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之词

| 公路造价师 |

【www.guakaob.com--公路造价师】

李清照之词篇一
《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的词----情感真挚 婉约凄美 愁思哀怨

别离凄苦 缱绻缠绵 抑郁抒情

是一位代表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声声慢》《醉花阴》等是我们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 含蓄、委婉的。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 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

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翦灯花弄。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咏白菊》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阜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读罢这些词有种浸入心脾渗入骨隋的伤感,入境入心的体会到词人的含蓄委婉,幽怨静美,情感朴实,独傲无助的心内世界。“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读李清照词----婉约柔美 情感真挚 缱绻缠绵 凄美幽怨 别思离愁

朦胧忧郁 幽怨抒情之“悠”美。

李清照之词篇二
《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之词篇三
《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之词篇四
《论李清照的词》

论李清照的词

摘要: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王灼的《碧鸡漫志》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理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形式上善于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李清照的词正是达到了“画外音”、“词外有词”、“景中写意”、“妙不在言中”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李清照 别是一家 意境 艺术特色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篇名”为检索项,以论“李清照的词”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时间为2008—2009,范围为全部期刊,可检索到四十八项记录;若选择核心期刊,可检索到两条记录。本综述将对李清照的词的“别是一家”以及李清照词的意境两个方面对李清照的词进行深入的探究和阐述。

宋代词坛,名家辈出。李清照是其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清代陈廷焯称“妇人能词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空前绝后者”(《云韶集词坛丛话》)。日本研究者亦对其评价极高,说她“独能蔚然成一家,睥睨前世„„足能做词之正宗。”(泽田总清《中国韵文史》)评价如此之高,可见其词之独特魅力、在文学上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李清照词的“别是一家”

一、词与诗源同而流异

李清照所说的词“别是一家”,就是说词应有别于诗,词与诗源同而流异,界限迥然,不能混淆,因而二者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境上,都应有所区别。

(一)从内容上看

词是起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诗体。不过词起来以后,所谓正体的古近体诗并没有消灭,而是和词并行的。在词最为流行的五代两宋时期,古近体诗仍然是流行的,我们考虑一下当时的作者们把什么样的内容来写诗,又把什么样的内容来作词,就可以看出当作一种诗体的词和古近体诗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有什么分别了,这种分别不单只在字句的长短或协音律这些点上,而是在它所适宜于表现的内容上面。因为民歌中情歌的数量本来很多,那些流入上层社会的“里巷之曲”经过士大夫的选择,自然更以缠绵委婉地表现相思离别的乐曲为多,即所谓“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且这些乐曲最多的是流传于都市歌妓之口,这样就使词为了适应她们歌唱,多半用来表现一种纤丽轻倩的内容,辞藻很华美,感情很细腻,成为表现一种委婉含蓄的情致的抒情诗。即使表现别的内容也以典雅凝重为上。当时一般作者既用词来表现委婉含蓄的情致,要是有人用诗来表现这种情致,人们就认为气格卑弱,像晚唐李商隐、杜牧的诗就常常受到这样的批评,而两宋词人都很喜欢融化他们(李商隐等)的诗句入词,而且还受到人们的赞美。范仲淹是一位有报负、有功业的政治家,在著名的《岳阳楼记》里,他曾表现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崇高的思想,而在其词里,却出现了“残灯明灭枕头,谙尽孤眠滋味”(《御街行》)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这一类词句。李清照的诗学杜甫风格悲壮雄伟,但词却另是一种委婉缠绵的情致。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词这一体制的看法。

因此,像诗中的有些内容如说理、叙事、议论等,在词中却是极少见的。一些沉着痛快、雄壮豪放、明白晓畅的内容,在诗中认为是很好的,在词中就一向被认为是别调。因此,便自然形成了“诗言志,词抒情”这一规律,并以之限定:诗用来表达志趣或抒写怀抱,词用来抒写感情。故在批评词的时候,传统就习惯于用一些委婉沉郁、幽深倩丽等字样了。

(二)从形式上看

词从它一开始产生时就是以语言与音律的结合体形成的形式。音律是词的主要构成部分,词的语言在一定的词的音律里自由奔放,然后才能制作出激动人心的歌词。词的句子是长短不齐的,表面上看来似乎比诗更自由一些,其实不然,因为它是跟乐曲相配合,因之比诗的格律更加严格。不只字数有一定的限制,连每一字的声调也都是固定的,所以作词叫做“填词”,就是必须按谱(乐调)配词的意思。因之词的发展和音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比起诗来,词与音乐有更密切的联系。词是一种合乐的文学,能把文学造型和音乐的固有表现手段密切地配合起来,更能完整地反映社会生活,因而有时能更有效地拨动听者的心弦。在这种情况下,文学、音乐(二者组成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互相为用的。从节奏上看,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指律诗)自有诗的节奏,词亦有词的节奏。中国律诗句式齐整,每句字数相同,平仄安排是两平两仄相间而以双字为准则的,每两字为一个节奏,这就是“刚柔迭用”,以取得整个声调的和谐。诗节奏明快,短促而少变化,这种节奏益于表现强烈激越明快的感情。

可见,诗的节奏主要在声音的高低与轻重上。词在节奏上,高低轻重与律诗无别,独在长短上有其独自的特点。词的句式多变化,大多词中句子字数不一,或多或少,多则十余字,少则一二字,故节奏多变化,或急,或缓。因此,词所表现的内容就与诗有很大不同,长短不齐、或急或缓、或轻或重、或扬或抑、婉丽多变的节奏适于表现缠绵、深沉、凄婉的感情。另外,诗和词在语言、字句和声韵方面也都存在着区别。

(三)从意境上看

词的意境和诗的意境是不相同的。“词境”通过长短不齐的句型,更为具体、更为细腻、更为集中地刻画抒写出某种情感。诗常一句一意成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或一阕)才一意或一境,形象细腻,含义微妙,它经常是通过对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物(不是诗中所表现的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的描写来表现,从而也就使所描绘的对象、事物、情节更为具体、细致、新巧,并涂有更浓厚、更细腻的主观感情色调,而不同于浑厚宽大的“诗境”。正如一些人所说的,词“其感人也尤捷,无有远近幽深,风之使来,是故比兴之义,升降之故,视诗较著。”(谭献《复堂词话》)“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沈祥龙《论词随笔》)人们各种细致复杂的感情也只有通过景物各种微妙细致的比兴才能客观化地传达出来。词在这方面比诗似乎更为突出: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暮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__________(秦观《浣溪沙》)这是诗中所没有也不能看到的另一种境界,花轻似梦,雨细如愁,尽管境小而狭,却巧而新,与日常生活也更亲切接近。即使像“诗境”所常表达的家国愁、征夫恨,这时也以另一种更易动情的细腻形式表达出来: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

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辛弃疾《贺新郎》)“词境”确乎尖新细窄,不及“诗境”阔大浑厚,然而这却有如人的情感与人的行动的差别一样,各有其所长和特点。

由此可见,词与诗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境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自诗词分疆而治便开始存在,且越来越趋于明显,被许多诗人、词人所重视,并运用于他们的创作实践,使这一理论得以证实。因此,诗和词是不可能合流的。李清照的创作实践遵循了这样的词体原则。

二、李说符合当时词的发展现实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是符合当时词的发展现实的。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要求保持它的传统风格,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尊体”。一种文学形式原应有它的特殊性能和特殊的传统风格,词虽是抒情诗的一体,但因为它用长短句来配合音乐更适宜于传达婉转曲折的、五言诗所不容易传达的感情,许多年来它的确已经和五言诗作了艺术上的分工。到了李清照那时,它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境地,不复是中唐时代诗词不分的阶段,所以主张对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学应作不同的对待是合理的。一种文体在发展中虽需不断革新,但决定这种文体之所以是这种文体的条件是不应改变的。所以,李清照的《词论》是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代慢词发展的繁荣面貌,她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是符合词的发展实际的。有人说李清照的《词论》对宋词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实际上是站在今人的立场上苛求古人。李清照能申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善于用不同的形式恰当地反映不同的内容,这正是李清照的可贵之处。不仅没有阻碍宋词的发展,而且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是对词的继承和发展。如果硬是让她学习苏轼的“大江东去”(《念奴娇》)、岳飞的“怒发冲冠”(《满江红》),摆脱音律的束缚,“以诗为词”,就好像硬让使惯长枪的人使短刀一样,不会那么得心应手的。[1]

李清照词的意境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人以“体”名之,称为“易安体”。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她的词作内容写愁的较多。前期生活悠闲舒适,多写闲愁;后期背井离乡,国破家亡境遇悲惨,流露出对国土家园的怀念,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高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美,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一、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

李清照的词被推为“婉约之宗”,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词中她选择的意境特别独到,具有立体感,景中含情,情现景中,她善于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这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或清新明丽或庄重典雅,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墨渲染出来的,显示出作者不肯趋于软俗香媚的典雅词格。同时她学习了柳永的善于白描和叙事的长处,加以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紧密联系环境,不忘在物我交融中,刻画出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构造出她特有的意境。清·陈延焯云:“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色,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2](《白云斋诗话》卷二)梁绍壬云:“易安《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2 ] (《两般秋雨奄随笔》)此一句写得多么成功。“大家之作,其

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李清照赋予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以活的灵性,词人有时将它们引为自己的红颜知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蝶恋花》)把花当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人,其中写到人老春暮,心中伤感“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人把流水知音,用柔情、多情、顺从的流水表现对爱的单一,对相思的痴念。在这些词作中,春花流水均有情,自然万物皆有意。陪伴愁苦灵气的词人,衬托出词人的孤独无依的心理和对韶华易逝的感慨。在《渔家傲》中,作者借仙境来表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境界,这情景交融的意境是那样的美,可是在李清照本人来说又是那样的无奈!李清照词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无论是清新明丽的、还是庄重典雅的,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词人在生活和社会中对美的执着追求,词人用巧夺天工之笔,创造了她独特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对韶华易逝的感慨。在《渔家傲》中,作者借仙境来表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境界,这情景交融的意境是那样的美,可是在李清照本人来说又是那样的无奈!李清照词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无论是清新明丽的、还是庄重典雅的,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词人在生活和社会中对美的执着追求,词人用巧夺天工之笔,创造了她独特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二、精巧和谐的形式和富有美感的音律

李清照的词不但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而且形式精巧和谐,富有文学的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是以其特有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人们,从而获得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以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也莫不如此。作为和音乐有密切联系的文学形式词,则更是以其独特的长短、节奏和旋律体现着文学的音乐美。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指出:“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中不仅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而且在此基础上也有所创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韵到底,节奏明快,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受,“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使韵脚的变幻,随感情的起伏变化而变换,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另外李清照还很喜欢在词里用叠字、叠句来增强词的音乐性。如“知否,知否”,“浮槎来,浮槎去”,“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这些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是改换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言流畅,节奏轻快,既淋漓尽致地达词人情感,又合乎词的格律,极富音乐美感。音乐的节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心境的节奏,音乐的舒缓亦是心境的舒缓,心境的烦躁亦是节奏的急促。李清照词音乐美的特性也正是作者不同心境的写照。她的词作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表现着自己心境的同时,也展示着词作的音乐美。

三、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

文学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清照词的抒情既抒词中之情,也抒自家之情:既在词外,又在词内。在李清照存留下来的词作中,几乎每一首词作,都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独具,而又与作家本人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一致相融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实现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超越。不论是活泼可爱的少女,还是失落寂寞的寡妇,都各有特色,别具匠心。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的上片就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青春亮丽、天真纯洁的少女形象。瞧她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纱轻飘,像燕子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其中“慵整”二字用得则恰到好处,把少女荡秋千后极度疲

劳,双手麻木,懒得活动的神情尽情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露浓花瘦”这一美妙意象同“薄汗轻衣透”的少女形象两相打通。露浓似喻少女的轻汗,花瘦似喻少女的姿影,花和少女一而二,二而一。词的下片通过写少女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想动弹,突然翻起波澜,客人来了。这“薄汗轻衣透”的女,未免感到自己这副“露浓花瘦”的样子有点失态,慌慌张张地穿着袜子含羞躲开,头上的金钗也无意中悄然滑落。然而这少女又不是一味地惊慌失措,而是极有情趣:“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展现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能大胆地见。“却把青梅嗅。”是一种有意无意掩饰自己的娇羞和心事的绝妙情态。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的惊诧、慌

张、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描绘出来,栩栩如生。寥寥四十一个字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美感一览无余。

四、含蓄深刻的情感表达

中国古典诗词历来特别讲究含蓄。李清照一向被称为“婉约之宗”,其词自然以含蓄取胜。诗为什么含蓄? 这是由生活决定的。生活本身就存在着含与露,隐与现,曲与直的现象。同时进行艺术欣赏的人们,是主观能动的,不希望作家、艺术家把话说尽,一览无余,而是要他们创造出“含而不露”的妙境,以便为人们提供想像和再创造的天地,含蓄非诗独有,词作亦然。她更多地采用比拟的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明志,所描绘的情景无不渗透自己的心情,从而情致绵密,意味隽永。李清照善于写愁,对愁作了生动的描绘,她笔下之愁有长度:“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萧》) ;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 有速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通过对刹那间脸部表情变化的描写,将内心无形的无法抑制的绵绵情思,传神地表达出来,这些都是其含蓄隽永之作。

法国诗人缪塞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序》中说:“读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雕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正如蒋鉴章所说:“李清照为宋代女文学家,其性格略见于《金石录后序》。以一弱女子,只身奔波,到处为家,其夫赵明诚死后,避难各处,足迹遍全浙,不以为苦。盖其人生观颇为积极。其艺术表现又极真挚,修辞亦不苟且。其学问、环境、性情、在在足以使其成为女词人也。”[ 2 ]

李清照对词的意境创造的成功,使她写出了很多好的作品,也为她赢得了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李清照的评价,历来是比较高的。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在整个文学史上,李清照的成就和地位甚至可以与屈原、陶渊明和杜甫相比肩,而在词史上的地位,与苏辛不相上下。胡云翼《宋词研究》说:“只有这位女词人李清照,在宋代,虽则是词人济济的宋代,而她的作品虽拟之与极负词名的辛弃疾、苏东坡,也绝不多让。有人称清照词为婉约之宗,更有人说李清照是北宋第一大词人。”[ 4 ]郑振铎对李清照的评价更高,说:“像她那样的词,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 庸才的作家绝对不能追得上的。”[ 5 ]

李清照的一生坎坷,她的词作正是其一生的最好写照,其词或表现少女活泼爽朗的性格;或表现初婚女子的情致和意趣;或表现两情融融的柔情和别后的相思;或表现社会的动荡、家世的变迁;或国破家亡、孤身飘零的凄惨等等,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她睥睨一世,不依附旁人,独树一帜,傲立于须眉之间

李清照之词篇五
《毕业论文:李清照的词和词论》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名称:李清照的词和词论

系 部: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指导时间:

指导地点:

完成日期:

毕业论文说明书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引论…………………………………………………………………..……………………………3

第一章 李清照词风简介………………………………………………………………………..4

第二章 论词标准对李清照词作的影响…………………………. …………………………...5

第三章 《词论的著录》和“别说一家”说的创立………………………………………..8

第一节 《词论》的著录……………………………………………..……………….9

第二节 “别是一家”说的创立……………………………………………..………10

第三节 追本朔源,从渊源论说明词“别是一家”……………………………....12

第四节 破而后立,“别是一家”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偏离………………………..15

第五节 “别是一家”观点的继承与影响………………………………………….17

第四章 《词论》的贡献……………………………………………………………………...19

第一节 为“小歌词”“补天”之作…………………………………………………19

第二节 对词之体要义的建树………………………………………………………..20

第三节 《词论》“文本”的补充……………………………………………………21

第五章 《词论》的偏颇………………………………………………………………………..21

第一节 对音律的要求有细索过苛之嫌……………………………………………..22

第二节 对词人的批评有挑剔不实之处……………………………………………..23

第六章 为《词论》一辩………………………………………………………………………..24

第一节 胡仔及其与《词论》有关的功过…………………………………………..24

第二节 《词论》不满苏词的背后…………………………………………………..26

第三节 《词论》对欧词的不满和易安对欧句的喜爱…………………………….27

结束语……………………………………………………………………………………………..29

致谢………………………………………………………………………………………………..30

参考文献…………………………………………………………………………………………..31

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著名女作家,其诗、词、文、赋并茂,尤以词甚。对于词,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一位认真的批评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里的《词论》颇有气概地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见解,受到许多人的敬佩和推崇,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引起了一些争议,但这是词史上第一篇总结词的创作,富有见解的专论,也是妇女文评的第一篇,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后人评《词论》有种种异议,李清照词作和《词论》也不一一合拍,这里,我们仅就《词论》来看看李清照关于词的一些见解。第一部分简要分析了《词论》的著录和“别是一家”说的创立。词“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词学思想的基点,“别是一家”的主要内涵如下:一是强调谐音合律;二是重“情致”、“典重”,崇尚“文雅“的词情;三是讲究“故实”、“铺叙”,追求艺术表现的完美。“别是一家”说是对词“自是花中第一流”整体美的追求,它丰富与发展了花问以来的词学本色论,形成了明晰的理论体系;第二部分从《词论》的贡献入手,引出为“小歌词”“补天”之作和对词之为体要义的建树,并对《词论》“文本”的补充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分析了《词论》的偏颇,对音律的要求有细琐过苛之嫌和对词人的批评有挑剔不实之处的指导意义;第四部分为《词论》一辩进行了具体的浅论,因胡仔及其与《词论》有关的功过,格调典雅,但其词品仍不能免俗所致。李清照对欧句的酷爱的这一态度也表达了她的词学思想的一贯性,词“别是一家”说与苏轼的以诗为词、苏门学士的词学本色论有着内在的联系,还有《词论》对欧词的不满和清照对欧句的酷爱作了交代;最后总结了本文的浅论成果。

关键词: 浅论 李清照 词学思想 《词论》

Abstract

Li qingzhao's northern south China famous writers in the world, with words and text, fu, especially in the word. For words, she is not only an excellent practitioners, is also a serious critics, "shao stream of fishery hidden plexus words as the ci-poem have proposed" masculine, especially a "by many people admire and respect, although some of these ideas caused some controversial, but this is the first article summarizes the history of ideas, rich word Canon, is also the first women's comment, worthy of our study and research. Later the ci-poem evaluation has various objections, qingzhao li and the ci-poem also differ a step, here, we just the ci-poem to see some of the ideas about li. The first part is briefly analyzed the ci-poem and peculiarity of the said, ci, "said li qingzhao, is the basis of thoughts," especially a "main content as follows: one is to emphasize harmonics and law, The "fantastic" and "Canon", advocate "elegant" word feeling, Three is exquisite "GuShi", "even", pursuing the perfect artistic expression. "Not a word is" confidence "flower" whole is first-rate beautiful pursuit, it is rich and developed the ci-poetry since spent ask themselves, formed distinct theoretical system, The second part from the ci-poem contributions for ", "small" fill "lyrics for the body of work and proceeds to the essence and the ci-poem" text "expounded the supplement, The third part analyses the ci-poem bias, the requirement of melody is XiSuo conclusion of ci and criticism is critical of false guidance, The fourth part for the ci-poem a debate about the light, because its horse the ci-poem about the merits, elegant style, but the product still cannot avoid custom to Europe. Li qingzhao's fond of this attitude also expressed her words of consistency, thinking, "said ci poems with su for words, Sue door of ci-poetry bachelor of contact with the inner essence, and the ci-poem in Europe, according to the word of Europe and clear the words of lov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theory of shallow.

Keywords: Theory of shallow Li qingzhao Ci-poetry thoughts 《The word》

引论

《词论》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仅存的一篇词学论文,历来对它评析甚多,颇有歧见。文章将李清照的《词论》置于宋代词学流变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力图揭示出它的内涵及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词体文学进入宋代以后,其发展表现为一种雅化的进程,或称之为“诗化”。但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突破过甚而疏离词之本位的倾向。李清照既认同词的雅化,又不赞同因雅化而背弃词的本质特征,其关注的焦点则是词的合律可歌的音乐性本位。正因为李清照的这一词本体论蕴涵了上述的两个向度,故其词学观不能以“婉约”与“豪放”的两分法加以概括。文章最后探讨了《词论》一辩,因胡仔及其与《词论》有关的功过,格调典雅,但其词品仍不能免俗所致。李清照对欧句的酷爱的这一态度也表达了她的词学思想的一贯性。“别是一家”说与苏轼的以诗为词、苏门学士的词学本色论有着内在的联系,还有《词论》对欧词的不满和清照对欧句的酷爱作了交代。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也是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重视和喜爱的女作家之一。本文对李清照词学思想的《词论》作了全面面深入的论述,在《词论》的著录以及“别是一家说”的创立初步梳理基础上,对《词论》进行深一层分析它的贡献, 从而表现出对《词论》的肯定,然后对它的偏颇进行研究,最后深入理解为《词论》一辩,本文有助于对李清照词学思想的《词论》的进一步探讨。

李清照之词篇六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语文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引言..............................................................1

1,易安之美,生命之美,美在坦诚....................................1

2,易安之美,生命之美,美在坚定....................................2

3,易安之美,生命之美,美在超然....................................4

4,生命之美的体现..................................................4

4.1,意象的组合运用................................................4

4.2,营造独特的愁情意境............................................5

5,生命之美的社会价值..............................................5

5.1,真实地抒发内心的感受..........................................5

5.2,对现实深沉的思索..............................................6

6,李清照的实践创作................................................6

6.1,独特的文学见解................................................6

6.2,实践创作.....................................................7

7,感悟李清照.....................................................8

8,参考文献:......................................................9

9,致谢............................................................9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词作主要以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见长。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的事物,抒发内心浓浓的愁情。然而,正是这发自内心的愁情,丰富的灵性使得易安词有深度,有心灵,有生命,坦诚坚定超然的情愁中透露着心灵之美,艺术之美,生命之美。本文从她的坦诚。坚定,超然出发,论述了易安之美的体现和社会价值,并联系实践创作对这位伟大的女词人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李清照,生命之美,体现,价值,实践

引言:自古文人之路, 极少有女人大步走过。历代以来,能著芳菲于时代的女文人不多,而能流芳百世的更是屈指可数。其中也有过一些出色的女子,如朱淑真,薜涛等人,但却逃不出世俗的樊篱,最终作了文学的素材,在别人的目光中挣扎痛苦,丝毫没有文学主人的味道。然而,历史总会有例外,它偶尔也会眷顾一些超凡的女子,让她们尽了情怀,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个被历史亲睞的女子。她不仅做了自己感情的主人,而且做了诗词的主人。她的美丽沧桑,她的文学天机,她的忧时伤世,无一不具有动人的魅力,在文学及人学方面成为极出彩的一页。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词作主要以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见长。高尔基说过:“真正的诗,永远是心底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尤其是词这种“心绪”文学,比起诗来似乎抒情程度更纯粹更细腻。李清照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的事物,抒发内心浓浓的愁情。然而,正是这发自内心的愁情,丰富的灵性使得易安词有深度,有心灵,有生命,坦诚坚定超然的情愁中透露着心灵之美,艺术之美,生命之美。 通览易安词论,充斥了太多的爱恨情仇。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她的身心倍感孤独。她的一生都笼罩在愁情世界里,她用整个生命和毕生的心血所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也被浓浓的愁情笼罩着。《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这种种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全部人格的真诚袒露,正是她顽强生命力的美丽展现,这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美,易安之美。一:易安之美,生命之美,美在坦诚。

坦诚的面对一切,珍视一切。她的深刻感人之词是如此光鲜:”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是及笄少女乍见陌生人时的羞涩情状;“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伊世珍《琅缳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寄之。”[1](p225)词人真挚细腻的写下了自己对丈夫的深深思念;这是女子的刻骨相思:“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一次次沉醉的记忆,一阙阙生活的欢腾。记得的不是暮色长亭,而是把盏言欢的郎情妾意;不是惊飞的水鸟,暗香盈盈的荷花,而是人乐我乐众乐融融的光景。这是少妇李清照:快乐,妩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丈夫走了,妻子瘦了。云是愁云,雾是迷雾,茜纱窗前,夜凉如水。夕阳西下,疏篱隐隐约约,菊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一缕又一缕,乱了独酌女子的心绪。风儿轻轻卷起珠帘,仿佛撩开一帘心事。一个女人就在这样的景致中酝酿着自己的感情。这是思夫的李清照:感伤,浓情。 此为少妇思念远方爱人而消的如此憔悴。这里,爱情被易安娓娓道来,生命被易安缓缓渲染。我感动于这种明了与诚恳,感动于如此美丽的爱情描写,顿悟生命之美。

这就是南渡前的李清照:衣食无忧,娇媚深情,文采飞扬,鲜活清新,韵味十足。我们从<金石录后序>中也可以捕捉到这样的片段。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夫君赵明诚致力于金石考据,清照爱屋及乌,随夫学习研究,并在其中点染些花絮,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其间的真情真意,雅谑趣味自不必说, “而甘心老是乡 ”,则是不胶着于物质,于世俗尘粒中保持着一颗平常平淡之心,坦诚地展现着生命之美。

然而,李清照的一生并不因知足而平安,她有更多的沧桑。靖康之难后,家难接踵而来。半生流离半生凄凉,让人不由吁唏再三。不过,她并未因此而放弃生活的希望。

二:易安之美,生命之美,美在坚定。

据传她曾与张汝舟再婚,后人因此而有所责诘,谓之不守妇道,这实在是道学们的迂腐之见。于流浪中见好友,自然欣喜有加;于孤独中遭遇温情,感动也是自然而然。只是竟不知道这好友面局下生长着狰狞,脉脉温情里隐藏着欺骗。这样的感情要还是不要?李清照离婚了,舍弃了这样一个无耻的男人难道有什么可惜吗?

卫道士们一片哗然,我想,这不但无损李清照的名声,倒让中国的男人有了出丑的机会。李清照不以为意,在保持自我的人格尊严与奴役于世俗的偏见之中她选择了前者, “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于欢愉里生妩媚,于沧桑中出意志。女人性情的李清照,可为我辈女子范式。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隐瞒中庭,叶叶小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首词写压力下的悲凉。国破家亡,易安二度嫁人,可万万没有想到,丈夫竟然是以奸商的眼光李清照金石收藏的墨吏。于是。李清照在挣扎中放下名誉,若丈夫真的有罪,妻子也要陪做牢狱。可是珍视生命的质量从观点上升到品格,易安坚守了自身的人格原则。很多写李清照的书中都避讳了这一段,想是因“晚节不保”使大儒们笔下略过。可我常为这首词流泪,并非矫情,而是激昂于词人的灵魂。当李清照以一手漂亮 的小楷写下文笔华美的诉状,当她在狱中向朝堂里做官的亲戚写下“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唯智者之言可以无根之谤”。她的词,她的生命中那股完美的张力,那种信仰与现实冲突下的无奈与壮烈,一并塑造到了这位东方高雅女子的人格美,生命美。

特别指出的是“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一个“损”字使我们仿佛听到了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叹息,听到了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无奈。她的《永遇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曾感动了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2](p333)”

李清照曾经有自己的一方净土,但朝廷的腐朽终于导致国家的破败,风雨如磐的故园令人痛绝。李清照石破天惊地写出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夏日绝句>)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呐喊,也是一种讥刺。一个朝廷竟如此苟且偷安,置国家的颜面于何处?置人民的生死心声于何处?但是,动荡不安的时局让她最终不得不选择流亡,这是一种无奈的退让!在流浪中失去亲人,在流浪中身历险境,面对满目疮痍的山河,回首昔日的欢乐,感受今日的悲凉,顽强的生命再次迸发出生命的坚定之美。

词人屡发感慨。 “子孙南渡今几年, 漂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头鹊定惊。但说帝子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诗人的沉痛,诗人的意气,诗人的顽美,沸腾在诗句里。 <声声慢>一词写得凄凉无限愁肠寸断,词人既凭悼着自己的小我之情,也伤悼着不堪一击的社会现实,可见其坚定之美。 (<永遇乐>)用笔含蓄,虽带着些许郁积于内的乡愁,却也不乏生命

之美。“落日溶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多门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今日景是昨日景,今日事不是昨日事。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成为的人事所指,岂只是小我小家小事,国恨国事犹有声有形也!李清照晚年遭遇张汝舟,被骗向胡人贿赂古董,诗人怒不可遏而状告张,然后舍弃张汝舟而去。有人指责她再婚再离,有失女人本分,却偏偏忽略了她做人的气节。为了洗涮自己的冤屈,她不惜将多年的心血奉与朝廷,其中滋味,又岂是那些讥诮之辈可以理解的。

亡国之痛、夫死之悲、流落之苦、谗言之毒,一连串悲惨的遭际之后,我们的女词人已经不是娇柔易折的闺阁女子了。正视着严酷的现实,她学会了坚忍和明智。她的后期词作苍凉中透出坚忍不拔,愤懑中可见爱国热忱。她的思想情趣依然高雅隽逸,她的精神世界依然丰富多彩,她以旷达的精神境界和对人生的执着着恋创作出不朽的词章!

三:易安之美,生命之美,美在超然。

对生老病死的巨大恐惧,足以让一个人在最后的时刻变得卑下与丑陋。这位优雅的女人老了,她也感到了种种心理上的不便,可却有了生命深厚的美。“春归林陵树,人老健康城,柳梢梅萼渐分明”,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在她的词中,因生的结束给其生命带来的只有超然,以自然的姿态向生命讲和,这并非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李清照静静地体会着生命的圆满。这样的生命怎么能不美?

易安之美,美在“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潇洒;美在“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豪迈;美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别致;美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真切… …

四:生命之美的体现

(一)意象的组合运用

李清照在描写情感的活动方面有其特别的长处,她善于运用特别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别有风致。如《一剪梅》中运用“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等包含作者情思的词,融入一起形成词人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3](p82)”李清照复杂的感情便寄寓于这些词中,“她善于把感情作为一种发展、流动的过程来表现和抒发。”

李清照之词篇七
《李清照的词论》

对外 0903 2009 252 1102 李 壮 一、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到各位名家词作得失之处,我认为分析的很恰当。 首先是柳永的词。柳永的词好在优美的词境和真挚的情感,并且在音律 上也做得很好,但是没有脱离以往的题材范围。比如《雨霖铃》一词,词作 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旷达,离别之情淋漓尽致,可是没有脱离传统的离愁哀 怨的题材。柳永其它的大多词作的题材也是局限在红粉佳人、离家游子、失 意文人,没有创新之处,是为俗文学,是“小道”登不了大雅之堂。 继而还有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然词中时有妙语,可是这又怎么称得上 大家。无论是张先张三影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还是宋祁红杏尚书“红杏 出头春意闹” ,他们往往钟情于一个影、一株红杏,这又怎么算得上大家呢。 还有就是晏殊、欧阳修等人,他们知识渊博、才华横溢,闲暇之余,信 手拈来做词儿曲调来取乐。他们的作的词看起来更像诗,因为缺少了词的音 乐性和词的节奏感。词不但要分平仄,还要分五声、五音、六律、清浊轻重 等等。苏轼有心提高词的文学地位,所以他提出来诗词一体的观念。于是他 在词中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将以往的婉约柔美的词风变为男子的 豪放之词。还有他在题目、在小序上都煞费苦心,力求词像诗一样,可以用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各种情感。 《水调歌头》中,他采取了丙辰中秋, 酣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还有就是晏几道的词,太过直白,少了铺垫之笔。贺铸的通俗,少了用 典。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 于是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在苏轼的诗词同源的基础之上,从词的本 体论出发进一步出发确立了词独立的文学地位。 对外 0903 2009 252 1102 李 壮 一、辛弃疾词作赏析对比 1、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 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 苏轼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 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 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1)第一首《水龙吟》上片写景:楚天千里清秋,先交待时令是萧瑟肃杀 的秋季

,奠定词的感情基调。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是作者站在建康的赏心亭 之上,看着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江水流向远方。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三句,是写远山。 “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 叠的远山, 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 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 “似 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 簪) ,是此句用语所出)此处是用典。作者先写无情之景,再入有情之景, 寓情于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此时夕阳西下,成群的大雁断 断续续叫着。落日、断鸿,这本就是凄凉之景,更加烘托作者的身世浮沉雨 打萍的身世。南宋委曲求全,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辛弃疾原是北方起义军 将领,就算有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志向,又有谁知道。 壮志难酬的他,受尽了排挤和冷落,心中苦闷,可想而知。这几句词直抒胸 臆,一吐心中不平,感情高潮迭起,激荡不平。 (2)下片用典故很多。首先是张翰想起了家乡的鲈鱼的美味,便辞官回家。 秋天到了,大雁也就从北方飞来了。而作者想回家,自己的家乡却在北方金 人的占领区,是有家难回。 还有国家形势危机,哪能像“鲈鱼堪侩”的张 翰、 “求田问舍”的许汜一样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运用恒 温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的典故。岁月流逝,辛弃疾不知不觉间衰老, 就怕自己不能在有生之年报效国家。没有人明白自己,同情自己, “无人会 登临意” ,只有唤取红巾翠袖,来擦擦英雄的眼泪了。 (3) 这首词作是辛弃疾被闲置被排挤不受重用,苦闷彷徨之作。而苏轼 的人生生涯中也曾被贬谪过,这首定风波就是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的名篇。 (4)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 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从竹杖芒鞋轻胜 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更能看出苏轼旷达的心境。虽然微冷,却是山头斜照 却相迎。 ,回头看看刚刚下雨的地方,也无风雨也无晴。 (5)苏轼接受儒、释、道三家文化,胸襟旷达,把人生世事看得很开,当 苏轼遇到贬谪, 他选择的是游山玩水, 不把这些放在心上, 一蓑烟雨任平生; 而辛弃疾不是,辛弃疾选择的是练兵上书,争取有朝一日会被重用,收复失 地,只是怕自己老得太快,等不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那一天。

李清照之词篇八
《李清照词的社会意义》

李清照词的社会意义

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李凤华

[中文摘要]李清照的词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推崇,一种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有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与忧愁,悲哀与理想,展示出了一个封建礼教迫害下的女性的心灵历程。面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她渴求个性自由和精神解脱,有胆识冲破封建礼教对女性束缚的牢笼,这是她在当时社会里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也是对宋代理学的反抗、对传统女性理念的冲击。南渡以后,她置身于流亡的路上,目睹了统治者投降妥协的懦弱行为,表现出了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伤世忧时的社会责任感。她反对金人的侵略,同情人民的苦难,痛恨卖国妥协政策,用自己的愁与泪痛诉着内心忧郁的情感。这代表了山河破碎后民族的集体哀音,客观上表达出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封建礼教;爱国情怀

一、 生平简介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优秀的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载入史册的女作家却屈指可数。李清照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山东济南人。她在一个学术、文艺空气浓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她的父亲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曾受到当代著名文人苏轼的赏识;她的母亲是北宋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有较大的学问,能写诗文。自小受到了父母文学的熏陶,李清照在工书、善画、音律,诗词、散文等方面造诣都高。在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嫁与赵明诚为妻。赵明诚,当时朝廷宰相赵挺之的儿子,在金石方面颇有建树,他们的在一起,可以称之为是郎才女貌,夫妻二人都有较高的学问和才能,而且还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收藏和研究金石。志趣相投,生活美满。这样品质才学兼优的丈夫以及那种闲适的生活,都极大地丰富了艰险的学识,也直接影响到了她的诗词创作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所生活时代,正是封建礼教与伦理道德发展到的最腐朽黑暗的时代,满怀理想的她与严酷的现实显得格格不入,朝廷上的争斗和连年的战乱也不断侵袭与破坏他们夫妻追求的平静与幸福。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四十四岁,金人入北宋,汴京沦陷,朝廷南迁,战火蔓延到了青州,她与丈夫用一生收集的十余屋的书化为灰烬。不久她的丈夫赵明诚又病亡,当时李清照年仅四十六岁,在短短的时期里连遭朝廷的变故和家庭双方面的沉重打击,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的滋味,她追踪着统治者的逃难路线,反复飘泊在江南一带,她大概艰难地活到近七十岁,过着凄凉,穷困的生活。

二、对封建社会的反叛

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衰落阶段。封建统治阶级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除了加强皇权的种种措施之外,封建统治者还强化封建礼教,企图用禁锢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维持日趋没落的统治。理学就是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这一切需要而产生的。

与宋代以前相比,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较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夫权得到加强,女权进一步被剥夺。另一方面,当时社会利用理学对广大人民在思想上进行禁锢,蹂躏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来加强自身统治。理学,这个以新形式出现的变相的伴侣主义、禁欲主义学说开始在宋代社会中开始活跃。他们要求女子持贞守节,遵守封建纲常,守妇道,尽妇职并且极端片面化,及宣扬“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种以理杀人的封建道德,使当时相当一部分女子深受其害。

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女性,即使生活在贵族家庭,在男女关系上也是同样不平等,同样受封建礼教的压迫。但李清照却没有规规矩矩地作一个典范的封建女性,她有着敢说敢做、明朗爽快、叛逆的个性,她的性格与当时的封建礼教对女性所进行的束缚是相违背的,这种性格注定与上述时代环境是不能很好融合在一起的,她渴求个性自由和精神解脱,有胆识冲破封建礼教对女性束缚的牢笼,这是她在当时社会里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也是对宋代理学的反抗、对传统女性理念的冲击。

因此,李清照在她的词中直接大胆地控诉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精神上对妇女的压迫和统治。为了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热情地歌咏自然和大胆地抒写闺情,追求更为广阔的现实中与精神上的自由。也正是这样的个性和意趣,使她敢于蔑

视清规戒律,打破礼教枷锁,舒展人性,亲近自然,用生命的活力和生花的妙笔为烂漫青春铺展了一条无忧之路,这条路上有着花样年华里最美丽的风光,也因这风光激发了她更为绚烂的憧憬的和更为深远的张望。她走出闺房,玩赏风景、饮酒议花、吟诗诵词,像其它男性诗人一样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和青春的珍惜与留恋之情。《如梦令》二首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两首词以均以优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情调写出了她在青少年时代的自由生活和烂漫思想,表现出了美好的青春的时光,反映出她那对生活和青春的热爱与珍惜的精神世界,这些显然都是不甘于把青春束缚在那深深闺中的表现。此外,李清照还写下了大量的咏花词,寄情于景,她那对女性禁锢的不满和对自由束缚的忧郁情绪以及精神上的烦闷等等,在这些词中都会真切地流露出来。在封建社会的阶级制度下,人都会对自身利益有着永无休止地追求,人的心灵经常被一些庸俗的事物所困扰。而在这种环境下,李清照却过起了另一种生活,她赞颂自然界的美好,抒写闲淡生活的情趣,吟诵着对自由青春的珍惜,这些都会带给人一种舒展个性,张扬自我的洒脱,给人一种拂拭灵魂尘埃的淡淡清新。

在《点绛唇》里,把一个天真憨痴、妩媚多情的少女形象活现在读者和眼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闺情岁月,情窦初开,对爱情的美丽憧憬在生命中悄然萌动,这首词就很真切地展现了花样少女对爱情的朦胧感悟与追求,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聪敏、为礼教所束却不囿于礼教的少女李清照,看到了她在艺术空间里所表露出的对爱情的大胆张望。

她的另一类写夫妻生活的词,在抒写丈夫离别后她的相思之苦中,大胆地表现了她对爱情的追求,这些无不昭示着卓尔不群的胆识和勇气。这是封建桎梏下对道德约规的不屑,是心灵异化下对人性压抑的反抗,是男权人墙下对女性本位

的回归,是礼教藩篱下对爱情理想的执著。 《醉花阴》这首词中用独特的比喻,抒发深闺寂寞对她在精神上的折磨与损害:

薄雾浓云愁永尽,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中,写出了自己的相思之情: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是那个时代里不平凡的女性,但她却要在平凡的环境里打发着枯燥的日子,这“寂寞深闺”和“深深庭院”无疑更会令她感到无比烦闷和窒息。她对这样的生活有着特别深刻敏锐的感觉,因此她有时会“寻寻觅觅”,去寻找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天地;有时会“沉醉不知归路”;有时还会“独把浓愁无好梦”;这其中除了思念家乡和怀念丈夫的原因之外,总的看来,不正是她不满于当时的社会对女性束缚的呼告吗?

李清照把自己的理想及对个性自由的强烈欲望全部融入到词中,用词来表达着自己对那个罪恶社会的不满和愤懑。她热情地歌咏自然风景,不甘于禁锢礼教束缚下的深闺之中,洋溢大胆地描写着少女恋爱的微妙心理,勇敢地表露少女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倾吐着自己所经历的离别相思之苦,这是都是当时社会那些恪守闺范的女性所不敢的。尽管她没有要冲破礼教的意识,但在当时的社会看来,这些都是目无礼教的“越轨”行为了。

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李清照生活于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她前四十多年生活在北宋末叶,后二十多年正当南宋时期,这两个时期政治、经济各方面变化极大,对她的影响是有所不同的。

“靖康之乱”以后,李清照同当时许多士大夫阶层一样,都遭受了国破家亡的恼恨、流离失所的痛苦。在事变突然发生时的惊慌失措和无助,在流亡逃难中的哀怨和感伤,种种情调,都是这个阶层人物所共有的。而这些情调,在李清照这时期的词里有了深刻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清照笔下的词在这个时期中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悲欢情感的反映,而且还是代表着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士

大夫阶层的情绪了。随着逃到江南的统治者仍然过起那种荒淫无度的剥削生活,逃难到江南的士大夫在思想和行为上也有所改变,在短短的几年之间,有的也成为了苟安的投降派,过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生活;有的则不满于当时的现实,具有很大的爱国热忱,反对敌人的侵略,同情人民的苦难,痛恨卖国妥协投降政策,李清照正属于这一类。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居住在金华时所写的。长期飘泊,颠沛流离,独自一人身在异乡,尽管双溪的春日风景优美绮丽,但在她的心中,却是无心赏春的悲哀与苦闷。由于物事人非之情太过于沉痛,这一时兴起的游春之趣却又迟迟难以实现,因为经历了亡国破家之恨丧夫寡居之苦后,昔日那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少妇雅兴已经荡然无存了,即使真的去泛舟,也不会再找到从前那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情趣了。这些愁苦堆加到一起到底有多深有多重呢?“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声慢》的词里,一开始词人就于大清早若有所失、若有所思,经过自己一翻“寻寻觅观”之后,寻到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李清照晚年凄切悲凉,便以酒来消解心中的愁苦,抬头正看到天空中有鸿雁飞过,独自坐在窗边,静静地看着院子里的黄花,细细地雨敲打梧桐的声音„„,于是她大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所以出的的忧叹和愁苦已经不是为自己一人在忧在叹在愁,实在是替那些失去家国之后的乱离中人们的而发出的深哀巨痛。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的下片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故园那些美好春天的回忆又从词人的记忆中泛起,在这瑟瑟东风之时,发出故乡何处之悲呼。故乡虽在,只能留在记忆之中了,欲归是不能的,只有迷醉于酒里梦中,才能暂时地摆脱沉重的乡愁,求得心灵上上暂时的宁静。读完这首词,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是一幅国难当头,故乡难回,愤懑之情无法消遣,只得借酒消愁的充满沉郁愁苦氛围的画卷,而这正是李清照的爱国主义理想与当时赤裸裸的现实相冲突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之词篇九
《李清照及她的词》

李清照之词篇十
《浅论李清照的前期词》

李清照前期作品初探

[摘要]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的词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时代和个人的经历使李清照的心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创作风格的变化无不受其心态特征的影响,本文拟探讨李清照前期词作的思想内容及艺术个性。主要论述李清照前期即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在家庭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受到熏陶,培养了良好的文学素质,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个性和心灵,奠定了她独立自由的创作风格,这时期的词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前期词具有风格清新俊秀,充满青春活力的特点。

关键词:李清照 前期词 思想内容 艺术个性

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李清照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被誉为婉约词之宗。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她的词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¹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

北宋,南宋两个王朝,饱受战乱之苦,以1127年的大变乱为界,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前期词主要写少女,少妇时期写闺阁家园生活的题材,表现了李清照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生活的追求,显得清新明快,焕发青春活力,下面我就对李清照的前期词进行浅析。

一:天真浪漫,活泼热情,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时期。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如写于早期的两首著名小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小词写出了清秀的意境,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图。写作者的一次荡舟野游,天色已晚,一个醉酒的少女划着一叶孤舟误入到荷花丛中,在夜幕中激起一滩鸥鹭。大自然的天光水色,鸟兽鱼虫与醉酒的少女巧妙地自然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画面。从此词可看出李清照所流露出来发的那种欢快的情绪和投身大自然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童心和志趣。在我们面前展现

出了一个天真浪漫,活泼热情,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 。后一首词,李清照认为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这种景物和季节的变化也触动了李清照敏感的心,引起了她心中的惆怅之情,这种惆怅之情充分地展现在作者短短的几句词中真可谓语浅意深。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春光的流逝,便预示着年岁的逐增,清照不免由此生发怅惘之情,借海棠花事感叹青春易逝。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

再看《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以生动明快的笔墨勾出了一个富贵人家少女天真烂漫的形象。她生活快乐,性格活泼,甚至有些不拘小节,你看那位如花少女刚“蹴罢秋千”,颇有倦意,连纤纤玉手也懒得抬,正“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时,听得有人来了,连鞋子都顾不得穿,光着袜子害羞地往屋里跑,头上的金钗都滑落了,却又倚着门回头嗅嗅青青的梅子,那“和羞走”“倚门”及“却把青梅嗅”等一系列

的描写,则将李清照如此忙乱慌张的原因点破,原来客人就是她“青梅竹马”的未来夫君。这一“回首”,再次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和与众不同。多么真实而细腻,而把这样一位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少女活化出来的李清照,当时不就是一位热爱生活、天真烂漫的如花少女吗?这正是李清照早年的自画像。

通过上述不同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出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较开明的家庭,从小博览群书,因而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非一般行不露足、笑不露齿的贵族闺秀可比。少女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其早期少女词抒写了这一时期的生活及感受,抒发了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向往爱情之意,语调清新自然,不加雕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活泼率真、娇羞可人、烂漫多情的少女形象:加上其细腻的笔法,景物和感情的交叉描绘,使得这个时期的词作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二:热情缠绵,情殇辗转,对爱情苦苦守望的少妇时期

俗话说:“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李清照幸运地嫁给了才情兼备,又与她意趣相投的赵明诚。赵明诚人品学识俱佳,是一位聪明好学的青年,他读书极博,酷好书画,是一位金石学家。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的她,在庭院深深诸多约束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要经常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了极大地悲愁和苦闷。思念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

女性,她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述于笔端。作品的字里行间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词人相思愁苦的爱情主流。

这段时期代表作《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送别了丈夫,李清照反复回忆夫妻恩爱的岁月却独守空闺,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一种无尽的相思挥之不去,对丈夫的一往情深让她刻骨铭心,离愁别恨跃然纸上。

又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重阳佳节本是团圆之日,可是此时夫妻分居两地,于是没了赏菊的兴致。一句“半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9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