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雨寄情的诗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冬雨寄情的诗篇一
《绘景寄情类古诗词鉴赏题》

绘景寄情类古诗词鉴赏题

作者:余雷 戴志恒

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3年第03期

[锁定考点]

1 识记文学常识;2 理解诗句含义;3 体悟作者情感;4 表述诗词意境;5 赏析诗词语言:6 理解诗词内容;7 分析写法技巧;8 想象景物画面;9 把握景物特点等。

[新题演练]

一、曹操《观沧海》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吟咏的是什么志向?最能抒发这一志向的是哪几句? 2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对象。前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B 作者写山岛、草木、秋风都是为了写大海,写出了大海的生机勃发、变化万千的特点。

C 全诗以一个“观”字统领全篇,写了作者登山的所见所感。

D 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意境开阔。

3 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王维《使至塞上》鉴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本诗从内容看属于________诗。

2 本诗颔联既言其事,又写其景,更表其情,言“_______”“_______”之事,从“_______”和“_______”的自喻中可看出作者的抑郁之情。

3 苏轼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并对此联作简要赏析。

_______

三、杜甫《望岳》鉴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没一个“望”字,但句句向岳而望。首联写远望泰山之色——_______;颔联写近望泰山之势——_______、_________;颈联则写细望之景——云气升腾、薄暮鸟归;尾联写出极望之情——______________。

2 请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常被人们传诵,说说它蕴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文论人:本诗写于杜甫年轻时,透过本诗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年轻时有着怎样的理想?

四、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鉴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 本诗通过早春的景物____、____,与暮春的景物____相对比,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之情。

2 本诗中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 “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篇的绝妙佳句,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它所描绘的景象。 4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绝胜烟柳满皇都”。

五、《观刈麦》鉴赏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 本诗作者____,字____,号____,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动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惜”字用得非常好,请简要赏析。

4 诗歌题目是“观刈麦”,除写刈麦者之外,还写了一个拾荒者,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个“愧”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本诗紧扣“春行”,诗人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是春“水”、树上是春“_______”、空中有春“_______”,堤岸有存“_______”、春“_______”,作者最后以“_______”二字直抒胸臆,又以“_______”几个字表明景物美不肚收,诗人流连忘返。

2 有诗评家指出:中间四句闲笔太多,“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删去更好。你同意吗?说说理由。

3 “乱花渐欲迷人眼”,“乱”字应作何解释?

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本诗写的是早春。“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早莺”“新燕”说明这两种鸟刚刚从南方飞回;“没”表现了花团锦簇的情态。

B 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动态和静态的角度来描绘钱塘湖初春景色。

C 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D 全诗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七、晏殊《浣溪沙》鉴赏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作。上片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词可以看出词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常见景物,重在抒今日感伤。

2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原因之一在于情中有思。请以“夕阳西下几时回”为例作简要赏析。

3 找出本词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说说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八、苏轼《水调歌头》鉴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2 你认为本词被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写法和思想上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全篇皆是佳句,请选择其中一处作简要赏析。

4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词上片写望月寄思。幻想仙游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能表现词人美好的愿望。

C 词中用“转”“低”“照”三字,描摹随月光的流转,光影的移动,时间跟着推进,让人无眠而情生。

D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 古诗文名句默写

朱敏

[锁定考点]

冬雨寄情的诗篇二
《青少年最喜欢的诗话妙语经典_《闲语寄情》》

作者:风冷似刀

想着生命中无法割舍的情结,我终究还是提起了搁置好久笔。

总妄想着自己可以躲开尘世间纷乱的喧嚣。其实,不是想要什么至高的境界,也不是让自己显的多么清逸脱俗,只是想给自己的灵魂找个清净之所,梳理自己有关情感的所有记忆。思考一些关于爱情、关于思念、关于寂寞、关于你的细碎点滴。

心一直在想着,想着初遇时的相逢,想着分别时的苦痛,想着错过的花季,想着不可言说的轻愁。想不明白,是因为寂寞才爱的,还是,因为爱才寂寞的,我真的不明白。

一季一季的花开花逝,一夜一夜的凉月如水,我在思念中睡去,又在思念中醒来。

总想着,穿过风雨,能有一点收获,有一些释然,能看到渴望已久的彩虹,未想到,迎面而来的是,更强烈的风雨。原本,以为可以永恒的东西,在风雨过后,也尘埃落定。

想到这里,无可奈何。

总是喜欢,读委婉哀怨的诗词,喜欢守望着杨柳岸,晓月残风的凄美景色,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必强颜欢笑的取悦生活。可此时,孤单和寂寞也会像羽箭般,准确的射进我心房最柔弱的地方。

其实,我知道我只是在等待,等待你回眸时的一瞬,等待你莞叩门扉时的轻响,等待你归来时,为你拂去布满双肩的落雪。

就这样一直的等待着。

送走了冬的寂寒萧瑟,迎来了春的明媚绚丽。透过岁月的缝隙,看到了自己曾经繁华的过往,却看不清自己心伤的纹路。手中轻握着慢慢流逝的似水年华,抚拭着脸颊上被岁月轻刻的皱褶,才发现自己多么的无力,如折翼的鸟,在翅膀断裂的声中,砰然坠地。

曾在灯火阑珊处苦苦寻觅,蓦然回首,却看不见你在何处。

无助的我,仿若坠入了无尽的梦境之中。恍惚间看到,你如玉般的娴静,一袭的清雅素衣,被晚霞浸染成娇媚的红色,惟有此刻,你才在我眼前,笑靥如花!

冬雨寄情的诗篇三
《青少年最喜欢的诗话妙语经典_《冬雨》》

作者:张峰润

三伏,一身的痱子,瘙痒得心情特别地烦躁与拉长白天的日光。汗水和闷热惹得人缺氧的窒息,空调的轰鸣声给短暂的午睡都带来警惕的像在放哨。生活越来越舒适,精神却是越来越疲倦。

时光如飞逝的箭,一刹那间,电闪雷鸣下的暴风雨被缠缠绵绵的细雨替换。一身痱子的小孩,在妈妈的怀抱里进入甜美的梦乡。均匀的酣声,稚嫩的微笑,童年的纯真发挥得淋漓尽致,妈妈看得忍不住俯下嘴唇,想吻回已经失去的,不太如如今这般幸福的自己的童年。

冬雨的温柔与细腻,飘来金秋的收获与封藏。清香的菊花,瓣瓣都开得那么圆润与清爽。诱惑着视野,洗刷着心灵,喝上一杯菊花茶,定让自己把这个世界看得更分明。隔阂的人情,远不如花儿向人间至善至美的奉献。

冬雨的深沉的爱,挑逗枫叶那偷偷藏在心底的情,捧出火红如朝阳的心,虔诚的传递给翘首等待的恋人。三百六十五个最真心的祝福就在这一刻演奏出最甜蜜的乐曲。笛子的清脆,琵琶的浑厚,二胡的悠扬,竹萧的婉转,组合成婉约的江南酣畅醉人的丝竹。古朴的民风,民族的精魂,浓浓的乡音,纯纯的清茶,都在此间随冬雨播种在心田,开出的精神与文化之花,菊花的清香又迎来梅花的高雅。

冬雨,因金秋的丰盈而博大;冬雨,因菊花的含情而沉醉;冬雨,因霜儿的点缀而丰饶;冬雨,因雪花的更替而魅力;冬雨,更因梅花的吐蕊和新春的喜庆而韵味无穷,追思无穷。

一窗屋檐的雨帘,一枚红透半边天的枫叶,一朵飘逸的雪花,一叶淡雅与高洁的菊、梅花,无不都是在冬雨的滋润下更透出生命的原色,生活的调色板,爱情的圆舞曲。

冬雨寄情的诗篇四
《鉴赏诗歌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冬雨寄情的诗篇五
《冬雨(翻译小诗302)15年11月30日》

Winter Rain

冬雨

by Ximo tr: colas

西摩

The drizzle's still biting cold, stalely rattling

Nothing new the chocked plantains is dully pattering I endured in the same stance all

Endlessly repeated myself, you saw

细雨依然感觉刺骨寒冷,

老调重弹地发出淅沥声。

窒息的芭蕉单调又迟钝,

发出毫无新意的嗒嗒声。

我以相同的姿势在忍受,

不断重复着自己的一生。

Treads moving forward in a rush

Shoes in silence couldn't overstep bounds such Of the city planting in each road

The damp bones joint without end

O getting out -of -control my pain

Strikes the days rotted by flowers fallen

你看见脚步在匆忙前行,

无声的鞋子走不出四境,

走不出建在路边的城镇。

潮湿的骨节在长个不停,

唉呀,我无法抑制的疼,

侵蚀被落花腐蚀的光阴。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Cissycissymary on Nov.30, 2015

茜茜茜茜玛丽于2015年11日30日译成中文

冬雨寄情的诗篇六
《中英文古典诗歌对花的寄情比较》

冬雨寄情的诗篇七
《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寄情山水”》

寄情山水

1、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映了诗人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青春易逝的伤感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因春而起的羁旅之愁,春光老去,而“燕归人未归”,满怀落拓愁绪。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辛弃疾《西江月》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更多宋词精选内容,请访问

冬雨寄情的诗篇八
《巧填古诗寄情托意祝福》

冬雨寄情的诗篇九
《愁字入诗抒无限情怀——析论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

第!"卷#第!期中州大学学报!889年"月

##################

$%&’!"##(%’!)*+,(-.#*/#01*(201*+#+(3$4,5367-:;’!889#

愁字入诗抒无限情怀

———析论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

陈培礼

(中州大学图书馆,郑州"<88"")

在以悲愁为美的审美心态和悲情文化观照之下的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直接以愁字入诗的篇什就多不摘#要:

胜数。本文从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入手,分析、论述古人如何以同一个愁字抒发不同的情怀,表达不同的人生体验,以及为其不同的愁思所营造的缤纷斑斓之意象、因其不同的愁情所流露的纷披陆离之意绪,从而试图探寻,这种“同而不同”的创作方法所达到的人性与存在的深度,及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愁字;情怀;审美意象

中图分类号:3!8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88A>B9?<(!889)8!>88<!>8"

便是一个深具忧患意识的民族,##中华民族自商周以降,

其愁情忧思之吟唱,早在《诗经》中已经滥觞。春秋之后,尤其是汉魏六朝以来,诗词创作中逐步形成以悲愁为美的审美心态和悲情文化,其中直接以愁字入诗的篇什就多不胜数。本文试图从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入手,分析、论述古人如何以同一个愁字抒发不同的情怀,表达不同的人生体验,以及为其不同的愁思所营造的缤纷斑斓之意象,因其不同的愁情所流露的纷披陆离的意绪。从中可以看出,古典诗人“同而不同”的创作方法所达到的人性和存在的深度,直至今天仍对当代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借鉴意义。

一、抒写人之情性的深邃幽冥之境

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天人感应”思想,其显著的表现,即“情以物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种“情以物迁”的情况之一,便是人因自然而起的心理和感情上的变化、反映,或者说自然景物在特定情境下成了诗人抒遣内心情愫的触媒。“情以物迁”的另一种情况则是“物皆著我之色彩”,或可称作“物以情迁”:诗人长期郁集心底而排遣不去的情结与自然物色交流、融合,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寄托于自然之中,因而自然的风花雪月、山川名胜都成了情感的物化。

幽冥深邃的人之情性,历来是诗人们关注的对象。在抒写其神秘之境时,以“愁”字入诗,再以“情以物迁”的真情实感与手法,营造出有关“愁”的一个个鲜活生动意象,而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无尽的愁心忧绪在绿肥红瘦、雨丝风

收稿日期:!88=>?8>8!

絮的掩映之下所幻化出的动人心弦的神韵。以下我们选出较有代表性的篇章,并给以大致的区分归类,分别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关涉爱情的离情别绪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

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五代・李煜《清平乐》)

整首词写因离别相思所起的愁情,而这种愁情更渲染了难分难舍的离思。词的上片首二句和后二句之间,构成了关于愁的隐喻关系。表面看起来作为隐喻本体的“愁”似乎与象喻物“落梅”毫无关系,实则是诗人撷取刹那间的心觉,亦即它们之间“纷乱”的相似之点联想而出的。从喻体所营造的审美意象中,可以感受到了乱而又拂之不去的离愁。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

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宋・晏殊《蝶恋花》)

词的开首,即以“愁”字所造成的拟人手法,将菊、兰这两种物象主观感情化,推出一个指涉主人公情思的意象。从而,在一个庭廊之内的狭窄空间里,营造出一种忧愁得化不开的薄雾浓云。过片首句不但照应了上片首句的萧瑟秋色,还将其“轻寒”推入到西风凄厉、寒流骤至的境地,以“西风凋碧树”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忧思更加郁集、更加凄凉的意境。紧接其后的两句推出了一组意象,共同形成高远、空阔、莽苍的意境,从而烘托出深长、无奈而凄怆的情思。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作者简介:陈培礼(?@"@—),男,河南省荥阳市人,中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宋・吴文英《唐多令》)

首句凭空以“愁”字发问,然后以拆字格作答:“离人心上秋”。心与秋合成为愁,并指出其特定内涵,乃是离人的牢愁心绪。然后,以“心上秋”贯穿上片,营造出两个意象:正因为是心上之秋,亦即心头的悲愁,所以即使没有雨点的敲打、没有秋风的劲吹,芭蕉也滴嗒有声、飕飕作响;也正因为“愁”是心与秋所合成,就形成了离人反常的心态,一一都说晚来天气凉爽、有明月当头,正是适合登楼欣赏的良辰美景,而他却怕登楼,不敢登高临远,唯恐睹秋景而伤怀。上片围绕“愁”的拆字格,营造愁的意象,形成愁的意境和氛围,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中的两种意象,写尽了多少个不眠的耿耿长夜中缠绵悱恻的情思,以及爱而不得、相逢难期的无边煎熬和折磨,而且即使如此也要至死方休。从而写出了以一生相拼、坚贞不渝、刻骨铭心的

["]

爱情,可谓“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第三联

是主人公经常产生的拟想,是其心曲的自然流露,其所营造的意象“晓镜云鬓改、夜吟月光寒”,不但表现出对恋人体贴入微的思念,还不由自主地、婉曲地由对方之愁画出自己的骨销形瘦。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

对酒当歌,强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得别开生面、多姿多彩。

(二)无尽的爱恨情愁

!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宋・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稼轩此词关于情愁的描写,可谓辞令繁富而意象密集。上片除首三句是主人公反复追忆与心上人“惟将旧物表深情”(宝钗分),依依不舍地分手在桃叶渡之外,其余六句全是有关其愁的意象。“怕上层楼”,唯恐登高后止不住油然而生的怀远情绪,更加深思念之苦、回忆之愁;“十日九风雨”,以对自然风雨的夸张描写这种心愁的凄风苦雨之状;都无人管”,就连常人看来美丽的片片飞红都成了主人公愁断肠的无情之物,而且是那么自由自在无人管束;“更谁劝,啼莺声住”,承上句而递进一步,原本悦耳的莺啼反倒更成了使人心忧的无情之音。下片后五句也全是情愁的意象,“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主人公思念心上人之切之痴之执著心情的自然流露,最后三句的梦中语,主人公郁集心底之愁无可排遣,便只有迁怨于春,此乃无可宣泄之宣泄,极写愁之无奈;而春却只带愁来,不带愁去,由此把爱恨情愁推向了绵绵无尽的意绪之中。

"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清・曹雪芹"#回“红豆词”)

首句“相思血泪”与喻体“红豆”的指代意义“相思”契合;第二句中作为“愁”的象喻之物者似乎与本体毫无关系,实则一是写正因这满画楼的“春柳春花”引来了满腔相思的

,二是以赏心美景写愁,则一倍增其哀愁[$];第三句

中“风雨黄昏后”的意象,写足了主人公内心情思的风吹雨打;结尾两句中“愁”的喻象“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把这深长的情思引向绵邈隐约、悠悠不尽之境。

(三)生死以之的爱情追求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

上片的“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三句所营造的意象,可称得上以氛围胜,在渐至的暮色掩映之下,愁丝忧絮生成着氤氲着以至弥漫开来,以此描写出主人公情愁之无边无际。下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乃以形表情、以形写愁,历来为人们所引用。其所营造的人憔悴、形容瘦的意象,表达出主人公虽九死而无悔的深挚之爱。

(四)乡愁与思故怀旧之情

!

“院静厨寒睡起迟,秣陵人老看花时。城连晓雨枯陵树,红带春潮坏殿基。!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愁乱如丝。不知烟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谁?”(清・孔尚任《鹧鸪天》)

下片前三句以了乱如丝总写乡愁,后两句则是具体的描写。“不知烟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谁?”以失巢的燕子自喻,描写出主人公在烟水迷茫的异乡无所凭藉、无所依归的情状,以外在的迷茫衬托出内心的更加迷茫,从而形象而又深刻地表达出幽远的乡关之思、客居之愁。

"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诗的前两联一连营造了四种意象:暝濛山色之中的猿啼,夜幕下江流的湍急,风吹两岸树叶的鸣响,月光照射下的孤舟,声色动静俱全,共同烘托出一种孤凄萧瑟悲凉的意境,表现出思故怀旧的黯然神伤,氤氲着乡魂的愁思。

二、探寻生命体验的广阔无垠空间

人只要存在着,便无法摆脱存在的矛盾与悖论,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理想与现实、内在与外在总是处在永恒的冲突、错位及悖谬之中,一个矛盾解决了又会进入另一种困境,这种状况在根本上总是不能被消除。人类的这种生存困境,为生命体验提供了广阔无垠的空间,造成了生命情感的极其复杂内涵。

生命体验和生命情感,同样历来是诗人们关注的对象。在探寻其复杂内涵时,以“愁”字入诗,同样以“情以物迁”或的情感和手法,加之以典故的运用,营造出诸多表达人生惆怅、黍离之悲、身世之感、家国之痛、英雄失意、天涯沦落等等生命体验的审美意象,抒写出生命情感的丰富、

・&%・

“断肠片片飞红,《红楼梦》“春愁”《凤栖梧》“物以情迁”

生动和复杂。

(一)生命困惑和人生惆怅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

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五代・李璟《浣溪沙》)

整个上片营造了一组意象,以韶光及韶光中美的憔悴,隐喻主人公美丽年轻的生命也与它们一起憔悴。其愁思的关注之点不仅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超越有限、齐视万物,一切美好事物的憔悴都能引起她深刻的同情和关怀。上片的愁思与下片遥远的思念映衬,流露出悲韶光易逝、哀两情之生离、叹人生如梦如烟的伤幽意绪。

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青年时代即在家乡组织抗金义军,以后在历年的地方官吏任中政绩卓著,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恢复失地,但均未被采纳。报国无门、恢复无望,使他常常处于忧国忧民的愁苦郁闷之中,终至忧愤而殁。上片“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意象,真可谓“物皆著我之色彩”,仿佛因己之愁,感染得玉簪螺髻般的远山也愁苦不已。紧承其后的接连七句,在愁的意绪里流露出英雄心事无人可解的失意之情。下片“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五代・冯延巳《蝶恋花》)

上片以直抒胸臆的写法,以醉和瘦表达出感伤的心绪。下片“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则以静写思、借景抒愁。但百思而不解:为什么这种愁肠忧心年年如此呢?于是只好向河畔青草、堤上翠柳发出得不到回答、无可求解的疑问。“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一发问的意象,深刻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生命困惑感和人生惆怅,表明其愁思不仅限于自身命运,还包含着对生命和人生的叩问与思索。

(二)壮志难酬与英雄失意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大诗人李白一生生性潇洒,同时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和“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心壮志,在仕途上孜孜以求。但现实的困蹇和性格的不羁、旷达,使他常常处于一种难以排遣的痛苦之中,也使他的创作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存在着梦境与清醒的对立,本诗便是最能表现这种冲突和对立的名篇之一。全诗的每一意义层次或每一联之间都形成大起伏、大跌宕,没有任何形象上的必然联系,而只有神韵和意义间的微妙交接。这种跳跃结构,其形象或巉岩兀立、或平湖秋月、或江河落天,体现了李白的天才大手笔。其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更是从“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高昂情绪和壮志凌云中一落万丈,以极奇特又极易理解的“抽刀断水”意象,比喻“举杯销愁”,以水与愁的对举形成叠印,使人感到愁似流水般地无尽无休。最后一联“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试图以不羁的放浪形骸来摆脱内心苦闷,从遁世的消极想法之意象,以形表情,极写诗人挥斥不尽的愁苦和愤世之情。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

・%$・

如此”三句中,典故成为意象的一部分,从而表明诗人忧愁的对象乃是风雨飘摇中的国势,无望地叹息随着时光的飞逝树都长粗了十围,而昼思夜想的王师北伐却不见一丁点儿动静。

(三)沦落天涯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李清照《声声慢》)

全词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说明以上描写的情景不是“愁”所能涵括、所能说尽的,同时说明也只有愁才能表其意于万一。那么,词人究竟抒写了什么样的愁情忧绪而至如此难说呢,我们且就其营造的意象一一看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漫无目的地、不着边际地,在冷冷清清的环境里寻找什么呢?也许,是在寻觅“常记

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那少女时代的记忆;也许,是在

寻找昔日荡过的秋千、抚过的琴瑟;也许,是在寻觅两情相悦相知的亲人,总之,国破而南渡之前,她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时光值得去追寻,去回忆。然而这温馨的一切,都永远地消失在愁云惨雾里。所以这种寻觅才显得那样怅惘和茫然无之。“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伤心得不能自已之时,却听得大雁唳空,而这大雁正是从北方的故国飞来之雁,也

正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亦即她和丈夫爱情信使之

雁,因而使得她不由得翻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下片前八句都是有关这种“天涯沦落”的愁极而绵绵无尽的意象,勿庸赘述。通观全词,我们始知“那种茕独栖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

牙根咽下。”

[$](四)黍离之悲和怀古伤今之情

!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诗的前两联,即以愁字开篇,以“物以情迁”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愁情悲思弥漫万里的氛围。第三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的意象,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交融;历史寓现实于其中,而现实中又显现着历史;而且两种时空

仿佛可以相互转换,在诗人因愁思而走神儿的一刹那,恍若夕照中鸟儿落下之处乃秦时的绿芜,恍若蝉鸣于汉代的秋叶。由此,历史的沧桑感在这里生成、凝聚、蓄势待发。紧接着的最后一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把这种凝重的历史感抒发为黍离之悲:故国依旧渭水东流,而秦汉前朝的文治武功、英雄豪杰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浓厚的苍凉感油然而生。

“六朝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

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泣。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元・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

约隐现的青草碧树……。而下片则以景写意“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此处之愁,一是作为“丝雨”的象喻之物,二是与“梦”对举,共同衬映出如梦如幻的美景,从而抒写出美景中闲适的意绪,———“宝帘闲挂小银钩”,着一“闲”字则情趣顿出。

%#“曲阑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柳花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句。”(清・吴藻《苏幕遮》)

整首词象一幅春天的大写意:早春来去匆匆的步履,仲春的绿肥红瘦,暮春的柳花飞萍叶聚梅子黄时雨。将这些渲染而出后犹嫌不足,还要加上些人物的活动:“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句”,也就是说其中的“愁”字,不本词是生活在元朝后期的萨都剌在登临金陵山水时怀古伤今,对满目疮痍、日薄西山的元帝国发出的一曲幻灭、凄凉和无奈的挽歌。词的上片开头六句,劈头便流露出深沉激越的痛惜哀悼之情;接下来五句的意象,全部从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乌衣巷》、《石头城》点化而来,于沉郁的历史沧桑感之中透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换头处接连四句,以愁字入词,以急促的三字短句,表达出更加无奈的愁思、更形激越的怀古伤今之情,仿佛想以急切的诉说来指陈转瞬兴亡的深刻历史教训。在作者悽怆和愁思深长的意绪笼罩之下,山河为之变色、面目全非:“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季节因之转换:“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泣”。

三、化愁为美的不同意蕴、别样表达

正如本文前面所述,中国自春秋以后尤其是汉魏六朝以来,诗词创作中逐步形成以悲愁为美的审美心态。其中直接以愁字入诗的篇什,除了上述抒写人之情性的深邃之境、探寻生命体验的广阔空间者外,还有一些表达了化愁为美的不同意蕴,以愁衬托、映现出别样的意绪和情景。以下选出较有代表性的篇章,加以析论。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宋・晏殊《踏莎行》)

整个上片和下片换头处三句,好象是一幅细细描绘晚春美景的工笔画。观赏之中,仿佛可以感觉到其诗情画意汩汩而出,流泻于笔端。在这里,“愁”只是作为观察者、描摹者的一种思绪,或者说是一种对于美的观照之情绪,轻轻地,象梦一般地追逐着炉香的游丝。而后,主人公在美的陶醉下悄然入梦,又和着几许淡淡的失意醒来。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宋・秦观《浣溪沙》)

上片写景,在仲春的淡淡寒意中登上小楼,但这不是独上高楼、伫倚危楼式的登高怀远,而是观赏可爱的晓阴中画屏般的幽美:淡淡的烟霭、依稀发出潺潺之声的流水,以及绰

过是描绘者春日读词的体会和印象而已。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首三句所写为初秋之景,其中虽有“残”和“秋”的字样,但未见萧索、未见凄凉,倒有一种轻盈的美的气息。紧接着的三句为我们描绘了想象中的美丽画图:一轮明月之光充盈着闺阁之地“西楼”,其清辉映现出闺中相思之人,当听得雁阵飞过,便不由得联想起云天之外那人的爱心和情思,似托大雁捎来。其意象之中似乎只有美,只有爱之期许的满足。以此看,下片中无计可消除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其实是爱情之缠绵、相思之幽曲婉转,以致悠悠深窅、绵绵不绝,以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代诗论家曾经论道:“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若举步换影,文人才子之能事,何足为

奇,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

本文以上所述,在中

国古典诗词中以同一愁字营造丰富生动且个性迥异的审美意象,从而抒发无限的情怀,正是这一诗论的绝好说明。这一文学现象和语言现象,似应引起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探讨的足够重视。参考文献:

["]〔明〕王夫之#姜斋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潄玉集注#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潄玉集

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文

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清〕薛雪#一瓢诗话[(]#北京: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王玖)

・’’・

愁字入诗抒无限情怀——析论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愁寄情的审美意象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陈培礼

中州大学,图书馆,郑州,450044中州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2007,24(2)0次

参考文献(5条)

1.王夫之 姜斋诗话 1963

2.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9633.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9634.梁启超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19925.薛雪 一瓢诗话 1979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 孙艳侠 简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象 -时代文学2009,""(8)

"审美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主体独特的审美创造之后物化而成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中国古典诗词贵在讲究"含蓄蕴藉",要求以简短凝练的字词概括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力图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纳兰性德在其词中创造了"梦"、"鸿雁"、"月"、等诸多意象,借此深入细致的描写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使自己的愁情和感伤在词中得以充分、完美的展现出来,使得纳兰词中的每一个"愁"字,都暗含有一种新颖独特的意境.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1日

冬雨寄情的诗篇十
《寄情三峡的著名诗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9859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