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篇一: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论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摘要]:人类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构成社会。人口是促进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当人口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对经济、资源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因素 作用 影响

人类自身繁衍生息的活动一代代地持续着,周而复始地生产出人类自己,因此产生了人口因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构成一定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发展速度等等。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制约和影响的重要作用。

一、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一、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的主体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能构成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既要进行生产劳动,又要战胜自然的侵袭。但是,个人的劳动能力和自卫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在一定数量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物质生产,才能与自然抗争,也才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第二、人口因素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

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人口的质量和构成,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相适应时,就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人口状况同物质生产状况不相适应时,就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例如,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物质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如果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增长快,能够为物质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增长慢,劳动力不足,就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在物质生产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是主要依靠劳动力的增加的情况下,就对人口数量的需求相对减少,对人口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人口的数量、密度、增长速度适当,人口素质较高,就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人口数量过多、密度过大、增长过快,就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第三、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主要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每年增加的大量劳动力适龄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相当多的人就业困难。

(二)人口增加与消费品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人口过多地对农业、工业、交通、住房及其他消费品的生产构成了巨大压力。

(三)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之间矛盾十分尖锐。我国科技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青壮年文盲较多,适龄学生升学率较低,生产过程事业存在的诸多困难,无一不与人口过多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四)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增加了国家、集体、家庭的负担,既拖了经济

建设的后腿,又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因素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是人口规模的影响,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无非有以下两种:一是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相协调时,这种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二是当因人口规模过大过小而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时,便对经济增长起制约作用。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巨大的人口规模明显对经济增长起制约作用。

(1)巨大的人口规模对于积累产生不利的影响,制约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过程,要扩大再生产,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扩大积累的总量。国民收入最终用于积累和消费。在每年新增国民收入一定的条件下,积累与消费存在着此消费彼长的关系。为了满足现有和新增人口的需要,并使人民的消费逐年有所提高,必须增大消费基金的比率,从而大大减少了作为扩大再生产源泉的积累基金的比率,对国民经济产生制约作用。不仅如此,过大的人口规模还迫使积累基金较多地投向公共设施等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致使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扩大再生产基金更为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 (2)巨大的人口规模造成过量闲置劳动力,制约经济增长。

基于巨大的人口规模,使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需求,造成大量劳动力闲置,制约经济增长。首先,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因与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难匹配,必然使劳动生产率不易提高,制约经济增长。虽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但毫无疑问,劳动力人数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劳动力人数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呈反比关系。因为中国的大部分生产部门对新劳动力投入的吸纳度很小,有的部门甚至不需要新劳动力的投入。在

此情况下,当然是投入劳动力越多,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越慢,越不利于经济增长。其次,劳动力的供给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现代产业结构转轨,从而很难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约经济增长的质量。最后,闲置劳动力不仅是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要别人来抚养,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的负担。更为甚之,一部分劳动力因没有工作收入而沦为盲流,引发违法犯罪活动,扰乱社会秩序,从而破坏了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3)巨大的人口规模势必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制约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物质资本的多寡固然重要,但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加重要,一方面反映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弥补物质资本的不足,另一方面反映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本随着其积累的增多而边际收益递增,而物质资本则存在着使用过程中边际收益递减的缺陷。 (4)巨大的人口规模使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制约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土地资源为农业提供劳动对象,为经济增长提供食品和原料。矿产资源为经济增长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环境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清洁的地面,洁净的水源和新鲜的空气不仅有利于健康,还能使经济增长在特定的限度内有效地实现。

中国自然资源绝对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均分效应(或称分母效应),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人均石油储量、人均天然气储量、人均淡水占有量分别仅有世界水平的1/3、1/9、1/20和1/40。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如果不能控制巨大的人口规模,必将对耕地、矿产和淡水等自然资源构成巨大的压力,形成自然资源的全面危机,制约经济增长。此外,伴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必然是基本需求的

膨胀。当基本需求超过承载力时,就会有“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之虑。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就我国的情况来看,1950年人均耕地0.18公顷,1980年降到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0.37公顷的1/3,到2000年将只能人均拥有耕地0.08公顷了。[1]也就是说,每公顷耕地需要养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1950年为5.5人,1980年增到9.8人,到2000年每公顷耕地将养活12人。而按中国目前的生产力,需要人均0.2公顷左右的土地,才能最低限度养活全部人口和支持经济和工业的适度发展。然而,由于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工业和城市发展蚕食耕地等种种原因,至使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47-6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1984-1987年间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5.5万公顷。

(二)人口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森林是保持人类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口过分增长势必毁林造田、毁林盖房„„,结果使越来越多的森林资源受到破坏。

(三)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使能源供应紧张并且缩短化石燃料的耗竭时间。

(四)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激增,城市的人口密度加大,由家用燃烧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也更加严重。[2]同时,城市绿地面积的缩小使城市环境自净能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对环境的压力。

(五)人口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篇二:人的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人的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人字一笔向左撇去,另一笔向右伸展,这种原始的造字结构想表述的含义就是相互依靠。所以人这个共体形成了人类社会,而每一个个体的进步又共同的推进了社会的发展。究其因素对社会和发展所起到作用和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人与社会发展。

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肉身系统。正是这种独有的思维技能和肢体灵活的先决条件能使人类充满了好奇并且有能力对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不断追求,人类社会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源也在于此。纵观人类历史的演变,从蒙昧时代经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从石器到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动机,以及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生产力,它们的发展演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究其本质都是人类在保证物质属性(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用)得到满足后对精神需求不断追求的体现。当然,这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自然也充满了曲折。人的因素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造成在支配物的过程中难以游刃自如,甚至会不自觉地受物的支配和摆布。这些都使人的作用得不到尽情地发挥。然而,人的思维使的人在认识到问题症结时,会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设计出弥补人的不足因素的工

具及设备,以摆脱人从属于物的境地,并获得人与物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过程。人们在发现不足到弥补不足的循环递进过程中,也就同时改变了他的自身。从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使人们理论思维和科学素质不断提高,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

二、社会发展与人。

在大同的真空环境下,人的因素之于社会的发展是具有上述宏观的“共性”,但随着劳动力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因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环境的差异对人的因素产生制约的“个性”就越发的凸显。古语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虽然突出的仍然是决定事物发展中“人和”即人的因素的主导作用,但天时、地利的外在力量对人的发展的反作用我们也不能避而不谈。“仓廪实而知礼节”“穷山恶水出刁民”“政通人和”之类的说法就道出了部分规律。具体到我国的发展现状,上海和深圳之所以迅速发展绝对不能完全仰赖于上海人和深圳人的精明,而是仰赖国家政策,是国家资金的大力扶持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这些城市可以“让少数人先富起来”。所以外力环境对人的因素发挥自然有催化和弱化的效用。假设做个试验,把所有的上海人和甘肃某个贫困地区的居民做个对调,看一看在人的因素的驱使下需要多久能够把落后的农村也变成上海。其实答案古时就有:明初

朱皇帝曾经迁江浙富民十四万户于凤阳,但是此举不仅没有使凤阳富裕起来,相反,却留下了“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的花鼓曲词。原因是朱皇帝把富民净身迁往凤阳,且严令“擅回原籍者斩”。既没有资金的注入,也没有利用同乡关系或血缘地缘关系招商引资的可能,人的因素受制于社会的反作用就鲜明的对比体现出来。那么如何使人的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呈现最大化呢?

三、和谐。

人的发展应该体现处平等性和和谐性,只有人类这个共体中每一个个体的不断发展,才能保证社会整体的发展。那么现在的状况如何呢,首先是资源分配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制约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全球20%的富人消耗世界83%的财富,最贫困的20%人口只消耗11%的资源,剩下的60%人口得到6%的资源,因此可以看出社会发展不能得以共进的结症在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今天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不仅阻止了当下获得良好发展的机会,而且还制约了未来实现发展的可能,更加遏制了人的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甚至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为人的因素在社会发展初期的效用是基本一致的,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族群的人们其实并没有什么先天的高下之分,正是这种地域性的差异和资源分配的差异加剧的人的素质差异。举个反例:知名高校的

生源来自不同省份,这些新生的入学分数可能会相差上百,但他们在相同的环境中学习到毕业,便不再有明显差距了,所以要尽量均衡各种能源来实现人的共进、社会的共进。再者,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资源分配还存在时间上的不平衡性,即现代人正在透支未来人的资源,许多国家失控的经济增长正在耗费森林、污染河流、破坏生物多样性和消耗自然资源。这种掩耳盗铃的发展模式同样需要人的因素来打破,多关注高质量的经济增长,避免人的因素中贪婪的一面,让食品不那么精致,让服饰不那么华丽,让居所不那么宽敞,让交通工具不那么高档。我们想要在有限的物质供应下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我们就必须减少和减缓使用这些有限的物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清心寡欲。

人制法,法治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的因素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这份印记的优劣和积极消极与否自然会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效率,所以作为社会发展的每一个个体,无论能量大小,都应该为社会发展的持续进步献上自己人的因素中最阳光的那一面。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篇三:华师2014春马克思作业

作 业

1.第1题

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句话说的是( )。

A.实践的绝对性

B.实践的相对性

C.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D.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

A.客观性

B.有限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答案:C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5.第5题

实践的中介是(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7.第7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 )。

A.具体细节

B.一般特征

C.具体阶段

D.特殊规律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8.第8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9.第9题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C.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0.第10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

A.主体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B.主观的精神活动

C.人为适应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D.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1.第17题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2.第18题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表明(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3.第19题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持续性和顺序性

B.广延性和伸张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4.第20题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C.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的各部分随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5.第21题

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6.第22题

“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种观点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7.第23题

(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2.0

18.第24题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D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9.第25题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 )。

A.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篇四:马克思马原答案

ABCD BCD AB AB ABC ABC ABD ABCD

ABD AD ABD BCD AD ABC AD CD

ABC AD ABC ABCD AB BCD CD CD BD

ABCD ABC BCD BCD ABD ABD ABC ABCD

BCD AC AC AC ABCD BC AB

多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40 分。) 得分:40

1.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234)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满分:1 分 得分:1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234()

A. 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B. 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C. 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满分:1 分 得分:1

3. 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实践活动的有(12)

A. 工人在工厂织布

B. 警察追捕逃犯

C. 运动员在赛场比赛

D. 教师在教室讲课

满分:1 分 得分:1

4. 一切哲学都是(12)

A.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5. 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123

A.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活得发展

B.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D. 矛盾双方完全同一,没有对立也没有差别

满分:1 分 得分:1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为()123

A.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体,各门具体科学是部分

满分:1 分 得分:1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124

A. 立足必然性,防止和预防偶然事件的发生,增强对偶然性事件的预见性

B. 抓住偶然性,由偶然性入手研究必然性

C. 以必然性客服偶然性

D. 以偶然性修正必然性,补充必然性

满分:1 分 得分:1

8.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1234)

A.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 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 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 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满分:1 分 得分:1

9. 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联系的有(124)

A. 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影响气候

B. 人口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 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将要爆发战争

D. 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满分:1 分 得分:1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14)

A. 黑格尔的辩证法

B.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

C. 康德的认识论

D.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满分:1 分 得分:1

11.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124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满分:1 分 得分:1

12.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234)

A.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B.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满分:1 分 得分:1

13. 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14)

B. 自然科学

C. 语言学

D. 政治法律思想

满分:1 分 得分:1

14.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123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满分:1 分 得分:1

15.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14)

A.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 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D. 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满分:1 分 得分:1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实现了34()

A.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C.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篇五:2014年春华师大网络课程在线测试马克思主义原理多项选择题100分

3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 )。

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宏观调节 E.微观规制

答案:A,B,C,D,E

32.实践的基本特征有( )。

A.物质性 B.直接现实性 C.自觉能动性 D.社会性 E.历史性 答案:A,B,C,D,E

3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答案:A,B,D

34.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

E.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操作系统

答案:A,B

3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 )。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E.都延长了劳动时间

答案:A,B,C,D

36.价值评价是一种( )的认识活动。

A.具有客观性 B.主观随意性 C.在实践中起着激励作用

D.在实践中起着制约作用 E.在实践中起着导向作用 答案:A,C,D,E

37.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英国的权利运动 B.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法国巴黎工人起义

E.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答案:B,C,E

3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间的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E.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答案:A,B,C,D,E

39.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 )。

A.圣西门 B.黑格尔 C.欧文 D.费尔巴哈 E.傅立叶 答案:A,C,E

41.金融资本( )。

A.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中居统治地位的资本

B.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所产生的资本

C.是在垄断基础上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新型资本

D.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在经济领域里进行统治的资本

E.是只控制金融业务而与工业生产无关的资本

答案:A,C,D

4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答案:A,B,C,D,E

4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A.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B.实践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案:A,B,C,D,E

4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自给自足的生产

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E.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答案:A,C

4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答案:B,C,D

46.唯物史观认为,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 )。

A.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科技进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 E.人民群众的实践及杰出人物的历史活动

答案:A,B,C,D,E

47.交换价值的特点有( ) 。

A.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B.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时量的关系或比例

C.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属于商品的自然属性

E.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答案:B,C,E

4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是( )。

A.唯物史观 B.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C.进化论

D.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E.剩余价值学说

答案:A,E

49.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中属于( )。

A.物质关系 B.思想关系 C.政治关系 D.经济关系 E.伦理关系

答案:A,D

50.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

A.认为水是万物的起始 B.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

C.认为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

D.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E.认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广延性 答案:A,B,C,D

3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E.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标准答案:A|B|C|D

3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世界观就是方法论

E.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标准答案:A|B|C

3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E.雇佣劳动 标准答案:C|D

34.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E.人脑的分泌物

标准答案:B|C|D

35.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

A.真理问题不是价值问题,价值问题也不是真理问题

B.实现价值与坚持真理互为前提

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

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的

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促进的

标准答案:A|B|C|D|E

3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后的发展方向

C.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E.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状况

标准答案:A|B|C|D|E

3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 )。

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B.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C.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D.由于认识水平对人类发展产生消极后果 E.由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会对人类生存产生消极后果

标准答案:A|B|C|D|E

38.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试验 D.农民种田 E.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标准答案:B|C|D

39.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力水平

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E.生产关系性质

标准答案:A|B|D

4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凯恩斯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亚当?斯密 E.西斯蒙 标准答案:B|D

41.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理论根据是( )。

A.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B.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C.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D.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E.无产阶级的反抗剥削的正义要求

标准答案:A|B|C|D

42.垄断取代自由竞争的地位,但没有、也不可能消灭竞争,是因为( )。

A.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B.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而垄断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C.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还存在自由竞争

D.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部门和企业

E.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其内部的竞争也是存在的

标准答案:B|C|D|E

44.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 )。

A.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B.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

C.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 D.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 E.是摆脱了各种规律束缚的随心所欲的发展

标准答案:A|B|D

45.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A.无产阶级专政 B.唯物史观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国家政权 E.社会主义民主 标准答案:A|E

4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生动具体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标准答案:A|B|D|E

47.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 )。

A.经济形态 B.政治形态 C.意识形态 D.生产力结构 E.物质形态 标准答案:A|B|C

48.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空想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资本论

标准答案:B|C|D

4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由于( )。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D.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E.社会主义还只是一种理想

标准答案:A|B|C|D

50.关于共产主义理想,正确的观点有( )。

A.共产主义理论是能够实现的理论

B.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极其渺茫的

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E.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

标准答案:A|D|E

3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E.普遍性 标准答案:A|B

3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包括( )。

A.一切服从人民群众的观点 B.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E.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标准答案:B|C|D|E

33.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在( )的基础上形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A.剥削工人 B.生产集中 C.自由竞争 D.资本集中 E.资本积累 标准答案:B|D

35.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标准答案:A|B|C|D

36.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 )的统一。

A.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 B.唯物主义与可知论

C.唯心主义与可知论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E.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法

标准答案:A|D|E

41.按照列宁的概括,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 D.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E.法国启蒙思想

标准答案:A|B|D

42.人类解放含义的包括( )。

A.人们获得绝对自由 B.人类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C.人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人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E.人们的任何设想都能实现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篇六: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在线考试中心-马哲练习参考答案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在线考试中心

考试科目:

题目总数:

考试时间

最高分

剩余次数

满分:

本次成绩:

课程练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100 2012-11-15至2013-3-6 94 3 100 94

本次考试结果

第1题(回答正确)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 B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 无产阶级世界观 第2题(回答正确)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辩证的否定的观点 B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第3题(回答错误)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 概念—判断—推理

B 实践—认识—实践

C 感觉—知觉—表象

√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

第4题(回答正确)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

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 A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C 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第5题(回答正确)

A

B

C

√ D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地理环境 B 生产方式 C 人口因素 D 社会风气 第6题(回答正确)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两个方面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第7题(回答正确)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

B

C

√ D A 维修工具 B 运输设备 C 仓储设备 D 生产工具 第8题(回答正确)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第9题(回答正确)

从阶级划分的角度来看,阶级是一个 ()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篇七:2014华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及答案100分

1.第1题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第2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

A.德国

B.奥地利

C.俄国

D.中国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3.第3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国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4.第4题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5.第5题

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 (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公有制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解放全人类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6.第9题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7.第14题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8.第15题

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9.第16题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

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0.第17题

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1.第18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2.第19题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3.第20题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的相互作用引起事物运动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4.第21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5.第22题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法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6.第23题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 )。

A.大多数人的理想

B.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C.一个奇迹

D.和空想没有什么区别的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7.第24题

垄断利润的实质是( )。

A.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8.第25题

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9.第26题

( )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共产党宣言》

C.《哥达纲领批判》

D.《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0.第30题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A.社会的上层建筑

B.人口因素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答案:D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篇八:13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13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50 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 科学的世界观

D. 无产阶级世界观

满分:1 分

2. 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 A. 事物的相对性

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C. 事物的变化

D. 人的自觉能动性

满分:1 分 3. 根据社会意识的层次和特点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D. 进步意识和落后意识

满分:1 分

4.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

A. 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C.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D.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满分:1 分

5. 从本质上看,国家是 ()

A. 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

B. 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

C. 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 调和社会矛盾的机关

满分:1 分 6.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生产方式

B. 人口因素

C. 地理环境

D. 社会风气

满分:1 分

7.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

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满分:1 分

8.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 ()A. 只要刻苦读书就行 B. 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

C. 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D. 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

满分:1 分 9.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 人和世界的问题

C. 人和自然的问题

D.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满分:1 分

10.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 人和世界的问题

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

满分:1 分

1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C.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满分:1 分

12. 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满分:1 分

13. 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满分:1 分

14.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根本动力

B. 直接动力

C. 最终动力

D. 唯一动力

满分:1 分

1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满分:1 分

16. 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满分:1 分

17. 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先进阶级和落后阶级的矛盾

C. 资源贫乏和人口增长的矛盾

D. 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的矛盾

满分:1 分

18. “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A. 机械决定论观点

B. 历史宿命论观点

C. 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满分:1 分

19. 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

A. 分析方法

B. 综合方法

C. 归纳方法

D. 演绎方法

满分:1 分

20. 认为“元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满分:1 分 21.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 生产实践

B. 科学实验

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 以上都不是

满分:1 分

22. 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血缘亲族关系

B. 政治思想关系

C. 阶级压迫关系

D. 社会生产关系

满分:1 分

23.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 是否显著、激烈 B. 是否迅速明显

C. 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满分:1 分

24.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 A. 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满分:1 分

25. 认识主体是指

A. 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 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 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D. 认得主观精神世界

满分:1 分

26.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

A. 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 各种力量之和 C. 各种知识之和

D.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满分:1 分

27.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满分:1 分

28. 世界观就是() A. 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 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满分:1 分

29.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 间接经验

B. 社会实践

C. 人的意识

D. 客观事物

满分:1 分

30.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 学习书本知识 B. 进行社会调查

C. 参加社会实践

D. 研究实际情况

满分:1 分

31.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D.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满分:1 分

32.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满分:1 分

33. 认识客体是指

A. 一切客观事物 B. 自然界

C. 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象

D. 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满分:1 分

34. 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

A. 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B. 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的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D. 生产力的性质直接决定的

满分:1 分

35.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 运输设备

B. 仓储设备 C. 维修工具

D. 生产工具

满分:1 分

36.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满分:1 分

3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是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篇九:教育学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的内涵?

答:广义教育是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明确计划周密的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的教育活动。 2,关于教育的本质有哪些观点?你是如何理解教育本质的?

答:关于教育的本质有以下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双重属性,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和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关于教育起源有哪些观点?你是如何理解教育起源的?

答:关于教育的起源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和生物需要说。

4.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古代教育的特点有:1,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2.传授的是统治术,不是生产技能和知识;3,教育是在固定场所;4,教学采取个别方式;5,学校没有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

现近代教育的特点有:1,学校教育的层次类别多样化;2,学校教育制度化;3,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5,如何理解教育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答:教育学兼具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性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的科学。

6,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和著作? 答:一,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它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

苏格拉底“启发诱导术”,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和《伦理学》,西塞罗“人道主义”,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维多里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来,把它理解为“讲述和传授的艺术”,捷克的夸美纽斯完成的《大学论》作为教育学成文一门独立学科的标,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形成的标志。

三,教育学的深化与拓展

1,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导论讲义》;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

1,什么事教育功能?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教育功能是教育其内外环境作用时所变现出来的稳定的反应能力。它具有以下特征:1,客观性;2,整体性;3,层次性;4,迟效性。

2,如何理解个体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答:个体发展是指个体的正向改变,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它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3,关于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观点?

答: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内发论和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4,遗传素质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只有当人的身体发展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才能学习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另外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人的外表上,更加体现在感官和神经系统的机能上。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变化。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来说,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环境给人提供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也给出了一定的限制。环境对人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人也可以改变环境。

5,为什么说学校教育是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答:原因是: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系统而且全面;3,学校教育有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指导;4,学校教育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

内部条件:1,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目的性、专门性、选择性、计划性的实现程度;2,取决于教育内容;3,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取决于教师能否投入应有的工作热情和精力;4,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 外部条件:1,取决于社会影响和学校影响的一致性;2,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协调程度。

6,试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答: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促使智力和能力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传递社会规范。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形成。

教育促进个体整体性发展:促进个体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7,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

答:有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论。

8,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分别对教育起什么作用?

答:有以下社会因素:1,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2,政策性因素;3,社会文化;4,人口状况。

其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政府的发展重点,社会经济政策、教育政策都可能影响教育的方向和规模。文化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从量的角度,人口数量对教育的规模,教育结构、教育投资、人口受教程度等都有影响;从质的角度,教育者素质与受教育者素质对教育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从人口结构角度,人口的地域结构也影响着教育结构和教育分布。

9,试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

一,

二,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通过在生产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技术两条途径。 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2,教育能够

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3,教育能够形成政治舆论

三, 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承和选择文化的功能;2,吸收和融合先进文化

的功能;3,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

四, 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2,教育是控制人口

数量的重要手段;3,教育可以促进人口的迁移。

10,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哪些需求与挑战?

答:当代社会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如现代化、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多元化等,就这些新特点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教育现代化得基本特征:1,教育的普及化;2,教育的终身化;3,教育的个性化;4,教育的国际化;5,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国际教育组织的出现和发展;2,国际合作加强;3,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鼓励状况,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

知识经济需要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现,建立学习型社会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多元文化的社会特点要求通过多元文化的教育来培养人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第三章

1,什么事教育目的?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性质?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反映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性质是主管和客观的统一,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是理论抽象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统一。

2,教育目的有什么作用?

答:有导向作用,首先,教育目的具有引导方向的作用,其次,教育目的具有计划作用。

有选择作用,教育目的影响着教育内容、教学阶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选

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因素有篇十: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观要统一,宿舍同学与我意见不一致,我一定要说服他

B.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C.世界观完全来自书本,尤其是教科书

D.世界观仅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

2.人生观的核心是( )

A.人生价值 B.人生目的

C.人生态度 D.人生信仰

3.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建立在( )

A.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 B. 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

C.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D.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4.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是( )

A.人生观 B.人生价值

C.人生态度 D.人生目的

5.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 )

A.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

B.个人对自己生命活动需要的满足程度

C.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D.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6.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 ),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A.是否促进个人的发展 B.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是否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

7.下列不属于剥削阶级人生观的是( )

A.拜金主义 B.享乐主义

C.集体主义 D.个人主义

8.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循正确的原则。下列行为倾向中,符合人际交往正确原则的是( )

A.自恃清高,看不起别人 B.互相利用,讲究“金钱交易”

C.斤斤计较,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 D.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9.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当你在为人民服务时,人民中的其他成员也在为社会包括为你服务,因此,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应当遵循的准则是( )

A.“利己不损人” B.“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C.“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D.“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10. 人的本质属性是( )

A.自然属性 B. 业缘属性

C.地缘属性 D. 社会属性

11.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是( )

A.世界观 B.自然观

C.人生观 D.价值观

12.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是( )

A.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 人生观决定世界观

C.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一定是不正确的

D.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变化,不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13.下列关于协调自我身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B.一个人自觉地调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能够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自我环境

C.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

D.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

14.人生态度主要回答( )

A.人为什么活着 B.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C.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 D.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15.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的至高目的,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的错误人生观是( )

A.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B.禁欲主义的人生观

C.拜金主义的人生观 D.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16.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里说的确定的、现实的人的“规定”、“使命”和“任务”,就是指( )

A.人的性格和特征 B.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C.人生的道路和命运 D.人生的责任和使命

17.对“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一人生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中( )

A.人生态度的重要内容 B.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

C.人生目的的重要内容 D.人生理想的重要内容

18.在人生旅途中,有的人旗开得胜,有的人屡屡败北;有的人顺顺当当,有的人一波三折;即使同一个人,在一生中也往往有顺境和逆境的交替。对于逆境,正确的人生态度是( )

A.居安思危,自制自励 B.大胆正视,积极应对

C.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D.玩世不恭,虚度光阴

19.深圳歌手丛飞生前身患癌症,生活艰难,却捐赠上百万元资助很多失学儿童。他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 )

A.人的价值就在人自身

B.人生价值的本质就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C.人生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自我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D.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

20.马克思说过,真正现实人的存在,就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这说明( )

A.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的存在

B.人可以有限制地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C.人生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D.人与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

21.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主人。这种群众史观反映到人生观上必然是( )

A.为人民服务 B.为个人谋福利

C.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22.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

B.人在自然天赋上存在差异,所以人的主观努力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目标不起作用

C.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D.人生价值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3.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凌驾于自然之上 B.人能征服和战胜自然

C.人与自然是对立的 D.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24.下列不属于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的有( )

A.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 B.较高的自身能力

C.立足现实,坚守岗位 D.自强不息的精神

25.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 )

A.人与物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人与环境的关系 D.人与气候的关系

26.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B.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C.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理想 D.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

1.人生态度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对人生态度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心理要素有( )

A、认知 B、体验

C、情感 D、意志

2.下列选项属于人生观范畴的有( )

A.人为什么活着 B.怎样生活才有价值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如何 D.如何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

3.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与如何对待人生环境有重要关联。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要促进( )

A.自我身心的和谐 B.人与自然的和谐

C.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D.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4.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形成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宽容原则 D.互助原则

5.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人们( )

A.选择正确的做人标准 B.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

C.调节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D.形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点

6.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因素,是培养交往能力,获得交往成功的前提,也是搞好人际关系的根本所在。下列选项中,能增强人际吸引的因素有( )

A.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B.加强道德修养,塑造良好品质

C.增进心理健康,培养生活情趣

D.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积极实践,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7.人生态度大致可分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大学生应当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因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A.容易使人好高骛远 B.有助于实现人生价值

C.有助于达到人生目的 D.有助于承受困难和挫折

8.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

A.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 B.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

C.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

D.认为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9.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 )

A.使人有不需原则,有求必应的朋友

B.使人保持乐观的态度,轻松、平稳的心境

C.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创造优良的环境

D.使人获得更多的幸福

10.关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正确的说法有( )

A.竞争需要借助合作才更有可能获胜,合作增强了竞争的实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2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