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夜泊水村陆游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鉴赏夜泊水村陆游篇一
《陆游夜泊水村》

陆游《夜泊水村》

诗的格律特点

平仄类型 展开全诗的平仄格式

腰间羽箭久凋零, ( )

太息燕然未勒铭。 ( )

老子犹堪绝大漠, ( )

诸君何至泣新亭? ( )

一身报国有万死, ( )

双鬓向人无再青。 ( )

记取江湖泊船处, ( )

卧闻新雁落寒汀。 ( )

一、用韵。

本诗韵脚押下平九青韵。

二、平仄。

1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仄仄仄

4平平平仄仄平平

5仄平仄仄仄仄仄

6平仄仄平平仄平

7仄仄平平仄平仄

8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对仗。

诗中:

老子犹堪绝大漠,

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两联对仗,可以认为是对联里的流水对,每词的词义、词性都对的很工整。

四、句式。

第一联:1、2句是标准句式。

第二联:3、4句平仄如下:

3仄仄平平仄仄仄

4平平平仄仄平平

按王力先生的说法,3句平仄可以认为是变例,并无不可。清代赵执信认为:“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这里说明了两件事:1.这种句式是被承认的、常用的句式。2.如果七言使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句式,则必须保证第3字不能同时为仄。且按这条标准来审查,盛唐以后的诗罕见例外,可以认为是正确的。本诗是符合这条标准的。

第三联:5、6句平仄如下:

5仄平仄仄仄仄仄

6平仄仄平平仄平

乍一看本联是出律的,其实不然。

律诗的拗救中有两种很特殊的节奏点用拗,这是其中的一种。

这种拗救的规则稍微有点复杂,将五言正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分别第

六、五字做拗,变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句式是允许的,且有以下几个规定:除了出句(上联)的第2个字必须是仄声,最后两个字必须是“仄仄”声,对句第2个字必须是平声,末三字必须是“平仄平”,除了这四个位置的平仄不能变化以外,其他位置的平仄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会出现“仄仄仄仄仄”的出句形式。可以细心比对,本句完全符合此拗救规则,不出律。

多说一句:这种特拗完全脱胎于古体诗,一般用于五言的第一句,极少用于七言,且在后世的科举考试中是不被承认的拗救,判为出律。但按杜甫的时期来看不算出律,且有很多诗人使用这种拗救的例子。

第四联:7、8句的平仄如下:

7仄仄平平仄平仄

8仄平平仄仄平平

很巧~这句刚好是上文说的两种节奏点特拗的另一种:

将五言中正例“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六字做拗,变成“平平仄平仄”格式是允许的。对句不变,仍为“仄仄仄平平”。这种拗救也有个条件,那就是五言里出句的第一字必须为平,否则算出律。本句符合此标准,不出律。

还多说一句:这种特殊格式产生于唐代,宋人广泛使用,使用频率甚至超出了正例,但是基本都应用在尾联,现在其他的联中的情况不多,且被科举考试承认。

一)用韵:ing 中东折二)平仄:七律的格律2三)对仗:三四句对仗 五六句对仗句四)句式:疑问句倒装句

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 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

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了,战鼓静灭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会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梦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 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本诗是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押下平九青韵,颔联、颈链两联对仗。诗中存在几处拗救,并且出现了较为罕见的三仄尾,可能为格律分析带来了一些困难。

腰间羽箭久凋零(平平仄仄仄平平)

太息燕然未勒铭(仄仄平平仄仄平)

老子犹堪绝大漠(仄仄平平仄仄仄)

诸君何至泣新亭(平平平仄仄平平)

一身报国有万死(仄平仄仄仄仄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仄平平仄平)

记取江湖泊船处(仄仄平平仄平仄)

卧闻新雁落寒汀(仄平平仄仄平平)

一)用韵:ing

二)平仄:七律平仄脚 (如下)

三)对仗:三四句对仗 五六句对仗句

四)句式: 疑问句倒装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息”“绝”“一”“国”“泊”几个字,都是今天读作平声的古入声字,在分析平仄时要特别留意。

下面对诗中几处拗救进行分析:第三句第五字“绝”,本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第六字未救,形成了三仄尾。第五句第五、第六两字本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第六句第五字采用平声救(是为出句拗,对句救),同时第六句第五字也救了本句内第三字,形成了双拗一救。第七句第五字“泊”本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第六字采用平声字救。

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1〕。

老子犹堪绝大漠〔2〕,诸君何至泣新亭〔3〕。

一身报国有万死〔4〕,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5〕。

【注释】

〔1〕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后汉窦宪破北单于,在燕然山上刻石记事而还。勒铭:刻石记功绩。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句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老子:陆游自称。绝:横渡。

〔3〕泣新亭: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东晋时许多北方士大夫逃难到南方,常聚在新亭游宴,相对涕泣;独王导不然,认为徒然哭泣无济于事,应以实际行动振作起来。

〔4〕万死:有不怕死万次的报国心。

〔5〕汀:水中小洲。闻新雁:喻秋天来了,一年又要过去,而壮志未酬。

【翻译】

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腰间悬挂的羽箭,他们都已经羽毛凋落了。叹息着燕然山还没有刻下北伐胜利的事迹。我还可以横渡大漠,战斗沙场,诸位士大夫们又何至于在新亭相对涕泣,徒然无济于事。我一身用以报国,虽万死而不辞;双鬓已经斑白,再也无法使它变成黑色。只是记住江湖上我小船的停泊位置,卧在塌上听着秋天大雁落在水中小洲之上,一年又要过去了,我的雄心壮志还没有完成啊!

【导读】

此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时作者闲居山阴乡间。这首诗“前六句自咏,收句二拍题”(方东树《昭昧詹言》),“自咏”部分表达了作者至死不衰的北伐决心,严正谴责了那些空谈报国的当权者。正像《唐宋诗醇》所评:“率多胸臆,兼有气骨,可为南渡君臣慨然太息。”最为警策的是三、四句,近人吴生云:“三四生气奋出,千古常新。”(见《昭昧詹言》)诗人在句中巧妙地将《后汉书·窦宪传》中窦宪越漠追敌的典故和《世说新语·言语》中过江诸人新亭对泣的典故组织在一起加以对比,既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诗

前六句抒写报国情怀,就诗人而言,“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末联点题,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依然“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杜甫《秦州杂诗》)。全诗主旨正于此。

陆游诗的内容的艺术特色

1.语言上由锤炼到自然。其诗歌语言“晓畅平易,精炼自然”(很多诗都具有这一特点)

2.体裁上,陆游诗“无体不备,各体俱工。”(尤擅近体诗,七律为人所推重)

3.借梦抒情的艺术手法。凭借梦境,一吐胸中块垒。“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艺术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而又多样化

陆游《夜泊水村》诗句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

鉴赏夜泊水村陆游篇二
《夜泊水村》

《夜泊水村》教案

时间:四月十五号 地点1#微格教室八

中文0804 葛玲玲 学号:200803010415

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夜泊水村》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的章法和用典情况

3、学习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虚词的运用

教学重点 诗的用典情况

教学难点 诗的写作手法及其虚词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南宋有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也是至今流传下来最多的,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对,是陆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七律诗《夜泊水村》-----板书。

二、作者简介及诗的背景

首先来介绍一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夜泊水村》选自《剑南诗稿》,是孝宗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秋天,诗人五十八岁、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

在写这首诗两年以前,陆游原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的官职,主管江西茶盐的工作。由于当地发了大水,他立即派遣舟船载米救济灾民,并且上奏朝廷建议打开官仓赈济,还呼吁各郡调拨粮食,因而招致了当权者的不满,就在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被孝宗召还,到严州寿昌县(今浙江建德县),奉命罢免。

陆游在乡居的四五年间,生活比较平静,饮酒赋诗,读书写字,偶尔也有傲啸山林,走访农家,从事些田家的劳作,借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其实,作为爱国志士的陆游,心情又何尝平静过!对于他来讲,生死都能置之度外,罢官更无所不可。只是执政者的昏庸,投降派的得势,女真部族的猖獗,中原大地的沦陷,以及沦陷区人民的苦难,都是他痛心疾首,忧心如焚。他感到一生最大的遗憾是自己不断遭受当朝权幸的猜忌和排挤,没有机会报效国家,不能为黎民百姓纾解忧难。

远的不讲,仅从陆游写<<夜泊水村>>这一年的一些诗作来看,就有很多悲壮的诗句。《夜观秦蜀地图》一诗中说:“孤臣昧死欲自荐,君门万里无由通”,《哀北》一诗中也有说:“抱负虽奇伟,没齿不得伸。”,《樊江晚泊》一诗中更写到:“不是绿尊能破闷,白头客路若为情”,都表现他对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慨叹;《悲秋》诗中的“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暴风雨诗》中的“有诗欲成醉墨翻,安得此语洗中原”,《哀北》诗中的“老夫实好义,北望常酸辛”,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都能见出他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他那“一寸凄凉报国心”。《夜泊水村》就是诗人在这样特定的心境下写成的。

三、解诗题

诗题《夜泊水村》是夜晚把船停泊在靠近村庄岸边的意思,从而揭示了写诗的环境。

这是一首抒发感慨的诗,书写了诗人至老不忘抗敌报国的壮志和宏远难遂的愁苦,并尖锐地批评了那些缺乏斗志和信心的士大夫。

四、体感知诗的内容

1、请同学齐声这首诗,看看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

2、请同学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体会诗意

3、师:下面我们就逐句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开篇两句: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羽箭”,指古代箭杆尾部装置羽毛的利箭,因为用的羽毛是白色的,所以也称白羽箭。如李白的《北风行》中就有“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的句子。也有的诗用接待的修辞方式,把羽箭称为“白羽”的,如卢纶的《塞下曲六首》其二:“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就是一例。“太息”,大声的叹息,深深的叹息。“燕然”,山名,即今内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铭”,古代的一种文体,刻在器皿或石头上。“勒铭”,指铭文以记功。

(1)提问:大家知道这里的典故吗?

东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击败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件事《后汉书 窦宪传》有记载。

(2)分析“久”字

诗句中“久凋零”的“久”字分量很重。在写《夜泊水村》这首诗的前十年,即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陆游曾经被四川宣抚使王炎招请,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担负西北前线的一些工作,有过一段戎马生涯。那是他一生中最为惬意、也是他终身难以忘怀的事情,他在后来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提起过。十年过去了,如今诗人蛰居山阴,是多么向往那种水深火热的斗争生活!

两句诗的意思是:腰间箭囊中的愚见很久没有派上用场了,自己不能像窦宪那样立功勒铭,因而叹息。这是用腰间凋零的羽箭形象的表明自己久已离开抗金的战场;用东汉名将窦宪的典实,一发而为抗金复国勋业的慨叹,同时也暗含有女真部族侵扰中原、国势不宁的意思。

诗的三四句: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老子”,如同说老夫,这里用作诗人的自称。“犹堪”,是还能做得到的意思。“绝”,横越,横度。“大漠”,即大沙漠,指当今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大沙漠。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公元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北度大沙漠,击败匈奴单于。这里作者用来借喻自己北伐金人的壮志。“诸君”,指那些对抗金复国持悲观态度的士大夫,甚至包括主张和金人议和、甘心丧权辱国的朝廷命官权臣。

(3)这里的“泣新亭”是个典故,大家知道吗?

“泣新亭”,公元37年,晋司马氏被迫南迁,中国北部被西、北各族分割占据。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经常在良辰美日到新亭宴饮作乐,周凯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在座的都相视流泪,只有王导表示:“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此事见《晋书 王导传》。“新亭”,在今南京市南面。

(4)这一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虚字运用的如何?

这一联采用对比的手法,以自身立马中原、心怀天下的壮志与不念苍生、不思报国的士大夫们的龌龊心理相对比。一面说自己随老,犹能鞍马风沙驰骋疆场,北伐金人;一面说那些士大夫只知悲泣、一筹莫展,徒唤奈何。意在规劝他们不要空谈北伐、空忧国势,而应该付之于积极的行动这后一层的意思,作者不止一次将它写入诗作,如在写《夜泊水村》的第二年,诗人在《感愤》一诗中就有“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的句子,给予那些抗金立场不坚定的士大夫以尖锐的批评。

这一副联语,由于上句用了一个虚字“犹堪”的“犹”,下句也用了一个虚字“何至”的何,便从语意上构成了前后连属的转折兼层进的关系,从而组成语气官场的流水对。古代诗歌评论家有的主张作诗尽量不要用虚字,认为虚字容易使句式变弱,其实也不尽然。清代李重华的《贞一斋诗话》说得就很好,关键不在于用不用虚字,而在于笔意如何。如果笔意高,用也无妨。无疑,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因为他没有把问题简单化、绝对化。这首诗的颔联,两个虚字对应的就非常工妥自然,不仅使诗意更为跌宕顿挫,还加强了批判的力量,起到了比衬的作用。

诗的五六句: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无再青”,这里指鬓发白了无法再恢复黑色,借喻人老了无法再返回少壮。这一联的上句,表达了以身相许、万死不辞的信念;下句是说,但鬓发皆白,年华老去,主和派又把持国柄,延搁时日,自己的志向看来是难以实现了。从中见出爱国诗人陆游无限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一副铮铮铁骨和一片耿耿丹心。正像屈原那样,对楚国,屈原也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和信念;对自身,屈原也有“恐美人之迟暮”的感叹和悲哀。所不同的是:屈原当时所在的楚国,面临的是强秦的侵略;而陆游此刻所在的南宋,却面临的是民族纷争。

这两句诗同陆游的其它名句一样,同样流传千古,为世人传诵。诗人这里所抒发的感慨是一种哀苦无告的愤慨,这种愤慨常年郁积心头、无法冰释,那就只有借助于抒情的诗篇,像江涛般的加以发泄了。

(5)提问:大家还知道陆游的哪些名句?

请看下面的一些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双头莲》),“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无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鹧鸪天》),这些诗句都是用形象的语言,在写南宋王朝的执政者不图恢复,不起用抗金的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以及诗人晚年生活的思想矛盾和悲愤情绪。

诗的最后两句: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新雁”,新近从北方飞来的鸿雁。“汀”,水岸平地。这两句的意思是:记住今夜泊船的这个水村,我躺在床上谛听着新雁落在水岸的声音。此时泊船的这个水村或许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民族的危难,朝政腐败,仕途的坎坷,都会时刻地缠搅着丰富的诗人;特别是国土的沦丧,天下一统的夙愿实现无期,更使诗人的内心十分焦灼,深夜难以入睡。”大散关头又一秋”,“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期待着,翘望着,几十年过去了,抗金的事业仍然是毫无进展。如今那南归的新雁来自沦陷的中原,这群新雁目睹了残破的神州大地,目睹了金兵的烧杀抢掠,也目睹了人民的啼饥号寒,它们会给诗人带来什么样的消息,只能引起诗人更多的冥思和遐想!

尾联含蓄的表达闲居烦闷、请缨无路的悲哀,以及对北国人民的系念。

总结诗的章法:

从这首诗的章法上看:首联表示不能为抗金大业而建立功勋的叹息;颔联重在对不思振作的士大夫的批判;颈联则哀惋青春不在、无由报国的苦衷。六句诗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并寓记叙于议论之中,全是直抒感怀,与诗题没有关涉。尾联则以“江湖泊船”和“卧闻新雁”等字样回扣题面,前者是明点“泊”字,后者暗表“夜”字,“新雁”二字还兼表时令;这是景中见情,情中含景,以景结情最好。”我们从这首诗的末两句就能见出这种写法的艺术效果。

诗与散文一样,在章法上是可以不拘一格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说诗啐语》中说:“一首有一首的章法。”这就要求诗人善于根据诗作主旨表达的需要,勇于打破旧的模式,在谋篇布局方面也应力求具有独创性。在七律的章法中,有一种“上六句写本题而末后飏开做结”(《贞一斋诗话》中语)的模式,最为常见。而《夜泊水村》这首诗诗恰好相反,是上六句飏开,末尾再归结到本题的,这便与“入手擒题”的常格各异其趣。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善于用事,长于议论。由于历史典实用的自然贴切,而有助于酣畅淋漓的进行议论。

燕然勒铭是一典,新亭对泣又是一典,这些典故都不生僻,用得极为精当工妥,仿佛是信手拈来,丝丝入扣地嵌在诗中,而无堆砌之感,收到了言简意丰,诗意凝重的效果,这对进一步抒写感怀,发表宏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人顾嗣立的《寒厅诗话》上说:“作诗用故实,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使事如不使也。”这是对使用典故的最高标准、高要求。陆游的诗作可以说达到了这种境地。

小结: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 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希望大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心情。

作业:

清人赵翼说:“放翁以律诗见长,名章俊句,层见叠出,令人应接不暇。使事必切,属对必工;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亦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也。”读陆游的《夜泊水村》,你最喜欢的是那两句,试给它写一段赏析文字。(提示:本诗的三、四句与五、六句情真意切,耐人玩味,或翻用典故,或直陈心迹,可见放翁之赤胆忠心。赏析,可从思想情感内涵与艺术表现手法两个层面来描述。)

自我评价:

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我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让同学产生共鸣,能更好的理解诗的内容.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诗联系的内容比较多!这首诗的用典情况和手法上比较复杂,同学理解起来很困难,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但是,最终还是在同学的全力配合下,完成了整个的教学。

鉴赏夜泊水村陆游篇三
《陆游之夜泊水村》

《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背景:本诗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于山阴。这一时期的诗人,在寄意山水、歌吟田园生活的同时,心中却一刻也未曾忘怀世事国情。本诗所抒写的,就是诗人老而弥坚、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诗写得悲而且壮,笔力遒劲。

赏析: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 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了,战鼓静灭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会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梦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 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鉴赏夜泊水村陆游篇四
《会考诗歌鉴赏训练》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下片的“暮

会考诗歌鉴赏训练

夜泊水村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①。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泣新亭:新亭,在今南京市。据说,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空闲时常到新亭饮酒赋诗。他们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往往相对而泣。王导(当时为丞相)训斥他们:“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这首诗在强烈的矛盾中显示出深刻的内容。请结合全诗,把诗中的几重矛盾一一梳理出来。

2.全诗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① 韩元吉

倚天②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③,愁与恨④,几时极⑤!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⑥?青山⑦外,远烟碧。

【注】①采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牛渚山下突出于江中处,是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蛾眉亭:建在采石矶的绝壁上,《当涂县志》称它:“据牛渚绝壁,大江西来,天门两山(即东西梁山)对立,望之若蛾眉然。”②倚天:一作“倚空”。③两蛾凝黛:把长江两岸东西对峙的梁山比做美人的黛眉。④愁与恨:古代文人往往把美人的蛾眉描绘成含愁凝恨的样子。⑤极:穷尽,消失。⑥谪仙何处:李白晚年住在当涂,并且在那里去世。⑦青山:在当涂县东南,山北麓有李白墓。

1.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做“两蛾”。请联系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的“凝”字运用的妙处。

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3.这首词最后以怀念李白和写景作结,所含的不尽之意主要是什么? 〔越调〕小桃红.采莲女 杨 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1.古人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上

面的小令就有这个特点,试就此特点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频。 【注】“落日”以下三句:化用自梁代柳恽的《江南曲》。其诗为:“汀洲采白频,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难。”汀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1.颔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简要

分析。

2.前人评价“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频”一句意味无穷。谈

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3.诗题虽是“饯别”,但看不到饯别场面。请分点简析诗人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苏 轼 缑山①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女②。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③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注】①缑(读gōu)山:地名,传说是周灵王太子王子乔成仙后乘鹤而去的地方。② 女:指织女。③客槎:用竹或木编

成的筏子。据说天河与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来。

1.本词写七夕,但在立意上却一反常调,别开新境,试作简要分析。

2.“举手谢时人欲去”一句中的“人”指什么人?“客槎曾犯”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3.词句“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 施 曹雪芹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眼。请找出上诗第二句中的诗眼,并加以赏析。

2.《红楼梦》中宝钗评价此诗“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诗句赏析。

减字木兰花 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1.此词风格轻快活泼,为我们描写了一种别样的春色。结合

1

诗句简述作者是如何表现春天的.

2.词人笔下的春是一青年女子带来的。结合全词,概括这一形象的特点。

流 莺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③临流不自持④。巧啭⑤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⑥何处有花枝?

【注】①流莺:流浪的、无处可栖的黄莺。②参差(cēncī):不齐的意思。漂荡复参差,就是漂荡得没有固定的栖止之所。③陌:田间小路。④不自持:无法自我把握。⑤啭:鸟的宛转的叫声。⑥凤城:京城的别称

1.颔联中“本意”一词应如何理解?

2.试结合全诗简析“流莺”这一形象。

长相思.惜梅

刘克庄

寒相催。暖相催。催了开时催谢时。丁宁花放迟。 角声吹。笛声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飞。

1. 古人写诗作词常情在微处。试在词中找出一处能表现作

者惜梅之情的细节.

2.本词只是单纯写惜梅之情吗?如果不是,请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1.吴聿在《观林词话》中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兰’,为踌躇久之而去”,后来化入自己的词中。你认为化用后的“柔蓝一水萦花草”比原句好在什么地方?

2.王安石在词中写道当年从政早朝时的“骑马听朝鸡”还是比如今枕上的鸟声动听。有人据此说他“虽然归隐,但仍想积极用世”。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请联系全词具体分析。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 纪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 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 翠色随人欲上船。

1.富春江一直是文人墨客诗画吟咏的题材。诗题“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甚佳”佳在何处。

2.在这首诗中,“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鹊桥仙.次东坡七夕韵 黄庭坚

八年不见,清都绛阙,望河汉、溶溶漾漾。年年牛女恨风波,拚此事、人间天上。 野麋丰草,江鸥远水,老去惟便疏放。百钱端欲问君平,早晚具、归田小舫。

【注】清都绛阙: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宫阙。

1. 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初发扬子①寄元大校书②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③安得住!

【注】①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②校书:官名。③沿洄:指处境的顺逆。

1.诗的首联和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赏析上诗颔联中的“残”字。

3.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意味深长,蕴涵身世之感。请结合全诗内容,作简要说明。

清平乐

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②。千里盘盘③平世界,更著④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⑤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⑥,似曾小小兴亡。

【注】①上卢桥:在江西上饶境内。②碍:拦阻。③盘盘:曲折回旋貌。④更著:更有。⑤陵谷:山陵变为深谷,深谷化做山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句子。⑥形胜:兼指形势险要和景色优美。 1.请介绍词的上片中的主要表现手法,并概括上片描写的主要内容。

2.“更著溪山襟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词的下片富有哲理,请说出其中蕴涵的哲理。

2

鉴赏夜泊水村陆游篇五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鉴赏夜泊水村陆游篇六
《陆游》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人物导语

陆游作为南宋时代的一位爱国文官,曾屡遭权贵奸攻,境遇是不公正的,在官场上也是无足观的。但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因爱情失意偶尔在粉墙上信手涂下的词句,竟然如此雕镂人心地为后人世代凭吊和缅怀,这也许是他万万意料不到的。

踏着满阶的落叶款款漫步于沈园,似乎在恍惚中,我们还能感觉到身后竹林里有轻轻的脚步声缓缓传来,朝着那个略带伤感的方向,让我们试图寻找那颗亘古不散的民族英魂。

太祖-太宗-真-仁-英-神-哲-徽-钦-——高(构)-孝-光-宁-理-度-恭-端—帝昺 ..............

(960——1127) (1127——1279)

● 作家档案

陆游:1125年——1210年

字号:字务观,号放翁

时代:南宋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活经历: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

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但却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他将书室命名为“老学庵”,以坐拥书城为乐。嘉秦二年(1202), 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

陆游于嘉泰三年辞官还乡,已近80高龄。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终在嘉定二年(1209年) 12月29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 作品:陆游的著作,《陆放翁全集》,计有:《剑南诗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词2卷,《入蜀记》6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书》18卷,《老学庵笔记》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训》及《家世旧闻》等。

被人们所熟知的有:《书愤》、《关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钗头凤》、《卜算子 咏梅》、《诉衷情》、《游山西村》等。

名望:陆游是南宋最伟大的一位创作丰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爱国诗人、作家。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

陆游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诗歌。

陆游诗的第一个特征,是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这在他一生的诗作中都有充分的反映,直到82岁,他还高唱“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诗句。 陆游诗的第二个特征,是对投降派尖锐的讽刺和坚决的斗争。

陆游诗的第三个特征,是在诗中有壮志未酬的感叹和对理想境界的寄托。如《书愤》、《秋思》、《枕上偶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评论资料

“年十二能诗文”,“喜论恢复”。

“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为歌咏,以寄其意。” “清空一气,明白如话。”《唐宋诗醇》:“酒酣耳热,跌宕淋漓。”

赵翼《瓯北诗话》:“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 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时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从军南郑,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时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和苏轼比较接近。

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

◆作品读思

选文一:《钗头凤》

【导读】

据载:南宋诗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唐琬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忆咏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句。沈园亦由此而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风雨沧桑,沈园已“非复旧池台”。

【正文】

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唐 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塞,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选文二:《病起书怀》

【导读】淳熙三年(1176年),陆游因不拘礼法,不愿与庸官蠹吏同流合污,被讥弹为“阵酒颓放”, 被免去官职。然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病起书怀》。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

【正文】

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整体感悟】诗的开首二句述写诗人的处境。三四句写诗人在如此厄境中,思虑的依然是国家的命运。五六句是“忧国”的具体化:诗人所深切关心的是国家的艰危和人民的疾苦。末二句是“忧国”之情的深化:诗人夜不能寐,挑灯细看诸葛亮的《出师表》,那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凛然正气,鞠躬尽瘁的耿耿忠心,怎能不令诗人回肠九转,思绪万千呢!全诗悲怆激昂,感情深沉、恳挚。“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为千载传诵的不朽名句。

【名句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相关链接】

1、有关“出师”的诗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出师》一表千载无( 陆游《游诸葛武侯台》)

☆渭滨星陨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 陆游《七十二岁吟》),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陆游《感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陆游有关爱国忧民的诗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 愤》)

☆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关山月》)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选文三:《诉 衷 情》

【导读】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历史的秋意 ,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正文】

诉 衷 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鉴赏指导】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读思牵手】请结合全词,赏析“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句的佳妙之处。

【释疑参考】“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三个三字短句“一吟悲一事”,并以对句形式组成一韵,九个字说尽了一生心事。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在音节上,三个短句,声调急促,步步紧逼,给人一种紧张感紧迫感,从而表现词人对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人生的感叹。从词的上下片关系看,“胡未灭”承接上片关河梦断,使关河梦断的具体落实,而“鬓先秋,泪空流”又是下片身老沧州的形象再现;从句子的内部关系看,“胡未灭”也是“鬓先秋,泪空流”的直接原因,两者构成因果关系。古人常以“鬓先秋”比喻光阴似箭而此生虚度,以“泪空流”暗示心愁不懈而报国无门的怅恨,此处两者连写,形象地写出词人心头之无奈和悲苦。

四、趣闻轶事

(一)陆游与《钗头凤》 陆游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俩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也是相敬如宾。但是陆游的母亲一直就不喜欢唐婉,逼他二人离婚(当年不叫离婚)。在古代父母之命是不可违的,作为孝子,陆游最后万般无奈,只得与唐婉分开,两人另行嫁娶了。十年之后陆游独自在沈园内借酒消愁,突然看见唐婉和她改嫁后的丈夫,陆游悲上心头,正欲离开,唐婉却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仰头喝下这杯苦酒,奋笔在粉墙上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钗头凤》。写完之后深情的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离去。

(二)陆游与“分茶游戏” 他对江南茶叶,尤其是故乡茶非常热爱。他自比陆羽,“我是江南桑苎翁,汲泉闲品故园茶”。这“故园茶”就是当时的绍兴日铸茶。他认为“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汲泉煮日铸,舌本方味永”。

陆游在诗中还对“分茶游戏”作了不少的描述。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也有“水丹青”之说。陆诗中反映出,他常与自己的儿子进行分茶,调剂自己的生活情致。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吟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中表露的闲散和无聊的心境,间接地反映出在国家多事之秋,爱国志士却被冷落的沉痛的社会景象,也反映出南宋王朝的腐败和衰落。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如今的世态人情薄如绸纱,可是谁让我骑着马来客居京华呢? 住在小客楼上,一夜里听到春雨的声音,明天一早,深幽的小巷中便会有人卖杏花了。 短小的纸张,我斜着运笔无聊地写写草书,在小雨初睛的窗

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现的白色小泡沫,游戏般分辨茶的等级。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因为风尘仆仆而感叹,一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

(三)陆游临终留诗

在宋孝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决心改变屈辱求和的政策,很想做一番恢复中原的大事业。公元1163年,他任用了一名很有名望的老将张浚做枢密使。张浚决定出兵北伐,并请朝廷发布诏书,号召中原人民奋起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

当时枢密院有个编修官陆游,很有文才,张浚就派陆游起草这份诏书。

陆游热情支持北伐。可是担任统帅的张浚缺少指挥的才能。张浚手下的两名主将又相互猜忌,发生摩擦。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打了一个败仗,宋军全线溃退。

北伐失败,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用兵,原是陆游怂恿出来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山阴老家去了。宋孝宗在金兵的威胁下,抗金决心也就动摇起来。第二年又跟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打那以后,再也不敢提北伐的事。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直到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时,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精彩语录(约500字左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陆游《文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陆游《关山月》)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鉴赏夜泊水村陆游篇七
《陆游》

鉴赏夜泊水村陆游篇八
《名家名篇:陆游》

名家名篇:陆游

人物评传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传世名篇

游山西村

【题解】

见《剑南诗稿》。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因极力支持抗战派将领张浚北伐,遭到朝廷投降派的排挤,自降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罢官归乡,居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就是作者于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三山村时写的。诗中记一次邻村之游,描写了山阴农村的美丽风光、热闹的节日气氛以及农家的纯朴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农家的深厚情谊。

【原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扣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题解】

见《剑南诗稿》。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境》是入蜀孔道,又是历史名胜,历代诗人题咏甚多。乾道八年(1172)冬,作者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赴成都途经此地,即吟此诗。关于其诗索解,或认为作者终生志在恢复,这时是从汉中前线调往后方成都担任闲官,故诗里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作者并非向往当个诗人,而是不甘心于只当个诗人,内涵深婉,意在言外。剑门,山名。

【原文】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舍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病起书怀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是时,游在成都,被人攻讦而遭弹劾罢官,遂躬于田亩。春末夏秋之际,作者生病,虽生活愈加清贫,仍不忘恢复之意。于是病愈即写《病起书怀》二,以表其矢志不渝之爱国情。

【原文】

病骨支离纱帽宽,

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

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

关山月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淳熙四年(1177),时作者被弹劾罢官闲居成都,距宋、金达成“隆兴和议”近十五年。诗中揭露“和戎诏下十五年”来将军们“朱门沉沉按歌舞”的荒淫享乐,抒写士兵们以死报国的“壮士心”被白白消磨的悲愤,和“遗民忍死望恢复”的迫切愿望,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求和苟安政策的愤怒谴责。《关山月》,原为汉乐府《横吹曲》篇名。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沈沈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戌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士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夜泊水村

【题解】

此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此诗为即景之作。

【原文】

腰间羽箭久凋零,

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

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

卧闻新雁落寒汀。

书愤

【题解】

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时作者六十二岁,罢官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已达六年。诗中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负、经历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题解】

见《剑南诗稿》。淳臣十三年(1186)春作者出知严州(洽今浙江建德)之前,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候宋孝宗召见。此诗描写作者暂客临安时的闲散无聊生活,流露出对恶浊的官场生涯的厌倦和盼望早日归家的心情。

【原文】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

鉴赏夜泊水村陆游篇九
《私立一中高二语文培优材料之三(陆游)》

私立一中2012-2013学年度高二年语文培优材料之三 2012.12.25 编写:李新春

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

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

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存诗200

首左右,作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

首,诗作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存诗约近

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风格质朴沉实——“诗到无人爱处工”,可

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

霁》《冬夜读书示子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

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

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前者如《钗头凤》,后者如《诉衷情》,都很真挚动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传世佳句佳作(部分,去掉已学的及阅读材料中出现的)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二首》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沈园二首》

也是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春游》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呜呼!楚虽三户

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夜泊水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关山月》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秋思》 云影忽生鸦蔽日,雨声不断叶飞霜。 《庵中晚思》

叹流年、又成虚度。 《谢池春〃壮岁从戎》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秋波媚》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秋波媚》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鹊桥仙〃一竿风月》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老学庵笔记》卷五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自勉对联

临江仙 离果州作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钗头凤 陆 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 唐 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臵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

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

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

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

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

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

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

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节选自陆游的《书巢记》

【注】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②觌(dí):相见。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生病 B.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 只是

C 确实 D 一个个挨在一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鹊巢于木 得复见将军于此 B.是为避害之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C.乃引客就观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名其室曰书巢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 ( )

①乃引客就观之 ②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 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

④名其室曰书巢 ⑤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 ⑥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游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他把他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可是别人并不理解他为何把居室命名为”书巢”。

B.本文的主旨是教导人们不要”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以防犯轻浮浅薄的毛病。

C.作者只是警戒他人要牢记”天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的道理,以免贻笑大方。

D.文中的”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苏轼《石钟山记》的:”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非常相似。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

②信乎其似巢也。

③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 题。(18分)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臵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以荐者除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游奏:‚陛下以'损'名斋,自经籍翰墨外,屏而不御。小臣不体圣意,辄私买珍玩,亏损圣德,乞严行禁绝。‛

和议将成,游又以书白二府曰:‚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驻跸①临安出于权宜,形势不固,馈饷不便,海道逼近,凛然意外之忧。一和之后,盟誓已立,动有拘碍。今当与之约,建康、临安皆系驻跸之地,北使朝聘,或就建康,或就临安,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

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玠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

军器少监。

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宋史》有删节)

注:①驻跸:帝王出行沿途暂住。

6.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贵人有市北方珍玩以进者 市,购买 B. 觌、大渊招权植党 植,培植

C. 辟为干办公事 辟,征召 D. 拨义仓振济 振,振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久之,通判夔州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C. 拱怯而寡谋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 恐为有力者所牵挽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年,(陆游)试礼部 B. 焘遽以(之)闻,上诘语所自来

C. 就令(拱)有功,愈不可驾驭 D. 出通判建康府,寻易(担任)隆兴府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浙江绍兴人,年少时就擅长诗文,后来和秦桧孙子秦埙等人一起参加科举,陆游被锁厅推荐为第一名,这遭到了秦桧的嫉妒,秦桧很是愤怒,以至而惩办了当时的主考官。

B.陆游常向皇帝奏疏。杨存中长久掌管戍守京城的正规军,陆游在疏中力陈其不当;京城中有些显贵人物购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陆游认为这有损圣上之德,请求严行禁绝。陆游的这些意见都得到了皇上的赞赏。

C.陆游认为龙大渊、曾觌招揽大权,集结私党,用花言巧语迷惑圣上的听闻。皇上从枢臣张焘那里听到这番话后很生气,把陆游贬为建康府通判。

D.陆游曾在四川和范成大以诗文相交,但不拘守官场的礼数。他才气超逸,尤其擅长写诗,后来为韩侂胄写了《南园阅古泉记》,为此他受到当时舆论的批评;朱熹也曾说过他会晚节不保。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如此则我得以暇时建都立国,彼不我疑。

(2)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作者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8分)

绝 唱(《陆游传》序)

提起陆游,人们首先注目的是他头上那顶‚爱国主义诗人‛的光辉桂冠。‚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何等深切的忧民之心!何等悲壮的报国之志!千百年来总是让人那么惊赞,那么感动。

尤其当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沉沦陷落之际,更是使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不过,如果仅仅把陆游看作是一位为国家统一而奋斗终生的战士,一位为民族大计而奔走行吟的歌手,而看不到这其间包含的扬名显世、自我实现的个人理想,忽略了诗人仕途失意、功业不立的自叹成分,那就是把诗人简单化、理想化了,凌迟、缩小了诗人一生的意义和其作品的意义。

致仕立功是历代文人的第一心愿,忠君报国不过是这个心愿的符合内在伦理观念和外在道德评价的代言形式。传统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而读书的最大动力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最后目标是‚一朝闻名天下知 ‛,飞黄腾达,封妻荫子。立德自然是虚话,立言也不能直接带来现实利益和在生幸福。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如不能一帆风顺于仕途,就只能在时代边缘怨天尤人自怜自嗟。他们的诗文便是这种边缘情绪的副产品和派生物,作为文化遗产固然有审美价值,对于作者本人则既非关功利也就不成为目的。但诗文有时能成为扬名致仕的手段,尤其在唐宋,真正被提升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所以它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具有寄托性和替代性的事业追求。

陆游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功业,这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是非常可贵的。尤其在国难当头之际,这种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更是时代所需要的,只要它和民族大业相一致。岳飞、宗泽、张浚、王炎等难道没有个人的功名之念吗?但他们是以尽忠报国的形式来实现。赵构、孝宗、秦桧、史弥远等贪图享乐、苛求安定本出人之常情,可是以牺牲国家民族利益为代价就是罪过了。南宋偏安一隅,西北强虏虎视眈眈,步步进逼,陆游把个人功业建立在收复故土、洗雪国耻的基础上,所以他的个人追求才具有了爱国主义的高度。

但陆游主要是一个诗人,他并没能够建功立业。所以他心中总是有所失落,并且反复空吟壮志、抒泄这种失落情绪。无论就其才能还是机遇来说他都不大可成为功臣名将,而这正好促成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歌手。因为他个人的成败与国家的兴亡是一致的,所以他的诗歌主观上是表现个人意气,客观上却唱出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不论客观上在后人看来如何,陆游主观上是在为自己而活着,而不是在为国家而活着。他的诗首先是个人心迹的表露,而不是爱国精神的讴歌。而且他的生活内容、精神世界是多姿多采的,他的诗词文章也是多姿多采的,不只是忧国忧民,扶危济世,也有闲情逸致,风花雪月。只有看到这些,而不把目光局限于他头上的桂冠,才能全面地理解他的一生与创作。 (摘自《陆游传》,郭光,刘黎明著)

13.文章开头引述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有何作用?(4分)

14.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除此之外本文还写到了他的哪些方面?为什么要写到这些方面?(6分)

15. 从文章字里行间来看,作者是如何评价陆游的?(5分)

16.读完本文之后,你同意作者结合陆游的经历所阐发的关于“追求功名”的说法吗?结合历史与现实世纪,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4分)

培优材料三参考答案

1.A(病:担心、忧虑)

2.A(A、均为介词,在。B、前者为动词,是;后者为介词,为了。C、前者译作”于是””就”,后者译作”竟”。D、前者为代词,自己;后者为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译作”一定”。)

3.B(①说的只是陆游的一个动作③⑤只是客人谈话的内容,与陆游读书或实践探索无关。)

4.C(应该是:警戒自己和他人。)

5.①现在您幸有屋室来居住,屋室有门窗墙壁,还可以连接其他的屋室,可是你却称它为巢,这是为什么呢?(正确翻译”子””牖户””比””谓之”得2分 ,大意对1分) ②确实是像巢一样啊。(正确翻译”信”得1分,大意对1分) ③我们这些人如果没有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查、研究,却在藩篱之外而胡乱议论,那可以吗?(正确翻译”吾侪””未造””妄””可乎” 得2分,大意对1分)

参考译文:陆游虽已年老患病,但仍不放弃读书,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客人询问他说:‚喜鹊在树上筑巢,它的巢远理人群;燕子在房梁上筑巢,它的巢常接触人群。凤凰的巢,人们认为它吉利;乌鸦的巢,人们则使其倾覆。麻雀不会筑巢,就夺走燕子的巢,这是巢中的残暴者。鸠不会筑巢,就等待喜鹊喂养小鸟离开后,住在它的巢里,这是巢中的笨拙者。上古时候有巢的人,是因为没有宫室而作巢。苦于水灾的尧的子民,在水的上游筑巢,这是为了躲避天灾。先前居住在大山穷谷里的有学问道行的人,在树边栖息,这是隐居之巢;最近(饮家者流),有的爬上树梢的细枝,酣醉呼叫,这便是狂士之巢。现在你幸而有房子可以住,有门有窗,墙壁俱全,足以称之为屋子了,却叫做巢,这是为什么?‛

陆游说:‚你说得不错,但你只是在外面看却没有进来。我的居室之中,有的放在木匣中,有的陈列在前面,有的一个个挨在一起排在床上,俯仰四看,所见的全都是书。我的饮食起居,病痛呻吟,悲愤忧叹,从来都和书在一起。客人们不登门,妻子儿女也不相见, 风雨雷雹一类天气的变化也不知道。有时有意起来,但杂乱的书本围着自己,像是堆积的草木枯枝。有时甚至无法行走,就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所谓的巢吗?’‛于是陆游拉着客人靠近来参观。客人一开始进不去,进去了又出不来,就也大笑着说:‚的确是像巢一样啊。‛客人离开后,陆游叹息道:‚天下之事,听说的不如亲眼看到的知道得详细,看到的不如身处其中的了解得详尽。我们这些人没有进到那房屋的厅堂之中,只在藩篱之外妄加评论,这样可以吗?‛

6.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振”,同“赈”,赈济。】

7.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之”,均为音节助词,无义。A项第一个“其”为代词,他,他的;第二个“其”为副词,可,一定。C项第一个“而”为连词,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为连词,表相承关系。D项第一个“为”介词,与“所”构成“为......所”句式,表被动;第二个“为”动词,做。】

8.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应为“吴挺”。】

9.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文章内容要点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陆游的这些意见都得到了皇上的赞赏”无根据,文中只说皇帝对用杨存中不当的意见表示赞赏。】

10.(6分)(1)这样,我们就能取得时间建都立国,金国也不会产生怀疑我们。

(2)进谗言的人指责陆游结交谏官,带头鼓吹挑动(议论朝政)是非,极力劝说张浚发起军事行动(抵抗金兵南侵),结果陆游被免官归田。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参考译文】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二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文,以先代官爵的原因补上了登仕郎。参加进士考试,被锁厅荐送为第一。秦秦桧的孙儿秦埙,恰巧排在他后面,秦桧大怒,并对主持进士试的考官处罪。第二年,进行礼部主事试,又是把陆游排在前列,秦桧贬黜了陆游,陆游由此一直遭到秦桧的妒嫉。秦桧死后,陆游开始赴福建宁德任主簿。后来因人推荐担任了敕令所的删定官。

当时,杨存中长久掌管戍守京城的正规军,陆游在疏中极力陈述不适当。皇上赞赏陆游的意见,于是罢免杨存中。京城中有些显贵人物购买珍宝玉器献给皇帝。陆游奏称:“陛下以'损'作斋名,自经籍及文房四宝之外,摒弃而不用;小臣不能休察圣上之意,动辄就私买珍宝玉器以献,亏损圣上之德,请求严行禁绝。”

南宋与金的和议将达成之时,陆游又上书枢密院及书政府说:“长江以南自吴国以来,以来没有舍弃建康(今江苏南京)另立他都的。皇都今设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乃是权宜之计。杭州形势、地势不稳固,运送馈饷不便,靠近海路,可能发生突然的忧患。和议之后,与金已立盟词。稍有变动,就会碰到障碍。所以,在和议的时候,应当与金约定,建康、临安都是大宋的都城,金国使臣朝碍。所以,在和议的时候,应当与金约定,建康、临安都是大宋的都城,金国使臣朝聘,或者到建康,或者到临安。这样,我们就能取得时间建都立国,金对我们也不会产生怀疑。”

鉴赏夜泊水村陆游篇十
《2012年高二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爱国情怀”主题》

天祥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②,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③,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作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⑤,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倘缘宽假,得以黄冠⑧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节)

【注】①潮阳:今广东省潮州市。②弘范:即张弘范,当时进攻潮阳的元军统帅。③厓(yá)山:南宋抗元的最后据点。④泫(xuàn)然:流泪的样子。⑤燕:即燕京,元大都。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⑦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⑧黄冠:道士。

【知识链接】零丁洋诗:文天祥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全诗为:“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鉴赏训练】

1.下列句子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书所作零丁洋诗与之 与:给 B.弘范义之 义:讲仁义 C.留梦炎不可 不可:不同意 D.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庶几:大概 2.下列全都正面表现文天祥“坚守民族气节、忠诚爱国”的一项是 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②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③弘

范遂以客礼见之④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⑤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弘范让文天祥叩拜,天祥拒而不拜。他又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张弘范还要强迫他,文天祥就写诗以表心态,民族气节不辱。

B.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元世祖忽必烈知道他最终也不会屈服,便与宰相商议释放他。有人把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之事说出来了,结果天祥没被释放。

C.文天祥在被关押期间,决心以死明志,但忽必烈不忍心,表现了他对文天祥的气节和才华的敬佩。

D.文天祥临终前曾说:读圣贤书,应做到取义成仁,才无愧于圣贤的教诲。他终于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表现了他高尚的爱国精神。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2)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3)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

夜泊水村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①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老子:即李耳,老聃。古有老子骑青牛出关,绝于大漠之中而悟道的传说。②泣新亭:新亭,在今南京市。据说,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空闲时常到新亭饮酒赋诗。他们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往往相对而泣。王导(当时为丞相)训斥他们:“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知识链接】1.本诗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秋作于山阴。当时诗人正奉祠居家。诗人在寄意山水、歌吟田园生活的同时,心中却一刻也未曾忘怀世事国情。

2.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东汉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

【赏析】此诗写出了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其悲哀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诗人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鉴赏训练】

1.这首诗在强烈的矛盾中显示出深刻的内容。请结合全诗,把诗中的几重矛盾一一梳理出来。

2.全诗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①

韩元吉

倚天②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③,愁与恨④,几时极⑤!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⑥?青山⑦外,远烟碧。

【注】①采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牛渚山下突出于江中处,是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蛾眉亭:建在采石矶的绝壁上,《当涂县志》称它:“据牛渚绝壁,大江西来,天门两山(即东西梁山)对立,望之若蛾眉然。”②倚天:一作“倚空”。③两蛾凝黛:把长江两岸东西对峙的梁山比做美人的黛眉。④愁与恨:古代文人往往把美人的蛾眉描绘成含愁凝恨的样子。⑤极:穷尽,消失。⑥谪仙何处:李白晚年住在当涂,并且在那里去世。⑦青山:在当涂县东南,山北麓有李白墓。【知识链接】1.此词可能为作者赴镇江途中经采石矶时作。《宋史·孝宗本纪》载,隆兴二年(1164年)旧历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这就是此词创作的政治背景。

2.韩元吉(1118~1187年),字无咎,南宋词人,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等爱国志士相善,多有诗词唱和。有《南涧甲乙稿》七十卷,已佚。黄升《花庵词选》称他为“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

【赏析】词的上片由景生情。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接着,作者骋目四望,由近及远,又见东、西梁山,展开联想: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他愁的是金兵进逼,南宋当局抵抗不力,东南即将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后,中原故土至今未能收复。

下片融情入景。“酒阑”,表示人已清醒;“塞笛”即羌笛,军中乐器。当此边声四起之时,作者很自然地想起了“谪仙”。“谪仙”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安计稷”的政治抱负,但他壮志难酬,最后病死在当涂,被葬于青山之上,至此已数百年;而今只见青山之外,远空烟岚缥碧而已。

全词以景语发端,又以景语结尾;中间频频用情语穿插。但无论是景语或情语,都饶有兴致。此词虽名为题咏山水之作,但寓有作者对时局的感慨,流露出他对祖国河山和历史的无限热爱。

【鉴赏训练】

1.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做“两蛾”。请联系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的“凝”字运用的妙处。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下片的“暮潮风正急,酒阑

闻塞笛”。

3.这首词最后以怀念李白和写景作结,所含的不尽之意主要是什么?

参考答案:《文天祥》:1.B(名词用做意动用法,“认为„„有仁义”)2.A(③④是侧面表现)3.A(“让文天祥叩拜”的是“左右”,而不是张弘范)4.(1)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2)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同宰相商讨释放他,有人把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的事情说了出来,(元世祖)终究没有释放他。(3)文天祥临刑时非常镇定,对押解他的卒吏说:“我的事情完成了。”朝南方叩拜而死。《夜泊水村》:1.首联写退居乡野,遭朝廷弃置与无缘抗敌、壮志难酬的矛盾。“久凋零”,是说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铭”,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颔联写诗人奋发的壮怀和达官贵人懦怯孱弱的矛盾,抒发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颈联揭示了热血沸腾(夙愿难偿)与岁月蹉跎的矛盾。上句“一”与“万”的强烈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下句说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尾联写抱负和现状的矛盾。此联写一孤寂老翁,夜泊水村,卧闻雁唳,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与上文所抒的报国抱负形成鲜明对比。2.全诗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但却被弃置不用的形象。诗的前三联写诗人的报国情怀,诗人虽然渴望建功立业,无奈朝中权贵懦怯孱弱,加之岁月蹉跎,不能实现报国愿望。尾联点题,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夜泊水村、卧闻雁唳的孤寂的老翁形象。《霜天晓角》:1.“凝”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此处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表达了词人胸中的无限忧虑。2.这两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地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词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3.李白想“为君言笑静胡沙”,落得流放夜郎;如今奸佞当道,词人的前程也不会比李白好多少,怕是和青山之外缥缈的远烟一样。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3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