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内审师】
建立文化需高瞻远瞩,李楠篇一
《对川北某高校女厕所文化的剖析_李楠》
网络财富・文化研究
Intemet fortune・Cultural Studies
对川北某高校女厕所文化的剖析
李 楠1,杜学元2
(1.西华师范大学;2.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 637009)
【摘要】文章以川北某高校女厕所文化为调查对象,根据该校女厕所文化所涉及的内容,归纳了其反映的恋爱问题、性问题、考试问题和对大学生活的认识问题四个方
面,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理性审视,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厕所文化;大学生;教育引导;成长
厕所文化这个词已经流行很久,高校的厕所文化尤甚,这些引起了我的注意,所以以川北某高校为调查对象,对其厕所文化拍了些照片,收集了些资料,开始了这篇文章。我们先从厕所文化的概念谈起。
一、厕所文化的概念
关于厕所文化,前人已经谈了很多。有谈厕所文化起源的,有谈厕所文化发展的,还有谈不同国别厕所文化对比及研究古今厕所文化差异的等等。到底何为厕所文化,谈珊曾在其文章《厕所文化扫描》一文中这样写到,厕所之于文化联系者有三:一是如厕时,灵感突来所创造出的作品。比如说,骆宾王如厕,看到厕畔池塘里一对白鹅悠闲地游戏时,写出了《咏鹅》这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二是厕所建筑与管理的综合文化呈现。这是现代社会创造出的,把厕所外表修建成为各种漂亮的“宫殿”或卡通样式,厕所内部摆放了许多考究很深的设施,使人有如“家”和“宾馆”的感觉。三是把厕所的设施作为书写和传播文化的场地。[1]这里的第三层意思,便是我要说的厕所文化——高校厕所文化。刑倩和赵琳曾对高校厕所文化作过这样的定义,“高校厕所文化属于广义文化,是指大学生如厕时,用任何工具以任何方式有意识地留在厕所墙壁、门板等载体上的各种图文物质痕迹资料的总和。”[2]
二、厕所文化主要涉及的几个方面文章的调查对象是川北某高校女厕所的厕所文化。在这些多姿多彩的厕所文化中,根据内容不同,总结下来,包括这样几方面:
1.恋爱问题
谈恋爱对于大学生来说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大学校园随处可看到谈恋爱的男生女生。人们咏诗著书来描写大学爱情,发表恋爱的观点,但不知何时,对于恋爱的认识发表在了厕所的墙壁和门板上。
其中有谈恋爱经过及恋爱感受的。在调查中就看到如此类的话:“为什么曾经说过永远陪我的人,最后却离我最远!相爱时我是他的宝,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跑,一旦不爱了,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任我怎样痛苦,他说完就完了。”后面有人就给她支招了:“想开点吗(嘛),其实当那人爱你时,所说所做的都是真的,不爱时也是真的,没必要那么痛苦,最好的办法是开始新的爱情,让时间来抚平过去吧。”;在收集到的关于恋爱问题的条目中,只有1/4的内容描写自己的恋爱很幸福、快乐,剩下的内容都谈到了“累”,而且是“很累”。这种现象可以这样理解,人们在快乐的时候,更多的是在享受快乐,但当悲伤的时候,他们需要释放,部分人选择了用记录来表达和发泄。恋爱中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所以也有许多关于恋爱困惑的:“爱好难,得不到的爱更难,爱与被爱如何选择???”;“面对花心而自己又很爱的男孩子,怎么办?”;“Fallen in love with a boy,very excellent.what will you do?”等等。
当然在这些条目中也有些内容的作者是没有谈过恋爱的,他们中有些人写道:“大三了,马上就要实习了,暑假也来了,竟然没有一次恋爱,真是可悲ing!”;“这么多年了,仍孤身一人,好想恋爱,但却……难道我真的好差劲啊”。在她们看来,没有谈恋爱是悲哀的一件事,而且归因为自己不够优秀。内向的人对爱情会有这样的认识——“爱情那样地让人伤心,所见所闻让我对爱情越来越没有信心。我的自闭,我的可笑的自尊心……”。好强的人会说:“别骗人了,世界上没有好男人,好女人才能造就好男人!”
2.性认识问题
大学生第二性征已经成熟,他们对性认识却表现不成熟。有过分的好奇和疑问。其中还有很多人认为谈性是一个很不应该的事情。比如“男人为什么不想我”,还有“姐妹们有没有体会过那种××感觉”,后面跟了很多的评语:“你很无聊不是处女了吧,坚守贞洁,留给老公”;“如此风骚!买自慰器嘛!”;“怎一贱字了得”;“好恶心!,一点不自爱,作为女生要自尊自爱!”。再比如“我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了一个不爱的人,我现在已不恨他或怪自己,就当是年少犯下的错。”等。
3.考试的感叹
大学的考试不比得高考难,但也不容易,考的内容要多、要深,考试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经历的。有人发表了一下考试的感叹:“考试不痛苦,等待考试最痛苦!”;“当我背着沉重的书包,独自穿梭于诺大的校园,难免会感到孤独,也会怀疑自己付出是否会得到回报”。这则后面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加道:“会的,相信我,考研必考,我就是这么自信,加油”两段话虽不同颜色,但笔体相近,应该是一人所写,后面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和鼓励吧。此外还有说到考试复习、背书,背书背到想吐的程度等等。
4.对大学生活的认识
“大学过得真快”,看到这句话时,不自主的点了点头,是的,大学生活确实过的很快。在大学中有人认识道:“是哈(四川方言),付出并不一定和回报成正比,但不努力就永远不可能成功的,还有你的努力是为自己,而不是给别人看的。”也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大学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也有人不是很愉快:“我捂着耳朵,不想,不看,不想听谁说,想躲在角落,把别人谴责的眼光都躲过。”后面的评语写道:“WHY”,这位留言人没有提供其他信息,我们都不知道她躲避的到底是什么,但可以看得出她此时的心也许很痛、很迷茫吧。她对现在的生活不是很满意。毕业生写道:“我即将毕业,即将回到家乡,或许有一天我会怀念四川这片土地,但也仅仅是怀念,我不回再回来。”
三、对厕所文化反映出的问题的反思通过对以上收集到的四方面的资料的
文化研究・网络财富
Cultural Studies・Intemet fortune
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些思考。
1.大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不够清晰,需要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
大学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在校的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上的青年都处在青春期后期,他们的性发育已完全成熟,性意识增强,心理极度躁动不安,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欲望强烈,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践。一旦遇到接近理想异性的机会,便以各种方式进行试探和追求。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恋爱方式从隐蔽化转向公开化,以往大学生谈恋爱很慎重,把它当作人生的一件大事来看待。谈恋爱往往很隐蔽,不轻易让别人知道;而当今大学生表现为结交异性朋友大方,他们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对别人的议论毫不在乎。但他们恋爱结果与他们的恋爱想象常常不一致,恋爱本身有成功和失败,而且恋爱不只是仅仅出于喜欢,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现在的大学生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所以产生了以上所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女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既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情感与道德的关系,只有以高尚的道德情感作为爱情的基础,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此外还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不要把自己置身在集体之外的二人世界中。
2.大学生的性知识贫乏,存在对性的偏见,应加强大学生的性教育
性欲和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就拿手淫来说,手淫是相当普遍的事,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是发育少年性成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解除因性紧张而引起的不良躁动的一种自慰方式。手淫的真正危害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在心理上,当然这里指的手淫是适当的手淫,而非过度手淫。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阿瑞提教授在他主编的《美国精神病学手册》(1974年)里就曾经说过:“手淫是标准6件行为的一种。之所以成为问题,仅仅是因为在手淫的时候,伴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和内心的焦虑。因而造成了种种后果。”[3]在我们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除手淫之外的性梦,性幻想等性自慰,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只要这些现象没有经常不断的发生,那它对人的健康和正常的心理都不会构成影响。
在上面谈到的部分女大学生对性的片面认识,以及一些女大学生对性行为的好奇,这可归结为是由于我们的大学生对性科学知识的缺乏,如果大家都懂得科学的性知识,了解一些发育过程的正常现象和行为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性偏见,认为性幻想是“贱”的表现了。与此同时,我们平
时从一些新闻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关于大学生卖淫、同居、堕胎、流产等信息,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大学生缺乏科学的性知识。为此,应加强大学生的性教育。我国的性教育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对于性教育一直很保守,许多高校未开设性教育课程,或者尽管开设了性教育课,但是老师总是避开一些内容,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或者放几部相关的电影让学生看,学生接受的知识比较肤浅,难以明了真正意义,造成学生未能构建科学的性知识。所以大学生性教育刻不容缓。学校应该从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法理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以提高大学生对性的科学认识水平,使大学生心身得到健康发展!
3.大学生的考试观存在一定问题,应该加强正面引导
在中国,顺利升学的一个决定性条件是通过文化知识的考核。检验学生学习状况、能力发展状况,常常是通过考试来衡量的。大学生是经历了高考并被择优录取而入学的。他们为进入大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大学考试不同于小学和中学的考试,考试的内容更多,题目更灵活,答案趋向于多样化,判分标准不那么死板,老师更希望看到学生独到的见解,所以大学生面临的考试与中学生还是不同的。学者江琦曾对大学生个体在考试应激情境下或在具体的考试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及身心行为障碍等考试心理问题做过调查,其结果是:(1)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存在学校类型、专业类型和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和家庭来源差异;(2)大学生在考试心理问题的个别因素上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专业类型、性别、家庭来源和年级差异;(3)考试心理问题在大学阶段呈现出先平稳发展,在大二至大三之间显著下降,而大三到大四显著上升的趋势。笔者所调查的高校是川北一所综合类普通高校,也得出了与江琦相似的结论。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上或已经达到成人水平,心理成熟度有了较大的提升,在面对考试时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调整好策略,提高应对力,克服焦虑心理和恐惧心理,养成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闲暇教育,使大学生有更加丰富和健康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而生活的满意程度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尽管我们从上面所列举的内容中不能很清晰得看出女大学生问题具体出现在哪方面,但可以看出这些女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
不高。不过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生活包括学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生涯规划、挫折应对等等。作为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闲暇教育课程,针对大学生活的不同侧面开设知识讲座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另外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帮助,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学生自身要寻求正确方式方法,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
注释:
①谈珊.厕所文化扫描[J].写作天地,2002,(4):30.
②邢倩,赵琳.透过高校“厕所文化”分析大学生性压抑的原因[J].社科纵横,2007,(6):259.
③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0):136.
参考文献
[1]邢倩,赵琳.透过高校“厕所文化”分析大学生性压抑的原因[J].社科纵横,2007,(6).
[2]彭兴萍.大学生性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模式[J].医学教育,2008,(7).
[3]刘珊珊,马飞.大学生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的综述[J].知识经济,2009,(1).
[4]梁德友.论当代大学生性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4,(5).[5]李嘉.厕所文化扫描[J].写作天地,2002,(4).[6]谈珊.厕所文化扫描[J].写作天地,2002,(4).
[7]张宝军.从女大学生的性越轨反思目前中国大学生的性教育[J].理论观察,2008,(3).
[8]廖莎莎.价值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J].西南大学,2006,(9).[9]吴鲁平.当代中国青年婚恋、家庭与性观念的变动特点与未来趋势[J].青少年研究,2000,(2).
[10]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9).
[11]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8,(6).
作者简介:
李楠(1986—),女,山西文水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女性教育研究。
杜学元(1964—),男,四川仁寿人,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
建立文化需高瞻远瞩,李楠篇二
《国美人才梯队简介》
建立文化需高瞻远瞩,李楠篇三
《于现代市民文化变迁中安身立命论上海小报的文化定位_生存境遇和策略_李楠》
上海小报是存在于晚清及民国时期上
海的一种以刊载趣味性消遣性内容(包括
新闻、轶事、随笔小品、文艺小说等)为
主的小型报纸。1934年国民党中央宣传委
员会发布过5解释取缔小报标准6,指出
/所称小报,系指内容简陋,篇幅短少,
专载琐闻碎事(如时人轶事、游戏小品之
类),而无国内外重要电讯记载之类报
纸。0¹基本上抓住了小报的特征。上海小
报的总数大约有一千种。据祝均宙5上海
小报的历史沿革6一文统计,/清末小报
有40多种,20年代前期和中期小报有60论上海小报的
文化李定 位楠[生
存境
遇和
策略于现代市民文化变迁中安身立
命期刊与出版研究多种,后期有700多种,三四十年代也有一二百种,加上众多的游戏场报和戏报,总共至少在千种以上。0º小报不仅数量惊人,种类也是千姿百态的,有文学文艺类小报,有戏报和游戏报,有社会新闻报,有生活常识报,有专事揭载内幕秘闻的小报,也有综合性小报。其中,大量的小报都是文化生活消费型的,只有少数属于黄
色小报。
小报自19世纪末期诞生,消长起伏,
成为中国现代市民文化中的一个巨大存
在。但是迄今为止,不管是鸳鸯蝴蝶派研
究还是海派研究,都没有将小报作为一种
独立的文化形态纳入视野。大部分研究鸳
蝴文学和海派文学的专著都提到了小报,
但均作为辅助材料,没有做过全面的研于现代市民文化变迁中安身立命
究。最早涉及小报的是芮和师、范伯群等1984年编写的5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6,在这本书中作者将51种小报列入5鸳鸯蝴蝶派小报简目6,把小报指认为鸳蝴派报刊。在国内比较成熟的海派文学研究的学术专著中,通常称小报为/海派小报0,认为小报是早期的或末流的海派报刊。这样,小报在中国期刊史和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位置就变得不太明确,变得模模糊糊了。本文即在我阅读过的70多种上海小报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研究小报与鸳蝴派和海派的关系,从文学和文化的结合点入手,给予小报一定的阐释。
小报发生史与两种市民文化
究竟何时出现并使用/小报0这一概念,目前有案可查的是姚公鹤写于1917年的5上海报纸小史6。姚公鹤在这篇叙述上海报纸简史的正文里并没有真正论及小报,但从/附志0中可以看出,当时/小报0的称谓似不是他的独撰,却是社会上一般人对戏报、花丛报的共同称呼,而且他已明确地将小报认作报纸的一种了。20年代以后,小报的称谓开始普遍流行,频频见于各种报章杂志。到了三四十年代,小报已普遍作为一类报纸被写进了报刊史和新闻史,戈公振的5中国报学史6(1935年)、胡道静的5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6(1935年)、赵君豪的5中国近代之报业6(1940年)等,都没有忘记给小报留下一席之地。小报的存在这时成为社会的共识。
上海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小报,是李伯元1897年6月24日创办的5游戏报6。最后一张小报是停刊于1952年11月20日的5亦报6。小报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发韧时期(1897年至1918年)
自5游戏报6算起,到辛亥革命前,共出了30多种小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第四期
有人将它们称为/晚清小报0(阿英5晚清文艺报刊述略6),也有人将它们认定为/花报0(胡道静5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6)。这时期的小报一般都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暴露、谴责、讽刺的讽世、觉世之作,无病呻吟的骈体散文,捧优玩妓侠武的无
»聊文字。最初的小报创办人,是清末著名的小说作家,如李伯元、吴趼人等;也有洋场名士,如潘老兰、蔡尔康等。此时的小报旋生旋灭,只5游戏报6、5笑林报6、5世界繁华报6三家支撑最久。到辛亥革命后的四五年间,小报冷淡了一些时候,但随着现代大型消费场所的出现,游乐场和剧场小报又应运而生。这类小报增添了消闲小品与言情、黑幕、武侠小说等内容,/一时大为盛行,造成戏报式小报时代0¼。较为出色的有5大世界6、5新世界6、5劝业场日报6、5新舞台日报6、5先施乐园日报6等。主编大多是鸳蝴派作家,如孙玉声(孙漱石)、刘山农(天台山农)、刘沧遗(苦海余生)、周瘦鹃、郁慕侠等。一大批后来十分活跃的小报编撰人,这时都首先在游乐场、剧场小报上初试身手,开始了他们的小报生涯。
(二)定型时期(1919年至1930年)
1919年3月3日5晶报6三日刊问世,标志了小报进入一个全新阶段。5晶报6继承了晚清小报的消闲性质,但又不同于晚清小报。晚清小报偏重于文艺和花界新闻,5晶报6则熔新闻、文艺、知识、娱乐于一炉,是综合性小报的典型,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市民生活新需求。随着上海现代化过程的急速推进,市民视野扩大,生活理念转变,不仅需要娱乐休闲,更需要了解时事,提高知识品位。为迎合市民口味,小报也必然要综合化。5晶报6引起的小报热,使小报在20年代前期出现第一次高潮。这期间的小报约有60多种,撰稿、办报人多为旧文人和鸳蝴作家,文言气息充斥报面。于现代市民文化变迁中安身立命
20年代中后期,小报以更大的态势向前发展,总数达700多种,几乎占全部上海小报的四分之三多。小报成了上海报界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这一时期的小报,包括了所有的小报类型。小报界的基本格局也由此奠定。与5晶报6并立被称为小报/四大金刚0的,还有5金刚钻6、5福尔摩斯6、5罗宾汉6。这三种小报沿袭了5晶报6的风格,但又各具有特色。5金刚钻6侧重文艺,注重长篇小说连载,常登名人随笔、掌故、轶闻。专请范烟桥、张健帆、郑逸梅、陈蝶衣、王小逸、张恨水等轮流编辑和撰稿。5福尔摩斯6摒弃风花雪月文字与长篇小说,注重社会新闻和党政各界内幕,常抛出惊人消息,以此招徕读者。5福尔摩斯6揭露内幕新闻很难说有什么确定的立场,完全是为了刺激读者的感官,以扩大销售数量。5罗宾汉6被小报界奉为/戏报始祖0,以掌故轶闻和新闻的形式,介绍电影界和戏曲界的动态。5罗宾汉6是寿命最长的小报,一直到1949年6月9日才停刊。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股黄色浊流,这就是所谓的/横报0潮。以5荒唐世界6、5牵丝攀藤6为先导,出版了几十种横四开或横八开版式的黄色小报。黄色小报本身既与崇尚享乐主义的市民文化有关,是由小报性质决定的,但应当说小报的消闲性质与黄色小报鼓吹的内容,有联系也有区分。即使非黄色的小报也会有无聊、低级的文字。不过,以为凡小报必定是黄色报纸,以至于如今还有许多人谈小报色变,那实在是一种误解。
(三)衍变时期(1931年至1937年)
经过20年代的繁盛期,30年代小报的发行总数迅速从顶峰跌落下来。据不完全统计,1931年至1937年,上海出版的小报约近百种,仅及20年代的七分之一。有意义的是,这时期部分小
½报发生了属于进步性质的衍变。这一变化从5社会日报6开始。
5社会日报6创刊于1929年11月1日。进入30年代后,它大刀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第四期
斧改革,摒弃了吟风弄月的旧习,重视报道市民最关心注意的、最新发生的社会消息。其次,注意刊载新文学作家的作品。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在此之前的小报,历来是旧文学的阵地,与新文学营垒分明。5社会日报6的编者不囿成见,有意将小报和新文学打通,广泛邀约新文学作家为该报撰稿。如曹聚仁负责该报社论撰写,先后发表了200多篇。郑伯奇、徐懋庸、桑弧、柯灵、梅益、恽逸群等人,都为5社会日报6写稿。30年代上海文坛上关于/国防文学0和/民族战争的大众文学0两个口号论争,该报也有反映。5社会日报6的成功促进了一部分小报的衍变。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时事新闻的分量大大加重;第二,绝大多数小报改过去三日刊为日刊;第三,编排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各版内容固定,并增设副刊;第四,新文学作家介入小报。当然还有不少小报仍然是以旧文艺为主,或者是新旧文艺兼容并处的。
1935年9月创刊的5立报6继5社会日报6之后给小报界造成更大的冲击波。5立报6在5发刊要旨6中阐说了创办目的,指出/欲复兴民族,必先使每个国民,皆能了解本身对于国家之责任。为欲达此目的,则定价低廉,阅读便利,日销达百万之大
¾众化报纸,尝有乘势崛起之必要0。因此,5立报6把关系民族危
机、国家命运的新闻时事作为报纸的主要内容,不再刊载奇谈掌故、社会黑幕、暴力凶杀、要人轶事、吃喝嫖赌等离奇怪状的社会杂闻,被称为/大报中的小报,小报中的大报0。5立报6是著名报人成舍我联合友人创办的。先后担任主编的有张友鸾、萨空了、茅盾、叶灵凤等。5立报6三个副刊雅俗并呈,独树一帜。一是5言林6新文艺副刊,由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谢六逸编;二是5小茶馆6,侧重于知识性,由萨空了编;三是5花果山6通俗小说园地,由张恨水、包天笑前后编。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郁达夫、林语堂、曹聚仁、王统照、夏衍等,都为5立报6副刊写过稿子。于现代市民文化变迁中安身立命
上一篇:关于赞美团队精神的句子
下一篇:为什么连上路由器电脑连不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