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忧愁烦闷的诗词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表达忧愁烦闷的诗词篇一
《诗词鉴赏2008071704212》

表达忧愁烦闷的诗词篇二
《诗词术语》

诗词鉴赏必记知识

一、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今体诗:词:曲:

二、诗歌分类

1、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

2、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人的人或事。对人,或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或借古吟今。

3、边塞征战诗: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4、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

5、写景抒情诗: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6、咏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7、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8、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9、思妇闺情诗:即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多写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10、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11、悼亡诗:悼亡诗多是通过作者追忆往昔,回忆妻殁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或以“记梦”的形式,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

12、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三、评价主旨类

1、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了解不同作品的意境。什么叫意境?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与境的结合是诗歌创作中主客观结合的结果,有无优美的意境是评价诗歌的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古典诗词的精华往往都是意境完美的典范。意境多种多样,有雄浑壮丽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有悲壮苍凉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有幽美恬静的,如“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有缠绵凄切的,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2、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如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缝衣的动作刻画,把母亲的心情剖析得十分细腻。以小见大,表现了深沉博大的母爱。

3、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诗人站在幽州台上,极目广袤的北方平原,天高地阔,他心里想的应该不只是一己的命运和得失了。这是一首五七言交错的古诗,慷慨悲凉,大气磅礴,完全挣脱了形式的羁绊,文意纵横驰骋,苍劲有力。诗中的感悟已经跳出了个人的悲欢,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普遍思考,具有超越时代的哲学意义。

4、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真的“好”,春天是万物萌发、蓬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雨就顺时而下了。“好”的春雨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这就表明今夜的雨是有意润物的,所以,它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细细地下。

四、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诗歌意境用语

1.雄浑壮丽、开阔苍凉、高远辽阔、雄伟壮阔、高旷壮阔、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深远

2.幽清明净、和谐静谧、恬静自然、虚幻飘渺、安谧闲静、幽静深寂、恬静优美、宁谧、朦胧、空寂、寂静、

3.凄清暗淡、萧条惨淡、孤独凄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荒寒、荒凉、冷寂、肃穆 、沉郁忧愁

五、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情感分类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六、分析手法类

(一)、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1、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 A、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B、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工笔等。

3、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象征、渲染、比兴、烘托、重章叠句、联想想象、以乐景写哀情。

4、行文结构 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

(二)、具体手法简析——

1、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直接抒情,尤见出豪爽与飘逸这风。

2、借物抒情:宕开一笔,似有意似无意更显多情。

3、托物言志: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

4、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5、以乐景写哀情: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6、动静结合: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画面更和谐。

7、虚实结合: 8、色彩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往往一体,

9、白描与工笔:白描手法,只用线条勾画,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乍一见平淡无奇,细嚼之如饮醉酒,回味无穷。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10、对比:让事物、形象、情感表现更鲜明、突出。

11、渲染: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12、衬托: 13、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14、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使诗歌更含蓄。

15、重章叠句: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语言更具有音乐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17、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让情感的表达更深沉。

18、比兴:以物起兴或以物为喻,更显形象具体。

19、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使语言更加含蓄、风趣。

20、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21、以景结情:离情入景,以景托之,其实景中见情。

七、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杜甫的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是指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变化。)

三曹的苍凉雄健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范仲淹的苍凉悲壮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李贺的奇诡变幻、忧郁激愤

张九龄的委婉蕴藉 李煜的细腻感人 李清照、柳永的缠绵悱恻

贾岛的萧瑟悲愁 元稹的艳丽浅近 王维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

陆游的悲壮爱国 辛弃疾的气势雄壮 苏轼的雄健豪放,旷达高远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韩愈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杜牧的清健俊爽 刘禹锡的清峻明朗 李白的豪迈飘逸,清新雄奇

晏殊的明朗疏淡 杨万里的新鲜活泼 陆游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韦应物的清新典雅 欧阳修的清丽明媚 姜夔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高岑的雄浑悲壮 孟浩然的恬静浑健

八、评价诗歌语言的常用术语:

质朴 淡雅 自然 苍凉 低沉 苍劲 生动形象 沉郁顿挫 淡笔勾勒

舒缓 悲凉 雄健 雄浑 准确 浓墨重彩 艳丽多彩 含蓄蕴藉 富有哲理

清新明快,平淡有趣 简洁巧妙,入木三分 语言凝练,生动传神

属对工切,声韵和谐 低回婉转,沉郁深微 娓娓而谈,庄谐杂出

自然宏丽,饶有风骨 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

朴实无华,淡雅含蓄 炼字精巧,悠扬轻快,行云流水

含蓄隽永,精巧蕴藉 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

通俗生动,平易炙热 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注意几个切入点:

1、看作者

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自得田园,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达观,辛弃疾的报国无门等等。了解这些对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有帮助。

2、看时代

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很深的印迹,诗歌鉴赏时注意这种社会的外在表象非常重要。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是一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以天下为己任豪迈气概,南宋时则是一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的无奈伤感。

3、看注解

很多诗歌命题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一是有的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二是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不同,注解中作的提示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一般难以理解,了解了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了此诗后,这种精神痛苦才显得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

4、看“情”点

古代诗歌中往往有很多直接表现情感内容的词语,把握这些词语对于鉴赏诗歌尤其重要。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透露了出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可以看作是理解全诗的一把钥匙。

5、看形象

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写景叙事都离不开意象。从常见的形象入手也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

6、看用典

古人写诗往往用典故曲折地表达思想,了解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尤有帮助。王安石的《桂技乡》对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的化用,把怀古的伤感表现地淋漓尽致。

二、鉴赏诗词感情、内容、主旨时规范的答题语言

A.题材方面的: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时还可说“ 山水田园诗”。

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B.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现……的情趣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的倾向 发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迹 造就……的情致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C.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表达忧愁烦闷的诗词篇三
《古诗词》

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分类指导1.诗歌鉴赏题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

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

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设置错误的方法有:扩大,错位,拔高,硬套,兼用等。古诗鉴赏题10大解题规律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

表达忧愁烦闷的诗词篇四
《古诗词(完结)》

晨曦文学社

资料—古诗词鉴赏

★考点解析★

★表现手法★

一: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

1.表现手法/方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2.修辞手法:增强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

3.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

在具体的语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二: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方法。

表达方式: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三:表现手法类别

包括写人、记事、写景、咏物、抒情、议论、结构安排等的手法

★表现手法★

一:象征、衬托、映衬、正衬、反衬、对比、照应、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讽喻、 双关、起兴、抑扬、铺垫、伏笔 、正侧、工笔、白描、细描、联想、想象、多角度、直(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动为静)、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移步换景、借人自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曲笔、似褒实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复唱、以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情)。

二:描写手法:1.从描写角度:正面、侧面描写;2.从描写用笔:工笔(细描)、白描;

3.从描写内容:景物描写、人物描写。

三:1.赋比兴:赋: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比: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2.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抒胸臆。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常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诗歌常用手法。

4.虚实结合: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内容量更加丰富。(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5.点面结合:就是对“点”的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详细描写和“面”的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6.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7.侧面描写:能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8.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9.象征: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它是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0.用典:能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11.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正衬)或对立(反衬)的条件,以一些事物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12.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或使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3.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形象。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4.细描: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借代、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反语、双关 二:1.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2.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物比作另一物。但比喻是根据立意需要,所以对比喻的理解,也要考虑诗歌主题。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可以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该人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借“带吴钩”代指从军的行动。

5.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品格或特征,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强烈的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褒或贬,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比的目的。

7.对偶:也叫对仗,是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的排列在一起。上下句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衬(正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反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上下句意思相关联(有承接、递进、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串对即流水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关系并联)。 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可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表达方式★

1.记叙: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2.抒情: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议论: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应用时常是交融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晨曦-★【古典诗歌鉴赏答题】★

★综合★

一:古诗词中的常见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 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二:表达技巧的作用:深化意境/主旨、意境深远/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术语:准确、鲜明、形象、精辟、简洁、明快、传神、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四:常见描写角度:1.视觉:形、色; 听觉:声; 嗅觉:味; 态:静态、动态。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由远到近;形、声、色兼俱;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

3.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解题 ★★

一: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文内容,举例分析。写出了„意象的„特点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起到了„作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抒情借景抒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手法托物言志 :《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托物寓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表正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现描写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手手法联想和想像(即虚实结合):“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法对比 ;白描

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修辞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手法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反语

3.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②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二:分析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三: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此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答题步骤:

①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②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它好在哪里?

2.★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什么? 答:① 看,在诗中指回望只一“看”字。 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为什么是全诗的关键? 人们认为某词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原因?

2.★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么主旨。

③从构思上考虑。也就是诗人是怎样把该词与主旨联系起来的。

3.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②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③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鉴赏景物型

1.提问方式:此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的画面是如何展示的?

2.★答题步骤:

①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②抓住主要景物具体描述画面,要适当展开联想与想象。 ③概括画面特征或分析思想感情。

3.例: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问: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远,富有层次感。②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沙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七:体会诗句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2.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或抒情的,或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结合全诗进行。

3.★答题步骤:

①指明表现手法。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4.例: 谒 金 门 冯延已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按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举头闻鹊喜。

问:试简析“碧玉搔头斜坠”的好处。

答:①通过描写女子头上的装饰(细节描写)。②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来的心绪不宁和慵懒。 ③诗人没有直接刻画人物心理 ,而是借助形象的描写,因此使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令人产生无限遐。

八: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诗歌的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要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步骤:

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例: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表达忧愁烦闷的诗词篇五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篇一:爱国忧民(11首)

1.《过零丁洋》中考试题集萃

1、诗中第二联 , 运用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

儒家经典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5、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

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7、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春望》中考题集锦

1、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3、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4、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7、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9、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10、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1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1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3.《己亥杂诗》中考题集锦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1分),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1分)。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

3、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4、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5、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浩荡离愁(离愁)。

4、《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考题集锦

1、简要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2、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5、《泊秦淮》中考题集锦

1、上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析。

讽刺哪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5、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6.《渔家傲 秋思》中考题集锦

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异”在(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6、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2个字)。

雁去。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8)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11、(1)一个“ ”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 , ”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

(1)异;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2、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7.辛弃疾《破阵子》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4、这词首融 与 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梦幻(梦境、理想) 现实

5、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6、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7、为什么说《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号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8、本词上阕描写军旅生活,写了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和沙场点兵等五个画面;下阕描写了骑快马、拉雕弓的战斗场面。

9、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可怜”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题集锦

1、第①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2、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3、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答:作者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艰难。

4、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5、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依然不忘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6、本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

答: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答: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9.《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考题集锦

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_______,“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

词牌名 题目

4、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拿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

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用典的作用是:委婉含蓄。

6、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7、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_________;下阕重在_______。

叙事(描写)、抒情

8、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9、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2分)

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 打猎 狩猎)(1分)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10、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________”。(1分)

倾城

1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12、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1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________之情。

欲为国尽力而不得的激愤

13、这首词用一个“________”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________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________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 狂 豪放 举止神态 胸怀 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10.《雁门太守行》中考题集锦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 ,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11.《观刈麦》中考题集锦

1、作者是唐代的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贫妇拾麦的目的是 拾此充饥肠。揭示农民贫困穷苦食不果腹的实质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表明农民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丰收在望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表达忧愁烦闷的诗词篇六
《诗歌的感发》

我们这个学期所要讲的,主要是汉魏六朝的诗歌。不过在正式讲诗之前,我先要把中国诗歌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诗歌的感发、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诗体的演变。

现在先讲第一部分——诗歌的感发。

我们要了解诗,就需要涉及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首先就是《毛诗·大序》。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做《诗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作品共三百零五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后来,有齐、鲁、韩、毛四家为它做注,四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毛氏的注本,也就是《毛诗》。《毛诗》中每一首诗的开头都有一个序,其中第一首诗《关雎》的序较长,起着总论的作用,所以叫做《大序》。《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一段话很重要,不但阐明了什么是“诗”,而且还进一步解释了诗与歌、与舞的关系。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你的情意在你心中活动,这种活动如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那就形成了诗。可是,你的情意又是怎样活动起来的呢?是什么东西使它活动起来的?这我们就要看中国古代的另一本书《礼记》了。

《礼记》中有一篇叫做《乐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它说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的。那么我们就又要问了:“这‘物’又是指的什么?它为什么能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我现在还要引中国诗歌批评史上的另一篇重要文章——钟嵘的《诗品序》。钟嵘是南北朝齐梁时期的作家,他有一部著作叫做《诗品》,其中的序文就是《诗品序》。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以为,能够使外物活动起来,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那是“气”。古人以为,宇宙之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比方说,夏天阳气最旺盛,但到了夏至日,阳气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逐渐增生,慢慢地就天气寒冷草木凋零。等到阴气发展到极点就是冬至,从冬至日这一天起阳气又开始增生,于是天气又慢慢地变暖。由于四季冷暖不同,所以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和草木鸟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外物的这些变化而受到感动。

受到什么样的感动呢?举个例子来说吧,晋代诗人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为什么秋天会引起人悲伤,春天会引起人欢喜?因为,春天草木的萌发使人联想到生命的美好,秋天草木的凋零使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终结。这就是外物对人心的一种触动。而当你的内心被感动得无法平静时,你就要想办法把这一份感动表达出来,这就是“摇荡性情”了,至于“形诸舞咏”,我们也可以举个例子来看,据说晋朝大将军王敦每当喝完了酒就吟诵魏武帝的诗,一边吟一边用如意敲打珊瑚唾壶,天长日久,竟把唾壶敲出了很多缺口。由此看来,《毛诗·大序》中的那句“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得真是一点儿也不错的。

即然外物能够引起作诗的感动,那么我们就要对它进行一番讨论了。一般来说,外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界的“物象”;一类是人事界的“事象”。现在我们先来讨论自然界的“物象”。

其实,刚才我所提到的“悲落叶”的“劲秋”和“喜柔条”的“芳春”,就都属于自然界的物象。此外,钟嵘<诗品序》里也举了一些物象,我们来看看他所举的都是些什么: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钟嵘说,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比如春天的风和鸟,秋天的月和蝉,夏天的云和雨,冬天的冰雪严寒,都能够感动诗人,从而使他们写出美好的诗。下面,我就将结合一些具体的诗例来说明诗人是如何因这些物象而引起感动的。

南唐词人李后主在他的《虞美人》小词里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在另一首《望江南》小词里说: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两首词里都提到了春风和明月,所引起的却是一种悲伤痛苦的感情。因为李后主破国亡家,成了俘虏,被从故国金陵带到北宋的都城汴京拘禁起来。以往每年春风吹来时,他都是以帝王的身分在御花园里看花赏月;而现在春风吹来时,他已经失去了家国,连性命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春风明月虽然尚在,但旧时那种看花赏月的自由生活永远也不会再有了。这是一种由“对比”而产生的感动。另外,我还可以举一种由“共鸣”而产生的感动,那就是屈原《离骚》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说,太阳和月亮每天都在匆匆运行,不会为任何人而停留,春天与秋天往来交替,草木又渐渐凋零了,而当你看到草木凋零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身也将像这些草木一样衰老、死亡。

那么,只有今昔盛衰的对比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大题目,才能引起诗人的感动吗?不是的,写诗也不一定非得有如此深沉强烈的感动,对于一个敏感的诗人来说,有时外界只须有一点儿小小的物象的变动,就能够引起他诗意的感受。日本诗人松尾芭蕉写过一首俳句:“青蛙跳入古池中,扑通一声。”这里边哪里有今昔盛衰?哪里有人生无常?他只是写了大自然之中某种景物突然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你的心也跟着动了一动。

“心动”是什么意思?据说,有一次禅宗六祖慧能听到两个小和尚在争论一个问题:风吹幡动,到底是幡动还是风动?慧能对他们说:“也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两人自己的心动。”佛家主张自心清净,当然是反对心动的;而诗人则相反,只有永远保持一颗活泼善感的心灵,才能够写出好诗来。唐代诗人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还没有起床到外边去看,他只凭昨晚听到的风雨声和今早听到的鸟啼声,就敏感地联想到繁茂的春花现在一定纷纷零落了。宋代诗人杨万里说:“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为什么春天的细雨既不肯索性下大一点儿,又老是不肯停?他说那是它在嫉妒我窗外有如此美丽的山色,所以故意下得像珠帘似的挡住我的视线。你看,这就是诗人。他们对大家看惯了的万物总是保持着一种关怀和敏感,所以经常能够发现生活中新鲜的情趣。

春风和春鸟是春天里比较有特色的物象;而秋月和秋蝉,则是秋天里比较有特色的物象。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咏蝉》的诗说:“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喜欢藏在高高的树枝上,人们只能听到它叫的声音。诗人说,你栖身的地方这么高,本来就很难找到食物,只可餐风饮露,可是你饿着肚子还这么一天到晚不停地叫,有什么用处?你纵然叫得声嘶力竭,又有谁能理解你、同情你?——这已经有点儿不像在说蝉了。

蝉是昆虫,它叫的时候哪里有这么多想法?于是诗人接下来就联系到自己:我为了谋生糊口来做官,可是做官能实现我的政治理想吗?这些年我就像一段树枝在水里漂来漂去,不

知会漂到哪里,我的故乡早已长满荒草,哪一天才能够回去?感谢你用叫声来不断地提醒我,我和你一样清贫而高洁,绝不会和那些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的家伙们同流合污。你看,李商隐这首诗表面上写蝉,其实却是在写他自己。显然,它比杨万里《春雨》的那一首要深刻一些。因为,杨万里那一首只是写出了一种生活中的情趣,而李商隐的这一首却有抒情言志之寄托。

刚才我所举的那些诗写的都是春天和秋天大自然中的物象,那么夏季和冬季又有哪些物象容易引起诗人的感受呢?那就是《诗晶序》中接下来所说的“夏云暑雨”和“冬月祁寒”了。夏天天气变化特别迅速,刚刚还是晴天,突然之间升起一块乌云,马上就是一场暴雨。这是夏天的特色。我现在想起了杜甫写夏日大雨的一首诗,题目就叫做《大雨》,是他在四川成都时写的。我们没有时间仔细讲这首诗,只举它开头的一段:

西蜀冬不雪, 春农尚嗷嗷。上天回哀眷, 清夏云郁陶。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缊袍。风雷飒万里, 霈泽施蓬蒿。

杜甫写夏云暑雨却从冬雪写起,他说这一冬一直没有下雪,土地自然很干旱,到了春天又一直不下雨,农民都愁得发出嗷嗷的声音。于是上天就回心转意,在初夏的时候忽然就布满了一天浓云,大地上到处是狂风和响雷的声音,一场大雨冲刷了满地的蓬蒿。为什么满地都是蓬蒿?因为久旱不雨,庄稼都枯死了,当然就只剩下满地的野草。而经过这场大雨之后,农民就可以清除野草,在田里播种了。

杜甫还写过一首《喜雨》,我现在举这首诗结尾的四句:

峥嵘东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

“峥嵘”是很高的样子。夏天那种带着雨的浓云厚厚的在天上,就好像山一样。显然刚才已经下过了一场雨,但诗人认为下得还不够,他说:怎样才能驱赶着雷公,使它到东南方的吴越去再下一场大雨,把那里一切龌龊肮脏的东西都冲洗干净?

所以你们看以上两首诗,“清夏云郁陶”写的是夏云,“霈泽施蓬蒿”和“滂沱洗吴越”写的都是暑雨。不过,我之所以举了杜甫的两首诗例,还不仅仅为了要说明“夏云暑雨”的物象引起诗人的感动,我还要借此指出,杜甫这个诗人与我们前边讲到的那些诗人又有所不同。本来,诗人之所异于常人,是由于他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感动传达出来,使别人甚至千百年以后的人读了他的诗也可以产生同样的感动。而且还不止于此,读者还可以从他的感动引发联想,结合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生发出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永远是生生不已的,所以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感发的生命”。

然而,宇宙间的生命是有所不同的,有健康的生命也有病态的生命,有猫与狗的生命,也有狮与虎的生命。同样,感发的生命也有着质量上的高低、优劣、深浅、厚薄之分。我们可以看到,杨万里写春雨的那首诗写得很活泼,很有情趣,但那只是一种偶然的、细微的、纤巧的感发,没有更深刻的意义。李商隐写蝉的那首诗中寄托了他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当然比杨万里那首深刻,可是所写的也只是个人的悲哀。杜甫为什么被后代尊为“诗圣”?那是因为,杜诗的感发生命是深厚博大的,他所关怀的不是个人的得意与失意,而是国家和老百姓的苦难。他为什么说“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因为,当时吴越一带正有叛乱,兵戈未息,老百姓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希望朝廷有人能够平息那些叛乱,解救那里的生灵。所以,他这两句诗也是有寓托的。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我这么说并不是认为别人那些诗不好,而只是要区分各种感发生命的不同。因为,同样是花,牡丹有牡丹的美丽,草野之中的小花也有小花的美丽;同样是兽,狮子老虎有大生命的美丽,猫狗有小生命的美丽,这些都不是可以拿来互相比较的。另外,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还要注意到,物象与人心之间的感发关系也有种种不同的层次,有的由物及心,有的由心及物,有的即物即心。关于这个问题,后面我们将作专门的介绍。

至于冬季令诗人感发的物象,那就是严寒风雪了。我们还可以看一首杜甫的诗,题目叫《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这首诗,是杜甫被困于沦陷的长安时所写。安史之乱时,杜甫从郧州赴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送到长安。过了不久,唐军大败于陈陶,死伤四万余人,杜甫写了《悲陈陶》等诗,表示哀悼。这首《对雪》,也是为陈陶之败而作。他说,官军死了那么多人,野地里到处都是鬼魂的哭声,我一个人被困长安,妻子儿女在鄜州生死未卜。黄昏的时候浓云密布,大片雪花在回旋的风中飞舞。盛酒的瓢已经被我扔掉了,因为早已无酒可饮;冰冷的火炉还在,但炉子里一点儿火也没有。长安附近已全被叛军占领,与外地隔绝了消息,我只有一个人孤独寂寞地在屋里出神发呆。“书空”,用的是晋朝殷浩的典故。殷浩被黜放后,每天一个人坐在那里用手指在空中比划,写的是“咄咄怪事”四字。这个典故用来形容当一个人心中有忧愁烦闷不能解时那种出神发呆的样子。这首诗中描写严寒风雪的“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两句,形象十分真切,对偶也非常工整,而且还不仅如此,这两句还“融情入景”,把诗人当时心里那种烦乱忧愁的感觉,都融会在“乱云”、“薄暮”、“急雪”、“回风”等形象中表现出来了。

好,到现在为止,我已经讲完了春夏秋冬四季物象给诗人的感发。但是,自然界的物象并非引起感发的唯一因素。能够引起诗人感发的,除了自然界的物象以外,还有人事界的“事象”。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表达忧愁烦闷的诗词篇七
《古诗词回答技巧》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五种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 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 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  ①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  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① 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四) 炼字型:  1. 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① 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 诗眼型:  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词义。  ② 点名中心。  ③ 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② 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启下。  ③ 是全诗的关键。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表达忧愁烦闷的诗词篇八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

枝惊鹊》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八)评价主旨术语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等。

(九)意境特征

幽静,宁谧,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表达忧愁烦闷的诗词篇九
《古诗词鉴赏》

一、了解高考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知识积累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 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同学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学习起来倍感困难,所以最好是掌握诗歌的一些相关知识。

(一)语言风格: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等。;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的特点是以少蕴多、凝炼、富有节奏和韵律。具体 可分成如下几种: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诗。

②平淡。又叫质朴。特点是选用贴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

③绚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④明快。特点是语言直接、明朗、爽快、泼辣,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自 居易的诗。

⑤含蓄。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 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诗,李清照后期的词。 ⑥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 韵味无穷,如李白的语言被誉为&#82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 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截)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2、常见表现手法:

(1)整体了解:起兴、渲染、烘托、衬托(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景衬情)、虚写、实写、虚实相生、主客移位、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象征、联想、想象。

(2)具体感知常见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br>托物言志是指作者把要抒发的感情寄予在所绘事物之中,通过事物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例: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br>该诗中作者通过塑造为了众生能吃饱饭而艰苦劳动,以致疾病缠身的老牛的形 象,寄托了作者愿为天下百姓奉献终身的思想。

②对比

<br>对比是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以突出反映事物本质和表现 作者倾向的写作技法。例:

陶者(梅尧臣)<br>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粘泥,鳞鳞居大厦。 该诗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两句写烧瓦的人辛苦劳动却没有瓦房住,后两句写不烧瓦的人手不沾泥却住着大瓦房。批判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劳而无获, 饱受剥削,而少数剥削者却不劳而获,尽情享受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br> ③衬托

衬托即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反的条件,以其中一事物为辅, 突出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例: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r>本诗运用反衬的手法,前两句写空荡荡的山谷中看不见一个人,只是偶尔听到行人说话的声音,这是用有声反衬无声。后两句写霞光射入深林映照在青苔上,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这是以明衬暗。<br>

④虚、实、虚实相生

A、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常常采用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或表现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 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联想之境。这类虚境是借联想而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是绵延而不断绝的。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情境: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 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对月怀人)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对妻子想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念之切。又如高适《除夜作》中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属此类。

B、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绘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之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分别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在诗歌中,通俗的理解,“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

C、虚实相生

“虚”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情景,“实”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情景。“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 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实结合,大致有两种情况:

a、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以实为虚,由具体实物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 产生无穷的意韵,创造幽远的境界。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天净沙?秋思》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 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别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而是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末句再以“唯见”;写“不 见”,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描绘让人生发故人远离、江水长流、离思无涯的联想。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谊深厚”、“离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槁的藤,苍老的树和黄昏疲惫的乌鸦;灵小的桥,轻流的水和村居的农家;凄冷的西风,不断吹袭着,一匹消瘦的马孤独地走在古道上。小令的上段三句十八 字,用九个名词把不同的景物和谐地放在一起,看似纯景,实则寓情,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秋思》堪称是虚实结合的佳作。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借景抒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 见的手法。

b、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即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下面以《青玉案》和《观 书有感》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青玉案 (宋?贺铸)<br>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 子黄时雨。

历代诗家写“愁”的名句可谓数不胜数,而此词写愁可谓别具一格。在词中,作者抒写的是由思慕佳人生发的无限惆怅之愁情。但作者没有明言,而是把它比作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变无形的愁情为有形的景物,化虚为实,把闲愁之恍惚,凄迷、深广描绘得淋漓尽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而不绝的愁绪是虚,“一江春水”是实,也同样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与《秋思》可谓有异曲同工 之妙。在古典诗歌中,把抽象感情赋予具体形象,往往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实现。

观书有感 (宋?朱熹)<br>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 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谈读书感受的说理诗。全诗清新活泼,富于理趣。半亩方塘为什么能如

此清新澄澈呢?因为有“活水”源源而来,方塘才不会陈腐,不会枯竭,才能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读者由此展开联想:人的思想就像那半亩方塘,只有不断从书中吸取新鲜知识,不断地更新,才能永远充实,永远保持一颗澄澈明净之心。在这首说理诗中,“方塘、”“活水”为实,所寓之理为虚,作者把抽象哲理赋予具体生动的形象,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在吟咏咀嚼中领略无穷意趣。<br>⑤主客移位

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体,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总之,主客移位就是借写对方来表现自己。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绝句无疑是这首诗的诗眼,饱含强烈真挚的感情,把诗人独处异乡,又恰逢重阳,因而孤寂无奈的凄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3、4句诗人高妙地变换了角度:不写自己了,翻转一面,从对面着墨。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诗人 不在内。其实还是通过写对方来表达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

<br>3、修辞:比喻、讽喻、对比、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叠词等。<br>注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表达技巧有时在一首诗歌中并不是单纯地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而是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 <br>(四)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占典诗歌中, 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1、柳。柳是经常入诗的一个特殊意象。因“柳”、“留”谐音,古人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进入诗中多用以抒发惜别、留恋之情,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即是此类。后来此意象又引申出思乡怀远的意味,如2002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题考查《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指的就是后者。

2.“月”;、“霜”等。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前者如李白的《静夜思》、 《峨眉山月歌》,后者如杜甫的《月夜》、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3.松、竹、梅、菊、荷、兰等。这些意象多与人的品行志节有关。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林逋的《山园小梅》都以梅花的形象来寄寓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傲 岸节操;唐代黄巢的两首咏菊诗《题菊花》与《菊》则以菊喻志,借菊花这一意象,象征诗人的不屈斗志和必胜信念。

4.流水、落花、梧桐、老树、残月、夕阳(或曰落日、落照、夕照、残照)等。这些意象多抒发凄凉伤感之情;或发感时伤世之叹,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浪淘沙令》);或抒孤寂落寞之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或寄羁旅思乡之愁,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或写悲伤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或写忧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等。

5、大漠(翰海)、孤烟、黄沙、长河(黄河)、燕山(或黑山)、孤城、玉关(玉门关)、楼兰、羌笛(羌管)、鼓角、羽檄、吴钩、刁斗、金柝等。这些意象多出现在边塞诗中:或赞边关将士杀敌卫国的爱国情怀,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或批朝廷不关心边关戍卒的冷漠,表对守关将士的同情,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或抒壮志未酬、久戍思乡的感慨,如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6、鸿雁、杜鹃(子规)、鹧鸪等。这些意象多与思乡怀人有关。因杜鹃的叫声听起来像是“不如归去”,故古人常用以寄思乡之情,如秦观的《踏莎行》。鹧鸪也可传羁旅乡愁则是因古载“其志怀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而鸿雁南北去来,流移不定,故常人诗作征人游子的象征。

<br>7.蝉。因古人认为蝉只“饮露而不食”。故把它当作清高纯洁的象征;常被入诗。用来表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骆宾王、李商隐、虞世南等诗人都曾以“蝉”名篇。有时也用蝉鸣渲染凄凉气氛,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r>8、秋风多写离愁,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闻。”

<br>9、燕子多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 常百姓家。”

10、红豆,多写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br>11、长亭

长亭多是古代送别的地点,如《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因而多写送别或离 情,如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2、猿啼 多写哀愁,如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13、乌鸦 多渲染荒凉气氛,如岑参《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14、黄叶多写旅愁归思,如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有时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15、骏马多比喻志向,如杜甫《房兵曹胡马》:“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br>16、浮云多比喻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另外,古人还常在诗中以“荆钗布裙”指妇女的俭朴装束,“白云苍狗”喻世事变幻无常,“孤蓬”喻天涯游子,“哀鸿”喻失所灾民,“巴人之曲(巴歌、巴唱)”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莼羹鲈脍”泛指家乡风味,以“双鲤1;、尺素” 代书信,用“红豆、红叶”称信物,“天狼”代敌寇,“细柳”代军营,“簪缨”代显贵,“南冠”代囚徒,“婵娟”代明月,“绿蚁”代美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br>(五)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

表达忧愁烦闷的诗词篇十
《古诗词阅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5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