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友人的豪迈点古诗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祝福友人的豪迈点古诗篇一
《古诗鉴赏知识要点》

祝福友人的豪迈点古诗篇二
《古诗词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

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 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新课标卷II)(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 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 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 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9.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参考答案

21.猿声

2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散曲中 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参考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示例

8.“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 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 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瘦。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 诗家常借“韦曲” 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C。

2.BE。

3.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祝福友人的豪迈点古诗篇三
《2013古诗鉴赏参考答案》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

1.答案:(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词发端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赌博,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第三句由前两句回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后两句词人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道路,以此对比,词人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全面展现。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稍难。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片前三句写湖上生官家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人,何用官家赐予?再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活,无拘无束,占断烟雨。第四、五句作者借用典故翻出新意: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官家赐予?夷然不屑之态,

愤慨不平之情,蓄积而出。

2.答案:(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1)哲学和诗歌,仿佛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而王夫之认为诗缘于情,理缘于性,未必一定分辕反驾。而朱熹这位《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便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一篇。江边几株梅树令作者牵挂,多次拄杖前往探访。大风雪后再次踏雪寻梅,却苦寻无着,直到昨夜明月之下,才发现梅花凌寒傲雪盛开。可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梅花的冰姿玉肌,也几乎未涉及梅的色与香,而是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注重了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间接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的精神品格。“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外界景物,在作诗之前,引发作者的灵感;作诗之时,大哲学家的诗集中确有一些“不堕理障、富于情趣”的作品,

影响其情感;诗成之后,又反映在作品的风格之中。这首诗的语言清丽动人,心物相感,情景交融。

(2)诗人折梅遥寄,想到友人和自己的身世遭遇,进而联想到大宋朝廷用人不专,和战不定,使大好河山,未能收复,但在作者难免在落寞惆怅、若有所失之际,想到梅花凌寒傲雪,受尽折磨与摧残,依然节气不改的高尚品质。大宋金瓯残缺,治国者偏安一隅,令作者内心如焚。“相思应恨劫成灰”,沉郁苍千载不可忘。”作者把心头种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以至寒冬里,在梅树下徘徊良久,沉吟思索,不觉已是宋室南渡,中原已尽入金人掌握中,诗翁未曾北上,却又怎能于此游玩吟赏?“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唯其感情深沉,方能状此深远之境,也唯有如此意境深远之作,方能寓先生深沉之情。但从内心情感的流露,到作品意境的形成,往往有待外界景物的触发,作者咏梅,来寄托其对国势的担忧,故沉郁苍凉。

诗中又不便明加指斥。中原未复,国势岌岌可危,志士失气,凉,悲不可胜,正如他在《赋水仙花》中所写:“卓哉有遗烈,日落寒枝,归鸦乱鸣,暮色四合,遥望柴门白屋,踽踽而归。

3. 答案:(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1)第二联上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雅之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诗人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下句写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诗人静观外物,体察入微,写得自然清丽,别有意趣。

(2)应先概括诗人形象,然后结合诗中意象分点分析。诗人心志清隽,爱好闲雅。他身处竹轩,轻掩柴门,漫步小径,品茶焚香,或倦卧,或闲吟,悠然自得。竹轩之中四时皆佳趣,赏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竹,观雪,品梅,均非别处所能领略,亦足见诗人的清雅之趣。

4. 答案:(1)轻微、新鲜、清爽等。

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解析:(1)结合“凉”来理解“嫩”的含义。

(2)结合大鹏、丹凤、北海、太阳、书剑、路茫茫等意象的内涵及其营造的意境作答。

(3)结合例子指明虚写和实写的内容,以及词人借此表达的情感即可。

[赏析]

此词上阕前两句为秋季的环境描写,用词清新,环境清爽。接下来两句词人运用想象为廓之加油祝福,“禹门”“桂”都是考试得中的意象。

下阕词人运用大鹏、丹凤等豪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

祝福友人的豪迈点古诗篇四
《古诗词鉴赏》

写景诗(山水田园诗)鉴赏

一、题材内容:自然风光、农村景象、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二、常见主题:1、对官场仕途的厌倦。2、表达对归隐生活、恬静优美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流露出闲适恬淡、悠然

自得之情。3、农家乐(丰收喜悦)。

三、写景诗鉴赏要点:1、选取哪些意象 2、分析意象特征 3、分析手法 4 、抒发感情

意象(特点)——营造何意境——抒发何情感

四、写景诗特点:1、景物特征(尽量用术语表达,关注景物的时令色彩、情态特征(修饰语)):恬静优美、清新明丽、

繁华热闹、生机勃勃。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等。

2、情感:多表闲适恬淡、喜悦、热爱之情。多表孤独、凄凉、伤感之情。多表开阔胸襟和内心豪情。等

3、常用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动静结合、想象、联想、

白描、渲染。

五、写景诗常见题型:

题型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 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①描图景 ②点氛围(景特点)③抒感情

绝句二首 杜甫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

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题型二: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提问方式: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情景关系:乐写乐,哀写哀,乐写哀,哀写乐。

【答题步骤】1.点手法 2.析意境(通过„„景,营造„„氛围)3.说感情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问题: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答:(点手法)全诗歌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析意境)通过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

黄鹂语涩,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图。(说情感)反衬了诗人遭贬谪后衰病不堪,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之情。

题型三:分析写景手法。提问方式:这首诗是怎样写景的?请分析诗歌写景的特点。

写景方式: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触)觉,绘声、绘色、绘形。 立足点——远近,高低,俯仰。

【答题步骤】:1、点手法。2、描图景及景物特点(分析在诗中如何体现)。3、明确效果。4、明景情关系,表情感。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问: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问: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答: 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白色和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

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咏物诗鉴赏

一、类型:一是直写物象,绘形绘色,以求逼真传神。二是托物寓意,借题发挥,抒情言志。

二、托物寓意: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这个事物便是物象。

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

诗歌的事物形象是被诗人人格化的描写对象(如松、梅、竹等)。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物象的描写来

曲折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所以多为咏物诗,即托物言志之诗。

三、鉴赏步骤:1、看题目,明确所咏何物。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

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四、诗歌常见寄托情感:A、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这是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恃才傲物、随心

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

英雄吴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

开出一长串。

B、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

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像屈原一样“举世皆浊我独

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

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

C、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

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

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 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注】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问: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答: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写出了诗中竹子清新、淡雅的品性。

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问: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答:运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 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

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送别诗鉴赏

一、送别诗的内容:(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2)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3)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4)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二、送别诗常见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相生、联想想像、烘托、渲染。

三、提示语注意: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第三眼:注意诗

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送别之情?赏析手法运用的妙处。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答:乐景写哀情,“乐景”是由“红叶青山”构成的艳丽画面,“哀情”就是离别的哀伤情感。以景色的美,反衬欢聚的难

舍和离别的难堪(或分离的悲伤)。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问: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颈、尾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答:“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

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一、常见思想感情: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愿

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

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二、鉴赏方法:找意向。说手法。谈感情。

三、常用表现手法及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色=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色=豪迈,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壮士的赞美之

情。)

2、对比----突出和强调(比如用内陆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的艰苦。)

3、虚实结合----运用想象,扩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对比。

4、用典故----是诗歌内容深刻。

四、常见风格:雄壮豪迈 苍凉悲慨 凄凉悲愤 豪放旷达 委婉清丽

羁旅行驿诗

一、抒发的情感: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3、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4、闺中怀人,表达妇

女的柔情别绪。

二、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 感时生情 托物传情 因梦寄情 因梦寄情

三、主要意象: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

之情和羁旅伤感。

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飘蓬。

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阳关: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西楼,高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

怀乡,思人。

四、鉴赏方法:1、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思乡,寄予何种感情?2、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

什么样的景?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吴松道中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问: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答: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雨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

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问:“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答: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怀古诗鉴赏

一、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二、解读怀古咏史诗:1、形式标志:题目中常用古迹、古人名、古建筑等为题;或在古迹、古人名、古建筑等前冠以“咏”

为题;或在古迹、古人名、古建筑等后加“怀古”“咏怀”等为题。

2、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3、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需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4、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5、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三、三个主题思想:怀人伤己;吊古讽今;理性反思

1. 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

落脚点在自己。(对比失落型 同病相怜型。)

2. 吊古讽今:诗人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怀古尽管触点

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古盛今衰,物是人非 借古伤今,劝诫世人)

四、怀古咏史诗常见主题:1、感岁月变幻,叹朝代兴亡,生个人思考。

2、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3、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痛苦。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担忧。

5、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五、怀古咏史诗常见(特有)的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象征。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衬托。

虚实结合:怀古诗对往事难免要进行想象,常见手法之一。

对比:今昔对比、事物之间对比

用典: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明用、暗用或反用历史故事。

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

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设题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景物)上有什么特点?

二、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表达技巧】(艺术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设问、

反问、双关、顶真、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2)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托物

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3、常见描写方法:A、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C、正侧结合D、点面结合E、远近结合;F、

抑扬结合G、褒贬结合H、明暗结合;I、声色结合;J、细节描写;K、

比兴;L、白描;M、工笔;N、象征;O、对比;P、衬托(正衬、反衬);

Q、烘托;R、渲染;S、用典;T、铺陈;U、联想、想象;V、以小见

大;W、侧面描写;X、主客移位(对写)。

四、把握常用的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

点,表现了(某种)思想感情或起到了(某种)作用。

五、答题要点:1、揭示手法; 2、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手法的;3、表达效果:结合主旨、情感(这种手法起

到了某种作用)。

余杭四月 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注] 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问: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一晴生意繁”体现在哪里?

答: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如上下句之间的朱樱与绿草、青豆与白鹅的鲜明对比(上句中朱樱的“朱”与青豆的“青”、

下句中绿草的“绿”与白鹅的“白”的对比),表现出景物的鲜丽。/或:使用渲染的手法。用丰富的色彩去描写初夏的水果蔬菜(朱樱、青豆)、悦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鹅,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或:使用了名词排列(意象排列)的组句手法。如上句由朱樱、青豆、酒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下句由绿草、白鹅、村三个名词(意象)组成,使人产生一种画面感。

“一晴生意繁”的意思是:雨过天晴,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晴生意繁”体现在:①初夏成熟的樱桃鲜红,豆子青青,绿草茵茵,白鹅成群。②雨过天晴,江河水满,船只轻快地行驶;微风吹拂,袖影飘动。 ③村庄里门户紧闭的人家寂然无声,而里面蚕事正忙呢。

祝福友人的豪迈点古诗篇五
《古诗词欣赏》

祝福友人的豪迈点古诗篇六
《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古诗阅读题

姓名: 班级:

一、(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

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

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3分)

答:(1)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分)

(2)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分)

【参考答案】:1、B(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

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2、(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闻笛赋:__________ (2)烂柯人:_____________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怀念故友;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示例一: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示例二:“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示例三: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

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二、《赤壁》 杜牧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2、"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2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1.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答:

答案: 20、(2分)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1、(2分)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3、画线句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

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4、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练习:

(1)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 ,他和苏轼、 共称文坛“三苏”。“婵娟”在诗中指 。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句 ;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____ ____ ____ ,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1、2、略3、A

1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考试题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3)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4)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2、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3、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4、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1、首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临别之地。第二句的五津泛指“蜀州”,点明杜少府即将宦之地。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

2、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二人皆不在本乡,则此别为别中之别。此承题句,宦游人送宦游人,尤其可伤。

3、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此句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意境开阔,一扫离别时的低沉情调,改变了送别诗悲伤凄凉的传统格局,成为千古名句。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

4、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尾联承接上联意绪,以劝慰友人作结,希望朋友摆脱离愁,满怀信心地踏上新旅程,点出"送"的主题。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写法:1、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意境开阔,一改离别诗的悲凉凄婉。

2、手法严谨,起承转合清晰明了。起句写景,承句写送别心情,转句一改离别的凄婉,结句,劝慰友人,表达真挚情感。

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1. 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

2.全诗表达式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1.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八、《无题》李商隐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九、《登飞来峰》王安石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答案:

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祝福友人的豪迈点古诗篇七
《古诗词鉴赏20首最新整理》

中考古诗文知识整理

一、《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应试训练: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分) (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它抒发了作者欢乐积极向上 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4)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5)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6)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能表达思乡之情。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生”和“入”拟人化,“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时光匆匆身在他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9)“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是以小景来衬托大景的波平宽阔。

二、《赤壁》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整体感悟: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应试训练: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诗人杜牧和 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用典故,以小见大,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方便,取胜的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就要被重写了。要建立一番事业,需要一定的条件,倘若没有这些条件,就是英雄也无能为力。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应试训练:

(1)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婵娟”在诗中指 月光。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代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5)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应试训练: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

析。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C)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4)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5)“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2、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1~3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淮上与友人别

李白 郑谷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扬予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借景抒情,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

(2)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 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1分) 。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C;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涛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隋感。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寄情于景,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对被贬并不叹息,而表现出李白对友谊真诚、飘逸豪放的情怀。

五、《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整体感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以沉痛的慨叹,表达了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

应试训练: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是: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4)“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 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听觉概括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无奈,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六、《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应试训练:

(1)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2)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现在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的平旷。)

(4)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是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比喻,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诗人内心的抑郁和孤寂之情。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构图美,色彩美,线条美。表达了对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抑郁之情。

七、《春 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应试训练: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 破 ”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 深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拟人,花感时也溅泪,鸟伤别亦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现对家人的思念。

(10)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

八、《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应试训练: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祝福友人的豪迈点古诗篇八
《古诗词鉴赏(一)》

古诗词鉴赏(一)

1.(2013·山西)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2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品析能力。要结合对诗句含义、意境以及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思考。“割”字出现在描绘泰山的诗句中,就要思考此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小”字出现在全诗的主旨句中,要从诗人的情感、抱负角度思考此字的作用。

答案:示例:(1)一个“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接近即可)

2.(2013·临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4分)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能力。可从标题入手,结合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思考“谁”从军行,诗歌写了“从军行”的哪个或哪些方面。然后使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句式概括作答。(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雪暗凋旗画”写了色彩,从视觉角度描绘;“风多杂鼓声”是听到的,从听觉角度描绘。

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2013·襄阳)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语言品析能力。要抓住题干中的“所见景色”四个字,结合对诗句描绘的画面的理解,回答“潮平”“风正”写出了怎样的景色。(2)考查对诗歌主旨句的理解能力。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词“乡书”分析诗人对故乡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两岸才显得宽阔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2)示例一:诗人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

4.(2013·广州)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的是对古诗词词语的理解。结合词句内容来分析即可。(2)考查的是对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把握。答题步骤:①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内容;②概括诗句构成的图景或意境;③分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2)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5.(2013·乐山)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诗句意境的描绘能力。首先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发挥想象,适当补充人物、情节,使画面感更强。语言表达要通顺、流畅、优美。(2)考查语言品析能力。可从修辞手法入手,结合句意分析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另外,这首诗标题中含有“送”字,结尾诗句中再次出现,即为扣题。

答案:(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6.(2013·泸州)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语言品析能力。首先结合对词句意思的理解回答这两个比喻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再结合词句的意思,分析采用这一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考查对词人情感的把握能力。“送春归”暗含惜春之情,“送君归去”表达了送别之情,“千万和春住”表达了祝福之意。

答案:(1)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2)惜春之情、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7.(2013·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4分)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能力。首先明确此处描写突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然后再分析这一环境描写与下文有何关系,对表现人物、反映主旨有何作用。(2)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首先要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尤其是抓住诗歌最后两句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然后联系曾经学过的送别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这首诗“另类”或“不另类”。回答时,要先明确表态,再阐述理由。

答案:(1)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2)示例一: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示例二: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缺少此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

8.(2013·雅安)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山中送别

王 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A.从此诗的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句字数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五言诗。

B.诗的一、二句叙写送别后的情景,三、四句是对朋友的询问和期待。

C.此诗拾取生活中的平凡素材,详细叙述了一次送别过程,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诗语言不作任何雕琢,显得朴素自然,平淡中蕴含着深

意。

解析:此诗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是着墨于诗中人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答案:C

9.(2013·湖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4分)

辋川①六言(其五)

王 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②,五柳先生对门。

【注释】①辋川:地名。②一瓢颜回陋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赞美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任选一、二两句诗中的一句,发挥想象,描绘你读到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全诗,说说诗人向往怎样的生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描绘诗句所展现的画面的能力。首先翻译诗句,然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景色,体现画面的美感。(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诗人用前两句诗将田园风光描绘得如此优美、动人,暗含了喜爱、向往之意。诗人又在后两句借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颜回”“五柳先生”表达自己对恬静、安闲生活的追求。

答案:(1)示例: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 (2)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话。

10.(2013·河北)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1)~(3)题。(6分)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1分)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注意“致”的写法。(2)“断肠人在天涯”与A、B、D三项的诗句表达的都是羁旅途中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C项诗句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勉之意。(3)考查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要从以下角度思考:诗句本身表达的意思;这一诗句对全诗环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方面的作用。

答案:(1)马致远 (2)C (3)示例: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6分)

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①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袂:袖子。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2分)

(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内容,从局部或整体上获取信息。《送人之松江》中由“西风萧瑟”“暮烟微雨”可知,送别的季节是秋天;《别董大》中由“北风吹雁雪纷纷”可知,送别的季节是冬天。 (2)考查对古诗词情感的体会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相关词句进行分析。前诗中,“西风萧瑟”“离愁”表明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现的是乐观旷达的胸怀。 答案:(1)秋季 冬季 (2)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现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勉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

12.(2013·黄冈)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1)、(2)题。(4分)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①,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 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①期:期望,预料。

(1)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首: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2分)

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查对诗人情感的领悟能力。从“包羞忍耻”可见遗憾、惋惜之情;从“人杰”“鬼雄”“思”可见赞扬、肯定之意。(2)考查对诗歌观点的把握能力。第一首诗可抓住“胜败兵家事不期”“卷土重来未可知”拓展发挥;第二首诗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思考应该如何做人。 答案:(1)遗憾,惋惜 赞扬,肯定 (2)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思相近即可)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祝福友人的豪迈点古诗篇九
《古诗鉴赏(八2)》

1、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连用四个动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什么典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赏析“破”和“挂”的妙处。

1.四个动作表现了诗人内心充满难以排解的烦恼和无所适从的情感。

2.运用姜太公及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被重新重用,为国效力的情感。 3. 尽管前路困难重重,但总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作者借用典故,表达了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著的追求。“破”有冲破之意;“挂”有高悬高挂之意,表达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描绘激起诗人酣饮高楼豪情逸致的万里秋空图。

2.赏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3.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南飞去。

1. 我们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上青天去摘取明月。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气魄和远大的志向。

2. 既表达了豪迈的气魄和远大的志向,也表现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消极避世的情绪。

3、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展开联想和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内容,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3. 结合内容,谈谈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1.月亮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愁人不能入睡。

2.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本句揭示了睿智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3.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并把对亲人的绵绵思念化作美好的祝福,表达了诗人开朗乐观、豁达豪放的情怀。

4、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改为“望”字好不好?为什么?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这句诗所展现的美景。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句中“真意”具体指什么? 1.改“望”不好。 “望”是有意注视,而“见”表明无意而见。诗人采菊时,无意间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帘,仿佛人山之间颇有默契。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及诗人悠闲恬静的心境 。

2.夕阳西下,山上缥缈的云气形成美丽的景色,空中的飞鸟呼朋唤友地结伴飞回巢穴。

3. 亲近自然、醉于自然、远离世俗的生活多么美好。

5、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①中岁:中年。②道:这里指佛理。③家:安家。④陲:边缘,旁边⑤胜事:美好的事⑥值:遇见。⑦叟:老翁

1. 如果由你朗读诗的颔联,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为什么?

2. 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的理解。

1.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独”,“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有雅兴,便兴致勃勃地独自一人游山赏

景,自得其乐,表现了诗人的闲适豁达,随遇而安。

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自”,“自”是“自己”的意思,诗人便兴致勃勃地独自一人游山赏景,那美

好的情致只有自己能领会,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表现了诗人的闲适豁达,随遇而安。

2.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

兴起漂游。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闲适豁达,随遇而安。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学习诗歌应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诗的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为什么?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展现的画面。

3.试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

4.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句的理解。

1.示例1: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卷”,“卷”席卷之意,生动地表现了塞外北风来势之凶猛。

示例2: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折”,“折”,折断之意,生动地表现了塞外北风来势之凶猛。

示例3: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即”,“即”就的意思,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塞外“风狂雪早”奇异的气候特点,也写出作者惊奇的口吻。

2.像忽然吹来一夜春风,千树万树上的白雪如花开满枝头,花团锦簇,压枝欲低。

3.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比喻贴切新颖,让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和温暖,有“妙手回春”之妙。

4.山回路转,友人消失在雪地里,在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使人还在那儿久久伫立深情地目送。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

7、【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1.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画面。

2.诗歌表达了作者

1.天空高远澄碧,铺满金黄落叶的大地向远方延展,江波浩淼,江上笼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2.思乡之愁。

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 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出的画面。

2. 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三四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 · · 3. 诗歌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1.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2. “最”字。极,无比的。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一个最字表达了作者对于早春的喜爱。3. 对于早春的喜爱。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第二联作者用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的理解。 3.诗歌抒写了诗人 的情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表达了作者对已故朋友的思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2.沉没的船头边又有千帆竞发,枯病的老树前面又有万木争春。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也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3.被贬的愤懑和坚定乐观的信念。

10、【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前两句运用 和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的理解。

1.抒情、叙事;离别的忧愁和回归的快乐。

2.落花不是无情的事物,虽飘零也要化作春泥更护卫花朵。诗人以落花自喻,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11、【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 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一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 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第二联,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 · · 3.诗歌抒写了诗人的情感。

1.那傲然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冷的山谷寒风中依然那样刚劲顽强。

2.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一何”。一何,多么的意思。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的强劲,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3.赞美了松柏的凌然正气,表现了作者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并勉励弟弟具有松柏一样具有坚贞的品格。 12、【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作者为什么选取“柳絮”和“浮萍”来写? 2.结合内容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的理解。

1.柳絮和浮萍给人以漂泊不定、飘零流落之感。国家危在旦夕如风中翻飞的柳絮,个人命运沉浮如风雨中的浮萍。诗人用这两个景物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国运衰微、个人命运多舛的悲痛之情。

2.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死后我要留下这颗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永照史册。这句话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13、【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2. 联系内容,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1.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为三四句蓄势。2.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不畏艰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感。

1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五六句的理解。

2. 诗歌抒写了诗人 的情感。

1.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好像就在比邻之间。表达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对朋友真挚的友情。

2. 表达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对朋友真挚的友情。

祝福友人的豪迈点古诗篇十
《古诗词鉴赏(一)》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16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