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寻南该常山道人隐居赏析

| 诗词鉴赏 |

【www.guakaob.com--诗词鉴赏】

刘长卿寻南该常山道人隐居赏析篇一
《【2014全国大纲卷语文古诗文鉴赏】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刘长卿寻南该常山道人隐居赏析篇二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2014年高考语文大纲卷诗歌鉴赏》

刘长卿寻南该常山道人隐居赏析篇三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寻南该常山道人隐居赏析篇四
《2014年高考各省市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集析》

2014年高考各省市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集析

新课标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②③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的能力。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

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新课标全国卷2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 之事;而客舍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次为D级。解答本诗,要从思

己的惆怅之情。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为D级。解答

象,其感情应该是愉悦的。再次,要知人论世,要看注释,从对韦庄的注释中就能分析出其漂泊之意。

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先介绍一下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 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给我们的感受。

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 、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恬静优美 、恬淡闲适、瑰丽情新、安谧美好、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

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这道题的命脉。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

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炼字。炼字题考查方向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的使用,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此题中,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诗歌赏析】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

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过雨”,刷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线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答案:出自《论语》(或《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解析:本题是江西诗歌鉴赏回归教材命题思路的延续。考查学生对先秦诸子作品的熟悉程度,同时《论语》也是名著阅读的内容。这篇文章是孔子与学生述志,表现孔子的政治理想。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者: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

人生态度之旷达,之乐观。

山东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②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此题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 ” “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

刘长卿寻南该常山道人隐居赏析篇五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寻南该常山道人隐居赏析篇六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作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韵译】:

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

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

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

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

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

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评析】:

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刘长卿寻南该常山道人隐居赏析篇七
《诗歌鉴赏2015高新贺》

刘长卿寻南该常山道人隐居赏析篇八
《2014年高考全国卷试卷解析+试题精讲》

2014年高考全国卷试卷分析

总评:

自2012年起,使用大纲卷的省区已经在逐渐减少,到了2013年,仍然使用大纲卷的仅剩广西一省,而2014年,同样只有广西一个省在使用。本套题,从题型设置来看,在文言阅读,诗歌鉴赏,默写和语言运用上都有了一定改变,改变方向和新课标卷一致,从难度来看,与近三年来的大纲卷难度保持一致。

逐题解析:

一、 基础题(12分 4题

基础题板块历年来都是稳定的风格,该板块题型从09年期题型没有任何变

化,都是考察:字音字形、成语、病句以及语序连贯题。基础版块既然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本套试卷基础题设题常规,结构稳定,难度不大。

第一题是考察字音字形,A选项 “系鞋带”的“系”应为“jì”,该词是日常熟语,发现其错误难度不大;C 项,“按捺不住”的“捺”应为“nà”,这是考生最容易混淆的一项,“捺”字平时就常被误读,这里要注意和正确选项B的对比;D项,“纵横捭阖”的“捭”应为“bǎi”,改成语备考时会被提及,也在《六国论》中出现,因此难度不大。

第二题考察成语使用,这题分表考察了盖棺论定、敝帚自珍、叹为观止、风声鹤唳四个成语,其中学生会觉得陌生,易错的只有“敝帚自珍”一词,不过成语题使用排除法,一个陌生词不影响答题。本题中A选项,“盖棺论定”的意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B选项,“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C选项,“风声鹤唳”意为“唳:鹤鸣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D选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第三题考察的是病句判断,本题设题常规,难度不大。A选项“发生”与“案情”是明显的搭配不当,学生容易判断;B选项“火车每当”语序不当,错误也很明显,因此不易出错;C选项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在“正”的后面加上“经历”。本题设置的语病类型是常考类型,难度不大。

第四题考察连贯题,本题可以通过先观察选项,在对比语句,并用排除法破题。根据观察选项,可以先对比③⑤两项。③句说明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对比,⑤句谈的是网络在文字图像等内容方面的特点;因此这里应该是③句在前,故可排除AB选项,而③句的后面必须紧跟⑥,可以排除D选项。

二、 现代文阅读(9分 3题 难度

2014年大纲卷与2013年相比,现代文阅读回归社科类文本阅读,不同于13年大纲卷的自然科学来文本,文本选自方拥的《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从历史哲学方面展开,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进行评讲。难度就2013年来说稍大,但是设题上来说,仍然是考察文章内容概括,信息筛选以及合理推断的能力。

第五题考察的是对文本中固定文段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本题虽然题干没有出现“根据一、二自然段内容”但是,选项却确确实实是对应到前两段来对比的。本题ABC选项能从文中找到对应内容,D选项“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与原文: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原物”不

等于“建筑物”。不符,是明显的偷换概念。难度不大。

第六题是必考的信息筛选题,是必考题,需要学生在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这里B选项“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与原文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所描述的不符,原文只证明中国古代不缺乏石材,不能说明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所用石材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加工场。是明显的混淆范围错误。

第七题是概括筛选文中信息后对其进行合理的推断。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先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对应作者观点态度,这里特别要主要选项中出现的绝对选项,有极大可能是错的;同时还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C项,“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有误。原文第一段虽然有“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但是并不等于“所剩无几”。最后一段说“陵墓建筑„„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

三、 文言阅读(19分 4题 难度

本套考题从选材内容方面来看仍然考察人物传记,文本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与13年的《宋书·杜惠度传》相比,文本阅读难度有所增加。设题上在第九小题出现新题型,取消了考了5年的评价题,变为一个要点归纳题,不过题型上依然是三题选择,一题翻译,并且就题目难度来说,四个题难度均有所上升。

第八题依然是考察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虽然新课标卷在14年考察实词时变考察单字为词语,但是大纲卷仍然保持着考察单字,因此难度不大。考察的四个实词:数、绳、伏、忤。其中“绳”地翻译有一定难度,但是将其含义“制裁”带入原文,翻译通顺,同时可以从成语“绳之以法”理解。“伏” 字 通“服”,在这里是古今异义,应该译作:敬佩,信服。

第九题设题为“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咋看是一个新题型,但其实也是对原文信息筛选,在本质上与评价题是一致的,学生可能会对该题型感到陌生,但是可以参考现代文阅读第六题做法破题。题中B选项说“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与原文“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不符。

第十题与往年考察方法一致。是考察理解文义并对文义进行归纳概括。该题虽排在选择题的最后,但是学生应该先做该题。考生按照常规方法答题难度不大。 第十一小题是学生最怕也最易出错的翻译题。本套题的翻译题,两个句子从句式上,都非常简单,两句均可以直译。这里考生只要注意重点词语即可。(1)句: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译文为“吃着丰厚的体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这里注意“厚禄” “顾” “必”三处的翻译。(2)句: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译文为“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注意翻译“重” “毋”两处。

四、古诗词鉴赏(8分 2题

本套题考擦的是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考察的题型非常明确也

很常规,一个是炼句题一个是炼字题。从设题难度上看,比2013年的鉴赏题难度降低很多,本套题的诗歌鉴赏设题更为直接,答题难度不大。

第一小题“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考察诗句的赏析,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赏析首先要立足诗歌的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辨析其表达效果。可用答题模板作答,难度不大。答案为: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第二小题鉴赏三联中的“过”和“随”两个字。本题同样可以用炼字题的万能答题模板解决。这样一来就可出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五、默写(5分 难度

2014年的名句名篇默写,虽然仍然是二选一的题型,但是在设问上有了

大的改变,不再是上下句填空,而是理解性默写,难度增加。在考察学生实记的同时,还要求考生对名句名篇有相应理解。本套考题考察了《荀子·劝学》、陆游《游山西村》、韩愈的《师说》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四个篇章都不难,尤其是《荀子·劝学》已经从2012年开始连续出现了三年,《过零丁洋》也在五年中考察了两次,因此考生一定不要抱着所谓“不重复”原则在背诵时偷懒。越是热点篇章越要关注。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4题 )

文学类文本主观题的做法只有一种,就是把主观题类型化,使之成为客观题再进行解答。本套考题选自叶延滨的《听雨》,无论从文本本身,还是设题难度,基本和2013年大纲卷木心的《林肯中心的鼓声》持平。重点考察了重点语句理解,表达技巧和形象分析,考查考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第十四题设题: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主要考察文本信息筛选,只要找到原文相关信息概括作答,难度不大。首先通过 “开头”二字定位答案位于文章开头一段,然后找到与“古典”二字相关内容。接下去结合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第十五题依然考察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含义。该题是常规必考题,考生并不陌生。理解句子的含意,切记不可脱离具体的语境,而任意发挥。①句理解“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使用了修辞手法,因此在解题时还要考虑分析表达效果。②句理解“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使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因此按照模板解答该题难度不大。

第十六题在设题上与以往不同,“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但是考察点依然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学生在该题易犯错误是错将该题考察人物性格特征的表达效果当做标点符号的语法知识。因此,考生只要审题清楚,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表达效果即可。解答时按照相关答题模板作答。

第17题考察考生赏析作品的内涵和作者观点,以及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设题常规。文章围绕“雨”展开,叙述了生活中的不同经历。南

方老城的雨、川滇边界山区的雨、陕北高原的雨,都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回忆,这使得文章内容也更加的充实。答题时,注意划分一下全文的层次结构,然后再归纳要点。本题可根据原文作答,难度不大。

七、语言知识运用(15分 3题 难度

2014年的语言知识运用板块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趋势,让该板块成为新题型的“试验田”

,更加多元的考察学生对语言的运用。

本套考题的第十八题考察了一个全新的句子分类题型。本题要求对一则招聘启事内容进行分类并命名,不但考察了考生对信息筛选的能力,还需要考生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对考生来说比较陌生。但是由于取材招聘启事,6个句子都简洁清晰,学生不容易理解错误,因此难度不大。本题答案为:第一类:③④⑥命名:岗位职责 第二类:①②⑤ 命名:任职要求。这里命名没有准确答案,意思准确即可。

第十九题考察的是新题型词语改错。本题有一定难度。因为考生需要先找到文中不得体,不合理的词语,在进行改错。而且文中一部分出错词语不一定会造成句子错误,因此不能把该题当做病句题解答。本题答案为:①“事情”改为“喜讯”;②“顷刻”改为“顿时”;③“预想”改为“原本”;④‘‘用力”改为“努力”;⑤“难点”改为“困难”。

第二十题去掉了考了五年多的仿写题,选用了图文转化的新题型。该题型乍看很难,但其实是变形的信息筛选归纳组合题。学生只要根据图示直接描述图中内容,并对柱状图进行一定分析即可。答案为:图表显示,2008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八、作文(60分 )

2014年作文依然考察新材料作文。材料延续了2013年的“社会道德”类考察通过对于农民工老王生病,得到医院和老板的救助,最后“在医院打工抵债”,描述了相互关注之后受助者回报社会这样一个“爱心循环过程”。材料可进行多角度立意:

1. 医院:关键点——救死扶伤不论尊卑贵贱→善意无界限

升华点1——完善的制度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构建道德社会要从实际做起 升华点2——默认老王出院→宽容互谅为行善之本

2. 老板:关键点——主动送来医疗费→善良是一种责任

升华点2——关爱农民工→感激最卑微的贡献者

3. 老王:关键点——打工还债→受助者的尊严

升华点1——心系欠款→感恩回馈

升华点2——医院陪检→换位思考的爱心传递

刘长卿寻南该常山道人隐居赏析篇九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含山店梦觉作+思王逢原+双调》

刘长卿寻南该常山道人隐居赏析篇十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鉴赏》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鉴赏

○新课标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8.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②③①

○新课标卷Ⅱ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②①

9.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全国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⑴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⑵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2.⑴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⑵“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想。

○北京卷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⑴~⑵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⑴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⑵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

⑶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②①

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4.⑴C

⑵B、E

⑶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⑴《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⑵《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⑶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4.⑴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 春风将尽 子规啼叫

⑵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⑶《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8.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9.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8分)

镜湖女

[南宋]陆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A

15.B 16.评分说明: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①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②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③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依,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糙的酒器。

⑴“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⑵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⑴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⑵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②①

○江苏卷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⑶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9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