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头上的星空

| 实践技能 |

【www.guakaob.com--实践技能】

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头上的星空 第一篇

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读《心灵故事》有感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最近在读一本时新的哲学讲述《心灵故事》,源自于大名鼎鼎的詹姆斯·道森(JamesDobson)和葛培理(BillyGraham)等讲述者。这本书由130多个故事组成,以永恒、怜悯、信心、友谊等七个主题动人故事,给我许多发人深省的哲学启迪。 怀宏先生写道:“故事会过去,但不断的回忆和讲述却使之一次次重生。”对于离远的人物,我们只要知道他们的目的,便足以笼统地臧否他们了。对于靠近的人物,我们则依据他们实现其目的的手段来作判断;我们常常反对其目的,却因为其实现目的的手段和方式而喜欢他们。

先人的哲学,就闪烁在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首篇——我们的世界

在就任总统的前几天,肯尼迪问詹姆斯:“你相信耶稣基督将再回到地上吗?”,作者不知如何作答。而当他参加总统的葬礼时,却从主教的经文中隐约知道了答案。

全球千万人都听见了柯辛红衣主教(Cardinal Cushing)在葬礼上引用的广为人知的经文: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被提”二字在希腊文的原意是“攫夺”。那日于快要来到,耶稣基督将从各坟墓中“攫夺”凡跟随他的人,而我们仍活着存留的将加入他们的大逃亡!那是基督徒对未来的盼望。

“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将去往何处?”人类从出生以来就不断探寻大自然的神秘与存在的意义。许多人对身处的世界感到迷茫,是世界太过于浩瀚,以至于我们无从启蒙吗?当然不是,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周身的风景,学习的语言,经历的爱恨,家庭教育与社会阅历不断丰富更新着我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

经文中对于生和死的见解,恰如对世界起源和终结的探索与希望。然而,我们是否真正认识或理解我们生存的自然世界呢?

宇宙有多大?时间会倒流吗?是否真有与我们平行的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信仰宗教的人们说,世界万物由而神创造,客观唯物主义的人说,世界的本质是

物质的;有对神秘的事件观以非自然视角,有些人爱挑战大自然给予的生命极限。我们带着好奇,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努力探索着。

然而对于世界,爱因斯坦是这样理解的:“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操作,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迷,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

我认为如此。即使现在仍有许多我们尚未解开的谜题,但至少,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真实存在而不断被研究着,古往今来,无以数计的哲人以实践与思考的果实向我们展示世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有许多谜题还不能以我们现有的认知冠以公正的解释,但随着我们对自然、宇宙和生命的不断探索,会逐渐解开,就像天上闪烁的星辰,被我们所熟知;或蝴蝶阳光下展开翅膀,向我们折射花纹间隐藏的生命奥秘。

正如祷文所说:“主必亲自从天降„„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我们最终必将走向更加光明认知道路。

中篇上——生命观

漫长寒冷的冬晨,作者推开窗,形单影只的知更鸟在寒冷的雪地寻找虫儿,

詹姆斯对知更鸟说:“看,你本住在温暖地区,那里阳光普照。你可以留在那里,如今却到这里来。还是冬天你就来了,因为在你血液里有预感。你的信心是希望的底蕴,是未来的依据。你旅行甚远,经过数百里的路途,来到这仍然荒芜之地,因为你内心深知春天已近。嗅,人内心也有一种依据,叫他寻找至崇高的未来,严然是自强不息的信念!”

他想到眼睛,它在黑暗中成形,却是为了光明而造;耳朵在寂静中奇妙成形,却是为了聆听名曲而生;人的灵魂生于罪恶的世界,然后却是为了公义的盼望而生。

他说:“不要再跟我提起冬天。我今早看见了知更乌,对我而言,春天已经来临。” 在我所读过的《简•爱》中,也包含着这样的生命命题。

离开了洛伍德的简•爱是幸运的,她的第一份工作就让她获得了工作上的满足感,其他仆人的真挚友谊,以及一生的精神伴侣。正如胡雪岩的那句:道路是曲折的,简•爱的心路历程在这一时期充满了挣扎,最突出的是说服自己埋葬自己对罗彻斯特先生的异样情感。

简•爱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罗彻斯特先生,而此刻,她却从菲尔科斯太太处得知罗彻斯特先生已有喜欢的人——美丽、富有的英格拉姆小姐。简伤心地对着镜子里的那个平凡、苍白的自己说“你是如此的愚蠢!”但她知道,有时候爱情不能决定一切,他们之间的还有不

能跨越的社会习俗的鸿沟。认清现实是容易的,但面对现实却需要勇气。简•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人生无常,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意外打击。让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俯视一切,我们会发现:生活是一片汪洋,里面有各种礁石,海盆上还有随时引起海啸的火山,看似平静的水面底下孕育者惊涛骇浪。人世间的暂时困境,在无尽的生命之海面前只是微尘一粒。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生死相连,又何苦痴痴追求?放手一切,自有天理。

尼采对生命有着崇高的热爱:“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而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生存着。”

放弃不是决绝的勇敢,是对自己的背叛。在人生长河中,挫折是难免的,如果所有人都一样的在困难面前做奴隶,我们就不会有新中国了。一人之力,只能改写几人的命运,如果连这一点的力量都放弃了,人生又有什么意义?自己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是自己的上帝。

中篇下——关于价值

选择篇

法兰克博士(Dr.Victor E.Franki)曾在奥斯威辛和其他纳粹监狱度过恐怖的三年,他记下了在集中营里对人性的观察——

我们住过集中营的人,都会记得有些人怎样走过营房,去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点食物分给他们。这样的人不多,却足以证明人的一切都可被剥夺,除了一样,人类自由的最后一种——在任何环境中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

在康德道德哲学里,最终目的是解决人生问题。而人生价值的核心是人生存在的准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

要把自己的选择和自我和周身需要紧紧地结合起来。在选择面前,我们必须正确地判断并作出有价值的回应。我们都逃不脱时代与社会给我们划定的圈子。只有当我们的选择、我们去做的事情是自我和周身所需要的,我们才有更开阔的道路和更广阔的前景。

末篇下——爱与责任

詹姆斯•道森的父亲是一位巡回布道者,曾带给许多饥饿的人亲切的照顾。然而,在当时传道人没有多少薪金的情况下,父亲的爱心使得家里完全没有了钱。父亲深切地祷告后,

第二天,家里就受到了一张面额一千二百元的爱心支票。父亲的施予带来的是全家人彼此关爱扶持和对社会的关爱。爱与责任带来比父亲想象的更多。

张晓风的作品中写道一首英文小诗:“我是一个持家者吗?哦,是的。但不止,我还得守护着一颗心。”爱是一种权利,是一种义务,是一种收获,更是一种付出。人之所以爱人是因为对方有可爱之处,一旦这个爱的基点消失了爱情也就不复存在了。不同的人家,感情是不同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的情感,“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的情感。

美国哲学家弗洛姆曾经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强调,爱是人类最伟大的老师,父母、朋友、社会所给你的关爱将会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扎根,成为一个象征,教导你人之为人最基本的责任。孔夫子说的更透彻“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之后还要身体力行,把知识付诸实践,知易行难,后者就尤为重要了。这便是责任。

爱与责任是家庭幸福的源泉,爱与责任构成了社会的和谐。唯有充满爱的真心付出,我们的人生才会拥有幸福的根基。

尾记

【康德头上的星空】

道森的哲理故事还在继续,远远没有讲完,或许永远也讲不完。【康德头上的星空】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耐心地聆听下一个。在小故事中和哲人一起,继续走近我们神奇的世界,探索自然生命奥义,领悟人生大哲学,在闪烁的星空下领略生命的智慧哲光。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头上的星空 第二篇

【康德头上的星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头上的星空】

——我心中的康德

有人说,在哲学这条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其来自何处和走向何处,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叫康德。

康德对于自然哲学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担任过数学、自然学、自然地理学等课程的讲师。但康德最主要的贡献在哲学。

根据康德本人的提法,他的哲学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康德提出了宇宙自然形成的发展观等,表现了启蒙运动根本精神的先进思想,但他自己的思想体系还未建成,但到了“批判时期”,构成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相继问世》,另外还有十多篇长短不一的论著,这是康德学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康德第一次问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经验最初是怎么来的?”主张在时间、空间、实在、因果性等范畴等经验是先验的。他肯定说,我们知识的一切对象,如果它们都是可知的,必须符合人类心灵感知和理解的基本方式――这些方式就涉及到那些先验的范畴。康德认为他提出了一种关于知识和实在的革命性假说,其对于未来哲学的意义他确信相当于哥白尼关于行星围绕着太阳转的假说对于科学进步的意义。

康德的另一主张是人是目的。“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在其伦理学著述中,康德提出伦理原则是绝对命令,理性的绝对命令不允许任何例外,也与快乐和现实利益无关。康德坚持人类存在应当作为理想的“目的王国”的成员活动。在这个王国里,每个人都被当作他或她的目的对待,决不是任何其他人的手段。另外,每个人应当支配自己的行为就如同他们的行动要被制成法律那样――这种法律被没有例外地同等地运用于一切人。康德由此视以道德命令和平等为基础的行动自由为理所当然。他的道德哲学为近代政治学贡献了自由和民主的理念。

康德的著作讨论的范围十分广泛。在《感性的愉快》中,康德写到:“为了【康德头上的星空】

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想去按部就班、一往无前的进行工作,结果就会使时间得到充实,这是使自己生活愉快且满足于生活的唯一可靠的手段。‘想得越多,做得越多,你就活得越长。’生活就会以这么一种心满意足作为结束。”我觉得这段论述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在寒假或暑假,如果安排的非常好,学习了很多也参加了很多有意思的活动,那么回忆起来就会就得非常充实有趣。如果无所事事,那么开学以后回忆起来就会觉得这个假期十分无趣,没有什么好回忆的。

康德对于自己的学说所关心的问题做出这样的概括:“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段名言刻在其墓道上,是对其一生最好的注脚。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头上的星空 第三篇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最近总是听到温总理的那句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让我不得自主的想起康德墓碑铭文

【康德头上的星空】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曾说过:“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突然对星空产生了敬畏。

让我们花点时间来了解康德。

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这样进行的:五时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烟。七时康德去教室上课。课后他又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十三时康德再次更衣,与朋友共进午餐。饭后十三时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条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道,哲学家开始散步了„„

康德的私宅是在校任教后不久才买下的,共两层。书房里摆着两张普通的书桌,墙上挂着一幅卢梭的画像。康德的私人书籍并不多,各种书加起来也不过五百本。 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岁时才告别人世,在当时的确是罕见的高龄了。不知道这是否该归功于他那整齐划一,保守而有节制的生活。

然而有一次,康德读到卢梭的《爱弥尔》,简直是如获至宝,不忍释卷,一连几天足不出户,把自己的作息安排表忘了个一干二净。这是一次例外,而且是广为人知的康德的仅有的一次例外。

叔本华认为任何人在哲学上如果还未了解康德,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

康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生于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康德出身一个家境贫寒,子女众多的马鞍匠家庭。他的祖辈是十七世纪从苏格兰迁来欧洲大陆生活的。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

1745年毕业。离开大学后康德去乡下一个贵族家庭任职家庭教师。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

以1770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教、逻辑学和人类学等领域。

作为自然科学家,康德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为辩证法奠定了科学上的基础。1754年康德发表《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提出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变慢的假说,后来得到证实。1755年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观点出发,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含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向认为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观点挑战。后来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类似的假说,后人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尽管康德在自然科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但他还是以哲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大多数后人的心中,或者说他还是凭着哲学论著的影响铭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歌德说:“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还著有《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书。

康德在三部批判巨著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思想。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类,分别对应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他认为凭感性可以认识数学,凭知性可以认识物理学,而凭理性却无法认识“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现象世界,而“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自在之物”。现象世界是世界的显现,可以认识;“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体,无法把握。他还提出了四组著名的“二律背反”,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所谓上帝、灵魂和自由都是无法确知的,或者说是无法证明的。“形而上学”不能作为一门真正的学问而存在。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

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绝对命令”,是“应当如此”。道德应该符合正义而不是个人幸福。但他又提出人可以感觉到意志自由,生命长存。上帝永远指导着世间万事万物,上帝万能,灵魂不死,有德之人最终能够得到最大的幸福。在《判断力批判》中,他批评并融汇了当时各派的美学观点,开创了独特而复杂的美学体系。他指出艺术源于天才,上帝创造一切。美应该从大自然和人的道德中寻找。可以说,康德在第一部书中否定上帝,却在第二部书中证实上帝,又在第三部书中寻找上帝。康德以他的三部《批判》实现了他理想中的真、善、美的统一,构筑起三位一体的神圣的哲学殿堂。

康德把他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他一方面批判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批判封建神学;一方面又批判无神论、唯物论,为神学向科学争得一席之地,试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康德创立了德国的古典唯心论,发起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写道:“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德国的唯心论的发展正是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批判谢林的过程。而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也正是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解体后,许多德国大学的哲学又发展为新康德主义,他们的口号是“回到康德”。而十九世纪后期直至二十世纪中现代哲学中的新实在论、现象主义等思潮也可从康德哲学溯源。

康德名言“在我头上的星空与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读后感
康德头上的星空 第四篇

康德名言[在我头上的星空与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读后感

信息资源室王辉

不同的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世界,他们讨论的重点是世界、宇宙及世界的万事万物对人有什么意义。多种多样的哲学观点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宇宙及世界的万事万物从不同视角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借着哲学家的眼睛我们就能全面系统地看待世界,看待宇宙,看待社会、人生和事物,我们就能真正懂得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康德无疑是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名言“在我头上的星空与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读后感

康德哲学涉及人类两大最核心的问题:一是人类的知识(数学和自然科学)为何具有普遍必然性?二是自由是如何可能的?康德哲学思想是不朽的,他是西方现代文明的灵魂。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中国和我们每个人,他的思想是最具有启示意义的。

康德有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头上的星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在我头上的星空与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代表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与自由、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前者是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后者是道德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哲学关涉存在的一切,道德哲学则关涉应当存在的一切。面对如此浩瀚的宇宙人是多么的渺小,意思是前者追求物质享受、贪婪、残忍,后者追求精神满足,是真、善、美,所以我们说人性具有双重性和两面性。知识的本质是技术,目的是了解自然、利用自然、统治自然。理性的无限使用为人类控制自然创造了条件。人类知识以几何级数迅速递增与膨胀,知识的增长使人的目的变得极为复杂。更为危险的是,由于知识总是能够满足人们的欲望,所以使人的欲望无限止地膨胀,人的力量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巨大。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的欲望无限膨胀,而人的精神却严重匮乏,造成目前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和经济利益的严重失衡,当今国家遇到的环境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信仰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都是人的理性无限膨胀,道德和信仰缺失的所造成的。人与动物真正的区别开来的分界是人有思想,人有道德和信仰追求,而动物则没有。人如果不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思想,缺乏道德和精神追求,人就不成其为人了,就会丧失人的本性。有了思想,人也就考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没有思想,当然人生也就无所谓意义和价值。科学的发展,健全的社会,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幸福的生活归根到底依赖于人的双重性的两端的协调和均衡。

分馆联系方式:010-58278369

描写夜晚星空的句子
康德头上的星空 第五篇

1、蜷缩在这个清冷的冬季里,默默地寻找着已久陌生的记忆,皑皑的白雪,绿绿的麦田,袅袅的炊烟,还有天际边那道弯弯的月牙。

2、喜欢故乡的黄昏因为它温馨安详,喜欢深夜的星空因为它宁静明朗,喜欢那道弯弯的月牙,仿佛它是我曾经离别的情人,当太阳落山之时她就会挂在枝头,注视着那扇不愿为她关闭的窗棂,静坐窗前的我,一生为她守候着。

3、生命中思念的幸福,在雪后晴朗的夜空,挂着一道弯弯的月牙,4、天空中的星星越来越多,有时候看得我也迷糊了,就想给它们都排个号。描写夜晚星空的句子。可是,星星要怎么排呢?它们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就在一个晚上,我正对着天空为这事头疼,突然天上出现了一轮圆月!

5、夜幕降临,黑夜给大地母亲蒙上了一层黑色面纱。夜空中那眨着眼睛的星星呢?它们哪去了?我用眼睛寻找着,望了一遍一遍。在那!它们出来了!一颗、两颗、三颗……星星,你们为什么这么闪亮呢?星星沉默不答。午夜,晚间的微风轻轻的吹拂着树叶,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抚摸着沉睡的孩子。稀疏的行人在昏暗的灯光下走着,他们都是忙碌的。人来人往,有几人看见了空中那闪烁着美丽光芒的星星,永远那么明亮的星星。北斗星、织女星、牛郎星……星星诉说着一个一个美丽的故事。描写夜晚星空的句子。水瓶座、金牛座、射手座……星星记录着一个一个灿烂的传奇。

6、哎呀,你干嘛和我眨眼睛啊。星星那调皮的摸样,多像我那撒娇的小妹啊。呵呵,你还眨,再眨,我也眨。()晚空中,无数眼睛眨啊眨。星星不孤单的,它们还有一个姐姐呢,是谁呢?没错,就是就是月亮咯,月亮姐姐每天都早早的在那等候着她的这些妹妹弟弟们,为的是怕它们走丢

7、皎洁的月亮与晶莹的星星能否挂在静谧的夜空照亮断肠人的思念

8、童年最美好记忆莫过于仰望夜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

9、在童年的时候,我记得我总是把星光和天上的飞机总不分。当有一天,有人告诉我星星是静止的,而飞机是在匀速的移动着的时候我才知道真相。

10、从小就听妈妈讲:天上那每一颗星,相应地,都和地上每一个好人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如果一个人死了,那么他的灵魂也就会骑鹤升天,找到属于他的那个位置。当然,这只限于善良的人们。多少年来,这个毕竟是故事的故事一直陷我于深深的思索之中,这就是:如何写出一首善良的好诗,怎样做一个善良的好人!

11、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12、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13、沙滩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软绵绵的沙滩上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想吧。

描写星空的优美段落
康德头上的星空 第六篇

描写星空的优美段落

1、蓝蓝的夜空宛如一面光滑的镜子,上面点缀着许多[小钻石",这些[小钻石"就是美丽可爱的一闪一闪的小星星。

2、空中的星星十分醒目,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亮有的暗,还可以看出许多的星座。这时,你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星座,那就是天鹰座,因为天鹰座像一只天鹰,非常的明亮--

3、看那北边的极点,有一颗闪亮的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极了。那不就是北极星吗?北极星下面有7颗闪亮的星,组成了一个勺子。描写星空的优美段落。它们大概就是着名的北极星吧!

4、看!一颗穿着淡银婚纱的流星给这个夜空添加了一丝绚丽喜悦与温暖,流星的转眼即逝给人流下了无限遐想和无尽的孤寂。

5、不知什么时候,那一颗颗珍珠般大的星星出现了。星星们互相眨着明亮的大眼睛,6、夏天的夜晚真是妙不可言,闪烁的星空更多了一些美妙和奇特。我非常喜欢夏季的星空,因为夏季的星空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一切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富有诗意--

7、夏夜的星空,星星像宝石镶嵌在蓝色的天空中,像无数只小眼睛注视着我。又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银河中嬉戏游玩。

8、夏夜的星空是多么美丽啊!那些闪烁的星星是那么平静安详,既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又像一盏盏亮晶晶的银灯,看着我,照着我,使我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幻想。描写星空的优美段落

9、星空就像是一块纱,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镶嵌着钻石,这纱又撒上了钻石粉末,然后铺在天空上。

10、仰望星空,漫天的星斗,它们尽着自己的力量,把点点滴滴的光芒融汇在一起,虽然比不上太阳的辉煌,也比不上月亮的清澈,但他们梦幻般的光,洒到了人间,照亮了人们的心头,把大地变得奇异,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梦想。

11、月亮阿姨穿着淡黄色的裙子,迈着轻盈的舞步来到天空中央,轻轻缭去面纱,甜甜的微笑着,向大地洒出柔和的月光,用自己的方式向万物祝福。

12、在宁静的夜空中,满天的星星互相玩耍,眨巴的小眼睛,好像在看大地上各种有趣美丽的景色呢!月姑娘来晚了,害羞的扯上一块头巾,把自己的脸庞蒙上。星星和月亮好像是夜空的守护神。星星有时分成一组一组的,有时像个[1"字,有时像把雨伞。

13、这是一个宁静的夏夜,万物都沉睡了,只有天空中的星星在眨巴着眼睛,神秘地望着我们。夜,静极了!月亮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在夜空中散步。多么美丽的夏夜星空!

14、喜欢独自一人在星空下漫步,看着颗颗钻石在星空这个大舞台上展现风彩,时而像霓红灯,释放出无限光彩,是挡不住的锋芒毕露。时而像黑宝石,黯淡中带点微光,是等待着伯乐的千里马。时而像萤火虫,躲在角落为黑夜提供一丝光芒,是无私的奉献。

15、我仰望星空,看着那些星星贪婪的向我砸着他们的眼睛,仿佛在告诉我他们有多么的快乐!是啊,他们点缀着那黑色的天空,是他们把夜空装点的那么幽邃,那么迷人--

16、天渐渐晚了,月亮也慢慢升起来了。弯弯的月亮发出一丝银色的亮光。可中间却有一些黑色的地方,我想那黑色的地方不是月宫工[工人"在砍伐桂花树,就是嫦娥又在默默地遥望人间,希望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过了一会儿,月亮像怕羞的小姑娘似的钻进了层层叠叠的云朵里。

17、你看,银河左边的那几颗星,多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河边嬉戏。他们有的在拍沙窝窝,有的在抛 鹅卵石,还有的好像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呢--他们玩得多开心呀。在银河右边的那几颗星,多像要 起飞的雏鹰,它正要飞向它们的妈妈没有飞到过的地方,把希望的种子撒向那无边无际的天空。那牛郎星 和隔河相望的织女星,则被人们世代相传,虽是传说,但是人们觉得他是勤劳朴实友爱的象征。

18、你看,靠着银河的那几颗星,多像一只在银河中展翅飞翔的天鹅,那就是[天鹅座"。在银河南端的那几颗星,多像一个高举双夹,翘着尾巴的大蝎子,它是有名的[天蝎座"。

19、你看!在晴朗的夜晚,有几千亿颗星星静静的躺在湛蓝的天空之中,他们不停的在天空中绽放光芒。我一边看一边走,终于发现了:天鹅座射手座天蝎座天鹰座。

20、满天的星斗,它们尽着自己的力量,把点点滴滴的光芒融汇在一起,虽然不如太阳那么辉煌,也不如月亮那样清澈,但它们梦幻般的光也洒到了人间,把大地变成了一个奇异的世界,诱发着人们探索的欲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康德头上的星空 第七篇

[篇一: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00字]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

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讫今为止,,而只是一部玄幻小说,如同按照字数算钱的网络小说一般无血无肉。而关键在于,其中穿插的哲学思想,正是这部小说的血肉。

而此书的哲学思想怎样穿插进去的呢?我想大概分成三部分,其一,是少校写的书<苏菲的世界>中的艾伯特写给苏菲的信;其二,是艾伯特和苏菲的对话;第三,也是最后几章的内容,是少校和他的女儿席德之间的对话。通过大量的独白,系统简介哲学思想,正是本书的特色之一。而作者包括译者所呈现的简单、亲切的语言(包括很多口语化词汇)让读者,或者是笔者更能领会哲学思想。

事实上,小说的发展情节都是为哲学服务的,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哲学应该是产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因此哲学是可以思考的,透过现实生活,可以思考哲学,问题在于什么现象对应怎样的哲学思想,却是哲学门外汉难以解决的。因此,本书的情节,发生在“席德的世界”和“苏菲的世界”中的故事都是借以思考哲学的现实生活。如此巧妙的安排,我想与乔斯坦·贾德曾经做过哲学教师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苏菲的世界>适合做哲学入门读物。

再综以上两点所述,笔者读了<苏菲的世界>。

三、谁才是上帝

我相信几乎没有谁有耐心看到这里。这部分,笔者将探讨一些读书中的乐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苏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都是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在“苏菲的世界”里,少校是他们的上帝,少校的思想创造了“苏菲的世界”;然而在“席德及少校的世界”里,乔斯坦·贾德才是他们的上帝,是乔斯坦·贾德的思想创造了“席德的世界”。换句话说,对于苏菲、艾伯特、席德和少校,乔斯坦·贾德才是上帝。

事实上,书中运用反讽的技巧(此书运用大量反讽的技巧,所谓反讽指的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所写的小说主角经常会有这样的话:“实在不能忍受了,下一章!”),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乔斯坦·贾德才是上帝。

详见乔斯坦·贾德著:<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370页~第372页,通过艾伯特和苏菲的对话,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是少校笔下的人物(多么夸张的反讽),然而艾伯特说:“……说不定少校也是一本有关他和席德的书当中的一个影子。当然那本书也是有关我们(苏菲和艾伯特)两人的,因为我们是他们(席德和少校)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对我们(苏菲和艾伯特)而言,那位作者将是‘一个看不见的上帝’,虽然我们所做、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从他而来的,但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有关他的任何事情。我们是在那最里面的一个盒子里。”

多么巧妙、直白和夸张的手法,然而在欣赏这个手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是不是在某个上帝的故事里?我们是不是只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呢?

谁才是上帝?

四、结语

如此写读后感是显然不够的,读此书还有许多关于哲学思想的思考,但因为知识所限,不敢轻易下笔。而“谁是上帝”这部分可谓是读书时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所以简述以引起读者对此书的兴趣。

另外,对于笔者而言,此书的价值不在于这个貌似玄幻的故事,而在于书中对哲学思想的简介。所以,对笔者而言,此书是一部哲学简史。

[篇三:<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就是这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吸引着我往下阅读这本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篇四:读<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篇五:<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篇六:<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书的主人公就是名叫苏菲的16岁女孩和一位神秘的哲学家。一天下午,苏菲放学后发现自家的邮箱里有一个大信封,上面只写着两句话:“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还以为这只是个恶作剧。但她的思维不知不觉地关注起这个问题了,她思考着我到底是谁,换言之,人类和相之而来的文明是怎样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呢?那么世界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她发现这是一个极深奥而又严肃的问题,是的,这很严肃,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来来去去,应该知道这一切的真相。事实上当我和苏菲一起读到那封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哲学和历史的旅行。或者说,我们已经在探索人生、探索世界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和<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似乎就是那样一部充满逻辑悬念的悬念小说。从苏菲受到那封信开始,以后每天苏菲放学回家都会收到一封信。在信中她的哲学老师开始了她的哲学课。阐述了从巴尔干半岛上的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上帝在欧洲确立了神圣的地位——即中世纪的开始。在这段时间内,我和索菲都认识了苏格拉底,知道他在雅典广场上拉住行人的手要和别人讨论关于时间存在的形势和她存在的意义这之类的哲学问题。还有他的学生伯拉图是怎样构想乌托邦和唯心主义理论。知道了中世纪初的伟大哲学家史诺宾沙是怎样将哲学和基督教义以及<圣经>新约和旧约中所有观点结合起来的。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从苏菲的世界里,让我知道了很多,同时还改变了我对一件事的看法和心态,我认为去了解世界和人生,不仅是一方面的去思考,不仅是综合的去判断,毕竟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是变化莫测的,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想不通这个世界。

“有两件事物我越是思考越觉神奇,心中也越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证明: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康德

“所谓哲学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的问自己的一些问题。”——萨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70926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