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好句赏析

| 网络规划设计师 |

【www.guakaob.com--网络规划设计师】

红楼梦好句赏析篇一
《红楼梦导读-【名句赏析】》

红楼梦导读-【名句赏析】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赏析】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专门述说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辛酸与苦衷的,也是全书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出现的诗篇。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红楼梦》这一旷世千古的奇书。不仅在作者,就是在后人看来,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脂砚斋甲戌本评语)”。诗中所谓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它是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无情批判和揭露。既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也包括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一书中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内部斗争等等。“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氏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

《红楼梦》一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最好诠释。太虚幻境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赏析】 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 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 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赏析】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

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怀之作。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不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他赖甄士隐的慷慨资助赴京应举,名登金榜,穿戴着猩袍乌纱,得意洋洋地回来当了知府。不久因“贪酷之弊”,被政敌搞掉,又变成平民,做了林黛玉的蒙师。后来又靠走贾政的“后门”,起复做官,由于善于钻营,在官场中爬上得高位置。脂砚斋的批语说他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可能在贾家败落时,他还要有一番恩将仇报、落井下石的表演,可惜曹雪芹的书只给我们留下八十回,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又没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我们无法知道其具体情节了。从书的前几回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野心勃勃,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心狠手辣,敢作敢为,可说是个乱世之奸雄。 在吟上面这首诗时,他还是个旅居僧房,向和尚讨粥吃的穷措大,所以看见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也使他动心,一厢情愿地想入非非。这首诗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穷秀才向慕女色及荣华富贵的心理。诗写得挺像样,说明贾雨村很有才学。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赏析】: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真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糟粕抛弃

它。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痛骂,他要诅咒,《好了歌》便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爱必然有憎,他描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猪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苔。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有虚无色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说,作者世界观中尽管有虚无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 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西江月 嘲贾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赏析】: 第三回书写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宝玉。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第一号人物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与今作“批评”、“批判”解不同。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

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细吗?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的文学家了。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诗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值得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经历。第十九回写宝玉探花袭人家,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慌忙招待宝玉,摆上一桌子果品,可是袭人觉得没有一样可吃之物,只给宝玉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给宝玉。这是何等娇贵!就在这个地方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同将来宝玉“寒冬噎酸甭,雪夜围破毡”对照起来看,令人叹息。宝玉在八十回以后的经历,虽然不好乱猜,但有一段贫穷的经历是可以肯定的,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大相径庭。 赞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似姣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赏析】: 这段赞文见于宝、黛初次会面时。 林黛玉多愁善感,脆弱多病。这既与她身世孤单,精神上受环境的压抑有关,也反映了她贵族小姐本身的脆弱性。赞文中以她弱不禁风的娇态为美,说明了美感是有阶级性的。贾府上的焦大固然不会爱林妹妹,新时代的青年,阅读《红楼梦

红楼梦好句赏析篇二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红楼梦的开头,我们就看到这样的一首诗。说到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造就了千古流传,受后人敬仰的著作,他的痴有谁能及?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里,住着一群蕙质兰心,心地善良的女子,她们的痴谁人能及?还有那个“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宝玉,他的痴又有谁能及?他们这群人,不同于如今的”痴男怨女”,他们的痴耐人寻味。正因为这一群单纯、善良的人,让《红楼梦》具有了特有的柔情。

红楼梦是对女性的颂歌,它歌颂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歌颂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歌颂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歌颂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这一群美好的女子组成了万紫千红的大观园。红楼梦亦是女性的悲歌。红楼故事主要围绕宝,黛,钗的爱情展开。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究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作为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问题。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唯一的知己,宝钗虽可敬,但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而贾府的当权者,又偏爱于知书达理的宝钗。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做妻子,他只能听天由命。于是悲剧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而主人翁们的痴正来源于对悲剧的无可奈何。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是袭人的判词。她在红楼梦所有丫头中占有很大的戏份,一是因为她是宝玉的得力助手,二是她符合当时的妇德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是贾府统治者偏爱的丫头类型。她不同于晴雯,她懂得退让,懂得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讲。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宝玉的生活,是其他丫头不能代替的重要存在。她深得贾母,王夫人的喜爱,主子命令她服侍谁,她的心里便唯有谁。宝玉挨打后,她乘机在王夫人面前进言,大谈宝玉“男女不分”,建议“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吓得王夫人“如雷轰电掣的一般”。袭人因此取得了王夫人的宠信,王夫人把她升为“准姨娘”。她的一颗痴心永远向着宝玉所在的方向,她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给了宝玉,尽管知道宝玉心中只有林姑娘。在宝玉出家之后,她相思成瘦,泪痕满面。因为一直都是乖巧可人的角色,贾府人把她安排给了蒋玉菡。在我们看来这是个不错的结局。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这几句判词实际已写尽了晴雯的一生。晴雯是个为自己活着的真性情的女孩,她不高兴的时候,宝玉让她撕扇子消气;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她挽着自己的头发就冲了进去,将自己的箱子里的东西一股脑的倒了出来;她心灵手巧,痴心带病为宝玉连夜修补孔雀裘。宝玉的一句关心话就胜过千剂良方。最终她却没有好的结局。她的叛逆个性,遭到了残酷报复。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当天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绞下自己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脱去一件贴身穿的旧红绫小袄儿赠给他。她对宝玉的痴心包含在她的一举一动里。晴雯的全部生活是一首诗,是一首充满着青春生命力的抒情诗。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晴雯的一次不开门便给她和宝玉造成了颇大的波澜。“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她所期望于宝玉的不仅是男才女貌

相当的“如意郎君”,亦茫茫世俗中可以“偕隐”的知心人。她痴痴地等待着最爱她的贾母能够给她和宝玉一份得到别人认可的感情,可是她错了。尽管宝玉爱的是她,尽管祖母疼的是她。当她从傻大姐的口中得知宝玉即将与宝钗成婚,她踉踉跄跄的回到潇湘馆,命人找出题诗的旧帕连同以前所写的诗稿全部投入火盆烧了断了自己的痴情。富贵温柔的大观园,在她眼里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场所,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她含恨而死时最后那句没有说完的话:“宝玉,宝玉,你好„„”显示了她短暂而又凄凉的一生。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有人认为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有人认为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轻一点说是有“痴病”。书中提到过,他自己被烫了,却问烫了他的那位姑娘疼不疼。他自己大雨淋的像落汤鸡似的,反提醒姑娘赶快避雨。没人在跟前,他就自哭自笑,看见小鸟,小鱼就与它们说话。这里处处体现他的痴。最痴的还是他对黛玉的感情。因麒麟一事,黛玉来到怡红院看宝玉,听到宝玉在别人面前不避讳的夸自己,又惊又喜,又悲又叹,不禁流下泪被宝玉所见,宝玉对其诉衷情。黛玉一时难过,走开了,而宝玉仍傻傻的发呆说完了该说的话。可见他对黛玉痴心到何地步。宝玉在痴了之后,黛玉得知他即将与宝钗成亲,走到贾母住处。两个人,一个疯疯傻傻,一个恍恍惚惚。两人什么都不说,只是傻傻的笑。一段不如人心的安排,毁了两个人的幸福。在黛玉去世后,在见证所有的悲欢离合后,宝玉依然踏上出家的道路。我们无法得知这样的结果是好还是不好,但对他来说这已是最合适的结局。

文章的最后以“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同来由一梦,休笑世人痴。”四句话为结尾。这四句就已概括了各中人物的痴心,心酸可悲而又无可奈何的一生。我们所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有无数痴心人与断肠人。我们无法断定这样是不是就不好,只能说冷暖自知。

红楼梦好句赏析篇三
《红楼梦的好词好句摘抄》

红楼梦的好词好句摘抄

《红楼梦》小说艺术的一个奇特点是将诗词曲赋贯穿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法,含沙射影,瞒人眼目的狡猾之笔,表达其悲愤,怨而含恨的思想风格。它的每一首诗词,每一幅对联,每一篇赋文都是为小说中人物和场合量身定做的。它不仅反映了人物的特性,甚至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正因为有了这些诗词歌赋、对联,《红楼梦》才成其为《红楼梦》流传至今,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解释“诗化”的要义说:读《红楼梦》,当然是“看小说”,但实际更是赏诗。没有诗的眼光与“心光”是读不了的。《红楼梦》处处是诗境,而且具有真正的“文备众体”。在《红楼梦》丰富多彩的诗词曲赋中选择经典语句学习,会心处不在远,更能读懂其中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选自第一回自题一绝,脂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锋芒时隐时现,怨中含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选自第一回太虚幻境对联,脂批:叠用“真”、“假”、“有”、“无”字。妙!)哲理诗的语言。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选自第一回好了歌注,脂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含意极深。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选自第一回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典故用语。

�一局输嬴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选自第二回题头诗,脂批:只此一诗便妙极!)政治用语。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选自第二回娇杏赞,脂批:从来只见集古、集唐等句,未见集俗语者。此又更奇之至!妙极!更妙!)用意巧妙。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选自第二回智通寺对联)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选自第三回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假批宝玉。也可指无真才实学的人。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选自第三回赞林黛玉,脂批:直画一美人图。)美人美语。�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选自第五回春梦歌脂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选自第五回警幻仙姑赋)赞美女神。�根并荷花一茎香(选自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副册判词一首,脂批:却是咏菱妙句)指香菱。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选自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之三,脂批:好句!)写贾探春梦魂难度。�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选自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之四)诗中有史湘云名。隐晦写法。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选自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之六,脂批:好句)恶人得志,望恩负义。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选自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正册判词之七,脂批:好句!)美女出家,无可奈何。�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选自第五回红楼梦曲枉凝眉)爱情悲剧。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遥。(选自第五回红楼梦曲恨无常)女人怨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选自第五回红楼梦曲聪明累,脂批:警拔之句)聪明反被聪明误。

画梁春尽落香尘。(自第五回红楼梦曲好事终,脂批:六朝妙句)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选自第五回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脂批:悲惨可畏)树倒猢狲散。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选自第十三回一步行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选自第十三回梦秦氏赠言,脂批:此句令批书人哭死。)好景不长,盛筵必散。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选自第十七回标题诗豪华虽足羡,脂批:好诗,全是讽刺。)用语浅显而蕴意深刻。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选自第十七回题大观园诸景对额脂批:要紧,贴切水字。恰极,工极!绮靡秀媚,香奁正体)句中无“水”字,水在诗境中。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选自第十七回题大观园诸景对额脂批: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犹”字妙!“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竹在诗境中。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选自第十七回题大观园诸景对额,:脂批:采《诗》颂圣最恰当。采《风》采《雅》都恰当。然冠冕中又不失香奁格调)用诗写景,不必写在字面上。�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蘪梦亦香。(选自第十七回题大观园诸景对额,脂批:实佳。)意境清新。:

�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选自第十七回宝玉口语,脂批:未闻古人说此两句,却又似有者。)借古喻今。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选自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文采风流,脂批:超妙。)文句婉丽。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选自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世外仙源)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引典故,语带讥诮。

软衬三春早,柔拖一缕香。(选自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蘅芷清芬,脂批:刻画入妙。)写色用“衬”,写香用“拖”。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选自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怡红快绿)红绿相衬,交相辉映。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选自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杏帘在望)诗情画意。

�睿藻仙才瞻仰处,自惭何敢再为辞?(选自第十八回大观园题咏凝晖钟瑞,脂批:好诗!此不过颂圣应酬耳,未见长,以后渐知。)歌功颂德巧妙之语。也可用于自谦。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选自第二十二回春灯谜,脂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风筝断线的联想。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

为我嗔。(选自第二十三回四时即事春夜即事)听倒雨声为花愁

为人愁。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红楼梦好句赏析篇四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成的,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以至于有了"开口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的名士志趣.

红楼梦的巨大特色与成功,在于塑造了人数众多的个性角色以及相应的深度刻画,以对如此之多的生动人物的描写点,构成了整幅石头记画卷故事的全貌,并使其夺得人情小说之冠的美誉.

作者所喜之人,乃凤、黛、湘、袭、晴、平、妙等人,从其在文中笔体分量当可看出,以"正邪两赋"的写人原则,塑造了丰富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我个人比较喜欢史湘云。黛过孤,钗过冷,晴过傲,而湘云恰恰是不同于大观园中其他女儿之奇女.无论是醉卧芍药、扮男装与宝玉啖野腥,还是惨淡中与黛重结海棠社,都无不看出湘云颇富个性、正义直言、活泼开朗,以及才比钗黛.... 通过湘云在前八十回的出场细节描写,不难看出她的出现往往伴随的是大观园欢聚的情节,一句"史大姑娘来了",好似凤姐出场般气势十足.然而,湘云在前八十回戏份不多,因此很多人对她印象并不深刻.

“金麒麟伏白首双星"已然使宝湘的感情有了如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式的宿命前缘,而其判词中"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可知日后与"才貌仙郎"得以"地久天长",而书中谁可比"才貌仙郎"? 断然非宝玉莫属了.

曹雪芹墨重如金,虽是对于人物刻画详尽不一,但却在人物外貌及服饰上

不加重摹.然而凡重笔所写者,方可看出份量.宝玉出场的描绘自在情理中,阿凤装扮之详可表现其地位之重.....然而写黛仅是点点数字,惟一颦倒是印象深刻,钗更是只有一"雪白肤体"让他眼晕,晴雯有妖娆的水蛇腰,但湘云女扮男装处却有如此详尽堪比宝凤的刻画,此处甚是耐人寻味....

有了众多丰富可爱的人物,加上动人妙趣的生活情节,使得《红楼梦》在描写人情世态、生活琐杂上独占鳌头,世界上甚至没有在这方面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巨著,不能不令我们由衷佩服曹雪芹的绝顶才华.

红楼梦中,我认有名有趣之情节,多不胜数,其中黛玉葬花、晴雯撕扇等情节甚至连未读红楼的人都略知大概.而本人认为,梦游太虚是神似的风流,结社海棠是文思的畅游,晴雯撕扇是甜蜜的片刻,黛玉葬花是"同悲"的叹息,抄检大观园更是风暴的来袭.然而我认为,黛玉葬花略显矫情,结社与雪上赏梅过于美好,惟有"晴雯病补孔雀裘"最是令我感动,以至难禁流泪...

晴雯是我第二个所喜之人."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是她命运的不幸,对于晴雯的悲剧,宝玉或是作者本人以一"芙蓉女儿诔"表达.个性招风,灵巧招妒,引来了自己命运的终结,晴雯的屈死,预示了黛玉日后的自沉,也是那个时代"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命运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美好事物殒灭的象征.

晴雯病补孔雀裘,七字道出故事全貌.她高烧卧床,闻宝玉的新孔雀裘烧出一个大窟窿,不让手拙的其他丫头们缝补,为使宝玉免受责骂,挽起头发,靠着炕墙,连夜缝好,竟已双眼冒星,无力支持.简单事中,我们不仅看出晴雯之巧,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晴雯非同他人的对于宝玉的爱.你也可以说晴雯与宝玉有男女之爱,宝玉最喜丫头,实则是晴雯.尽管她脾气大,经常顶撞宝玉,然而我

们从前文多处宝晴相处的画面,无不感受到难得的温馨与轻松.宝、黛是卿卿我我,酸麻至极;宝、钗可以说保持绝对的距离;宝、袭虽如胶似漆,但太过平淡.惟有宝晴之间,最平等、最甜蜜、最欢快,尽管二人名义上是主奴.... 关键时刻见证真情,更需要行动.历数宝玉受困于难,黛玉多一哭而过,宝钗说教为主,到了宝玉快被打死,真情流露也只是默默两眼泪涟,惟有晴雯此处,以抱病之躯赴汤蹈火一般为宝玉化险为夷,可见其心意.袭人一句"平日里未见得你如此拼命",真是让人感动至极,这样一个女儿,怎能不怜不爱? 每一个人都有过失意,尽管这种失意对他一生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情况各异,原因各具,可失意的人对失意的体味却是一致的,所谓“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对《红楼梦》的阅读也是这样。所有失意的人都能在《红楼梦》中寻求到心理和感情上的寄托,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每个人都有过这种体验,都有过浮生若梦的感慨和悲凉,而《红楼梦》恰好就是将这种感慨悲情发挥到极至的一部书。因此每个人读《红楼梦》的时候都能找到与自己心意相通地方,引起强烈的共鸣,《红楼梦》成了失意人的心灵避难所。当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爱情找不到寄托和归宿的时候,《红楼梦》就成了人们的知己,《红楼梦》的世界就向你的心灵打开了,你走进了《红楼梦》就是走进了一个可以倾诉可偃仰啸歌的自由天地,它可以给你受伤的心灵带来慰藉。

《红楼梦》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在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展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我们看到的是镜中花、水中月,月朦胧、鸟朦胧的神秘情感境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和时空中表演着自己绚丽却也不失味道的情感。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且具有人类文化普通价值的少有杰作之一。《红楼梦》能够而且已经起到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作用。

红楼梦好句赏析篇五
《红楼梦里的好句好段》

经典片段一——“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甲戌侧批:疯话。与黛玉同心,却是两样笔墨。观此则知玉卿心中有则说出,一无了滞皆无.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

经典片段二——“也亏你倒听他的话。”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

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甲戌双行夹批:要知尤物方如此,莫作世俗中一味酸妒狮吼辈看去。

……

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

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

甲戌双行夹批:用此一解,真可拍案叫绝,足见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

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

-------------------------

经典片段三——“你死了,我做和尚”

“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

宝玉听了笑道:“你往那去呢?”

林黛玉道“我回家去”

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

林黛玉道:“我死了。”

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

“想是你要死了,胡说些什么!你家到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

-----------------------

经典片段四——“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林黛玉信步便往怡红院中来,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一见他进来都笑道:“这不又来了一个。”

林黛玉笑道:“今儿齐全,谁下帖子请来的?”

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

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

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

……

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

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

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

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

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

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

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好词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2.助凄凉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 好词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2.助凄凉——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熔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12.滴沥——水珠下滴。

好句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黛玉、宝钗)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迎春)

好段

1“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甲戌侧批:疯话。与黛玉同心,却是两样笔墨。观此则知玉卿心中有则说出,一无了滞皆无.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2“也亏你倒听他的话。”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

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甲戌双行夹批:要知尤物方如此,莫作世俗中一味酸妒狮吼辈看去。

……

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

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

甲戌双行夹批:用此一解,真可拍案叫绝,足见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

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

3“你死了,我做和尚”

“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

宝玉听了笑道:“你往那去呢?”

林黛玉道“我回家去”

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

林黛玉道:“我死了。”

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

“想是你要死了,胡说些什么!你家到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

红楼梦好句赏析篇六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红楼梦》,又称《石头记》 ,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后四十回多人为由高鹗续成。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红楼梦赏析鉴赏:《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

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80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另有《乾隆帝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则为120回,前80回主要据“脂评本”抄集校改。乾隆帝五十六年(1791)由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红楼梦》,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120回。乾隆帝五十六年排印本称程甲本,第二年程伟元和高鹗对程甲本修订后的排印本称程乙本,合称程高本。

小说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封建朝廷屡禁不绝。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历来以《红楼梦 》题材创作的诗词 、戏曲 、小说 、电影不胜枚举。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也日见繁盛,人称红学。知名的学派有评点派、索隐派、新红学派。

>>>更多红楼梦赏析文章

《红楼梦》评价(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其次,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再,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必须有一个条件: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于流于浅薄,而伟大的言情则有一个不言情的底子,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在结构的伟大上。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的娓娓道来。

一、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

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2、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3、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4、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怎么好说不“保障”,或者虽有“保障”而不“确实”呢?

5、《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环。秦可卿实际是自杀的,书上看不出来。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女性的。

二、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2、“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

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80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另有《乾隆帝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则为120回,前80回主要据“脂评本”抄集校改。乾隆帝五十六年(1791)由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红楼梦》,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120回。乾隆帝五十六年排印本称程甲本,第二年程伟元和高鹗对程甲本修订后的排印本称程乙本,合称程高本。

小说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封建朝廷屡禁不绝。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历来以《红楼梦 》题材创作的诗词 、戏曲 、小说 、电影不胜枚举。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也日见繁盛,人称红学。知名的学派有评点派、索隐派、新红学派。

红楼梦好句赏析篇七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txt心若无尘,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我曾经喜欢过你,现在我依然爱你希望月亮照得到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的笑容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红楼梦》,又称《石头记》 ,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后四十回多人为由高鹗续成。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红楼梦赏析鉴赏:《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

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80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另有《乾隆帝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则为120回,前80回主要据“脂评本”抄集校改。乾隆帝五十六年(1791)由程伟元、高鹗活字排印《红楼梦》,题《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120回。乾隆帝五十六年排印本称程甲本,第二年程伟元和高鹗对程甲本修订后的排印本称程乙本,合称程高本。小说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封建朝廷屡禁不绝。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历来以《红楼梦 》题材创作的诗词 、戏曲 、小说 、电影不胜枚举。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也日见繁盛,人称红学。知名的学派有评点派、索隐派、

新红学派。>>>更多红楼梦赏析文章《红楼梦》评价(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其次,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再,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必须有一个条件: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于流于浅薄,而伟大的言情则有一个不言情的底子,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在结构的伟大上。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的娓娓道来。  一、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2、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3、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4、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

命根是它的军队,怎么好说不“保障”,或者虽有“保障”而不“确实”呢?   5、《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环。秦可卿实际是自杀的,书上看不出来。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女性的。  二、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2、“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其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

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情趣相投而出身、地位寒微的人物。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及家族的利益。他和林黛玉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和深厚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但他的思想并未达到否定君权、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敢爱敢恨,我行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在这个冷漠的环境中,宝玉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执著而强烈地向宝玉要求彼此知心、忠于自我的严肃专一的爱情。但两人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触及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终于,林黛玉怀抱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地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薛宝钗出身在一个豪富的皇商家庭,性格本质与林黛玉截然不同。她们都同样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林黛玉一心追求美好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薛宝钗却牢牢把握着现实的利益,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薛家母子3人在贾家长期住下的用意是要实现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姻。薛宝钗虽然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但却握有实现婚姻的优势。她以自己的人品和才干,逐渐在封建家长的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她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婚姻势在必成。然而“金玉良姻”只是徒具形式的婚姻,这种婚姻的成功意味着薛宝钗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红楼梦好句赏析篇八
《红楼梦赏析》

梦 红 楼

人生无常亦有常,千红万艳去何方?

富贵荣华皆是梦,红楼一醒做黄粱。

----作者自题

代前言

(一)

《红楼梦》是一部名著,一部可以光耀千古的名著,是一部诞生在中国的属于世界的名著。它诞生在二百多牛前,经过几代人的研读和介绍,它现在已经走向了世界。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然而,它在我们国内的情况如何呢?

笔者是一名师范教师,教育对象是一群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不等的青少年。我曾经因为教学的原因以各种方式作过一些随机调查。在我所调查的近百名学生中,完整读过《红楼梦》一次的学生没有一个;读过个别章节回目达到五篇以上的没有一个;就连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里关于曹雪芹的生卒年的介绍都是错的,更毋庸谈那些陈旧甚至大错的解读。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林黛玉进贾府〉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两节节选文字,而对此两节的理解又大不能令人满意。

情况绝对是糟糕的。

作为祖国(民族)文化事业的传承者,他们是应该读的。

再看教育工作者,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据观察完整读过原著的也没有几个,连续读过几次的更几乎没有,而这样的著作远非一次两次可以理解的。教师队伍尚且如此,罔论学生!

更可悲还不是没有读,而是不去读。

二十岁上下正式求知的好年龄。大多数孩子都在刻苦学习,广泛阅读。然而他们读的是什么呢?各种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流行杂志,甚至是一些小抄本。韶华可贵,却耗费在这些价值不大,甚至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上,留给名著的没有一席之地。

大多数教师在新时代的讲台上已经感觉景况窘迫,需要充电。然而他们的精力和时间又被生活琐事,前沿技能,前变万化的教育理念所侵占,真正学习的时间几近于零。

这是一个时代问题。但“岂非人事哉?”

如此恶性循环,再过几十年,或者再过二百年,〈红楼梦〉在国人心中的还有没有位置? 情况堪忧!

《红楼梦》刚刚问世,即为世人竟相传抄,一时读〈红〉成为一种时尚。“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我们怀念那段时间,更渴望再造那种盛况。

不是我们敝帚自珍!

英国人无人不知莎士比亚,美国人谁没有听过〈汤姆叔叔的小屋〉,俄国人不知道普希金大概是种耻辱。面对这一切,我们应当如何?

愿曹雪芹在九泉下不再哀叹,愿〈红楼梦〉不再寂寞。

愿研红者思考一下〈红楼梦〉的大众化问题,而不仅是孤芳自赏,自得其乐。

(二)

还想谈谈作品阅读的问题。

《红楼梦》是一块被人开掘得很充分的土壤。对这个作品的解读已经微观到字词,可还是不断有人踏

进这块土地,并且将之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实为幸事。此幸可为曹公之幸,文学之幸,民族之幸。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不但是作品本身,就是作者自身,乃至作者的几代祖宗都被翻腾出来,近而被专家们整理出了一段“红楼梦背后的故事”。据说,这就是作者在作品中隐去的那段“真事”。此举功不可没。

固然,隐去的“真事”很重要。

然而,我们面对的永远是这仅存的“假语”。

解读这“假语”才是我们永远应该解决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文学欣赏。

在研读中有一种不正确的方法,便是搜奇猎怪,引索“真事”,而忽略了真正的文学欣赏。尤其是一些初读者,一开始便走上了“歧路”,不经意间把“红学”转变成了“曹学”或“秦学”。这就好比在白花丛中单寻一朵花,,在专著寻觅的过程中忽略了百花的妍丽。这样的找法,即使寻到了也无甚趣味。 所以,愚以为初读《红楼梦》者最好还是把精力放在原著上,而不要急于去读那些各执一词的“一家之言”。待反复阅读有了自己的认识之后再与他人参详,方是读书之法。

也不是不能读。在读的时候,最好优先接受他们读书的方法,思考的角度,而不一定是这些问题的结论。

《红楼梦》的研究应该往原著回归,这是新时代对“红学”研究的要求,也是〈红楼梦〉研究走向新的突破的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否则,将是走向歧途,走入死胡同。因为,毕竟我们是在研究“红学”,而不是研究曹家的“家史”,更不是研究“野史”。,

(三)

还要谈谈《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曹雪芹的创作过程是艰难的。

独特的家世使他具有相当丰厚的生活储备,对人生深刻的体悟和理解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同时,这独特的家世也为他带来一个负面的影响就是“赊酒”“食粥的窘迫生活。纵然有绝世的才华,特可以用作品来打动世人,却很难改变自己的窘迫。这期间,他的到了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好友敦诚有一首诗云:

请君莫谈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寄怀曹雪芹》

可以看到,连局外人都已经清楚到看到曹雪芹当时惟一的寄托应该放在文学创作上,不能摆脱生活的窘迫,只望后世流芳。

《红楼梦》的创作前后持续了近十年,其间,“增删五次”,可以说创作是相当谨严的。“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斯言不谬。

还要指出的一点是《红楼梦》的创作受到了之前所有文学成果的影响和启发。各种影响和启发渗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宏观到微观,时时影现,处处可观。其中获益最多的是“诗词”和“小说”。研究者已经充分的意识到这一点,不再赘述。

曹雪芹留给我们是一纸读不完的“言”,一把品不尽的“泪”,一段感不尽的“痴”,一股玩不尽的“味”。

《红楼梦》的余韵将在文学的长廊里长响不绝。

是为记。

2005年5月

《红楼梦》与梦

在前八十回书中,曹雪芹大大小小写了多个人的梦。有甄士隐的梦,有贾宝玉的梦,有王熙凤的梦,有尤二姐的梦等等,于是就引出了一个《红楼梦》与梦的问题。

梦科学的解释应该是一种生理与心理的反映。生活中人人都会有。作为以记述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红楼梦》,它记述了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从起床、洗脸,漱,口、吃饭、会客,串门、聊天、看戏,甚至连去茅房也有表现。在这种叙述背景下,如果没有梦,似乎总缺少点什么。

此其一;

第二,要分析书中几个人物的梦。

先看甄士隐的梦,书见第一回。书中写到甄士隐刚刚出场,便写了一个梦。梦见一僧一道聊出一段风流公案,并与通灵宝玉有了一面之缘。此梦一出,让读者马上想起了楔子中那块无才补天的顽石,此当为其后续文章。遂引出了一个浪漫的“还泪故事”。至此,作者已经完成了对书中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的介绍。所以,在第三回中宝黛一见面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读者对这一幕并不感到意外,甚至还产生强烈的共鸣,原来如此。

这是梦在《红楼梦》中第一大妙用。

再看贾宝玉的梦。宝玉做梦曹雪芹写了多次,最典型的就是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与神会甄宝玉两节;还有一次是在梦中自语,“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因缘”,结果被薛宝钗听到,生出无限遐思。 “梦游太虚幻境”整整占了一回,写到宝玉在警幻仙子的引领下游历环境,喝仙酒品仙茗,赏仙曲,还翻阅了薄命司众女儿的判词。通过这一节作者完成了作品主要人物命运的介绍,同时还向读者隐隐透露了作品的悲剧主题倾向。

“神会甄宝玉”一节,出现在第五十六回。写贾宝玉得知这世上还有一个与自己同名同姓同貌之人,大不相信,日有所思,乃夜有所梦。这一节,亦合乎生活情理。曹雪芹之所以这样安排,根据研究者分析此为后文甄宝玉“送玉”安了一条伏线,可惜真本遗失,无从查考,遂使这一神来之笔成为一段闹剧式的描述。

至于“梦中自语”一节,是作者对宝玉内心的一次间接而正面的表现。讲出了宝玉在钗、黛二人选择上的坚定立场。

洋文字,字里行间让读者隐隐感觉到那荣华背后的颓堕。同时作者还通过这一节向我们提示了随之而来的元妃省亲。

此外,曹雪芹大笔还向我们了描绘一个很有魅力的梦。便是“香菱梦中得诗”一节。以此直接表现立志苦学,精血诚聚的精神。用梦表现人物的苦学,试问有比这更新奇更浪漫的手法吗?

综上所述几梦。都不是赘笔,都蕴涵着许多重大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曹雪芹笔下的“梦”不仅仅是一种中目的,更是一种手段,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梦交代人物,提供线索,谋篇布局,这算不算曹雪芹的发明呢?

以梦开头,可怕也是要以梦结束的。在这点上续书得其法,当予以肯定。

宝二爷的婚事

宝二爷的婚事是荣国府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也是《红楼梦》以后一个贯彻终始的问题。从绛珠仙子的“还泪夙愿”到宝玉的“悬崖撒手”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红楼梦》众多的矛盾中有一个焦点是“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争。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宝二爷的婚事的选择。

宝二爷是“贾府双星”之一。他天生灵慧,秀色夺人,又是嫡生,加之长兄早逝,在家族中受溺宠的程度可想而知。上自老祖宗,王夫人下到婆子丫头,小厮跟随,无人不宠,无人不捧。自然他的亲事也是经常被人提及。就连清徐观的老道也是一见面不出几句话就以此话题打开话匣,拉近与贾府的关系。 在这种情形之下,当事人与局外人如果能保持意见一致。母命子从,一桩美事顺理成章,指日可待。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父母之命”和“知己之爱”发生了强烈的冲突,而且冲突的代言人薛宝钗和林黛玉,一个是“停机德”,一个是“咏絮才”,一个是“山中高士” ,一个是“世外仙姝”,双方的差别微渺到几乎让人无法取舍的地步。就是这样一种故事背景,让读者见此书不忍便释读,欲罢不能。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归功于作者的构思。

《红楼梦》中有一些颇为精彩的篇章,如“林黛玉俏语写谑娇音”“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痴情女情中愈斟情”等都是借“宝二爷的婚事”而设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的确是一部“大旨谈情”之书作。

从婚事入手,引发了当事人一系列的人生,生活,世相乃至历史的思考,遂使此书内涵扩大,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从作品的构思到组织情节,再到表达思想都围绕“宝二爷的婚事”展开,读者可以此作为突破口解读《红楼梦》。

其实,究竟做什么样的选择对读者来讲意义并不大。关注故事本身,关注人物在这个过程中种种遭遇,关注不同人生理想在、社会中的结果,才是读此书的“大旨”。

表情,一个文化问题

林黛玉得知贾宝玉得了一个金麒麟,正好与史湘云随身之物作对,于是便醋意大发,近乎失态。当湘云来了以后,竟然跑去偷听人家谈话,书中这样写到: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 或有凤凰, 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 。

其实,何止是湘云的金麒麟,就是宝钗的金锁因为上面刻的字与宝玉随身之玉上面所刻的字是一对遂引出一个“金玉良缘”的话题,也让我们的黛玉如梗在喉,时时不快 ,一个绝代佳人竟成了一个尖酸刻薄的世俗女子。

是因为林黛玉心胸真的狭隘,不可礼遇吗?

非也!

其实,这里有一个文化问题。

中国古代青年男女,表情示爱的方式完全不同于现代人。他们表现得要含蓄,委婉,间接。最热烈的情形也不过是赠送对方点什么东西,叫“信物”。最真挚的情况就是送对方随身爱物。

正因为如此,柳湘莲订婚就要解下鸳鸯宝剑,毁婚就一定要收回宝剑;贾琏扔给尤二娘九龙佩示情之意朗朗;小红玉因为一块手帕能惹出一段刻骨相思;袭人因为误系了琪官一条汗巾子竟然就定了一生姻缘;晴雯临死之前要大胆表达自己的“心思”也无非就要了一件宝玉的内衣,给了宝玉一截指甲,然而其意大可玩味。

也正因为如此,贾宝玉在病中派晴雯给黛玉送去一块旧手帕,竟使黛玉心潮澎湃。有了这种文化知识背景,对此不难理解了。

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由此看来,黛玉的顾虑是有其文化原因的。现代人如果不能了解这种文化背景,就不能洞悉曹雪芹的艺术匠心,甚至因而误解作品的情况也是有的

红楼梦与花

以花喻人,自古就有,不是曹雪芹的发明。但以百花喻群芳,却必须承认是曹雪芹的大手笔,而且喻得那么贴切,那么富有诗意,那么的前后呼应,天衣无缝。

第六十三回,众女儿晚上为宝玉开了个生日宴会。席上占花名儿游戏,使群芳以己手表己心,达己运,可以大观。

宝钗抽得牡丹,谓其“艳压群芳”,这可以看作是曹雪芹对薛宝钗对这个人物的评价,当然这个评价是肯定的。书其性格为“任是无情也动人”,此已有专述,不再赘笔。

探春掷的是杏花。“日边红杏依云栽”,寓其婚配。正伏后文她所作”的一任东南西北各分离“之笔。 李纨所摇出的是一枝老梅,题诗“竹篱茅舍自甘心”言其寡居安守之意。梅之出现并不突兀。前文有所示。芦雪庵即景联诗,宝玉落第,被罚至妙玉处乞红梅,注意就是李纨出的。前后呼应,无所参差。 黛玉抽的是芙蓉,读了后文作者借宝玉给晴雯作的《芙蓉女儿诔》,大家就会明白作者此举的涵义。 湘云所擎为海棠,谓其“香梦沉酣”。初立海棠社,湘云迟到,补做两首,惊倒众人,海棠之于湘云。莫之可代。

香菱擎了了一枝并蒂花,与前回书中她斗草所得夫妻蕙相照应。

袭人所占为桃花,题诗“又是一年春”。隐其将来琵琶别抱之意。这一签喝得最热闹,意思是说,她的出现将影响大局。

红楼梦好句赏析篇九
《红楼梦精美赏析ppt》

红楼梦好句赏析篇十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诗词鉴赏(1)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 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 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 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 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 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 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 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 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 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 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 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 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 ,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 ,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 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 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 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 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 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 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 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 。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 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 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 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 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 ,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 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 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 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 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

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部书的。作者担心他这部 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果然不出作者所 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 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写的歌舞繁华者有 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一些封 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

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 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 看见宫闱秘事.

癞头僧嘲甄士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诗词鉴赏】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 ,突然走来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破足道士,那癫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 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 给他。甄士隐以为是疯话,转身回去,那疙头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 这四句谶语式的诗。

《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甄士隐和乐甜美的小家庭破败的惨剧,脂 砚斋批语称之为“小荣枯”。甄士隐家的败落,是从元宵节英莲被拐子偷 走开始的。惟一的爱女丢了后,甄士隐夫妇痛不欲生,接着三月十五隔壁 葫芦庙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好好一个家庭就 这样急剧地瓦败冰消了。

从癫头和尚口里念出的这几句诗,就是甄家由荣到枯的“谶语”。所 谓谶语,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勿庸解释,这是不科学也不足信 的。作者从自身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中,看到许许多多人事的兴衰,觉得 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力量在支配着,感到无可奈何,这就使他思想上 染上浓厚的宿命论的色彩。

作者在全书开头插进一段甄家小荣枯的故事,是有深意的,它是全部 《红楼梦》描写的贾家大荣枯的一个缩影。甄士隐的出家也是对后采贾宝 玉出家的一种暗示。全书开始就造成一股悲剧气氛,即使后来写到贾家烈 火烹油、穿花著锦的富贵荣华时,也常常有一种悲凉的气息透出来,使人 预感到下场不妙。这是一种极高明的艺术手法。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诗词鉴赏】

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 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 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 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 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 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 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

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

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 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 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 本质说是假,是无。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 真理,所以称为“真话”。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 人的。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 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 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 ,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 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 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 ,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我们 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 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 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

贾雨村口吟联语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诗词鉴赏】

贾雨村吟完那首单相思的诗后,兴犹未尽,“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 未逢时,及搔首对天长叹”,又吟出这联联语。

贾雨村是个利欲黛心的人,同时又才干优长,不是草包。这种人正是 封建社会名利场中富有竞争能力的好手。即便在穷困落魄之时,他也按掐 不住勃勃的野心。在万家团圆的中秋月夜,他站在寂寞的葫芦庙里,对着 冷月清浑,想着倾心的美人;又想到尚无出路,前程茫茫,念出这样联语 ,抒发自己大志难酬的情绪。这副联语恰合他的身分。这种“按头制帽”( 清人张新之语)的手法,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这副联语的高明处,还在于把贾雨村的“姓”和“字”自然巧妙地嵌了进 去。“求善价”的“价”,谐“贾”的音;“待时飞”的“时飞”恰是贾 雨村的字.

有人以为,上联的“玉”字隐指贾宝玉,隐喻宝玉后来被捕坐牢,黛 玉忧忿而死,宝玉理想落空;下联的“钗”字隐指薛宝钗,隐喻宝钗安分 守拙,但总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否就是如此?可以聊备一说 。又有人据“钗于奁内待时飞”句说,将来贾家败落后,宝钗要落到贾雨 村手里,给他做妾。这种猜测倒是很有趣,可是嫌太牵强、武断了。

贾雨村对月口占五言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诗词鉴赏】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 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 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 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 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 怀之作。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不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他赖甄士隐的慷慨资 助赴京应举,名登金榜,穿戴着猩袍乌纱,得意洋洋地回来当了知府。不 久因“贪酷之弊”,被政敌搞掉,又变成平民,做了林黛玉的蒙师。后来 又靠走贾政的“后门”,起复做官,由于善于钻营,在官场中爬上得高位 置。脂砚斋的批语说他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可能在贾家败落时,他还 要有一番恩将仇报、落井下石的表演,可惜曹雪芹的书只给我们留下八十 回,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又没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我们无法知道其具体情 节了。从书的前几回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野心勃勃,城府极深,喜 怒不形于色,心狠手辣,敢作敢为,可说是个乱世之奸雄。

在吟上面这首诗时,他还是个旅居僧房,向和尚讨粥吃的穷措大,所 以看见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也使他动心,一厢情愿地想入非非。这首诗 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穷秀才向慕女色及荣华富贵的心理。诗写得挺像样,说 明贾雨村很有才学。

破足道人念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诗词鉴赏】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 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 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 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直正走投无路了 。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 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 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 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 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 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 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视 为糟粕抛弃它。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 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作者出身于一个上 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 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 痛骂,他要诅咒,《好了歌》便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 分复杂的。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 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 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爱必然有憎,他描 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 苔。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 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 有虚无色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说,作 者世界观中尽管有虚无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 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

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

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

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鬃又成

霜?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

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

,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

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

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

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

为他人做嫁衣裳。

【诗词鉴赏】

这首曲子,出现在第一回中。破足道人唱《好了歌》是要启发甄士隐 “觉悟”;而甄士隐是聪明的读书人,而且有了家破人亡的经历,一听就 懂了,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这篇解注,进一步引申发挥了《好了歌》 的思想。

这篇解注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富贵的突 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 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 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 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的人 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 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它同《好了歌》一样,同属馈世嫉俗的产物。由 于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 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就使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对于当时封 建社会名利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对于今天的人们认 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也有某种认识意义。

这首《好了歌》解注,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 砚斋语)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87599.html

    【红楼梦好句赏析】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