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失落

| 药学职称考试 |

【www.guakaob.com--药学职称考试】

表达失落篇一
《失落的语言》

失落的语言

摘 要:所谓的语言“表达”并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着比较大的局限性。语言“表达”的局限性是由三个方面造成的:一是语言“表达”的内容的局限、二是语言本身的局限、三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局限,即语言表达是一个刺激唤起并重建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输出与接收的过程。

关键词:语言;表达;局限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26x(2012)08-0000-02

语言,作为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被看做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然而,表达者所能感知到的世界是全面而真实的么?为什么我们常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表达者能将自己所感受的内容不偏不倚地转化成语言么?那人们常说的所谓的“语言也显得苍白”怎么解释?表达者真的能将自己的情感完全复制式的“表达”给接受方么?那所谓的“词不达意”又是怎么回事?同时,语言的所谓“表达”真的是通过语言将表达方的内容输入到接收方么?如果是这样,生活中为何常常发生所谓的“会错意”的现象?语言“表达”的整个具体过程和结果究竟是怎样,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一、语言“表达”的内容的局限

讨论语言的“表达”,我们首先要探讨一下“表达”内容的来源。当我们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口、鼻、舌、身,自主地获取外

部信息,或者被动地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神经中枢将这些信息传到大脑中,大脑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才将其转换成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生成经过了三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都为语言的“表达”设置了障碍。

第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是有限的,同时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也有角度和深浅的差异,因此每个人能够掌握的外界信息的数量甚至性质是不同的。人类用自身五个维度的有限的感觉器官去感知这个世界,所感觉到的世界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对世界做出穷层性认识。同时,每个人对外界的同一样事物的感知的灵敏度是不同的,有的人敏感,有的人稍显迟钝,有的人甚至就没有意识到这个事物的存在,所以当这些事物与人的感觉器官发生联系时,大脑接受到的信息的质与量都是不同的,这样就造成了语言“表达”的第一个局限性,那就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信息的收集是主观的。对世界感知的迥异性和有限性,获取信息的质和量的不同,造成了语言表达内容的差异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人类不可能在绝对程度上同等地认识这个世界,人类也不可能真实而全面地还原和认识这个这个世界。

第二,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处理能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假设大脑接受到的外界信息都是相同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差异,甚至当时的心情、环境的不同,都会影响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这样,语言“表达”的内容难免不打上了主观的烙印,使得人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理解有差异,因

此人们几乎不可能用完全相同的一段言语描述他们共同见证的一个事件,也不可能精确无误的复制出这个一个事件。所以,语言的“表达”是部分的,主观的,这成了语言“表达”又一个局限性。 第三,语言表达方将这些信息处理好后生成语言的能力是不同的。人们常常讨论说某人口才好,某人擅长说话,这个大概就是对一个人“表达”能力的高低的一个评价。同样的一个信息,有的人能够将其迅速的在大脑中生成有条理的语言,并且将其表达出来。但是,有的人却无法将这些有效信息组织成语言,成了“茶壶里的汤圆,倒不出来。”表达者所能表达的内容,只能是信息的一部分,就连伟大的作家雪莱也感叹,“当写作开始的时候,灵感就已经衰退”。这让我们看到,就连语言运用得如此纯熟的语言大家,也会苦恼怎样将大脑内部的处理好的信息更好地转化成语言。可见,精确地将头脑中的信息转化成语言,实非易事,甚至是不可能的。我们作为语言的表达者,只能尽量地将自己的意识转化成语言,并无限靠近,却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一对应的精密的转化,“言不尽意”、“词不达意”的事情天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因此,这种在转化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内容的丢失,再次局限了语言的“表达”。

二、语言本身的局限

语言被看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与人之间起着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可是语言在充当人的所谓的交际工具的时候,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并没有让人类之间的信息的传递达到畅通无阻,准确无误的地步。

第一,语言的线性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共时地向人们展示多维的(甚至超过人类的所能感知的五个维度)立体的世界。语言的线性特征,就注定我们对世界的描述注定是历时的,无法共时的全面的描述我们所感知和认识到的世界。世界是立体的,多个维度的,语言单一的描述没有条件让我们从整体上获得一种准确的全面的认识,而我们的认识只能是是割裂的、间断的、滞后的。

第二,语言的抽象性、模糊性和高度概括性,让我们无法真正达到所谓精确的描述和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密度与我们所存在的世界的密度有着巨大的差异,语言相对于我们所存在的世界来说,是一种有高度概括性的交际工具。看似无所不能的语言,也许永远也无法做到这样一种“表达”,就是向一个从没有吃过香蕉的人讲述香蕉的味道,能让这个没有吃过香蕉的人,像自己也吃过一样真正地获得这个香蕉的味道。尽管语言被看作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蜕变,可是对于这个万千世界来说,语言仍是有限的、概括的、模糊的,无法与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一一对应的。

第三,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至今并未克服的一些自身的问题。例如歧义句、同音词、一字多义等等,这些问题存在于绝大多数语言中,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带来了很多困扰和不便。

三、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局限

传统语言学上,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到语言的“表达”并不是单纯的输入和接

收的形式,而是刺激和唤起。表达者将自己的意识内容转换成语言形式后,用语音说出,经过一段无意义的物理传播后,进入接受方耳朵。接受方在收到语音的刺激后,激活并唤起了接收方的相应的精神意识或者思想内容,在头脑中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意识材料,重构表达者试图表达的语义,从而实现整个“表达”过程。可见,整个所谓的“表达”过程,实际上是没有“表达”的,不是将表达者的语言搬进接受者的大脑,而是一个刺激和唤起的过程。由于语言表达的这个“刺激”和“唤起”的过程,再次局限了语言的“表达”。

接收方的主客观条件决定了语言“表达”的结果只能是对表达方语义的某种程度上的“重建”,而不是复制。这就决定了语言接收者所得到的语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是接收者自己的理解。当语音进入接受方大脑的时候,接受到语音刺激的接收方,只能用自己的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精神意识去重组。因此,接受方所获得的语义,势必不可能与表达方的绝对一致。同时,不同的接收方对于同一句话,在他们大脑内部所生成的语义也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由于接受方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甚至当时的所处的心情和环境的不同,都有可能影响语义的重建。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表达方甲描述的是现实中的一朵花,而接受方乙和丙是从未见过这朵花的人,在表达方甲向乙和丙“表达”这朵花的过程中,乙和丙脑中所生成的关于这朵花的大小相差,粉色的深浅有异,乙与丙之间不同,且都与甲不同。

表达失落篇二
《失落的语言——浅议语言“表达”的局限性》

表达失落篇三
《“失落”话题作文示例》

“失落”话题作文写作示例

山东无棣一中 杨海英 (251900)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呱呱坠地”不能读作“gua gua zhui di”,“炙手可热”并不是东西太烫手的意思…… 在最近一次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这一结果让大多数评委大跌眼镜。

——摘自2006年6月26日《文汇报》 这一比赛结果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许多种中学生、大学生孜孜于“新东方”“雅思”,却对母语的深思缺乏足够的热情呢?在追求的道路上,我们是不是失落了一些本不该失落的东西呢?生活中像这样让人深思的现象还有很多,请联系实际,以“失落”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中,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失落”的本意指心情的失意,如果仅从这个角度立意,未免流于肤浅。话料提示“我们是不是失落了一些本不该失落的东西呢?生活中像这样让人深思的现象还有很多”,可见话题实指本不应该失去的东西。而现实生活中本不应该失去的东西太多,这就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原话题“失落”上原地转磨盘,泛泛而谈。

话题作文特点有二。一是话题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二是话题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

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做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

如选择爱心的失落,几年前出现的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至今令人心痛,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美女虐猫”事件更叫人深感人性的麻木与爱心的缺失;又如传统文化的失落,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们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而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保留传统文化方面确实是用心良苦!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但作为无形的文化传承,日本人延续了几百年前的生活习俗和形式。每年各地例行

节日很多,举行的活动各式各样,比如岐阜县的高山节之类。东京的隅田焰火大会每年8月都要举行一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焰火大会都有上百万人观看。虽然只能从高楼大厦的夹缝里观赏,但五光十色的焰火在楼与楼之间升腾,引起阵阵欢呼声。正反事例对比,体现主题。

此外又如亲情的失落,尊严的失落,规则的失落,偶像观的失落,民族精神的失落,„„从任何一个角度落笔,都会使话题落到实处,立意只有独辟蹊径,才能彰显个性,只有化大为小,才会增强说服力。

其次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不要简单地仅仅用一些事例去佐证原话题的正确性。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开始将视角放开去,关注人们精神的荒原,切准一种时弊,进而展开思路,唤起人们的觉醒。最后要及时“收口”,回到话题“失落”上来,做到殊途同归,收放自如。

在行文结构的处理上,写作本文可直接对所选取的事例进行评价议论,通过正反对比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也可正面切入,采取分论点式结构,从不同角度论述失落的种种弊端。当然也可从反面现象入手,列举与原材料类似的事例,再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而规劝诱导(纵式结构)。

写作素材

1 中国古典名著商标正在狂遭日本网游企业抢注,2006年3月初,当这则消息在中国人间

传播开来的时候,四大古典名著只剩《红楼梦》没有被日本企业抢注了。其中,日本巨摩公司向我国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的“水浒传”商标已通过初审进入公告期,而《三国志》为期三个月的商标异议期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就在去年,端午节域名遭一家韩国公司抢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被韩国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被抢注的总是我们呢?长此以往,我们还将有多少传统文化晚节不保呢?

2 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

3圣诞树、圣诞树挂饰品、仿真藤条花链、彩灯、圣诞帽、荧光棒、圣诞卡片、圣诞大餐之残羹剩饭、圣诞礼物之包装、聚会开车排放到空气中之污染物等等,统称为“圣诞垃圾”。2005年圣诞节那一天,北京的“圣诞垃圾”达到了1000吨,占到北京城市垃圾日产生量的九分之一。难怪有人惊呼“污染京城”。

24 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

5.2007年1月1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省唐河县一位15岁的少年李某,因崇拜网络游戏和武侠小说的英雄人物,竟将个人主观臆测认为是“邪恶份子”的一名八旬老者,以“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名义活活砍死。这样一个典型案例,给了我们一个深深的警示:青少年的偶像观,必须树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否则将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极大的损害。 6 疯狂追星女杨丽娟自1994年迷上刘德华后,父母为达成女儿心愿倾家荡产。父亲去年为让女儿筹募旅费,甚至想到了卖肾;如今,杨丽娟已如愿当面见到刘德华,可仍不满足于只与偶像留影纪念。3月26日,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的遗愿竟是希望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此等激进行为,甚至有媒体惊呼“她不是一个人在追星”!盲目追星体现了当代青年人的畸形的偶像观。

[例文一]

在先生面前的忏悔

山东无棣县第一中学 高三九班 宋婷婷

民族强风,正义大旗,中国何人举旗呐喊;

瘦骨嶙峋,英雄正气,先生何忍独自彷徨?

——题记

确实该有一部鲁迅先生的书,让我时时警醒,让我用犀利的眼睛看这世事,让我用忏悔的心情膜拜这寂寞中奔驰的勇士,

曾经,先生在我心中只是一尊铜像——呆板而傻气。读不懂他的文字,更读不出他的铁骨铮铮。偶尔学先生的文章,我也只是用眼睛扫两下,然后轻蔑地加一句“老古董”。

曾经年少轻狂啊,沉迷于刀光剑影,热衷于风花雪月,自以为有一双超然的眼睛可以看透世事,殊不知在轻狂中失去了“民族”,失落了民族精神。

在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中国大学生竟然将“呱呱坠地”读成“瓜瓜坠地”,竟然将“炙手可热”理解为“东西太烫手”,第一名竟然被留学生队夺得。我愕然更愤怒。先生,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总是将民族挂在嘴上,我也终于明白你为什么如此痛恨中国人的劣根性: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飞机的尖啸在南海上长鸣时,当愚昧的世人在国耻日再次受辱于日本人时,当靖国神社以嘲弄的眼神瞥向中国人时,先生,我看到了你的愤怒,也看到了你的悲哀。

当中国人全方位“西化”时,日本人却在特立独行;当中国人陷于历史反思的泥潭时,日本却着眼于未来。我不禁自问:“中国马背上的精神哪儿去了?”民族精神的失落已为中国敲响警钟!先生,你可知道这一切?

当中国在“韩流”中狂奔时,韩国却申请文化保护;当中国人高唱“圣诞快乐时”,韩国人却宁愿过端午节;当中国人在情人节罗曼蒂克时,韩国人却在竭力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我痛心于这样的现实,中国人,我们的孔子哪去了?我们的屈原又在哪儿?我们的先生又在何处悲伤?

先生,我知道你仍在高山之巅独立扯着民族的大旗,你手中仍握着那杆“取自万年的铁石,炼于万年的火炉,锻造于万年的锤炼,淬于万年的冰雪”的笔。先生,请您再次用你的犀利将中国人失落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找出,我愿以千百世的代价换取它们!

先生,我知道您痛恨我们这一代,恨我们连最后的民族的东西也保不住,我和您一样,我也恨,这样大规模的失落将曾经可以托住我们华夏儿女底线的“民族”也弄丢了。先生,请再帮我们一次,我们愿意和你站在一起,用任何代价换回失落的民族精神与文化。

先生,不知这样的忏悔能否回归我们失落的民族文化与精神,为此,我宁愿折去我全部的生命,以慰藉你寂寞中呐喊的魂灵。

[简评]:

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本文以饱蘸情感之笔、激情飞扬之语,撷取时事,纵横挥洒,以倒海之势、千钧之力,字字见血地表达了自己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失落的看法。末尾巧妙点题,发人深省,全文字字珠玑,气贯长虹。

(指导教师:山东无棣一中 杨海英) [例文二]

回归最初的美丽

山东无棣县第一中学 47级10班 赵春辉

梦幻中,我温习“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的纯真淡雅;恍惚间,我捡拾一片历史的贝壳透着阳光看它的花纹;憧憬里,我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这些如新草般萌发的最初的美丽,是否在我们的失落中夭折了呢?

在追求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失落了一些本不该失落的东西呢?

看过一则报道,大意是近来广州餐桌上一天吃猫几千只。我慢慢闭上眼睛不忍再看下去。不知道人们在享尽天下奇味的时候,有多少无辜的生命会丧生?不知道他们的脑海中是否还留有这样一幅画:一个小女孩为了救一条小鱼,赤着脚匆匆赶在回家的路上,她两只小手紧紧地捧住手心中仅有的一点水……这是一幅让人感动的画面,只是不知道那颗纯美的童心是否早已失落?

失落一颗童心是悲哀的,但更可怕的是善良的荒芜,是忘却和背叛。

曾经,上海电视台为庆祝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举办百架钢琴演奏会。咆哮的《黄河曲》让在场的无数观众心潮澎湃,但不知人们是否注意到——首席钢琴不是星海牌,而是日本雅玛哈牌。日本钢琴的音色的确很好,但有些声音与耳朵无关,正如有些感情无法言说。

失落一段历史和记忆,特别是失落一个民族不该失落的记忆,是整个民族的悲哀;而失落自己民族的文化,就应该是酿成这个民族悲剧的前奏了。

曾几何时,已不懂得名著,我看到的是武侠和言情;已不懂得美术,我看到的只有动漫和涂鸦;已不懂得音乐,我所听到的只有狂热和颓废。

失落了经典,就失去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失去了给我们导航的灯塔。

回归最初的美丽,寻回那些失落的美丽,我一直相信总有一些星,不在寂寥的夜空里坠落;总有一些灯,不在漫长的黑夜里熄灭:它们闪烁着,照亮着,成为我们漫漫征程的路标,引我们一路寻梦。

寻梦?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痴情的鱼儿,去寻回那些本不该失落的最初的美丽。

[简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本文从对生命的关爱、民族文化、经典三个方面,层层深入,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全篇旁征博引,开合自如,笔墨挥动之间,书香墨韵流淌,显示了作者开阔的知识面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杨海英/荐评)

[拓展训练]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其实,不只是君子,小到每个人,大到每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只有勇于自省,才能自我完善;只有勇于自省,才能自我发展;只有勇于自省,才能趋利避害;只有勇于自省,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请以“自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表达失落篇四
《传统文化的失落》

面对传统文化失落的呼唤

——10届高三素材积累热点专题之一

柘荣一中 潘源祯

【我们面对的现实】

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解放的确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打开的确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们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浸濡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是,今天的年轻人开始忽视甚至放弃这些国产的文化,他们更崇尚西方文化,他们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沉痛的现实。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是大大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几大古文明早已折经断脉的时候依旧熠熠发光?但最可叹也是最可悲之处,是我们漠视的文化却被人家视若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当时的满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车车地把那些本属于我们的敦煌的经卷、书籍、塑像运往欧洲时,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觉:那些敦煌的宝贝不是人家抢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仅值几个碎银的东西换走的。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这样简单而干脆地流失了!还有《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论持久战》这些今天的年轻人鲜有问津的经典文化没有被我们国人吸收,却被日韩及欧美一些国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资源,运用于商战之中,反过来再和我们来做生意。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还是华夏子孙的悲哀?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启人心智、诲人不倦地能促进人类自身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那些穿凿附会、沽名钓誉的佯装高尚甚至传播封建迷信违法乱纪的有着不轨行径的渣滓。一个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虚假文化。泡沫和虚假文化无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构人格品质。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宁缺毋滥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

文化的嬗变只能说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贫乏已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制约人们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涵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领悟不完,参透不了的。也许它的某些杂质是该舍弃的,也许它的某些内容尚不能给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及时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可以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我们的建设事业。

【我们的思考点选择】

传统文化,我们是否正在渐渐失去你

1、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最近,社会公众明确地感受到了一次华夏传统的即将遗失,并同时引起了一系列的新的反思,就是在新的全球化大环境中,在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强势席卷而来的时候,是否也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一并改变?

中国文化曾经有它的从容和优雅,也曾经在历史上写下辉煌不朽的一笔。“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近200年间,中国饱经沧桑,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前,世界列强对中国的蹂躏,无休止的战乱动乱,带来至今难以抚平的创伤。在濒临外忧内患的重重危机中,我们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清理和反思,并对其赋予了太多的批判和指责。

2、不得不清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还剩下几许?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

3、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西方文化的如浪冲击和我们知识分子的试图摆脱。 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这个问题也曾经被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着。李约瑟有一些很著名的观点: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一些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八股文扼杀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致,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实际上,这种影响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社会中,强烈的官本位意识对科学和创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杨振宁在讲到中国本土为什么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也明确指出:“中庸之道对于科学发展不是最好。中国为何没有得出欧几里德的几何定律,在于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与中国倡导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我们自己的知识分子,也几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倡导中庸之道的中国文化传统,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4、观点:我们必须向邻国日本学习。

日本就很注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凡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都被国家定为“国宝”,日本最多的国宝是寺庙,很多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京都的金阁寺,奈良的东大寺、招提寺等。它们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同时,日本很多城市也都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如名古屋、熊本古城等。日本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文物、书籍、模型和画像,让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确实是用心良苦!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但作为无形的文化传承,日本人延续了几百年前的生活习俗和形式。每年各地例行节日很多,举行的活动各式各样,

比如岐阜县的高山节之类。东京的隅田焰火大会每年8月都要举行一次,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焰火大会都有上百万人观看。虽然只能从高楼大厦的夹缝里观赏,但五光十色的焰火在楼与楼之间升腾,引起阵阵欢呼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并没有把传统看成是现代化的对立面,传统并没有影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日本人的观念中有迷信的成分,但他们又是现代人,有时间观念、金钱观念和效益观念。个性张扬不够,这是东方文化的特点,日本人个性张扬不够却并没有阻碍日本的进步,恰恰相反,团队意识对增强日本人的向心力还大有帮助。

对传统我们不应一概拒绝,而是应该更多地反思,这样就不会迷失。我们对文化传统的忽视,更多的来至于追求现代化的实用主义态度的扬弃论。长期以来,国内一直存在着两种极端行为,不是盲目“崇洋”,就是盲目“排外”。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要强调传统的价值,但也必须警惕报仇雪恨的义和团式的心态以及大中华主义和泛中华主义情结,因为这种心态极易演化成为极端的国家主义,使人丧失价值理性。

【针刺文选编】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

朱鲁子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无不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里。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像春节那样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涵。对于没有西方民族那样的圣诞节的中华民族来说,每年农历的初一甚至绵延整个正月的春节,就是我们的“圣诞节”。春节,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生日”——这从传统中每个人的年龄的增长不以自己的生日而以春节为标志清晰可见。

春节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以非常世俗的形式,如之前的过分操劳和精心筹备等,昭示我们一种非世俗的生活样态,如沉浸在没有实际功利的纯粹民俗仪式的,纯粹是资源消费的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吃喝玩乐之类。“欢度春节”就是具有人性光芒的样态。这种生活样态是审美的、情感性的、狂欢性的、超功利的,它是让平淡生活有味道的盐和漫漫长夜中的光。这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一种神圣对世俗的超越。春节,是被日常世俗日子所压抑、贬斥、淹没的人性的复活。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艳羡:要是日子天天像过年那样该有多好啊!——那是一种怎样的包含着无限幸福、成长和收获的憧憬与渴望啊!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正在无情地失落。

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让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西方民族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上扩展。另一方面,彻底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意识形态化的当下中国社会,将春节的神秘性、神圣性淡化甚至绞杀。人们无不慨叹: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了!丧失了神圣性的节日,无不充斥着世俗的庸俗和粗鄙,它彻底混同于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甚至疲于应酬而甚于平日。人们无不感到忧伤:过年太累了!本来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的贫乏的节日狂欢性质的春节,几乎同质为13亿人的“新年团拜”。这无疑是我们的悲哀。春节,这一标志着中华民族特有样态的事件一旦堕落为纯世俗,它就表征了我们这个民族和个体人生的虚无状态。这种虚无状态,就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衰落和缺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过严冬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这一点,我们从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所谓“国学热”,从有些城市如北京由前些年的禁放鞭炮到今年的“禁”改“限”可窥一斑。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我曾用“人、从、众”三个字的双向排列来表达我们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丧失自我与回归自我的必然趋势:人——从——众,全球化过程中丧失自我的社会化之路;众——从——人,深入地全球化之后回归自我的个体化之路。这两条路是互补的,同时进行的。今天,我们正走在“人——从——众”这条社会化之路上,我们必须将这条路走到底;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回归自我”,重新检视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的优秀传统。而春节,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个标志性符码。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就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生命!

我们究竟穿的是什么?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蔑视甚至仇恨的民族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选自《中国青年》)

【述评】

春节,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标志性符码。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一直盛行。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普遍发现“过年”的欢愉与日递减,除了吃吃喝喝,“过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儿”。春节这个最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在逐渐失落。如果我们淡化了传统节日的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怎样?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怎样保持民族精髓?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春节:不能成为正在失落的传统文化样板。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中国味范文]

中国味

袁小强

当机械化的数量代替了手工的精巧;当汽车的鸣笛代替了田园的宁静;当人们快速的步伐代替了漫步的悠闲;中国的味道越来越淡,这片黄土地上充斥着让人头晕目眩的气味。(简单举例子,提出问题,中国的味道越来越淡,中国传统文化没落)

“中国味”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情感,是经历千百年的文化沉淀而形成的。它应该是每个中国人所挥之不去的气味。(总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人们似乎遗忘了那份来自生命最初的气味。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说:“我们第一次面临全球崩溃的危机”。然而,这更是一种文化的危机。当人们过分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就会不由自主的受到影响,这便会使自己陷入文化的泥潭。90年前,1914年辜鸿铭在英文报纸上发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已经下论断道:“在我看来,往日那种典型的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正趋于消亡。”90年后的今天,这种态势愈演愈烈:人们不再敬仰李白、杜甫的诗情画意;说几句普通话都要带上几句英语;总是认为进口的比国货好。中国人越来越对自己不够自信。或许就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所说中国人在一起便是一条虫。(说明在全球性精神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世界日益趋同。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人不应随波逐流,而是要让自己得到认同,散发属于自己的中国味。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这些武打明星,用自己坚硬的拳头,打出了一条让外国认识中国文化的道路,让中国功夫在世界的舞台风靡,他们身上正有一股浓烈的浸染中国传统的中国味,这股纯正的中国味让世界舞台耳目一新。在传统文化日益缺失的今天,我们正需要以不同的手段向世界告之我们的存在。(我们应该怎样做?)

当然,任何传统,如果不能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的话,就会失去生命。宋儒也曾在佛学的刺激下借鉴了佛学的某些因素更新了儒学;文化运动时期,文化的变迁更是明于纸上。可见,想让中国味散发得更远更长,需要不断的创新。(层层深入,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却要注意开放和包容外来的异质文化)

在这个汽笛声和嘈闹声充斥的世界,这个人们忙于奔波生计的时代。不要遗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已为我们准备下了寻找自己未来的精神财富。落叶归根,江涌大海,中国人坚守着那股中国味度过“文化的冬天”。(比喻总结)

表达失落篇五
《情绪表达》

表达失落篇六
《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

城市公共空间

【内容提要】从考察日常生活出发,论述了城市公共空间失落的状况,批判了规划设计中出现的若干不良倾向;分析了公共空间失落的根源;通过圣保罗和巴塞罗那两个城市案例的解析,阐明了公共空间的作用;提倡向哥本哈根学习,让城市公共空间获得新生。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失落,生活质量,规划设计,市民,新生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建设可谓日新月异。从1996年到2003年,全国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均增长25%。偌大的建设量,除了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外,也催生了城市规划设计市场的兴旺。受全国经济繁荣、地方目标高远、领导雄心豪迈的感染,规划设计师渐渐迷恋上一种“宏大叙事”的话语形式。一开口就是全球化、国际化,一出手就是高起点、大气魄,一研究就是构建理论体系,一撰文就是理性思维。这些固然不可或缺,但沉溺于其中也不见得是幸事。因为规划是一门平衡的艺术,需要在远与近、高与低、大与小、上与下、旧与新、局部与整体、创造与传承、非凡与寻常、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取恰当的平衡点。有“宏大叙事”,就必须要有“微小叙事”,后者指每个人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获得的感受和发出的声音,它往往更加贴近城市的本真。

在“宏大叙事”的概念体系中,城市并非一个真实的存在,它是抽象的,远离普通市民的生活体验和需求,据此建造起来的城市或新区主要表达了决策者的意图和设计师的愿望。这种地区往往多了GDP,少了生机;多了气派,少了亲和;多了规整,少了魅力;多了冷漠,少了温馨;多了生硬,少了情趣。多了的部分是一味追求高速增长的衍生物,少了的部分是市民生活本身的诉求。回头看看我们快速建造起来的城市,是不是很多都具有以上特征?当我们陶醉在巨大的建设成就之中时,可曾听见来自普通市民的反响和呼声?或者更简单一点,我们扪心自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是否同步得到了改善?如果不是,那我们真该反思一下了。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在我们全力追逐经济增长之际,生活空间不断遭受挤压,甚至认为工作就是生活,经济就是一切。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谁去关心城市的公共空间呢?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属于公众的场所,是市民可以无拘无束地光顾、自由自在地活动的地方,也是享受城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领略城市魅力之所在。好的公共空间一般具备独特性、连续与封闭性、吸引力、易达性、可识别性、适应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都与人的实际感受发生关联,并非能够外在于人而“客观地”展现自身。换言之,公共空间因人的活动而获得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人与场所的功能有效地发生关系,而且是人的情感释放、交流与认同的需要。因此,公共空间的营建要遵从人的活动规律、行为特点、普遍感受和实际需要,不能强加于人,更不能让市民削足适履。例如,美国有的城市在一个广场建设完工后,会去观察、调查广场的使用状况和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如果这个广场能够吸引众多人光顾,并且广场的设施、环境与人的活动相适应,就算成功了。反之,如果吸引不了人的活动,或者设施环境与人的活动格格不入,就重新改进。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判断公共空间好坏的更加简易、直观的标准,即能否

自发地产生活动。再比如,英国一些城市在设计广场时,并非由设计师闭门造车、凭空想像,而是直接去征询当地市民的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需要,将这些需要融汇起来,就是广场的方案雏形了,因为他们是经常的使用者,他们的意见比设计师的才华和想像力更为重要。

言及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并非指城市公共空间消失或者减少,而是指它的环境品质下降了,个性魅力褪色了,人文关怀淡漠了,审美情趣偏离了,设计手法庸俗了,营造方向迷失了。它似乎在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告别,与公共活动疏离,与实际需求对立,有的受到了无情的伤害和冷遇,有的走向了背离自身本义的“作秀场”。

当前,我国每年的建设量高达20亿平方米左右,占全球每年建设总量的40%。可以说,我们处在一个幸运的时代,因为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能力去改善现状和创造未来。但同时,我们也有可能处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因为我们同样拥有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手段去摧残城市,去轻慢生活,去截断文脉,去亵渎自然。回头审视一下过去20多年的城市建设,从开发建设速度看,成绩骄人;从拉动经济增长看,功不可没;从塑造城市形象看,有所作为;从改善生活质量看,差强人意。这么大的建设规模,并没有营造出多少值得称道的人居环境,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建造“增长机器”,而不是在用心营造生活家园。

考察一下我们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不难发现其经济增长都很强势,但跟普通市民生活质量相关的指标都不如意,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住房难的问题普遍存在,环境污染、公共安全、社会失衡等问题也令人忧虑。我们常说以人为本,人之本又是什么?难道不是享受生活?生活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概括,学习、工作、交往、审美、衣食住行等共同融汇成生活之源,交织成生命乐章,这些方面理所当然地成为规划设计的主要关注点,但我们却在不经意间忘却了生活。当我们从繁忙的事务中抬起头来,打量一下周边、观省一下自身时,发现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是生计!是压力和焦虑;是郁闷与孤独、单调与乏味;是车贷、房贷、加班和疲惫;是亲友相聚越来越少,人际关系越来越破碎;是污染、拥堵、功利、浮燥、眼睛的麻木、心灵的枯萎、道德的退缩、文化的衰退。相对于经济指标的上升,幸福指数并没有同步增长,甚至还有下降。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幸福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东西,而是一种不必担忧的状态,是清晨睁开双眼时脸上能浮现出甜美的微笑。幸福的增长与GDP的增长更不是线性相关,巴西经济学家何塞?卢林贝格曾经提出“不幸福的经济学”论点,例如某架客机坠毁,会因为赔偿金和重新购置新客机而使航空公司所在地的GDP上升,但带来的只有痛苦。再比如两位母亲分别在自己家中抚养自己的孩子,虽然尽心尽力,倾注无限母爱,但GDP不会因为她们的劳动而有任何变化。若她们去劳动力市场,彼此作为保姆到对方家里照管对方的孩子,则当地的GDP就有了提高,此时双方的孩子享受到的只是保姆的服务而不是母亲的抚养,不可能更加幸福。同理,为了追求农作物产量而向田里施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会损害土地以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这就是他所说的“不幸福的经济学”。

增长的压力,忙碌的节奏,使我们无暇享受生活,更谈不上静心体悟生活之美。没有一份淡定从容的心境,没有拥抱快乐生活的热情,没有经历丰富的城市生活体验,怎么能设计出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这个道理就好比没有成家的人很难设计出好的住宅,不会炒菜的人很难设计出好的厨房。纵观近年来一些有影响的规划设计方案竞赛,有“六多”之虞:

1、 太多的功能主义:功能是规划设计必须重视的,但只是看重功能,将住宅当成“住人机器”,将城市当成“增长机器”,一味追求效率,缺乏人文情怀,也是不可取的。很多方案,特别是一些开发区、新区的方案,都有这个特征,人的感受和需求被忽略,建成后一点人气都没有。商业、文化、娱乐、休憩、运动、交往等活动很难衍生出来,公共空间即便有,也失去意义,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2、 太多的英雄主义:英雄主义往往是一些决策者和设计师难以割舍的情怀。在政治精英和技术精英携手的时代,英雄主义作品很容易问世。一个城市是会有一些纪念性的建筑和场所,需要精心打造,但更多的应该是平凡的建筑,平凡的生活。即使美国这么富裕,绝大多数也是平凡的建筑和地段,用大手笔的地方有限。我国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支撑处处是精品,动辄大尺度、大轴线、大气魄、高标准、打造名片、树立标志,颇有一些打肿脸来充胖子的意味,实际效果也不佳,因为它透露出的是炫耀、夸张、虚假、非人性化,以展示形象为主。这种方案越来越多,并得到很多拥有话语权者的青睐,导致各地互相攀比,实际上潜伏着一股浮夸风气。在今年9月学会广州年会上,主办者煞费苦心地推出一个“勤俭规划”论坛,结果感兴趣者寥寥无几,使之成为最受冷遇的论坛。这个话题的“不合时宜”,折射出规划设计领域的行为取向。

3、 太多的形式主义:在一定尺度、一定条件下,形式主义的设计手法仍有用武之地,但牵强附会地追求构图和形式美,就背离了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原则。这种哗众取宠、追求视觉冲击力的方案在竞赛中频频出现,有时居然还能中标,是我们对真实生活的漠视和曲解,城市建设要讲究艺术,但决不能把城市当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抽象,而城市是生活本身。

4、 太多的舶来品:以前,设计上的抄袭、照搬会受到鄙视。现在,在全球化的旗号下,完全照搬居然变得振振有词了。全球化的力量固然十分强大,全球文化也在企图让天下“大同”,但我们是否需要文化上的自觉和地域性的表达呢?任何一个城市都不难照搬别国的设计,也能按原样建造并获得相同的空间及美学效果,但若忽略了当地市民的反应和生活需要,忽略了当地文化背景和特色,除了视觉上的体验效果以外,这样的空间对市民还有什么意义呢?即使空间环境做得精致,也不过是有品位、没文化,有躯壳,没灵魂。

5、 太多的媚外情结:媚外情结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只不过在规划设计领域的表现尤烈。客观地说,“洋设计”有其所长,引进来是必然,也有益处,但“土设计”亦有所长,原本应该各展所长,但不少人就是只认“洋设计”,在招标组织上从“土”“洋”公平竞争到“N+1”到只邀请“洋设计”。这样的做法不要说中国人不明白,连非洲许多国家的同行都感到迷惑不解。那么洋设计师又如何看待他们的市场和客户呢?有钱赚当然好,但心里未必瞧得起。央视新大楼的设计师库哈斯曾感叹:“在中国做建筑设计就象种杂草,我一个人单手在两年之内盖出了4座摩天大楼,设计了几百万平方米的规划方案,如果在纽约,我一辈子也难做到这个数目”。洋设计师水平再高,缺少对本土文化和地方风情的体认,在很短时间里被迫完成任务,只能无奈地“种杂草”了。

6、 太多的雄心壮志:不少方案显示了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不管城市资源环境条件,不管经济实力,不管市场需求,只要大、要好、要新、要特、要最、要快,一些领导看着表现图和模型陶醉,沉浸在美好的未来中,被有的学者讥讽为“建在图板上的城市”。面对这些宏伟浩大的计划,若问多久能够实现,得到的

答复一般是:三、五年吧!自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可有几个能够如期实现?即使不惜血本、负债累累地建造出来,实际效益又是如何呢?

三、城市公共空间失落的根源

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多方面原因,其中以下4个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1、汽车入侵:当初小汽车的出现,代表着技术进步、时代发展,由于它的快捷、舒适,一旦成本下降到家庭门槛以下,就会很快普及开来。城市随之步入一个新时代,即小汽车时代,其显著特征是城市规模、道路尺度、运行速度、建筑体量都变大,设施分布、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城市的主角也逐渐由人演变为汽车,直至一切为汽车让路。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不断被侵害,步行环境不断恶化,街道生活逐渐消失,社会网络也被肢解。这是一个追求效率、效益和享乐的时代,人文精神和资源环境被忽略。由此也逐渐形成了适应小汽车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造模式:城市被分成不同的功能区,驾车往返于不同的功能区,要的是速度,步行时代需要的环境、服务设施、尺度、细部、户外交往空间等都显得多余。网络型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被简化成各种功能块的组合,各种孤立的“点”是重要的,但“点”与“点”之间的连接只具有“交通”意义。如果原有城市格局妨碍了效率,不能适应小汽车的需要,就要重新改造,用一套高效的道路系统将城市重构,当然这首先就必须消灭街道,因为人来人往会影响汽车通行。这种模式蕴含了越战时期美国政府一句名言所揭示的逻辑:“为了解救他们,我们必须摧毁这些村庄”。后来,由于能源紧张、汽车尾气污染、人文意识回归等原因,西方早已在纠正他们当初的失误。但我国当前却正处于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时期,一直以来又在重复他们的老路,比如高架桥肆意分割城市、立交桥和超宽道路不断出现,机动车侵占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侵占人行道、人行道挤占盲道等。如果不吸取西方的教训,一味满足小汽车的需求,则城市公共空间还会继续失落。

2、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奠基石之一,并且是我国规划设计界一贯奉行的主流理论。它的空间设计理念和特点是:更健康的建筑和环境;功能分区,追求效率与秩序;适应汽车时代;建筑表里如一,形式服从功能要求;与传统决裂,要区别不要继承;过去是通向未来的障碍。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曾在1927年满怀激情地描绘过他设想的城市生活:“城市将是如此场景:我住在离我的办公室48公里之外,我的秘书住在另一方向的48公里外的另一棵老松树下,我们都拥有汽车,我们日复一日消磨着轮胎,刮薄路面,磨损车里的齿轮,只留下燃油的轻烟”。在当时,这种憧憬的确让人神往,因为那时所预期的都是小汽车的好处,其负面作用尚未暴露。当我们每天遭受堵车之苦,不得不忍受汽油价格节节攀升,听到出口的龙井茶因含铅量超标而被退货的消息时,就会发现这种“只留下燃油的轻烟”的生活并不那么浪漫。

如果说,佛罗伦萨是中世纪城市的活标本的话,那么,巴西利亚就是现代主义的试验品,它也因完全秉承现代主义理念建造起来而被列位世界文化遗产,并经历了由热捧到批判的转变。那的确是一座在绘图板上看起来接近完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兴味索然的城市。所谓的“飞机”形态,在地面根本无法体认,即使我登上中轴线上的高塔苦苦追寻,也找不到“飞机”的意象,原来津津乐道的“象征”只存留在图板上,跟实际状态风马牛不相及。巴西利亚就是一座“以车为本”的城市,功能布局、道路框架、尺度等完全为小汽车量身订作,至于人,不过是小汽车的附件而已。如果我们的城市也想“以车为本”,那它堪为楷模。总之,半个多

世纪的城市建设实践表明,现代主义创造了好的建筑,却没能创造出与之相应的好的街道和好的城市,更没有带来好的城市生活。

3、功利主义:功利主义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侵害也较大。政府要追逐GDP,开发商要追逐利润,而公众声音微弱,一些公共资源的配置自然首先想到的是要为经济增长服务。例如某市中心地带有个体育中心,开发商看中了其区位价值,政府就将它出让了,说要在城市外围建一个更好的体育中心。几年过去了,开发商的项目早完成了,GDP也增加了,但外围的体育中心还没建好。对比中国和美国一些城市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强调私人利益至上的美国,特别注重城市的公共空间;强调公共利益为主的中国,经常忽视城市的公共空间。例如城市滨江开发,波士顿既能考虑滨江公共活动空间,又注意了城市优美的天际轮廓线,远处眺望风光如画,置身其中流连忘返。而我国一些城市似乎深知滨江的价值,不把这些价值榨干岂不可惜?结果是“高楼压江江欲摧”。

4、管理制度:我国的规划与开发在运行机制上是相对分离的,规划管理主要针对开发项目,缺乏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管制。针对项目的管理,在便于操作的原则下就简化为地块划分和若干控制指标,这样形成的开发结果无论是形象还是使用都不会让人满意。如北京金融街就是现有管理制度的产物,同一的指标控制导致了建筑形体和空间形态的呆板,缺乏对公共空间的关注导致该地区生活气息微弱,总体来说是“既不中看也不中用”。上海陆家嘴略胜一筹,借助城市设计手段对地区形象塑造加以引导和控制,对城市公共空间也有所瞻顾,但在实践中,由于空间管制制度的缺陷,结果是形象能把握,公共空间难组织,总体来说是“中看不中用”。对这个问题,孙施文教授在“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一文中有过精辟的分析。

四、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案例中获得启发。

1、圣保罗:2000年我考察圣保罗之时,它正处在困境中,城市经济衰退、社会失衡、贫富分异、秩序混乱、社区冲突、情感疏离、心理排斥、精神低落等相伴相生。当我看到富人区被高高的院墙和铁丝网包围、门口警卫森严时,还以为是军事要地。询问当地同行才得知,由于贫富差异过大,富人为了寻求安全,导致居住空间分异。这样一来,穷人区税收锐减,政府难以提供公共服务,如警力、学校、医院等服务质量下降,又促使一些中等收入的家庭迁走。政府税收继续减少后,连路灯、垃圾清运等都成问题,公共空间迅速衰败,穷人生计更加困难,就针对富人下手,或偷或抢,富人只能选择加强保安防范措施。这就是一个城市的和谐成本。这样的治安环境下,谁还敢去投资?

当时政府采取的对策是:借助城市设计,恢复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让市民在交往活动中逐渐消解对立情绪,进而吸引投资,重新复元。按照这个策略,他们一点一点地去做,一些公共空间得到改善,吸引了众多人流。现在,城市治安与6年前相比有所好转,城市的生气与活力正在逐渐恢复。

圣保罗给我们的启示是: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个环境、美学、生活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乎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衰竭了,意味着市民的公共交往活动也将休克,那样会导致不同阶层人群之间心理隔阂的加深、对立情绪的放大甚至社会冲突的出现。

2、巴塞罗那:1975年,西班牙结束了佛朗哥统治时代,那时的巴塞罗那经济萧条,城市破败不堪,百废待兴。当时的市政府并没有开展全面宏伟的综合规

表达失落篇七
《失落时带给你动力的10部电影》

失落时能给你无尽勇气的 10 部电影 来源: 刘玉容的日志命运总逃不过高高低低,人生难免起起落落,偶尔失落低潮时, 命运总逃不过高高低低,人生难免起起落落,偶尔失落低潮时,不妨看看这 10 部能带给 你无尽勇气的电影吧。 你无尽勇气的电影吧。 《听见天堂》 听见天堂》一个热爱电影的盲童选择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记录他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个热爱电影的盲童选择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记录他生活的点点滴滴。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一个从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为闻名全欧洲的声音剪接师?米可出生于托斯卡尼, 一个从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为闻名全欧洲的声音剪接师?米可出生于托斯卡尼,从小就 热爱电影,因为一次意外,让他必须永远与黑暗为伍, 热爱电影,因为一次意外,让他必须永远与黑暗为伍,只能到政府规定的盲人的特殊学校 就读,然而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学校找到一台老旧的收音机开始转变, 就读,然而这一切的挫折直到他在学校找到一台老旧的收音机开始转变,一个崭新的世界 为他而展开。 为他而展开。 然而这个生命中重新点燃的希望却被主张盲人不该拥有梦想的校长硬生生地打断。 然而这个生命中重新点燃的希望却被主张盲人不该拥有梦想的校长硬生生地打断。即使不 被认同,米可仍是朝着梦想迈进 他的热情逐渐感染周遭的同学, 着梦想迈进, 被认同,米可仍是朝着梦想迈进,他的热情逐渐感染周遭的同学,引导着他们重新定义视 障者的梦想与能力…… 障者的梦想与能力 根据真人实事所改编,米可曼卡西八岁时失去视力, 根据真人实事所改编,米可曼卡西八岁时失去视力,却凭着对电影的热爱与声音的敏锐天 成为一位优异的电影音效师... 赋,成为一位优异的电影音效师 《追梦女孩》 追梦女孩》碧昂斯主演,3 个黑人女孩踏上充满未知的星途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克蒂斯—泰勒 (杰米—福克斯) 原本是一位汽车推销员, 但这位中年黑人男子一心想进军乐坛, 他认为凭借自己的头脑肯定能当一个出色的经纪人,于是他在底特律街头物色有天赋的歌 手。他在一个流动舞台上发现了有着优异唱功的女子乐队 DREAMETTES,三个美丽的黑人 女孩,蒂娜—琼斯(碧昂丝—诺里斯)、艾菲—怀特(珍妮弗—哈德森)与洛雷尔—罗宾森(阿妮 卡—诺妮—罗斯),尽管穿着廉价的服装登台,但她们的歌声征服了克蒂斯。 《阳光小美女》 阳光小美女》 充满亲情温暖的励志片。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胡弗一家六个人的个性都很怪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 但同时每个人都

不愿意花时间去 倾听别人的问题,因此家里的餐桌常常成为争吵爆发的战场。直到某一天,7 岁的小女儿奥 莉弗在大家的争吵间隙听到广播里传来“阳光小小姐”选美比赛的消息时, 她发出了兴奋的尖 叫声,这一刹那的尖叫终于暂时平息了正在进行的激烈争吵。在她的极力争取下,经过商量 后的胡弗一家决定陪伴着小奥莉弗集体踏上寻梦之旅, 从阿尔伯克基驾车长途跋涉到加利福 尼亚,参加这场“阳光小小姐”的选美比赛。在这一路上,除了要面对家里这辆陈旧的大众旅 行车不断罢工的技术性问题, 胡弗一家还要接受心灵上的考验。 在这条为小女儿寻梦的道路 上,每个人的梦想都在经历着不断的碰撞和破灭。尽管沿途的风景并非如诗如画,但这个六 口之家却因为渐渐学会了相互信任、鼓励和支持,而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闻香识女人》 闻香识女人》 阿尔帕—西诺主演,里面的一曲《一步之遥》探戈舞曲奏响生命的热情。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青年查利得到了进入哈佛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 为了挣到足够的钱回家过圣诞节, 查利应聘 照看双目失明的退休中校斯莱德。 斯莱德因失明而整日脾气暴躁, 他要查利陪他去纽约度一 个疯狂的周末。查利在学校碰巧看到了几个同学的恶做剧,校长要查利供出他们的名字,查 利不肯说,为此他将接受学校的审讯。忧心忡忡的查利尽管没有心情,也只得陪斯莱德前往 纽约。疯狂的享乐并没有使同样精神抑郁的斯莱德振作起来,他欲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得查 利相救。周末度完回来,斯莱德擅闯学校会场为查利辩护,查利终于免除了处分,而斯莱德 回到家后也重新焕发了对生活的热情。 《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 即使是被社会遗忘的孩子,也有可能绽放生命的光芒。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是由 Christophe Barratier 导演的电影。讲述了世 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Pierre Morhange 雅克—贝汉饰)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 礼,他的旧友(狄迪尔—弗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 门特(Clement Mathieu,杰拉尔—朱诺饰)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 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百万宝贝》 百万宝贝》 奥斯卡最佳影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一个女子拳击手的奋斗里程。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年纪老迈的拳击教练法兰基—邓恩(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拳击 事业。很多叱咤拳坛的拳手都曾得益于他的点拨。在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永无休止

的拳击课程和细致严谨的拳击理论。 而他的这些理论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 保护自己永远是 第一位的。 对事业过分执着令法兰基同女儿的关系形同路人。 同时, 这也成为老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很久以来,他都过着极度自闭的生活。法兰基唯一的朋友斯凯普(摩根—弗里曼饰)也曾是 一名拳击教练。在过去的 23 年里,他们每天从事的几乎都是相同的工作。斯凯普除了打理 法兰基的拳馆之外还是最了解他的人。 只有他知道, 法兰基坚硬冷酷的外表下那颗火热的心 一直都期待着宽恕和救赎。 玛吉—菲茨杰拉德(希拉里—斯旺克)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人,她了解自己的目标并知道如何 去实现它。 向世人证明自己实力的强烈愿望促使她走进了法兰基的拳馆。 玛吉出现的那一刻, 两位主人公的命运也开始悄然逆转。 波折过后, 玛吉与生俱来的才能和不可动摇的信念最终 感动了固执的法兰基,后者决定不惜代价帮助玛吉成为女拳击手…… 训练中的朝夕相处 加之彼此以往遭遇的相互启迪令师徒二人越发默契。 在追寻梦想超越自我的过程中, 他们一 起找到了医治往日伤痛的良方。 更令二人感到无比欣慰的是他们在对方的身上找到了久违的 如亲人一般的归属感。在这场伦理与勇气的斗争中不会再有失败和痛苦的记忆。 《跳出我天地》 跳出我天地》 一个 11 岁小男孩破除重重阻碍追求梦想的芭蕾之路。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11 岁的小男孩比利—艾略特(杰米—贝尔饰)是一位煤矿工人的儿子,从小就和他的父亲、兄长 生活在英国的北部小镇。他每周要去上拳击训练课。一天,在上训练课时,他偶然接触了芭 蕾舞, 这美奂绝伦的艺术立刻深深地迷住了他, 而这个男孩也让严厉的芭蕾指导老师威尔金 森夫人(朱莉—沃尔特斯饰)眼前一亮,她发现比利是一个很难得的、极具天赋的芭蕾苗子。 威尔金森夫人有着一张过于尖刻的利嘴, 手里也总是拿着一支香烟, 可当她看到比利有如此 难得的舞蹈潜质时,也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她甚至放弃其他的芭蕾女弟子,全身心地培 养比利。 然而比利学习芭蕾的事情始终瞒着他那独身的父亲(加里—刘易斯饰)和专横的兄长(杰米—德 拉文饰)。矿上的罢工工潮,使他们在为吃饱肚子而努力地挣扎着。当他们终于发现比利把 学习拳击的学费浪费在了毫无男子汉气概的芭蕾上时,一场家庭冲突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比利的祖母(琼—海伍德饰)也不赞成他去学习芭蕾。因此他只能从他的好朋友迈克尔(斯图尔 特—韦尔斯饰)那儿找到一丝安慰,这也使得俩人的友谊进一步加深了。与此同时,威尔金森 夫人也积

极鼓动比利去报考伦敦的“皇家芭蕾学校",她认为在那里,比利可以得到更好的训 练, 也可以彻底摆脱家庭环境对他的巨大压力。 而比利却陷入了对家庭的责任和实现自己理 想的矛盾之中,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对芭蕾爱是他无法抗拒的,芭蕾是他的激情 所在,也是他的命运所系。 《永不妥协》 永不妥协》 茱莉亚—罗伯茨借此片获得影后,十分真诚的励志电影。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埃琳—布罗克维奇(朱莉娅—罗伯茨饰)是一位经历了两次离婚并拖着两个孩子的单身母亲, 在一次十分无奈的交通事故之后,这个一贫如洗,既无工作,也无前途的可怜妇女几乎到了 走投无路的绝境。万般无奈之下,埃琳只得恳求自己的律师埃德.马斯瑞(阿伯特—芬尼饰) 雇用她,在律师事务所里打工度日。 一天, 埃琳在一堆有关资产和债务的文件中很偶然地发现了一些十分可疑的医药单据, 这引 起了她的困惑和怀疑。在埃德的支持下,埃琳开始展开调查,并很快找到线索,发现了当地 社区隐藏着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一处非法排放的有毒污水正在损害居民的健康, 是造成一 种致命疾病的根源。可怕的是居民们对此并未察觉,甚至起初对埃琳的结论表示怀疑,但是 不久他们就被埃琳的执着和责任感打动了,大家在一个目标下紧紧地团结了起来,埃 琳用 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全体居民的信任,成了他们的核心和代言人。邻居乔治(阿伦—埃克哈特 饰)在整个事件中是埃琳的一名坚定的支持者,他俩的爱情成了支持埃琳的重要精神支柱。 埃琳挨家挨户的做动员工作,终于得到了 600 多个人的签名支持。 埃琳和埃德在一家大型法律事务机构的帮助下, 终于使污染事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赔偿, 创 造了美国历史上同类民事案件的赔偿金额之最,达 3.33 亿美元。埃琳正是用自己的无比坚 韧的毅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弱女子”的价值,在人生的道路上开辟 了一片新的天地。 曾经的选美皇后,竟然做了六年黄脸婆,这样的牺牲带来的,是两度离婚,存款不足一百美 元,电话费交不起,被各种账单催着。但她的善良,她的怜悯,她的真诚直率,她的毅力, 全力以赴,让她终于获得大家的尊重。走向成功。 《心灵捕手》 心灵捕手》马特—戴蒙和本—阿弗莱克两哥们的剧本,罗宾—威廉姆斯出任绿叶,一个天才少年的非典型 成长片。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成长于波士顿南区贫民窟的威尔—杭汀 (Will Hunting),是位绝顶聪明却叛逆不羁的年轻人。 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大楼的清洁工作之外,便是与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

、泡妞、整 整哈佛的「聪明小孩」;一人独处之时,就「一目十行」各式人文与科学的新知。某天「随 意解答」数学系蓝勃教授所留下的数学难题,随即引起学校师生们的惊异;在与他人打架滋 事,并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之後,蓝勃教授便费心地将他保释出来,要求他参与数学研讨与 接受心理辅导。蓝勃教授期望威尔能重视并发挥自己的天赋异禀,不再恶作剧、耍蠢、吹擂 而耗费生命;不过,威尔却毫无不在意,经常耍弄前来为他辅导治疗的心理专家。 蓝勃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与他有「爱恨交织心结」的大学好友尚恩出马, 开导并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尔。尚恩一本「信任是突破心防的重要关键,不彼此信任就无 法坦诚相待」的信念,「不以作之师而以作之友」的心态倾听威尔对知识求问、人际互动、 爱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亲情伤害等知性问难与情绪宣洩;日渐抚慰他受创的心灵,帮助他 重新拾回对人的信任,并鼓起勇气向女友表达爱意。在此同时,难忘丧妻之痛的尚恩在与威 尔彼此「角力互动」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威尔莽撞的生命力冲击,亦逐渐开启因丧妻而封闭 的心房,重新追寻情感的归宿。《侧耳倾听》 侧耳倾听》宫崎骏编剧近藤喜文导演的动画,一个少女初恋和成长的故事。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 《侧耳倾听》里的小女孩月岛雫,正在念中学,像每个临将毕业的学生一样,她也面临着今 后的抉择。但是她并不是一个沉迷于功课的女孩,她喜欢看更多的课外书,并把自己的感受 写下来。有一天,雫给当图书馆管理员的爸爸送盒饭,半路上遇见一只胖猫,居然象人一样 搭坐电车。她好奇的一路追踪过去,于是在半山坡发现了一家古老而精致的玩具店——“地 球屋”。放在店里桌上的猫玩偶男爵闪烁着神奇的光晕,令她深深着迷。回家的路上,一个 男孩送回了她遗忘的便当。而先前失踪的那只胖猫,则笑嘻嘻的坐在男孩自行车的后坐上。 于是一个神奇的童话般的故事在男孩和雫之间开始了。 《侧耳倾听》最寓意深刻的是在影片末,圣司用自行车载着雫走着一段很陡的路,雫想到她 可能会成为圣司踏上理想之路的负担,所以毅然从车上跳了下来帮忙推车,“不想成为圣司 君的负累,而是要和圣司君一起努力把路走完。”这短短 的一幕实在令人感动。 《侧耳倾听》的故事发生在 1994 年,作画的背景大部分来自东京附近的多摩市中心,一 切都来得很平凡很真实, 就好像事情是在身边发生似的。 本片并没有像大部分的少女题材故 事一样,男女主角都沉浸在呼天抢地,终日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爱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4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