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文言文句子

| 公卫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好听的文言文句子篇一
《经典文言文语句》

经典文言语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国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7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7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78.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82.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8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8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8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8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8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9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9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9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9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9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9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9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98.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9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0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10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0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0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l0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人京使〉)

l0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

108.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l0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1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1ll.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11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11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1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1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1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1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弟舍》)

12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1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12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12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126.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

12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2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2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13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31.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132.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叫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13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34.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南园》)

1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3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13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13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3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14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14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4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43.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4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4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4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村绝句》)

14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14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唐·李商隐《无题》)

14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15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5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152.天意伶幽草,人间重晚情。(唐·李商隐〈晚情〉)

153.风暧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15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15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156.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157.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15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159.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160.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唐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

161.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16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6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164.雪消门外青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记谢法曹歌〉)

16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l6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16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6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6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17o.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7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7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苏试《后赤壁赋》)

17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宋·苏试《水调歌头》)

17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17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7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77.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

17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7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8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8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8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8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18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18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8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8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18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18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宋·姜夔《扬州慢))

19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9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92.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19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9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195.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19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19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梅尧臣《雪梅》)

19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199.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

20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洪林《西湖》)

201.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元·关汉卿《窦娥冤》)

202.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20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204.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205.花落水流红,用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元·王实甫〈西厢记〉)

20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20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208.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喜来春》)

20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题墨梅》)

210.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元·李寿卿〈伍员吹萧〉)

211.养军千日,用军一时。(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

21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21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刘基《卖柑者言》)

214.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对联)

21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东林书院门前对联) 216.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17.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18.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21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220.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221.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林广记》)

222.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223.情随境变,字逐情生。(明·袁宏道《叙小修诗》)

22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25.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226.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

好听的文言文句子篇二
《文言文句子翻译》

好听的文言文句子篇三
《文言文句子翻译1》

好听的文言文句子篇四
《重点文言文句子复习》

八年级文言文重点

(语句翻译、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解释)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单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 人应该是很多了。

9、“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 ,不再有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10、“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和您一样痴迷的人呢。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清泉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

在月光下的影子啊!

1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浑然一体,上下全白。

1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中的两三粒的人影罢了。

1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到像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1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文学常识积累

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2、《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唐,刘禹锡

3、《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4、《核舟记》:选自张潮的《虞初新志》,作者明代魏学伊

5、《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西汉戴圣编纂。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的答问著作。

6、《望岳》、《春望》、《石壕吏》:杜甫,唐代,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他的诗称为“诗史”

7、《三峡》:选自《水经注疏》,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代表作《水经注》

8、《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号华阳隐居,南朝梁,《陶隐居集》。

9、《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苏轼,北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10、《观潮》:选自《武林旧事》,宋代,周密

11、《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重点文言词语解释

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 )

2.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落花 )( 繁多的样子

3. 渔人甚 异之。( 非常 )( 以之为异 )

4. 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 )

5.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

6. 便舍船,从口入。( 放下 )

7. 初极狭,才通人。(非常 )( 仅 )

8.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整齐的样子 )(类 )

9.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全,都 )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都 )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竟然 )( 哪里 )

1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全,详细)( 邀请 )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都 )

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 同乡的人 )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 更不用说 )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详细地说出 )( 感叹惊讶 )

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请 )

18.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对„..说 )(值得 )( 桃源之外 )

19.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志之。(已经 )(沿着 )(从前的、旧的)( 做标志)

2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到了 )(到 )

21.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立即 )(派遣)(标志)(于是,就)

22.闻之,欣然 规往。( 高兴的样子。)(计划。 )

23.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实现 )(不久 )(渡口 )

2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 )(只是 )(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弄,这里指弹琴 )

2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

2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多 )

28.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大多 )

29.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 清水 )(美丽而不端庄 )

30.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更加 )

3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语气助词,啊 )

3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少 )

3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应当 )( 很多 )

34.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用 )(雕刻 )

3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 )(顺着 )

36.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赠 )(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

3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同“又”)( 大约 )(左右 )

3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地。 )( 起 )

39.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拿着 )(说话 )

40.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靠近 )

41.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神情与苏黄不属。(极像 )(举 )

42.诎右臂支船,,左臂挂念珠倚之。(同“屈”,弯曲 )( 靠 )

43.珠可历历数也。( 分明可数。 )

44.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椎形发髻)(靠 )(同“横” )

45.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平 )

46.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同“又” )

4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满)

4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 长而窄 )

49.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通“举” )( 培养 )

50.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以„..为亲 )(以„„.为子)

51.男有分,女有归。(职分 )( 女子出嫁 )

好听的文言文句子篇五
《文言文句子节奏》

好听的文言文句子篇六
《文言词语和句子》

一、部分练习参考答案1.《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1)副词,互相:“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2)副词,单指一方:“登即相许和(她,代媒人)”,“会不相从许(你,代仲卿)”,“嬉戏莫相忘(我,代兰芝)”,“誓天不相负”(你,代兰芝)(3)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2.名词用如动词的用法(1)“吾师道也。”(《师说》)师,学习。“师”和“道”两个名词连用,根据句意,不能构成主谓或并列的关系,则可能是动宾关系。(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水。紧跟在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由此推论,用在副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如“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3)“以叔隗妻赵衰,生盾。”(《重耳之亡》)“妻”,给……做妻子。紧跟在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修筑房舍。后面紧跟着介词结构的名词常用如动词。(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尊他为王。后面紧跟着代词的名词常用如动词。3.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常前置。(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之”作标志。(6)“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左传》)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是”作标志。4.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用法(1)“相如前进缶,(相如)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语承前省略。(2)“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赤壁之战》)动词宾语承前省略。(3)“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主语承前省略,介词宾语承前省略。(4)“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主语蒙后省略。5.文

言文中被动句的用法(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见……于”表示被动。(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用“见”表示被动。(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用“为”表示被动,“七庙隳”,无标志被动句。(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用“为……所”表示被动。(5)“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于”表示被动。二、关于“课外延伸”1.这是一个探究性的练习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虚词在表达中的作用。学生可直言己意,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当以鼓励。一般地说,“朱雀之门”较之“朱雀门”,语气舒缓,有强调“朱雀”之意。2.这一题通过断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熟悉虚词的使用规律。参考答案: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下》)三、参考资料关于词语教学1.实、虚词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比重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文言文教学目的是:“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是词汇。所以词语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杨树达在《词诠·序例》中说:“凡读书有二事焉:一曰明训诂,二曰通文法,训诂治其实,文法求其虚。”也正是这个道理。而在词语教学中又应该以实词为主,历代的词汇工具书从《说文解字》的九千多字到《康熙字典》的四万七千多字,主要收集、训释的是实词,这正说明了实词数量多,而且难于掌握。如果不了解一个句子中实词的意义,那就根本没法看懂这句话的意思。课文中这类例子甚多:“捐失成功,稽度时日”“视端容寂”“苫蔽成丘”“陟罚臧否”“先达德隆望尊”“子墨衰绖”等句中都没有虚词,不理解其中某个实词,就看不懂整句的意思。即使是带有虚词的句,如果不懂其中实词的意义,也仍然看不懂句意。反之有些句子如果不了解虚词的用法,还能大致理解文意。“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去掉“之”“而”并不影响文意,可是如果不懂“产”“异”“质”“章”四个实词就没法理解这句话。又如“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只要知道是连词,句意自明,

至于在这句中到底表示什么关系,却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说,实词多而且难,虚词数量远较实词为少,而且有一定规律性可寻。有些人强调虚词的研究,主要是看到近、现代研究虚词的书多,其实实词的研究,早已是“前人之述备矣”。我们这里说的比重,是指多少难易而言,而不是重要与次要的问题,在培养阅读能力中两者是并重的。2.常用词的积累和掌握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无论是学汉语还是外国语,也不管是学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必须积累、掌握一定的常用词,这是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传统积累词汇的方式,一种是通过诵读几百段、几百篇文章,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通过语感而理解若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种是阅读古代有关语言文字的书籍,如《尔雅》《说文》《广韵》《广雅》等,取得充分的理性认识,通过综合、例证也可以掌握若干词义。特别是后者,是培养扎实的掌握词汇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必要的阅读能力的基本功。两者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前者耗时费力,后者不适用于中学生。因此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为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要在吸取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一些比较科学的并有实效的方法。教师对教材中的文言文必须胸有全局,对每一课的常用词要了如指掌,克服文言词语教学中的盲目性。现在多数语文教师是分为初中、高中两个阶段,进行小的循环。但即使在小循环中或因工作需要,或因目前水平所及,有的人也只能教某一两个年级而不能一直跟到毕业,这就使达到上述要求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一册书中,某课书要让学生理解或掌握哪几个常用词,全册书中又应当理解、掌握哪些常用词,教师总不能心中无数。推而广之,一册一个安排,一年、两年直到三年都该有个具体安排,即使只教一个年级,也应该了解其他两个年级的教材情况,了解并熟悉这些篇目和各篇中的常用词。正因为词汇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如果每个教师教文言词语只管自己的一段,而没有一个长远的全局观念,那么学生在词语方面的所得,只能是支离破碎,学此忘彼。高中二、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不少常用词,可是无论是从教材还是课外文章中提出一个学过的常用词,学生往往是似曾相识,有的甚至瞠目不知所对,这就是在常用词的教学上,缺乏整体观念、缺乏系统性的结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就谈不到培养阅读能力,当然也就谈不到鉴赏,更谈不到研读。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

有层次地教会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词,对于学习文言文实在是至关重要的事。如何积累、掌握常用词?基本步骤应当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以新带旧,以旧证新),扩展延伸(就义项说)。综上所述,词语教学应当做到有一定的系统、层次。这个系统的依据有三:第一依据教材中出现的频率;第二依据常见的义项;第三依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为学》中的常用词有“为”“难”“易”“贫”“富”“语”“欲”“恃”“钵”“足”“犹”“越”“明年”“自”“知”“至”“顾”“鄙”“乎”“之”“矣”“也”“以”“何”“焉”等。这么多的常用词,学这篇文章,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应该理解掌握多少个,就需要教师在统观全局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在上列词语中的“贫”“富”“足”“自”“知”“至”等词义和现代语义相同或接近,不必作为重点。而“钵”“恃”在教材中出现次数不多,在实际阅读中也不经常出现,也不必作为重点讲的词语。此外就只有“为”(这里是实词)“语”“欲”“犹”“越”“顾”“鄙”“明年”几个常用词了。至于“乎”“之”等出现频率极大的虚词,要依据课文,依据全册文言文,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本课只选讲“乎”“以”,还有“之”,就够了。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到了高中,例如《六国论》新出现的常用词不过是“赂”“率(大略义)”“厥”“厌(满足义)”“弥”“判(判断义)”“洎”“爱(吝惜义)”“劫”几个了。当然积累词语不是孤立的,解释词语必须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有重点的积累归纳,否则,也容易把语文课讲成了语言课或古代汉语课。

好听的文言文句子篇七
《文言文句子翻译.ppt2.ppt(定稿)》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3696.html

    【好听的文言文句子】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