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再见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余秋雨的再见篇一
《余秋雨的句子》

1.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正如我藏不住爱你的喜悦,藏不住分离时的彷徨。我就是这样坦然,你舍得伤,就伤。2...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我,我不会留你,我知道你有你的理由;如果有一天,你说还爱我,我会告诉你,其实我一直在等你;如果有一天,我们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视你远去的背影,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或许人一生可以爱很多次,然而总有一个人可以让我们笑得最灿烂,哭得最透彻,想得最深切。3.在google上输入“故事”,可以得到113000000条结果,但输入“结局”,却只能得到44900000条结果。可见,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4.炊烟起了, 我在门口等你。 夕阳下了, 我在山边等你。 叶子黄了, 我在树下等你。 月儿弯了, 我在十五等你。 细雨来了, 我在伞下等你。 流水冻了, 我在河畔等你。 生命累了, 我在天堂等你。 我们老了, 我在来生等你。能厮守到老的,不只是爱情,还有责任和习惯。5.永远也不要记恨一个男人,毕竟当初,他曾爱过你,疼过你,给过你幸福。永远不要说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好男人了,或许明天,你就会遇到爱你的那个男人,在你眼里,他再坏也是好。6.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一行眼泪,喝下的冰冷的水,酝酿成的热泪。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7.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那根本就不是你的。如果真的有一天,某个回不来的人消失了,某个离不开的人离开了,也没关系。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的身边,在此之前,你所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8.无论生活得多么艰难,最后你总会找到一个让你心甘情愿傻傻相伴的人。9.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你可以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你可以将我的关心,说成让你烦躁的原因;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你可以给别人拥抱,你可以对全世界好,却忘了我一直的伤心。------ 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而那,却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的原因。10.如果,在身边的最后真的不是你。如果经历了那么多坎坷辗转后,最终还是要分开。如果故事到最后,是我们的身边都有了别的人。如果回忆,诺言和曾经相爱的决心都在现实面前变得渺小,不堪一击。不管以后如何,不管结局如何。现在的我还是

愿意执着的去爱。------ 我们一起等我们的最后,最后的最后。11.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 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12.小时候,希望自己快点长大,长大了,却发现遗失了童年;单身时,开始羡慕恋人的甜蜜,恋爱时,怀念单身时的自由。——— 很多事物,没有得到时总觉得美好,得到之后才开始明白:“我们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13.对待爱人最残忍的方式,不是爱恨交织,不是欺骗背叛,而是在极致的疼爱之后,逐渐淡漠的爱。14.我也有辛酸苦楚,不说罢了。我也有执念不放,不说罢了。我也有千回百转,不说罢了。我不是装傻卖乖,不说罢了。不是我未看见,不是我没想过,不是我不懂得,只是不说罢了.15.有些事,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明知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16.怕被伤害的人,永远抓不到真正的幸福;怕伤害别人的人,永远都会被别人有意无意的伤害。17.有时候,我们感觉走到了尽头,其实只是心走到了尽头。再深的绝望,都是一个过程,总有结束的时候,回避始终不是办法。鼓起勇气昂然向前,或许机遇就在下一秒。几米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20.爱情里,总有一个主角和一个配角,累的永远是主角,伤的永远是配角;有时,爱也是种伤害:残忍的人,选择伤害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人生就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21.真正爱你的人,一下子说不出真正爱你的理由,只知道自己顾不上注意别人;真正爱你的人,总是惹你生气,你却发觉不了他到底做错了什么;真正爱你的人,只会在你一个人面前流泪;真正爱你的人,会在你忘记回复他短信时狠狠地说你一顿;真正爱你的人,很少当面赞美你,可是心里肯定你是最棒的。22.如果我不在乎妳,我不会在为你笑;不会变得这么脆弱;不会在意你做的每件事;不会静静的想着你发呆;不会记住你说的每句话;不会为你心痛;不会自己一人珍惜与你在一起的时刻;不会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你;不会这么轻易的让痛苦折磨自己;不会为了无关重要的小细节跟你争执;这一切只因为我在乎你。23.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烦你,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中没有了我,没有

了每天的电话,每天的留言,每天的关心,每天的小小脾气。我把一切一切都表现了出来,你知道了,清楚了,了解了,最终感动了,可是我却离开了。今天陌生的,是昨天熟悉的…… .24.喜欢一个人,在一起时会很开心;爱一个人,在一起时会莫名的失落。喜欢一个人,永远是欢乐;爱一个人,你会常常流泪。喜欢一个人,当你想起他会微微一笑;爱一个人,当你想起他会对着天空发呆。喜欢一个人,是看到了他的优点;爱一个人,是包容了他的缺点。------ 喜欢,是一种心情;爱,是一种感情。 25.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想起曾经的某个人,不是忘不了,而是放不下。那些不愿再向任何人提起的牵挂,在黑暗的角落里潜滋暗长。总是在不懂爱的时候遇见了不该放弃的人,在懂得爱以后却又偏偏种下无意的伤害遇见某个人才真正读懂了爱的含义;错过某个人,才真正体会到了心痛的感觉。26.你,一个最重要的过客,之所以是过客,因为你未曾会为我停留。曾经在我人生中撒下欢乐的种子,之所以只是种子而不开花,因为你未曾为它浇水施肥。曾经划下我人生中的一根伤痕,之所以有伤痕,因为你未曾温柔地怜悯过。曾经给我一线的光明而瞬间带来全部的黑暗,之所以灰暗,因为你未曾想过为我照亮。 27.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看的淡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时间过了,爱情淡了,也就散了。------ 别等不该等的人,别伤不该伤的心。我们真的要过了很久很久,才能够明白,自己真正怀念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28.如果坦白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如果谎言也是伤害,我选择沉默。29.痛过,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哭过,才知道心痛是什么感觉, 傻过,才知道适时的坚持与放弃, 爱过,才知道自己其实很脆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著,没有什么就真的不能割舍。30.有一天你会忘记我,投身于新的爱情放纵在她的世界里;有一天你会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有一天你会忙碌在纷繁的人群中,忘记年轻时的梦想;有一天你会我会擦肩而过,但却辨认不出彼此;有一天你会偶尔想到我的名字,却记不得我的模样;有一天你会终老于病房,到死都不再想起我……31.爱一个人,就是在漫长的时光里和他一起成长,在人生最后的岁月一同凋零。

余秋雨的再见篇二
《余秋雨的话》

余秋雨的话

1. 一个人会落泪,是因为痛;一个人之所以痛,是因为在乎;一个人之所以在乎,是因为

有感觉;一个人之所以有感觉,仅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有感觉,在乎,痛过,流泪了,说明你是完整不能再完整的一个人。难过的时候,原谅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没有必要把自己看得这么坚不可摧。

2. 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檫肩而过,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

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3. 【人的一生】0岁出场,10岁成长,20岁彷徨,30岁定向,40岁打拼,50岁回望,60

岁告老,70岁搓麻,80岁晒太阳,90岁躺床上,100岁挂墙上。生的伟大,死的凄凉,能牵手的时候,请别肩并肩,能拥抱的时候,请别手牵手,能相爱的时候,请别说分开。一生就那么短暂而已。

4. 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你可以不回我的信息,不顾我的焦虑;你可以将我的

关心,说成让你焦躁的原因;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你可以给别人拥抱,你可以对全世界好,却忘了我一直伤心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而那,却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的原因。

5. 小时候,希望自己快点长大,长大了,却发现遗失了童年;单身时,开始羡慕恋人的甜

蜜,恋爱时,怀念单身时的自由。很多事物,没有得到时总觉得美好,得到之后才开始明白:“我们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

6.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在拥有。

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7. 能够慢慢培养的不是爱情,而是习惯;能够随时间得到的,不是感情而是感动。所以爱

是一瞬间的礼物,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但反过来说,爱和婚姻实际并不是一回事情,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要结婚的,也不是所有婚姻都有爱情的。

余秋雨的再见篇三
《余秋雨散文中的文人形象及精神》

2007年7月第4卷第7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Jul.2007Vol.4No.7

余秋雨散文中的文人形象及精神

刘文浩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要:余秋雨散文在深入挖掘封存于自然山水以及人文风物中的文化意蕴中,探索着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和

文化良知,对民族文化人格进行反省和探察,试图揭示崇高的人生态度,力求构建一种“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文人形象;人格精神

在新时期散文创作中,余秋雨是个独特的存在,他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多本《《《散文集,在读者中和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褒扬者有之,否定者亦有之,但是,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谈到新时期散文,余秋雨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是余秋雨的散文地位。文化苦旅》等系列散文大部分以“游记”为依托,但又远远《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超越了一般的“山水游记”,余秋雨是带着“

[1]

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的疑问而踏上“文化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人与政治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好坏直接影响着文人的命运。中国文人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因科举制度而入仕,即使不为政治服务,仍摆脱不了政治的纠缠,同时,中国的文人又不懈于对文化理想的追求,注重个体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格的修养,“,一切社会活动均以修身”为基础,这往往造成文人对个体人格修养的追求与参“

与政治服务的矛盾,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颠峰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又因为求仕”而成为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棋盘中被任意挪动的棋子,“

这些“仕”们心中永远被“升迁”贬谪”的可能性所拘囿,这就、“导致了传统文化精英的处境及心理的两难并进,形成了复杂的文化人格。

二、余秋雨散文中文人的文化人格

知识分子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他们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有其自身独特的、稳定的表现———文化人格。余秋雨认为,改变文化就要从改变人格开始,而目的也是为塑造健康完备的人格,因而,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格。审视余秋雨的散文,不乏对人类文明易碎的忧虑,对创造了精神文化的文人命运遭际的同情,以及对重塑健康完备的现实文化人格的呼唤。

余秋雨散文中的文人形象都是作为普通人塑造出来的,将他们摆在一个平常人的位置上,写出平常人所应有的个性弱点与心态,这使得文人们走出了历史的桎梏,获得了鲜活的生命,更具丰富性。在《西湖梦》中,余秋雨不从文学的角度去颂扬“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白居易、苏东坡,反去写别人也能搞的作为水利工程的白堤、苏堤,作为大诗人、大文豪的白居易、苏东坡,作为在那个时代具有最高文化品位的他们,去“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这其中有着文人人格的缺陷与黯淡,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人的悲哀、失落。对于林和靖一生孤傲隐士文人林和靖的批判,作者更是毫不留情。

自好,不愿出仕。对于这种人,封建社会的文人无不推崇备至,但作者对这种所谓“独善其身”的文化心态、文化人格进行了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日趋严厉的批判:“

黯淡”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

[4]

了总体上的不道德”对于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等文人,余。

旅”的,其主题意向即在于凭借山水风物以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秘谛,反省民族文化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并进而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理想的启蒙精神。

一、余秋雨散文中的文人形象

最能牵余秋雨写的是文化散文,描写的是“人文山水”,“动余秋雨敏感神经的还是那些同类,那些文化的真正载体,那些留有生前孤傲与死后空名的文人,那些戚戚惨惨凄凄四处

[2]

飘零的文化孤魂。在他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

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苏东坡突围》柳宗元(《柳侯祠》范仲淹(《洞庭一角》(《)、)、)、阮籍、嵇康(《遥远的绝响》高贵又苦闷的灵)等,他们都具有“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创作出更丰富的作品。余秋雨曾把身在仕途的传统文人划作两类,一是甘于平庸的“无生命的棋子”,一是到处遭受撞击的有生命的“弃子”,而中国文人的绝大部分价值正是集中在后者的身上。探寻这些杰出文人之所以命运坎坷的原因,《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曾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自古中国就有文人相轻的恶习,自视清高,难以相容,杰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出者更易受到诋毁,对此,余秋雨说:“

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

[3]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秋雨不是歌颂,而是致力于揭露批判多数中国文人文化人格的封闭性、黯淡面—真正的达观和‘无执’——貌似“”,实质是

・140・

真正的浮滑和随意”“。与之比较,余秋雨写了另一类人,妓女苏小小、神话传说中的白娘娘,她们不是文人,余秋雨不惜笔苏墨的去写,主要是想揭示他所认为的文人应有的文化人格。小小、白娘娘等,她们的理想、追求“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她们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因为她们是“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

[5]是“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的人,是追求合理人性,

怆,他写道:“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而苏东坡一旦被放逐,沉入生活的底层,“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正是成熟”的自我。苏东坡突在这样的寻找中,苏东坡找回了一个“

围,“突围”的是中国文化的一处暗角,“突围”的是他自身曾经有过的精神藩篱。余秋雨极力描写苏东坡所受到的千般痛苦、磨难和孤独,目的是为了突现苏东坡的文化性格。这一切使诗人彻底远离了人生的喧闹,在寂寞中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出现。苏东坡《《突围》概括了整个封建时代文人的命运与追求。

但余秋雨更主要的是要借山水风物来探求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一个民族可以丧失几个优秀的文人,但绝不能没有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这是一个民族发展生生不息的希望,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传承。柳侯祠》形象地抒写了这一《方面。余秋雨站在文化人格探究的高度上审视柳宗元的被贬,他认为在蛮山野地,柳宗元“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他“,他不屈地挖井、办学、种树、修庙,更多的是“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

[9]

虽然死时才47岁,但凭着他千古传诵的诗文,他文化现象。”

追求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人,而非伪善的戴上假面具的扭曲了人性的人。

三、呼唤“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

在《文化苦旅・自序》中,余秋雨说:“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这是一个具有人类文化普遍性的问题,余秋雨希望通过对传统中国文化人格的寻绎,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不仅在人类文化意义上,更重要的是在现实文化人格的选择和塑造上,有助于我们走出当前迷乱的窘境,他呼唤一种“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

那么,余秋雨所呼唤的“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是什么呢?冷成金曾说:“在余秋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集中体现是传统文人的品格,而传统文人的品格则是一个极其复杂

[6]

的集结。要理解余秋雨呼唤的“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我

们仍要从他笔下的文人形象入手。余秋雨散文中的文人只是一个载体,他们承载了中国历史中重要的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他们承载了文化的价值,他们也是余秋雨面对广袤的历史时空进行思考的载体。余秋雨从众多的文人身上要探究的正是他们独特的文化心态与精神品格。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具有代表性的散文集,他说,我写那《

些文章,不能说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的感受。他在《自序》中讲:“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就有了写文章的冲动。”在《山居笔记・小引》中,他又说:“我常常离开城市,长途跋涉,借山水风物与历史精魂默默对话,寻找自己在辽阔的时间与空间中的

[7]

余秋雨择取在他以为有意味的历史生命坐标,把自己抓住。”

的柳侯祠得以香烟缭绕。他的文化人格使他“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或多或少地强化了文人意识,询问自己存在的意义”,“,许多后代文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人格的复苏造就了深远长久的影响,并绵延至今。由此,余秋雨感慨说:中国,“什么也不余秋雨从文人的文化人格,联想到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文化的灵魂。在京都,“满腹经纶被车轮马蹄捣碎,脆亮的

[10]

吆喝填满了疏朗的胸襟。”嘈杂只能繁衍浮躁,唯有远离这

一切,文人的文化意识与文化人格才会苏醒,才会在灾难中洗刷掉那些只有在走运时才追慕的虚浮层面,去寻找生命的底华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喑”余秋雨在这里深蕴。唯有这时,“。刻揭示了在挣脱了种种伦理和观念枷锁,找到了独立自由的个体意义,恢复了自我的独立人格,焕发出自己独到的文化人格魅力后,中国的文人才是真正铸就灿烂中华文明、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对于文人的人格精神问题,余秋雨在《风雨天一阁》中说:范钦的选择,碰撞到了我近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

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

[11]

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知识分子是传统文化的承传者格。”

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事件等,如都江堰、天一阁、苏东坡、柳宗元、阮籍、嵇康等,作出一个当代人文学者的观照、探询与省悟。

余秋雨以自己独有的精神姿势进入历史的时空,在他看来,古物风景、过往人物,并不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历史存在,而是一种存活于当代人思想中的活物,有其自身的主体性和审美感,他以一种主体的深深投入将历史写活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感悟和精深研究的学者,余秋雨在行走中不断思考,他为华夏文化的悠久灿烂而自豪,也为曾经辉煌过的文化的式微而忧郁,他将自己真切的情感渗透在散文里,在古代文人的身上融入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与希冀。《遥远的绝响》嵇康等名仿佛是一曲深沉而真挚的颂歌,礼赞魏晋时代阮籍、士的气派和风度,“有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失落他们,

[8]

是中国文化的遗憾。”苏东坡突围》中余秋雨用了很多笔墨《

和集中体现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人格考察,完全可以逼近民族文化内在的精神本质。的确,当年范钦的藏书也许缘于其生命的自主喜好和由此而升的文化自觉,而天一阁后人的藏书行为,则更需要“意志力”,即对前人遗产及苛刻的藏书规则的深刻体认与虔诚敬奉。藏书本是为了流播文明,却有如此的藏书规则,文化承继的悲怆与神圣可见于此。然而,最能体现范钦后人整体文化品位、人格品位的是,“范氏家族的各房竟一致同意黄宗羲先生登楼”读书,余秋雨于是感慨这里有选择,有裁断,有一个庞大的藏书世家的人格闪万千,“

・141・

讲述“文化群小”围攻苏东坡的故事与伎俩,终于,苏东坡被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里的悲

耀。”

同时,余秋雨也有理性的批判。西湖梦》中余秋雨特别批《判了那种“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

[12]

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

神,这也是中国文人、文化之所以延续发展的所在,但同时,他又发现,完美意义上的自身健全是无法获得的,这缘于历史现实的局限。

余秋雨致力于从人文关怀和文化反省的双重意义上考察和解剖古代文人的人格命运,既作为重构现代文化人格的借鉴,又以此为突破口,转而更加逼近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内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虽然并没有指明最终的精神出路,但其批判的精神指向却是极明确的,他力求尽可能全面地体认比较中呼唤“健全而中华民族的文化人格,并且已经在批判、

响亮的文化人格”五四”文人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应和了中国“呐喊,“五四”文人正是要摧毁传统文化权威去改造国民性。余秋雨执着于民族文化的探索,以此去追寻文化本源,事实上,他也只是反复地反省、呼唤,但他的价值在于他将不尽的问题、困惑,不断强化,去引人深思。在文学日渐式微,被经济大潮边缘化时,余秋雨的散文使“五四”精神得到重现和强化。余秋雨和“五四”文人一样,出自对民族、时代的真诚,呼唤“在走向着国民的同时,也更强烈地返回到自身”,返回到自己以及民族的精神出路上。就像传播圣火的使者,余秋雨带着文化使命一路走来。冷成金评论说:“余秋雨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对传统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对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清醒的汰选,从‘可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可信’的因素;余秋雨散文在文化传统的深处立定,以其冷峻的理性和充沛的人文意识关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从而完成了对当代散文的一次重要超越。”

余秋雨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在博大的文化视野和强健的文化精神下,瞩目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五四”散的兴衰荣辱和古代文人人格命运的变迁,其文上溯“文的理性精神和启蒙传统,在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理性精神的回归”中,卓尔不群。余秋雨在散文中探讨的文人的人格精神对于我们认识古代文人的精神、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因素是极其可贵的。

参考文献:

[15]

的消极文化人格和惰性文化。如此“封闭性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道士塔》中,余秋雨并不想把文化沦落。在《的罪责归于那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到的一个中国平民”的王道士,而是横眉怒目,痛心疾首,将理性批判的矛头直指那些凭知识通过科举步入官场,因求“仕”而成为封建统治棋盘中的一个棋子的知识分子官僚。在《笔墨祭》中,余秋雨在文化工具毛笔上,以小见过于迷恋承袭,过于消磨时间,过于注重大,揭示出古代文人“

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倾向于形式”,[13]从而使“群体性的互渗与耗散”的实质。这就在理性的批判与清醒的告别中蕴蓄了“健全而响亮”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格重建的高远意向。

健全而响在讴歌与批判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文人的“亮的文化人格”,是可以作为今天我们当代知识分子人格重建的参照和根基的。余秋雨在此寄寓了他重建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理想。

余秋雨散文体现了人文的关怀,把对人的精神文化的关注放在首位,对悲剧人物和个体生命的痛苦与欢乐很感兴趣。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十分重视对人的苦难和痛苦的关注,把作散文表述想不品看成是作家和读者超越痛苦的方式,他认为“

通的苦闷,亦即难以归拢和提炼的苦闷,理性难以梳理的苦

[14]

闷,这也算是一种‘苦闷的象征’吧,至少在我是如此。”余秋

雨作为戏剧理论研究专家,在中西方悲剧理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因而对悲情山水以及废墟中的悲剧人物特别感兴趣,这在《柳侯祠》苏东坡突围》和《千年庭院》中已作阐释,除此之《宁古塔”写人外,余秋雨通过写承德山庄评说清朝,通过写“、对灾难的态度,从《脆弱的都城》看到生命的脆弱,继而写岳麓书院教育,说山西商人的人格,说小人,说科举,说海南的历史,海南的女儿,大多是写人的悲剧命运。苦难教会人去生活、去面对人生,在苦难中,文人们在思索,余秋雨也在思考。余秋雨把立足点和重心放在人的精神的重建上,在较短的篇幅中融入对人的历史、人的灵魂的关注,他是把散文的写作当作是人格的深度建构和升华来看待。

余秋雨在漫长的文化苦旅和山居冥思中,找到了“健全而响亮”的人格,如苏东坡、柳宗元、朱熹、李冰乃至朱耷、徐渭等人,他们都有着独立不羁、不屈不挠、刚健有为、豁达开放的精

[1][3][4][5][8][9][10][11][12][13][14]余秋雨.余秋雨文集[M].青海:青海

人民出版社,1998.

文化苦旅〉到〈山居——余秋雨散文从〈[2]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

笔记〉印象[J].徐州师范学院院报,1994,(3).

[6][15]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

(3).

[7]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142・

余秋雨的再见篇四
《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①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②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③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④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⑤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⑥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⑦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⑧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

⑨“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

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拒绝轰动,又没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

B.第一段中划线处“他可能还会觉得”的内容,从字面上看是陶渊明觉得,实质上是作者觉得。

C.陶渊明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小官,但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他惦念着自己的田园,担心自己的田园荒芜了,因此辞官回到了田园。

D.中国的文化人格从漫长的古代到东晋末期出现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

E.本文采用了比较、比喻、欲扬先抑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2)文章开头说:“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可能有点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该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⑥段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的高峰\\\'。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欢成为“土坡”,不愿成为“被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1)BD

解析:A项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的说法不准确,唐代已经有人对陶渊明有好评了。C项“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原文无据,从原文看,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到田园的原因不是“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而是“回归自我\\\'去“过自己的生活”。E项“欲扬先抑”错,文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

(2)含义: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从大的方面看是有道理的,但从具体局部看还有许多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1分)

理由:二者相同的地方是对三国群雄的看法和回归自我的追求。(1分)不同的地方有:时代不同,几乎是两代入;魏哥名士没有陶渊明本真、自然,有点故意和表演;(1分)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真正彻底放达,过于依赖,过于在乎他人视线。(1分)

作用: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有人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的看法;(1分)总领本段。(1分)

(3)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也就没有找回自我去处,或者当众而死,或者重返仕途。

(2分)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追的安静,身处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廷。(2分)安静使陶 渊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高峰。(2分)

(4)可批评民众的短视帮助造就平庸;也可评价文人,赞赏那些能安静坚守终成大家对民族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也可批评那些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终致平庸乃至留下笑柄的人。言之成理即可。(8分)

余秋雨的再见篇五
《余秋雨的经典语录》

余秋雨的经典语录

余秋雨说:现在,电脑早已可以几万倍、几十万倍地超过那些记性最好的脑子进行贮存和检索,那种对记忆的崇拜实在是太老旧了,却还在奇怪地流行。

余秋雨说:(中国)文艺作品让全世界都承认的几乎没有。我们的文化形象,国内外都承认的是姚明,当然还有郎朗。但文艺作品却是缺席的。我们到处都是人,但是优秀的创造者被各种各样的麻烦困住了。被各种人事关系、某种体制、谣言、争论、麻烦事,一下子困住了。如果海明威、贝多芬生活在这个时代,被很多绯闻困住,那也完全没有办法出来。

余秋雨说:很多老人的长寿,是牺牲很多乐趣换来的。例如,拼死冒险的乐趣、孤立无援的乐趣、遭受围攻的乐趣。文化也是一样,长寿的代价就是失落太多。

余秋雨说:判定一种文明的优劣有多种标准,而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又常常首位相应,形成一个循环圆形。中华文明至少在一点上既符合最低标准,也符合最高标准,那就是:自己好好活着,不去招惹别人。

余秋雨说:我看到,被最美丽月光笼罩着的总是荒芜的山谷。

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拥着的总友情的孤儿。

我看到,最怨纷的苍老叹息总是针对早年的好友。

我看到,最坚固的结盟大多是由于利益。

我看到。最坚决的分离大多是由于情感。

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战。

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

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无知的彩笔描画着越描越淡。

我看到,最早到临终床前的总是小人。

我看到,最后被告知噩耗的总是挚友。

余秋雨说: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余秋雨说:一个混浊的中游不可能带来一个清澈的下游。

余秋雨说: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日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修正,让人上的前前后后相互滋润。

余秋雨说:文学一进入考场已经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余秋雨说: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民众突然对韩国的电视剧,对超女表现出那么单纯的投入,很重要的原因是,韩国艺术家不知道中国评论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评论家的存在。

余秋雨说:我只是肯定:学者、教授们失去人格的吹捧习惯,助长了某些领导人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这就是文化所起的负面作用。我还记得某某大学一位教授的发言:“良宇上个月所说的这句话,虽然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也说过,但更有新意。”

余秋雨说:此生就是来解谜的,人生的吸引力主要由悬念构成

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说: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只能变得更沉着

余秋雨说: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恬然却不可以清淡。

余秋雨说:文化人不要在地域上敏感

余秋雨说: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余秋雨说:诗人比美人更加自我,他们用诗情筑造了又一堵尊严的城墙

余秋雨说: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余秋雨说:大家都希望成为强者,崇拜着力量和果敢,仰望着胆魄和铁腕,历来把温情主义、柔软心肠作为嘲笑的对象。善良是无用的别名,慈悲是弱者的呻吟,于是一个年轻人刚刚长大,就要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指点下学习如何把善良和慈悲的天性一点点洗刷干净。男人求酷,女人求冷。面无表情地像江湖侠客一般走在大街上,如入无人之境。哪一座城市都不相信眼泪,哪一扇门户都拒绝施舍和同情;慈眉善目比凶神恶煞更让人疑惑,陌生人平白无故的笑容必然换来警惕的眼神。

余秋雨说: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余秋雨说: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余秋雨说: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余秋雨说: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解除过度的防范敏感,降低高昂的争辩意识,减少无谓的笔墨官司,让眼睛习惯杂色,让耳朵习惯异音,不太习惯就少看少听。一切自己做主,看一点悦目的,吸几口新鲜的,尝几味可口的,稍感不适就轻步离去,我没有义务必须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门口喊阵也关窗拉帘,闭目养神,顺手打开柴可夫斯基或瞎子阿炳。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人生几何?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余秋雨说: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

余秋雨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余秋雨的再见篇六
《余秋雨的话》

余秋雨的话,看到了前15句就不敢往下看了,这

才是真正的生活 2011.11.29 阅读(6)

返回日志列表

 赞 已成功转载 分享(1) 评论 复制地址 更多

1、假如你想要一件东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来找你,就永远属于你;它若不回来,

2.一个人会落泪,是因为痛;一个人之所以痛,是因为在乎;一个人之所以在乎,所以有感觉,仅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有感觉,在乎,痛过,落泪了,说明你是完难过的时候,原谅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没有必要把自己看的这么坚不可摧。

3.如果真的有一天,某个回不来的人消失了,某个离不开的人离开了,也没关系。你的身边,在此之前,你所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4.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你可以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你可以将我原因;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屑一顾。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你可以给别人却忘了我一直的伤心。------ 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而那,却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

5.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还是要说再见。------ 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

6.【人的一生】0岁出场,10岁成长,20岁彷徨,30岁定向,40岁打拼,50岁回麻,80岁晒太阳,90岁躺床上,100岁挂墙上。生的伟大,死的凄凉,能牵手的时候,

候,请别手牵手,能相爱的时候,请别说分开。一生就这么短暂而已。

7.时候,希望自己快点长大,长大了,却发现遗失了童年;单身时,开始羡慕恋人身时的自由。——— 很多事物,没有得到时总觉得美好,得到之后才开始明白:“我们

8.面对, 不一定最难过。 孤独, 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 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要因为寂寞而错爱, 不要因為错爱而寂寞一生。

9.能够慢慢培养的不是爱情,而是习惯。能够随着时间得到的,不是感情而是感动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但反过来说,爱和婚姻实际并不是一回事情,并不是所有的爱情婚姻都有爱情的。

10.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

11.别再为错过了什么而懊悔。你错过的人和事,别人才有机会遇见,别人错过了,你才有机人都曾经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

12.因为有你,我认真过,我改变过,我努力过,我悲伤过„我傻,为你傻;我痛,为你痛;回忆„我不想在为过去而挣扎,我不想在为过去而努力,我不想在为思念而牵挂,可这些都只是不

13.在google上输入“故事”,可以得到113000000条结果,但输入“结局”,却只能得到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

14.做一个快乐的女子,一定要快乐,不快乐也要制造快乐,笑容不一定能使世界绽放,却可放让大家都感染到,悲伤,就哭,美容,倾诉,然后一切归零,爽朗,对内心卑微的自己笑笑,汲取爽,然后可以轻舞飞扬,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

15.有些事,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16.怕被伤害的人,永远抓不到真正的幸福;怕伤害别人的人,永远都会被别人有意无意的伤

17.他们说,别幼稚了.稳重一点.他们都说得没错,可是,我可不可以 ,最后一次重温儿时的快乐的心 ,做大家都希望我做的 ,成熟而稳重的人 .我一直想知道 ,倘若他们看到 ,那一刻 ,我如此快我成长 ,让我成熟吗 ?

18.有时候,我们感觉走到了尽头,其实只是心走到了尽头。再深的绝望,都是一个过程,总是办法。鼓起勇气昂然向前,或许机遇就在下一秒。几米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

19.对待爱人最残忍的方式,不是爱恨交织,不是欺骗背叛,而是在极致的疼爱之后,逐渐淡

20.爱情里,总有一个主角和一个配角,累的永远是主角,伤的永远是配角;有时,爱也是种别人,善良的人,选择伤害自己;人生就是一种承受,需要学会支撑。支撑事业,支撑家庭,甚至一定会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压力。

21.真正爱你的人,一下子说不出真正爱你的理由,只知道自己顾不上注意别人;真正爱你的觉不了他到底做错了什么;真正爱你的人,只会在你一个人面前流泪;真正爱你的人,会在你忘记顿;真正爱你的人,很少当面赞美你,可是心里肯定你是最棒的。

22.如果我不在乎妳,我不会在为你笑;不会变得这么脆弱;不会在意你做的每件事;不会静你说的每句话;不会为你心痛;不会自己一人珍惜与你在一起的时刻;不会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你磨自己;不会为了无关重要的小细节跟你争执;这一切只因为我在乎你。

23.如果有一天我不再烦你,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活中没有了我,没有了每天的电话,每天的小小脾气。我把一切一切都表现了出来,你知道了,清楚了,了解了,最终感动了,可是我却离开悉的„„

24.【微博经典语录】1,我怀念的不是你,而是你给的致命曾经。 2,碎了一地的诺言,拼凑是原谅,最黑的黑是绝望。 4,是你苍白了我的等待,讽刺了我的执着。 5,沿途的风景,我只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 7.曾经海枯石烂,抵不过好聚好散。

25.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我,我不会留你,我知道你有你的理由;如果有一天,你说还爱我在等你;如果有一天,我们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视你远去的背影,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多次,然而总有一个人可以让我们笑得最灿烂,哭得最透彻,想得最深切。

26.无论生活得多么艰难,最后你总会找到一个让你心甘情愿傻傻相伴的人。

27.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一酝酿成的热泪。我把最心酸的委屈汇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28.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

29.我也有辛酸苦楚,不说罢了。我也有执念不放,不说罢了。我也有千回百转,不说罢了。

不是我未看见,不是我没想过,不是我不懂得,只是不说罢了。

30.当你仍想继续,永远不要说再见;当你还能承受,永远不要说放弃;当你舍不得一个人,(她)。

31.如果,在身边的最后真的不是你。如果经历了那么多坎坷辗转后,最终还是要分开。如果故事到最后,果回忆,诺言和曾经相爱的决心都在现实面前变得渺小,不堪一击。不管以后如何,不管结局如何。现在的我还们一起等我们的最后,最后的最后。

32.喜欢一个人,在一起时会很开心;爱一个人,在一起时会莫名的失落。喜欢一个人,永远是欢乐;爱一喜欢,是一种心情;爱,是一种感情。

33.愿你是那只刺猬,我予你柔软的拥抱,你予我鲜血淋漓的爱。

人,当你想起他会微微一笑;爱一个人,当你想起他会对着天空发呆。喜欢一个人,是看到了他的优点;爱一个

34.沉默是一个女孩最大的哭声。总有一个人,一直住在心底,却消失在生活里。

35.女人,你总是那么害怕离别,却总是假装坚强;女人,你总是那么害怕黑夜,却总是暗自躲藏;女人,单一人;女人,你总是那么容易付出,明知是痛苦,却还那么执着;女人,你总是那么容易受伤,明知是欺骗,是那么傻,让人心疼。

36.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想起曾经的某个人,不是忘不了,而是放不下。那些不愿再向任何人提起的牵挂,在不懂爱的时候遇见了不该放弃的人,在懂得爱以后却又偏偏种下无意的伤害遇见某个人才真正读懂了爱的含义;痛的感觉。

37.你,一个最重要的过客,之所以是过客,因为你未曾会为我停留。曾经在我人生中撒下欢乐的种子,之未曾为它浇水施肥。曾经划下我人生中的一根伤痕,之所以有伤痕,因为你未曾温柔地怜悯过。曾经给我一线的所以灰暗,因为你未曾想过为我照亮。

38.我们一直觉得妥协一些、将就一些、容忍一些可以得到幸福,但当你的底线放得越低,你得到的就是更己遇到的人都不靠谱,如果别人总这么对你,那么一定是你教会了别人用这样的方式对你。 ------ 爱是平等的多,但决不是妥协、将就、容忍。

39.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看的淡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时间过了,爱情淡等的人,别伤不该伤的心。我们真的要过了很久很久,才能够明白,自己真正怀念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怎样的

40.炊烟起了, 我在门口等你。 夕阳下了, 我在山边等你。 叶子黄了, 我在树下等你。 月儿弯了, 我伞下等你。 流水冻了, 我在河畔等你。 生命累了, 我在天堂等你。 我们老了, 我在来生等你。能厮守到老惯。

41.柏拉图名言:1,若爱,请深爱,如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己。2,人生最遗憾的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3,说,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因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

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42.记住,不是眼泪就可以挽回失去的,所以不要轻易流下你的泪;记住,不是伤心就一定要哭泣笑;记住,不是你认为可以给予就给予,所以不要那么轻易许下承诺;记住,不是你做的不够好,所以成;记住,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所以不要轻易的就放弃。

43.如果坦白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如果谎言也是伤害,我选择沉默。

44.在第一次选择坚强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你是否做好了承受一切的准备。因为一旦你选你也必须一直坚持下去。因为你曾经的坚强会让人以为即使再大的苦,你也撑得住。

45.永远也不要记恨一个男人,毕竟当初,他曾爱过你,疼过你,给过你幸福。永远不要说这或许明天,你就会遇到爱你的那个男人,在你眼里,他再坏也是好。其实,分手之后没必要记恨,属于固定的两个人,而是合

46.痛过,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哭过,才知道心痛是什么感觉, 傻过,才知道适时的坚持其实很脆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著,没有什么就真的不能割舍。

47.有一天你会忘记我,投身于新的爱情放纵在她的世界里;有一天你会有一个美丽的妻子,碌在纷繁的人群中,忘记年轻时的梦想;有一天你会我会擦肩而过,但却辨认不出彼此;有一天你不得我的模样;有一天你会终老于病房,到死都不再想起我„„——九夜茴

48.有人告诉我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它就不记得过去的事情,一切又都变成新的。所永远不会感到无聊。我宁愿是只鱼,7秒一过就什么都忘记,曾经遇到的人,曾经做过的事 都可以法忘记我爱的人,无法忘记牵挂的苦无法忘记相思的痛......

49.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正如我藏不住爱你的喜悦,藏不住分离时的彷徨。我就是

50.爱一个人,就是在漫长的时光里和他一起成长,在人生最后的岁月一同凋零。

余秋雨的再见篇七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姓名:张振华 指导教师:孙强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散文创作相对薄弱,但进入90年代以来,散文突然显现繁盛的局面。这一时期,余秋雨异军突起,以一本《文化苦旅》闯入散文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是当“苦旅”正盛的时候,学术界突然兴起了一阵“批余风”,对余秋雨散文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等各方面产生了质疑,对他的作品和人格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名噪一时的“余秋雨现象”。通过对“余秋雨现象”的回顾与反思,可以发现这其中隐含着的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余秋雨现象” 回顾 反思

20世纪90年代,散文被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被人们称作是“当代散文的第二次高潮”。在这一时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掀起了所谓的“文化大散文”的热潮,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在中国文坛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余秋雨也成为了当时众人谈论的话题,并形成了争议一时的“余秋雨现象”。有人说他的散文弥补了“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散文的空白,刷新了一个彻底苍白的时代。也有人这样评价道“写文化散文的作家不只余秋雨一个人,然而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像他一样自觉的坚守着文化的视角审查历史、注视人类。”1但是对其的批判之声也是从未停歇过,《文化苦旅》出版后的几年中,在各种学报和晚报上,陆续对余秋雨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和争论,并且有人将争论的文章进行编辑,先后出版,如《感觉余秋雨》《余秋雨现象批判》《秋雨秋风愁煞人》《余秋雨现象再批判》等。但无论是赞扬还是批判,这中间总是有其深刻的原因。当然,我们在研究赞扬余秋雨和批评余秋雨话语的同时,更应该学会理性的认识问题。余秋雨的批评之词虽多,但喜欢余氏散文的人也不在少数,这必然有它的可吸引性。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一定会给余秋雨的散文和人格给予一个中肯的评价,在散文的历史上给他一个准确的定位。本文试通过对“余秋雨现象”的总说,从余秋雨的赞扬与批评两个方面,对余秋雨现象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进而对“余秋雨”这一话题提出一点反思的看法。

一.“余秋雨现象”总说

余秋雨散文,是颇具山水人文气息的,因此深受青年学生读者热爱,尤其在台湾影响巨大。余秋雨本人,在出书的同时,也踏出书屋,广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娱乐活动(如主持凤凰卫视节目《秋雨时分》),故影响愈深,一跃成为一位以文化为名义的“明星”。正所谓“高处不胜寒”,接之而来的便是对余秋雨作1陈晓:《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管窥》,徐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9卷第3期),2004年7月

品和其人的强烈抨击。一时间形成了以批判和推崇余秋雨为中心的“繁荣”景象。

人们一般认为的“余秋雨现象”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余秋雨独特的散文创作模式;二是对其散文进行褒贬的双方展开的争论以及余秋雨对批评家作出的回应,也就是他们二者之间的论战。本文从余秋雨独特的散文创作入手,然后针对文艺界对“余秋雨”本人的批判,对余秋雨的散文及其自身思想上存在的一点缺陷,进行简要的分析。

仅从余氏作品文本来看,余秋雨的散文语言华丽,文风豪放,对人的心灵有一种正面的催化作用。《文化苦旅》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吸引力,让人不知不觉会迈入他的文化世界。所谓文学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余秋雨散文所描写的人文山水,正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文化的一种执着。秋雨散文大致有一个整体的结构,往往是先从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出发,透出一份怀古的气息,然后通过对一个或几个小事件的叙述,层层推进,最后抒发自己的文化感怀,阐发主旨,进而形成了一种“模式化”的创作。而他的语言整齐,多处运用排比,文辞优美。但这种结构和语言形成的模式较为僵化,以至于他很难再推陈出新,哪怕是去年出版的《何谓文化》,也依旧环绕着那种模式的影子。

余秋雨推出“大散文”一跃成名后,人们对余秋雨的评价,“有一个从颂歌合唱到骂声如潮的过程”。确实,有些人对他的偏爱程度甚至不能让人理解。重复出书的现象在余秋雨那里算是很常见的,但即便是这样,有人还是会买他的书。如余秋雨《文化苦旅》92年出版后,接着在94年又出版了《文明的碎片》一书。《文化苦旅》除自序和后记外,有31篇,而《文明的碎片》与其重复的就有十四余篇之多。这还算不了什么,还有人竟然将《文明的碎片》中的许多篇章,比作是“好情人”,“值得一爱再爱”。当然,我觉得这样的比喻比较夸张。不过有些好评的说法听起来倒是不那么刺耳,有一篇题为《天上飘着余秋雨》的文章这样写道:“余秋雨确乎是一场秋雨”“在一个成熟的季节里飘然而降,有着成熟从容,大器,厚实与高度,雨势是厚积薄发的,雨声是圆润悦耳的,雨色是深沉素洁的。蕴含了春雨的缠绵,夏雨的狂暴,冬雨的冷静,从而酝酿出一个思想者的气势。”2大紫大红之后,自然少不了别人的批判。但无论是对余秋雨的批判还是推崇,此时的余秋雨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体模式”的创新者,而是一种文化现象的承担者。

二.“余秋雨现象”回顾

从《文化苦旅》发表开始,对余秋雨的争论就没有间断过,一般把对余的批评归结为三个层次:第一,在肯定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同时,指出他在文章中所犯的毛病,如一些常识性和知识性的错误,以及上面提到的长期“大散文”创作所2转引自王彬彬《文坛三户》,语出边园的《天上飘着余秋雨》,载《深圳商报》1994年7月4日

形成的这种僵化的模式;第二,指出他行文为人中表现出来的做作,尤其是针对余秋雨在对待“文化大革命”时的回避态度,提出了一系列批评,甚至把这一问题上升到了作家的文化良知和文化人格的层面;其三,是针对余秋雨行文过程中“特有”的话语策略和“煽情”的语言文字进行的谩骂和批判。如《文化苦旅》各篇中大多表达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深思与感悟,并且是熔铸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的,这在别人看来便是刻意塑造语言,进而引起了一系列争议。

对余秋雨持支持或赞扬意见的很多,我在这里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李咏吟在《学者散文的命脉》一文中给了余秋雨很高的评价,文中写道“在中国的散文世界里,如果没有余秋雨及其作品,那它当然也是芳草繁茂,乔木挺立。但是在有了余氏散文之后,这就成了中国散文风景线中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事例,一个不可或缺的景象。”3李咏吟把余秋雨的散文看成是中国散文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且不可或缺,言外之意便是说余秋雨的散文独放异彩,称赞之意溢于言表。之后又提到余秋雨的散文是在探寻真理,达到了情理合一的的境界,并且说余的散文语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文章中还提到了余秋雨戏剧作品《戏剧理论史稿》,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可见他对余秋雨的正面评价还是很高的。

张伯存的《余秋雨董桥合论》一文也可看做是对余秋雨赞扬的代表。文中就文化认知、文化价值取向、文化人格、生命意识和精神家园等方面的论述,将余秋雨和香港作家董桥的散文作了一番比较。他说道:“阅读余氏散文能够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创作主题的强烈情绪和无法解释的内心紧张,他的散文显现出一种文化游行的姿态”,这种姿态“透漏出余氏骨子里是一个文化理想主义者”,在以文化理想主义作为支撑点的背后,“透漏出余氏强烈的精英文化意识与启蒙精神”。这是从文化认知的层面,对余秋雨作了一个描述。而在文化人格的追求上,他这样描述道“在求索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上,在反思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历史命运上,余秋雨是一个拷问者,他有着拷问者的焦灼、痛苦和愤激,他更多地

4把笔指向对象世界,下笔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散文大多写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描写一个文人或因文人而出名的地方,进而引入对传统的深入思考,所以在文化人格的追寻上他是一个拷问者。从美学风格上来看,张伯存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说余文“如梵高的油画,酣畅淋漓地挥洒着他那燃烧着的激情”“有一种西方古典悲剧的大强度的心理震撼力”,说他的语言华丽、典雅,“时有句式整齐的语言方阵一路铺排下去,有汉赋和六朝骈文之遗风,当他逐层深入地议论以显现题旨时,是很有穿透力的„„余氏散文是讲坛上的演讲„„有很大的表演性”5。这些话可以说是将余秋雨的散文文本语言推向了一个不平凡的高度,足见他3李咏吟:《学者散文的命脉——从余秋雨的散文说开去》,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3月 4张伯存:《余秋雨董桥合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4卷第1期),1998年3月 5张伯存:《余秋雨董桥合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4卷第1期),1998年3月

对余秋雨是极尽推崇的。

冷成金在其论文《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的内容摘要中对余秋雨散文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余秋雨散文以强烈的民族贵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对传统文人的品格进行了深入的检索,对复杂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清醒的汰选,从“可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可信”的因素;余秋雨散文在文化传统的深处立定,以其冷峻的理性和充沛的人文意识关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从而完成了对当代散文的一次重要超越。这已经对余秋雨的散文奠定了一个赞扬的基调。而在论文的正文中又对秋雨散文进行了一番称赞,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系列文化散文,“正像一位祈盼悟道的苦行僧或是一位背负沉重使命的山居隐士的心灵轨迹,在踏遍了荒漠和闹市,追问了往古和现实以后,建立起了一座丰富深邃、宁静淡远又透出无限生机的‘精神道场’”“余秋雨的确是一位诗人,读其散文,正如吟啸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使我们思接古往今来和上下四方,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个人的文化追求可能已经绝望,但文化的整体和谐、天道的运行规律仍然值得深深地信赖”6。这也是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的一个很高的定位与评价。

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多是对政治观念的描写和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歌颂,形成了“以表现‘时代精神’的目标的‘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主体和结构趋向,刻意追求散文的‘诗化’和对‘意境’的营造”7的模式。七八十年代的散文也多是表现“生活”,表现“自我”,而余秋雨的散文则是摆脱了五六十年代的模式,避开了政治上的束缚,直接从思考历史、追寻健全的文化人格入手,为“文化散文”注入了一股活力。

当然,泰极则否,秋雨散文在广受读者欢迎的同时,也将迎来它“灰暗的时刻”,即文艺界的批评,这儿姑且说是对余秋雨其人其文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或看法。下面也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汤溢泽写过一篇名为《<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的文章,他认为:“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一书与其说是余在当代散文这样立体社区唱出的一支牧歌,不如说是今日散文上空“衰败的典型”。说得公允一些,《文化苦旅》

8一书是古代文化与现代美文的组装品,而且在许多方面还十分蹩脚。”他很直接地

将余文说成是散文上空“衰败的典型”,可见余文在他眼中已是逐渐走向衰落。另外,他还认为《文化苦旅》外在是现代美文但其肢体则只是一味的舞弄古史,即是古史与现代美文的组装品。把一篇散文说成是古今的组装品,说明一个人的行文是胡乱堆砌,水平便可见一般了。

如果说汤溢泽的观点已是对余文的否定,那么朱国华的评论则又是更进一步。6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第316页 8汤溢泽:《<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文学自由谈,1996年5月

他在《别一种媚俗—〈文化苦旅〉论》中写道:“《文化苦旅》的精神实质就是一种毫无新意的感伤情调。作者写来写去的,无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峙时的尴尬,以及作者对此生起的某种不可名状的执著和迷惘。作者从感情上萦心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当他以现代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它时,又身不由己地走向了对它的否定。为了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余秋雨先生将这对矛盾淡化成一种温柔的怜悯,演绎成一种温情脉脉的感伤情调。尽管这种情调作者已经倾诉得太过深情以至于达到了滥情和矫情的程度,然而它还是得到了众多看客的大声喝采。”9这儿将《文化苦旅》的感伤情调说成是毫无新意,尤其是“滥情”和“矫情”两个词的应用,得到了很多反对余秋雨的人的支持。

另外,王强的《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一文中也作过这样的评价“余秋雨先生这类散文的风行,正是中国文化沉沦的象征,值得深思。”10也是将余氏散文打入了不时髦的一方,甚至把他的散文当成是文化沉沦的象征了。

上述几种观点,只是从一个层面上否定了余秋雨的创作主题和情感,他们的批评是稍微带一点理性的。然而,真正对余秋雨批评或是达到谩骂程度的,是针对余秋雨散文创作的“硬伤”,以及对他“文革经历”的道德批判。持这种批判态度的比较多,大多是你一言我一语,随声附和着。

余秋雨在文革中的经历,是众人“讨伐”余秋雨的重要的“证据”。起因是文革期间,余秋雨曾在一个由姚文元直接控制下的写作组及《学习与批判》杂志中参与理论文章的创作,并成为当时化名为“十一歌”的写作组的成员,写下了一些批判性文章,如《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1975)《胡适传》11(1976)等。而在文革结束十多年后,余秋雨又以人文为主题散文创作而声名鹊起,享誉海外。但在政治性创作变得薄弱的时期,余秋雨却忽略了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所以批评家对他的人格产生了质疑。这其中以张育仁、余杰的批判为最。

1999年,张育仁发表了一篇题为《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一个重要缺环》的文章,里面写到“他(余秋雨)有意回避早年写作的一段重要经历一我们所说的灵魂拷问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缺环,就是‘文革’时期他发表在《文学与批判》上的那些‘重要文章’”12。旨在批判余秋雨不“袒露”早年经历,没有“足够的真诚和勇气把自己的灵魂曝晒在阳光下”。之后的2000年,余杰又发表了一篇题为《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的文章,以更强烈和苛刻的语气对余秋雨进行了“攻击”。他认为余秋雨是“文革余孽”、“上海文人与‘才子加流氓’”13。这9 朱国华:《别一种媚俗—〈文化苦旅〉论》,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3月

10 王强:《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文学自由谈,1996年2月 11 转引自许敬华《余秋雨散文与余秋雨现象》(《胡适传》署名为余秋雨,一般认为是余秋雨所做,对此余秋雨有所保留,并在《给余杰的一封公开信》中有所解释)

12张育仁:《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一个重要缺环》,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3余杰:《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载《大舞台》2000年01期

余秋雨的再见篇八
《论余秋雨的散文》

毕 业 论 文

题目:

学 院: 陆丰电大

姓 名: 林彩屏

学 号: 1144001406132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11春

指导教师: 洪文宜

二0一三年 四 月二十七日

目 录

内容摘要 ................................................ 3

一 体裁的创新„„„„„„„„„„„„„„„„„„„„„„ 4

二 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 4

1、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4

2、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5

三 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 5

1、戏剧形态与散文形态的相互融合„„„„„„„„„„„„5

2、丰富的想象和悲悯的人文情怀„„„„„„„„„„„„„6

四 强调“崇高”„„„„„„„„„„„„„„„„„„„„„ 6

五 文化的沧桑感„„„„„„„„„„„„„„„„„„„„„ 7 注释„„„„„„„„„„„„„„„„„„„„„„„„„„„8 参考文献„„„„„„„„„„„„„„„„„„„„„„„„„8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余秋雨的散文力作《文化苦旅》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潮流,“文化散文”兴盛起来。其散文主旨非凡宏大:文化传承、人格建构、历史与民族等等。余秋雨散文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第一,体裁的创新;第二,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第三,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第四,强调“崇高”第五,文化的沧桑感。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他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创新;文化沧桑;崇高。

一、体裁的创新

在散文家苦苦求索,而没能改变散文面貌的情况下,余秋雨横空出世,他夹带着悠远的历史,博大的地理,以及苦楚行走的文人豪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散文模式,即体裁以“故事+诗话语言+文化哲理”为标志的秋雨体。余秋雨写出的系列作品,在散文界赢来一片喝彩之声,更有后来者摹仿其手法,也同样博得了交口称赞。余秋雨创作的系列文章,境界之高,文笔之美,在散文界罕见,且令人荡气回肠。一般散文作家难以望其项背,当代散文家也大都难有其深刻内涵。这种风格的形成,要有多种因素的有机融合,这些因素是:一要博闻多学,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不亚于对自己家中的物什,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二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分子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悲壮的忧患意识,对历史有一种个人特点的思想和卓尔不群的识见;三是有清醒的、开放的(而不是盲目的、保守的)现代意识;四是在行文上不拘章法,天女散花,随物赋形,决不矫饰造情,以真诚、自然贯通文气。当代文坛通其一点乃至二、三点者并不少见,但能将这四点熔为一炉者鲜矣。因此,其作品获得好评,并非偶然,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获得的称赞最高,它是学术性、文化性、思想性的文化大散文的代表,它的问世,冲击了当代散文文坛充斥的小家子气。公刘先生认为:“其品位之所以居高,不从众,有魅力,端赖于作者充沛、厚重、成熟的文化感。”“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是,它融文学、美学、哲学、史学,以及其他学科为一体,因而顶饥,解渴,且养人。”“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得以致之的,余氏带着属于自己,但又想着众生的脑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出得去,回得来,进得去,出得来。体会这一点,即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公刘先生所言极是,他说出了余秋雨散文的特点。不仅只有公刘先生这样评价,而且女散文家梅杰在病中读了余秋雨散文后,抱病写文章盛赞《文化苦旅》“是中国当代散文的一座山峰,山峰上盛开的鲜花、摇曳的绿树都是中国当代散文的魂魄!”可见,余秋雨的散文在散文陷入迷茫的适当时机,以崭新的姿态,为散文带来了新的辉煌。

二、 对小说艺术形态的借鉴

为什么我们阅读余秋雨鸿篇巨制的散文不会觉得枯燥,相反,会爱不释手呢?我认为,这跟他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不无关系。读他的散文,你会觉得你同时也在享受一篇小说,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其散文小说化艺术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小说是靠故事和情节来吸引读者的,而散文一般是靠情感和哲理来征服读者的,在散文中适当地穿插故事,有不少作者也有过,但余秋雨运用得十分频繁和熟练,让文章变得轻松生动,也克服了大文化散文的凝重和抽象的弱点。

《老屋窗口》讲述的阿英的故事也十分感人。阿英是个乡间姑娘,因抗拒包办婚姻。在老师的帮助下,十五六岁与五六岁的作者一起上小学,她每天要翻山越岭上学,当她走在崇山峻岭中时,作者还在梦中,她那红色的身影出现在山上时,就是母亲呼唤作者起床的讯号,作者对这个童年的记忆终身难忘。这个故事支撑起老屋窗口,也支撑起作者对美的希望,“雪岭顶上,晃动着一个红点,一天一地都是一片洁白,这个红点便显得分外耀眼。”尽管这个问题乡间女人后来终身劳作,默默无闻,却深深印记在作者的心灵中。

余秋雨讲述的故事有三种情形,一种是广为流传的,如虎溪三笑,如巫山神女;一种是听朋友讲述的,如马师傅;一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如阿英的故事,《老师》中回忆中学时的老师。而亲历的故事更为亲近,动人。

2、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三、散文创作中的“戏剧表现”

余秋雨文化散文还有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式,对此,我把它概括为“戏剧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戏剧形态与散文形态的相互融合

余秋雨文化散文具有戏剧的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把散文与戏剧的特点相结合,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有连续性、完整性、生动性的特点。而传统散文为了体现主题只是截取一个历史事件或某一场景,用以凸现主题。如《风雨天一阁》给我们讲述了天一阁作为文化象征传承流转的整个过程。如创始人范钦在为官生涯中如何费尽心力地收集书籍孤本,对于天一阁的文化传承如何处心积虑,清代姑娘钱绣芸为了自己的文化渴求如何嫁到范家;而同时对范钦的健全的文化良知、天一阁对《四库全书》编纂的历史贡献,以及民国初年遭到盗毁的打击等等进行了具体描述。对于故事的完整性、生动性的情节塑造,非常到位。特别是生动的细节描写:“ 钱绣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终身而未能上的楼板,黄宗羲先生小心翼翼地踩踏过的楼板,现在只留下偷儿吐出的一大堆枣核在上面„„”这些戏剧性的表现形式:如倒叙式、细节性描写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转换,悬念设置等,使散文具有了强

余秋雨的再见篇九
《余秋雨的离职演讲》

文化部和上海市委批准我的辞职请求。但是,刚才几位领导对我的评价实在太高,就像是把追悼会提前开了。

这些年我确实做了不少事,而且天地良心,确实做得不错。但是,这不应归功于我,而应该归功于“势”,也就是从社会到学院的大势所趋。我只是顺势下滑罢了。

想起了一件事,前些年云南边境的战争中,一位排长以身体滚爆山坡上的一个地雷阵,上级决定授予他特等英雄的称号。但是,他对前来采访他的记者说:“那决不是有意滚雷,而是不小心摔下去的。”记者说:“特等英雄的称号马上就要批下来了,提拔任命的一切准备工作也做完了,你还是顺着主动滚雷的说法说吧,这样彼此省力。”但是,这位排长始终坚持,他是不小心摔下去的。

结果,那次获得英雄称号的是另外的两个军人,现在他们都已经成了省军区副司令。但那位排长很快就复员了,仍然是农民,在农村种地。有人问他是否后悔,他说:“我本是种地的,如果摔一跤摔成了大官,那才后悔呢!” 我做院长的顺势下滑,与那位排长的摔跤下滑,差不多,因此,他是我的人生导师。

我的另一位导师陶渊明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所不同的是,我没有田园,连荒芜的都没有。因此,我不如陶渊明,也不如那位排长,无法回去,只有寻找,去寻找我的田园。

找到或者找不到,我都会用文字方式通报大家。

谢谢!

余秋雨的再见篇十
《谈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谈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2010级 号)

20世纪90年代,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是属于散文的年代,而余秋雨在90年代的散文史上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90年代的散文热中,余秋雨处于浪潮的顶端。散文热由他引发,在整个热潮中又以他的成就最大。余秋雨的散文,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式——大文化散文,由此也形成了他自己比较固定的创作模式。文化散文历经从源头到流域、从文学现象到成熟文体的发展过程。纵观90年代散文作者的创作,余秋雨的散文特别引人注目,他以自己鲜明的特色为人熟知。

一、创作模式对创作的制约

当一种创作手法被固定下来,在其以后的创作里便很难有所突破,这就形成了一种创作模式。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既是幸运更是不幸。幸运的是其创作能够有一种异于他人的创作手法,不幸的则是在其以后的创作路上,这样的模式是很难突破甚至是无法突破的。杨朔便是如此。杨朔散文,终其一生,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却也给了他自己一个紧箍咒,永远逃脱不了这种创作模式的束缚。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谈及散文,就不得不提到杨朔,他的散文以其谨严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明朗的格调,先写景,再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的人,最后通过比兴的手法将景物与人联系起来,从而升华到歌颂人民的勤劳。杨朔终其一生,形成了如此独特的创作手法。在新中国刚成立、祖国山河一片壮丽之时,他的散文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无疑切合了当时的时代主潮,也由此形成了“杨朔模式”。“杨朔模式”一度是一种标志、一种典范,被焱多的人所效仿。然而,随着个性意识的觉醒和审美心理的变化,人们似乎觉得,除了“杨朔模式”,还应该有其他的表达方式。此时的“杨朔模式”就成了一个枷锁、一种桎梏。而要凸显审美的个性化,“杨朔模式”也势必成了摈弃的对象。

余秋雨散文的出现宣告了杨朔式散文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以其为代表的大文化散文创作的开端。

对于余秋雨来说,他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一本《文化苦旅》已然有了他创作模式的雏形,接下来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则是为他所创立的这种创作模式增加量上的积累,形成名副其实的创作模式。他的创作也就仅仅是量的增加而没有了质的变化。此外,沿着他的创作模式一直地看他的文章,看得多了,也确实觉得其有矫情的嫌疑。即使是对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时候都会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更何况是面对大自然的万千变化,面对久远而绵长的历史文化。余秋雨毕竟不是圣人,天资再

聪慧,悟性再高,文笔再好,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缺陷。由对景物的描写转向对历史的关注,再到对古代文人内心冲突的关注,从而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文意义,运用文化分析的手法、知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叙述性语言等等。当大量的同类型散文如潮水般涌进众人的眼帝时,余秋雨的散文创作也进入了他自设的模式而难以突围。而其他人对余秋雨所开创的“大文化散文”的模仿,也使其不得不面临“终结”的命运。

然而不管怎样,余秋雨的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散文史上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余秋雨对散文创作的“理性追求与努力契合了世纪末人们对文化关怀的需求,也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所以获得了社会舆论和读者的广泛认可”[1]。黄修己主编的<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认为:“90年代是属于散文的,90年代是散文的时代。”并将余秋雨当作“90年代散文繁荣的领衔人。”这样的评价是毫不夸张的。张爱玲、林语堂等现代作家的散文也在20世纪90年代再度走红,散文界顿时一片欣欣向荣,这些都不得不归功于余秋雨。

二、关于余氏散文创作风格的研究

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

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突破了传统小品散文的文体约束,在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学风格。这可以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语言特色、结构模式以及表现手法上来加以体现。

从对传统散文的突破来看,孟凡根从余秋雨散文的选题题材的角度人手,表达了与以往小品散文的不同。余秋雨散文的气势宏伟,视野开阔,博大精深,“他的散文也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余秋雨则不同,虽然也是大场景、大主题,但是由于对历史的情有独钟,访古、寻古、探古构成了他的散文的命脉,在探古寻幽之中虽然也有对现实的赞叹,但更多的是对古代文化、文人的仙踪遗迹的思考”。同样,王萍从命题这个层面也说明了余秋雨散文与以往传统小品散文的差别。“长期以来,散文无论取材还是命题大都较为肤浅和平庸,作者或浅吟低唱地吟风咏月,或辞采焕然地模山范水,或从容闲适地自述衷曲。自新时期始,虽然也有不少写真情、见真性的散文佳作,但鸡毛蒜皮的身边琐事一直充斥着散文阵地。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散文纤而无力,媚而无骨,平庸烦琐的现象。余秋雨散文所拥有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思想力度,无疑是对上述现象的一次反驳,一次超越”。虽然作者对以前散文的写作太过贬损,过于否定,有失偏颇,但对余秋雨散文的突破和超越是较为恰切的评价,突出了余秋雨散文对传统散文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董伟建则从篇幅上来加以对比说明,同样体现了余秋雨散文的新颖之处,“余秋雨的散文往往篇幅浩大,格局恢宏,很多篇章都在万字以上,博大的主题,大容量的篇幅显然突破了以往散文短小的框架,给人以大手笔、大气派之感”。王萍对此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余秋雨在字数篇幅上也是一大突破。他一改传统散文的模式,用大篇幅承载了大主题的散文。“短小精悍,千字左右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那些过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则被排斥在散文的表现领域之外,因为传统散文这只容器已载不动内容厚重、史意丰盈的题材。余秋雨散文的出现,无疑打破了散文这只精致小巧的容器”。[2]

从语言特色来看,李瑞龙财余秋雨散文语言的特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也是很多论者都承认的事实。余秋雨散文中的语言,总是给人眼睛一亮,形成视觉和心灵的共振。把厚重的历史经由他的语言转变,由此而变得轻松和明了。“他

的语言言简意赅,字约意丰,并且非常注重语句之间的抑扬顿挫、音节上的铿锵悦耳,具有声音美、意象美以及句法美,从简单又简约的普通文字中发掘出他人所无可比拟的独到品质,构造他特有的语言品位”,“他少有繁冗的词句,多余的赘言,也少有随心所欲的心绪流露。他的语言凝练、简约,并且深思与言情完好结合,其灵性的发挥,心志的醇美,抒情的律动以及结构的绵密,都达到了一种极致,并且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是书写得如此轻松与自如,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毫无做作穷尽之感”,“在遣词、造句、炼句、结构、句法上都显示了他特有的一种奇妙智慧”,“他的语言是一种创意,有才情,有风韵,有智慧,有理性,有理直气壮,有问心无愧,有生命的穿透力和悲悯情怀,真正的反思意识。他不追求那水平如镜般的清澈,而追寻一种潮样的激情和诗意”。白晓明同样对余秋雨散文可谓是赞美有佳。溢美之词溢于言表。“其文字都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且歌且吟,美轮美奂;其次是情景措绘,行文之间描写运用得很多,浓妆淡抹,时时可见,简练生动,画龙点睛;然后是语境链接,创设一个个不同的语境,以不一般的手法将其链接起来,如电影蒙太奇,剪辑奇特巧妙,营造强烈的艺术效果;还有就是主观色彩,处处都体现出浓重的主体意识,作者的所思所感,慈眼独具,自信大气,闪亮个性溢于字里行间”[3]。张先亮这样评价余秋雨的散文的语言美。“语言凝重,带有几分高深,情意浓郁,带有几分叹惋,、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余氏散文凝练美、简约美、深沉美的学者语言风格”。 在散文的结构模式上看,也有一些评论者持否定态度的,虽然是否定,但却显得很中肯,有利于以后散文创作的改进。如朱国华从余秋雨散文的结构上这样评价。“余秋雨先生‘好为瑰丽之辞,以文重弹之调’。《文化苦旅》非但没有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正相反,它僵化的‘三位一体’话语模式与散文本身固有的自由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它在实质上也是与‘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大趋势背道而驰的”,“‘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显然是一条有效的流水生产线”。[4]洪子诚也本着客观的态度做了公证的评价,“行文常常直抒胸臆,但情感的表达有时道于夸张。在篇章结构上也有雷同现象。”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余秋雨散文在结构上或许存在的某种不足,这些都是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地方。

在表现手法上,或许受早先戏剧理论创作的影响,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也自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8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