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喻修辞的诗句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运用比喻修辞的诗句篇一
《诗歌鉴赏 比喻修辞 课本回顾及练习》

运用比喻修辞的诗句篇二
《比喻修辞在唐诗中的运用》

浅析比喻手法在唐诗中的作用

文学院 0807班 陈泽林 学号:2008101010739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词格”。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比喻,可以达到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使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得到增强。

而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之一的唐诗,通过精炼的语言把深厚的内涵和出神入化的文学技法表现出来,既引人入胜,有震撼人心。唐诗中或咏物,或说理,或抒情。其间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和文字的锤炼,使得诗歌在朗朗上口的同时,又增添了艺术价值。而比喻手法的运用,则是诗人创作所运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说比喻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和价值。

一、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表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通过文字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

唐诗中有很多咏物咏史的诗歌,这些诗歌的主体是被吟咏的事物或人物。这些主体一般都是客观实体,基本不允许主观臆造。所以,如何能让读者仅仅通过文字便在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这一类诗歌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只有形成生动的形象,才能更好地开始随后的抒情和说理等情感表达。解决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人们在现实中能感知的、能在头脑中迅速形成印象的事物,把它们融入到诗歌创作中,这样便构成一系列的比喻。

而比喻的成立,要具备“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在唐诗中,作者所吟咏的人或物常常离读者较远,而作者通过与之类似的,又能贴近读者的事物进行设喻,马上就让读者想到,作者描绘的这个形象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进而能更好地理解诗文。真正地达到“化平淡为生动”比如下面这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是贺知章的《咏柳》,即描写春天返青的柳树在风中妖娆柔美的姿态、作者在前两句均采用了只出现喻体的借喻这一词格。将柳树的绿比作玉,将垂下的柳条比作丝带。形象地将刚刚返青不久的柳树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这两句描写的不是静止的柳树,运用比喻的手段就可以使柳树的形象活起来,即让读者在视觉上感知柳树的绿,又能让读者有触觉上感受到柳枝的轻柔。在最后一句用明喻的手段,既可以简单明了地将看不见的风以具体的形态让读者接受,又可以直接点出咏柳背后的内涵。作者所吟咏的不只是柳树,更使造就柳树形象的春风,是自然。即便是不处在春天里柳树旁的读者,也能在脑中形成那一组形象,更能顺着结尾的比喻,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类似的诗歌还有李贺的《马诗》(其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要阐释的较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具体明确。

在唐诗中,还有一类说理的诗。即在诗中阐释人生的哲理。道理往往都是抽象的,如果以单纯的说教方式来告诉读者,则不免生涩,死板。这样就是诗歌的艺术性和价值打了折扣。同时,有些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通过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要做到浅显易懂。在诗歌的艺术性和说理的明确性、有效性之间,就需要用修辞手法架起一道桥梁。而比喻这种常用的辞格,便在此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使得诗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出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颈联,意在说明新的事物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代旧的事物,不必为时光流逝和人的老去感到悲哀,要豁达乐观。而这种道理比较深刻,要通过诗人精妙的笔法来实现浅显明了。而作者采用了借喻的手法,在诗中只出现了“沉舟旁的千帆”“病树前的万木”这两个喻体,将这一道理形象地阐释出来。读者在读到这两句话的时候,马上就能在脑中形成千帆过境,万木欣欣的场面,更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哲理。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其他诗歌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说是朱斌的《登楼》),虞世南的《蝉》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比喻的运用来阐述人生哲理。

三、比喻的手法往往是和诗人情感相联系的,通过比喻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进而探究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常来讲,比喻的手法加上不同的情感类型和情感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人们通过一首诗的修辞方法的了解,就能很快地了解作者在作这首诗时的感情态度等心理活动,从而为整首诗奠定感情基调。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抒情造成的矫揉造作。同时,也节约了抒发情感的语言,即用一个比喻句代替了一组抒情的句子,可以达到“化冗长为简洁”。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最后两句借虽然无限美好灿烂的夕阳却已近黄昏来比喻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老去,表现出对韶华易逝的伤感,而对于不可超越的生命又有着无奈之情。这样,以自然物来比喻人和整个生命过程,从具体的形象过渡到情感的相知,使得读者对于整首诗的鉴赏更为容易,避免了艰深晦涩。同时简单的十个字阐述了深奥的人生道理,也是比喻手法运用所产生的效果。

比喻虽然是一种普通常见的修辞方式,但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重要的。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高度锤炼的结果,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是精炼简短的文字更加丰满,表现力得到增强,人们通过对诗中比喻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中的形象,诗中的情感和哲理。比喻为诗歌的艺术魅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因为其价值,使得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以至沿用。

运用比喻修辞的诗句篇三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四字词语》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四字词语

骄阳似火 银月如钩 弯月如钩 繁星似锦 寒夜如水 碧空如洗 水平如镜 光阴似箭 岁月如梭 流年似水 度日如年

口若悬河 心如明镜 大智若愚 心静如水 洞若观火 稳如泰山 安如磐石 从善如流 呆若木鸡 胆小如鼠 力大如牛 动如脱兔 静若处子 多如牛毛 淡然如水 骨瘦如柴 声如洪钟 暴跳如雷 视财如命 挥金如土 门庭若市 观者如云 高手如林 对答如流 恩重如山 守口如瓶 铁证如山

浩如烟海 势如破竹 轻如鸿毛 重如泰山

情深似海 柔情似水 冷若冰霜 美女如云 腰若细柳 娥眉如黛 薄如蝉翼

运用比喻修辞的诗句篇四
《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1、 比喻

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比喻的作用为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此诗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形象生动,更易于彰显诗歌的主题。

再如:刘禹锡《望洞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辞格<br>

1. 比喻<br>

在诗歌语言里,可以说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辞格。什么叫比喻?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诗歌诗歌语言打不打比方,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br>

1)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曲》)<br>

2)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br>

3) 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无名氏《孔雀东南飞》)<br>

4)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br>

5)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br>

6)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br>

2. 起兴<br>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起兴这种辞格,在古代诗歌里,主要是用在《诗经》里。起兴的基本类型有:<br>

A. 兴中无比的<br>

1)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br>

《周南.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诗写得十分舒展、热情,给人一种强烈的生活气息。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桃树长得多么茂盛啊,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就要出嫁了,祝愿她全家和顺美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诗句和女子出嫁并无必然联系,它只是起个引发诗情、烘托主题的作用。<br>

B. 兴中含比的<br>

7)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思:句末语气词)<br>

《周南.汉广》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向一位少女求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这是说南方有棵高大的树木,却不可在树下休息。这两句诗首先是兴,但兴中含比。因为乔木高大却不可依偎其下,这正如同汉水之滨的游女不可求得一样。<br>

2. 比拟<br>

所谓比拟,就是指把甲类事物当作乙类事物来对待、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把动物当成人或把无生命的东西当成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就叫拟人。相反,把人当成动物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成无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就叫拟物。由此可知,比拟辞格是兼含拟人和拟物两个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式。<br>

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br>

2)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晚籁:傍晚是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音)<br>

3. 夸张<br>

夸张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在古代诗歌语言中用得十分普遍。总之,作者为了突出艺术效果,对现实中的人或事物故意作夸大或缩小描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夸张。<br>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其十五)<br>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br>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运用比拟,能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使叙述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如:唐朝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 韩愈的《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3、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 如:唐朝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曰,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

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 唐朝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曰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一首诗歌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也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揭示事物的本质,给听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表达说写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听读者的作用。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愁生白发,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条理清晰,阐发透彻;结构整齐,节奏鲜明。在诗歌中就表现为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用纯名词性的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8、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元朝阿鲁威作的小令“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就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再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带动全篇。

9、反问

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鸣的作用。

运用比喻修辞的诗句篇五
《_诗经_比喻修辞论》

第27卷第4期西安社会科学

            

Vol.27,No.4Xi’anSocialScience2009年11月

Nov., 2009

《诗经》比喻修辞论

薛 凌 波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摘 要《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多样,《诗经》中比喻修辞使用的艺术性。

关键词:诗经;比喻;艺术性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  朱东润先生曾说过,,学之导源,不知,学之流变,但它古奥警动的语言,看是不经意但却又精巧的艺术手法,,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对《诗经》的研究更是经久不衰,随着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的长足发展,对《诗经》修辞部分的研究也逐渐备受关注,同时也更加的细致。赋、比、兴作为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更是历来《诗经》研究的一个老话题。其中比喻修辞手法的普遍应用,使得先民的诗歌更加新鲜活泼,许多成功的比喻甚至沿用至今。所以,本文主要讨论《诗经》中比喻修辞应用的艺术性。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歌,把她比作一棵茂盛的桃树,用桃树的花朵、叶子、果实对这位新嫁娘进行了全方位的赞美和祝福。新娘子的容颜就像娇艳的桃花,青春则象桃树茂盛油绿的叶子,更重要的是,大家祝福她以后能生儿育女,就像桃树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可见,古人把女子比喻成树,多带有一种内在的功利性,以树能结实来祝颂女子具有生育能力。

又如《唐风・椒聊》: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

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这首诗把多子的妇人比喻成结实繁多的花椒树。同样是用树木的结实繁殖能力来赞颂女性的生育能力。

周民族是农耕社会,由于农业操作的需要,先民对季节节气的变换自然十分敏感。树木在四季转换中的盛衰,也被善感的女子注意到,用来比喻她们一样易逝的青春华年。

《召南・摽有梅》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位渴求婚姻归宿的大龄女子。她很巧妙的把自己比作一棵梅子树,而转瞬即逝的青春正如那所剩无多的梅子一样。这个比喻把女子抽象的青春年华具象成一颗颗熟透的、待人采摘的梅子,梅子成熟了没有人来采摘只好落入尘埃,女子的青春就要逝去了,怎么还没有人来追求啊?这时,一颗颗梅子的坠地,让这位女子心焦不已,不禁大声呼喊:“追求我的人儿啊,你赶快来

《诗经》中广泛用自然万物做比喻,先民用他们对自然界最真切的接触和最直接的认识创造了这些新鲜自然的比喻。

(一)对女子的比喻

《诗经》中涉及到女性的诗大约有150多首,描写了女性的劳动、爱情、婚姻等。对女性的比喻也是多姿多彩。

1.树喻

《诗经》中用树来比喻女子时,多用隐喻,不会直接出现“若”“如”“喻”“犹”等明显喻词,且多与爱情、婚姻有关。根据树木的不同特点来比喻不同的女性。如: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周南汉广)

诗人把他心中爱慕的女子比作一棵高耸修长的树,可望而不可及也,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在《周南・桃夭》中,则是一种热烈的氛围:

收稿日期:2009-09-26

作者简介:薛凌波(1984-),女,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先秦方向硕士研究生。

・150・

啊!”在这个女子的“征婚广告”中,一棵梅树这个喻体的植入,使得多了一层诗意和一份具体可感的紧迫感。

《卫风・氓》中遭丈夫遗弃的女子,把自己比做一棵桑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叶正值生长季节时油绿肥厚,就象自己当年风华正茂时。然而自己的青春逝去了,就象“桑之落矣,其黄也陨”。桑叶的沃若和枯黄也形象地比喻出了女子的容貌,由年轻姣好变为憔悴。贴切的比喻自然地勾起我们的联想,言已尽而意无穷。

《唐风・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遊?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诗人借一棵独立在道路边的树来比喻自己的孤独,渴望情人来约会。台湾诗人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更美丽精致地阐释了《唐风・有杕之杜》中的孤独女子: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下/慎重地开满了花/依然。

2.还有一类用玉来比喻女子的外貌。如:

林有檏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召南・野有死麕》

借用玉石洁白细腻的光泽来比喻年轻女子柔白细嫩的肌肤,和花喻一样是对女子审美性的欣赏。后世文学中如花似玉的女性形象,在千年前的《诗经》里已经奠定了基础。

(二)用比喻形象具体的描摹人或物的形态。

如《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用散乱的蓬草描摹出思妇头发的凌乱状,形象地刻画出妇人怀念丈夫而无心梳洗打扮的神态。《曹风・蚍蜉》“:蚍蜉掘閲,麻衣如雪。”用雪的洁白颜色来表现蚍蜉的半透明的羽翼,十分贴切《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赞,在他的驾,。我们。

而,,其妙喻至今仍为人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人取这六个喻体的一点,茅草芽的嫩,脂膏的白腻等特点来具体描摹出美人的容貌美,把抽象的美具体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豳风・东山》曰“: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用野蚕晚上蜷曲在桑树枝上,来比喻征夫独身一人睡在兵车下的形态,鲜活而贴切。《小雅・斯干》中对宫室建筑的描述“: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四个比喻活画出宫殿的形态、颜色,尤其是把宫殿比喻成展翅欲飞的鸟儿,使静态的宫殿有了动态的美感,充满活力。

《豳风・狼跋》则在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贵族公孙的形象外,更多了一种喜剧效果: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暇?这位公孙,穿着弯弯的红色鞋子,长的肥肥胖胖,行动起来像一头身材臃肿的老狼,往前走一步都能踩住脖子上垂下来的肉,往后退又踩住了尾巴,十分的狼狈。把公孙的步态用老狼的形象来展现,既形象又幽默,读之让人不禁一笑。

《诗经》中对女子嫁人的比喻则是用一类有绵延和迁徙特性的事物来做喻体。如《召南:・鹊巢》鹊有巢而鸠居之,来比喻女子居于夫家。《周南・葛覃》葛覃具有延伸性,生于此而延于彼。《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诗人借此三者的延伸特性来比喻女子离家嫁人。

《诗经》中比喻在艺术上普遍而鲜明的一点,就是用最常见的事物来形象具体地描摹刻画出人或物的形态,使其鲜活似在眼前,且更容易使人理解和接受。

(三)对人物内心难以言喻的微妙心情的比喻。

,有其内在深刻的涵义,、婚姻、生育等隐语在内。而以花、玉等来比喻女子时,多是用来比喻女子的容貌姣好。将女子容颜与鲜艳的花直接联系起来,是外在形态审美的直接联系,故多用明喻。如《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把女子的美貌比作美丽的木槿花。又如《陈风・东门之枌》:

榖旦于逝,越以鬷邁。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诗人说,自己心仪的女子看起来象是淡紫色的锦葵花。又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荼”把东门外如云的女子比作白茅花。又如:

何彼秾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其钓维何?维絲伊緡。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召南・何彼秾兮》

这是一位贵族女子出嫁时的场景,新娘装扮艳丽,诗人把她比做秾艳的桃花、李花、棠棣花。

还有的诗歌中,在男女对举时,把女子比作娇艳的花朵。如: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且狂。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都,乃见狡童。

()《郑风・山有扶苏》

诗人把自己比作美丽的荷花。

对女性的比喻,从树到花,是革命性的一个转变,是从功利性到审美性的一个转变。诗人开始注意到女子外貌的娇美,并和各种花儿联系起来,这是纯粹的视觉审美,和生育等功利性目的无必然联系。

《邶风・柏舟》中女子抒发自己心声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石头可以搬动转移,席子可以展开卷起,但

・151・

是我的心志是不可随意改变的,以此来形象地说明自己心志的坚定不移。《孔雀东南飞》曰“: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诗中磐石、蒲苇的比喻盖脱胎于《邶风・柏舟》中石、席之比。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人形容他心中的忧伤是“如醉”“如噎”,他心里感到难受就像喝醉了酒,就像吃饭噎住了一样。忧伤难过是难以具体表述的感情体验,诗人用醉酒、噎食这样人人都可能有过的生活经验来比喻,使其具体可感。

《邶风・柏舟》中那位女子比喻她忧虑的心情则要更家常化一些,她说“:心之忧矣,如匪濣衣。”这个女子被丈夫抛弃了,她心中气愤忧伤,(上接第149页)桂椒,,在她心中,那个难受的劲儿就像是有一盆脏衣服没有洗,让人觉得心里不舒服。这个比喻不但很贴切而且有鲜明的女性特征。

《小雅・正月》“:心之忧矣,如或结之。”这位诗人内心的忧伤则是如绳子打了结一样疙疙瘩瘩。同样是常见之事物使内心情感体验变的具体,能为旁人所感知。

总之《诗经》,中新鲜的、活泼的比喻大大增加了它的艺术性。诗歌的语言要是自由天真的,有人说构成诗歌的两个主要原理是韵律和隐喻,诗的语言太直白了就没有韵味可言了。比喻修辞的应用增强了诗歌的联想性、艺术性。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1985.[2]朱熹.[M].:,1958.

]冯广艺.[M,2002.[4][M: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王琪玖)

,体现了墨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伦理价值取向,与恩格斯所说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在意义上是一致的,是合理的诉求。墨子先质后文的文艺美学思想更是反映了当时庶民阶层的美学要求,是中国传统平民美学思想的雏形,也颇具现实主义美

(学色彩。其“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的功利原则对中国美学注重功利的理论传・非乐》

翠,,善鬻珠也。,人主览,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

()墨子实践自己的学说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主张是在行的,可是他的言论却毫无辩驳之华丽,原因在于于:墨子的言论,是宣传先王之道,论述圣人之言,要把它们明白地告诉人们,假如巧饰其辞,人们就会留意于它的文辞,而忘掉了思想上的作用,与“楚人鬻珠”和“秦伯嫁女”的重文轻质无异。墨子纯朴的文风,实乃其处世原则的一种表现,也是其先质后文的文质观的体现。当然按照现代写作理论来看,墨子从实用的功利目的出发,把文与质完全对立起来,是违背文与质的内在规律的,华而不实固然要不得,但必要的艺术形式却可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虽然把质放在第一要义之位置,但墨子并没否认文饰绮丽之美,只是强调“文”不管多美,都必须遵循“先质而后文”的原则,努力做到删繁就简、通俗易懂。

一言以蔽之“,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无质之美的形式之美是绝对不为墨子所容纳的,只有有质的美才是美,并且必须是先质后美。这也是墨子思想艺术美的内涵:以质为先,而后才文,才美。可见,墨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不完全是以功用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兼顾着形式美的。

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体上,墨子是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立场上看

()是待美和艺术的。“墨子敝于用而不知文”《荀子》

墨子“先质后文”思想的真实写照:只重质,重功用,而忽略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忽略了事物的外在形式或形象的美丽、美观及其形成的美感。所幸的是,墨子并没有直接因为追求事物的实用价值而否定其审美价值,也没有直接否定审美和艺术的作用。正像冯友兰先生所说的那样“,墨子并不是不知‘文’是一种好,是无暇顾及为‘文’罢了。”所以,对待墨子的文艺美学思想,科学的态度应该是中国人民大学孙中原先生所说的那样,发扬墨家的生产和节约意识,而克服其忽视文化娱乐的弊端。以社会功利为重,同时兼容审美的美学思想正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客观诉求,体现了墨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伦理价值取向,也是墨子文艺美学思想之独特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篇)[M].合肥:安徽

三“、先质后文”文艺美学观的意义和局限性

纵观历史,每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是瑕瑜互见的,墨子的美学思想亦然,要对其作客观评价不能脱离特定历史环境以及墨子的思想体系。墨子先质后

文艺出版社,1999.

[2]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责任编辑:刘军平)

・152・

运用比喻修辞的诗句篇六
《古诗中修辞的作用》

运用比喻修辞的诗句篇七
《白居易讽谕诗比喻修辞的特点》

运用比喻修辞的诗句篇八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浅析李白诗歌中修辞格的运用

【论文摘要】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结晶,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则是很多诗歌的精华所在。文章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述了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修辞功能和修辞渊源。这对于李诗乃至唐诗的研究说来, 都是一个新的视角。

【论文关键词】修辞 诗歌 功能

诗歌是语言艺术。我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有数的几种最古老最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其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但散文的表达是如此, 就是诗词的表达亦如此。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呈现出修辞艺术的丰富性。修辞,为表达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方式。陈望道在《谈谈修辞学的研究》中指出:“修辞学的任务是探求修辞现象的规律,缩小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 修辞是对文辞或语辞的修饰,意即如何“刷饰”、“藻绘”或调整安排语言的形式。尽管其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之分,但其共同的主旨都是追求语言文学的通达,使其具有美感作用,激发读者的共鸣。按此古今相通的精神旨趣,从散见于中国传统典籍的修辞理论和论述,到现代学者的归纳整理,修辞的内涵我们可以大约归为以下四类: ①(一)关于一般性修辞原则的讨论;(二)字句篇章的修辞;(三)辞格;(四)文体风格。其中,辞格是修辞艺术中最具活力的因素。首先,辞格本身的创设原则、使用方法和修辞效果等应属修辞原则的讨论范畴,一般性的修辞原则也自然适用于辞格;其次,辞格是形成文字语言特色和文体风格的主要方法。李白诗歌研究, 就其探索艺术手法来说,从修辞学的层面去切入,还是一个新角度。通过辞格, 可以领略诗作绝妙的韵味情致, 窥探诗人独特的诗歌作法。

一、李白诗歌的修辞格式

1、比喻

比喻是利用乙事来说明甲事的一种修辞方式,它由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喻词(像、是等)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可用以描绘形象、阐述事理、抒发情感等。确切的比喻可使深奥、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具体形象的比喻可使事物表达得生动、鲜明,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李白诗歌中的比喻十分精采,不论描述重大事件,还是抒发个人情怀,都运用得自然贴切、形象生动。具体例子不胜枚举, 如:以白日喻皇帝, 经紫微(星座名)喻朝廷、以权衡(秤)喻权力“白日耀紫微,三公运权衡。”(《羽檄如流星》, 《古风五十九首》之三十四)以龙鳞喻皇帝及其威严:“ 有策不敢犯龙鳞, 窜身南国避胡尘。”(《猛虎行》)以阳春喻盛世明君“长啸《梁甫吟》, 何时见阳春”(《梁甫吟》)以浮云蔽日喻奸佞蒙君误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以天气恶劣喻政治黑暗

和环境险恶“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远别离》)以独漉(今河北涿县)之水混浊喻国势维艰:“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 水深行人没。”(《独漉篇》)以沧海桑田喻世事剧变“乃知蓬莱水, 复作清浅流。”(《庄周梦胡蝶》, 《古风五十九首》之九)以天狼(星名)喻安禄山贪残“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以巨鳌喻安史叛军首领、以长鲸喻叛军将领:“意在斩巨鳌,何论鲙长鲸。”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以攀龙喻自己依附帝王建功立业“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 (《梁甫吟》)以虎变(老虎秋后换毛)喻贤能政治上得意:“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同上)以虎啸(虎咆哮)喻施展抱负:“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经不邳圯桥怀张子房》)以草木盛衰喻政治上的得志与失意、以气大事件,还是抒发个人情怀,都运用得自然贴切、形象生动。候的冷热喻人情世事的变化:“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以黄鹤徘徊喻抱负难酬:“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燕昭延郭隗》,《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五以行路难喻世途坎坷“行路能,归去来!”(《行路难三首》之二)以孤蓬喻旅人流转:“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友人》)以落日喻依依惜别之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以青兰花喻感情纯真:“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自金陵泝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以落叶飘零喻作者流荡的悲苦:“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独漉篇》)以负霜草(草遭严霜而枯萎)喻自己含冤受苦:“扫荡六合情,仍为负霜草。”(《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起兴

起兴是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的修辞方式。其作用是:起情、烘托渲染气氛、确定韵脚和音步。

李白诗歌中起兴一格运用颇多。《白头吟》是作者借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 表达对被遗弃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坚贞不渝爱情的歌颂的诗篇。诗以波荡鸳鸯起兴:“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乌夜啼》写闺阁少妇思念丈夫的痛苦。诗以归乌起兴:“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双燕离》写诗人自己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时,对于抛妻别子的深切悲痛。诗以双燕齐飞起兴:“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登高丘而望远海》借秦始皇、汉武帝巡海求仙之举,讽喻了好神仙喜边功的唐玄宗。诗以登高望海起兴:“登高丘,望远海。”另外,《清平调词三首》以名花起兴, 歌咏

了杨妃的天姿绝色和玄宗的淫逸生活;《远别离》全诗运用比兴手法, 形象地预告了唐王朝的大难将至;《将进酒》以黄河之水起兴(与前述夸张兼用),抒发了作者的愤慨;《蜀道难》比兴言志,以蜀道艰难借喻仕途坎坷, 感慨报国无路;《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比兴手法挥斥幽愤, 借梦游仙山写其二人长安“ 攀龙堕天”的经历;《独漉篇》运用比兴手法, 表达了欲学神鹰击九天大鹏,奋勇抗敌,为国雪耻的强烈愿望,等等。

2、夸张

夸张是一种夸大或缩小原来事物, 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修辞方式。其作用是:能够突出原来事物的形象, 使之蕴含丰富, 耐人回味, 从而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李白诗歌中的夸张是惊人的。写庐山瀑布之壮观:“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出瀑布二首》之二)写横江浦风浪之险恶:“一风三日吹倒出, 白浪高于瓦宫阁。”(《横江词》)写蜀道之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写黄河水之奔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写天台山之高峻(又衬托天姥山之雄伟):“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燕山雪花之大:“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写愁发之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另外,《登锦城散花楼》、《杨叛儿》、《梁甫吟》、《东海有勇妇》、《侠客行》等篇, 也有异乎寻常的夸张。

4、衬托

衬托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陪衬本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它与前述比喻、夸张、起兴等辞格,在《诗经》和先秦散文中就已出现。它由本体(即要表达的中心事物)和衬体(陪衬事物)构成。其作用是: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烘托中心事物的艺术形象,从而创造出优美的艺术意境。

李白诗歌中的衬托也很别致。《行路难三首》(其二)以“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四句,借冯驩、邹阳、韩信、贾谊坎坷事, 映衬自己的怀才不遇;又以“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音胆效英才”四句,借历史上燕昭王对人才(郭隗、乐毅、邹衍、剧辛)的尊重,反衬了现实对人才的埋没。《西上莲花山》(《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九)以“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的诗句为衬托,描绘了美丽的仙人形象和神仙世界,反衬出安史叛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另外,《梦游天姥吟留别》、《自金陵泝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南流夜郎寄内》、

《鹦鹉洲》等诗, 也都以衬托见胜。

5、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其作用是:通过对比,可使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问题矛盾揭示得更加尖锐,双方特点呈现得更加显著, 美丑形象展示得更加鲜明。

李白诗歌中的对比就收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燕昭延郭隗》,《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五)诗句将朝政颠倒的作法做了鲜明的对比, 控诉了当朝权贵对人才的践踏。“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梁甫吟》)诗句用对比手法,表明自己与猰貐般的权奸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态度。另外,《玉阶怨》描写宫女的哀怨, 全诗却无怨字, 而是用幽雅的环境与华丽的衣着同人物的怅恨相对照, 很巧妙地表现了寂寞幽居之怨。

6、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内容的修辞方式。其作用是可以用来表达不满、反驳、激愤、赞扬、幽默等情感, 以之另强语势, 把确定的内容表达得更为鲜活, 从而增添语言的意蕴和趣味。

李白诗歌中的反问, 确实意趣横生, 情味完足。如“大运且如此,苍弯宁匪仁?”(《门有车马客行》)意为:连国家的命运都这样, (更不消说个人了)这难道是苍天的不仁义吗?这一反问,便很好地表达了诗人长期飘流的悲辛和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草树云山如锦绣, 秦川得及此间无?”(《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 无”是问词, 用法同“ 否”。这两句意为:蜀地山高水美、锦绣如画,中原地带能比得上吗?这两句是对蜀地山川景物的热情赞美。“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篙人?” (《南陵别儿童人京》)表达了诗人召人京时欣喜若狂的心境和希骥实现理想的跃跃欲试的心态。“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登宣城谢团匕北楼》)这里流露出李白追步其后的愿望。“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这里以新颖奇特的疑问句式,表达了诗人与金陵子弟的真挚友情。“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这里倾发了诗人对擅长酿酒的纪姓老人的内心情感, 显示出李白的旷放豁达。“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春思》)意为:思妇对爱情的坚贞非外物所能动。诗句宣扬了女子的高洁情操。“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反问的诗句, 表达了秋夜为前线征夫捣衣的长安妇女对结束战争、全家团圆的企盼。

李白诗歌中的修辞方式, 除上述6种外,还有比拟、借代、象征、双关、设问、婉曲、顶

真、引用、反复、感叹、抑扬、精譬、对偶、借用、倒装、叠字等等辞格, 并且还有兼用手法,例如比喻兼反问、比喻兼对比、夸张兼比喻、夸张兼起兴、夸张兼讽喻、夸张兼衬托、倒反兼比喻、对比兼衬托、讽喻兼反问等等, 限于篇幅, 不能赘述。

二、李白诗歌的修辞功能

1、诗歌修辞艺术构筑了醇美的诗歌意境

诗歌修辞艺术中, 每一种辞格都呈现出一种语境,这就是说,在每一语境中都有一群艺术意象在滚动。这一群群艺术意象便构筑了种种醇美诗歌意境或深邃,或高远,或优美,或幽雅„„

例如比喻辞格, 如前所述, 就构筑了一个天上地下的立体意象群诗人以白日喻皇帝、以龙鳞喻皇帝威严、以紫微喻朝廷、以阳春喻盛世明君、以浮云蔽日喻奸佞蒙君误国、以天气恶劣喻政治黑暗、以草木盛衰喻政治得失、以河水混浊喻国势维艰、以沧海桑田喻世事剧变、以天狼喻贪贱、以山倾喻气焰、以巨鳌喻叛首、以长鲸喻叛将。这就是说, 从天上的日、星、云、龙, 到地上的山、河、虎、草, 再到水中的鳌、鲸,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意象体系, 即天上、地下相统一,个人、社会相交织, 创造了社会现实的艺术空间, 呈现出壮美的艺术意境。

再如讽喻辞格, 亦如前述, 用历史曲籍中的“会稽愚妇”、“秦皇汉武”、“鼎湖飞龙”、“蟾蜍食月”、“阴精沦惑”、“白首太玄”等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 将历史与现实相沟通, 感性与理性相融合, 又构筑了心理空间的意象体系, 呈现出优美的艺术意境。

2、诗歌修辞艺术创造了丰富的审美客体

李白诗歌运用修辞手段, 创造了令人激赏的审美客体。例如《行路难三首》, 诗人以行路艰难比喻世途坎坷, 诗题本身就是一个恰当的比喻。第一首, 作于开元十九年(731),李白31岁,在慷慨悲歌之中, 显示着诗人对人生前途豪迈进取的气魄;第二首,作时同第一首, 诗人为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而悲愤慨叹;三首, 作于天宝三载(744), 李白44岁,诗人为自己的前程渺茫而大陈激词。这三首诗,历时14年,是诗人在辉煌之年人生道路和心理历程的真实写照;其慷慨激昂、悲愤交加的吐露, 使我们窥知一千多年前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时所产生的痛苦和愤懑, 从中体察他那不愿趋炎附势和放达豪爽的性格。由此看出, 比喻辞格的运用, 为诗作增添了不朽的艺术光芒, 为创造诗人的崇高的自我形象提供了有力的艺术手段, 从而也就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审美客体。

辞格的并用, 又共同创造出蕴涵深厚的审美客体。例如李白代表作之一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就是比喻、夸张、衬托等辞格并用, 从而完美地表达了主题抗争精神, 平添了审美

运用比喻修辞的诗句篇九
高中古诗鉴赏 修辞》

运用比喻修辞的诗句篇十
《答案古诗词修辞学案》

诗歌鉴赏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修辞手法并能明确其表达效果

2、准确找出古诗词中所用修辞,并规范答题

二、课前自学:

指出下列诗句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明有什么好处。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②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③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长歌行》)

⑦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

1、比喻:化呆板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使所表达的事物,形象而生动

3、夸张: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

4、用典:借古抒怀、文化底蕴深厚

5、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6、反问:加强语气 感情强烈

7、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性强

活动一(例题展示):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①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②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

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

③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清溪的水色使我感到清心,独特的水色与我之前所见江流大不相同.试问新安江那能比得上

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清溪清的可以看到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梭.傍晚的时候常听到猩

猩的啼叫,仿佛是在哀伤远离他乡的游子.

活动二(总结答题方法):

①准确指出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②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使用的这种修辞手法。

③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或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感情。

活动三(练习巩固):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4分)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①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

③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

的喜爱之情。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

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2、这首词中“陇云愁”是什么意思?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说明。(4分)

酒泉子

孙光宪

空碛①无边,万里阳光道路。马萧萧,人去去② ,陇云愁。

香貂③旧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

[注] : ①空碛:空旷的大沙漠。 ②去去:走了一程又一程。 ③香貂:贵重貂

皮做的战袍。

答: ①运用拟人的手法。

②这里说“云愁”实际说的是人愁,赋予陇云愁绪。

③由此可见人的愁之深,借以衬托征人的悲凉心情。 ⑴“空碛无边”二句:茫茫沙漠无边无际,阳关古道远在万里之外。空碛:沙漠;阳关:在今

甘肃敦煌县西南,玉门关南面,和玉门关同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⑵“马萧萧”三句:用愁

云衬托征人的悲凉心情。萧萧:马嘶声;去去:一程又一程向远处走去;陇:泛指甘肃一带,

是古西北边防要地。 ⑶“香貂”一句:战袍旧了,只有戎衣裹体。香貂:贵重的貂皮(指征

袍);戎衣:军衣。 ⑷胡霜:指边地的霜。胡:泛指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⑸绮罗:有文

彩的丝织品。这里指征人的妻子。 ⑹魂梦隔:连梦魂也被万水千山所阻隔。 作品评析 这

首《酒泉子》抒写了征人怀乡思亲之情。上片写出征途中的愁苦。下片写征人对妻子的怀

念。以征戍生活为题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离苦。

活动四(类题训练):

阅读下列古诗词并回答问题

1、尾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南海旅次

(曹 松 )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①尾联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

②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作者处于抑止状态的归心,而春风则被赋予了春风人

的特色,会催开百花。作者每到春天都会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就像被春

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

③生动贴切得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难以遏制。

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一反前人的那种“远望当归”的传统笔法,独出心裁地写

成“忆归休上”,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

到家书的沮丧心情。言外便有嗟怨客居过于边远之意。

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归思这样地折磨着作者,平常时日,还可以勉强克制,可是,当新春到来时,就按捺不住了。因为新春提醒他在异乡又滞留了一个年头,使他归思泉涌,百感交集。

2、这首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4分)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阄州(今四川阗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①用了借代和用典的手法。

②用“烟尘”代指边境战事,说明战争很紧张。 “请缨”,典出《汉书 •中军传》,是请求出战之意。

③战争场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典故的使用,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思。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活动五(真题训练):

六、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答: “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2.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3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