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的句子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回顾与展望的句子篇一
《话语分析五十年_回顾与展望》

2003年第3期 外 国 语 总第145期 No.3, May 2003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4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3)03-0043-08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朱永生

(复旦大学 外文系,上海200433)

摘 要:本文把话语分析在过去50年中的发展分为萌芽、起步和成熟三个阶段,总结了每个阶段取得的成绩和特点,指出了每个阶段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并就话语分析今后的走向和可能取得突破的领域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话语分析;回顾;展望

Fifty Years of Discourse Analysis

ZHU Yong-she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vides the 50-year history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to three stages: the fetus stage, the infant stage and the adult stage. It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of these stages, points out the weak points and their underlying causes, and then makes some predictions about the directions in which discourse analysis is likely to move forward and the areas in which breakthrough is likely to be made.

Key words:discourse analysis; yesterday; tomorrow

1. 引  言 

自Zellig Harris [32]于1952年在Language杂志上发表题为“Discourse Analysis”的论文至今,话语分析已有整整50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此,我们将对话语分析的历史做一个大致的回顾,就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同时对话语分析的未来做一番展望,为今后的走向和研究的目标提些想法。

2. 历史回顾 

话语分析走过的50年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和兴盛阶段。下面我们将简要地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主要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萌芽阶段

这个阶段从1952年Z. Harris发表“Discourse Analysis”这篇论文为开端,到20世纪60年代末结束,前后大约20年时间。其中50年代值得一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从成分分布的角度研究话语结构的Z. Harris [32],另一个是结合语境研究买卖对话特点的T. F. Mitchell [50]。到了60年代,对超句研究感兴趣的人数超过了50 年代。比较活跃的有对言语交际形式尤其是讲话方式进行探索的D. Hymes [38],有重视句子主位结构的M.A.K. Halliday [25],还有一批从功能角度研究话语的捷克斯洛伐克学者。值得一提的是,J. L. Austin [1]和J. Searle [55]等语言哲学家从60年代

43

起对语言问题尤其是言语行为的关注,对话语分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话语分析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除了古希腊先哲们关于修辞的教诲外,没有更多的文献可以参考。除此之外,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作为指导,没有成套的方法可以依从,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为之奋斗。造成的结果是各自为战,缺乏联系。各人所做的研究是零星的,缺乏计划的,没有系统的,影响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个阶段的话语分析只能说是处于一种萌芽阶段,算不上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2.2 起步阶段

话语分析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的,前后大约10年时间。

这个阶段,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哲学家(如H. P. Grice [22]等)对言语行为和会话蕴涵的关注,促使人们在传统的语法分析中,引入了语境(context)、语域(register)、照应(reference)、指示(deixis)、回指(anaphora)、替代(substitution)、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等问题的研究,从而使语言研究大大超越了句子的范围。 

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是大量的,除了论文外,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文集。其中影响较大的专著有:I. Lehister [43]的Suprasegmentals,van Dijk [60][61]的Some Aspects of Text Grammar和Text and Context,W. Labov [40]的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J. E. Grimes [23]的The Thread of Discourse,M.A.K. Halliday和 R. Hasan [26]的

Cohesion in English,M.A.K.

Language as Social

Halliday [27]的

Analysis of Discourse,S. Petofi和H. Rieser [54]主编的Studies in Text Grammar,J. S. Petofi [53]主编的Text vs Sentence: Basic Questions of Text Linguistics,J. E. Grimes [24]主编的Papers on Discourse,D. Metzing [49]主编的Frame Conception and Text Understanding,T. Givon [19]主编的Syntax and Semantics Vol.12和Discourse and Syntax等。 2.3 兴盛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起,话语分析进入了它的兴盛阶段。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话语分析在这个阶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话语分析的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壮大,人员的分布也从原来的欧美扩展到亚洲和澳洲。相比而言,美国的力量最强,接下来是西欧,然后是澳洲、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亚洲和非洲力量较弱。比较活跃的话语分析家有:美国的G. Yule,T. Givon,S. Thompson,J. S. Petofi,W. Chafe,W. Mann,R. Longacre;西欧的G. Brown,van Dijk,M. Coulthard,J. Sinclair,E. Ventola;澳洲的M.A.K. Halliday,R. Hasan,J. Martin,C. Matthiessen;俄罗斯的M. Bakhtin;中国的廖秋忠、陈平、胡壮麟、沈家煊、顾曰国、任绍曾、申丹、黄国文、张德禄、朱永生等。

第二,话语分析自1981年创办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即由van Dijk担任主编的TEXT,从此有了一块自己的学术园地。

第三,话语分析的专著和论文集层出不穷。国外影响较大的专著有:M. Bakhtin [2] 的The Dialogic Imagination,R. De Beaugrande和

W. Dressler [3]的

An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G. Brown和G. Yule [4]的Discourse Analysis,M. Coulthard [7]的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R. Longacre [44]的The Grammar of Discourse,M.A.K.

Semiotic,T. Givon [20]的On Understanding Grammar。影响较大的论文集有:J. Sinclair和 M. Coulthard [56]的Towards an

44

Halliday [29]的An Introduction to 对于话语分析应该完成哪些具体任务这个问题,也没有统一的规划,但根据几十年的实践来看,话语分析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三)会话原则;(四)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五)话语的语义结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六)话语的体裁结构与社会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七)话语活动与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等。

至于话语分析的对象,起初人们在口头话语和书面话语之间应该以谁为对象的问题上有过争论,但现在都认为话语分析的范围应该包括以各种形式出现的语言使用,关键是确保研究的对象的确是人们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的语言。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国内的话语分析就语料而言,书面语料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口头的即兴语料。这个倾向有待改变。

2.4.2 吸收了相关学科的精华

首先,话语分析一开始就与语言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无论是理论框架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受到了理论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的影响。此外,话语分析还从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话语分析从一开始就是一门交叉学科。 2.4.3 van Dijk和M.A.K. Halliday的独特贡献

在众多的话语分析家当中,van Dijk和M.A.K. Halliday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是由于他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话语分析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van Dijk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他本人对话语分析理论的贡献。他对话语分析的研究目标、对象和方法的看法,他对话语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所做的论述,他对话语与语境相互关系的探

45

Functional Grammar,M.A.K. Halliday和R. Hasan [30]的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E. Ventola [68]的The Structure of Social Interaction: A Systemic Approach to the Semiotics of Service Encounters,D. Tannen [58]的 Talking Voices, Repetition, Dialogue and Imagery in Conversational Discourse,Georgakopoulou, A.和

D.

Goutsos [18] 的Discourse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论文集影响最大的是van Dijk [64]主编的四卷本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分别论述了话语分析涉及的学科领域、话语的诸多方面、话语与对话研究以及话语分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国内影响较大的专著有:王佐良和丁往道[76]的《英语文体学引论》,秦秀白[74]的《文体学概论》,黄国文[73]的《语篇分析概论》,程雨民[71]的《英语语体学》,胡壮麟[72]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张德禄[77]的《功能文体学》,申丹[75]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论文集影响较大的有朱永生主编[78]的《语言•语篇•语境》等。最新成果有朱永生和严世清合著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80]和朱永生主编的论文集《世纪之交论功能》[81]等。 2.4 主要成就

2.4.1基本廓清了话语分析的定义、任务和对象

对于如何界定话语分析这个问题,语言学家们虽然没有统一的说法,但都倾向于把它看作是对语境中语言如何用于交际所做的研究。M.A.K. Halliday [27]在论述语言学的定义时曾经说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交换意义的学问”。如果我们能接受这种说法,那就能把话语分析看作是“一门具体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使用语言’即通过真实的话语活动交换意义的学问”。

索,他对话语分析与种族歧视、意识形态等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都对话语分析理论的建设和完善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第二个方面是他运用自己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新闻报道等具体话语所作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从实践上丰富了话语分析的内容和范围。第三个方面是他通过主编TEXT这本学术杂志和主编多部话语分析论文集,极大地扩大了话语分析在全世界的影响。

M.A.K. Halliday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他本人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话语分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他有关语言性质、语言系统、语言功能、语言结构、语言与语境相互关系、衔接与连贯相互关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看法,对话语分析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M.A.K. Halliday就开始关注话语分析了。在他的直接影响下,R. Hasan, R. D. Huddleston, R. A. Hudson, J. Spencer, M. Gregory等系统功能学家就对话语分析显露了很大的兴趣,并以专著和论文等形式,就句子的主位结构,英语的及物性、语言的功能、语调的功能、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别、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与机器翻译等课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以M.A.K. 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学家有关话语分析的专著和论文不少于200种,其中有一半左右属于理论探讨,为话语分析理论的建设增添了不少的闪光点。 第二个方面是M.A.K. Halliday本人不仅分析了许多非文学话语,而且还分析了若干文学语篇(参见[79])。他对英国作家William Golding的小说The Inheritors中语言使用模式所做的分析,成了话语分析的范文。在他的影响下,R. Hasan, J. Martin, C. Matthiessen, P. Fries, M. Cummings, E. Ventola等年轻一辈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也对属于不同类型的具体话语进行了分析。通过这种分析,既能做到应

46

用功能语言学理论指导话语分析的实践,又能做到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第三个方面是M.A.K. Halliday自60年代以来为把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开发所做的不懈努力(参见[80])。他在这个方面作出的贡献是其他语言学家无法比拟的。目前,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直接应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C. Matthiessen在M.A.K. Halliday的关心和指导下进行的。

2.4.4认知语言学家对话语分析的独特贡献

在过去的30年中,除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外,认知语言学对话语分析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G. Lakoff和M. Johnson [41] A. Ortony[51][52]提出的隐喻理论,D. Sperber和D. Wilson [57]提出的关联理论与G. Fauconnier[11-14]提出的心理空间映射理论。隐喻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如何通过使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建构话语世界并实现会话意图的互动过程,这对于分析包含各种隐喻的话语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关联理论对于如何建立话语内部的连贯以及如何通过推理来掌握讲话者的真实意图发挥了举世公认的作用。而心理空间这个概念的提出以及有关不同心理空间之间通过映射整合成为一个新的话语视角的阐述,无疑为话语的正确理解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认识途径。 2.5 不足之处

2.5.1 缺乏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

话语分析虽然走过了50年的历程,但在理论建设方面,它采取的依然是“拿来主义”的方法。话语分析家们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各种语言理论中寻找对话语分析有用的部分并加以应用,但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这个缺陷对于一个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一种障碍。这种障碍如果继续长期存在下去,话语分析充其量只能停留在纯粹应用性的语言研究层

面上,称不上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2.5.2 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虽然话语分析无论在口头即兴话语分析和书面话语分析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话语分析到底以什么为短期的奋斗目标和长远的终极目标,话语分析界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实施计划。也许话语分析家自己心中有各自的打算,但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规划,显然不利于一个学科整体的健康发展。 2.5.3 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

与上面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的是话语分析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至今所采取的分析方法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来的,话语分析家们并没有为话语分析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步骤。我们虽然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都关心话语层面的语言使用为这种现象开脱,但如果话语分析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今天从这里借一点,明天从那里搬一点,要想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很难具备必要的条件。

2.5.4 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来看,话语分析的应用范围已经包括以日常会话为代表的口头话语、以小说为代表的书面话语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电视剧和有声网络节目。在口头话语中,除了日常会话之外,还有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市场上的买卖对话、医院里的医患对话、出租司机与乘客的对话等多种话语类型。

在今后的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中,话语分析如何继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起码涉及两个不同但又紧密相关的方面。一是理论上能有什么突破,二是应用上能有哪些拓展。

从理论上看,要么能有一种新的语言理论问世,对话语的性质、结构、意义、功能和理解提出全新的看法,提供全新的分析方法,从而取代现有的语言理论。要么以现有理论中的某一种作为话语分析的主要指导框架,而不是所谓的“博采众家之长”,这里抓一点,那里拿一点。在我本人看来,随着认知科学的飞跃发展,认知语言学将会在话语分析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者所作的主观推断将在神经科学、脑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支持下,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

从应用上看,在过去几十年的实践中,话语分析的应用范围已经包括以日常会话为代表的口头话语、以小说为代表的书面话语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电视剧和有声网络节目。在口头话语中,除了日常会话之外,还有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市场上的买卖对话、医院里的医患对话、出租司机与乘客的对话等话语形式,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重视。在我们看来,话语分析理论可以在以下几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包括语言在立法和司法、语言障碍医治、外交事务、商务、军事等活动中的作用等课题;二是语言与教育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包括与学校教育紧密相关的语言政策、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等多项内容;三是语言与认知科学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包括认知模式与语篇生成和理解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方法与社会文化方法的互补等课题;四是英语话语与汉语话语的对比研究。要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必须对汉语语言本身的结构和表义方式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要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外语界的学者和汉语界的学者需要取长补短,共同努

47

3. 对未来的展望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话语分析在过去的50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话语分析将会更加蓬勃地向前发展,因为这个新兴的学科不仅在理论上有日益完善的余地,而且在应用上具有可操作性,对分析和指导人类的许多活动具有实际帮助。

回顾与展望的句子篇二
《话语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04年6月第12卷 第2期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of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June.2004

Vol.12No.2

话语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刘庆元

(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湖南岳阳414006)

摘 要:话语研究至今巳有40余年的历史,而把话语研究理论嫁接到翻译研究只有近20年的历史。话语翻译研究从启蒙到发展所走过的二十年,证明了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研究是可行的。语言学所有成果中,没有一个分支的研究成果像话语研究那样受到译界的重视。本文将话语翻译近二十年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并且就每个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予以评述。

关健词:话语;话语翻译;评述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03(2004)02-0031-04

Abstract:Theterm“discourseanalysis”hasbeeninuseforfortyyearsandtheachievementsofdiscourseanalysishavebeenappliedtotranslationstudyforapproximatelytwentyyears,whichistermed“discoursetranslation”.Thedevelopmentofdiscoursetranslationinthepasttwentyyearshasprovedthepossibilityofcombiningthelinguisticachievementswithtranslationstudy.Ofallthelinguisticachievements,discourseanalysisisthemostpracticalintranslationstudy.Thispaperdividesthedevelopmentofdiscoursetranslationintotwoperiodsandmakescommentsontheachievementsandproblemsindifferentperiods.Keywords:discourse;discoursetranslation;comments1.引言

20世纪60年代初期,Harris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Analysis”(话语分析)的论文,刊登在Language杂志上,此后,DiscourseAnalysis这个术语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一批研究者相继步入这个领域,进行话语语言学方面的研究。70年代初期,由Halliday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法”,开始关注句子和话语的关系,同时,话语研究的成果受到了广泛的注意。从80年代开始,话语研究的理论成果开始嫁接到翻译研究中。标志着话语翻译的形成。话语翻译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途径,本文将就二十年来话语翻译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作综合性的评述。

2.形成时期

80年代开始,随着话语的研究成果不断地发表,尤其是黄国文教授的《语篇分析概要》,胡壮麟的《衔接与连贯》两本有关话语研究专著的出版,语言工作者开始了解和接受话语分析中的相关理论。“研究的课题主要集中在:reference(指称),context(语境),topicandcomment(话题和述题),cohesionandcoherence(衔接与连贯),substitution(替代)等”(徐赳赳,1995)。

从1987年开始,我国译界学者开始关注话语研究的相关成果,王秉钦发表了题为“话语语言学与篇段翻译”一文,受巴尔胡达罗夫翻译单位的启发,他提出“以话语为翻译单位”,就是“话语层翻译”这一概念,并且认为“话语层,就是篇段层”。从1987-1997年这十年间,有关话语翻译研究的论文有:罗选民(1988,1990,1992),王德春(1990),吕俊(1992),袁锦翔(1994),奚兆炎(1996),姜秋霞,张柏然(1996),司显柱(1997)等。从所有的文献来看,针对“句本位”翻译的种种不足,他们认为话语应该是翻译的基本单位,但到底是以语段,还是以整个话语为标准,起初学者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以语段为翻译单位的学者认为,“从语义上来看,有些词的意义无法在一个

句子中完成,而需要在更大的语言单位中完成,这个单位就是语段”(吕俊,1992)。早期赞同此观点的还有王秉钦等。与此相反,罗选民认为译文应该以话语为翻译单位。1988年,他明确提出“话语层翻译”这一概念。1990年,他把“话语层翻译”的标准界定为:意图形,信息性,可接受性,形式连接,意义连贯,章际性,场合性。1992年,他把话语层翻译阐释为:“话语层分析单位是指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材料,它帮助我们对话语内部,话语外部以及属于理解语言心理机制等方面的非语言因素作出恰当分析的单位;以话语为翻译的分析单位,就是要求在翻译中对原文语义,语用等种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考虑译文的建构,保持原文的整体意义,而不应停留在词和句的层次上,求得词对词,句对句的`对等翻译效果’”。

罗选民在话语翻译研究的启蒙时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系列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地位,赞同他的观点的还有袁锦翔,奚兆炎,司显柱等。

话语层翻译从本质上否定了传统的“句本位”的翻译观,综合早期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以话语为翻译的分析单位,译者必须从高于句子的层次上深刻透彻地分析和理解原文,从话语着手,从语境、上下文着手。在译文的构建上,保持同原文的总体意义对等。

任何新的观点的提出都可能遭到全部肯定或否定,部分肯定或否定,话语翻译也不例外,在它的形成时期,同样也遭到了学者的质疑。针对话语翻译界定的不足,彭长江(1999:97)指出:“话语层翻译抛弃巴尔胡达罗夫的定义,又没有下新的科学定义,由超句单位充当的`基本翻译单位’就成了`凤凰’`麒麟’之类的空概念,或者说从话语分析学或篇章语言学王国来到翻译王国的流浪汉。”彭教授在他的专著中,对话语翻译有过详尽的评述,他认为目前话语翻译的不足在于没有严格的定义,缺少明确的内涵和不宽不窄的外延。

赞同也好,质疑也好,话语翻译研究尝试性地把话语研究的成果嫁接到翻译研究上,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途径,步入了

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发展时期

Journalof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Vol.12No.2

期的水平。李运兴(2003)认为话语翻译的基本内涵是:1)将译者的视野从字句扩展到句群、篇章等大于句的单位。凸显不同语言级层上翻译操作的特点,篇章是翻译操作的最终决策级层;2)语篇类型,交际功能与翻译策略、方法密切相关;3)语篇在一定的语境中发挥交际功能,翻译操作必须考虑翻译活动时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即翻译情境(translationsituation)。陈宏薇(1998)认为翻译的话语必须修琢,段落要调整,句型要多样化。居祖纯(1998)认为话语翻译要细化到话语的修辞、对话、措辞、褒贬等。吕俊(2001)在他的专著中,专门用一章讨论了话语翻译中的主、述位模式,并提出翻译时,应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信息结构的异与同,即形合与意合之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运兴教授的《英汉语篇翻译》多次重印,说明了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3.4国际研讨会的召开

为了更好地拓展话语翻译研究的空间,由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中国翻译》编辑部、《现代外语》编辑部、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协办的“语篇与翻译”国际研讨会于2002年7月24-26日在中山大学举行,大会邀请了尤金·奈达以及其他两位英国学者和中国学者就语篇与译者,语篇与目的接受者,翻译与语境,翻译与主位/信息结构,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语篇中的互文性及其翻译,语篇体裁与翻译策略,语篇的功能及其在译文中的体现形式等作了主题发言。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由语言学家组织的话语分析每2年都有一次学术会议,同样由翻译协会组织的有关翻译研究的学术会议每2年举行一次。但以前这两个领域都互不往来,这次研讨会打破了语言学派与文艺学派翻译研究水火不容的现状。客观地说,任何语言学研究,无论其成果如何先进,但如果不能用来指导实践,这种理论是苍白的。同样,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一点对于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翻译学尤为重要。“语篇与翻译”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与从事话语研究的黄国文、张美芳教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目前语言学界有些研究做得天花乱坠,那种公式化的语言研究使语言爱好者望而却步。而翻译界有些学者缺乏包容心,往往孤芳自赏,对语言学分支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实践持否定态度。这两种现象对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首届“语篇与翻译”研究会的召开,对于话语翻译研究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无论是对于话语研究者还是翻译研究者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使我们感觉到话语理论支撑下的翻译研究是一个很有潜在优势的研究领域。

3.5开始进入教学领域

随着话语翻译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开始把它纳入翻译教学领域。尹衍桐(2003)的“语篇翻译观对翻译教学的启示”系统性探讨了翻译课应该怎样树立学生的话语翻译观,避免那种普遍存在的忽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重视局部,忽视整体,脱离语篇语境,片面追求形式对等,译文缺乏连贯的现象。他认为教师应该从语篇的角度认识学生的翻译错误,立足于语篇讲解的翻译技巧,重视英汉语篇对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翻译课的效率。有关话语翻译教学的论文,尤其是结合“语境”指导翻译教学的文章太多,这里恕不赘述。

经过十年的形成时期以后,话语翻译研究的路径已成形。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辛勤地劳作在这块布满了荆棘却又充满了希望的田野上。从1998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是话语翻译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无论是研究队伍,还是研究成果,在译界的影响都胜于形成时期,并呈以下特点。

3.1研究的领域拓展快如果说形成时期的话语翻译研究呈单一性的话(主要讨论翻译的单位),那么,近几年来,其特点体现在研究的多样性。就话语翻译中的主、述位研究发表过论文的有:王斌(2000),沈伟栋(2000),刘士聪,余斌(2000),李运兴(2002)等;就衔接与连贯发表过论文的有:刘明东(2001),姚暨荣(2000)等;就话语翻译综合方面发表过论文的有黄国文,张美芳(2000,2002),陈小慰(1998)等。有关语境,语域方面的研究文章就更多,这里恕不一一列出。研究课题的拓展,开阔了翻译研究者的视野,激发了研究者的兴趣。

3.2语言学专家的加盟

就话语研究的引进、推广,谁都不会否认黄国文,胡壮麟的贡献和地位。我们认为在这一特殊领域,“南有黄国文,北有胡壮麟”这一说法是不过分的。我们正是从他们的专著及相关论文中,认识了Halliday,熟悉了话语分析的基础理论。四十多年来,系统功能语法不断地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但任何先进的理论,缺乏指导实践的价值便会成为空中楼阁,镜花水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批话语分析研究的专家把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成果嫁接到翻译研究。黄国文,张美芳教授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们精通系统功能理论,把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话语翻译研究的重大问题,包括意义形式之间的关系;语篇特征;语境与语言选择;语篇体裁与情景语境;蕴含意义的解释等。他们明确指出传统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与话语翻译的区别体现在:1)前者的重点在句子,认为意义由词与句来决定;而后者的重点是整个语篇,认为意义通过语言结构来体现;2)前者把翻译对等的概念建立在词、句层面上,而后者则认为翻译对等建立在语篇和交际层面上;3)前者的研究对象只是语言,而后者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语言系统和言内因素,而且还包括言外因素(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黄国文,张美芳,2002)。这些观点的提出,从根本上区别了传统翻译观与话语翻译观,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以前传统语言学无法解释的翻译现象。

最近几年,张美芳教授还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尤其是对Halliday的情景语境问题的探讨,从语场、语旨、语式的角度来分析译文的可接受性,对话语翻译研究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语言学家的加盟使得话语翻译研究更具有权威性,构成了一道翻译研究亮丽的风景线,使得话语翻译研究的发展前途更为广阔。

3.3专著的出版

话语翻译研究发展时期的最大特点是近几年专著的出版。1998年,出版了李运兴教授的《英汉语篇翻译》,居祖纯的《汉英语篇翻译》,陈宏薇的《英汉翻译基础》。2001年,出版了吕俊,侯向群的《英汉翻译教程》。在以上专著中,作者从翻译实践方面探讨了话语层翻译的优势及操作方法,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几本书的内容,体现了发展时

4.问题与反思

Journalof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Vol.12No.2

4.1话语翻译的研究队伍

话语研究是一门新兴学科,话语分析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只有20余年(徐赳赳,1995)。国内的话语翻译研究,我们认为也不到二十年。纵观近二十年的发展,我们认为把话语研究结合在翻译研究的学者中,中青年的居多。笔者曾经就读的外国语学院,就翻译而言,有国内德高望重的教授,还有一批颇有造诣的专家,但做话语研究的并不多。笔者的指导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博士,只有她一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很少与语言学结合起来,尤其是话语研究。翻译研究过多地强调文艺学翻译,逢课必讲“道安的`质直’,支谦的`易晓’,罗什的`灵活’,彦琮的`忠实’,玄

的`求真喻俗’,林语堂的`文艺’,陈西滢的`神似’,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许渊冲的`三美’,严复的`信达雅’,马建忠的`忠实’”(张梅岗,2002)。无可否认,老先生们正是凭借这些理论,在各自的领域开创了一片天地。一旦谈到语言学成果对翻译研究的嫁接,大都持否定态度,有的甚至认为此举是“一厢情愿”。基于以上原因,话语翻译研究的队伍中,缺少一大批在翻译界有权威的学者的加盟。令人欣慰的是语言学界一些学者的加盟弥补了这方面的遗憾。张美芳(2001)指出“翻译学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需要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建立自己的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在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怎样发展的今天,认真考虑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嫁接到翻译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翻译研究工作者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完善翻译学的理论系统而添砖加瓦。

反思过去,一方面是缺少翻译大家的加入,另一方面,在已有的研究者中,缺乏语言学的功底。他们所了解的话语语言学理论都是道听途说的东西。没有看原著,也不愿意去去啃原著,因此,不可能去吸取话语语言学的精髓来指导话语翻译研究。综上所述,要想在话语翻译研究领域有所成就,译者不仅要有良好的语文功底,还要有丰富的语言学知识,这是与文艺学派翻译工作者的根本区别。

4.2口译研究过少

就“话语”术语而言,其界定目前比较混乱。但无论是语言学家Halliday(2001:1)还是翻译理论家Nida(1993:74),他们认为话语既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既然话语分析既含书面语,也含口语,那么,指导翻译实践时,理应包括口译。因为,口译会更多地考虑句以上单位的对等,即话语层对等。话语层翻译更能帮助口译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译说话人的意图,这正是话语翻译的核心所在。然而,到目前为此,有关话语理论指导口译方面的文章还没有报道过。客观原因可能是本身从事口译理论研究的人较少。但无论怎样,核心刊物上还是有口译研究的文章,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把话语理论应用到口译研究的报道。我们有理由相信,话语层翻译在口译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3重复研究过多

随着话语翻译理论的引进,中国译界开始十分热衷于语境作用的研究,笔者做研究生论文时,所收集有关语境方面的论文有近30篇,且集中在近五年的核心刊物上。认真看完这些论文以后,给我突出的印象是“似乎凡是优秀的译作,统统都是高明的译者撇开了词典,灵机一动,根据上下文`创作’出来的;与此同时,词典的作用被不恰当地低估了,好像所有的硬译,死译,逐字译都是词典的罪过”(林克难,2001)。不可否

认,语境是话语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境决定论带来的危害是误导译者不对原文词义做深入的研究,只是根据原文的语境推断甚至猜测,只要做到译文通顺流畅,可以自圆其说就万事大吉。任何学术研究,过分地夸大都是不科学,不负责任的行为,“物极必反”还是很有道理的。

5.结语

尽管现在人们对话语翻译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从目前来看,它已经走过了艰难的萌芽时期,正在经历充满希望的发展时期。我们欣喜地看到话语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拓展,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语言学家的加盟,使得这一研究充满活力。在翻译学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理论体系的今天,借鉴话语研究成果来充实翻译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R.

Hasan.CohesioninEnglish[M].

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2]Nida.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3.

[3]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5:145-146.

[4]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1998(5).[5]陈小慰.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6]黄国文,张美芳.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3).[7]黄国文,张美芳.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单位的确定[J].翻译季

刊(香港),2001(3).

[8]姜秋霞,张柏然.整体概念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6(6).[9]居祖纯.汉英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0]李运兴.论语篇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3(4).[11]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2]李运兴.主位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

[13]林克难.语境热中话词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14]刘庆元.衔接手段在篇章构建中的作用[J].外语学刊,2000(5).[15]刘士聪,余 东.试论主、述位作翻译单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3).

[16]吕 俊.谈语段作为翻译单位[J].山东外语教学,1992(1).[17]罗选民,张健.新世纪翻译观念的嬗变与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

2003(2).

[18]罗选民.从词层,句层翻译到话语层翻译[J].衡阳师专学报,1988

(2).

[19]罗选民.话语层翻译标准初探[J].中国翻译,1990(2).[20]罗选民.论翻译的转换单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21]彭长江.译海探秘[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7.[22]沈伟栋.话语分析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0(6).

[23]司显柱.论语篇为翻译的基本单位[J].中国翻译,1997(2).[24]王斌.主位推进的翻译解构与结构功能[J].中国翻译,2000(1).[25]王秉钦.话语语言学与篇段翻译[J].中国翻译,1987(3).[26]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330-331.[27]王云桥.论段落作为翻译的操作单位[J].中国翻译,1998(5).[28]奚兆炎.在高于句子的层次上翻译[J].中国翻译,1996(2).[29]徐赳赳.话语分析二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30]姚暨荣.论篇章翻译的实质[J].中国翻译,2000(5).

[31]尹衍桐.语篇翻译观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01

(4).

[32]袁锦翔.略谈篇章翻译与英汉篇章结构对比[J].中国翻译,1994

(6).

Journalof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Vol.12No.2

从翻译的文化本质看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之实用性

倪万辉,杨 寅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译界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态度已经由开始的全盘接受发展到现在的颇多批判,甚至有全盘否定的现象。译界以前对此理论的评论视角多集中在翻译的性质、标准和检验等层面上。本文拟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入手,以70年代西方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为背景,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人们对此理论的三个误解的质疑来揭示此理论的实用性。

关键词:翻译;文化本质;功能对等;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03(2004)02-0034-03

Abstract:Sinceearly1980s,theattitudesofChinesetranslatorstoNida'sFunctionalEquivalenceTheoryhaschangedfromearlytotalacceptancetopresentmuchcriticismandoccasionallytotalrefusal.Thepreviousperspectivesofthecommentsonthistheoryaremostlyfocusedonthenature,thestandardandthetestingoftranslation.Thisarticlewill,bytakingthetranslation'sculturalsubstanceastheperspective,takingthe“culturalturn”inwesterntranslationin1970sasthebackgroundandtaking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theoriesasthetheoreticalbasis,re-commentonthistheorytodisplaycertainfeasibilitiesbyquestioningpeople'sthreemisunderstandingsofthetheory.Keywords:translation;culturalsubstance;functionalequivalence;feasibilities1.引言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对中国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摈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对一直受忽视的译文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译界一直存在的直译和自由译之间的争论,因此一时间被译界大加褒扬,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德国学者柯勒甚至在1972年声称:“等效原则势将成为压倒一切的原则。”(

金,1989:15)但同时也有一些人通过研究发现此理论还有不足之处。刘宓庆等人就曾指出:“在有些情况下等效是不可能达到的。”(

金,1989:13)除了一些中肯的批评之外,笔者发现人们对“功能对等”理论的一些否定观点实际上是对它的误解,对它的一些批评也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倾向。本文拟以翻译的文化本质为入手点,借70年代西方译界出现的“文化转向”之背景,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依据,对人们对此理论的三个误解提出质疑,以此来揭示此理论的实用性。

2.西方译界的“文化转向”——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西方译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其中较著名的有埃文·左哈尔(Evan-Zohar)的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Theory),图里(Tuory)的译语文本翻译论(TargetTranslationTheory),还有以勒菲弗尔(Lefevere)、赫曼斯(Hermans)和巴斯奈特(Bassnett)为代表的操纵学派翻译理论(ManipulationTranslationTheory)。这次“文化转向”是对传统的“文本中心论”的挑战,更是对它的发展。它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使

[33]张梅岗.论翻译的图式文本[J].中国翻译,2002(1).

[34]张美芳.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翻译的对等[J].现代外语,2000

(1).

人们对翻译的理解从传统的字面传意逐步发展为文化内涵的翻译,使翻译的本质研究进一步深化。正如乔治·斯坦纳(GeorgeSteiner)所言:“一种形式的翻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垂直的,也可以是水平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交流的内容必须是文化意义。”(1975:45)本文正是想借这股翻译本质研究的“东风”,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做一个重新的评价,使人们对此理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更公正的认识。

  3.对三个误解的质疑——“功能对等”理论实用性之体现3.1对第一个误解的质疑

从中国译界开始接触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至今,有许多译界人士一直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要适用于圣经翻译,对其他类型文本的翻译未必适用(如:刘靖之,1995;张南峰,1995;王东风,2000等)。笔者对此论颇有质疑,理由有二:

其一:奈达曾在1998年接受过《外国语》杂志记者的专访,当被问起他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否由圣经翻译总结而来并主要为圣经翻译服务时,奈达回答说,他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他开始翻译圣经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并不是圣经翻译的产物。他又同时指出,圣经翻译和非严肃性文学翻译在翻译目的及翻译方法上一般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以传递原文基本意义而为读者服务为目的,其一般的翻译方法多为面向译入语读者的等效译法,只有这样,译文才能更好地被译文读者所接受。斯内尔·霍恩比(SnellHornby)就曾说过:“对于处在某个特定时代,操某种特定语言及处在某种特定文化中的读者而

向为语篇翻译。

作者简介:刘庆元,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

收稿日期 2003-09-18责任编校 王和平

回顾与展望的句子篇三
《国内话语标记语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的句子篇四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_回顾与展望_朱洪翠》

2013年6月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une.2013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回顾与展望

朱洪翠,陈莉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48;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要:本文通过检索2001-2010年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刊载的研究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的文献,从英语

教师有效课堂话语的语言特征、语言功能和互动特征等方面回顾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对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进行了总结,最后展望了该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9876(2013)02-0066-04文章编号:1673-Abstract:ThispaperreviewsthearticlesonthevalidityofEnglishteachertalkpublishedinkeyjournalsofforeignlanguagesathomeandabroad,spanningfrom2001to2010,whichinvolvelanguagefeatures,languagefunctionsandinteractivecharac-teristics.Meanwhile,theresearchmethodsandresearchsubjectsaresummarized.Intheendtheauthorsmaketentativepre-dictionsonthetrendsofthefuturestudy.

Keywords:Englishteacher;teachertalk;validity

1.引言

“话语分析”自ZellingHarris1952年提出这一概念后,国外学者们就开始系统、深入地观察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对语言教学课“提高对教堂中的教师用语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以进一步,与学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李华2007:124)。纵观国内,相关的研究虽已开展,但还未能深入到从有效性的角度去分析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本文笔者通过文献检索研回顾、反思了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的现状,并且展望了究,

今后该研究的发展趋势。

2.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现状2.1研究内容

从文献梳理来看,学者们已经不仅仅关注课堂话语的量,而更多地关注课堂话语的质,其研究内容大致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2.1.1英语教师有效课堂话语的语言特征

这类研究起初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揭示英语教师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的特征(黄瑛瑛2009)。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其研究的视角也越来越具体、明晰:

1)课堂话语的真实性。研究者根据交际语言教学思想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真实的语言。程晓堂(2009)则具体提出可从话语情景的真实性、话语语言的真实性、话语内容的真实性三个角度来考察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真实性。

2)课堂话语的可理解性。Krashen(1981,1985)的“输

入假设”(inputhypothesis)理论认为:英语教师应从语速、音量、语调等方面调控自己的课堂话语,以使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接受可理解的输入。谢文怡(2005)从语用方面提出,语言教师成功话语必须具有明晰性、知识价值和兴趣性。

3)课堂话语的重复性。王成菲(2008)在其硕士论文中适当重复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化解提出,

课堂交流障碍,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模仿教师的话语,最终提高语言习得水平。

4)课堂话语的逻辑性。程晓堂(2009)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设计课堂话语,并使话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语义、语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保持清晰的话语组织结构,从而提高课堂话语的逻辑性。

5)课堂话语的规范性。谢文怡(2005)认为教师的发音应尽量接近标准语,尽可能避免本族语的干扰。程晓堂(2009)则指出,规范的教师话语应该尽可能正确,力求准尽可能得体。确,

2.1.2英语教师有效课堂话语的语言功能

此类研究主要观察英语教师有效的课堂话语在课堂上实现了何种教学功能。研究发现,有效的课堂话语主要实现了以下三项功能:

1)充分落实教学功能

Walsh,Steve(2002)指出:分析

教师是否合理、有效地运用了话语,主要是分析教师话语是否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相吻合以及是否有效地促成了教学目的的达成。据此,程晓棠(2009)认为教师的话语需充分发挥以下教学功能:a)介绍教学目的和内容;b)导入新知;c)讲解语言知识;d)组织活动;e)提供语言输入;f)维

·66·

持课堂纪律。

2)恰当体现交际特征

学习外语最终目的是运用语

进行交际。因此,有效的课堂话语要恰当体现对学生的言,

问候、劝告、命令、建议、请求等交际功能。汤燕瑜(2003)认为教师话语要发挥寒暄功能,使用情感信息表达形式启动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气氛和秩序。杨文滢师生关系,

(2010)认为教师话语必须遵循热情、体谅、礼貌的原则,创“对话关系”,以促进教学内容的交活泼的造出一种轻松、流。

3)及时发挥反馈功能

Cullen(2002)认为教师的课堂

教学反馈具有评价功能。Long(1996)的互动假说进一步说对学习者的话语及时给予有效的反馈能够促使学习者明,

对其话语进行调整,促使其中介语向目标语发展。同时,大积极的反馈(positivefeedback)有助于增强量的研究表明,

Nu-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改进学习者的行为。Brophy(1981),nan(1991)则进一步把反馈分为话语性反馈和评价性反馈,并且指出具体、丰富的话语反馈,更有利于创造师生讨论的从而促进三段式话语的延续。江韦珊(2010)的研究平台,

也说明,教师课堂上的有效反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从而促进其二语习得。语言输出及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

2.1.3英语教师有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

英语课堂中,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因此,课堂交互(classroominteraction)既是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国内外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1)均衡师生话语量

Harmer(1998)研究发现,好的教

师应该尽量缩短教师谈话时间,增加学生谈话时间,如此,学生的语言学习才会更加有效。赵晓红(1998)也发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往往占用了70%甚至90%的时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这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周星、周韵(2002)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提供更因而有利于学生语言习得。多的交际机会,

2)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Long(1983)、LongandSato(1986)把教师所提的问题分为参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参考性问题由于一般无固定的答案,因此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增加课堂对话的交互性,提高课堂交互的真实性,自然性,复杂性。Brock(1986)、周星,周韵(2002)、胡青球(2007)等学者也都认为课堂上应有更多的参考性问题。

3)延长侯答时间Rowe(1974,1986)强调,当教师确实有耐心将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5秒或更长时,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Nunan(1991)也认为教师在提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会更问后给予学生较长的思考时间,高。

4)善用追问、链接技巧合理运用追问、链接等提问技巧可以使整个课堂处于高度紧张与活泼的状态,防止学生

有利于形成STS(学生—教师—学生)走神(胡青球2004),

课堂交互模式,激发学生更多的语言输出。

2.2研究方法

目前,文秋芳(2001)、高一虹(1999)、戴炜栋(2006)等学者将课堂话语研究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非实证研究包括理论思辨、学科描述、经验介绍;实证研究包括定定性研究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本文据量研究、

此对检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类(见表1)。数据显示,实证研究文献,国外占59%,国内占41%,相差不是太大;而非实证研究文献,国外仅占7%,国内远远超出国外,占比高达93%。

表1.近10年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方法分类统计表

01

实证国内0研究国外0非实证国内研究国外

10

021211

032120

042010

051100

062620

072120

080400

090330

103110

总计

比例

1341%1959%1393%1

7%

2.2.1非实证研究方法

从国内的非实证研究文章(表2)来看,学科描述型文占总数的50%;理论思辨型文章次之,占28%;经验章最多,

介绍型文章最少,仅占14%。国外的非实证研究文章很少,10年只有1篇。

表2.国内外外语教学核心期刊运用非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教师课堂话语的文献统计表

年份

文章总数

(篇)国内国外

131

非实证研究

理论思辨篇数百分比4280

学科描述篇数

70

百分比500

经验介绍篇数21

百分比147

2001-2010

2.2.2实证研究方法

表3.国内外外语教学核心期刊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教师课堂话语的文献统计表

实证研究

年份

文章总数(篇)国内国外

1319

定量研究篇数百分比4134

13

定性研究篇数

211

百分比63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篇数74

百分比2213

2001-2010

表4.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手段统计表

研究性质实证研究国内国外合计

研究手段调查工具

单一多样单一多样单一8594101018

914

1221

711

1424

多样

358

研究结论有121830

无112

有71623

无639

统计方法数据呈现方式理论分析研究建议

实证研究(见表3)从文献统计来看,国内外采用定量但是国外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研究方法的文献相差不大,

·67·

采取定性研究的文章较多,占到国内外同类文章总数的34%。

从笔者所检索到的文献(见表4)来看,国内外关于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的研究采用多种调查工具的研究尚不多见。国内外课堂话语实证研究的数据呈现方式多数为表格或者图表。从统计方法来看,国外的少数研究已经部分采聚类分析等较为复杂的统计手段,国内除了咸用回归分析、

修斌(2007)对研究数据使用了SPSS软件分析和刘永兵(2010)使用了语料库检索软件分析外,其余主要采用简单的百分比统计对比。

2.3研究对象

从研究对象(见表5)来看,国内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只有2篇涉及中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国外的研究中,研究中小学教师课堂话语的文献达72%,而研究大学教师课堂话语的文献只占27%。

表5.近十多年国内外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实证研究对象

国内国外

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

17836

17836

1178627

其它

(师范生)

1700

材料的收集比较零散,鲜见对中小学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

英语教师有指导和观摩价值的各个课型的语料库研究。

3.3缺乏相对系统化的课堂观察工具

目前话语分析领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录音录像转调查问卷法、录音录像转录和调查问卷综合运用法等录法、

方法进行课堂话语分析。这些研究虽然也大多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考察教师的语言特征、互动特征、语言功能等,但研究大多从某一方面展开研究,系统性不强。而对英语课的观察和评价也大多运用通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明显忽略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科特性,不利于对英表,

语课特别是教师课堂话语作出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

4.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展望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国内外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对促进学生语言习得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近年来,实证研究成绩斐然。根据笔者梳理的现有研究的不足,笔者预测今后该领域研究的趋势主要为:

4.1加强不同学段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绝大部分有关课堂话语分析鲜有关的文献都来自于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分析,于中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分析。事实上,我国学习外对于处于英语学习基语最多的群体实际上是中小学学生,

础阶段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来说,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理应有效性更加重要。因此,

成为研究的重点(林正军2009)。大学和中小学应加强合大学的学者应更多地走进中小学,带领广大中小学教师作,

参与教师课堂话语研究,形成自下而上的研究体系。只有才能不断拓展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样,

提高英语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

4.2强化各种课型的话语研究

研究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主要目的是提高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但是各种课型教师所使用的话语策略是不一样的。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关于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文章大多局限于单一的课型:口语课或阅读课等,很少有关于各种课型的课堂话语的对比研究,因而,研究还有待深化和深入。例如,口语课的目的是组织并鼓励学生运用口语进行表达,而语法课重点是演绎归纳语法知识,这两种课型的教师话语有何不同,这方面的比较研究显然偏少。

4.3开发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观察工具

现在的不少研究把统计数据作为主要研究结论,这在学术研究尚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对指导一线英语教师提高课堂话语有效性的作用并不明显。而且,在现有的研究中,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一般采用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学术规范,这类研究学术性很强,但不适合一线教师阅课堂是提高自读(程晓堂2009)。对于一线英语教师来说,

身职业语言水平的重要平台,开发出一种专门观测他们课

研究文章(篇)所占比例(%)研究文章(篇)所占比例(%)

3.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研究现状的反思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的研究研究范围较广,研究手段和方法也趋于科学化,但现有的研究仍存在明显的不足:

3.1研究对象单一化

和国外相比,国内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仅有极少的文章涉及对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分析(黄瑛瑛2009)。林正军(2009)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了1994-2007年外语类核心期刊上35篇关于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里面只有1篇论文与中小学英语课堂有关。笔者所搜索的文献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外语类核心期刊很少出现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文章,研究对象比较单一。

3.2语料库研究偏少

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这一研究领域来说,使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对所观察的课堂话语进行互动分析、话语分析、语用分析等,而且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提供直观生动的音、像、语言三维数据。通过研究搜集的课堂语料,既可以探索相似课堂话语类型的共性,也可以对比不同类型英语课堂话语的差异性,还可以对特定英语课堂做跟踪研究和干预研究(林正军2009)。可惜的是,目前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情况多

·68·

堂话语的观察工具,让其对自身课堂话语进行反思,对同伴的课堂话语进行评鉴,扬长避短,才能不断提高其语言素养。

5.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国内的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的研究已经与国际接轨,但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由于我范围等方面都与国外的研究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国英语学习者众多,研究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未来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研究者可以综合国内外研究通过多方位、多视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总结的成果,

出提高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效性途径,推动我国英语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15]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2009.

[16]J].外语研究,2006(1):36-戴炜栋,等.国内汉英中介语研究述评[

40.

[17][J].外高一虹,李莉春,吕玛.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1999(2):8-16.语教学与研究,

[18][J].外语界,2004,胡青球,等.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

104(6):22-27.

[19]——个案研究[J].国外外胡青球.中外教师英语课堂话语对比分析—

2007(1):32-36.语教学,

[20]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黄瑛瑛.国内英语教师话语研究10年述评[

2009,25(2):141-144.

[21]J].山东江韦姗,外语课堂话语第三话轮对学生话语输出影响研究[

2010,134(1):53-59.外语教学,

[22]——基于大学英语优秀教师课堂咸修斌,等.自然模式亦或教学模式—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18(5):37-41.话语语料的分析

[23]J].华北电力大学学李华.国内教师话语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策略[

2007(4):123-126.报,

[24][J].外语与外刘永兵,等.基于语料库的中学英语课堂规约话语研究

253(4):14-18.语教学,

[25][J].西安外国语大林正军,等.国内英语课堂话语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09,17(1):100-104.学学报,

[26]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汤燕瑜,刘绍忠.教师语言的语用分析[

166(1):19-23.

[27]D].桂林:广西师范王成菲.中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重复的研究[

2008.大学,

[28][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2001.究出版社,

[29][J].外语电化教学,2005(6):谢文怡.从英语语音谈教师话语的调整

65-68.

[30]J].大学英语,杨文滢.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生生倾听与真实互动[

2010,7(2):157-159.

[31][J].外语界,1998,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

70(2):17-22.

[32][J].外语教学周星,周韵.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

2002,34(1):59-66.与研究,

参考文献

[1]Brock,C.TheeffectofreferentialquestiononESLclassroomdiscourse

[J].TESOLQuarterly,1986,20(1):47-59.

[2]Brophy,J.Teacherpraise:Afunctionalanalysis[J].PsychologicalRe-view,1981,88(2):93-134.

[3]Cullen,R.Supportiveteachertalk:TheimportanceoftheF-move[J].

ELTJournal,2002,56(2):117-127.

[4]Krashen,S.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

[M].Oxford:Pergamon,1981.

[5]Krashen,S.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M].London:

Longman,1985.

[6]Long,M.H.Nativespeaker/non-nativespeakerconversationinthesec-[A].InM.Clarke&J.Handscomne(eds.).Onondlanguageclassroom

TESOL’82:PacificPerspectiveson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C].Washington,D.C.:TESOL,1983:93-122.

[7]Long,M.&C.Sato.Classroomforeignertalkdiscourse:Formsandfunc-.InH.Selinger&M.Long(eds.).tionsofteachers’questions[A]

ClassroomOrientedResearchinSecondLczuguczgeAcquisition[C].Row-Mass.:NewburyHouse,1986:268-285.ley,

[8]LongM.Theroleofthelinguisticsenvironmen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Handbook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SanDiego:AcademicPress,1996:413-465.

[9]Nuan,D.LanguageTeachingMethodology:ATextbookforTeacher[M].

Englewwood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91.

[10]PeterHarmer.etc.Approachestotestinginteractioneffectsusingstructural

equationmodelingmethodology[J].MultivariateBehavioralResearch,33(1):1-39.

[11]RoweMB.Pausingphenomena:Influenceonthequalityofinstruction

[J].JournalofPsycholinguisticResearch,1974(3):203-224.

[12]RoweMB.Wait-time:Slowingdownmaybeawayofspeedingup[J].

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1986(1):43-50.

[13]SusiLong.Tuningintoteacher-talk:Asecondlanguagelearnerstruggles

J].Readingliteracyandlanguage,2002:113-118.tocomprehend[

[14]Walsh,Steve.2002.Constructionorobstruction:teachertalkandlearner

involvementintheEFLclassroom[J].LanguageTeaching,6/1:3-23.Di-ego:AcademicPress,1996:413-468.

“国际化背景下以学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

(项目编号:科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11YJA740005)、“国际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背景下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1ZDIXM04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朱洪翠,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主

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英语教育。

陈莉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责任编校

2012-03-06通达

·69·

回顾与展望的句子篇五
《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的句子篇六
《话语分析理论的温故与知新》

(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Vol125No12

            

JournalofHebeiNorth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9年4月Apr.2009

话语分析理论的温故与知新

毛浩然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Widdowson的《语篇,语境和前语篇———至5、语境、上下文和前语篇等5个概念,6至10:“前语篇”概念对批评话语分析颇具借鉴作用,,是该书的最大亮点。

关键词:语篇;语境;;:文章编号:167229951(2009)0220021204

  Widdowson的,语境和前语篇———话语分析中的

关键问题》(Text,Context,Pretext:CriticalIssuesinDis2courseAnalysis)[1]2004年由Blackwell出版社出版。30年

这6个问题是针对Harris的研究而言的,他对这6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系统的看法,值得读者思考。除了这6个问题外,话语的研究还有许多更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如找出主要的话语现象和新的话语结构,话语和语法化词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

前,Widdowson便投身到话语分析领域,并一直追踪和研究最新的课题至今。本书共10章,1至5章主要讨论5种重要概念:语篇、话语、语境、上下文(co—text)和前语篇,6至10章主要讨论批评话语分析的各个方面问题。下面逐章介

  第二章 语篇和语法

  Widdowson探讨了语篇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关系。Widdowson认为,Halliday的功能语法不仅揭示句子成分的形式特征,还探讨其在语篇中的功能。功能语法的目的在于为话语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使之能对任何语篇

(口头的或书面的)进行有意义的探讨。功能语法将话语分析的过程分为两种层次:理解和评估。他认为在对语篇进行评估之前

,必须借助语法分析从“语篇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语篇是怎样表达意义的?语篇为什么表达某种意义?”这三个方面考察语篇。对此,Widdowson认为,Halliday的语篇双层分析法事实上和我们获取语篇意义的正常过程是不一致的。在正常的情况下,语篇普遍地以经济简洁的方式和语境建立起联系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语言信息处理。

语篇和语法的关系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问题,Widdowson书中提出的观点值得我们关注。陈平曾对话语语篇和传统语法研究的不同点作了4点高度概括,即“:分析语料不同,规则和规律的不同,静态和动态的不同,语境关注的程度的

[2]不同。”Thompson做了一项很有影响的研究,她发现,有些语言现象(如独立分词小句)可以从语篇和语法两个角度

绍和评论。

  第一章 语篇和话语

  通过回溯Harris在话语分析领域的研究,Widdowson认为,尽管Harris超越了句子的樊篱,但他的分析视角还是传统语法家式的。为此,Widdowson提出了如下问题:(1)话语分析的研究单位是什么?(2)话语的意义和句子的意义的关系是什么?(3)语义解读和语用解读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又是根据什么相联系的?(4)如何用形式分析结果来阐释话语?(5)对同一语篇的阐释,有作者、读者以及分析家等不同的视角,如何协调这些不同视角?(6)Harris本人对话语(discourse)和语篇(text)两个术语在著述中有交替使用的现象,那么是否有区分话语和语篇的必要呢?

Widdowson提出的这6个问题是话语研究中的基本问

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话语语篇研究界对1~3个问题已有大致相同的看法,第4个问题仍然值得研究,第5个问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而第6个问题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讨论的意义不大。

收稿日期:2008211214

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言与研究中心课题项目(FNUW200802)

作者简介:毛浩然(19722),男,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21・

2009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3]

来进行观察。Blakemore也专门讨论过“语法与话语”的关系,他认为,句子语法涉及语音和语义这对概念,通常跟会话

[4]

中的非语言的因素无关。我们认为,在会话中,如果听者想要了解对方说的话的真正含义,有时就要用到非语言的因件事而实际意欲做另一件事”。接着,作者分析了几种不同体裁的语篇实例,指出无论对何种语篇的理解,都会受读者前语篇的意识的影响,语篇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匹配作者前语篇意识的过程。正是前语篇意识使不同文化群体在理解语篇时寻求不同的关联,从而产生不同的语篇解释。Widdowson也注意到这种现象,即批评话语分析者们跟上面提到的一般读者有所不同,他们不寻求与作者的合作,而是通过仔细分析语篇,力图探寻每一种由语篇特征所折射出的解释,但是,,因释,)[11]写的书评做出的回,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前语篇”包含了“:一个是交际进行之前(即语篇存在之前)事情所处的状态;另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际的目的或动

[12]

机。”我们可以推想,人们在理解某个语篇时,在头脑里通常已储存了许多有关理解语篇的信息,对某个语篇的理解跟听者和读者的意图关系密切,对同一个语篇可能会有不同的

(inter2理解。看来,Widdowson提出的前语篇跟“互文性”

textuality)现象关系密切,他提倡的没有必要过分地追求语义的精确性而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交际意图,为其交际语言教学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同时对语用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

[13]

促进作用。还有“前语篇”,的概念给纷繁复杂的话语分析

[14]

的关键问题的批评性讨论提供了新的依据。

素。此外,Widdowson认为“语篇普遍地以经济简洁的方式和语境建立起联系”,我们认为在语篇分析的解码过程中则未必如此。

  第三、四章 语境

  第三、四章都是讨论语境,不同的是第三章主要讨论语境的概念,第四章讨论的更为具体,只讨论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之间的关系。Widdowson评析了前人的语境观,[5]

认为Malinowski的“情景语境”概念不明,,向互动。Firth,视语境为语法,提出语境的三个范畴并把语言事件分成几个构成要素,认为各个

[6]

范畴与要素之间彼此关联。然而,对于如何界定及建立关联性却只字不提,因此对该理论在现实中的操作方式也是语焉不详。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把语境明确定义为

[7]

一种“心理结构体”,是听话人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即时的具体的时空环境,也包括内化于参与者脑中抽象的概念事实。然而,脱离社会文化背景,对交际互动建构语境的作用认识不足,把言语交际仅仅看作是认知过程,把话语解释看作是由给定的情景假设推断出情景效果的单向推理过程,最终使该理论失于完善。基于此,Widdowson主张建立一种图式建构(schematicconstruct),并认为该建构应该是认知的、社会的、人际的、动态的、发展的、使能的(enab2ling),与语篇相互作用,并为语篇投射的语境含义所修正。Widdowson在讨论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的区别时,对Brown和Yule(1983),Labov(1972)和Halliday(1976)[8210]

  第六章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在本章中,Widdowson从话语分析的实践的角度评论以Fairclough为代表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Widdowson提出了一些批评话语分析存在的不足:如在分析语篇选定方面的缺陷;注重解读分析不足;主观成分较多,客观成分较少;缺少对宏观语篇的控制,过分注重个别句子的理解等等。

按照《现代语言学词典》的解释“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

分析视角,研究的是话语事件和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话语在社会中如何在意识形态上受权势关系的

[15]

影响和自身如何影响权势关系。”看来,批评话语分析的生命在于“批评”,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受到政体的制约。

有关这两种语境的论述进行了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话语语篇的研究离不开语境,可以这样说,离开语境,就谈不上话语分析或语篇研究。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都有各自功能,非语言环境可以再细分为会话环境和存于我们头脑中的世界知识,不同的语境其功能也是不同的。主旨在于描写的话语分析,其主要研究课题是那些同语境密不可分,不用话语分析方法就很难讲得透彻的一些词语用法、句法特征、语义概念、语篇组织等等。今后在研究话语语篇时,还是要注意两者的关系:一方面要紧密联系语境,另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抽象。

  第七章 语篇的语料库分析

  在本章中,Widdowson阐述了语料库分析在话语分析中的长处和不足。长处很明显:能给研究者提供自然合适的语料,避免作者在选择语料时所出现的偏差,借助语料库分析可以解决词语的“常规联想”问题,在语料库的分析中,意义的推断不再通过词语的联想进行,而是通过词语搭配实现。语料库分析提供的证据是建立在经过验证的词汇———

  第五章 前语篇

(pretext)概念,他  在本章中,Widdowson提出“前语篇”

指出“:前语篇”通常是指“一种隐性的动机,即表面上在做一・22・

2009年4月毛浩然 话语分析理论的温故与知新第2期

语法规律上而不是由直觉而来的抽象概念。不足之处是,

Widdowson认为,语料库分析不能有效说明语境因素,无法从语篇中直接得出写作者创作语篇时的意图的证据。语料库语言学家也无法从语篇中获取语境要素。

采用语料库作为分析语篇的语料,也就是说用自然合适的语料来分析语篇,以探讨语篇的特征这已经是比较常见的做法。现在随着语料库的类别增多,语料库的规模不断扩大,获取语料库的成本不断降低,电脑的检索系统不断更新,语料库对语篇研究的作用越来越大。至于Widdowson所说的语料库的不足,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电脑的储存量的不断增加,运算速度不断加快,语料库中加入视频等内容以显示动态的场景已不是遥不可及了,透彻。

(2006)[17]和孙炬(2006)[18]从不同的角度对本书做了介绍

和短评。Hauser(2006)认为Widdowson在本书中的贡献在于对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的评论和批评。我们总的感觉是这是一本好书,值得话语语篇研究者阅读。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不足的话,Tian认为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内容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的,略显陈旧[14]。现在批评话语分析发展很快,其方法和内容都有变化。另外,Wid2dowson对前人的研究批评较多,而积极性的建设性意见相对来说较少。Tribble虽然不太喜欢选用“pre2text”这个词,,但

“前语篇”对批[11]。参考文献:

[1] WiddowsonH.Text,Context,Pretext:CriticalIssues

inDiscourseAnalysis[M].Oxford:BlackwellPub2lishingLtd.2004.

[2] 陈平.话语分析说略[A].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

  第八章   论,对语篇的分析,可以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探讨,强调语境对语篇解读的作用,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语篇所含有的政治意义,由于语篇中的社会政治目的并非一目了然,因此揭示时要选择性地关注那些表明潜在语篇现象的语篇特征。

语篇的结构固然值得研究,语篇的社会效应同样值得探讨,vanDijk前期提出的宏观结构理论就是描写语篇结构的,后来,vanDijk花很多功夫研究语篇跟社会的关系,语篇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他的这些研究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

[16]

法与事实[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50272.

[3] ThompsonSA.Grammaranddiscourse:TheEnglish

detachedparticipialClause[A].FloraK.DiscoursePerspectivesonSyntax[C].NewYork:AcademicPress,1983.43265.

[4] BlakemoreD.TheOrganizationofDiscourse[A].Newm2

eyerF.Language:TheSocio2culturalContex[C]t.Cam2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1932209.

[5] MalinowskiB.Theproblemofmeaninginprimitive

languages[A].OgdenK,RichardsA.TheMeaningofMeaning[C].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1923.

[6] FirthJ.PapersinLinguistics(1934—1951)[M].Ox2

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57.

[7] 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8] BrownG,YuleG.DiscourseAnalysis[M].Cam2

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9] LabovW.SociolinguisticPatterns[M].Philadelphia:

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2.

[10] HallidayM,HasanR.CohesioninEnglish[M].Lon2

don:Longman,1976.

[11] TribbleC.BookReview:Text,Context,Pretext:Criti2

calIssuesinDiscourseAnalysis[J].Journalcompila2tion,2005,(5):4152421.

[12] WiddowsonH.ResponsetoChristopherTribbleπsRe2

viewofText,Context,Pretext[J].Journalcompila2tion,2005,(5):423.

[13] 毛浩然,徐赳赳.Widdowson和“前语篇”概念[J].外

  第九章 理论方向与方法

  这章更为详细地谈到批评话语分析。从理论方向来看,

大部分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者都认为这是一种理论方向,它的显著特征在于关注的是语篇的解读。这种解读和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意义密切相关,是批评话语分析对社会研究的价值所在。从方法来看,批评话语分析很难找到明确系统的运用方法。通常,分析者们在分析过程中选择性地择取有利于个人分析意图的语言特征,想当然地对话语解释,这样的分析并不像其理论所预期的那样彻底。

作者指出,目前风行一时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问题所在,但并未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可操作的建议。

  第十章 结论 这章是对前面提到的各章的总结

  本书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温故”与“知新”。“温故”指的是Widdowson对30年来的话语分析研究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回顾“;知新”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前人的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评论,二是对“前语篇”的概念做了详细的论述。本书出版后,引起话语分析界的注意。Tian(2005)[14],Hauser

・23・

2009年4月

语教学与研究,2008,(6):474.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3582361.

第2期

[14] TianH.ReviewofText,Context,andPretext[J].

JournalofSociolinguistics,2005,(4):6.

[15] 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辞典[M].沈家煊译.

[17] HauserS.BookReview:Text,Context,Pretext:

CriticalIssuesinDiscourseAnalysis[J].Discourse

andSociety,2006,(17):8132815.

[18] 孙炬《.文本,语境和前篇章———语篇分析中的关键问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4.

[16] 徐赳赳.vanDijk的话语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

题》评介[J].外语研究,2006,(3):75277.

ReviewofWiddowsonπsText,

Context,Pretext:CriticalIssuesinDiscourseAnalMAOHao2ran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FujianNormalAbstract:Chapters125of,,inDiscourseAnalysispresentsdiscus2sionsoftext,discourse,2issuesindiscourseanalysis.Theproposedconceptofpretextshedsleadtofreshthinkingoncommunicativelinguisticteachingandthefurtheringofpragmatics.

Keywords:;context;pretext;discourseanalysis

(责任编辑 白 晨)

(上接第17页)

[2] CarrollL.AliceinWonderland[M].London:

WordsworthClassics,1993:35236.

[3] 胡壮麟.语言的衔接语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版社,2000.

[5] 张伯香.英语幽默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 蒋自新,刘意青[M].外国幽默小品一百篇.南京:中国

译林出版社,2002.

[7] 董黎.英语幽默集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出版社,2000.

[4]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社,1992.

TheFunctionofLanguageFactorsandContext

inEnglishHumorUnderstanding

SHANHui2fa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ebeiNorth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075000,China)

Abstract:TheproductionofEnglishhumorisnotonlybasedonlanguagefactors,butalsoreliesonparticularcontexts.ThispaperanalyzestheproductionfactorsofEnglishhumorinlightofdiscourseanal2ysisandpragmatics.Thatis,languagefactors(includingfiguresofspeechandlanguagedivergence)haveanimportantroleintheproductionofhumoreffect.Andsituationalcontextandculturalcontextalsohaveadecisivefunctioninhumorproduction.TheappreciationofEnglishhumorneedsagoodmasteryofEng2lishlanguage,especiallytheknowledgeoffiguresofspeech.Meanwhile,itisnecessarytograspwesternsocialbackgroundknowledge,especiallyculturalknowledge.

Keywords:Englishhumor;languagefactors;divergence;situationalcontext;culturalcontext

(责任编辑 白 晨)

・24・

回顾与展望的句子篇七
《回顾与展望》

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5年第4期・43・

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5

东南大学李炯英

秦智娟

提要:第二语言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解决二语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有意识的行为过程,

是学习者策略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评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的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首先分析、归纳了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的成果,涉及阅读策略定义与分类、实证研究、阅读策略理论与教学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阅读策略研究的许多发现及其主要特点,最后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引言

辨别文章结构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阅阅读策略(readingstrategies)是指“学习读策略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已从传统意义上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的单纯的阅读行为发展到当今的激活背景知(Johnson&Johnson,1998:333),是学习策识、图式的认知策略以及帮助透彻理解文章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策略的语篇策略等等。著名应用语言学家研究以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第二语言习Hosenfeld(1977b)率先对二语阅读成功者与得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受这些学科的不成功者进行比较研究。随后,许多学者对影响,阅读理论研究开始重视阅读心理机制策略使用和个体差异、元认知意识和阅读理以及受这种心理机制影响的信息传递和信息解以及策略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研处理过程,并通过对阅读行为的分析展示阅究。

读能力的构成。研究结果显示,阅读过程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也越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来越重视,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不低,并取过程,而是渎者不停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得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对近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涉及读者的预测机制、认30年来国内外二语阅读策略研究进行评述,知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以揭示国内外阅读策略研究的发展历程,探四种阅读模式,来阐释复杂的阅读过程:自下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而上模式(bottom—upmodel)、自上而下模式

方向。

(top—down

model)、交互模式(interactive

二、阅读策略的定义与分类

model)和图式理论(schematheory)。这四种目前,学术界对什么是阅读策略尚未取阅读模式为阅读策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得一致的看法。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研究基础。

者对阅读策略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观点:(1)把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70阅读策略看成是静态的、被动的、被阅读者利年代中后期,当时大多数研究侧重于教授学用的资源或技能(Langer,1982);(2)把阅读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以便策略视为阅读者灵活使用的阅读方式,并且更快、更好地进行阅读。这些策略包括略读、随着文章类型、上下文和阅读目的的改变而浏览、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用背景知识、

变化(Wallace,1992);(3)把阅读策略看作是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04SJD740002)。

万 

方数据

44

一个有意识的、动态的阅读者与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Block,1986);(4)把阅渎策略看作是阅读者为了充分理解文章,在预测、确认或者解决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进行的认知活动(Aarnoutse&Schellings,2003)。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和视角揭示了阅读策略的特征。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阅读策略就是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有效阅渎或解决阅读问题而采取的方式、技巧或行为。阅读策略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是外显的操作程序或步骤。

关于阅读策略的分类,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Hosenfeld(1977a)通过有声思维(think—aloud)方法研究后,认为成功阅读者使用的策略可以分为以下9种:(1)边阅读边思考意义并预测意义;(2)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3)对已读过的内容作标记来解释生词;(4)研究图解并使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理解;(5)阅读题目并从中做出推论;(6)参考注解;(7)辨认同源词;(8)使用常识来解释不熟悉的单词;(9)跳读。

Block(1986)则把阅读策略分为两类:综合策略和局部策略。前者包括预测内容、辨认文章结构、综合信息、质疑文章的信息、解释文章、使用常识、对行为或过程进行评价、监控理解、纠正行为和对文章做出反应;后者包括释义、重读、对句子意义的质疑、对单词意义的质疑和解决词汇问题。

Sarig(1987)通过有声思维的方式得出四种类型的阅读策略:(1)有技巧的策略:略读、浏览、跳读、在文中写下关键字、对文章内容做出标记、在页边写出段落大意、使用术语表;(2)归类和简化策略:替代、用自己的话解释、婉转陈述、同义词;(3)衔接发现策略:有效使用内容图式和正式图式来预测下文、辨认文章中的人物及他们的观点和行为、文章意义的连续解码、使用文中给出的总结、辨认出文章的重点;(4)监控策略:意识到计划的改变并完成任务、放下不懂的地方、调整阅读速度、纠正错误、进行自我评价。

万 

方数据国外外语教学(F1,TA)2005年第4期

Oxford(1990)提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学习策略系统(参见Ellis,1999:539)。在此系统中,一部分是有关阅读策略的。比如,认知策略包括总结、解释、预测、分析、使用上下文暗示等阅读策略。记忆策略包括通过重组和联系形成心理概念、语义影射、使用关键词、利用词汇联想等阅读策略。补偿策略则包括类推、阅读中猜测、查阅词典等阅读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在阅读过程中有目的地集中注意力、自我监控和纠正错误等阅读策略。情感策略包括阅读者的自我鼓励行为、减少焦虑和激励阅读。最后,社会策略包括阅读过程涉及到其他个体、与同伴的合作、质疑、要求修正和反馈。比如,在阅读时一个学生向另一个学生征询对自己阅读理解情况的评价。

我们认为,Oxford(1990)和Sarig(1987)的分类较为全面和理论化,其他的分类则更倾向于具体的策略行为,且许多策略是相重合的,比如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预测

等。

三、阅读策略理论与教学研究1.策略性阅读研究

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成功学习者普遍使用认知策略(参见Padron,Knight&Waxman,1986)。他们发现,成功阅读者常常主动建构意义并通过质疑、回顾、修正和重读来监控其理解。研究证明,认知阅读策略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Singhal(2001)对二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以及元认知意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从7个方面做作了详尽的综述:(1)阅读策略和阅读理解;(2)成功与不成功的阅读者的阅读策略;(3)策略使用和个体差异;(4)阅读策略和年龄较小的学习者;(5)元认知意识和阅读理解;(6)阅读策略和元认知研究的方法;(7)策略训练。

Paris,Cross和Lipson(1991)在一项有关增强儿童阅读意识、提高儿童阅读理解的研究中发现,儿童在策略性阅读方面已经呈

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5年第4期

现出一定趋势,即儿童在7到13岁之间可以掌握许多阅读策略,特别在10岁以后,儿童就越来越表现出能够自主选择和控制阅读策略使用的能力。

Olshavsky(1977)的研究是为了弄清楚阅读策略并把其同三种因素联系起来:兴趣,英语水平和写作风格。研究表明,读者确实使用阅读策略,阅读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读者就是要意识到问题并运用策略来解决它们。尽管策略并不随着情况的改变而改变,但阅读策略的使用频率却在变化。2.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阅读者的策略差异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只是研究成功英语学习者的策略并不能说明策略使用的重要性,因此他们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通过使用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说明成功与不成功英语学习者在策略使用上的差异。

Hosenfeld(1977b)利用有声思维法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研究发现,成功的二语阅读者往往利用上下文或语境来进行预测,而不成功的阅读者在阅渎过程中不能最

大限度地利用语法和上下文的意义。

Block(1986)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功阅读者比不成功阅读者能更好地监控其阅读过程,并有意识地灵活运用各种阅读策略。他们能够根据阅读的不同内容和目的而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能区分重要信息和具体细节,并利用文中的线索去预测信息或把新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同时,他们能够注意到文中不连贯的地方并使用策略来理解这些不连贯的地方。

Jimenez等人(1996)在研究中发现,二语阅读水平不同,学习者使用的阅读策略也不同:高水平的阅读者使用的策略种类较多,而且使用得更合理、更有效。此外,他们能对理解进行监控,当理解受阻时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这表明“成功阅读者已经发展了一系列的策略,为解决某一问题他们可以从中选择最合适的策略并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灵活使

万 

方数据・45・

用”(Williams&Burden,2000:146)。

Kletzien(1991)则研究了阅渎策略及其与第二语言阅读成功与否的关系。研究表明,成功与不成功阅读者的策略使用是不同的,成功阅读者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某些阅读策略的使用和成功与不成功的二语阅读有显著的相关性。许多成功的二语学习者能够观察并说出他们使用的学习策略,而这些策略经常与他们老师认为他们正在使用的策略有很大差异。同时还发现,成功阅读者所使用的某些策略并不一定导致成功的阅读,而不使用这些策略或使用其它的策略并不一定导致不成功的阅读。

Anderson(1991)的研究表明,某些策略和成功的阅读理解之问并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他从数据分析中得出结论,成功的二语阅读者不仅要知道使用什么策略,而且知道如何成功地使用这些策略,还知道如何与其它策略相协调。可见,策略性阅读并不仅仅要知道使用什么策略,更重要的是,阅读者必须知道如何成功地使用这些策略。3.阅读策略教学与训练研究

第二语言阅读策略教学与训练基于的理念是:成功的阅读有赖于合理、恰当地使用策略。学习者,尤其是不成功阅读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成功阅读者所使用的一些有效策略来提高阅读水平,并通过对阅读过程有意识地自我调控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Carrell,Pharis&Liberto,1989;孟悦,2004)。国外研究成果显示,阅读策略教学具有可行性,策略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考试成绩、对知识的记忆等(Pearson&

Fielding,1996)。

近年来,围绕第二语言阅读策略教学和培训,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式。Cohen和Weaver(1998)认为,策略培训应融人到外语教学之中,据此提出了SBI教学模式(Strategies—BasedInstruction)o总体上来说,国外培训研究主张显性的训练方式(explicittraining),即学生被告知策略使用的

・46・

价值、训练的原则、目的及预期效果等。在此基础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们提出将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外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研究表明,阅读策略是可以通过训练教授给学生的,而且在教授过程中,策略可以帮助其提高阅读理解成绩和知识记忆能力

(Carrell,Pharis&Liberto,1989;Pearson&

Fielding,1996)。当策略训练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学生使用策略的能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回忆的能力均能相应提高,并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的提高也有帮助。Carrell等人(1989)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元认知策略培训,研究发现,通过语义映现(semanticmapping)和ETR(experience,text,relationship)的方法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成绩,元认知策略培训对于提高二语阅读能力效果明显。

我国学者吴静(2003)在阅读教学和阅读策略培训过程中,以Cohen和Weaver(1998)的策略训练模式(SBl)为基本理念,提出了第二语言综合性策略阅读ISRI

(IntegratingStrategicReadinginL2),这对国

内外的阅读策略训练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她还就当前阅读策略培训的有效性研究和ISRI的应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四、阅读策略实证研究

1.元认知意识与阅读理解能力

Sheorey和Mokhtari(2001)对105名美国大学生和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大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策略使用的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学生都表现出了很高水平的不同的阅读策略意识。他们发现,美国女生的策略使用要大大高于男生,而且对于两组学生来说阅读策略的使用都与高水平的阅读能力显著相关。同时,像计划、控制和评估(为阅读设置目的、预测、总结、提问、使用文章结构特点、自我监控等)等阅读策略被两组阅渎者广泛使用。以此为基础,Mokhtari和Sheory(2002)提出了一个极富价值的诊断

万 

方数据垦丛丛亟塾堂f上竖垒21QQi至箜兰塑

性工具,即阅读策略调查表(Survey

of

Reading

Strategies:SORS),旨在测试英语为

第二外语的青年和成年学生在阅渎学术性文本时的元认知意识和有意识使用阅渎策略情况,这个工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在策略使用上的优势和劣势,并强化他们策略使用的元认知意识。

国内学者张红(2001)通过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测试等方法.以某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的8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元认知意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元认知意识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这项研究表明,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元认知策略培训,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自信心及阅读动机,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进行有效的计划、安排、监控和评价,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性阅读。

于萍和王荣媛(2003)则以92名高二学生和103名大学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元认知意识问卷的方法,对元认知意识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意识与阅读理解能力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他们还发现,对元认知策略的良好意识是优秀阅读者的显著特征。他们指出,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应评估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意识,采用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阅读策略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2.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阅读策略使用比较

Taillefer和Pugh(1998)把39名大学本科的二年级学生按照第一语言的阅读水平和第二语言能力这两个变量分成三组,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研究其阅读策略,并在组内和组间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那些在两个重要变量上都很强的阅读者在两种语言的阅读上都很有效;第一语言阅读较好而第二语言能力弱的阅读者,要比那些在两个变量上都差的阅读者要好。一般的阅读策略可以把有效的阅读者和差的阅读者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上区分开来,而一

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5年第4期

些特别的解决问题策略是第二语言阅读的主要障碍。阅读的过程(即使用策略方法的过程)和理解的结果(即阅读的产物和分数)在第二语言上显著相关,而在第一语言上未现显著相关性。教学法上建议使用个体阅读训

练。

Mokhtari和Reichard(2004)以350名

大学生(141名美国人和209名摩洛哥人,大都是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尽管两组学生受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完全不同,但他们在阅读学术性英语文本时表现出相似的策略意识和策略使用。所不同的是,摩洛哥学生在某些策略的使用上要比同龄的美国学生频繁,这些发现有助于解释二语阅读者和那些本族语阅读者的不同点和相似点。3.阅读策略比较

刘丹丹(2002)在实验中,以英语专业三年级的4名成功阅读者和4名不成功阅读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方法调查问卷、阅读测试、个人访谈和口头报告等方法,对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者阅读者的阅读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在阅读策略使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阅读策略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使用阅读策略的数量和频率上,而且还体现在质量上,即成功阅读者能够更加有效而灵活地使用正确的阅读策略。

刘亦春(2002)则以非英语专业一年级30名英语学习成功者和30名英语学习不成功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正规考试、问卷调查等方法,以整体英语水平的高低来分组,研究其策略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成功者在宏观调控与自我评价等策略上都优于学习不成功者,而且他们更善于将在阅渎中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口语和听力当中,并较学习不成功者更愿意自觉地进行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学习成功者较不成功者更多地使用元认知策略及功能操练策略;而对认知策略而言,其中有些策略为学习成功者所喜爱,而另一些策略则被学习不成功者所青睐。

万 

方数据・47・

4.母语策略迁移研究

刘津开(2002)通过对猜词策略的实验,探讨阅渎过程中母语学习策略迁移问题。他从总体225名非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抽样选出50名学生,其中优差生各占一半。该研究发现,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两类母语策略迁移:一类为一般、普遍性的策略迁移;另一类为策略模式的迁移。优等生迁移的是任务调节性策略使用模式,而差生迁移的是固定型策略使用模式。

许余龙(2003)的研究对象是小学四年级(9岁组)和中学三年级(14岁组)的学生。研究工具包括阅读能力测试和问卷。结果表明,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他们的英汉阅读学习中,使用的学习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他们两种语言能力的影响,有同有异。差异之处可能反映了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有些不同可以归结为母语与外语阅读学习之间的差异,还有些可能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5.阅读策略训练实验

在阅读策略训练的4个实验中,有一项是关于在阅读策略训练中通过使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和提高技术含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其余的则是通过直接对学生加强阅读技巧的培训来提高阅读能力的。在这4个实验中,都是通过阅读测试把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比组来进行的。他们的研究方法极其相似,而且结论也很一致:学生的策略使用是有差异的,有意识的阅读策略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见表1)。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研究特点:1)实证研究多集中于阅读策略比较、阅渎中的元认知意识、阅读策略与其它方面的关系以及阅读策略培训实验等,且同一课题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元认知意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的策略使用和阅读动机有显著的相关性;第二语言水平对二语阅读有很大影响;二语学习者的阅

回顾与展望的句子篇八
《展望未来的诗句 展望未来的文章 展望未来》

  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   昨天,永远属于过去,过去不管成功或失败,永远属于死神;昨天,如一颗陨落的流星划过天际,来不及招呼;昨天,如一朵朵漫天飞舞的的蒲公英,尽显其招摇之态。   回首昨天,我们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苦涩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太多的忧伤充斥着我们的心灵,尽管太多的无奈写在我们的脸上,尽管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   有失败也会有成功,有咸淡的泪水当然也少不了甜美的微笑,有失落才构成昨日缠绵的歌,有忧伤才会有昨日焕发的浪漫色彩。   回首过去,我们心怀坦荡,回首过去,我们沉沦于昨日成功时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之中;回首过去,我们没有驻足在昨日构建的美丽梦想中;回首过去,我们没有黯然伤神,沉沦于昨日的得与失,是与非中;回首过去,了解最真实的自我,看清今后的方向,选好航程,为一个崭新的日子苦心打造。   立足今日,我们擦亮眼睛,走过昨日逝去的岁月,点燃新的希望,放飞新的梦想,在日子的隧道中穿梭。今天,又一个起点,又一轮朝阳,请打开你的心灵之窗,拥抱阳光!拥抱今天吧!   回首过去,我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胸有成竹,信心百倍;2007这一年走过来,感觉真的复杂,感慨良多啊......   昨天,永远属于过去,过去不管成功或失败,永远属于死神;昨天,如一颗陨落的流星划过天际,来不及招呼;昨天,如一朵朵漫天飞舞的的蒲公英,尽显其招摇之态。   回首昨天,我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苦涩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太多的忧伤充斥着我的心灵,尽管太多的无奈写在我的脸上,尽管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   有失败也会有成功,有咸淡的泪水当然也少不了甜美的微笑,有失落才构成昨日缠绵的歌,有忧伤才会有昨日焕发的浪漫色彩。   回首过去,我心怀坦荡,回首过去,我沉沦于昨日成功时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之中;回首过去,我没有驻足在昨日构建的美丽梦想中;回首过去,我没有黯然伤神,沉沦于昨日的得与失,是与非中;回首过去,了解最真实的自我,看清今后的方向,选好航程,为一个崭新的日子苦心打造。曲折使我成长.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幸运自己认识了另外一个世界。

回顾与展望的句子篇九
《句型研究的回顾及展望》

回顾与展望的句子篇十
《功能句子观的发展及其意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81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