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哀愁的诗句

| 药学职称考试 |

【www.guakaob.com--药学职称考试】

形容哀愁的诗句篇一
《古雅的哀愁_蹇先艾诗作浅析》

第14卷第6期2012年12月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ZunyiNormalCollege

Vol.14,No.6

Dec.2012

古雅的哀愁

———蹇先艾诗作浅析颜同林,彭冠龙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蹇先艾步入文坛,是以诗歌铺路的。他的诗作不多,却质量很高。这些诗以稀疏的意象、几乎无色的修饰和寄情山水,营构了清幽的意境,传达了古雅的哀愁。这古雅的哀愁有着舒缓的节奏,使抒情主体呈现为一个“孤寂的夜影”的形象,这一形象反过来加强了哀愁情绪的古雅韵味,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关键词:蹇先艾;现代新诗;古雅;哀愁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12)-06-0017-04

ElegantMelancholy

———ABriefAnalysisofPoemsbyJianXian-aiYANTong-lin,PENGGuan-lo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ang550001,China)

Abstract:Onthebasisofhispoems,JianXian-aistartedhisliterarywriting.Thoughhewrotenotsomanypoems,hispoemsweregood,which,bymeansofsparseimages,lightmodificationandintegrationofemotionwithnature,createsserenepoeticworldandshowselegentmelancholy.Theelegantmelancholybearsslowrhythm,makingthelyricsubjectsassumebeanimageofbeinglonelyandserene,andthisimageinturnstrengthentheeleganttasteofbeingmelancholy,indicatingakindofuniqueartisticimpression.

Keywords:JianXian-ai;modernnewpoems;elegant;melancholy

蹇先艾以乡土小说成就闻名于世。从1926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水葬》开始,至解放前夕发表《春的客栈》为止,一共写了近一百篇短篇小说,出版了八本短篇小说集。但蹇先艾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是从写诗开始的。

他在学生时代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写诗,是一件对于他来说非常意外的事,给了他信心,使他走上了

他与他的哥哥去北平新诗创作之路。1923年春天,

西便门外的二闸游玩,回来后,在游玩的余兴之中写了一首白话纪游诗《二闸纪游》,没有告诉任何人就偷偷投给了《晨报副刊》。他本以为这次投稿一定是这件泥牛入海,没想到五天后那首诗居然登出来了。

事让年轻的蹇先艾有种一登龙门则身价百倍的感觉,从此开始不断写诗。进了大学后,仍然向《晨报副刊》和《文学旬刊》投稿,大多都刊登出来了。

在创作诗歌的道路上,蹇先艾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来往比较密切的有当时已经成名的诗人徐志摩、闻一多,有当时文坛的名流梁启超、朱自清、王统照,

饶孟侃、刘梦苇、朱有当时初登文坛的青年诗人朱湘、

大枏等等。蹇先艾曾说:“我认识的老诗人和青年诗人

[1]

越来越多,我对写诗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

蹇先艾的新诗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

收稿日期:2012-08-18基金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大西南文化与贵州20世纪新诗研究”(黔省专合字[2009]112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颜同林,男,湖南涟源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诗歌理论研究。

彭冠龙,男,山东泰安人,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7

第14卷第6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2月

浪时的无助和茫然;通过代,共创作40首,30年代以后只在1934年元旦写了“灯影”和激越悲壮的“雨声”1首《炉边》。20年代末,他曾把已写好的诗辑为一本对比,很容易的表达了前途未卜时的凄惶,再用

《孤独者之歌》,北新书局打算将这本书出版。北新书“沉郁的夏夜”进行形容,成功加强了凄惶的情绪。精局的李小峰多次催促,还托赵景深催问,他由于自己当地表达了感情,但意境是空旷的,我们几乎感觉不感觉水平不高,始终没有把这本书的稿子交出去。后到意象的存在。

一共两节,第一节把春天清晨的景色写来这些书稿在他一次从北京回贵州的途中全部丢《春晓》

的十分传神:失,因此,蹇先艾一直没有诗集流传于世。60年代初“这纱窗外低荡着初晓的温柔,/霞光仿

/林鸟也惊醒了伊们的清宵期虽然重操诗笔,但是所写的都是格律诗,而且这诗佛金波掀动,风弄歌喉,

兴很快被文革浇灭。梦,/歌音袅袅啭落槐花深院中。”春天清晨可写的美

读蹇先艾的诗,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诗中透出“纱窗”、“霞光”、“林丽意象很多,而诗中只有四个:的一种古雅的哀愁。这些诗,鸟”形式上是现代的、内容和“槐花”。这四个意象分别点出了春天清晨的四

语言上是现代的,但在韵味上,却是古光鲜美、生机美和缤纷美。就在读者欣上是现代的、种美:朦胧美、

雅的,字句中有着清幽的意境。这古雅的韵味中,赏这四种美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这仅有的四个意象,有

陷入一个空旷的意境。着舒缓的节奏,传达出了点点哀愁,仿佛诗中有一个

其他诗中也是如此,比如《秋夜》全诗三节只用孤寂的夜影。

了一、清幽的意境“虫号”、“凉风”、“灯”、“伊的小影”和“潭水”五个

蹇先艾的诗,最显著的特点是意境清幽。这一特意象,就把诗人秋夜里哀叹时光飞逝、朱颜易老的悲

“徐志摩先生还将《梦中呓语》全诗十行只用了“枕点的形成应该与徐志摩的诗有关。愁刻画得细致入微。

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志摩诗集》送给父亲(即蹇先上”、“眼泪”和“鲜花”三个意象,就把诗人当时的相

[2]

艾———引者注),这本诗成了他写诗的范本。”徐志思之苦和当年的离愁别绪全部展现。摩诗清丽、温婉、幽静的特点必然影响了蹇先艾的可见,诗中的意象虽少,但对于传情达意已经足诗。蹇先艾诗中的意境,没有繁复迷离的色彩,没有够。意象稀疏使意境显得空旷,这是清幽意境在空间浓妆艳抹的修饰,如流水般清澈;没有灯红酒绿的喧上的基础。哗,没有撕心裂肺的嚎叫,如深谷般幽静。蹇先艾以(二)几乎无色的修饰这清幽的意境,造就了古雅的韵味,透露出诗人哀愁蹇先艾写诗,似乎不喜欢用颜色来做修饰语,我的情绪。这样一个意境得以出现,离不开三个因素:们从他的诗中很难找到表示颜色的词,即使找到了,

几乎无色的修饰和寄情山水。意象稀疏、也大多是黑色和白色。他的诗歌世界是一个黑白的

艺术世界,我们欣赏他的诗,仿佛是在看黑白电影。(一)意象稀疏

诗中没有意象,就会变成苍白地喊叫或空洞地在他的诗里,形容星星,是“默数天杪云衣间镶说教,让读者感到索然无味,而意象太多又会变得臃嵌着的小星闪闪,/仿佛有一对是伊的明眸,望我含肿,让读者感到喘不动气。20年代的蹇先艾正值学(《这几夜》),没有颜色,只有比拟。形容山笑殷勤”生时代,而且体弱多病,天天在小圈子里打转,生活岭,是“莽莽苍苍的枯岭一片,/四周有群峰空谷远山很简单,或许与他当时这种生活状况有关,蹇先艾的翳影;/盘纡似长龙踏过山北山南———/那踽凉巍峨的诗中,意象很少,这使每首诗都显得平淡。然而,意象荒墟堞痕”(《登万里长城》),用了四行进行描写,却虽少,却十分精当,并不影响诗的艺术效果。所以,蹇看不到一点色彩,只有山岭的莽莽苍苍和荒芜破败。先艾诗中的意象只是稀疏,而不是贫乏。写故乡的自然风光,是“去追逐山中飘幻的云彩,/暮

《流浪》一共四节,前两节写流浪者的孤独:“我鸦掠过了天光也无声;/轻轻掀起溟茫的层层夜色,/是一个流浪海角天涯的人,/人间的快乐与悲哀我已我们向霜枫溪要一把星月”(《回想中的故乡》),这里遍尝;/一叶的飘泊,更向何处觅取归宿,/四顾都是浩面对“云彩”的修饰用的是“飘幻”,对“鸦”的形容是淼无边的大海汪洋。//我也不知我前途有无明光,/“暮鸦”,对“夜色”的修饰用的是“溟茫”,完全可以用这一向都无端地涕泣与凄惶;/灯影下,听雨声多少色彩来展现的意象,偏偏一点色彩都没有。激越,悲壮,/便夏夜,沉郁的夏夜也这般漫长!”一共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蹇先艾对意象的修饰八句,其中的意象只有五个:飘泊的“一叶”、“大海汪多用一些富有形象感的词句。以形象感代替色彩感,

“灯影”、、激越悲壮的“雨声”和“沉郁的夏夜”。这洋”把缺失的色彩用立体物象的细致刻画来补偿,使诗五个意向很准确的传达出了诗人的情绪。通过飘泊中意境清淡而新奇独特。蹇先艾注重描摹物态的诗的“一叶”和“大海汪洋”对比,形象地说明了诗人流歌特点,大概与梁启超对他的指点有关。梁启超很欣18

颜同林等·古雅的哀愁

赏蹇先艾在《晨报诗镌》上发表的诗,给了他很多鼓

励,还曾经给蹇先艾写了一把扇子,写的是周邦彦的《瑞鹤仙》,这首词是以“描写物态,曲尽其妙”著称于世的,梁启超在词后加了一句勉励蹇先艾的话:“先艾

”从蹇先艾几乎无色的诗中,我们确实看学诗宜致力!

“描写物态,曲尽其妙”的方向努力。到了他在向着

再看那少数有色彩的诗。“死的光芒,/投在灰白

(《夜深时》)“我们在月下踏着溶溶的沙砾上闪耀。”

的银光,/记否?你正是低首默会!”(《忆从前》)“雄峻

/它蹄下蹴起滚滚的墨云。”(《大雨的黑骑咆哮踔腾,

歌》)“冷酷的夜把我装入黑漆棺中,/我便开始做起

/我的灵魂爬出了心橱的天窗,/由螺那骇人的怪梦:

旋的青烟幻成撒旦魔王。”(《骇人的怪梦》)黑色与白色充斥于他的诗中,其他颜色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仔细分析黑与白这两种颜色会发现,黑色总是与幽暗神秘相联系,“黑骑咆哮”、“滚滚墨云”、“黑漆棺椁”等等,总让人毛骨悚然而又被深深吸引;白色总是与

“灰白的沙砾”、“溶溶的银光”等清静纯洁相联系,

等,让人感到神圣而清丽。在这黑与白的世界中,透出的是清幽的意境。

在这几乎无色的修饰中,蹇先艾的诗像是黑白电影,这样一个艺术世界并不单调,而是十分淡雅,这淡雅的感觉是清幽意境在色彩上的基础。

(三)寄情山水

中国古代诗歌一直以来就有寄情山水的传统。《诗经》中“起兴”的手法往往借助山水景物来引起所咏之词,后来情与景的密切关系在古代文论中多有提及,比如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或有时

[3]

不拘形胜,,面西言东,但假山川以发豪兴尔。”近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昔人论诗词,有景

[4]

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语、

现代白话诗中,寄情山水的现象几乎消失了,我们很难从诗中见到大篇幅的山水景物,而蹇先艾的诗作是个例外,他好像对山水自然风光情有独钟。

“林梢横披夜雾袅袅,/宛然一座秀峰的山巅:/从山腰隐约露出塔影之半身。”(《北海夜游》)这是写夜雾中的一座秀峰,“塔影之半身”的隐约中透出一丝神秘。“我身前有绿苔,有古树杈桠,/与湖心飘浮无定的断梗残蒿;/瞑目静听那晓风挟着芦苇吹嗷,/有如潺急的雨声打破深夜的寂寥。”(《积水潭之畔》)这是写积水潭旁的景色,绿苔古树晓风吹嗷之中,我们感到了环境的荒芜和诗人心情的寂寞。“这林壑间映有雄浑伟大,/悠长的驴嘶和着流泉,/交互啸响在寥寂空/这山旁洒遍了点点的梨花。”(《雨晨游龙潭》)诗人山,

把自己心中低回的寂寞之情寄托在这林壑与空山之中,山林里的驴嘶泉响都反衬出山的空荡、人的孤独。

他要在诗中抒发的情绪,全部寄托在山水之中。

这浸染了诗人情感的山水,艺术化地呈现为哀愁的山水。深山空谷中“只有几点青磷摇曳墓地荒凉”(《流浪》),“晚来点点绿火,是野鬼在山中徜徉”(《哀

),一片愁怨景象;“这凄凄的野草,这回环的山故乡》

/这明月辉里摩荡着树影森森”(《百年后》),充满径,

了幽幽的哀叹。清泉流水中,“我微微战栗———/听澌嘶的水声凄动,/流过了长阶,流过了花荫”(《雨),“江心摇荡着雪浪万点,/月明辉泻落在一叶空夕》船”(《江上》),哀愁静静地在水里荡漾,随着水声在诗中流淌。

寄情山水使诗平添了自然之美,成为清幽意境在内容上的基础。前文已论述,意象稀疏保证了意境的空旷,几乎无色的修饰使意境显得淡雅。空旷淡雅中有高山流水,这水墨画般的意境透着清幽的感觉。而水墨画中的山水包藏着诗人的哀愁,画中的清幽意境使这哀愁显得古雅。

二、孤寂的夜影

蹇先艾诗中的古雅哀愁是缓缓展开的,诗中舒缓的节奏低回幽怨,仿佛满脸愁容的诗人在来回踱

“夜”是蹇先艾诗中的中心意象,主导着整步。同时,

首诗的环境,笼罩着诗中的情绪,使诗人的来回踱步全部发生在夜里,好像一个孤寂的夜影,这样一个抒情主体的形象更增加了诗中哀愁情绪的古雅韵味。

(一)舒缓的节奏

没有疾风骤雨式的宣泄,一切哀愁都是缓缓表达的,诗的舒缓节奏,实际来源于诗人心中的低回愁绪,这愁绪“剪不断,理还乱”,在诗人心中就像“一川烟草,满城风絮”,但流露到字面上,只像“梅子黄时雨”,连绵不断,却缓缓地落下。

比如《雪暮》:“万有倾入了薄暮的怀抱,/苍茫里战栗着空林疏影;/满天飞舞轻灵的翩翩银雨,/已寂灭了叶落凄叹的悲音。//我遥望莹辉闪烁的窗外,/寒天美景温慰我的悲情;/失家的鸟也在檐前低哭,/默向这花雨飘洒的黄昏。”从“失家的鸟也在檐前低哭”这句话来看,这首诗是在抒发思乡之情,但是整个第一节都没有直接说明这一情绪,而是写了四种景色:日薄西山、空林萧瑟、漫天细雨和叶落无声。通过这四种景色反复地渲染乡愁,却不点明,慢慢的在诗中引出这一愁绪。第二节中,这一愁绪渐见端倪,但诗人在

“寒天”与“温慰”的对比来烘前两句中仍要铺垫,以

托心中的乡愁。整首诗感情浓烈,却节奏舒缓。

又如《百年后》:“你听那山头吹过来震撼的音响!/是飚飞的风嚎,是悲壮的松吟?/这凄凄的野草,这回环的山径,/这明月辉里摩荡着树影森森。//我已掩埋在蓬蒿的深处,/枫叶满地点染着墓园荒

19

第14卷第6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2月

怪梦。”冷———/但何处去寻觅那消蚀了的光阴,/更何从再狂(《骇人的怪梦》)“韵,我今夜独自林下徘徊;/

啜那爱情的芳醇?”这首诗是要写死后的寂寥,但是远天末描一轮月影,/我浸映辉柔的阶心,/放情高歌

松涛、野”(《寄韵》)“我想趁今夜篱边花影卧,第一节中还是不点明,仍然是在写景:风嚎、如伟壮的松籁。

草、山间小路、月下黑影,无不点染出凄凉和寂寞,透/偷登那海天雄浑的云壑。”(《我想》)这些例子都是

第二“夜”意象直接出现的诗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能感着一股悲苦之气,让人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绪。

“我已掩埋在蓬蒿的深处,/枫节中说明了诗的用意:到一股蕴蓄已久的哀愁,这哀愁在夜晚的环境下显

叶满地点染着墓园荒冷”。豁然开朗之后,诗人没有得既沧桑又雅致,而且让我们感到诗人“独自林下徘

,这更增加了惆怅的力度,使哀愁由无形变为有就此围绕这一点大肆宣泄,而是让思绪继续慢慢延徊”

伸:“但何处去寻觅那消蚀了的光阴,/更何从再狂啜形,由不可见变为可见。

”整首诗舒缓地表达诗人想象中的哀意象的变体主要是“星”与“月”。“无垠的梦那爱情的芳醇?“夜”

愁,对于死亡没有集中描写,而是围绕一种情绪反复境和冷酷的人间隔绝,/在万千的星光下,饮海涛松渲染,慢慢地传达心中苦闷。/在暮霭里呼啸,在白云里低回。”(《知道风沉醉,

还有《江上》对一位老人思念亡妻心情的展现,了》)星光下的哀愁显得那么大气,在万千繁星映照《夏夜杂句》对心中凄凉感觉的展现,《我想》对相思下,诗人以松涛、暮霭和白云寄托愁绪,壮阔中有一

《希望像一座险峻的山峰》对人们执着月色下的哀愁给人的感之情的展现,点缠绵,夜色中充满了古雅。

于心中颠倒梦想的嘲讽,等等,无不是用这种舒缓的觉也是如此,“为何月色都是如此冷寥,/溶溶的银光节奏娓娓道来的。淹没了苍松?/天外忽地传来一声哀唳,/是否那飘流

从这舒缓的节奏中超脱出来,然后反观这一诗”月色之下,孤鸿哀唳,孤独寂寥的哀愁无依的征鸿?歌节奏,我们会发现,蹇先艾诗歌中有着明显的宋词在苍松中显得古朴,在溶溶月光下带上几分典雅,在写法的痕迹,舒缓节奏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舒缓地流进读者的心中。“词境”。飘流的征鸿无依地飞翔时,所谓“词境”,是指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式,更具体细致夜色之下低回徘徊,仿佛抒情主体是一个孤寂地抒发某种情绪。的夜影。“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这一“孤寂的夜影”形象,与诗人当时的生活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或一阕才一意,形象细腻,状况有关,“少年离家,漂泊异乡,加之‘五四’退潮后

[5]

含义微妙。”一首或一阕才一意,必然要反复渲染某诗风的影响,诗人感到孤寂,不少诗篇都抒发着他的

[6]

一情绪,节奏自然舒缓。再来看前面列举的例子,《雪忧郁、感伤,唱着‘孤独者的歌’”。暮》、《百年后》,还有《江上》、《夏夜杂句》等等,全是以三、小结

蹇先艾的诗歌不多,但是质量很高。他的诗以稀舒缓节奏,用整首诗反复渲染心灵深处的一丝心绪,

疏的意象、把这种情绪表现得具体细致、亲切细腻;没有众多的几乎无色的修饰和寄情山水,营构了清幽

形象,却传达了更浓厚更细腻的主观情感色调。的意境,传达了古雅的哀愁,这古雅的哀愁有着舒缓

“孤寂的夜影”的形的节奏,使抒情主体呈现为一个(二)中心意象:“夜”

象,这一形象反过来加强了哀愁情绪的古雅韵味。这诗中舒缓的节奏让读者仿佛看到一个人在来回

样古雅的新诗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在“五踱步,这个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踱步呢?综观蹇先艾

的所有诗作,可以发现这一环境是夜晚。前文已经论四”那样一个提倡“一时代当有一时代之文学”、“今述,蹇先艾诗中的意象是稀疏的,而每首诗仅有的几人当造今人之文学”的时代,蹇先艾的诗显示了独特

的艺术面貌。个意象中,总会出现“夜”这一意象。“夜”在蹇先艾所

有诗作中频繁出现,渲染了古雅的色彩,集中传达了

参考文献:诗人心中的哀愁,成为蹇先艾诗中的中心意象。

[1]蹇先艾.我与新诗———“五四”琐忆之三[J].山花,1979,(12).从所有诗歌作品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夜”意象

[2]蹇人毅.乡土飘诗魂———蹇先艾纪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

出现的频繁,比如《北海夜游》、《梦中呓语》、《夏夜杂

版社,1999.13.

句》、《夜深时》、《这几夜》、《秋夜》、《骇人的怪梦》等[3]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21.

“夜”意象有时直接出现,有时通等。再看诗的内容,[4]王国维.人间词话[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59.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56.过各种变体出现。

[6]王刚,曾祥铣.黔北20世纪文学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

“有时在深秋之夜———/粉面上有泪痕成点。”

社,2001.31.

(《花畦》)“昏黑的夜半有孤魂在田里驰骤嗷叫,/泪[7]蹇先艾.蹇先艾文集·散文诗歌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浪和着哭嚎被晚风剪剪吹动飘扬。”(《哀故乡》)“冷社,2004.

(责任编辑:王林)酷的夜把我装入黑漆棺中,/我便开始做起那骇人的20

形容哀愁的诗句篇二
《语文古诗》

1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情怀 9.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答: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畜了画面的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晓至湖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答: 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 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逐出”,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刻、淡雅(或幽静、清新)。 。3减字木兰花苏 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登城 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濛濛细雨 )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答: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答: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答: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定哀情,哀景衬哀情。(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妄”。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

湘江,流入洞庭湖。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答: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一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帝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答: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河令 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答: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

了怎样的情怀?答: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答案: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2分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骤雨 【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答案: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答案: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答案:不好。开篇写暴雨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 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8. 这首

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渡 江 [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答: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答: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形容哀愁的诗句篇三
《诗歌试卷》

诗歌专题训练( 一 )制卷人:杨胜英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理解诗歌意象和情感).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体察诗人的情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试题 。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鉴赏诗歌语言)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分析诗人形象)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3、(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 (鉴赏炼字)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

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鉴赏炼字)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②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阁:地名,在江西太和县。黄庭坚时任知县。②朱弦:《吕氏春秋》:“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青眼:《世说新语》载阮籍能为青白眼,青眼指眼珠在中间,对人表示好感,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

(1)( 鉴赏炼字)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

(2)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

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①刘 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① 刘敞(1019-1068),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金石学家。 刘敞(1019-1068), 字原父。世称公是先生 一片江南水墨图。

(1)、(理解诗歌内容)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 ),《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鉴赏诗句的表达作用)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3)(鉴赏诗歌的风格)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诗歌鉴赏技巧答题要领: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甘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当然围绕艺术手法,也会有一些更具体的提问方式。问题越具体,相对而言,回答越容易。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命题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5.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命题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 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等。

仿写专题训练(一)制卷人:杨胜英

一、 怎样仿写?

1、先读懂原句,进行内在分析判断。

2、按“依葫芦画瓢”的原则,运用恰当的修辞、句式对原句进行模仿。

3在题目规定的语言环境中可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与写作能力。

二、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

(1)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

(2)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

(3)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

(4)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保持一致,还要与整个语段保持连贯、协调一致。

类型讲解

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有比喻句、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等形式;

从句式角度看有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转折句等形式,也就是侧重于整句。

强化训练:(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嵌入式 (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的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

1.根据所提供的语境,在下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是前后句式一致,语意连贯。

不要慨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 , 若把人一生的情感窖藏起来,也是一壶香醇的酒。开拓一条怎样的路, ,酿造一壶怎样的酒,这是一个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人生课题。

2.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 , ;

, ,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像,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二)续写式

3、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内容连贯,句式整齐。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道道的河川,我们看到:楚大夫沉吟泽畔,忠心不改;_________ ,_________ 。他们都选择了永恒:纵然身沉大江,也不扬波逐流,这是执著的选择;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

4、仿造下面的例句,造两个字数相同、句式一样、内容相关的句子。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同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没有理想的人,

没有理想的人,

5、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能开出雪一样纯洁的花儿;一只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 ; (三)命题式 (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式仿写。 )

6、仿照下面示例,以“社会”、“岁月”为开头的陈述对象,另写一组句子。(要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字数相近即可)

形容哀愁的诗句篇四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

形容哀愁的诗句篇五
《九年级上古诗默写 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古诗文练习(一)答案

二、理解默写。(每空1分,共80分)

21、《望江南》中,简明地写出了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迫切心情的句子是: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22、《望江南》中,充分地体现了女子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痛苦的句子是:过尽千帆皆不是。

23、《望江南》中借自然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情绪的句子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24、《望江南》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肠断白蘋洲

25、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6、《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7、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8、《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衡阳雁去无留意。

29、《渔家傲·秋思》中,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句子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0、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自己的句子是:中,何日遣冯唐?

3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狂气的句子: 亲射虎 ,看孙郎。

3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34、李清照的《武陵春》

35、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在《武陵春》中另寻了一条新思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6、《武陵春》中,用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沉重哀愁的句子是: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3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8、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一生中最大的理想就是收复失地,为国建功立业。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能表现这一点的句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9、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或从视角和听角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40、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41、《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3、白居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或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的诗句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44、白居易《观刈麦》中直接提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饥肠。

45、白居易《观刈麦》中表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

46、白居易《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

47、《月夜》中表现春气萌发,蛰虫涌动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48、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9、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0、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5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

52、《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细雨途中行路的辛苦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53、李清照《醉花阴》中形容人极度悲伤,愁苦的千古名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4、《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含其中的诗句是:人比黄花瘦。

5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56、《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相呼应的句子是: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57、《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表达作者对世事无常感悟的句子:变做了土。”

58、《朝天子·咏喇叭》中形象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老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59、晏殊的《破阵子》描写碧苔和鸟啼的对偶句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形容哀愁的诗句篇六
《相同体裁古诗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53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