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依依別情

| 药学职称考试 |

【www.guakaob.com--药学职称考试】

古诗词中依依別情篇一
《依依难舍的送别诗》

依依难舍的送别诗

送别诗是古诗中的一个大类,常常表达作者对亲人、友人、情人的关心、惦记、担忧、依依难舍之情。其常用抒情手法有寓情于景、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和形象比喻等。

1.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之歌的代称,唱歌送别乃当时习俗。

这首诗1、3两句叙事,2、4两句写景,无一字言情,却又处处写别情。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这个角度,简要分析其艺术特点。

首句写友人乘舟而去,次句写所见江上景色。以青山红叶的明丽之景,反衬别情,景愈美,愈显欢聚之可恋,别离之难堪。三句写友人走后,诗人在原地未动,借酒浇愁,略有醉意,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友人已远,倍感空寂,结句以风雨凄凄的暗淡景色正衬离情。寓情于景,含而不露。

2. 丹阳送韦参军

唐.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暮日、寒鸦、悠悠的流水,凝目北望的诗人。暮日、寒鸦、流水渲染暗淡凄凉的气氛,以衬托友人走后诗人依依难舍,倍感空虚,孤独、凄凉,悠悠的流水更象征了悠长的友谊,无尽惆怅和深切的思念。

3.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①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离情别绪的?

从遥望和凝思的角度。友人乘舟而去,诗人江边遥望,频频挥手,看着汀洲上的白蘋久久不肯离去,形象地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②试析“没”“空”在抒情方面的作用。

“没”写出诗人目光紧随友人的行踪,直到望不见为止,写出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忧虑。“空”既写出友人远去,无影无踪的实况,也写出了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4.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该诗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物?对抒写离情有什么作用?

全诗紧扣“微雨”、“暮钟”,通过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等意象,勾画出压抑阴沉,暗淡迷蒙的傍晚江上雨中景色。以衬托浓烈沉重的别情。诗人置身其间,情动于衷,不能自已,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恨喷涌而出,逼出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的直抒胸臆.

5.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①首联包含几层意思?请逐一写出。

A. 双方离别有10年之久

B. 这十年经历了一场动乱

C. 二人分手于幼年,重逢于成年

D. 这是一次意外相逢

②“暮天钟”除了作为日暮的标志外,还有什么作用?

表明二人叙谈十分投入、专注、融洽,顾不得观望天色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的寺院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足见相逢之乐,并用以反衬再别之悲。

6.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①这首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别。 ②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对湖上亭的依恋难舍之情的?

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柳条藤蔓牵衣拉裾,见其对主人依依不舍的深情;黄莺频啼,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想到离别的眼泪。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7.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①首联写景有什么特点?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何作用?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动静结合,情态逼真。描绘出一幅,青山横郭,白水绕城的廖阔明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渲染送别背景,衬托孤寂空虚之情。

②全诗主要用什么手法写离别之情?

比喻和衬托。“孤蓬”喻友人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孤独无依,表达了对友人漂泊生活的深切关怀。“浮云”喻友人行踪不定,漂泊无依;“落日”隐喻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结句则以斑马长鸣烘托无限哀伤之情,以景结情。

古诗词中依依別情篇二
《1、诗歌鉴赏要诀(一)》

诗歌鉴赏要诀(一)

“识字”——正确解读“意象”

【知识概说】

鉴赏古典诗歌,第一步便是“识字”。这里所说的“识字”,并非普通之字。古典诗词中,保留有大量前人的诗歌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一些相对稳定的特定的诗歌语汇。这些语汇,由于历史的积淀,而被赋予特定的涵义,形成特定的诗歌意象。而后人常常借助这些具有现成意义和习惯用法的语汇,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如果对这些语汇无所了解,往往很难读懂诗词,而未能懂透便事赏析,也往往似是而非,影响我们对诗词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正确把握和理解。

以近人李叔同(弘一法师)写的一首歌词为例,就运用了诸多特定的诗词语汇,从而以精约的文字表达出无限深长的意思: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篇歌词名为《握别》,是李叔同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送别友人而作。该词开头运用了一连串与离别相关的诗歌语汇,在并未涉及具体离别情事前,就已经把别情离绪渲染得浓烈之极了。如果读者并不“识字”,那么这首歌词往往会令人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云了。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

“长亭”、“古道”是送别的典型处所,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

“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

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常见意象举例: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芳草

“芳草(或春草)”一词与游子思归有关。最早出自《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不仅是写所见之景,更是由眼前春回大地之景象而兴发感动,生出一段游子思乡之愁绪,故紧接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浩叹。

2、杨柳

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3、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4、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5、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浮云

表现游子之离思,但多用于友人朋辈之间。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又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

“黍离”原指长成一排排的禾黍苗,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千门万户

该词出现在古典诗词里,就不是千家万户的意思了。它出自《汉书·郊祀志》中的“建章宫千门万户”,在诗人笔下,该词也就通指宫殿而言了。刘禹锡在《台城》中言道: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眼见故园宫殿荒芜,慨叹陈隋君王耽于淫佚而导致亡国。又如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讽刺了唐明皇为讨好杨贵妃而动用国家紧急军驿系统运输鲜荔枝的荒唐举动。

7、冰雪、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类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

古诗词中依依別情篇三
《7.赠别诗词鉴赏要诀》

赠别诗词鉴赏要诀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

蹉跎。)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我们可以用刘长卿的《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

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恰到好处之妙。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我们可以用刘长卿《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

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

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个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

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可以用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来出这样一道题:“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 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古诗词中依依別情篇四
《八下古诗鉴赏》

八上古诗赏析(四块玉·别情 , 天净沙 秋,水仙子•咏江南)答案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7.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

8.下列选项对此曲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B.“凭阑袖拂杨花雪。”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

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答案:

7.如雪花股飞舞的扬花 8.C

曲中“斜”的意思是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

B.作者用“杨花飞絮”来设障与下文的“斜”、“山”构成多重障碍,加深缠绵的愁思。

C.后四句,景中含情,再加一声叹息,表达了多情的女主人公真切、深切的离愁。

D.这首小令,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多情男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深情表露。

此处“斜”生动写出溪水拐弯的形态。

试题分析:D中应是“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

1.题目中的“四块玉”是作品的 曲牌名 ;“别情”则是作品的题目 .作者是元朝的 关汉卿 (人名)

2.下列对句意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D )

A.自送别,心难舍:自己把你送走了,心中却难离难舍.

B.一点相思几时绝:那一点点相思的情意断绝已为时不久了.

C.凭阑袖拂杨花雪:凭倚栏杆眺望,衣袖轻拂着杨花似的白雪.

D.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看横斜的小溪空自东流,重重的山峦把小路遮没了,心上的人真的去了.

3.此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主人公 送别爱人远行依依不舍之情 的

思想感情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对句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第一句写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下有一个孤零零的村落.

B.第二句写夜幕将要来临前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颗老树和寒风里受冻的乌鸦.

C.第三句,写飞来一只孤雁,小小影子投射在地面上.

D.第四、五句,写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他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

2.前两句.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 孤 、 落 、 残 、 轻 、 老 和 寒 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使得整幅画面 萧瑟,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 ,照应了题目“秋”.

3.全曲前后两部分景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让人深深感到 色彩斑斓,感到蓬勃朝气 .

4.这首小令中,以动感打破画面沉寂的句子__一点飞鸿影下__.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颭 ,爱杀江南.

1.这首小令的作者是__元__(朝代)__张养浩_(人名)

2.“两岸人家接画檐”一句中,“画檐”是指南方砖瓦房屋彩绘装饰的屋

檐,“接”是“连接”的意思.这一句写出了江南 人口稠密,繁华富庶 的特点.

3.这首小令以描写客观景物为主,这些景物都带来江南水乡风光的特点,而且景中含情,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着作者的 闲适 心境和 对江南喜爱 的感情. 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___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

1.B (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2.迟暮萧瑟,明朗绚丽

7.曲中最能体现诗人对江南情感的词语是

8.对本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水仙子”是这首曲的标题,“咏江南”是本曲题旨所在。

B.“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一句点出所写的是秋天的景致。

C.“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江南人家的富庶。

D.“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两句描绘出一派祥和之景。

7.爱杀(2分)8.A(2分)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7.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

8.下列选项对此曲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

B.“凭阑袖拂杨花雪。”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

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曲中“斜”的意思是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

B.作者用“杨花飞絮”来设障与下文的“斜”、“山”构成多重障碍,加深缠绵的愁思。

C.后四句,景中含情,再加一声叹息,表达了多情的女主人公真切、深切的离愁。

D.这首小令,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多情男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深情表露。

1.题目中的“四块玉”是作品的 ; 则是作品的题目 .作者是 朝的 关汉卿 (人名)

2.下列对句意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送别,心难舍:自己把你送走了,心中却难离难舍.

B.一点相思几时绝:那一点点相思的情意断绝已为时不久了.

C.凭阑袖拂杨花雪:凭倚栏杆眺望,衣袖轻拂着杨花似的白雪.

D.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看横斜的小溪空自东流,重重的山峦把小路遮没了,心上的人真的去了.

3.此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主人公 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对句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夕阳和稀疏的晚霞下有一个孤零零的村落.

B.第二句写夜幕将要来临前一点薄雾笼罩着的几颗老树和寒风里受冻的乌鸦.

C.第三句,写飞来一只孤雁,小小影子投射在地面上.

D.第四、五句,写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他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小花.

2.前两句.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 ,再用 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使得整幅画面 萧瑟,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 ,照应了题目 .

3.全曲前后两部分景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让人深深感到 色彩斑斓,感到蓬勃朝气 .

4.这首小令中,以动感打破画面沉寂的句子__ .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颭

2.“两岸人家接画檐”一句中,“画檐”是指 ,“接”是“ ”的意思.这一句写出了江南 的特点.

3.这首小令以描写 为主,这些景物都带来江南水乡风光的特点,而且景中含情,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着作者的 心境和 的感情.

古诗词中依依別情篇五
《诗歌情感主旨归类》

诗歌情感主旨归类

一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 ——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 白描 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 ——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例 1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答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

恬静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二 惜别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 直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 间接写别情: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3 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 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 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雨霖铃 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例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衬;哀景衬乐情。 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 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 4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三 思乡怀远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如何表达: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人评价三四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这正是出乎常情之处,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四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题材: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写景有何特色?有何作用?

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五 咏史怀古诗

1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失败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 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击社会现实。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表达感情: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 凭古吊今、怀古伤今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抒发盛衰无常的感慨。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功业未就的感慨。

六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曲尽其妙]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不滞于物]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常用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所处环境 —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 — 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 —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 — 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 — 托物言志,环境烘托。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形象特点 — 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 不须借秋风声音自然远扬

所言之志 —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 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手法分析 — 托物言志 象征

七闺怨诗:有的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思念关切丈夫的生活和事业状况,感叹自己虚掷韶光,青春易逝,有的是对戍边和征战丈夫的思念,关心对方的安危或者怨恨兵役和战争的残酷。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情感总结:

忧国忧民之感慨

怀才不遇之寂寞

秀美山河之热爱

离别思念之绪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逐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 亲情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 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古诗词中依依別情篇六
《离别诗词简析》

悲欢离合都是歌

——古代离别诗词浅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别赋》里栩栩如生地写出了离别之苦,不知说出了多少离人的心声。正因为离别容易让人伤感,历代的文人墨客才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精美篇章。或咏离别之情,或叙朋友之谊,或与知己对酒当歌,或与好友秉烛夜谈,诸如此类,不绝如缕,无不包含着作者与友人的款款深情,动人之处不禁让人黯然泪下。从此,古代文学的大观园里又多了一支离别的笙箫,在每一个日暮黄昏后缓缓吹响。

离别通常给人们带来了忧伤。无论是情深意重的恋人,还是肝胆相照的生死至交,无不为离别所苦。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许多优美而深情的佳句,便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之中源源不断地涌出:“东流若无尽,应见别离情”,“多情最是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字字都是红尘世间的离别聚散,句句都包含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最让人称道的则是柳永的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当然,不是每一滴眼泪都在诉说着离别,也不是每一次离别都写满了悲伤。在众多的离别中,也不乏慷慨激昂的豪放之歌。君不见寒风萧瑟的易水边,燕太子丹率百姓长跪相送,壮士荆轲和高渐离击筑而歌,一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豪气干云,侠气冲天,足以让风云为之壮行,天地为之动容。君不闻魏晋名士嵇康,送别哥哥嵇喜从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何等潇洒脱俗,寄意高远!不为离别而悲,而以旷达之心笑对人世离散。

唐代,更是一路送别一路歌,关于离别的诗句不绝于耳,其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尤为动人:“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虽属意离别,却少见离愁,一点温情,几分意气,更兼雄浑与豪迈。

有人说,社会总是让陌生的人相识,让相识的人熟悉,让熟悉的人知己,让知己的人分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人生旅途上,聚散匆匆,恰若白驹过隙,因此,每一次的相聚与离别就显得格外动人。而当我们唱响离别之曲时,也不要忘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在依依惜别之际,我们也应当满怀信心期待下一次的相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56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