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山美水美的诗句

| 公卫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公卫执业医师】

比喻山美水美的诗句篇一
《1.古诗词三首 文档》

笔峰小学电子备课课时教案

第 一 课时

第 一 课时

比喻山美水美的诗句篇二
《1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课题:古诗词三首

课型:古诗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 品味诗句,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安排:2—3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预习探究 合作交流

1.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2.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并提示书写

谙——暗:区别音、形、意

3.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4.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三首古诗词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三首诗词的内容。

四、作业设计

1. 做《配套练习》第1-4题。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朗读

2.试背诵

二、品读体验

(一)品读《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品读《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品读《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三、巩固延伸

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四、总结

评价学生课堂表现

五、作业设计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

学生在背诵方面表现较好,背诵较快,但是在意思的理解方面欠缺。

四年级语文:邓平立

比喻山美水美的诗句篇三
《四下语文第一周》

湄 潭 县 中 小 学 教 案

第 一周 2015年 月 日 星期 第1 课时 总第1 课时

教导处检查签章: 年 月 日

湄 潭 县 中 小 学 教 案

第一周 2015年 月 日 星期 第2课时 总第 2 课时

湄 潭 县 中 小 学 教 案

第 一 周 2015年 月 日 星期 第3课时 总第 3 课时

比喻山美水美的诗句篇四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比喻山美水美的诗句篇五
《古诗词三首》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1周 2011年2月15日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 抄写生字。2. 读、背三首诗。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第1周 2011年2月16日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通过什么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呢?

1、 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2、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3、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4、 理解诗意:(课件出示)

所有的鸟儿都向着高空飞散了,朵朵白云都悠闲地飘走了。

和我互相对视而不感到厌倦的,只有那孤独的敬亭山。

5、 小结:这首诗抒发作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同时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之情。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总结。

教学后记:

比喻山美水美的诗句篇六
《浅论中国古诗中的山水美》

浅论中国古诗中的山水美

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我国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然而,我们民族审美趣味所崇尚的“自然”,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概而言之,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艺术创作要有感而发,而不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二是创作过程中追求自然感兴、“直致所得”,而不要苦吟雕润;三是美学型态上偏嗜自然清真乃至自然平淡,反对堆金积玉、一味求奇。而且,这种追求、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其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深入影响到艺术中的结果,是民族心理在艺术审美中的反映,也是艺术传统、特别是以陶渊明、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在文坛上取得高度成就、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这一艺术实践的结晶。通过对自然美的内涵及其成因的考察,我们发现,除了讲求有感而发这方面的内涵以外,自然美的其它所有内容都与山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宋人龚相有一首题名为《学诗诗》的论诗诗,其中有二句云:“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依自然”,前一句是批评人工雕琢补衲的,而后一句则直接以高山流水来形象地展示自然美的内涵。崇尚自然与自然中的山山水水确实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自然美的崇尚与追求,应该追溯到先秦道家身上。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把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解释为“自然”。庄子更是进一步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对于这种自然无为的境界,庄子还在《齐物论》中对“天籁”进行了颇为形象的描述,指出它“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否定了任何人力的推动,充分肯定了它的自生、自发、自然。老庄的这一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对后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自然”一词在老庄思想中,还主要是一种带有抽象意义的哲学范畴。这一自然而然、不假人工雕饰的状态,尽管庄子以生动、具体的寓言进行了说明,但仍然带有某种玄虚、神秘的成分。然而,后代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和阐释者们则尽量把老庄的自然之道具体化到外在自然界上,特别是具体化到自然的山山水水上。因为山水块然而生,没有人为造作的成分,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神奇美妙的造化伟力。

然而,这种哲学上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审美中的自然之美的充分移植和转化,除了上述以具体和山水来解释自然之“道”而形成的类似于“山水是道”的观念外,更为直接的则是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推动。作为一种理论型态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它首先必然是审美创造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抽象。纵观我国古代自然美观念的提出和形成,可以毫不武断地说,它与以山水、田园为表现对象的艺术流派的创作成就和经验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六朝山水审美意识的大觉醒、大拓展,在艺坛上出现了以模山范水为主要内容的山水诗画。尽管早期山水文学在艺术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如追求形似、新奇、曲写毫芥,离自然清真的境界尚有很大差距。然而,一旦山水进入艺术表现之中,随着艺术表现技巧、欣赏趣味的进一步提高,必然带来山水文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如果说,谢灵运在山水文学创作上还存在着许多局限的话,那么到了唐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则把山水诗文推向了浑然天成的境界,自王维开始的南宗山水画,也逐渐占据了画坛的主要位置。加之陶渊明的田园山水醇美境界的重新被发现,从唐末开始遂演成了崇尚自然的高潮。深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并以之作为其诗歌美学基石的司空图,就是奠定这种

审美趣味的重要诗歌美学理论家。司空图在艺术创作上标举“直致所得”,主张艺术美的“妙处皆自现前实境得来”(许印芳《与李生论诗书跋》),继承并发展了钟嵘的“直寻”说。而在审美型态上,司空图继承了钟嵘的“自然英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追求,并发展成为一种对自然平淡的美的崇尚和偏嗜。《二十四诗品》尽管列举了二十四种品格,但正如杨廷芝在《二十四诗品小序》中所论,它们“无往而不归于自然”,真正突出并偏爱的却是平淡自然一路。司空图论诗力宗王、孟的山水田园,主张王右丞、韦苏州的“澄澹精致”,正如许印芳所言,“表圣论诗”,“举右丞、苏州以示准的”。(《与李生论诗书跋》)因此,无论是他的“直致所得”所体现的自然感兴的创作主张,还是他的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除了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之外,主要还由于他是以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经验作为理想对象。而且老庄的自然之道对艺术审美的影响又是通过山水等自然物这一中介而实现的。特别是司空图的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更是隐遁山水的士大夫所具有的那种超逸自然、虚静恬澹的胸怀的写照。《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一品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语,悠悠天钧。

“天钧”,指自然陶铸。《庄子•齐物论》言:“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这里,一切都是自而然然,犹如“幽人空山,过雨采苹”。人以恬澹自然之心徜徉在平淡朴素的自然山水之中,触景生情,物我合一,一切景语皆情语。司空图就这样以老庄的自然之道作为其诗歌哲学,以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实践作为其美学典范,又本身以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等自然意象作为表达方式,为我们勾画出自然美的醇美极诣。司空图的美学理论,不仅在文学方面对后代产生了极大影响,书画理论也享其余荫。清代黄钺作《二十四画品》,不仅在形式上完全模仿司空图,美学思想上也受其影响。该著“专言林壑理趣”,(《二十四画品•序》)从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归纳出“听其自然、法为之死”的理论主张,也体现了对自然美的一种崇尚和追求。

司空图诗歌美学深深影响的宋代,是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向艺术各领域推广并定型化为我们民族普遍风习的时期。苏轼可以说是这一审美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杰出代表。苏轼不仅继承了司空图的诗歌美学遗产,而且把“自然”的审美理想扩展到书画领域。”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之一)“无穷出清新”。(《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天工”即自然天成,“清新”就是自然清真,如出水芙蓉那样自然可爱。苏轼在《读道藏》一诗中说:“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芙蕖”即“芙蓉”,与前贤所讲的“出水芙蓉”同;而“道集由中虚”则取自于《庄子•人间世》中的“惟道集虚”的“心斋”,“至人”亦是《庄子》一书中的理想人物。这里反映出他心目中的自然清真的审美境界是老庄哲学向艺术审美的延伸。而且,在自然美的形成过程中,苏轼同样以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作为其理想对象。尽管他承认李、杜诗“凌跨百代”,使“古今诗人尽废”,但却更钟情地认为:“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后来诗人“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因此,他对司空图的诗歌美学中的自然平淡的审美趣味推崇备致,“信乎表圣之言”、“恨当时不识其妙”(《书黄子思诗集后》),表明了他对司空图的极端崇拜。这就是说,苏轼崇尚自然平淡的审美理想,也是通过对以山水、田园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诗歌进行审美体认和理论总结而得出。不仅如此,苏轼还在表达其自然美的理论时,经常以山水来作为比喻,

直接从山水的具体形质上领略其文理自然之趣。他的父亲苏洵曾以风水相遇而自然成文来引发其自然无营的文学思想:“无意乎相求,不期面相遭,而文生焉”。(《仲兄字文甫说》)这一比喻对苏轼有深刻的影响,后来苏轼言诗赋杂文,主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在《自评文》中亦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所执著追寻的这样一个实出现象:包括苏轼在内的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与道家思想的深入影响是分不开的。而从老庄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境界中的自然美的延伸、转化、移植过程中,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界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

比喻山美水美的诗句篇七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王媛》

四年级 下 册备课

第一单元

第 1课时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7279.html

    【比喻山美水美的诗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