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

| 内审师 |

【www.guakaob.com--内审师】

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篇一
《人死后》

人死后,全家举哀,将死者移入正房迎门的灵床上。灵床有的用现成的木床,有的用门板或苇箔在长凳上搭成,还有的临时用土坯垒起,上铺一床单或褥子而成。死者脸盖黄表纸,口含铜钱(亦有含珍珠之类的)。灵床前置供桌,放“照尸灯”,预防狗猫进来,焚香设牌位,并供小米饭1碗,上插竹筷1双,叫“倒头饭”。子女轮流守护,叫“守灵”。家族邻居帮助办理丧事,发讣文、告亲戚,帮丧者为首的叫“大总”。同时每天早、中、晚饭前3次到土地庙“送浆水”,浆水多由生水、面粉、小米混合而成,装在壶里,有的壶里只装清水,也叫做浆水。扎制纸车、纸马,用黑面烙制“打狗饼”、“打狗棒”,取意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用棍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此后是“指路”,死者长子站在板凳上,手举扁担,面西而呼死者的称谓,后说“上西方大路朝佛”,连喊4次,烧纸车纸马,送亡者归西。

吊丧

亲友按讣告订的日期,在开墓安葬之日前来吊丧。院内设灵棚、立牌位,孝子麻衣素服,向前来吊丧的亲朋、乡邻磕头拜谢。一般乡邻只付丧仪(现金)叫“付人情”。至爱亲朋则先付奠仪,后将祭品置于灵前,向灵位跪拜,奠酒3盅(张店为4盅),放声痛哭,叫“拜祭”。

入殓

死者入棺谓之“入殓”。棺材俗称“寿材”,多用杨、柳、榆、槐等杂木制成,殷实人家则用柏木。穷苦人家有的仅薄棺一口,苇席一领。入棺前先在棺内铺香表垫褥,再由儿女亲属用棉絮蘸酒为死者擦脸净面,之后入棺。于亡者身旁放香表、草木灰及死者生前所爱之物,盖棺封口,大殓告成。此后,每天3次烧纸哭祭。

出殡

一般于人亡后第三日或第五日出殡,大家富户亦有第七日、九日甚至四十九日出殡者。期间,有的请僧道设坛场作佛事,诵经超度。亡者配偶如有先逝者,丧主须于发丧前一日的晚上迎其灵共祭。

殡葬大体有烧炕(亦叫暖墓)、起灵、送殡、路祭、下葬成坟等程序。起灵前(临淄为起灵的前一日),一般先有亡者亲属(多为女眷)去坟内点火燃烧,叫“烧炕”,博山、临淄多是于坟内设火煎糕叫“暖墓”。临淄在起灵前还有在灵棚内吃一顿水饺的习惯,谓之“吃团圆饭”,并边吃边填满“献食罐”。之后,把灵前的饭碗打掉,由十余人抬棺起灵,长子顶棺打瓦,此时家人亲友随灵哭送,到门外停灵奠祭。出殡时,长子或长孙打白幡,外甥打花幡在先引灵柩前往茔地,女孝家一般在柩后坐哭,不跟往茔地。出殡的队伍到村(街)头要暂停,进行路祭。在灵前摆好桌椅、供品,亲友一一拜祭。棺至墓地后,先烧挽联纸扎(临淄居民还要把“献食罐”放入坟内),待孝家查看墓穴后,方下葬填土,插幡幢(亦有插秫秸者)于坟顶,至此新坟筑成。返回时,每个孝家分享一份切碎的馒头、豆腐等物。

谢客

殡后的翌日拂晓,死者的儿孙穿孝服到吊丧者家中致谢,一般只是在门前高呼“谢客”,主人听见,可回声“听到”,表示已知礼。

祭祀

殡后第三天(亦有第二天者)亡者亲属着孝服至墓地供祭,绕坟转3圈,抛撒五谷粮,添加新土,谓之“圆坟”。人亡后第三十五天叫“五七”,一百天叫“百日”,届时孝家都要到坟上祭祀,通常做“五七”、“百日”坟时,前者提前,后者延后,谓之“长百日短五七”。周村多是于半夜三更上坟祭祀。上“五七坟”时,死者亲属要带着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等纸扎和供品祭祀。

持服

也叫吃服。安葬后,亡者家属要穿孝服守孝,谓之“持服”。持服期,儿女为3年,侄孙辈为1年,期间,儿女一般不理发,不问世事。

三四十年代,一些村社普遍建有“老人会”(亦叫“孝帽会”、“架子会”等)。凡家有老人者均可参加,遇有丧事,会友集资进行互助,有钱出钱,无钱出人,至入会者各家都经过一次丧事,此组织即告解散。建国后,老人会组织很快消失。旧时的丧葬礼也逐步得到改革,设坛超度、送浆水、指路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基本根除。遇有丧事,只为死者穿寿衣,入棺成殓,亲友送丧仪,叩头祭拜,送往坟地埋葬,持服守孝等。60年代后,除回民外,城乡开始实行火葬制度,建立骨灰盒存放室,亲属戴黑纱或孝章,邻里送花圈、挽幛致哀,但在农村有不少人家仍将骨灰土葬。“三日”、“五七”、“百日”祭仍保留,以表哀思之意。

丧葬

1、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 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 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 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 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 落气纸"。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2、报丧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 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 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 ,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 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4、守铺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 、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老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 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保卫祖国接,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 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 上"折祭×元"。"奠敬×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等。

8、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 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 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据说焰口就是饿鬼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 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焰口有佛教《瑜伽焰口》, 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

9、出殡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 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出殡的程序为: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口,由礼生主持礼仪 ,丧主跪拜,礼生读完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教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 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 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 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还 有两项礼仪: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 一项礼仪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 子",不过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是关系非 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 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 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为: 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 -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 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 在传统丧礼出殡路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 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在起杠后,遇有 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 茶桌和路祭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 要跑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 一般要停柩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10.落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 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 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 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 服丧三年,以示回报。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在现代,人们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

传统丧葬礼仪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日益谈化了,旧时的很多丧葬礼仪,人们已不再遵循。但老 人的去世仍会继续,作为家庭的一件大事,丧葬也必须还有一定的礼仪,那么新式丧葬礼仪 又有哪些呢?新式丧礼一般有以下程序:

1、移尸:确认老人已经死亡,可将其遗体移到厅堂或灵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点上香和 烛。

2、报丧:死者家人在亲人去世后,应尽快通过各种渠道通知亲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电报、 电话、讣告或亲自登门通报。

3、整容: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头发,换上比较整洁的衣服,并将其移入棺材。

4、讣告:用讣告的形式向亲友近邻进行通报。

5、开追悼会 追悼会一般在丧家所设的灵堂里举行。先要布置灵堂: 灵堂要庄严肃穆,在正后方墙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绿色为底色,配上黄色花朵图案 。花牌正前方放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放死者遗像,周围放黄色鲜花,灵桌上可置备素色鲜 花,中间放灵位。会场中央悬挂黑色或蓝色横幅,用白纸黑字书写"×××追悼会"字样, 遗像正后方花牌上挂孝家的挽联,灵堂两边的墙壁上则可挂客人送的换联换幛。花圈、花篮 则放在屋内门口两侧。灵堂内左右可摆放长桌子,并配座椅、桌子,可旋转茶水,以备吊唁 者休息时用。在灵堂门外两边分别放一长桌,一处用来收礼,一处用来签名。 追悼会一般在原设灵堂举行,也可另找场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摆放在灵堂中间的桌子上,遗 体未火化的,可放于灵堂中间。在追悼会仪式上,亲属一般站左边,主要亲属在前排,吊唁 者站正中,面向遗像或像体。主持者站前排左边,侧身,一半向着死者家属,一半向着吊唁者。

追悼会的仪式大致为:

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功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②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③宣读悼词。

④来宾致衰辞或发言,宣读唁电、唁函。

⑤众人绕遗体一周,向遗体告别。

⑥慰问逝者亲属。

⑦追悼会结束。

吊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着和谈吐,不可穿红戴绿,浓妆艳抹,不可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不 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 6.丧服 现在丧葬提倡不穿白戴教,只在左胳膊上带一黑布,上面写一"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 己正在教期,还表示对亡者的哀思怀念。一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去世后,举行追悼大会时, 在场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对亡者哀悼,但不写"教"字。 最后要强调的是现在大力提倡火葬,因此一些传统的丧葬仪式有些变化。 另外祭日是每年一次的 也就是每年的这一天!!!

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篇二
《人死后的全过程》

死亡之前: 当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有些人会开始抽搐,呼吸从正常的节奏转为急促,同时耳朵首先变冷。身体内的血液转为酸性,喉咙开始痉挛 - 死神降临。 死亡瞬间: 医学意义上的死亡被定义为大脑排出所有氧气。这时,人的瞳孔会变成看上去像玻璃晶体一样的物质。 死亡1分钟: 已经凝结在一起的血液开始导致全身的皮肤变色。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的状态,肠和膀胱开始排空。 死亡3分钟: 这个时候开始,脑细胞开始成批的死亡。高等思维的过程 - 例如考虑怎么才能不死 - 或生前对不起谁 - 终止。 死后4-5分钟: 瞳孔放大并开始失去光泽。眼球已经开始从球体慢慢变平,因为这时身体内已经没有血压了。 死后7-9分钟: 脑干死亡。 死后1-4小时: 身体肌肉开始僵硬,并使头发竖立,也就是这个原因,人死后看上去头发长长了。 死后4-6小时: 尸僵开始扩散。凝结的血液开始使皮肤变黑。 死后6小时: 肌肉仍然会痉挛。一些厌氧性的生理反应仍然在继续。 死后8小时: 身体已经彻底凉了。最黑色幽默的是,这种情况下,男人会实现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KB的一次的坚挺。(王小波 的书中 有提到的 ) 死后36-48小时: 尸僵现象开始消失,身体重新变软,柔软到可以去表演柔术杂技。 死后24-72小时: 由于身体内存在大量细菌,体内富含蛋白质的各内脏开始腐烂,而胰腺开始消化自身。 死后3-5天: 身体上开始出现浮肿,带着血液的泡沫开始从口和鼻子中流淌出来,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死后8-10天: 各种因腐烂而产生的气体充斥腹部,舌头从嘴里伸出来了,由于血液开始分解,身体也随之从绿色变成红色。 死后几周: 现在是化妆的时候了,指甲和牙齿开始脱落。 死后1个月: 开始液化,有人想点杯草莓汁吗? 死后数月: 脂肪会转化成绿色的物质,被称之为“尸蜡”。 死后一年: 回归自然 转走的、留言的、分享的 死后可原地满状态复活……

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篇三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含慨啦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就目前情况看,丧葬习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仪行当的人却不少。有些司仪在办理丧事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不规范的地方,如果问上一两个为什么?就说不通啦。因此需要规范,就是问上几个为什么?都能说出道理和根据来,而且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以提高丧葬文化的内涵。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

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丧葬习俗2

再民间丧葬上,也有许多的繁文缛节,并逐渐演绎出地方习俗。

旧时丧礼分入殓、祭奠、发引三个阶段:

1.入殓。死者临终时,家人为其穿寿衣。死后,亲属在炕前烧‚倒头纸‛,放声痛苦。一般死者当日入棺,称‚入殓‛。棺内铺一层干草(谷草),上面撒制钱、铜币或泥制古币,称‚垫背钱‛,再铺被褥,死者仰卧其上,口内放钱一文,衣袖内放两个白面馍馍,同时将烟袋锅、玉镯、玛瑙等死者生前喜爱之物放入棺内。若棺木未做成,需停尸,逢单日入殓。入殓后,孝子披麻捻,向亲友报丧,并安棚设灵堂,亲朋烧纸上香。灵前设供桌,供品有米饭、白馍、水果、糕点等。棺前放遗饭钵,内盛小米饭,插一双筷子和缚有绵球的芨芨草棍若干根,灵桌下放瓦盆,盛放纸灰。

2.祭奠。(1)开吊,也称吊丧,出殡前三天开始进行。灵前悬挂挽联,大门内摆放‚殃状‛,上写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门上张贴白色对联,门楼悬挂‚岁头纸‛,也称‚纸挂子‛。死者亲友在灵前烧纸上香,孝男孝女大哭,亲友送果碟子、三鲜饭或幛子。出殡前两天,请吹鼓手,有的请僧、道设道场念经。(2)送路,又称引路。出殡前一天或前两天晚上,数人持火把引路,吹鼓手在前面奏乐,孝子由人搀扶边哭边走,从村中大路通过,到五道庙前烧纸上香,然后顺路返回。

(3)辞灵。若出殡前二日晚送路,则出殡前一日晚辞灵;若出殡前一日晚送路,则当日晚辞灵。孝子孝女跪在棺木两侧,亲朋到灵前上香,行三跪三拜礼,并大哭,孝子孝女要陪着痛苦。

3.发引,即出殡。一般5天或7天出殡,也有9日出殡的。出殡前日黎明,死者亲属向遗体告别,木匠封棺木,并移动灵柩,意为通知亡灵离家。出殡时,死者长子持绳背棺,称‚背大头‛,其余孝子持丧棒依次随后,孝女在棺后哭着走向门外。灵柩放在抬具上,棺上放布臵棺罩,孝子依次跪在灵柩前,长子摔瓦盆,扛‚引路幡‛,吹鼓手奏乐,抬起灵柩,走向墓地,孝子痛哭,沿路撒纸钱,女眷坐车跟在灵柩后。棺木下到墓穴后,孝子先铲土埋棺。

出殡后3日内,每日下午孝子到坟地‚验浆‛,也叫‚点浆水‛。出殡后每过7天为祭奠日,共7个忌日。五七、七七黎明前死者亲属要长时间哭丧。百日内不剃头,3年内不办喜庆之事,节日不贴对联。

若死者属未成年夭折,或未婚男女去世,则须当日入棺,葬于野坟或家坟旁。若死于外地,灵柩则不能入家院,在村外搭棚设灵堂,再行丧礼。

穷人死后,丧葬从简,更有无棺木者,以炕席裹尸草草掩埋。

建国后,部分农村仍沿袭旧丧葬习俗。60年代,河川区一些乡村平了部分墓地改作农田,并开始建立公墓。1967年,开始推行火葬,但乡村人仍将骨灰放入棺木,埋入墓地。现在,干部职工多实行火葬,丧礼一般改为追悼会。会上放哀乐,单位领导致悼词,死者亲属及生前好友送花圈挽联,佩带黑纱、白花,向遗体三鞠躬,以示悼念。乡村新旧习俗夹杂,既有孝子穿孝服、戴孝帽的,又有戴黑纱的;既有送花圈挽联的,又有送‚三鲜饭‛的。吹鼓手既吹奏哀乐悲调,

又吹奏流行歌曲。

群众将正月初二、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称作‚扫墓日‛。每到此日,所有的孝子贤孙,都携带供品,前去扫墓祭祖,以寄托哀思,并表示子孙不匮,后继有人。

丧葬习俗3

送终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笃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依依、意连连,思念儿女,牵挂亲人。这时在家的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还会被人们指为不孝。有时说来也巧,一旦儿女进门,老人就‚撒手归天‛一了。因此,儿女守护着父母去世,叫做‚送终‛。在这个时候,老人当着众人面吩咐一些身后事,如‚掌柜的‛谁当、事业的继承、则产的处理、账债的往来、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等,俗叫‚托家事‛。对老人临终遗言,子女要一一应允,让老人放心,即使死后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孙和亲人守着他死去,俗以为这是难得的‚善终‛。老人病危,儿孙还在忙自己的活,必然会遭众人的非议和亲邻的责骂。

人到病重没指望的时候,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来问病,这在当地是必行的礼节,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不然,人亡之后,突然去请他们督丧,他们是会借故刁难的。如果,再和舅家、娘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请而不到,这时,惟一的办法就是孝子长跪在门外,叩头回话,求得同情和谅解。舅家、娘家人提出的丧仪条件要尽量满足。因为,当地风俗是和舅家、娘家人闹了别扭,丧事就无法顺利办理。

穿衣

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寿衣大都是及早准备好的。当地习俗,寿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寿衣上缀个白布条,以示在阴间也要为父母制服。除了公务人员之外,现在民间老人寿衣的样子,多数仍沿袭清朝、民国时期长袍短褂的款式,可见封建习惯的顽固性。

人刚咽气,赶紧要把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穿上红线,放人死者口内后,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

关于往死者嘴里放‚噙口钱‛的事,民间有三种说法。一是把钱称为‚宝‛,把钱放进死者嘴里叫‚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二是说人辛劳一生,不管贻留

多少,‚噙口钱‛是最后带走的‚落头‛;三是说人死了就变成了‚鬼‛,‚鬼‛还要投胎再脱生,再变成人,有了‚噙口钱‛,来世不受穷。

有的在人死之后,还要给手里攥块馍馍,意味着在黄泉路上有饭吃,不挨饿,来生再世也不缺口粮。

停床

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让其安详地离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尸体停放在两条长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铺上谷草,谷草的根数跟死者的寿数相等,俗叫‚隐身草‛。为什么要铺‚隐身草‛?过去传说,人死后‚魂‛就离开了身体,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只觉得很轻松,就到处游玩。为了使他玩得愉快,暂时不让他看到自己的遗体,就用这些谷草隐藏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人死后两天以内鬼魂还不让进‚阴曹地府‛,在阴间也不能胡游乱逛,又不能附体,所以要铺上‚隐身草‛让他暂时藏身。人死后,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尸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传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所以,要用麻绳绊上,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尸体停上尸床,床脚拴一只白公鸡,谓之‚看丧鸡‛。‚看丧鸡‛要一直拴到出殡。据说是为了防止猫、鼠、虫豸啮尸。‚看丧鸡‛只能在集市上卖掉,丧家不能杀食。俗以为鸡是为老人守过丧的,杀之不祥。

当地习俗只要病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尸体摆放停当后,全家举哀,放声恸哭,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较黑的粗糙纸,俗称‚斗底纸‛、‚升底纸‛。

当地丧祭烧的纸有两种:一种是叫‚烧纸‛,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块粗纸,烧

前用硬币或纸币在纸上拓一下,俗叫‚打纸‛,示意过版成‚钱‛,俗以为纸不用钱币拓,在阴间就不能当‚钱‛用;另一种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烧这两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报丧

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很快请来‚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与此同时,请来‚家门父子‛头面人物在一起商议丧事怎样办理,请‚总管‛,叫‚知客‛,定厨师,约吹手,开始筹办丧事。由总管统筹安排,指挥动作,事主只是出钱出物当孝子。

丧仪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丧)或娘家(女丧)报丧,请他们来看死亡是否正常,儿女是否都在,寿材寿衣是否完备,丧仪规格是否妥当。娘、舅家人来了,孝子在门前跪齐,嚎哭迎接。他们看了死者遗容后,若无异议,丧事才能按原定计划进行。姑家、姨家、女婿、外甥、干亲等等,则由‚家门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头上门报丧,告知他们何时祭吊、何时埋葬,好让他们如期前来吊唁。当地习俗人死后前两日不穿白戴孝,俗称‚黑头孝子‛,第三日才‚成服‛。所以孝子报丧只能隔崖或隔墙喊,不能直入其门,俗以为‚黑头孝子‛进门多有‚冲撞‛,会给主家带来不祥。例如,有些人家院落蜉蚂很多,俗以为是‚黑头孝子冲的结果‛。

‚五服‛以外的邻里乡党及族人,闻得噩耗后,便主动拿上香、纸前来烧纸吊唁与死者告别,谓之‚送纸‛,‚送纸‛的人多,就证明死者生前有德行,人缘好。

打墓

人死了一般都要尽快埋葬。因此,打墓是丧事中第一件要紧的事。当地人历来特别相信‚风水‛、‚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奕世不衰。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

人死后,由长男主孝陪同阴阳先生拿.上罗盘、戒尺、绳丈、木橛、镢头等同到预定的坟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俗叫‚勾穴地‛。‚勾穴地‛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当地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解放后,坟地统一规划,大田中的坟头多被平毁,普遍实行了公墓制,茔地选择的陋习已被破除,但‚墓穴‛请‚阴阳‛先生勘测定位的习俗仍在延续。 ‚阴阳‛先生勾定了‚穴位‛之后,还要选择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 过去,动土时,孝子还要烧香表、行大礼,祈神保佑,也就是为老人修阴宅的‚奠基礼‛。当地埋人的墓穴从构造上分两部分:一是‚明庭子‛,垂直深约

7.5尺至8尺左右,宽约4尺左右;二是‚穿堂窑子‛,在‚明庭子‛底部大头一端,挖一个大小能放进棺材的土窑洞,一般高3尺多,深8尺多。过去当地土葬除了官绅,一般不用砖石。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修墓的规

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篇四
《人死后的程序》

人死后的程序

建国前,民间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丧仪繁琐铺张,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习俗相沿,以丧事的隆重与否,视为子辈孝道的尺度。葬俗为木棺土葬,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女服孝期为3年,侄孙辈服孝1年。子女在1年内不得剃头理发和化妆,称“哀戚毁容”。家中3年内过年不贴春联等。丧仪主要程序有小殓、停灵、报丧、大殓、点主、开吊、发引、摆祭、下葬和下葬后的圆坟、作七、忌日祭等。丧仪日程,少则五至七日,多达半月之久不等,耗费甚巨。一般人家,人过50岁,晚辈即开始为老人做寿衣、打棺材(称“寿棺”、“喜棺”)、修坟穴,准备后事,被视为孝顺。

一、小殓

死者将近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净身、穿寿衣,俗称“小殓”。寿衣为棉布或绸料的棉衣和单衣,忌用缎子和皮毛料,颜色忌用黑色,着衣件数讲究着单不着双,最上等的是讲究有7根领,有的只穿三两件,也要多缝上几根衣领。寿衣上钉布条,不能钉扣子。穿好寿衣后,给死者口内含1枚铜钱或1粒珍珠,再让死者一手握钱币,一手握小米饼子,称“打狗饼子”,传说是为死者在冥间对付饿鬼和恶狗用的。给死者身覆衾被,用黄表纸或白布盖脸。然后,将灵床移至堂屋中间,灵床前设供桌,供上一满碗不甚熟的小米干饭,称“倒头饭”。家人拈香、焚纸、举哀后,子女们跪在灵床旁伴灵。此时即为“遵礼成服”。

二、报丧

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亲友、街坊邻居家报丧。城市上层人家,多是先发出请知帖,在亲友中请人协助办理丧事。办理丧事的有总理总管丧务,另有内柜、外柜、管厨、知宾等。总理差人给亲友送“长班条”和讣闻,讣闻格式要求称谓得当,具名皆为男性,父亡称“孤子”,母亡称“哀子”,父母皆故称“孤哀子”。有的官商之家还随讣闻发出“哀启”和“行状”。哀启是由孝子具名详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启事;行状是请名人为死者撰写的传记,用以征求诔文、祭文、碑文等。丧家的大门和屋门,均斜贴一白纸条,称“封门”。再用2尺长的秫秸夹几张火纸,插在大门框上。男丧插在左方,女丧插右方,称“出单旐”,以示家有丧事。

三、着丧服

俗称“戴孝”。死者家中成员身穿白布袍,鞋上缝白布盖鞋帮,分别谓“孝衣”、“服鞋”,统称“破孝”。死者之子、妇和未婚的女儿,要在孝衣外披麻巾、扎麻绳,孝子头戴白布堂巾,上加麻梁冠,堂巾旁坠两个棉花球,如父尚在的在右边钉,母尚在的在左边钉,表示极端哀痛,塞耳不闻外事。孝妇孝女头扎白布(称白祃子)和白头绳。旧时的丧服制度,以亲疏为等差,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统称“五服”。斩衰为最重的丧服,服期3年;齐衰次于斩衰,服期1年;大功服期9个月,小功服期5个月,缌麻服期3个月。

四、指路

人死的当晚,家人购置各种纸扎(俗称扎彩),在大门外焚烧。如死者为男性,要烧纸扎的马和马夫,如是女性则烧纸扎的轿和轿夫。焚烧时,子女绕火正转3圈再倒转3圈,并一边呼喊着对死者的称谓,一边高喊:“上西南!”,是为亡魂指路,亦称“烧倒头人子”。

五、报庙

亦称“送浆水”。人死的当天,孝子率子孙们,端一木盘,上置香炉、线香、火纸,提一浆水桶,去土地庙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纸,浇奠浆水。传说人死之后,必先到土地庙再去冥间。此举是为贿赂土地爷,使其对赴冥间的亡魂给以关照,以浆水馈赠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浆水需连送3天,最后一次,女婿和外甥亦同去。送毕浆水,哭泣着返回家,再拈香焚纸举哀。

六、送盘缠

送浆水后,接着要送盘缠,即给西行的亡魂送路费。城区人家多是在大门外不远的街口,农村多在庄外的十字路口,焚烧一些用金银纸箔折做的元宝、锞子和打上钱印的烧纸,另外再烧一些纸扎彩,扎彩有牛、马、轿、金山、银山、聚宝盘等。焚烧时,家人拜祭,以示送亡魂起程赴西天。

七、接三、送三

人死后第三天晚,家人端木盘,盘内置香炉、线香、烧纸,到大门外,面向西南方向,把线香点燃竖在墙根,家人跪拜于地,一人将大门框上插的单旐拔下,用挟单旐的秫秸夹取线香放入盘中,端回家中灵前,把单旐与线香一齐焚烧,即表示已将阴魂接回家中。这时,全家人要肃静,在灵前供饭,并依次跪拜,退至室外,关闭屋门,约待一个时辰后再开屋门,复拈香焚纸跪拜,把香炉放至木盘,端至大门外,向西南方向跪拜,表示将亡魂送走,再回家举哀。此举即认为是将亡魂接回家中,省视后又送回冥间,俗称“接三”和“送三”。古礼称“招魂”。

八、大殓

俗称“入殓”。人死后,家人将备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贫穷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涂一层黑色,俗称“大头匣子”。入殓时,将棺材抬至灵床侧,数人将死者抬起,先将褥子、枕头移入棺内,再徐徐纳尸入棺。此时,家人再次用棉球沾酒为亡人净面,使死者闭眼合口,家人要忍悲,不能将眼泪落在亡人脸上。再将殉葬品放入棺内。民国以前的富有人家,多用金银珠宝作殉葬品;以后,用贵重物品作殉葬品的渐少。殉葬品放毕,随即盖棺下销,此时子女要在旁跪祈说:“爹(娘)!收钉!”不然有钉不易进之说。棺头用白铅油书写“某公讳某字某行几之灵柩”,在农村则只在棺头书写一白色或红漆的“福”字。清末,如生前有官职的,则用整幅红缎子,上面用白铅粉书写死者曾任的最高官衔,覆盖于棺。

九、点主

入殓后,家人为亡者做一木制牌位,称“神主”。亦为后辈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官商富有之家,丧礼中,要举行隆重的书主、点主仪式。丧家先请人写好神主牌,神主牌约2寸宽6寸高,中间一行写“显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写其生卒年月日和时辰,落款写“孝男某某奉祀”。所写的“主”字不点上面一点,留待“点主”人用珠笔点上。点主人,要请有名望的人士担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县等掌握过生杀之权的执法官吏,因避讳其曾在死囚名字上点珠点。点主时,由赞礼人唱词引导,由两位襄点大宾陪同点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笔点上“主”字上面的点。点毕,孝子要脱去孝袍,着素衣,身披红毡,跪叩致谢,设宴招待书主、点主和襄点大宾。

十、开吊

开吊为停灵期内最大的丧礼。开吊日,亲友来灵前吊祭,称“吊丧”、“吊孝”。死者长子跪于灵前左侧答礼,诸子侄跪于右侧。“杖期生”(杖,是居丧期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称“不杖期”,如嫡子为庶母丧。“夫为妻服,如父母不在,亦为“杖期生”)或“期服弟”站于祭台上左方,“不杖期生”或“期服兄”站于祭台下右方,对吊客拱揖答谢。女眷跪伏棺的两旁,吊客吊祭时,即号啕齐哭。棺前设拜垫,济南有女吊客要先哭后行礼和男吊客行三叩头或三鞠躬礼的礼俗。开吊日需进行一至三天不等。此期间有账房专管收受“奠礼”,吊祭者多送烧纸、锡箔、祭帐等,亦有的送挽联、冥洋、冥钞等。40年代后,多是送现金。开吊期间,丧家雇用乐班吹奏哀乐,有的还请和尚、道士唪经,超度亡魂。

十一、温锅

解放前,农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里,家人带平底锅、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团,到挖好的墓地前煎糕,俗称给亡者“温锅”。糕煎好后,带回家至灵前全家食用,谓之同亡者共吃最后一顿饭。此俗,解放后渐无。

十二、发引

俗称“出殡”、“出丧”、“发丧”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后的丧礼。出丧有大丧、小丧之分。旧时,有专门承办出殡事宜的幡杠行。一般出丧的只用8人抬杠,数个吹鼓手奏丧乐。出大丧的则有16人抬杠,多名吹鼓手和数对仪仗,最大的丧要有24或32人抬杠,最多的有48或64人抬杠的,但不多见。仪仗中有成对的木制涂漆的金瓜、钺斧、朝天镫和雪柳、素色旗帜等,有的仪仗队可摆出一公里地远。

发引日晨,丧家及亲友执绋致祭。午时启灵,礼相将盛倒头饭的碗砸碎谓之“辞灵”,之后由1名有力气的杠夫面朝前背棺,8人在棺左右,1人在棺尾,均双手托棺底,以摔碗为号,10人将棺抬起,丧家男女伏地号啕大哭。抬棺者随着杠夫首领的敲梆为号,齐步抬棺至大门外,将棺放置于大杠架上,罩上棺罩。孝子等哭跪在杠前,长子打“领魂幡”,摔碎一瓦盆(俗称“发引”)后,杠夫开始抬棺前行。大丧的仪仗队排列顺序是:最前面是纸扎的开路鬼和先导神;随后是挽

联、雪柳队、花絮队、铭旌亭、影像亭;再后是吹鼓手和唪经送葬的和尚;再随后的是在棺前送葬的男亲友,其中死者的女婿要在孝衣的臂袖上粘一红纸剪的小蝙蝠,并专管沿路撒“买路钱”,男亲友后面是身穿重孝服手拄哀杖的孝子孝孙引棺前进。在棺后是用孝袍兜饼的长子媳和着孝服的众女眷。沿途有亲友摆设的路祭,孝子要跪领叩谢。出丧的队列,出家门先抬棺向西行,绕街过市,再出城抬至墓地下葬。

十三、下葬

旧时,中上层人家多是有自己家族的墓地,亦称林地、祖茔。济南城区人家,多是请幡杠行的专业人员办理下葬事宜;农村人家,是由本村乡亲中的壮年男子办理。济南地区的坟墓多是“窜洞子”圹穴,即先下直(竖)坑,再沿坑底掏一横向洞穴。下葬时,悬棺入直坑,再推棺入横洞穴内,用石板封洞口,坟土堆在直坑上,坟状呈马鬣式。富有人家则用砖石作拱碹墓顶,称“大发碹”。一般人家是用砖石将直坑砌成石匣,下棺后,上口盖条石,坟土堆在石匣上,俗称“金井子”。最简易的是挖一能容棺的直坑,坟土堆在棺上,俗称“直坑子”。掩土时,要由亲族中有地位的人先铲第一锨土,随后众人扬土,堆起坟头,坟前立碑。

十四、葬后祭祀

下葬三日后,家人持祭品去墓前拜祭,俗称“圆坟”。自亡故之日始,逢七天要上坟祭祀,直至五七,以五七为最隆重。五七上坟,必有亡者之女儿哭泣,传说是女儿的哭声能打动五殿阎罗,放亡魂过关。此后,再至百日、周年和每年的清明、农历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家人要去坟前致祭。

建国后,仍沿袭木棺土葬之丧俗,繁琐迷信的丧葬仪式渐简化。60年代,济南建火化场,逐渐推行火葬。一般丧礼,人死后,家人发讣告给亲友,家人臂带黑纱,吊唁者胸前戴小白纸花,赠送花圈,上挂挽联。一般停尸3天,即运送死者至火化场,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告别仪式的时间,根据死者的家庭情况而定,如果死者家中尚有老人在世,于上午举行告别仪式,反之则在下午举行。火化后,有的将骨灰盒存放火化场骨灰堂,有的取回家中或埋至地头田边。近年购买墓地埋葬骨灰盒的渐多。在办理丧事时,有些人家仍沿袭叩头报丧、烧纸祭奠亡人等旧的丧俗。

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篇五
《人死后的程序》

人死后的程序建国前,民间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丧仪繁琐铺张,且封建迷信色彩浓重。习俗相沿,以丧事的隆重与否,视为子辈孝道的尺度。葬俗为木棺土葬,儿女侄孙均戴孝,儿女服孝期为3年,侄孙辈服孝1年。子女在1年内不得剃头理发和化妆,称“哀戚毁容”。家中3年内过年不贴春联等。丧仪主要程序有小殓、停灵、报丧、大殓、点主、开吊、发引、摆祭、下葬和下葬后的圆坟、作七、忌日祭等。丧仪日程,少则五至七日,多达半月之久不等,耗费甚巨。一般人家,人过50岁,晚辈即开始为老人做寿衣、打棺材(称“寿棺”、“喜棺”)、修坟穴,准备后事,被视为孝顺。 一、小殓 死者将近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净身、穿寿衣,俗称“小殓”。寿衣为棉布或绸料的棉衣和单衣,忌用缎子和皮毛料,颜色忌用黑色,着衣件数讲究着单不着双,最上等的是讲究有7根领,有的只穿三两件,也要多缝上几根衣领。寿衣上钉布条,不能钉扣子。穿好寿衣后,给死者口内含1枚铜钱或1粒珍珠,再让死者一手握钱币,一手握小米饼子,称“打狗饼子”,传说是为死者在冥间对付饿鬼和恶狗用的。给死者身覆衾被,用黄表纸或白布盖脸。然后,将灵床移至堂屋中间,灵床前设供桌,供上一满碗不甚熟的小米干饭,称“倒头饭”。家人拈香、焚纸、举哀后,子女们跪在灵床旁伴灵。此时即为“遵礼成服”。 二、报丧 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亲友、街坊邻居家报丧。城市上层人家,多是先发出请知帖,在亲友中请人协助办理丧事。办理丧事的有总理总管丧务,另有内柜、外柜、管厨、知宾等。总理差人给亲友送“长班条”和讣闻,讣闻格式要求称谓得当,具名皆为男性,父亡称“孤子”,母亡称“哀子”,父母皆故称“孤哀子”。有的官商之家还随讣闻发出“哀启”和“行状”。哀启是由孝子具名详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启事;行状是请名人为死者撰写的传记,用以征求诔文、祭文、碑文等。丧家的大门和屋门,均斜贴一白纸条,称“封门”。再用2尺长的秫秸夹几张火纸,插在大门框上。男丧插在左方,女丧插右方,称“出单旐”,以示家有丧事。 三、着丧服 俗称“戴孝”。死者家中成员身穿白布袍,鞋上缝白布盖鞋帮,分别谓“孝衣”、“服鞋”,统称“破孝”。死者之子、妇和未婚的女儿,要在孝衣外披麻巾、扎麻绳,孝子头戴白布堂巾,上加麻梁冠,堂巾旁坠两个棉花球,如父尚在的在右边钉,母尚在的在左边钉,表示极端哀痛,塞耳不闻外事。孝妇孝女头扎白布(称白祃子)和白头绳。旧时的丧服制度,以亲疏为等差,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统称“五服”。斩衰为最重的丧服,服期3年;齐衰次于斩

衰,服期1年;大功服期9个月,小功服期5个月,缌麻服期3个月。 四、指路 人死的当晚,家人购置各种纸扎(俗称扎彩),在大门外焚烧。如死者为男性,要烧纸扎的马和马夫,如是女性则烧纸扎的轿和轿夫。焚烧时,子女绕火正转3圈再倒转3圈,并一边呼喊着对死者的称谓,一边高喊:“上西南!”,是为亡魂指路,亦称“烧倒头人子”。 五、报庙 亦称“送浆水”。人死的当天,孝子率子孙们,端一木盘,上置香炉、线香、火纸,提一浆水桶,去土地庙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纸,浇奠浆水。传说人死之后,必先到土地庙再去冥间。此举是为贿赂土地爷,使其对赴冥间的亡魂给以关照,以浆水馈赠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浆水需连送3天,最后一次,女婿和外甥亦同去。送毕浆水,哭泣着返回家,再拈香焚纸举哀。 六、送盘缠 送浆水后,接着要送盘缠,即给西行的亡魂送路费。城区人家多是在大门外不远的街口,农村多在庄外的十字路口,焚烧一些用金银纸箔折做的元宝、锞子和打上钱印的烧纸,另外再烧一些纸扎彩,扎彩有牛、马、轿、金山、银山、聚宝盘等。焚烧时,家人拜祭,以示送亡魂起程赴西天。 七、接三、送三 人死后第三天晚,家人端木盘,盘内置香炉、线香、烧纸,到大门外,面向西南方向,把线香点燃竖在墙根,家人跪拜于地,一人将大门框上插的单旐拔下,用挟单旐的秫秸夹取线香放入盘中,端回家中灵前,把单旐与线香一齐焚烧,即表示已将阴魂接回家中。这时,全家人要肃静,在灵前供饭,并依次跪拜,退至室外,关闭屋门,约待一个时辰后再开屋门,复拈香焚纸跪拜,把香炉放至木盘,端至大门外,向西南方向跪拜,表示将亡魂送走,再回家举哀。此举即认为是将亡魂接回家中,省视后又送回冥间,俗称“接三”和“送三”。古礼称“招魂”。 八、大殓 俗称“入殓”。人死后,家人将备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贫穷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涂一层黑色,俗称“大头匣子”。入殓时,将棺材抬至灵床侧,数人将死者抬起,先将褥子、枕头移入棺内,再徐徐纳尸入棺。此时,家人再次用棉球沾酒为亡人净面,使死者闭眼合口,家人要忍悲,不能将眼泪落在亡人脸上。再将殉葬品放入棺内。民国以前的富有人家,多用金银珠宝作殉葬品;以后,用贵重物品作殉葬品的渐少。殉葬品放毕,随即盖棺下销,此时子女要在旁跪祈说:“爹(娘)!收钉!”不然有钉不易进之说。棺头用白铅油书写“某公讳某字某行几之灵柩”,在农村则只在棺头书写一白色或红漆的“福”字。清末,如生前有官职的,则用整幅红缎子,上面用白铅粉书写死者曾任的最高官衔,

覆盖于棺。 九、点主 入殓后,家人为亡者做一木制牌位,称“神主”。亦为后辈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官商富有之家,丧礼中,要举行隆重的书主、点主仪式。丧家先请人写好神主牌,神主牌约2寸宽6寸高,中间一行写“显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写其生卒年月日和时辰,落款写“孝男某某奉祀”。所写的“主”字不点上面一点,留待“点主”人用珠笔点上。点主人,要请有名望的人士担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县等掌握过生杀之权的执法官吏,因避讳其曾在死囚名字上点珠点。点主时,由赞礼人唱词引导,由两位襄点大宾陪同点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笔点上“主”字上面的点。点毕,孝子要脱去孝袍,着素衣,身披红毡,跪叩致谢,设宴招待书主、点主和襄点大宾。 十、开吊 开吊为停灵期内最大的丧礼。开吊日,亲友来灵前吊祭,称“吊丧”、“吊孝”。死者长子跪于灵前左侧答礼,诸子侄跪于右侧。“杖期生”(杖,是居丧期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称“不杖期”,如嫡子为庶母丧。“夫为妻服,如父母不在,亦为“杖期生”)或“期服弟”站于祭台上左方,“不杖期生”或“期服兄”站于祭台下右方,对吊客拱揖答谢。女眷跪伏棺的两旁,吊客吊祭时,即号啕齐哭。棺前设拜垫,济南有女吊客要先哭后行礼和男吊客行三叩头或三鞠躬礼的礼俗。开吊日需进行一至三天不等。此期间有账房专管收受“奠礼”,吊祭者多送烧纸、锡箔、祭帐等,亦有的送挽联、冥洋、冥钞等。40年代后,多是送现金。开吊期间,丧家雇用乐班吹奏哀乐,有的还请和尚、道士唪经,超度亡魂。 十一、温锅 解放前,农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里,家人带平底锅、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团,到挖好的墓地前煎糕,俗称给亡者“温锅”。糕煎好后,带回家至灵前全家食用,谓之同亡者共吃最后一顿饭。此俗,解放后渐无。 十二、发引 俗称“出殡”、“出丧”、“发丧”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后的丧礼。出丧有大丧、小丧之分。旧时,有专门承办出殡事宜的幡杠行。一般出丧的只用8人抬杠,数个吹鼓手奏丧乐。出大丧的则有16人抬杠,多名吹鼓手和数对仪仗,最大的丧要有24或32人抬杠,最多的有48或64人抬杠的,但不多见。仪仗中有成对的木制涂漆的金瓜、钺斧、朝天镫和雪柳、素色旗帜等,有的仪仗队可摆出一公里地远。 发引日晨,丧家及亲友执绋致祭。午时启灵,礼相将盛倒头饭的碗砸碎谓之“辞灵”,之后由1名有力气的杠夫面朝前背棺,8人在棺左右,1人在棺尾,均双手托棺底,以摔碗为号,10人将棺抬起,丧家男女伏地号啕大哭。抬棺者随着杠夫首领的敲

梆为号,齐步抬棺至大门外,将棺放置于大杠架上,罩上棺罩。孝子等哭跪在杠前,长子打“领魂幡”,摔碎一瓦盆(俗称“发引”)后,杠夫开始抬棺前行。大丧的仪仗队排列顺序是:最前面是纸扎的开路鬼和先导神;随后是挽联、雪柳队、花絮队、铭旌亭、影像亭;再后是吹鼓手和唪经送葬的和尚;再随后的是在棺前送葬的男亲友,其中死者的女婿要在孝衣的臂袖上粘一红纸剪的小蝙蝠,并专管沿路撒“买路钱”,男亲友后面是身穿重孝服手拄哀杖的孝子孝孙引棺前进。在棺后是用孝袍兜饼的长子媳和着孝服的众女眷。沿途有亲友摆设的路祭,孝子要跪领叩谢。出丧的队列,出家门先抬棺向西行,绕街过市,再出城抬至墓地下葬。 十三、下葬 旧时,中上层人家多是有自己家族的墓地,亦称林地、祖茔。济南城区人家,多是请幡杠行的专业人员办理下葬事宜;农村人家,是由本村乡亲中的壮年男子办理。济南地区的坟墓多是“窜洞子”圹穴,即先下直(竖)坑,再沿坑底掏一横向洞穴。下葬时,悬棺入直坑,再推棺入横洞穴内,用石板封洞口,坟土堆在直坑上,坟状呈马鬣式。富有人家则用砖石作拱碹墓顶,称“大发碹”。一般人家是用砖石将直坑砌成石匣,下棺后,上口盖条石,坟土堆在石匣上,俗称“金井子”。最简易的是挖一能容棺的直坑,坟土堆在棺上,俗称“直坑子”。掩土时,要由亲族中有地位的人先铲第一锨土,随后众人扬土,堆起坟头,坟前立碑。 十四、葬后祭祀 下葬三日后,家人持祭品去墓前拜祭,俗称“圆坟”。自亡故之日始,逢七天要上坟祭祀,直至五七,以五七为最隆重。五七上坟,必有亡者之女儿哭泣,传说是女儿的哭声能打动五殿阎罗,放亡魂过关。此后,再至百日、周年和每年的清明、农历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家人要去坟前致祭。 建国后,仍沿袭木棺土葬之丧俗,繁琐迷信的丧葬仪式渐简化。60年代,济南建火化场,逐渐推行火葬。一般丧礼,人死后,家人发讣告给亲友,家人臂带黑纱,吊唁者胸前戴小白纸花,赠送花圈,上挂挽联。一般停尸3天,即运送死者至火化场,举行追悼会或向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告别仪式的时间,根据死者的家庭情况而定,如果死者家中尚有老人在世,于上午举行告别仪式,反之则在下午举行。火化后,有的将骨灰盒存放火化场骨灰堂,有的取回家中或埋至地头田边。近年购买墓地埋葬骨灰盒的渐多。在办理丧事时,有些人家仍沿袭叩头报丧、烧纸祭奠亡人等旧的丧俗。

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篇六
《人死后如何》

 人死后如何,投生如何

神圣母亲米娜氏 著

徐梵澄 译

过去这些时,问题总是关于进步的事,如何进步,什么阻碍了进步,又如何利用"超心思底力量"等等。这继续不断,我这里还有一大包!但我们也可变换主题,变换一趟。

有人问我一关于死后的问题:人死后如何,又如何投生一新身体。

无用于向你们说,这一题目是可充实几巨册的书,没有两个情形是相似的,实际死后的一生中一切皆有可能:有如在世间,人在血肉之躯体中一切皆为可能,而一切肯定,一化为概论,便变成武断了。可是,人可在某些细节上观察这问题,有时可作一些有趣底发现。

所问的是这样的——

"时若一特殊发展了的心灵离此躯体,它是否将微妙物理躯壳带去呢?它若再投生,它如何进到一新躯体中呢?"

要答复这问题,如我方才说过,已经是要写几巨册书,或若干小时一直讲下去!因为如实说,没有两个情形是相似的;一些同喻是有的,人也可加以汇分,但那纯是武断。我只要将这以下的文字念给你们听,因为这够起兴味了(哦!我不要怎样严肃,可说这是够有趣)——

"这些问题,皆是依一古印度传统而立,据《奥义书》(《唱赞奥义书》与《大林间奥义书》)所说的波罗婆汉那(Prarahana)明王的玄秘智而记起的。

"据说人死后,在平生作了善事的人的灵魂,便取祖灵之路(Pitryana,即‘祖灵乘'),化为烟,为夜,等等,达到祖灵界,终至于月光天堂。《大梵经》以此便结论到这灵魂是带去了一切原素的,甚至微妙物理体,于下一趟投生皆为必需的。"

——于是一个问题是:"这是否对呢?在这场合下微妙物理体是否充分明觉呢?"

我们姑且保留这些问题,我且继续下去——

"此后《奧义书》又增说:及至消尽了善业聚,灵魂便出离月光天堂,达到天空,次入于气,次入于云,挟带了凡此之本性,降到地上为雨,入乎五谷,进到为父者之躯体里为养分的形式,终于乃造成婴孩的身体。"

这真是一颇为复杂的程序了,不是么!

(哄堂大笑)

可是我觉得这很起兴趣。而其问题(笑)——

"是否必须遵此一不定底碰巧底程序呢?灵魂岂不是以凡一切心思,情命,和微妙物理原素,围绕着它组成的,于下一生所必需的,皆直接投入另一躯体?它是否从微妙物理界取其原素呢?在那种场合下,这些原素又如何与遗传性格相和谐呢?尤其是,灵魂要经过父亲的躯体吗?"

问题如此!

唯一我所能说的,是有时事情可能像那样经过。可能,至少我希望,作此叙述的人,曾经观察到这种现象。我希望这不徒然是他的玄秘想象之心思构架。这便兴起某些实际问题……可是究竟说来,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只是看来有些困难,灵魂穿入雨水,这又穿入种子,这又生长为植物,这再在多多少少经过烹调的食物方式下进到父亲的腹中,终乃进到婴胎而妊娠。我不说这不可能,但这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复杂了!

我可说,我见到过无数量已发展的心灵之转世,在那些准备投生或已生的人。如我说过,各个情形显然不同了。这依乎心理条件,甚于物质条件,可是这也依乎物质条件;这依乎要转生的性灵体的发展情况(我们用"灵魂"这名词,在这里是在性灵的义度下,我们所称为的性灵体者),这依乎它发展到的境况;这依乎它要自加投生其间之环境;这依乎它应要完成的使命。那便造成多种不同底情形了。这大大地依乎为父母者的知觉性境界;因为,不用说,这两者间有一极大底分别,一为志愿地生出一婴孩,有其知觉性底企慕,有向那不可见的世界之诉求,和一精神底热忱,一为偶然生一婴孩,未曾愿望,有时甚至全未想望。我不

说在后者便不能有一性灵体托生,但普通这发生在后,不在娠妊时。

在婴孩的形成上,这造成很大底差别。

这若投生在受胎之时,则将生的婴孩之全部形成,受指挥且被统治于这托胎之知觉性:原素之选择,本质之吸引,种种力量之拣选,甚至已同化的物质质素之拣选;这是已经有其选择了,而这自然产生一些情况,全属特殊,以形成胎中之体,那是已经多多少少发展了,进化了,和谐化了,甚至在其出生以前。我应当说,这是完全、完全特殊的情形;可是究竟也发生。

有些更惯常底情形是正当出生之际,便是说人的最初一独立姿态,时当婴孩运动它的肺部,尽可能大声啼哭,在那时分,很寻常的,这种生命之呼号,使性灵底投托比较容易而且有效。

有时是若干日,有时是若干月过去了,那准备是非常迟缓,其入生是渐渐进步的,在一异常微妙底方式下,几乎不可测知。

有时这到来远在后时,时当婴孩自体已变成稍许知觉了,它感到与某物有一非常微妙可是又非常真实底关系,那某物从上而来,从极高处像是一种力量向它压下;于是它可能感到这关系必然需要,那某物是它所不知,它所不解,它仅仅感觉到;于是这企慕感召下性灵体,使其降入于它。

我这里只是说起比较寻常底场合;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这可在无数个情态下发生。我所说的这些情形,皆最惯常,如我所见到的。

还有某些时候,那要投生的灵魂,安寓于一高等心思的境域里,近于土地,已选定了它将来的住宅;或者,它可更下降入情命体中,从那里它可发生一更直接底作用。或者,它可进到微妙物理体中,在最近处控制其将来底身体之发展。

现在再论其另一问题,关于逝世。

那亦复依乎发展的程度,死亡的情形,而且,尤依乎有体之统一,及其出离此身体的时候的态度。在这里问题是关于已充分发展的有体,便是说,已充分发展了的性灵体;倘若是说一性灵体已得益于寄居一身体中而修瑜伽,则其情形迥乎不同。可是在较普通底方式上,我已常常谈起过,一切皆依乎有体的外在躯壳的情形,及其死去时的态度。而这态度必然是依乎其内中底发展及其统一。

设若我们取最佳底事例为说,某人已将其全部有体统一于其内中神圣当体之周围,他只是一个意志,只是一个知觉性,这么一个有体,将已是围绕着他的中枢性灵体,结集了一心思,充分发展了组织了的,一情命,绝对依服且愿合作的,一身体,服从,驯良,而且柔和。这身体,既已充分发展了,将有一微妙体(即室利阿罗频多所谓"真物理体"者),无限地超过他的身体的限制,且有一柔顺性,粘胶性,平衡性,使其足以附著有体的内中诸部分,而随顺心灵的运动,在其(我不说在其上升的运动)身外之游移。心灵将做什么呢,它又将往何处去呢?一切皆依乎其离此身体以前所决定的。这种能耐,在它周围能保持其有体,已充分在此生身中组织了且统一了的,便容许其有效能地选择它将要作的什么,——这亦复代表一个许多不同底可能性之园地;可能知觉地从一个躯体进到另一躯体,直接前去(也有某种场合,一个这样底有体,充分明觉且充分发展了,已从容准备好另一有体,将能够接受它且同化它的,于是,为使其离出此身体后不致停止其物质方面的工作,它往与另一性灵体结合,融入其中,加入其中,在另一血肉之躯里。这是极端事例,也极为稀有,但这是全属传统底玄秘知识的一部分)。从这极端事例起,直到在另一极端,性灵体既已完结其躯体中的经验了,愿在安宁中同化,而准备另一物质生存,在后下,——有时远远在后下。于是发生这样的事,在许多其他可能性之间:它在每一境域中,在微妙生理体境域中,在情命境域中,在心思境域中,——留下其相应的有体,它留下一种系链于其间,可是每个保留其一独立底存在,而它自体,则进到性灵本体之地带,真实性,世界中,在其间进到一同化底福乐底休宁里,直到它(笑着)如这文字所叙述的,同化了销尽了一切它的善业,有准备于开始一新底经验了。于是,倘若它的工作皆做好了,设若其所遗留于各境域中的它的有体的诸部分,或各层躯壳,皆已善为其所当为,当它重新下降时,则依次一一着上这些与它在过去一生同生活的诸部分,于是,以此知识和经验的富藏,它自加准备投生于一新躯体了。这也许在几百年或几千年后,因为,在这些境域中,凡已经组织成者,不必然归于散坏,如我们在世间所称为死亡者。一旦情命体充分和谐化了之后,它便永生。凡消解之散坏之者,皆是其内中的一切变乱,其恰合是毁灭和解体的一切倾向;可是倘若充分和谐化了组织好了,若如是说,已神圣化了,它便永生。在心思体亦同然。甚至凡已充分发展且已含受精神力量的有体之微妙生理体,不必然在死后便散灭。它能

继续一种作为,或者,它能在大"自然"的某因素中作其健康底休息,如在水里;普通总是在一液体里,如在水里或在树的液汁里,或者亦可能,如这里所写的,在云里。(笑着)但是它亦可继续活动生作用于物质"自然"的物质原素上。

我已给你们举出好多例子了。我可能这么说上若干小时,而且总是有新底例子可举!虽然,这只在颇普通底方式上概说此一问题,这启开了想象之门。

如是如是。

 常乐

问:这里写着是:"转化享受为一均匀底无对象底喜乐。"①(①室利阿罗频多《思想与瞥见》。)

答:是的,这意义是它是无原因的。

通常是人有一快乐,一欢喜,或一享受,是由于这一或由于那一原因,——从最属物质的事物起,直到心理之事,甚至思想之事。例如,说一思想上的事,你读到一句书,这给你一甚大底悦乐,因为这事给你一道光明,一新底悟解。然则这种喜乐,这是一有对象底喜乐,这是因为你读到了这句书方有此喜乐,设若你未曾读到这句,这喜乐必未尝有。

同样,时若你听到了一美丽音乐,或见到一美丽图画,或一美丽风景,这使你欣喜;倘若未尝有这些事物呢,则你必未尝有此欣喜;是这些事物给你喜乐。这是一种喜乐,有其对象,有其原因。

室利阿罗频多所说的,这种享受,这喜乐,这欢欣,不论其在什么程度上,或高或下,应该为一种内中底悦乐所代替,这传到全有体,为持续底,便是说,无需任何理由或任何原因而存在。其原因,乃是与神圣"福乐"相接触,这神圣"福乐"是遍在,在一切事物中的。一旦人与这遍在底和永恒底"福乐"交接了,便不复需要一外在对象,一外在原因而起其喜乐;它没有对象,且既无对象,它乃能继续常在。不论外在环境如何,不论所作何事,人总是在同此一悦乐之境界中,因为这悦乐不依乎外在事物,它依乎你的内中情况。人已经寻到了喜乐的源头本身,便是说,神圣"当体",与"神圣者"的交接;既发现这喜乐源头本身之后,则不复需要任何其他事物以起其喜乐。以其无原因,故亦无止息;这是一恒常底情况。

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篇七
《人死后的真实世界》

这是一个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据说他, 曾因车祸(好象)昏迷了几个月,醒了后开始创作这种风格的大家都看不懂的画。他告诉别人他昏迷的时候到过这些地方,

那是另外一个世界……

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篇八
《关于人死后会怎么样》

关于“人死后会怎样 这个终极问题 关于 人死后会怎样”这个终极问题 2011 年 04 月 04 日 20:33:26 人死后会怎样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死后会怎样”这个终极问题, 事实上, 对于这个问题 没人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即使所谓的“科学” 也不过只是假说。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局限于狭隘的偏见, 请用理性的态度,用你自己的主见去分析一切。事实上, 大量证据表明, 死亡并非结束。 事实上 大量证据表明 死亡并非结束。 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诺斯替教派、伊斯兰教苏菲教派 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诺斯替教派、伊斯兰教苏菲教派........以上宗教的信奉者之所以拼命苦修、 以上宗教的信奉者之所以拼命苦修、 甚至一生忍受各种常人难以想象 的痛苦艰苦修行, 的痛苦艰苦修行,为的只有一个目的 ——不是成仙,不是成佛,而是为了不再坠入痛苦的轮回。 不是成仙,不是成佛,而是为了不再坠入痛苦的轮回。 不是成仙同样, 玛雅人、埃及人、 同样 玛雅人、埃及人、苏美尔人 以上这些民族也统统认为: 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 以上这些民族也统统认为: 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当代的基督教似乎不提轮回,有时还批评佛教的轮回。 当代的基督教似乎不提轮回,有时还批评佛教的轮回。 但是,你是否知道 但是,你是否知道-----早期的基督教《圣经》中也有轮回这一概念, 但是在公元 4 世纪当被君士坦丁大帝删掉。君 士坦丁大帝觉得这种转世观念,会危害帝国的存在,因为相信可能有另一世的国民,比起相 信有审判日的人,更不服从命令或遵守法令。在早期的基督的教理中,轮回是其有机成份之 一, 而且在基督时代的中东, 轮回观念在民间更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在正统的犹太教社区, ! 轮回的信仰观至今仍末丝毫动摇。千年之前的犹太神秘哲学秘典 Kabbala,轮回转世的观点 满书皆是!!《圣经》早先曾记载轮回转世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皆信仰轮回理论,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皆信仰轮回理论,据说柏拉 图从古埃及的祭祀那里学过很多秘密知识, 回到希腊后便对轮回深信 图从古埃及的祭祀那里学过很多秘密知识, 不疑。 不疑。 玛雅人认为: 历史是轮回的, 人以及一切动物也都处于不断的轮回之 玛雅人认为: 历史是轮回的, 人以及一切动物也都处于不断的轮回之 中。 印度人就更不用说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轮回并不是佛教最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印度人就更不用说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提出的, 早在佛教诞生之前几千年,轮回这一概念就被印度人所深信

提出的 早在佛教诞生之前几千年 轮回这一概念就被印度人所深信 不疑.....) 不疑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的各个宗教、 各个民族、 甚至连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这样的 为什么古代的各个宗教、 各个民族、 哲学家都对“轮回 深信不疑? 哲学家都对 轮回”深信不疑? 轮回 深信不疑 难道这些只是巧合? 难道这些只是巧合? 难道这只是古人的异想天开、 难道这只是古人的异想天开、只是各大宗教用来的蛊惑人心的阴谋 吗?还是那句话, 还是那句话, 没人知道死后会怎样, 没人知道死后会怎样, 一切只是假说, 轮回 也不一定真的存在, 轮回”也不一定真的存在 一切只是假说, “轮回 也不一定真的存在, 但是, 但是, 希望可以够唤起你对人生的一点思考........ 希望可以够唤起你对人生的一点思考

人死后为什么要做七篇九
《告诉你人死后去哪里》

告诉你人死后去哪里

经常听见有人说,这个世界是平等的。有生既有死。生我们就不去说它了,至于死就值得探究了。人们死后会去那里呢?能否可以不死呢?这都是中华几千年以来值得深思的问你。

佛教是中国的一大教派,它对轮回一说有极大的见解。佛教认为人死后,人的意识会离开肉体,意识根据人生前的善恶习气去结合另外的肉体,做善事的人死后会升天或者成佛,佛教称为享受天福或者往生净土成佛!做恶事的人意识会找生命层次低的肉体结合,例如动物等,佛教称为旁生道畜生道!

佛教认为人死后49天内叫做中阴身,就是没有肉体的魂魄,根据人生前的习气去该去的地方重生,这个重生就是找精卵结合的受精卵重新组合生命体。佛教认为作恶多端的人会下地狱,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人死后魂魄会变成饿鬼。起淫生邪,玩弄女性或者男性,喜淫乐祸的人死后魂魄会找动物的受精卵结合投胎成畜生。 佛教认为做善事的人死后魂魄能升天或者往生净土,即使投胎做人也是富贵的人!

我们把这个叫做轮回,生命一轮一轮的永不停息,作恶的人死后变畜生,行善的人呢接着做人,不排除畜生变人的情况。

但是,这就引发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灵魂哪里来,现在很多畜生都是圈养的,人口又在不断上升,灵魂总量在不断增加。然而一次轮回的也就这么多灵魂,完全不够啊~除非在这过程中有新的灵魂在加入。或是有某种奇物,或是某个神,在制造灵魂。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大宗教。道教的许多只是也是与死后有关的,早期的道教经典是《太平经》,此经记载,人乃是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死后魂魄分离。一魂归天消散,二魂下地埋沉,三魂滞留阳世,则是人们所说的鬼。 《太平经》一百十二。认为人有灵魂,形体与灵魂合一,则为生人;形体与灵魂分离,则生命死亡。《太平经》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说:昼为阳,人魂常并居;冥为阴,魂神争行为梦,想失其形,分为两,至於死亡。离开形体的魂就叫鬼。人死其魂便进入幽冥,《太平经》中称为黄泉或土府,所谓恶下入黄泉。魂在幽冥要受地阴神的考察,别其善恶,所谓收其形骸,考其魂神。善者有赏,可上升受天之衣食,恶者受罚,谪作河梁山海之鬼。这个大概就是说,好人变成神仙,坏人变成妖怪。

在此,我想提出一个假设。世界不止我们现在这一个,它还有平行的世界。人的灵魂是守恒的,这边的人死了可以去那个世界出生,不过中间有类似过滤的过程(抹除你的记忆)。这边和平时,那边就可能处于战乱或者重大疾病的阶段。反之则那边和平。甚至于,这个假说还可以和轮回结合起来,你可以想象一下,两个轮子,中间有一条通道,灵魂可以经过这个通道进行交换。处于某种原因,这边灵魂暂时居多。

总而言之,本人认为平行的世界是存在的,可能不止一个,也许还有第二第三个也说不定。这几个世界灵魂互相交互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当然这些还未证实(纯属本人幻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8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