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观后感

| 网络规划设计师 |

【www.guakaob.com--网络规划设计师】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一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这部电影由始至终都透着对生命的辛酸与无奈,引发着人们沉重的思考。

在影片的一开始,镜头就直直地插入了乌烟瘴气的赌场。而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正以一副颓废败家子的模样兴致勃勃地转着手中的色子,就像那时候的很多纨绔子弟一样。

很快的,故事的开头就出现了。由于长期的欠债,福贵将仅剩的一点家底全部输给了以皮影戏起家的龙二。在别人上门讨债的时候,满头白发的老爹替福贵签下契约后一命呜呼。而在此前,怀孕的妻子家珍早已受不了颓废的他,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似乎命运要将一切的不幸都在一瞬间交与福贵承受。然而,命运又总喜欢开玩笑似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年之后家珍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到了懊悔不已的福贵身边。福贵也从此洗心革面,向占了他家房子的龙二借钱过活。龙儿也深知活着的艰辛,就借给福贵一箱皮影以赚钱养家。于是,福贵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然而好景不长,他们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当了壮丁,远离家乡。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不管经历多少苦难,福贵总惦记着家里的老小,始终怀着回家的希望。也许福贵是幸运的,也许是凭着心中的那股活着的意念,最终他从死人堆里活着走出去了!当看到他背着那个皮影箱子返乡的时候,脸上所反应出来的急切与幸福,在夕阳的映射下,消瘦的、轮廓格外分明的脸显得尤其红润,尤其幸福,尤其坚强有力。真的是让人感觉:活着真好!

福贵满怀希望的回到了家,却发现女儿凤霞由于发烧已成了哑巴,只会对他笑,那种天真无邪而又安静的笑与那个阴暗的年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来之不易。老母亲也去世了,家庭的重担由家珍一人负担,起早贪黑,烧水送水,维持生计。福贵的归来,终于使这个家完整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但命运又一次将灾难带临这一家。原本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有庆在“大跃进”中被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恨恨地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但仇恨低不了生存的意念。文革时遭到迫害,妻子也自杀了的春生一天半夜来到福贵家。他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并坦言他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原谅了他,并在春生临走时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是中国人笃信的一句话。如果死了,一切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活着,永远最重要。“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我们能好好活着!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再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这应该是整个影片最喜庆和欢乐的情景了。然而命运就是如此让人难以预料,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 转眼间到了凤霞生产的日子,医院却只剩下了年轻的学生医生,教授都遭批斗,被关了起来。在家人的担心中,孩子生了下来,可母亲却产后大出血,由于年轻医生不会医治,死了!当时的福贵没法就自己的女儿,因为自己的愚昧,好不容易请来的妇科教授在凤霞大出血的时候同样生死未卜。凤霞的死对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漫天的批斗竟然成为杀害无辜孕妇的凶手!而人们似乎又不能对这种事情说什么、做什么,万般的无奈只能永远地留在心中。

在故事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然而故事的结局并不显得突兀,而是蕴涵着生存的神话。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似乎再也经不起生活的折腾了,也算老天怜悯他们,老年有女婿和外孙陪伴。影片结尾又显得温暖了一些,福贵深情的对外孙馒头说话,眼中满是希冀:“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是啊!活着不就图个希望吗?!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影片充满着大喜大悲的情节,看了让人不禁感叹:人就是这样也只能这样活着,而且必须活着,只要活着就有痛苦,但也会有希望,而希望让人更加珍惜活着的时光。

影片中富贵的一句话,我记忆深刻:什么都没有老婆孩子好,我一定要活着回去。这是他在被国民党军抓去之后所说的话。也许这就是一个从迷途中走出又走进深渊,而中间又被家庭的温暖所洗礼了的一个男人

最真实的表达,让人感动。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故事中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谁能猜得到呢?”或者是“谁知道呢?”生命是脆弱的,但不是软弱的。影片中的人们为了活着,忍受着一切的苦难和折磨,为了心中那一份对生命的执着。故事中尤为宝贵的就是这种思想,我想,作者和导演试图表现的也是这样的思想吧。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才有希望,才能不顾一切的继续活下去。 在福贵的一生中,命运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强迫他面临生命的抉择。命运在他活着的时候,将一切都撕碎,包括他的梦。他本来有儿有女,他本有他的欢愉,看着身边的人匆匆变作回忆,一切都死了!这样一个苦涩的悲剧,这就是他的命运,可他仍然活着,因为生命要求他活着。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 看着他们一一离去,虽苦却也坦然。或许人活着,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历尽苦难而又坦然自若的活着,其本身就是一种高尚,一种伟大。 许多时候,也许我们面对命运完全无助,但只有活着,才能享受日光、星辰、风霜、雨雪,因此,我们只能坚强地活着,像福贵一样。

当生命中遭遇苦难,活着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人始终不愿放弃生存的便是想要活下去的希望。活着,是一种资本;活着,才能体会牵挂;活着,才有机会享受快乐,甚至痛 苦。不管路走的有多么艰辛,只要活着,希望就不会消失。

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原小说更加沉痛,电影里消减了很多。小说《活着》中,在“屠夫作家”余华的笔下福贵的亲人一一的悲惨死去。电影《活着》终于给影片主人公福贵留下他可爱的小外孙、孝顺的女婿以及他的妻子。

余华自述: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电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贵和春生在国民党抓去的时候,在无数的尸体中说:要活着无论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葛优的活着只是中国千千万老百姓活着的缩影。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泪水中我们也有庆幸。

福贵的命运,是时代的命运,也是一部分人的命运。一个败家的子弟,看着家道中落,在穷困潦倒中生存,由富有变为贫穷,母亲的去世,巡演皮影戏被抓服役,参加内战,意外地失去自己的儿子,女儿的死,都是那么惨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家人极力的维持中,命运和社会给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玩笑。看得出来,生活没有丝毫动情,要给他一个完好的感觉。福贵居然坚强的活了下来,晚年与妻子为伴,想这种可怕的生活。一个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活又是如此的无奈。深深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真是一个要自己必须回答的问题。

另外,皮影戏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它贯穿电影的始末。有些人认为是故意以“民俗”来取悦于外国的影片评委。皮影戏在这片子里是一种关于艺术与传统的象征,是人类生存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最初的时候,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他败了家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时候,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后来皮影戏还是给“灭”了,但在片子最后,我们发现那箱子还在,只是变成了装小鸡。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装载着新生命,这就使艺术、传统与新生命有着相通与联系,则“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活着才有希望

-----《活着》观后感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情节有血有泪,其中包括了家人的死,女儿

的出嫁,儿女的成长,老友的相见。而在辛酸的泪水背后,则承载的是主人公福贵承受的痛苦,福贵这个小人物在一连串历史动荡和浩劫中遭遇到了种种磨难,出身地主家的富贵从青年时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到老年时充满沧桑的佝偻身影,他用自己的活着见证了无数人的死去,他是幸运还是不幸?说他幸运,他活着比谁都痛苦,说他不幸,他却依旧坚强地活给你看。但这些痛苦并没有使他绝望。主人公回忆,他的爸爸说过,“先养鸡,鸡大了变成鹅,鹅大了变成羊,羊大了又成牛”,好好拼搏一番之后,虽然其中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挫折,但是希望的火苗却未曾熄灭。到此,大概大家会在心中萌发一个小小的而又深刻的疑问——人为什么活着?

当然,也正是由于电影中由始至终透着的对生命的辛酸与无奈,引发了人们沉重的思考。生活就像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有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挫折和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和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一种历练。影片中大喜大悲的情节,令人感叹,人就是这样悲惨令了也只能这样继续活着,而且必须活着,活着虽然会有痛苦,但是也会有希望,而希望让人更加珍惜活着的时光。

也许福贵只是千千万万那个年代中的小人物的一个缩影,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作者也只是把许多的苦难加诸于他的身上。可是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人事的残酷与个人的渺小,如若这样,那我们何必活着,可转念一想,不正是有苦难的磨砺,我们才能知道什么快乐的可贵,只有无数的失败,才能换来成功的喜悦,人生不正是因为这样才焕发活力与精彩么?福贵不也正是在败光了家产后才知道珍惜家庭,在游手好闲后才知道自食其力么?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虽然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它并不软弱,人们为了活着,忍受着一切的苦难和折磨,为的是什么?是心中的那一份对生命的执着。这种思想是宝贵的,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才有希望,才能不顾一切的继续活下去。

通过影片和小说我了解到人活在这个世上,不应该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不要怨天尤人,而应该对生活和未来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当生命中遭遇苦难,生命受到威胁,让人始终不愿放弃生存的便是想要活下去的希望,活着,就是一种资本。也只有活着,才可以体会到牵挂,才有机会享受快乐,甚至体验痛苦。对于人来说,最珍贵的词就是“希望”。

《活着》电影观后感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

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 —— 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二
《电影《活着》观后感》

“咱们家现在也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了牛啦。”“牛以后呢”?“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啦,就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啦。”这是影片《活着》中的台词。

福贵,本是旧社会中的显赫家庭的公子,因为沉迷于赌博,最后输掉了家业,输掉了祖宗留下的老宅,最后父亲被活活气死,妻子也带着孩子离开了他。故事的开头就充斥着压抑,伤感和旧社会的的沧桑无力。一段时间后,妻子带着一双儿女回来了,潦倒的福贵决定重新振作开始过日子。于是便向着曾经夺走他老宅的皮影戏领班龙二借钱,而龙二只借给了他皮影让他自力更生。当福贵在演出皮影戏的时候却又不幸地被蒋介石的国军强征入伍。他历经了千辛万苦,从死人堆里爬出,最终回到了家中,结果老母已故,女儿也因生病无法根治变成了哑巴。更让他惊讶的是,龙二竟然被指成了大地主,被连开了5枪丧命。这令人胆颤的情节也为影片的后文埋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大跃进时代,家家炼铁,户户炼钢。影片中老村长的一番话尤其让我记忆很深刻。当他准备拿着村名炼出来的铁去县上交纳时,他呼吁全村的俄百姓说“今天食堂里头吃饺子庆功,每个饺子里头都包了一头猪。大家要放开吃,敞开吃,吃饱了接着干,十五年赶上英国,超过美国,不在话下。”每每看到这段,我都怀揣着非常复杂的心情去品味这段黑色幽默,这种落后时代的落后文明的落后产物和思想是如此的愚昧和肤浅,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感到一种深深的惆怅和落寞。而这时,福贵的儿子有庆也不幸在一次交通意外中丧生,肇事者正是福贵曾经最好的朋友和“战友”春生。导演往往在这种应该让人悲痛的时候加入一点小小的喜剧的巧合,让人无法彻底掩埋于痛楚之中。但却更加加深了对现实和时代的追忆和反思。

六十年代,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我称之为中国的黑色十年。福贵一家也经历着这些。福贵的皮影被烧了;凤霞嫁给了县城里工厂的小头头王二喜;春生被批斗成了反革命,他的妻子也被逼“自杀”;老村长成了走资派;凤霞生下了儿子馒头后因没有大夫而导致大出血,死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文革的错误,因为时代的错误;福贵,家珍这些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只能跟随历史的洪流颠沛流离。看着凤霞死去的那一段,是多么的惋惜。被批斗的王教授因为3天没有吃东西而饿的站都站不稳。福贵好心帮他买了7个馒头却让他被噎,间接耽误了救助女儿的机会。当然,这部剧对不是福贵的错,也不是教授的错,也不是那些在里面动刀子的小屁孩的错,这只是一切太过巧合,又那么的在情理之中,而正是这些,组织在一起才构成了最终的悲剧。看着家珍抱着女儿痛苦的场景,我只能说,身处那样的时代,很多事情自己都无能为力。

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活着,也与片名相呼应。看着这一路近乎悲剧的走来,我总在心里有个期望,也许结局会是好的。可是知道把片子看完,我才发现我的希冀落空了。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为了这样的人生而活着呢。如果福贵当初在战场的时候就知道接下来的人生回事如此的心酸,那么他当时还会坚持说要活着回去吗?也许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影片的真谛就是这个。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活着而活着。不为任何多余的理由和借口,只要是活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是好的。很喜欢这样的一段对此故事的影评“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观,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我也曾经或茫然无措,或愤世嫉俗,也曾经有那么一刻想着我为什么而活。但是

我渐渐发现,不论生活有多么的艰苦和无奈,活着总是好的。我能在每天睁开眼时看到照进窗口的第一缕阳光,能在感到饥肠辘辘时吃到可口的食堂饭菜,能在连续上好三节痛苦的物理课后舒服的生个懒腰,能在疲劳的时候爬上床睡个安稳觉。因为活着,所以我能体会到这些,体会到酸甜苦辣的人生,因为活着,所以我如今才能坐在这里思考着活着的意义。活着不多不少,幸福只要够用就行。记得有句歌词是这么唱的“就算是整个世界,把我抛弃,而至少快乐伤心我自己决定,所以我说就让他去,我知道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活着,就很了不起。

这部片子给我的震撼很大,给我的思考也很多。这个世界上常常有很多的人因为遭遇到太多的不公正待遇,或者是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而感到深深的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要知道,结束了就什么都没有了,结束了就意味着正真的失去,意味着空白,也许会有很多人为了你的死亡而难过,但是就你自己而言,虽然你是摆脱了痛苦,但是当生命已经终结,摆脱痛苦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你无法去感受摆脱一切后的愉悦和轻松,却只能化成灰永远的待在地底下,成为回忆。

走在天空下,街上人来人往,几乎都是行色匆匆。所有的人都承受着生活所给与的各种滋味,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世界如此之大,相比于他,我们每一个人都太过于渺小。但正因为我们都如此坚韧的活着,因此才使得这份渺小的生命有了颜色,有了力量。无论这颜色是明是暗,这力量是重是轻,我们都努力的体会着,拥有着,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三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原小说更加沉痛,电影里消减了很多。小说《活着》中,在“屠夫作家”余华的笔下福贵的亲人一一的悲惨死去。电影《活着》终于给影片主人公福贵留下他可爱的小外孙、孝顺的女婿以及他的妻子。

余华自述: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电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贵和春生在国民党抓去的时候,在无数的尸体中说:要活着无论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葛优的活着只是中国千千万老百姓活着的缩影。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泪水中我们也有庆幸。

福贵的命运,是时代的命运,也是一部分人的命运。一个败家的子弟,看着家道中落,在穷困潦倒中生存,由富有变为贫穷,母亲的去世,巡演皮影戏被抓服役,参加内战,意外地失去自己的儿子,女儿的死,都是那么惨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家人极力的维持中,命运和社会给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玩笑。看得出来,生活没有丝毫动情,要给他一个完好的感觉。福贵居然坚强的活了下来,晚年与妻子为伴,想这种可怕的生活。一个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活又是如此的无奈。深深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真是一个要自己必须回答的问题。

另外,皮影戏是本片的一个亮点,它贯穿电影的始末。有些人认为是故意以“民俗”来取悦于外国的影片评委。皮影戏在这片子里是一种关于艺术与传统的象征,是人类生存中较高层次的需要。最初的时候,当福贵是个二世祖时,皮影戏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追求;到后来他败了家后,这既是艺术,又是谋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时候,关系就更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干革命”的本钱,又是他需巧妙地保护以免于被扼杀毁灭的“传统”。后来皮影戏还是给“灭”了,但在片子最后,我们发现那箱子还在,只是变成了装小鸡。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箱子曾经装过代表艺术的皮影戏道具,如今又装载着新生命,这就使艺术、传统与新生命有着相通与联系,则“活着”的意义又有了更深远的内涵。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四
《《活着》电影赏析观后感》

学院:体育系

专业:社会体育专业

班级: 11-1

姓名:王丹

学号:541114010118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的春生说出这句话。重看《活着》,多了份郑重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沉重的思考。《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大部分功劳有人认为要归功于余华,但其实电影和小说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结局,电影最后是一家团圆,而小说最后却只留了福贵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小说更残酷,而电影在这一点略显的给予了人些许的希望。

《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历史是个死物,它不会说话,但你只要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得到,自然也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往往也只有历史,才是最具有力量的,因为它真实的,你就算闭上眼睛,也逃不脱这个存在。用我党的话说,时代在进步,经济在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在飞涨,国家力量在几何级暴涨,可我们却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电影,因为我们已经在繁华的物质生活中忘却了自己的尊严。王小波说,“中国历史几千年,没有几个人有过自己的个人尊严。。。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一个人不在单位,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不代表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只算是一块肉”。。《活着》里的福贵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肉,他放弃所有的尊严,低三下四,低声下气,一而再,再而三的苟喘偷生,福贵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在做什么,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尊严,他都不知道,这个人,就只求生存。在中国,每个人都在喊着过幸福生活,但却有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在努力着如何生存,和残酷的现实做激烈的斗争,没有尊严的事情做的太多,也渐渐麻木,以至于后来他自己也想不起来初衷却只是想过个安稳日子。“我跟着你,只是想过着安稳日子”家珍一直在电影里重复着这句话,有家,有人,比什么都好,命运的重重磨难并没有让这个家破灭,福贵的家犹如风雨中飘零的浮萍,摇摇欲坠,始终不倒,面对着残酷的现实,福贵与家珍唯默默承受这些无法言喻的痛苦,撕破脸前的自尊,然后再继续生活,这是中国人最可笑也最谆朴的道德品质。一直以为,我们的眼里只看得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再远一些,就已经看不清楚了,连自己都在找寻尊严,更何德何能把别人当人来看呢?都是身体,一具东西罢了。。。

如果我们认为张艺谋人生观是宿命的,完全是负面和消极的,那是不公平的。《活着》中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成分的。这我们可以从小说和电影的比较中看出。余华让福贵的家人全数死去,似乎让人感到生活过于残酷。张艺谋让家珍,万二喜和馒头都活下来,意义十分重大。中国人讲究家庭和亲情,所以电影中福贵不断的说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好。让他们三人都活下来,家庭得到了保留,亲情可以延续。而馒头活下来,意义犹为重大。馒头代表了年轻一代,代表了未来。馒头活着象征着生活还会继续下去。尽管福贵一家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和不幸,张艺谋还是在影片结尾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希望,福贵告诉馒头“日子会越来越好。”

比起小说,电影来,更为让人心痛的是,那些屏幕上,文字里的只是六十年前的历史,不复而返,而现实中,我们生活的年代,依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类似富贵放弃尊严,只求生存的惨剧,经济在飞跃,精神在退步,人与人之间更为冷漠,千丝万缕根根离不开金钱利益,屁民依然是屁民,混蛋依然还是那个混蛋,所有的尊严都在国家,民族身上无穷的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民的自尊却在渐渐的磨灭,唯一增加的只有那无力的怜悯以及无望的愤怒,《活着》纪录了历史的真相,屏幕上的中国让现时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到沉重的思考当中,福贵坎坷的一生历历在目,无论小说或是电影,都在重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就只是一件物体那样的活着。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五
《经典影视欣赏 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1994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的一部影片。该片荣获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葛优)以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奖项。

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被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党拉俘当兵,后被俘掳。好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后来,福贵因家产输光未被划入地主成分,但生活让他失去了儿女等亲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

在整个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思量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还记得影片中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作为俘虏后,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活着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第二次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那一段听到枪声的时候。如果不是福贵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福贵心里无比庆幸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第三次跟第四次分别是儿子有庆跟女儿凤霞死的时候。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即使生活总是千疮百孔,但是他看着外孙馒头一点点长大,就有了盼头,他始终坚持着,只希望看着馒头快乐成长。

影片中有一点印象深刻不得不提的就是皮影,这个贯穿整部电影的主要线索。富贵起初整夜豪赌,清晨临走了还要唱段皮影,为养家糊口,龙二告诉他,你得自力更生,唱着皮影就被国军拉去当壮丁拉大炮,他始终保护这箱皮影,大头兵嫌装皮影的箱子碍事,富贵,老全和春生极力保住这借来的皮影,富贵说:这是借人家的,得还。后来被解放军俘虏,也是这箱皮影,让他和春生参加了革命,后来大跃进,镇长说没准解放台湾,就需要这皮影上铁丝造出的两颗子弹,富贵还是舍不得这皮影,于是富贵想出了“毛泽东思想皮影宣传队”。后来文革实在熬不过去的皮影,终于被烧了,富贵可能觉得这皮影就像个老朋友,就被这样一个时代焚烧的一干二净。可是装皮影的箱子还留着,它装载着不仅是皮影的命运,而且还装着富贵饱含辛酸的一生。即使到最后,故事也把皮影作为了一个美好愿景的寄托,因为故事的结尾小孙子馒头的小鸡要找个大点的鸡窝,富贵拉出那个陈旧的以前装皮影的木箱子,把小鸡放在里面,富贵说:这好吧,你看这箱子比盒子大,是不是啊!小鸡在里面呀就跑得开了,一跑开了呢,吃的就多呢,吃的多了,小鸡呀,就长得快了!馒头:姥爷,小鸡什么时候长大呀?家珍:小鸡很快就长大了!馒头:长大以后呢?福贵:长大以后啊,这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馒头:牛以后呢?家珍:牛以后啊,馒头就长大了!馒头:我要骑在牛背上!馒头:对!馒头就骑在牛背上。福贵:馒头长大了就不骑牛了,就坐火车,坐飞机,那个时候啊,日子就越来越好!这是故事中的经典对白,也是活着的人生新旅程、新开始。这只曾经承载这一家子命运的皮影箱子,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后,又承载着新的希望。

千百年来,老百姓口中总有那么句俗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每一个人都抱着那卑微的希望活着,富贵自食其力养家糊口,只希望合家欢乐;家珍只想和富贵好好过日子,不再有人离开她;春生带着深深愧疚盼着家珍和富贵的原谅;老全不肯跑,只希望找到当兵的弟弟;镇长一辈子跟着党走,终被扣上反革命当权派的帽子;凤霞失去了太多,但她带给所有人温暖和希望;有庆给他爸送去满碗老醋还放了辣子,打小和姐姐没睡过一个好觉,最后却长眠不醒,也没吃上一口饺子;二喜只看了一眼就娶了凤霞,最后失去了凤霞换来了馒头;王教授被饿了三天,吃了七个馒头差点撑死,从此不再吃面食。这就是一个时代带给人们的命运,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你没有办法改变社会与环境、唯有使自己不断适应社会环境,有些人死了,有些人熬了下来。无论怎么挣扎,命运好像没有半点情面,半点温暖和幸福都没有给予这些善良的贫苦人民。命运让这些本来摇摇欲坠的人们,相互搀扶着熬了下来,任何信仰都是为善良的人们祈求命运的宽宏,把活下去的勇气带给那些对命运失去信任人们。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运动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与特定的社会年代背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作为单纯的一个电影观众一个旁观者,电影中福贵经历战乱,痛失子女,我们只能冷眼旁观、束手无策。也许巨人和英雄会有自己的独立宣言,他们可以挣脱命运的铁腕,可以发出“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傲然之声,可以活得如磐石般坚毅,如纪念碑般崇高,而像福贵这类普通人的生命不过一根脆弱的小草,他是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典型代表,一种真实、麻痹的生活状态。他们不会拼尽全力去作出生死斗争,也不会对灾难讪笑来处理自己的不幸。除了沉默就是活下去。但这样的沉默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敬佩,这种沉默在诉说着的一个主题就是:有一种伟大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但也有一种伟大叫作活着,受辱地活着,忍受一切地活着,让命运的洪流屈打单薄的躯体,吞咽苦痛和泪水来翻新自己,这样的无奈与孤独就是我们的生活,并且世上没有比这更真的生活。“好好活”这句话深深刺到了我的神经。这是每个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愿,但是“好好活”的标准又因人而千差万别。而作为生活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标准始终在不断放低,最后完全依顺于麻木与不幸的世界。

当然,除了对过去荒诞年代的反思之外,影片还表达了另外的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眼泪的宽广和幸福以及绝望的不存在,乐观积极向上。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很显然,镜头主要聚焦在特定年代背景上,真实的再现了一个扭曲的年代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即使年代如何荒诞,人却依然不放弃活着,影片试图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人生的真相,这是一个事关人生哲学的命题。正如原著余华所言,活着的力量来自于“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部电影不但是对生命的拷问,更是一种对人性乐观态度的赞颂。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张艺谋的镜头一直在描写一种现实,这种现实并不是静态的,在他写实的拍摄手法使观众看得到过去,看得到一个人怎样走过来,怎样失去;也看得到未来,看得到固化在人心深处不变的乐观,和生命的痛苦留下的沉淀。正如原著余华所

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在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默默地生活着。而最后一幕,温和而又引人深思的活着的一家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吃饭场景引人深思与无限遐想。曾经奢求的那些随着时光的流淌真的释怀了,人类朴素的情感单纯的像个孩子,我们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长相厮守,这是血脉里的延续。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六
《电影活着观后感(2)》

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真好!

胡春宏 中文摘要:

大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给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戏维生。适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党拉俘当兵,后被俘掳。好不容易获释回乡,庆幸一家团圆。后来,福贵因家产输光未被划入地主成分,但生活让他失去了儿女等亲人,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

关键词:福贵 家珍 活着

看完《活着》这电影,从内心早就想写点什么,但颇感苦涩,很难落笔。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徐福贵,妻子家珍。纨绔子弟福贵由于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由于沉迷于赌博,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也在帮他还完赌债后气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经历。

先来说说家珍吧,电影一开始,看着家珍坐在家里面哭,当时还怀着孩子,她苦苦哀求着福贵不要再去赌了,但是富贵并没有理会她。让我最心痛的一幕是:家珍大着肚子来到赌场里找福贵,叫福贵跟她回家,但是福贵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叫她滚,我当时气得不行,真是替家珍感到不值。说实话,家珍的眼泪和富贵的嗜赌的鲜明对比,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我是恨福贵的,心里一直在祈祷他转身离开那个喧闹的赌场,可他没有,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再来说说福贵吧, 福贵本来是非常富有的,如果他没有好赌的话,我相信他会很幸福的,因为他有着一位美丽贤惠的妻子,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可以说家庭是很完美的。俗话说美好的家庭是一样的,但是悲哀的家庭是各有各的不幸。由于好赌,他终于弄的家境衰落,妻离子散。这样的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福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在家道中落以后,他曾摆过地摊,曾经在冰天雪地里冻的发抖,曾经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他对孩子们说“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他是想告诉孩子们,告诉我们,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我曾经看到石缝里德一棵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坚强的活着,明天就会更好的。 最后我想谈的是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那么影片中的家珍是一位怎样的

妻子呢?上面我已经说了我在看到家珍流泪时心就开始痛,手牵着小孩,肚子还怀着小孩,在那里苦苦的哀劝那个所谓的不珍惜自己的的丈夫,希望丈夫转身离开那个赌场,但是丈夫的态度让她很痛心,最后她抱着女儿离开了福贵。真的,作为一位妻子,她不图什么,她说过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她说:我不希望和你过什么荣华富贵的日子,我只想要和你过安安稳稳的日子。她希望她遇到一个上进的、疼她、惜她的男人„„那也是只是她的“希望”,富贵是给了她富贵的生活,但那并不是家珍想要的。家珍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女儿回娘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以为家珍真的要离开福贵,我当时在想值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写照吧。可是看到后面我发现我错了,福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人说哭尽甘来,这是这位伟大的女人到最后也没有等到她的幸福日子,儿子死了,女儿也死了,在快到结尾的时候,凤霞因为大出血死了,当时家珍在那边哭喊着:大夫,求求你了,救救她吧,我就一个女儿了,我就这一个女儿了。那一刻,我哭了,被母爱感动了,真实的语言表达着那一份沉甸甸的爱,我当时也非常痛恨那个时代,是那样一种时代造就了这位悲哀的女人。总的来说,家珍对福贵那份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富贵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伟大的爱情是让人很感动的。想想今天,生活富足了,可能一起吃苦一起奋斗的年轻夫妻有多少。我在一个婚姻节目里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妻子(年轻貌美)因为与丈夫吵架离开,丈夫没有追出去而要求离婚,原因是因为觉得丈夫不够在乎自己。对比的多么鲜明,讽刺的多么有力。可笑,可悲!

那福贵又是一位怎样的丈夫呢,可以说刚开始的时候福贵是以不好的形象出现的,好赌,气死自己的父亲,气走自己的妻子,最终也落得一个悲哀的下场,但是福贵并不是执迷不悟的,在他穷苦潦倒后,他积极的寻求生路,还是照顾着年迈的母亲,当妻子家珍带着孩子重新回到他的身边时,他彻底的醒悟了,为了给家人带来幸福的生活,他做起了皮影戏,最后被国民党抓走了,在残酷的战场上,他唯一的信念就是一定得活着回去见家人。在他活着回来以后,他发现女儿成了哑巴,妻子背着孩子猪狗不如的干着活,他立刻冲过去抱着妻子,我相信在那一刻福贵是百感交集,一方面他非常感激妻子对他那份深厚的感情,另外一方面也在责怪自己的无能,但是在那种情形下他也是非常无奈的,能活着就已经不错了。看到后面我觉得福贵可恨又可怜,在那种年代下,他也是没有办法选择的。说了那么多,我想他们之间的感情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一起飞。

说完上面那些,这对夫妻之间的故事还没有完,福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多少人能承受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不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啊,可福贵和家珍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

故事平淡真实,福贵两口子悲凄的大半生,伴随着一个个生离死别的场景。但我不知不觉地被他们的“悲惨”命运感动了,品味到了什么叫人生,人为什么要活着„„不能说这部作品多么伟大,只说它真切地告诉了我们什么叫活着„„命运如此,福贵有得选择吗?人在命运面前显然渺小、茫然和脆弱。

曾经在不开心的时候向一个同学抱怨生活,而同学当时跟我说了一句话:还埋怨什么,

能活着就不错了。当时我很愕然,但是后来心情好了之后想想其实事件没有过不去的坎,把自己放在悲伤之中只能于事无补,再说了,细数我们的生活,有90%是还不错的,有10%是不开心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天天抱怨,天天痛苦呢。 每天起床的时候,不管是乌云密布还是艳阳高照,都给自己一个笑容,对自己说:今天真好。每天都对自己这样说,然后过好每一天,不管生活多你怎样,我们都要微笑面对,对那些关心爱你的人要学会感恩,对那些重伤你的人要一笑而过,没什么大不了。

活着真好,好好活着更好,充实每一天,在自己的舞台跳出一段属于自己的舞蹈,加油! 参考文献:

【1】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七
《观电影《活着》有感》

活着比什么都好

---观电影《活着》有感

很多年前就看过这部意味深长的电影《活着》,本次民主生活会再一次回味了这部影片,感觉上了大学的自己,回过头来品味这部影片,感受更加深刻了,现在的自己深深的体会到活着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证明,是一种对未来成长的历练。

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生活,时光在推移,不变的是坚持活下去的理念。片名为《活着》,但是我感觉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是福贵身边的亲人的死去,在影片的最初他因为好赌而输了家里的祖宅而气死了自己的父亲,在内战中他被迫远走他乡以致母亲逝去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最让我痛心的是在“大跃进”中他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最后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唯一的女儿。这一次次的死亡,无不牵动观众的心,但在眼泪流下来的时候我明白福贵这一生所经历的也许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而且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发展大概是一种必然。有人说: 电影《活着》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野史,我觉得这确实名副其实。因为在福贵生活的那个动荡、抑制的时代里,更多的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电影虽然很平静,但我还是大哭了一场。

这部电影是根据书改编来了,我曾经看过这本书,书中的情节比电影演的更让人心痛,不过在看完书和电影后,我们活着的人更应该珍惜身边的美好,在那样艰苦的时代里,福贵都坚强的活下来,积极面对生活,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的。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不管田地是怎样的贫瘠,我们能做的就是凭借自己的勤劳双手不放弃播种,努力耕作并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收获。生活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福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因为活着比什么都好。当然,不得不提的是,有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困难,打击,活着是需要莫大的胆量和勇气。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如果我们在遇到困难,挫折和失去一些珍贵的人和事时都拥有福贵那样坚强活下去的精神的话,我想再也没有什么能击垮我们,那样的话,我们的未来将更加光明灿烂的。

电影的细节我不想再过多的去复述,因为我们都真的用心去看了。在此,我只

想说这部影片带给了我许多的感受,给了我很多对于未来的启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好好的学习电影主人公的精神,学习福贵他那种历经了很多人难都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仍然能做到忍受,忍受生活的各种重压,学习他那种为了活着而去不断的努力,不放弃的精神。福贵,比今天新时代的我们过的日子都要艰苦,悲惨,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想着坚强的活下来,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珍惜如今的好生活,好好的活下去,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我相信,如果自己拥有电影主人公的那种精神,并在未来的道路上努力去开阔自己的一片天地,终有一天会收获成功和欣慰。我坚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活着比什么都好。因为,唯有活着,才能创造未来;唯有活着,才能获得成功。

好电影值得观看,好书值得品读,好精神值得学习。我看了《活着》,读了《活着》,我明白自己应该好好的活着,为未来不懈的打拼,活着比什么都好,唯有活着未来才有希望,因为活着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证明,是一种对未来成长的历练。

学号:41106824

姓名:周帮桃

辅导员:罗文

参与时间:2013年6月6号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八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余华说过:“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些迷茫,难道我们所追求和趋之若鹜的生命就只是为了这样简简单单的幸存,平平静静生活,而没有其他更大意义的事情值得去追求而放弃与有所生存的意义。

曾经在那段年少轻狂的岁月,无知的我们除了毫不吝啬的浪费生命以外,也曾试图去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问题,在那时无异于天方夜谭。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也渐渐的明白了这不是一个《十万个为什么》里某一页上用简单的语言就标注出答案的简单问题。因为这不是个简单的为什么,当然也不会有简单的什么。这样的答案需要人们用活着去寻求,当不用再活着的时候,或许这个答案就出现了。因为它诠释的不仅是生命,或是人生的一种崇高而简单的意义所在。

皮影或许更能代表福贵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代,连皮影上的铁丝也要拆下来取炼钢,“制造解放台湾最关键的两颗子弹”,于是才有了福贵去工地上的唱戏,才有了妙趣横生的小有庆的形象生动地刻画。陪伴福贵几十年的皮影终于还是在文

化大革命中烧掉了,但是皮影的箱子还在,小孙子的小鸡还是可以放在里面的,就像福贵的人生,不断经历惨痛的种种的打击,命运已经千疮百孔,福贵依然平凡,依然活着,依然坚持了太过卑微的希望——活着。

影片最后,福贵把积了灰的皮影箱从床下拉出,打开来,温暖的阳光照射进去,他把小鸡一只只放进去,馒头问了和有庆同样的话,小鸡长大后呢?福贵也答了当年回答有庆的话,小鸡长大之后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之后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了牛„„一切开始轮回,面对命运,就是这样,我们渺小无奈,我们无法逃脱,只是,仍然要活着,努力的活着,充满希望的活着,因为再无法选择,也要始终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活着,是一种态度, 活着是一种证明,活着是一种历练。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九
《电影《活着》读后感》

活着,才会嬴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那一道闪光的彩虹:生命! ——题记

看完“活着”这部电影,我的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我被剧中富贵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对死亡的苦笑,所折服。曾经是富家少爷的他,爱赌,正因赌博,将家里所有的家产输光,父亲因为这事被气得因之丧命,家珍也因其戒不了赌而带着凤霞离开。在国共内战时期,并且是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环境中,他居然可以如此的平静,为了活着他放弃尊严,低声下气,虽然富贵在家境衰落,妻离子散的时候,有过绝望与痛苦。但在痛苦绝望过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富贵对生命的乐观,他戒了赌,干了革命。没有了家财万贯,没有了徐家老宅,富贵便向龙二借了皮影唱戏挣钱养家。不幸的是在一次唱戏中被国民党抓住,当时的天气严寒,于是春生便将死了的士兵身上扒下来的衣服给富贵和老全穿上,春生说:“活人比死人要紧”。面对死,富贵便想起自己的家人,说:“我可得活着回去,我家有老又有小”。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然而富贵,就是罗曼罗兰口中这么一个人。

这一切,都可以看出富贵对活着的追求。而我们呢?

改革开放后,小康生活向我们奔来,惯养了一批批温室里娇嫩的花朵,倍受父母百般呵护;以及宠溺了一个个即使已年过18,却仍在象牙塔的迷梦中呓语的孩童。父母只是要求孩子们把书读好。面对这样的生活,居然有人还不好好珍惜,因为一点小事就自杀!

曾经看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位13岁的初中生,因考试没考好。回到家被他妈妈说了句:“照你这个烂成绩还不如别读了,浪费家里的钱!”便认为是他妈妈讽刺他,嘲笑他。认为他妈妈看钱比看他还重要。便有了轻生的念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当他从楼上跳到楼下的一瞬间,他不知道他的父母,他的亲人有多么的痛心,多么的悲伤。然而死亡不再让他拥有感知的能力,他再也无法感受父母那撕心裂肺的感觉。他死了,正如他降临到这个世界时一样,什么也没带来,如今他走了,依旧什么也没带走,然而,却给他得亲人、朋友,留下了无尽的伤悲。甚至,连他整个生命里可能拥有的机会都随之丧尽。

为什么就不能像电影里的富贵一样活着呢?也许是这个年代的孩子太过脆弱,父母给了他们一切,尽可能地不让他们受到丝毫伤害,父母给予了他们一切物质上的需求,只要求他们在学业上予以回报。然而却扼杀了他们从小就应该历练起来的热爱生命,坚强面对生活的内心摇篮。“只有历经磨难的人,才有缔造天堂的力量”,尼采的这句话足以告诫我们,我们的一生就像需要熔炉烧炼、磨刀石圆滑自己的钢铁,一切不愉快,一切使人疼痛的挫折都是上帝赐予我们奠定坚硬地基的石块,或许过程痛苦难耐。但是换位思考一下,父母给予你的生命,多少次偶然才可能发生的几率,多么宝贵的生命,多么缤纷多样的世界,怎么忍心放弃呢?还有生命比活着更重要的呢?如果说时间是构成人的生命的材料,那么珍惜活着的时间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塑造美丽的保护层。高尔基说过:“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人活着 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是最大的本钱。生命如同泰山,视生命轻于鸿毛的人,是轻浮的。

电影里的有庆可以说是被害死的,看到这我感觉到心里一阵阵的疼痛,鼻子鼻子一阵辛酸,我喜欢剧中有庆的角色,他保护着自己的姐姐,年纪很小就开始帮母亲学着早起给人送

水,从来没有睡过安稳觉,他聪明、可爱、调皮。生前富贵曾教育他:“鸡养大了就变成鹅,鹅养大了就变成羊,羊养大了就变成牛,牛养大了就变成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了就可以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在当时的年代,也许有庆在死后便能摆脱一切,便能不再痛苦。可是,他是热爱生命的,是想要好好活着的,只因当时的社会所造成的,是春生的失误将他害死,他失去了他原本想要珍惜的一切,包括他得生命。如果活着,他可以继续保护姐姐,可以吃着他还没来得及吃的十二个饺子,可以继续着他生命的延续。门捷列夫说:“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只有活着才能去感受,才能做最有意义的事。

面对圣埃克絮佩里的“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面对五六十年代,战争死伤无数,六十年代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和走资派。然后再面对影片中的春生被批判为走资派,有庆的死是春生一直以来的心病,当他被批判时脸色苍白的来到富贵家门外,把自己全部的存折给富贵作为为有庆做的丧事。而富贵看重着兄弟的情谊鼓励着春生“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当时的医生被护士压倒,正因为那样的社会,凤霞在生孩子时不幸死去,如果医生不被护士欺压,凤霞就不会死去,看着当时影片中的场面,凤霞苍白的脸,自己痛苦,可却说不出口,看着家珍抱着自己的女儿,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这样的悲剧作为一个母亲失去了所有的儿女那是怎样的痛苦啊!家!美好的港湾!天下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家了。可是富贵和家珍失去了儿女,从此家破人亡。我看到这,泪水湿润了眼眶,我以为家珍会因此而倒下,可面对着生死离别家珍却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理智。在剧中家珍一直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跟着你,只是想过着安稳的日子”。一个女人要的不是金钱不是权贵,而是简简单单安安稳稳的日子。她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或许有人会说只怪他们生在了那个迟迟看不到光明的年代,但生在这个年代的中国官位高低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有的人滥用私权,以权欺人。虽然我们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但我们是有生命的,我们有生命便有亲情,友情,有亲情友情我们便有快乐。有快乐我们便能充实地活着!要像家珍和富贵一样,坚强地活着。看了“活着”,验证了罗曼罗兰的那一句:生命诚可贵。我知道了生命的珍贵,一句简单的话语犹然地从我的内心深处,直至我的口中抒发:活着真好。

温暖无处不在,有时一个拥抱、一个微笑都会给你温暖,然而只有活着才能感受那无处不在的温暖。

电影【活着】观后感篇十
《电影《活着》观后感 - iSites》

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小说我没有读过,据说很沉重,不过通过这部电影已足以让人感受心头之重。

《活着》,淡淡的两个字,平凡的百姓的平凡故事。《活着》,人到底是为什么而活着?片中大少爷徐福贵赌博上瘾,妻子家珍屡劝无效,带着女儿凤霞回娘家。当夜福贵输光全部家产,父亲给他气死。一年后,家珍带着女儿及手抱的男婴有庆回家,福贵痛改前非,外出演皮影戏维生。正逢国共内战,福贵先被国民党拉走当兵,后被共产党俘掳。好不容易回家,一家团圆。但生活还是让他失去了儿子和女儿,最后剩下的惟有活着...... 电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贵和他的朋友春生在被国民党抓去的时候,在无数的尸体中说:要活着!无论如何都要活着回去!春生把福贵的儿子有庆撞死,后来成了走资派,晚上到福贵家里,家珍说的一句话:春生你还欠我家一条人命,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地活下去!在电影里面,生活判了有庆的死刑;生活判了凤霞的死刑;生活判了春生的死刑;生活判了龙二的死刑;对于福贵,活下去是否意味着幸福?

电影用"好好活着"的话,来支撑这个主题: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福贵的活着只是中国千千万万老百姓活着的缩影。活着,再苦再难也要活着,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泪水中我们也有幸运。

电影最后,富贵的外孙给了我们最后的希望。所有的话语都汇成了那一句像儿歌似的略带疲惫的话语:小鸡长大之后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之后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一切都好起来了...... 

还有电影中,一次又一次地响起那段二胡声,听到耳里,真的动在心里! 这段音乐把电影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85558.html

    【电影【活着】观后感】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