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乡村农民诗词

| 药学职称考试 |

【www.guakaob.com--药学职称考试】

描写乡村农民诗词篇一
《描写农村风光的词语》

③描写农村风光的词语:

④讲商店生意兴隆的词语:

(5)你能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吗?

小狗(汪汪) 青蛙( )小猫( ) 蝉儿( )小羊( )

蟋蟀( )小鸡( ) 公鸡( )小鸭( )

乌鸦( )

写眼睛“看”的动作的词就有几十个:

如:看 瞧

看 望 见 观 盯 瞪 瞄 顾 瞥 看见 观察看

细看 观察 探望 仰望 眺望 张望 观望 斜视 凝视 巡视

怒视

窥视 俯视 鸟瞰 瞻仰 打量 测览

表示“想”的心理活动的词:

如:想念 沉思 心想 考虑 怀念 寻思 幻想 思索 惦念 心思联想

惦记 思念 冥思 妄想 回想

写“手”的动作的词:

描写乡村农民诗词篇二
《描写乡村的古诗词》

描写乡村的古诗词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新凉》——徐矶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山村五绝》——苏轼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

《风流子》——孙光宪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葓开,门外春波荡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描写乡村农民诗词篇三
《田园诗歌》

历代田园诗词概说(ZT)

一、

所谓田园诗,应是指歌咏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歌。人们通常把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些诗称为“田园诗”,因而后世的文学家便把田园诗的范畴限于隐居乡野诗人的作品,把其题材局限于写农村田园的风光和隐士的乡居生活。这样的理解,大致符合早期文人田园诗的创作情况,但它既不能包括《诗经》及汉乐府中许多写农村田园生活的作品,也无法概括唐宋以后田园诗内容的全部,因而是片面的。

田园诗创作公认的典范作品是范成大的田园诗作,而其代表作首推《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中有许多内容是狭义的田园诗定义所无法包括的。如:“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再如:“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铜钱买酒回。”显然这两首诗中既未写农村田园风光,也没有隐士的形象,却反映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所受的剥削。诚然,写这类题材并不始于诗人范成大,只是在此之前它习惯上不被文学家视为田园诗。范成大对田园诗的最大贡献也许正在这里。他把以反映农村现实的诗作归入田园诗苑,使田园诗上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也把传统的田园诗从仅写知识分子闲情逸致的狭窄樊篱中解放出来。

因此,如果以范成大的田园诗为标准来确定田园诗的疆域,田园诗应指以农村为题材,反映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歌。它既有写农村自然风光和隐士生活的一面,也包括乡村的民情风俗、农民的劳动生活、农村的阶级剥削和压迫等内容。这样的认识,不仅更符合我国古代田园诗创作的事实,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田园诗的思想价值,使它较之山水诗、咏物诗、爱情诗更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二、

《诗经》中一部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其代表作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苢》、《魏风》中的《伐檀》、《硕鼠》,这些作品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奴隶们从事农业劳动和艰苦生活的情况,并辛辣讽刺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诗作大都出于社会下层人民之口。汉乐府中以农村为题材的田园诗不很多,但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中如《江南》诗展示出江南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男女青年劳动生活的快乐,而《平陵东》则写官吏公开劫掠农民的财物。这些早期田园诗作开创了田园诗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的田园诗创作及整个诗歌创作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位田园诗人。他接近农民,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他的许多诗歌,表现对劳动和农村田园风光的赞美,道出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生活和情趣。由于他的诗风格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语言上也很有成就,因此对后世田园诗的创作影响极其深远。

唐代是田园诗创作异彩纷呈、云蒸霞蔚的时代。初盛唐时期,经济繁荣,优裕的物质生活,使诗人陶情田园山水,他们或把隐居乡野山林作为求官出仕的“终南捷径”,或因官场失意,把过乡居生活作为超脱宦海风波的方式或麻痹政敌的韬晦之计。这一时期还产生了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派。孟浩然以布衣终老,隐居故乡的鹿门山。王维在仕途受挫后,买下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庄,亦官亦隐。他们的田园诗具备下列两个特点:一是与山水诗融合,许多写山村自然景观及隐士生活的田园诗,与山水诗已无明显的区别,充其量也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如《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新晴野望》、《过故人庄》

等。二是王孟(尤其是王维)的诗较之陶渊明、谢灵运更重视意境的刻划,从大自然恬静的美景中显示出诗人高蹈出世的情操和志趣。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桃源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无不如此。王维的田园诗,意境既浑融完整,又多精工刻划,语言也清新洗炼,可谓从内容到艺术上都融合了陶谢二家之长。由于王维崇尚佛老,故他的田园诗更静穆,诗境更有层次,有更深的底蕴,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他们很少写农民,从不接触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因而其思想价值不高。

李、杜二位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前后的流离漂泊中与农民有了广泛接触,甚至定居乡间。他们的诗中或写农民的劳动生活,或写农村的自然景物,或写战乱年代农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李杜虽不以田园诗名家,但其田园诗作同样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同时代的诗人如储光羲、韦应物、戴叔伦,也都不乏田园佳作。

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痈疽一直未能根治,战乱、灾荒、统治者的巧取豪夺给人民带来不幸。“国家不幸诗家幸”,中晚唐时期却成为现实主义田园诗作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田园诗虽也有“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杜牧《商山麻涧》)、“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那样恬适、宁静的乡居生活,诗人笔下更多“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唐彦谦《采桑女》)的血泪篇章。中晚唐的田园诗较少受陶、谢的影响而上接《诗经》和《汉乐府》。许多作品讽刺辛辣,见解深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这一时期的田园诗还有两个特点值得一提,其一是善于向民歌学习。这些民歌原先是用于歌颂农民的劳动和爱情,故刘禹锡、白居易等仿效民歌的作品,较多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其二是与新乐府运动的密切结合,张籍、王建、白居易便是善于写田园乐府诗的大家。如张籍《野老歌》、王建《田家行》、柳宗元《田家行》、白居易《杜陵叟》都是这类田园诗的杰构。

宋初的田园诗创作受中晚唐诗风影响,这与当时整个诗坛的情况是相似的,但在这一领域中西昆派诗人并未涉足。这是因为西昆派诗人大都是达官贵人,他们不仅没有亲身体验躬耕乡居的隐士生活,对民生疾苦则知之更少,因而宋初田园诗中看不出贾岛、姚合、李商隐的明显影响。这一时期写作田园诗较多的是受白居易和晚唐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影响的一些关心民瘼、政治地位不高的诗人。如王禹偁《田调》、《村行》,梅尧臣《田家语》、《陶者》,张俞《蚕妇》。这些诗还未打上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烙印,也还未形成自身的明显特点。

开创宋代诗风的苏轼、黄庭坚及大政治家、大改革家王安石的田园诗作,则不仅一般具有关心人民疾苦的内容,而且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如苏轼之《山村五绝》,便尖锐讽刺王安石变法中的弊端。由于盐法太苛,百姓没有盐吃,有的甚至铤而走险去带剑贩卖私盐。其《吴中田妇叹》更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尖锐讽刺了“青苗法”。黄庭坚之《上大蒙笼》、《劳坑入前城》诗中也说:“今日有田无米食”,“正苦无钱刀”也写出“青苗法”实行中的弊端。这里显然不难看出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之相反,王安石的《后元丰行》则热情讴歌新法实行十年后农业大发展,社会出现暂时的安定景象。毫无疑义,这是对新法理想化的歌颂。王安石变法使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农民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诗中出现如此政见旗帜鲜明的田园诗作,这在整个田园诗词发展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词作,最早为张志和《渔歌子》,其后五代孙光宪《风流子》也以描写田园风光为内容,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唐五代词中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毕竟是很少的。我国词史上第一个较多写作田园词的是北宋大词人苏轼,如他去徐州城东石潭谢雨途中所作的《浣溪沙》五首便是其代表作。它拓宽了词的领域,使词空前深入地走向人民,走向社会生活。南宋词人辛弃疾也是写田园词最多的大家。他自号稼轩,据其自己解释,就因为“人生在世,当以力田为先”。他的田园词作大都写

于退居带湖、瓢泉时期。其中《清平乐·村居》、《鹧鸪天·代人赋》等均为脍炙人口的田园词章。这类田园题材的词作,较多使用白描手法,以质朴清新的格调,反映出农家生活的片断和农民的音容笑貌。陆游一些写渔父闲适自在生活的词作,实际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陆游还和杨万里、范成大以写作田园诗著称。他们都是年老告别官场以后长期退隐田园的。他们对农民所受的剥削压迫寄予了满腔同情,其中尤以范成大的田园诗作成就更高。它描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宋代农村的风土人情,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难能可贵的是他把对农村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并以浓墨重彩写到农民的劳动和生活,赋予以闲适为其特征的田园诗以更深刻的内容,使近两千年来千汇万状的田园诗汇入一流。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历来被推为田园诗的光辉典范,这是因为它不仅题材开阔,而且诗句清丽明快,形象鲜明生动,而成为田园诗发展史上的丰碑。

值得一提的是宋亡以后月泉吟社遗民诗人的田园诗。月泉吟社是吴渭、谢皋羽、吴思齐发起成立的。他们于丙戌年(1286)小春望日(十月十五),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至丁亥年(1287)正月望日收卷。后收得2735卷,评选出280人。于三月三日发奖。其中颇多值得一读的好诗。如此众多的人参加同一题目的田园诗创作,这是我国田园文学史上的空前盛事。

金元时期的田园诗词为数不多,但却独具特色:其一是诗与绘画艺术的紧密结合,其二是多反映牧民生活的作品。金元时期是我国书法绘画艺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大书法家、画家赵孟〖FJF〗瞓〖FJJ〗奉太后懿旨作的《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大画家倪瓒的《荒村》、《东林隐所寄陆征士》等作品均为诗画结合的田园诗代表作。赵孟〖FJF〗瞓〖FJJ〗虽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他被荐于朝之前显然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农事很熟悉,故这些田园诗历历如绘,颇有诗情画意。倪瓒为元四大画家之一,尤擅水墨山水画,他的诗多取材于太湖一带,田园与山水融合,意境幽淡萧瑟,且诗中有画。金元两朝还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故田园诗中也多牧歌式的作品,这在少数民族诗人的作品中尤为常见。

明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成就平庸的时代。田园诗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并未能使人有一新耳目的创新。但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品在明代田园诗中还是随处可见的。从明初的高启、于谦,到明末的张纲孙、陈子龙,都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反映人民苦难遭遇,能下千年之血泪的佳作。钦叔阳的《税官谣》还以诗记叙了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昆山农民葛成领导的抗税斗争。这在明以前的田园诗中是很少见的。

清诗是继唐诗、宋诗之后又一个高峰,其数量之大,使唐诗也瞠乎其后;其成就之高,也是可与唐诗媲美的。清代的田园诗,同样具备这样两个特点。清词是与宋词并峙的又一个高峰,其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也远出宋词之上,其田园词亦然。

清初战争不断,农民除经济上受沉重剥削外,还得为军队服劳役。施闰章《牵船夫行》、陈维崧《贺新郎·纤夫词》对此都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这段时期,农民、盐民受苛捐杂税的残酷盘剥,以至岭南一带竟发展到人吃人的地步。宋琬《同欧阳令饮凤凰山下》、吴嘉纪《绝句》、屈大均《雷女织葛歌》、《菜人哀》都反映了这样的事实,令人读之下泪。清初一些遗民诗人(如顾炎武)也写过一些反映隐士生活的诗,但他们并未忘怀国仇家恨,隐居往往是抗清活动的思想准备。

随着清政权逐步巩固,经济繁荣,物质生活也逐步富足起来,田园诗词从题材到审美趣味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知足饱和,恬淡自适的田园诗词又应运而生了。如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王士祯《真州绝句》都是这一类的作品。其写景优美,笔致清新,恬淡自然,与陶谢、王孟的田园山水诗格调相近。但清代是我国最末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的生产关系已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清朝后期更为腐败,统治者

穷奢极侈,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加剧,加之自然灾害,使农民的生活每况愈下。这样的社会现实反映到诗词中,使清代中后期的田园诗创作中又涌现出大批现实主义杰作。周弘《道旁叹》揭露赈荒之弊,查慎行《村家四月词》写农民以人拉犁的苦况。蒋楛《河堤曲》以民谣形式,写黄河泛滥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令人欣喜的是从田园诗中传出的不仅是农民的痛苦呻吟,还传出愤激反抗的呼声。如赵执信《甿入城行》写县令以赈荒名义到农村催租逼税,激起农民的反抗,这是古代田园诗中不多见的光辉篇章。

鸦片战争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西方文明与血和火一起闯入中华大地。但这一切并未给中国农民带来福音,它只导致中国封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田园诗人笔下的农村,已完全见不到恬静与幽美,到处是饥荒、弃儿、流民„„。魏源的《江南吟十章》写苏州农民将粮田改种花木,道出封建经济的破产。陆嵩《鬻儿行》、姚燮《谁家七岁儿》、贝青乔《杂谣》便写出荒时暴月,农民被迫逃荒讨饭,小儿被遗弃或被卖掉换粮。郑珍的《经死哀》、黄遵宪《邻妇叹》、周实《睹江北流民有感》都艺术生动地写出封建社会末期我国农民生活的苦难。他们这啼饥号寒的呐喊,仿佛产妇分娩时阵痛的呼叫。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应该被埋葬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就要在这痛苦的呼唤声中诞生。

三、

我国田园诗词源远流长,历来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手法,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地反映了两千多年我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其中许多作品,甚至比正史更具体深刻地反映统治者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如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出兵攻宋,朝廷因正规军不足,下令征集乡兵。地方官为邀功而滥行征点,又适逢夏雨成灾,梅尧臣在襄城知县任上作的《田家语》、《汝坟贫女》两诗就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点弓手”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有些田园诗还能印证正史:《明史》记载于谦任山西巡抚时因平反冤狱,救灾赈荒,兴修水利,使人民安居乐业。于谦本人在《平阳道中》以“相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实况。古代田园诗词中的许多优秀作品是我国现实主义文苑中的瑰宝,至今仍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

田园诗词与民歌有着血肉的联系,早期见之《诗经》、汉乐府中的田园诗自不待言,唐宋以来的田园诗词与民歌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联系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田园诗大量见之于新乐府诗人如张籍、王建、白居易的乐府诗中。这些“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田园乐府诗显然胎息于民歌。其二是模仿民歌曲调创作的田园诗词。最典型的是中唐刘禹锡、白居易的《竹枝词》(又称《巴渝词》),便是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改词而成。此外如《杨柳枝》等也都是向民歌学习的产物。民歌本属社会下层人民(主要是农民)的口头创作,因而这类受民歌影响而写作出来的田园诗词,大都能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艺术上也大都独具特色,新颖别致。

田园诗与山水诗在文学史上是一直被相提并论的,但山水诗的出现要比田园诗晚得多。《诗经》及两汉的诗歌中没有以山水为题材的,两晋玄言诗中已有写山水的成分,但山水诗的兴盛是在宋齐时期。山水诗与田园诗的作者大都是同一类政治上失意或隐居山林以等待一朝交泰、飞黄腾达者,或是从官场退休林下、颐养天年的人。山水诗与田园诗的交叉发展如同珠江的支流北江和西江一样,它们来自不同的源头,在三水附近合流了,随即又分开了,但分流而下的江水中已分不清哪些水来自北江,哪是来自西江。盛唐以后写农村自然风光的田园诗与山水诗已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部分作品中甚至兼及这两方面的题材。明清时期,这样的作品已颇为可观了。而另一部分反映现实的田园诗,则与山水诗一直并行发展,没有相互融合。融合和分流是文学题材、形式发展的两种方式,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关系也正如此。但从艺术上来说,田园诗比山水诗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这是与其题材的多样性是一致的。

总之,我国历代的田园诗词,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某些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可以成为文学体裁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这些田园诗词,使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代社会,可以从中研究古代农村的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田园诗中大量写农村田园风光的诗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给人美的享受。对我国历代的田园诗词,我们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描写乡村农民诗词篇四
《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

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宋)陆游《游山西村》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宋)翁卷《乡村四月》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描写乡村农民诗词篇五
《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

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描写冬天景色的诗句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杨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雪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报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

回答者:匿名 5-13 10:17

1。炊烟

在我看来,走进乡村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随处可见的炊烟。我钟爱炊烟,一如我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

我是一个习惯于早起的人,即便是很晚很晚才睡下,第二天也照样会早早的醒来,这似乎已经是习惯了。可是乡村的炊烟比我更早的醒来,温柔的升起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上。

乡村的生活是极有规律的,就如这炊烟,一天便能三次见它升起。

早晨,天色往往最见清淡,这时的炊烟在我看来是最彻底的,而且乡间最清凉的风也只有在早晨才能领略的到。

在清淡的天空下,伴着清凉的晨风,你会看见炊烟婀娜的身姿,看见它缓缓的升起然后渐渐的淡去。

我想,这样的炊烟才是最让人惬意的。

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的霸道。这个时候你若想看见炊烟非得仔细才行。乡村里的炊烟不比城里那么张扬,它总是丝丝缕缕,却让人打心眼里喜欢。 这时的炊烟应该是最随意的。

而到了黄昏,炊烟的升起总会让人有很多的感慨。如果你出门在外,或是外出劳作了一整天,看见乡间四起的炊烟,心中涌起的应该是一种温暖的感觉,亦或是一种归心似箭的急切。

傍晚的炊烟,总是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很多。

其实不然,暮色四起的时候,乡间昏黄的灯光从不同的窗户里透出,伴着袅袅升起的炊烟,的确是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我想,这时的炊烟才是最最纯粹的吧。

王菲有一首歌“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这首歌,这其中解不开的情结大概就是炊烟吧。

{PS:远远的看着炊烟,有的是一种神秘,不过我走近它,有的是另一种感觉。 在乡间,一般人家里的厨灶都是靠着墙角的,而由于他们大多是以木柴为燃料,所以四周的墙都被熏的乌黑,而烟筒是在厨灶的上方,靠着墙角,倚着其中两面墙用短小的砖块砌成,高出屋顶约半米长。炊烟就是在这袅袅升起的。(当然也有例外)

不要以为烧柴火会熏黑烟筒墙壁甚至屋子有什么不好,其实用木柴烧出来的东西那才叫好吃呢。各种不同的木柴燃烧起来会散发出不同的香味,夹杂在食物的香气里,然后随着炊烟缓缓飘过来,闻过后简直让人垂涎了。}

2。田埂

它是乡间的一种小路,但又不同于其它小路。

它是在水田和水田之间用泥堆成的。不高,往往才高出水田一二十厘米。如果水田里的水很多,那么这些田埂便是软的,一脚踩下去会让人忍不住去想,它会不会塌下来,或是让人陷进去?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样的事是很少发生的,除非你有足够的重量,有足够的倒霉。

我喜欢走在田埂上。

很多时候,我都是提着鞋,赤脚沿着田埂慢慢的走着,没有目的,只是一直走着。一些新垒起来的田埂还没有长草,走在上面总会有一些湿湿的泥巴调皮的从我的脚丫缝里钻出,有意思极了。或者有的田埂上栽种了大豆,一路走过,大豆的叶苗挠的我的小腿痒痒的。

每当我这样的从田埂上走过,心里总会想起这样一篇童话:有一个国家,她给本国的农民分土地的时候总是让他们用自己的脚去丈量,能走多远就能分得多大的一块土地„„

然后我会笑,想着如果这样,我应该也会拥有一块很大很大的土地吧。

3。草地,牛

草地在乡间是随处可见的,因此并不象它在城里的存在那么有意义,如果一定要说它有什么的话,那也一定是和牛联系在一起的。

每天的清晨和黄昏,草地上总是有着很多很多的人在那里放牛。由于牛吃草和羊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总是尽可能的呆在一个地方细嚼慢咽)所以在草地上放牛的人儿也就留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放牛的人一般不大,多是二十岁以下五岁以上。他们中有的在草地上看书(农村的孩子读书总是很用功的),有的睡觉,还有的打牌。更小一点的孩子就在草地上奔跑嬉戏着。

而这些牛,大多都在脖子上挂着铃铛(这是方便牛走丢后更容易找到)。当牛吃草的时候,脖子一动一动的,铃铛便发出清脆的响声。

整个草地热闹极了。

4。小溪,井

乡间,最不能少的就是有一条小溪了,或者说是一条小河。

小溪通常不大,不过两三米宽;也不够深,水少的时候只要挽高点裤腿就能淌过。但是这样的小溪却是极其重要的,人们的日常用水大多取自这。洗衣,淘米,洗菜。到了傍晚,还会有很多的小孩聚到溪边游泳呢。

乡村真正的饮水是井水。

井水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的地下水,从石缝里滴出,经时间的消磨自成的井,这样的井往往不大,需要用水时得用勺子小心的一点一点的取,很是珍贵,不过这水是的的确确的好,冬暖夏凉,可口的很。另一种井是是自家挖掘的。需要挖很深很深,直到有地下水源源不断的渗出,再细细的整理一番,好好的澄清几天,便可用木桶往里取水引用了。

5。床

这种床在农村是有地位的,先前也只有有钱人家才有的,或是办喜事时特意请木匠做的,古朴的很。

这样的床很宽,因此床底有了 很大的空间;它的床沿很高,任何人睡着也不用担心会不小心摔下来。床的周围都是花雕,做起来很废功夫的,尽管很粗糙,但这也大概就是这床显得大气的原因了。床顶斜斜的,是为了挂蚊帐。 床的周身都是选红色做主色,大概是想突出它的庄重吧!

6。蛙声

夜深时分,一切都安静下来,青蛙成了乡村的主角。

当你躺在床上,听青蛙的叫声,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

青蛙的嗓门大,听它们叫唤,就好象就在窗外,说有趣也有趣,说讨厌也讨厌,再或者就是习惯了。

假如你想在晚上好好的睡上一觉,就不能觉得这样的蛙叫很有趣,太兴奋了怎么能睡的着?也不能觉得太讨厌,要不就觉得烦躁了。你需要的就是去习惯它,平静下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样你便能很快进入梦乡了。

7。蚊子

乡村的蚊子极多又极其的厉害。

它们往往个头很大,嘴很尖,只稍轻轻的盯上你一口,那么就会起一个很大很大的疙瘩,红红肿肿的,怕是要很多天才能消失的。

„„

在乡村生活了几天,有很多的感触,也学会了很多的东西。

每每走在田埂上,看远处升起的淡淡的炊烟,心里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我感动,是因为我站在了乡间,可是我也迷惑,这是我一直寻找的真正的乡间生活吗?

还或者是缺少一些什么吧,我等待着下次。再次体会,再次感动。

回答者:神圣霹雳地域火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5-15 18:29

雨丝细腻的、轻柔的、无声无息地甚至是没有颜色地从天际来到人间。轻呵着方寸的土地,摩婆着土地上的生灵万物。

目光横越湿润,穿过玻璃的透明,开始找寻这雨丝的踪迹,想扑捉它轻捷的身影。

然而它的调皮却用透明回对着我和大地,那飞动的舞姿始终不能落入眼帘。可这并不能阻隔我对它的感触,目不能及并不代表心灵不可抵达。

我知道它此时就是我心中的模样,正顺着思海里那条清晰的纹路,飞落到窗前的疏叶上,然后汇聚成珠,从叶的一端滑向叶的另一低角,从晶莹施放到欲滴,旋

而滴嗒成曲。这一程的行径,不恰似一个不用阳光透射也懂得眨动眼睛的精灵吗?

灵动就是彼岸。这样的微雨,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让人凭窗凝目?

当雨丝细蒙蒙地拉灰视线,内心深处的那份燥动竟安然地静默下来。就好象眼前在阳光下原本杂乱的房建,在雨丝洗去纤尘的喧浮后,在灰色不经意的渲染下,开始显露出它的错落有致。白灰的建筑以格子的线条正好映衬着灰蒙无际的天空.。

而远处的房屋迷离在若隐若现中,披着神秘的轻纱,晃动着参差的树影,在雨中传递着幻觉的美魅。那青与黄在深秋的替代中,亦消减了几寸阳光的分明和逼人,多了一份柔和在风中低吟。它的或痴或嗔,都是诗人笔端难辞的深情。

田园里更有忘季的青菜,扬着碧嫩的脸,在雨丝的滋润下开始绿油油地歌唱。即使是隔着栅栏,我亦能听到它们的欢呼,一丛丛、一簇簇......

于是,在这个时候我会打开栅栏,让自已散漫在田园小径。抛却雨伞的横隔,与微雨做着最近距离的接触。

直至丝丝的凉意穿透我薄薄的长裙,我才意识到季节的替换。身居南方就是这样,经常就在毫无界线的准备下,迷糊闯进一个新的季节。不过这样也好,让许多的醒悟突然出现在自已懵懂的笑容里,而不是捕捉在莫名的季节替换感叹中。

此际微雨蒙蒙,虽已堪称冬雨,可它独有的气息里却卷着不言的温柔。喜欢它悄悄地落在我的肩上、发丝上、以亲吻的方式,用深藏的甜蜜包围着我。

几束搭在肩前的发丝,渐而有了它剔透、朦胧的身影,低目望着它,想象着自已因它而将变得更加的美丽,微笑已然泻满我的唇角,穿透冬的薄寒......

在微笑的时候,我诚然会想到你。原来不论是月色如水,还是微雨蒙蒙,只要你心存感动,美丽将永远存在

回答者:zxfvgds - 兵卒 一级 5-19 18:12

美丽的乡村

清新的空气在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享受到什么清新空气?即使偶尔感触到远远天边袭来的柔风,但却夹杂着无数呛鼻抑或令人近乎窒息的莫名气味,并充盈于各种噪音之中,磨损于光怪陆离的灯光之间,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钢筋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烂泥塘里散发的一阵气味,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乡下的人喜欢盯着烈日走,在地里背朝着青天白日默默地挥汗。他们手捧着黄土

描写乡村农民诗词篇六
《田园诗词》

描写乡村农民诗词篇七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大 众 文 艺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闫建利 (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摘要:辛弃疾存词有600余首,是宋代词人中存词数量最多的作家,他的词不仅写作方法变化多端、形式多样,而且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包括爱国词、农村词、言情词、咏物词等,各有各的内容和生命,其中农村词是其中比有特色的一种,本文试从内容、特色以及不足等方面对他的农村词进行探讨,从而对他的这类词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内容;特色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1

此首词是一首典型的农村词,所写的是农民的生活状况,词的上片先写景后写到人,景色美好却有人的声音,给人一种惊讶的感觉,但当发现是老两口喝醉酒在那里谈笑,才松了一口气,词的下片写了三个儿子的各自活动,充满乐趣,反映了农民生活的淳朴和谐,可歌可颂。

又如描写农村风光的《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2

在辛弃疾现存的600多首词中,农村词有26首,这些清新纯朴的农村词则更具有一番风貌,却很少被人们提及,无非是遗憾之事。他本人并非出生在农家,出于种种原因,他在江西信州上饶一带闲居达18年,在带湖落居,起名“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在隐居的开始,他就写了《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进退存亡,行藏用舍),打算在上饶进行躬耕,在这里慢慢地称为了种田能手,为此他写了一首《卜算子》云:“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他在两次隐居中,所写的农村词与慷慨激昂的爱国词风格迥异,他的农村词是用白描手法写成的,语言朴实,风格清丽,反映了农村的美好,生活的闲适。

一、五彩缤纷的内容

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都写于他罢官后,隐居带湖时期,在这里他才有机会接触到田园生活,虽然他的农村词数量也不多,但他笔下的农村生活具有情趣、意趣的恬淡美,农民、农村生活成为了他主要的描写对象。他的农村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描写农村人物与风光

辛弃疾透过自然的美,描写农村人物,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写到:

回族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文化、藏族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三大文化多元鼎力,交相辉映的格局。直到现在,河西走廊的各民族都深受这三大文化的影响。无论从民族构成、民族分布、民族文化等各方面,明代所形成的河西走廊多民族新格局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代河西走廊多民族新格局形成过程中,明政府“因俗而治”的政治、经济、宗教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也为后世历代政府治理河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明代在河西走廊的施政上,首先把各民族纳入了统一的卫所行政统治体系中,同时利用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在卫所中担任职衔,实行卫所土司制“以土治土”。土司制度的实质并非羁縻,而是在保证中央政府权威的前提下,“以夷制夷”。经济上,由于河西走廊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上的多样性,有绿州、沙漠、戈壁,因而发育了农业、牧业、农牧并举和商业等多样的经济,明王朝对不同的经济主体施行了不同的措施,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设立了行太仆寺、苑马寺、茶马司等管理机构,采取了茶马贸易、贡赐、互市等经济手段。这些经济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河西走廊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明王朝统治者欲使宗教帮助民族“去心之邪念,以归正道”,所以对宗教采取了重视、宽容的政策。儒家礼教作为明代官方意识,自不用说,其凭借其人口优势和政治优势,成为河西走廊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对藏传佛教,明政府放弃了放弃了元代唯萨迦派独尊的政策,支持藏传佛教各派,“多封众建”;明代伊斯兰教虽然没有像藏传佛教一样优厚的待遇,但也没有禁绝,恰恰使外来的伊斯兰教通过经堂教育和伊斯兰教经典汉文注译等活动更积极主动地和儒家主流文化

农村夜里的景色寂静美丽,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中,浣纱妇人归来的身影,门前稚子的啼哭声,遇到陌生人羞怯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农村的纯朴。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分析。

(二)描写农村生活,风俗人情

辛弃疾在词中用简单的笔墨,勾勒出了独具趣味的农村生活情景。

例如,他在《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中描写到了这样的农村嫁娶情形: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听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3

词的上片写的极其悠闲,而下片却又极其忙碌,反衬了婚嫁的盛大场面,他在路上目睹了“东家娶妇,西家归女”这一农村嫁娶场景,这一天灯火通明,到处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走进村里,闻到了稻田成熟的香气,呈现出了一番丰收的景象。再如《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人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耐,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

糅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总之,明代统治者较好地从河西走廊的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俗而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天我们国家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置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不能说没有受明代治理河西的启发。

在河西走廊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明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代所形成的河西走廊多民族新格局是对之前民族发展重新建构基础上的历史总结,同时又奠定了之后河西走廊民族活动内容的基本格局。

参考文献:

[1]魏焕.《皇明九边考》.载《中国西北稀见方志•中国西北文献从书》.兰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90年版.

[2]郭红.于翠艳.《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载《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四期.第78-87页.

[3]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4]洲塔.乔高才让.《甘肃藏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5]杨绍猷.莫俊卿著.《中国历代民族史•明代民族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秦永章.《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柳忠明,生于1978年08月,男,山西吕梁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民族史研究。

169

大大 众 文 艺

趁蚕生看外家。4

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做白头新。

词中通过桃花的红色,梨花的白色之间的对比,展现了春天

的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内容丰富,情感复杂

辛弃疾在农村此中常表现美好的人生、情趣悠闲的农家生活。如《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词中写了连云秀竹的美景,分社肉,热酒的乡俗,以及小孩儿去偷梨枣,老人静处闲看,休怕别人打扰的有趣事情,传达出了一份优闲自适的情趣。

辛弃疾的农村词,除了表现他闲适、平和的一面,还有报国无门的愁苦的一面。再如《卜算子》漫与:

夜雨醉瓜庐,春水行秧马,点检田间快活人,未有如翁者。

词的上片主要写的是平原春来气象,兼以抒发生命的闲愁,写的朴素自然,这种景象与乡间朴素无华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面貌相和谐。下片侧重写乡间生活风情,写的亲切有味,通过一个“闲”和“细“字,形象地传达出了农家单纯而平凡的生活情调和乡土风俗,写的自然优美。

(三)描写农民的愿望

辛弃疾在他的农村词也写到了农民的愿望,如《浣溪沙》: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5

此词写于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当时他的所居地信州遭遇饥荒。到了第二年,雨水才来临,村民们高兴地相互转告,和去年颗粒无收相比,今年注定是一个丰收年,于是村中老少脸上挂上了笑容,就连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也为之欢呼,喜迎丰收的到来。显然可以看出农民对风调雨顺的强烈渴望。

(四)抒发置身农村的感受

辛弃疾在农村词也说到了他住在农村时所见的感受,如《南歌子》山中夜坐:

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夜深犹送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未能平?6

本词是一首理趣词,通过在农村中的说见,抒发了一种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何意义?等感慨。在这里,他看到了人们在天未亮却开始忙碌的身影,难道这里也有名利之争,这就给作者留下了疑问,但他却没有给出答案,引人深思。

二、多姿多彩的特色

辛弃疾的农村词数量虽然不多,但他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于他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这些农村词各具特色,在继承了苏轼农村词的写作特点之外,又有自己新颖独特的一面。

(一)避开典故,全用白描

在辛弃疾的其它词中,典故的运用不为罕见,如《贺新郎》送茂嘉十二弟,共用了五个典故,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连用了九个历史典故,这与他当年想要保家卫国,却总不得被重用,于是满腔的愤怒只能借助言语来发泄有关。然而他的农村词却纯用白描,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去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如《清平乐》村居:

茅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词中上片主要写到词人在春雨霏霏的季节,夜醉瓜庐,闲看秧马在春水中行走,给人一种悠闲之态:而下片一转笔,词人借扬雄的典故映射自己清苦辛劳的笔耕生涯,自我解嘲,足见辛弃疾心中的愤懑之气。

综上所述,辛弃疾农村此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他在词史上具有开拓性的贡献。他不仅拓展了农村词的内容,使其变的丰富多彩,从而能够充分地表现农村闲适的生活以及农民的纯朴性格,而且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丰富了农村词的特色。他的农村词更多描写的是农村中美好的一面,很少甚至没有反映像农民疾苦这样黑暗的一面,这是他农村词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辛弃疾生活比较富裕,很少接触到生活中的黑暗面,所以他向往农村的美好生活并予以歌颂,不过这与他后来的消极避世有关;他依然关心国事,只是受到了像庄子、陶渊明、白居易等这类狂放之人的影响,因而以不同的角度、平和的心境去看待农村生活,写出原生态的农村社会,渴望自己的不平之气在这样的农村中得到平息。但这并不影响他农村词的地位,原因在于他农村词的内容和特色是难以超越的,是他词中的一朵的奇葩。

注释:

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193页。

2.同上,第171页。3.同上,第248页。

4.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187页。

5.同上,第454页。6.同上,第214页。

7.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398页。

8.同上,第510页。

参考文献:

[1]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唐•崔令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3]朱德才等编《辛弃疾词新释集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4]施议对撰《辛弃疾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王洪.《唐宋词大辞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6]刘扬忠.《稼轩词百首译析》,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

[7]邓广铭辑校,辛更儒笺注.《辛稼轩诗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郑临川.《稼轩词纵横谈》,成都:巴蜀书社,1987.

[9]袁行霈.辛词与陶诗[J] 见《文学遗产》1992年第一期,第73页.作者简介:闫建利(1987—),男,汉,内蒙古丰镇市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0级古代文学研究生,从事元明清方向研究。

词中没有借助太多的形容词、比喻、夸张、比拟、借代等手法去修饰,而是通用白描手法去勾勒美好欢乐的农村生活。

(二)善用口语、双关语

辛弃疾喜欢在农村词运用通俗的口语以及双关语来表达农村的朴实与清新。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其中七八个、两三点都是日常口语,再如《清平乐》村居中的“无赖”以及“醉扶怪石听清泉,又却是前回醒处”《鹊桥仙》中的“又却是”等都是人们日常习用的口语。还有就是他用鸟名和鸟鸣巧妙地进行双关,如《玉楼春》(卷二):

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7

词中的“提壶”就可以理解为提壶到集市沽酒,同时又是鸟鸣声,“婆饼焦”既是鸟声,也是鸟名,用的都是一语双关的手法。

(三)善于增添色彩

辛弃疾习惯在农村词中增添一些具有色彩感的词语,从而去表现农村大地的生机以及农民的纯朴与恬静。如《行香子》云岩道中:

云岫如簪,野涨挼篮。向春阑,绿醒红酣。青裙缟袂,两两三三。把麯升生禅,玉版局一时参。8

这是一首纪游词,是写云岩道中的所见所感,全词景色鲜明,情景交融。描写景色的有蓝、绿、红,人物的有白、青等,万紫千红的大地与白发苍苍的老人够成了色彩鲜明的图画,表现了云岩道春天时生机盎然的景象,以及农村纯朴祥和之气。再如《浣溪沙》: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8530.html

    上一篇:早上给爱人问候语

    下一篇:美妙句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