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内审师】
内涵成语篇一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成语,熟语的一种,指习用的固定词组。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四言成语、风格文雅。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
一、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成语
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 闰。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古人还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这些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四时八节、春华秋实、冬扇夏炉、花甲之年、身怀六甲。在十二地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支。“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界限分明,决不会搞错。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gèng),成语“日升月恒”用来比喻兴旺。“日东月西”则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相互不和乃至作对。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古人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据史载,南北朝时生肖已普遍用来纪年,至今民间仍然使用,俗称属相。而以十二属相纪年,其中无“驴”,“驴年”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是乌有。所以成语“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叫“土圭”。由于人们把自然现象看成是神秘难测的东西,因而连测日的土圭也受到敬重。成语“奉为圭臬”是说人们把土圭和臬(箭靶)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一般的人则凭生活常识目测日光。成语“日上三竿”说太阳有三根竹竿那么高了,形容时间不早了。据说魏晋之间,宫中以红线测日影。每年冬至以后,白昼渐长,因此有成语“日长一线”。
通过一些成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人们对北斗、银河(又称“汉”)、虹霞的观察。例如,“南箕北斗”本来是反映人们根据星宿来决定方位: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桨。成语“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这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参辰卯酉”是说参宿如果处在酉位,心(辰)宿则在卯位,二者不能同时在天空中出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敌对或互不调和。另外,人们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
正在初昏时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星移斗转”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二、与宫室建筑有关的成语
在先秦时期,一般人的住房都可以称“宫”,也可以称“室”,“宫”和“室”是同义词。后来“宫”的词义缩小了,只指帝王的居室或大的建筑物。而古代的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有成语“登堂入室”,用“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来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另外,古代住房,“门”和“户”虽然都是指门,二者却略有区别:双扇的为“门”,单扇的为“户”。成语“门当户对”原指两家人对面住着,后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宜于结亲。“户枢不蠹”的“户枢”指门板的转轴,现代的门一般以铰链取代了。因为门经常要开要关,转轴处于经常的运动之中,所以不会被蠹虫蛀坏,比喻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腐蚀,可以长久不变。“蓬荜增辉”的“蓬荜”是蓬门荜户的简称,即用荆条或竹子编成的门。这个成语是说使贫苦之家增加光彩,多用于贵客临门或得人馈赠的书画陈设品时的谦谢之辞。“门庭若市”的“庭”指大门内的庭院,整个成语说的是大门和庭院的人多,象集市一样。成语“蓬门瓮牖”是说用蓬草编的门,用破瓮架成的窗口,宽容居室的简陋。成语“坐不垂堂”指不坐在堂前屋檐下,以免瓦片掉下来伤着。堂堂的东西墙叫“序”,楼角则叫“隅”。成语“向隅而泣”形容孤独失望的样子。堂前的东西有两根楹柱,柱子承着梁,成语“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段,以假换真。梁上是栋,又叫檩。栋上是榱(cuī),又叫椽,椽上就盖瓦了(上古多盖茅草)。成语“栋折榱崩”用以比喻国家的倾覆。跟汉民族建筑文化有关的其它成语有亭台楼阁、舞榭歌楼、空中楼阁、祸起萧墙、深宅大院、雕梁画栋、钩心斗角、曲径通幽等。
三、与饮食有关的成语
饮食文化在我国很发达,这在成语中有所体现。成语“食不二味”表示饮食节俭,“食不厌精”表示饮食讲究,“羊踏菜园”表示偶食荤腥,“浆酒霍肉”表示饮食奢侈,“杀鸡为黍”表示殷勤待客。其他还有“烹龙炮凤”“山珍海味”“嗟来之食”“若烹小鲜”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蕴涵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信息。
另外,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这些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像“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鼎,是我国古代炊器,又是盛熟牲的器具。它多用青铜或陶土制成,盛行于商周。一般都是圆鼎,两耳三足。相传夏禹曾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奉为传国之宝。我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就是“世纪宝鼎”,以此显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语中留下了一批带有“鼎”语素的成语:鼎鱼幕燕、鼎铛有耳、尝鼎一脔、举鼎拔山、牛鼎烹鸡、举鼎绝膑、三足鼎立、钟鸣鼎食、瓜分鼎峙、负衡据鼎、一言九鼎等。
四、与古代服饰有关的成语
在成语中我们还能了解古代服饰的有关情况。例如,拂袖而去、袍笏登场、被褐藏辉、长袖善舞、荆钗布裙、金钗换酒、巾帼英雄,这些成语都跟汉民族服饰文化有关。
成语“被发缨冠”的意思是来不及束起头发、系好帽带子,表示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称,但具体来说,又只指贵族戴的帽子,它与今天的帽子不同,不能把头顶全部盖住,而只有不大宽的冠梁,上面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又因为古人蓄着长发,所以要先用发笄绾住发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两边各有一根小丝带,叫做“缨”,是打结用的。
“南州冠冕”比喻南方杰出的人才;“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这两个成语将“冠”、“冕”连用,其实古代“冠”、“冕”是有区别的。“冕”是一种最尊贵的冠。冕,黑色,顶上有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做延。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叫做旒。古制:天子十二旒,诸候九旒,大夫六旒。上古天子,诸候,大夫祭祀时都戴冕,后来只有帝王才可以戴,所以王维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诗句。
“狐裘羔袖”、“集腋成裘”两个成语的“裘”是古人御寒的皮衣。穿不起裘的人就穿袍,袍是乱麻做的长袄。随着衣料的改进,汉代以后的袍成了朝服。“袍笏登场”是官服打扮、登场上演的意思。至于“黄袍加身”的黄袍则是指皇帝穿的龙袍了。“褐”(hé)是一种粗毛或麻编制的短衣,是穷苦的劳动者穿的。成语“被褐怀玉”是说怀抱着美才,却不在人前显示。
“峨冠博带”、“轻裘缓带”两个成语中的“带”指古人的腰带。上古的带有两种,一种是皮制的革带,扎在裳下衣内,带上有钩,用来悬佩玉饰等物。成语“窃国窃钩”的“钩”就是指衣带钩。另一种带是丝织的大带,用来束外衣。打结后垂下的部分叫做“绅”。此外,后代官服外还有一种金玉带,这纯粹是装饰品,没多大约束作用。
还有“披发左衽”、“凤冠霞披”、“蟒袍玉带”、“象简乌纱”、“褒衣博带”、“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布衣黔首”、“冬裘夏葛”、“绫罗绸缎”、“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颠倒衣裳”等成语也反映了古代的服饰情况,这些成语简约且有代表性地勾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特色,以及穿着礼俗。其中“披发左衽”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常见的打扮,具体是指一种极其粗放而简单的装束。“峨冠博带”指的是古代士大夫特有的装束,即高高的帽子和宽宽的衣带。还有“凤冠霞披”是一种饰有彩制凤凰的帽子和美如云霞的披肩,它是古代贵族和受朝廷封诰的官宦之家的成年妇女的装束。“蟒袍玉带”是一种绣有大蟒的袍子,饰有玉石的腰带,原是明代的官服,后来演变成传统戏曲中帝王将相的服装。“象简乌纱”是指古代大官的装束,“简”是古代大臣朝见君主时所持的记事板,又叫朝笏;“乌纱”是一种黑纱制成的官帽。“褒衣博带”即宽袍阔带,它是古代儒生特有的装束。另外还有“方领圆冠”“方巾阔服”“方巾长袍”也专指儒生的装束。元朝以前,麻布、褐布、丝绸为常见的制衣材料,“冬裘夏葛”就是指冬天穿皮毛做的衣服,夏天穿葛麻做的衣服。丝绸在我国很早就是制作服装的材料,随着丝织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绫”“罗”“绸”“缎”“纨”“绢”等多种蚕丝制品,于是就有了“绫罗绸缎”这个成语,它泛指精美的丝织品或用精美丝织品制成的服。如果再深入一步地品味这些成语的含义,还会发现穿着不同材质的衣服与人的身份地位有一定的联系。皮毛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衣服暖和而华贵,葛麻做的衣服比其他材料做的夏衣透气而凉爽,这类服装价值昂贵,有地位和身份的人
才穿得起,所以能够“冬裘夏葛”多半是富贵之人。丝绸服装只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所以又有称富家子弟为“纨绔子弟”的成语(“纨绔”是一种用生丝制成的华美衣服)。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多为“葛巾布袍”“短褐穿结”“葛巾野服”。这些成语中的“葛”与“冬裘夏葛”中的“葛”所指不同,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制成布,但质地很粗糙。另外,劳动者一是贫穷,二是要经常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不可能戴“峨冠”,着“蟒袍”“阔服”,往往着“短褐”,而且有的还有“穿结”。即使是同样材质制成的衣服,穿着方式不同,也可以反映穿着人的不同身份和职业,如“反裘负刍”这个成语,同样是说穿用动物皮(“裘”)做的衣,但由于它违背了穿“裘”一般皮毛向外的习惯,将有毛的一面向里,说明有其特殊之处。原因是着“裘”者要“负刍(背柴)”,若将毛穿在外,背柴时会将毛磨坏,由此可见这是贫穷者的装束。通过上述成语,我们便可以了解着装差异反映出的贫富差别。我国古人的服饰不仅有多样的材质、丰富的装饰、繁复的身份区别标志,还讲究严格的着装礼俗。“颠倒衣裳”这个成语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衣裳”这个词在现代汉语里表示衣服,不分上下,然而在古代却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古人称上为衣,下衣为裳,如果把上衣下裳颠倒了穿,就会不合礼制。可见成语虽然只是汉语中一种词汇,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成语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内涵成语篇二
《成语分类积累之有特定内涵的成语》
成语分类积累之有特定内涵的成语
一、描写友情的成语
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情同手足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荣辱与共 同甘共苦 关怀备注 心心相印 海誓山盟 拔刀相助 亲密无间
二、描写师生间
苦口婆心 口若悬河 心平气和 不慌不忙 语重心长 恭恭敬敬 洗耳恭听 同学间
亲密无间 形影不离 情同手足 团结友爱 朝夕相处
三、描写山的成语
崇山峻岭 山明水秀 山穷水尽 大好山河 刀山火海 地动山摇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峰峦雄伟 漫山遍野 江山如画 锦绣山河
四、描写颜色的成语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一碧千里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 五光十色 青红皂白 绿水青山 翠色欲流
五、表示稀少的成语
不可多得 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绝无仅有 空前绝后 寥寥无几 寥若晨星 宁缺毋滥 前所未有 屈指可数 三三两两 铁树开花 微乎其微 一麟半爪 一丝一毫 百里挑一 沧海一粟 千古绝唱 六描写热闹繁华的成语
摩肩接踵 车水马龙 川流不息 纷至沓来 花花世界 举袖为云 挥汗如雨 络绎不绝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水泄不通 人声鼎沸 人欢马叫 人山人海 震耳欲聋 座无虚席
七、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
包罗万象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无奇不有 无穷无尽 无所不包 五花八门 眼花缭乱 洋洋大观 一应俱全 应有尽有 应接不暇 比比皆是 不可计数 层出不穷 绰绰有余 多多益善 多如牛毛 俯拾皆市 举不胜举 漫山遍野 星罗棋布 丰富多彩
八、表示“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 贵宾多(高朋满座) 人很多(摩肩接踵) 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 事物多(林林总总) 色彩多(五彩缤纷) 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 话儿多(滔滔不绝) 读书多(博览群书) 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 走得多(走南闯北) 颜色多(五颜六色) 花样多(五花八门)
人多(人山人海 人声喧哗 人声嘈杂 人如潮涌 摩肩接踵)
九、描写学习的成语
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学而不倦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 笨鸟先飞 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 披荆斩棘 神情专注 学而不厌 学无止境 专心致志 日积月累 似懂非懂
十、 描写不同地点
城镇 风光秀丽 人山人海 车水马龙 宁静和谐
村庄 草木苍翠 竹篱瓦舍 山幽路辟 小桥流水
大楼、饭店 直指青云 古色古香 青砖素瓦 耸入碧云 工厂 机器轰鸣 铁流直泻 热气腾腾 钢花飞溅
商店 粉饰一新 门可罗雀 冷冷清清 错落有致
馆场 富丽堂皇 设施齐全 气势雄伟 金碧辉煌
学校 风景如画 闻名遐迩 桃李满天下
车站、码头 井然有序 杂乱无章 布局巧妙 错落有致 街道 宽阔平坦 崎岖不平 拥挤不堪 畅通无阻
十一、描写植物
1、花
花红柳绿 花色迷人
百花盛开 百花争艳
万紫千红 春暖花开
火树银花 昨日黄花
含苞待放 争奇斗艳
2、草
绿草如茵 一碧千里
3、树
苍翠挺拔 郁郁葱葱
林海雪原 耸入云天
4、瓜果蔬菜
清香鲜嫩 青翠欲滴
果实累累 果实饱满
5、其它植物
雨后春笋 暗香疏影
十二、描写动物
1、马
腾空而起 狂奔飞驰
2、牛
瘦骨嶙峋 行动迟缓
3、鸽子、燕子
乳燕初飞 婉转悦耳
4、其它动物
狐假虎威 狼心狗肺
十三、描写物品
1、车
川流不息 呼啸而过
2、船
一叶扁舟 扬帆远航
3、飞机
划破云层 直冲云霄
4、学习用品
美观实用 小巧玲珑
5、玩具
栩栩如生 活泼可爱 花香醉人 绚丽多彩 鸟语花香 春花秋月 花红柳绿 杂草丛生 枯木逢春 果园飘香 鲜嫩水灵 枫林如火 膘肥体壮 俯首帖耳 莺歌燕舞 鸡犬不宁 穿梭往来 乘风破浪 穿云而过 造型优美 惹人喜爱 花枝招展 五彩缤纷 百花争艳 过时黄花 生机勃勃 秀丽多姿 桂子飘香 昂首嘶鸣 膘肥体壮 翩然归来 兔死狐悲 缓缓驶离 雾海夜航 银鹰展翅 设计独特 爱不释手 百花齐放 姹紫嫣红 锦上添花 花团锦簇 绿油油 青翠欲滴 狼狈为奸 追波逐浪
十四、描写谦虚的成语
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慎言谨行
十五、描写活动的成语
1、过节
普天同庆 彩旗飞舞 欢天喜地
张灯结彩 彻夜狂欢 兴高采烈
2、游戏
手舞足蹈 笨手笨脚 挤眉弄眼 得意忘形
十六、描写风景的成语
鸟语花香 山清水秀 花好月圆 争奇斗艳
十七、描写情况紧急的成语
千钧一发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十万火急 火烧眉毛 燃眉之急
十八、成语之最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一落千丈)落差最大的瀑布。 (一字千金)最贵的稿酬。 (一本万利)最赚钱的生意。 (一手遮天)最大的手。 (一毛不拔)最吝啬的人。 (一步登天)最长的脚。 (一日千里)跑得最快的马。 (一尘不染)最干净的地方。 (一掷千金)最浪费的行为。 (一文不值)最便宜的东西。 (一身是胆)胆最大的人。 (千钧一发)最危险的时候。 (羊肠小道)最狭窄的路。 (一目十行)最快的阅读。 (天涯海角)最远的地方。 (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 (顶天立地)最高的个子。 (十全十美)最完美的东西。 (无可救药)最重的疾病。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晴天霹雳)最反常的天气。 (度日如年)最长的日子。 (一柱擎天)最长的棍子。 (气吞山河)最大的嘴。 (一步登天)最长的腿。 (顶天立地)最高的人。 (轻如鸿毛)最小的人。 (无孔不入)最尖的针。 (一言九鼎)最重的话。 (金玉良言)最贵重的话。 (一览无余)最宽的视野。 (脱胎换骨)最大的手术。 (包罗万象)最大的气量。 (天壤之别)最大的差异。 (天翻地覆)最大的变化。 (无米之炊)最难做的饭。 (风驰电掣)最快的速度。 (取之不尽)最多的资源。 (一日三秋)最短的季节。 (度日如年)最长的一天。 (无边无际)最大的地方。
内涵成语篇三
《成语内涵》
下面是一些形象性表意的成语,请用另一个成语解释或揭示其内涵:
(1)杯水车薪——___________ (2)画蛇添足——___________
(3)一箭双雕——___________ (4)蜀犬吠日——___________
(5)捕风捉影——___________ (6)螳臂当车——___________
(7)指鹿为马——___________ (8)揠苗助长——___________
(9)南辕北辙——___________ (10)否极泰来——___________
(1)无济于事(2)多此一举(3)一举两得(4)少见多怪(5)无中生有
(6)不自量力(7)颠倒黑白(8)欲速不迭(9)背道而驰(10)物极必反
内涵成语篇四
《成语的文化内涵》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及特征........................................................................................ 3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 ............................................ 3
(二)成语的特征 ................................................ 4
二 成语文化初探.......................................................................................................... 5
(一)成语的独特审美特性 ........................................ 5
(二)成语包罗万象的百科性 ...................................... 7
三 成语的文化意蕴...................................................................................................... 8
(一)精神文化 .................................................. 8
(二)物质文化 .................................................. 9
(三)制度文化 .................................................. 9
参考文献........................................................... 11
内容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近几年汉语言研究的热门问题,成语作为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于成语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也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成语中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文化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对中国文化最为直观简洁的描述。此外,研究成语的文化内涵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成语的起源、成语的文化特征及成语的文化意蕴三部分出发,通过举例分析阐述成语的文化内涵。
关键字:成语 文化内涵 汉语言 结构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a hot issue in recent years. The idi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language. It is the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idiom is inseparable and closely related to Chinese culture. So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idiom is equal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s expressed in the contents of idioms and culture is experiencing a long-term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most intuitive and concise description.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idiom Chinese language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his paper from the origin of cultural implication idiom, idiom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arts of the idiom of view, the analysis set forth by way of example idiom cultural connotations.
Key Words:Idiom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hinese language Structure
引言
谈及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语言,语言即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语言的出现首先是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当然也包括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语言。汉语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至今,成语已经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语是一种汉语词汇,它是随着汉语的发展而产生并且发展至今的。成语中所蕴含的思想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中所提炼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
成语作为一种习语,是汉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成语的产生将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而且需要经历历史的发展不断沉积,最后存活下来。因此可以说成语是“活”的历史,成语的文化内涵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知成语背后的历史因素以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特色。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以及研究汉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成语具有特定的结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的发展使得语言的负载越来越大,然成语却能用少量的字表述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容,因此研究成语的文化内涵对于汉语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成语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那么,对于成语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从某些方面讲也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成语中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文化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对中国文化最为直观简洁的描述。如“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等等,这都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完美的契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文从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成语的文化内涵惊醒阐述,第一部分阐明成语的历史由来及其文化背景;第二部分从成语结构特性以及其包罗万象的百科特性两种特性方面入手,阐述成语的文化内涵,当然,这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一样是文章的重点;第三部分作为文章的核心内容将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对成语的文化内涵举例剖析。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章中有些问题并没有深入阐述,望各位老师指导。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及特征
成语是汉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定性的词组或短语,不能随意更换,有着固定的形式结构以及特定的说法,表达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绝大多数的成语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且传承下来的,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或者典故。因此成语的形成可以说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一般,我们把成语的特征概括为三点,即有固定的结构,有完整的意义以及有着多样的语法结构。
(一)成语的历史由来
大部分的成语都是从书面中产生的,有着固定的形式结构,成语中的每个字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表达上更加言简意赅,形象生动①。一般而言成语都是四字结构,当然,也有三字、五字、六子以及七字结构的,如安乐窝、不倒翁、八九不离十、千里送鹅毛、一山不容二虎、天机不可泄露、清官难断家务事、画虎不成反类犬等等。成语的形成大多数可以找到其出处,如:
“行尸走肉”出自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金蝉脱壳”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金玉满堂”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兵临城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偷天换日”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且说尹子崇自从做了这一番偷天换日的大事业,等到银子到手,便把原有的股东一齐写信去招呼。”;“万箭穿心”出自《野叟曝言》第七回:“[璇姑]再听到哥子末后一段说话,真如万箭穿心,竟放声大哭起来。”;“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棋逢对手”出自《晋书·谢安传》:“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唐·杜荀鹤《观棋》诗:“有时逢敌手,对局到深更。”;“空城计”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故事:“蜀将马谡失守街心亭,魏将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大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忘年交”出自《南史·何逊传》:“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① [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1页。
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言以蔽之”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流言止于智者”出自《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士可杀不可辱”出自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宋·欧阳修《醉瓮亭记》:“醉瓮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近水楼台先得月”出自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①等等„
总得说来,成语主要有五种来源,一是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八仙过海、嫦娥奔月;二是寓言故事,如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掩耳盗铃;三是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四是文人作品,如万紫千红、悲欢离合、山重水复;五是外来文化,如象牙之塔、天方夜谭、醍醐灌顶。②
从成语的来源中可以看出,成语是文化积淀发展而成的,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意义,对于汉语言的发展与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成语的特征
成语的特点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三点,即固定的结构、完整的意义以及多样的语法功能。以下就这三种特征分别作简要介绍。
1 固定的结构
成语一般都有着固定的结构,不仅成语中每个字是固定的,而且其顺序也是固定的,不能更改的③。如“刻舟求剑”不能改成“刻船求剑”或者“刻舟求刀”,即使最后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发生变化,成语中的每个字也是不能随意变更的。再比如“行尸走肉”不能改为“走肉形尸”,“国色天香”不能改为“天香国色”,这也就是说成语中每个词组的顺序是不能相互转换顺序的,即使转换之后对于理解成语的意思不会造成误解或者说读起来依旧不会拗口。因此可以说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这是成语的第一个特征。
2 完整的意义
成语具有完整的意义,它的意思并非是简单的字面理解,而是有着一定的寓①
②梅萌:《汉语成语大全》,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7年版。 邓晓峰:《汉语成语的产生来源及其英译法探析》,《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33期
③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南开学报》1994年第6期。
内涵成语篇五
《成语的文化内涵》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
A : 束馬懸車
B : 本末倒置
C : 前仰後合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 插翼難飛
B : 沉魚落雁
C : 一箭雙雕
put all one's eggs into one basket
A : 孤注一擲
B : 滿載而歸
C : 濟濟一堂
paint the lily
A : 明日黃花
B : 錦上添花
C : 畫蛇添足
the die is cast
A : 覆水難收
B : 賭身立誓
C : 出人意表
内涵成语篇六
《英汉成语文化内涵比较》
2007.7(上旬刊)
文化研究
英汉成语文化内涵比较
□
摘
要
杨艳
四川・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610000)
文化共性和文化差异是对比语言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成语是浓缩的文化,是文化的精髓,是了解不同
民族文化的窗口。本文拟从语用学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研究英汉成语在来源、形式、意义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性。对第二语言教学、文学欣赏、翻译实践等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成语文化比较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7)07-185-03
成语: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
熟语: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但多本权威辞典中都没有对“习语”和“惯用语”作出明确的定义和解释,因此,这两词与‘idiom’的对应程度有待商榷,通过对成语、熟语的定义比较可以得知二者的区别:1,范围界定:熟语>成语;2,结构界定:成语有字数限定,多为“四字格”;3,成语多为书面语,且多以书面形式保存至今。
英语“i2.diom”的定义和范围
关于idiom的定义,Webster’sEncyclopedicUnabridgedDictio-
中图分类号:H315.9
据说现在世界上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200多种,但比较权威的定义源于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这本书共收集了166条文化的定义,其中被誉为
tTylor)这“人类学之父”的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urnet样给文化定义:Culture...isthatcomplexwholewhichincludesknowl-
edge,belief,art,morals,law,custom,andanyothercapabilitiesandhabitsacquiredbymanasamemberofsociety.“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引自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高云霞译)。——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翻译家林语堂撰有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在总结词汇和语义、翻译以及文化相关联的本质特征时,提出词义有时是受是“习语支配”的,有时是具有“文化特征”的。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其所反,“浓缩的文化”
映的文化价值的分析和英汉成语文化内涵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民只有深入比较西方文化的特点才能深刻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了解英语成语的含义。
一、diom”和“成语”的定义及两者的对应程度“i
目前关于i习语、俗语、谚语、惯diom比较常见的译法有:成语、用语。其中又数"成语"使用较为广泛,英语中的"idiom"和汉语的
naryoftheEnglishLanguage(1994年)做了详细界定:(1)anexpressionwhosemeaningisnotpredictablefromtheusualmeaningsofitscon-stituentelements,orfromthegeneralgrammaticalrulesofalanguage,?;(2)alanguage,dialect,orstyleofspeakingpeculiartoapeople;(3)aconstructionorexpressionofonelanguagewhosepartscorrespondtoele-mentsinanotherlanguagebutwhosetotalstructureormeaningisnotmatchedinthesamewayinthesecondlanguage(4)...
从英语idiom的定义可看出其特点:1,idiom是多意词,可表示表达方式、特有方言、特殊人物的特殊语言等;2,idiom强调结构和意义的整体性。
3.diom”与“熟语”“i
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也是其意义不diom一样,“熟语”同英语的i
是单个词义相加的结果,是不能从其单个的词演绎出整体意义来的。熟语具有和英语idiom相同的特点即结构固定性和意义的特殊性。且多个权威词典中对成语的定义均提到汉语成语多为四字格,而英语的“idiom”对字数并没有要求,此方面,熟语与“idiom”相同。在分类上,除英语“idiom”中没有成语和歇后语这两类特殊语言形式外,diom”与熟语大致相同。因此笔者认为在一般情况下,id-“i
"成语"对应程度如何,我们从下列词典中对几个词汇的定义与翻译的比较可以得出一些体会。
汉语“成语”的定义及范围1.
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包罗万象。《成语辞海》收录汉语成语最多,达3万余条。《词源》中对“成语”定义及出处作了说明:“成语:习用的古语,以及表示完整意思的定性词组或短句。出自《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现代汉语词典》对汉语“成语”的定义的解释最具代表性: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
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其对“熟语"的定义: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
熟语的定义是:《辞海》中分别对成语、
iom译为“熟语”更加妥当。汉语的“成语”该对应什么样的英语翻译呢,汉语成语最大的特点是“四字格”形式,在西汉之前就已盛行,而以四言诗为主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沿用至今的四字成语就有177个。结构上,易于上口,易于记忆,音律上,“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是英语语言所不具备的特质。有学者提出汉语成语确切的翻译应为four-char-
acteridioms,笔者认为比较合理。
但由于先后多本英汉词典都将idiom译为“成语”,于是“成语”在语言学习者中广泛流传开来,本文虽以“成语”为题,但作为
185
文化研究
语言研究工作者,有必要阐明其实质内涵。
二、英汉成语文化内涵比较历史文化1.
2007.7(上旬刊)
瑰,theWarsoftheRoses红白玫瑰之战;rosesalltheway凡事顺利。
龙是汉民族的图腾,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古代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关于龙的成语多为褒义,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凤呈原形是毒蛇。祥,望子成龙等。《圣经》中则认为dragon是万恶之源,西方神话中,龙是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嘴能喷火。盎格鲁-萨克逊人关于“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中,主人公奥武尔夫与恶龙同归于尽。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龙的翻译和解释已经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各种权威英汉和汉英词典将“龙”与“dragon”的对应造成了文化交流中外国人对中国龙的误解,有学者认为可以将“龙”直接音译为“long”,“亚洲四小龙”则应译为“fourtigers”而非“four
文化存在于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创造出多样的语言文化,历史事件和人物是成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此成语出自1815年的“滑铁卢”之战。
许多汉语典故出自《左传》、《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例我为鱼肉”、如“众口铄金”出自《国语》;“人为刀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同时,儒家、道家、佛家等学术流派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大,他们成为了汉语成语典故的另一重要来源,例如:其言也善”出自《论语》,“开源节流”、,“人之将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出自《荀子》,“大器晚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出自《老子》。
宗教文化2.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以英语为母语也是西方文化的的民族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
精神支柱,随着时间的推移,《圣经》中的宗教价值渐渐淡化,其中的典故却广泛为世人所接受。例如:olivebranch橄榄枝(和平的象征),出自《圣经》中的“创世纪”。eyeforeye,toothfortooth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出自《旧约・出埃及记》。asoneman英语中最古老的成语之一,旧约.士师记》,表全体一致地。《圣经.
汉语有许多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有关的成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一尘不染、现身说法、一丝不挂、极乐世界”等,众多成语反映了广博的佛教文化思想,如“五体投地”,指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这是佛教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等成语反映了道教文化思想,“大惑不解”、“逍遥游”等出自《庄是道家学派的经典。子》,
地域文化3.
地域文化自然会影每个民族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响到民族语言文字。
中国是内陆国家,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如: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沧海桑田等。“劈山造田、刀耕火种、精耕细作”反映出汉民族早期农业生产劳动景象以及生产技术和方式。惊弓之鸟、见猎心喜”反映出汉民族的狩猎生活。“漏“一箭双雕、
网之鱼、鹬蚌相争、缘木求鱼”反映出汉民族的渔业生活。
人们历来善于航海,在征服自然的过英国是个岛国,渔业发达,
程中,形成了许多与海、水、航行等词汇有关的成语,如:know
dragons”。
不同民族对色彩的不同喜好对成语有许多影响。中国历史上,明黄色象征神圣、皇权,古时只有皇亲国戚才能穿明黄色的衣服。成语有黄袍加身、黄粱一梦等。西方文化中紫色是皇权的象征,皇帝登上宝座是raisedtothepurple,生于王室borninthepurple。红色是汉民族喜欢的颜色,新娘结婚时穿红色,节庆日挂红灯,党旗、国旗也红颜知己等。而西方文化中视红色为不祥是红色,成语有红装素裹、
之兆,红色意味着有危险,如:wavingaredflag惹人生气的事;seethe
redlight知道危险或灾难降临。
以数词表达的成语、谚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不少,但数字往往不是对等的。例如:她是一个百里挑一的美丽姑娘:Sheisa
beautifulgirlinathousand;乱七八糟:sixesandsevens;半斤八两:sixentoone。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十有八九:t
寓言、神话传说5.
英汉成语中有许多寓言,它们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如:.awolfin
sheep′s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危险人物,貌善心毒的人),出自《伊索寓言》。SourGrapes酸葡萄(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聊以自慰)出自《伊索寓言》。
神话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原始理解的故事与人格化,反映出古代人渴传说,他们运用各种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
望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决心。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成语有很大影响,中国古代神话形成的成语更是不胜枚举。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之源),出自希腊神话。Achilles'Heel唯一的致命弱点,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开天辟地,出自中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后来表示史无前例。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古代神话,比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文学发展6.
文字记录着人类的语言与文化,文学发展对语言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圣经的翻译和莎士比亚的剧作被认为对现代英语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hoistwithone'sownpetard(请君入瓮;害人反害己)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而中国灿烂历史文明孕育出的文学著作更是不计其数。据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成语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成语有255条,出自《淮南子》的有120多条,出自《庄子》的成语有161条,出自《史记》的成语有265条,出自《汉书》的成语有158条,出自唐诗的成语有310条,出自宋代诗词的成语有140条。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志》;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的《后赤壁赋》;狐楚策》。假虎威(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出自《战国策、
心理思维和价值标准7.
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和谐,对立统一,顺乎自然,顺应自然的特
earn)therope熟悉内幕(一个有经验的水手熟悉船上所有用来(l
挂帆的绳子);allatsea(不知所措)等。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汉语的“挥金如土”与“太阳从西边出来”,英国人却喜欢说:“Spend
aismeet.(Dover指英国多moneylikewater.”和“WhenDoverandCal”佛港,Calais指法国加来港)。
传统习俗4.
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东西方人形成不同的传统习俗,人们对动、植物的爱好,对颜色的偏好,对数字的概念有许多不同,这些不同导致成语、谚语、习语的不同。
汉文化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关于它们的成语很多,如:松鹤延年、罄竹难书、青梅竹马等。而西方大多数人喜欢玫
186
2007.7
征。汉语成语中出现了许多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例子。如乐极生悲,指欢乐到了极点,将转而发生悲伤之事;否极泰来,描写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失败乃成功之母等。
好动、好奇的外倾性商由于英国是个岛国,形成了最早的求变、
业城市文化,这种文化注重思辨理性,认为思辨理性的东西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强调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注重空间的扩展与向外征服,形成了征服自然,驱使天地的文化观。如:steala
(上旬刊)
文化研究
它语言的成语,时间久了就产生了语言融合现象。例:披着羊皮的狼
awolfinsheep’sclothing(出自英语);papertiger纸老虎(出自汉语);loseface丢面子(出自汉语);blackhumor(黑色幽默)是从法语humournoir翻译而来。
在英语和汉语成语中都有关于美女的传说,如西方的Helen(海在文学作品的悲剧爱情故事中,西方有Romeo伦)和中国的“西施”;
and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中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形容亲英语中有Davi而中国则有“管鲍之密无间的好朋友,dandJonathan,交”等等。文化色彩不一样,其来源却极为相似。,
四、结束语
成语是语言中非常独特的部分,具有自身的和内在的词汇结构、语义特征、句法和语用功能。学习和研究成语是学习和研究语言的高级阶段,能否熟练、正确使用成语是是否已掌握该语言的重要标志。对英汉成语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比较能减少和缓解因跨文化交际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和言语交际障碍,对第二语言教学、文学欣赏、翻译实践等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Cowei,A.P.,MackinR&Macaig,I.R.,1987.OxfordDictionaryofCurrentId-iomaticEnglish,OxfordUniversityPress.
[2]Broukal,Milada.1995.IdiomsforEverydayUse.Lincolnwood:NationalText-bookPress.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
andonone′sfeet自立、自主;knowledgeismarchon先发制人;stpower知识就是力量。
吸收外来语形成的成语8.
英语成语中吸收外来语主要有三个来源: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如法语中有byheart、tobreaktheice、tofallill等等。拉丁语和希腊语中有tocherishaviperinone’sbosom、totakesomethingwitha中国成语同样也吸收了外来语。如“昙花一现”grainofsalt等。(源于印度梵文)、吸收英语外来语的有“火中(源于佛经)、“现身说法”取栗”(tobeacat’spaw)、(anivorytower)等“象牙之塔”
新词9.
英语中的一些新词如thebeatgeneration(,20世“垮了的一代”纪50年代末出现于美国知识阶层中的一个颓废流派);Catch-22
(自相矛盾的规定)等等。汉语中有“踢皮球”、“走后门”、“内引外联”等等。
三、文化来源相同或相似的英汉成语
英汉两个民族虽然历史情况、生活条件千差万别,但毕竟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有相通的地方。各种文化和语言具有相融性和相通性,使有些习语会有惊人的相似性。如:Manyhandsmakelightwork.(人多好办事)Strikewhile
199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译文出版社,[4]1988.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5]2000.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6]2001.
朱一飞等.中国文化历史故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7]1989.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世界知识出版社,[8]2005.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9]1982.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出版社,[10]1980.李德超.汉语成语中数词的英译.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2]1992.
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Hastemakestheironishot.(趁热打铁)waste.(欲速不达)Addfueltotheflame.(火上加油)Bloodisthickerthanwater.(血浓于水)这些习语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从内涵上都表达同样的意义。
有些英汉成语,谚语表达两种语言完全一致,这是因为借用了
(上接第184页)
!!!!!!!!!!!!!!!!!!!!!!!!!!!!!!!!!!!!!!!!!!!!!
思维模式、意识形态等。几乎每种文化都有值观(道德观,审美观)、
成千上万的传说,故事和寓言,强调基本的价值观。在西方国家,圣经和希腊传说是某些特别品质或特别意义的化身。从中产生了无数的有隐喻涵义的表达法,如:TheoldAdam(原罪);ThemarkofCain
用学。汉语语法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没有英语那样的屈折词缀,如英语talk/talks/talking/talked,除了第一个词是原形,都带了屈折词缀,汉语也没有主从结构。但这些在英语中很常见。汉语是一种词义很浓缩的语言,所以很难翻译这样的隐喻“浮云游子意”。到底是“浮云是游子意”还是“游子意是浮云”?
四、结束语
隐喻的翻译很复杂,因为隐喻本身涉及的东西太多,不仅有语义,语用等语言学领域的因素,还有诸多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寓于其中。了解文化和隐喻二者有何联系,为什么文化因素会制约和影响隐喻的翻译,从哪些角度和方面带来影响,我们对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应该可以更透彻和更容易些。
参考文献: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M].2001.马文・哈里斯,顾建光,高云霞译.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杭[2]M].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seCain(制造麻烦);ToplayJudas(罪恶的污点,不端行为);Torai
ssofJudassbox(当了叛徒);Theki(口蜜腹剑);Pandora'(带来灾难的礼物)。
在中国,人们的头脑里更多的是佛教和道教。常见的有关宗教的表达法有“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同一件事上,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态度可能截然不同。如,中国人很注重谦逊,有下列说法“沉默是金,雄辩是银;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这些说法可能让西方人无法理解,因为他们提倡的是个性和冒险精神,故而他们有“Allisfairinloveandwar;Abirdinhandisworthtwointhebush;
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
语言体系差异4.
该体系包括语音学、词形学、语法(词法和句法)、语义学和语
[3]D.G.Bates&F.Plog.CulturalAnthropology,(3rded.)[M].NewYork:Mc-Graw-Hill,1990.
187
内涵成语篇七
《语中成语的文化内涵黄碧玉》
2012年7月第29卷第7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
Jul.2012Vol.29
No.7
《论语》中成语的文化内涵
黄碧玉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350007)
摘
,《论语》。《论语》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的载体中包含了三百五十多个成语,这些成语因
“礼”、“仁”、“中庸”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教育意义,广为传诵,流传至今。对这些成语进行大致归类,并从和教育等方面,探讨其文化内涵是很有意义的。关键词:论语;成语;文化;儒家文化中图分类号:H136.31
文献标识码:A
344X(2012)07-0023-04文章编号:1674-作者简介:黄碧玉(1988-),女,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与方言。
《论语》是儒家经典名著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包含了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世界观、价值观、,《论语》政治观和教育观。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由简练、含蓄的语句写成,经过提炼、浓缩可以得到很多成语。这些成语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教育意义,广为传诵,流传至今。《论语》《汉语成语大全》全书仅二万余字,以为参照,整理出有成语三百五十多个。从内容上看,有些直接涉及伦理道德、品行修养、思想观念、教育学习、社会政治和人生感悟等方面,有些则通过利用与饮食、服建筑和植物等有关的成语来间接体现。从结构上饰、
《论语》看,有的是中的原文原字,有的是后来经过增字、减字或改字变化而成的,还有的是后人根据其原文提炼创造出来的。本文在统计成语的数量意思浓缩、
时,将一些表达意思相近但语言结构稍有不同的成语,
“北辰星拱”、“众星拱辰”,如和“众星拱北”算作一个个独立的成语而不归并为一个,在论述时以“北辰星一个成语来代表三个成语。还有一些由两个可以拱”
单独运用的成语构成的成语组,如“食无求饱,居无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其中各是成语,可以单安”
独使用,那么它们就算作三个成语,在统计数量时分开计算。本文把这三百五十多个成语就其内容进行大致、“仁”、“中庸”归类,同时,主要从“礼”和教育等方。《论语》面,探讨它们的文化内涵中的成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伦理道德类、思想观念类、教育学习类和社
会政治类。
一、伦理道德类《论语》是儒家文化的载体,文中体现儒家文化的、“温良恭几乎贯穿于每篇,如“入孝出悌”成语很多,”、“节用爱人”、“见义勇为”、“父母在,、俭让不远游”“不在其位,”、“克己复礼”、“己所不欲,不谋其政勿施
”、“出门如宾”、“四海之内皆兄弟”等。于人
“礼”。礼,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与“仁”就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应该遵循的规范。仁,就
是爱他人,爱自己认为应当爱的人,即具有仁爱、仁慈和仁孝之心的人。以礼、仁为核心和根基,儒家文化进而揭示了小至个人自身、家庭内部,大至朋友、亲戚、处世,以及对国家、对天下等人们应当遵循的规范及应有的人伦道德,如孝、慈、悌、忠、信、节、义、廉、耻等,形成了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仁处世、里仁为美和忠国爱家的伦理道德。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礼,是形成得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规范,其渊源可追溯至中华民族的上古时代。据有关文献,早在伏羲时代,即上古时期,由于原始宗教的产生以及对人群及社会进行管理、治理的需。《世本·作篇》要,出现了礼的规范以及性禁规等
[1]
:“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路史·后纪》载载:“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万民之丽。丽皮荐之,以严其
[2]”礼,示合姓之难,拼人情之不渎。礼的出现对后来中华文明以及儒家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在我们的先人由原始蒙昧状态向文明的过渡中也起着十分突
,出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与古代特别是夏、商、周三代主要靠“礼”对社会进行规范、
治理和统治关系极大。由《论语》及其成语可以看出,,孔子十分崇尚“礼”主张克己复礼,即克制、修养自己,维护、尊重礼的规范和社会秩序,并将“礼”作为自己创立的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孔子眼中,礼与仁是合为一体、不能分开的,正如他在《论语·颜渊》中对“仁”下定义时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仁”从这个定义来看,应该由两
收稿日期:2012-05-02
·23·
部分组成,即“克己”与“复礼”。“克己”包括哪些
内容?通观《论语》
,“言而有信”、“知过能改”、“温良恭俭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内省不疚”、“言必信,行必果”等,这些可以说是“仁”的本质和内核。“复礼”也就是合乎礼的规范和要求。“礼”具体包括哪些内容?从《八佾》篇和《乡党》篇可以看到君臣之礼、臣与臣之礼、接送使节之礼、升堂之礼、执圭之礼、服礼、斋戒之礼、饮食起居之礼、待友之礼等。《论语》中关于“礼”的成语有“富而
好礼”、“是可忍,孰不可忍”、“杞宋无征”、“告朔饩羊”、“博文约礼”、“升堂入室”、“克己复礼”等。中国的等级观念极为强烈,人们非常重视亲疏远近、男尊女卑的社会阶级关系,而“礼”的关键就是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区别出高低贵贱。中国这种错综复杂的宗族血缘关系制造了千丝万缕的人际纠葛,使中国人活得很累,很不自由。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又使得中国人在世俗生活中有着更多的情感联系和精
神寄托,
使他们寻找到生命存在的依靠,心灵上感受到亲情的存在,从而获得一种踏实感和满足感。这或许正是儒家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居于中华文化主流地位
的原因所在。
“仁”是儒家文化的另一核心。春秋时代,人们把“仁”视为美德。《论语》中直接谈“仁”的成语有“求仁得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杀身成仁”、“当仁不让
”、“观过知仁”、“色仁行违”、“志士仁人”等。所谓“仁”,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3]也就是说,儒学的本质是一种伦理学,所要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
的正常关系应该是一种“爱”的关系。《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一方面,这种爱来源于父子、兄弟
之间的血缘关系,是一种世俗的情感;另一方面,这种爱会随着血缘关系的远近而有所不同,是一种爱有差
等的情感
。“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层面上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互惠的而非交换的,是有别的而非对等的,是情感
的而非契约的;人与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基本关系则应是仁爱的而非博爱的,也就是爱有差等而非一视同仁的。例如,父母可以通过责骂的方式来表达对子女的关心,子女却不能运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
。‘关心’和‘孝敬’都有爱,但却不能颠倒其表现方式,二者之间是可以沟通的,但又不是等价交换的。”[4]在这种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中,只有这种“仁爱”才能实现儒家有等级、有秩序的社会理想,实现“仁”与“礼”的统一。由孔子最初创立的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社会内容,从而使之与野蛮人区别开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建构着以礼、仁著称的中国文化。·24·
二、思想观念类
中庸,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也是儒家传统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儒家学者的心中,“中庸”是一种很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行为准则。《论语》中体现中庸思想的成语有“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庸之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言必有中”、“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既来之,则安之”、“隐居求志”、“允执其中”等。
在《论语》中,孔子曾认为“中庸”是非常高尚的道德。《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但是,至于这种道德是什么样的,他并没有具体论述。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
也。庸,平常也。”[5]结合儒家典籍,可以把“中庸”理解为懂得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事事都能适当处理,
不偏不倚,不随心所欲,不肆无忌惮。“古人认为,生活都以居中为好,吃饭太饱不好,饿着更不行;穿衣太
暖不行,
冻着也不对。住房窄小不行,太大也不好,地基太低则潮湿,太高则干燥。处处想到中,就可以适
中。这种思维方法可以用于治国,也可以用于养
身。”[6]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与“殆”,都是偏倚的结果,坚持
“中”的原则,就要好学深思,学思并重。具体到人格
塑造上
,《尧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费、怨、贪、骄和猛,都是偏倚的表现和品质,要坚持中庸的思想,做到给人民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自己欲仁欲义,却不能叫做贪;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此外,在《述而》中,孔子的弟子这样描述孔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孔子一生都在以“中庸”的道德标准严格塑造自己。
中国是个追求“和”的民族,“儒家的‘中庸’思想旨在通过限制量变而防止质变的形式来保持现有秩序
的平衡和稳定”[4]
,于是在我与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主张采取一种中庸调和的方法。孔子主张“和而不
同”,反对“同而不和”。其中,“和,就是和谐相处;同,
就是同流合污。”[6]
具体地说,“同”,就是与别人完全
相同,
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缺乏自主性。实际上,每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可能与别人的意见完全相同,只是不说出自己的看法,表面上伪装成与别人相同,隐瞒自己的观点,企图讨好别人,这是小人“同而不和”
。相反,君子是“和而不同”的。“和”,是不同的意见经过协调,达成一致。不论在一个团体中的人际关系,还是
在世界上的国际关系,都应该是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的,而不应该同流合污、相互践踏。在家庭中,有长幼差别、亲疏远近,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权力和义务,所有成员互相配合,组成团结协作的整体,此所谓
“家和万事兴”。因此,可以归纳出“和而不同”的基本精神是独立自主和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但不同流合污,就是
“和为贵”。“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从古至今,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社会经济方面,贫富差别太大,导致两极分化,产生富者骄暴、贫者寇盗的局面,社
会就不稳定,天下就不安定。“中庸”的观念有助于统治者制定正确的方针,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小贫富差
距,平均收入分配,从而使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在政治方面,选拔人才是重要一项。发展教育,培
养人才,
选拔任用,量材取用,任人唯贤,推行公平制度,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稳定。在人的品德修
养上,中庸之道要求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中”的准则,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德境界。
三、教育学习类
儒家重视学习和教育
,“儒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化的学问。
”[7]历代儒家都认为教育是修身、治国和安邦的根本,并把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看作是一项神圣
的事业,不断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与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分不开的。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终生特别是晚年都十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
重视教化,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首倡“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办私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教育家,这对于中
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如“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形
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一生勤奋好学,精进不已,总结出正确的学习原则、方法和态度,如“学而时习之”、“切磋琢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举一反三”、“发愤忘食”、“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笃志”等。这种积极求知问学的态度,成为后儒修养、充实自我,并进而服务于社会的起点。直到今天,
孔子的教学思想仍然闪烁着时代的价值之光,并渗透在我们的教学理论中,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实践。儒家重视人的培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为人
与为学联系起来。“学”,在儒家学者看来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不仅包括文献知识,还包括做人做事的一些
道理,而后者的重要性远超于前者。在《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
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是做人必
备的要求,把这些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才去学习
文献。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
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可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文献),但他已经学习过了(为人处事的一些道理)。同时,孔子认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这样
的人,“可谓好学也已”。由此种种,都可以看出道德教育在儒家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重视教育,这是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做出的最伟大贡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主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历代儒家也都十分重视教书与育人。因此,我们一直把读书人称为儒生,把孔子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四、社会政治类
自孔子起,历代儒家都一直关心国家大事,把参政治国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
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基本宗旨和目标。治国、平天下就是政治。在儒家文化看来,修身、齐家,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是它们的落脚点。而且,在孔子看来,修身、齐家本身也是从政。在《为政》中,有人问孔子
:“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此,孔子就把治家与治国即从事政治联系在了一起,
甚至视二者为一回事。孔子终生热衷于从政,有一腔报国之热血,在鲁国
任官时,在很短的时期内对国家的治理就取得了显著政绩。对于社会政治,他有自己的见解。《论语》中谈
及社会政治的成语有
“北辰星拱”、“举直措枉”、“博施济众”、“唐虞之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足食足兵
”、“名正言顺”、“鲁卫之政”、“一言兴邦”、“近悦远来”、“迩安远至”、“一匡天下”、“无为而治”、“天下归心”等。由上述成语可知,在政治方面,孔子从礼、仁出发,主张实行德政,即为政以德,以德治国,不主张以武力治国,主张从政者要做道德方面的表率,并以此来教化民众,达到为政并治理好国家和社会的目的。德政的具体措施是,统治者以比较柔和、和平的手段管理国家
和社会,
对人民施以恩惠,并通过思想教育的办法来感化人民,是积极意义上的“怀柔”政策。对此,孔子十
分推崇实行德政的尧、舜、文王和周公等人。在《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意即领导者治理国家、天下讲求道德,能为民众做出表率,就能像北极星一样,定居在天的中枢,而群
星都围绕着它。孔子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即治理
国家、天下用政治法令,约束民众用刑罚,那么民众会只图幸免而不知耻辱。如果治理国家、天下用道德,约
·25·
束管理民众用礼义,那么民众就不但会有耻辱感,而且
《尧曰》:“君子惠而不能自己纠正错误。在中,孔子说”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认为这些是治理政事五种尊贵的美德。以上这些都是孔子主张德政、礼治,不主张靠武力、法治来治理国家的表现。孔子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从而再现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它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的这一德政思想,其道理是深刻的,对于治国来说是重要的。后来,孟子作为儒家亚圣,其为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突出表现在他的仁政、民本等思想方面。从
仁政还是德政。某种程度来说,
中国是个以“和”为贵的民族,追求民族团结、国
家统一、社会稳定。儒家在治理社会政治上所提倡的“德政”“仁政”和思想,是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大瑰宝,因其积极的意义为历代统治者所效法。儒家文化,数千年来十分重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注重文化因素在社会中特别是在治世中的作用。如果说西方学者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主要是基于外交上的考虑,那么中国政府对儒家文化的弘扬则更多是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儒学在整合社会、治国安邦方面发挥了异常巨大的作用。在这两千余年中,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出现治世多、乱世少的一统局面,应该承认儒家文化在其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上海:商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M]1957:355.务印书馆,
[2][宋]罗泌.[明]吴弘基,订.路史(光绪甲午校宋本缩印)[O].1894.
[3][M].北京:中华书局,2007:161.汉]许慎.说文解字[[4]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2006:65-70.
[5][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96.宋]朱熹.四书集注[[6]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4-145.
[7]王钧林,杨春梅,刘厚琴,唐明贵.斯文在兹:儒学与中国传M].济南:齐鲁书社,2006:208.统文化[
[8]J].集宁师专学报,2008,30朱淑媛.论语成语的文化透视[(1):33-36.
[9]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赵蕾.论语中的成语考察[2006,26(6):120-121.文综合版),
[10]M].北京:中华书局,2006.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1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彭立荣.儒文化社会学[[12].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梅萌.汉语成语大全[M]2007.司,
责任编辑:陈君丹
OntheCulturalConnotationofIdiomsinTheAnalects
HUANGBi-yu
(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Confucianismisthebackbone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TheAnalectsisacarrierofConfucianculture.TheAnalectscontainsover350idiomswithdeepculturalconnotationandpositiveeducationalvalue.Passeddow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theseidiomsspreadfarandwide.Hence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classifytheseidiomsandexploretheculturalconnotationfromtheaspectsof“ceremony,”“benevolence,”“mean”andeducation.Keywords:TheAnalects;idioms;culture;Confucianculture
·26·
内涵成语篇八
《成语含义》
团结合作 同心协力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 战无不胜 同舟共济 一心一意 相依为命 相濡以沫 取长补短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博采众长 多多益善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扬长避短
错误思想方法 贪小失大 舍本逐末 轻重倒置 小题大做 画蛇添足 不求甚解 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 学习 勤学好问 好学不倦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废寝忘食 悬梁刺股 不耻下问 穿壁引光
同心协力tóng xīn xié lì
释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例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把我班的各项工作做好。 同舟共济tóng zhōu gòng jì
舟:船;济:渡,过河。意思: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在困难时,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也作“同舟而济”。
众志成城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释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 例:举国上下,众志成诚,共同抗击非典。
相依为命xiāng yī wéi mìng
释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相濡以沫xiāng rú yǐ mò
释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多用于夫妻之间。
博采众才bó cǎi zhòng cháng
释博采:广泛搜集采纳。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例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多多益善duō duō yì shàn
释益:更加;善:好。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例学习是无止境的,知识是多多益善的 舍本逐末shě běn zhú mò
释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例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轻重倒置qīng zhòng dào zhì
释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两者的地位摆颠倒了。例做事情一定要分清主次,千万不要轻重倒置。 小题大做xiǎo tí dà zuò
释指拿小题目作大文章。 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有不值得这样做的意思。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
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走马观花zǒu mǎ guān huā
走马,骑着马跑。走,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勤学好问qín xué hǎo wèn
释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例孙中山小时候就是一个勤学好问的孩子。
好学不倦hào xué bù juàn
释喜欢学习,不知疲倦。例小明不耻下问,好学不倦,终于孝上了名牌大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释见:显现。读书的遍数多了,自然会领会其中的含义。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就明白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释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悬梁刺股xuán liáng cì gǔ
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
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穿壁引光chuān bì yǐn guāng
释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成语故事:西汉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内涵成语篇九
《多种含义成语练习》
两种含义的(含褒贬)成语小辑
1 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2 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3 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
4 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
5 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6 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7 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
8 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
9 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
10 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11 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 12 另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13 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14 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15 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
16 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17 穷形极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18 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19 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20 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志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神。
21 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22 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台杜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23 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者是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
评教育。
24 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25、 灯红酒绿:(1)形容夜饮聚会的情景。(2)多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26、 苦心孤诣:(1)指尽心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2)指为了达 到目的而费尽心思。
27、 想入非非:(1)指意念进入玄妙虚幻的境界。(2)形容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
28、 左右逢源:(1)比喻做事很顺利。(2)比喻办事圆滑。
29、标新立异: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主张,表示与众不同。有时也指故意提出新奇的主张以显示自己。
30咄咄逼人:形容神情或言语盛气凌人。也指形势严峻促人努力。
31、高视阔步:形容气概不凡,含褒义,也形容态度傲慢。含贬义。
32、处之泰然:形容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时能沉着镇定,褒义词。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贬义词,如“对于这种严重污染水资源的情况,我们不能处之泰然,行若无事”。
33、【登峰造极】意思是到了极点,但它有褒贬双重感情色彩。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贬义。也指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34、【另眼相看】褒义指看重和优待,贬义指用另外的眼光来看待,含有歧视的意思,
35、【异想天开】用来形容思想解放,想法独特时,含有褒义;用来形容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带讽刺意味时,含贬义。
36、【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事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
37、【纵横捭阖】①形容在政治上运用各种手段分化争取;②形容文章大开大合,不受拘束。
38、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可指暴露的很彻底。
39、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40、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
41、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42、金玉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43、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44、平易近人: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当堂练习:判断下列成语的正误
1.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
不已。
2. 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
3. “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
教育。
4. 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
5. 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摩托车。 ....
6.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
各有千秋。
7. 老王一句话揭了他的短,惹得他火冒三丈,气冲霄汉。 ....
8. TVB编剧可谓想入非非,将《水浒传》和《无间道》凑成一个现代警匪故事,只是....
想象力太丰富就流于胡编乱造。
9. 一个人在工作中难免有一些缺点和错误,只要认真改正就行,不能犯而不校。 ....
10. 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猴子嬉戏,有的像双龙衔珠,有的似莲花盛开„„真
是巧夺天工。 ....
11. 听到这个噩耗,老人家瘫坐在地上号啕痛哭,双手也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
12. 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
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13. 就在公安部门准备收网时,这帮家伙为虎作伥,毫不收敛,在他们的罪行簿上又添....
上新的一笔。
14. 汉奸李某,抗战开始不久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降,公开作了日寇的....
走狗。
15. 我们做事情有时候要瞻前顾后,考虑周全。 ....
16. 今年春晚除了彭丽媛的独唱无伴舞外,其他的歌舞节目都是群体的,服装尽显华
丽,演员个个长袖善舞,台下看得眼花缭乱。 ....
17. 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在生态环
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
18. 现实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
革。
19. 辛弃疾继续并发扬了苏东坡的豪放风格,以翻云覆雨的笔力、激昂跌宕的气势,抒....
情言志,针砭时弊,形成了南宋词坛的一大流派。
20. 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非要对现有的政府机构进行彻底的改头换面不可。 ....
21. 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是有口皆碑的事实,任何狡辩都改变不了。 ....
22. 筹建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反复论证,从长计议,确定了长江二桥通航标准。 ....
23. 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像秋白同志这样坦荡无私、光明
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
24. 我学数学进步较快,而学语文却如逆水行舟,进步过慢。 ....
25. 这盘棋,让何山对王江,那还不是白驹过隙,轻而易举取胜。 ....
26. 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
27. 我讨厌那些背后搬弄口舌、期期艾艾的小人,每有所遇,则避之如水火。 ....
28. 今天,天津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淹没了馆外的惊雷。 ....
29. 鲁迅先生对中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真可谓发聋振聩。 ....
30. 除了银河系的星星以外,河外星系里还有无数的星星,真是不胜枚举。 ....
31. 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
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32. 外援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琴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
33. 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
34. 想不到祖父变化这么大,满头白发,老气横秋,连走路者很困难了。
35. 于右任先生的草书写得非常好,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
36. 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
37. 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娓娓道来,不拉架子而棱角自见,不....
事喧哗而锋芒难避。
38. 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
39. 实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使他时刻念念不忘。 ....
40. 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失误也一笔抹杀了。 ....
41. 例:老校长性情极温和,却是一个绵里藏针的人,在原则问题上,他向来是非分....
明,一丝不苟,对师生要求严格。
42. 例:他们根据受害者提出的线索,先找王某,再按图索骥,最终找到了制造假酒的....
黑窝。
43. 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
44. 有人认为,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是舍本逐末的说法。实际上生产提高....
了,生活才能提高。
45. 这孩子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能指望他的成绩会提高....
呢?
46. 对这么严重的问题,有的同志还处之泰然,不以为意,我们有提醒这些同志引起注....
意的必要。
47. 就在那次交谈中,他亲身感受到了诗人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正确 ....
48. 如不抓住时机,及时见报,这则消息将成陈词滥调。 ....
49. 在“纪念周恩宋诞辰一百周年”大会期间,著名画家石坚先生即席作画,他信笔涂...
鸦,似有神功,在三勾两画之中,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便跃然纸上。 .
50. 王老师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30年。 .....
51. 这个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
52. 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53. 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54. 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55. 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都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56. 小东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性格封闭孤傲的他对周围的人常常表现出敌对情绪,他
最终为自己的危言危行付出了惨重代价。
附:答案解析
1.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