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离世的诗词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亲人离世的诗词篇一
《朋友亲人去世慰问词》

1.逝者已登仙界,生者节哀顺变。请记得,他的教诲和疼爱会永远陪伴在你身边,你的脑海里还会经常浮现出他微笑的慈颜;请为了关心你的亲朋更加积极而快乐地活着,让他在天堂里为你自豪!

2.生者幸福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安慰。请记得,ta會永遠活在你的心裏,ta的愛都會一直陪伴你;请为了关心你的朋友、兄弟更加积极而快乐地生活。节哀顺變

3.生老病死是人生中常有的事,不要太伤心了,大家都会这样,或许他去了天堂是一件好事吧,会很幸福,你开心他也会开心,因为,他在天上看着你呢!!!

4.生老病死我们无力改变,活着就意味着坚强!多珍惜身边的亲人,多孝顺他们,不对死者的爱转移给其他最爱的亲人,不要总沉浸在痛苦里。佛经里不是讲死亦为生,只不过是在另一个我们看不见的空间里生啊!

5.亲人以乘黄鹤去,人去音存楼不空。但以笑颜慰慈恩,从来此恨最无穷。

6.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爷爷虽然离开他了,但是爷爷留下了许多东西,永远活在他的心中.

7.亲人会在天上注视着你。陪伴着你。亲人一直都会在你身边。只是你看不到他了.

8.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无法去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只能在心里为死去的人默默祈祷,希望他们在另一个天堂也活过的很好!

9.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10.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11.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老人家,只有好好工作才对得起他的在天之灵.

12.别太难过了,我接下来最应该做的就是振作起来,一切都挽回不了了,我们还要继续生活下去,不知是为自己,也为你哥哥,好好活下去~!。

13.去的已经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14.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应该祝福他.因为他在与大自然亲密

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

15.天有不测风云,这些事是谁会愿意谁能想到的呢?失去了 那个曾经我们天天一起快乐生活的人,这怎能不让人难过,可是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想要是他在天堂看到你们不吃饭,他也会难过的。

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人生就是这样,想要拥有却不能够拥有,或许会使人们自暴自弃。

确实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就让我们坚强起来,失去了一个人,至少还有其他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的!

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生者奋然,死者安息.

尽人事!听天命!万事终究有始有终!随缘

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顺变珍惜眼前人

节哀顺便,不要太难过了.照顾好身体.

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现象;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常活我心中

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亲人离世的诗词篇二
《亲人长辈去世哀悼词短信安慰问候》

亲人长辈去世哀悼词短信安慰问候

逝去的不仅是一位长者,更是我们人生的向导;离开的不仅是一位亲人,更是我们坚强的依靠。悲痛长号、泪眼呼啸,让我们祈祷,愿他走入天国的怀抱!

有人说这个世界是有轮回的,生生世世皆因果。死者则入土为安,生的人定是有着深深怀念。给死者送上一份哀思,为生者寄托一份祝福。惟愿离去的人安心走好。 没有你我一度不知道路要如何继续,但是我知道你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我,反以我擦干眼泪,重拾信心,让你可以在天国一样看到积极向上的我。同样祝你一路好走。 没有你我一度不知道路要如何继续,但是我知道你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我,反以我擦干眼泪,重拾信心,让你可以在天国一样看到积极向上的。同样祝你一路好走。 您是我黑暗中的指路明灯,您是我人生航程中的导航仪,您是我茁壮成长的阳光和水,老师您的恩惠我无以为报,只能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让您在天国为我祝福。 心儿啊,你为何让我这样地悲伤;泪儿啊,你为何断断续续地流淌;人儿啊,你为何孤独在远方彷徨;风儿啊,带去我们对你崇敬荣光;逝去的人儿啊,愿你一路走好! 再也听不见那温馨的叮咛,再也看不见那亲切的身影,任凭伤心的泪眼盈盈,任凭思念的心绪飘零,惊闻噩信,痛心难平。敬请节哀!

腊月寒冬雨纷纷,他乡游子欲断魂,遥问苍天何处去,细雨绵绵轻轻啼,雨润大地遍南北,寓寄祝福两度寒,阴阳两界无由泪,唯借飘雨送哀愁!

亲人离世的诗词篇三
《文献综述 论艾米丽迪金森的诗歌死亡主题》

简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文献综述

摘要:对于所有人来说,死亡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以大多数人对于死亡是怀着恐惧的态度。但是古今中外的诗人则通过诗歌阐释对死亡的好奇,其中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对死亡及其迷恋。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已经是并将会一直是世人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字:艾米莉.狄金森 死亡 诗人

与惠特曼齐名的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狄金森以其独特的诗歌征服美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她的人。所以对于狄金森的研究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深入。随着她的名声,她的地位蒸蒸日上,甚至曾有人把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知名有影响力的女诗人在生前却默默无闻,丝毫不引人注意。狄金森从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70年代后几乎不出房门,文学史上称她为“阿默斯特的女尼”。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在她生前只有 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沃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突兀的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狄更生于1886年 5月15日逝世。她的亲友曾选编她的遗诗,于19世纪末印出 3集,但逐渐为人忘却。直到美国现代诗兴起,她才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得到热烈欢迎,对她的研究成了美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热门。

狄金森一生写了一千七百多首诗,其中直接描写死亡的就有五六百首之多。死亡诗歌是她诗歌创作的精华。她的死亡诗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角度奇特,意向奇特而大胆。狄金森平凡安静的度过了一生,除了她留下来的诗歌,她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身边为数不多的亲人和朋友。但是她得这些财富却一点点的从她身边消失。因为死亡经常光顾,狄金森对它越来越熟悉,所以她对死亡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每一次失去亲人朋友,都让她受到沉重的打击并且感到恐慌。后来狄金森习惯了死亡,接受了死亡,用乐观的态度面对死亡,用诗歌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想法,思考全部都表达出来。死亡的主题在一般人的眼里周氏伤感凄凉的,而在狄金森的诗里,死亡是有血有肉,有行有体。狄金森给死亡赋予了至美的意味。她对死亡的态度----死亡就是永恒,是永生。她笔下的死亡既是完结也是开端,神秘而瑰丽。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艾米莉.狄金森(Wendy Martin)等各种途径,查找了将近100篇相关研究评论,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对这一论文的想法对这些文章加以筛选,选出了11篇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进行研读。

本选题旨在总结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死亡主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国内对该选题

的相关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研究尚待完善的不足之处。比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扩展;急需翻译引进一些国外相关研究的成果;改善和加大译介的质量和数量。笔者的这些看法主要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所提出的。笔者认为继续研究该选题意义就在于有助于完善前人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进行分析,从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狄金森的死亡情节。

下面笔者将分别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来介绍有关该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状况

从1890年托德夫人和希金森编辑出版的 狄金森诗集 (Poems by Emily Dickinson, First Series)第一版在美国问世,使得国外学者对狄金森开始关注。

1924年美国著名作家艾肯的评论文章《艾米莉狄金森与她得编辑者们》公开发表标志着美国学者对艾米莉狄金森学术性研究的开始。近百年来,国外学者狄金森研究发展状况,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推断。美国学者对于狄金森诗歌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外国学者开始认识了解并研究狄金森的诗歌,尤其是死亡诗歌。1955年哈弗大学出版社所属的贝尔纳普出版社出版了托马斯.H.约翰逊编辑的《艾米莉.狄金森诗集》,收集了当时已知的1775首完整的诗篇和不完整的片段。国外研究者从70 年代便开始采用多视角的审美方式来分析讨论狄金森的诗歌,试图用一种更加接近常人的姿态来阐释狄金森形象。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中,都有着众多的诗人,学者,品论家对她得诗歌进行各种角度的分析。而狄金森的死亡诗歌占了她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所以死亡主题是研究的一个很广的方面。

二.国内研究状况

自1979年我国的学者江枫的译著《狄金森名诗精选》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后,以后,国内才开始关注和研究狄金森,比美国晚了近90年。2006年,刘守兰发表的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狄金森研究》,该书提供了有关狄金森比较全面的研究,如其狄金森诗歌的分析解读,及其诗歌创作的风格和主题。近年来,有关于狄金森研究的学术论文层出不穷。而有关于她诗歌的死亡主题研究也日益深入。

黄明在《论狄金森诗歌死亡主题探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01) )一文中,通过对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的解读,指出狄金森对死亡的独特的体验和乐观的态度。杨甸红的《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03))将爱情、死亡、永恒联系在一起,解释了狄金森对死亡的独特理解---死亡即永生。

薛蓉蓉写的《玩味死亡的女诗人艾米莉.狄更森》(《山西大同大学学院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2) .)认为狄更森受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对死亡主题特别亲睐。薛玉秀在《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之美学》(《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6))一文中展示了狄金森死亡的意象美以及为美和真理而死的死亡的崇高美。笔者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国内学者对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其迷恋死亡原因的研究。

徐燕燕和诸建民在《艾米莉.狄金森:迷恋死亡的诗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4))一文中,将狄金森迷恋死亡的原因归为三个。第一,狄金森对宗教的终生怀疑而产生的信仰危机。第二,狄金森的个人生活经历导致她产生了对生命意义的困惑。第三,狄金森诗歌不被当时出版界认可。

宛磊,胡天赋的《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8) )总结出,狄金森身边的亲人不断地去世以及成长于加尔文教派的家庭这两个因素使得她诗歌偏爱死亡。

绳菊的《狄金森“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探析》(《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02))将她迷恋死亡的原因归于诗人的生活环境,创作经历以及宗教影响。

李丽波在《论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死亡主题》(《宁夏社会科学》, 2005, (05))中指出狄金森写了那么多死亡诗与清教传统习俗和个人经历有关。

第二,对狄金森死亡态度研究。

张礼牡,卢普庭,丁迎在《幽闭的灵魂风景画家---论狄金森德诗歌艺术》(《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 2007 .) 指出狄金森以一种十分安然坦荡的态度对待死亡,她认为有生便又死,死亡是十分平常的事。狄金森不害怕知道也不害怕接受死亡。

徐高楠在《艾米莉.狄金森死亡情结》( 《考试周刊》, 2007, (36))一文中指出,狄金森以一种平静,豁达的态度对待死亡。

葛亮,程娟的《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文教资料》, 2007, (16))一文提到,狄金森把死亡看做是人类生老病死的一个很自然的步骤,她对死亡不恐惧并且抱有乐观的态度。

孙加在《黑与白:艾米莉.狄金森诗中对待死亡的态度变化》(《南方论刊》, 2007, (05) )一文中指出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摇摆的事矛盾的,她即相信有来生和永恒

的幸福又不相信。

第三,对狄金森死亡的矛盾性的研究。

巫彬,辛晓萍在《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考试周刊》, 2009, (42)) 一文中指出狄金森对死亡的矛盾。狄金森一方面描写死亡给人留下的恐惧,把死亡看成是邪恶,恐怖和上帝有意为之的事情,神秘而不可再生。另一方面又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总结,而是生命的升华。

侯斌,丁亚丽在《对死亡的矛盾心理---艾米莉.狄金森之死亡诗解读》(《宜宾学院院报》, 2008, (03) .)分析了狄金森对死亡的矛盾心理---对死亡的肯定和否定。狄金森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并且相信死后的永生,所以她肯定了死亡。可是她害怕死亡给人带来的恐惧,焦虑与绝望,害怕那种冰冷痛苦的死亡体验和感受,因此她又否定死亡。

第四,对狄金森死亡角度的研究。

彭静,郑佩伟,张景玲的《艾米莉.狄金森和她的死亡诗》(《职大学报》, 2005, (01)一文指出狄金森的死亡诗歌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死亡角度独特,使用意向奇异而大胆。狄金森德死亡不仅有哲学的思辨,而且死亡在她得诗中更生动更性感。

徐燕燕和诸建民在《艾米莉.狄金森:迷恋死亡的诗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4))一文中指出狄金森描写了两方面的死亡。一方面是描写现实生活的死亡,主要是描写死亡的时刻和过程。而另一方面是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死亡被拟人化,超越了时间地点。

这位生前不为人所知,死后名声大振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不断的引发人们的关注和了解。虽然在国内外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共同努力下,任人不能透彻的了解她得所有迷人之处。就其狄金森诗歌的诗歌研究而言成果丰硕。但是狄金森的诗歌本身因为风格与主题的含蓄多变,也留下了极大的研究空间。而国内外对于狄金森的诗歌死亡主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对狄金森的诗歌的死亡进行分析,如对狄金森作品和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以及从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哲学等方面。而狄金森死亡主题研究这一课题已有成果中存在薄弱环节。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主要结合狄金森多处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分析死亡诗歌并且阅读相关资料,旨在论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论述这一课题:狄金森死亡诗的三个分类;狄金森迷恋死亡的原因;狄金森对死亡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葛亮, 程娟. 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J]. 文教资料, 2007, (16)

[2] 侯斌,丁亚丽. 对死亡的矛盾心理——艾米莉·狄金森之死亡诗解读[J]. 宜宾学院学报, 2008, (03) .

[3] 黄明. 狄金森诗歌死亡主题探析[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01) .

[4]李丽波. 论美国女诗人艾米利·狄金森诗中的死亡主题[J]. 宁夏社会科学, 2005, (05)

[5]彭静, 郑佩伟, 张景玲. 艾米莉·狄金森和她的死亡诗[J]. 职大学报, 2005, (01)

[6] 孙加. 黑与白:艾米莉·狄金森诗中对待死亡的态度变化[J]. 南方论刊, 2007, (05)

[7] 巫彬, 辛晓萍.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的矛盾情结[J]. 考试周刊, 2009, (42)

[8] 宛磊,胡天赋. 狄更生诗歌的“死亡主题”[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8) .

[9]徐高楠.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情结[J]. 考试周刊, 2007, (36) .

[10]薛蓉蓉. 玩味“死亡”的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2) .

[11] 薛玉秀.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歌解读[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6) .

[12] 徐燕燕, 诸建民. 艾米莉·狄金森:迷恋死亡的女诗人[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4)

[13]杨甸虹. 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03)

[14] 绳菊. 狄金森“死亡诗歌”的创作动机探析[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02)

[15] 张礼牡,卢普庭,丁迎. 幽闭的灵魂风景画家——论狄金森的诗歌艺术[A]. 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

[C], 2007 .

亲人离世的诗词篇四
《第六讲:唐宋悼亡诗词》

第六讲:唐宋悼亡诗词

一、古代悼亡诗的产生和发展

“悼亡”,就是对已亡人的悼念。悼亡诗一般特指丈夫悼念亡妻之诗,这是历史过程中文人约定俗成的界定,中国悼亡诗传达的是一种悲情,也即面对亲人的离世那份无可奈何的伤怀之情。当然,完整意义上的“悼亡诗”应该包括悼妻诗与悼夫诗,但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权为核心,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西晋文学家潘岳最早以“悼亡”为名来写诗,他的妻子杨氏死后,他曾做悼亡诗三首,其情之深,令人动容,因为写得好,后来人们就以“悼亡”作为专名来表示悼念逝去的妻子。在我们所亲近的人离开后有所思,这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曾经的亲人之间之间的牵挂与联系,某一刻在诗中定格成瞬间的哀愁与美丽。悼亡诗,作为抚存悼亡,感今怀昔的诗,其内涵原本是极为丰富的,是伴随着人类情感和民俗文化发展而产生的,它是一种人伦情感独特的宣泄方式。

中国最早的一首悼亡诗是《诗经》中的《绿衣》,叙写的是丈夫 抚亡妻遗物,悲戚不已,感念妻子旧时情义,感叹世上再无如此贤德之人了解自己的心。后世的悼亡诗都明显受其影响。如潘岳的悼亡诗三首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是一种心灵相知的留言,也是睹物思人。元稹的诗里也有这样的句子:“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大致都由《绿衣》化出。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当中就有相关作品的记载。如《诗经·邺风·绿衣》中就写到一男子思念去世的妻子;《诗经﹒唐风﹒葛生》则写出了一名女子对亡夫的思念。尽管这一时期悼亡诗的数量较少,且并未形成统一的固定的形制,但就其内容、题材及表现手法方面已颇见后世悼亡诗的影像。如《绿衣》中“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兮,曷为其已。”《葛生》中“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永与独旦?”其蕴含的内容及睹物思人、见景生情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已是比较娴熟的。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诗歌作者的情感表达及表现手法的运用一般较为古朴单纯,语句大多坦率质朴,以真挚强烈的情感表达见长,因而《诗经》中《绿衣》、《葛生》二诗并不被大多数读者认定为严格意义上的悼亡诗。

真正意义上的悼亡诗,应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粲的《伤夭赋》、曹丕的《悼夭赋》、曹植的《慰子赋》、《行女哀辞》等作品。这些赋作真挚感人,优美自然,为魏晋悼亡诗的兴起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而西晋大文学家潘岳的悼亡之作,不仅首开悼亡诗

之滥觞,其代表作品对更是对后世悼亡诗的创作,尤其是唐代悼亡诗的兴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潘岳是太康诗歌缘情绮靡诗风的集大成者之一,在西晋文坛上极负盛名,在当时即享有“清绮绝世”的美誉。后世学者常将其视为太康文学之巨擘。潘岳天才早慧,才华横溢,既有对仕途坎坷的深切体验,更有丰富、细腻的个人情感世界,因而其诗作以言情见长,可以说是太康诗风“缘情”说真正的成功的实践者。尽管其诗形制多样、主题芜杂,但最见功力,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仍是他的哀诔之作。刘勰在《文心·指瑕》中曾云道:“潘岳为才,善于哀文。”他将个人的遭际与对生死的感受关注于一篇哀文里,遂成“情往会悲,文来引泣”、“情洞悲苦”之作。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并深为后人所推崇的是他为悼念亡妻杨氏而作的《悼亡诗》三首。

这组诗的第一首叙写亡妻葬毕,行将赴任时的情景,睹物怀人,情深意切。前八句写时光流逝,生死永隔,淹留无益,只得返回原官任所去。中间八句写欲离未离之际,虚室流连,睹物思人,最为情切。最后八句写其孤独之状及忧伤之盈积。全诗层次分明,笔触细腻,委婉深曲,缠绵悱恻,感染力极强。其二写秋凉之际对亡妻的思念,其三写别坟登车的满腔悲情,也都极为感人,堪称魏晋悼亡诗的压卷之作。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潘岳的悼亡诗善于运用睹物思人、即景生情的方法,选择切当的环境和物象作气氛渲染,进而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在诗中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上文所举《悼亡诗》第一首开篇即言:“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写出时光流逝的苍茫宏远之感,在滚滚流淌的岁月中恍惚之间作者已是与妻子“重壤永幽隔”了。故而面对室内之帷屏、翰墨、流芳、遗挂,强烈的物是人非之感让作者“怅恍如或存,周遑忡惊惕”,感到人就像曾经双栖双飞的翰林鸟和双游双嬉的比目鱼一样,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半,怎能不哀伤难止?而“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的景象更反衬出作者的悲苦,故“沉忧日盈积”也是在所难免。从整体看,诗中环境和物象的运用信手拈来,看似随意,实则极为精当,他们和作者的感情浑融一体,造成极具美感和感染力的诗境。

总的来说,潘岳诗的结构和总体语言都具有和畅、锋发而韵流之美。但是,由于他的诗内涵较为单纯,下笔就往往率易不拘,言情求深求尽,文辞流畅有余而洗炼不足。正如陈祚明所言:“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析,旁写曲诉,剌剌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

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蓄不尽之妙耳。”一针见血的指出潘诗在言情真切的同时,存在下笔沉漫,无“含蓄不尽之妙”的缺点。 尽管如此,潘岳的创作对后世悼亡诗的进一步发展仍可说是功不可没。自潘岳以下,如唐代的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宋代的梅尧臣、苏轼、贺铸、黄庭坚、陆游、史达祖,元代的傅若金,明代的于谦、王桐乡、李贽一直到清代的吴嘉纪,纳兰容若,王渔洋、王夫之、郭麟、周之琦、厉鹗和近现代的陈曾寿,乔大壮、唐圭璋等等,莫不接受潘岳悼亡诗作的影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情深意切感人肺腑的悼亡诗。

当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时代环境,并不是每一位诗人都能复制潘岳悼亡诗的创作模式,都能沿溯潘岳的创作轨迹。而唐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尤其是盛唐时期大繁荣局面的到来,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其悼亡诗的艺术成就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历朝历代,并对唐以后的悼亡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稹的《谴悲怀》没有华丽的辞藻,内容也都取自日常生活,但是却句句发自内心,情深意长“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所思之人的生前的点滴关怀一直长记心中,于娓娓叙述中表达款款深情。“贫贱夫妻百事哀”是如此的现实,但在这悲慨中却有真情所在,又是莫大的幸福。”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该是多么耿切哀伤,又怅惘无奈。

二、古代悼亡诗的核心意象:日常生活场景

儒道思想在悼亡诗中有两个核心主题:生死观和情爱观。这两个方面都对悼亡诗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的悼亡诗的意象选择往往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即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在思想内容上侧重突现一个“善”字,即歌颂妻子美好的品德;悼亡诗中传递的夫妻恩爱深情多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本来因袭会使文学短命,而悼亡诗得以不衰,主要是因为失妻之痛的陈情不竭,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的相濡以沫是失妻后的伤痛之源,也是悼亡诗不竭于诗史的深层原因。中国古代的“悼亡诗”作为一种独特的写作范型,虽然已经走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却因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其起源与发展从一开始就受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悼亡作品中创作主体的情感通常表现为一定的模式 ,这些情感模式展示了传统的爱情观 ,特别是对失落的爱情的态度。而悼亡作品的价值取向又表现了传统的爱

情价值观和自我价值观的统一。

祭悼文学起源于原始人类对死亡的认识。悼亡作品中独特的情感表达模式和价值取向共同构建起了悼亡文学有别于其它文学的个性特征。祭悼文学是伴随人类情感和民俗文化发展而产生的 ,其体裁包括 :诔辞、哀吊、哀辞、祭文、吊文、诔、悼亡诗等 ,可见悼亡诗只是祭悼文学的一个分支。

从中西文化的对比来分析,中国古代表达爱情诗作的方式不一样,西方诗作多数是正面描写恋爱的欢乐、婚姻的幸福,其诗作多写夫妻二人在一起的情形。但是,除了西晋时有个别这样的诗作外,中国古代的诗人写爱情,一般是通过离别、相思和悼亡追念来表达的。也就是说,中国人表达夫妻二人的感情,一定要选择两人不在一起的时候来表达,这样才显得深沉。胡大雷认为这样的写法显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显示了中国人含蓄而不张扬的性格,因此探析“悼亡”诗的种种写法,也是在探讨我们先人的性格和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是“情”的最深者。死亡是江淹在《恨赋》中所说的“人生到这一步,天道也不用谈了”,是“情”的最哀者,而“悼亡”是这两者的结合,又是最私人化的。因此,这就是人们把“悼亡”之作称为最能体现“情”与文”关系的原因。 自从潘岳在诗中述说自我的孤独与悲伤,成为“悼亡”诗作的价值取向。此后的“悼亡”诗作在保持这一价值取向的同时,又展示出不同的叙写方式和抒情方式。以江淹的《悼室人诗十首》为例,10首诗虽然主题都是伤悼妻子,但抒情的角度不同,写春夏秋冬,写绝望与希望,核心都没有变,就是妻子离世给自己造成的痛苦。后来,诗人写作技巧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丰富,辞采越来越华丽,单独地分析一首诗,可以看出艺术手法的进步与发展,但抒情的趋向没有变,就是妻子的离世给自己造成的孤独与世界的“空”,悲哀是自然而然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爱情的痛苦是多方面的,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依人,在水一方”,爱情的力量体现于一切真实情感的碰撞,美的毁灭与再造。然而在我看来,爱情之中最痛苦、往往也是最令人刻骨铭心的,莫过于相亲相爱的双方的生死离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逝者长已矣,而生者却不得不继续孤独的踯躅而行,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痛苦啊!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况那些灵心惠质,敏感多思的文人骚客呢?罗洛梅说过:“死亡让人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挚的爱。死亡不仅丰富了爱,而且建构了爱。”死亡在

让生者感到痛苦、绝望的同时,亦让他们感到爱情化作了永恒,让爱得到了永生。正是在这种人生感悟的驱使之下,在他们幽咽黯然,泣血神伤的同时,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的一首首悼亡诗一点一滴演绎而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唐宋经典悼亡诗词分析:

(一)、元稹《谴悲怀》三首

(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家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尤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杳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固然令人为之动容,但是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失去了才痛感珍贵,所以珍惜眼前的活着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所有的甜言蜜语爱的表白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能够听到感受到,这才是最重要的。稹爱妻的名字叫韦丛,比元稹小四岁,二十岁和元稹结婚,二十七岁时就不幸死去了。元稹写给她的诗篇除了这最著名的《谴悲怀三首》,还有《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等等,可以说篇篇都感人至深。我们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还可以知道元稹是一个痴情感恩的男人。由于元稹写给爱妻的诗太多,而且都很感人。我就不在这里一一注解再多发感慨了,但《离思五首》其中的第四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可以说这首是元稹写出的最著名的名句之一。

这首诗的是实在难得的好诗。这是对爱人的最高赞美与最深的深情思念怀念。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给予人无限的想象力。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爱你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后也没有

亲人离世的诗词篇五
《2012清明祭奠亲人朋友古诗词集锦整理》

2012清明祭奠亲人朋友

古诗词集锦整理

清明节祭祀扫墓,是我国的传统民风习俗。有很多诗人赋词以抒发情感,在这里做了下简单整理。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宋之问的《途中寒食》(唐):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孙昌胤的《清明》(唐):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韦应物的《清明日忆诸弟》(唐)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韦庄的《长安清明》(唐)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罗隐的《清明日曲江怀友》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1

张继的《闾门即事》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廓,清明几处有新烟。

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高翥的《清明》(宋)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杨万里的《寒食上冢》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时节只愁予。

明代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2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祭诗十四首

其一

春雨清明湿杏花,

小山明灭柳烟斜。

东风解语拾我意,

送送萦肠入君家。

其二

一沾春雨一断肠,

飘零无计觅君乡。

方羡飞花随风去,

天涯尽处惹兰芳。

其三

朝听细雨润门扉,

年年一度送春回。

却把长条攀折遍,

才道相思始成灰。

其四

轻红沾雨不胜衣,

才回倦眼又迷离。

情到伤心频无赖,

始信清明断肠期。

其五

漫见新柳娇眼垂,

疑君逸影踏风归。

回眸映雪成千古,

染尽湘竹无计追。

其六

风吹残杏舞絮轻,

唤起愁肠千百萦。

疑天亦解伤情恨,

哭君泪雨遍清明。

其七

昨夜听春愁不堪,

初晴天气泣容颜。

赏芳时节清明日,

百般明丽也怅然。

3

其八

清明把酒释别愁,

欲赏春花且忘忧。

谁想栏杆拍倚遍,

欢声犹不近楼头。

其九

清明节气杏花天,

诗酒清吟祭华年。

折尽长条倚春雨,

为君垂泪小窗边。

其十

撩乱春风惹杏花,

断送清芬到天涯。

历历如君离别日,

哀魂和雨泣流沙。

其十一

新莺嘹乱柳烟低,

断魂春雨断肠期。

歌君一曲还偷泪,

怎是伤心无处依。

其十二

粉杏轻柔岸柳新,

清明春雨两相侵。

半洗天光晴如碧,

半和残泪一沾襟。

其十三

或有追思到天涯,

天应怜我泪黄沙。

半园新杏连绵雨,

送尽清明百姓家。

其十四

春雨杏花满清明,

追思犹怨水烟轻。

合化子规啼血尽,

不悼家川悼君茔。

倾情祭扫动乾坤,

花束追怀旷世恩。

4 张选乔的《清明感言》

思念连绵知几许?

梅黄时候雨纷纷。

韩昌炎的《清明扫墓》

时令清明扫墓忙,人临孤冢感悲伤。

鲜花朵朵摆坟地,泪水淋淋湿素装。

烧纸鸣鞭惊草木,点香燃烛奠爷娘。

每逢寒食祖先祭,思泽心铭百世芳。

清明诗 (当代)刘小烽(刘周)的《天有霓裳》

其一:憔悴坟头土,见之如亲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伤情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

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无情最无情,不怜人间孝子心;

为赚小可一掬泪,忍教清明雨纷纷

其四:风吹外婆在时雨,雨打外婆在时风;

年年此日都留泪,岁岁坟前奠斯人。

其五:阴阳无途通音问,清明寻路且上坟;

点点泪和纸钱化,水酒少去不见人。

其六:道边衰草萌生意,一点新绿妆枯黄,

纵然无雨犹下泪,外婆坟在堆云旁。

其七:坟头掊土新叠旧,坟前草木枯又青;

音容应在此地下,湮没黄尘多少春。

5

亲人离世的诗词篇六
《解读狄金森的死亡诗》

解读狄金森的死亡诗

耿卫玲

(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外语系 河南郑州 451200)

[摘 要]森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与沃尔特·惠特曼齐名的这可能是她经常思考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她从很小的时候

就经常接触到死亡,所以,为了使活着的人好好地继续生活,抚慰

角度进行的评论和阐释,本文也拟对其死亡诗歌中独特的意象、诗歌中反映出的受创伤的心灵,她有时把死亡描写成一种离别,一种亲朋好友的特作者对待上帝的态度、以及作者对永生的认识等角度进行解读,以期对这位神秘殊缺席形式,或是一次舒适的长眠。诗人总是饶有兴趣的描述离别的美国女诗人对待死亡的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宗教态度有一个更为清楚和全面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注意到人们的消失/当我还是个孩子——/

我一位他们去远方游览/或是在荒凉的地方落脚——/然而他们因为的了解。

死亡才这么做/一个小孩无法看到的事实。(1149)[7](P241)诗歌开头,[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意象;永生

艾米莉·狄金森在世时鲜为人知,可她无疑是美国有史以来最诗人用孩子般的天真目光去看待死亡,可怕的事实被抹上一层神奇重要最受关注的诗人之一。“如果我们必须要挑选一位诗人来展示作的色彩。在孩子的想象中,死亡只是暂时“消失”,或是一次“去

,或是像拓荒者一样“在荒凉的地方落脚”。然而,在为整体的美国诗歌的本质和质量,确定其主要关注的事物,其特有远方的游览”

的主题和意象,其措辞及其风格,甚至要显示其经常缺乏的主题和诗歌末尾,诗人揭开事实真相,说明这一切都只是幻想,因为年幼关注——我们就应该选择狄金森。”[1](P212)也有人将她比喻为“游荡的孩子无法看到死亡的含义。有时,她还把死亡看作长眠。为了让在美国乃至世界现当代诗歌原野上声势赫赫的幽灵。” [2](P246)目前死者好好享受那个世界的生活,她命令人们精心准备卧具,保持安

铺好这张床——/让它令人敬畏——/躺在床上等待审判日破晓/中国的外国文学界对她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翻阅狄金森的诗歌即静:

/把它的床垫摆得笔直——/把它的枕头拍园——/别让可发现,描写死亡是她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事实上,可以肯定美妙而公正。

的是她的诗歌有500多首是以死亡为主题的。上个世纪中叶,不少日出时黄色的噪音/打扰这块土地——(829)[8](P242)在狄金森的诗

[3](P80)

人认为狄金森对死亡的兴趣是一种病态的反应。而现在读者们歌中,我们还可以常常看到死亡的来临和冬日结伴而行。狄金森的

“母亲的去世几乎却对她那种别具一格和富有想象力的描述惊叹不已。艾米莉·狄金母亲去世之后,诗人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曾经写道:

森,用诗歌向世人述说着她的情感,用心灵编织着永生的梦幻,用让我的精神崩溃……她像冬日的一片雪花从我们的指间滑落……” 顽强的意志谱写着一首首与死亡搏斗的生命之曲。她的死亡诗,观[9](P256)也许是因为冬日的肃杀萧条正好应和了死亡的冰冷无情,在察敏锐、意象奇特、思想深刻,跨越了死亡的低调,上升到了永生狄金森的诗歌中,有关冬日的种种意象在其死亡诗中时时可见,比的高度,并由此及彼,再从永生联想到上帝。上帝、死亡、永生,如“霜冻”。狄金森的传记作家托马斯·约翰逊(Thomas Johnson)这三者难以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奏响了一首战胜死亡、歌唱生命、曾提到:“(在狄金森的诗歌中)霜冻摧毁一切,是冬日的典型代表。向往永生的交响曲。 它天生残忍,像鬼魅一样四处游荡,带来死亡之吻。自然界的霜冻

自古以来,人们虽然时时面临死亡,却不能参透死亡的真正意与死亡的本质等同。”[10](P192)狄金森的712 首诗“因为我不能停步义。大多数人往往只是从否定的方面看待死亡,认为死亡是对生命等待死神——”是她死亡诗歌的精品,在这首诗里,死神以温文尔的戕害与褫夺。在相沿成习的意识中,死亡总是被描绘得阴森恐怖、雅的求婚者的面貌出现,他彬彬有礼地停下马车,殷勤地邀请忙于惨象环生,令人不堪忍受。于是,出于保护生命“安全”和“欢乐”劳作和闲暇的“她”和他一起踏上生命的最后旅程。显然,叙事者的需要,人们竭力把死亡驱逐到生命外部,让它离自己远远的,古终日忙于日常事务,无暇考虑死亡,而死亡偏偏想到她。诗人一改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曾告诉人们:“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死亡”通常具有的狰狞恐怖模样,使其显得温良可亲。“因为我不——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能停步等待死神——/他便好心地停车把我接上——/马车里载的只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对于生者和对于是我俩——/还有‘永生’。/我们徐徐前行——/他知道无须匆忙/死者都不相干;因为对于生者来说,死是不存在的,而对于死者来而我已经撂下/劳作与闲暇/只为他的儒雅—”[11](P254)死亡的温雅与说,本身就不存在了。”[4](P102)几乎每一个体验和探究死亡的人,从容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忙碌的叙事者也因此发生心理变化。他的大概都不免会问同一个问题:死是什么? 狄金森同样也在思索着这翩翩风度使她毅然撂下劳作,勇敢地跟他走上不归路。死亡在她的

笔下就是这样的形态万千,因为死亡究竟是什么,谁也看不透,尤个问题,并且写出了大量的诗篇来对它进行描绘和阐释。

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她对死亡别出心裁其是对狄金森这样一个有着不同寻常的思维和洞察力的诗人更是如

的意象的运用。在狄金森时代的新英格兰的一个小镇上,年轻人死此。由此我们可以偷窥到她内心对待死亡、上帝和宗教的复杂心情。

对于上帝,狄金森的态度很矛盾,她自己都承认,她对上帝“怀亡率一定很高,结核病就是当时的不治之症,根据记载,在波士顿,

[5](P301)

”(1141)狄金森出生在新英格兰的阿默斯1851年因结核病去世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3。而狄金森疑与相信一样狂热不已。

[6](P395)

家里就有多人因患结核病而死亡。家里经常遇到死亡的场景,特镇。在新英格兰,虽然盛极一时的加尔文主义在18 世纪初已成 ~~~~~~~~~~~~~~~~~~~~~~~~~~~~~~~~~~~~~~~~~~~~~~~~~~~~~~~~~~~~~~~~~~~~~~~~~~~~~~~~~~~~~~~~~~~~~~~~~~~~~~~~~~~~~~~~~~~~~~~

女诗人,她的死亡主题的诗歌长期以来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也出现了从多个

小结

综合前面的探讨,可以看出:

、、閜”四字都来源于杯子的形制特点“大”;“盏”也是来源于杯子的形制特点,不过它是从杯子的“小”这一角度来命名的;“椷”是从容器的功用来命名的,即可以盛装液体;而“杯”是从器物的最初制造形状来源命名的。

[5]王念孙.读书杂志[M].中华书局,1991. [6]王力.同源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2. [7]王念孙.广雅疏证[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8]丁度.集韵[M].中国书店,1983.

[9]司马光.类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胡道静校正.梦溪笔谈校正[M].中华书局,1962. [1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影印,1963. [12]陈彭年.广韵[M].商务印书馆.

参考文献:

[1]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M].四部丛刊本. [2]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汉语大字典[Z].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连淑敏(1981-),女,山东省阳谷县人,北京语言大学人收稿日期:2009-01-12

[3]石勇.家具什物词源浅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26),P121-124. 文学院2006级汉语言文字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方向。

67

强弩之末,但阿默斯特这样保守的小镇在19 世纪中叶仍然经历了

数次宗教复兴运动,加尔文主义仍居统治地位。狄金森一家信奉加尔文主义,但狄金森从小就是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不愿盲目接受基督教义,更不愿屈从上帝的意愿而放弃自己信仰上的独立,因此在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了对宗教思想束缚的叛逆精神。她常常面对的问题是:如果上帝是万能而又善良的,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还有死亡这样令人悲伤的事存在?既然他的手臂是长的,他为什么不来拯救?对这个问题,最显著的答案有两个:要么是他不愿意,要么是他的手不够长。第一种答案经常被感伤主义者所忽略,一直被清教主义教徒们思考。她认为,从生活的事实来看,上帝不是爱我们的父亲,他对我们的行动也不仁慈,与此相反,他经常以我们的敌人的身份出现,还不断地伤害我们。(1144)[12](P61)因此,她勇敢地与上帝进行抗争:“基督在召唤着这里的每一个人,所有我的同伴都响应了,甚至连亲爱的维妮也相信她自己爱他、敬他。只有我单枪匹马地站

[13](P17)

在这里坚持反抗。”自50 年代之后,她索性连教堂都不去了:“有人在安息日去教堂——/ 我却留在家里过——食米鸟来领唱诗班——/果园权当圣堂一座——”尤其是在接二连三失去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之后。1858 年,她的两位好友在风华正茂的年纪突然死去。她悲痛地写道:“无法解脱的痛苦可以使人变成魔鬼! 如果天使有一颗心,他也会为之哭泣。然而天堂竟是如此冰冷! 上帝创造了一切,却否决了我们这般微小的愿望。对我而言, 他不再慈祥!”[14](P144)

死亡这个极度真实又残忍的存在,让人心碎却无能为力。这个亘古不变的死亡之诺(death promise)使她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认识到死亡是一种不可消解的痛苦。而上帝却在你需要他时消失不见。她再也不能接受上帝对复活和仁爱的任何许诺,因为她意识到如果她把自己的悲哀完全交托给对神性的麻痹中,她就会丧失独立和自我。而这,她是决不会答应的。[15](P17)因此,她对上帝的抗争、蔑视态度日益加剧。正如她在诗中所写的:那样重大的损失一连两次/都已在泥土下边/两次,我都像个乞丐/站在上帝门前。/天使,曾两次降临/赔偿我的损失——盗贼! 银行家——父亲!/我又一贫如洗。诗中的上帝以三种不同的面目出现:“盗贼”、“银行家”和“父亲”,这恰恰体现出狄金森对上帝的矛盾心情:愤慨、嘲讽和热爱。而在有的诗中,上帝以“温柔的先驱”(698)面貌出现。他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善于匡助弱者,俨然一位慈爱勇敢的救世主形象。总的说来,在狄金森的整个一生中,她都试图在心中确立起一种对上帝的态度,也就是她对世界的态度。然而,她既无法完全接受基督教,也无法像唯物主义者那样完全抛弃上帝和宗教,接受“死亡意味着灵魂与肉体同时消灭”的观点;在她渴望永恒和救赎的同时,却无法找到任何可以证明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与永恒存在的根据;尽管她相信创造者上帝的存在,却又怀疑他的恩慈。正是在自己内心的矛盾中,狄金森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宗教的独特的理解,进而挑战传统,并试图确立一种对上帝的态度,构想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上帝,一个没有基督教的上帝,一个从自身的认识来感知的上帝,追求自我的神性。

迪金森死亡主题诗歌所关注的另外一个焦点就是死后能上天堂得到永生吗?诗人时时给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和生命的毁灭,而是通向永生的桥梁。迪金森的这种对死亡的理解带有强烈的基督教色彩。在基督教教义中,死亡不仅意味着此生的终结,也代表着洗去原罪,升入天堂,获得永生的开始。死亡像黑暗,但它是黎明前的黑暗,黑暗中只是为了等待黎明的到来,为了等待清晨那束清新而又灿烂的阳光。虽然狄金森始终怀疑人死后是否真能进入天堂,达到永生,但她总希望死亡是通向永生的捷径,所以她的诗歌中也常让人感觉到死就是生的另一种形式。只有通过死亡,才能投入永生的怀抱,才能达到永生的状态。热爱生命乃人之天性,死亡意识触发激活生命意识,死后的永生,人皆向往之。为了在死后和她心爱的人永远团聚,她伸出双臂迎接死亡。“那么,把死还给我/死亡,我从不害怕。”(第1632首)“在这尘世,/最庄严的事情——/莫不是死后的清晨,/屋内一片忙乱”,她将“打扫清净心房,/拾掇起爱情”,因为她“不再使用,/直到永恒的到来” 68

(第1078首)。诗人请求死神打开栏门,让疲倦的人儿进入。“你的

夜最恬静,/你的栏是最安全的去处;你近在咫尺不用寻觅,/你那么亲切不要人去告诉。”她相信死神驾驶的马车将驶向永恒:“在我背后——/是永恒——/在我前面——/是不朽”(第1712首)。所以,“……我们必须认清在诗人的头脑中死亡与死亡后的来生的可能性交织在一起。死亡是一座必须跨越的桥梁,因而必然给予死亡本身特殊的对待。”[16](P15)她并不害怕死,因为只有通过坟墓,才能达到彼岸;只有得到上帝的宽恕,才能得到永生。

迪金森对死亡主题的探索将生命的意义从有限延伸到无限,从幻灭引向永生。她对死亡的观察和体验,没有停留在死亡的瞬间及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奈,而是通过深入的思考和质疑,找出了对生命思考的新视角,进而揭示出生命的真谛。使死亡变得不再可怕和令人难以接受。她对永生的期待,使人们相信,生命虽然短暂,但经过死亡,就可走向永生,延续到无限。她对上帝的无情和冷漠的愤慨,使人们更加感觉到了诗人热爱人类的崇高情怀。尽管她的生活天地有限,但她创立了一个心灵的天空,在这个无限的宇宙里,她“用反传统的格律形式和奇特新颖的意象”[17](P60)反映生活,探索人生的真谛。尽管有迷惘,有悲伤,只要领悟了这个秘密,死亡将不再可怕,而变得悠然而平静。永生的路在死亡的尽头,但也要靠自我的努力才能找到。1886年,迪金森在弥留之际只留下了一个“归”字,可见她在走向死亡时的那一种悟尽死亡真谛的境界。

注释:

所选诗歌均出自艾米莉·狄金森著,江枫译.狄金森名诗精选[M].白文艺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Hyatt H. Waggoner. American Poets-From the Puritans to the Present[M]. NewYork: Dell Publishing Co.,1969.

[2]张子清.不趋时媚俗的诗歌革新者.载于郭继德主编.美国文学研究(第一集)[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3]Mordecai Marcus. Cliffs Notes on Emily Dickinson: Selected Poems.[M] Lincoln,Nebraska: Cliffs Notes,Inc.,1982.

[4]古希腊罗马哲学[M].商务印书馆,1982.

[5]William W. Hall,Bronchitis and Kindred Diseases[M]. 8th ed. NeYork: J. S. Redfield,1854.

[6][12] Richard B. Sewall.The Life of Emily Dickinson[M]. NeYork: 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80.

[7][8][11]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M].3 vols,ed. Thomas H. Johns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10]Thomas Johnson. Interpretive Biograph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13]Tate,Allen.(ed)Six American Poets[M]. From Emily Dickinson to the Present:An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65.

[14]Kazin,Alfred. God & the American Writer[M]. NeYork:Alfred A.Knopf,INC. 1997.

[15]贝蒂娜·克纳帕著,李恒春译.艾米莉·狄金森传[M].花城出版社,1996. [16]Bennet,Paula Emily Dickinson:Woman Poet [M].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1990.

[17]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M].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1999.

Abstract: Emily Dickinson, being the famous American poet, enjoyed the same prestige with Walt Whitman. Her poems about death have long been the concern of many scholars since last centaury. They tried to interpret and expound her death poems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interpret her poems from three aspects : her unique images, her complicated attitude toward God and eternity, and hopes to present a full and deep understanding about this mysterious poet’s thoughts and paradoxical attitude toward religion.

Key Words: Emily Dickinson; death poems; images; eternity

作者简介:耿卫玲,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

英美诗歌。

收稿日期:2009-01-14

亲人离世的诗词篇七
《2012清明祭奠亲人朋友古诗词集锦》

2012清明祭奠亲人朋友古诗词集锦

(一)

清明扫墓,是我国历史悠久、祭奠先人的民风习俗。写扫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则非宋代诗人高菊涧的《清明》莫属,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春意盎然,美景如画,但故去的亲人却无缘享受这大好春光,实在令人黯然神伤。 苏轼的《江城子》词也是清明悼亡诗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纯用白描,自然真切,毫无斧凿之痕,全词句句有声,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黄庭坚的《清明》别具一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郁勃、不愿与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清明又名踏青节,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唐代诗人顾非熊的 《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摄下了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宋代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风和日丽,梨花盛开,杨柳葱翠,流莺娇啼,仿佛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踏青的美丽画卷。在这清和景明的美好时刻,人们竞相外出游览踏青,这是多么令人惬意之事!欧阳修的《踏青》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北宋诗人张先有“芳草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的佳句,饶有情趣地描绘了郊野踏青游人往来不绝,妇女乘春游之际采集花草、流连忘返的景象。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唐代温庭筠的《清明日》形象地描绘了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春景:“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一首《临江仙》中也把清明景色写得惟妙惟肖:“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唐代韩愈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从表面上看,这首诗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

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清明诗中,被诗人描绘最多的就是雨和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在写给张籍的诗里,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极为传神,却又透着儿童般的欢乐。“正好园林籍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当然,写雨最好也流传最广的,还是晚唐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为历代清明诗的扛鼎之作,清新隽永,寓意深远,脍炙人口,可谓神来之笔。

清明写柳也很时髦。唐代诗人韦庄的“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飘逸,美不胜收;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清幽婉丽,独出机抒;陆游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虽平铺直叙,却也于拙朴中见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更是久传不衰的佳句。

古诗词里的清明就是这样意象万千,隽永悠长。但无论是悲欢离合、哀思绵绵,还是风和日丽、杨柳依依,它带给我们的,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 清明时节,春雨潇潇,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吟诵古诗名句,领略诗人意趣,不失为悦情赏心之雅事。

(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宋)王安石

东城酒散夕阳迟,南陌秋千寂寞垂。

人与长瓶卧芳草,风将急管度青枝。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陈子龙:《清明》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瞿佑:《清明即事》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李渔:《清明节一日》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雪,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三)

杜牧诗的改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其一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其二

清明时,

雨纷纷。

路上人,

欲断魂。

问酒家,

何处有?

牧童指,

杏花村。

亲人离世的诗词篇八
《同事 追悼词》

悼 词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风吹寒水起悲声,泪水相随愁云飞。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来这里缅怀我们共同的朋友— 同志!

20 年 月 日夜, 同志突然离开了我们。作为 同志的同事与朋友,无不深感悲痛和惋惜。 同志的生命仅仅经历了 年,这太短暂了,真是天妒英才,令人扼腕痛惜!

同志 年 月 日生于 省 市 , 年 月毕业

于 , 年 月至 年 月在 从事 工作, 年 月被 先后聘用 ,并担任 。他多年从事 工作,工作认真踏实,刻苦钻研技

术,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他是国内知名的 专家, 多次获得 奖, 他为 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待人真诚。他不仅对工作高度负责,而且对家庭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最可信任的人。他重友情、重义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热衷于为他人排忧解难。他随和、热情的处世态度,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 同志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震惊、悲痛和惋惜!我们为他这样突然的离去而震惊!为失去他这样的好朋友而悲痛!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亲人而惋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中最痛苦、最伤心莫过于亲人的离世。英灵已赴极乐界,典范犹存故里人。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 同志致以沉痛的哀悼,对 同志的亲属致以最诚挚的慰问!

同志一生问心无愧,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追

思和热爱的好同志。在他身上所体现的优良品质,将生生不息,悠远流长!

同志永垂不朽!

亲人离世的诗词篇九
《老人逝世 追悼词》

追悼词

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各位来宾:

凤凰山低头,竹爬溪流泪。

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XX逝世,我们XX代表前来祭拜,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晴天起霹雳,狂风传噩耗。

XX因XX不幸于20XX年X月X日与世长辞,享年X岁。

这不幸的消息传来,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多么突然,多么震惊,多么揪心啊!之前这么健康的老人,这么慈祥的老人,这么善良的老人,怎么说离开我们就离开我们呢?难道真的是好人命不长吗?苍天啊,苍天啊,你怎么也不公平了呢?我们都眼泪朦胧,我们都寝室难安,我们都发自内心深深地感叹:好人啊!

亲人送别悲落日,相邻含泪念好人。你老人家常带着对妻子儿孙的无限牵挂,带着对父老乡亲的深切思念,带着对朋友同志的美好回忆,匆匆地,匆匆地离开了我们。你走的那么急,没有向慈父道一声别,没有为贤妻留一句话,没有给儿女们半句遗言,没有向朋友们挥一挥手,就这样匆匆地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怎么不叫我们肝肠寸断,悲痛欲绝呢?

你老人家,自幼家境贫寒,但你用大山一样的脊背,支撑着那是特别困难的家庭,作为长兄,你帮父亲减轻了多少负担,对兄弟妯娌(zhóu lǐ])宽容大度。你为儿女费劲心血,培育孙子竭尽全力,教育他们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培育他

们奋发有为,努力进取。你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兄弟们的主心骨,是儿孙们的靠山,是朋友们的良师益友。今天,你儿孙满堂,个个都出人头地,令人钦佩,令人敬仰,父爱如山,深沉厚重,兄长如父,博大宽容。今天,你本应尽享天伦之乐,你却悄悄地走了,不让子孙再有感恩的机会,树想静而风不停,子想奉养而父不在,晚年福未享尽,儿孙深情来报,留给子孙是深深的惋惜,无尽的思念和永远的回忆。你这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望家兴旺的父亲,带着无尽的美好愿望无奈而别!你的儿女多想再听听您的教诲,你的孙儿放学回家多想再感受你的爱抚,你的妻儿多渴望你共商家事啊!兄弟团聚多想给你敬上你一杯啊!可惜从此之后,阴阳两相隔,进门不见父亲面,出门谁与儿叮咛。音容宛在人不复,催人泪下悲声起,恨天地之不公,叹命运之无常,眼前只见灵幡飘摇,纸钱飞舞,耳边只听哀乐阵阵,恸哭声声,你留下的关爱,你留下的深情,你那挥之不去的音容笑貌,您的子孙后代会深深地惦记着你,永远地怀念你!

在父亲面前你是大孝子,在妻子面前你是伟丈夫,在兄弟面前你是好兄长,在儿女面前你是好父亲,在子孙面前你是好爷爷,好外公。你是我们XX家族中最优秀的一员,你无论作为一个农民,还是担当农村基层干部,你都是那么勤劳,忠厚,善良,正直,和蔼可亲,处处为别人着想,宽容,大度。借给别人钱有的长达十多年了,从来不曾高声要过。总想别人有难处。麻将桌上从不赖欠别人,总是能宽容忍让别人的不是。邻里间有了纠纷,总是热情公道地调解。朋友交往,总是说话算数,从不会失言......风风雨雨几十年,山山水水留奉献。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你突然倒下了,倒在你家乡的田埂上,倒在你热爱着红土地上,你就要和你热爱的土地融为一体了啊!从此,我们赶场过街再也见不到你亲切的笑容,家长里短再也听不到你公正的声音,朋友相聚再也望不到你熟悉的背影,只有流不完的泪,只有诉不完的悲,只有梦中能相见。

片片纸钱飞舞着我们的思念,阵阵哀乐那是我们的哭声,隆隆鞭炮,那是我们悲痛的心跳。

敬爱的XX,安息吧!在你明天去天国的路上慢慢地走吧!愿你的天堂之路平坦而宽阔。祝你一路走好!你的亲人永远想念你,你的朋友永远怀念你,你的乡邻永远记得你,你的音容笑貌,高尚品质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你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我们全体泣血叩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9503.html

    上一篇:刷机要多钱

    下一篇:归燕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