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热游荷池上赏析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暮热游荷池上赏析篇一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例一: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

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

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赏析: 《齐安郡中偶

题》这首诗标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

光,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

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这

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读者自会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

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

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

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

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

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

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

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那么,这首诗中的诗人之恨是什么呢?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

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

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陈邦炎) 第二首赏

析: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省)人。绍兴年间

进士,在朝中做过秘书监等官,由于刚直敢言,被贬做一些地方官。•其中在永州零陵做县丞

时结识了抗金名将张浚,思想上受到极大影响。绍熙元年(1190)辞官回家,对韩托宙弄权,

十分忧愤,后成疾而死。他和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四大家,并且彼此是好朋友。他的诗

被称为“诚斋体”,最大特点是新鲜活泼、轻巧俏皮,善于捕捉瞬息流动的事物景色,赋予

新意,十分惹人喜爱。他是一位绝句能手,也是一位多产作家。 赏析:《暮热游荷池上》

共五首,现选一首。诗的一、二两句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 池上渴望饱尝一阵

快风,用“细草摇关”来衬托自己的心情。诗的三、四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

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

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

的是“清爽”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傍晚时刻的景色,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运

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

愁热自然盼风生,细草摇头报消息;荷花也怕热,低面深藏于荷叶之下。作者内心情感移注

于外物,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而轻松。“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

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注释:•①细草摇头--指

微风吹来,侬--我。•②披襟--敞开衣襟。拦得--挡住,承受。③碧伞-指荷叶。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

【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

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

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解析】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

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

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暮热游荷池上赏析篇二
《比较阅读答案》

暮热游荷池上赏析篇三
《诗歌赏析》

备考诗歌鉴赏(1)

一、诗歌鉴赏概述

 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

 诗歌鉴赏题从出题材料看,不外乎比较短小的近体诗或古体诗或词或小令或自由诗,各种诗歌形式都要熟悉,要抓住“短小”二字。

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组成的,诗歌也不例外,我们如果能牢牢抓住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诗歌方面的问题就能讲清讲透。

二、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上面谈到诗歌鉴赏应牢牢抓住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从内容上看,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象·意象·意境;二、流派(题材);三、思想感情 【形象·意象·意境】:形象包括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意象和意境怎么区别呢?意象是指单一的突出的包含感情的形象,意境是指几个包含感情的形象组合而成的情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歌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合下一起(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就是意境,诸如“枯藤”等某一单一的形象,那就是意象。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

[例1]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燕然:内蒙古的燕然山。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记功而返。

试简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所写意境特点。 答案:以“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组合成一幅富有层次的塞下秋景图,意境开阔苍凉。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的考查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评价是人们阅读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下面总结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错的几个点,希望对即将进行诗歌鉴赏复习的学生有所帮助。

一、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

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二、常用答题方法

(一)找出“冷词“”暖词”

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该找出。

例如浙江省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是书法的感情却不一样。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典型的冷色调词语,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所以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运用答题格式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例如

鹧鸪天•代人赋(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例如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暮热游荷池上赏析篇四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一、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

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2006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2005年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005福建卷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 (2005湖南卷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2005浙江卷 )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2005天津卷)

《湖州歌(其六)》汪元量

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7. 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比较鉴赏示例(比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分析: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联系延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缓缓,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仓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小结解题要领:

(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问题: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试题分析:两诗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都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李德裕登临北眺,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对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有所区别的。“鸟飞犹是半年

程”,极言去京遥远,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只不过不加重用而已。但尚有北归的可能性;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因此柳诗开头运用“尖山似剑”这一比喻,表达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末句则着一“望”字,虚写置身峰头来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思念,更表现了希望“京华亲故”作为援手的急切期待。而李德裕是被弃置崖州,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诗中“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不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吗?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往反而会平静下来,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心理的反映。诗中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然而这一语气之中,包孕着诗人无限的忧郁与感伤。

【参考答案】 (1)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希望“京华亲故”作为援手(帮自己一把,使不至于葬身瘴疠之地)的急切期待。 小结解题要领:

(三)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 “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前人评价这两首诗,说前者表达的是“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后者表达的则是“咏柳而贬美人”。请指出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柳》诗借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来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寄托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感;而《垂柳》诗则借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来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不同点:《柳》:对比,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垂柳》:“绊惹”二字,把垂柳写活了,垂柳有意撩逗着春风,这是拟人手法;“世间谁敢斗轻盈?”是反问,显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系用典、楚王、江畔种柳,随意为之,争宠斗艳的宫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嫔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以此讽喻竟相争宠的大臣们。

小结解题要领:

(四)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自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小结解题要领:

课堂练习1: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 “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小结解答要领:

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课堂练习2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解析:苏轼的观点非常明显:扬李贬徐,说徐凝的诗是“恶诗”,写瀑布“惟有谪仙辞”。其实两诗各有其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评价它们的优劣就要看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凝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用“银河” 来比喻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了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更显得真切;再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生动。但说徐凝的诗是“恶诗”,也有些过分。徐凝诗中“千刃直”的形象, “雷奔人入江”的声势,“白练飞”的比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它不是“恶诗”。

【参考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

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

注意掌握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点拨: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的不同才能水到渠成。

(2)比较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炼字角度:高诗一个“满”字,既写牧马时节梅花该落的合情合理,也洋溢“埋骨岂需桑梓地”盛唐豪情,更隐含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的一个“尽”字,写了将士怀乡的无一例外和绵绵不尽的乡愁。

②修辞角度: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故乡梅联想。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③情景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乡之情蕴于“雪净”、“牧马”、“月明”、“羌笛”和“梅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后一句抒情。

④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这危化解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还和将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两句实写表边塞和平生活,后两句虚写抒将士心志。李诗烘托铺垫,“沙似雪”、“月如霜”渲染环境艰险,衬托思乡悲凉。

点拨:对手法的分析可以多角度分析,但是注意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不能脱离诗句,手法的表现技巧在诗句之中,关键在于抒情。

除了比较不同之外,两首诗还可以比较内容、技巧上的相同之

【参考答案】(1)征人思乡的主题相同。(2)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3)乐声传情的表

暮热游荷池上赏析篇五
诗词鉴赏

暮热游荷池上赏析篇六
《鉴赏语言风格》

暮热游荷池上赏析篇七
《鉴赏方法重点》

暮热游荷池上赏析篇八
《诗歌鉴赏专题之意境赏析》

暮热游荷池上赏析篇九
《古诗鉴赏》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6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