的特质这一角度。)

继续比喻:首尾相连的一条蛇,不断呑吃着自己的尾巴,又不断延长,从

而形成的一个无限“循环”、不断消失又不断再生的“圆”。„„

关于时间的比喻也许可以一直罗列下去。同样的,关于“存在”、“有限性”、

“历史性”等等与时间相关的概念,也可以分别对其自身做出相关的比喻。比

喻以其多义性、含糊性、非中立/客观性,使得它本身不可能等同于哲学的论述

方式,也不可能成为哲学/理性/逻辑/系统化的论述方式的主要部分。

“比喻”类似于生命/存在本身,是一个混沌、无定形的领域。“时间”则类

似于“哲学”,是人类意识(/形而上学)构造出来的一个非自身实存的概念/系

统——以一些规则的形式使其自身具有某种固定的特性,其存在的目的/意义,

在于使人可以观照其本身(还包括整个外在的世界)的存在(状态)。

关于“哲学”的一些跑题:哲学是人类试图综合性地把握一切学科的一种

“狂妄的”努力。它的研究对象只能是人的“意识”本身/之中的内容。和其它

一些领域一样,它也是人类想要达到某种“永恒”所做的一种努力(自然科学

以其对“真实”规则的追求,艺术以其对“美”或“生命的存在之喜悦”的追

求,宗教以其对“善”或“人之中包含的神性”的追求„„)

根据文中的论述,“永恒”是不存在的——简单地说,时间只是人类意识自我观照时的虚构概念,永恒也相类似——但前面所说的对永恒的追求并不因此而失去其意义,而是置换为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永恒。

哲学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研究的对象和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运用的方法/规则/系统,所达到的层次/高度/超越性。这也许也是“解构主义”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解构主义具有一些与以前的哲学从类别所属上来说根本相异的特点,如,其语言的晦涩/明了,单一性/多重性,理性/超理性(——不仅仅是感性),本源性/可衍生性(/终极性)的同时存在;以及其语言范围跨度的广阔,包含多个学科/领域,以及社会不同层面的现象——政治、生活、感性„„)

回到这篇《注释之注释》。这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生长的近乎完美的体系,所以除非我原样依次推导一遍,无法真正描述/了解其过程。但同时它也仍然维持为一个开放性的文本,这表现在,它指出了一个方向、一个超越的可能性,即“存在”与“书写的踪迹”/“意识”之间的缝隙这样一个隐密的通道。

具体的描述我正在看,但我已经忘记了,可能只能有偏差(/完全误解)地进行表述:存在/实存/在场 是第一重的(/基本的)层次,对实存的观照/思考/意识/形而上学 是第二层的——也是存在因此才得以显现的——层次。还有第三层,即德里达在这里以“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被抹去的)差异的踪迹的踪迹”来代称/指称的层次。

正如存在借由意识才得以显现,这种无可名之的东西也决定了意识本身。它不是规则,但却决定了规则。它可以说是一种(接近)最高的神秘性,如同生命与自然的神秘本身。(无以名之,也无法描述。它就是超越的极限,但同时也是超越的可能性。勉强(/不一定恰当地)比喻的话:三维的存在看二维的世界,非常简明;但同时,三维的存在无法彻底理解三维的世界本身。从这个比喻出发,“它”就是第四维的存在。)

继续学习。有人说看德里达的作品,有一种知性的快感。也许如此。他的思维达到了一种很高的速度/贯穿力——对于克服/真正实现当前世界的资讯爆炸,这种特质有其必要性——德里达还 具有一种 聚合/综合->直达本质/超越 的能力。 这是他的,同时也是哲学本身的一种野心——综合一切思想,达到那最高/永恒者。(宗教是最早到达这一边缘的。艺术是最容易到达的。而自然科学——我不懂,但也许其任务也同样。在接近到达其终点的此时——复杂以至无法综合把握,发展快速->无法控制——它所力求达到/返回的也许也是这一最高/终极/本初者,从而寻求将自身与之融合,使自身快乐地“消失”于其中。)

这是最伟大的深渊,任何存在,任何思想领域,如果一直超越,一直追问,就会到达这一个令人惊骇的边缘。在这里,意识/存在失去其本身的存在,但却也第一次回到/真正实现了其本身的存在,当然,是在另一种层次和意义上的存在。这是存在/语言/意识和任何现有的规则无法跨越的一个边缘/界限。德里达使哲学来到了这里。

当前世界做为某种整体的存在——同时,也是不断自我分离和自我否定着的——本身也已到达一个混沌/转化的边缘。在这个界限上,多样性/复杂性,甚至是“恶”的最大可能性,同时存在。哲学的这一“进化”是世界应对这种转变/危机所必要的武器——同时,还需要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切意识范围

内的“力量”——而“最终”的战场/审判/超越的希望 的影子也许已经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 据《思想的未来》这本书编者导言,德里达并不认可“末世论”、一切都“终结”了的后现代主义论点。)

(现在确实是一个开端,但也必须经过一场危险的、深刻的变革,才能迎来这种开端。正如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结尾所说的:每一个新出生的生命,就是世界的希望所在,就是一个新的起点。)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000字篇三
《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

存在与时间-阅读笔记

海德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源性”的思考,极富“原创性”。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思想看作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枢纽”:清理传统,深入本源,奠定基础,面向未来。

1.“存在”问题的提出

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典哲学并没有解决存在问题。因为依赖于认识论的本体论受到主客二元式认识框架的限制,实际是将存在当作存在物来认识的。他称形而上学史是“在的遗忘”的历史。

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能够使存在得以显现的在者,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人就是此在。分析存在问题必须从人入论。对此在的分析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海氏因此称之为基础本体论。

2.人作为在者的不同之处

人这种存在者不是现成的已成定型的存在物,而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存在者。换言之,认识一种“活”的存在者,因而存在就有可能通过人这种存在者这里“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一方面人这种存在者乃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境域”;另一方面亦意味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他说:“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在他那里:人的存在——生存(依是否真正操心自己的生存)——人的生存状态两种方式:本真的与非本真的——人的整个现实存在。

3.关于“烦”

人总是生下来就在世界中的,海德格尔称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结构为此在在世界中的机制。人不仅在“在手状态”和“上手状态”中与世界打交道,人还与其他的人共同生活,与此在共同存在的是隐匿着的常人,这个共在的常人左右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不仅要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烦,而且还要经常为他人而烦。人们陷入闲谈、好奇、模棱两可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沉沦的状态反映了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情况,也即当他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就不得不处在这个世界之上,生存与日常生活之中。此在的“烦”不是心理上的焦虑,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人最基本的生存状况。

他不是烦忙而是烦忙向他压来。他处在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反应是情绪性的。

4.关于“死亡”

面对死亡,人或者烦忙于日常的生活不去管它,坐以待毙;或者可以突然领悟到自己的生存,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死亡使人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死亡提供给人一种自由,面向自己真正地生活的可能性。死亡促使生命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庸庸碌碌的东西。

然而死亡并不是人们愿意直接面对的。人们以各种方式回归对死亡的领悟。然而在沉默中,在畏惧中,人总能听到来自死亡的声音,这种声音要求人面对自己的生存本身。海德格尔称这种来自烦的呼唤为良知,而把对自己生存的本真的可能性的承担成为罪责。

人不能逃避罪责。因为不选择或逃避也是一种选择。这里不是说人生来就有某种到的缺陷或宗教上的原罪,而是说人必须去选择。选择使人丧失了可能性。

但是良知可以不断地唤起人的罪责和行为能力,使人能不断地认识到自己当下的实践,不断地有所策划,面对自己未来生存的不确定状态,这就是人的良知和决心了。人只有在这种状态中,在这种对自己死亡的清醒意识中才能顿悟到自己生存的本真的境域。因为日常的生活状态提供给我们的是常人的态度,不是孤独中,而是在原有良知的决心中,此在才进入自己本真的生存。

5.关于“时间性”

(1)曾在、现在与将在

人的生存是时间性的。时间能建立人的存在的种种意义。人的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上的情况属于曾在,人的当前化的处身于境况中是人的现在,而人的面向死亡,有所策划地生存是人的将在。而只有面向死亡地存在才能使人的三种时间状态显示出来。

(2)传统形而上学存在与时间的悖论

其实在此在身上最源始地解释存在的境域,就是“时间”。

形而上学的产生就根源于人类精神要求超越时间的理想,故形而上学的对象总是超越的,但由于我们自己毕竟是有限的即生活在时间中的存在者,因而在“时间性的”存在者与“超时间的”永恒者之间有一道鸿沟,形而上学便竭尽全力谋求为二者“搭桥”,寻求由此及彼的“通道”,这即引出海德格尔的主题:存在与时间。

(3)有限的时间性

真正的时间性是有限的时间性,就是此在本身。时间性不是一种东西,时间性是从人的生存中涌出的,我们把这种此在的时间性成为源始的时间性,它最重要的维度是将来。

真正的时间性是就时间性和生存论的此在相关的意义来说的,它并不否认时间像河一样流淌,这使一种有限的时间性成为可能。而非真正的时间性则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序列。

唯有人能领会时间性,他在自身有限的必死的生存中发现了生存的时间性,这是一种使人的现实生存具有意义的时间性。虽然公共的时间属于每一个人,而有限的真正的时间性属于某一个人,即此在。

(4)人存在于历史之中

历史并不是已经过去的事物,因为完全过去的东西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

真正的历史性的东西必须在曾在中揭示出种种生存的可能性。它必须是解释学的,和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通过对非本身的文献史和博物馆式的历史学的批判,解释学的历史将展示曾在的生存的可能性,将那些过去的生活经验展示出来。

本真的历史学将人带入生存的核心,使人领悟自己生存的可能性和共在生存的命运。所以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不是客观的,封锁在书本中的故事和文物。人正是先行具有决心,进入本真的发生着的历史之中,人才生活在一个不仅有活着的人,而且还包括死去了的人共同拥有的世界和民族之中。

历史给人以意义,历史也从人处获得其本真性的源泉。

精彩语录:

1) 为生存而生存就是本真的。

2) 死亡不是人实际能经验的。死亡也不是能被他人代替的。死亡使人个体化,使自己的生存整体地呈现出来。人的畏的情绪向自己展示了自身的生存作为一种有限的存在是终有一死的。谁也不能代替谁,也无可逃避。

3) 人从一生下来就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之上,处身于世界之中,沉沦于日常生活之内。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000字篇四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得益于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拜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深有感触。在过去的两年大学岁月里,一直忙于参加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结交各个圈子的朋友,去图书馆也只是为各种考试复习,竟没有静坐下来认认真真品一本书。在这些白驹过隙的时光中,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代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就是这本《存在与时间》,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它之所以享誉于世,是因为它在现代西方社会这个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巨大贡献。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与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史和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是近代科学哲学革命以来,理性一直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判才能谋求自己的合法生存权。

在读海德格尔之前自己所理解的“存在”,就是单纯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整部《存在与时间》只关心一个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但是海德格尔用“存在”这个词意指什么呢?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存在意指什么呢?“存在即合理”在《小逻辑》43页原文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而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这种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所接纳的东西;当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的时候,一切现实的存在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为现实的条件。而现实中存在的现在,因为已经存在,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理性的支撑,它是合理的。跳出自己的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由于存在而存在,这让我想起了唯心主义最核心的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存在的前提是思考,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所以世界因为认识而存在,缺乏了认识那么就构不成构成世界的要素,因为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存在,意即思考才是世界的本源,这样的思考和海德格尔的命题有很大的相似处。我思故我在,我的思考铸就了我这个人,推广开来就是思考创造了所有的像。这种思想虽然我们经常去批判,但是不无道理,在没有更合适的道理替代这个道理之前这就是最合理的解释。但是这样想下去,我因为不断地思考而存在,我不思考就是走向终极的毁

灭。但是这不能解释我的疑惑,因为可能没有真正地悟懂。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无论一个人于存在者处把握到的是什么,这种把握总已经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领悟。”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种的普遍性。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种和属来区分和联系的话,那么“存在”却并不是对存在者的最高领域的界定:存在不是种。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种的普遍性。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在一切认识中、一切陈述中,在对存在者的一切关联举止中,在对本身一切关联举止中,都用得着“存在”。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行止里面,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存在里面,都先天的有一个谜。

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问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的某种领悟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我们一直还未认出该从哪一境域出发来把握和确定存在的意义,但这种通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领悟是一种实际情形。

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病背离了它最本几的意图。 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根植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如何根植于这种时间现象。存在有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这是由于此在根本是由向来我属着一点来规定的。但是,此在的非本真状态并不意味着“较少”存在或“较低”存在。非本真状态反而可以按照此在的最充分的具体化情况而在此在的忙碌、激动、兴致、嗜好中规定此在。

无论对世界之内的存在者是从存在者状态上加以描写也好,还是对这种存在者从存在论上加以阐释也好,这样的做法中随便哪一种都不着“世界”现象的边际。 “世界之为世界”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指的是“在世界之中”的一个组建环节的结构。而我们把在世认作此在的生存论规定性。由此看来,世界之为世界本身是一个生存论环节。“世界”在存在论上绝非那种在本质上并不是此在的存在者的规定,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

海德格尔说:“求助于自明性确实是一种可疑的方法。”这个结论这以这样解释,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种属性,在人类尚未了解到存在时就已经将存在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来研究其他事物,这将是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在研究人之前,似乎应该先知道存在是什么。

我认为海德格尔在理解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从“此在”出发。所谓“此在”一般来说指我们人类现在的存在,而提问这种存在也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我们因为此时在存在,此时在想而证实我们现在存在着,而我现在发问,因为我现在会存在,因而会发问。海德格尔认为应

在世界,作出这样存在样态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之三种环节中考察世界存在。在《存在与时间》中依次讨论了这几个环节,并在各个环节中找出下位的各种构成环节。虽然有些术语不懂,但是存在的构成中,三个环节很有道理,因为环环相扣才能符合人类思考的逻辑性,即使我们知道难以理解,但是因为逻辑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复杂难以认识所以为我们所追求,人不在追求未知世界么,未知世界不就是为感悟的嘛。未感悟就意味着我们处于昏昏沉沉的境界。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不断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的拷问为什么会动摇,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亲身经历这种事。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决不可能作为现实的东西亲历。人生在世考虑两个极点,生和死。听天由命转变为人定胜天,对于生我们亲历过,但是对于死作为存在状态的终结,是无法体验到的,那要到另外一个境界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来生,循环,还是只是人的肉体形式化为物质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东西,畏死,我们考虑生的意义价值。为了连续生与死我们有了时间,时间就成了一种纽带。 虽然读起来很晦涩,但后来又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其他人关于此书的见解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存在与时间》给了我许多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思索:时间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作为具体的人,要用有限的生命去验证无限时间的存在和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浪费的不是时间而是生命,我们节省的不是时间也是自己的生命,时间是无意义的,而生命就是要在这种无意义中,创造出有意义,赋予这种无意义于意义,打断无限为无数个有限。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000字篇五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读后感

2009-03-24 01:48:06

海德格尔的书今天是第一天读,因为秉承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传统,一天时间只读了一章。尽管如此,我依然热切的执着的推荐这本书。就好比看电视剧,一个电视剧的前二十分钟就可看出他的好坏,读书也是如此。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理由两个:

第一个不正经理由是可以练练绕口令,譬如对于此在(即人)的作用的一句评价:“此在是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及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这句话是要讲人是研究“存在(即欧洲哲学思想的本源问题)”的钥匙。如果将海德格尔第一章的“存在”,“此在”,“存在者”三个概念全体写在纸上,估计19页篇幅的第一章这些字眼就有可能占据6页篇幅之巨。

但是,既便如此拗口,不能不说海德格尔的思路的清晰以及逻辑性的严密,他实际上在第一章用唯物主义观点重新解释世界的本源的问题。而且竟然用存在、存在者即此在三个概念的反复论证中竟然真的就被他论证成功了。对此,我是赞叹有敬佩,虽然一天的劳累直不起腰,但是非常值得。尤其是使我的哲学思想越发清晰。这一点简直让我欣喜若狂。

为此,我特在此对他大加赞扬,并附自己阅读笔记的第一小节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突出的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存在这个概念,是西方哲学考察的基础,在他们眼中,人本是什么?人来源于何处?又将去往何处是一切哲学要解答的最基本的问题,可以说,最初的哲学就是为此而生。可是,在最初希腊先哲们家热烈探究了一番之后,这个问题虽没得到结论,却因为他的难以论证变成了无人问津的问题,如海德格尔在第一小节所说:“他曾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之殚精竭虑。所以,从那时起,他作为世纪探索的专门课题,当然就无人问津了。”之后人们所做的只是“根据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初阐述,逐渐形成了一个教条,它不仅宣称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而且还认可了对这个问题的耽搁。人们说: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所以它本身就反对任何下定义的企图。而且这个最普遍并因而是不可定义的概念也并不需要任何定义,每个人都不断用到它,并且也已经懂得他一项用它来指什么。于是,那个始终使古代哲学思想不得案情的晦蔽物竟变成了具有昭如白日的自明性的东西,乃至于谁要是仍然追问存在的意义,就会被指责为在方法上有所误差。”

但是,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重新被提到了最重要的本源的位置,实际上当作为基础的本原被抽掉以后,很多哲学理论就应声而倒。从本源重新探索出来的结论或许才更加有力。

基于这种想法,海德格尔突出三个方面来探讨存在问题提出的重要性:

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却不等于说他是最清楚的概念。

这里,海德格尔通过不同时期对存在的观点,来指出这些观点的矛盾,从而说明,至今,存在还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他这里主要论述了亚里士多德观点之后的继承(有两个例子:1他与柏拉图的联系与不同,2中世纪托马斯主义以及司各脱主义受他的影响与相互争论。)以及黑格尔对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颠覆。

2.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这个结论从存在的最高普遍性推论出来,因此,他一定不是一个实体,因此,他不等同于存在者。但因为他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不能用定义方法从更高的概念导出,又不能由较低的概念来描述。”

感想:这一点我不认同,海德格尔之所以认为存在并不能证明,是因为他的无限,即普遍性,但是,实际上,存在只能借存在者作为实体来表现,否则就不可能有存在。因此,从存在者着手,摸索所有存在者的同一性何在,我们就可以通过理性来追寻到存在的所在。因为理性可以将实物与抽象结合,并从他针对存在而言虽然有限的主动性中得出存在本身所具有的最本质的属性,那即是万物守恒,以及万物永存。因此。如果说存在是不可定义的,毋宁说存在是不可证明的更加合适。但或许是译者的问题,或许海德格尔说得就是存在不可证明。(这里我需要查阅原文)

但是尽管存在可以被认识,但是他却不能被改变,因此,我赞成海德格尔所说:“用以规定存在者的方式虽然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当的,但这种方式,亦即传统逻辑的“定义方法”——传统逻辑本身的基础就植根于古希腊存在论之中——不使用于存在。”但是“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取消存在的意义问题,它倒是要我们正式这个问题。”

海德格尔的论证有国际意义,因为存在不只是西方思潮中的概念,而是一种宇宙客观。但是在论证中,他基本上是以西方哲学作为论证的基础,因此,他才会说:“传统逻辑本身的基础就植根于古希腊存在论之中”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我们之所以忽略存在,是因为往往以存在者作为存在本身的替身,但是,这两个概念是不可混淆,这就使得探究存在本身有了一个前提:即存在不是存在物。由于人的身体中的神奇的理性具有比地球万物个体更加强烈的主动性,他促使人探究存在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探究不是为了了解而探究,而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对存在的了解而探究。因为假若可以认识存在本身,就可以区分存在与存在物的不同,使得对存在和存在物的研究同时向前发展。人类也能更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而言,存在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海德格尔说:“求助于自明性确实是一种可疑的方法。”这个结论这以这样解释,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种属性,在人类尚未了解到存在时就已经将存在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来研究其他事物,这将是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在研究人之前,似乎应该先知道存在是什么。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000字篇六
《就算是思考(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就算是思考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与心得

祝铨云

A

一、我们沉没于传统当中,谁知传统却湮没历史。谁知道多少历史的真实掩盖于所谓的传统当中。比如貌似天理的三纲五常的背后是浸没宫廷数千年的鲜血。比如所谓的革命传统的背后又何尝没有无辜的滥杀。

所以,我们不要所谓的继承传统,我们只要理性的思考和当下的活着!

二、我非常怀疑时间到底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还只是人的一种向壁虚构。

三、不思考也许才是真正的思考,因为我思并不能证明我在。我在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偶然,一种荒谬,一种空无。我思又能为这份荒谬增加什么呢?徒然增加一些烦恼,一些白发而矣。

四、我们常说本真,其实我们的本真又是什么呢,追根溯源,只是动物罢了。可我们又偏偏不愿与动物为伍,所以,海德格尔将非本真状态定义为此在的存在显示其意义与价值的应有状态。荀子亦认伪为善,而不是所谓的真、所谓的本。

五、当我们把他人当风景时,我们亦在他人的风景之中。

六、在此在的人生中,何人不是主角,何人不是看客。所以,不要什么同情、不要什么爱悯,做好自己的主角才是人生的真正要义,他人的人生自有主角的他去负责。最好的看客是默不作声。

七、仅关注善恶——扬善除恶的道德建设是狭谥的,道德建设要想成为人以及人类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就必须从人之存在本身入手,使每一个都清楚地意识到并主动地解决“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活得怎样”等问题,并在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中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主体精神的完善和自由意志的成熟,才能真正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者,所谓的道德建设只能堕落为中国式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成为政府治民的工具而矣。

八、海德格尔说:此在生存着,另外此在又是我自己向来所是的那个存在。生存着的此在包含有向来我属性。

此在是自身的决定者,这是自尼采说上帝死了以后再次对上帝的驱逐。可在中国,圣人再次降临!

一个不知否定或盲目否定的民族,我不知道他拿什么去新生。

所以,我们要警惕对新文化运动、对五四的否定,警惕所谓国学的兴起——这兴起是否定之否定的重新建构,还是居心不良的复古。 新文化运动、五四需要否定,只是,现在他们还没有完成。否定一个没有完成的运动是危险的,他必将带来国民性建构的某种缺陷或继续保持原有传统下的先天性缺陷。

简单地说,在没有完成个体建构的基础上,又回到以家国为主体的集体性建构上去,只会使我们的大国民建设付诸一旦,并最终使我们重新沦为某一社会体制或强权的奴隶。

九、无私奉献是专制主义者的谎言!

十、如果“在世界之中”是此在的一种基本建构,如果此在不仅一般

地活动在世界中,而且特别按日常生活的样式活动在世界之中,那么“在世界之中”也就一向已经在存在者层次上被经历着。

——海德格尔

对日常生活的强调,是对英雄式生活的否定。而这恰恰是人世最需要关注问题。人生最困难的不是一时的灾难或所谓的重大事件,而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的近乎枯燥、无聊的日常生活。如何在近乎无聊、无趣的日常生活中活出趣味、滋味、品味,才是人生真正的最大的课题。正因如此,一切娱己而不害人的乐趣、娱乐都是值得肯定的。

这应该是一个近乎常识的认识,可惜我们的教育偏偏要天天教人做英难,天天教人要无私奉献,这是教育的愚蠢,也是我们教育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无意义的高建构将最终导致教育的调侃化、虚无化。

十一、吆三喝四与低三下四是一对孪生兄弟,当高高在上者天天吆三喝四时,他的“臣民”们就只能低三下四——这正是中国式官场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还好,我们有了市场经济,让更多的人能脱离这一苦海,更自由地活着。

十二、其实我们没有什么资格嘲笑朝鲜,与他们比,我们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矣,一个是家族世袭,一个党内世袭,并无什么差别。对于最高领导人,同样也只有歌功颂德的份。不能批评,不能漫画,顶多叫一声涛哥,唤一回家宝,做一回什锦八宝饭而矣。

十三、对于一切传统典籍都要进行重估,解构及现代性转述,而不能

简单地将其奉为经典发布之、诵读之,以至引导人们去崇拜之。 对一切蕴籍于生活及我们民族心理中的传统同样要进行重估、解构及现代性转述,而不能一味地谈论继承与发扬。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国学从国故之学成长为国人之学而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推动及保持民族特性的作用。相反,简单地去说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只会让我们的国民性中的劣质部分继续发酵再次危害我们这个民族崛起的进程。 所以说,匆忙的国学热是不负责任的。

十四、哲学不当仅仅是制造圣人、圣徒或所谓学者的工场,更当是消解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困顿、困惑、困境的智慧之手。所以,它不当是之乎者也,更当是活泼泼的当下,这就是为什么禅宗而不是惟识宗能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原因。

而当下,哲学似乎已经被驱赶出生活之外。但这不是生活的错,而是哲学本身,哲学家本身的错误,不关注当下的生活,不为当下的生活提供帮助,哲学除了为世人抛弃又怎么可能会有第二种结果呢?

B

十五、自由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他们只是开门者。自由更当是社会主义者最自觉的追求与最本质的规定,一部工人阶级斗争史不正是工人阶级这一占人类大多数者的阶级同资产阶级要自由、要人权的过程吗?如果声称自己为社会主义者的共产党人将自由拱手还回资产阶级,这不仅是对资产阶级的妥协,更是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背叛。

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所要求的不是增加锁链,而是砸碎锁链。只是共产主义在欧洲诞生后却与欧洲的东方——俄罗斯和世界的东方——中国这两个专制主义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家相结合才给自己染上了专制主义的毛病。因此,当下要做的不是扼制自由、固守所谓的中国特色,而是要努力完成专制主义的去魅,拥抱自由、创造自由。 十六、一切与人有关的东西都可以讨论,任何禁忌的存在都是专制的表现。

十七、在世是此在存在的先天性条件,无在世,无此在。因此,此在是活泼泼的的在世的存在。一切现成的东西对此在的压制都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唯有此在参与建构的东西才有权对此在形成、发生、施加影响。

所以,非经此在参与建构的道德压制本身是不道德的,非经民众参与建构的法律对民众的管制是不合理的,非经民众选举产生的政权是不合法的。

十八、对自己存在的解说使我们得以见出我们或可称为日常生活的“主体”的那种东西:常人。——海德格尔

常人,而不是圣人、君子、英雄才是哲学以及教育所当关注的主体,哲学与教育所要做的不是去塑造什么,而是要引领常人正常地、快乐地、幸福地生活,一切违背这一原则的哲学研究、道德说教和教育,比如在无自我建构、自我组织的前提下就盲目地进行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教育都是违背人性的研究、说教和教育。

而我们的教育却从古到今一直延续着这个错误或说罪恶,不是常人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3681.html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3000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