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诗意

| 公卫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出塞诗意篇一
《出塞》

《出塞》—王昌龄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出塞》,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出塞》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将苍茫的历史感和现实的厚重感结合,透析出战士不得回家的原因,准确而真实的表达了士兵们希望将帅得力,边防巩固和和平生活的共同愿望。风格劲键有力。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例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三、说学法

(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过程中取长补短,学会总结,

(2)自主探究法:通过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意,理解本诗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程序

1、导入

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为理解本诗打下基础。然后一起来解诗题,让学生知道塞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再者,展示边塞图片,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描述边塞给他们的感觉,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知边塞环境的恶劣,战事频繁。

2、听古诗,明诗意

听配乐朗读,然后请学生读,引领学生读准字音,把诗的节奏读出来。

3、悟诗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后,让学生分别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光,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描绘的画面和所表达的情感。

4、拓展延伸

通过让学生对诗歌的补充与延伸,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衬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5、总结

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诗有个直观的理解。

6、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作业是: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恐怖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让对于战争学生有什么样的思考?通过布置作业将课文延伸到现实中,体会语文的开放性和现实性。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和平。

出塞诗意篇二
《出塞》

出塞诗意篇三
《出塞》

《出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出塞》是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描写军旅生

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诗人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

都概括了起来,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

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

完美结合的佳作。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古

诗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

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 三、体会诗人同情戍边战士,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理

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体会这两句诗的悲凉意境。

教学学法:(1)想象法。(2)以诗解诗法。

设计思路: 一、知诗人,解诗题。二、读古诗,明诗意。三、悟诗情。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一、 知诗人 解诗题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诗。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

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简介诗人王昌龄。我们今天来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

的《出塞》。 2、解诗题: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

代军歌的一种题目。意思是出征到塞外。) 3、 奠定感情基调: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

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二、 读古诗 明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察预习情

况。①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大家跟读。学习“秦”字(板书)。②提问“但使,飞将,

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3、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指名读, 齐读,师范读。) 4、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过渡:读的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

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

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5、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

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6、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

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

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7、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

的词这样的修辞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

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8、

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

三、 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

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

么画面?(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看到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

感觉。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 边关”已经成了

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

指什么人?(板书: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①、 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

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 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

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②、 补诗句:出(课件引入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

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

了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读出语气。 ③、

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

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①、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

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 呢? ②、 想象说话: 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

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

的丈夫说____________。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_________。指名反馈 ③、 师:

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 “人未还”引读。此时

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 ④、 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①

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自秦汉以来,

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课件演示朝代变迁:)我们发现从秦代到

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千年的历史啊。 师:,至秦至

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 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然是(引

读) ③ 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

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看泪。这是

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

能回的悲伤,同情征人的 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3、征

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也反应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

来的苦难。 “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

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年年战骨

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

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体会“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子散的家庭,

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

么意思? ②、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渴

求良将,渴望和平。) 2、激情引读 ①、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

诗人的希望好吗?(引读) ②、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

是呀,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引读) 3、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会战士们的豪情壮志。齐声朗读。 四、总结 ①、“人未还”虽说是悲痛的,但也见证了

战士们保家为国的壮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

什么样的诗人?(板书:忧国忧民) ②、写法: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

势雄壮,既写也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原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

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

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带着体

会齐诵这首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四、 作业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

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或一个故事。 五、 板书设计 出塞 互文 明月 关 秦 汉 人未还

悲 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出塞诗意篇四
《出塞课件 (1)》

出塞诗意篇五
《出塞》

《出 塞》教学设计

——新坝中心学校 檀结发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边塞诗歌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2、 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 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尤其是一些反映战争的诗歌,读起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歌,它就是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1)、学生读题,师板题。(师一边板书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塞”独sài,下面是“土”)

(2)、学生齐读诗题。

2、“塞”是什么意思?谁来介绍“出塞”?这首诗是谁写的?介绍一下王昌龄。

3、带着对诗题和诗人的了解,再来读一读诗题。

二、诵读诗歌,感知大意。

(一)、读通读顺。

1、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好诗歌,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诗中的几个多音字。

2、指名读诗。(注意正音:人未还huán 飞将jiàng 不教jiào)

3、全班一起练读。

(二)、读好节奏。

1、听老师读读这首诗,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练读,师提醒学生读准节奏。

(三)、读懂诗意。

1、把诗读给同桌听听,再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2、指名读,读后再说说诗的大意。(师提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3、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

1、读诗要读出诗中的景、读出诗中的情。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行,注意诗中的景。

2、指名读诗句,说说诗中的景。(师借机板书:明月 关)

3、了解“互文”的修辞方法。

4、读到“明月”,你会想起李白的那句诗?

5、是啊,当我们身在他乡,抬起头看到明月时,不禁会想念起家乡,带着这种感觉去读一读诗句。

6、到底是什么人有家不能回呢?读读诗句,看看从哪个词语能够读出来。(学生汇报,师板书:人未还)

7、“万”和“长”告诉我们什么?

8、引读:是啊!将士们不远万里来到边关保家卫国,一年过去了还不能回来,读—— 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 二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

9、将士们久久不能回来,等待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10、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这种心情放入诗句中去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

1、想到将士们常年征战,不能与亲人团聚,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这时,一位英雄人物浮现在诗人的眼前,他是谁呢?读一读诗的后两行,看看你从哪个词语中能够读出来。

2、学生读诗句再汇报。(师借机板书:飞将在)学生介绍李广,理解“飞将”。

3、听了同学的介绍,你觉得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你想到的一个词语来说说。

4、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读出感情。

(1)、要是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在,结果会怎样?学生读诗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这样一来,战争就会„„将士们就会„„老百姓就会„„(师借机板书:平息战争)

(3)、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把这种美好的感觉放到诗句中去读一读。

(4)、可是,朝廷有没有任用李广这样的大将呢?

(5)、所以,战争还在继续,读—— 将士们还是不能与亲人团聚,读—— 老百姓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读——

四、回读全诗,有效拓展。

1、战争还在继续,将士们还在边关英勇杀敌,一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就充满了—— 把这种感觉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一起读全诗。

2、 这就是边塞诗歌,读它,如品香茗;读它,如饮美酒;读它,如尝甘露。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好诗,我们不仅要读,还要把它永远珍藏在心间,把诗背给同桌听听。指名背,齐背。

3、 像这样反映战争的诗歌,我们把它们称为边塞诗歌。除了《出塞》以外,还有很多很多,课外要多读一读。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两首,请你们一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王翰的《凉州词》、陈陶的《陇西行》)

板书设计:

出 塞

(唐)王昌龄

月 关

还 飞将在

平息战争)明人未(

出塞诗意篇六
《古诗:出塞》

出塞诗意篇七
《出塞》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

性美.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

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

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

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

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

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

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

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

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

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

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

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

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

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

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

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

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

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

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中

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