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句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佛教词句篇一
《佛教词语》

Labrang M. 拉卜楞寺(甘南)

Amitabha 阿弥陀佛 Lama 喇嘛,指大和尚

Anterior Tibet 前藏 一个大活佛,其庙叫祖卜寺(Tsurpu) Lineage 传承

Apsaras 飞天 Lobsang 洛桑

Attisha 阿底峡 Losang 洛桑Mahakala 大黑天(本教中神的名字) Avalokiteshvara 观音Bhodisattva 菩萨 Mahayana 大乘

Bon (Black) 本 教 (黑) Main Assembly Hall 大经堂

Budda 佛 Dorje (多杰/藏文)Chapel 佛堂 Maitreya 弥勒慈氏

Circumanbulate 转经道 (v.) Mandala 檀城

Circumanbulation 转经道 Mandala 曼陀螺

Circumanbulator 转经道的人 Manjushri 文殊(菩萨)

Consort 明妃Dakini 空行母 Mantra 咒语

Deity 明王 Master 上师 (和尚)

Dipamkara 燃灯佛;宝光佛 Material 色

Dipamkara 宝光佛;燃灯佛 Medicine Buddha 药师佛

Disciplinarian 铁棒喇嘛 Monastry 寺院(比Temple大)

Dorje 多杰(藏文:金刚) Monk 和尚( 小)

Dorje 金刚 Monlam 默然大法会

Drakpa 和尚(藏文)刚) Monlam 传昭大法会

Dratsang 扎仓(学校) Mudra 手印Nga 阿

Drepung 哲蚌寺 Ngari 阿里

Drepung Monastry 哲蚌寺(拉萨三大寺之一) Nirvan 涅盘

Drolma 卓玛(藏文:度母) Nyingma 宁玛Order 教派Padma 莲花

Drolma 度母(女菩萨)Emptiness 空 Padmasambhava 莲花生

Enthronement 坐床 Pagoda 佛塔

Esoteric Buddhism 密宗 Palkor Chode 白居寺

Exotoric Buddhism 显宗Form 色 Panchen Lama 班禅

Formless 无色Ganden Monastry 甘丹寺(拉萨三大寺之一Partner 明妃)

Ge-kor 铁棒喇嘛萨三大 Pelden Lhamo 吉祥天女

Great Perfection 大园满 Pelden Lhamo 班丹拉母

Green Tara 绿度母 Potala 布达拉宫

Gulug (Yellow hat) 格鲁派 Prayer meeting festival 传昭大法会

Guru 和沿(梵文)Hayagriva 马头明主 Prayer wheel 传经筒Ramoche Temple 小昭寺

Hinayana 小乘 Reincarnation 灵童

Holy mountain 魂山 Rinpoche 活佛(通用)Sakya (Stripe hat) 花派(萨迦) Hutukta 活佛(蒙文) (最好不要用)Incarnated lama Sect 转世活佛教派 Jampa 弥勒慈氏

Jokhang Temple 大昭寺Kaggu (White) 噶举 Sera Monastry 色拉寺(拉萨三大寺之一)

Kalachakra 时轮(金刚) Shakyamuni 施加摩尼

Kangyur 甘珠尔(佛语) Shantarakshita 寂护

Karmapa 葛玛巴 Shantarakshita 静命

Khangtsen 康村(宿舍) Sharipu 舍利子 (骨灰)

Khatag 哈达 Sku-Vbumchen-mo 白居寺

Khenpo 堪布(主持) Sontzen Gampo 松赞干布

Kumbum 塔尔bKunbum M. 堪布寺(在西宁) Soul mountain 魂山

Soul yak 魂牛l 23.Sutra Way 显法/显乘

Stupa 灵塔p 24.nun 觉姆(尼姑)

Sutra Chanting Hall 大经堂aTaer 塔尔r 25.Dharma 佛法(法宝)

Tara 度母(女菩萨) 26.Sangha 僧伽(僧宝)

Tashilhunpo Monastry 扎时伦布寺(在日喀泽) 27.Buddhas 佛陀(佛宝)

Temple 寺庙 28.refuge 皈依

Tengyur 丹珠尔(论部)喀泽) 29.dkon-mchog-gsum 贡却松(三宝)

Tibetan Buddhism 藏传佛教 30.rtsa 扎

31.rgyud Tibetan Studies 藏学

Tibetan Tripitaka 大藏经 32.lineage master 传承(上师)

Tibetology 藏学 33.means 法门

Tradition 教派 34.Yidam 本尊

Trulku 活佛(藏文) 35.dakas 勇父

Tsam-pa 糌粑 36.dakinis 空行母

Tsamba 糌粑 37.meditation deities 观想主尊

Tsang 后藏 38.mandala deities 坛城主尊

Tsongkhapa 宗喀巴U 前藏 39.self-identification 自观

Union of happiness 乐空双运Vajra 金刚 40.Dharma 法

Vajrayana 密宗White Tara 白度母Yamataka 阿曼德迦41.Trisong Deutsen ;大威 藏王赤松德赞

Yamataka 怖畏金刚 42.propitiate 供奉

Yidam 本尊 43.Dharmakaya 法身真身佛性

1. Lek Trima 妙绘赞 45.form 相

2. Arya Tara 圣救度母 46.Bikkshumi Lakshmi 比丘尼罗乞什密

3. Great Prayer Festival 传昭大法会 47.Vajra Dakas 金刚勇父

4. Gongkhar 贡嘎 48.Dharmapalas 护法

5. Dolma Lhakhang 卓玛拉康 49.Primordial 本初的

6. Atisha 阿底峡尊者 50.awareness 觉性

7. Yogi 瑜珈士 51.Arya Avalokiteshvara 观世音菩萨

8. Yogini 瑜珈女 52.Tashi Jong 大吉镇

9. Vajrayogini 金刚瑜伽母那洛卡居空行母 53.Himachal Pradesh 喜马恰尔-布拉代什

10.Prajna Paramita 般若波罗蜜多 54.Drukpa kargyu 竹巴噶举

11.Ushnisha Vijaya 尊胜佛母 55.invocation 祈祷

12.Norbu Lingka 罗布林卡寺 56.epithet 尊号

13.Jokhang 大昭寺 57.rGyal-bai-yum 诸佛之母

14.Ladakh 拉达克 58.Jina 耆那(梵语)

15.Lahoul 拉荷 59.mara 魔罗

16.Spitti 斯比忒 60.Tathagatas 如来

17.Kinnaur 科努尔 61.Klesha(delusion) 烦恼魔

18.Sankrit 梵文 62.skandhas 蕴魔

19.Tantra Way 密法/密乘 63.yama 死魔

20.sang-gyey 桑结 64.devaputra 天魔

21.psychophysical aggregate 聚 65.discourse 说法

22.shakyamuni 释迦牟尼 66.line 颂

67.karma 因缘,业 118.merit 功德

68.Three kayas 三身 119.Dharamsala 达兰萨拉

69.Samboghakaya 报身 120.Manjushri 文殊菩萨

70.Nirmanakaya 应身 121.Vajrapani 金刚手菩萨

71.transcendent buddha 胜义佛 123.Rigsum Gonpo 圣三部主

72.Asanga 无著大师 124.ambrosia 不死的神肴不死的智慧

73.emptiness 空性 125.iconography 造像

74.infinity 无生 126.peace 息

75.In Praise of the 108 127.increase Names of Arya 增

Tara;hLa-mo-sgrol-mai-mtshan-brgya-rtsa-brgyad-pa 127.power 度母一百零八相释论怀(摄)

76.prana 能量 128.wrath 诛(伏)

77.vayu 风神瓦尤 129.Sakya 萨迦

78.samsara 轮回 130.mahasiddha 大法师

79.sentient being 有情众生 131.Virupa 毗卢婆

80.abominable 魔 132.Yamantaka 大威德金刚

89.Bodh Gaya 菩提伽耶 133.Hevajra 欢喜金刚

90.Drom Tonpa 敦仲巴 134.yab-yum form 双身相父母尊

91.Chintachakra Tara 如意轮度母 135.Gelukpa 格鲁派

92.tsewang 长寿灌顶(次旺) 136.Panchen 班禅

93.public initiation 公开法会 137.Tashi Lhunpo 札什伦布寺

94.tantra 部 138.buddha karma 佛业

95.Kriya 事部 139.Vajradhara 金刚总持

96.Vajra Dakinis 金刚空行母 140.Dipamkara Shrijnana 吉祥燃灯智

97.TAM 谭字 141.Perfection of Wisdom Sutra 般若波罗蜜多经

98.AH 阿 142.Vajrabhairava 怖畏金刚

99.Om 嗡 143.Yamantaka 怖畏金刚大威德金刚

100.moon disk 月轮 144.Vajra Vetali 白达里空行母

101.utpala 青莲花 145.mudra of teaching 说法印

102.emerge 出定 146.mudra of meditation mudra 禅定印

103.throne 法座 147.incarnation 转世

104.mudra 手印 148.emanation 化身

105.mudra of supreme generosity 与愿印 149.Ling Tulkus 贝斯林祖古

106.siddhi 证得悉地 150.lapis lazuli 璧琉璃

107.mahamudra 大印 151.wishing jewel 许愿珠

108.clairvoyance 千眼通 152.Rakta Yamari 怒尊甘露漩

109.mudra of bestowing refuge 皈依印 153.Yunten Dorjey Pal 仁钦南杰

110.hero/heroine posture 结半跏趺坐 154.Buton Rinchen Drup 布顿仁钦朱

111.Amitabha 阿弥陀佛 155.exorcism 驱魔

112.Padma family 莲花部 156.phurpa 普巴杵

113.charya 行部 157.Zhalu 夏鲁

114.semi-wrathful 半怒相 158.Jonang 觉囊

115.Kurukulle 作明佛母咕噜咕列佛母 159.Bodong Chokley Namgyal 波东宁玛

116.liturgy 礼拜 160.Mahakala 玛哈嘎拉(大黑天护法)

117.Dolma Mandal Zhichok 度母四曼陀罗仪轨 161.pristine wisdom awareness 正净觉

162.dharani 真言 206.Bhrama the Creator 梵天

163.Parnashavari 叶衣佛母 207.offering 供奉

164.Shantideva 寂天 208.Namgyal Dratsang 尊胜扎仓

165.secondary mindset 心所 209.Ganden Potrang of Drepung Monastery 哲蚌寺的甘丹宫166.Three quintessential spiritual power 三善根(慈悲智慧信愿)学佛三要210.Namgyalma Tong Cho 燃灯供佛,通促

167.Sarma 沙玛(新译派) 211.Namgyal Enclave 尊胜殿

168.Terma Lineage 伏藏传承短传承岩传 212.Ushnisha Sita Tapatra 大白伞盖佛母

169.Karma Lineage 长传承教传 213.Tsuktor Karmo 初妥卡嫫

170.Pure Vision Lineage 净观传承 214.chakras 轮穴

171.Sakya Trizin 萨迦天钦 215.Panchen Sonam Drakpa 班禅索南扎巴

172.Karma Kargyu 噶玛噶举派 216.padma 莲花

173.Tai Situpa 大司徒 217.Tathagata 如来

174.Amritsar 阿姆利则 218.lord of the family 部尊

175.vajra posture 结金刚印 219.principal tantra 部主

176.Padma Sambhava 莲花生大师 220.Akshobya 阿门佛金刚不动佛

177.sadhana 成就法 221.ushnisha kriyas 无垢佛顶

178.heart chakra 心轮 222.nagas 龙族

179.visualization 成就显现 223.Drikung Kargyu 直贡噶举派

180.Marichi 具光佛母/光明佛母 224.Kalachakra 时轮节

181.Ekajati 独髻佛母 225.Tso Pema 莲师湖

182.Om Amarani Sivandiye Soha 唵 阿玛兰尼 只温地易226.Drikung Chetsang Rinpochey 疏哈 直贡澈赞仁波切 183.commentary 释 227.mya ngan med pai shing 无忧树

184.HRIH 赫利 228.conventional wisdom 世间慧

185.Siddharani 希达拉尼 229.conventional reality 世俗谛

186.Siddhas 成就者 230.Dayab 大雅

187.Katmandu Valley 加德满都谷地 231.Kham 康区

188.Ashoka 阿育王 232.Dravidian 德拉威

189.stupa 佛塔 233.Tenma Chunyi 丹玛女神丹玛久妮

190.Shigatsey 拉萨 234.PAM 榜字

191.Chokhor Gyal 恰催寺 235.Chogyal Pakpa 秋吉八思巴

192.mahasiddha Jetari 祇多梨 236.Kublai Khan 忽必烈

193.Rechungpa 惹琼巴尊者 237.Thirteen Golden Dharma 十三种金法

194.Milarepa 米勒日巴 238.Wanggi Lhamo 旺吉拉姆

195.Marpa Lotsawa 玛尔巴译师 239.Vajrapanjara 金刚班札拉

196.Naropa 那洛巴 240.reality 本真,实相

197.Mahasiddha Tipupa 帝普巴大师 241.mudra of mandala offering 献曼陀罗手印

198.Dharma Dodey 塔玛多德 242.Sakya Pandita 萨迦班智达

199.Amitayus-Hayagriva Combined 无量寿佛与马头明王合修法243.Genghis Khan 成吉思汗

200.chulen 秋练 244.Magzor Gyalmo 玛佐嘉摩

201.chakra 静修 245.Simhamukha 狮面空行佛母/森多玛

202.Machik Labdon 成就之后/玛姬拉尊 246.Uddiyana 乌地亚那

203.nine-deity mandala 九尊坛城 247.Kadam 噶当

204.four mindfulness 四正觉 248.Samantabhadra 普贤王如来佛父/佛母;大日如来 205.four miracle power 四神行 249.Khatvanga staff 骷髅杖

Pagmo). 250.Sherab Chamma 希然湛玛智慧251.Bonpo 苯教'

252.Tonpa Shenrab 敦巴辛饶 302.Luipa 鲁依巴

253.Tazig 塔吉克 303.Krishnacharya 坎哈

254.zhang zhung 象雄 304.Ghantapada 刚塔帕达

255.Amdo 安多 305.Kailash 岗仁波齐峰

256.swastika 卍 永恒不变之意 306.Indus 印度河

257.ultimate reality 胜义有 307.Ganges 恒河

258.Sipai Gyalmo 思巴嘉摩 308.Brahmaputra 雅鲁藏布江

259.Nairatmya 无我佛母 309.Heruka 嘿噜嘎

260.liberation 解脱 310.Chemchog Heruka 大殊胜嘿噜嘎 261.enlightment 证悟 311.Panjarnatha 怒相

262.upaya 方便 312.Vajrakila 普巴金刚/普巴多杰 263.karmamudra 事业手印实女 313.Triptachakra 洛格津母

264.Kye-rim 生起次第 314.David Snellgrove 大卫?;施耐尔格罗夫 265.Dzog-rim 圆满次第 315.Sakya Trizin 萨迦崔津法王 266.ambassador buddha 接引佛 316.Vajrakila dagger 普巴杵

267.Nyang Tingzin Zangpo 那恩-登增桑布 316.Mahayoga 大瑜伽

268.Guhyasamaja 密集金刚桑堆 317.Khon 昆氏传承

269.Sparshavajri 触摸金刚母 318.system 法系

270.Mamaki 玛玛齐佛母 319.Jamgon Kongtrul 蒋贡康楚 271.Gyumey 下密院举麦 320.Samya 桑耶寺

272.Gyuto 上密院举堆 321.Walchen Gekho 大密怒尊

273.King Indrabhuit 奥利沙国王因陀罗浦谛 322.Lokbar Tsamey 洛巴查姆

274.Nagarjuna 龙树 323.Sangwa Dragchen 先瓦

275.Goe Lotsawa 嘎大译师 324.Garuda 大鹏金翅鸟

277.Tsongkhapa 宗喀巴 325.adibuddha 本初佛

278.Akshobhyavajra 密集不动金刚 326.Tazig 塔吉克

279.Vajrabhairava "大威德金刚 /梵名""阎魔德迦327.subtle energy "",藏语为""多吉久谢灵量 "", 意为""怖畏金刚"",汉译大威德明王 328.Dravidian 达罗毗荼

" 329.Aryan 雅利安

280.Yama 阎魔护法 330.Vishnu 毗湿奴

289.Chamundi 伽蒙迪佛母 331.Brahma 梵天

290.vaishravana 毗沙门天财神护法 332.bardo 中阴

291.Setrap Chen 护法 333.Sukkhasiddhi Lhamo 苏卡悉地?;拉姆 292.Visvamata 流动回音 334.visionary 幻像

293.Shambala 香巴拉,净土 335.mahasiddhas 大成就者

294.the Primordial Buddha 本初佛 336.Tilopa 帝罗巴

295.Clear Light 明光 337.tummo 拙火

296.tong zuk 空相 338.Karmapa 噶玛巴

297.Visvamata 一切母 339.meditation belt 禅修带

298.Pandarika 潘达日卡 340.Pamtingpa 帕丁巴

299.Mahamaya 摩诃摩耶 341.Parping 帕平

300.Chakrasamvara 胜乐金刚 342.damaru "达玛鲁"

301.Vajravarahi 金刚亥母(Vajrayogini - Vajravarahi). 343.Jamyang Khyentsey Wangpo 藏名译音: 多杰帕嫫(Dorje 嘉央钦萨旺波

佛教词句篇二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哪些词语》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哪些词语?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下面这些词语也是!

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

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

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

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

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

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一心不乱, 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

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

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

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

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

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四相。

《法华经》言:生老病死,四苦也。

《百喻经》言: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

现今,生老病死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

“不离不即”出自《圆觉经》,“不离不即,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后指若合若离,即不接近也不疏远,也做若即若离。

“当头棒喝”源于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临济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禅宗师家接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对于其所问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者使用棒锋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看其反应能力,断定学生悟解能力。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形容没有一丝牵挂,心地清净无染着。现形容人赤身裸体。

“一尘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掘除欲念,保持心地纯净。现形容环境的清洁,或比喻人品的纯洁。

“天花乱坠”源于佛教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撒下。现用来比喻不切实际或过分的夸张。

“单刀直入”佛教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现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梦幻泡影”源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梦境、幻觉,和水泡和影子一样空无,转瞬即逝。现用来比喻不实在、不存在的东西和不能实现的妄想。

“降龙卧虎”源于佛教故事。一些高僧有神通,能用法力制服老虎。现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万劫不复”佛经中常常用“劫”来计算世间。每个大劫,包含成、住、坏、空四中劫。每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小劫是指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现指永远不可能恢复。 “世界”源于《楞严经》卷四。经言:“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世界”即宇宙。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称为一个世界。积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积一千个“中千世界”,即为“大千世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现今,“世界”成了一个偏义复词,仅含空间的意思。

“一厢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十八层地狱”是地狱名称。“地狱”这一概念是汉末传入中国的。那时,译出专讲“地狱”的经典多达十几种。在梵语中,“地狱”有“苦具”、“不自在”等意义。“地狱”在“六道轮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层地狱”又是民间熟悉的“重狱”。现比喻悲惨的报应。

“三头六臂”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稄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

跨山蹋海,把日擎云”。现比喻人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聚沙成塔”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语出佛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像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魔,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现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 “铁树开花”典出《五灯会元·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逮夜书偈,辞众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掷笔示寂。”现今比喻事情罕见或极难办成。

“水涨船高”出自《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现比喻事物随其所凭藉之物而相应提高。

“鹦鹉学舌”典出《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话语,自话不得,由无智慧故。”现比喻人云亦云,别无新意。

“女大十八变”亦出自《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现泛指女性从小到大容貌、性情等变化很大。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自《五灯会元·黄龙心禅师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现形容眼光势利者只重外表,不看人品。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出自《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谓今天看到不良后果,追悔往昔的失误,有悔恨已晚之意。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的宗旨。现在,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称为“口头禅”。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随心所欲”出自《无量寿经》: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於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导师”一词源于《法华经》: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平等”、“圆满”《华严经》云: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尊重”《无量寿经》云: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方便”、“演说”《法华经》言: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妙法。

“烦恼”《楞严经》云: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胜利《药师经》”云:何但念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便获尔所功德胜利? “利益《”华严经》云: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其他如: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赞叹、究竟、浮屠、绝对、实际、缘分、随缘、有缘、妄想、障碍、昙花一现、五体投地、水中捞月、不可思议、皆大欢喜、刹那间、一念之间、一念之差等语词在佛经中频频出现,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在长期的语言演变中,相当多的佛教成语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但究其语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记,在汉语成语的百花园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佛教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据统计,今人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收有佛教语词近三万条。这些汉晋时期至唐朝八百年间诸位大师所创造的,加入我国词汇系统从而变为新成分的佛教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从而奠定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传入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某些佛教词语逐渐融入汉语基本词的大家族,为汉语增加了不少新的构词成分。

(一)音译词

梵语词汇被借用时,往往是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

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是这一批外来语中影响最深远、最广泛的一个,佛教甚至成了一种后起的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与佛有关的词语大量出现。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佛又可作根词用,构成大批的新词。据统计,《佛学大辞典》中由“佛”组成的词语有152个。

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弥勒”等。

(二)意译词

意译词是根据外来概念的意义,利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并按照汉语的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这类词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形成的词中占了绝大多数。

例如:灌顶,梵文Abhiseka的意译,原意为印度古代国王继位的一种仪式,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国王头顶,表示祝贺。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凡弟子入门或继承阿阇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由国师用水或醍醐灌顶。这类词还有“心”“空“”色“”过去“”现在“”未来“”如来“”法宝”等。

(三)半音半意译词

这种词我们也称为梵汉合成词,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半音译,一半意译。这种词反映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语中“半音半意”的造词方法。

例如:魔鬼,梵语为Mara,初时被译为“磨罗”,简称为“磨”,后来改从石为从鬼,即为“魔”,并与中国原有的词“鬼”连用,于是就有了“魔鬼”一词。这类词还有“佛家“”念佛“”欢喜佛“”禅师“”昙花“”佛典“”寺院”等。

二、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词语在汉语的各个领域内几乎都有,常见于哲学、文学、民俗以及日常生活中。

(一)哲学词汇

佛教是世界上最富有哲学思辨特点的宗教,许多佛家名相自然就是哲学名词。现代哲学深受佛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宇宙本旨皆同一体,一切法、一切众生本无差别。《涅槃经》卷三:“如来善修,如是平等。”现代哲学用“平等”表示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

“悲观“”自觉“”因果“”唯心“”世界”等,都是哲学词汇中的重要成员,表示一些基本命题,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文学词汇

佛教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也为中国文学输入了大量的词汇。首先,因佛典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

不少佛教词语甚至还成为文学理论术语。例如:造境,佛教认为万法皆由心所生,而心识有创造功能。文学家将其引申指心识有创造诗境的功能。唐朝吕温《吕衡州集》卷三有言:“研情比象,造境皆会。”

(三)民俗与日常用语

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许多在佛经里表达佛家礼仪节日的词,自然而然地走进民间,并在相关联的意义上又派生出新词。例如:

1.围绕因果轮回鬼妖地狱、丧葬礼俗的词:阴司、阎王、超度、火葬、火化等。

2.围绕烧香拜佛、吃素食斋、问询施礼等礼俗的词语:拜佛、诵经、还愿等。

3.围绕僧人云游行乞、积聚功德等生活礼俗的词语:化斋、施食、行善、济人等。

日常用语中,时时有“佛语”出现,其中最多的是时间词。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在佛经中都有定量。“刹那”是梵语Ksana

佛教词句篇三
《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

《浅谈汉语中的佛教词》

佛教起源于印度,到现在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岁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佛经》、《佛典》慢慢传播开来并逐渐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佛教词语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词汇史上,鸦片战争以前,汉语较大规模的吸收佛教外来词汇有三次:一是秦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从匈奴和西域传来新的词汇;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以及佛经的大量翻译而产生的新词汇;三是明清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词汇。其中来自梵语的佛教词汇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是许多成语或典故的来源。《大本经》里说:“从右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唯我独尊”这一成语, 是对佛的降世神奇的赞颂。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实践的,例如“六根清净”,“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修行禅定要做到没有任何欲念,必须 “六根清净”。“盲人摸象”“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借花献佛”“皆大欢喜”等成语均出自佛教。下列是汉语中常见的佛教成语:

1、“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认为这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四种痛苦,也称四相。《法华经》言:生老病死,四苦也。《百喻经》言: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现今,生老病死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大事。

2、“痴心妄想”来源于佛教,痴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贪、嗔、痴。痴又作无明讲,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正因为有痴心、妄心、贪心,所以众生才会有痛苦产生。现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

3、“醍醐灌顶”出自佛教。“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

4、“不离不即”出自《圆觉经》,“不离不即,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显现,即不离。后指若合若离,即不接近也不疏远,也做若即若离。

5、“当头棒喝”源于禅宗的一种修行方法。临济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禅宗师家接待初学者的手段之一,对于其所问的问题,师家往往不用语言来答复,或者使用棒锋击打其头部,或者冲其大喝,看其反应能力,断定学生悟解能力。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同样佛教词语在汉语的各个领域里都有,常见于哲学、文学、民俗及日常用语中。

一、佛教专用词

佛教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得到更高度的发展,并由于中国与之不同的国情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思想,而产生新的教义。由于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入,许多佛教专用语在汉语中得到普遍的使用,而且由于翻译与不同认识等原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

1、尼姑:原本根据梵文音译为“比丘尼”,即出家后受足戒的女性佛教徒,其中“尼”表示女性,以别“比丘”(男信徒)。到汉语中,“尼”就是“比丘尼”的省略音,“姑”来自汉语,也是女性的意思。后来人们就用“尼姑”代替“比丘尼”使用。

2、菩萨:省略自“菩提萨埵”,也是音译。意思为“觉有情”,指未曾成佛,但已解脱烦恼的智者,亦泛指一切修习大乘佛教之人。汉语中本没有“萨”字,是新造的字。

3、塔:又称“卒堵波”、“偷婆”、“兜婆”或是“塔婆”,用来藏佛之身体和经卷的,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塔”字是译经是所造,在南北朝以前已经流行,民间有时也称“佛塔”或”宝塔“。在西安市现在还有”大雁塔“和”小雁塔“,这都是佛教的建筑形式。

4、魔:是梵文音译的略称,全名是“魔罗“意译为障碍、扰乱、破坏。魔,音译初作“磨”。“魔”的原义是指一种使人迷惑烦恼,不易摆脱的妨碍修行的东西。后来这个词进入了全民语言,现在人们所说的“魔鬼”“魔力”等都是由此引申出来的新词。

僧伽、阿修罗等许多词汇,也是汉语中本来并没有的佛教专用语。

二、哲学词汇

和中国一样,印度有着高度文明水平,在哲学上印度较中国有着更严谨的概念。佛教是世界上最有哲学思辨精神的宗教,佛教中许多哲学词汇是汉语中本身没有的。来源于佛教的哲学词汇已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现代哲学不可缺少的词汇。如:

1、世界:佛教用语。即宇宙,“世”即时间,“界”即空间。《楞严经》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过去、现在、未来称“世”,上下八方称“界”。中国本无明确的时空观念,“天下”亦仅指古人可以到达的地方而止,直至佛教传入中国才有比较抽象的宇宙观。

2、唯心:《华严经》:“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大乘入楞伽经》卷上:“因有故成无,因无故成有。微尘分析事,不起色分别。唯心所安立,恶见者不信。”佛教主张诸法均由心起,有“三界唯心”之说。唯心主义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早有的思想,“唯心”一词却源自佛教,用在哲学上指思想、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3、实际:“实”,最高的“真如”、“法性”境界;“际”,境界的边缘。《大乘义章》卷一:“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之畔之,故称为际。”现在把客观存在的现实叫做实际,与“理论”相对。

其他如相对、绝对、意识、因果、悲观、此岸和彼岸、平等等常用的哲学词汇也是来自于佛教。

三、文学词汇

佛经中优美的典故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的新的意境体验,也大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语言。那些信奉佛教的大文学家,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佛教术语频频可见。如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愁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僧祇”为“阿僧祇”之略、为佛家用来表示异常久远的时间单位,诗中与“刹那”相对。到后来敷衍佛经而成的俗讲和变文,佛教词语已是其中的常用词。元、明、清通俗文学中,佛教词语则进一步深入汉语。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佛教语与汉语相融,更多的佛教词汇融入到汉语中。

四、日常生活用语

从东晋以来佛教的盛行,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的教义逐渐渗入人们的思想当中,佛教词汇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中就有近五百条是源自于佛教词汇的。如:现在、过去、未来、刹那、瞬间、须臾、圆满、念书、缘分、姻缘、生老病死、不可思议、一丝不挂、回头是岸、恍然大悟等等,如今我们的表达已经离不开这些词语了。例如:方便:原是佛教用语,《维摩诘经》“以方便力,为众诸生分别解脱,显示分明。“意思是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化方式。进入全民语言后又引申出“便利”的意思。常说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方便群众”等即是。

日常用语中,时时有“佛语”出现,其中最多的是时间词。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在佛经中都有定量。“刹那”是梵 语Ksana的音译,而“一念”是“刹那”的意译,或者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仁王经》),又或者说“六十刹那为一念”(《往生论注》卷上)。“弹 指”,本来指弹击手指。在佛经中,这个动作表示:许诺;欢喜的心情;或警告别人。这组“时之极微”者,早就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时间词的“骨干”。 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着重大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和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土得以发扬光大,这使得中印文化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大大扩充了汉语词汇的数量,既扩大了汉语的基本词和根词,有充实了汉语常用词汇,并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过程。佛教对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社会生活的影响,使佛教文字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汉语词汇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佛教传播一定程度

上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对汉语的演变与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极大地丰富和加强了传统文化,渗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教虽然是外来文化,但是它并没有水土不服,而是完美地与本土的儒道文化融为一体,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是巨大的,已经渗透在中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传入对词语词汇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佛教词句篇四
《佛教词语对汉语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81638.html

    上一篇:地道战观后感

    下一篇:一段很唯美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