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狗诗歌

| 网络规划设计师 |

【www.guakaob.com--网络规划设计师】

描写狗诗歌篇一
《描写狗的诗词》

★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唐·杜甫《草堂》

★ 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北宋·苏拯《猎犬行》

★ 可怜白犬子,闲吠远行人。——唐·姚合《哭砚山孙道士》

★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莫学捕鸠鸽,莫学打鸡狗。——唐·卢仝《寄男抱孙》

★ 琴书随弟子,鸡犬在邻家。——唐·于鹄《寻李逸人旧居》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犬喜人归迎野路,鹊营巢稳占低枝。——宋·陆游

★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唐·李贺《开愁歌》

★ 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唐·白居易《犬鸢》

★ 自此长江内,无因夜犬惊。——唐·李白《送袁明府任长沙》

★ 白云将犬去,芳草任人归。——唐·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之《洞山阳》 ★ 遪邅西旅狗,蹙额北方奚。——唐·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此行无弟子,白犬自相随。——唐·贾岛《送道者》

★ 斗鸡走狗家世事,抱来皆佩黄金鱼。——唐·秦韬玉《贵公子行》

★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汉《刺巴郡守诗》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 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归。——唐·钱起《送元评事归山居》

★ 荒径已风急,独行唯犬随。——北宋·梅尧臣

★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咏雪》

★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唐·杜甫《新婚别》

★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唐·于濆《山村叟》

★ 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桥忽自归。——南宋范成大

★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唐·杜甫《可叹》

★ 屠狗犹拼弦下命,将军偏惜镜中头。——现代·郁达夫《过岳坟有感时事》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 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唐·贯休《琴曲歌辞》之《白雪歌》

★ 唯有中林犬,犹应望我还。——唐·费冠卿《秋日与冷然上人寺庄观稼》 ★ 武陵川径入幽遐 ,中有鸡犬秦人家。——唐·武元衡《桃源行送友》 ★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粟。——唐·李白《行路难》

★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唐·刘禹锡《插田歌》

★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唐·宋之问《过函谷关》

★ 鸡犬暮声合,城池秋霁空。——唐·储光羲《新丰作贻殷四校书》

★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唐·李贺《赠陈商》

★ 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宋·苏拯《猎犬行》

★ 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宋·苏拯《猎犬行》

描写狗诗歌篇二
《描写狗的古诗》

将犬去,芳草任人归。——唐·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之《洞山阳》

★ 遪邅西旅狗,蹙额北方奚。——唐·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此行无弟子,白犬自相随。——唐·贾岛《送道者》

★ 斗鸡走狗家世事,抱来皆佩黄金鱼。——唐·秦韬玉《贵公子行》

★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汉《刺巴郡守诗》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 寒花催酒熟,山犬喜人归。——唐·钱起《送元评事归山居》

★ 荒径已风急,独行唯犬随。——北宋·梅尧臣

★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咏雪》

★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唐·刘禹锡《插田歌》

★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唐·宋之问《过函谷关》

★ 鸡犬暮声合,城池秋霁空。——唐·储光羲《新丰作贻殷四校书》

★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唐·杜甫《草堂》

★ 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北宋·苏拯《猎犬行》

★ 可怜白犬子,闲吠远行人。——唐·姚合《哭砚山孙道士》 ★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唐·李贺《赠陈商》 ★ 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宋·苏拯《猎犬行》 ★ 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宋·苏拯《猎犬行》 ★ 莫学捕鸠鸽,莫学打鸡狗。——唐·卢仝《寄男抱孙》 ★ 琴书随弟子,鸡犬在邻家。——唐·于鹄《寻李逸人旧居》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犬喜人归迎野路,鹊营巢稳占低枝。——宋·陆游 ★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唐·杜甫《新婚别》 ★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唐·于濆《山村叟》 ★ 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桥忽自归。——南宋范成大 ★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唐·杜甫《可叹》 ★ 屠狗犹拼弦下命,将军偏惜镜中头。——现代·郁达夫《过岳坟有感时事》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 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唐·贯休《琴曲歌辞》之《白雪歌》 ★ 唯有中林犬,犹应望我还。——唐·费冠卿《秋日与冷然上人寺庄观稼》 ★ 武陵川径入幽遐 ,中有鸡犬秦人家。——唐·武元衡《桃源行送友》 ★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粟。——唐·李白《行路难》 ★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唐·李贺《开愁歌》 ★ 鸢饱凌风飞,犬暖向日眠。——唐·白居易《犬鸢》 ★ 自此长江内,无因夜犬惊。——唐·李白《送袁明府任长沙》

描写狗诗歌篇三
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14 3狗之歌》

3 狗之歌

自学指导

一、“抒情诗”的写作有多种方式,《狗之歌》就是一首通过“叙事”来完成“抒情”的作品,它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诗人没有介入故事之中,而是保持了一种情感的克制。阅读此诗,首先要把握这个故事的脉络:从早晨到晚上,一只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又失去了它们。

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叙事,诗人并没有交代一切,比如“主人”为什么要丢弃小狗,小狗的命运如何等。这些故意省略的部分,读者可以从诗中的一些细节中猜想出来。主人“愁眉不展”,这或许暗示了生活的艰难;母狗一直追到“尚未冰封的水面”,则暗示小狗已被主人溺死。诗人省略这些环节,为的是将笔墨集中在描摹母狗的情态上,像描写一个人那样,从心理层面展现它的深情和悲痛。

三、在这首诗中,还应关注的是它精妙的意象。融成水滴的雪花,涟漪泛起的水面,还有接纳一切的雪地,营造出诗意的氛围,俄罗斯大地的寒冷、严酷和温情得到有效表达。至于“茅屋上空的弯月”,被母狗误认为自己的狗崽,更是传神的一笔。金色的弯月孤零零悬在半空,加上母狗哀伤的吠叫,构成了一幅凄清、哀婉的画面。

参考资料

一、关于叶赛宁(王守仁)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生于梁赞州康斯坦丁诺沃村(现名叶赛宁诺村)一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对于十月革命,他表示欢迎。第一本诗集《扫墓日》于1916年出版,其中有优美的风景诗,也有带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诗。十月革命后曾创作过歌颂革命与革命领袖的诗篇,如《同志》(1917)、《宇宙的鼓手》(1918)、《列宁》(1924)、《大地的船长》(1925)等。他曾受到颓废文人的包围,迷恋过形式主义,一度成为意象派诗人。组诗《小酒馆的莫斯科》(1921~1924)以莫斯科小酒馆为题材,美化流浪者与无赖汉的颓废情绪。1924至1925年是他创作上新的高潮时期。诗集《俄罗斯与革命》(1925)和《苏维埃俄罗斯》(1925)渗透着歌颂革命与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描写了农村革命的广阔图景,塑造了建设新生活的战士的鲜明形象。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叶赛宁的世界观是矛盾的。他未能从根本上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期望于革命的是建立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歌颂革命,却没有投身于革命的决心;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在个人生活中又常常受感情的盲目驱使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感情极度矛盾下自杀。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自然的人化,情思的物化(顾蕴璞)

1922年5月17日,高尔基在柏林阿·托尔斯泰的寓所会见了正与邓肯在西欧度蜜月的叶赛宁。叶应高尔基的请求朗诵了自己在1915年写的抒情诗《狗之歌》。在他开始朗诵之前,高尔基在交谈中称他为“俄罗斯文学中头一个如此巧妙、而且能以如此真挚的爱来描写动物”的人。而当他朗诵完这首诗时,高尔基更“不由得想到,谢尔盖·叶赛宁与其说是一个人,毋宁说是造化特意为诗歌、为表达绵绵不绝的‘田野的悲哀’、表达对一切动物之爱和恻隐之心(人比万物更配领受它)而创造出来的一架管风琴”,甚至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仿佛“在这位风格独具、才华出众、造诣极深的俄罗斯诗人周围,一切都越发令人感到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谢尔盖·叶赛宁》)。一首短短的抒情诗,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久久的回忆,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但其中奥秘何在呢?

狗之歌如果说,勃洛克要以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重合(以“永恒女性”为象征)来拯救俄罗斯的灵魂,马雅可夫斯基想用革命与诗歌的联姻来改造俄罗斯的社会,阿赫玛托娃精

微地捕捉自己身上作为俄罗斯人、女人和人的三重身份在多变的时代的灵魂律动,曼德尔施塔姆把诗歌视为负载历史内涵的语言的最高艺术,茨维塔耶娃认为“心灵的禀赋和语言的均衡就是诗人”,那么,叶赛宁则以故乡,俄罗斯和大自然为自己诗的灵感源泉,在“人与自然的主要结点”上营造美的意象,在诗化自然中净化心灵,在净化心灵中诗化自然。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在农村长大,深得大自然的熏陶和民间文学的哺养,但又受到农民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大自然的陶醉使他写出大量风景诗的杰作,对淳朴的农民生活的挚爱使他创作出许多真挚感人的抒情诗珍品,但对古老传统的迷恋却使他写过一些怀疑工农关系、消沉颓唐的诗。他早期的创作,虽思想不及晚期成熟,但才华横溢,格调清新,以家乡、祖国和大自然为基本主题。他写人,也写物;写无生命物,也写生物;写植物(如白桦、稠李、花楸树、风铃草„„),也写动物(如马群、母牛、狐狸、狗„„)。大量动、植物入诗,是叶诗在题材、主题以至手法上的一大特色。叶赛宁写草木虫兽的诗,既不同于以寄托生活哲理为宗旨的寓言诗,也有别于以情节取胜的叙事短诗,而是物我一体、情思邈远的真正的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更充分地表现他对诗歌艺术的执著追求:在人化自然(包括各种动、植物)和物化(物即指动、植、矿物)情思的基础上达到情景高度交融的艺术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狗之歌》是叶诗中一篇极好的代表作:诗人既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腻入微地表达一只母狗短短一天中从得子到失子的喜怒哀乐,又用拟物的手法将人(母亲)的情思委婉曲折地通过狗的象征吐露出来,使人在母爱的迷雾中难以分清:是情,是景?是狗,是人?对自然的人化或对情思的物化都不是什么新手法,但在一首诗中如此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则是叶赛宁诗的独到之处。这就要求诗人将极其丰富的意象寄寓在高度凝练的形式之中,使诗具有超凡出众的意象美和凝练美。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使叶赛宁于1919年加入了意象派,并被拥为首领,只是由于他不同意“意象就是目的本身”的纲领,才于1921年退出该组织。意象派(不论是英美的,还是俄国的)都崇尚鲜明、准确、含蓄蕴藉而又高度凝练的意象,而绝对排斥议论入诗。《狗之歌》满篇都写哀愁,但都包孕在画面之中,没有一句言论,也没有一个直抒胸臆的表情性词语。

在俄国文学中,叶赛宁写动物既非空前,也不会是绝后。随便举屠格涅夫的著名中篇小说《木木》为例。那里也写了狗,而且也是母狗。木木(那条狗的名字)在屠格涅夫笔下写得相当成功,被他人格化为主人公盖拉新凄苦的农奴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乃至知音。木木被盖拉新救活又溺死的故事,从一个新的角度鞭挞了残酷的农奴制度。但就心理剖析而论,木木着墨并不多,仅仅起着烘托盖拉新悲惨命运的作用。而《狗之歌》中的狗则是诗人讴歌的对象,它被赋予类似于人的起伏不定的感情波澜。此诗不但饱含了诗人对这只狗乃至一切动物的挚爱,而且通过闷闷不乐的主人因不忍目睹而趁黑淹死这七只可爱的小狗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贫困生活的关注。此外,叶诗概括的深度已使母狗的情思得到升华,具有伟大的母爱的象征意义,使人读后在联想的大海里尽情浮沉,各自进入欣赏这一艺术再创造的广阔天地里去,使诗的容量得到扩大。

《狗之歌》从构思到手法、语言,都能使人读后充满新奇感。例如诗题选得颇为奇趣。《狗之歌》这个诗题表明了叶赛宁奇中求美的艺术追求,他要抒发对生活新鲜独特的感受,也想倾吐屠格涅夫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那种声音。

叶赛宁在《狗之歌》中所追求的“新”和“奇”,不是从空中楼阁中臆想出来的,而是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提炼而得的。在原文中,《狗之歌》的“歌”字是崇高体词,是用来赞颂高大形象之词,但诗中出现的并不是英雄豪杰。就动物世界来说,狗既没有牛的“任重”或马的“道远”,也没有云雀的“高翔”或海燕的“预见”,然而,诗人从狗的身上发现了诗──真正的诗。一只其貌不扬的狗,从清早到晚上的短短十几个小时之内,经历了悲欢离合,尝尽了甜酸苦辣,一切都源出于对下一代的爱,光这点精神就够催人泪下的了。诗人在这里成功地运用了小中见大,凡中见奇,丑中见美的艺术手法,给人以质朴意新的美的感受,使

人情不自禁地落下同情的泪水。诗中还出色地运用了正反相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七只小狗被主人淹死后,母狗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回走,这时不是月黑风高,一派肃杀的气氛,而是夜空挂着一钩弯月,大地一片宁静。然而清丽的美景更反衬出命运的险恶,环境的寂静愈激起内心的波澜,以致母狗想小狗想疯了,竟误把天上的月亮当做自己的小狗。这种心理刻画,真是入木三分。

诗中意象极其丰富,但并不叠床架屋,在组合上有详有略,出现跳动和飞跃。当主人背着装在麻袋里的七只小狗往前走时,母狗丧魂落魄地跟在后面紧追不舍,下面略去主人把口袋扔进河里的细节,只留下水面涟漪在颤抖的情景。下面又略去对主人的描述,只留下母狗踉踉跄跄往回走的画面。这种在意象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跨度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像余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诗的艺术魅力。河面“久久地、久久地颤抖”的镜头示意极其丰富:既可想像为小狗垂死挣扎的余波,也可设想为母狗、主人或诗人的内心和水波一齐颤抖;既可揣度母狗在河边久久地呆立的神态,又可描绘浮想联翩的诗人久久不能自已的情状。

诗中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色彩的反衬、通感、隐喻、象征„„如母狗丧子后“响亮地望着蓝空吠叫”(只能意译成“眼巴巴地望着”)听觉通于视觉、声态并作,使人印象加深。又如第二诗节用“刚刚消融的白雪”形容乳汁,结句用“从天陨落金色的星斗”描绘黯然神伤,不但设喻新颖,意象优美,而且富于象征意义,耐人玩味。

《狗之歌》用人化自然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母狗在一天内得子之喜,失子之虑,丧子之哀以及误认月亮为子后的恼恨,同时用物化情思的手法,把为下一代操碎了心的母亲的爱通过动物的象征使人看得见,摸得着,这些也许是它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的奥秘所在。

(选自《诗国寻美──俄罗斯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

一、《故乡》《不是死,是爱》两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都体现了曲折、变化的特征。试分析两诗情感的层次以及变化的曲线。

《故乡》与《不是死,是爱》,作为独白型的诗歌,都没有流于简单的感情宣泄,而是起承转合、一波三折,多层次地表现了“我”丰富的内心世界。

《故乡》的第一节,从归乡人的“痛苦”写起,设定了一种凝重、痛楚的基调;在第二节中,诗人追问故乡能否医治自己的伤痛,使得痛苦的情绪更为强烈、急切;第三、四节,故乡的医治作用开始不断闪现,在各种自然风物的呈现中,刚才激烈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压抑的氛围也被引向开阔、明朗;但在第五节,情绪的曲线又发生变化,胸中爱的痛苦不可能真的驱除,对故乡的热情吟诵被深深的质疑取代,像大河一样展开的诗行,在这里仿佛发生了逆流与回旋。最后一节,关于“痛苦”的思辨被引向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诗人的语调又一次变得昂扬,情感的整体境界也获得了提升。

《不是死,是爱》中的情感表达,也有类似的变化曲线:在一开始,诗人回想起希腊人对时间的咏叹,诗人的语调也相对平静、舒缓;但紧接着,对往昔的感叹又让诗人联想到自己不幸境遇,诗行中的情绪也陡然变得痛苦,直至死亡的黑影掠过,“我”被揪住头发,苦苦挣扎,痛苦的感受已接近饱和,但最后却化解于“银铃似的回音”中,对爱的渴望最后战胜了死亡的恐惧,在情感的高潮处,诗歌戛然而止。

二、雪莱《西风颂》、济慈《秋颂》两诗,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寄托诗人内心的情感。列出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并说说不同的景物会引起怎样不同的感受。

《西风颂》的篇幅较长,分为五节,最后两节抒发的是诗人追随西风的决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集中在前三节。第一节,主要写大地上的景象,在西风狂暴地吹拂下,落叶翻滚,黑暗的泥土里也有种子沉睡,等待来年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在一片肃杀、衰败的秋景中,还暗藏着来年的生机,而西风就是这一进程的推动者。第二节,诗人的笔触转向了高空,写西风怎样撕扯流云,让它们在天穹中形成雷雨,大自然的万钧之力由此显现。第

三节,海洋又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在西风的呼唤下,沉睡了一个夏天的地中海也苏醒过来,为西风让出道路,惊吓了海底的植物。在这三节中,诗人描绘了西风所到之处,自然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歌颂了它那伟大的破坏力和创造力。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秋颂》分成三节,也分别写成熟秋天的不同景象:第一节,罗列出秋天的累累硕果,其中有缀满葡萄藤蔓的珠球,老树背负的苹果,胀大的葫芦,鼓起的榛子壳,它们都在秋天与太阳的密谋中成熟。第二节,则将秋天拟人化,通过“你”坐、卧、行、立的不同姿态,将打麦场、田垄、小溪、榨果架等不同画面,剪接成一幅秋天的全景。

第三节,诗人转而描写秋天里的音乐,有河柳下的飞虫、篱下的蟋蟀、园中的知更鸟、山圈里的羊群、天空中的燕子,各种各样的昆虫和鸟兽,都参与黄昏中的合唱。

同样是景物描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显著的不同:《西风颂》中景物的描写上天入地,场景转换的幅度极大,充满强劲的动感,情感的表现也奔放有力,配合于西风的狂暴。相比之下,《秋颂》中的景物描写则十分细腻,诗人像一个擅长工笔的画匠,一笔一笔勾画出秋天繁复的细节,在声色并茂的美景中,寄托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传达出富足、愉悦的感情。

三、在抒情诗中,常常会用第二人称,有时是特指,有时是泛指。课堂讨论:《当你老了》一诗中的“你”到底指谁?

在抒情诗中,通过使用第二人称“你”,可以带来一种亲密的对话关系,会让读者感觉诗人似乎在对自己倾诉,因而“你”的所指往往不很确定。在《当你老了》一诗中,“你”是指诗人心中的恋人,诗人设想几十年以后,当自己的恋人头发花白,读到这首诗歌并回忆起往事。但阅读此诗时,作为局外人的读者,也会有某种主观的投射,不由自主设想有一天自己也会衰老,在回首往事时百感交集。在这种情况下,“你”似乎又可泛指此诗的读者,诗歌的同化力量也由此产生:诗人特殊的情感经验随之被普遍化,让每个读者都可参与其中,获得共鸣。

【附录】

论诗三札(节选)

郭沫若

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生命源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之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欢乐的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我每逢遇着这样的诗,无论是新体的或旧体的,今人的或古人的,我国的或外国的,我总恨不得连书带纸地把它吞咽下去,我总恨不得连筋带骨地把它融化下去。我想你的诗一定是我们心中的诗境诗意的纯真的表现,一定是能使我融筋化骨的真诗,好诗;你何苦要那样地暴殄,要使它无形中消灭了呢?你说:“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必定要做诗。”这个自然是不错的。只是我看你不免还有沾滞的地方。怎么说呢?我想诗这样东西似乎不是可以“做”得出来的。我想你的诗一定也不会是“做”出来的。雪莱(Shelley)有句话说得好:“人不能够说,我要做诗”(A man can-not say, I will compose Poetry)。歌德也说过:他每逢诗兴来时,便跑到书桌旁边,将就斜横着的纸,连摆正它的时间也没有,急忙从头至尾矗立着便写下去。我看歌德这些经验正是雪莱那句话的实证了。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类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着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徂徕着的想像。这些东西,我想来便是诗的本体,只要把它写了出来,它就体相兼备。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敦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

诗人西行上人与芭蕉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集》。

„„

我对于诗词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研究,我也是最厌恶形式的人,素来也不十分讲究它。我所著的一些东西,只不过尽我一时的冲动,随便地乱跳乱舞罢了。所以当其才成的时候,总觉得满腔高兴,及到过了两日,自家反复读读看时,又不禁浃背汗流了。只是我自己对于诗的直感,总觉得以“自然流露”的为上乘,若是出以“矫揉造作”,不过是些园艺盆栽,只好供诸富贵人赏玩了。天然界的现象,大而如寥无人迹的森林,细而如路旁道畔的花草,动而如巨海宏涛,寂而如山泉清露,怒而如雷电交加,喜而如星月皎洁,没一件不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没一件不是公诸平民而听其自取的。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模仿自然的东西”。我看他这句话,不仅是写实家所谓忠于描写的意思,他是说诗的创造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参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古人用他们的言辞表示他们的情怀,已成为古诗,今人用我们的言辞表示我们的生趣,便是新诗。再隔些年代,更会有新新诗出现了。

你所下的诗的定义确是有点“宽泛”。我看你把它改成文学的定义时,觉得更妥帖些,因为“意境”上不曾加以限制。近来诗的领土愈见窄小了。便是叙事诗、剧诗,都已跳出了诗域以外,被散文占了去了。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自由诗、散文诗的建设也正是近代诗人不愿受一切的束缚,破除一切已成的形式,而专挹诗的神髓以便于其自然流露的一种表示。然于自然流露之中,也自有它自然的谐乐,自然的画意存在。因为情绪自身本具有音乐与绘画二作用故。情绪的律吕,情绪的色彩便是诗。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现(不是用人力去表示情绪的)。我看要到这体相一如的境地时,才有真诗、好诗出现。

(选自《中国现代诗论》,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抒情诗的修辞手段

乔纳森·卡勒

历史上许多关于体裁的理论家一直遵循希腊式分类,把作品根据由谁叙述大至分为三类:诗歌或抒情诗,叙述人为第一人称;史诗或叙事,叙述人以自己的声音出现,但也允许其他角色以自己的声音叙述;还有戏剧,全部对话由角色进行。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注重叙述人与观众的关系。史诗中有口头吟诵:诗人直接面对听众。在戏剧中,剧作家看不到观众,而是由舞台上的角色去叙述。抒情诗的情况最复杂,诗人或唱或吟诵,可以说是背对听众的,“做出自言自语或对其他什么人讲话的样子:也许是对大自然中的一个精灵,对缪斯,对一位朋友,对一个情人、一个神灵、一个人格化了的抽象事物,或是某个自然的对象”。我们还可以把小说这个现代体裁加到这三个基本体裁当中去。小说通过一部书与读者交谈──我们将在第六章专门论述这个题目。

在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史诗和悲剧是文学成就的巅峰,可以标明任何一位雄心勃勃的诗人的最高成就。小说的发明给文学阵地引进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不过,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抒情诗作为一种短小的非叙事诗也逐渐被认为是文学的精华。最初,抒情诗曾经被作为一种有修养的、高尚的表达风格,是文化珍品、文化态度高雅的构成方式,后来,它逐渐被看成是抒发强烈情感的方式,既可以涉及日常生活,又能表现超验价值,可以对个人最内在的心灵情感进行具体实在的表述。这种观点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当代理论家已经不再把抒情诗看作是诗人感情的抒发,而认为它与关于语言的联想和想像有更密切的关系──是对语言学的关系和规则进行实验,这种实验使诗歌成为一种文化动乱,而不再是文化珍品的宝库。

关于诗歌的文学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各种评价诗歌的方法的相对重要性:一首诗既是一个由文字组成的结构(文本),又是一个事件(诗人的一个行为、读者的一次经验,以及

描写狗诗歌篇四
《诗歌描写方式》

描写狗诗歌篇五
《描写母爱的诗歌》

第一单元

描写母爱的诗歌: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写母亲的散文:

想飞,心却倦了。

不知从何时起,年轻的心总渴望独立。多少次,试过逃出父母双翼的庇护,独辟一条荆棘丛生之路,在暴风雨中镀炼自己的翅膀。

也许,老天爷发现了我这一贪念,让我进了这一所全日制的高中,终于可以摆脱妈妈的唠叨了。

高高的教学楼,宽畅的食堂,拥挤的超市,陌生的面孔,一切令我新奇而兴奋。然而,当一切都熟悉后,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和空虚却占据了我的心。繁重的学习让我感到压抑和沉闷,孱弱的身体使我整日昏昏沉沉,我感到痛苦,想回一次家,但昔日的壮志豪情使我忍了下来。

秋天似乎来得很早,刚入秋,就感到一丝寒意。瑟瑟的冷风漫无边际地刮着,使窗户随隙发出一阵阵鸣叫。

我呆呆地坐在座位上看杂志,看到了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是我不禁想起了妈妈......

以前有的晚上学习到很晚,这时,妈妈就会端来我最喜欢的绿豆汤,慈祥地看着我,把汤一口一口喝完。然后替我整理好床,劝我早点去睡觉;有时,在外面受了气,就在妈妈面前大发脾气,但妈妈从不计较,反而还安慰我,是我心情好起来;以前......

我这时才体会到叨唠的优美,那昔日烦人的话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的温暖。

“铃---”下课的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一阵飞快来到电话亭,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号码,电话的另一头传来妈妈那慈祥的声音。

“喂,你找谁?”

“妈,是我。”我低声地说道。

“**,你在学校好吗?身体好不好,一个人要当心身体。现在天气冷了,注意加衣服。吃得习惯吗?......”

“好,一切都好......”我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

曾经我一度认为,我是一个不会动情,不会流泪的人,然而在妈妈面前,却毫无掩饰地流下了泪。

周末,坐在回家的车上,心情特别开朗。我这才明白,无论我飞得多远,也永远像一只风筝一样离不开妈妈的视线。 母亲,是系在心头的线。拉得越久越远,心就越痛。

感人事迹:

《血色母爱》的报道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母亲下岗了,但是她不忍心看着她的女儿整天闷闷不乐,便决定带她的女儿去滑雪,还买了两件银色面包服,让她女儿高兴。但不幸的事却发生了:她们太兴奋,滑得远离了指定的地方,导致雪崩,母亲俩穿的银灰色衣服与白色相似,救援飞机根本看不到她们,母女俩都要冻僵了。最后,母亲把自己的血管割破,用鲜血写了“SOS”使她的女儿获救,而这位伟大的母亲却因失血过多,永远地离开了她的女儿

动物世界中的母与子也会令人感动:

一个猎人追杀一只藏羚羊,眼看走投无路时,这只藏羚羊突然不在奔跑,而是面对猎人跪下了,猎人感到奇怪,但未动恻隐之心,举枪打死了羚羊。回到驻地,猎人解剖发现,原来这只羊的腹中竟有一个胎儿。猎人明白了,她的求饶正是为了孩子。猎人十分后悔,丢掉猎枪,再也不打猎了。

描写母爱的格言:

母亲是伟大的! ——鲁迅

无知是迷信之母。 ——巴尔扎克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 ——董宝平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俗语: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失败是成功之母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描写母爱的诗句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的三春晖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像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母爱就像一艘大船,载着我们驶向大海,去追寻生命的奥秘;

母爱就像一座大山,蕴藏着万物,哺育我们成长;母亲是一曲歌,母亲是一缕春雨,母亲是丝丝春雨

母爱

当我们呱呱坠地时,就会有一种伟大无私的爱萦绕在我们身边。没错,那就是母亲的爱。母亲把她所有的爱与奉献都慷慨地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千古流传的赞美母亲的佳句,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对啊,母亲用她最淳朴的爱来呵护我们,哺育我们成长,却不计回报。母爱是不能用世俗的金钱货币来衡量的。其实,拥有母爱,胜过拥有金山银矿等世间的一切财富。

母爱是春天里的风,轻轻地吹拂着孩童的脸庞,使人神怡;母爱是夏日里的雨,滋润干渴的我们,给我们生的力量和希望;母爱是秋季里的夕阳,在最后时刻也会贡献出一点火热,温暖大地;母爱是隆冬里的火炉,竭尽全力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帮助人们度过一个春天般的严冬。

母爱像一杯咖啡,刚开始品时还不觉得有何特殊的味道,喝到第二口时有点儿苦,直到最后才尝出它的甜。这杯苦中带甜的咖啡就是母亲对我们的那种世上独一无二的爱,这种爱表现在母亲的一言一行中,无论是关怀的话语,还是严厉的责备……这都是母爱的体现。然而,这么多年来,我却始终没有细细品味过这杯浓浓的咖啡,那种特别的苦与甜似乎真的与我无缘。回首过去,年少幼稚又调皮的我让妈妈老操心;然而现在我已经成了一个成熟懂事的中学生,知识丰富了,思想自然有了转变。我已逐渐开始为妈妈分担家务,解决烦恼,初步踏上回报的征途。这让妈妈常常感到欣慰、快乐。然而,我知道,这只是旅途的开始,路径延绵无尽头,我还得经过一生的漫长跋涉!

人的一生,不就是爱的循环吗?

妈妈,您听我说

我从小到大都没有给自己的妈妈写过一张纸条,更何况是一封信,当我拿起那支十分沉重的笔时,我的心里还在犯嘀咕:到底要不要给妈妈写这封信呢?就这样心里的这种念想一直在心里徘徊。最终,我还是决定给妈妈写信,我鼓起了勇气,那起那支千斤重的笔给最亲爱的妈妈写下了这封信:

妈妈,你知道吗?当我要那起笔是给你写信的时候,我心里真的很紧张,我非常的害怕。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您既是我的严师又是我慈母,你辛辛苦苦把我带到了人世间,你不仅仅是给了我一个新的生命,最重要的是你还给予了我很多的人生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你处处勤俭节约,就一个目的:就是希望我能吃好喝好,在您的心中就一个愿望,只要我能够过的好,再辛苦也无所谓。

伴随着我的成长,我更是离不开您的,我离不开母爱,离不开您的呵护和关心的,伴随着我的成长,您的道路却是艰辛坎坷的,但是您却不会退却,你不会埋怨一句,你把自己的一声都奉献给了我,所以别人都说:母爱就像是春天的甘露一样,滋润着我心田;母爱像温暖的阳光,让我时时刻刻沐浴在这爱的阳光里;

你还记得吗?我从初一就开始有头痛这个毛病,你整天为我这个事烦恼,有一天晚上我的头疼病又犯了,疼的还很厉害呢,我趴在桌子上,哭了,你看见了就连忙走过来,看见我哭了,然后就知道我又头疼了。于是你就用您那一双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轻轻的按了几下,当时我更感动,情不自禁眼泪哗哗的流了下来,那时,你也哭了。

当我穿少了的时候,你就会上前一步对我说:孩子,今天天有点凉,要不再带上一件衣服吧,省的着凉;那时我就会不耐烦的说:没事,又不冷拉,好了好了,你回去吧:当我和你分别的时候,你的眼睛里充满了舍不得,还不停的叮嘱我:在路上小心着凉,而我又是一句:别唠叨了,你快回去吧,我会照顾好我自己的。那时一一定很生我的气吧,你一定会很怀念以前的我。我现在真的很后悔,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样冷落你,不应该那样对您说话,毕竟您是生我养我的母亲啊。

妈妈。对不起,您辛苦了,我一定会用我的一生来报答您对我的爱,我一定会用一颗真诚的去报答这份伟大的母爱的。

描写狗诗歌篇六
《不幸人生的真实体验_读余秀华的诗_我养的狗_叫小巫_李汉超》

读写新空间·诗海采珠

不幸人生的真实体验

———读余秀华的诗《我养的狗,叫小巫

李汉超

诗坛从来都不平静,几乎每年都有吸引公众眼球的事件发生。进入新世纪以来的10多年间,从赵丽华的“梨花体”,到车延高的“羊羔体”,再到乌青的“乌青体”,又到周啸天的“啸天体”,诗坛与公众对此认同点赞的有之,嘲笑起哄的有之,两种意见尖锐对立,截然相反,更多的是媒体的炮制与炒作。刚刚进入2015年,湖北脑瘫女诗人余秀华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网络微博上疯传而一夜“红”遍中国,媒体又成功炮制了一起具有买点和看点的轰动事件。然而,作为一名习诗多年的爱诗者,我们不能被媒体和大众牵着鼻子走,应该从诗人的文本出发,对此要有冷静而客观的分析与评判。让我们先从她的诗歌《我养的狗,叫小巫》的研读开始:

我跛出院子的时候,它跟着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去外婆家

我跌倒在田沟里,它摇着尾巴我伸手过去,它把我手上的血舔干净

他喝醉了酒,他说在北京有一个女人

比我好看。没有活路的时候,他们就去跳舞

他喜欢跳舞的女人

喜欢看她们的屁股摇来摇去他说,她们会叫床,声音好听。

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原载《诗刊》2014年第9期下半月刊)

余秀华出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有《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多首,被《诗刊》微信号发布后而被热烈转发,人们惊艳于她的天赋和诗歌的质朴滚烫、直击人心。2015年1月,出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和《月光落在左手上》。2015年1月28日,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能够读到的余秀华的诗歌里,《我养的狗,叫小巫》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也是我认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的一首。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为力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

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

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

女诗人余秀华坚毅地挺立在尘世里诗人不幸的生活处境和不屈的顽强心理:诗人将疼痛的“惊涛骇浪”寓于不动声色的平静叙述之中,成功地表达了苦难人生的真实体验,能让读者扼腕长叹,悄然落泪。

全诗六小节,共18行。第一小节是诗歌叙事的引子,一个“跛”字,极其简洁地写出了诗人外在的生理特征:命运多舛,行走不便。“它跟着”,表明狗对主人的忠实。“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去外婆家”,诗人运用质朴的农村意象,既实写外出的目的,又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向心灵的诗歌路径。“外婆”,是扎根在诗人内心的亲人,承载着被人疼爱的温馨美好记忆。第二小节直接写小狗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凄凉与慰藉:在自己跌倒受伤的不幸遭遇中,搀扶抚慰的竟然是一条相依为命的名叫“小巫”的狗,只有它忠实地陪伴“我”,照顾“我”,为“我”“舔干净”手上的血迹。“它摇着尾巴”,表现了狗的乖巧可爱,也写出了狗通人性。

给它

它摇着尾巴,快乐地叫着我一声不吭地吃饭

喊“小巫,小巫”把一些肉块丢不像我一声不吭

还总是蒙着脸

10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真正有意义。

读写新空间·小说品读

关爱,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飞鸟的敬礼》赏析

李仰臣

读了《飞鸟的敬礼》后,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陆游《咏燕》的诗句:“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诗句所描绘的人鸟相亲的场景,显然同主人的善意与友爱不无关系,末句描写的场景与文本

《飞鸟的敬礼》中一只髻鸠“轻轻地落在爸爸的肩膀上”,“安然地待了一会儿”,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由于爸爸长期对鸟儿的体贴与关注,彼此之间才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才会如此默契。同时也表明“爸爸”有着崇高的情感,用信赖创造

出一个美好的境界,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博大的爱心。这与陆游大抵是一脉相通的。

其实,我们不仅被文章细腻真挚的情感所感染,还被作者疏密有致、浓淡相宜的笔墨所吸引。文章先是概括描写“爸爸”给孩子讲述

!!!!!!!!!!!!!!!!!!!!!!!!!!!!!!!!!!!!!!!!!

第三、五小节是诗人对痛苦婚姻的回忆。面对一个残疾的女人,男人嫌弃她,在外边喝酒,跳舞,找女人;还“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嫌她不叫床,不能满足自己欲望。总之就是糟践她,欺负她,不把她当人看。而“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我”是如此的关切和怜爱。“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表面上是说“他”不能使“我”屈服,实际上是表现“我”这个残疾弱女子面对苦难的命运和强势的暴虐的无所畏惧和习以为常,以此可见诗人内心的无比强大。

第四小节安插在第三、五小节之间,是诗人意识的自然流动,也彰显了狗对人的感恩。“一声不吭”,是对上一小节的承接与转换,“快乐地叫着”,是对小狗获得主人赏赐而满足的真实写照。可“他”呢?这样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小节,“他”在获取“我”肉体时不仅不满足,而且还毒打我。在这里,“小巫”的有情与“他”的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他”连一条狗都不如。

第六小节是诗歌的结尾部分,“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与开头相呼应。诗人想到外婆家找外婆倾诉人生的苦难和诸多不平之事,但“她已死去多年”,诗人连一个倾听的对象都没有,哪里还能寻求呵护和安慰?其孤独无助之感可想而知。“才想起”,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独具匠心,隐含着丰富的诗歌意蕴和语言张力。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有力,在平静舒缓的叙述中展示人生的雨雪雷电。余秀华的诗歌大体都有这些特点,她的诗风日趋成熟,诗艺也非同一般。她根植于乡村的泥土和生活的底层,真实地抒写不幸人生的独特体验,视角向内,用自己的慧眼瞄准俗世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察世态炎凉。《诗刊》编辑刘年说:“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

余秀华出现以后,有褒之者说她是诗歌的天才,是诗坛的奇迹,是

当今中国的艾米莉·迪金森,比北岛的诗写得好;有贬之者说她是泼妇、怨妇,说她的诗歌是“荡妇体”。我觉得这都不对,不够冷静和客观,我们既不能捧杀她,也不能棒杀她,而应该热情地帮助她,健康成长,不断进步。余秀华是个极不简单的女诗人,身残志坚,坚持写诗10多年,诗歌触觉敏感而新颖,真实接地气,成绩卓著。余秀华的走红,是多种效应的叠加。面对媒体的炒作,余秀华表现得十分清醒,没有在这场众声喧闹的狂欢面前失去警觉。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她以“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会停止喧哗”机智地予以回应。她热爱诗歌,诗歌已经成为她抵抗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一种武器,犹如支撑她摇摇晃晃人生的一根拐杖。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呵护她,使她畅游在诗歌王国和想象世界里,而不应该使她在说三道四的纷扰中迷失方向。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

以别人的经验,作自己的参考;以别人的成功,作自己的榜样。11

描写狗诗歌篇七
《《狗之歌》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狗之歌》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

一、《故乡》《不是死,是爱》两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都体现了曲折、变化的特征。试分析两诗情感的层次以及变化的曲线。 《故乡》与《不是死,是爱》,作为独白型的诗歌,都没有流于简单的感情宣泄,而是起承转合、一波三折,多层次地表现了“我”丰富的内心世界。

《故乡》的第一节,从归乡人的“痛苦”写起,设定了一种凝重、痛楚的基调;在第二节中,诗人追问故乡能否医治自己的伤痛,使得痛苦的情绪更为强烈、急切;第三、四节,故乡的医治作用开始不断闪现,在各种自然风物的呈现中,刚才激烈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压抑的氛围也被引向开阔、明朗;但在第五节,情绪的曲线又发生变化,胸中爱的痛苦不可能真的驱除,对故乡的热情吟诵被深深的质疑取代,像大河一样展开的诗行,在这里仿佛发生了逆流与回旋。最后一节,关于“痛苦”的思辨被引向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诗人的语调又一次变得昂扬,情感的整体境界也获得了提升。[来源:学科网ZXXK] 《不是死,是爱》中的情感表达,也有类似的变化曲线:在一开始,诗人回想起希腊人对时间的咏叹,诗人的语调也相对平静、舒缓;但紧接着,对往昔的感叹又让诗人联想到自己不幸境遇,诗行中的情绪也陡然变得痛苦,直至死亡的黑影掠过,“我”被揪住头发,苦苦挣扎,痛苦的感受已接近饱和,但最后却化解于“银铃似的回音”中,对爱的渴望最后战胜了死亡的恐惧,在情感的高潮处,诗歌戛然而止。

二、雪莱《西风颂》、济慈《秋颂》两诗,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寄托诗人内心的情感。列出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并说说不同的景物会引起怎样不同的感受。 《西风颂》的篇幅较长,分为五节,最后两节抒发的是诗人追随西风的决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集中在前三节。第一节,主要写大地上的景象,在西风狂暴地吹拂下,落叶翻滚,黑暗的泥土里也有种子沉睡,等待来年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在一片肃杀、衰败的秋景中,还暗藏着来年的生机,而西风就是这一进程的推动者。第二节,诗人的笔触转向了高空,写西风怎样撕扯流云,让它们在天穹中形成雷雨,大自然的万钧之力由此显现。第三节,海洋又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在西风的呼唤下,沉睡了一个夏天的地中海也苏醒过来,为西风让出道路,惊吓了海底的植物。在这三节中,诗人描绘了西风所到之处,自然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歌颂了它那伟大的破坏力和创造力。

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秋颂》分成三节,也分别写成熟秋天的不同景象:第一节,罗列出秋天的累累硕果,其中有缀满葡萄藤蔓的珠球,老树背负的苹果,胀大的葫芦,鼓起的榛子壳,它们都在秋天与太阳的密谋中成熟。第二节,则将秋天拟人化,通过“你”坐、卧、行、立的不同姿态,将打麦场、田垄、小溪、榨果架等不同画面,剪接成一幅秋天的全景。第三节,诗人转而描写秋天里的音乐,有河柳下的飞虫、篱下的蟋蟀、园中的知更鸟、山圈里的羊群、天空中的燕子,各种各样的昆虫和鸟兽,都参与黄昏中的合唱。

同样是景物描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显著的不同:《西风颂》中景物的描写上天入地,场景转换的幅度极大,充满强劲的动感,情感的表现也奔放有力,配合于西风的狂暴。相比之下,《秋颂》中的景物描写则十分细腻,诗人像一个擅长工笔的画匠,一笔一笔勾画出秋天繁复的细节,在声色并茂的美景中,寄托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传达出富足、愉悦的感情。

三、在抒情诗中,常常会用第二人称,有时是特指,有时是泛指。课堂讨论:《当你老了》一诗中的“你”到底指谁?[来源:学科网ZXXK]

在抒情诗中,通过使用第二人称“你”,可以带来一种亲密的对话关系,会让读者感觉诗人似乎在对自己倾诉,因而“你”的所指往往不很确定。在《当你老了》一诗中,“你”是指诗人心中的恋人,诗人设想几十年以后,当自己的恋人头发花白,读到这首诗歌并回忆起往事。但阅读此诗时,作为局外人的读者,也会有某种主观的投射,不由自主设想有一天自己也会衰老,在回首往事时百感交集。在这种情况下,“你”似乎又可泛指此诗的读者,诗歌的同化力量也由此产生:诗人特殊的情感经验随之被普遍化,让每个读者都可参与其中,获得共鸣。[来源:Z&xx&k.Com]

描写狗诗歌篇八
《狗之歌》

描写狗诗歌篇九
《《狗的歌》晒课》

描写狗诗歌篇十
《诗歌评论》

什么是好诗歌? 作者:尚礼

说起诗歌这个话题,总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发言。

之所以要在此舞文弄墨,装腔作势的谈一谈诗歌,算是对信任、理解和支持我写作的朋友,既是一个交代,也是一个交流吧!

掐指算来,因为喜欢文学,又真正用心的参与了数十年文学写作,零零碎碎写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文章,期间也断断续续学着写过诗歌,都是些不伦不类,不温不雅,上不了盘场的作品,自己不大满意,别人也就更不会满意了。

年前,与某位朋友谈起对好诗歌评判准准的认知,竟然含混晦涩,大言不惭的写了半段相关文字——《对好诗歌评判标准的理解》。在这段文字里,我曾提到如下观点:“好诗歌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自古以来,也没有一个定论性的评判标准,一般我们都以某些权威人士或大家公认的优秀诗人的作品为标榜,或者以国内某些诗歌期刊为引领。但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或其他,都只是某种艺术形式的一种称呼或表现手法。一首诗歌是不是一首好诗歌,不是一个问题。我们看待和欣赏诗歌的角度不同,或者说是理解诗歌的能力和知识层次不同,也会造成对诗歌错误的评判。就像花的种类,五颜六色,品种繁多,你不能因为喜欢红花,就认为白花不好。你不能因为喜欢春天开的迎春花,就片面的认为冬天开的腊梅花不好。我们不能总是拿某些好诗歌的标准,来代替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普适的认知,让很多写诗的人自卑不已。其实,所谓好诗歌的标准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你觉得漂亮应该有一个圆脸蛋,那是你的标准,也许其他某些人觉得椭圆形的还更爽更漂亮。这样的标准主观性太强,往往不会引发真理的讨论,而只会引发一场恶吵。我认为什么是好的诗歌,必须在诗歌作为文本呈现之后,由读者去感知。艺术是感知的,并且是个体感知的,而不是定义和量化的。能够标准化的是科学,将人类的意识、思想和感受强行纳入一个标准,在任何时候都是经不起考验的,也是对艺术的一种扼杀。”

以上观点是否真确,都是本人的一面之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望方家们多批评海涵。最近,有位朋友让我对他的诗歌做以指导,说实话,指导我确实不敢当,也没有这个本事,我给他说:“我看看可以,算是彼此间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吧!”。随后,他发过来几篇诗歌作品,可能是受西方“十四行”的影响,句子写的都很长,但修辞和表达情感很到位。认真读后,我说写的不错,他说到底好在哪里,我说诗歌不管写的长也罢,短也罢,只要修辞得当,选题新颖,下笔准确,文题相符,就算是好诗歌。

话虽这么说,但平心而论,我对诗歌写作者,向来不太赞成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动不动就把诗歌搞成长句,或是弄得跟散文诗断行一样,让人难以接受。他说我的诗歌风格就这样,你看这种风格好不好?人们是否容易接受?特别是像我这种年龄和写作程度的人而言。我说这个风格问题,本人实在不敢胡言乱语,但一般好的诗歌都比较精练,可能是你受西方诗歌的影响较大,所以爱把诗歌写成这样,然而经验告诉我,甩开题材和修辞不说,单就句式来讲,好的诗歌作品,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句子长了不易让读者接受,再准确的说,就是不易让人记住,也就不会流传久远,我建议还是写精炼些。你看现在比较著名的诗人,作品是越写越短,越写越平易近人,让人看了觉得不怎么样,但你就是写不出来,这就是功夫问题,算是真正的功夫到家了。

他说是的,我就是受西方诗歌的影响较大,平时喜欢读国外的诗歌,特别是莎翁等人的作品。今年以来,我一直想走丰富、创造和口语诗的一种风格,也想写些老土的题材,更想做到极致,只是没有头绪而已。我说你的想法很好,也很大胆,你有这个志向,就有写作的动力,好好努力吧!至于你转而要写乡土题材,老土的题材不一定好,也不一定坏,这要因人而异,更要看你的写作方向和定位。如果你是在城市长大的,整天面对的是钢筋混凝土,人来车往,没有农村生活的体验,没有对乡土元素的积累,凭空想象怎么能成,最好还是写些自己熟悉的东西。

他说今后我该怎么努力,看来我在这方面没有天赋。我劝他不要泄气,写不出来就暂时不要写了,硬憋出来的东西能好吗?目前,你最重要的是先调整好心态,再静下心来多看一些别人的作品,特别是大家公认的著名诗人的作品,或是大家公认的大诗歌刊物的作品,再融合自己的认识、理念和创作手法,多练笔,勤思考,主打自己的风格,坚持一段时间,你的成绩也就显示出来了。千万不要没有头绪,没有思维而盲目的埋头苦干,因为你脑海中没有诗歌的概念,胡乱寻址,死打硬拼,只能让你烦恼,毕竟文学不是纯体力活,付出就不一定会有成绩。有时间多看一些书籍,充实自己的大脑,增强自己的文学功底,或许你的思维会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抱着治病救人的目的,我与他敞开心扉的交心谈了个把钟头,晚上回来,仔细读了一些诗歌方面的理论文章,想着对自己白天说不准确和到位的地方,及时充电更正过来,千万不能打肿脸充胖子,误人子弟啊!通过深入的学习,下面我再引用别人的观点,谈谈什么是诗歌?诗歌是什么意思?

按照文学理论来讲,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地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它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诗歌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其类别也有所不同。按内容和表达方式分类,有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是以抒发感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表现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内在感受和体验。一般不具体叙述生活过事物的全过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对一些生活片段或事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叙事诗是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书写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情感。它介于诗与小说之间。但不像小说那样做细致的描述,而是以诗的形式作精练的概括,注重表现诗人其中的情感。按表现形式分类,有格律诗、自由诗、民歌、散文诗。格律诗是按一定的格律写成,体式整饬,格律严谨,每句的字数、平仄、对仗、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可谓诗有定行,行有定字,字有定韵。如古代的律诗、绝句、词、曲等。自由诗是相对诗歌的格律限制而言,就是诗歌的句式、章法、押韵都比较随意,作者可以根据抒情的需要自由组织排列字句。但也不是“绝对的自由”,仍然要有语言和节奏形成的韵律。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能口碑相传。情感真挚,有浓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格调清新刚健,形式活泼自由,语言朴实,常用比兴和夸张来创造诗歌意象。散文诗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兼有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的特点。是诗的某些表现性元素与散文的某些再现性元素的巧妙融合。它采用散文自幼灵活的形式来传达精练内蕴的诗歌意象,它虽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排列和押韵,但它的语言仍然是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它在手法上多采用暗喻和象征,在几百字的短小篇幅中,把诗情、画意、哲理融为情景交融的诗境。

有了以上较为科学合理的解释,对我算是一种认识上的提高,也希望爱好诗歌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后,有所悟,有所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此,算是我一厢情愿,自拉自唱,班门弄斧了,望各位方家多批评指正,至此停笔了!

诗的近俗与脱俗

(2011-01-06 07:02:10) 转载 标签: 分类: 雅品诗话

文学 原创 创作 评论 阿扁 杂谈

读完【雪后的荒野】这首诗,我想说说“诗的近俗与脱俗”。

如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诗意的物事,对于一首诗来说,应该和“俗”比较接近。这里的“俗”只相对于公认的“雅”而言,当然不是粗俗,不是下半身写作者们所倡导的低俗。这里所说的“俗”,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必须是诗意的。

诗从“近俗”起始,最终达到“脱俗”,可能需要经过这几方面的努力:

一是诗意地选材。

诗的选材可以很广泛,但“从生活中来”是成诗的基石,只有这样,诗的表达才真实,才可信。所以诗所呈现的最初画面一定是比较清晰的,换句话说,可能是“近俗”的,读者初读后就能捕捉到比较可感的信息,和自己的所见和所思有着某些点或面上的吻合。因为有了这些吻合,所以容易产生认同感,容易接纳,容易找到共鸣。

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常见事物都会被纳入诗中,诗人仍会选择一些能够让读者产生诗意的联想、具有画面美感的、更能体现诗人内心感受的事物或场景,作为描写的对象。这个过程,犹如从“俗”中筛选出“不俗”,或从“俗”中见到“不俗”,是诗人较之常人更为高明之处。 比如这首诗,选择“雪后的荒野”作为大的场景,作者选择的物像是阳光、小鸟、狗、雪人等等,画面感强,很清晰,也很灵动,既具审美价值,也符合“荒野”的特点——更接近自然状态,动物成了环境中的主角,且它们的活动又与人类的活动有着一些惊人的相似,更适合用来表达作者的心思。雪后初霁、阳光忽隐忽现、鸟儿们扎堆、狗的闲逛、一些孩子堆了雪人等等,这些都是雪后常见的现象,读者会觉得比较亲近,才会愿意进入诗所营造的氛围,接着去尝试更深层次的审美活动。

二是诗意的描写。

为了达到诗歌在审美方面的目标,诗人甚至会在状物时就开始渗入一些主观情绪,将自己的审美取向附着于细节的描写,使这些画面更具美感,更赏心悦目,这就像是画家捕捉画面,一定也是掺进自己的喜好的。

这首诗在起首的状物描写时,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呈现出生动而具灵气的美感,并将诗人自己的一些情绪不着痕迹却又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描写小鸟时,诗人说:“一些鸟飞过来/兴奋地议论/故事发生的昨夜”,既写出了雪后小鸟们的喧闹,也借机影射了普罗大众的市井生活——对一些事一些人总是兴奋地津津乐道。鸟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其实是一样的,也会扎堆围观和议论。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在它们的世界里昨夜有了怎样的故事发生,而我们却可以知道我们的昨夜发生了一些什么,我们也同样可以关注身边的故事。

描写一只狗,诗人说它“抖落身上的雪/露出本来的草色/显得瘦了些”,外表就让人觉得又可怜又可嫌,这也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的真实写照,而且接下来它还“蹑手蹑足/走近鸟群”,引起“一阵寂静 一阵惊愕/然后飞起黑鸦鸦一片”,更让人感受到这只狗(这类人)的“无事生非”。

三是诗意的升华。

如果诗仅仅停留在上述质感呈现上,那就会缺乏深度,诗的审美价值和教化作用都会大打折扣。所以诗人都会在这个基础上刻意寻求更高层次的美学架构——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这样,诗才可能从“近俗”走向“脱俗”。

上面描述的画面有动也有静,所以诗人说:“隐藏着快乐宁静的荒野/同时也隐藏了不安和躁动的荒野”,承上启下,引出了下面的思考:抛荒后的土地连待嫁的新娘都不是,只是个等

待被带往城市的村姑,城市化的进展侵蚀的不仅仅是土地,更会改变原生态的农家日子——为了妩媚光鲜的外表,不得不暂时藏起“后脖窝里的黑”——最通俗的细节却表现出最深刻的内涵,妙!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诗歌的形式,还是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无论是写诗,还是做人,“俗”与“不俗”之间,仅一线之隔。不因写俗而流俗,却因脱俗而清丽。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美和善。

诗人感言:“一些丑陋被雪藏/一些真相正在准备长出地面”,将读者引向下一个审美层面。雪是纯洁的化身,下了一场雪,便会掩盖一些事情,而这样的掩盖却又显得有点虚无,有些掩耳盗铃。无论如何,在雪的覆盖下,仍有一些东西在生长。诗人说,被掩藏的是“丑陋”,生长的是“真相”,这正是一种心绪的宣泄。现实里,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的遮掩和真相的扑朔迷离。作者在这里通过隐喻,把真相当作了一粒土里的种子。一定的环境下,真相总会长出地面的。这是诗人的一种渴望,也是一种笃信。而探寻真相的心理正是所有人常怀揣的一种愿望。

最精妙的是最后两节。前面所有的描写都不过是铺垫。诗人推出了一个由孩子们纯洁的小手堆积成的雪人,作为一个常见的意象却赋予它新的内涵,由它来承载自己内心的纠结,因而比直抒情怀更加委婉和客观。一个俗常的物象,在注入意之心象后,便也更能感动读者了。诗人写雪人的“孤零零”,显现的是一种游戏后被抛弃的孤独感。写雪人“注视着被践踏蹂躏的荒原”,显现的是曾被裹挟的痛苦和无奈,显现的是在一种孤独境况下人们常有的一种自省心态。在自省过程中,雪人“冷汗淋漓”。与“阳光下”的众生态相比,显得很不合时宜,也更让读者为之心痛。继而,雪人“萎缩挫顿”、“最后失望地化为一滩泪渍”——这个过程和现实那么接近,暴露在阳光下的雪人免不了融化的结果,那么,一些捏造和虚假的东西和事呢?会不会和雪人一样不能在阳光下久留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雪人对世事是无可奈何的,无力改变周围的一切,只能在绝望中消弥了自己。诗人所着力刻画的这个雪人,某种意义上也是诗人俗世的化身,面对强大的裹挟,除了自省和痛苦外,最终也只能放弃自己的努力,在无望中沉沦。

令人欣慰的是,诗人在结尾处又将情绪“扬”了起来,留给自己、留给世人一些晨曦式的希望 。“也许这雪人还会振作起来”,是的,“化作春泥也护花”,雪融化了自己,养育了新的生命,哪怕是一蔸荞麦。这些新的生命将代替它,转世成为生命链中的重要环节,那何尝不是一种新生?“那些鸟儿飞过来/饱食一顿/劲儿劲儿地飞上蓝天”,便也知足了。

再反观全诗,所用语言都通俗易懂,所选细节也没有脱离生活——写雪景的诗太多了,大多逃不脱这些细节,而诗人却能以独特的视角选择状物对象,并通过娴熟而不生硬的技巧刻画这些细节,借助巧妙的艺术加工,让原生态的东西闪出耀眼的光泽。

我们说,熠熠生辉的,不仅仅是诗人灵光一现的智慧,更是诗人一颗敏感而细腻的诗心。

附原诗:

雪后的荒野(作者:天城阿扁)

雪初霁 太阳躲入草丛 晃乱迷眼 一些鸟飞过来 兴奋地议论 故事发生的昨夜 狗抖落身上的雪 露出本来的草色 显得瘦了些 它蹑手蹑足

走近鸟群

一阵寂静 一阵惊愕 然后飞起黑鸦鸦一片

这是雪后的早晨 隐藏着快乐宁静的荒野 同时也隐藏了不安和躁动的荒野 不再被耕种的土地 生长着蒿草狗尾巴花和积雪 像一个蓬头垢脸的村姑 等着被带往城市 梳洗装扮涂上一些白粉 阳光的颜色被遮掩

你仅会在她妩媚地走过时看见 她后脖窝里的黑

一些丑陋被雪藏

一些真相正在准备长出地面 孩子们呵着冻红的手 堆起的雪人

孤零零注视着被践踏蹂躏的荒原 阳光下 它冷汗淋漓 萎缩挫顿

最后失望地化为一滩泪渍 渗透在蚯蚓的洞穴

也许这雪人还会振作起来 最终也长出地面 说不定是一蔸荞麦 春天开蓝花夏天有穗显 那些鸟儿飞过来 饱食一顿

劲儿劲儿地飞上蓝天 分享

佳卉萋萋的诗意小屋(2010-12-30 06:35:09) 转载 标签: 分类: 关于诗人

文学 诗歌 原创 蓝布衣诗刊 诗人 杂谈

3

由此看来,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是诗歌创作的关键和基础。准确而独特的意象,可以引导读者更便捷更顺畅地进入诗人所营造的艺术天地,更深入地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选一首佳卉的诗,看看她是怎样巧妙地选择意象,又是怎样细致地描画这个意象,并将自己的情绪轻松地捉进诗句,把自己的某种体验巧妙地收入诗中,然后再看看这些诗句是怎样把我们感动。

诗刊诗人专题介绍——佳卉萋萋的诗意小屋

——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和构建

作者:咏梅前沿播报

进入佳卉萋萋的博客园地,总觉得有种灵动的清香扑面而来。她的博文几乎是清一色的现代诗歌,一些诗经式的小诗又折射出她良好的古文诗词底蕴和功力。读她的诗,心底的一根弦会被一遍一遍地轻轻弹拨。她的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常见巧妙的构思,篇幅不长,却韵含深远,似不事张扬的小可人儿,微微开启着朱唇,轻轻吐出一些心事,然后,砸地有声。

最让人叹服的是,她常常在不动声色的状物描写中,表达着内心丰厚的思想和悸动。我想,这要归功于她对“意象”的选择和恰如其分的表达。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指内在的抽象心思,“象”是指外在的具体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

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需要借助于某个特定具象,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营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读者阅读时才能在这个艺术天地里进行二次创作(审美过程),还原诗人所见所感,获得内心的共鸣和审美愉悦。

《黄河岸边》

一蓬整装待发的蒲公英 在这个仍有暖意的秋日下午

静静地,望着不远处的黄河

黄河上的浮桥 已将许多日子

从东岸渡到了西岸

河边的小野花 还有着明媚的脸颜 只是芦苇们

早已把霜白送上了发梢

河水里仍有人在捕鱼 在讨生活

在这脉黄河人世世代代生活过的水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8546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