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竹子的古诗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代表竹子的古诗篇一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_竹_意象》

2008.01文学教育

淘究研金者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

阅读过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咏竹或诗词中涉及“竹”意象的的读者,

大抵会注意到其对

“竹”意象叙述,多写竹的正直、高洁、坚韧等品格,或于竹前月下饮酒作诗、或与竹影清风共享隐逸乐趣。在这种有趣叙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儒家文人通过这样的叙述,试图向读者传达怎样的一种价值观?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揭示出它所隐含的观念。

正如许多学者注意到的,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文人为社会精英的文官制社会。在正统的文人阶层中,多数信奉的是儒家积极用世、建功立业人生观念。在传统的儒家文化里,文人的价值实现并不表现于个人享乐的方面,而是表现于社会的、利他的方面。正如孔子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看来,通过“立人”与“达人”来实现“立己”与“达己”,是人类不同于鸟兽的主要标志。人通常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社会及周围人群的相互关系中给自己作价值定位的。

中国是个诗歌国度,诗词歌赋这些经典文学样式成为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建构价值观的载体。孔子的“诗言志”,白居易的“歌诗合为时而作”的言说,无不是传统儒家文人经时用世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在诗歌的国度中阐释着、歌哭着自己的人生观念和理想。

唐代诗人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作为文人士夫的李贺,在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的家乡昌谷,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以寄托自己的经时用世的理想:笋壳初落,露出绿玉般的新竿,那母竹原是高耸入云的奇材。若是容竹笋尽情长大,那一定可以远别泥土了。李贺完全是借竹自比,希望自己能够致身通显,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

爱竹如命的郑板桥在潍县衙门的屋舍中,听到萧萧的竹声,即刻想到的是民间的疾苦,推己及人,“为生民请命”的儒家积极用世思想昭然若揭: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不论是唐代的李贺,还是清时的郑板桥,他们的咏竹诗中的

“竹”意象,显然继承了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在这样的叙述背后涉及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重事功,是儒家传统文人一生奋斗的目标。这样的价值观虽然与先秦、汉唐以来文人普遍“以功业为己任”的传统相一致。儒家传统观念是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官职,是为了在任上有所作为。一个文人的成功,决不仅止于进士及官职的获取,更为重要的是能于国家有所贡献,这是很多文人在咏竹时表现出的人生期待。叙述人通过这样的叙述,表现了一种与儒家“功业至上”传统一致的价值观。从“语言即知识,知识即权力”的福柯式理论来看,咏竹诗的作者用其叙述的话语,传达了这种正统的文人价值观,强化这种价值观。

儒家讲“修身”,

孔子讲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还讲“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其叙述就是要求文人们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做一个诲诲君子,做一个坦荡荡的君子。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都用不同的形式、执著的笔墨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四君子就成为中国儒家传统文人的缩影。而“竹”以清新、飘逸、恬淡、高雅以及坚韧向上的精神给人鼓舞和启迪。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陆游的《云溪观竹戏

“竹”的意象的建构,就是不断

034

淘究研金者

书二绝句》(其一):“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白居易《题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为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中描摹的高雅的竹子,赞美的自然中凌雪不凋,顽强不屈的品格无疑是君子的品德叙述。

自先秦以来,传统的中国文人就主张凭藉“立言”的方式,把有限的个人生命转化为无限的历史生命,曹丕就把文章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样的价值观代表了传统中国文学的主流意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竹”意象,无疑代表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唐代杜甫的《寄题江外草堂》:“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宋代杨万里:“凛凛冰霜节。修的《咏竹》

修玉雪身。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清代郑板桥的《竹》:“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这些诗句就是儒家传统文人生活态度的体现,就算频遭打击亦难以改变:“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杜甫《狂夫》)杜甫现在客居成都,穷困潦倒,现实严酷,但他还在赞美“翠筿”,诗人的倔强、不被生活的磨难所压倒的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强。杜甫积极用世的态度代表了儒家的主流意识。

在传统文人的诗歌中常见的还有“年华虚度而功名不遂”的感叹,于是“悲秋”就成为传统

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而“悲秋”又通常基于文人对于“年华易逝,功业难遂”或“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慨叹,这是我们在咏竹诗中经常所看到的特征。杜甫的《栽竹》:“本因遮日种,欲似为溪移。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萧骚寒雨夜,敲鼓晚风时。故国何年到,尘冠挂一枝。”郑板桥《竹》:“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无不如此。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旅宿于骆姓人家的亭园里,寂寥无限,怀想朋友。在竹林环抱的船坞倍感孤寂,内心充满惆怅,落在枯荷上沙沙的秋雨声,更增添了李商隐内心孤苦。天色阴霾欲雨,四周一片迷蒙,竹林更使诗人心情黯淡。全诗透露出诗人“生不逢时,功业难遂”的感慨。李商隐更有“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的诗句,诗人把强烈的感情,赋予风摇影动,飒飒作响的翠竹上,抒发了世事不定,生命短促的感慨。诗人的“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的夙愿,只不过是仕途坎坷,壮怀莫遂的幽愤而已。

但传统文人在言说这种感叹时,往往以轻松的口吻出之,诗人往往以隐逸的身份出现。归其一点,也是这种言说的另一种形式。唐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文学教育2008.01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尽”、“飞”,起,用“稀”

写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在这冷落寂寥的氛围中,诗人却惊喜地发现窗前幽竹、兀傲清劲、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人“怜”之,怜爱翠竹的“不改清阴”。翠竹既有内在美也有外在美。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诗人对幽竹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礼赞。其实,翠竹就是隐士的象征,但赞美翠竹的同时,诗人年华易逝的意绪也就蕴含其中。

中国传统文人通过“竹”意象,努力建构着儒家价值观系统,他们把“竹”作为儒家文人人格的化身,把“竹”意象深深根植于自己的话语系统,从而让“竹”具有某种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福柯认为,在一个时期内,一门学科是凭借话语圈定了一个对象领域,树立起一个合法的视角,由此建立起不断变更的历史法规,作为价值取舍的准则。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这种对“竹”的喜爱,以及后来者对“竹”的痴迷,就是福柯理论的最好注解。概言之,

有关

“竹”的文本,犹如一个承载体,里面装满了璀璨宝石般的种种意义,作为读者,首要任务就是依据适当代码、规则挖掘出这些意义。“竹”意象在传统文人文本中不断出现,既强化了文人“事功”的价值观念,起到了对儒家的话语系统补充、矫正作用。

张波,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035

代表竹子的古诗篇二
《梅兰竹菊所代表的思想感情的简析——诗歌鉴赏》

花形--美丽而不妖冶

花味--清韵且又芬香

花姿--苍劲挺秀,疏影横斜,清雅宜人

与周围搭配:霜雪

冰里育蕾,雪里怒放。“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小结:凌霜傲雪,雪骨冰魂,刚毅不屈

兰:

花姿--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花香--空谷幽兰,无人自芳 王者之香 兰为国香

秋兰即古所谓兰草,叶茎皆香。

花色--紫色、白色、蓝色 雅致

咏兰 朱德

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清幽遗世 馨香怡人)

成语有“兰心蕙质

小结:端庄素雅 馨香怡人 志节高尚

竹:形美、色美 气节美

竹之绝妙处,乃在虚心劲节,筠色润贞。其性最殊,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 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幽韵,饶有“筛风梳月带雨斜”的特点

古人有“玉可碎而不改其色,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小结:虚心劲节 刚贞不屈 淡泊明志

菊:三绝 色绝:菊近重九满篱金

花期晚:此花开尽更无花

其味久长:菊如志士,过时有余香

更主要的是它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贞)的忠贞气概。 南宋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也歌颂了菊花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

小结:清逸脱俗 傲岸不屈 守节不移

讨论小结:人们喜欢梅兰竹菊往往更看重的是它们的独特的内在美质、高尚品格。这是自身的本性使然,更与历代文人墨客、名士君子的赏识推崇有关,欣赏自然景物,古有“君子比德”之说,即道德高尚的人把自然景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以激励自己加强道德修养

讨论二:那么请大家由梅兰竹菊联想历史和现实中的人,你能想到哪些人物

是这些人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古时君子常用这些美好景物比德,除此外,松、荷、桂等景物也是颇受人们钟爱的

三、而在今天的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社会中,道德出现滑坡,学习君子比德做法,用艺术来熏陶、陶冶,

需要继承传统美德,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小结: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的文化象征,沉淀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性格的代言人。这节课我们通过感受美,

鉴赏美,创造美来传递炎炎黄优秀文化,继承华夏灿烂文明,为做一名有骨气、有气节、高节端雅、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奠基

梅兰竹菊,被古今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四君子”之称,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

(一)梅 雪舞长天彻地寒,千山素裹看冬残。梅枝一碧迎风绽,俏若仙葩竞艳欢。

(二)兰 群山涧壑自生来,撷取天灵紫气开。 质洁馨纯芳净雅,清芬一世落尘埃。

(三)菊 九月东篱三径露,黄葩蕴秀叶枝稠。无心竟与春风识,笑傲寒临叙暮秋。

(四)竹 直视苍天傲暑寒,青枝绿叶簇高竿。 阳春破土身坚节,到朽身残节不残。 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而兰之幽香我没有领略过,想必其香气自然是沁人心脾的美事。然其孤芳自赏的风喻,应是贤人逸士的高标自况;而“美人香草”之谓,也或多或少地透出有志之士不为世人所知的悲愤抑郁之意。

兰花名列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确有其独到之处。兰的形态贤淑,花香幽远,被誉为“香祖”。《家语》中说:“孔子曰与人善交,如入藏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就是说与正人君子在一起,如在养兰花的房间里,被香气所化。兰花不骄不媚,气质超凡脱俗,深受人们的钟爱,尤其在我国人民心中,兰花是真诚、美好的象征。

而竹,我小时常见。虽处北方凛冽酷寒之地,却也是几株劲节清高,洒风弄月,不无轻筠幽篁之致,至于竹香竹笑之属,我实不大了解。就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满图皆节,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节操和傲岸,倒让我深谙了竹之坚贞高洁的象征意味。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生的顽强特点,对于以物明志的中华民族来说,人们可从竹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启迪。历代文人骚客,咏竹的诗、文不计其数。赏竹、咏竹、写竹、慕竹高清坚贞,成为长盛不衰的高雅风尚。他们或以竹喻品质气节,或以竹喻事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宋代文豪苏东坡喜竹成癖,留下“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名句。历代以竹为题的画家数不胜数。这无数的竹诗、竹画,展示了人们由竹而产生的丰富的联想。

说到傲霜的菊花,当然要数陶渊明的偏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哉其乐。然而,我想陶渊明所采的那菊,定不是花钱雇用花匠所植,而是普通的野菊罢了;淡泊清华,凌霜自得,自蕴情致而已,自然是现代的赏菊家所不屑于顾的。

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酩酊大醉的杜牧也有“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诗句。杜牧所著《孙子注》,满篇珠玑;箴言政事,议论人物,俱能切中肯綮,尚有显赫家世为荫,他的人生筹谋、仕途腾达,本应无往而不利。然而,正如飞絮文中所云,晚唐的藩镇割据,巨宦当政,朋党倾轧,有何政事可为?士人或趋炎附势,作墙头草;或噤若寒蝉,行事放诞。杜牧终不能免亦。但杜牧之才赋,却不是那几首青楼风流诗所能彰显。《泊秦淮》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多少国之将亡的士人为之翻唱?正是由此,他才被称是一个情致豪迈,恃才疏直的君子。

对于剪雪裁冰、耐寒傲冷的梅,我只见过一株。深黄的,磬口的,近乎晶莹剔透的,于老干嫩枝之间,开些小花;疏影潇洒,冷香四溢,煞是清韵高洁,让人有脱俗之念,生妻梅之心。此中情趣,自非是追名逐利之人所可深味,更不是那种不甘寂寞者所能领悟

无论是“不要人夸颜色好”的王冕,还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都像梅花那样,生就一身清肌傲骨,流淌满腔的爱国热血,这样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这样的君子,才会让人心生敬畏。还有耻作元朝贰臣的郑所南,以及君子能容小人的苏轼和更多更多的人,他们喜爱“四君子”,是缘于他们是君子,这样的喜爱,算是一种真正君子的真性情,而他们表达出来的气质与精神,才是真正“四君子”要人们明白的东西。对它们充满敬畏,也是任何一个立志于此的人自然而然的情愫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而四君子之名

的来源,我以为大概是出于古代的贤人君子,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而梅兰竹菊四者也足以被用之来美喻其高风亮节之故吧。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四君子”之称,也确实恰如其分了。

因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古代的文人画家,每每以梅兰竹菊自况,基于这种内在的品德之喻.

这被称为岁寒四友,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都在用不同的形式、执著的笔墨赞美着“梅、兰、竹、菊”这四位谦谦君子。千年不息的中国文人把它们比喻成坦荡荡的君子,足见其内涵的风骨与外表的气质是何等的高贵。

纵观“梅兰竹菊”四君子,与中国的古老文化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密切相关。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高贵品质学好,再合理的运用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那么,这个纷乱的红尘,将会少了许多的烦恼,多了许多从未有过的清新。随着都市文明的快速发展,久居都市的人们,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中,身心时时处于紧张得疲惫的状态,于是每一颗徘徊的心灵,都渴望远离尘世的纷扰,找一个静寂的远离喧嚣的闹市,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清静之地

在这“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高雅清静之地,拔动心情的琴弦,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在清静的港湾得以歇息。静下心来,坐在茶楼或者在自己的居室中,聆听一曲梅的《望乡》,细赏一曲兰的《月朦胧》,慢品一曲竹的《小桥流水》,再用心听一曲菊的《心静如水》。用心聆听那传统乐器二胡、古筝、排箫、洞箫、琵琶、扬琴、中音笙中发出来的清心音乐,再细想着“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清淡与高雅,把你我带入清新宁静的心境,让心灵在与世无争的清淡中,在悠扬的音乐里,感悟生命、感觉温馨、感受自然,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美好

梅 兰 竹 菊

关于梅兰竹菊

关于梅兰竹菊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一、梅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繁花满树,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二、兰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苏州),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倪瓒曾为其题诗:"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三、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

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四、菊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财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冲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代表竹子的古诗篇三
《诗歌意象竹》

代表竹子的古诗篇四
《古诗(下)》

代表竹子的古诗篇五
《越南古代诗歌中“竹”与“梅”的文化内涵》

越南古代诗歌中“竹”与“梅”的文化内涵 作者:弓依璇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7期

摘 要:越南古代诗歌作为越南11-19世纪中叶古代文学的一大分支,受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在越南人民心目中象征着坚忍不拔、不惧困苦的“竹”与“梅”自然成了诗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将列举越南古代诗歌中“竹”与“梅”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

关键词:越南;竹;梅

一、前言

越南古代诗歌作为越南11-19世纪中叶古代文学的一大分支,受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在越南人民心目中象征着坚忍不拔、不惧困苦的“竹”与“梅”自然成了诗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儒家学说的观点里,“竹”、“梅”、“松”、“菊”象征着君子的高风亮节。文人雅士常将这四种植物栽种在自己门前,用来衬托自己高尚的品德。

但“竹”、“梅”、“松”、“菊”不仅仅只是君子高风亮节的代表,它们还有其他的文化内涵。越南文学家范贵适(Phạm Qúi Thích, 1760-1825)所处的时代正是越南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之时,他难以施展自己的雄心抱负,只好归隐。在他的作品《书怀》中,用荒芜的松菊衬托了祖国山河落寞萧条的景象:

故国山河已大殊,故园松菊半荒芜。

茫茫天地还逋客,扰扰风尘自腐儒。

在越南的古代诗歌中,对比起“松”、“菊”,“竹”与“梅”出现的更加频繁,其文化内涵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二、代表“君子高风亮节”的文化内涵

越南黎朝开国元勋,15世纪越南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更是越南古典文学三大诗人之一阮廌(Nguyễn trãi, 1380-1442)曾写道:

Trúc Tưởng Hủ nên thêm tiết cứng

Mai Lâm Bô đâm được câu thần.

这句诗中包含着两个中国文学典故。蒋诩竹(trúc Tưởng Hủ)是蒋诩所种的竹子。蒋诩西汉人,为人做事正直廉洁,不愿仆从于当时执政者王莽而告老还乡。他在自家门前种了三行竹子以表明自己的志气。林逋梅(mai Lâm Bô)是林逋所种的梅树。林逋北宋人,性情淡薄、不喜名利。他一生并没有娶妻生子,却种了许多梅树、养了许多鹤作伴。人们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梅妻鹤子(Mai là vợ, hạc là con)。

由于受到儒家道德观念和美学研究的影响,再加上阮廌一直服务于救国斗争和建设国家的事业,他不止一次的用“竹”、“梅”来形容君子的高风亮节:

Trúc mai bạn cũ họp nhau quen 竹梅老友熟悉得知根知底,

Cửa mận tường đào chân ngại chen. 权贵官宦之交却怕鱼龙混杂。

Trúc mai chẳng phụ lòng quân tử 竹梅不辜负君子,

Viên hạc đã quen bạn dật dân. 隐士与山人作伴。

越南历史上功绩最卓著的一位皇帝,也是15世纪下半叶最有名的诗人黎圣宗(Lê Thánh Tông, 1442-1497)十分精通汉诗音律。他在《琼苑九歌》中所作的9首汉语诗歌分别是:丰年、君道、臣节、明良、英贤、奇气、书草、文人和梅花。由此可见,黎圣宗是偏爱梅花傲骨的。

三、代表“夫妻之情”的文化内涵

在越南最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金云翘传》中,“竹”与“梅”出现的十分频繁,象征着夫妻伴侣之情:

Chắc rằng mai trúc lại vầy(1679) 自谓良缘未绝,

Ai hay vĩnh quyết là ngày đưa nhau. (1680) 怎知长亭送别,竟是生死殊途。

Tái sinh chưa dứt hương thề(707) 劫数尽,好梦难圆,

Làm thân trâu ngựa đền nghì trúc mai. (708) 他生未卜,结草含环了愿。

Một nhà sum họp trúc mai(1381) 竹梅情味相投契,

Càng sâu nghĩa bể, càng dài tình sông. (1382) 相爱思情比水长。

四、描绘“竹”与“梅”景色的诗句

陈朝田园山水诗人阮忆(Nguyễn Ức)在《春日村居》中描写了乡村田园风景:

竹径荫荫草色萋,柴门深锁画烟迷。

枝头花重蜂须粉,帘额芹香燕子泥。

阮廌在自家周围种了竹子与梅树,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不少描绘“竹”、“梅”景色的诗句:

Giậu thưa thưa, hai khóm trúc 篱笆稀疏两丛竹,

Giường thấp thấp, một nồi hương. 床铺矮矮米饭香。

16世纪汉、国语诗均成就卓著名家阮秉谦(Nguyễn Bỉnh Khiêm, 1491-1585)在其作品《与高舍友人别后》中这样写道:

相逢乱后老相催,缱绻离情酒数杯。

夜静云庵谁是伴,一窗明月照寒梅。

这首诗的诗歌风格在继承了15世纪诗歌浏亮、清丽的特点之上,又借用“明月”、“寒梅”为其增添几分伤感的色彩。

1813年阮朝前期作家阮攸(Nguyễn Du, 1765-1820)出使来到中国,在杭州写下了《读小青记》:

西湖梅花尽成墟,独吊窗前一纸书。

脂粉有神怜死后,文章无命累焚余。

古今恨事天难问,风韵奇冤我自居。

不知三百余年后,天下何人哭素如?

诗中提到尽成墟的梅花,为后文感叹三百年后,无人还会记得自己多增添了一份伤感之情。

五、结语

在近八个世纪的越南古代诗歌中,出现“竹”、“梅”的诗句数不胜数。这都是越南人民对这两种数百年来与他们同生共长的“竹”与“梅”喜爱之情的结晶。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读到了越南人民对它们的喜爱之情,更读懂了越南人民用“竹”、“梅”坚忍不拔、不惧困苦的品质来象征自己性格和灵魂中蕴涵着的品质。在这里,我们只能简单地列举一些代表作来分析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而这一话题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Nguyễn Xuân Kính. Thi pháp ca dao. NXB ĐH Quốc gia Hà Nội. Hà Nội - 2006

[2]Nguyễn Du. Truyện Kiều (Quốc ngữ VN). NXB Văn hoá - Thông tin. Hà Nội - 2000

[3]罗长山.越南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4]黄轶球.金云翘传(中文译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5]于在照.越南文学史.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

[6]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代表竹子的古诗篇六
《牧笛(牛、笛、竹、诗)》

代表竹子的古诗篇七
《梅兰菊竹诗词鉴赏(原创)》

代表竹子的古诗篇八
《著名的古诗词》

1.胡马依北风,越鸟②朝南枝。

出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是对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诗的统称。这两句意思是鸟兽尚依恋故土,何况是人呢。①[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②[越鸟]南方的鸟。

2.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出自《诫子书》。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自《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lù)豉(chǐ)以为汁。萁

在釜下然(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曹植(192—232),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同母弟弟。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有一次,曹丕限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切合兄弟之情的诗,否则,就要杀他。曹植才思敏捷,当即咏出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无可奈何,只好放过了他。

4.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出自曹植《赠白马王彪》。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

西晋史学家。

6.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7.刑天舞干戚①,猛志固常在。

出自《读山海经》。作者陶潜(365—427),字渊明,东晋诗人。①[刑天舞干戚]故事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刑天,传说中的兽名。干戚,盾和斧。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出自陶潜《归去来兮辞》。

9.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陶潜《挽歌》。

1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出自陶潜《移居》。

1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出自《入若耶溪》。作者王籍,南朝梁诗人。生卒年不详。

12.疾风知劲草,板荡①识诚臣。

出自《赐萧璃》,作者李世民(598—649),即唐太宗。①[板荡]《诗经•大雅》有《板》《荡》两诗,均刺周厉王无道,纲纪混乱,政局不安,后以“板荡”指社会动荡不定。

13.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出自《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作者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唐代诗人。

1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自《渡汉江》。作者宋之问(656—712),字延清,唐代诗人。

15.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代表竹子的古诗篇九
《s六上.16.古诗三首》

代表竹子的古诗篇十
《著名的古诗词》

1.胡马依北风,越鸟②朝南枝。

出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是对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诗的统称。这两句意思是鸟兽尚依恋故土,何况是人呢。①[胡马]北方所产的马。 ②[越鸟]南方的鸟。

2.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出自《诫子书》。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自《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lù)豉(chǐ)以为汁。萁在釜下然(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曹植(192—232),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同母弟弟。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有一次,曹丕限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切合兄弟之情的诗,否则,就要杀他。曹植才思敏捷,当即咏出了这首《七步诗》。曹丕无可奈何,只好放过了他。

4.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出自曹植《赠白马王彪》。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

6.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7.刑天舞干戚①,猛志固常在。

出自《读山海经》。作者陶潜(365—427),字渊明,东晋诗人。①[刑天舞干戚]故事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刑天,传说中的兽名。干戚,盾和斧。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出自陶潜《归去来兮辞》。

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出自陶潜《归去来兮辞》。

103.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陶潜《挽歌》。

1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出自陶潜《移居》。

1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出自《入若耶溪》。作者王籍,南朝梁诗人。生卒年不详。

12.疾风知劲草,板荡①识诚臣。

出自《赐萧璃》,作者李世民(598—649),即唐太宗。①[板荡]《诗经•大雅》有《板》《荡》两诗,均刺周厉王无道,纲纪混乱,政局不安,后以“板荡”指社会动荡不定。

13.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出自《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作者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唐代诗人。

1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自《渡汉江》。作者宋之问(656—712),字延清,唐代诗人。

15.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出自《杂诗三首》(其一)。作者沈俭期(656—714),字云卿,唐代诗人。

1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自《咏柳》。作者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唐代诗人。

1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①。

出自贺知章《回乡偶书》。①[衰(cuī)]稀疏、掉落的意思。

18.人生代代无穷已①,江月年年只相似。

出自《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约660一约720),唐代诗人。①[已]停止。

19.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出自《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

2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自《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唐代诗人。

21.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自《凉州词》。作者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盛唐边塞诗人。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①[杨柳]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多用做送别曲。

2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出自《宿建德江》。作者盂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他和王维是唐代田园诗派的代表。

2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①。

出自《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698一约757)字少伯,唐代诗人。①[玉壶]美玉制成的壶,用来比喻高洁。

2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①无故人。

出自《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70l一761),字摩诘。唐代诗人。安西,地名,今新疆库车县。①[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处玉门关西南而得名。

2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山东,指华山以东。

26.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出自王维《终南别业》。

27.山中一夜雨,树杪①百重泉。

出自王维《送梓州李使君》。①[树杪(miǎo)]树梢。

28.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①与之②谁短长。

出自《金陵酒肆留别》。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①[别意]离别之情。 ②[之]指东流水。

29.清水出芙蓉①,天然去雕饰。

出自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①

[芙蓉]荷花的别称。

30.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出自李白《送友人入蜀》。这两句形容山势险峻。

3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出自李白《早发白帝城》。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32.但使主人能醉客①,不知何处是他乡。

出自李白《客中作》。①[客]诗人自指。

33.相看①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出自李白《独坐敬亭山》。①[相看]互相对看。

34.长风破浪①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自李白《行路难》。①[长风破浪]南朝宋宗悫(què)年少时,叔父问他立志做什么? 宗悫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这两句话来表示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35.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出自《黄鹤楼》。作者崔颢(约704—754),唐代诗人。

3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别董大》。作者高适(706—765),字达夫,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3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出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作者刘长卿(709一约786),字文房,唐代诗人。

38.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然①。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8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