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诗歌

| 汉语四六级 |

【www.guakaob.com--汉语四六级】

风筝 诗歌篇一
《关于风筝的古诗》

关于风筝的古诗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 高骈《风筝》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宋 陆游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明 徐谓《风鸢图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 孔尚任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 郑板桥《怀潍县》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吴友如的题画诗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 曹雪芹的《红楼梦》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清陈长生《春是信笔》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清 骆绮兰《春闺>>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比魏征。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上引五言绝句是否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诗人意在借物写景,状景抒怀。“碧落”指天界、天空。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叹。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丹心”始终不得报国。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该句摘自何卷,尚待查考。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竹马在地面上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最后,谁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作飞鸟一样看待了。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善翔。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风筝十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消除点缀湛青冥

----《咏物诗·卷下》

纸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爷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回看高举绝红尘

谢宗可,生卒经历不详。清乾隆辛亥年刻有其《咏物诗》两卷。《风筝十首》摘自卷下。另《纸鸢》一首,观其风格,与《风筝十首》倒了相近,原引何处,尚待查考

风筝 诗歌篇二
《描写放风筝的古诗》

描写放风筝的古诗

咏风筝的诗歌最早出现在唐代,元稹在他的咏物诗《有鸟二十章》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借物讽人,意味深远。

北宋著名宰相寇准曾作《纸鸢》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南宋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有趣:“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明代著名诗人兼画家徐渭写了《风鸢图诗》25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是:“江北江南纸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描绘了当时江南地区放风筝时的热闹情景。另一首“我亦曾经放纸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读后发人深思。

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更是描写放风筝的脍炙人口之作。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使一个天真、生趣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任过潍县县令,他在《怀潍县》诗中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

蝴蝶斗春归。”道光年间潍县金石学家、诗人郭鳞在《潍县竹枝词》中写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鸯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这两首诗详细地记载了清代潍坊民间春日放风筝的热闹情景。

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别有情趣和意境。一首是陈长生的《春日信笔》:“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另一首是骆绮兰的《春闺》:“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读来耐人寻味,趣味盎然。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以断线风筝为谜底制作一条灯谜:“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称得上是一个令人叫绝的佳谜。

近人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中写道:“鲇鱼飘荡日当中,蝴蝶翻飞上碧空。放鹞须防天气变,莫教遇着乱头风。”讲了放风筝最怕风向不定,可谓是经验之谈。

现代的则有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颜;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

还有一首现代诗:

三月的春风/托起了你的翅膀/湛蓝的天空/成就了你的梦想/ 自由的鸟儿/你不再羡慕/你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飞向蓝天/搏击风云/俯瞰红花绿草/眷恋迷人的春光/

你的命运/虽被别人攥在手里/你却努力抗争/永不屈从/

你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只有对生活的憧憬与渴望/没有半点沮丧和忧伤/

晴朗的天空/展示着你的风姿/风雨的日子/容下了你的遐想/ 你从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也从不为自己的归宿设想/

你懂得放飞人的心愿/放飞自己/就是放飞他们的希望/ 只要热爱生活的人们高兴/你永远会翱翔蓝天/

不惧风雨侵袭瘦弱的筋骨/不怕线断迷失了方向/

仰天长笑/放飞着他们的梦想。

风筝 诗歌篇三
《潍坊风筝的诗歌》

风筝的诗歌

1. 《怀潍县》 清 郑板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清 郑板桥《怀潍县》 2. 纸 鸢

(宋)寇 准

碧落秋方静 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 终共白云飞

3.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 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4. 纸 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5. 风 筝 十 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 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 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 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 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 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 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 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 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 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 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 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 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 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 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 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 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 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 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 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 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 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 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 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 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 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 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 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 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 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 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 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 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 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 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 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 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 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 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 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 消除点缀湛青冥

----《咏物诗·卷下》

6. 纸 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 多少儿童爷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 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 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 回看高举绝红尘

7. 明 徐渭 咏风筝诗两首

(一)

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

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二)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

软翅风筝:

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布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鹰、蝴蝶、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寒蝉、螳螂等皆属此类风筝。为放还有一种可拆装的软翅风筝,把传统的上下分开的蝴蝶翅膀,改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于折叠,放飞效果逼真,或顶的翅膀一张一弛,保证了风筝的稳定性

硬翅风筝:

常见的元宝翅任务沙燕风筝即属此类。它的特点是升力片(翅)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端部逸出,平着看象元宝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风筝,、花篮、鸳鸯、喜鹊、鹦鹉等,这种风筝的硬翅 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材的不同而变化。 龙型风筝:

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也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

板子风筝:

即人们传说的平面形风筝。从结构和形状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体,无凸起结构,风筝四边有竹条支撑。此类风筝较

多见,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又适合表现多种题材,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板子风筝,京津地区也叫拍子风筝,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这类风筝一般都拖着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这对起飞有逸出。板子风筝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瓦爿”块,方方的一片,南方农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称“筝子”,又叫“屁帘儿”。

立体风筝:

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桶行形风筝:

由一个或多哥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的风筝,象宫灯、花瓶、火箭、酒瓶等皆属此类。

自由类:

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来源:中国潍坊网)

风筝的分类

按风筝的形象可分为:①鸟形风筝:如鹰,燕,鸽,雁,鹦鹉,凤凰,海鸥,仙鹤。②虫形风筝:如蜻蜓,知了,

甲虫,蝴蝶。③水族风筝:如金鱼,鲶鱼,双鱼,蛙,蟹。④人物风筝:如孙悟空,飞天,胖娃娃,老寿星,天女散花

风筝 诗歌篇四
《风筝的诗词》

风筝的诗词

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代诗人曾写下不少

形象生动的风筝诗令人赏趣。风筝成为娱乐用品,当在唐代之后。唐代诗人高骈

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

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

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清代诗人高鼎亦有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

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杨柳垂青时节儿童舒臂牵线放

风筝的欢乐情景。

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十分生动:“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不但生动地刻划了纸鸢的姿态,而且令人想见那放鸢子的

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

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

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如“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

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们争相娱乐。诗人高鼎在《村居》

一诗曾这样描绘儿童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

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生动地描绘了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

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情景,构成了一幅生活气息的画面。孔尚任也有

一首描写儿童放风筝的诗:“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

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描写儿童风筝放不上天,急待恕骂天公,使一个天真而

又刚健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还

有成年人和老翁。

清代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

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扬州郑板桥《怀潍县》诗吟道:“纸

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北方万

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

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这首把风筝特征和神采写

得有声有色,并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

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

风怨别离。”

在清代还有两位女诗人写断线风筝的诗,构思精巧,绘声绘色,各呈妙

趣。女诗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诗云:“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另一位女诗人骆绮兰的《春闺》诗曰:“春

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读来耐

人寻味,趣味盎然。

郑板桥在《风筝》诗中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诗句把俏男俊女放风筝的情景描绘得栩栩

如生。

周作人对风筝亦很有研究。他在一首《风筝》诗中说:“鲇鱼飘荡日当

中,蝴蝶翻飞上碧空。放鹞须防天气变,莫教遇着乱头风。”诗句讲述的是放风

筝时最怕的就是遇上风向不定的乱头风,真可谓是经验之谈了。

更有趣的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还以断线风筝为谜底制作了一条灯谜:

“阶下儿童仰面对,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

条谜语制作得独具匠心,令人拍案叫绝。

郭沫若对风筝也十分爱好,并颇有研究。他在《咏风筝》诗中云:“横

空欲纵又遭擒,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妲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诗句意

境优美,借物喻人,读后回味无穷 。

纸鸢 唐 元稹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风 筝 唐 高骈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访曲江胡处士 唐 刘得仁

何况归山后,而今已似仙。卜居天苑畔,闲步禁楼前。

落日明沙岸,微风上纸鸢。静还林石下,坐读养生篇。

纸鸢 宋 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纸 鸢 北宋 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罢官作 清 郑板桥

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

怀潍县 清 郑板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春 天 清 郭麟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

竹枝词 清 胡梦佳

满湖风月夜沉沉,郎比风筝侬月琴。柳线牵风系郎君,荷花浸月印侬心。

春日信笔 清 陈长生

软红无数欲成泥,庭草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

纸 鸢 清 张劭

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翩跹。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 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阳天。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

都门竹枝词 清 杨米人

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燕九竹枝词 清 孔尚任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笨拙俚言 清 吴好山

微和澹澹锦宫城,柳色青青天气晴。三较场中宽敞好,儿童逐队斗风筝。

放风筝 清 李声振

百丈游丝放纸鸢,芳郊三五禁烟前。风筝可惜名空好,不及雷琴张七弦。

北京风俗杂咏 清 方元昆

假面泥孩不值钱,儿嬉又过试灯天。归家整理黄麻线,尽日风头放纸鸢。

山塘棹歌 清 杨韫华

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锦城竹枝词 清 杨燮

春来东角较场前,赌放风筝众少年。马尾偏牵羊尾小,一群高放美人边。 风 筝 清 高鼎

草长鸢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风筝 于立忱

碧落何来五色禽,长空万里任浮沉。只因半缕轻丝系,辜负乘风一片心。 断线风筝 郭沫若

横空欲纵又遭擒,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 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 风 筝 邓拓

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如此时光如此地,春风送你上青天。 风筝误 李渔

杨柳风高春已分,纸鸢头上乱纷纷。赛人全仗丹青力,放作天边五色云。 青门诗抄 陈宗和

一叶风筝忽上升,轻浮竟遇好风乘。任他高如青云路,牵引无非仗宝绳。 臧克家

风筝——把老翁变成儿童,一条长长的线,

把人们引入了纯真的至境。

风筝 诗歌篇五
《鲁迅《风筝》高考诗歌精读》

鲁迅《风筝》赏析

阅读天地

0518 0651

鲁迅《风筝》赏析

原文;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赏析一: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

叙述往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是文章的突出特点.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炼的语言,作了画龙点晴的点染,使文章感情的表达更加明朗.例如,文章开头"我"从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见一二风筝浮动着,引起了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呢 下面就插入一段对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这段文字不仅叙述了故乡早春的景象,而且在这一景一物的描写中,都凝聚"我"对故乡的赞美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我现在在那里呢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廖别的故必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就将"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更充分地表达出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还不单纯是为了抒发"我"对故乡的深情,如联系全文来看,回忆故乡,目的或落脚点是使"我

想起幼时欺凌小兄弟之事."我"在这里进行了反思.透过这个小"我",看到旧的伦理道德统治下的整个社会面貌——大"我"——家长式的管理,长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愚味无知,它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当挖掘的酿成悲剧的社会原因."我"的回忆是对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残儿童的控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经过深刻反省认识到这一地可挽回的过错过后,心情无比

沉重.这种忏悔意识,否定了旧"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进轨迹明晰了,"我"的复杂心理状态显示了,正是这些原因,所以当"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而感到"惊异与悲哀".

另一个特点,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几笔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传神地勾画出来.例如描写"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张着,嘴,呆看着空中出神",为别人放的风筝"惊呼","跳跃",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当他私自做风筝的秘密被发现后,描绘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时这样写道’他向着大方登,从大小登;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在这里写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状态,是被封建礼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这不单纯是胆小的缘故,其深层原因更是造成此种现象的依据.当"我"彻底毁坏了他既将完工的风筝,傲然走出时,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里对其它并未着力渲染,只是抓住小兄弟的表情神态,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另外,文章的.心理描写也很出色.如在写"我"时,主要抓住人物我心理描写,着重写了"我"的沉重的.心情,谋求补过的方法,以及补过不成后感受.这些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我"的悔恨与悲哀,尤其是当"我"向小兄弟提起儿是的这桩旧事时,弟弟却惊异地问"有过这样的事么 "显然,他已经"全然忘却."这一笔的含义的深刻的,它意味着直到写不文时有的人对封建思想的奴役还不觉醒.这使深感沉重和悲哀!

赏析二: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初读后,可以感知鲁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有落后的一面。但是鲁迅先生可贵的是,一旦接受科学思想,是知错必

改的,鲁迅先生充满自省精神。鲁迅又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

“精神虐杀的这一幕”说明什么呢?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被兄长发现,惊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又翻出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探究这篇散文,可以悟到这样一层道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惟有这样,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正当的行为也应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利。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风筝》发表以后,它的抨击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锋芒灼然毕露,受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当时有的文学青年说:“我所喜欢的是《野草》的《语丝》,是同传统思想,同黑暗势力,同虚伪绅士奋斗的《语丝》。”据方志敏的爱人缪敏说,方志敏青年时代热爱文学,对鲁迅的《呐喊》《彷徨》《野草》是“非常喜欢的”。由于包括《风筝》在内的鲁迅的散文诗杂文、随笔,思想新进,技巧高超,获得了广大的读者群,于是“《语丝》的销路,一期比一期好起来,由一千五百份,而二千份,而三千份,再后是五千八千,她的影响是很大的。”这话是不错的,30年代前期我国城乡不少中学校使用过赵景琛编的一套《初级中学混合国语教科书》,其第一册就选了这篇《风筝》,作为中学生学习写作白话文的楷范„„

还要介绍的是,《风筝》也曾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推荐给世界的读者。1936年9月,亦即鲁迅逝世前的一个月,纽约出版的《亚洲》杂志(英文版)刊出了美国进步记者斯诺与中国作家姚莘农翻译的《风筝》,正巧赶上鲁迅生前看到了,而1936年10月斯诺编译的一本《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在伦敦乔治·哈拉普书局出版,里面收有鲁迅的《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风筝》《离婚》,生前未及亲睹,则成为永远的遗憾了。 1950年莫斯科真理报出版社出了一本鲁迅的《短篇小说集》(俄文),都是选自《呐喊》《彷徨》,不知怎么一来把《风筝》也收进去了。1955年莫斯科儿童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学生读物丛书,其中有一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风筝》也选在里面。看得出,这里把《风筝》跟鲁迅其他小说放在一起,是沿袭了斯诺的做法;这样是否正确,姑且勿论,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由

此可以想见,《风筝》作为鲁迅的一篇杰作,受到中国读者、尤其是其他肤色的少年儿童的欢迎,是我们感到欣慰的。

风筝 诗歌篇六
《有关风筝的古诗》

有关风筝的古诗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消得春风多少力,《纸鸢》 谁作轻鸢壮远观,才乘一线凭风去,未必碧霄因可到,扶摇不起沧溟远,《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儿童放学归来早,

(明)徐渭

搓够千寻放纸鸢。带将儿女上青天。

宋)王令

似嫌飞鸟未多端。便有愚儿仰面看。偶能终日遂为安。笑杀抟鹏似尔难。

清)高鼎

拂堤杨柳醉春烟。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 诗歌篇七
《风筝古诗》

村居⑴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鸯。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纸鸢上羌天〉

无名氏

小儿不知风凉薄,

一心欲趁西风紧。

纸鸢上天线扯断,

漠漠羌天只有云。

观村童戏溪上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纸 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纸 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

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198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

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

作飞鸟一样看待了。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

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

善翔。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风 筝 十 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 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 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 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 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 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 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 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 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 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 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 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 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 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 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 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 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 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 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 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 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 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 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 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 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 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 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 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 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 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 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 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 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 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 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 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 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 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 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 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 消除点缀湛青冥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 高骈《风筝》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宋 陆游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明 徐谓《风鸢图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 孔尚任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 郑板桥《怀潍县》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吴友如的题画诗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 曹雪芹的《红楼梦》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清陈长生《春是信笔》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清 骆绮兰《春闺》

风筝 诗歌篇八
《风筝 诗词》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 ——清 骆绮兰《春闺》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清 孔尚任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 高鼎《村居》

柳条捷线絮搓绵, 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 带将儿女上青天。 ——明 徐渭《风鸢图》

碧落秋方静, 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 终共白云飞。 ——宋 寇准《纸鸢》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宋 陆游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高骈《风筝》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明 徐渭《风鸢图诗》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郑板桥《怀潍县》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吴友如的题画诗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曹雪芹的《红楼梦》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清陈长生《春是信笔》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宋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纸鸢 (宋)王令

风筝 诗歌篇九
《风筝》

6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习重点】

1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 理解在误解和冲突中所透出的亲情。 【学习难点】

1能理解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和反省自己的勇气。

2 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的情感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鲁迅先生的“风筝"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文章回忆的是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

2、相关资料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3、关于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4、关于风筝的诗歌 风筝(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怀潍县

郑板桥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回围。 【课外积累】关于亲情的名人名言及诗文

《游子吟》 孟 郊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智慧之子使父亲快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 ——所罗门 5走进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学习指导】

1 依据课文,圈画应积累的词语及成语。

2 勾画出文中重点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 3 紧扣文本,深入思考,理解本文的情感脉络。

4 请你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5 限时十五分钟,必须独立完成。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 代伟大的 家、 家、 家。原名 ,浙江绍兴人。他的小说集有 、 、 。散文集有 ,散文诗集有 ,杂文集有 等。 2.抄写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画线词解释

:伶仃( )丫叉( )瑟缩( ) 虐杀( )不堪( ) 荡漾( )嫌恶( ) 傲然( ) 肃杀( ) 苦心孤诣( ) 恍然大悟( ) 笑柄( ) 3.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 )

(2)我是向来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儿。( ) (3)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里拾枯竹。( )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 )

(2)而我的心也仿佛几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

3.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

(4)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憔cuì( ) jué( )别 点zhuì( ) nüè( )杀 huǎnɡ( )然

【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展示交流】

(一)阅读课文第3、4段(即从“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至“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完成1—3题。

1.课文第3段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喜欢风筝?

2课文第4段中的“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写出了我怎样的情状?

3.“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请你想象一下“他”此时会怎样想。

【合作探究】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5.“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课堂学习小结】(主要归纳中心思想,收获,优美摘抄等)

【达标检测】

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1)久经决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改为( ) (2)但心又不竞堕下去而渐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改为( )

(3)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即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 )改为( ) 2.解释词语中加点的字。

(1)瘦得不堪( ) (2)恍然大悟( ) (3)苦心孤诣( ) (4)无可把握( ) 3.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儿童的天使。

(2)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3)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4)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4.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一)课内阅读

北京的冬季,……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寒威和冷气。

1.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 ,“悲哀”是因为 ,这句话是结构上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

7.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8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二)课外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如果将语段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头至“__________”。

2.文段中所写的4件趣事是:(各不超过4个字)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3.这段文字的重点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在修辞上突出运用__________了手法,请写出体现的两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仿照原句的句式,再写出两个你对语文的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

课堂反思 学生反思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3.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 的精神。

5.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教师反思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2题。

但是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的完全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7.“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

8.“我恍然大悟似的”,文中的“我”悟到了什么? 9.“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一句中的“果然”两字包含什么意思? 10.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摘录下来。

12.童年的你有类似文中小兄弟的经历吗?如果你是小兄弟,面对这样的遭遇,你会怎么做呢? 13.第二段划线句中的“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3064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