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赏析篇一
《2.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李白》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这首诗色彩淡素,浑成无迹,后人叹为“天籁”之作。上来四句,颇有气势,尺幅千里,一气直下。诗人用淡笔随意一挥,便把这江山胜处的风貌勾勒出来了,而且还传递了神情。
试想在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无山,但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炉峰,这才见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四句诗,一气呵成,到“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显示出来了。
香炉峰是庐山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诗人的歌咏中常见它美好的身影。“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望庐山瀑布》),在李白笔下,香炉峰青铜般的颜色,被红日映照,从云环雾绕中透射出紫色的烟霞,这色彩何等浓丽。
李白用的是七彩交辉的浓笔,表现出他热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玮绚烂的诗风。而此时的孟浩然只是怡悦而安详地观赏,领略这山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纯乎是水墨的淡笔,那么含蓄、空灵。从悠然遥望庐山的神情中,隐隐透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诗人以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他又以空灵之笔来写,确如昔人评曰:“一片空灵”。
香炉峰烟云飘逸,远“望”着的诗人,神思也随之悠然飘忽,引起种种遐想。诗人想起了东晋高僧慧远,他爱庐山,刺史桓伊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东林精舍”。据云那处所是:“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到这儿来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气肃”。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绝弃尘俗,当然也是为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怀尘外踪”的情怀是不难理解的。
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空”字情韵极为丰富。这儿是倒装句法,应该是先闻东林之钟然后得知精舍已“近”。这一结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且点出东林精舍,
正是作者向往之处。“日暮”二字说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深远的意境;同时,也是点题。
这首诗,诗人写来毫不费力,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然而尽管“精舍”很“近”,诗人却不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远。难怪主“神韵”说的清人王士禛极为赞赏此诗,把它与李白诗“牛渚西江夜”并举,用以说明司空图《诗品》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境,还说:“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赏析篇二
《历代庐山诗词欣赏》
关于庐山的诗词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望 石 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巑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生于晋义熙十年(414)。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职时,曾游庐山。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后移籍会稽,谢玄之孙,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晋孝武帝时袭封康乐公。刘裕代晋,起为散骑常侍。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元嘉八年(431),宋文帝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元嘉十年(433)被杀于广州,时年49岁。他好为山泽之游,尝与宾客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到临海,从者数百人。他的山水诗能再现大自然之美,语言富有色泽和光彩,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人,曾在义熙七、八年(411-412)两次到庐山游览,与慧远友善。
·〔题释〕 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
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望庐山瀑布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湖上望庐山
唐__孙鲂
辍棹南湖首重回,笑青吟翠向崔嵬。
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
望 石 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巑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分享]★历代庐山诗词欣赏★
游庐山
慧远
崇岩吐气清,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迳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
慧远
超兴非有本, 理感兴自生。
忽闻石门游, 奇唱发幽情。
褰裳思云驾, 望崖想曾城。
驰步乘长岩, 不觉质自轻。
矫首登灵阙, 眇若凌太清。
端坐运虚轮, 转彼玄中经。
神仙同物化, 未若两俱冥。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入彭蠡湖口
谢灵运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 , 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灵物郄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
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望石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 高峰隔半天,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空开,霞石触峰起。 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
从冠军建成平王登香炉峰
江淹
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
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瑶草正翕鹤,往来尽仙灵。
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
中坐瞰蜿虹, 伏视流星。
不寻遐怪极,则知耳目惊。
日落长沙渚,层阴万里生。
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
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
幸承光诵末,伏思托后旌。
游庐山观道士石室
吴迈远
蒙茸众山里,往来行迹稀.
寻岭达仙屋,道士披云归。
似著周时冠,状披汉时衣。
安知世代积,服古人不衰。
得我宿昔情,知我道无为。
游简寂观
张正见
三梁涧本绝,千仞路犹通。
即此神山内,银牖映仙宫。
镜似临峰月,流如饮涧虹。
幽桂无斜影,深松有劲风。
惟当远人望,知在白云中。
寒食江州蒲塘驿
宋之问
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赏析篇三
《2014届高三名校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专题05 古典诗歌鉴赏(福建版)(第01期) Word版含解析》
一.(2014届福建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1—2题。
(6分)
登快阁①
[宋]黄庭坚
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③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④。
[注] 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作者任泰和令时。②痴儿:作者自称。③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④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2.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
【答案】
二.(2014届福建德化一中高三上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1—2题。(6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三、(2014届福建福州市高三上期末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1—2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g):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3分)
四.(2014届福建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1—2题。
(6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试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在这首词的上阙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情
景并茂地表现出来?(3分)
2.这首诗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
【解析】
五. (2014届福建福州市八中高三上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1—2题。(6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
样的人生理想。(3分)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赏析篇四
《唐诗鉴赏练习》
唐诗鉴赏练习 1.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 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 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 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歌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 怕作乾坤窃禄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请简要分析。(4分)
答:颔联进一步表明了诗人“乐于贫”的心迹: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窃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一生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表达了作者一生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内心痛苦的悲凉之情和对晚唐昏暗的社会现实的愤懑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七律,诗人写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头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忧。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申述怀抱,满纸韵味,生动感人。
诗的首联概述自己的境遇和处世态度。“酒瓮琴书伴病身”,开头七字,新颖活脱,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只有三件东西:借以浇愁的酒瓮,借以抒愤、寄情的琴和书,诗人是多么贫寒、孤寂啊!可是诗人对这种贫苦生活所抱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熟谙时事乐于贫”。原来他“乐于贫”乃是因为对当时晚唐社会的昏暗社会现实非常熟悉。
颔联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的心迹:“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窃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颈联诗人说宁愿作“闲吟客”,“吟”什么?第五句作了回答:诗人困于蒿莱,也并未消极避世,而是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诗的第六句深深慨叹:“世情奈值不容真!”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一生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
2.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 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这是作者谪居岳州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1)简要分析“日见孤峰水上浮”中“浮”的含意。(4分)
答:“浮”既指湖水动荡,孤峰(即君山)浮在水中的实感;也微妙表达湘君神话传说的迷离扑朔之感。
(2)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是如何把浓厚的别意浑融在诗境中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诗人的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和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寂寞的心潮随着湖水一样悠悠不息。作者把这种浓厚的别意浑融在诗境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气蒸云梦、波撼岳阳的洞庭湖上,有座美丽的君山,日日与它见面,感觉也许不那么新鲜。但在送人的今天看来,是异样的。说穿来就是愈觉其“孤”。否则何以不说“日见‘青山’水上浮”呢。“水上浮”的“浮”字,除了表现湖水动荡给人的实感,也微妙传达这样一种迷离扑朔之感。
诗人目睹君山,心接传说,不禁神驰。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不与别情有微妙的关系么神仙之说是那样虚无缥缈,洞庭湖水是如此广远无际,诗人不禁心事浩茫,与湖波俱远。岂止“神仙不可接”而已,眼前,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怎能不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呢?“心随湖水共悠悠”,这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令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而用意更为隐然。
3.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1)“香炉”二字让人联想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 ”句。(1分) 答:日照香炉生紫烟。
(2)联系前四句诗,简析“始见香炉峰”中“始”字的妙处。(3分)
答:诗歌前四句写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无山,但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炉峰,这才见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四句诗,一气呵成,“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表达了作者对庐山和高僧慧远的向往及对隐逸生活的倾慕之情。开篇四句,诗人只用淡笔从悠然远望中略作点染,又借“都未逢”和“始见”,表现自己对庐山和高僧慧远的热切向往之情。结尾处,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馀音袅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空”字透出无限惋惜、惆怅,也说明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
【诗歌赏析】:
这首诗色彩淡素,浑成无迹,后人叹为“天籁”之作。上来四句,颇有气势,尺幅千里,一气直下。试想在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无山,但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炉峰,这才见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四句诗,一气呵成,到“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显示出来了。
诗人以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他又以空灵之笔来写。香炉峰烟云飘逸,远“望”着的诗人,神思也随之悠然飘忽,引起种
种遐想。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空”字情韵极为丰富。
这首诗,诗人写来毫不费力,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然而尽管“精舍”很“近”,诗人却不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远。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十二首》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诗歌前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情感?简要分析。(4分)
答: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慨叹之情。诗人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落地”暗含了生命如种子的隐喻,也暗示了生命离开胞胎之初始。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2)最后四句流传最广,大多数人认为是励志惜时诗,而作者的本意却是怎样的呢?请联系前文作简要分析。(4分)
答:这四句诗大多数人用它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其实作者本意是提醒人们要及时行乐。陶渊明此诗中的快乐,是“斗酒聚比邻”。 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诗歌鉴赏】: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为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正是陶渊明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的写照。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1)赏析颔联“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4分)
答:这两句诗从低角度仰视,写天上之景,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看似没有任何意义,但与“关”“塞”一关联,便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
(2)诗的最后两句“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中,作者想“望”的是什么?而实际“望”到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作者想“望”的是使节的正常往来,平定叛乱凯旋的战士,唐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然而所能“望”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高山和深秋季节一片衰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安定的渴求之情。
【诗歌赏析】
“莽莽万重山。”陇南山区,冈岭重迭,峰峦密布,数山之间偶有河谷地带,就是秦州所在。这首诗开头用“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两句,就是对秦州附近地理形势最概括、最形象的描写。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紧接前两句,写的是陇南山区特有的自然现象。山区多风,因为有山峰阻隔,山南山北,天上地下的风都未必是不一样的。
五、六句用了两个典故。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武帝封他为典属国。“属国归何晚”,表示对各族人民重新和好,使节顺利往来的盼望。用“楼兰斩未还”,而应该理解成诗人对扫除障碍,使唐朝同周围各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的期待。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后称鄯善。汉武帝时派遣使者到大宛国去,楼兰阻挡道路,扣留汉朝使者。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平乐监(官职名)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国王而归。
最后两句,诗人写到了自己。在黄土高原的茫茫烟尘之中,诗人独自作长时间的眺望。望什么呢?望使节的正常往来,望平定叛乱凯旋的战士,然而所能望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高山和深秋季节一片衰败的景象。这时,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安定的渴求一下涌上诗人心头,忧愁烦闷,自然难免“摧颜”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颈联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心情?(4分)
(2)试具体赏析“沿月棹歌还”五个字的妙处。(4分)
(1)颔联描绘出潭中树影参差,鱼儿在底下悠然行走,岛上藤蔓披拂,猿猴在藤蔓之间自由戏耍的一幅潭水清澈、环境宁静的画面。颔联写作者知道游江之女过去曾解下配饰的传说就发生在这座山上,而这是一件可期盼而不可求得的事情,可以看出作者心情悠闲(或表达了作者胸怀超然,心志恬淡)。
(2)①收束全诗,言已尽而意无穷;②“沿月”是写月儿高照的夜晚清静之景,“沿月棹歌还”是写月夜唱着歌回家,是叙事,月夜中一边荡浆一边歌唱,表达了作者自得其乐、闲
适怡乐的思想感情,可见,这五个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诗歌赏析】
首联写诗人冲淡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坐”字一字,更显安闲。且潭水清澈,与闲适的心境相默契。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颔联,所谓“鱼行潭树下”,似不合理,盖鱼是水中之物,不可能行之于树下。细细体味,就可理解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且“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颈联借当地典故抒发情怀。曹植《洛神赋》中说:“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意思是郑交甫曾游于万山,巧遇两个游山的神女,羡慕不已,向神女索取佩带上的饰物,游女解佩赠之,但霎时,游女及佩饰均不见。郑交甫怅惘良久。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也触动着诗人的心弦,并自然地引出下句诗来。
尾联写心中向往,求之不得,于是月下放歌,乘舟而返。游女解佩的故事,给诗人以无穷的遐思。诗人不禁悠然神往。“沿”字,用得亦极其神妙,更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表明不仅仅是一点月色,而是沿途通明,明月满舟,银辉一路,歌声不绝。此情此景,令人向往。 全诗有动有静。首、颔二联,以静为主,寓动于静;颈、尾二联,以动为主,寓静于动。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闻一多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南行
张潮
茨菰叶烂别西湾, 莲子花开不见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 人传郎在凤凰山。
【注】:茨菰,即慈姑,“茨菰叶烂”的时间当在秋末冬初; “莲子花开”,即荷花开放,这里当指第二年的夏天。
1. 诗歌前两句是如何以景入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诗的第一句先回忆点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茨菰叶烂”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第二句说现在不见人归,“莲子花开”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以景入情,细腻含情。
2. 诗歌最后一句“人传郎在凤凰山”,出人意表,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答:第三句由思而梦,按照一般写法,第四句可能就要写梦中或梦后的情景,可是诗人撇开了这个内容,凌空飞来一笔──“人传郎在凤凰山”。出人意表,而且还妙在诗也就戛然而止。消息传来之后,是喜是忧,是乐是愁,诗人却不置一词。那难言难诉之苦,隐隐怨艾之意,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结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把诗推向一个更为凄楚、失望的意境。明快而蕴含,语浅而情深。
【诗歌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联“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去年茨菰叶烂的时候在西湾送别,眼下又已是荷花盛开了,可盼望的人儿还没有回家。这是先回忆分别的时间、地点,再由此说到现在不见人归。说来简单,可诗人却描绘得有情有景,相思绵绵。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赏析篇五
《高三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集训》
2011届高三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①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远公:东晋高僧慧远,他爱庐山,刺史桓伊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东林精舍”。
1.“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中“始”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暮空闻钟”中的“空”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京口即事(之一)
清•顾炎武
白羽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六双归雁落,千里射蛟浮。
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
注:顾炎武,江苏昆山人。明末秀才。清初,参加抗清起义。失败后,周游四方,致力于边防和地理的研究。
此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先一年,南明弘光帝即位南京,史可法以大学士出镇扬州。
1.诗中的京口是指现在的_______(省市),“祖生”是指________(人名)。(2分)
2.简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6分)
临江仙(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意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阕的写作特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卜算子漫 柳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碪①、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注:①碪。碪杵之声。古代妇女,每逢秋季,就用碪杵捣练,制寒衣以寄外的征人。
1.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上阕是如何表达这种情绪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下阕中词人感情上的波澜起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1——2题。(6分)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如何理解“寒声碎”?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相比范仲淹《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好,你认为好在何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1——2题。(6分)
梦江南(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1.这两首词都采用虚写手法描述江南景致,请分别找出词中暗示采用这一手法的词语。(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皇甫松的《梦江南》“情味深长,在乐天《忆江南》上也”。你是否赞同王国维这一评价?请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共6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系裙腰 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己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冬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1.两词都写到了“荷”这一意象,请问两词分别描写出了什么时候的荷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的主人公有何不同?两词分别借荷抒发了主人公什么不同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②,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此词作于元祐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
②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
1.“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在词中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感慨与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描绘了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离人怎样的神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二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在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无山,但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显示出来了。
2.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公安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空’字情韵极为丰富,令结尾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
二、1.江苏省镇江市;祖逖
2.用典。简单举例说明即可。
如:白羽,指军队。释法震《赠袁将军诗》:“白羽三千驻,萧萧万里行。”扬州,史可法所驻之地。黄旗,《宋书•符瑞志》“黄旗紫盖见于斗牛之间,有天子气。”下,指所在之处。石头,指石头城南京。“白羽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写弘光帝即位,患难出师。
六双,《史记•楚世家》:“越人有好弱弓微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加诸归雁之上者,顷襄阳王召而问之。对曰:„„大王之贤,所弋(射取)非直(只)此也。见鸟六双,以王何取?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缴,时张(开)而射之?此六双者,可得而囊载也。”射蛟,《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上(武帝)自出浔阳,浮江,射蛟江中,获之。”“六双”二句,想望弘光朝君明臣良。
“祖生”二句,借祖逖比史可法。祖生,即祖逖,晋元帝时为奋威将军,兴师北伐,渡江,中流击楫,立誓要恢复中原。
典故只要大致能说出即可。
情感:作者希望弘光朝建立后能够君明臣良,并歌颂史可法的抗清精神,不忘恢复中原。
三、1.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来飞去。“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有着至情至性的词人,怎能不黯然神伤?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意境2分,反衬1分)
2.善于抓住细节(特定的画面、镜头都可以)描摹。词人选取了三处细节,令人物跃然纸上,相思之情倾诉笔端。
首先回忆起的是与小苹的初见,女子的衣着绣有两重“心字”,也暗示着两人的一见钟情。
琵琶的美妙乐声传递着心中的情愫,弹者含情,听者知音。
当时皎洁的月光下,小苹如彩云般飘然归去。如今的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彩云安在?物是人非,空寂中的苦恋令后人叹服。(细节1分,简析2分)
四、1.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或游宦异乡的客子暮秋时节登高怀人的愁绪)。(1分)上阕借景抒情(或衬托渲染)。“渐老”的“江枫”,“半凋”的“汀蕙”,说明已到了深秋。游子在深秋时节登临,更引愁思。视觉之外,又用听觉。秋色凋零,已足发生悲感,何况耳中又引进这种断断续续、稀稀朗朗的碪杵之声,残阳中回荡呢。古代妇女,每逢秋季,就用碪杵捣练,制寒衣以寄外的征人。所以他乡作客的人,每闻碪声,就生旅愁。这里也是暗寓长期漂泊,伤怀念远之意。(结合借景抒情、视觉听觉分析各1分)
2.下片先直接点出了愁恨的根源:人隔千里但两心思念。重又融情于景。(1分) “凭高”之意,无人可会,惟有默默无言而已。凭高念远,已是堪伤,何况又无人可诉此情,无人能会此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赏析篇六
《专题05 古典诗歌鉴赏-2014届高三语文试题精选精析分省汇编系列(福建版)(第01期)(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一.(2014届福建长乐二中等五校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1—2题。(6分)
登快阁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 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作者任泰和令时。②痴儿:作者自称。③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④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
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④③②①
2.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
【答案】
二.(2014届福建德化一中高三上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1—2题。(6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三、(2014届福建福州市高三上期末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1—2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②伶俜(pīng):流离失所。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3分)
四.(2014届福建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1—2题。(6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试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在这首词的上阙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情景并茂地表现出
来?(3分)
①
2.这首诗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
【解析】
五. (2014届福建福州市八中高三上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1—2题。(6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①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3分)
六. (2014届福建福州市八中高三上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1—2题。(6分)
渔家傲
欧阳修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沙滩上。
【注释】①当:作为。②厮:相。与下句“相”字互文见义。
1.词中所写的采莲姑娘形象有什么特点?请概括。(2分)
②①
2.有人说“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沙滩上”中“惊起”一词有“转折之妙”,请结合上下
句简析。(4分)
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下面两句笔锋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赏析篇七
《诗歌鉴赏总述教案1Microsoft Word 文档 (2)》
第一课时:诗歌鉴赏解题思路总述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鉴赏步骤
2、掌握形象、语言、技巧和思想内容考点的试题的解题思路
导学过程:
一、例题展示(10年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
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
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二、1. 请同学回忆解题过程(第一步干啥,第二步干啥,第三步干啥)
2. 讨论、提问、点评。
三、教师结合高考题答案进行讲解。
(一)1.明确主要写的是什么。 人、事、景、物
2.明确特征和表情词语,
3.根据特征和表情词语找出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4.根据写的是什么确定主要表达方法。
(二)审题,抓关键词,明确问的是什么,从哪答,怎样答。
关注注释,联想知识点菜单。
人物知识点归纳:
正面: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白描等 。侧面:环境、他人、他物。
拓展训练:
(10年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
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
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9摸底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为谁辛苦为谁甜?”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慨?(3分)
答:
(2)《蜂》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做分析(5分)
②③①
答:
练习答案:
1.(1)①同情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②慨叹世人每日劳心于功名利禄。 (3分,两种理解均可)
(2)①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物抒情)(象征)的手法(3分)。描写蜜蜂不辞辛苦的劳动,
成果却被他人所占,发人深省(2分)。
②先扬后抑的手法(3分)。前两句用极力称赞蜜蜂的占尽风光。后来落得“为他人
作嫁衣裳”,前后反差巨大,发人深思。(2分)。
(5分,答出一种即可给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9第三次模拟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①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②③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注】①挂席:又作“挂帆”。②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③精舍:佛教修行者的
住处。
(1)简析第四句中“始”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1)答:“始”字自然写出了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1分)在千里江面上扬帆而下,一路
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那秀拔的庐山突然出现眼前,诗人有相见恨晚之感。
(2分)
(2)诗人流露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2分)诗人远望清幽的庐山,想起了东晋高僧慧
远,此时东林禅寺近在眼前,寺院里隐约传来阵阵钟声,隐逸之情渐生。(3分)
第二课时:鉴赏诗歌的形象
学习目标:
1、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步骤
2、掌握鉴赏形象的表述语及表达式。
导学过程:
一、回顾提问:
总思路?(一)1.明确主要写的是什么。 人、事、景、物
2.明确特征和表情词语,
3.根据特征和表情词语找出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4.根据写的是什么确定主要表达方法。
(二)审题,抓关键词,明确问的是什么,从哪答,怎样答。
关注注释,联想知识点菜单。
诗歌有那几种形象?人、事、景、物。
它们的解题思路和表述语各是什么?
人物形象表述语:
诗中塑造了 形象 (什么形象) 。 (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
基本特征),抒写了 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
景物形象表述语:诗歌描写了 (景物、图景的特点) (景物、
图景)。通过对 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景物的特点),表达(抒发)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事物形象表述语:诗歌描写了 (物象的特点) (物象)。通过对 的描写(结合原诗具体分析物象),表达了作者的
(一)、人物诗形象鉴赏题解题示例及训练
明确解题思路:
(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
(2)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概括形象的意义。(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示例1:分析诗中塑造诗人的形象。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选自人教版第三册高中语文课本)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后明确:
解题思路:
(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诗中塑造了一个满头白发,多愁多病,但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在高台上愁肠百结的诗人形象。
(2)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诗人悲秋独自登上高台,繁霜鬓、潦倒。
(3)概括形象的意义。(抒发了形象的感情)抒写了诗人的长年漂泊、老病孤愁、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复杂感情。
依据答题模式,形成答案:
诗中塑造了一个满头白发,多愁多病,但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在高台上愁肠百结的诗
人形象。诗人独自登上高台,借酒浇愁愁更愁。抒写了诗人的长年漂泊、老病孤愁、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复杂感情。
示例2:
鉴赏下面这首诗歌的形象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后明确:
答案:塑造了久客他乡的游子形象。他在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抒情主人公对家乡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师生共同总结思路及表述语:
思路:1.写的是谁?2.知道是人物形象后,要弄清人物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人物干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
表述形式:1.确定句子主干。.这首诗塑造了……形象。
2.将上面的分析转换成宾语的定语。这首诗塑造了……的……形象。诗人自身
形象的鉴赏思路和表述语与之基本一样。
练习:1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 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问题:“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一个隐士,“五柳”则是指大诗人陶渊明,作者借此二人生动地刻画了隐士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隐士的形象
塑造了一个远离世俗,热爱自然,安闲洒脱的隐士形象。柴门之外,拄着拐杖,迎着晚风听蝉鸣、泉声,看落日、炊烟,与放达纵酒的隐士和谐相处。抒写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练习:2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分析感情只能从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入手。抓人物语言:“念”、 “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第三课时: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2
一、学习目标:
1、巩固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步骤
2、巩固掌握鉴赏形象的表述语及表达式。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总思路?
1.明确主要写的是什么。 人、事、景、物
上一篇:形容火的说说
下一篇: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