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岚州后四句特点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经行岚州后四句特点篇一
《诗词鉴赏4》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三 月韩 偓辛夷①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②,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注】 ①辛夷:一种香草。②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1)“四时最好是三月”,请简要分析诗中是怎样描写三月的。答: (2)请指出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并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它。答: 答案 (1)诗的前两句从两方面选择具有特色的事物对三月进行了描写。第一句从景物的角度写,辛夷刚凋谢,桃花又接着开放了,写出了三月百花盛开的美好景象;第二句从节日的角度写,踏青的快乐还在心头,寒食节又来了,寒食节之后紧接着又是清明节,节日一个接一个。所以说一年四季最好的是三月。(2)本诗的主旨句是第四句。诗人采用比喻和铺垫的手法来表现诗的主旨。诗人将少年和美好的三月作比,前三句把三月的美好写到极致,为第四句感叹美好的少年时光一去不回作铺垫,给读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冲击着读者的心灵。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西塞山①怀古刘禹锡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2)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

)本诗前两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对后面的抒情有何作用?答: (2)读诗贵在自悟,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请你谈谈读后两句的感受。答: 答案 (1)前两句写景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写出北方冬日傍晚黄云覆盖千里,风吹雁飞,大雪纷飞之景,既壮阔,又悲凉;这正是为下文情感的陡转作准备。(2)后两句抒情有别于一般的送别诗,写得大气豪放,踌躇满志。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送夏侯审①校书东归钱 起楚乡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注】 ①夏侯审:唐德宗建中元年中进士,曾任校书郎。②楚乡:指夏侯审的故乡安徽亳州谯县,该县旧属楚地,故称。(1)此诗首联与李白《独坐敬亭山》首联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 (2)前人评此诗时,认为颈联“最妙”。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简要说明理由。答: 答案 (1)运用比兴手法,营造出朋友离别的依恋氛围,为下文具体抒写惜别深情作铺垫。(2)同意。一是形式上,对仗精工奇巧。“诗”对“梦”,“成”对“尽”,“流水”对“落花”,“上”对“间”。二是内容上,转换自然贴切。此联由上文绘眼前景转至写手中诗,聚集“诗”与“梦”。如果说作者欲用此诗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相思之意,可算是一种自慰的话,那么,他与友人分手后只能相见于流水、落花之间的夜梦中,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长久痛苦。此联景情相生,象意互映,自然令人产生惜别的强烈共鸣。(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 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1)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答案 (1)“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映衬下富有生机。(2)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耒阳溪夜行戎 昱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1)试分析本诗前六句,体味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并说明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答: (2)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 (1)作者在诗中寄寓了一种归家的喜悦之情。作者把这种喜悦之情融入一幅清幽独绝的月夜旅行图里。作者在夕阳中登上归家的船,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路转船行,来到幽深的溪谷。此时万籁俱寂,只有溪水在船下流淌;明月已升起,挂在高高的山岭上的树梢上,望着那轮明月,诗人心中溢满了回家的喜悦。即使岚气飘入船间,霜华沾湿了衣服,诗人也没察觉,或者说没有去理会,完全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中。(2)最后两句诗运用了衬托(反衬或以哀写乐)手法。猿声凄惨,但在这归家的晚上,听到它,唤起的不再是离愁别绪,从而衬托出心中的喜悦之情。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移家别湖上亭戎 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哪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易位,借柳条、藤蔓、黄莺对诗人的留恋表达自己的感情。(2)“系”“啼”二字。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还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指黄莺的鸣叫,又似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唐]陈子昂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ǐ):花下垂的样子。  (1)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答:   (2)试赏析诗

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答案 (1)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半首的文字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首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1)“赚得行人错喜欢”一句,有的版本作“赚得行人空喜欢”,“错”与“空”哪一个字更恰切?请说明理由。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答: 答案 (1)“空”比“错”恰切。“错”字只表明“喜欢”是一种错误;而“空”字不仅包含了这一层意思,还突出地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空落落一片惘然的失落神态,形象感更强。(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逃 户乐雷发租帖名犹在,何人纳税钱?烧侵无主墓,地占没官田。边国干戈满,蛮州瘴疠偏。不知携老稚,何处就丰年?(1)诗歌的题目是“逃户”,但诗歌中没有出现一个“逃”字,题目与内容是否不相符?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答: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答案 (1)诗歌中没有出现“逃”字,但又处处写“逃”。如诗歌前两句,交租的名册上还有“名”,但“纳税钱”的人却不知到了哪里,暗写“逃”;“何处就丰年”等也表现了“逃”。(2)诗人写了农户生活艰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对苛政的愤激之情。1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雪中过虎牢李 汾①萧萧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过虎牢②。广武山③川哀阮籍,黄河襟带控成皋。身经戎马心愈壮,天入风霜气更豪。横槊赋诗男子事,征西谁为谢诸曹④?【注】 ①李汾:字长源,金太原平晋(今属山西)人,为元好问“平生三知己”之一。②虎牢:战国末期秦国建置,西汉时易名成皋关。③广武山:嵩山余脉。④谢诸曹:指晋谢安及其弟谢石、其侄谢玄。淝水之战时,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石监江北诸军事,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大败苻坚。(1)联系全诗,结合注释,说说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2)元好问评此诗云:“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高处不减唐人。”请从这首诗艺术风格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 答案 (1)此联紧承首联悲壮苍凉之感而来,写诗人空怀济世之志,终不为世所用的孤独寂寞之情。出句引一代名士阮籍为知音,同命相怜,写出了内心的失意悲凉;对句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再做渲染,奔涌的黄河驾驭着这座阻挡着敌兵而又承载着无奈的古老关城,令人生出无限悲壮。(2)这首诗以铺叙起笔,先勾勒出一幅壮丽而苍凉的雪中行军图,而后追思古人,抒发失意之慨,感情基调苍凉壮阔而又深沉。后两联则雄起陡转,气势恢弘,抒发了诗人崇高壮美的英雄气概,展示了诗人的昂扬斗志和铁骨豪情,其狂放之态有如李白,沉郁之风好似杜甫,可谓“高处不减唐人”。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多景楼曾 巩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①!【注】 ①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请简要分析。答: (2)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答案 (1)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云气和水光弥漫(交汇)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红色的晚霞、青色的山峦相互映照(映衬),浸染远处的天空。(2)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却仍想振翅高飞,表达了作者年岁已老,但内心依然追求远大抱负的旷达情怀。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闻 雁韩 洽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注】 诗人韩洽生活的时代正当

经行岚州后四句特点篇二
《诗歌鉴赏》

经行岚州后四句特点篇三
《考点针对练(四)》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伯虎即席书事①

张 镃

四面围疏竹,中间着小台②。

有时将客到,随意看花开。

拂拭莓苔石,招携玛瑙杯。

昏鸦归欲尽,数个入诗来。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过访友人杨伯虎居所的即兴之作。

②小台:小楼。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杨伯虎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疏竹围楼台,显示了居所环境的幽静和雅致;携客看花、饮酒作诗,显示了居所主人心境陶然、乐在其中的雅趣。从中可以看出杨伯虎远离闹市、随性自然、闲适淡泊的隐者情怀。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蝴蝶。通过对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情景的描写,表现出蝴蝶天性轻狂的特点;通过描写它“才伴游蜂”“又随飞絮”,表现了它对情爱不专一的特点。 解析 解答此题,必须先明确作品的写作对象是蝴蝶,然后结合词中对蝴蝶的描写,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这一描写对象所拥有的特点。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

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

解析 首先应对诗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定位、感知,借助想象力还原画面,最后用准确的词语进行归纳概括。答题时还应注意景与情的关系,在答出内容后加以适当的关联分析。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 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

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解析 提炼意象要准确,避免不全面或者无中生有;“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要求语言体现“描写性”,作答时切忌写成说明性、议论性的文字,“氛围”需要抓住意象特点准确概括。 5.

答案 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的荒凉破败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池、宫鸦犹啼。诗歌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

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灞上独居(节选)

马 戴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杂 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游子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秋季里独听滴露、与僧为邻、孤寂凄苦、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游子形象。无名氏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徘徊在暮春时节的美景中,却偏偏有家难归的内心悲苦的游子形象。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 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图。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碧湘门①

答案 “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江水浩茫给诗人的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解析 “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

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 “洗”字一方面写出了一场春雨过后,一切变得清新明丽,但另一方面春雨却“洗”不去游子胸中的乡愁,通过这一实一虚的对比描写,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

解析 “洗”字和前面的“清更丽”之间有转折关系,雨能令春容清丽,却“洗”不掉游子的幽恨;非但“洗”不掉,而且清冷的雨水更增其内心的凄凉感!有道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

答案 两个“自”字和一个“空”字描绘出了经泉州军洗劫后,村庄一切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的荒凉萧条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寄身离乱、感时伤怀的情感(或“对泉州军的愤懑,对百姓不幸遭遇的同情”)。

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 “不系船”。后三句的意思都从这三个字生出:第二句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船靠江村,夜深人倦,正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三、四句交代了“不系船”却能安然入睡的原因。

解析 因为“月落”,夜已很深,人也困乏,“正堪眠”,所以无心“系船”;即使船不系,也不会丢失。此诗意在言外:这是一种多么闲适自在的生活!

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

答案 这两句之所以为后人所传诵,主要在于“送”“滴”两个字用得尤妙。“送”字用拟人手法,化无意为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清风吹送荷香的情景;“滴”字既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脆的声响,又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写荷香以“送”,写竹响以“滴”,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而不直写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解析 赏析句子而从“炼字”角度切入,这是很重要的角度。说明赏句与赏字是相通的。

6. (2008·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 (1)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2)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3)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7.

答案 “才七日”,用“才”突出七日时间之短;“已二年”,用“已”表示两年时间之长。以时间的长短对比表现在外时间之长,以入春时间之短,反衬离家时间之长,表达思归之切。 解析 赏析时一要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二要分析这两个虚词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考点针对练(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 (2008·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 答案 托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久盼不归的失望,从侧面体现出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

3.答案 衬托。前两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结尾一句把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具烘托之妙,进一步烘托了“想诸弟”之

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答“情景交融”,言之成理亦可)

4. 答案 本词的结构颇具匠心:上下片均为前两句写景,后一句由景入情。上片写远景,极尽空间寥廓之感;下片写近景,抒发时光流逝之慨。这样的布局谋篇,把作者的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5. 答案 颔联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诗人用众人的享乐和君王的恩宠反衬自己的忧愁。颈联用了融情于景(或拟人)的表现手法,诗人用女萝的力弱来反映自己的身不由己,用梧桐的心孤来折射内心的伤感。

6.答案 ①以虚写实。闺妇看“当窗柳”遥思宦游人,宦游人见“扑地花”远想闺妇,两下思念的伤感皆是诗人的想象,却真切动人,收“实”之功效。

②情景交融,以物衬情。闺妇见柳丝柔长、柳色萋萋,思念宦游人;宦游人见花飞遍地、满目凋残,遥想妻子空闺独守、盼夫归来。写尽花柳伤春意,烘托两地相思苦、惆怅情。 ③对仗与比喻。一、二句巧用对仗,使诗文形式整齐、音节顿挫。“柳”喻“留”,隐指闺妇情愫如柳丝不绝;“花”喻“妇”,隐指妻子韶华流逝如落花随春而去。

④从“双方”同时写起,即“居人思客客思家”,更为感人。

解析 题干中提到“哪些”,表明要写出至少两种手法来,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狭义)方面综合思考。

7答案 ①借代。以“红艳”代指“杏花”,突出了杏花的娇艳与热烈,描绘出了一枝红杏出墙、春意涌动的绚丽景象。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更加突出了诗人独自漂泊的愁情。 解析 题干问“哪些手法”,自然不止一种。标题“途中见杏花”告诉我们首句中的“红艳”指杏花,这是借代;第二句描写的对象是“正独愁”的“行人”,分析景和人的关系,不难看出写“红艳”的杏花是为了反衬“正独愁”的“行人”

考点针对练(四) 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1.答案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 答案 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做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

经行岚州后四句特点篇四
《诗歌鉴赏》

达县中学高2009级诗歌鉴赏练习(教师版)

一、表达技巧与思想内容

1、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桥晚兴

①郑协

②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2分)

答:景物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手法: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4分)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

要分析。(4分)

答: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5分)

郡圃舂晚 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②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①韩琦一生以天下为己任,这是诗人晚年闲臵相州时的作品。②堂堂:公然地。毫无顾及地。

(1)诗的颔联中‚又‛‚还‛有何表达作用?(2分)

答:前以‚尽日‛‛有时‛加以修饰,紧扣诗句中的‚闲‛字,表现景物的不断重复、单调可厌,(1分)表达出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1分)(或答:‚又‛、‚还‛,表现花鸟由飞而歇,先见后藏,突出了景物的衰飒、寂寞,体现了诗人心境的烦闷、孤寂。)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愁‛的内涵。(3分)

答:春水满塘,春花坠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有伤春之愁;(1分)诗人桑榆晚景,因病戒酒,终日闲臵,是一种难耐的折磨。(2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诗后问题。(8分)

春居杂兴

[宋]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而得罪皇帝,宋太宗淳化二年,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

此诗系任所有感而作。

(1)请对首句中的‚斜‛字进行赏析。(4分) ‚斜‛字描写了两株桃树杏树映衬着向篱笆斜势生长的姿态,写出桃杏不甘篱笆的管束,而要破藩篱而出

(2分),也写出了诗人直言敢谏的性格和身居贬地仍不忘争取自由的精神。(2分)

(2)这首诗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诗人运用象征(若答比喻、言之成理也可)手法(1)作者写有功无过的桃杏妆点了明媚的春光,却

不为春风所容,正象征了作者的遭遇。(以光花杏花自喻,用春风暗指皇帝及佞臣)(1分),借春风吹折

桃花杏花,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蒙冤受贬的怨债之情,表达了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宴 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畎,田间小沟。

(1)这是诗人写于宴席上的七绝,全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能领略到诗人的满腹愁绪。请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愁情的?(3分)

答:诗歌的前两句写作者由眼前的美景激起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去,而自己却不能同友人同往;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通篇虽没有一个‚愁‛字,我们却可以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来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2)请简要赏析最后一句‚桃溪浅处不胜舟‛的表达技巧。(3分)

答:这句诗运用了反衬手法,用‚溪浅‛反衬与朋友的离愁之深。意思是不要将太多的离愁别恨一起载到船上吧,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啊!

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山 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

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表达愁绪;(1分)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

己的孤寂惆怅。(1分)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2分)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

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2分)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

之痛故乡之思。(2分)

24.(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辅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泰蓝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有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之情;何诗则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和雨后的‚奇‛雨之情。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宋)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

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①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4分)

答:不能换成‚见‛。(1分)因为‚惊‛字与首旬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

如梦初醒之情,(1分)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1分)而‚见‛字仅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②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写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以今

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往昔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2分)对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二、形象与情感分析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4分)

答:前三句写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景物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或引出下文,意思对即可)。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4分)

答:最后一联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此联一方面表现了诗人的自伤怅惘之意,另一方面

也表现了念友之情(或因友人归去逢新年的欣慰之情)。

8、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 (?~约799),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

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1分)‚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

情;(1分)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2分)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4分)

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点明手法2分)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

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内容分析2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 宜兴作

苏庠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开篇两句以寒风、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写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场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着两下的夕

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能把意境描绘出即可,前两

句2分,后两句2分,共4分)

(2)本首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义?(4分)

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树春光。(2分)以景结情,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

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1分);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1分)。(共4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答:参考答案:(1)‚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

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

诗人内心的孤寂。‚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答出

两种即可得满分,不必分析,但讲评时要点明。)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答: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理解为:表达的是育人

的主题,希望人才尽快成长。(5分,两种‚感情‛各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表达清楚、流畅,1分。)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回答问题。(5分)

①水龙吟〃西湖怀古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

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②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

③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 ①本词作于南宋末年。②‚力士推山‛,指传说中古时巴蜀五个力士推山的故事。《蜀王本纪》:‚天

为蜀生五个力士,能徙山。‛③‚天吴移水‛,‚天吴‛,海神名。《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有神曰天吴,是为水伯。‛

(1)本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3分)

答:上阕描绘了西湖美景。堤上,亭台楼阁,园林秀美;堤下,湖水荡漾,游人歌吹。荷花在六月,桂花

在九月,自夏到秋,‚四山晴翠‛,景色宜人,风光明媚。这里说的虽是夏秋间事,实际含有四季风光,无不秀美的意思。景色描写是铺垫和衬笔,山水之美,可怡人性情,但更会使人沉溺其中消磨意志。所以在铺叙之后,词人大笔一挥,引发无数感慨‚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景色描写记1分,写出了基本景物和特点即可。作用写‚铺垫‛或‚衬笔‛、‚衬托‛都记1分,分析记

1分。)

(2)最后一句‚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岳飞精忠报国,志在恢复,却落得父子被害的悲惨结局。作者愤懑郁积于胸,想借用钱塘江潮水来洗雪亡国之耻,以慰忠臣在天之灵。这结尾写出了作者忧国伤时,欲有所为却又明知已不可为,只能寄希望于自然,复杂矛盾而始终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

(解释这句话记1分,思想感情记1分,写‚忧国伤时‛、‚愤懑‛都可记分。)

12、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

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①忘机友:古人称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②傲杀:傲视

(1) 开头两句写景,请赏析其特点和作用。(5分)

(以下8点答对一点给1分,满5分为止) ①开头两句,对仗工整,语言清丽,风格俊逸。②用墨俭省,仅用14字便铺排了‚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等八种景物意象,③不仅交代了特定的地域和节令,④且不着一个动词,便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大好秋江风光图,⑤活画出‚渔夫‛活动的场所,⑥烘托了‚渔夫‛闲适、淡泊、宁静、愉悦的心态。⑦写景黄、白、绿、红相间,色彩明艳;⑧四种颜料渲染精心选择的四种景物,‚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相映成趣。

(2) 诗歌往往先写景后抒情。‚点秋江白鹭沙鸥‛也是写景,为何不放在第三句的位臵上呢?

(不考虑格律要求)(3分)

答:这一句是借景写人。前一句设下悬念说渔夫‚却有忘机友‛,这一句揭开悬念,暗示‚忘机友‛原来指

‚点秋江‛的‚白鹭沙鸥‛。(1分)友白鹭、侣沙鸥,既表现‚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揭示了‚渔夫‛(或作者)傲视权贵,不与达官贵人为伍,鄙弃俗世,甘心淡泊宁静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河山。

(1)本诗艺术手法精妙,请你对颔联‚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4分) ①用典:运用了‚庄子梦蝶‛的典故,创造出曲折幽深的情境,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②对仗:‚蝴蝶梦中‛对‚子规枝上‛,‚家万里‛对‚月三更‛,韵律和谐,对仗工整。 ③对比: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梦中回乡的片刻欢娱与醒来子规啼唤的悲凉构成对比,表现了诗人愁苦的思乡之情。

④虚实:上句写梦见自己回到万里之外的家园,是虚写;下句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是实写。虚实相生,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⑤烘托、映衬: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相互烘托、映衬,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2)尾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尾联两句既有无可奈何,又有自慰自嘲,表达了诗人苦闷凄凉的心境和深切的思乡之情。 简析: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的衷曲。‚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怎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呢?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的复杂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

经行岚州后四句特点篇五
《诗歌赏析》

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赏析

出题人:唐菊萍

山中杂诗 吴均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竹里馆 王维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逢入京使 岑参

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思乡之情,诗文语言朴实,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深,感人至深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如同随口而出,特别是后两句写马上相逢的情景,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镜头集中清晰,如影视特写一般,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滁州西涧 韦应物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无疑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渊薮,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

约客 赵师秀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论诗 赵翼

赏析一: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经行岚州后四句特点篇六
《诗词赏析复习》

1、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kuī):从缝隙中看。

4·檐(yán):房檐。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全诗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对大自然的热爱,闲适恬淡的心情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

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

“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3、全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体现了诗人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对大自然的热爱,闲适恬淡的心情

4吴均《山中杂诗》描写了山中有趣的生活:"鸟向檐上飞, "

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

是 , 。

2、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

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

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

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

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

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

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

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

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

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

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

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

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3、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

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

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

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

念你啊!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⑵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

景?

答案:23.⑴(2分)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⑵(2分)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

4、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中所触动的思乡。从第一句的询问口气中,对此不期然而听

到的玉笛之声,有些出乎意料。但它借着春天柔和的东风,吹奏着古老的《折杨

柳》离别的曲调,破空而来,将绵长惆怅的乡思洒满了全城。在夜空中飘荡着,

一时间浩渺无际,抓住了人们的心灵。

本来是平静的春夜,被一声玉笛吹得陷入了乡思的愁城。究竟是玉笛之声有如此

神奇的魔力?还是客居洛城的游子太多?应该说首先是诗人自己积淀于心中的

故园之思是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拾,广漠无际地延伸

开来,仿佛充塞於整个洛阳城,洛城便成了思乡的愁城。

这是李白所特有浪漫的夸张手法,例如《子夜吴歌·秋歌》中有“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寿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是由月光、秋风,把征妇对良人

的思念——扌寿衣声中的玉关情,散布于长安;而这首诗则借东风吹扬的笛声把

故园情弥漫於洛城。艺术的感人力量是强烈的,也是真切的。[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它表达了诗人

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赏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

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

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

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

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

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1.填空理解:(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闻笛的感受。从表达方式看,前三句描写、记叙,第四句抒情。诗的一、三句照应题中“春夜闻笛”,第二句照应了“洛城闻笛”。

(2)“折柳”二字在诗中既指《折杨柳》曲调,又含折柳送别之事,她代表

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美好的伤感情绪。

2.炼字理解:第2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散”是飘散,

飞散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

在夜空飘荡,洛城之中无所不在)

3.简答:(1)前人评伦这首诗时曾说,“闻折柳”是全体的诗眼,“折柳”

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同意。因为《折杨柳》

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的“折柳”

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这二字是关键) (2)这首诗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处处照应,用词严谨)

5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3.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4.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5.凭:托。

6.传语:捎口信。

7.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1分)

夸张,“龙钟”是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本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的后两句。(2分)

答: 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环节,别出心裁,体现浓

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

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意

思相近即可 2分)

6、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复习题:1、这首诗写使人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前两句写的景象有:______和______,就诗人的感官而言,运用了( )和( )的描写。后两句以___________,衬托闲淡宁静之景。

2、诗人借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写的景象:幽草 和 黄鹂

后两句以 无人渡河的孤舟 衬托闲淡宁静之景

抒发了诗人不满朝政和时局,向往清幽宁静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和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忧伤情怀。

7、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寻常:经常。

3.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4.落花时节: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5.君:指李龟年。

6.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7.寻常:经常。 1、本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中的“落花时节”有何深意?

①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

②又暗喻唐朝由盛而衰的局面,

③还暗指自身身世的飘零

第八首:

送灵澈上人(即《送灵澈》) 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yǎo 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你背着的斗笠还带着夕阳,独自归向远方的青山。

赏析: 诗题《送灵澈上人》,诗也正是从“送”字写意,绘景,抒情。诗未着一送字,而送别情状自出。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

经行岚州后四句特点篇七
《2013山东大市模拟题 诗歌鉴赏汇编》

浣溪沙①

姜彧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②。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注】①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曾作《浣溪沙》二首,此为第二首。②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

(1)有人说,“山滴岚光水拍堤”中的“滴”字用得别出心裁,请加以简要赏析。(4分)14.(1)“滴”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2分)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2分)

(2)结合最后一句“一尊心事百年期”简要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心事”,就是词人现在身在官场尚无法实现的归隐田园、寄身山林的心愿;(1分)“百年期”即终生的期待,词人要把眼前这绝佳的山水,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宿。(1分)抒发了作者想摆脱俗世的喧嚣,早日寄身山林的思想感情。(2分)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蜘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烂醉且 消除。不醉何如。又看螟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释: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 (1081)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 (今湖南)酒税。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1)简要赏析“又看螟色满平芜”一句中“满”字的妙处。(4分)

14.(1)“满”有“布满”“笼罩”之意,(1分)夜色笼罩着整个平旷原野,写出夜色之浓,遍布之广,(1分)用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诗人凄怆的内心。(2分)(4分。意思对即可)

(2)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1)流落江湖、远谪异地的孤独;(2)仕途失意、忠而被贬的苦闷;(3)思君恋国、实现抱负的渴望;(4)对故乡亲人的思念。(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1)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14.(1)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对比”1分,对比的内容1分,突出“荒凉”1分,“昔盛今衰”1分)

(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4分)

(2)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 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 ③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注:一点2分;考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4分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14.(1)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2分)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2分)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4分)

(2)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2分)

鹧古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捍午渐觉水沉销①。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悉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②。

【注】①香午:薰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午渐觉水觉肖: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②碧玉梢:指马菱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菱的华贵。

(1)词的三四句“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分外娇”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4分)

14.(1)三四句写了层层叠叠碧绿的青山、分外娇艳的鲜花,(2分)表达了作者在劳顿旅途中见到碧山、娇花的喜悦之情。(2分)

(2)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4分

(2)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2分)“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2分)

宿业师山房待丁不大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螟。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青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苏径。

(1)请赏析颔联中“生”“满”两字的妙处。(4分)

(2)对尾联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人认为是焦急,有人认为是平和。你认为是哪一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1)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的妙处。(4分)

答:

(2)“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在苦中还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14.(1)“春岸”两句用罗列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成句的手法描写了南行途中所见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诗人描写这美妙迷人春景是为了反衬自己衰老多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4分)

(2)“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已是年老多病之身,按理应当北归长安,然而命运却迫使他南往衡湘之苦;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却不被人理解、赏识之苦,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4分)

【诗歌鉴赏】开头两句描绘出南行途中见到的一幅幅美妙迷人的大自然图景。颔联笔锋急转,写诗人触景生情,泣下沾襟。颈联通过“南征日”、“北望心”六字,把诗人的心情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诗人“老病”还不得不“南征”,其悲苦之情溢于言表。杜甫是有政治抱负的,可是仕途坎坷,斗志未酬,他有绝代才华,然而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这的确是杜甫一生的悲剧。诗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接着又让“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用反衬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宿业师山房待丁不大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螟。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青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苏径。

(1)请赏析颔联中“生”“满”两字的妙处。(4分)

(2)对尾联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人认为是焦急,有人认为是平和。你认为是哪一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 此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任四会县(今属广东)县令。 ② 蕲,通“祈”,求。三折肱,《左传·定公十三年》载:“三折肱,知为良医。”

(1) 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4分)

(2) 请赏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主要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4分)

14、(1)黄几复为官清廉、有杰出的政治才干、好学不倦、不得志。

(作为县令,却家徒四壁,见其清廉;“三折肱”说明他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却屈居蛮荒之地,见其不得志;头发已经斑白,可还在那个猿猴啼哭、四处瘴气的地方坚守,赞扬他学而不倦、不得志却又甘守清贫的高洁品质。每点1分。)

(2)运用对比(1分):上句追忆好友相聚之乐,“桃李”芳华、“春风”和暖,对酒畅饮;下句抒写别后的艰辛孤寂,朋友各自流转漂泊,“夜雨”之下、孤“灯”之旁,尽显凄凉(1分)。抒写了自己的寂寞凄凉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

拟古(其二)

陶渊明

仲春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驴,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别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②石,君情定何如?

[注] ①遘(gou):遇。②匪:非。

(1)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的妙处。(4分)

(2)简要分析诗的后面六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4分)

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题金城临河驿楼①

岑参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②。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

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①岑参: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人。金城:在今甘肃兰州西北。②五凉:指晋和南朝宋时北方十六国中的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其地均在甘肃境内。 ⑴ 诗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重险”的?(4分)

⑵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4.(1)从城楼高峻、山势险要、河水绕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了“重险”(3分)。站在楼上能看到五凉,说明地势之高;山道盘旋环绕,说明山势陡峭;水浸城墙,说明有河流作军事屏障(1分)。(4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客居塞外,忽然回忆起在故乡捕鱼的闲适情景(1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了诗人羁旅漂泊生活中的孤独和寂寞,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3分)。(4分。意思对即可)

经行岚州后四句特点篇八
《诗歌鉴赏》

经行岚州后四句特点篇九
《语言运用(六)》

语言运用(六)

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马英九指出,大陆经济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这么大的经济体,台湾不能够忽视,也不能视而不见。 ....

B.如果政府对征集来的意见只是叶公好龙,使民众的热情参与只开花不结果,那征集....

意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C.老作家虽年逾八旬,但是童心未泯,就像老顽童一样,总喜欢和孩子们交朋友, 他....

的作品也深受广大小读者的喜爱。

D.学习外省的先进经验,就应该立足我省省情、特点。结合实际,有所取舍,切忌采用画地为牢那种生硬模仿的方法。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瑞典国王因自己开车上下班饱受赞誉,而曾花15欧元乘坐廉价航班探亲的西班牙王后,更被视为欧洲王室节俭的榜样。

B.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对人体可接受的辐射剂量限值有明确规定,对于普通公众,要求一年内不超过5毫西弗左右。

C.利比亚局势动荡,中国政府采取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

D.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__________,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

①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 ②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 ③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④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⑤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⑥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

A.①⑥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⑥④②

C.④①②③⑤⑥ D.⑤①⑥②③④

二、名句名篇默写(6分)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其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3)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诗歌鉴赏(2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①题元十八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鲜饭细酒香浓。

【注】 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居在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全诗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一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回答问题。(11分)

入 关

[梁]吴 均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

①②是时张博望,夜赴交河城。

③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

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注】 ①汉代张骞,以功封博望侯,后人称之张博望。②交河城: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③要:同“邀”,此处意为拦截。

(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边塞怎样的场景?“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是如何以人写景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对后世有什么影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得逾越。可改为“邯郸学步”。

2.C 【解析】 A.饱受,指“充分经受,屡次遭受”,含有“受够了”的意思,与“赞誉”搭配不当,可改为“备受赞誉”。B.“不超过”后面应跟确数,因此,“左右”多余。D.结构混乱,“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应改为“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充足的国家外汇储备”,或“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

3.D 【解析】 “都希望”之后可以顺承解释,也可以转折对举。由此可知,④⑤均有起始机会,但是④①②③⑤⑥中③⑤⑥无法在逻辑上建立关系,可知⑤①⑥②③④正确。

4.(1)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1)【答案】 描绘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1分):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2分)表现了作者对溪居优美宜人景色的喜爱(1分)和主客欢融无间的情意(或“对主人殷勤招待的感激之情”)。(1分)

【解析】 诗歌的前两联描写的是初秋(夏秋之交)的景象,写到了溪水、岚气、树林、水槛、杜鹃花、白芙蓉等,表达了诗人对溪居环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答案】 此句写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可以远眺山川景物,远处的五老峰影却能倒映在杯子中,溪居的明净便自不待言了。(2分)其中“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影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2分)想象奇特,表现了溪居主人的超凡脱俗。(2分)

【解析】 从诗句本身进行入手,尤其是“落”字,仿佛五老峰掉进了杯子里,作者想象异常奇特,表现了主人的超俗的生活境界。

【诗歌赏析】

这首小诗从作者赴友人“溪居”途中写起,层层推进,为读者展示了优美宜人的友人住所及主客欢融无间的情景。

首联写诗人途中所见,是作者接近友人“溪居”时,依次观察到的外围景色。岚,是山林中的雾气,漠漠,形容弥漫的状态。因为是行进中看到的景物,便产生了如同现代电影拍摄中镜头向前推移那样的效果,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似乎是依次迎头扑面而来,极富层次感。镜头再往前推,则是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虽是短短的两句,却写了诗人次第相逢的许多意象,既显得气势阔大,又渲染了庄园所在位置的幽邃。颔联是将视线推进到主人溪居的周围,是实写环绕溪居的近景。踯躅,即杜鹃花,秋天开红花,故称“红踯躅”;“芙蓉”,此处当指木芙蓉,落叶灌木,又称木莲,以别于荷花之称芙蓉,秋天开白、黄或淡红色花。这一联通过杜鹃、芙蓉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时的优美境界。诗人很懂得作画构图敷彩的美学原理,选取红白两色入诗,对比鲜明,色彩效果十分强烈。同时分别用“尚开”“初结”来修饰,又造成此开彼落、绵延不绝的效果,似乎溪居永远有鲜花多情地围绕着。

诗的颈联转入虚写。溪居是依山傍水,建在庐山附近的庄园,通过前面的刻画,已经造成人间仙境的气氛,这一联则更强化了这种效果。“千年鹤”用丁令威的典故。据《搜神后记》载,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鹤归来,落在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语说:“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此处借用这个典故,显示出庄园的主人是个看破红尘,超然世间沧桑变化的非凡人物。“影落”句则是说,处于这个淡雅绝俗的居室中,饮酒品茶之际,亦可远眺窗外的山川景物,已是令人惬意神往之事,更为奇妙的是,远处的五老峰影却能倒映在杯子中,溪居的明净便自不待言了。此处着一“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庐山南面峰名)影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全篇以“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鲜饭细酒香浓”作结,刻画主客开怀畅饮,其乐融融的情景,进一步显示了溪居及其主人的可爱。

作品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鲜明地刻画了友人居处环境的优美、不俗。尤其是颈联对仗工整,想象奇妙,用典不露痕迹,于亦虚亦实之中,产生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读来

韵味无穷。

6.(1)【答案】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边塞军情紧急、形势十分严峻、充满了危险气氛的忙乱景象,勇士出场,连夜奉命奔赴沙场的场景。(2分)“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这两句以奇妙的想象,描写了勇士身佩宝剑、扬鞭策马、驰赴疆场的飒爽英姿,宝剑上的珠玉流光闪烁,犹如天上的流星划过边塞,美丽而壮观。这两句以人写景,又显出人之英雄气魄。(3分)

【解析】 此题考查了考生对诗句中蕴含的画面场景的把握能力。要能结合诗句描写,还原出画面的特点,感受到场景的气氛,想象出诗句中传达出的壮观景象,并对之加以概括形成答案。

(2)【答案】 这首诗开篇渲染战争气氛,烘托人物的出场,中间衬之以人写景,结尾以自白抒发情感,体现人物为国捐躯的无私胸怀,进一步点明主题,风格清俊、雄健、朴实。(3分)这首诗给唐代边塞诗以启发和借鉴,唐代边塞诗就继承了这种以昔日汉帝国的天下一统、声威显赫为荣耀的情怀。(3分)

【解析】 分析诗歌的写作特点,可以从用词、手法运用、章法布局、新颖性和独创性等角度深入思考。对后世的影响则是考查了文学的传承意义,可以结合具体诗歌来分析。

【诗歌赏析】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军情紧急的忙乱景象:边关的烽火台上,夜间烽火点点,在黑暗中红光闪烁。报告敌情的军使,身携告急的羽书,日夜兼程,驰向京城。作者以“羽檄”、“烽火”这些最具特征的事物来代表边关战事的发生,用“起”与“乱”的动态描写来强调军情之危急,渲染出战争时刻那种忙碌、紧张、充满了危险的气氛。

“张博望”就是汉代的张骞。此处是以张骞代指心目中的边塞英雄。“交河”,古城名,这里用来泛指西北的边关。“夜赴”两字,以连夜奉命、奔赴沙场表现了勇士的忠诚和高度的责任感。

“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描写勇士身佩宝剑、扬鞭策马、驰赴疆场的飒爽英姿。“要”,同“邀”,此处为拦截意。一个“要”字,体现了勇士急于奔赴沙场的迫切心情。“剑尾掣流星”,言马奔驰之快,谁家宝剑上的珠玉能在黑夜里流光闪烁?这两句以奇妙的设想,美丽而壮观的景象来形容勇士奔赴战场、渴望杀敌的决心和意志,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气魄。这两句以人写景,壮丽的景观显现出人之英雄气魄。

最后两句是勇士的自白:为了报答君恩,一身之安危,又何足道!古人视君、国为一体,因此,这里的“君恩”应当也包括了“国恩”。这两句,体现了为国捐躯的无私胸怀,进一步点明主题。

经行岚州后四句特点篇十
《古诗词赏析》

山中杂诗

《山中杂诗》是南朝文学家吴均所作。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语言清新优美,文字简练利落;文章条理分明,表现角度多样;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抓住特征寓情于景。文中所绘景致优美,意境幽远,尤其是多种感官的调动,读来使人如临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齐整,以五言为主,多用工整的对偶,又间以六言,使文句整饬匀称,节奏疏宕谐婉,语意转折灵活。此诗以素笔淡墨,描写了深山幽丽的自然景色,流露出诗人喜爱山水的生活情趣。 作品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作者简介

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诗文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文体清拔,时人仿效而作,称为“吴均体”。 家事寒微,好学有才,工诗文,颇受沈约赏识。官奉朝请。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明人辑有《无朝请集》。另有小说《续齐谐记》。尚有其他史学著作。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作品赏析

赏析一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开头两句说,但见阵阵烟雾从山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竹丛后渐渐落下。“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见”、“窥”两字用得很恰当:烟来则举目可见;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所以用“窥”字。“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三、四句说,鸟儿向着屋檐上飞翔,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内,但因屋宇处于白云缭绕之中,云气从屋后、屋侧飘过,所以看起来就像从窗中飞出。“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

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着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旬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赏析二

这是一首描写山间日落景象的小诗。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茂林修竹中透出落日的脉脉余辉;苍茫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茅檐;山风吹拂,晚云飘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整个画面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示着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一句一景,角度独特,情趣盎然烟”由山际而起,“日”由竹林窥见鸟”在檐上,“云”出窗里。虽未写人,但无处不显示着诗人独特的观察力和别致的写景技巧。这四组小景生动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山居之乐油然而现,令人冋味不已。

竹里馆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诗歌赏析:王维这首五绝,题目是《竹里馆》。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中一房舍,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题目以“竹里馆”命名,点出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地点与环境。这首短诗,只有二十字,词句也近乎白描,但却内涵极其丰富,其中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情与景、声与色、动与静、虚与实,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

这是一幅由“幽篁”、“深林”与“明月”构成的风景画。“幽篁”与“深林”写竹林,作为描写,就是“幽”与“深”两字:“幽”字,让我们想象到竹林绿叶环抱,一派清幽阴凉

的氛围;“深”字则让我们想到竹里馆四周竹林茂密的情景。而描写月亮的,也就是一个“明”字,这“明”字,给画面以光亮,但因是月光,并不耀眼,而是淡淡的幽光,那幽光与幽深的竹林相配衬,一个色彩柔和、清静幽雅的风景画就显现在我们面前了。

但这幅描画林月的图景,不但有色,还有声。却 “弹琴复长啸”,就是从这淡雅柔和的风景画中传出的声音:竹林中传出悠扬的古琴声(“弹琴”),还有那嘬着嘴唇吹响的口哨音(“长啸”。注意这个词语的特定意义。不要把它理解为“虎啸”之类的野兽的咆哮,而是口哨的乐音),声音都是如此柔和而适中,与林月之色相配合,就更显这幅画图淡雅柔和的情调了。

诗人笔下的这首诗,还是一幅饱蘸诗情的人物风情画。明月之下,幽篁深林之中,画中人抚琴嘬嘴,琴声与口哨声相互奏和,闲逸之仪容毕现,一种要与凡尘隔绝的心态已显露于诗行之间。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最后那两个言情之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诗人的“幽独之情”的流露:“独坐”幽篁,身处“深林”,人们的确很难发现还有如此隐逸之人深藏其中(“人不知”)。但是,看来诗人是乐在其中的。人虽“不知”,但有“月”知:“月亮代表我的心”,明亮的月光照着月下的我。月亮的皎洁不也就像我的新一样洁净明亮吗!——正是如此清幽之景带出了诗人如此 “幽独之情”的流露。在这里,情与景是得到了十分和谐的结合了。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

直下渝州。 文学欣赏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5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