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诗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山水之诗篇一
《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山水之诗篇二
《古诗词鉴赏之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之诗篇三
《清幽淡雅的山水之乐_王维山水诗代表作_山居秋暝_赏析》

第6卷第2期

2006年3月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JOURNA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

Vol.6,No.2Mar.2006

清幽淡雅的山水之乐

———王维山水诗代表作《山居秋暝》赏析

单南平

()

  摘 要:《》、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的优秀山水诗,在诗歌领域中创造了神奇而迷人的境界。

;;清幽淡雅;诗中有画  :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714(2006)02-0078-03

渲染等方面,都有着高超的艺术造诣。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了盛唐时代这类题材创作的最高成就。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在王维今存的四百余首诗中,大部分是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作品。王维所创作的山水诗篇,不仅映衬着诗人高雅、淡泊的精神境界,而且还融进了诗中有画、音韵和谐、恬淡静谧等艺术特色。《山居秋暝》是王维这一创作风格集中体现的优秀诗篇,对它的分析研究,既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又有充分的艺术价值。

二、《山居秋暝》赏析

作为唐朝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一、王维其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其父任汾州司马时迁居蒲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遂隶籍河东。王维资质聪慧,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二十岁中进士,任大乐丞,是朝廷中掌管音乐的官员。但任大乐丞不久,就因伶人私自舞黄狮子事受牵累而被贬。后张九龄执政,把王维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曾一度奉使出塞,授以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玄宗开元末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政治由清明转入昏浊。王维的思想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爱国热情也随之消退。转而选择了一条远祸自全、明哲保身的退隐道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王维一旦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清新幽静、生气盎然的山水田园使诗人的心灵找到了归宿,他的艺术生命也注入了神奇的活力,写下了许多辉煌的诗篇。王维也因此成为盛唐时代极负盛名的大诗人,并成为后世公认的唐朝诗歌中山水田园诗的集大成者。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立意构思、取景布局、烘托

收稿日期:2005-12-13

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代表作品。这首五言律诗虽然只有寥寥的40个字,但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高超的艺术技巧却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王维在隐居后期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诗中主要描绘了秋天的傍晚山中雨后的奇妙景色。诗人选择最富感染力的自然景物,以灵活多变的笔法,使这些景物交织成了一幅清新、和谐、宁静、高远的生动画面。诗人用神奇的艺术手段,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既洁净淳朴又清幽淡雅的远离尘嚣的理想境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点明季节(“秋”)、)、),同时也向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

作者简介:单南平(1962-),女,浙江东阳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第2期单南平:清幽淡雅的山水之乐———王维山水诗代表作《山居秋暝》赏析

79

读者展示了空山深林傍晚时分的美妙景象:山雨初霁,万物更新,空气爽朗。诗人以空明洁净的空山作为画幅的背景,一个“空”字,意味深长,境界全出,它把我们读者引入了一个清幽空旷而静谧的山水天地。接着,王维写下了富有动感的两联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时的镜头由远拉近,空旷的山水天地中景物渐渐明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展现的境界十分有趣: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寥寥十字,勾勒出了一个妙趣横生、情意盎然的清幽世界。这里,既有色彩的描摹,又有音响的配合,还有光线的渲染,穷。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莲动下渔舟。”笑逐着归来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最后,诗篇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结,反映了诗人对这片山水天地由衷的喜爱。《山居秋暝》一诗不仅融进了诗人真挚深沉的感情,而且还显示出了诗人高超的诗歌艺术才能。其主要艺术风格表现如下:

1、“诗中有画”的景物描摹“诗中有画”是《山居秋暝》

艺术风格与王维得天独厚的音乐修养是分不开的。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一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集异记》说王维少年时,为了想得到公主的帮助,曾化装成伶工随歧王赴公主宴,后竟因演奏琵琶新曲《郁轮袍》得到公主的赏识,夺得了解头。这些传说虽然真伪难辨,但由此可以说明王维的音乐造诣已到了出神人化的程度。由于王维拥有了深厚超凡的音乐功底,。他能。在《,,。,又有动人的音响,那,洋溢着迷人的旋律,把人。不仅如此,而且王维对音、韵、调的把握都十分精确。颔联和颈联,不仅对仗工致、格律精严,而且音韵优美、节奏和谐。其中颔联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仅构思精巧、画意盎然,而且在安排声调音韵方面更是匠心独运。如上联“月”是入声,“照”字是去声,声调由低敛趋向高放,与月光逐渐铺洒林间的景况正相合;下联前四字全为齿音,末尾“流”字是舌音,发音由细碎而圆转,令人想起泉流石上的潺潺之声。读起来韵律悠扬、朗朗上口,真可谓是神韵天成,诗国绝唱。颈联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是韵味十足、乐感优美的诗句。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又有动态的刻画;既透着静穆的情调,又有音响的渲染。既含蓄又畅达,既抒情又隽永。全诗意脉一贯、呼应联络,确实有行云流水之妙。

3、空灵清静的禅悦之境

中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诗中有画”一语源自苏轼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以后一直沿用至今。王维是唐代南宗山水画的开山鼻祖,他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擅长画人物、山水,笔意清润素淡。他的《辋川图》、《骊山

()。他一生把所有的图》等曾被奉为“神品”《玉堂词话》

捧读《山居秋暝》,我们不得不惊讶于诗人超然物外、洒脱高雅的阪依情趣。这种情趣的表现与王维所拥有的禅宗心性有很大的关系。王维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由于受母亲的影响,王维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唯弟兄俱奉佛,居常素食,不茹荤血,不衣文彩。”自从退隐后,更是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十岁左右时,他又遇到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接受了神会的南宗心要。禅宗是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在唐代众多诗人中,王维一直被人们尊为佛学修养最高的诗人,后世对其有“诗佛”之称。在《山居秋暝》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大自然澄淡恬美的静谧境界,而且还能领略到一种空灵清静的禅悦之境。在这里,诗人并非是在单纯的描摹自然山水的田园风光,而是试图要从清美的山水中营造世外桃源的氛围,想从宁静清幽的景物中表现一种任兴所之、自得其乐的情趣。在《山居秋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诗人不单只是喜欢这

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同工,曲意盎然,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王维善于以画入诗、诗画相融的这一艺术手法,在《山居秋暝》一诗中表现得尤为出色。在深山雨后、秋天傍晚的背景下,明月高照,松林一片,清泉汩汩,流于石上;竹林丛中喧笑的妇女在走动,荷花动处渔船在穿行。这不就是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吗?在这首诗中,王维以素淡朦胧作为画面的底色,以空山、秋雨、明月、青松、泉水、翠竹、莲花等多种自然淳朴的景物作为描摹对象,笔调清新,色彩匀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图。不仅如此,诗人还采用了声静相衬、画内景与画外音配合的手法,使有限的画面向无限的空间延伸;把有形无形、有声无声的情景进行了高度的契合和转换,使画面虚实互幻,情景相生,别具神韵;使诗情与画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完美的结合。

2、清新自然的优美音韵

《山居秋暝》不仅画意盎然,如果仔细体会,我们不难发现,诗中时时流动着清新自然的音乐旋律。这种独特的

80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

里的山水景物,而是把整个身心都已溶进了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已经达到了心性合一的美妙境界。《山居秋暝》使诗情和禅趣二者结合,虚实相生,更使得这首山水田园诗呈现出了特殊迷人的光环。

4、安静淳朴的生活理想

融完整的诗歌意境。它精确地捕捉景物光与色的变化、声与形的转换,通过画面的调和、音韵的协调与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神韵。以其典雅的审美理趣,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指出:“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可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其独特的神韵占领了诗歌艺术领域的审美高地。《山居秋暝》作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它以其真挚的情感、清新的画面、独特的禅趣,。:

[1][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 黄雨,等.新评唐诗三百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

[4] 霍松林,林从龙.唐诗探胜[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4.

[5] 宋广礼,刘刈.阅读和欣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是纯洁而美好的。这幅蓝图之所以如此迷人,是诗人用自己的理想加以了点化,它是诗人追求安静淳朴的生活理想的寄托。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确实如此,《山居秋暝》所选所写的景物,是诗人淳朴情感的化身。“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这些诗人信手拈来的自然景物,它们既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境烘托。在这首诗中,诗人寄慨言志,一个安静淳朴的“”,,同时也反摆脱名利,还我本真”的人生境界中,幸。毫无疑问,《山居秋暝》中的景物描绘,不仅表现了清幽淡雅的自然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清远淳朴的人格美。

总观《山居秋暝》,这是一首融理想境界与高超艺术于一体的优秀诗篇。王维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创造了浑

社,1999.

[6] 于国俊,何鸥.唐诗英华[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5.

Enjoyment0fQuiet,Beautiful,Simple,andElegantScenery

withHillsandWaters:

AnAppreciationofEveningTwilightinAutumnScenery

WhileLivinginMountains

SHANNanping

(JinhuaCollegeofProfessionandTechnology,Jinhua,Zhejiang,321007,China)

Abstract:EveningTwilightinAutumnSceneryWhileLivinginMountainsisarepresentativepoemwrittenbyWangWei,apoetinTangdynasty.Thispapertriestomakeabriefcommentonthegreatpoemaboutmountainsandwaterswithsuggestivequalityofpoetryandpaintingpleasureanddelightofdeepmeditation.

Keywords:WangWei;EveningTwilightinAutumnSceneryWhileLivinginMountains;quietandbeautiful;picturesinthepoem

(责任编辑 吴土艮)

山水之诗篇四
《诗歌之寄情山水》

山水之诗篇五
《古典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山水之诗篇六
《盛唐与中唐山水诗之比较》

盛唐与中唐山水诗之比

学 号:103940011227 姓 名:何艳艳 指导教师: 庄浩然

(单 位:甘肃省陇西县职业教育中心 748100)

【摘要】 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其中就有许多以山水为题材的优美佳作。最为突出的

是盛唐和中唐的山水诗派,盛唐的山水诗派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最为清淡宁静;中唐

的山水诗派,尤以山水田园诗著名,最为清幽孤冷。盛唐最为杰出的山水诗代表是王维和孟浩然,

中唐最为杰出的山水诗代表是韦应物和柳宗元,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抒写了各自对山水的感悟,

形成盛唐与中唐山水诗不同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盛唐 中唐 山水诗 比较

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也可有

其它的辅助母题,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为世人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一首山

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与山色,必定

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山水诗

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

诗歌风貌。谢灵运是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重要诗人,经过齐梁的演变,山水诗题材不断扩大,

风格日趋多样,直接促使了唐代山水诗创作的繁荣兴盛和山水诗派的形成。

前人在评论唐代山水诗,每以“王、孟、韦、柳”并称。“王、孟”乃是盛唐山水诗歌的代表,

以行云流水般的语气描写自然朴实而又清远深邃的山水境界著称;而中唐山水诗人“韦、柳”的诗

歌则透露出清淡高远的灵气,传达出清幽孤独而又淡远的人生意趣。本文就从山水风貌意境、艺术

风格和思想感情等方面对两个时代的山水诗做比较,尝试探索盛唐与中唐山水诗歌的不同风格特色。

1 “王、孟、韦、柳”与山水之间的关系

王维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厌恶污浊的官场,回避社会矛盾,向往回归自然。又由于从小受

到崇佛思想的熏陶,他常常将自己的身心沉浸在禅宗的精神王国中,以求超脱。他的心境极为淡泊,

不含任何杂念,所以对自然山水最神奇最微妙动人之处有一种独特的感悟。

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为入仕途积极准备。但由于没有得到权贵的援引,仕途失败,此后,他

便游历吴、越、闽、湘一带,最后归还故里,布衣终老。隐居和游历的生活,使孟浩然一生中大部

分时间都是在自然山水的陪伴下度过,每天所见无非是皎洁的月亮、幽静的竹林、奇异的花草,每

天所闻的也是溪水的汩汩、春鸟的欢鸣„„文学是现实的反映,因此他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他独自隐

居的生活中高雅闲适的情趣。

韦应物生于显赫家族,本来仕途顺利,但是渔阳颦鼓的到来惊破了他的美梦。在寄居避难的几个年头里,诗人饱尝了战乱带来的痛苦。然而,这种生活的磨砺却使他从当初如梦似幻的生活回到了实实在在的现实中,深刻地反思过去,并开始发奋读书,积极涉足仕途,但是由于主持公道却被同僚排挤,黑暗的现实使诗人深深体味到理想被毁灭的痛苦,再加上丧妻之痛,此时的山水在他眼中显得格外清新可爱,他期望通过大自然来抛开尘世所带来的干扰、喧嚣和压抑。

柳宗元由于政治上遭受的残酷打击、迫害,长期远谪荒地,被迫过着孤独寂寞的闲置生活。他面对自身难以克服的忧患,只好借山水来排遣,尽力淡化自己过于激切外露的心性。但是,他永远也摆脱不了这种悲愤,纵使他的诗歌表面闲适、自由,但是内里是苦涩的。他的乐趣是在不幸中强迫寻找的;他的闲暇,是闲散后的无所事事;他的独来独往、放声长歌,正是孤独寂寞的印证。

由此可见,山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内心的独白,是心灵的慰藉,是独立于尘世的精神生活,也是他们心灵世界的美好寄托.

2 山水风貌与意境的差异

1)空明诗境与淡远风格

在盛唐王维的山水诗中,山水风物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恬淡宁静的氛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以静态映衬动态,宛如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小曲,同时也是一副清新秀丽的山水挂画;“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用色彩大胆描绘盎然的春意,“草色绿、桃花红”,通过红绿二色的突出与夸张而跃然纸上;此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的画面,也同样体现了这种宁静、惬意的意境美。“日落江上白,朝来田地青”(《山中》)的色彩,“江上白、田地青,日落、朝来”,这种对比鲜明的山水风貌能产生丰富的遐想的空间;有“泉声咽危石,白色冷青秋。”(《过香积寺》)的构图和音响。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与王维相类,孟浩然亦十分注重诗中独特意境的营造。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描绘了一幅夏天夜晚南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如风过无痕,恬淡安逸的美景;“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题义公禅房》)以清词丽句,素描淡写,写出了空林一屋,远峰近壑,晚霞批洒,空翠迷蒙,自然幽雅的一帧诗意浓厚的山林晚晴图。又如“移舟泊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作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在白描手法下,日暮、旷野、清江、烟渚展现出秋江夜泊,乡情缭绕的情景,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孟浩然的诗作中也不乏具有豪气的佳作,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作者以浓笔泼墨的气魄绘出极具生命力的江山。这也是盛唐气象的自然呈露。

2)幽独情怀与静寂氛围

相较于盛唐王孟眼中高洁空远的山水,中唐韦柳笔下的山水更像是一袭凄清幽峭的剪影。诗中表现山水的意象多选择幽深、孤寂的景或物,因而加深了诗的静寂氛围和抒发诗人幽独情怀。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滁州西涧》),是最好的写照,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独怜”二字传达出环境的幽僻深远之景致,感伤寂

寥之情思。写出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平和恬淡的胸襟。又如《山行积雨归途始》,虽与王诗(《山居秋瞑》)同是写雨后山景,但其山却是“杂花积如雾,百卉萋已陈”,“如雾”、 “以陈”显得山景深远迷蒙,繁花被雨打风吹的清寒景调,虽同写雨后清新,但不似王诗所描绘的景象那么清晰明朗;“冰泮寒塘水渌,雨馀百草皆生。”(《三台》),百草的生机也是携着阵阵冰寒清冷。

柳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鸟不飞,人迹绝”的世界。在充满荒寒清远的画意中,诗人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意志——一位不具孤独、不怕寒冷,安然静坐的钓鱼翁。诗中隐约可见诗人高洁超脱的人格特征及被贬荒远地方的幽愤意绪。又如“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连封四州刺史》),“惊风”、“密雨”打破了山水固有的恬静印象,把人推入凄风戾雨当中,发出遮目回肠的感慨。

盛堂山水诗诗人在选择意象时显得清新、明朗、色彩鲜明,抒发诗人积极向上、闲适、恬静的心境。意境因此更加淡远和宁静。中唐山水诗从意象上比盛唐诗人所用意象显得凄冷、暗淡、色彩不鲜明,在幽静的氛围中透着幽愤的诗人情怀。 山水在四人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孟浩然心中的山水最为 “清淡”; 王维笔下的山水推崇“宁静”; 而韦应物所感的山水透出“幽清”,到柳宗元游吟的山水乃是深感“孤冷”。山水诗由盛唐时较为和谐平静,到中唐时渐转凄冷幽深,自然是由于诗人的所思所感发生了改变所致的。

3特色和思想感情的流变

山水无疑是诗人胸臆的抒发与情志的寄托,而诗人的心境也直接影响其创作的艺术风格。前人对“王孟韦柳”山水诗中微妙的思想感情与各具机抒的艺术风格都有很好的评赏。

王孟山水诗主要继承了陶、谢、山水诗的隐逸风格,恬淡自适,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休闲。王维多才多艺,不仅是诗坛健将,亦精通绘画音律,他的诗中同时融合了绘画构图的美感与音乐节奏的韵律,诗画乐浑然天成。对王维诗歌艺术风格最为鞭辟的是苏轼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瞑》在取景、设色和调度诗歌音响节奏上都能与创造意境密切配合,给人以丰富新鲜的感受,堪称诗画乐完美融合之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这类诗,虽然有空寂的感觉,但是他将禅意寄予山水的描写中,其中意境让人玩味。而禅与画的结合,将王维诗歌的艺术风貌表现淋漓尽致。同时在空寂的意境之后,还有大自然热烈喧闹、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也是作者对于生命热烈向往的意境。而孟浩然诗风则清澹婉约,恬淡孤清,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 《唐诗镜》中有曰:“孟浩然诗材虽浅窘,然语气清亮。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意。”〔z1〕山水清音,悠然清远,其文字可谓干净剔透,如出水芙蓉。“微雨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语道出,满座惊叹,皆为之搁笔。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清淡自然的意境中,表现出淡淡的思绪。这种描写山水隐逸的特点对唐宋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韦应物继承了陶渊明的山水诗风格,意境浑然淡远,语言清丽朴实,情调宁静淡泊,博得朱熹

“气象近道”〔z2〕的称誉。如在“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淡清风。绿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游溪》)中,简洁明净的画面,清丽的氛围,却传神地反映了诗人寂寞冷落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所希望的带着清寒色调的幽静境界。他继承陶渊明山水田园诗创作语言朴质、意象淡远的风格。发展了孟浩然、谢灵运诗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诗歌中表现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形成闲淡、雅致的独特风格。在意象运用上逐渐由明郎转向朦胧、淡远,在诗歌意境营造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方面更加突出诗的韵味、美感和画意。注重哲理的阐发;同时借鉴王孟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的意境由盛唐的“优美清空”逐渐转向“萧散淡冷”,带着乱离时代人们对社会动荡的感伤情调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而在中晚唐和宋代,特别受到白居易和苏轼的推重。

柳宗元的诗风较韦应物的诗风更加幽峭深邃。对此,有“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秾于间古,寄至味于淡泊”的评论(苏轼《评韩柳诗》)。柳宗元的山水诗更多地抒发了诗人个人忧伤悲凉的情怀,反映了在政治斗争失败后正直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有不少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篇。如“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体现了柳宗元诗的细致简洁,清秀自然:在恬然自适背后,也蕴涵着无限寂寞和诗人孤高的性格。借山水来抒发情感,使自然山水不仅是人欣赏的对象,而是染上强烈的情感色彩,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在王孟的山水诗中,有着一种清新活泼、和谐宁静的气氛,诗人生动的情趣、安适的态度,都融化在自得其乐的、平静满足的情调之中,纵然写孤独寂寞,也不低沉,写伤春惜花,也不凄清。韦、柳山水诗则侧重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表达了他们“利安元无”、“济生人之息”的情怀。王孟在自然山水中的那种自适自足在韦柳的诗中已很难找到,韦应物的诗歌虽然从景物到诗人精神状态都闲远、澄彻,但冷落萧疏的暗影总是或隐或现。发展至柳宗元的山水诗,在表面的淡泊、闲适、宁静之中,深深地渗透了诗人失意痛苦的感情和抑郁的情怀,处处“乐中有忧,以乐衬忧”。

在盛唐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百姓殷富,诗歌繁荣达到了顶峰。山水田园诗人用手中的笔展现眼前的景物和自我情怀,以景状物达到了融情于景,融情以物的境界。而诗人们以流畅的诗文描绘出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朴实而又深远,让人心旷神怡。这一时期山水诗的共同特征是自然、平淡、亲切而悠然神远。自然山水作为具有情感、品格的一种存在与诗人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诗人也不仅怀着寄情山水的隐逸心态,而是表现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及积极高昂的生活情趣。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样的流变,生活在中唐时期的文人们的心态也发生变化。中唐的诗人们不再有盛唐诗人的浪漫热情、进取的豪放气质及博大的胸襟抱负。严峻冷酷的现实使他们陷入苦闷与彷徨,反映到诗作上,也是以这种心态为主调。在山水诗上,也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而转为带着沉重的心思来山水中排解忧思,使山水也染上诗人的失意与无赖。诗作也更多表现出诗人冷清孤寂、清淡高远的意趣。

从总体上比较,盛唐诗充溢着理想,中唐诗则比较沉实;盛唐诗多表现诗人“兴”,中唐诗多表现诗人“意”;盛唐诗多就景抒情,中唐诗则渐多用事及议论;盛唐诗多浑朴自然,中唐诗多工秀、奇峭;盛唐诗以雄浑、清远之风为主,中唐诗则以气骨较弱,但风格甚多,富于变化。

4 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置换

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置换是王孟山水诗与韦柳山水诗的又一区别。

诗家评论常以津津乐道摩诘,诗字字入画,融自己于自然,注重自我心灵与自然界之间的深刻的契合和沟通,追求一种在自然界中发现自我,同时忘掉自我,从而达到物我同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互化的境界。如《欹湖》、《鸟鸣涧》等诗,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这样的画面是如此的优美、宁静,生趣盎然,而诗人自我,就融化消失在这诗意的画面中。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春晓》当中和谐的、相对静止的美亦是将个人融入到自然当中,与自然化为一体。诗人努力去追求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许多山水诗不见诗人的影子,却能感到他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中,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相比较而言,韦柳的诗歌更注重意绪的抒发,所以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借景抒情。"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寄全椒山中道士》)抒发了诗人遍寻友人不着的冷清寂寞之感,满山落叶更添滴滴惆怅。柳诗《江雪》描写寒江独钓的超然,曲折地反映了作者超脱的人格风貌。这些山水诗情致委婉深沉,流露出被贬漂泊的忧愤,同时显示出诗人清逸高洁的性格,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描画。“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雨后晓行独主愚溪北池》)中“偶此成宾主”一句写出了诗人将自己融于景物之中,与之互为宾主,如同朋友,静静地对视着、交流着。然而,对于主体问题,孰优孰劣,前人莫衷一是。“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左司(韦应物)高于右丞(王维)以此(清朝乔亿《剑溪说诗又编》)。但也有评论家认为,山水诗的独特性在于为景物塑造了独特的想象,赋予其独特的品格,应以“山水”作为诗歌的核心、主体,这又是推崇王孟将人这个主体化入自然这个客体,体现和谐共美的基调。若我们把此论题放入审美情趣的范畴之内,其结果反而一目了然。无论是“王孟”的诗歌还是“韦柳”的诗歌,总是诗人情感经历和生活体验的提炼与加工,山水本身是不会言语和歌唱的,没有主体的创造,便不会有风貌飞扬的万千诗歌境界。正如柳宗元所言:“美不自美,因人而彰”〔Z3〕。每一位诗人都是同时融入山水之间和将山水存于胸怀之内,再通过个人的独特艺术风格锻造,才写出属于自己的诗篇。

小结

无论是行云流水般,朴实而又清远深邃的王孟山水诗,还是透露出清淡高远的灵气,表达出幽静而又淡远的人生意趣的韦柳山水诗;无论是“江青月照人”的孟浩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字字入禅”的王维,还是“宁静淡泊”的韦应物,“自肆山水间”的柳宗元,同样的山水,由于历史时代的差异和个人遭遇的不同,自然地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山水诗”。盛唐的山水诗充分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生活情趣。诗人风格各异,尽显盛唐的山水诗气象;至中唐,政局的变化,对现实的不满,使山水诗人以山水来排解内心的沉闷。这一时期诗作风格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求宁静闲适,借山水抒发情感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25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