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描述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80后描述篇一
《80后经典描述》

80 后,让梦想照进现实(转) 让梦想照进现实(今天中午,在网上看到 3 篇文章,我在此转载。转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哪一代人正名,所以希望无论是 60、 70、80 还是 90 后,都不要在此争论及叫嚣!看过叶问 2 都会听过一句话: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分;但是 人格,不应该有贵贱之别。请每一位同事保持一颗宽容的心,懂得尊重别人…… 《80 后的理想生活在哪里?》 小朱回来了, 这个 26 岁的四川小姑娘做了一件同龄人梦想却不敢行动的事情。她在去年十月辞掉工 作,背着背包流浪了整整六个月,又神奇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去年十月一日,小朱就离奇失踪了,后来写 过一封辞职信寄回公司。 偶后,她的空间里经常有更新的日记和照片。她写着:“我的理想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工作和不断持 续的相亲游戏成为了生活的全部内容,我的理想被踩在泥土里。我要卸下这一身在城市里惹来的浮华,安 安静静地上路,用双脚,双眼去看世界。” 她是现在典型 80 后。大学毕业,有一份工作,工资 5~6K,感觉前途渺茫,房价和物价上升的速度远远大 于工资增长的速度。大学时谈过恋爱,毕业后因为 距离随随便便分手了,可看着身边的人一对对结婚,自 己却找不到能嫁的男人。偶后虽然也曾努力地想要再谈场恋爱,甚至发誓只要对方条件和自己相当就嫁掉 自己。可做为一名长相平凡、工作平凡、家庭背景平凡的 80 后,即使再努力奋斗,五年后仍平平凡凡。甚 至找不到一个平平凡凡的男人结婚,现在的男人也很现实, 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忙于工作,无暇和你花前 月下,你觉得被忽略,甚至怀疑是否还有爱情。每个身边的人都觉得你苛刻,要强,都自以为你拥有一个 事业有成的男 朋友,注定会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旷世情缘。只有你自己明白,80 后,你要承受多少? 在大城市,房价涨得不行了,80 后独靠自己在工作五年后估计也只能买个厕所。想要傍大款,没有资 本;想要创业,没有原始资金;想要结婚,没有合适的男 人。 忽然有一天发现,朝九晚五的生活离自己的梦想太遥远,于是有人堕落了,有人自杀了,有人沦为蚁 族了。 当许多专家学者在分析 80 后心理时,带着不屑或是说教的色彩。其实 80 后的理想生活并不奢侈:大学毕 业工作五年后,能靠自己首付买个房子,有个爱人, 生个孩子,工作稳定。可就是这样的理想,在现实面 前如此骨感。 我可怜的 80 后,十八九岁时夜里挑灯奋战,拼死拼活,近视上升到 600 度,高中情窦初开没有恋爱,终于 考上了大学,两年后,上大学普遍了。工作五年,存款没有上五位数,单身,工作在上司

的猜测中,作为 女性,职业天花板在晃。开始羡慕那些高中毕业后,就嫁作他人妇的同学,现在已是为人母的全职太太。 而作 为职场女性,你要卡点上班,定好闹钟才敢睡觉,你要和一堆人挤地铁,你不能失业,否则你只能啃 老本。作为单身职场女性,你除了每周末在商场买衣服时找到一点自信和满足感,你大多时候是沮丧的: 情人节没有玫瑰,生日没有蛋糕,圣诞没有礼物,因为你是单身,你甚至不知道未来的那一半将在哪里出 现,不知道将会在 哪座城市买房安居。 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啊,敬爱温总理说要让人民生活得有幸福感,过上有自尊的生活,你忽然会有种想哭的 冲动。 什么才是理想生活啊?儿时的你渴望自己是百货店老板,可以吃各种各样的糖果。少年的你渴望能考上北 大清华,可以留在北京发展;青年的你渴望能有一个爱 人,分享人生的欢乐痛梦;快要奔 3 的你,渴望能 买套房子,娶妻生子。奔 4 的你渴望能移民,给儿子更好的教育。老了回头一看,原来这一辈子都在追求 着理想生 活,却只能活在梦想里。 《80 后:艰难的一代》(作者:魏武挥) 两周前北上帝都,和一个大学时代的老同学吃饭聊天。说起这个蜗居海藻,我就问她:你能接受么? 我这个老同学很严肃地告诉我: 不理解不接受。 道理是她觉得靠 自己奋斗, 一样可以得到想要的一些东西, 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我这位同学也是个平常老百姓,无权无势,一刀一枪地拼了十多年,今儿个也是某大 型跨国公司在中 国地区的主要负责人,有房有车,算是个成功人士。早年在国外端过盘子,在国内也以娇 小玲珑之躯扛过家具布过展,故而她的话语我倒是相当理解的。 不 过,既然是我大学同学,那就也是 70 后。而海藻大致描写的是 80 后一代。作为一个旁观者,我 特别能理解海藻的行为,说到底,80 后是相当艰难的一 代。 由 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建国后有那么整整一代是被迫垮掉了。80 年代改革开放后这一代中只有一小 批人去当了重任,还有很大一批人算是“老头子复出” 了。故而,对于 70 一代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天花 板。我对我的老同学说,你端两年盘子是有盼头的,因为上面坐着的人快退休了。 但 80 后面临 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境地。当他们进入工作领域后,发现大大小小的所谓领导都是年富 力壮的 70 后,等他们退休?呵呵,自己也差不多了。这 就是一个天花板,而这个天花板,对于整体一代 人来说,不是单靠努力就可以逾越的。 第二个原因是几次发横财的机会都和 80 后关系不大,特别是 85 后,故而原始积累不足。一次机会是 中国股

市。中国股市有两次发横财的机会,一次大致在 90 年代初期,我至今记得当年延中实业收盘 40 多 块第二天开盘 300 多块的事。第二次就是 05 年中到 07 年中的 1000 点到 6000 点。对于一个 80 后人 来说, 这一波虽可参与,但考虑到刚刚毕业不久,本钱不大,要赚从绝对数而言也赚得有限。 另外一次发财机会就是房市,或者说,即使不炒房子 至少能完成个基础建设。在我记忆中,中国房市在 97 年是个极低的低谷,当时买房子又是蓝印户口奉送 又是可以退还个人所得税,有的楼盘还送车牌送车 位,售楼小姐服务态度好得不得了。97 年什么概念?即使是 1980 年出身的,都还在高三或者大一。这不 现在 轮到他们要买房结婚的时候,房子已经是一辈子的负担了。 第三个问题是竞争问题。总体来说,人和人之间的竞争与教育有很大关联,普遍意义上 高教育就是 高收入的代名词。我记得我这个 70 后考大学(91 年), 文科生是 4.5 取 1 个,故而杀到社会上之后,发 现本科生还是相对吃香的。而到了 80 后,大学生有啥子稀奇,彼此之间竞争力都差不多,对于一个普通家 庭出身 的 80 后来说,踏入社会时的竞争力对于同辈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父辈们缺少教育的机会而沉沦, 但同代人当中也的确有人越过高考门 槛而成就一番事业。 故而他们相信“知 识改变命运”,愿意也努力督促 80 后接受教育。 偏偏社会现实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才有了本文上方的配 图:知识,真得改变命运么? 第四个问题是家庭问题。80 后的父母普遍上算是“共和国的 同龄人”,有黑色笑话说这一代人建国后 的各项运动一个不差全轮得上,差不多是实情。而 80 后本身大部分都因为相对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个 独苗,于是肩负着相当重的父辈期望但又从父辈那里拿不到什么资源。这是和 90 后很不一样的地方。相对 而言, 富二代也好官二代也好,90 后居多。更何况,90 后可以期盼 70 后退休,故而没啥子特别的天花板。 有时候想想,真得还不能用“艰难”来形 容。两夫妻月入 2 万不算低了吧?但要买地段尚可的一套三房两厅 的房子,算它 150 平方吧,不吃不喝也得供上个 十多年,还不算利息。海藻拼着做一段小三,又是房子又 是存款,那会少奋斗多少年? 其一、我是说整整一代人的情况,而不是指某个个体。个体出于各种原因,80 后也有混得很好的,70 后也 有混得很差的。 其二、关于 70 后和 80 后,大致上我认为并非 70-79 年出身的就是 70 后,80-89 出身的就是 80 后。70 后 应该以 76 年为界,77 开始到 85 左右算是个 80 后,85 以后到 90 之前算是个 85 后。 其

三、只是个人的一些推测,没有什么数据佐证。我不是在写社会学论文。 其四、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我认为再过十年,80 后很成熟的时候,这个社会会发生很大的变 化。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 这帮受过高等教育但 又整体感觉不得志的人群,其实会推动社会的变化。不是那么恰当地借用勒庞 的一句话: 学了一堆无用的知识乃是造反的 不二法门。故而,《奋斗》乃是一部偶像剧,纯粹就是个拿来麻醉自己的 故事;而《蜗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奋斗的现 实剧,才会形成广泛的共鸣和代入。 一个文明的重大转折,总是由最艰难的那一代完成的。 《80 后还有梦想吗?》(作者:杜牛牛) 很多人说 80 后是无梦的一代。 70 后赶上了互联网和中国 经济腾飞的好时候。几乎只要把美国随便 是个商业模式往中国一搬,就能 忽悠个几把风投拿个几千万美金而且还是贬值以前的,要是一不小心整上市了,恭喜,孙子用来泡妞的游 艇钱都到位了。 没赶上创业潮的 70 后至少幸运的生在婴儿潮之前,趁着大学文凭还没贬值能找到个比上不足比下有 余的工作,又趁着房价隆胸增高之前按揭买房结婚,买完后几年发 现房价翻了 2 翻,自己无可奈何被动地 拥有了百万资产。 70 后稳定的拥有着脚踏实地的梦想。 90 后赶上了更好的时候。经过 70,80 后两代人的财富积累和剩余价值被压榨,90 后享受到了富足的 生活。当 80 后还在用火柴盒自制传声筒的孩童年纪,90 后 已经配备了手机。当 80 后将任天堂 8 位游戏 机当作珍宝的学生年纪,90 后已经配备了可以秒杀一切游戏的电脑。当 80 后还在懵懂早恋的叛逆年纪, 90 后已经 配备了大于等于一个的性伴侣。 90 后张扬的拥有着特立独行的梦想。 那么,80 后呢? 很多人说,80 后的梦想 已经被现实摧毁了。 学业和工作 青春最鼎盛的时候,80 后为了一张大学入场券而通宵奋斗。 而当拿到毕业文凭的时候才发现它抵不 上一张饭票。85 后更是有幸遇到了几十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几百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以为他们失去的 只是一份工作,而 并没有意识到,他们面临的是职业生涯的一段空白。几年后他们会发现他们与学长们有 1-2 年的职业断档无法衔接,而与学弟学妹又同时入职场毫无优势。 买房与结婚 小时候 80 后都从语文书英语书历史书政治书地理书自然常识书上学到中国地大物博领土九百六十万 平方公里,长大了却发现我们 在这个国 家买不起一平方米容身之处。 某天到了结婚的年纪突然发现十几年前那群扎着马尾被童话书里公主和王子的故事感动得死去活来 的纯真女 孩子突然变 得史无前例

80后描述篇二
《80后的社会评价及其群体的再划分》

一警垒◇

广1■i五矗一k三=三量司箩

80后的社会评价

\/

及其群体的再划分

口罗牧原

——关于80后刻板印象的探索|!生研究

接要: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试图对80后的刻板印象做一个探索性的研究:80后不同

的刻板印象来自于80后内部不同的群体。这些刻板印象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为此,我们在对一个社会群体进.fi-评价的时候应该看到其中的异质性,尽可能避免刻板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80后;刻板印象;再划分;标签

的刻板化与80后整体的异质性的矛盾,张继涛j谭贝贝通过“80后”这一概念的成因和界定依据的阐述,推导出“80后”概念是欠合理、欠科学的[3】。同

从网络新秀诗人的代称到文坛年轻写手的标识,经历了这么多次所指的变化,80后这一概念的具体所指已经逐渐定位到了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即1980年到1989年间的这一代人的身七。随着80后群体逐渐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其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都趋于稳定,这也引起了包括学术界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2008年到2009年,学术界展开了关于“80后”问题的异常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

首先,在“80后”的社会评价中缺乏80后自己的声音。不管是大褒还是大贬,都是把80后群体置于被动地位进行品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居多,而缺乏80后青年的主动表露,很少涉及到来自普通的80后的声音,很少有提到这些被评价的对象对他们这种含有偏见评价的反应如何。余双好在其研究中通过质的研究方法表达了80后的关于其社会标签的一些声音…,但是文章自始至终并没有关

时该研究并未涉及到任何实证资料。

再次,这些对80后形成的种种标签在为人们接受以后都构成了这么一种刻板印象(stereotype),然而目前却还没有一项对80后刻板印象的专门的研究。刻板印象是一个为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广泛关注的概念,它指的是“将同样的特征加到群体中的每个人身上,而不考虑群体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4】的现象。刻板印象可以模糊我们对某些事物的客观看法,因为其“系统一旦确立,我们就会只注意到那些支持刻板印象的事实,对抵触的事实则视而不见”【副。在对80后的社会评价形成以后,我们所面临的情况不正是这样吗?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这项研究,并于2010年3_4月份付诸实施,旨在通过对80后的质性调查对其刻板印象进行一次探索式的研究。

本次研究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80后的刻板形象的确定。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将80后在媒体报道中所呈现出的刻板印象呈现出来。第二部分是本次调查研究的主体,以80后为调查对象,对

于80后社会标签的描述。

其次,80后内部存在着较强的异质性,要对这一群体的质的规定性进行高度概括、准确揭示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2】。而现阶段80后的社会评价正是针对其总体而言,并未对其进行细分。关于社会评价

其刻板印象及其他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共14人,其中出生于1980—1983年的3人,出生于1984—1987年的6人,出生于1987—1989年的5人;男生8人,女生6人;城市5人,农村及城镇9人。

遂翟蝥喜。一

1.对于80后概念的认同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被访者对80后的概念的认同感较低。很多80后认为自己不应该被当作是标准的“80后”。于1989年、1988年左右出生的人多称自己是“泛90”,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更接近于90后,不应该被算作是正统的“80后”范畴;而出生在1980年、1981年附近的人则称自己“年纪大了,踩着的是80后的尾巴,应该被划到70后去”。甚至有被访者表示,对80后做整体上的评价本身就是不合适的,因为80后这一群体的异质性太强了。80后本身对这一概念的认同程度较低,其中体现的是社会对80后进行群体划分及评价时的单边话语。

2.80后的自我评价

80后在对自己做出评价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80后群体总体上来看是好的,然而这里的“好”却是有差别的好。有的被访者表示,因为80后的经济条件好了,所以80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习惯独立,不喜欢依附于父母。非常自强,也很自信”;也有一些人认为,“80后应该还是很苦的一代,但是还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像70后有机会,也不像90后迷茫堕落”。其中,持前一种观点的一般是80后的后半期,在城市生活,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持后一种观点的则是80后的前半期,多在农村长大。

其实,对80后整体做出评价是很难的。“我觉得应该对80后分开说,比如说我们这几年出生的更倾向于90后那种,前几年的更像70后那种。”如果以部分代替整体,就容易出现“对80后形象的固化,脸谱化”。现在的80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支柱,固然会表现出某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我们不应该高高地站在一个超脱世俗、脱离时代背景的立场上对80

众所周知,80后最初是作为—个文坛现象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在人们对80后的注意逐渐从文学角度转移到社会角度上来的时候,一些标签便被媒体贴到了他们身上。80后似乎成为放纵青春、反叛传统的代名词【引,成了“垮掉的一代”阴;台湾学者称80后为“草莓族”,取其光鲜亮丽、甜中带酸的生涩、在温室中长大及—捏就破的特性嘲;

甜代周f修将其与美国六十

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比,80后成了某种偏见的同义语;到了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事件中挺身而出的80后所表现出的形象,与之前截然不同,对80后的评价也开始由大批判转向大盛赞,学术界也发表了大量题如《从5.12看80后的成长》例的论文,80后原有的被人们忽视的那些优点,诸如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等也被广泛的提及。

80后坐着“过山车”,在人们心中、口中忽而是怪物,忽而为天使,大起大落,大沉大浮。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对80后,我们还缺乏准确的认知和把握。作为其社会评价的陡然转向的结果,80后的刻板印象并不是简单的负面形象、正面形象或者是中性形象,而是—个矛盾体,它包含了在短暂的时间段内还没来得及中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取向。现在的80后既是垮掉的一代,又是大有希望的一代,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差异都有可能造成80后群体的异质性,而恰恰是80后群体内部的异质性造成了刻板印象的矛盾。所以,我们首先有必要大致确定一下80后的刻板印象。笔者试将这一刻板印象的内容概括如下C见表1)。

表1:809亥l板印象简表

正面

有责任感的一代、鸟巢一代、有希望的一代.

坚强成熟、能担当、敢作为

爱心、奉献、合作

易接受新事物、善于运用高科技手段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个性张扬

负面

社会责任感与主体意识缺乏、垮掉的一代

心理承受能力差、实践能力差

以自我为中心易沉迷网络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说明:本表格内容主要根据刘宏森《走下过山车一关于对80后认知问题的一些思考》,聂智、张敦智《中国“草莓族”现象分析)等

多篇文章的论述,笔者只是对80后刻板印象的一种尝试性的概括,也许并不准确,只为一家之言。

—主冒意卿究!!!』垫!Q

凡L面毒氅@

LunTm

Suo===i飞矽

后进行评价。“对于现在的社会,80后已经在逐渐地接替着70后,社会的支柱已经在向80后的替换,80后也表现出了挑起这些担子的能力”。前段时间网络上热传的《史记・八零后传》,很好地体现了80后面对生活的压力与时代赋予的使命时的戏谑。然而戏谑背后,却也显现出他们挑起时代重担的坚毅。

夫80后者,初从文,耒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逮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硕博相继,数年乃成,负债十万。觅生计,十年无休,披星戴月,秉烛达旦,蓄十万。楼市暴涨,不足购房,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医保日,不符大病之条例,拒赔。乃倾其所有,入院一周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友怜之,赊三鹿一包,冲而饮,卒。

后续文:

二十一世纪。高科世,重优才。呜呼!颓废岂为80后?09国策,状元下乡,振兴乡镇,亦兴农;投笔从戎,绿装卫国;商界英豪,下海泛舟。条条大路通罗马,共建和谐为国家!【州

3.80后对刻板印象的看法

社会对于80后的刻板印象,大部分被访者都认为这些评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让他们完全接受也是不可能的,不少人表示这是对他们的“误解”。就刻板印象中的相互矛盾之处,他们说“这些正面与负面只是在说两个层次的人群,负面所说的那些缺点都是只针对某些人,或者某个群体所列出的。”即这些刻板印象形成于某一部分的80后群体,却被用来描述所有的80后的特征,而形成之后“他们就好像只能看到那些符合这个说法的事情了”。

从时间维度上说,这两个层次的人群是80后中更靠近90后的这一部分人与更靠近70后的这部分人。大部分人认为,总体上来说,前者更加符合表1中的负面评价,而后者则多符合表l中的正面评价。关于这个群体的分界,有学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青少年认为,80后可以以85为界,85前青少年和上一代的思想观念比较一致,而85后青少年更像社会和媒体描述的“80后”【・・】。而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的人认为应该以86、87为界;有的则认为应该以84、85为界;还有人表示对80后的分界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点。

从空间维度上说,这两个层次的人群是经济发达区的80后与经济欠发达区的80后。前者显示出的特质更多的表现为表1中的负面评价,而后者则更为符合表1中的正面评价。经济发达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可

以是指城乡的差别,也可以指东西部的差别。被人们关注的,也是主流媒体强力渲染的,大都是城市的80后,他们似乎成了80后的代言人。就影响力而言,农村80后的确远远逊于城市80后;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数量上讲农村80后远远多于城市80后。对80后简单地“移花接木”,使我们对农村80后出现了一些误读㈣。另一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80后也有着质的差别。这种差别很类似于80后的城乡差异。如果从这个角度说,成为80后代言人的就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80后,而非数量更多的来自中西部更为闭塞的经济欠发达区的80后。“如果你在你们那(福州市闽侯县)看看80后的生活,和在北京的(80后)生活会一样吗?或者山区和深圳做比较,不是更明显?”

标签理论是流行于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社会学界致力于越轨行为及社会问题探讨的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这样的标签,因而所谓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具有相当的主观色彩的。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他们【B】。

标签理论的侧重点在于个体之间的互动,对于社会整体的标签却没有一个深入的解读。但笔者认为,标签理论也可以用于社会群体的分析。如果我们把这种80后的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社会强加于80后群体身上的标签来看,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80后的刻板印象。

微观层次的标签理论从他的实际创始人莱默特那里,就对初次越轨行为与再次越轨行为这两个词做了相当严格的区分。莱默特认为,绝大多数初次越轨行为都是暂时的、试探性的、轻微的和容易隐瞒的【川。但是如果这种行为被贴上了越轨行为的标签,他就有可能成为再次越轨行为者。而标签理论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来说,例如80后被贴上的标签,则会很容易出现以下情况,即对于—个已经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的群体来说,群体中的某部分人那里出现了一些被认为已经足够贴上标签的行为的时候,这一标签被贴到了整个社会群体,而不是群体中的这一部分人身上。

标签理论最可能产生的后果就是烙印的产生㈣。这与上述初次与再次越轨行为的关系有相似之处。

生基要生!里堕=!lZ数!Q

对于80后群体来说,被贴上了如刻板印象所呈现的现象是与刻板印象的偏向性与凝固性的特质[16】有着露墨擎誊一

那些标签,尤其是那些负面标签以后,一些青少年内在联系的。

容易出现类似的消极性行为。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在对类似于80后的群体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80后的刻板印象的标签会对其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必须清楚地看到其中存在的异质性,避免以部分代替作用。在这里,笔者抛砖引玉,仅将标签理论探索整体的评价方式,更要避免这些带有凝滞性的评价结

性地引入了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其中深意还有待后续果转变为刻板印象。因为“就其本质而言,刻板印象研究者的再挖掘。

的性质并不一定都是侮辱性的。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刻板印象是中性的或是正面的,对于刻板印象的对象来说也是有害的”[17】。而从标签理论的视角看,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也可窥见一斑。80后

80后的刻板印象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来自于的刻板印象有的已经被我们塑造出来,90后也逐渐两个不同的群体,从时间维度看即80后的前半期与地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他们,甚至是以后的后半期的分化,从社会空间维度看即经济发达地区与00后,我们又该展示出怎样的姿态呢?一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异质性。来自80后内部不同群体

的刻板印象都被强行地施加到了80后总体的身上,

罗牧原:福州大学社会学系2008级本科生

造就了“垮掉”了的“有希望的一代”。当然,这种

责任编辑,王珑玲

参考文献:

[1][11]余双好.“80后”眼中的“80后”——对“80后”青少年的一种质性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4):9—13.[2]刘宏森.走下“过山车”——关于对“80后”认知问题的一些思考[I].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21-24.[3]张继涛,谭贝贝.“80后”概念界定的合理性分析口].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5):49-51.

[4][17]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郑日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303-306.[5]Lippmann.w.1997,PublicOpinion[M].NewYork:Free

Press.63.

[6]张有平,赵广平.“80后”媒介形象研究初探一由大批判到盛赞的逆转[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27-31.

[7]唐1嵌S4'-.代际分析80后大学生的群体精神状况【J].科技信息,2005(2):83-84.[8]聂智,张敦智.中国“草莓族”现象分析U],中国青年研究,2007(4):64-66.[9]尚锐.从5.12看80后的成长[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7-19.

[10]史记・八零后传[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689.hma强r=-ala0_l一1.

[12][14]李伟峰.社会对农村80后的七个误读[『].大庆社会科学,2007(2):83-88.

[1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三-/fft)[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80.

[15]皮艺军.越孰融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98.[16]张洪英,高丽娟测板印象稳定性的理论分析[J].理论学刊,2005(3).

(上接第27页)

的所谓的“男孩危机”,如果《拯救男孩》的作者愿周松青: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意,他可以收集同样多而丰富的资料,再写一部《拯

副教授。博士救女勘的书。一

责任编辑,方奕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五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90—593.[2]同上.591-592.

史星壹生塑究=!!』垫!Q

80后的社会评价及其群体的再划分——关于80后刻板印象的探索性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罗牧原, Luo Muyuan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中国青年研究

CHINA YOUTH STUDY2010(11)

参考文献(14条)

1.尚锐 从5.12看80后的成长[期刊论文]-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2.聂智;张敦智 中国"草莓族"现象分析[期刊论文]-中国青年研究 2007(04)3.唐献玲 代际分析80后大学生的群体精神状况 2005(02)

4.张有平;赵广平 "80后"媒介形象研究初探-由大批判到盛赞的逆转[期刊论文]-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5.张洪英;高丽娟 刻板印象稳定性的理论分析[期刊论文]-理论学刊 2005(03)6.皮艺军 越轨社会学概论 20047.贾春增 外国社会学史 2008

8.李伟峰 社会对农村80后的七个误读[期刊论文]-大庆社会科学 2007(02)9.史记·八零后传

10.Lippmann.w Public Opinion 1997

11.埃利奥特·阿伦森;郑日昌 社会性动物 2001

12.张继涛;谭贝贝 "80后"概念界定的合理性分析[期刊论文]-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05)

13.刘宏森 走下"过山车"--关于对"80后"认知问题的一些思考[期刊论文]-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2)14.佘双好 "80后"眼中的"80后"--对"80后"青少年的一种质性研究 2009(04)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 魏水英 "80后"青年的时代特征:历史社会化的产物[期刊论文]-中国青年研究2009(7)2. 彭贵川.Peng Guichuan 论中国"80后"现象的社会历史成因[期刊论文]-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3. 佘双好.She Shuanghao "80后"眼中的"80后"——对"80"后青少年的一种质性研究[期刊论文]-当代青年研究2009(4)

4. 杨小明.鲁镇.YANG Xiao-ming.LU Zhen 关于"80后"研究的综述[期刊论文]-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22(4)5. 黄洪基.邓蕾.陈宁.陆烨 关于"80后"的研究文献综述[期刊论文]-中国青年研究2009(7)

6. 姜方炳.Jiang Fangbing 对"80后"一代角色偏差问题的体认与反思[期刊论文]-中国青年研究2007(6)7. 高中建.孟利艳.Gao Zhongjian.Meng Liyan "8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中国青年研究2007(10)8. 刘传华.杨小明.鲁镇.Liu Chuanhua.Yang Xiaoming.Lu Zhen "80后"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本文链接:

80后描述篇三
《_80后_导演电影的一种描述_廖金生》

“80后”导演电影的一种描述

廖金生

摘 要:随着“80后”的集体“奔三”,“80后”青年群体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新生势力。论文整体观照了“80后”导演电影作品,探究了“80后”导演电影的命名、创作语境、十年进程、文本特征,并对其潜在困境及未来发展作出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80后”导演电影;命名;进化史;文本观照

苏联著名导演罗姆说,“电影是青年人的艺术。”“青年”是一个不确定的、由多层因素

建构而成的复合体,青年导演/青年电影的概念也存在某种矛盾性与流动性。事实上,我们常常会模糊青年导演的生理年龄界定,而将其内涵指向电影作品的青年文化性。据《201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统计,2009年进入院线的青年导演作品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0部,占全年院线上映影片的35%强,青年电影作品年度票房达到8亿元,占总票房12%以上。目前我国青年电影的格局是60后、70后与80后导演“三足鼎立”,“其中60后、70后创作者数量旗鼓相当,他们是青年电影的主体,大约占到总人数的85%以上,80后创作者数量虽然不多,但也表现出不逞多让的实力。”①毫无疑问,目前挺进院线有作品公映的“80后”导演只是庞大导演群落的“80后”“冰山一角”。随着“80后”的集体“奔三”越来越多的挣扎在底层和边缘的“80,

后”电影人将挤进中国电影版图。事实上,新近几年已经有诸多的“80后”青年导演携其新作为观众所熟知,并取得不错的口碑或票房。 一群茬新的电影愣“

青已经气势汹汹喧嚣奔腾着要破栏而出了。”②

一、“80后”导演的命名

“80后”一词首先发轫于文学领域,最早是指“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一批青年文学创作者。2004年2月2日“80后”作家春树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这也是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作家。在这期主题为“China’s New Rebels”(中国新一代叛逆者)的报道中,同时把另一位“80后”作家韩寒以及“80后”电脑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一起称作“中国全新的一代”的代表。2006年3月,中国文坛爆发饶有意味的“白韩之争”。“50后”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的学术文章《80后的现状与

未来》引发了韩寒及其粉丝在博客上的迎头痛击,诸多名家如解玺璋、陆天明、陆川、高晓松等卷入其中,最后以白烨关闭博客“韩寒派”大获全胜作为结束。以上两大文化事件使“80后”迅速成为一个充满能量的“能指”被媒体与市场得以“景观式”地挖掘,,“80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话语场,从文学领域扩散到社会各个层面,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个人的或是群体的诸多问题都贴上了“80后”的标签而进入人们的视野。“80后现象”成为“一个中国式的文化现象。”③

用“80后”来指称部分中国青年导演或青年电影,其实容易引起一些严苛评论家的批评。理论界普遍认为,随着“第五代”全面进军商业大片、“第六代”纷纷转型商业片或主流影片制作,原有的代群已逐渐消失,中国电影中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以代群呈现的电影现象。在电影研究领域,“80后”、“90后”更多指涉的是电影观众群体的年龄分布。据统计,“80后与90后占中国城市电影市场观众的90%……80后们是中国电影票房的主体,80后们支撑着中国电影的市场,他们的观影趣味和审美倾向决定着中国电影的票房。”④本文观照的“80后导演”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流派或电影风格,而只是一个松散的导演群体。事实上,无论“80后导演”或“80后电影”确实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在相关的电影宣传或媒体报道中频频地使用。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80后”也是具有完全不同于“80前”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代群特征等。鉴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人与“80后”共享了大致相同的成长语境、教育经历与精神气质,本文中的“80后导演”概念取的含义,即将部分“泛80后”“文革后”出生的导演也包含其中,比如李芳芳、金依萌等。⑤

有意思的是,对“80后导演”/“80后电影”概念的使用在电影实践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方

面,电影界及传媒界出于宣传的需要与票房的驱动不遗余力众声喧哗地打出“80后”的大旗,几乎所有“80后”导演的电影作品及以“80后”为展示主题的电影作品都会旗帜鲜明地亮出“80后”这一“杀手锏”,并且弥漫着“第一”之争,“80后”成为最大的电影标签与营销策略。⑥一部原本叫《天长地久》的爱情片公映时干脆更名为《80’后》(李芳芳导演),被媒体赞誉为标志着80后导演崛起和荧幕话语权的开始。另一方面,相形之下,电影理论界对“80后”概念的使用则要谨慎许多。更多的研究者将“80后”导演裹挟在“青年导演” 、“新生代导演”、“新世纪青年导演”或“后第六代导演”等旗帜之下,也有学者称“80后导演”为“新青年导演”,称其影像作品为“新青年电影”。⑦同时,一些研究者也较明确地冠以“80后”对影像创作现象加以命名与分析。较早亮出“80后”“80后”的是一位“80后”影人碧珊著的《9:61:中国新生代80后影像作者实录》⑧,作者采访了100位电影艺术青年,以访谈的形式收录了24位“80后”优秀影像作者的作品及他们的创作成长历程。这是早期“80后”影像作者的第一次集中展示。不过该著述只是“80后”影像作者的传记体碎片式感性描述,并不是严谨意义的学术著作。理论界对“80后”影像作者的第一次集中观照是蒋原伦主编的年刊《今日先锋15》,该刊主题板块中收录廖凌超“今日视点”“先锋聚焦”、《键盘时代的个体影像》、张亚璇《“80”后制造的记录影像》和张晴中国当代艺术新势力》三篇 《果冻时代:“80后”影像与“80后”艺术的专论文章。⑨此后一些主流电影研究刊物也陆续以“80后导演”或“80后电影”刊载学术论文⑩,作品的个案研究文章也日渐其多。

二、“80后”导演电影进化史

作为成长在“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由大众传媒支配的、以实用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多元话语构成的

的有着与新的文化时代”的“80后”,“80“后新时期”

前”完全不同的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代群特征,并且贴上了诸如“改革开放的一代”、“市场经济的一代”、“消费主义的一代”、“独生子女的一代”、甚至

“80后”的媒介形象也“果冻的一代”等不同标签。

经历了从“自私、另类”到“个性、自我”、从“垮掉一代”到“鸟巢一代”的嬗变。

“80后导演”的大学教育、影像实践始于新世纪,而新世纪来的这十余年正好是中国电影大发展,影像制作文化语境与影像创意体系发生巨变的十年。具体而言,影视传媒专业的大规模扩招、DV技术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青年导演扶植机制的完善等,使“80后”影像作者在影像资源获取、影像生产与影像流通上有一个与“前六代”不一样的相对完整与便畅的系统。

近十年我国影视艺术专业大规模扩招。据悉,目

前已有近千所高校开设了影视、传媒等相关专业。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影视传媒人才急剧增加。而DV技术与高清数字摄像的普及应用更是为“80后”影像人提供了体制之外的“自来水笔”,使其创意顺利转化为影像成为可能。伴随着一起成长的电视以及随后普及的PC“80后”(Personal Computer 家用电脑),成为“80后”视听经验的启蒙者。这使“80后”获得无比丰饶的影像视听经验,甚至远比实际生活经验或者文字经验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改变了“80后”影像制造的语境。一方面,网络下载更让“80后”电影文艺青年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国外最新的作品,包括一些冷门的电影类型和独立电影(如cult电影、酷儿电影、B级电影)。这些电影养料加之新媒体、新技术的便捷,促使许多非电影专业的影迷青年也加入影像制造的行列,使得一种被学者称为的“影迷电影”得以诞生。

以后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影“内地青年电影自‘第六代’

迷创作者构成的电影文化时代”。另一方面,网络打破了电影传统院线的发行传播机制。近年优酷、土豆等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网站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视频网站的“UGC”(即Users Generate Content,用户分享内容)的运行理念使影像制作者影像传播与分享成为可能。而影像视频的火爆点击使影像导演获取更加优质的影像制作资源(比如拍摄胶片电影、上院线)成为可能。“80后导演”卢正雨即是因为之前拍摄网络短片《嘻哈四重奏》积攒了大量人气,从而获得拍摄第一部院线电影《一只狗的大学时光》的机会的。此外,国内青年扶植计划、投融资渠道多样化等影像创意体系的日趋成熟为“80后导演”电影制造“助力”。目前国内已有较多针对年轻导演的资助项目,且已成为一种常态机制,“80后”青年导演在获得资本支持和进入传播的初始阶段有了更多的选择。

“80后导演”的影像实践时间尚且不长,大体新近十年。其间大致经历了从“影像作者”到“电影导演”、从“私影像”到“院线电影”两个阶段的历变。这是“80后”导演群体的进化历程,也是绝大多数“80后”个体的进化历程。

“80后导演”的影像制作之路大致始于2004年前后,即80年代早期出生的那一拨“80后”开始大学毕业的时间。“80后”导演影像纷纷以DV实验短片、DV毕业作品等形式出炉,并在诸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及一些国际电影节中初试身手,崭露头角,或者通过网络视频上传获得点击,积攒人气,从而获得影像创作的原始积累。碧珊在《9:61:中国新生代80后影像作者实录》中记录的24位影像作者是这一时期的影像制造的代表。整体而言,这一阶段的“80后”影像作者还不是真正意义的电影导演,充其量只是“电影票友”,其

影像作品也称不上是电影作品,更多是电影实验品。这一时期比较成功的案例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刘伽茵执导的《牛皮》(2004,未公映)。该片参展柏林电影节备受关注,被视为“中国影片中最不起眼、却是最自信的电影”,并荣获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的“卡里加利奖”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如果说,在2008年以前,“影视创作者的‘80后’只是露出冰山的一角,并不像‘第五代’那、‘第六代’样出现一个集中创作的阶段”,那么2009年前后,随着“80后导演”的“集体奔三”,“80后导演”影视制作思维与制作技巧的积累娴熟,“80后导演”作品屡屡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艺术上逐渐取得认可)、并且大规模地挺近院线(市场上逐渐取得认可),“80后导演”群体集体浮出历史表面,蔚然成观。一长串“80后导演”及其代表作品在最近几年涌现。丑丑

2006, 2009)韩延( (《阿娜依》《云上太阳》、《天那边》

2007) 2007) 、翁首鸣(《金碧辉煌》、姬诚(《十七》2008) 2009) 、刘伽茵(《牛皮2》、杨庆(《夜・店》2009) 2009)、黄凯(《上海公园》、张江南(《午夜出

金依萌 2009)杨紫婷租车》 2009)、(《非常完美》、(《重

庆美女》 2009、 2011)《残梦》、胡波(《幸福并不遥远》 2010)后》 2010)、李芳芳(《80’、卢正雨(《一只狗的大学时光》 2010) 2010)、路阳(《盲人电影院》、郝杰( 2010) 2011)《光棍儿》、周楠(《我们约会吧》、郭帆( 2011)《李献计历险记》,等等。并且从2006年到2011年第一季度30部票房过千万元的青年电影中,80后导演作品就有四部,即《夜・店》、《午夜出租车》、

后》《80’、《非常完美》。尤其李芳芳导演的“80后”同名电影《80’后》(2009)市场与口碑均大获成功所带来的标杆与示范效应,“80后”导演完成了一次影像的集体展示与检验,并且完成了从“影像作者”到

从“私影像”到“院线电影”“电影导演”的角色蜕变、

的质量升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80后导演”角色蜕变与质量升级的进化历程中,无疑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位“80后”影像作者都有幸或有机会完成这个进化,碧珊所著的《9:61:中国新生代80后影像作者实录》中记录的24位早期“80后”影像作者至今仅有一位(黄凯《上海公园》)有院线电影产生。

代表作家也栖身于电影界(孙睿《草样年华》、《想拍就拍》郭敬明《小时代》;),部分导演在执导电影前从事广告片或网络剧拍摄(如《一只狗的大学时光》导演卢正雨的过往职业是宣传片、网剧导演)。传统的“电影导演摇篮”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的中心地位已遭受削弱。“80后”导演群体的松散性决定了他们已不复具有“第五代”、“第六代”那样具有相对趋于一致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与影像风格。他们的影像建构多依据个人趣味与市场趣味,具有影迷电影气质。他们的电影文本也呈现出不同于第六代同质化价值取向的文化多元态势。所以试图对“80后”导演群体电影文本做出整体描述,无疑是困难的。1. 青年文化性目前,“80后”导演电影作品异彩纷呈,题材多样、风格各异,但绝大多数可以归纳到青春电影的范畴。青春文化精神或言青春文化性是其作品的灵魂指向与精神内核。“青年文化或青年性总是与激进、标新立异的姿态、崇尚感性感觉、对现实保持批判态度、

理想主义等密切相关。”他们演绎着一个共同的创作母题,那就是“书写青春”。他们的作品以青年人、青年心理、青年问题为题材和观照对象,追寻自我的青春记忆,展示快乐或哀愁、残酷或无聊、迷茫或独立的青春经验和青春成长的历程。刘伽茵《牛皮》《、牛皮2》、姬诚《十七》、卢正雨《一只狗的大学时光》、李芳芳《80’后》、胡波《幸福并不遥远》、韩延《天那边》、王鸣飞《梦幻岛》等作品莫不如此。青春记忆与校园经历是目前“80后”导演最大的生活经验与影像话语构建。这里我们可以与“第六代”导演青春影像做个对比。“第六代”导演青春影像热衷于展示底层空间(变迁中的县城、破旧不堪的码头、阴森潮湿的民租房等)、边缘人物或越轨者(县城小偷、性工作者、摇滚歌手、北漂青年、不良少年等),充满了“青春残酷物语”。“孤独、背叛、欲望、暴力作为危险青春史的一部分被反复书写,叛逆、流浪冷酷、时尚又作为成长的精神标志被反复言说”,“反叛性、流氓性、成长性作为青春史的主调被反复书写。”对比之下,“80后”导演的青春影像书写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

其一,青年认同文化的回归。青年认同文化、反文化、亚文化、负文化四种文化组成了青年文化的完整状态。在“第六代”导演的青春文本中,青春的反叛性、流氓性得以过度放大,成为主要表征。在“80后”导演的青春文本中,尽管还有青春的抵抗与张扬,但削弱了许多,反之,多了些许青春的感伤与怀旧。电影《十七》后》等影片中尽管依然呈现了“父、《80’

一代”与“子一代”的代沟与矛盾,但在故事的结尾都得以消融。有趣的是,与以往的电影青春文本不同,“80后”导演电影在家庭变故(婚外情、丧父等)造

三、“80后”导演电影文本观照

“80后导演”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学术定义,其只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松散的影像作者集体的命名。“80后导演”也并不是一个具有整一性的精神实体,他们也没有诸如第六代的《中国电影的后黄土地现象——关于中国电影的一次谈话》一类的集体精神宣言。事实上,“80后导演”群体的“出身”及经历也相对庞杂。一些“80后” 导演已有海外求学的经历(如李芳芳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80后”

成“创伤记忆”的背景叙述中,往往是“父/母一代”被“收编”、通过某种救赎而完成这种两代紧张关系的缓和的。(《十七》中,十七的母亲最终省悟“给他他想要的,莫给你想要的”决定放手,给十七以自由;,而《80’后》中,走私犯罪、私藏枪支、惶惶终日的明远的母亲向儿子忏悔表白要去自首。)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80后”导演电影中,自觉地呈现出许多“主旋律”作品。韩延《天那边》是反映大学生山村支教并最终扎根农村教育的作品,胡波《幸福并不遥远》演绎的是大学生村官基层富农的故事,曹欢《孝顺媳妇》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的喜剧电影,王鸣飞的《梦幻岛》则是一部反映驻守孤岛的年轻军人向英雄致敬的军事主旋律电影,丑丑的《阿娜依》、《云上太阳》均是以“原生态电影”的名义而拍的“高超植入的贵州旅游宣传片”。

“80后”导其二,青年文化的游戏性与时尚性。

演电影的青春叙事中,少了叛逆性与残酷性,取而代之体现出更多的现代青春文化的游戏性与时尚性。在“80后”电影中,游戏性与时尚性不仅成为情节与场景的一部分,更成为电影精神的一部分。《非常完美》是一部充满时尚浪漫喜剧元素的电影。故事的女主角苏菲本身是个漫画家,漫画、电子游戏都成为电影重要的元素。苏菲在充满游戏感的宽容理解式、往事重温式、改头换面式、化敌为友式、借刀杀人式、嫉妒挑逗式等六大招式中重新收获爱情。卢正雨的《一只狗的大学时光》网罗诸多网络新潮流行元素,将跑酷、拍客、赛车、富二代、裸婚等当下年轻人热衷的话题纳入叙事,构成喜剧笑点来源。

2. 市场与类型

“当下青年电影与我们惯常称之为的‘第六代’导演作品已经有了很大的分别。这种差异显而易见是经历了市场化的洗礼所致。他们正在形成自己的类型风格与价值观体系。”随着我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原有国有电影体制的庇护日渐消亡,年轻一代导演一“出道”便置身于市场的严峻考验。只有良好的票房才会成为青年导演获取下一部电影更优质摄制资源的最好筹码。好在“80后”导演是伴随市场经济一起成长的一代,市场意识成为导演的自觉意识。“80后”这点在许多导演的访谈中已表露得相当充分。“80后”导演杨庆在店》开拍之初就目的明确,那就是《夜・“一定要赚钱”。他说:“不要和我谈清高,新人是没有资格谈清高的,你的作品只有赚钱了,你接下来的作品才会有人投资,如果不赚钱,一切都是空谈。我们这一代的导演,和上一代不同的是,我们特别务实,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直奔主题。”《非常完美》的导演金依萌也表示,自己将继续拍商业片,“我尊重绝大多数观众的需求来做电影,我还没有准备去拍一部很有深度的影片。“我”李芳芳更是雄心勃勃:想做一件对整个电影产业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年轻人

是整个产业的支柱。“80后”导演的这种”事实上,

市场冲动与自觉可在两部“80后”电影的更名中略作窥视。电影《80’后》公映前片名叫《天长地久》,《天长地久》表明是一个爱情故事,但中规中矩且毫无时代感。后》则鲜明地突出了故事主体与受众主体,《80’

与当下作为电影市场消费主体的80后90后做了最大程度的暗合。杨庆的《夜・店》原名叫《超市》,更名后的《夜・店》无疑具有更大的暧昧性与诱惑性,从而也预支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影片片名的更迭,“从某种层面上体现出来的资本意志或商业诉求很可能要大于创作者意愿”。此外,自觉地使用明星也是“80后导演”电影挺进市场的常用策略。取得明星资源的支持,用实力明星或者人气偶像的知名度弥补青年导演的不知名,对于提升青年影片市场观众度的作用不言而喻。章子怡、范冰冰、何润东、苏志燮主演的《非常完美》,徐铮、李小璐、乔任梁主演的《夜・店》,陈小春、邓紫衣、许飞主演的《午夜出租车》,于娜、袁成杰、罗家英主演的《重庆美女》史可参演的《80’,

后》与陈冲参演的《十七》等都取得不错的票房。“市场趣味的核心是拷贝,拷贝已有的成功类型。”电影的市场化总是携着电影的类型化齐头并进的。院线电影的商业运行模式、市场与票房的刚性需求促使“80后”导演普遍放弃所谓“艺术电影”的个人化追求,而自觉选择类型化创作作为实现电影产业化的基本路径。当然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大众消费文化成为主流所致的无奈之选。好在“80后”导演大部分影像经验是在类型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类型与香港电影类型的浸泡中获取的。“80后”导演电影中呈现出很强的类型化特征,几乎所有公映的电影都是在某一类的框架或某些类型的杂糅框架中完成叙事的。都市爱情与喜剧片是“80后”电影创作中比较有普泛性的类型。同是青春爱情片,电影

后》洋溢着浓郁的怀旧风格,这种“青春怀旧风”《80’

是近年青春爱情片的主潮,一直延续到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非常完美》则是以一个具有喜剧风格的外框来结构完成故事叙事的(失恋女苏菲以带有假定性、带有武侠电影招式的所谓科学方法来重新找回爱情),影片充盈着都市的时尚与浪漫。而杨庆的《夜・店》糅合了公路片、青春励志、喜剧片等多种类型元素,充斥着《加油站被袭时间》(1999)的韩式都市喜剧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张江南的《午夜出租车》是青年导演电影中较为少见的惊悚恐怖片,该片的小获成功启发了随后其他惊悚恐怖片的创作,比如《绝命岛》(导演冯超)《午夜心跳》、(导演张加贝)等。对于“80后”导演一开始就在一个可参照的电影类型中,开始他们的类型片创作,一些学者倒乐观其成。“他们或许正在寻找一条能够衔接经

典形态与中国趣味的拉锁,假如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宽容与时间,这样的实践会产生出中国电影类型的新形态。”

注释:

①吴冠平: 《当下青年电影的立意与风格》,《当代电影》2011年第5期。

②陆川: 《序言:我们的宿命》,碧珊: 《9:61:中国新生代80后影像作者实录》,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③梁晓声: 《“80”后现象是中国式的文化现象》,《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期。

④张卫: 《2009电影市场重读80后与中国电影美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⑤出生于1979年的李芳芳接受媒体采访时对其电影处女作《80’后》也曾有如下表述:“我们这个片子,从投资人到导演,再到主演,所有幕前幕后的人员基本都是80后——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影片故事也是聚焦‘80后’。”

)是国内第一个在院线全面发片⑥比如,称杨庆(《夜・店》)是首位征战贺岁片市场的“80后”导演,周楠(《我们约会吧》)是的“80后”导演,卢正雨(《一只狗的大学时光》“80后”的周(胡波)是星驰,《幸福并不遥远》“80后”力量的展示和“80后”作品成熟的标志等。

⑦参见杨俊蕾: 《新青年电影的多元走向与文化意义——以80’后导演部分新作为例》,《电影艺术》2012年第1期;吴冠平等《华语大片时代的新青年电影——第三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言论集》2001年第1期。

⑧碧珊: 《9:61:中国新生代80后影像作者实录》,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

⑨蒋原伦主编: 《今日先锋15》,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⑩例如:刘伽茵《80后电影<牛皮>的阐述》,《艺术评论》,2008年第5期;何亮《“80’后”电影——一个尚未开始的故事》,《电影艺术》2011年第5期;杨俊蕾《新青年电影的多元走向与文化意义——以80’后导演部分新作为例》,《电影艺术》 2012年第1期;方仿妨、陈思《“80后”导演的“平行蒙太奇”》,《中国文化报》2010年8月10日,等等。

结语:“80后”导演电影的困境与未来

对于“80后文学”,评论界有一种较为流传的说法是,80后进入了市场,但尚未进入文坛。以此类观“80后”导演电影,其处境则似乎更加艰难,似乎既未进入市场,在票房上大有斩获;也未进入“影坛”,在电影艺术美学上有新的贡献。一方面,尽管“80后”导演尽可能地迎合电影市场的商业化运作规则,并不惜牺牲个人的个性趣味与艺术尊严,可现存的电影市场机制远未接纳“80后”导演群体。目前中国的电影体制,缺少对青年电影作品的有效培育推介机制。无论是电影的融资、制作、发行与放映都表现出对青年导演电影来自意识形态和票房的某种不信任感。艺术院线的缺失,使那些有限的能够公映的青年电影也备受排挤,边缘场次、边缘时段甚至提前下线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另一方面,“80后”导演群体尽管众声喧哗地陆续登场了,但远够不上“惊艳”。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处女作便出手不凡、并形成一种集束式的群体影像文化与美学景观不同,“80后”导演作品整体显得良莠不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影像上的群体性景观。除了个别影片(如李芳芳的《80’后》、金依萌的《非常完美》。尴尬的是,其实二位导演只能算“泛80后”,因为他

)在票房与口碑有所树立们都是70年代末出生的人。

外,绝大多数“80后”导演作品在票房和影像美学上都只能算差强人意。到目前为止,“80后”导演并没有像他们的前辈青年时代一样,比如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贾樟柯的《小武》、宁浩的《疯狂的石头》,在电影影像美学或类型开拓上有特别的贡献。“80后”青年导演影像书写过于狭窄、沉溺“个人化”表述,没有社会大题材、放弃文化启蒙与现实观照,电影叙事能力有待提高等等,这也是

导演电影经常遭遇的诟病。“80后”“从产业规律来说,青年电影创作在一定意义上除了提供给市场更多元的产品之外,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电影艺术美学创造

后》全国公映更多新鲜的经验。”就在李芳芳《80’

的同时,后》发“第六代”导演王小帅针对影片《80’表意见,认为80后、90后“有知识没文化”,在消费文化大潮中,只能被动接受,不会主动思考。我们且不论王小帅的论调是否偏颇。但“80后”导演群体代表性人物缺位与经典性文本的缺失,却不得不说是其最大的尴尬。所以,“80后”青年导演能否真正将宝贵的青春资本实现成功转换,引发新的电影创作浪潮,“80后”青年导演们还需任重道远。

张颐武: 《“分裂”与“转移”——中国“后新时期”文化

转型的现实图景》,《东方》,1994年第4期。

2007年5月28日,上海美术馆举行由1980年代前后出生

的年轻艺术家带来的名为“果冻时代”的艺术展。策展人张晴认为,果冻象征着“80后”艺术青年的状态:从1985年第一条果冻生产线引入中国,果冻与1980年代出生的人共同发育成长,此外,果冻还形象地展示了这一代艺术青年“自由而孤寂、开放而自我、纯粹而贫瘠”的精神气质。参见张晴《果冻时代:中国当代艺术新势力》,蒋原伦主编《今日先锋15》,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参见吴冠平:《2010:青年电影的表情和话语》《,电

影艺术》2011年第1期。

代表性的有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青年导演资助计

划”、中影集团的“青年导演电影制作计划”、《电影艺术》杂志社的“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北京计划”、上海电视节MIDA导演计划、国际大学生影像节“新青年导演计划”、雷禾传媒机构的“亚洲

80后描述篇四
《80 后生活状态浅析》

80后描述篇五
《孙云晓:我对中国80后的评价(2008)》

孙云晓:我对中国80后的评价(2008)

(2011-03-20 20:46:28)

转载

标签: 分类: 我的文章

孙云晓文章

文化

教育

在我看来,“鸟巢一代”是开放的一代,是时尚的一代,是国际化的一代,是个性化的一代,是追求新道德的一代。“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他们高度认同的价值取向。他们正在勇敢的实践中塑造中国新公民的形象。

“鸟巢一代”塑造中国新公民形象

孙云晓

2008年8月22日,我应邀去人民网与网友讨论奥运与青少年的话题。对话中,大家喜欢把当代青少年称为“鸟巢一代”,因为北京奥运会期间青年志愿者给世界一个全新的形象,成为激动人心的舆论焦点。同月16日,中国新闻社发出一篇新闻评述,题目便是《“鸟巢一代”代替“独一代”》。该文说,一些“八零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人正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呼:“鸟巢一代”。这些年轻人擅长与外国人对话、且爱国心强,正在进行的北京奥运会是他们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

一、“鸟巢一代”本来就是优秀的一代

所谓“鸟巢一代”说法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迎接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凸显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群体形象,他们充满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给国际社会留下深刻印象。我赞成“鸟巢一代”的说法,原因之一是它符合中国年轻一代的感觉与梦想。在我看来,“鸟巢一代”是开放的一代,是时尚的一代,是国际化的一代,是个性化的一代,是追求新道德的一代。“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他们高度认同的价值取向。他们正在勇敢的实践中塑造中国新公民的形象。

中国青年报8月26日报道,该报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实施的在线调查(3,006名网友参与)显示:47.4%的人认为,所有受奥运会影响的年轻人都是“鸟巢一代”,成为最具民意共识的选项。当问到“鸟巢一代”的关键词是什么,“自信”以55.3%的支持率排在第1位,“和平、和解、和谐”以51.9%支持率紧随其后,排在第3位的是“开放”。接下来,还有九大特质均得到三分一以上网友的确认:理性爱国、友善、有梦想、敢于竞争、奉献精神、快乐、平等交流、责任心强、崇尚参与。

据悉,北京奥运会上,共有170万志愿者在从事各种志愿服务工作。外国客人感受到了他们的自信和乐观,也通过他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发展的中国和友善的中国。一向对中国抱有成见的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也忍不住惊呼:“北京的青年志愿者亲切而不卑不亢,和日本的大学生不同,他们对国家前途明显充满了希望,他们让人感到青春的跃动,真是了不起啊!”

“鸟巢一代”主要指出生于20世纪的80至90年代的青少年,也被称为“80后”和“90后”,他们曾经备受诟病,甚至一度被认定是“迷茫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可是,就好像沉睡的巨狮突然醒来,进入2008年,他们在北京奥运会前后与圣火在海外传递时的热烈参与,以及5·12汶川大地震期间的积极作为,让人们迅速改变了对这一代人的评价。“鸟巢一代”们所表现出来的气势让世界各国的人们印象深刻,媒体纷纷赞誉他们胸怀宽广、激情满怀、肯担当、有抱负,是中国的希望。

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谈话中也分析过这个现象,他说,都说80后、90后,早期有很多人悲观,突然间就一个奥运圣火传递,一个抗震救灾,大家就觉得全证明是好样的了,这在逻辑上成立吗?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一个民族的年轻人,或者青年人不能承担一个民族未来的责任,我从来就不这样看待,不可能的。

作为世界最大的青年组织的领导人,陆昊同志提出了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那就是应当怎样科学地看待当代青少年。实际上,“鸟巢一代”本来就是优秀的一代人,而不是突然改好了或变好了。他们之所以备受争议,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流行的某些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一时难以被长辈所接受,二是他们被溺爱或管制过紧,非但没有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宽阔舞台,许多不可避免的毛病也让社会过于担忧。

二、10年前,“鸟巢一代”已经具备影响成年人的10个优点 应当怎样评价“鸟巢一代”及其代际关系呢?1997年,我与康丽颖教授主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代际关系研究课题,对当时还在中小学

书的80后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向孩子学习》专著(1998年12月晨光出版社出版),实际上回答了这一问题。

我们认为,成人的教育和影响仍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流,但当代青少年对成人社会化的反向影响日趋明显。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他们蕴藏的代际超越和进步的潜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因此,学习孩子的优点,与孩子一起成长,是21世纪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

“80后一代”对父母一代的10个积极影响

1.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譬如,在了解和使用电脑和各种新器物方面,“80后一代”起到了对父母的促进、帮助甚至指导作用。

2.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80后一代”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途径,评判事物的标准往往不同于父母和教师,而且还会想方设法让父母和教师接受他们的评价标准。

3.有较强的平等意识。“80后一代”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要求老师平等待人,要求父母平等相处,平等意识已经渗入“80后一代”的心灵。传统的师道尊严等观念对“80后一代”影响很小。

4.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现代社会,“80后一代”不仅了解许多法规知识和法律程序,而且还懂得用法律维护个人利益,他们经常向社会索要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

5.热心社会活动,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北京的一些父母说,高中学生自行车纳税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家机关干部。“80后一代”在参加社会活动上往往比父母和教师热心,他们常常带动父母参加一些社会公益事业。

6.比成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在访谈中,有80%的老师和父母反映,孩子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有的教师甚至预言,中国的环境保护运动会自下而上地开展起来,青少年会走在成人前面,反过来再影响父母和教师。

7.相信事实。“80后一代”在作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往往是以他们耳濡目染的事实作依据,平常有些大道理不太能打动他们。认为自己有理就会坚持到底。

8.做事认真。许多时候,成年人做事会圆滑一些,有矛盾则息事宁人,但孩子很坚持原则,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如果认为自己有理就会坚持到底。

9.积极的休闲态度。在闲暇时间内,“80后一代”选择多种休闲方式,他们更能接受那些灵活多样的游戏规则。

10.兴趣爱好广泛。“80后一代”的兴趣范围空前广,从电子游戏到制作网页,从生物揭秘到探索太空,从文学创作到国际象棋,从蹦极攀岩到野外探险等,他们永无止境,永无禁区。他们的好奇心与勇于探索精神对父母产生了积极影响。

80后描述篇六
《80后 眼中的 80后》

“80后"眼中的“80后”

—_对“80”后青少年的一种质性研究

◎余双好

摘要: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深入访谈。对19名“80后”青少年对“80后”现

象的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与以往一些学者研究中社会媒体和家长、老师对“80后”青少年更多持负面、否定评价相比。“80后”青少年对自身评价更为积极明朗,他们对社会及一些媒体对“80后”青少年的看法表示否定。对“80后”青少年持积极肯定态度。他们对“80后”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80后”可以分为“85前”和“85后”,“85前”与上一代价值观念更为趋同。而“85后”更符合社会和媒体所描述的青少年特点。“80后”既有突出的优点,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点;改革开放特定的时代环境造就了“80后”的一代,他们既有相对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生活方式,也存在着特有的精神的困惑和心理的压力。“80后”绝对不是垮掉的一代,而且时代的发展也不是一代不如一代。“80后”是有希望的一代。

关键词:“80后”青少年评价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80后”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术语。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生于1980q1989年的广大人群的一种称谓。在“80后”这个概念被广泛接受之前,一些学者曾使用过另外一些概念来描述这些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生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年群体,如“第五代人”(武俊平,1998;杨雄等,2001),这是沿习“第四代人”后的一种提法;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这是对青年的一种实描;“新人类”或“新新人类”(谢昌逵等,2002),这是部分学者和青年刊物参照日本“新人类”的一种自我宣示。“80后”这个词,在1993年就出现过,最早引起注意是在2001年网络论坛中。指的是一批活跃于网络论坛的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2003年开始,“80后”的所指发生了变化,它更多指的是一批被商业运作出来的生于1980年以后的年轻写手。2003年到2004年底。随着“80后作家”的批量涌现,以及《时代周刊》把这群青年和美国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80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各类媒体上迅速流传,并被高频率使用,衍生出不少话题。于是,“80后”逐渐演变成・9・

一个日常词汇,从用来指称1980—1989年出生的写作者到各个领域的特殊人群,到现在“80后”已被用来指称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群体。“80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是特指1980---1990年出生的人群,并且主要指文坛“80后”现象。而广义的理解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本研究主要从广义角度来探讨“80后”现象。

在“80后”现象的文献梳理中,我们发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尽管社会媒体和一些学术文章对“80后”现象进行过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和评论,如据笔者以“80后”为检索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进行检索,发现有736篇文章,其中第一篇文献出现在2003年,但是很少发现有文章以“80后”青少年的视角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80后”青少年也很少有自我表露。研究的总体情况是对“80后”青少年现象描述较为普遍,但系统整体的实证研究较少;外在评价较多,80后自己的声音较少;消极评价较多,积极挖掘存在的优点较少;对产生80后现象的原因分析较多。对他们未来发展及对整个中国的影响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理论描述和量化研究较多,而质性研究较少。为此,我们决定从“80后”青少年的视角,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9名“80后”青少年(基本情况是男7人、37%;女12人、63%。农村生源11人、58%;城市生源8人、42%。学历本科以上15人、79%;高中4人、21%。有工作经历7人、37%;无工作经历12人、63%。独生子女8人、42%;非独生子女11人、58%。年龄20岁以下4人、21%;21—24岁12人、63%;25岁以上3人。16%)进行深入访谈,以此探讨“80后”青少年对自身发展的一些看法。访谈时间为2008年3月至5月。

一、对社会和媒体贴在“80后”青少年一代标签的否定

(一)对社会和媒体对“80后”评价的态度

在访谈的青少年中.只有2位青少年尽管不同意媒体和社会上的观点,还是能够理解媒体和社会上的看法。认为这些看法有合理的地方。但他们也认为对于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应更多从积极和正面的角度进行评价,(0811)“媒体对80后的评价并不完全正确,当然,也有其合理的地方。”(0810)“但他们(媒体)的心是好的,年轻一代需要多提携”。

其他所有受访谈的青少年明确表示对媒体的标签的否定。其代表性的语言有:从社会媒体评价的实质角度:(0806)“网上有不少的说法。吵的沸沸扬扬.说80后的一代人是不负责任的一代,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带有一定的偏见和炒作性质,根据我自己的接触以及对周围人的接触,我觉得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们80后也是负责任的一代人。谁说80后不能吃苦,这种说法也太片面了吧?”(0809)“媒体上关于80后的描述不太符合实际,我觉得是夸大了,尤其是把缺点或不足的地方夸大了。我觉得他们状态还算好。”(0811)“我觉得社会、媒体对80后的看法,通常是针对一些事件进行评价,特别是对一些负面事件进行评价,把这些负面的东西无限扩大。媒体并未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对80后进行评价,而是先站在一个对80后既有一个否认态度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评判。”

从受访者的主观心理感受角度:(0810)“媒体对80后有很多消极的评价,感到有一些不爽。比如这个承压能力吧.有些媒体可能觉得,80后的人比较脆弱,举些什么例子啊,比如有很多大学生、研究生自杀的现象,承受不了学习、工作的压力,跳楼啊什么的,表明他的承压能力很低,很脆弱。但是。他忽视了这样一个背景上的分析,我们80后现在所面临的这个状况,这个压力,与他们70后、60后所面临的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0814)“长辈常说我们这一代人读书不如他们,其实我不这么想。不过现在读本科是普及得厉害,一定是要读的。现在社会上报纸啊网络啊大人啊都把我们说的很坏似的,其实也没有吧。大人也是小题大做,想多了。”・10・

从客观中立旁观者角度:(0817)“我觉得80后并不像现在社会上所宣称的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的一代人,他们通常在小的时候生活并不宽裕,家庭环境随着社会大变化逐渐好转,所以也算对苦难有记忆的一代。”(0808)“很多媒体都觉得80后是‘垮掉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但是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长环境,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成长历程。”(0804)“媒体上说的没有多少可信程度,我就当笑话看了。”

(二)对社会和媒体评价的原因思考

在访谈中,不少青少年对社会和媒体形成“80后”标签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代际特征。认为每一代人由于其时代特征不同,因而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着差异。如(0805)“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这一代的特色,这也是时代造成的,符合时代的要求的。毕竟时代在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呢,更何况总的来说,(时代的作用)是积极作用多于消极的作用。”(08lo)“我们处在一个崭新的时代里,面对着的是更多的冲击,父母告诉我们的和我们真实接触到的肯定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是每个人成长必须要经历的事情,肯定会有迷茫有困惑有痛苦。但是每个人都会长大的。而且我觉得每一代人都不是同样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也就没有相同的两代人了,有些人拿过去的标准来对待现在的这一代人。你觉得他这种说法是负责任的吗?我觉得应该是有失公允的。”

二是角色身份,由于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因而所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造成相互之间理解的偏差。(0810)“现在做媒体的这一部分人他们大部分都不是80后的,他们看这个80后立场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人,他的为人处事的风格有差别;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有这样一个时代的特点。80后,他面临的这个社会环境、生活环境跟媒体(人)的这样一个生存环境不同,要复杂一些,多元化,混合化一些。有些东西不是我们自己能给的,是时代给我们的。不同年代的人应该都有这样一个时代性在自己身上体现,所以说这个优点或者缺点,可以说是一种先天性的,与生俱来的,不能僭越时代背景来作评价。”

(三)对“80后”概念重新诠释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尽管社会和媒体把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看成是“80后”,并且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80后”.但“80后”青少年对这个概念有更为细致的区分,一些访谈青少年把“80后”从年代和身份上进行了划分。比如大多数青少年认为80后可以再分为85前和85后。并认为85前青少年和上一代的思想观念比较一致,而85后青少年更像社会和媒体描述的“80后”。

(0809)“80后可以以85为界分为85前和85后。”(0805)“‘80后’指的是80年代出生的人,但不包括90年代出生的。我觉得80后的人之间也有些不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1980--1985年出生的人.另一部分是1986--1989年出生的人,我觉得是前者的思想还是要保守一些,后者思想要开放许多。可能是因为是外界的影响不同吧,我们那个是后接触的最多的是电视,收音机之类,86年以后的人更多的和网络打交道。而且也可能是因为前一部分人出生的时候,改革开放才刚开始,还没什么大的成果,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小。而后者几乎是刚一出生就会受到影响了!”(0802)“我觉得不能笼统地说80年的青少年如何如何,我认为至少可以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指1980--1984年出生的,后期指1985--1989年出生的。”(0804)“我个人认为绝大部分80、8l和一小部分82和83应该归类到80前,85以后的有一些也许就比较符合媒体上所说的典型“80后”了.如“缺乏责任心、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浮躁等。”(0802)“85前和后的这两个时期出生的人有很大区别。85前出生的青少年大部分不以个人为中心,较能考虑他人的感受,能热爱劳动,孝敬父母。85后出生的青少年很大

.11.

一部分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平日在家依靠父母,在学校也要父母替他们打点一切,走上社会后还要父母操心。从学习情况上来说,我认为85前出生的青少年大部分都能较刻苦地读书以求回报父母。85后出生的青少年学习上不努力,有很大比例逃课去上网打游戏,从思想上来说,这两批人也是有区别的。85前出生的相对传统、保守,不标新立异。85后出生的青少年则比较新潮、前卫,喜欢有个性的东西。”(0802)“从家庭情况来看,前期出生的青少年大部分都有兄弟姐妹。不是独生子。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大都处理的比较好。父母对这些青少年也不过分宠爱,一般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能体会父母的不易。后期出生的青少年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很宠爱,什么事都不让他们干,在家就是个小皇帝,父母对他们那是百依百顺。从学习情况上来说,我认为前期出生的青少年大部分都比较了解父母的艰辛。后期出生的青少年很多由于娇生惯养。”

也有一部分访谈青少年把“80后”内部从角色身份进行了划分,如以农村人群和城市人群为标准进行划分:(0812)“对80后要分两种人,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农村和城市的肯定有差别。”(0802)“农村的80后孩子可能会更加懂事一点,俗话说的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城市的80后的孩子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很少参加劳动,不能体会到生活之艰辛。但在学校、教师这些方面的教育资源农村和城市也有区别啊。农村的80后的孩子可能会更加懂事一点,城市的80后的孩子不能体会到生活之艰辛,当然,城里的孩子在学习上可能综合素质高一点,在见识上也可能更宽阔些。”如以家境贫闲人群和家境富裕人群为标准进行划分:(0815)“我认为80后分两种人,一种人小时候家庭不好,这类青少年比较上进,而且能够体贴父母和他人;另一种人小时候家境较好.这类青少年更易于形成享乐型的,消费观更现代,易挥霍。”

二、“80后”青少年长足的优点和时代造成的局限性

(一)“80后”青少年的优点.

在访谈的过程中。访谈青少年列举了“80后”的一些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力强(0806)“80后的优点挺多啊。最大的就是创新能力强啊。”(0808)“优点呢比如理想主义,有梦想有追求,而且所受的教育程度较高,不拘泥于环境的影响,有创造力。”(0810)“80后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具有创新精神,有比较强的承压能力,还有奋斗激情。”

思维活跃(0811)“思维灵活、不受束缚、勇敢大胆、创新意识强、追求幸福快乐。”(0805)“独生子女某些能力也还是蛮强的.例如他们思想比较活跃,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也很强,不像上一代人那样僵化。”

知识丰富(0805)“知识面也比较广的。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后,比较提倡优生优育,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爷爷奶奶等都注重培养,会花费大量的心血在他们身上,看重他们的学业,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好,知识面也比较宽。外界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外界发生的很大的变化.也会使他们的视野变得比较宽阔的。”(0817)“优点,比如说因为读书多,见的世面多而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他们更加重视自我的体验和感受,追求自己的完善。”

有主见(0812)“感觉还是有责任心的.在学习上思维活跃.分析问题深刻,做事往往事半功倍。”(0801)“80后的人都有自己的主见,而且特别敢想敢拼。”

适应力强(0815)“80后的人更易于适应社会。善于与人沟通,更有个性,对自己的喜好、追求比较明确,喜欢的一定要做,不喜欢的坚决不做。”(0805)“这代人,一般思想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0804)“优点是更容易接受新事物”.12・

(二)“80后”青少年的缺点

访谈中,青少年也列举了“80后”青少年的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中心(0806)“就我接触的圈子来说,就是上学的研究生本科生,以自我为中心,跟父母的沟通比较少,有什么问题不会跟父母商量,有一些会这样子的,沟通存在问题。”(0815)“对他人不体贴。”(0805)“这些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比较娇生惯养的,性格比较自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较重,不太注重集体观念,有些人交往能力较差,团结协作的能力也较差。”(0804)“缺点呢,对民族、对历史、对国家的责任心变得比较差,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消极无政府主义或者说是个人主义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活态度。不像上一辈人那样,讲究组织、集体和国家,关心国家政策、军事、外交啊等等。”(0801)“至于缺点嘛,我认为80后的人在外都喜欢拉帮结派。很多是地区性的,比如湖北派、四川派等。”

不能吃苦,喜欢攀比(0817)“80后的缺点主要是:吃苦精神比较差,独立性比较不够。做了父母以后自己还是个大小孩.还常常需要求助于自己的父母的支持。他们常常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少有奉献精神。”(0815)“80后一代更喜欢攀比,喜欢吃穿,讲究品牌。”(0812)“最大的缺点是吃不了苦,安于享乐,超前消费,女孩子爱臭美,男孩对找女朋友的事充满担忧。”

逆反性强(0809)“他们的不足很突出表现在逆反性上,尤其对于85后的。”(0811)“我认为.80后具有张扬、自我、功利、个人中心主义、虚荣心强等一些缺点。”

过于自信(0806)“缺点那就是抗压力能力有点低了。还有一个缺点,可能就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对现实往往估计不够清醒,不能够切实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着的问题,自视甚高。”(0812)“很多人都很自信,比较自我,一般都有高估自己能力的倾向。”

脱离现实(0806)“80后生存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网上信息如潮如涌,80后能掌握大量信息。但是这个也就导致了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对网络的沉迷,与现实生活开始脱节。”(0809)“不懂珍惜!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

(三)“80后”青少年缺点的原因

环境原因(0806)“但是这个跟现在的生存压力过大是分不开的,必须承认,这一代的压力是要高于以往的时代(工作、房子、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物价上涨等)。”(0809)“他们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里,吃穿不忧,受到良好的抚育和照顾,生活条件好了,难免会被溺爱,有些东西得到的太容易了.使他们不懂得珍惜。”

自身原因(0810)“就缺点来讲,比如说是非观念比较模糊,当然也是有一部分人吧;第二是可能有一些个人主义思想,还有就是有一些急功近利。”

三、“80后”青少年是有希望的一代

访谈中。青少年也从不同侧面对“80后”青少年进行了描述,从不同方面勾勒了“80后”青少年的一些特点:

特定时代环境造就了“80后”(0806)“我觉得80后的身上带有时代的烙印。”(0811)“80后的一代,是改革开放的一代,生活条件、思想环境都有着较大的变化。生活水平提高了,视野开阔了,80后有着更好的生活、文化条件。”(0804)“80后这是很正常的更新换代而已,没有那么差也没有多好。上一代人会觉得我们很怪,就像我们觉得90年代出生的孩子很怪一样,其实每一代人都是随着生活环境和文化而变化的。”

独特的个性特点与“80后”优点相一致.访谈青少年列举了一些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比如独立、自主、创新精神、目标明确、有理想、有热情、自负、好胜、有闯劲等。.13・

80后描述篇七
《80后-90后成长描述》

这是校内网上被浏览80000次的一篇文章,如果你看到这篇日志,请从头看到尾,相信你看完之后会深有感触!

花开无声,岁月无痕,突然回首 人生的旅途已经走了四分之一„„ 我们这一辈 也就是96,97年开始上小学 02年上初中 05年上高中 07,08,09年上大学的 12年或者13年毕业的 我们知道的太多,看到了太多,听到了太多,新的,旧的,保守的,前卫的,国内的,国外的,单元的,多元的。 我们有些时候对于新的东西感觉很新鲜 然而慢慢的我们发现其实这是一种负担 我们这一代活的很累很累很辛苦 我们承受了很多不该我们这个年龄承受的重 对所学的东西怀疑,担心自己变成书呆子,却一遍又一遍地被告之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大声的为自我呐喊,却一次又一次的迷失,自信又自卑 我们不安于现状,却想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却也捱到了大学 终于要和年少轻狂说拜拜了 有些不舍,有些迷茫 我们这一代人生于非常尴尬的夹缝中的一代,可以说是80后也可以说是90后 我们抓住了80文化的尾巴却给90凶狠地咬住了脚,个位数上的那个0,我们内心却怎么也没有踏上那个1,夹在了 8和9 之间,左右不是人... 说我们是80后可是80后的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听说过,说我们是90后我们却没有那么不知轻重,没有那么非主流 我们想有我们特别的名字,不过这不重要。 我们总是最适当的先接触到新生事物 比如QQ,手机短信,bbs,网络文学,MP3„„ 我们这一代注定不凡 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享受了第一代彩色电视机, 家里有录音机,自行车,洗衣机,电冰箱„„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我们看的电视是西游记,白娘子传奇„„ 动画片是金刚葫芦娃,黑猫警长„„ 喜欢在地上拍记不得名字的塑料圈(小浣熊?),玩玻璃弹子球;看的书是儿童文学,印象最深的是从小吃方便面就只是为了里面的东西,卡啊贴纸啊什么的,我们疯狂的买,一买就是几个学期 小时候老师要我们向赖宁学习,就是那个为了救森林大火而牺牲自己的孩子 我们最早唱的是“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在做这一件事音乐书上教的是 粉刷匠,海鸥,我们去郊游„„ 又慢慢地,我们上小学了,小学过的好慢。 作业是写拼音,抄生词,组词,造句,背课文 下课了就到处疯,在操场上拍样片,跳皮筋,踢毽子,放学回家要排队 大风车开始出现了,我们是最后知道董浩叔叔和鞠萍姐姐的一代,小龙人开始出现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舒克和贝塔,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叮当猫,奥特曼,七龙珠,宠物小精灵出现了 足球小将天天热播,然后男生喜欢上踢足球,放学了一大群人挤在六个平米的地方还能跑能跳 四驱小子也来了,我们开始玩四驱车,很贵,要十几二十块一辆 名侦探柯南从那时候一直连载到现在,为全中国数学的提高做了不朽的贡献。 灌篮高手扫荡全国,记得每天最盼望的就是赶紧放学回到家每天一集下午六点半,虽然那时候什么也不懂,但是,这辈子从来没有那么深受触动„„„„男生对晴子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女生三句不离流川枫我爱你...很深的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我们打的游戏是超级玛丽,魂斗罗,坦克大战,街头霸王 不少人至今还在回味那些养过的金鱼,种过的小花,小小的我们会为哪怕就一个小生命的凋零而哭泣 97年香港回归,第一次开始真正关心政治 98年的时候发了一场大洪水,淹死了好多人,觉得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 减负喊了很多年作业却越来越多了,我们小小的心灵第一次明白,原来真实的社会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过班会了,一直这样下去,所以今天,我们老是想 “常回家看看”„„ 那时家里的电器渐渐地换了,没人再用录像机了,都换VCD和DVD了 87版的《射雕英雄传》我们也有缘看到,在中国不管走到哪里,原来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真性情的。 后来呢?哈哈,《还珠格格》,当时天荒地老海枯石烂感动的一塌糊涂,现在想想好弱智! 老爸老妈也许经历那次下岗潮,我们发现原来父母也很不容易。 那时候周杰伦刚刚出道,最开始听到的是《爱在西元前》和《简单爱》,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在同学录“自己最喜欢的歌手”上写了 “周杰伦”,多年以后我们努力一手把他捧成了周董。 小学

快要毕业的时候F4一炮走红,那个时候只记得全城走到哪里哪里都是流星雨,真的叫做家喻户晓连老太太都会哼几句 我们这一代人父母对我们期望最大,要求极为严格。我们隐隐约约太早的明白了我们的责任。我们要上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我们依然一边学,一边玩,生活地不亦乐乎。 我们不知疲倦地写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课后练习,去废品收购站一秤十几斤?拿钱的时候心里一遍骂参考答案里面很多是错的。 运动会是最让人激动和期待的,我们的意志在慢慢被磨练,激情在熊熊燃烧。 还有人记得一代的仙剑奇侠传,多少年后,再也找不到那样的感动了„„ 初中的时候开始迷恋周杰伦,后来出了个蔡依林,再后来出了个潘玮柏。买海报、买磁带,买cd买疯了。 初一时,新概念作文第一届出版了,韩寒,郭敬明渐渐出名了,《三重门》来了 到后来,痞子蔡也来了,追着看《第一次亲密接触》 看的电视是什么呢? 呵呵,《流星花园》。虽然被禁播了但是好像每个人都能有办法看到,看过的给没看过的添油加醋说个不停,衫菜的性格直接影响了一代女生 也许我们这一代还是害羞的吧,我们这代人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你的身边一定有很多很多的暗恋型的。你也许觉得他们好笑,也许你就是。永远开不了口,就这样一心一意,默默无闻,青春无悔的好多、好多年„„ 2003年的时候候,SHE走红,还有什么阿杜,Twins什么的,音乐就多了 我们是最后一代还听说过《水手》的人 书就更多了,简直是泛滥,就是没我们小时候那么单纯啊 韩国风也吹来了,《我的野蛮女友》成了全国女生争相模仿的对象„„ 初中的时候平时看的最多的就是三块五一本的男生女生(今天才发现全国不是统一价,寒),少男少女之类的杂志,一个人买了一本一个月后传遍了全班 2001年的时候,世贸中心被拉登老哥撞了 那年10月,国足出线了,日韩世界杯期间课都不上了学校组织看比赛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了,中国入世了! 那是中国很辉煌的一年! 初一那年cs和最早的《传奇》开始风靡,很多男生从此一入吧不复返,男生玩游戏被抓挨批,大家还是十分大无畏的顶风作案,各种各样的手段,机关用尽了,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能抓到我们除非你是福尔摩斯! 女生什么也不懂以为早恋新鲜不谈浪费也被批,还是傻傻的喜欢自己的某某,想说又不敢说,乖乖的坐在那里幸福的走神,被老师点到了一问三不知。坐下来继续开始今天的美梦„„ 认为数学枯燥的人那真是枯燥无比,作文写不出来的时候真的就是在挤牙膏,想用!!!充字 不少学校规定要穿校服真的是狠讨厌阿,而且质量暴差价格超级贵,而且听说更恶心的是有些学校女生不允许留长发„„„„ 上了初中最早学会的是怎么暴粗 很多人只记得他的外号,不记得名字了,有时不小心当老师面叫了别人龌龊的外号,自己弄的不好下台„„ 接着,QQ更加泛滥,网络更加游戏泛滥,手机泛滥,火星文泛滥„„ 我们都赶上了,生活越来越丰富多采了,文化越来越多样了,人长大了,在这个物质越来越泛滥时代,我们也开始烦了,叛逆了,跟老爸老妈顶嘴吵架,中考的压力也渐渐大了„„ 那年非典人心惶惶,大家都不敢出门,到处是消毒药水的味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钟南山那年很出名„„ 那一年最震撼我们的书是郭敬明的《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写 我们是“有才的”一代,我们最先编出各种各样的恶搞和流行语,从彻底烦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到现在的“很黄很暴力”,“很好很强大” 初中的负担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暑假比平时还苦,体育课老是被霸占,学校每年的那些活动是我们唯一的盼头 玩过了还是要好好学习,进了高中才隐隐约约感觉到未来的压力 中考的时候我们有一帮患难与共的兄弟,亲密无间的姐妹,大家说好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起上天堂,一起下地狱~~~每个人都很害怕,但是有你们我充满了勇气。 进入了高中,几人欢喜几人忧,虽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别人相处了,大家依然闹闹哄哄。 我们的现状是 “24小时营业,节假日不休息” 我们一样的疯狂,一样的忧伤,一样的苦中作乐,一样的无怨无悔。 三点一线的生活就像嚼蜡,一个个日日夜夜的埋头苦读,我们的心理也是大起大落,一波三折 进入了高中我发现自己变了,变在哪里,说不上来 我们会把高中生活拿来和初中相比,把初中生活和小学相比,然后又开始感慨一大堆 对很多事情抱怨一大堆,其实心里往往不是对人也不是对事,不爽而已 总是把以后的大

学生活憧憬的无限好,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理由 到最后我们听到高中三年只是马拉松的起点,但我又累又酸的双腿告诉我,你真的已经跑了好多好多公里了。 文科理科的争议还在继续,分班不可避免,政策不停的改,我们只有往前走。 超女的歌又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最疯狂的娱乐就是去昏天黑地死去活来的K歌,仿佛在那一个时间里所有的烦恼和压力都消失了,我们尽情的释放着我们的激情,活在只有我们自己的那个亲密的世界。 生活是非常紧张和辛苦的,但是我们过的很幸福。 女生总是比男生更早的明白以后生活的责任,她们是伟大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是女生担负更多的责任。别人还贪玩的时候,她们已经变得懂事了。不管别人怎么说,她们明白只有干得好,以后在这个没有安全感瞬息万变的社会上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我们总想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结果总是数钱数到自然醒,睡觉睡到手抽筋„„ 高三的时候我们想尽各种办法考个好学校。 和我们同年的老同学有的入伍参军了,有的已经开始上班了,有的开始做生意了。我们还是天天猛K书„„ 如果你有那么几个亲兄弟,抑或是闺中密友,好哥哥,好妹妹,好姐姐,好弟弟,红颜知己,蓝颜知己,珍惜吧,用你的生命去呵护。这会是你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不是无情无义的人,我们也会想起来去看望自己以前的老师,惦记着那份恩情。太多的话哽咽在心里说不出来。原来他们也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人,而且,岁月不饶人,他们真的又老了许多„„ 高考结束让我们着实狂欢了一场,大家不停的聚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只是相处了三年就要分开了。有太多太多的人让自己想念,还有好多好多的话还来不及说,只是面对离别,再多的语言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真正的感情是不需要文字的,大家约定要永远铭记彼此,多年以后再见,而更多更多的,一切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 关注5月12号四川地震 关注奥运会 关注伪劣奶粉事件,热血沸腾一把 艳门照让我们明白不管出于什么理由,有意无意,人都要为自己的无知和谬论付出代价,没人代替。 大家每天都无病呻吟,在空间里写着各种纠结的文字,每天都觉得毕业遥遥无期,转眼间各奔东西。你终于才发现,那些年,那些人,恩也好,怨也罢,抬杠的,嘲讽的,反感的,暧昧的,跟着你的,不理你的,油嘴滑舌的,闷声不吭的,恨的想杀的,讨厌的想吐的,总之大家侃的时候那话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其实实际上真的是很好很好的。 也许确实有痛心彻骨的伤害,死不足惜的过错,如梦初醒的背叛,无穷无尽的纠缠。你也许发誓此恨三生不竭,此怨三世不忘。其实它们早已经过去了,往事如烟,一切随风去。在浩瀚无边的宇宙的眼里连一粒沙都不是。解铃还需寄铃人,爱是手心恨是背。逃避的人太小孩,矛盾机遇是一不二,你可以变得更有风度也可以更小心眼,我想,现在的你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吧? 2008年9月,我们终于上了日思夜想的大学,有一些失望,一些得意,一些惶恐,一些释然,一些兴奋 上学后,开始诅咒那些说大学生活美好的师兄师姐。 不知道是我们不知足还是怎么,反正该玩的都玩了,生活内容就是在宿舍睡觉、打牌、上网。 大学校区原来是那么的偏僻和荒凉,原来习惯了热热闹闹的我们,结束了高中的夜以继日的辛苦,又开始和无量无边的心苦作斗争了。 都说大学没意思,可是看看那些大四的毕业生,他们仍然怀念大学生活。所以还是抓着过吧。很多人都想高中的生活。其实我们能做的也就是抓紧现在了。用你的激情去干自己想干的。去干所有能干的。 每个人肯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答案,各种各样的困惑天天烦恼着我们。不要伤害任何人,这是底线,用你全部的生命去寻找你的答案吧! 我们开始怀念我们的那些真心朋友和伙伴,那些陪伴自己走过这20年人生旅程的人,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人一辈子能认识多少人?真的是太少了,以后越大和人相处的成本越高,磨合会越来越难,朋友还是老的好,我们拿起手机,向远方的人送出我们最诚挚的问候。 感觉就是无聊和郁闷。 半年过去了。好歌越来越少,好电影越来越少了,看书也不知道看什么了。宿舍有网线了,伴着电脑,就老是玩通宵,在堕落中习惯,还是,在习惯中堕落? 也许你的身边有人已经开始异国他乡的北漂留学生活,也许你会羡慕,他们会和你一起去看清这个世界,作者也是北漂,和千千万万的你们一样,思乡情切,随遇而安,在逆境中生存。没有朋友在乎你的身份,没

有朋友在乎你的学历,这个世界不需要知道我们在哪里,相隔一步之遥和相隔千山万水是一样的,这些身外之物,表象的经纬度有什么重要的呢? 我们这一代虽然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我们其实在走的越来越近,咫尺转瞬就是天涯,天涯即刻就是咫尺。 他们吃了很多苦,经历了你无法想象的困难和煎熬,跟他们比起来你会觉得你的寂寞和空虚不值一提,尽管他们从来没有开口,尽管他们告诉你的都是有趣的见闻和好人一生平安。其实,他们只是不想让你担心和难过而已。他们更需要故人的关心,哪怕一句话都会让他们温暖好几天。不要怕尴尬,尴尬就好像热牛奶放久了上面会结膜一样,下面的牛奶一样温热无比,多问问,没有人的心是石头,你的心也是肉长得,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不例外。如果你认识这样的人,多多关心他们吧! 想玩,但我们知道要和过去的自己说bye-bye了,生命重新开始,一切重新洗牌;想学习,又始终觉得学不进去。觉得自己应该懂事点了,可就是懂事不起来。同年的人有的已经上班好几年了,有的还在高中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加油!我们所有人都会支持你!)„„ 我们日日夜夜,年复一年地讨论什么是好感,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到底自己是爱还是喜欢,是喜欢又好似爱,明白又糊涂。 整天问自己,是喜欢多一点呢?还是爱多一点。这种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自己折磨自己,似懂又非懂。过了这么多个春秋,看了那么那么多的分分合合,背叛与包容,我们发现原来我们还是什么都不懂。 “„„我们这代人惹了谁?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人家是讲心的;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人家是讲金的。„„” 生死在天,出生于这个时候注定给了我们太多的考验,我们不怨天,不尤人。我们相信,好事多磨,人间有爱。当人们在肆无忌惮的炮轰我们这代人功利主义,贪图安逸,拜金虚荣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沉默,虽然有人倒下去了,我们会固执地守着自己心里那一点无比珍贵的脆弱的纯真。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赚钱,为了生活,为了更有能力去付出,但是我们心里清楚,我们永远不会沦落为 穷的只剩下钱的人。 我们这一辈其实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丰富的生活当中,但是我们远离了90中期那些太过腐化的文化和风气,我们明白我们的责任和理想,我们虽然整天浑浑噩噩,懵懵懂懂,但是我们在做正经事的时候绝不糊涂。 不管世界如何虚幻,经历是永远不会空过的,它是上天给予每个人最公平最丰富的财富,不管是高兴还是难过,缤纷还是平凡。我们迷茫但不逃避,失落但不退缩,我们会义无反顾的走下去,管它前面有多少风雨。即使是黑暗降临,我们也会充满希望迎接明天。 整整20年,我们忙忙碌碌的往前走,也确实应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多年的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们一路跌跌碰碰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我们在成功的通过了一次又一次考试后,最终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通过这些占距人生的考试,这个所谓的优秀学生只是在不停地让自己去符合那个“优秀”的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我学的任何课程都无法帮我解决当时的苦恼,那么每天学那些积分方程又是为了什么? 学校不分好坏,再出名的学校都有人才和人渣,再不出名的学校都有多才多艺,德智双全的人成绩不是目标,毕业证书不是理由,专业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是你对自己价值的求证,经验的积累,对人生的感悟,自身的成长。读完了大学,无论你以后的打算是什么,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工作你都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都会成功,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不能过的太冤枉! 不论年龄,如果你的身心夹在了8,9之间,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力量和韧性,你和我们就是这种同样的心情,我们就是8.5!!!我们吸取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以其他的为鉴。我们踏实勤奋,有魄力有责任,又不失童心,不失热情。集大气于一身,不偏不倚,不依赖过去也不仰仗未来,生活的意义就在当下,自在又自然,我们展开翅膀,一定会身轻如燕,八面玲珑!! 也许直到现在,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用了父母很多钱,买练习,学费,交赞助,衣食住行。我们有些负罪感,我们没有借口。写了这篇东东纪念长大,很象流水帐,我知道如果有人看这篇历

程,也一定是同龄人。 你也许小几岁也许大几岁大差别都不会大,希望让所有这代人产生真诚的共鸣,你不是一个人在前进!你不孤单!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和你有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想法,相同的困惑,她们和你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不懈!!! 我知道你也有难过的时候,你也有无聊的时候,你也有寂寞的时候,你也有动摇的时候,请你在这里留下你的心声你的故事吧!! 哪怕只有两个字对于别人的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我会一个个看的,把我都感动了)。让别人也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同样的人在支持他,让别人也从你的心里话中得到鼓励。你也会得到更多的人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你坚持不下去想自暴自弃的时候,再来看一遍这篇文章吧,再去看看大家的回复吧,相信自己,一切会好起来的!! 用心转这篇文章给你认识的人,它没有作者,没有语言,因为————这就是你的故事!! 请闭上眼睛,打开心灵,所有的意思心领神会~~团结起来,让我们手牵手,一起往前走!! 大家天南海北,各奔东西。。。你也会突然觉得有点伤心,有点不舍,又有点怀念„„„„ 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还有从小学到大学,12年,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情,那么多疯狂与忧伤的日子。有些人路过了。。。有些人错过了。。。有些人怎么也忘不掉。。。。。本以为上大学是一种解脱,现在却觉得是一种责任。人总要长大,又会在这期间碰到各种各样的悲欢离合,欢喜忧伤,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起就应该知道,家,只是偶尔让自己停歇的港湾,总有一天要离开的。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么多年来,我们沦落在成绩,生活和感情当中,我们无意中伤害过别人,也被别人深深的伤过,受过太多的委屈,我们咬了咬牙,流过太多的泪水,给风吹干,撒过太多的汗水,大地为证。为了亲身证明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我们倾注了自己太多太多的青春。 你越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你反而记得清楚。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为了纪念而纪念!!! 我们经历的太多,感受的太强烈,道路太不平坦,我们注定会更成熟!!! 在这个难以理解的时代,我们沉默,我们会慢慢让这个世界明白,只要有我们,这个世界就永远还有纯真,还有理解,还有梦想!!! 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繁华落尽,只剩真心。有缘相聚,无缘相随! Anyway, 努力完成内心的成长,接受生活赐予的一切,奋斗吧, 我的兄弟姐妹们!!! 相信我们,明天会更好!!!

80后描述篇八
《浅析“80后”形象的社会评价及演变》

浅析“80后”形象的社会评价及演变

07社会学 丁家慧

【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引发“80后”文学现象以来,媒体的不断报道引起社会对“80后”广泛的关注与讨论,“80后”这一社会群体被贴上了诸多负面的标签,而汶川大地震和奥运会之后,社会上又出现了很多对“80后”的表扬和赞美,“80后”的社会形象经历了由众多批判到赞美的逆转,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80后”现象表明:对于“80后”形象的社会评价经历一个从大批判到大称赞的逆转过程;关于“80后”的社会形象的评价是代际评价的同义语,往往会伴随着偏见;了解、理解“80后”,是保持社会评价客观性的前提。

【关键词】“80后”形象 社会评价 演变

一、“80后”概念的解读

建国以来,享受单独命名权的一代人除了老三届就是“80 后”了。人们说起“老三届”往往带有褒义色彩,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苦难、奋斗、进取、成功的特殊人生历程。“80 后”得概念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本来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群,但其实它包含着一种文化现象,其实质意义远远超过80后文学等简单字面含义。在出现之初由一批80后少年写手如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等的崛起而逐渐进入媒体和大众的视野,并逐渐由文学领域延伸到了文化和社

会领域。

二、“80后”现象的兴起

“80后”现象的兴起缘起于上海《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1998年2月《萌芽》杂志社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7所重点大学共同发起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聘请王蒙等著名作家、学者担任评委。这次作文大赛使一批“80后”写手从中脱颖而出,韩寒、郭敬明、蒋峰、张悦然等获奖的少年写手们通过图书出版策划人借助于大众媒体的宣传和包装,直接获得了雀起的知名度和可观的经济效益。韩寒的第一部书《三重门》卖了100万册,春树的《北京娃娃》在美国出了英文版,郭敬明的《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则创造了出版界的神话,发行量每本都突破了120万册。这就使“80后”文学、“80后”现象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1]

三、 “80后”形象的演变过程

1、近年来累积的“80后”形象及争论

众所周知,与“50后”、“60后”、“70后”的“低调”、“沉默"相比,“80后”的确是最为“张扬”的一代。且不说这种张扬的风貌是“80后”自身所想要表现的,还是众人的瞩目将其强行推上风口浪尖的,总之,在人们的心中,“80后”的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已经烙下了深刻的印记。社会及媒体对其形象建构还处于肤浅化的状态,往往以偏概全,对“80后”名人的报道只注重某些方面,如韩寒的叛逆、郭敬明的物质;并把个别“80后”的行为特征推演到整个“80

后”身上,但凡能够沾得上边的都会拿出来晾一晾、晒一晒,比如80后女大学生、80后“富二代"、80后“农村娃"等等。久而久之,80后所指代的外延越扩越大,存在于这个群体身上的标签也越来越多,并且绝大多数都是负面标签。于是在这一时期, “80后”的社会形象便被构建成离经叛道、特立独行、缺乏责任感、追求消费、孤独冷漠等等,随着“80后”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在求职和工作中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80后”是“垮掉的一代”的声音冒出来,引发争论的热潮。他们被媒体贴上了标签,诸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崇尚享乐主义、自理能力差、缺乏诚信、做事浮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等等,“80后”成为放纵青春,反叛传统的代名词而关于这个群体,社会各界有着许多与之身份不甚相符的反应和评价,如草莓族、啃老族、月光族这些多少带有讽刺意味的贬义标签,以及垮掉的一代、堕落的一代、精神缺钙的一代等一系列沉重的代际批判。

2006年12月7日,《中国青年报》开辟“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专栏,在2007年里刊发关于“80后”的文章55篇, 《人民日报》等也发表了一些讨论“80后”的文章。从这些文章的题目就可以感受到争论的气氛: 《不要忘记还有一群农村“80后”》《谁说“80后”没有责任感?》《客观评价“80后大学生”的道德主流》《周济:“8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请别随意给我们扣上“80后”的帽子》《且慢为“80后”贴上标签》《不娶80后女子的理由》——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中媒体对“80后”的报道逐渐深入、理性和全面,刘翔、朗朗、李想等“80后”正面典型被树立起来。[2]

2、2008年“80后”形象的逆转

2008年,由于参与汶川大地震救灾、保护圣火传递、志愿服务北京奥运会等行为,媒体和社会对“80后”发出一片盛赞之声。留学生在保护圣火传递中的爱国热情让《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08年5月6日刊载的《“80后”爱国热情令人刮目》一文中这样说:“他们不是迷失自我、没有使命感、没有归属感的一代,也不是缺乏对国家民族利益思考和担当的一代,更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是有理性、有教养、有朝气、有抱负的热血青年,是充满智慧、充满激情、充满爱国情怀的一代。”北京奥运会期间“80后”志愿者被媒体称做“奥运会最闪亮的一笔”。汶川大地震救灾中,“80后”以军人、医务人员等专业救援人员或志愿者的身份冲到了第一线。《北京青年报》2008年5月22日发表评论《汶川地震后“80后”国人感动中国》高度赞美震后救灾中“80后”的表现:“当我们把很多泪洒给他们,把很多敬意献给他们,不经意间,我们发现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符号,他们就是那个首次被用代际命名的群体,他们叫‘80后’。他们⋯⋯是捐血长龙里最大的构成;是志愿者队伍里最有活力的一群;⋯⋯原来有情怀,原来很勇敢,原来懂大爱,原来能作为。⋯⋯于是,‘80后’这个群体,以他们承新自我诠释和定位的共和国公民的身份,以及以公民身份的作为,得到了社会的重新检视和评价,并注定会以此进入2008的共和国记忆。”——原来贴在“80后”这一群体身上的贬义词的标签在2008年被换成了“有爱心、勇敢、坚强、奉献”等美好的字眼,“80后”的媒介形象建构实现了从批判到称赞的逆转。羊城晚报

在2008年6月14日《地震中“80后”用行动证明: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这篇文章中,记述了绵竹市城北中学中学生、都江堰市的大学生村官、20多岁的志愿者在救灾中英勇无畏、不怕苦累的故事,用采访中见证的个体的行动来证明“他们都很优秀,非常出色。”“‘80后’垮下了吗?汶川大地震以毫无争议的事实证明:‘80后’没有垮下,他们站得很牢!”在国内“十大感动中国赈灾志愿者”大型网络投票活动中,有数位“80后”入围,成为这个活动的中坚力量,韩寒更获得了高达10%的票数。

有位著名且高龄的中科院院士,甚至在一次讲演中给台下的“80后”鞠躬。该年年末《南方周末》评选“年度人物”时,竟然将群体性质的“80后”列为候选名单。

这一时期媒体上对于“80后”一致是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评价,社会对“80后”的表现大加褒扬,使“80后”的媒介形象有了一个大的逆转。由众多批判到称赞,这一逆转值得我们去探究其中的社会背景与传媒运作机制,去反思媒体对“80后”的报道是否秉承了客观、平等的原则。我们的社会是否应以更为冷静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这一群体。

四、对于 “80后”频频出现形象危机的原因解读

1、“80后”出生的家庭背景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不少“80后”成为中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 他们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 处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包围圈”中, 形成一个“6+1”

80后描述篇九
《80后搞笑个性自我介绍》

80后搞笑个性自我介绍

1、?80后 ?奔3 ?没房 ?没车 ?没钱 ?没相貌 ?没身材 ?没才 ?没经验 ?没成绩 ?没身份 ?没背景 ?没死

2、李飞,二十八岁,男,未婚。1982年1月出生,出生具体坐标北纬197.5度,东经36.55度。出生地:医院。

3、本人在地球上的雅号叫李飞,年龄保密,身高你猜,体重不说,爱好很多,本人不高不矮不瘦不美不丑,现栖身于大宇宙四维空间银河系太阳系第三号行星地球上。请多多指

教!

4、1984年中国制造,长178cm,净重66kg。采用人工智能,各部分零件齐全,运转稳定,经二十多年的运行,属质量信得过产品。该“产品”手续齐全,无限期包退包换。现因发展需要,诚招志同道合者,共同研制开发第二代语言聊天

软件,有意者请联系!

5、我叫威风八,身高一米八,年龄二十八,性别不是三八,年薪四万八,房子的地基正在扒,需要扶养的就一个爸,不

知有谁愿意嫁?

6、我是宇宙超级网虫,欢迎你打我、骂我、K我、扁我、踢我、踹我、揍我,甚至把我煮、煎、炒、炸、焖、炖、红

烧、清蒸、干褊、水煮……我都毫无怨言,但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是天底下最最漂亮、可爱、美丽、温柔、善良、贤惠、

有气质的大美女--某某(女友名字)

7、我的性别你们都知道啦,我的名字,你们都知道的啦,我的年龄你们都知道的啦,我的爱好,不用说啦,我的特长,吃饭!

8、家穷人丑,一米四九。小学文化,农村户口。破屋三间,薄田一亩。冷锅热灶,老婆没有。一年四季,药不离口,今

日上网,广征女友,革命路上,并肩携手~~

80后描述篇十
《80后的自我评价》

80后的自我评价

80后一代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有热情,思进取,张扬个性。但缺乏社会责任感。

——自私、狭隘、利欲熏心,缺乏毅力,胆大。

——矛盾的一代,在追求理想的时候,遇到理上的问题时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失落的一代

——在我们大家都努力攀登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的同时,我们却失去自己心中的珠穆朗玛峰

——心高,能力低

——个人主义,唯我独尊

——迷茫,空虚,心理极其压抑,容易走上一条极端的道路

——希望与绝望并存。理想与沉沦同在,在‘自由落体’的快感中伤感以往,对于未来略带慌恐的踌躇满志

——朋友圈子很大,家庭圈子很小

——生活离不开网络,qq、bbs、网游是最爱;永远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与人合作

——责任感普遍 不强

——老是抱怨工作很苦;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8197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