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政治制度

| 药学职称考试 |

【www.guakaob.com--药学职称考试】

夏商政治制度篇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政治制度篇二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知识要点归纳

1、 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②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③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2)行政管理制度

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例1)

例1 下列对的“家天下”制度评论,正确的是

A.是原始社会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的标志 B.是生产力发展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C.是由文明社会进入血腥的阶级社会 D.是公有制被私有制取代的历史倒退 解析 此题为评论选择题,是历史和政治综合能力

题,主要考查评论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原理的综合运用。C、D两项明显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首先排除。A项在氏族公社末期,氏族贵族即已转化为奴隶主,A项排除。B项符合上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的评论。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内容: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

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国要服从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3)评价: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

治区域,形成了拱卫周王室的政治格局,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受封诸侯具有独立性,后来一些诸侯国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逐渐衰落,分封制破坏。(例2、3)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2)评价: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思维能力拓展

4、西周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和关系

材料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

回答:(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3)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加以概

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与教材的结合。答案要点:(1)周初的分封制。(2)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3)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 例3 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名师解题

西周王朝建立,进一步完善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礼制原则,形成层层相属的等级严密的“大宗”、“小宗」”的国家政治制度。西周春秋时代存在着严密的分封制度,这种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分封制以宗法的“亲亲”关系为基础和原则,从而使“分封”与“分宗”相一致;二是分封的土地既是建国、立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宗子“立宗”的经济条件,这是西周春秋时代宗统与君统相结合的最深刻的经济原因;三是不仅宗族组织与统治组织、宗法等级与政治等级是相一致的,而且其管理方法也是相一致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以宗法血缘关系而实行的分封是周王朝家族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为维护等级制,周公制礼作乐。西周的礼乐和刑罚一样,有鲜明的阶级性。(例4、5)

综合创新运用

5、阅读下列材料

长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成严密 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 姓(姬)贵族的大宗和天下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 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 诸侯,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而诸侯在自己的国内

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嫡长

子的兄弟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诸侯是小宗,在奉

宗族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依此类推,按血亲关 系不断分封下去。„由于周朝规定同姓百年不婚: 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这 样,整个西用国家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材料2: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

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 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 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 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 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刽源于 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 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

解析:此题B、C两项不是分封的目的,并与分封制

的内容不相符,从表面看A、D两项似乎都是分封制的目的,其实A项是其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分清因果关系,不难看出,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的目的是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答案:D。 例4 宗法制度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宗法制概念的理解。宗法制

度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社会构造体系。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君王自命“天子”,即天帝长子,“奉天承运”,治理普天之下的土地和臣民。在政治关系上是天下的共主,在宗法关系上又是天下的大宗。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其余王子则封为诸侯,他们对于位居王位的嫡长子为小宗,但各自在其封侯国内又为大宗,其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则封为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小宗关系依上例。从而构成了庞大、复杂的宗法体系。主要标志为: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

先秦时期,宗统与君统合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周王既是天子又是宗子,诸侯、卿大夫、士也是相应层次的宗族的宗长,他们分层地集政权、族权于一身,使政权、族权合二为一。汉唐间君统、宗统分离。君权力图制驭族权,但士族对君主作了有力的抗争,以至出现东晋时期士族和天子共掌朝政的局面;在南朝,寒人要想进人士族,天子不能过问,非要士族领袖首肯不可,即君主难于干涉宗族内部事务。这个时期宗族是宗室与士族的结合,政权要通过士族的族权统治宗族制下的人民,士族既是政权的依靠力量,又是它的对抗势力;随着士族的消亡,宋代以后,政权把族权完全变为附属物,成为协助统治的得力工具,而清代尤甚。清朝政府允许民间建祠堂祭祀祖先,要民人“移孝作忠”,做君主的顺民,而祠堂则把忠君的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清朝保护宗族公共财产,宗族要以行动表现出对君恩的感激,这就是要求族人和族有经济按时完纳赋税和服徭役,祠堂成了政府催征的辅助工具。清朝为密切政府与宗族的关系,于雍正、乾隆两朝下令试行族正制。族正由宗族选出,职责

材料1:宗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系家 例5 阅读材料

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 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 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以上材料摘 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回答:

(1) 据材料1,结合西周的史实,分析西周宗

法制的实质。(2)据材料2,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导析:本题围绕宗法制组织材料,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应迁移语文能力,注意理解周王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的关系;第(2)问解答既要结合材料,也要联系史实,注意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参考答案: (1)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形成的以王族为主体,联结许多旁系、支系贵族形成的政治制度。 (2)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例4、5)

是代表政府督察族人是否守法。政府对宗族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政府有足够的力量令宗族沿着它的政令走,而宗族只能服从,无力抗拒,它只能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回答: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宗族与国

家、族权与政权的关系的变化。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提供的阶段,明确材料的中心:我国古代宗族与国家、族权与政权的关系的变化。答案要点:先秦时期,宗统与君统合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政权、族权合二为一;汉唐间君统、宗统分离;东晋南朝时士族和天子共掌朝政,君主难于干涉宗族内部事务;宋代以后,政权把族权完全变为附属物,宗族为政权服务,成为协助统治的得力工具,而清代尤甚。

素质能力测试 点击知识点

1、《公羊传》:“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是 3、4、5 在说的何时何种王位继承法的特征?

A、西周宗法制度中的嫡长子继承制 B、殷商晚期的父死子继制 C、殷商前期的兄终弟及制 D、尧、舜时代的禅让制度

2、若把纣王比喻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语中的螳螂,请问句中的“黄雀”是 2 A、周文王 B、周武王 C、鬼方 D、东夷

3、西周分封制核心内容是 2、4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义务 D.规定贡赋

4、传说夏禹继承帝舜成为最高政治领袖,这说明当时政治权力的传承方式是 1 A、传子

B、传贤

C、世袭

D、军功授爵

5、《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主要说明 2、4

A、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B、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 C、商王朝在商纣王统治时期出现政治危机 D、周武王举兵伐商,得到各地部族支持

6、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说明 1

A、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B、商朝完全照搬继承了夏朝制度 C、周朝完全照搬继承了商朝制度 D、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分封制没有直接影响 A、封建制度 B、分封诸侯国 C、奴隶社会的瓦解 D、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7、据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封建”的含义是 2、4 8、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有何重大特点? 1、2、3、4、5

夏商政治制度篇三
《夏商的政治制度》

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 夏朝, 启 即位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②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地方设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义务:分封的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后期,王权衰落,。由于诸侯势力壮大,分封制受破坏。标志性事件就是楚王问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层),层层分封。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至高无上的皇权:①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③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③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⑤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①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②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开灵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②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③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④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⑤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⑥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⑦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⑨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②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③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将道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⑦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

中央设丞相(决策),御史大夫(监察),太尉(武事)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汉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汉初,三公九卿。

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东汉光武帝:设尚书台,皇帝总揽大权。 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汉武帝后期设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隋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 州、县两级

唐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 州、县两级,唐太宗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门下 二府

最高军政机构 枢密院

分割宰相财政权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权 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皇权进一步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为路、州、县

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中书省(行政,统领六部),枢密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务)。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行省拥有大权。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 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高峰。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生,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给阁臣票拟权。 地方设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和按察司(监察)三司。

清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明朝初,沿袭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②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部落贵族共同议政的传统。②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④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⑤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十 鸦片战争

1背景:(1)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2)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3)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中国的禁烟运动:(1)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2)对虎门销烟的评价: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3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4 虎门硝烟:面对鸦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广东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即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战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战前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经济开始解体。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战前是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战后既要反封建又要反侵略

④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⑤思想领域的变化:“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思想开始萌发。

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开端。

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美国和法国也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鸦片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英、法不满足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战争性质:侵略的非正义的掠夺战争;

①1856年,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②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进逼天津。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③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并洗劫了圆明园。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内容:(1)增开天津为商埠;(2)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⑤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影响: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的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十一 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①兴起:金田起义 1851年

②发展:永安建制 ,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 1853年,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③全盛:1853-1856年进行北伐、西征和东征

北伐:目的:是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领导人:林凤祥、李开芳。

结果:由于孤军深入而失败。

意义:牵制了敌人兵力,为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征:目的:为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领导人:赖汉英

结果:石达开大败湘军,巩固了天京

东征:目的:为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

领导人:秦日纲

结果:夺取扬州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主要内容:

①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分配,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规定“天下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绝对平均分配的方案。

(2)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

革命性:首先它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 生产者的本性,也不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原因: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于战争的环境,无法实施;

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量过于强大,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②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3)教训: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4)历史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性质),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它坚持14年,势力达18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模③担任反封建反侵略双重任务。反对封建主义,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④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

《资政新篇》

内容:政治方面:主张民主

经济方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教方面:兴办新式学校

外交方面:与外国自由交流,但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评价:《资政新篇》是洪仁�\1859年为振兴太平天国而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没有实行。

十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2)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3)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战争的经过

(1)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

夏商政治制度篇四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单元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概念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

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并理解三者之间的渊源继承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理解中国当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

教学课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作为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二个:宗法制和分封制。

&学情分析

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作为第一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1、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从百度上下载一段视频《中国历史五千年(夏商周)》通过声音、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本课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并对本课产生探究的兴趣。

资源来源:百度搜索《中国历史五千年》

勤劳而先进的中国人民不仅留下了广博浩大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他们在政治文明中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那么,这遗产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共同感领略中国早期文明的迷人风采。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夏商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设问: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原因何在? 资源来源:百度搜索“禅让制”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资料来源:百度搜索“中国古代官制”

【过渡】展示视频《中华五千年(武王伐纣)》

资料来源:百度搜索《中华五千年(武王伐纣)》

【探究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又有哪些?有何突出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分封制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展示图片《西周疆域图》

资料来源:百度搜索《西周疆域图》

由学生展示课前准备资料“三监之乱”

资料来源:百度搜索“三监之乱”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1)、主要内容及特点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势图》

设问:从图中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哪?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

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研讨一下分封制的作用。(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事先查找资料)

2.作用及发展演变

首先,分封制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

其次,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最后,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

【过渡】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的统治,但是,分封制具体实施时该如何操作呢?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2、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什么是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设问: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

(2)特点及基本原则

可先让学生看以下图表,然后让学生回答。

资料来源:百度搜索

《西周宗法制度示

意图》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实质及作用

设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 、“娶于异姓” 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都知道博大精深、源远流传,那么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又具有什么特点呢?下节课将要学习,请同学们预习,着重预习秦朝如何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前预习部分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十、教学反思

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

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自主学习、实践体验、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在此过程中,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巧妙地将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基础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三、当堂检测

选择题: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 )

A、部落联盟争夺首领位置的结果 B、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C、专制代替民主的历史倒退 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倒退

2、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的义务有( )

① 镇守疆土 ② 随从作战 ③ 交纳贡赋 ④朝觐述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4、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清朝

5、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

于受封的( )

A、周天子的亲属 B、功臣 C、先代的贵族 D、归附的部落首领

6、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

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井田制的破坏

7、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

8、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 )

A、完全割裂 B、互为表里 C、前者决定后者 D、后者决定前者 问答题: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夏商政治制度篇五
《第1课_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人教版课件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5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