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职称日语】
秋夜曲王维阅读答案篇一
《王维——《秋夜曲》》
王维——《秋夜曲》〖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在线字典〗 -【年代】:唐【作者】:王维——《秋夜曲》【内容】: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作者】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喑,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附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注释】:桂魄:月的别称。【赏析】:� 本题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结句尤其精妙。前两句写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写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所谓“心怯空房”,其实是无人临幸的委婉说辞而已。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即跃然眼前。
秋夜曲王维阅读答案篇二
《王维:秋夜曲》
王维:秋夜曲
作者: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注解】:
1、桂魄:月的别称。
【韵译】:
一轮秋月刚刚升起秋露初生,
丝绸已嫌太薄了却懒得更衣。
更深夜阑还在殷勤拨弄银筝,
原来是怕空房寂寞不忍回归。
【评析】:
这是写宫怨的诗。前两句写秋夜微凉,景物凄清;后两句写寂寞难寝,所以殷勤弄筝。所谓“心怯空房”,其实是无人临幸的委婉说辞而已。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掩蔽得严严实实。一经点破,怨情即跃然眼前。
秋夜曲王维阅读答案篇三
《古诗——秋夜曲》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夜曲王维阅读答案篇四
《古诗——秋夜曲》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夜曲王维阅读答案篇五
《古诗文阅读之山水田园诗专项练习》
古诗文阅读之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阅读理解
一、 山水田园诗
1、表现的主题(情感)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F、揭露封建剥削(主要是范成大)
G、山水诗是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
H、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物外的情趣
2、练习
(一) 蝶恋花 衰柳
王夫之①
为问西风因底怨?百转千回,苦要情丝断。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
阵阵寒鸦飞影乱。总趁斜阳,谁肯还留恋?梦里鹅黄拖锦线,春光难借寒蝉唤。
① 本次写于顺治末年,南明王朝行将覆灭之时。词人曾效力南明抗清,因言事
不纳辞归隐居湘西瑶洞。
问:请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对本词进行鉴赏。(不少于80字)
(二) 【中吕】普天乐
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1)。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
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注】(1)莎茵:像毯子一样的草地。莎,即莎草。茵,垫子、席子、毯子
之类的通称。
14.(1分)“中吕”是这首小令的
15.(3分)从写景的角度为画线句写一段鉴赏文字。
16.(4分)简析这首小令的思想感情。
(三) 真州绝句
王士祯
江干多是钓人居,
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
半江红树卖鲈鱼。
1.诗歌的第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3.清人称道这首诗主客“照应相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
(四)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春色”在诗中是指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句中“拂”和“浸”的表达效果。(4分)
3、这首诗诗人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3分)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秋夜曲
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王维,字_________,与孟浩然同为盛唐_________诗派代表。(2分)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首句中的“桂魄”指的是桂花,本句点出了秋季这一时令。
B.本诗第二句写虽已秋凉,但主人公却无心更换夏衣,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忧伤
之情。
C.本诗第三句为虚写,想象与知音一道长夜弄琴的场景,虚实对照,令人唏嘘。
D.全诗紧扣标题“秋夜”,营造了一种欢快与孤清交织的氛围。
3、联系全诗,赏析本诗末句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特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咏物言志诗
1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通过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
品格进行描摹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是志趣观点哲理,
针对物的象征义比喻义。或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表现的是情绪,是喜、
怒、乐、哀、愁,针对的是客观物象本身。
2、练习
(一) 洞中蝙蝠
白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1、诗中“远害全身”的意思是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是、。
3、“一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二) 【双调】清江引·咏梅
其一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
香来梦里。
其二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
春意也。
1、 两首小令都是咏梅,但在咏物言志上各有侧重,请做简要分析。
(三)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次韵梨花 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1、两首诗都写梨花,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各不相同,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各是什么?
2、 两首诗都写梨花,请结合诗歌简析各自手法的妙处。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22分)。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
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
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
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
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
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
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
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
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
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
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
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
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
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
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
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
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
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
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
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
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
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
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
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
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
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
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臵身于不同
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
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
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
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1.(2分)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是
2.(4分)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和
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写?
3.(3分)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4.(3分)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是
5.(6分)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
B.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
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C.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
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了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
为丰富内容的过程。
E.文中“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象征了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
F.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启人深
思。
6.(4分)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秋夜曲王维阅读答案篇六
《王维:相思》
王维: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解】: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韵译】: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
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秋夜曲王维阅读答案篇七
《秋风引、秋夜曲带拼音古诗2首》
《秋风引》
唐——刘禹锡
hã chù qiū fēnɡ zhì,
何处秋风至,
xiāo xiāo sînɡ yàn qún 。
萧萧送雁群。
Zhāo lái rù tínɡ shù,
朝来入庭树,
ɡū kâ zuì xiān wãn 。
孤客最先闻。
qiū yâ qǔ
秋夜曲
wáng wãi
作者——王维
guì pî chū shēng qiū lù wēi
桂魄初生秋露微, qīng luï yǐ báo w轻罗已薄未更衣。 yín zhēng yâ jiǔ
银筝夜久殷勤弄, xīn qiâ kōng fáng bâi gēng yīn qín nù rěn guī îng ī心怯空房不忍归。 y
秋夜曲王维阅读答案篇八
《阅读复习及诗词练习(老师用)》
枯 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
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
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
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
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
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
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第9期有改动)
1.这篇散文以为线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分)
2.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运用了 顺序,作用:
3.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番号。
(3分)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4.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
而是走向了 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 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2分)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
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2分)
5.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
方式说明理由。(3分)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 (填番号),理由是:
答案:
1.枯竹(或:对枯竹的遐想,1分)
对枯竹的喜爱与赞美(或: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1分)
2.插叙(1分)
作用:(1)由眼前枯竹回想到与竹有关的童年趣事(2)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对童
年的留恋)之情 (3)为后文对竹的遐想(遐思、赞美)作铺垫(埋下伏笔)(只要答到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
3.CAB(填对一个给1分,共3分)
4.(1)从给人精神的愉悦(精神享受,心灵的慰藉)(1分),物质上的无私奉献两
方面来表现的(1分)(意近即可)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充满活力,顽强生长的情景(意
近即可,1分)
5.示例:(1)选A(1分),理由: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1分),含蓄结尾,
引人深思,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之感;前后照应。(1分)
(2)选B(1分),理由: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1分),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
竹的赞美、喜爱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答到任一点即可,1分)
《会飞的蒲公英》阅读理解
会 飞 的 蒲 公 英
①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
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②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
荡。”
③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
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④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
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⑤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
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
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⑥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
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⑦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
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⑧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是真
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⑨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⑩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
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________(nè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11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
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12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13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
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14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选文有改动)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①轻________(yíng)②娇________(nèn)
2.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鹊、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答:
3.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
是: 。
4.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________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
意是: 。
5.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6.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
答:
7.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①盈;②嫩。
2、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淡雅(或平凡)。
3、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4、蒲公英;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样,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5、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6、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有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
7、每一个山里的母亲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
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要害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实战演练
秋夜曲王维阅读答案篇九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7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
题卷一并交回。
1.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和答题卷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
2. 试题卷选择题部分答案需答在答题卡上,试题卷非选择部分答案需答在答题卷上,在试题...
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豆小史
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还是泛指爱情及友情,或有不 同理解。根据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以及用王维诗红豆相思之典 故的唐代诗词,如敦煌曲子词《竹枝子》、温庭筠《南歌子》、韩偃《玉合》等,其中相思特指爱 情,可知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相思》诗所汲取,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 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诗中“此物最相思”之句,意味着 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人普遍的默契。
红豆的象征内涵,在王维以后的唐诗宋词中获得显著发展。如赵崇嶓《归朝欢》:“交枝红 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较王维诗与其后的唐诗宋词,红豆意象同是象征相思、爱情, 但是王维以后唐诗宋词中的红豆相思,往往写出了相思双方之间的被阻隔。这一特点。在王维诗 中只是潜在地涵有,而在王维以后的唐宋诗词中,则获得显性化表现。这种红豆相思的典型品格,其实更为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原型。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豆的第二象征意义是故国之思。红豆意象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到故国之 思的这一转变,发生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发展于明末清初时期。红豆意象的第二象征意义,包 含唐朝人的故国之思,明遗民的故国之思。
就在王维作《相思》诗之后不久,红豆意象象征意义的发展演变,超越了红豆相思的本义。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龟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唱“红豆生南国”,“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在这个故事中,红豆象征唐朝人的故君之恩、故国之思。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王 维红豆诗作于唐明皇的盛唐时期。这是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满座听众联想起明皇与盛唐, 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红豆热烈、坚贞的品格,红豆所象征的相思、爱 情,与故国之思、爱国热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是唱红豆诗而触发起故国之思的原因之 二。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群体,充分地开发了红豆象征爱国这一虽故犹新的资源,创作出一大批隐
喻象征忠爱故国的红豆诗,宛如百花怒放。而且明末清初红豆诗,往往具有诗人亲自参与复明运 动的背景和内容,故不同于一般单纯抒情的遗民诗。常借李唐时事,以暗指明代时事,并极其用 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而且有意改变古典之细节,以确指今典。
红豆相思的本义,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也同时获得表现。女性爱国志士参与反清复明的政治 活动和文学活动,使明末清初红豆诗兼有象征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的双重意蕴。明末清初红豆诗 因此而格外鲜艳夺目。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红豆意象的第三层象征意义。
1.下列说法,不能证明王维《相思》中的“相思”是指爱情的一项是 ( ) A.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 B.一些唐代诗词能用王维红豆相思之典,其中相思特指爱情。 C.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时人们的普遍默契。
D.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的《相思》诗所汲取。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红豆”意象有三种象征意义,这三种象征意义分别是是“相思”、“爱情”和 “故国之思”。
B.王维的用红豆表达相思,意蕴单一明了,不具有以后的唐诗宋词写出相思双方之间被阻隔这 一特点。
C.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听众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是乐工李龟年 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
D.“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王维《相思》更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 相思树豹爱情故事原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红豆的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转移到了故国之思,由此可见,意象的意 蕴是随朝代的更替而变化的。
B.红豆的象征意义表明,一个客观事物进入诗人的视野,进而成为诗的意象,同它自身的形象 特质关系很大。
C.我国古代诗人把意象作为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他们特别注重意象的象征性、隐喻性,因此,古诗大都耐读。
D.红豆意象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是,鉴赏诗歌,要注重意象的多重意蕴,并知人论世地品 味、评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日:“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
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备:防备 B.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C.王必.用臣
必:必须
D.悉勒.
习战
勒:统率、组织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3分) ( ) ① 常居代雁门,备匈努 ②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③ 谨烽火,多间谍
④ 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⑤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⑥ 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 A.由“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一句可以看出李牧虽是 将领,但也任意设置地方机构,安排官吏;为了自己的军队也搜刮民脂民膏。 B.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C.“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虽然李牧最终打败了匈奴,但他把数千人作为诱饵,不怜惜他们的生命,可见他虽是良将,也不能面面俱到。
D.“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 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固执的一面。 7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5分) (2)。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8.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主要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2)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3)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军医吴孟超:我的敌人就是肝癌
1959年,他创立中国人肝脏“五叶四段”理论;1960年他主刀完成国内第一例肝脏切除术,随后他开创了肝脏外科手术止血方法的先河。数十年的坚持让他在手术台上割下了万余颗各式各样的肿瘤。
如今,这位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创始人的老人,先后获得了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无数荣誉。
对此他并不在意,老人只希望坚持自己的手术生涯,直到再也拿不起手术刀。
“我只想为病人手术,而且我也喜欢这些。”他说,“我是军医,我的敌人就是肝癌。” 4月16日,无影灯下,89岁的吴孟超捏着手术刀,裹在青色手术服里的他,身体前倾,瞳孔收缩。他的手在病人腹腔里游走。剪刀、钳子、缝线、剥离、切除、结扎,40分钟后——“砰”,一颗拳头大小的肿瘤被扔进托盘。
这样的手术,吴孟超已做了14000余例。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站着,切除各种肿瘤。 吴孟超没时间在上海遛弯,他要不停地为病人看病,几十年来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几乎每一个日出日落的日子,大楼里的医患人员都会看见吴孟超的身影。
2011年4月的一天,一位医生与他聊起了九亭镇(位于上海松江区)发生的一件新闻。吴老与前者讨论了一阵后,忽然抬起头,盯着对方问“九亭在哪儿?难道在上海?”
有一次,79岁的吴孟超发烧,而当天又有一例肿瘤切除术。吴老敲着桌子喝退了劝他休息的护士。
两小时后,他割下了一个890克的肿瘤,接下来,他一屁股瘫倒在椅子上,大家七手八脚地将他抬进休息室。
有一年,一位医生出国心切,伪造了吴孟超的推荐信,交到国外实验室,实验室复函向吴孟超求证。
对此事,老人进行了调查。调查中他发现,这名伪造自己推荐信的医生素质不错,就重新写了推荐信,帮助这个医生出国。
不过,吴孟超也会发火。
2011年4月16日,在一间手术室,老人站在一份病人的病历卡前,将两道花白的眉毛拧到了一起。他叫来主刀医生,在医生面前戳着病历卡大喊:“这种情况可以不做手术,病人多花钱不说,对身体也不好,你知道不?”
十几分钟后,在更衣室里,吴孟超仍然火大。他猛地一下提起裤子,盯着面前的记者说,现在己推荐信的医生”写推荐信,“仍然火大”等。这是否影响作者对吴孟超崇高形象的刻画呢?(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很多年轻人心里只有“票子”,这样很不好。
“只要让病人费钱、耗费身体的事情,吴老就会生气。”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一位医生说,“吴老常说,不要在病人身上捞钱。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病人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吴孟超十分勤俭。在医院见到没人用的电灯,他会主动关上。除了军装,老人就一套黑西服,平时不舍得穿。
很多时候,吴孟超出差,都是自己买面包备早餐。几十年来,他给孙子买过的唯一礼物就是一个变形金刚。
而这位勤俭的老人,为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已捐款600余万元。 吴孟超的养生之道是睡觉。每天他都会保证7小时睡眠时间。
“独特”的养生方式,为吴老换来了一副没有任何疾病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
2007年,肝胆医院举办了足球赛,组委会邀请吴孟超去开球。尽管裁判告诉他意思一下就好,老人却抡起了腿,一脚把球踢出了几十米。
“不可思议,每次手术后,吴老的精神头都很足。”一位医生回忆说,“吴老要是看见和自己一起手术的年轻医生疲态尽显,就会凑上前,笑嘻嘻地说,你‘站功’还要练。”
很多时候,吴孟超会礼貌地拒绝那些知道自己年纪后试图搀扶自己的年轻人,而后他会大步流星地走到人群的前面。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概述了吴孟超的成就,下文主要记叙他几十年工作在手术台前的事迹,做到了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B.“剪刀、钳子、缝线、剥离、切除、结扎”这种叙述方式,写出了89岁的吴孟超给病人动手术时的利索,表现了他年老而不服老的精神。
C.文章一处写吴孟超“盯着对方问”,另一处写“盯着面前的记者说”,这是给病人动手术养成的职业习惯,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工作的谨慎、负责。
D.文章将吴孟超与主刀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他的勤俭与捐巨款作对比,表现出吴孟超一心为病人着想,视金钱如粪土的高贵品质。
E.文章介绍了吴孟超的养生之道: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就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一生少疾病,并能越活越年轻。
(2)文章第一、二段写吴孟超的成就与荣誉的作用是什么?(6分)
(3)第四段写道:“他说,我是军医,我的敌人就是肝癌。”请从结构、刻画人物形象两个方面简析其作用。(6分)
(4)在刻画吴孟超崇高形象的同时,文章又写“吴老敲着桌子喝退了劝他休息的护士”,给“伪造自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苏宁电器”要做百货,而且将百货商场直接开到张桂平“苏宁集团”旗下附近;“苏宁电器”和 “苏宁集团”两大巨头均进军百货行业且在同商圈对垒,预示着张氏两兄弟同室操戈....在所难免。 B.据南京旅游市场有关负责人介绍,春节前开始,飞速飙升的海南酒店房价让旅行社瞠目结舌, 报价疯涨至平时的两三倍;节后,疯狂的海南游开始高台跳水,报价普降20%,真是一日千里....。 C. 目前,“网瘾戒除”机构设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评价标准,培训机构可以说是泥沙俱下....;采取的各 种“特训”方法是否科学,会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些问题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D.有关部门除了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注意加强市民的公共意识。如果没有理顺关系就 赤膊上阵....
,公众会很难接受,后果堪忧。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瑞典国王因自己开车上下班饱受赞誉,而曾花15欧元乘坐廉价航班探亲的西班牙王后,更被视 为欧洲王室节俭的榜样。
B.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人体可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有明确规定,对于普通公众,要求一年内不超 过5毫西弗左右。
C.利比亚局势动荡,中国政府采取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赢得 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
D.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 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 , __,____,____,____, 。杜牧 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①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 ②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 ③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
④清代之前,扬州靠着大运河,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 ⑤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 ⑥而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 A. ②①⑤④⑥③ B.②⑥④⑤③①
C.④③①②⑤⑥ D.④②①⑤③⑥
15.以题目中要求的文字为开头,把下面的一段话组成一个单句。(5分)
在中国传统中,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涵义的学习行为,是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
越技能学习的一种学习行为。
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
16。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合理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6分)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
五、写作(60分)
17.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人们总是希望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然而,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既有晴天丽日、百花争艳,也有狂风暴雨、荆棘泥潭。所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厄运,人们有了沉重感,从而很自然地产生了压力。所以,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同时,也应该学会承受生活的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承受是一种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
请以“承受也是一种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