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石的质重沉降体现在哪些方面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代赭石的质重沉降体现在哪些方面篇一
《张锡纯代赭石应用经验》

赭石解

属性:赭石∶色赤,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

能建奇效。其原质为铁养化合而成,其结体虽坚而层层如铁锈(铁锈亦铁养化合),生研服之不伤肠胃,即服

其稍粗之末亦与肠胃无损。且生服则养气纯全,大能养血,故《神农本草经》谓其治赤沃漏下;《日华诸家本

草》谓其治月经不止也。若 用之即无斯效, 之复以醋淬之,尤非所宜。且性甚和平,虽降逆气而不伤

正气,通燥结而毫无开破,原无需乎 也。其形为薄片,迭迭而成,一面点点作凸形,一面 点点作凹形者,方堪入药。

赭石为铁养化合,性同铁锈,原不宜 。徐灵胎谓若 之复用醋淬,即能伤肺。此书诸方中有赭石者,

皆宜将生赭石轧细用之。

\x【附案】\x邻村迟某,年四十许,当上脘处发疮,大如核桃,破后调治三年不愈。疮口大如钱,自内溃烂,

循胁渐至背后,每日

自背后排挤至疮口流出脓水若干。求治于愚,自言患此疮后三年未尝安枕,强卧片时,即觉有气起自下焦,

上逆冲心。愚曰∶“此即子疮之病根也。”俾用生芡实一两,煮浓汁送服生赭石细末五钱,遂可安卧。又

服数次,彻夜稳睡。盖气上逆者乃冲气之上冲,用赭石以镇之,芡实以敛之,冲气自安其宅也。继用活络

效灵丹,加生黄 、生赭石各三钱煎服,日进一剂,半月全愈。

邻村毛姓少年,于伤寒病瘥后,忽痰涎上壅,杜塞咽喉,几不能息。其父知医,用手大指点其天突穴

(宜指甲贴喉,指端着穴,向下用力,勿向内用力),息微通,急迎愚调治。遂用香油二两,炖热调麝香一

分灌之,旋灌旋即流出痰涎若干。继用生赭石一两,人参六钱,苏子四钱,煎汤,徐徐饮下,痰涎顿开。

周姓妇,年三十许,连连呕吐,五六日间,勺水不存,大便亦不通行,自觉下脘之处疼而且结,凡

药之有味者入口即吐,其无味者须臾亦复吐出,医者辞不治。后愚诊视其脉有滑象,上盛下虚,疑其有妊,

询之月信不见者五十日矣,然结证不开,危在目前,《内经》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遂单用赭石二两,煎

汤饮下,觉药至结处不能下行,复返而吐出。继用赭石四两,又

重罗出细末两许,将余三两煎汤,调细末服下,其结遂开,大便亦通,自此安然无恙,至期方产。

或问∶赭石,《名医别录》谓其坠胎,今治妊妇竟用赭石如此之多,即幸而奏效,岂非行险之道乎?答

曰∶愚生平治病,必熟筹其完全而后为疏方,初不敢为孤注之一掷也。赭石质重,其镇坠之力原能下有形

滞物,若胎至六七个月时,服之或有妨碍,至受妊之初,因恶阻而成结证,此时其胞室之中

不过血液凝结,

赭石毫无破血之弊,且有治赤沃与下血不止之效,重用之亦何妨乎?况此证五六日间,勺饮不能下行,其

气机之上逆,气化之壅滞,已至极点,以赭石以降逆开壅,不过调脏腑之气化使之适得 其平,又何至有他虞乎?

广平县吕××妻,年二十余,因恶阻呕吐甚剧。九日之间饮水或少存,食物则尽吐出。延为诊视,脉象有

力,舌有黄苔,询其心中发热,知系夹杂外感,遂先用生石膏两半,煎汤一茶杯,防其呕吐,徐徐温饮下,

热稍退。继用生赭石二两,煎汤一大茶杯,分两次温饮下,觉行至下脘作疼,不复下行转而上逆吐出,

知其下脘所结甚坚,原非轻剂所能通。亦用生赭石细末四两,从中再罗出极细末一两,将余三两煎汤,

送服其极细末,其结遂开,从此饮食顺利,及期而产。

一室女,中秋节后,感冒风寒,三四日间,胸膈满闷,不受饮食,饮水一口亦吐出,剧时恒以手自

挠其胸。脉象滑实,右部尤甚,遂单用生赭石细末两半,俾煎汤温饮下,顿饭顷仍吐出。 盖其胃口皆为痰涎壅滞,药不胜病,下行不通复转而吐出也。遂更用赭石四两,煎汤一大碗,分三次陆续

温饮下,胸次遂通,饮水不吐。翌日,脉象洪长,其舌苔从先微黄,忽变黑色,又重用白虎汤

连进两大剂,每剂用生石膏四两,分数次温饮下,大便得通而愈。

曲××,年三十余,得瘟病,两三日恶心呕吐,五日之间饮食不能下咽,来院求为延医。其脉浮弦,数

近六至,重按无力,口苦心热,舌苔微黄。因思其脉象浮弦者,阳明与少阳合病也,二经之病机相并上冲,

故作呕吐也,心热口苦者,内热已实也,其脉无力而数者,无谷气相助又为内热所迫也。因思但用生赭石

煮水饮之,既无臭味,且有凉镇之力,或可不吐。遂用生赭石二两,煎水两茶杯,分二次温饮下,饮完仍复

吐出,病患甚觉惶恐,加以久不饮食,形状若莫可支持。愚曰∶“无恐,再用药末数钱,必能立止

呕吐。”遂单用生赭石细末五钱,开水送服,觉恶心立止,须臾胸次通畅,进薄粥一杯,下行顺利。从

此饮食不复呕吐,而心中犹发热,舌根肿胀,言语不利,又用生石膏一

两,丹参、乳香、没药、连翘各三钱,连服两剂全愈。

癸亥秋,李××之族姊,周身灼热,脉象洪实,心中烦躁怔忡,饮食下咽即呕吐,屡次所服之药,亦皆

呕吐不受。视其舌苔黄浓,大便数日未行,知其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府,又挟胃气上逆,冲气上冲也。为疏

方,用生赭石细末八钱,生石膏细末两半,蒌仁一两,玄参、天冬各六钱,甘草二钱,将后五味煎汤一大

茶杯,先用开水送服赭石细末,继将汤药服下,遂受药不吐,再服一剂全愈。

一妇人,年近五旬,得温病,七八日表里俱热,舌苔甚薄作黑色,状类舌斑,此乃外感兼内

亏之证。医

者用降药两次下之,遂发喘逆。令其子两手按其心口,即可不喘。须臾又喘,又令以手紧紧按住,喘又

少停。诊其脉尺部无根,寸部摇摇,此将脱之候也。时当仲夏,俾用生鸡子黄四枚,调新汲井泉水服之,喘稍

定。可容取药。遂用赭石细末二钱同生鸡子黄二枚,温水调和服之,喘遂愈,脉亦安定。继服

参赭镇气汤以善其后。

友人毛××曾治一妇人,胸次郁结,饮食至胃不能下行,时作呕吐。毛××用赭石细末六钱,浓煎人

参汤送下,须臾腹中如爆竹之声,胸次胃中俱觉通豁,至此饮食如常。

友人高××曾治一人,上焦满闷,艰于饮食,胸中觉有物窒塞。医者用大黄、蒌实陷胸之品十余剂,转

觉胸中积满,上至咽喉,饮水一口即溢出。高××用赭石二两,人参六钱为方煎服, 顿觉窒塞之物降至下焦。又加当归、肉苁蓉,再服一剂,降下瘀滞之物若干,病若失。 友人李××曾治一人,寒痰壅滞胃中,呕吐不受饮食,大便旬日未行。用人参八钱、干姜六钱、赭石

一两,一剂呕吐即止。又加当归五钱,大便得通而愈。

门人高××曾治一叟,年七十余,得呃逆证,兼小便不通,剧时觉杜塞咽喉,息不能通,两目上翻,身躯后挺,更

医数人治

不效。高××诊其脉浮而无力,遂用赭石、台参、生山药、生芡实、牛蒡子为方投之,呃逆顿愈。又加竹茹服一剂,

小便亦通利。

历观以上诸治验案,赭石诚为救颠扶危之大药也。乃如此良药,今人罕用,间有用者,不过二三钱,药不胜

病,用与不用同也。且愚放胆用至数两者,非卤莽也。诚以临证既久,凡药之性情能力及宜轻宜重之际,

研究数十年,心中皆有定见,而后敢如此放胆,百用不至一失。且赭石所以能镇逆气,能下有形瘀滞

者,以其饶有重坠之力,于气分实分毫无损。况气虚者又佐以人参,尤为万全之策也。 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之上盛下虚者,皆可参、

赭并用以治之。

《内经》谓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黄坤载衍《内经》之旨,谓“血之失于便溺者,太

阴之不升也;亡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是语,深明《内经》者也。盖阳明胃气,以息息下降为顺,

时或不降,则必壅滞转而上逆,上逆之极,血即随之上升而吐衄作矣。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

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降之以赭石,而以蒌仁、白芍诸药佐之;

其热而兼虚者,可兼佐以人参;有因凉者,宜降以赭石而以干姜、白芍诸药佐之(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

侵肝胆也,然吐衄之证,由于胃气凉而不降者甚少);其凉而兼虚者,可兼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

气不摄上冲胃气不降者,宜降以赭石而以生山药、生芡实诸药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

其证久不愈者,宜降以赭石而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无论吐衄之证,种种病因不同,疏方皆以

赭石为主,而随证制宜,佐以相当之药品,吐衄未有不愈者。

奉天张××,年近四旬,陡然鼻中衄血甚剧,脉象关前洪

滑,两尺不任重按,知系上盛下虚之证,自言头目恒不清爽,每

睡醒舌干无津,大便甚燥,数日一行。为疏方∶赭石、生地黄、生山药各一两,当归、白芍、生龙骨、生

牡蛎、怀牛膝各五钱,煎汤送服旱三七细末二钱(凡用生地治吐衄者,皆宜佐以三七,血止后不至淤血留于经络

),一剂血顿止。后将生地减去四钱,加熟地、枸杞各五钱,连服数剂,脉亦平和。

伤寒下早成结胸,瘟疫未下亦可成结胸。所谓结胸者,乃外感之邪与胸中痰涎互相凝结,滞塞

气道,几难呼吸也。仲景有大陷胸汤、丸,原为治此证良方,然因二方中皆有甘遂,医者不敢轻

用,病家亦不敢轻服,一切利气理痰之药,又皆无效,故恒至束手无策。向愚治此等证,俾用新炒蒌仁四

两,捣碎煮汤服之,恒能奏效。后拟得一方,用赭石、蒌仁各二两,苏子六钱(方名荡胸汤), 用之代大陷胸汤、丸,屡试皆能奏效。若其结在胃口,心下满闷,按之作疼者,系小陷胸汤证,又可将方

中分量减半以代小陷胸汤,其功效较小陷胸汤尤捷。自拟此方以来,救人多矣,至寒温之证已

传阳明之府,却无大热,惟上焦痰涎壅滞,下焦大便不通者,亦可投以此方(分量亦宜斟酌少用),上清其

痰,下通其便,诚一举两得之方也。

至寒温之证,不至结胸及心下满闷,惟逆气挟胃热上冲,不能饮食,并不能受药者,宜赭石与

清热之药并用。曾治奉天安××之妻,年四十余,临产双生,异常劳顿,恶心呕吐,数日不能

饮食,服药亦恒呕吐,精神昏愦,情势垂危,群医辞不治。延愚诊视,其脉洪实,面有火,舌苔黄

浓,知系产后温病,其呕吐若是者,阳明府热已实,胃气因热而上逆也。遂俾用玄参两半,赭

石一两,同煎服,一剂即热退呕止,可以受食。继用玄参、白芍、连翘以清其余热,病遂全愈。至放胆

用玄参而无所顾忌者,以玄参原宜于产乳,《神农本草经》有明文也。

下有实寒,上有浮热之证,欲用温热之药以祛其寒,上焦恒格拒不受,惟佐以赭石使之速于下行,

直达病所,上焦之浮热转能因之下降。曾治邻村刘某,因房事后恣食生冷,忽然少腹抽 疼,肾囊紧缩,大便不通,上焦兼有烦热。医者投以大黄附子细辛汤,上焦烦热益甚,两胁疼胀,便结囊缩,

腹疼如故。病家甚觉惶恐,求为诊视。其脉弦而沉,两尺之沉尤甚,先用醋炒葱白熨其脐及脐下,腹

中作响,大有开通之意,囊缩腹疼亦见愈,便仍未通。遂用赭石二两,乌附子五钱,当归、苏子各一两,

煎汤饮下,即觉药力下行,过两句钟俾煎渣饮之,有顷,降下结粪若干,诸病皆愈。 膈食之证,千古难治之证也。《伤寒论》有旋复代赭石汤,原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

不除者。周扬俊、喻嘉言皆谓治膈证甚效。然《神农本草经》谓旋复花味咸,若真好旋复花实

咸而兼有辛味(敝邑武帝台污所产旋复花咸而辛),今药坊间所鬻旋复花皆甚苦,实不堪用。是以愚治膈

证,恒用其方去旋复花,将赭石加重,其冲气上冲过甚,兼大便甚干结者,赭石恒用至两许,再加当归、柿

霜、天冬诸药以润燥生津,且更临时制宜,随证加减,治愈者不胜录。盖此证因胃气衰弱,不能撑悬贲门,

下焦冲气又挟痰涎上冲,以杜塞之,是以不受饮食。故用人参以壮胃气,气壮自能撑悬贲门,使之

宽展;赭石以降冲气,冲降自挟痰涎下行,不虑杜塞,此方之所以效也。若药局间偶有咸而且辛之旋复花,亦

可斟酌加入,然加旋复花又须少减赭石也。此证有因贲门肿胀,内有瘀血致贲门窄小者,宜于方

中加苏木、 虫(俗名土鳖)各二钱。

头疼之证,西人所谓脑气筋病也。然恒可重用赭石治愈。近在奉天曾治何姓女,年二十余岁,每日至巳

头疼异常,左边尤甚,过午则愈。先经东人治之,投以麻醉脑筋之品不效。后求为诊视, 其左脉浮弦有力者,系少阳之火挟心经之热,乘阳旺之时而上升

以冲突脑部也。为疏方∶赭石、龙骨、牡蛎、龟板、萸肉、白芍各六钱,龙胆草二钱,药料皆用生者,

煎服一剂,病愈强半,又服两剂全愈。隔数日,又治鞠姓妇,头疼亦如前状,仍投以此方两剂全愈。

癫狂之证,亦西人所谓脑气筋病也,而其脑气筋之所以病

者,因心与脑相通之道路(心有四支血脉管通脑)为痰火所充塞也。愚恒重用赭石二两,佐以大黄、朴硝、半

夏、郁金,其痰火甚实者,间或加甘遂二钱(为末送服),辄能随手奏效。诚以赭石重坠之力,能引痰火下行,

俾心脑相通之路毫无滞碍,则脑中元神,心中识神自能相助为理,而不至有神明瞀乱之时也。在奉天曾治一人,

年近三旬,癫狂失心,屡经中、西医治疗,四载分毫无效。来院求为延医,其脉象沉实,遂投以上所拟方,

每剂加甘遂二钱五分,间两日一服(凡药中有甘遂,不可连服)。其不服汤药之二日,仍用赭石、朴硝细末各

五钱,分两次服下,如此旬余而愈。

痫疯之证,千古难治之证也。西人用麻醉脑筋之品,日服数次,恒可强制不发,然亦间有发时,且服之累

代赭石的质重沉降体现在哪些方面篇二
《代赭石》

代 赭 石(《本经》)

赭石为三方晶系矿物赤铁矿,主含三氧化二铁。主产于山西、河北、广东等地。原矿物赤铁矿形成于各种地质作用中,以热液作用、沉积作用或区域变质作用为主。药用代赭石是沉积作用的产物。味苦,性寒。归肝、心经。功效平肝潜阳、降逆平喘、 凉血止血。临床用名有赭石、醋赭石。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药性论》:使,干姜为使,味甘,平。主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日华子本草》:畏附子。止吐血鼻衄,伤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久治夜多小便。

《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甘,无毒。

入手少阴经、足厥阴经。

《本草》云: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圣济经》云:怯则气浮,重则所以镇之。怯者亦惊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怯则气浮,重剂所以镇之。代赭之重,以镇虚逆。

《本草纲目》:代赭乃肝与包络二经血分药也,故所主治皆二经血分之病。昔有小儿泻后眼上,三日不乳,目黄如金,气将绝。有名医曰:此慢惊风也,宜治肝。用水飞代赭石,每服半钱,冬瓜煎汤末调下,果愈。

《本草经疏》:代赭石禀土中之阴气以生。《本经》味苦气寒,《别录》加甘,无毒。气薄味厚,阴也,降也。入手少阴、足厥阴经。少阴为君主之官,虚则气怯而百邪易入,或鬼疰邪气,或精物恶鬼,或惊气入腹所自来矣。得镇重之性,则心君泰定而幽暗破,邪无从着矣。其主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贼风,及女子赤沃漏下,带下百病皆肝心二经血热所致。甘寒能凉血,故主如上诸证也。甘寒又能解毒,故主蛊毒,腹中毒也。经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火气太盛则阴痿反不能起,苦寒泄有余之火,所以能起阴痿也,重而下坠,故又主产难胞不出及堕胎也。

简误:下部虚寒者不宜用,阳虚阴痿者忌之。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一云:味甘,气平。无毒。惟作散调,勿煎汤服。畏雄附,天雄、附子。使干姜。入少阳三焦,及厥阴肝脏。治女人赤沃崩漏带下,暨难产胎衣不来;疗小儿疳疾泻痢惊痫,并尿血遗溺不禁。却贼风蛊毒,杀鬼疰鬼精。阴痿不起能扶,惊气入腹可愈。《圣济经》曰:怯者惊也。怯则气浮,重剂以镇之。代赭之重,以镇虚逆也。孕妇忌服,恐堕胎元。

《本草乘雅》:灵枢称卫气为帅气。隐居称大赭为血帅,则大赭当为营气之司命矣。经云:命曰营气,以奉生身,莫贵乎此。鬼疰三证,大为生气之害,然必钛匿阴血中,乃肆毒恶。赭色丹青,承宣君相火,为血帅保任,仍令就规矩,会尺,以合五十营,奉身生气如尝,营血安堵如故矣。

《景岳全书》:味微甘,性凉而降,血分药也,能下气降痰清火,除胸腹邪毒,杀鬼物精气,止反胃吐血衄血,血痹血痢,血中邪热,大人小儿惊痫,狂热入脏,肠风痔漏,脱精遗尿,及妇人赤白带下,难产胞衣不出,月经不止,俱可为散调服。亦治金疮,生肌长肉。

《本草备要》:重,镇虚逆,养阴血。

寒苦。养血气,平血热。入肝与心包,专治二经血分之病,吐衄崩带,胎动产难,小儿慢惊,赭石半钱,冬瓜仁汤调服,金疮长肉。仲景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不痞硬噫气,用代赭旋覆汤。取其重以镇虚逆,赤以养阴血也。今人用治膈噎甚效。干姜为使,畏雄、附。

《本经逢原》:《本经》名须丸,苦甘平,无毒。

赭石之重以镇逆气,入肝与心包络二经血分。《本经》治贼风蛊毒,赤沃漏下,取其能收敛血气也。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代赭石汤,取重以降逆气,涂痰涎也。观《本经》所治,皆属实邪。即赤沃漏下,亦是肝、心二经瘀滞之患。其治难产胞衣不下,及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取重以镇之也。阳虚阴痿,下部虚寒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也。

《本草崇原》:赭石,铁之精也,其色青赤,气味苦寒,禀水石之精,而得木火之化。主治鬼疰贼风蛊毒者,色赤属火,得少阳火热之气,则鬼疰自消也。石性镇重,色青属木,木得厥阴风木之气,故治贼风蛊毒也。杀精物恶鬼,所以治鬼疰也。腹中毒,所以治蛊毒也。邪气,所以治贼风也。赭石,一名血师,能治冲任之血,故治女子赤沃漏下。

《本草求真》:[批]入心,肝二经,凉血解热,镇惊。

代赭石专入心、肝。味苦而甘,气寒无毒。凡因血分属热,崩带泻痢,胎动产难,噎膈痞硬,惊痫金疮等症,治之即能有效。仲景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用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人参三两,生姜五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水一斗,煮六升,去渣再煎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噎膈病亦用此。以其体有镇怯之能,甘有和血之力,寒有胜热之义,专入心肝二经血分,凉血解热,镇怯祛毒。色赤入血。但小儿慢惊,虚症甚多。及阳虚阴痿,下部虚寒者忌之,以其沉降而乏生发之功耳。书载能治慢惊,其说似非。实症不得谓慢,虚症当从温理,不可不辨。

《得配本草》:干姜为之使。畏天雄、附子。

苦,寒。入手足厥阴经血分。镇包络之气,除血脉之热。杀鬼魅,疗崩带,止反胃吐衄。治惊痫疳疾。

得生地汁,治吐血衄血下血;得冬瓜仁,汤调下,治慢惊风。泻后不乳,目黄如金。佐半夏,蠲痰饮。

气不足、津液燥者,禁用。

《本草经解》:代赭石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天地者,阴阳之体;水火者,阴阳之用也。肾为坎水,代赭石气寒益肾,则肾固而一阳上升;心为离火,代赭石味苦益心,则心中一阴下降,水升火降,阴阳五藏其宅,而天地位位矣,故鬼疰邪气,精魅恶鬼贼风毒邪,不能相干,即或有邪,亦必祛逐也;寒可清热,苦可泄邪,所以又主蛊毒,及腹中邪毒也。

肾主二便,心主血,血热则赤沃漏下,苦寒清心,心肾相交,所以主女子赤沃漏下也。 《神农本草经读》:代赭石味苦益心,则心中一阴下降,水升火降,阴阳互藏其宅,而天地位矣,故鬼疰贼风精魅恶风,以及蛊毒腹中邪毒,皆可主之。

肾主二便,心主血,血热则赤沃漏下,苦寒清心,心肾相交,所以主女子赤沃漏下。 仲景代赭旋复花汤,用之极少,后人昧其理而重用之,且赖之以镇纳诸气,皆荒经之过也。

《本经疏证》:代赭石体重质坚而色赤,确是金从火化。金从火化,非血而谁?僧赞密曰:

代赭煮以酒醋,插针钉于内,扇之能成汁,此其证矣。夫血者流行经络,卧则归肝,于以分布五脏,洒陈六府,而中焦金火之交媾,则其化源也。设金火交媾之际,乃有热焉,斯受气不清,迨归肝而日遗其热,积铢累寸,不至为腹中毒邪气不止。在女子则因是冲任不固,恶露绵绵,如沃泉之悬出而下漏。代赭石之质之色正贴切其化源,而味苦气寒,能去其热,源清则流自洁,斯其所以为主治欤。夫肝为风木之藏而藏魂,其病惊骇,其经入毛际,绕少腹,环阴器。贼风者肝热盛而生,鬼疰精物恶鬼则肝热而魂不安,幻为种种形象耳。即别录所谓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阴痿不起诸候,莫不在肝部分。血痹血瘀,又莫非肝之运量不灵,而其最要是除五脏血脉中热一语。是语者,实代赭石彻始彻终功能也。仲景用代赭石二方,其一旋覆花代赭石汤,是邪在未入血脉已前;其一滑石代赭汤,是邪入血脉已久。盖同为下后痞硬于心下,则热虽在化血之所而未入脉,若入脉则其气散漫不能上为噫矣。惟其不见聚热之所而辗转不适焉,斯所以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玩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核之除五脏血脉中热,可不谓若合符节也哉?

《本草新编》:味苦而甘,气寒,无毒。入少阳三焦及厥阴肝脏。治女人赤白崩漏带下,暨难产胎衣不下,疗小儿疳疾泻痢惊痫,并尿血遗溺凉风,入腹可愈。经曰:怯者,惊也。怯则气浮,重剂以镇之,代赭之重,以镇虚逆也。孕妇忌服,恐堕胎元。此物有旋转乾坤之力,药笼中以备急用,断难轻置。

代赭石虽能旋转逆气,然非旋覆花助之,亦不能成功,二味必并用为佳。

或问代赭石体重以定逆,何以能转逆耶?曰:代赭石非能转逆也,旋覆花实能转逆耳。 然则转逆用旋覆花足矣,何以又用代赭石乎?不知旋覆花虽能止逆,而不能定逆。用旋覆花以转其逆,复用代赭石以定之,则所转之气,不至再变为逆也。

《本草分经》:苦,寒。入肝与心包血分。除血热,养血,镇虚逆。

《医学衷中参西录》:色赤,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其原质为铁养化合而成,其结体虽坚而层层如铁锈(铁锈亦铁养化合),生研服之不伤肠胃,即服其稍粗之末亦与肠胃无损。且生服则养气愉,大能养血,故《神农本草经》谓其治赤沃漏下;《日华诸家本草》谓其治月经不止也。若煅用之即无斯效,煅之复以醋淬之,尤非所宜。且性甚和平,虽降逆气而不伤正气,通燥结而毫无开破,原无需乎煅也。其形为薄片,迭迭而成,一面点点作凸形,一面点点作凹形者,方堪入药。

赭石为铁养化合,性同铁锈,原不宜煅。徐灵胎谓若煅之复用醋淬,即能伤肺。此书诸方中有赭石者,皆宜将生赭石轧细用之。

【现代药理研究】

1. 代赭石内服能收敛胃肠壁,保护粘膜面,有一定的抗溃疡作用;注射可促进肠蠕动。

2. 代赭石富含Fe2O3,对缺铁性贫血具有一定作用。

3. 大剂量代赭石对离体蛙心呈抑制作用。

4. 代赭石有镇静作用。

代赭石的质重沉降体现在哪些方面篇三
《代赭石的临床应用》

代赭石的质重沉降体现在哪些方面篇四
《2010-2012三基考核试题》

2010三基培训中医基础理论考核

姓名: 科室: 时间:2010年3月12日 成绩:

1. 心主血指的是什心?

2、心主神志表现在哪方面?

3.肺主气司呼吸的含义是什么?

4、肺主宣发是指什么?

2010三基培训中药学考核

姓名: 科室: 时间:2010年6月10日 成绩:

1. 解表药中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共有( )

三味药。

2. 暑天贪凉饮冷之人,阳气被阴邪所遏,故称( )证。前人称( )

乃夏月解表之药”。

3. 解表药中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的药物( )一味。

4. ( )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

肩背肢节疼痛者,为首选。

5. 发散风寒药中能够解鱼蟹毒的药物是( )、( )两味药;能止血

的只有( )。

6. 牛蒡子( )且滑肠通便,故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

大便秘结者,应首选牛蒡子。

7. 发散风热药中能够疏肝解郁的药物只有( )( )两味药。

8. 中药学教材中具有透疹功效的药物有( )( )( )

( )( )( )( )( )( )

( )

9. 解表药中具有升阳止泻功效的药物只有( )一味。能升发清阳,鼓

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常用治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10. ( )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之要药。治疗伤寒邪

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柴胡常与黄芩同用,以清

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

11. 中药学教材中既能发表,又能升阳的药物,只有( )( )

( )三味药。

12. 发散风热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只有( )( )

( )三味药。

13. 羌活善治( ),( )( )善治阳明经头痛,

柴胡善治( ),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独活善治少阴经

头痛独活善治少阴经头痛。

14. 发散风寒药中只有( )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

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

15. 发散风热药中只有葛根能升阳止泻;只有( )( )能平肝明目。

16. ( )( )均味辛性微温,微温而不燥热,长于发表散风,对于

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还是风热感冒,发

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症,两者均可使用。

17. 发散风寒药中具有通鼻窍,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的药物有功效的药物有

( )( )( )( )( )

18. 发散风热药中既能疏散风热,又能透疹利咽药物有薄荷、牛蒡子、蝉蜕三药。

19.桂枝配麻黄,常用治( )证;桂枝配白芍,常用治( )证。

2010三基培训中医诊断考核

姓名: 科室: 时间:2010年9月8日 成绩:

1、舌神之有神与失神表现如何?

2.齿痕舌主证湿什么?

3、舌态包括哪些?

4、从苔质说明各种舌苔所主病症包括哪些?

代赭石的质重沉降体现在哪些方面篇五
《方剂题目》

(一) 下列药物构成的是哪一首方剂?该方剂具有何种功用?主治何种病证(包括证候表现)?

1、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炙 2、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

3、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石膏

4、黄芪 甘草 人参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5、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 枳壳 甘草

6、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生姜 桔梗 藿香 炙甘草

7、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8、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

参考答案:

1 麻黄汤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证候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小柴胡汤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证候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3大青龙汤

[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 外感风寒,兼有里热,

证候表现: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者,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4 补中益气汤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

证候表现: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5 血府逐瘀汤

[功用]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

证候表现: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

6藿香正气散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证候表现: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7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证候表现: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8理中丸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脾胃虚寒

证候表现: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二) 1、请说出银翘散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并结合主治病症说明其配伍意义和配伍特点。

2、请说出小建中汤的药物组成,并结合主治病症说明其配伍意义和配伍特点。

3、请说出归脾汤的药物组成,并结合主治病症说明其配伍意义和配伍特点。

4、请说出镇肝熄风汤的药物组成,并结合主治病症说明其配伍意义和配伍特点。

5、请说出独活寄生汤的药物组成,并结合主治病症说明其配伍意义和配伍特点。

6、请说出定喘汤的药物组成,并结合主治病症说明其配伍意义和配伍特点。

7、请说出补阳还五汤的药物组成,并结合主治病症说明其配伍意义和配伍特点。

8、请说出止嗽散的药物组成,并结合主治病症说明其配伍意义和配伍特点。

9、请说出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并结合主治病症说明其配伍意义和配伍特点。

10、请说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药物组成,以及功用和主治的异同。

参考答案:

1银翘散

组成: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草 荆芥 淡豆豉 牛蒡子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配伍意义及特点:

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

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二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以上四药俱为臣药。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同为佐药。

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之用。

本方所用药物均系清轻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

2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 甘草 大枣 芍药 生姜 胶饴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配伍意义及特点: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

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3归脾汤

/组成 白术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远志 龙眼肉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甘草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

配伍意义及特点:

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血旺而血生;

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

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4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 生赭石 生龙骨 生牡蛎 生龟板 白芍 玄参 天冬 川楝子 生麦芽茵陈 甘草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类中风。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喁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元,脉弦长有力。

配伍意义及特点:

方中怀牛膝归肝肾经,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为君。 代赭石之质重沉降,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

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共为臣药。

玄参、天冬下走肾经,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晶,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性,以上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类药物碍胃为使。

配伍特点:全方重用潜镇诸药,配伍滋阴、疏肝之品,共成标本兼治,而以治标为主的良方。

5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配伍意义及特点:

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 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 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

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

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

节筋脉;

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之功。且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纵观全方,以祛风寒湿邪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6定喘汤

[组成]白果 麻黄 苏子 甘草 款冬花 杏仁 桑白皮 黄芩 半夏 甘草

[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配伍意义及特点:

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共为君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

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共为臣药。

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使肺气宣降,痰热得清,风寒得解,则喘咳痰多诸症自除。

7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 当归尾 赤芍 地龙 川芎 红花 桃仁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配伍意义及特点: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

全方的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8止嗽散

[组成]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配伍意义及特点:

紫菀、百部为君,两药味苦,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腻,皆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

桔梗味苦辛而性平,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性亦平,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为臣药。

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

陈皮理气化痰,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为佐使之用。

代赭石的质重沉降体现在哪些方面篇六
《中药学》

中药学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著作

中药的定义:中药是用来防病治病和强身健体的武器,以传 统的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迄今 中药的数量已发展达12800余种。

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一门学 科,重点是研究中药的临床运用知识。古称将中药或中药学称为 本草。

历代主要本草著作:

1.汉代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成书。 载药365 种。创立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现存最早的中药学 专著。奠定中药学基本理论。

2.魏晋南北朝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梁代(约公元500年) 成书。载药730种,载药数为《本经》的两倍。本书将药物分为 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首创了按药 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内容除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外,又补充了大量 采收、鉴别、炮制、制剂等内容,故可认为本书初步确立了综合 性本草的编写模式。第一部综合性本草。

3.唐代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由政府颁行,李勣、苏敬等人 编写的。成书于公元659年。共收载药物850种,并附有药物图 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对 我国和世界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4.宋代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 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前)成书,全书30卷,载药1746种, 附方3000余首,以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 为蓝本,对宋以前历代文献中有关药物资料都进行了采纳总结。 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5.明代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成 书。全书分十六部,五十二卷;分十六纲,六十二目。收载药物 1892种,附药图1160幅,附方11000余首。该书不仅对我国医 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方面, 对世界科学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是世界科学宝库。

6.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清嘉庆八年(公元1765年),

全书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载者716种。对《本草纲 目》作了补充,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药学。古本草增补新药之 冠。

7.当代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 审。全书共34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幅。是载药最 多的本草。前30卷记载中药,后4卷分别记载藏(396种)、蒙 (421种)、维(423种)、傣族药(400种)。

考点:各朝代表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数目,最显著 的学术特色及成就。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药物的性能,又称药性,是指药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 概括,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称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 药材为观察对象。而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 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前者即中药的作用、功效 或功能。后者包括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等。

考点:中药性能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与性状的区别。

第一节 四 气

考点:四气的含义,确定的依据。重点关注药物四气所示的作用, 及指导意义。

1.四气的含义: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2.药性的确定:是依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总结而成。凡能 治热证的药物,多属寒性或凉性;能治寒证的药物,多属热性或 温性。如黄连可以清热泻火,便属寒性;干姜可以温中散寒,则 属热性。

3.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程度上,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4.四气的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凉血作 用;温热药,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补阴,温经等作用。

5.“平性”的含义: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偏性不明显。但实际上仍 有偏寒偏热的区别,并没有超过四气的范围。

6.临床指导意义

①根据病症的寒热选择性地应用药物,治热病用寒药。如治气分 高热,用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用性热的附子、干姜 等。

②据病症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 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用温性之煨姜;反之,则于治疗不 利,甚则损伤人体。

③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病而定。

④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 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第二节 五 味

考点:重点关注药物五味的所示作用,特别是苦、甘、辛味。

1.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2.确定依据:系经口尝辨别滋味,经临床证实。所以“味”实际 上是药物本身的真实滋味和药物作用的标志。以口尝定药味是基 本的,但最终是根据临床治疗作用来定的。

3.五味的作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如荆芥、薄荷发 散风寒、辛凉解表;橘皮、香附能行气散滞;川芎、红花能活血 化瘀。

又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 作用。如人参、黄芪补气,熟地、阿胶补血,沙参、百合补阴;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某些甘味药能解药、食毒,质 润之甘味药又能润燥,如甘草、大枣。

又能助湿腻膈助湿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 用。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乌梅、五味子能固表敛汗, 敛肺止咳,五倍子能涩肠止泻。酸甘可以化阴,如乌梅、五味子。 酸味药易敛邪,有“闭门留寇”之弊。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代表清泄、通泄、降泄。清泄指清热 泻火,如黄芩、栀子;通泄即通腑泻下,如大黄;降泄即降气。 如代赭石能降胃气止呕逆、杏仁能降肺气平喘。燥即燥湿,如厚 朴、黄连分别能苦温燥湿和清热燥湿。苦能坚代表两个含义:一 指泻火存阴;一指厚肠止泻。

大苦之药能伤津、伐胃(败胃),津伤脾胃虚弱者不宜多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如海藻、昆布能 软坚散结治痰核、瘿瘤,芒硝能软坚泻下,治燥屎内结、便秘。 久食伤脉。

另外还有淡与涩味。

淡味,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水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如茯苓、猪苓。

涩味,作用与酸味相似,如石榴皮涩肠止泻。

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气味,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作用。如 化湿的藿香、辟秽开窍的苏合香、麝香、醒脾的佩兰。

4.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5.性与味结合:每味药均有性和味,他们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 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药物之间有气(性)同味 不同,或味同而气(性)不同,其功效和作用就有明显差异。如黄 连与沙参均属寒性,但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沙参

甘寒可清热养阴生津;紫苏与薄荷味同而性异,紫苏辛温,能发 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所以气与味必须结合起来分析, 方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药物的性能,正确应用。

6.气味配合原则

①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②一药中气只能有一个,味可以有 一个或两个、多个,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7.气味配合规律

①气味均一;②一气二味或多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考点:关注升降浮沉的意义,(与病势相反,与病位相同)。关 注升浮、沉降药物所对应的作用及各自属性,影响浮沉升降的因 素.

1.含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与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 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发散 向外,趋向于表;沉,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于下。

2.升浮与沉降药物的作用

药性升浮药物--作用向上向外,能发散表邪,升提中气(升阳), 涌吐,开窍,宜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如升 麻、柴胡性升浮,能升举下陷之气,疏散在表之邪,常山性升浮, 能涌吐痰饮。

药性沉降药物--作用向内向里,能泻下,利水渗湿,重镇安神, 潜阳息风,消导积滞,清热,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 如大黄性沉降能泻下泄热;代赭石性沉降能平肝潜阳,镇逆止呕; 车前子性沉降能利水通淋。

3.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4.决定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1)药物的质地轻重:质地轻者(花、叶类)多主升浮,质地重者 (矿物、贝壳、化石、种子、果实类)主沉降,如薄荷、辛夷质 轻,其性升浮;代赭石、龙骨、牡蛎、苏子质重,其性沉降。

2)药物的性味:性味属辛甘温热者,大多升浮,如麻黄、桂枝; 苦酸咸寒凉者大多沉降,如大黄、芒硝。

3)药物的气味厚薄: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金银花;气味 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4) 药物的功效

5.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1)酒制则升而上行,姜汁炒则外散,醋炒则收敛,盐制则沉而下 降入肾。

2)少量升浮药配入大队沉降药中,升浮之性受到制约;少量沉降 药配入大队升浮药中,沉降之性受到制约。

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有它的普遍性和共性,也有特殊性和双重性。 如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蔓荆(子)] 独升;川芎既能上行头目,又能下行血海,能升能降。

第四节 归 经

考点:归经的意义,理论基础(脏腑经络理论),确定依据。

一、含义

归,归属,经,脏腑经络;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脏腑 经络)作用强,而对另一部分作用弱或无作用的—种趋向。如杏 仁、桔梗止咳,对肺经咳嗽有选择性作用,故杏仁、桔梗归肺经。

二、理论基础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依据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的治疗 作用进行归纳而定的。如羚羊角、钩藤能清热息风,石决明能平 肝潜阳,柴胡能疏肝解郁,分别治疗肝经病变的肝风内动、肝阳 上亢、肝气郁结证,故这些药物归于肝经。

三、确定依据

一为药物特性,二为药物疗效。

四、归经的临床意义

1)临证时可作为辨证选方,随证选药的依据。掌握归经,有助于 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2)通过药物归经的主次,可以帮助掌握药物作用的重点;又以归 经为线索,可以探索某些药物的潜在功能;

3)有些药物能治众多病证,可借归经执简驭繁,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五节 有毒无毒

考点:毒性的古今含义,与副作用的区别。关注确定毒性的依据, 影响因素及产生原因。

一、“毒”的含义

一开始,“毒”系指具有治病防病功能的药物总称,后来,“毒” 泛指药物的偏性大小及功能强弱。现代中药书籍性味下所标之 “有毒”,“小毒”,“大毒”等是指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是 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其中,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对人危害较大,因过用、久 用所致。副作用是指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 反应,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自行消失。

二、确定依据

①含不含有毒成分

②整体是否有毒

③用法用量是否适当

三、影响毒性的因素

主要包括品种、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 剂型、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时间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 性别、种属、证候特点等。

代赭石的质重沉降体现在哪些方面篇七
《代赭石的功效》

代赭石的质重沉降体现在哪些方面篇八
《中药学课件--第22章 平肝息风药》

代赭石的质重沉降体现在哪些方面篇九
《1中药学总论》

代赭石的质重沉降体现在哪些方面篇十
《中药学章习题》

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习题

一、最佳选择题 [题目数量:20] 1. 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的著作是 A. 《神农本草经》 B. 《本草经集注》 C. 《中华本草》 D. 《本草纲目》 E. 《本草纲目拾遗》 2. 当代本草代表作是 A. 《神农本草经》 B. 《本草经集注》 C. 《中华本草》 D. 《本草纲目》 E. 《本草纲目拾遗》 3. 成书于宋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是 A. 《证类本草》 B. 《中华本草》 C. 《本草纲目》 D. 《新修本草》 E. 《本草经集注》 4.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编写模式的是 A. 《本草纲目》 B. 《神农本草经》 C. 《证类本草》 D. 《新修本草》 E. 《本草经集注》 5. 记载药方11000余首的本草著作是 A. 《神农本草经》 B. 《本草纲目》 C. 《本草经集注》 D. 《证类本草》 E. 《新修本草》 6. 开创图文对照法编写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 《本草纲目》 B. 《新修本草》 C. 《神农本草经》 D. 《证类本草》 E. 《本草经集注》

7. 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的本草著作是

A. 《神农本草经》 B. 《证类本草》 C. 《本草纲目》 D. 《新修本草》 E. 《本草经集注》 8. 古代载药最多的本草著作是 A. 《新修本草》 B. 《证类本草》 C. 《神农本草经》 D. 《本草纲目拾遗》 E. 《本草纲目》 9. 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 《证类本草》

B. 《新修本草》 C. 《本草经集注》 D. 《本草纲目拾遗》 E. 《本草纲目》 10. 首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本草著作是 A. 《本草纲目拾遗》

B. 《证类本草》 C. 《本草纲目》 D. 《新修本草》 E. 《本草经集注》 11. 《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数是 A. 921种 B. 730种

C. 716种 D. 850种 E. 365种 12.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 《神农本草经》 B. 《本草经集注》

C. 《本草纲目》 D. 《新修本草》 E. 《本草拾遗》 13. 明代本草代表作是 A. 《图经本草》

二、配伍选择题 [题目数量:26] 【1~2】

A.《证类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本草纲目拾遗》 E.《新修本草》 1.赵学敏所著的是 2.苏敬等人编撰的是 【3~5】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拾遗》 C.《证类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 3.李时珍所著的是 4.陶弘景所著的是

5.唐慎微所著的是 【6~7】

A.《本草纲目》 B.《本草纲目拾遗》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经集注》 6.赵学敏所著的是 7.苏敬等人编撰的是 【8~10】

A.《证类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8.李时珍所著的是

三、多项选择题 [题目数量:6] 1. 《本草经集注》的学术价值是 A. 最早的药学专著

B. 初步确立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

C. 首创三品分类

D. 整理补充《神农本草经》内容 E. 首创自然属性分类 2. 《本草经集注》

A.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B. 魏晋南北朝朝代的代表作 C. 载药730 D. 作者陶弘景

E. 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3.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A. 载药1746种

B. 宋金元朝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

C. 作者赵学敏 D. 作者唐慎微 E. 载药659种 4. 《本草纲目》

A. 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B.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C. 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将本草学发展到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为世界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D. 全书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

E. 作者李时珍

第二章《中药的性能》习题

一、最选择题 [题目数量:53]

1. 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 C. 发散风热 性升浮的 D. 利水渗湿

A. 薄荷 E. 补气助阳 B. 蝉衣 6. 涩味所示的效应是 C. 防风 A. 清热泻火 D. 蔓荆子 B. 温里散寒 E. 升麻 C. 收敛固涩 2. 治疗病位在上之风热目赤肿痛,不 D. 和中缓急 选用下列药性升浮的 E. 利水渗湿

A. 薄荷 7. 既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又指药物偏 B. 蝉衣 性的性能是 C. 紫苏 A. 毒性 D. 蔓荆子 B. 四气 E. 升麻 C. 五味 3. 甘温药多能 D. 归经 A. 发散风寒 E. 七情 B. 清热解毒 8. 羌活散风寒,主治风寒湿邪客于足 C. 降气止咳 太阳经,其主归 D. 补气或助阳 A. 大肠经 E. 补火助阳 B. 心包经 4. 苦寒药多能 C. 膀胱经 A. 清热解毒 D. 脾胃经 B. 补气助阳 E. 三焦经 C. 散寒发表 9. 安神药主归 D. 敛肺涩肠 A. 脾经 E. 补脾益气 B. 心经 5. 辛凉药多能 C. 肺经 A. 发散风寒 D. 胃经 B. 清热解毒 E. 肾经

4

万国医考 成就未来! 4008 567 007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