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怕死的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人为何怕死的篇一
《人为什么怕死》

人为什么怕死

很多人都怕死,尤其是有病人和年龄大的人,人为什么怕死呢?人怕死是对生命的认知出了问题,不了解生命的构成,没有看到生命的本质,所以不能确立正确的信仰,不能把握正确的追求方向,对死后一无所知,迷茫无助,所以怕死。

人侧重对肉身的关注和保养,却忽视了对心灵的关注和保养,忽视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所以人们普遍感觉不幸福。死亡阴影时刻缠绕着人,恐惧害怕让人沉重痛苦。

人常把肉身当成我,认为肉体消失,就是生命死亡。现实中,人都做过梦,人的梦境是什么,不就是意识出体,进入另一个时空吗,而且这个意识本身承载着这个人平时的认知和习惯,所以说肉体死亡,并不是一切都消失,一切都不存在了。

人们认为我就是我,请问:我能单独存在吗?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能分开吗?所以说人的存在不是个体的存在,而是整体的存在。

人总认为肉体是我,科学证实肉身只是细胞与细胞间的排列组合,是什么把它们联接起来的呢?是力,是向心力、凝聚力、规范之力、秩序之力把它们联系起来。同时混乱之力、破坏之力、虚弱之力使它们分解和消亡,所以才有了新陈代谢。同理,人身也是这个道理。个体的人只是大系统、大环境中的一个细胞而已。

看看人的构成层次:人有肉体(与环境密不可分),有思想(意识),有情感(心灵),哪一个更接近本质,哪一个是人的主要追求目标。肉体消亡,思想会消亡吗?心灵会消失吗?肉体只是生命的一层外衣,是心灵的工具,是思想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载体而已。

从人追求来看,人都追求幸福,向往美好。幸福是什么,不就是一种感觉感受吗,舒适、安然、坦荡等等良好感受,恰恰这种感受使生命进化和壮大。这种感受是超越肉体感官的,而不是停留在浅层低级需求。

所以要对生命重新进行认识,肉体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体现了作用和价值,是否使思想完善和升华,是否让心灵充实和强大。

参考阅读:认识“人”,生命的思考,思想与心。

人为何怕死的篇二
《人不怕死,但是最怕不知道怎么活》

三思而后行只是少数,大部分还是三思而不行。

自从上了微博后,每当涮火锅时煮粉丝都有一种负罪感

学会计和学医的是简直是绝配,一个谋财一个害命。

有多少理想毁于现实的残酷性,就有多少美梦毁于快递的敲门声„„

长期低价收购各类闲散姑娘,型号不限,详情面议。

点头之交越来越多,颈椎病都快不药而愈了。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总会为你在墙上留下很多开锁的电话号码。

我跟富二代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二”。

经验告诉我们:岁月,才是祛痘的良药呀。

宿舍午休提醒牌:午休时间勿扰,来客请先到隔壁登记。

如果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上班,我只想,我只想,睡觉拿工资吃大餐„„

某狗粮差评:“难吃死了!差评!”

郭德纲牛啊!男扮女装拍了个电视剧《樱桃》。据说很火啊!

有人性的人不吃老虎,有兽性的老虎会吃人

筷子面前论长短,酒盅里面说深浅、

像喝孟婆汤这种东西一定是要先结账的吧?

大学上课,你不带张演算纸就算了,你TMD咋连个笔都不带呢!!!

学妹,要想学得好,必须手把手的教。

送牛奶的人比喝牛奶的人身体棒。

每一次量体重。轻了就对自己说:瘦了。重了就对自己说:胸部大了

老师要求用“白日做梦”造句。一女生的作业是:白日?做梦!

每到周五下午,全国的上班族都会练一种神奇的武功:魔阳功!

我祈求上天让我发达,但上天一直让我发福。

岁月不饶人,首先饶不了女人;机会不等人,首先等不了男人。

不成熟的男人总是在意女人的姿色;成熟的男人则很会看老婆的脸色

我们的梦想常常会遭遇3个狙击手:疾病、坏感情、高房价。

信就信,不信就不信,还整个微信。

连续上了几次厕所以后,忽然发现原来自己是个善便的男孩。

梦想是数钱数到手抽筋,现实是数钱数到自然醒。

世上最大的谎言就是:我已阅读并同意本条款的使用。

社会经验不足的意思是我们还不能骗别人

上天给我们安排了命运,却忘记了给我们说明书。

蔚蓝的大海,像放了洁厕灵一样„

有一种人:上午是包公,中午是关公,下午是济公。

床,请自重,放开我!我可是有课的人!

狗狗恋爱了,但是它很担忧,因为它不知道对方喜不喜欢„吃屎的男人

人不怕死,但是最怕不知道怎么活。

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把你的脑容量和胃容量换一下吧!

一个人一生成功与否,就看追悼会了。

丑男人有时会找到美女,丑女人有时会找到美男,原因是因为“有钱”

那些天天不想起床的注意了: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本文转自: 黑客武林(详细出处参考:

人为何怕死的篇三
《内在空间VOL9:我们为什么那么怕死》

人为何怕死的篇四
《怕死的人》

怕死的说法

人牛逼的时候怕死,最典型如秦始皇,这位仁兄统一中国后第一件要干的事儿就派人到蓬莱求仙丹。再如成吉思汗,这个据说今天拥有过亿子孙的“黄金家族”鼻祖,在他亲自征伐花剌子模为最钟爱的孙子木阿秃干(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二儿子)报仇的时候,听说中国有个叫丘处机的人活了300多岁,立马便召他以求长生之术。丘道长走了两年才到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他告诉成吉思汗长寿在于人的积善修为,而非仙丹妙药。自此成吉思汗及子孙杀人如麻的生涯开始有所收敛。我合理推测,同样牛逼的毛主席在70年代一只脚已经踩进坟墓的时候也很怕死。死的恐惧和钱的诱惑一样容易让人成为间歇性的“精神病人”,从而使自己的判断能力显著低于正常水平,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

对死亡既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式的伏地称臣,又有心理学意义上的“返本”(regression),前者倒算是顺天应时,和弗洛伊德的“死的本能”——即生物有从有机物变状态变成无机物状态,从而回归大自然的本能——不谋而合,后者让我不知是否恰当地想起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人穷则反本”,即在人在死亡面前无计可施时像小孩儿一样的行为。

人平庸的时候也怕死,比如不久前我在石柱一家宾馆里刷牙的当儿脑子里也一闪而过对死亡的恐惧,这阵儿恐惧来无征兆,去无影踪,和男人平均每8分钟一次的性幻想一样难以捉摸。只是我的性幻想史起码有十多年,但怕死的恐惧却至少有二十多年未曾变得如此深刻。我四五岁的时候特别怕死,那时候对死的概念其实就是变老。而时隔二十多年,怕死的恐惧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再次降临于我到底有何缘由,我终不得其解,最后只留给自己一个含混其词而且明显不着要领的解释:做着之前有人在做,之后也有人在做的平常工作;过着看似破有意义,实则毫无价值的平庸生活。

最近我对蒙古历史颇感兴趣,看了些成吉思汗子孙在中亚、阿拉伯以及高加索地区征伐的历史或故事。一方面感叹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基因繁殖能力之强,另一方面想起了2011年清明节和毅哥去合川钓鱼城玩儿的事情。当时我跟毅哥混在一群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学生里,侥幸混了个半票进去,然后在里面瞎转悠的时候就时刻观察是否有逃票的可能,以便下次再来玩儿时派上用场。果然,中途我发现钓鱼城西边有一个狭窄的山坡可入。在我们准备前去一探究竟的时候,一位大叔正端根板凳坐在那儿抽烟——我操!原来早有防备。我和这个大叔攀谈两句便悻悻离开。这个潜在的“逃票攻略”让我发现钓鱼城西北方向悬崖其实并不高,为何当年蒙古军队30年久攻不下?而且连当时蒙古的最高首领蒙哥也在这儿身受重创,最终死在离西南大学不远的北温泉。

2012年圣诞节,我和老推去爬缙云山,下山的时候刚好经过北温泉附近的小镇。我们在那儿等老推的一个朋友开车把我们送到车站。我和老推在路边等人的那一幕在现在回想起来仿佛是一个穿越历史的“月光宝盒”,我好像就看到了当年蒙哥军队在这儿攻城略地和死亡,他们的肉身在这儿埋葬、腐烂,然后被植物吸收,这些植物相互吞吐八百年后,最终成为了我和老推在缙云山上一顿便饭的组成部分,进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和老推以及马路对面在按摩店门口逡巡的那几个鼓槌儿之所以同时框入那一幕,说不定是因为我们的先祖正是在钓鱼城中并肩作战,但开城投降后并没有像惯例一样被屠戮的幸运者,而这又说不定正是缘自丘道长在成吉思汗面前那劝善的一句。

人为何怕死的篇五
《没有不怕死的人》

《没有不怕死的人》世界上没有不怕死的人,但到了老都是要死的,所以,有些老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很怕死。我的爷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爷爷已经八十岁了,心脏不好,天天要挂瓶。有一次,他觉得呼吸很困难,喉咙里有很浓的痰。他就硬要叫我的爸爸妈妈过去看他。我们家在金华,爷爷住在衢州开化,间隔两百多公里路,要到爷爷那里,开高速公路也要三个多小时,再说我爸爸是一年实习驾驶员,不能开高速公路,而且我和爸爸刚刚前几天从爷爷那里回来。但爸爸和妈妈最后还是去了。我们到了那里,已经是晚上七点钟了。后来,我们知道爷爷不吃饭,说他今天要死了,还吃什么。到了晚上,他就问奶奶现在几点了,你要看好他几点死的。  其实,爷爷他也和别的人一样,很怕死。人的一生是为了大家,为了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做贡献的人。有生必有死,但就开你的一生有没有价值。  世界上没有不怕死的人,正因为有这一点,有些人就会把这一点看成别人的弱点。  我在电视里看到有一个种西瓜的人家里实在是穷,就决定到外面去抢劫。他拿了一把小刀,正准备出去,突然,他妈妈一句:“你拿刀去干什么?”他一听吓了一条,连忙回答:“我出去砍个西瓜回来吃。”妈妈点点头说:“去吧,快点回来。”他到了一个朋友家,决定和那个朋友一起去抢劫。他们来到一个麻将馆,先坐在一个位子上。这时,麻将馆的老板来了,他们笑眯眯的走向前,那个种西瓜的人先走向前一手勾住老板的脖子,这时,手上的刀在他按了一个按钮之后,刀就出来了。他小声的对他说:“只要你好好的配合我,我保证你一点损伤都没有。”他要求老板叫他的手下把钱拿来。老板就把钱给了他。他的朋友连忙举起自己带的枪,对着正在完麻将的所有人,说:“快把钱放在桌子上,走人。”大家就把钱放在桌子上灰溜溜地走了。他们这一次抢劫得了三百多万。但是,在回家的路上被警察抓起来了。  虽然有些人会说:“那像那些英雄为什么不怕死。”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因为他们那种坚强意志和精神战胜了这个怕死的念头。他们本来也是怕死的

人为何怕死的篇六
《怎样帮助老年人怕死的心理》

那么,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寿高而不衰,把高质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根据我国古今养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概括为四个字,即"动"、"仁"、"智"、"乐",现概述于后,供广大老年朋友参考。1、"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 "。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这个道理。2、"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长寿老人几乎个个慈祥善良。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情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学心理系曾作过一个实验,让学生看一部妇女在印度帮助病人与贫苦人的影片,看完电影就对学生的唾液进行化验分析,发现学生机体的A种免疫球蛋白显著增加。专家们为此得出结论,对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与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机制。人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利于自身。有位年逾九旬但身体颇健的老医生说:"我不可能无私、但以' 少私'两字为座右铭,'少私'好处很多,可以开心,可以宽旷。名利淡泊了,与人少争了,就能心平气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许是对人宽厚,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专心工作的缘故。"3、"智",就是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尤其要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网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网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惊喜的东西。4、"乐",就是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前几年我在《关于现代家庭对老年人身心健康负面影响及调适对策》一文中曾总结了三句话,即"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这就是说,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与时俱进,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

有更大的社会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决生理的疲惫和痛苦。"快乐与豁达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仅要会享用,更要善于发掘。清代著名画家高相轩曾总结有"十乐养生延寿法":①耕耘之乐。②打扫之乐。③教子之乐。④知足之乐。⑤安居之乐。⑥畅谈之乐。⑦漫步之乐。⑧沐浴之乐。⑨高卧之乐。⑩曝背之乐。可谓"乐者寿"之集大成者,当代老年朋友应当效法学习。以上关于老年心理保健的四个字,也可以归纳为"动者寿,仁者寿,智者寿,乐者寿"。这十二个字的内涵非常宽泛丰富,因为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论述。另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同时又是相得益彰的。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呢?第一,心明豁达,知足常乐。我们在长期的老年医学考察中发展,长寿老人往往都能做到胸怀开朗,处事热情,善解人意,他们与世无争,不易动态,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实、满足。情绪是一个人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心理活动的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就有"人逢喜事精神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民间谚语,说明保持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健康长寿。第二,面对现实,走出误区。老年人应积极而适量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书法、音乐、戏剧、绘画、养花、集邮等),以陶冶情操,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等),做到与众同乐,喜当"顽童"。第三.结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异性朋友),经常谈心。老年人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常在知音好友中宣泄郁闷,互相安慰,交流怀古,有助于心情舒畅,对保持心理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这10大要诀是: 第一,饮食均衡,避免摄取过多的盐分及动物性脂肪。一天食盐的摄取量应控制在10克以下,少吃动物性脂肪及糖,蛋白质、食物纤维、维他命、矿物质等都要均衡摄取。 第二,适度运动,维持腰部及脚的强壮。手的运动也很重要,常做一些复杂精巧的手工会促进脑的活力,做菜、写日记、吹奏乐器、画画等都有预防痴呆的效果。 第三,避免过度喝酒、抽烟,生活有规律。喝酒过度会导致肝机能障碍、引起脑机能异常。一天喝酒超过0.3升以上的人比起一般人容易得脑血管性痴呆。抽烟不只会造成脑血管性痴呆,也是心肌梗塞等危险疾病的重要原因。 第四,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肥胖等生活习惯病。早发现、早治疗。 第五,小心别跌倒,头部摔伤会导致痴呆。高龄者必要时应使用拐杖。 第六

,对事物常保持高度的兴趣及好奇心,可以增加人的注意力,防止记忆力减退。老年人应该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及参加公益活动、社会活动等来强化脑部神经。 第七,要积极用脑,预防脑力衰退。即使在看电视连续剧时,随时说出自己的感想便可以达到活用脑力的目的。读书发表心得、下棋、写日记、写信等都是简单而有助于脑力的方法。 第八,随时对人付出关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 第九,保持年轻的心,适当打扮自己。 第十,避免过于深沉、消极、唉声叹气,要以开朗的心情生活。高龄者常须面对退休、朋友亡故等失落的经验,很多人因而得了忧郁症,使免疫机能降低,没有食欲和体力,甚至长期卧床。

人为何怕死的篇七
《美国人其实不怕死》

几十年来,国内许多人一直认为美国人怕死,美国兵是一群花花公子式的大兵。但我却有不同论点,发表出来以便和大家切磋。我个人认为美国人不怕死,美国人在二战中打败日本人、德国人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都认为中国人不怕死,可抗战八年,最后还是美国人打的日本人投降了。多看看《兄弟连》、《血战太平洋》、《拯救大兵瑞恩》吧!美国人是怎样浴血奋战的。有人可能会说那是电影,但现实就是盟军战胜了德、意、日法西斯。 美国人怕死从客观上来讲也对,谁不想活着?中国人也一样呀,难道中国人不想活着。但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不少美国大兵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仅在二战中,为了打败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就有30多万年轻的美国士兵牺牲!说美国人怕死,中国人不怕死的专家、学者,我觉得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看法了。美国人更重视人的生存权,比如说,在进攻时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扫清威胁后再进攻,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这点不像中国人,中国人是哪怕前面架着20挺机枪,冲锋命令一下,你明知道是死也要往前冲。在美国,更注重人的生存权,但注重生存权不能简单的和怕死划等号。美国和中国的国家利益不同,美国是为了避免再出现像二战时期的德国、日本那样的侵略性国家,维护世界稳定。中国则是一个想变为强国的国家,捍卫自己的领土。

人为何怕死的篇八
《人类为什么会恐惧死亡》

人类为什么会惧怕死亡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1-09-15 10:14:14)转载▼标签: 杂谈 这里的死亡是指人类本身的消失,不存在。首先,怎么才叫做死亡?这个问题其实还没有一个结论,一共有三种说法,其一,灵魂的消亡,灵魂死亡了,那么这个人就算作死亡;二,肉体的死亡,即身体的死亡;三,人格的死亡。尽管这三种说法各行其是,比较暧昧。这里先不讨论灵魂的说法,人体的死亡和人格的消亡可以画作一个关系图,如下:人类为什么会惧怕死亡人格在人的最初一段时间是没有形成的,也就是人的婴儿期的一段时间;而人格也有可能先于身体死亡,比如大脑受损等意外的发生。因此,人格依然是依赖于大脑的某个功能部位或区域的健康而存活。举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假设一个疯狂的科学家绑架了两个人a和b并对他们进行了身体互换的手术,将控制a人格的那部分区域大脑同b的那部分大脑互换,然后两个人都醒过来,以前的a的身体里现在是b,以前的b的身体里现在是a。然后科学家对他们两个人说他要折磨他们其中一个人,用各种酷刑来折磨,问他们两人折磨谁?如果我们假设自己正处于这样的情况,假设我是a,那么我是愿意他对我的身体严刑拷打而我感觉不到剧烈的疼痛呢,还是让他对b的身体严刑拷打而我会痛不欲生呢?这种选择很纠结,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很自私的选择让我的身体遭受折磨而我意识本身不会有所伤害,而且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这样选择,那么这首先体现了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无论另外一元是灵魂还是人格,至少都是和肉体分开的。其次,我们意识深处的自我保护并非是对身体的自我保护,也就是对自我意识的保护。那么人类为什么会惧怕死亡呢?网络上面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大自然创造人类之始就赋予了人类这个本性,贪生怕死是为继人类这个物种存在的动力,人类若没有了这种贪生怕死先天本性,那么,人类这个物种早已不存在了。为什么会不存在呢?很多原因,如若不怕死,则必然被比人类强大的掠食动物所消灭,若不贪生怕死,人们在面对生活上的各种艰难痛苦的的时候都会选择死亡。第二种说法是,归根结底还是跟文化有关,参考下印度与尼泊尔人的生死观,尼泊尔火化场上,那些死者的亲人在死者火化前绝不会痛哭流涕,表情十分平静,因为他们相信,死与生是平等的,死亡只是灵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连孩子们都会毫无畏惧的在火化台甚至死者身边玩耍嬉戏,从不担心会沾染到不祥,同样的情景在印度的恒河边也能看到,而这些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像的。印度与尼

泊尔都有许多自我折磨的苦行者,而中国人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文化不同,生死观自然不同。因此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人类想到死亡都会伤心害怕,会伤心害怕的,必然是“准备工作“没做好。第三种说法,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人会不安,死亡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可怕,我们害怕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为太多的死亡证明了别离的苦寂,死亡会夺取一切看似鲜活的,热烈的,富有活力的生命, 还让我们追寻的所有事物都失去了意义,它让生命变得毫无价值,它会夺去人的信仰,而人必须依赖信仰才感到踏实,有意义。我其实并不太清楚这几种说法的对错,也没有个对错,但换个角度,我希望能找到一个最有说服力,最能让人相信的说法(当然,几乎所有哲学家都依靠这一点来评判理论)。首先第一种说法,归纳起来就是对人类物种延续的保护本能。这个说法我不太赞同的原因在于上面的总结,我们意识深处的自我保护并非是对身体的自我保护。第二种说法是文化差异。第三种说法是对未知的恐惧。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综合一下,有的文化填补了人们对死亡这种恐惧的未知性?他们相信死后是灵魂通往另一个世界,即意识本身并不会消亡,也满足人类的自我保护结论,换句话说,对死亡的了解程度比其他文化对死亡的了解程度深,相信的程度也深。我之所以认为第三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除了上面的解释之外,我认为还有死亡对生命的否定让人恐惧,让生命变得毫无价值,死亡否定了自我存在的意义,会让人感到特别的无助。我想这才是我们恐惧死亡的根源和本质。

人为何怕死的篇九
《老人都怕死吗》

老人都怕死吗

一般人认为,每个人都怕死 ,老人更是如此 。很多老人到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 ,但自己已经老了 ,没有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便觉得死亡是很恐怖的东西 ,而且遇到不好的子女不孝敬他们,使他们没有勇气面对死亡 。

有些老人一生病的时候,对死亡极其恐惧。看到墙壁或天花板,就以为那里有鬼,老是想到阎王要来索他的命了,整日茶饭不思,精神恍惚。其实有好些老人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我曾经探望过几位老人,在病危的时候,神志极不清醒,只要哪里有一点响动,就以为鬼来了,常常两眼发直。老年人离死亡最近,一般也最怕死。 不过,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怕死,有些心态好的老人就不怕死。因为他们知道,人固有一死。还有那些没有钱的老人也不怕死,他们认为,死是对活人的一种解脱,活得不开心就不很眷念这个世界了。最不怕死的要数那些很有功力的老人了,他们视死如归,觉得自己不行了,就给自己准备后事了,也不再治疗,不再劳心费力。大家可能听说过那些高僧吧,他知道自己要死了,就引内火自焚。 由此看来,说老人都怕死,那是不对的。

人为何怕死的篇十
《为何古人更不畏死?》

为何古人更不畏死?

时奇

老子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翻阅各种史料,我们往往有一种感觉,古人比今人更不怕死,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尾生为一诺而沉于桥下,侯嬴为主恩而北向自刭,常常让人怀念那时候的春秋古风。

为什么人类越来越怕死呢?这是困扰我很长时间的问题。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死的成本越来越高了。

死也有成本吗?当然有!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我们考虑的主要是自杀,为理想为信念之他杀也可以考虑,例如尾生方孝孺刘胡兰等等,因为这种死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选择的理性行为。我们这里尤其不考虑意外他杀,因为这种死亡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外部性行为,死亡主体是无法选择死亡与否的。

好,下面我们开始分析死亡的成本。

首先,采取怎么个死法,是需要购买作案工具的,这就是死亡的工具成本。一般来说,自杀是需要一定量的工具成本的,例如喝砒霜的要去买砒霜,上吊的要去买吊绳,拿刀的要买快刀等等。但也有例外,例如尾生自杀的工具成本几乎为零。当然,以方孝孺刘胡兰为代表的这种他杀,几乎是不需要工具成本的。

其次,正在死亡的人一般来说会承受计较大的痛楚,我们不妨称之为痛楚成本1。喝下砒霜之后,腹部肯定不好受,上吊在半死不活呼吸困难之际也非常人能够忍受,使用刀剑等利器自杀则更让人不寒而栗,尾生在死亡之际,也要承受呼吸困难的痛楚成本。

以上分析的还只是死亡的显性成本,也就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成本,古今自杀者面临的这种成本应该相差无几,例如,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古人的皮肤对痛楚更不敏感,也无法证明古代的绳子比现代的绳子更便宜。因此,仅从显性成本来看,我们无法证明古人为何更不畏死。 1 之所以称痛楚成本而非痛苦成本,是因为痛楚一般指身体发肤的皮肉之痛,而痛苦则含义更广泛,例如很可能包括心理的痛苦,而本文下面将要分析的隐性成本将包含此类成本。

1

因此我们必须追寻死亡的隐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这也就是,如果自杀者不选择死而选择生,那么他会得到什么。下面我们将会证明,其实在多数时候,死亡的隐性成本更为巨大,以至于其显性成本是可以忽略的。

不死就是生。生之快乐,上天所赐,人人不用学就会享受,之所以寻死觅活,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一,工作家庭压力或其他痛苦太大,以至于不堪承受。二,为理想为信念为朋友为他人,共产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忠君者、利他者,多有此死法。三,为现实情况所逼,觉得生机不多,例如绝症患者。

第三种情况其实具有一种普遍性:如果活着就是潜在的巨大收益的话,死亡的机会成本与预期的寿命成正比。我们谁都不否认,如果某人再过一个小时就以1的概率死亡,那么这个人现在自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他自杀的机会成本太低了。因此,活着的时间(预期寿命)是自杀的机会成本的一个度量,但是,活着的质量有高有低。第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活着的质量太差,以至于死亡的机会成本太低。而第二种情况其实是第一种情况的特例:如果具有崇高道德者苟且偷生,他会受到内心的谴责,以至于活着的质量也会非常低劣。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去解释为何古人更不畏死的问题了。一言以蔽之,这是因为古人的预期寿命更低,以至于他们死亡的机会成本更低,所以他们更愿意去死。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可以在横截面和时间序列各举一个例子。第一,在横截面上,发达国家人口比不发达国家人口要更怕死,这是由于他们一般有较高的预期寿命,而且,他们的社会福利设施也更好,他们有着更美好的生活去享受,这更加重了他们死亡的机会成本。而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国家的人民,肯定更不怕死,这也是他们骁勇善战的主要原因。第二,在时间序列上,对同一个国家而言,战乱时期的人相比和平时期的人更不怕死,这是因为战乱时期的预期寿命也要更低。所以,要找视死如归的烈士,最好到兵荒马乱的年代去找。

2007.1.14

2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85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