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雨 陈与义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观雨 陈与义篇一
《古典诗词鉴赏:陈与义《观雨》》

古典诗词鉴赏:陈与义《观雨》

古典诗文

2012-05-08 0557

古典诗词鉴赏:陈与义《观雨》

《观雨》是宋代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名句如下: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问题设计:

1、陈与义《观雨》中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第二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不也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吗?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第三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

2、陈与义《观雨》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1)双关。“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

(2)用典。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长不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译文】

老态龙钟的隐士没有懈怠耕作,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阴晴变化。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

【鉴赏】

首联“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

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不也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吗?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洗尽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不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吗?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也是同期诗坛上的上乘之作。

观雨 陈与义篇二
《观雨陈与义》

《观雨》是南宋诗人陈与义作的七言律诗。诗首联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尾联用典,写观雨感受,表现对抗金胜利的渴望。该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

1作品原文

观雨

山客⑴龙钟⑵不解耕⑶,开轩⑷危坐⑸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⑹,万壑千林⑺送雨声。

海⑻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⑼晦⑽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⑿。[1]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山客:隐士。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群独往,则当掩景渊洿,韬鳞括囊。”

⑵龙钟:身体衰老,行动不灵便者。

⑶不解耕:这里指不熟悉农事。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⒆⒇

⑷开轩:开窗。

⑸危坐: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

⑹云气:云雾,雾气。

⑺万壑(hè)千林:形容众多的山谷和林子。壑,坑谷,深沟。

⑻海:这里指暴雨。

⑼山角: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

⑽晦(huì):昏暗不明。

⑾乾(gān):“干”字的异体字,干燥。

⑿甲兵:盔甲和兵器。[1] [2]

白话译文

老态龙钟的隐士不熟悉农事耕作,却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阴晴变化。

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

3创作背景

《观雨》作于1130夏。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在东南战线攻破临安(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朝皇帝,高宗从明州逃至温州。在两湖(湖南湖北)一线,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卞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一场夏雨翩然而降,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雨丝在纷飞。该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了。[1]

4作品鉴赏

作为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陈与义在诗歌创作方面推崇并学习杜甫。所作着眼现实,关注国运民生;用典较少,词句明净,不像其前辈诗人黄庭坚等那样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观雨》一诗虽然也有用典故之处,但平易晓昶;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等辞格,使得此作境界辽阔,意蕴丰富。

首联“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尽洗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作者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比如积极的抵抗政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这是作为意象的多义性决定的,更是诗人关心时局、希望政局好转的本意决定的。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1] [2]

5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有《简斋集》。

观雨 陈与义篇三
《古典诗词鉴赏:陈与义《观雨》》

古典诗词鉴赏:陈与义《观雨》

古典诗文

05-08 0557

古典诗词鉴赏:陈与义《观雨》

《观雨》是宋代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名句如下: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问题设计:

1、陈与义《观雨》中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第二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不也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吗?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第三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

2、陈与义《观雨》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1)双关。“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

(2)用典。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甲兵长不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译文】

老态龙钟的隐士没有懈怠耕作,大开窗户正身坐于屋中,看窗外阴晴变化。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水域吹来的风压得竹枝伏了又起,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

【鉴赏】

首联“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

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不也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吗?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洗尽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由雨又想到了一个典故:武王伐殷时,天降大雨,姜太公说:“这是上天在为我们洗刷兵甲,助我伐纣!”我大宋王朝如果兴兵伐金,不也可以借助这大雨洗刷兵器吗?果真如此,我个人的屋子漏雨又何妨!当然这里的“雨”所指是有助于抗金的好的事物。

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也是同期诗坛上的上乘之作。

观雨 陈与义篇四
《语文》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

2014届高三4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大数据”这个概念突然火爆起来,成为业界人士舌尖上滚烫的话题。所谓“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大到难以用我们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合理撷取、管理、处理、整理。“大数据”概念是“信息”概念的3.0版,主要是对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爆炸情境的生动描述。

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成见:信息是个好东西。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信息应该多多益善。这种想法是信息稀缺时代的产物。由于我们曾吃尽信息贫困和蒙昧的苦头,于是就拼命追逐信息、占有信息。我们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占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再稀缺,这种成见就会受到冲击。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严重过剩。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会不堪重负。

信息的超速繁殖源自于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打开了信息所罗门的瓶子,数字化的信息失速狂奔,使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在后面。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两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的90%以上数据是近几年才产生的。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信息都存储在报纸、胶片、黑胶唱片和盒式磁带这类媒介上。2007年,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的模拟数据,其余都是数字数据。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中,数字数据超过98%。面对数字数据的大量扩容,我们只能望洋兴叹。

“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哈佛大学定量社会学研究所主任盖瑞·金则以“一场革命”来形容大数据技术给学术、商业和政府管理等带来的变化,认为“大数据”时代会引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生产力,更是信息生产关系;不仅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内容,更是其生产与传播的方式。

我们此前的知识生产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它是15世纪古登堡时代的延续。印刷革命引爆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开启了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同时,也确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与印刷时代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则是一场更为深广的革命。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往往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颠覆了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新媒体遍地开花,打破了传统知识主体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知识生产若再固守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理念,沿袭此前的知识生产方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

(节选自2013.2.22《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规模巨大,信息严重过剩,总量已超过了人们的承受极限值而成为社会的负担。

B.信息生产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

C.精英与贵族的知识垄断被冲破,传统知识主体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

D.“机械复制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被颠覆,呈动态、多向和空前的不确定性。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在信息稀缺时代形成的占有信息越多越好、越有力量的认识,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改变。

B.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后于信息的产生,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带来的数字化信息的失速狂奔。

C.从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到2013年超过98%,说明了传统媒体正被新媒体全面取代。

D.将印刷革命和“大数据”时代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表明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改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占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这种基于旧有知识生产方式的观念已经不适用于“大数据”时代,改变旧有的知识生产观念及方式势在必行。

B. “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我们可以确知:“大数据”时代会引爆一场知识革命,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自会随之而来。

C数字化的信息量急剧增大,而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在后面。应对“大数据”时代还需要变革传统信息处理技术,提升信息主宰能力。。

D. 信息的超速繁殖源自于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颠覆了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打开了信息所罗门的瓶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明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还至赣州,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守仁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

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

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 王守仁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 能:容(交好) .

B. 守仁不赴,请归省 省:探望 .

C. 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 俟:保全 .

D. 与论朱子格物大旨 旨:意思,意图 .

5、下列全都能表现王守仁“善于用兵”的一组是(3分)( )

①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②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

③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

④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⑤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

⑥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仁被兵部尚书王琼赏识擢拔,镇抚南、赣一带;进兵大庾、大破贼兵之后,上疏要求增加兵权,以方便进一步的行动。

B. 王守仁在赣州征讨浰头盗贼的时候,没有正面进攻,而是用计诱敌入城,一一擒戮;最终擒获余贼,也同样是设计成功。

C. 王守仁回到朝廷以后,因为归功于王琼而为杨廷和所不喜,同时又因为功高而遭到其他大臣的嫉妒。

D. 王守仁十七岁那年即与娄谅讨论朱子的格物致知之学;贬谪龙场之后,悟到格物致知之学应从内心而非外物而来。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3分)

译文:

(2)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3分)

译文:

(3)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8~9题。(11分)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观雨》作于1130夏。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卞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

8.颈联的景物有虚有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

9.这首诗尾联借写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论语》)

(2)求之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三、四题任选一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狼来了(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你打了,打伤了,打死了,有关部门要罚你款,你给不给?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嘛?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搂紧了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人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流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你山旺算个甚么东西。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三段对狼山多个“没有”“更没有”“一直没有”的反复渲染,侧面反映了外部世界对这座山的长期漠视,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这篇小说虽不讲究叙事手法,但统观全篇如同从现实中撷取的一个鲜活片断;第四段巧设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C.本文借寓言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性:先明狼绝迹,再闻狼现身,继说狼新闻,尾说狼确有,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语言平易朴实,同时又善用谐音来增强语文章讽刺意味。如“赵宇纶”与“造舆论”谐音,“山旺”与“狼山兴旺”的“山旺”谐音。

E.因为有了狼,狼山经济就有了新的增长点,某些政府官员就有了政绩,所以尽管“狼山有狼”的疑点很多,也不允许人去追究。

(2)请从文中找出策划者设计了哪些内容来让人们相信狼山真的又有狼了?(6分)

答:

(3)中秋的晚上,听到山上传来救命的呼喊,为什么没有人上山去救?结合原文说明原因。(6分) 答:

(4)“狼来了”这一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从情节、寓意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探究。(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 齐白石

①同治十年,我九岁。十一年,我十岁。十二年,我十一岁。这三年,我在家,帮着挑水、种菜、扫地、打杂,闲着就带着我两个兄弟。最主要的是上山砍柴,砍了柴,自己家里有得烧了,还可以卖了钱,补助家用。我那时,不是一个光会吃饭不会做事的闲汉子,但最喜欢做的,却是砍柴。

观雨 陈与义篇五
《河南省洛阳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洛阳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蔓延的历史根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国政府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后,日本政府与军部仍在降与和的问题上发生较大分歧,直至天皇最后“裁决”,才在维护天皇制国体这样一个条件下接受投降。由美国起草的《波茨坦公告》,美国有意不写进废除日本天皇制的条款,并把原稿中曾写有的相关条文,在发表前删掉了。保留天皇制,对日本而言,实际起到保留日本军国主义主要精神支柱的作用。天皇不但是日本军队实际的最高统帅,而且被赋予超越一切的权威并被神化。“天皇神威”“为天皇而死”,则是日本国民和军队中长期普遍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性和非理性的具体表现。

投降后的日本由美国实行单独占领,而不是像德国那样由苏、美、英、法四大盟国分区实行军事占领,盟国管制委员会行使德国政府职能,纳粹制度被彻底铲除,没有留下后遗症。对日本败降的处置,主要是由美国政府控制下完成的。1948年12月24日,即对日本7名甲级战犯执行绞刑的第二天,麦克阿瑟总部宣布,释放仍在监狱中的岸信介等19名甲级战犯嫌疑犯。出于反苏、反共和反华的需要,1949年1月26日,麦克阿瑟指令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释放了以冈村宁次为首的260多名在押战犯。10月19日,又宣布对乙、丙级战犯结束审判,不再逮捕、搜查战犯嫌疑犯。1950年3月7日,悍然颁布“第五号指令”,规定所有根据判决书仍在日本服刑的战犯都可以刑满前按所谓“宣誓释放制度”予以释放,这实际上完全破坏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吉田茂政府先后为18万左右的军国主义分子解除“整肃”,一大批日本战犯重新走上政坛,为重演过去的军国主义历史埋下了祸根。

由于“冷战”,1951年9月8日,美日背着战胜国中国,在旧金山非法签订了《对日和约》与《日美安全条约》,致使《对日和约》成了把苏联、中国等排除在外,只有美英等国签字的片面媾和条约。和约没有使日本结束和苏联、中国的战争状态;允许美国以托管的名义半水久性地对冲绳实行军事占领;没有解决战争赔偿、领土等通常签字和约必须解决的问题。后,美同抛弃了在日本实行的非军事化、民主化政策,转而采取扶植日本右倾保守党政权,变日本为反共的东方前哨阵地和美国“远东兵工厂”的政策。可以说,“冷战”为日本不认真清算过去的侵略战争罪行,为日本右翼势力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

美国学者赖肖尔在其所著《日本人》一书中说,日本民族长期生活、困守在一些狭小的

海岛上,所以,“日本人表现出胸襟狭窄的国民性格”。“神道”是日本的国家宗教,并被确立为一种政治制度,成为日本近代向外侵略扩张的思想理论根据。总之,以神的民族和天皇的国家为主要内容的皇国史观,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文化性格中狭隘、狂傲、自私的一面,在对外政策上则表现出强烈的征服欲和贪婪的占有欲,这是近代日本屡屡发动对朝鲜、中国等亚洲各国侵略战争,且始终不曾悔改的重要历史渊。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4.1.6)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盟国管制委员会成功在德国行使政府职能,而其在日本的行动却失败了。

B.释放大量日本二战战犯,是美国政府一手操纵的一个重大丑闻。

C.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蔓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同样难辞其咎。

D.“神道”是日本的国家宗教,日本国民长期存在浓厚的封建性和非理性意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日和约》的签订是当时世界“冷战”在亚洲的反映。

B.美国对日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妥协到扶持利用的过程。

C.美国扶持日本右翼势力是出于反苏、反共和反华的需要。

D.胸襟狭窄的国民性格是日本近代向外侵略扩张的思想理论根据。

【小题3】下列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潮蔓延的历史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有条件投降,保留天皇制,使战后日本再次蔓延的军国主义思想有了精神支柱。

B.美国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并包庇大批战犯,为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复活埋下了祸根。

C.《对日和约》认可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存在,“冷战”为其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

D.狭隘狂傲的民族文化性格传统是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和军国主义思潮泛滥的重要因素。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9分)

张敷华,字公实。少负气节,年七岁,里社树为祟,麾群儿尽伐之。举天顺八年进士。成化元年,与刘大夏愿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景宁矿盗起,至数千.

人。敷华谕散之,执其魁十二人。居浙十余年,历布政使。

弘治初,迁湖广。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以佣直资饿者。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部内赋输大同,困于折价。敷华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民便之。改抚陕西,制婚娶、丧葬之式。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迁南京兵部右侍郎。十二年改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高邮湖堤圮,浚深沟以杀水势,又筑宝应堤。民利赖焉。

改掌南京都察院。就迁刑部尚书。正德元年召为左都御史。其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内阁力主之。帝犹豫,敷华乃上言:“陛下宴乐逸游,日狎憸壬①,政令与诏旨相背,行事与成宪交乖。臣窃叹惑,请略言时政之弊。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织造已停,侍奉已革,寻复如故。政令纷拏,弊端滋蔓。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疏入,不报。 .

既而朝事大变,宦官势益张。至除夕朝罢,忽传旨致仕。敷华即日就道。至徐州洪,坐小艇,触石几溺死。瑾恨未已,欲借湖广仓储 烂,坐以赃罪。修撰康海过瑾曰:“吾秦人爱.②

张公如父母,公忍相薄耶?”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榜名朝堂。明年六月病且革,衣冠.

揖家庙,就榻而卒。

弘治时,刘大夏常荐之,帝曰:“敷华诚佳,但为人太峻耳。”为部郎奉使,盗探其囊,得七金而已。

(节选自《明史·张敷华

传》)

【注】①憸壬:奸佞小人。②纷拏:混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刘大夏愿就部曹 愿:愿意 .

B.疏人,不报 报:回复 .

C.瑾恨未已 恨:遗憾 .

D.公忍相薄耶 薄:逼迫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敷华为政惠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

①麾群儿尽伐之 ②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 ③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 ④制婚娶、丧葬之式 ⑤浚深沟以杀水势 ⑥与言官请去刘瑾等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敷华卓有才干,善于平乱。他在处理景宁多达数千人的矿贼闹事和平息终南山妖僧叛乱中,都能运用计谋,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不动一刀一枪,就捉拿头领归案。

B.张敷华直言进谏,切中时弊。他在奏疏中议及时政的种种弊端,认为当今皇帝恣意享乐,亲近佞臣,国家政务荒唐,国库空虚,征兵视若儿戏,制度反复无常。

C.张敷华触逆宦官,突遭解职。他作为御史,支持铲除刘瑾之祸;不料朝廷形势发生了变化,宦官势力日益增长;在一次除夕退朝时,传了命令他退休的圣旨。

D.张敷华性情耿介,为官清廉。他多次被刘大夏举荐,但皇帝却认为他为人过于严峻。不过他的廉洁品质倒是可以从盗贼偷他的行囊,仅得七金中窥见一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

(2)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榜名朝堂。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1)国家大事,百人为之争取犹显不足,几人破坏它却绰绰有余,望陛下详察。(关键词: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争”是“争取”之意;“坏”势“破坏”之意;“审”是“详细、仔细”之意。第(2)句中的“解”是“缓解”之意;“坐”是“定罪”之意;“榜”,名词活用作动词,张榜公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敷华,字公实。年少时很有气节,七岁时,乡里社庙中有一棵树作祟,他指挥一群儿童3将社树全

观雨 陈与义篇六
《2013届辽宁省五校高三期初联考-语文试题》

2013届辽宁省五校高三期初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维的‚名大家‛

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

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

一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杜甫得到‚诗圣‛的桂冠和普遍的尊奉主要就出于这种观念,所谓‚论诗者观其大节而已‛。同样,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所谓‚耽禅味而忘诗教,此《三百篇》之罪人矣‛。‚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宋人对王维的指摘就是典型论调。而王维的拥护者为了提升王维的地位,首先做的就是强化王维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如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的赵殿成在《王右丞诗笺注.序》中努力为王维‚陷贼‚事件辩诬,强调王维的立身大节以及其诗中‛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和‚温柔敦厚‛的一面,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这从宋人

以杜甫的‚集大成‛作为‚入圣‛的重要条件亦可见出,明代诗学的‚格调派‛也是以此推尊李、杜为‚大家‛。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其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的差距。由于重学力格调,轻自然情韵的思想在诗学传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山水短章向来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以至于清初王士祯为了抬高王维的地位,也要强调王维诗歌中的‚沉着痛快‛。

清中叶以后,以翁方纲‚肌理说‛为代表的崇尚学力的‚宗宋派‛更是逐渐占据

上风,对唐诗质实的一面的重视远胜于对其情韵的关注。在这种诗学背景下,王维显然是难以位列‚大家‛的,即使有王士祯倡导‚神韵说‛而独尊王维,仍无力颠覆诗学传统中的‚大家‛观念。在这里,王士祯明确指出以杜甫、苏轼为代表的‚长江大河‛是‚大家‛之境,以谢朓、何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澄泽灵沼‛之境是‚名家‛之境。然而,论者也普遍感到,与诸‚名家‛相比,王维有不少接近于‚大家‛标准的地方,因此,仅以‚名家‛目之似不太切当:一方面‚唐人诸体诗都臻工妙者,惟王摩诘一人‛;另一方面,王维在‚学问‛‚才力‛方面都超出侪辈。

(有删改)

1.下列对“大家”这一概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家”必须符合传统诗学批评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基本要求历代没有变化。

B.成为“大家”的首要条件是道德标准要高,即人格的高尚。

C.成为“大家”不仅要在为人行事方面崇高和磊落,更主要的还是要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D.兼容并蓄,富于学历,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

2.下列对王维被排除在“大家”之外的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维在气节、人格上不符合儒家的正统思想。

B.王维因为“陷贼”事件在大节上有亏,被后人排斥于“大家”之外。

C.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耽禅味而忘诗教”。

D.代表王维诗歌艺术成就的是山水诗,而这些诗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王维被明清诗学批评家称为“名大家”,是因为王维的文学才华介于”大家”和“名家”之间。

B.赵殿成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并说王维诗“温柔敦厚”,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C.王维被认为“大家不足”,主要原因是其诗歌表现的自然神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内容有区别。

D.客观地说,王维在很多方面是符合“大家”标准的,比如其“学问”“才力”等都超过了当时的许多诗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瑜,其先范阳人也.父钦祚,仕至殿中监,出为义州刺史。瑜性凶狡,然隽辩

骁果,骑射刀笔之长,亦称于当代.起家累为从事。天福中,授左赞善大夫。会濮郡秋稼丰衍,税籍不均,命乘使车,按察定计。既至郡,谓校簿吏胡蕴、惠鹗曰:‚余食贫久矣,室无增资,为我致意县宰,且求假贷。‛由是濮之部内五邑令长共敛钱五.

十万,私献于瑜。瑜即以书上奏,高祖览章叹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良臣也。‛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黜,擢瑜为太府少卿。 .

杜重威之镇东平也,瑜父钦祚为节度副使,及重威移镇常山,瑜乃诡计于重威,使奏己为恒州节度副使,竟代其父位。岁余,入为刑部郎中.丙午岁,父钦祚刺举义州,瑜归宁至郡。会契丹据有中夏,何建以秦州归蜀,瑜说钦祚曰:‚若不西走,当属契.

丹矣!‛厉色数谏,其父怒而不从。因其卧疾涉旬,瑜仗剑而胁之曰:‚老懦无谋,欲趋砲烙。不即为计,则死于刃下。‛父不得已而听之。时陇东屯兵扼其川路,将北趣蕃部,假途而因与郡盗酋长赵徽歃血为约,以兄事之。谓徽曰:‚西至成都,余身为相,余父为将,尔当领一大郡,能遂行乎?‛徽曰:‚诺。‛瑜虑为所卖,先致其妻孥,馆于郡中。行有期矣,徽潜召其党,伺于郊外。子夜,瑜举族行,而辎重络绎十有余里。徽之所亲,循沟浍而遁,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其党起于伏莽,断钦祚之首,贯诸长矛。平生聚蓄金币万计,皆为贼所掠,少长百口,杀之殆尽。瑜尚独战千人,矢不虚发,手无射捍,其指流血。及窘,乃夜窜山谷,落发为僧。月余,为樵人所获,絷送岐州,为侯益所杀,时年三十九岁。 .

(节选自《旧五代史〃列传十一》,略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我致意县宰,且求假贷 假:借 .

B.于是二吏五宰即时停黜 黜:罢免 .

C.瑜归宁至郡 宁:平息 .

D.为樵人所获,絷送岐州 絷:捆绑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瑜生性狡诈的一组是( )(3分)

①瑜即以书上奏 ②使奏己为恆州节度副使,竟代其父位

③不即为计,则死于刃下

④假途而因与郡盗酋长赵徽歃血为约,以兄事之

⑤先致其妻孥,馆于郡中 ⑥至马峡路隅,举燧相应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瑜工于心计,但最终却被人算计,他设计使自己成为一个清官的形象而获得高祖的称赞;为借路,他用官帽引诱利用赵徽,却反遭赵徽算计,损失惨重。

B.王瑜一生短暂却仕途顺利。他离家为官先从从事做起,天福年间获左赞善大夫一职,后受朝廷提拔为太府少卿,接着任恒州节度副使,还入朝做过刑部郎中。

C.王瑜对待父亲的态度暴露出他的无礼及凶狠的性格。他在劝说父亲西逃时,脸色严厉,父亲不悦,不愿听从,王瑜不顾父亲已卧病在床十多天,竟然拔剑相威胁。

D.王瑜骁勇果敢,擅长骑射。他在举家撤离途中遭到盗贼首领赵徽的暗算,最后只身一人与赵徽属下一千多人激战,箭无虚发,但终因寡不敌众,被盗贼所杀。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览章叹曰:“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良臣也。”(5分)

译文:

(2)行有期矣,徽潜召其党,伺于郊外。(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观雨

陈与义1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2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1陈与义:南宋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2海:暴雨。

8.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5分)

9.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白居易《观刈麦》)

(2)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诗经· 氓》)

(3)师者, 。 ,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似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着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说,‚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

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忽然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支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5分)

A.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看到装满烟斗的玻璃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嘱,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唐先生的一幅画被定为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2)小说中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请梳理小说的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6分)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老人的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名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然而,他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被一般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京城可算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平生头一次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

观雨 陈与义篇七
《2015届高三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二)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 雨

陈与义①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②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②海:暴雨。

(1) 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六州歌头·项羽庙

李 冠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橇枪,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①,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②。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

【注】 ①余耳:张耳、陈余,秦末起义将领。②掩泉扃:关上地宫之门。

(1)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楼月夜闻笛

刘 沧

南浦蒹葭疏雨后,寂寥横笛怨江楼。

思飘明月浪花白,声入碧云枫叶秋。

河汉夜阑孤雁度,潇湘水阔二妃①愁。

发寒衣湿曲初罢,露色河光生钓舟。

【注】①二妃:指传说中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死后成为湘水之神。

(1) 诗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注】 ①指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 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 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罅,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1)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1) 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汉乐府丧歌《薤露》中“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上阕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游胡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②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③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 ①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作者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摩:接近,碰到。③顾藉:顾虑和依凭。

(1)试分析“倦”“堕”两字的炼字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本诗所使用的两种突出的艺术手法并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骢 马

万 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诗中的马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这是陆游48岁在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此时他助 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和军队壮阔的生活,使他触景生情,作者于是写下这首词。

(1)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的下片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14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