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迷茫的诗

| 网络规划设计师 |

【www.guakaob.com--网络规划设计师】

表现迷茫的诗篇一
《迷茫或自勉的古诗句》

迷茫或自勉的古诗句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舜发于畎亩(quǎnmǔ)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7、乘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思不尽桃花含泪,度不尽天涯何寻。

11、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12、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

13、红尘无外债,何事有凡音。

1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天无二日,唯我广照,东方不落,鼎立不摇

天纵英才笑古今,下麎倾局何足论,

封名神武无人及,刀震乾坤傲群伦。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

【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①之中,傅说②举于版筑③之间,胶鬲(4)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⑤,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注释】

① 畎(quǎn)亩:田间,田地。②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 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 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④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 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士:此 处指狱囚管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 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 回自己处理。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6)孙叔敖: 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7)百 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8)曾:同 “增”。(9)衡: 通“横”,指横塞。(10)征:表征,表现。(11)法家拂 士:法家,有法 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落叶无根随风飘,游人离乡音讯渺,谁知故园在何处,能得心静便是家

2

表现迷茫的诗篇二
《新诗困惑与迷茫的原因浅析》

表现迷茫的诗篇三
《期末古诗》

期末古诗文默写训练

班级 姓名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4、杜甫《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人们总借助鸟语花香来描绘美丽怡人的春天景色,《春望》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却与此相反

8、《石壕吏》中表现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或表现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10、《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1、《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诗中,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是: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2、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其三)中道出以归隐而自豪且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或画龙点睛)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3、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其三)中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4、《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5、李白《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描写平原广阔景象的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中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渡荆门送别》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诗人通过长江之水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7、陈与义《登岳阳楼》中的诗句“万里来游还望远 三年多难更凭危”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

18、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诗中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出求仕之心(急于求官、服务社会)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9、 崔颢《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十 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中以梦境表现诗人的报国之心,也透露出其壮志难酬的悲凉的诗句是:铁马冰河入梦铁马冰河入梦来。

2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2、陆游《十 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一诗中八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抒发强烈爱国之情的句子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3、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本诗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本诗中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出求仕之心(急于求官、服务社会)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24、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

25、《秋词》中的诗句:便引诗情到碧霄。

26、《送友人》借马鸣来表达又有的离别之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7、《早寒江上有怀》烘托出诗人苦闷,迷茫的心情的句子平海夕漫漫。

28、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_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9、《归园田居》中“_”表明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表现迷茫的诗篇四
《表达哲理的诗》

表现迷茫的诗篇五
《古诗词欣赏》

表现迷茫的诗篇六
《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用典。即在诗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用典分为两类,一是用事,二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句。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趣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意在丰富诗歌的意蕴,促使人联想和想象。如李白《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诗人想象中的豪饮气派。两句各含一个典故,前句出自曹植《箜篌引》:“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后句出自《郑玄别传》:“袁绍辟玄,及去,饯之城东。欲玄必醉,会者三百余人,皆离席奉觞。自旦及暮,度玄饮三百余杯,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诗人综合了曹植、郑玄两位酒客所共有的“豪爽而豁达”的特征,借以表现自己豪饮时的狂放情态。

抑扬。“扬”即“抬高”,指对人或事或物加以肯定或褒扬;“抑”即“压”,指的是对人物的否定或贬斥。抑扬分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如庞振坤的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观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来蟠桃献娘亲。”诗先抑后扬,大起大落,一波三折,悬念扣人心弦,陡生无限魅力,给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

烘托。它是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来表现某种情感、情绪的一种手法。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两个“笼”字渲染出一种迷茫飘渺的气氛,从中流露出诗人迷茫苦闷的情怀,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侧面描写。即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着忘其犁,锄着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话刻画了罗敷容貌之美,句句言美,而未涉一个“美”字。作者极力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这些旁观者的神态、动作,还有对“夫妻”相互“怨怒”的场景描写,使罗敷亭亭玉立于读者面前。读者虽然没有看到罗敷的庐山真面目,但是她的美已经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中,这比直接描写更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创造出一千个罗敷形象!这是多么神奇的艺术效果啊!

寓“意”于“象”。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意”于“象”的表现手法。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虚实结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古诗中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古诗歌常通过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主题,抒发某种感情。了解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深入理解、把握其主题。

比喻。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限的哀愁如春天的江水滚滚滔滔,向东奔流。词人化虚为实,把愁绪刻画得让人可触可感。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感情的忠贞不渝,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形象具体,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拟人。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条河弯弯六淌,将翠绿的农田护绕,两座山推门而入,把一片青翠送来。赋予绿水青山以人的思想感情,把静止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灵性。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把思乡之请转移给水,偏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言有尽而意无穷。

双关。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晴”表面上指天气晴朗的“晴”实指恋人情爱的“情”,谐音双关,使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给人以清新的美感。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既指春天的风,更指皇帝的恩惠。 对比。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借代。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红”代花,以“绿”代叶,再配上“肥”、“瘦”,说成“绿肥红瘦”,意谓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虽然“依旧”,可实际上却是叶多花少了。“绿肥红瘦”,多么形象生动、传神、精练!让人浮想联翩。孟浩然《过古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麻”:泛指庄稼,代指农事。

夸张。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知,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并不是真的吃敌人的肉来充饥,喝敌人的血来解渴,是用夸张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发誓消灭入侵者的豪情。

叠字。孟郊《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的细针密线和种种担心,互为表里。慈母之情,系于“密密”的一针一线之中。妙用叠字,字少而意深,言重而意永。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劲吹,黄叶纷纷飘落;波翻浪滚,长江奔腾而来。“萧萧”、“滚滚”两组叠字上下相对,一写声响,一写气势,使人如闻风吹落叶瑟瑟之声,如见长江波涛翻滚之状。

互文。《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将军和战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如不懂互文,很容易误解为“将军经历千百次战斗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是说:雾气和月色笼罩着河面与河边的沙滩。

用典。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览众山小”典出《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羡鱼”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表现迷茫的诗篇七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死穴是,没读懂。

1.读懂是根本。——

A“词的灿烂”,诗词的字词高度精练,而且含义丰富,必须咬文嚼字,细细斟酌。——词语含蓄、多意多作用、修辞等。

B“句的迷茫”,(1)单个句子,句中省略

(倒装、句式结构的复杂),要结合整体,推敲、补充。(2)特别是句间大量的省略、跳跃。要全盘把握,推敲、补充句间关系。最重要的是:联的上下句。其次是联之间的联系。

不仅仅涉及内容把握,而且涉及艺术特点的把握。

2.把握主旨——注意诗歌结构。

A注意直接抒情的句子。律、绝如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一般是主旨所在。绝句多在结句(第四句),律诗也以末联为多。07山东。 B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结句也重要——体

会情味。

C注意式的结构层次。《雨霖铃》“念去

去„„”“今宵„„”“此去经年„„”

【示例】 一、08全国二

春 日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②

表现迷茫的诗篇八
《八上诗》

表现迷茫的诗篇九
《诗歌鉴赏典型例题》

诗歌鉴赏典型例题

一、 形象——意象

【诗歌1】 丹阳送韦参军 暮春浐水送别

严维 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试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2006湖北卷)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2分);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2分)

【诗歌2】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试题】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3分)(2007广东卷) ●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1分)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1分)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1分)

二、形象——意境

【诗歌1】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试题】这是一首作于盛唐初年的诗,颈联历来脍炙人口。当时宰相、文坛领袖张说亲笔将此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模。请说说此联好在哪里。(3分)

●这联是写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赶走严冬。(2分)这两句意境开阔,充满希望,(1分)有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与盛唐的时代气息极为吻合。(1分)

【诗歌2】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试题】王维是盛唐时期与佛教渊源最深的一位诗人,这首诗是他寻访僧人的纪行之作,论者认为其颔联和颈联的意境鲜明独特。请说说这两联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并具体分析。 ●这两联营造了空寂幽冷的意境。(1分)表现于:①意象的选用:作者选用的意象是古木、没有人迹的山道、深山、钟声、清泉、奇石、青松等,这些远离繁华的山林之物,表现出一种冷僻的神韵。(1分)②动词的选用:颈联的两个动词“咽”和“冷”表现幽寂的氛围。泉水声低沉、不畅,连夕阳都在青松的冷色调下都变得寒冷,显得幽静深僻。(1分)

三、语言——词语

【诗歌1】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①

[注]①:氛垢:尘埃。

【试题】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4分)(2007全国)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指出诗眼,并能结合具体内容准确精炼地说出两字在描摹景物上、表现意境上的作用)

【诗歌2】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试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4分)(2006辽宁卷第16题)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指出“铿然”的含义、表达技巧,答出情感、主旨。)

四、语言——修辞

【诗歌1】 华清宫[吴融] 过华清宫[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试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2007湖北卷)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准确指出主要的相同手法,并逐首分析,具体说明构成对比或对照)

【诗歌2】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试题】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3分)(2006安徽卷)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先点明主要运用的手法,而后抓住关键诗句从手法和表达的情感两方面具体说明。)

【诗歌3】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湖北卷)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①;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蛩:寒蝉。

【试题】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

●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形式美和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语句凝练,准确分析出这两种修辞的一般效果,以及在本曲中各自形成的艺术效果。信息点全。

【诗歌4】 流莺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试题】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分)

●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指出比喻;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能说出三个方面的作用。)

五、技巧——抒情

【诗歌1】 鹧鸪天&8226;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试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4分2007江苏卷)

●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作者借辽阔、低沉之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 【诗歌2】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试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2007全国卷一)

●这首词情景交融。①“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表达了苦闷却无法排遣的情感。②“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诗歌3】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试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2005全国卷)

●这首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每句一景,但不是纯粹写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都显示了山的宁静,更透出作者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诗歌4】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①②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注]寒食:清明前一天,相传为纪念介之推所设,该天不生火做饭。

【试题】有人说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试结合全诗对诗人抒情方式的使用作简要分析。

●第三句直抒胸臆,其他三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首句的“空”、第二句的“独”暗示了诗人的凄苦处境,为第三句的“想”伏笔。末句以景结情,含蓄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能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语言通顺,条理清晰)

六、技巧——手法

【诗歌1】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试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5分)(2007全国三卷)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具体分析说明)

【诗歌2】 醉落魄&8226;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试题】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2007安徽)

●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诗歌3】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试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3分)(2005全国卷二)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写“思家”的。诗人运用对面写来的写法,想像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从思念者的一方写过来,更见双方思念之深。

【诗歌4】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试题】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3分)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饯别宴上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看上去是写乐景,实际上是写“醉别”的哀情,以乐景写哀情越发有力烘托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悲凉心境。(答出了一种主要表现手法、有分析、揭示了作用)

七、技巧——布局 ②

【诗歌1】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试题】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2007全国三卷)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逐句剖析,紧扣“怜”“爱”这两个动词,阐述“怜”“爱”的结果,点明了作用。)

【诗歌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试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2005山东卷)

●“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强烈表达了诗人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从表面到深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八、思想感情

【诗歌1】 鹧鸪天&8226;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试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07江苏卷)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逐点清晰、具体地表述了三种情感,简明扼要)

【诗歌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题】结合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抒发的思相感情。(4分)(2006全国卷二第12题) ●①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②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逐点表述,条理非常清楚)

【诗歌3】 秋夜独坐(节选)唐&8226;王维 夜深 宋&8226;周弼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试题】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2007辽宁卷第 ●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②

表现迷茫的诗篇十
《古诗的表达技巧》

古诗的表达技巧     对古诗的赏析,《考试说明》的要求是覆盖所有文学作品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其实这些概念之间是互相交叉的,很多时候又是互相包含的。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一、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通常包括哪些内容?①表达方式:记叙、抒情、议论、描写。抒情有的直接(直抒胸臆),有的间接(借物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②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二)诗歌中的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高考一般不单独出现这一类的题。)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三)诗歌中的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意见。诗歌中的议论常常又和抒情联系在一起。(高考一般也不单独考诗歌议论句的赏析。)例如:菊花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最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四)诗歌中的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这是高考出题的重点。1、直接抒情——不借助任何物,直接抒发情感。术语——“直抒胸臆”。例如: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最后两句直接表达对朋友的关怀。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移情于物。(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往往是通过描写景物,创设意象,营造气氛,形成意境,暗中含情。田园乐 (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首诗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答: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借景物描写,体现了诗人内亲近大自然的乐趣。(2)移情于物——常常借助于情景中的“物”来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雪拥蓝关马不前”一句描写,有什么用意?  答:这一句关联到上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此句“马不前”,说马也不肯向前走了,实际上是“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自己左迁远离家乡的沉痛和悲伤之情。(3)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例如: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注) 赵彦端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注:管倅是作者好友(倅,称州郡副贰之官,如通判)本词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做结尾,有何妙处?答:以景做结(1分)寓情于景(1分),营造了一个凄苦惆怅的意境(1分),引起读者无穷无尽的想象(1分)。(4)托物言志——借托咏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情感。卜算子·咏梅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说明。答: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的是“寂莫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悲伤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弧微和清高。托“梅”这个物表达了纵使遭受重大打击也不改初衷的志向。(5)用典抒情——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出某种感情。例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理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含义。答:这一句用典故,以廉颇自比,一方面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另一方面表达自己饱受冷落的悲愤。(6)借古讽今——借古代史事,讽喻当代,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王浚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⑧,一片降幡出石头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⑤,故垒⑥萧萧芦获秋。【注】①西塞山:三

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在今黄石市长江南岸。②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寻:古代八尺为一寻。铁锁:吴国在长江险要处装置铁锁链。东吴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王浚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铁链,扬棹鼓帆,顺流直取金陵(吴都,今南京)。④石头:即石头城,今址在南京市石头山后。⑤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⑥故垒:指西塞山要塞。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答:这是一首“怀古”诗。前四句虚写晋将王浚伐吴,截取攻破“千寻铁锁”这一历史画面。“往事”,实指东吴和六朝破亡。诗歌借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沉痛地表达了对国家处于藩镇割据局面,摇摇欲坠的情景的哀伤。诗人警醒最高统治者,如果不思振作,将蹈东吴和六朝覆辙。3、赏析抒情手法高考题样式(1)题样例1[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在这首小令的上阕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答: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完成第一步)。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女子无尽的回忆和邕思念;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完成第二步)。外面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点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完成第三步)。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完成第四步)。例2(2007年高考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2)答题方法和步骤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要点:①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②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

法或技巧所表现的内容;③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当然,有时不必这样繁琐,根据所问作答,有一步两步就可以了。以上例2就是。(3)演练实践题1(2008浙江卷)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答: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首联写法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题2春夜喜雨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首诗用怎样的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寓情于景。写景之中抒发了对春雨的喜悦之情。题3苏幕遮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如何抒写羁旅相思之情的?答:词作上片写景,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题4玉楼春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结合整首作品,谈谈这首词在写景方面的妙处。答:写景集中在上阕:风光好总起,生机勃勃表现得颇为传神,为下阕抒情铺垫,设定情景蓄势。题5蝉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歌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借自然界中的蝉的特征,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的思想情感。题6墨 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歌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四)诗歌中的

描写——在作品中描写景物、人物等。这一类的赏析考题也经常出现。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考题以侧面描写多见。)例1(2008福建卷)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问题: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答: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例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答: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虚化出幻觉,却从侧面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2、细节描写——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 闻 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传说元稹读了这首诗唏嘘不已,有一句特别让他感动,“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想一想,是哪一句?为什么?答:是“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3、动静互衬——将动态之景衬托静态之景,将静态之景衬托动态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90309.html

    【表现迷茫的诗】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