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二阅读答案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送魏二阅读答案篇一
《送魏二阅读答案》

送魏二阅读答案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1分)

(2)三、四两句诗,陆时雍《诗镜总论》云:“昌龄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2分)

参考答案:

5、(1)橘柚香。 (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6、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宽容忍让,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送魏二阅读答案篇二
《2010高考真题诗歌鉴赏附答案》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10年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②③①

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10年北京卷)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参考答案:

(1)(3分) A

(2)(4分)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0年上海秋季卷)

(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越调] 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

14.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15.B

16.化用了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值了,而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10年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考查类型:分片赏鉴主旨。

(10年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①②②①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译文: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10年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

送魏二阅读答案篇三
《2010年江苏高考 语文卷 诗歌鉴赏题 送魏二》

2010年江苏高考 语文卷 诗歌鉴赏题 详解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的《雨铃霖》中直抒离别之情的两个句子。

2、一、二句中的“醉别”“江风引雨”表现了惜别之情,请作具体的说明。

3、三、四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说明。

【赏析一】

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亿”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周啸天)

【赏析二】

这首七绝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被贬龙标尉时所作。

自己贬官远方,又与友朋分别,心情可想而知,但这首诗写得含而不露,“有余蕴”。

一句,“醉别”,叙事,写出酒浓情深,尽醉为欢,却要分别,隐含着朋友、知己难以说完的离情,透着一份感伤,真是“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这份情感在诗中并没有明点。而一个“别”字精确地点明了诗题;“江楼”,记地,是宴别的地点;而且又是橘柚淡淡飘香的秋季。

二句,是写友朋离开江楼,送友人上船的情景。写法上是寓情于景: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江风吹雨,雨入船中,给人自然是一种凉意。诗中的“凉”字,虽然是一种身体的感觉,何尝不是心理的感受?这就把在饯别宴饮中的依依惜别和贬谪中的失意两种情感,在这种暗淡的秋风秋雨的景色中呈现出来。再加上一个“引”字写得很生动,它与“入”字相呼应,给人一种不疾不徐,飒然而至的感觉,真可谓善状秋风秋雨的特点。

后两句,诗人在写法上又很具特色。我们先看王昌龄的另外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是王昌龄为江宁(今南京)丞时,送他的朋友辛渐取道扬州,北上洛阳。头两句是写昨夜在芙蓉楼上为朋友饯别,第二天清晨在江边送别的情景。因为朋友回到洛阳,即可与亲人团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江畔空望江水逝去。所以后两句自然引发临别的叮咛,这里,“玉壶”比喻高洁清白的品质,六朝诗人鲍照就有“清如玉冰壶”句。这里诗人拜托朋友带去自己依然冰清玉洁的坚持操守的信念。这里的蕴涵,一方面,比比任何对友朋的思念更来得深情。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此时诗人的情绪与境况远不是写《送魏二》诗时的心境。

通常绝句送别诗的写法,往往后两句应归结到祝愿、叮咛、惜别之情。最有代表性的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王昌龄在这首诗中,打破这种写法,推开眼前的情与景,借助想象,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者虚拟了一个境界:诗人想到的是在于朋友分别后,朋友在遥远的潇湘之上,愁听猿猴清幽的啼声,就连梦中也无法排除。末字一个“长”字状猿声相当生动,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种虚拟的情景的展示,更能表达友朋行旅中在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同时也就把自己对友朋的留恋一并倾吐出来。

以这种虚拟手法来抒写心情,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代之为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

送魏二阅读答案篇四
《送魏二》

送魏二阅读答案篇五
《送魏二》

送魏二阅读答案篇六
《古文阅读参考答案》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还有 “双关”手法,如 “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 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 “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景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在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安然的宿在梧桐之上。

答案:A

解析:客观题的B、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解析:主观题的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

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福建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分)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

【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考查类型:炼字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送魏二阅读答案篇七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百天【34】(含答案解析)》

阅读一百天34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点明送别的季节的词语是“ ”。通过写景烘托了诗人 的心情。

2.请作具体分析三、四两句诗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

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3.下列加点字加点词语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选贤与能 遂与外人间隔 B独子其子 率妻子邑人 ....

C寻向所志 寻病终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矜、寡、孤、独 ② 货恶其弃于地也 ..

③ 悉如外人 ④ 便要还家 ..

⑤ 男有分,女有归 ⑥ 遂与外人间隔 ...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

6.(乙)文中理想大同的社会好在 _ 、 、 这几个方面。

7.请举例说明“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为我唱首歌吧„„

〔 英〕 安德里安

①柔和的阳光暖洋洋地洒进小小的病室,绿色的藤蔓爬上窗合,探头探脑地打量着病室里的7个

孩子。

②在伦敦儿童医院,这7个小病人,除伊丽莎白外,全都患了不治之症。

③伊丽莎白热爱音乐,热爱唱歌,她的歌声圆润舒缓,婉转动听。但她耳朵后面做了一个复杂的

手术,一个月后听力就会完全消失,再也听不见任何声音了,这将使酷爱音乐的她前景更加悲惨。不

过,在伙伴们面前,她从不哎声叹气,只是当她以为没有人看见她时,沉默的泪水偶尔才会渐渐地、

渐渐地充满两眼,扑簌簌【注】地流在苍白的脸蛋儿上。

④伙伴们为伊丽莎白的境况焦急不安,他们决定做一些事情使她快活。一天傍晚.孩子们带著一

个秘密去见他们喜欢的朋友——护士柯尔比。

⑤“你们想为伊丽莎白举办11岁生日音乐会?还有3周的时间,来得及吗?”

⑥这时候,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

⑦柯尔比找到了全是最著名的音乐辅导老师玛丽,玛丽老师感动地说:“我去,我去!”

⑧在玛丽老师娴熟的指导下,孩子们每天练习唱歌,当然是在伊丽莎白接受治疗的时候。正是不

可思议,仅仅3周的时间,柯尔比和玛丽老师就把6个快要死去的孩子组成了一支优秀的合唱队,尽

管他们中没有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

⑨同样出色的是,这个秘密的保守十分成功,在伊丽莎白生日的这天下午,当她坐在一辆手摇车

里,被推进医院的礼堂时,她的惊奇显而易见,激动使她苍白,漂亮的面庞长的绯红。她身体前倾,

一动不动,聚精会种地听着。

⑩尽管我们都坐在离舞台仅3米远的地方,却仍然难以清楚地看见每一个孩子的面孔,因为泪水

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但是,我们能后毫不费力地听见他们的歌唱。在演唱开始前,柯尔比告诉孩子们:

“你们知道吗》伊丽莎白的听力已经非常非常的微弱,因此,你们必须尽力大声唱。”音乐会获得了

极大成功。伊丽莎白欣喜若狂,一阵浓浓的、娇美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

的光彩。她大声说:“这是我最最快乐、最最快乐的生日!”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

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我们这些人的心都快碎了。这是我有生以来从未听过,也从不希望在听到的无比动人的音乐。即使到

了今天,倘若我闭上眼睛,仍然能够听见那每一个震撼人心的音符。

6副幼稚的歌喉已经静默多年,那6名合唱队的成员正在地下安睡长眠,但伊丽莎白

记忆的耳朵里,至今仍然能够听见那6个幼稚的声音。这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

【注】扑簌簌(sù),形容掉眼泪的样子。

8.因为什么事让伊丽莎白“快活”?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从中看出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9.赏析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l)她看见了孩子们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被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 ..

(2)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

....

10.伊丽莎白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③⑾两段中描写伊丽莎白的外貌语句具体分析。

11.理解“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12.第⑩ 段中“因为泪水遮住了我们的视线”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1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一定有自己感触,清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

(二)说明文阅读

①2011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昆虫学家希恩等人通过全球顶级学术杂志《科学》,向全世

界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和人类一样,纸巢蜂能够认识同伴的脸孔!

②在自然界,数只纸巢蜂的蜂后时常共同建立巢穴,它们通过比武来确定各自在巢穴中的地位。

此时,纸巢蜂必须要记住那些比试过的同伴,以避免反复争斗。为确定它们确实是依靠记忆同伴的面

容来对此进行分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有岔路的带电迷宫,一边是没有电的安全区,另一边则为通电道路,岔路用纸质的蜂脸图片作为路标。试验结果显示,纸巢蜂能够识别这种路标,当代表“有电”的蜂脸出现时,纸巢蜂都会避开这条路,并选择走向“没电”的蜂脸道路。

③其实不仅是纸巢蜂,蚂蚁中有一种厚结猛蚁也能互相识别,并且认得巢穴中的每一个成员。不

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成员比较少的群体中,如果蚁巢成员数量太多,它们就认不过来啦。过去,如

果昆虫稍微表现出学习或者智力倾向,满脸严肃的专家们立刻就会纠正说这是一种本能。因为,昆虫

的大脑好比针尖大小,和我们的人脑相差太远。“15年前,如果有人说昆虫能够识别同伴的面容,

肯定被认为是疯了!”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拉尔斯教授这样评价道。

④无独有偶,2010年10月,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行为学家奥若瑞等人训练蜜蜂分辨方向也取得了

成功。他们也使用分叉的迷宫来做实验,并将绘制有位置的简单图像展示给蜜蜂,蜜蜂只有飞到正确

送魏二阅读答案篇八
《保送试题及答案)》

济南外国语学校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10.9)

本试卷满分12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卷 (30分)

一、(18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劲挺拔(jìn) 应声而落 (yìng) 卓尔不群(zhuó) 屡见不鲜(xiān) ....B.半身不遂(suí) 予以重创 (chuāng) 着手成春(zhuó) 振翮高飞(hé) ....C.踟蹰不前(zhí) 靡靡之音(mǐ) 成果累累 (lěi) 图穷匕见(xiàn) ......D.徇私舞弊(xùn) 怏怏不乐(yàng) 庇佑子孙(bì) 期期艾艾(jī) ......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声名鹊起 鞭辟入里 坐收渔利 前倨后恭 B.两全齐美 甘之如饴 礼尚往来 变本加厉 C.美伦美奂 座无虚席 至死不渝 贸然从事 D.交口称誉 断壁残桓 应急预案 商界巨擘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 ,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⑵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 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 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 很难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⑶“六部委”联合开展环保专项 行动,要求建立各级政府负责的环保工作责任制,对工作不力的部门要通报批评,责令限期 。

A. 不齿 不过/也 整治/整顿 B.不耻 不过/也 整理/整改 C. 不齿 但/而 整治/整改 D. 不耻 但/而 整理/整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新疆青河县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草原文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每年夏天,前往游览观光的中外客人及考古探密的学者不绝如缕。 ....B.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涉及“三鹿”等多家知名品牌的毒奶粉事件,其影响和后果耸人听闻。....C.虽然有数百篇小小说佳作被选入多种珍藏版,并进入语文教材,但真正可能被写进文学史的却实属凤毛麟角。 ....D.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而且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 B.记者赶到被打民工住处——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李村,看到10余名民工后背有多处条状血痕,而伤势较重的民工童祖胜正在西安市长安医院治疗。

C.在一个崇尚无纸化的时代里,网络出版商发现,平面媒体的存在有助于加强网络媒体的可信度。

D.圣伯纳犬原产于瑞士,是一种救援犬,它体型硕大、性格温顺,用于地震、火灾、野外工作等意外灾害,具有献身精神。

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豪放派,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豪放派词作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豪迈奔放。

B.“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孟浩然、骆宾王。

C.《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章回小说,全书共120回,前80回是清代曹雪芹所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

D. 曹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等。《雷雨》一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三十年的爱恨纠葛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纠正,匡正。 .B.代立践南面 .

践:实践。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秦 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 征:(被)征召。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汤武非受命,乃弒也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何者?上下之分也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

C.固之征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谨拜表以闻 ..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辨论水平的高下,就以不吃马肝不能算不知道肉的美味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第二卷 (90分)

三、(22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⑵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⑶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⑷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12、名句默写(8分)

⑴弦弦掩抑声声思, 。 ,说尽心中无限事。 ⑵其志洁, ;其行廉, 。

⑶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

⑷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⑸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夕。

⑹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 。 ⑻退而论书策, , 。 13、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4分)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2分)

四、(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地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蛰了我了,连忙把它撇到窗外。

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蛰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蛰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致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蛰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做尘埃了。我和它,两败俱伤。

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我错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地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并没有用镊子,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拔了针,进了洗手间,站在水龙头下,用冷水冲击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一会又涂抗炎药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的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

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未有过的柔情。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14、根据文意,说说“我”对黑夜有着怎样的“柔情”。(6分)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⑴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

⑵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

16、为什么说“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4分)

17、第四段中,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自己被疼痛折磨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五、作文(50分)

以“本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送魏二阅读答案篇九
《2014年中考语文古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一四》

2014年中考语文古文阅读理解及答案一四

(一)齐有甄彬者,有器业①。尝以一束苎②,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③,不记录。檀越④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⑤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二)公孙仪⑥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⑦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注释】①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②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③遽:匆忙。④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的信众。⑤郫:pí,地名,今四川境内。⑥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⑦下人:迁就他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原创)

A.近有人以金质钱(抵押)B.五月披羊裘负薪(背) C.枉于法,则免于相(避免)D.其弟子谏曰(规劝)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原创)

A.故不复以此诫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彬后为郫令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足肤皲裂而不知

D.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虽杀臣,不能绝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原创)

①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

②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22.甄彬和公孙仪都不贪财,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4分)(原创)

23.阅读下面这首股市,完成(1)(2)两小题。(5分)(原创)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江风引雨入舟凉"中的"凉"字写出了当时怎样的情景特点?(2分)

(2)诗的三、四两句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写"送别",且景中有情,但手法上各有侧重。请对此作比较赏析。(3分)

阅读理解答案:

19.C(3分) 20.BD(4分)

21. ①和尚就用一半金子给他作为酬谢,两个人推辞往复了十多

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2分)

②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的道理。(2分)

22. 甄彬赎回的苎麻中有他人遗金且别人不知,他却坚决送回并不收酬金,可见其是独善其身式的不贪。公孙仪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会有失公正,可见他是清醒自律式的不贪。(4分)

23.(1)“凉”字既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也写出了别离的伤感和凄凉。(2分)

(2)两者对送别情状的写法有虚实的不同。王昌龄的诗虚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的情状,以此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感伤。李白的诗实写送别时诗人凭栏目送友人所乘船孑然远逝,心中怅然若失的情状,以此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之情。(3分)

送魏二阅读答案篇十
《答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1.本试卷分I、II两卷,总分15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2.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卡上,力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3.本试卷根据新课标题型命制,考查范围为《论语》选读。

命题人:贾清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

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1)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①

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2)“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鲤之邑宰。蒉聩乃与孔鲤作乱,谋入孔鲤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鲤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3)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鲤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鲤?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冠雄鸡,佩豭豚:头戴雄鸡似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亡人太子之子辄在 亡:死亡

B.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狱:诉讼案件

C.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造:往、到

D.宽以正,可以比众 比:使„„亲近

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子路“好勇力,志伉直”的一组是 ( )

①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②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③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④食其食者不避春难。

⑤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⑥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路喜欢逞勇斗力,性格直率,曾经欺凌过孔子,孔子没有跟他计较,而是用礼乐诱导他。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

B.孔子很赞赏子路判决诉讼案件的能力,认为他有仁德,可以管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的赋税。

C.子路出任蒲邑大夫,向孔子辞别时,孔子告诫他“恭以敬”“宽以正”“恭正以静”来治理蒲邑。

D.卫出公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采邑之宰,蒉聩联合孔悝作乱。子羔劝子路离去,他没有听从,最后被蒉聩手下的人杀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3分)

(2)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4分)

(3)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10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8、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9、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10、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三)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是为过也。

2、 ,则远怨矣。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4、 ,不知其可也。

5、岁寒, 。

6、 ,于我如浮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5题。

沉默的子弹

周海亮

不过一束光,他就知道,生命不再属于自己。

光暗淡,微弱,灰白,转瞬即逝。他正掬一捧水,水送至嘴边,光悄悄划过他的眼睛。他愣住,呆住,僵住,冻住,不敢蹲下,不敢趴下,不敢逃走,甚至,不敢呼吸。他知道那是瞄准镜反射的光芒。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冷酷并且精确。

他能够想像瞄准镜后面的眼睛。眼睛扣上瞄准镜,他的眉心即刻与十字中心完美地重叠。现在,草丛间隐藏的狙击手随时可以将手指轻轻一勾,让他在瞬间死去。

甚至来不及挣扎,来不及惨叫。甚至来不及颤抖或者抽搐。他似乎看见子弹从草丛里蹿出,冲开稀薄的空气,螺旋状飞行,将他的眉心刺出一个圆圆的小孔。小孔散出淡淡的青烟,一缕金黄的阳光从小孔里灵巧地穿过,然后,照上枪手仍然冷峻的脸。

恐惧排山倒海,将他吞噬。他弯着腰,不敢动。

其实他有两个选择:其一,他一个鱼跃,扑向并且抓起旁边的步枪。填满子弹的步枪被扔在两米以外,两米距离,半秒钟足矣。其二,他一个侧翻,滚向并且逃向与步枪相反的方向。那里有一个茂盛的灌木丛,那些灌木或许可以救他。可是他没有动。他权衡很久,终于放弃。他知道不可能成功——他知道草丛里的狙击手绝不会给他任何机会——这样的距离,瞎子也不会射偏.

他在丛林里度过半个多月。半个多月时间里,他连睡觉都睁着眼睛。每一秒钟他都高度警觉和戒备,头盔压得很低,手指扣紧扳机。他趴在河边的灌木丛里观察很久,直到确信这里就像自家院子一样安全。然后他走出来,缷掉步枪,缷掉干粮,缷掉水壶,缷掉头盔。他需要喝点水,吃点干粮。他需要让他的呼吸变得轻松。他需要让他的心脏正常跳动。他需要将紧崩的神经,放松片刻。 于是他成为靶子,成为羊,成为猪,成为死去的士兵。百发百中的步枪近在咫尺,此时却更显多余和滑稽。是的他仍然是兵,只不过他是死去的兵。暂时还活着的死去的兵。这想法令他绝望和悲伤。

他不知道他们对峙了多久。一分钟?一小时?还是一个下午?他弓着身体,捧着两手,如同在向看不见的敌人讨求一片饼干或者一颗子弹。当死亡被无限抻长,当死亡带来的恐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9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