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都有哪些诗

| 网络规划设计师 |

【www.guakaob.com--网络规划设计师】

李白都有哪些诗篇一
《李白有关写酒的诗》

李白有关写酒的诗

月下独酌(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月下独酌(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山中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人生达命岂暇愁, 且饮美酒登高楼。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十(色诗)

美人来时花满堂

美人去后空留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

至今三载闻余香

十一

少年行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十二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十三

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醍。/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酌,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日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槽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风笙龙管行相催。

十四

宗臣过采石怀

阊阖天门夜不关,酒星何事谪人间?为君五斗金茎露,醉杀江南千万山。

十五

流夜郎赠卒判官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李白诗中的酒

水穷云生

在李白的游历生涯中,有两个伴随其始终的朋友:一个是无心可猜的明月,一个是助兴为歌的美酒。李白从“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到晚年醉酒捞月落水而去,月伴其一生;“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诗藏于酒中。月使他超然卓立,多现实世界获得了新的视角,能道人未曾道;酒使他兴会无穷,面对人生世态,增添了想象和豪气,能言人所不能言。月和酒镶成了诗中谪仙人。笔者曾探究了《李白诗中的明月》余兴未尽,不敢私揣陋见,再抛《李白诗中的酒》之残砖。

一、以酒抒豪情壮志。“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其一》)《少年行》组诗可以说是李白谱写的“青春奏鸣曲”。诗人形象再现了高渐离击筑,燕太子丹为荆轲以酒壮行,荆轲易水辞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策马驱驰,身入暴秦的场景。形似咏史,是为抒情,表现了诗人对荆轲的向往思慕,抒发其人生感慨,侠骨柔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白酒新熟山中归, 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 ,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 取醉欲自慰……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此诗写于天宝元年(742)秋天,李白应召准备入京之时。该诗从欢快的气氛中开始 ,呼童烹鸡,儿女牵衣,形象的描绘出了欢乐的场景,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但是如果没有了酒,李白那游历多年,梦寐以求的“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壮志,眼看就要得以化为现实的喜悦之情,又怎能得以酣畅淋漓的抒发。“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充满自负和得意的豪情壮志又如何得以激发?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迈,是建立胸怀大志,才智过人的基础上的。秀口一吐,化作了令后人艳羡赞绝不断的半个盛唐。

二、借酒作佯狂放诞。“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为。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这首《月下独酌》诗,通篇议论为诗,晋代刘伶有《酒德颂》,李白此诗堪称“爱酒辩”。诗人把酒比作圣贤,说求仙不如饮酒,从圣贤说到神仙,得出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的结论。诗人爱酒理由层层深入,最终以道家的观点,提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李白于此貌似说理,实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诗人的“爱酒辩”,其实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种难以言传的、他人难以理解的情怀。

李白借酒咏佯狂放诞之歌,隐藏的却是深沉得悲感。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在《将进酒》中,用如此愤激之辞,表现了对现实的丑恶现象厌恶,抒泻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该诗写于李白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浮黄河以东行”,于五月到梁宋之地时。诗人以“达命”者自居,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采取藐视的态度。登高楼,饮美酒,遣愁放杯,高视一切。奴子摇扇,暑热成秋,环境宜人;玉盘鲜物,吴盐似雪,饮馔精美。

“达人知命”,即人不能与命运抗争,唯一的解脱方法,就是及时行乐。“岂暇愁”,说明诗人对政治上的失败不屑一顾,应该从实际出发。所以他不欣赏伯夷、叔齐的行径。“莫学”两字,貌似否定正统的佯狂,实际是诗人理想破灭后极度的悲愤的心情的抒泻,是诗人对以往追求的痛苦的否定。

“人生最痛苦的是醒了之后无路可走.。”“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放诞佯狂,就是众多的痛苦的清醒者走出来的路。

三、饮酒发心中的孤愤。“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鲜花、明月、美酒,可谓良辰美景,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具了二美,但关键缺了赏心、乐事,可见其孤独。但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同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人,举杯共酌,冷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饮酒只能邀明月与己影,孤独何堪啊。以乐景写哀情,以闹写静,以物为友,以群写孤,,倍增其哀,其寂,其孤。

“欲邀击筑悲歌饮,醉后脱宿吴专渚。”李白在这首《醉后赠从甥高镇》诗中,暗用荆轲高力渐击筑高歌的典故,点染悲凉的氛围,写出了豪爽的侠士风度。诗人本想借酒浇愁,无奈无钱买酒,把悲愁情思写的更加深沉。但为何诗人如此落寞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正如

李白都有哪些诗篇二
《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

第22卷第3期2006年6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GQIUTEACHERSCOLLEGEVol.22 No.3

June. 2006

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

王 增 文

(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 要: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

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

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李白;雄奇;飘逸;天真;清新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04  李白上承庄、,、真率自然为主。平时谈,本文谨对李白雄奇飘逸的艺术风格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雄壮豪放

李白的诗歌往往给人一种雄壮豪放的美,这可能与李白好大言有关。李白在《上李邕》一诗中写道:“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种“大言”,实际上就是夸大的话,也就是说大话,常常有意夸大数目,用巨额数

(秋浦歌》)、量词进行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

(望庐山瀑布》)等,这样就容易给人一直下三千尺”《

种豪壮的感觉。这种好“大言”,还常常表现为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的意象的追求。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

(将进酒》),可谓气势浩荡,一泻千里;他海不复回”《

(望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境界也十分壮美。再如庐山五老峰》《庐山谣寄卢

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特别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当然,李白好“大言”,自然也就常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他写《蜀道难》“:蜀

收稿日期:2006-01-20

作者简介:王增文(1955-),男,河南太康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燕山雪花大如

。”他写饮酒“:百年三万六千日,

(襄阳歌》)。他写大风“一日须倾三百杯”《:一风三日

(横江词〉)。这些极为大胆的夸张,往往能吹倒山”〈

形成磅礴的气势,给人以雄壮豪放的美感。

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明王世贞说“: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

[1](卷四)

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李白的诗歌确实带有一种雄壮之气。在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往往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止地滔滔奔泻,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例如《蜀道难》感情就特别强烈,写到激情处,甚至当头棒喝蜀道上的行人“: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读起来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感情也十分强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博大豪壮的情怀,可以说正是李白诗歌的基调。李白这种豪壮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如《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诗中,也都流贯着一种雄壮之气。正因为李白的诗常有一种雄壮之气,所以即使他的那些言愁的诗句,也让人感到很豪壮。李白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如《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将进酒》“:君不见

36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五花马,千金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如《蜀道难》写蜀

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我们只要将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想像奇特,把人们带入了李白的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

(虞美人》)、向东流”《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像中;

(雨霖铃》)作一下对比,我们就会感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写山堪冷落清秋节”《

觉到李白的愁,愁得有力,愁得健康,愁得有气派,它势高危,行路艰难,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是一种豪情万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这就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更典型地表现出了李白诗歌雄壮的特点。援。”上有突兀而立的高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挡住

了太阳的运行;下有深不可测的河川,冲波激浪,曲折二、神奇瑰丽

李白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均可以一言蔽之,那回旋,展露骇人的声势。这两句融夸张和神话为一便是一个“奇”字。前人评李白,无论抑扬,均好用一体,直写山高川险,突出蜀道艰险难行。接着又借黄个“奇”字。如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鹤和猿猱来反衬山势高危,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铭》“: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

《蜀道难》杜。”白居易《与元九书》“: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雄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笔端降太白,才大语终奇。”唐代孟《本事诗》,。蜀道之难

写古木参天,悲鸟飞记“: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访之。既奇其姿,,,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空寂荒

悲凄恐怖的境界,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这种未竟,,。”,凉、

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可谓奇而又奇。虽不言奇。

李白诗歌的奇还表现在它那大起大落的结构上。: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的想像,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清人方东树说“

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像与比喻、夸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

[2]”清代诗人赵翼评李白诗说“:诗之不可及处,在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形。

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的艺术境界。李白诗歌的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

[3][1](卷四)

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势。”李白诗“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侧重

(西岳于抒写豪迈的气概和激昂的情怀,所以很少对客观物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云台歌送丹丘子》

(赠裴十四》)。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节制的喷涌而出,形成江河奔腾式的大起大落、大开

(将进酒》)。丝暮成雪”《“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大阖的结构。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往往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能将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急速变化的《

他的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而变化万端。一个想像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像之间,叔云》一诗,其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是抒发自己的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

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如《古风》第十九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凌紫冥。”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遽变化的感情。值得指出的是,李白诗的这种结构表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面上看来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实际上是天衣无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缝,不露痕迹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他仙之人兮列如麻。”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的诗歌的结构不是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来安排,而

 第3期                王增文: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37

是以情感的发展为线索来安排。由于诗人的感情激俊雅飘逸啊!昂奔放,起伏变化,因而形成跳跃的结构。如《将李白个性飘逸不群,他蔑视礼法权贵,追求个性进酒》《、行路难》等都是这样。自由。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对月亮的描写中也得到

三、飘逸洒脱了充分的折光反映。李白现存诗900余首,其诗作内杜甫《春日忆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容丰富,意象繁多。据前人统计,在李白诗中,明月意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象共出现76次,而提到月的诗句不下400处。在他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的诗中,明月成了他的知心朋友“:花间一壶酒,独酌

[4](诗评)

(月下独酌》之沉郁。”苏轼《东坡题跋・书李太白诗》也说: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诗飘逸绝尘。”所谓飘逸,既是指李白浪漫洒脱一)成了他旅游的伴侣“

(梦游天姥呤留别》)成了他送信的使者“:我寄愁心的风采,也是指其诗歌超脱、潇洒的一种艺术风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杜甫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他的笔下,月色可以乘“:耐可乘明月,看花《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此寄》

(秋浦歌・)可以留“”《其十二》:长留一片月,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一种多上酒船。

(送杨山人归蒿山》)“”《:且就洞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挂在东溪松。

(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清风明月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天借一明月,飞来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

()在李白的笔下,月亮是那生活,、那样光明、那样令人向往。它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理想的寄托。天上事与人间事格。如他的《、梁园吟》等作品,以相通,月亮也具有了人的生命和感情,可以与人进行自身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像,虚情感的交流。明月与诗人的交流既体现了诗人的个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性特质,又是诗人表达飘逸情趣的载体。或者说正是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由于李白那特有的诗人气质及超凡的想像,才使他的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不仅感情一气直诗带上了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四、天真率直下,而且还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

李白《古风》其一云“: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

《古风》其三十四云“: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杜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云“: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也内含飘逸潇洒的风神。甫

”李白论诗主张“清真”,反对字雕句琢,认为那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真。

“天真”之气,杜甫也称赞他“嗜酒里,就是飘飘欲仙、超尘脱俗、情韵隽永、与自然融为样便丧失了诗歌的

见天真”,可见李白具有天真的个性。一体的意象,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如: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的确,李白性格天真,灵魂透明。他胸无城府,襟

(独坐敬亭山》)有敬亭山。《怀坦白,敢讲真话。他是一个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人,因此,他的心极易与读者沟通。他的大喜大悲,他

(山中问答》)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喜怒哀乐,总是表露得淋漓尽致。他被朝廷征诏、

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世俗的污浊和春风得意之时,便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

(南陵别儿童入京》)仕途不如意时,他就说:混乱,看不到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肮脏和庸俗,所能蒿人!”《

(行路难三首》看到的只是安闲的山,悠然的水,淡泊宁静的心情,感“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之二)“安

(梦游天姥吟受到的是心随物化、心与物冥的潇洒与安然。在空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宣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明、澄净、悠然的意象里,渗透着诗人对世俗社会的否留别》

)他自负时,就毫不掩饰地自兆楼饯别校书叔云》定和批判,更传达着诗人个性的风流倜傥和浪漫洒谢月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脱。李白还有一首《下江陵》的绝句“:朝辞白帝彩云我夸奖说“

(上李邕》)“天生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将进酒》)“长风破浪重山。”这是多么壮丽的山川,多么畅快的归途,多么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行路难三首》飘逸潇洒、神采飞扬的诗句啊!它将诗人流放夜郎,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一)他忧

途中遇赦,返回江陵时的那种轻快喜悦表达得是多么愁难解时,便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

38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 

(宣州谢月)他到别人家作愁!”《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客,却喧宾夺主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五花马,千

(将进酒》)他玩累了,便向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朋友挥挥手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他愤怒时骂那些权贵说“《:蹇驴

(答王十二寒夜独得意鸣春风”“,董龙更是何鸡狗!”《

)他悲哀时说:酌有怀》“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南奔书怀》)他的这些不加掩饰、《直出肺腑的快言快语,使人感到格外的亲切。

其实,李白的诗歌,无论在语言上、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能让我们看到一个狂放不羁、傲岸率性的诗人形象,诗人不刻意追求什么语言和方法,在自由与放纵之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风,他的“天真”,是一种天然之真,是开朗与豁达,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是一种不受任何拘束的烂漫的心情。

五、清新自然

),月明镜中,明白鹭飞。其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别储邕之剡中》)里香。”《“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玉阶怨》)这些由清溪、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李白诗歌的语言清新、明快,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他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称誉别人的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好可用来说明诗人自己的语言风格。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

(襄阳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推。”《

(赠汪伦》)“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情。”《

(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朗月行》”《

(宣城见杜鹃“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花》

(早发白帝城》)“耶溪采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莲女,见客棹歌还。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越女词》)这些诗句无不清新秀美,自然天成。李白《

还有些诗句写得很豪壮,甚至用散文句式入诗,但也同样非常自然,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等。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雄奇飘逸而又真率自然?文学风格形成的实质是诗人独特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成功体现,而作家的世界观是构成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因素,它在风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李白既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但更多地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因此,他的诗歌具有雄奇飘逸的风格。李白又喜爱击剑游侠,游侠思想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个性的张扬,、飘逸洒,而且影响了。李白经历过开元、天宝的太平盛,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及由此形成的盛唐气象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李白一生志向远大,却怀才不遇,所以他对现实不满,尤其是痛恨权贵,常有愤激之语,但他毕竟主要是生活在太平盛世,所以他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反抗行为,而是通过奇特的幻想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所以李白诗歌具有雄奇飘逸的浪漫主义特色,词章超凡脱俗,语言豪爽奔放,飘逸洒脱。至于李白“天真”的来源,一是由于性格心理方面的原因,也含有先天禀赋的因素;二是因为盛唐时期思想文化的开放,对个性压抑较少;三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的诗性成分在诗人心里的聚合与影响。所以,李白的“天真”在个性的纯净之中也包含着盛唐气象的时代特色和传统文化的诗性意味。

参考文献:[1]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M].[2]昭昧詹言:卷十二[M].[3]瓯北诗话:卷一[M].[4]严羽.沧浪诗话・诗评[M].

StylisticFeaturesofLiBai’sPoetry

WANGZeng2wen

(ChineseDepartment,ShangqiuTeachers’College,Shangqiu,HenanProvince,476000)

Abstract:ThestyleofLiBai’spoetrydisplaysindifferentdimentions,butitischieflyofmagnificenceandgrace.Tobeexact,thestyleofLiBai’sPoetryismagnificent,boldandunrestrained,simpleandnatural.AffectedbythethoughtofConfucianism,Taoism,andtheprosperityofTangDynastyandhisfrustrationsforallhistalents,LiBaiformshisstyleofhispoetry.KeyWords:LiBai;magnificent;elegantandfree;simple;fresh

李白都有哪些诗篇三
《有关李白的诗》

李白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春思》 作者: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王维

《送别》 作者: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西施咏》 作者: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作者: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韦应物

《送杨氏女》 作者: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长安遇冯著》 作者: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作者: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李白都有哪些诗篇四
《李白的诗》

李白都有哪些诗篇五
《李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 思想:

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 风格:

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 擅长的体裁:

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李杜之交谊和相互影响

本世纪较早探讨李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如他在写到李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四十年代,陈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李杜之交谊。他认为,"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可见老杜的怜才爱友,一热烈至诚,出于无情的了。"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较为细入地探讨了李杜之间的交谊。他认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李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李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 对于现实的敏感,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他们的默契也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从诗歌艺术上说,也是李白影响杜甫为多:"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前,现存约十首的诗中几乎都是五律,可见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为主的。"而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响,后来又"从七古中获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创造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五古" 。

六十年代,人们对李杜交谊更为关注,出现了好几篇论述李杜之交谊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耿元瑞的《有关李杜交游的几个问题》等。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七十年代,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李杜交往和友谊的看法。他说:"杜甫十分同情李白,毫无问题。"而"李白虽然年长十一岁,他对于杜甫也有同样深厚的感情。""前人爱以现存诗歌的数量来衡量李杜感情的厚薄,说杜厚于李,而李薄于杜。那真是皮相的见解。"对于相传李白所作的《戏赠杜甫》诗,作者认为,"既非嘲诮""戏赠",也不是后人伪作,"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

八十年代以后,仍然有一些学者论及李杜之交往和友谊,如李宽的《杜甫与李白的友谊》、叶嘉莹的《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王辉斌的《李杜初识时地探索》等。叶嘉莹通过对杜甫《赠李白》一诗的解说,证明李杜相轻之说的决不可信,看出李杜二人于外表的相异之下所蕴含的一份生命与心灵上的相通。王辉斌文则对李杜天宝三载前后的行踪进行考察,认为他们初识的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园。

二、对李杜优劣的再讨论

虽然本世纪大部分学者并不热衷于讨论李杜孰优孰劣的问题,但是在一定的时期仍有一些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的观点。

本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大多学者对历史上的李杜优劣论不以为然。如胡小石在《李杜诗之比较》中就没有对李杜强分高下,而是从李杜二人的创作实际出发对其诗歌艺术之异同一一比较。汪静之在《李杜研究》中也认为,历史上扬李抑杜或扬杜抑李者中能真了解李、杜者不多,"李杜二派的辩论,因为偏倚的嗜好而盲赞瞎谤,都没有说着最重要处"。所以作者从七个方面分析了李杜的相异之处。

而另外一些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地持李杜优劣论,但隐隐约约显露出一点抑李扬杜的调子。如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就说,"李白虽然\'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然而我们凡夫俗子钟不免自惭形秽,终觉他歌唱的不是我们的歌唱,他在云雾里嘲笑那瘦诗人杜甫,然而我们终觉得杜甫能了解我们,我们也能了解杜甫。杜甫是我们的诗人,而李白终于是\'天上谪仙人\'而已。"再如李广田在《杜甫的创作态度》中借用宋人罗大经的话表明了自己抑李扬杜的观点 ,还认为:"以诗之纯风格言,李或有胜杜处;以诗之思想内容言,杜实胜李百倍;因任何作品,都不能只凭其风格而伟大。何况所谓风格优越云云,实在也还是一般的偏见,因为归根结蒂,风格仍为思想所决定,一个人如果根本不能接受李白的思想,也就无从欣赏他的风格了。"当然,这种扬杜抑李论是有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背景的,同时也和论者所持的文学理论观念分不开。同样,傅庚生在《评李杜诗》中也从思想和情思的重要性方面肯定了杜甫,贬低了李白:"若藉着如此的一种客观标准去衡量李、杜二人的诗歌,我们会发现杜甫有八九分的光景了,李白要逊似二三分。"

本世纪下半叶 五六十年代,由于受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界在研究古典诗歌时,也就更多地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用和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或人民性。用这种观点来衡量李杜,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扬杜抑李论了。然而,当时也有一些学者并未扬此抑彼,而是能够持平,见出李杜二人各自的成就。如苏仲翔的《李杜诗选》就各选李杜诗歌二百余首(共五百余首),合为一编,以见其诗歌实质、风格之异同。作者指出,李白和杜甫,是照耀着唐代乃至整个古典诗坛的两面万古常新的旗帜。他们二人的作品无疑"同样都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李白和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来说,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的出版,又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文革时期自上而下的扬李抑杜的倾向。据王学泰《二十世纪文化变迁中的杜甫研究》介绍,解放后毛泽东不只一次地说过,他更爱读李白的诗,而且认为李白是千古诗人之冠;江青在审查影片《杜甫》是也曾强调说"主席更喜欢李白的诗",言外之意就是不能再赞扬其他诗人了,尤其是不能赞扬曾与李白并称的杜甫。所以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几乎处处"扬李抑杜",完全改变了他在六十年代初所持的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的看法。

八十年代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在李杜比较时持扬此抑彼的观点了,人们大多对李杜诗歌创作之异同条分缕析。

三、李杜思想、诗歌艺术之比较

八十年代以前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对李杜的思想和诗歌艺术进行了比较。如胡小石的《李杜诗之比较》就对李杜诗歌艺术和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再如,汪静之在《李杜研究》中也就思想、性格、艺术、境遇、行为、嗜好、身体等方面对李杜进行了比较。

五十年代,苏仲翔在《李杜诗选·导言》中首先探讨了李杜思想方面的异同。他认为,在对于祖国的爱慕、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于侵略战争的憎恨等三方面,李杜是共同的;至于二人不尽相同而且在诗中比较突出的,则为李多人民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杜富人道主义与悲天悯人之怀。接着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杜"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奄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是随着时代进展又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而赢得\'诗史\'、\'诗圣\'称号的集大成者。"

八十年代以后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对李杜各方面进行比较的成果就越来越多了。在这些成果中,首先值得一提的罗宗强的《李杜论略》。该书从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李杜二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而且精见迭出。

在罗宗强著作同时或之后,学界还出现了一些李杜比较的专题论文,如金启华的《李杜诗论的比较》、袁行霈的《论李杜诗歌的风格和意象》、裴斐的《唐代转折时期的李、杜及其诗歌》、萧瑞锋的《李杜异同论》、苏为群的《李杜山水诗的特色及其异同》、吴光兴的《李杜独尊与八世纪诗歌的价值重估》等。

其中金启华文认为李杜诗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吸收风雅骚赋,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们的伟大;不同之点主要在于对声律的看法,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成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袁行霈文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裴斐文则认为,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吴光兴认为,李杜生前不受重视,李杜齐名当以其文集行世为限,约在八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或八十年代,"李杜独尊"的构想最初很可能出于"新古文派"。作者还认为,八、九世纪之交至北宋王安石之前,李杜被视为一种共同的审美理想――壮大奇丽;从王安石开始,李杜不同,李为豪放,杜为沉郁。

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我很赞同这些观点,不过需要进一步阐发。

什么是“主观诗人”呢?李杜诗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先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征的。仔细品味,我觉得他们仍然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从主观方面,强调李诗的“神”、“气”、“奇”等主体性特征;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社会内容)。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至达到主客统一,构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李杜创作的基本差异

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体性原则。

很多研究者喜欢用“感情强烈奔放”、“主观色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征。我以为仅仅这样说还是不够的。杜甫也有很多感情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萧涤非先生说:“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候。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感情,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这一诗体。比如《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 》、《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身世之苦,都是„长歌可以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订本,第12 页)。李白创作的主体性原则表现在: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对象)的驾驭、征服的程度。我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说明。理解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形象这个主体,仅仅把本诗理解为描写奇丽的山川景象,或者在诗歌的寓意上过多猜测都会影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我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出现的一系列动词,如“嗟”、“扪”、“抚”、“坐”、“问”、“见”、“听”等都表明诗人置身其中(尽管是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无惧怕心理。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叹高山大川奇绝,越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诗人把奇山深山、飞流急湍、古往今来、神话传说全部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绘刻划的对象,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体(描写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这样的主体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者的情绪也激昂起来,获得极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诗歌的整个特征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写的一些重要特点。他不是将描绘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线索把它串通起来;他抒情的方式是尽情倾泻、恣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有的研究者认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式”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一种表面的看法。我们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如果说《蜀道难》还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那么,这篇《梁甫吟》已经没有完整的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驰骋,任思想感情的发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险象环生、浊浪翻滚。这一切都在诗人这个主体的包举之内。沈德潜说:“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实这个“迹”还是有的,这就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的“痕迹”。

李白诗歌的这个特征是和杜甫大异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诗处理主客观关系,我们发现,诗人在描写方式上是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作深入细致的刻划;在抒情方式上是把个人情感渗透于描写对象之中,即所谓“寓主观于客观”。赵翼在《殴北诗话》中说他:“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十二分。”试以《丽人行》说明。诗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聩和朝廷的腐败。这首诗刻划细致入微、态度严肃认真、叙事有条不紊,甚至对丽人的体态意态和服饰肴馔等细节的描摹都历历可见,明显体现出客观性的特点。诗人正是在这样的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达到讽刺的目的。正如浦起龙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我们再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和李白的《蜀道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出现了诗人的形象。但杜甫的这首诗,尽管感情很强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鲜明,但在描写上依然层次分明。他从风吹茅屋写起,接着写茅屋“洒江郊

”、“挂林梢”、“沉塘坳”;从群童的盗草到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从夜色的降临到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状,由此推而广之,最后发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诗的脉络十分清楚,描述对象也是完整的呈现的,诗人的抒情是通过真实生活画面的描绘体现的,这和李白那种大气包举、咳吐自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特征判然有别。

二、征服现实和关注现实——李杜创作精神的差异

程千帆先生说:“他(指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以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创作精神的主要差异。杜甫直面人生,忧国忧民;李

白也不满现实,他虽然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它。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直接反抗现实社会制度对诗人来说是实际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尘脱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是李白诗歌特多这方面题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称:“常时论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

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热爱山水,常常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荃,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鸣皋歌送岑微军》)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细致(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反而不那么细致)。诗先写天姥山的气势,以为各种瑰丽奇险境界的出现作铺垫,在梦境和仙境中,诗人是自由的和快适的,你看他飘然飞渡镜湖,在湖月的映照中来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诗人谢眺的木屐,在渌水荡漾声和猿啼声中登上青云梯(在李白诗中,猿啼往往和诗人的喜悦心情联系在一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证)。诗人爬到山的半壁时,眼前出现的一轮海日,耳中听到的是天鸡的鸣叫,来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面前是一片烂漫的山花,诗人应接不暇,,倚石暂作休憩。忽然,各种神灵异物纷纷出现,打破了仙境的宁静,整个仙界热闹起来,虎、熊、龙都起来了,迎接它们的是个“訇然中开”的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列队前来,在日月和金台、银台的映照中,光彩夺目,异彩纷呈。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诗人猛然醒来,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凉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禁长叹一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如流水。”梦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寻找适

意的生活了。然而在山水中就能摆脱现实的“牢笼”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诗人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遂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的长叹。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的主观意图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

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其实李白的本意应该是,能够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古往今来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不过象那东逝的流水毫不足惜。诗人越是把梦境仙境描绘得十分惬意,越是显示出现实生活的不惬意。当这种仙境和梦境迅速向下回落时,那巨大的落差产生的强大的精神能量,强烈地感染着和刺激着读者的思想情绪,使读者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中,认真思索其中蕴涵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白的独特之处。这和杜甫诗歌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深入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殊途同归的。

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无论是叙事纪行的,还是抒发情怀的,大都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通过一部杜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胜转衰的历史轨迹、种种表现和历史原因,诚如浦起龙所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读杜心解》)杜诗有史诗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杜甫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现象作典型概括和深入细致的刻划来完成的,和李白那种超脱现实又反过来征服现实的态度是相反相成的。徐而庵说:“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说唐诗》)说得就是这种差异。我们试读他的《兵车行》,这首诗写边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诗一开始就勾勒出车马喧嚣、行人急走匆匆、亲人哭喊送别的

李白都有哪些诗篇六
《浅析李白的诗风》

浅析李白的诗风

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届00516号 张兰姣

【内容提要】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一页,而李白又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

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他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或是边塞诗,都写得相当精彩 。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多样的诗歌风格开辟了古典诗歌的新境界,将盛唐诗歌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曾哺育过杜甫、李贺、苏轼、陆游等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诗人,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源泉。本文试图以李白创作的诗歌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了其诗作所反映出的不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白 诗风

一、导言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素有“诗仙”之称。他自幼博观奇书,熟谙百家,形成复杂的思想性格。他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他一生怀着崇高的理想,但始终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于酒,将激情倾注于诗。他是个高产的诗人,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领域,在古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以豪放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这就是李白诗风的主导风格。

二、李白的诗风

(一)豪迈雄放

豪迈雄放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诗中充沛的激情,奔腾的气势,高昂的格调,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

李白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且颇具文化素养的家庭。他青少年时代漫游过蜀中雄奇壮伟的名山大川,与隐者高士常有交往,这些,造就了他任侠仗义的性格和

追求浪漫、爱好新奇的气质,也形成了他纵情豪放的诗风。

李白的诗往往表现出诗人鲜明的自我、浓厚的主体意识和豪放的风格。如《蜀道难》“噫吁兮!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首《蜀道难》写秦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寄寓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诗人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侠兼有。儒家济天下的思想成为他终其一生热烈追求治国安民的政治思想基础;道家超脱尘世的思想又影响着他追求绝对自由,藐视权贵甚至求仙访道;游侠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以致养成了一种傲兀不屈的豪放的性格,三种思想集于诗中,从而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放之美。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李白以雄奇的笔调、热情奔放的豪情,把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历史故事、神话传统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写得气势雄浑、磅礴峥嵘、风光变幻,此其一。其二,以反复咏叹的形式抒发强烈的情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三次反复出现,构成了全诗的感情格调,标志着感情的爆发,延伸和收束。文句虽然相同,而含义和作用却大有差别。其三,诗用赋体,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各种句法混合运用,甚至以大量散文句法入诗,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无拘无束的语言风格,从而创作出一种有别于魏晋的新型杂言诗。在用韵方面,大多采用以开口度大的元音韵母押韵来表达豪放的感情,同时,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表达出自由用韵,极尽变化的特点。

李白的《蜀道难》,使历代描写蜀道艰难的诗篇相形见绌,黯然失色。虽然诗歌竭力描绘的是蜀道的艰难险阻,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和雄健奔放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豪放雄壮的美。陈毅同志在《冬夜杂咏》中赞道:“吾读太白诗,喜有豪放味。大不满现实,遂有游仙醉”。这确实是中肯之语。

李白的绝句将宏伟的气象、开阔的胸怀与轻快流走、自然明朗的格调熔铸一体,创造出豪放而俊爽的诗歌境界。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写天门山雄峙一方的气势和江水的广阔浩渺,以情写景,景中有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情赞美。这首诗正是诗人豪放个性、博大胸襟的形象写照。

诗人傲岸不苟、追求自由的个性,必然同当时的社会发生矛盾冲突。也正如

此,他的这种个性和蔑视等级制度的反抗精神在他的作品里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他在诗中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古风》第十二)。“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这些诗歌,在政治上都体现出诗人对富贵权势的高度蔑视,也体现出诗人豪迈雄放的诗歌风格。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无论是“咆哮万里”、“奔流到海”的黄河,“白浪如山”、“涛似喷雪”的长江,或是“屏风九叠云锦张”、“巡崖沓障凌苍苍”的庐山,“连峰去天不盈尺”、“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都显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经过了诗人的感情锤炼,凝结着他追求自由、冲破束缚的精神,也体现出了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豪迈雄放的诗风。杜甫曾称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称他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这些赞誉,正好说明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二)俊爽飘逸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不仅能摆脱格律的束缚,而且能灵活自如地表达,处处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色。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李白的诗风又呈现出俊爽飘逸的一面,诗歌的命意立格出人意表,超凡脱俗,往往不屑于为格律所束缚,而是追求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如他在《赠孟浩然》中写道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彼此揖清芬。”其诗首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番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李白的诗往往境界高远,风度飘洒,显出蓬勃的朝气和舒展自如的魅力,读之令人心神一爽。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仅四句,却写得气势飞动、景象壮阔。诗人

渲染了香炉峰的美,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出不寻常的背景。瀑布象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极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表现出一派蓬勃的朝气,显示出诗人境界高远、俊爽飘逸的艺术风格。

李白的绝句将宏伟的景象、开阔的胸怀与流走轻快、自然明朗的格调熔铸一炉,创造出俊爽飘逸的意境,表现出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如《陪侍朗叔游洞庭醉后》:“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山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新颖活泼、富有情趣。读后令人心神爽快。又如《陪族叔刑部侍朗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道》(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人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写清幽空灵的夜景,别有一番飘逸情趣。诗人歌唱酒月,篇篇意新,句句动人,或“月下独酌”或“把酒向月”,或“唯愿当歌对酒时”,而此诗则别开生面,独树一格。“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赊”字将诗人与月亮亲密融洽的关系表露无遗,妙趣横生,一字传神,这首诗的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想象新颖奇特,出人意表,可谓奇之又奇,给人以飘逸的审美感受。杜甫曾对李白的诗风予以高度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他对李白的这一评价是十分恰当的。

李白诗歌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奇幻的神话传说来表现他热烈的思想感情,从而体现其俊爽飘逸的诗歌风格。例如《梁甫吟》诗,诗人刻划自己上天叩关、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攸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这首诗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写得气势磅礴,色彩缤纷,处处涌透出飘逸之气,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李白写了许多幽美恬静的风景诗,写景之中表达出诗人向往光明的美学思想,诗句中含蓄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体现出诗人俊爽飘逸的优美诗风。如《在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写道:“楼观岳阳尽,川迥迥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写此诗时,李白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的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与诗人分享着欢乐与喜悦。“山衔

好月来”,这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飘逸、诙谐和风趣。“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起舞,仪态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等超脱豁达,豪情逸士,溢于言表,何等风流倜傥,难怪韩雪称“倜傥人诗必飘逸”。

(三)清新自然

李白崇尚道家思想,师法自然,又从南北朝民歌中吸取营养,他的诗毫不矫饰,冲口而出,语言明朗自然,构成了他的诗风清新、直率、自然的特点。如《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这首诗诗意明朗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全诗饱含着令人神往的韵味,确实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写景疏朗有致,不主刻画,接近写意;写情含而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自然清新,虚含概括,力避雕琢。本诗“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行文如流水,纯粹任天然。又如反映人民纯朴生活的《宿五松山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友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首诗写荀媪一家诚挚款待客人的情景。荀媪的淳朴真挚,诗人的感激惭愧,都在清新自然的诗句中表达出来。诗人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新,不露雕琢痕迹而颇具情韵。

李白的诗歌清新自然的又一体现就是他诗中的许多抒情句子明白如话,晓畅自如。例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等都是直率自然的语言。”

李白的诗语出天然,音调清越,感情质朴而又委婉。如“妙绝古今”的《静夜思》:“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真是信口而成,真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的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这正是“淡语皆有味,淡语皆有致”。

李白有一些绝句既不苛求音调的平仄,也不讲究上下句的粘附,颇富民歌风

李白都有哪些诗篇七
《李白的诗具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

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

李白诗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豪放,一个是飘逸。这两个特征许多时候是浑然一体的。我们把它独立开来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毫无疑

义,《蜀道难》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豪放。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因此,从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李白生平及《蜀道难》创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终年62岁。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世隋末时曾因获罪迁居中亚,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他幼时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二十岁后,开始在蜀中漫游。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踪所及,几达半个中国。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所荐,被征召入长安。玄宗召见时,“降辇步迎,如见园绮”。实际上,玄宗赏识的是他的文学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这使李白感到政治理想的破灭,加上他那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使他遭到权臣的诽谤。在长安,他感到不可久留,上书请还。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又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他的心情极端郁闷,写了许多揭露黑暗和抨击现实的诗篇。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他避地剡中,后隐居庐山。第二年冬,被招募入李璘幕府。李璘被其兄肃宗所灭,李白获罪长流夜郎(今贵州西部)。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遇赦放还。上元二年(761年),

李白61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叛军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行至金陵,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逝于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中。

李白主要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这是唐朝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既有对盛唐社会的歌颂,又反映了社会由盛而衰的各种矛盾和现象。

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由于在地方上找不到出路,他第一次来到长安。他以为朝廷既然“广开才路”,他以凌驾相如之才,到了京师绝不会无路可走,说不定王公大人们还会待他如上宾。他在长安拜访了当朝宰相张说及其子卫尉卿张垍,结果被张垍愚弄了一番。妒才害能的张垍把他安顿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这是一座久无人居的荒园,离城既远,又值秋雨连绵,李白住在那里,实同幽囚。后来,李白多次奔走于王公大人之门,均无结果。李白干谒不遂,心中苦闷,便与长安市井少年斗鸡走狗,还几乎误入歧途,遭人毒手,幸得友人陆调借宪府之力把他救出来(见此期所写《白马篇》及后来所写《叙旧游赠江夏宰陆调》)。正当他大触霉头的同时,宦官们却“连云开甲宅”,斗鸡小儿们亦“鼻息于虹霓”(《古风》其二十四),权贵家的子孙们借着祖荫青云直上。只有他虽然怀才抱玉,以身许国,却无路可走,终于败兴而归。以上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即是《蜀道难》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开篇已经说过,这首诗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这就是豪放。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豪放特征的具体表现:

1、比兴言志,大气磅礴。

李白诗歌中,比兴手法,俯拾皆是。他早年写的《大鹏赋》即是托物寄兴的名篇。“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灵性,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胡震亨《李诗通》)

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李白《蜀道难》中的比兴问题呢?“微子悲殷,实寄兴于黍离;屈平哀郢,亦假助于江山。”(黄叔琳《文心雕龙札记》)李白的《蜀道难》肯定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人早已从它那激越的商声和悲沧的旋律,联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如果我们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考察,不难发现这是一篇“比兴言志”的杰作。

我们知道,少年时代的李白就“已将书剑许明时”了。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他来到长安,满心希望将他的文才武艺献给“开元盛世”。甚至梦想“济苍生”(《梁园吟》)“安黎元”(《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结果如中唐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这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

差,在《蜀道难》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递折之回川”,表面上是写蜀道的艰难万状,实际上是喻指他“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只落得书剑飘零的人生旅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这“一夫当关”中的“关”仅仅是指剑门关么?“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宋玉《九辩》)古人早已用“关”喻“君之门”,“诗宗风骚”的李白焉能不知?“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梁甫吟》)亦即此意。李白在长安的遭遇告诉我们,正是在长安有那些“连云开甲宅”“鼻息于虹霓”的宦官和斗鸡小儿们把持了一定的权力,才使得诗人“南徙莫从,北游失路”。看来这崔嵬的剑阁实际上正指朝廷要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虎蛇横行,正是恶势力的猖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锦城”就是长安。通观全篇,我们发现,这艰险万状的蜀道,原来正是诗人仕进之路的翻版;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是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姚合另有一道诗《送任畹及第归蜀》写道:“子规啼欲死,君听固无愁,阙下声名出,乡中意气游”则是李白《蜀道难》仕途失意的反衬。看来李白《蜀道难》的喻意在唐人心目中是很清楚的。当然,以蜀道而喻仕途,并把它写得波谲云诡,惊心动魄。这只有李白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写得出来。

2、新奇的比喻,奇特的夸张。

李白是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称于世的。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在艺术手法上喜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以造成

李白都有哪些诗篇八
《李白诗四首()》

李白都有哪些诗篇九
《李白诗集》

李白都有哪些诗篇十
《从李白诗歌看》

“盛唐气象”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我国的唐代到了开元、天宝年间,经济文化发展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声名大噪、威震四海。“声教所及,唯唐之大。”“冠带百蛮,车书万里”。当时的诗人幸逢这个“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个个皆有施展宏图的雄心壮志。昌盛的经济文化,强大的国力,开明的政策不仅陶冶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开拓了他们的视野。而且也滋长了冲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他们讴歌显赫的国势,繁荣的经济和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还赞叹万国来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用他们苍劲有力的笔锋,谱写了一曲曲太平盛世的颂歌。鼎盛的国力,催生了一批批名垂千古的诗人,也把诗歌的发展演变推到了顶峰。

这时候的诗歌,无论意象、声律还是风骨,无不臻于极致,精英荟萃、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竞相辉映。诗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盛唐诗歌形成了协调和谐的统一风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诗歌,常被诗评家概括为“盛唐气象”。而这一概念,在唐诗学上,最早来自严羽。严羽《沧浪诗话·考证》中说:“‘迎旦东风骑蹇驴’绝句,绝非盛唐人之气象。”严氏辩其“非盛唐人之气象”,显然是指这句诗瑟缩委琐,没有盛唐之人的笔力,也缺少盛唐劲健的主体精神。这与《答吴景仙书》中说的:“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可以说是分别从正反两面对“盛唐气象”涵义的一种阐发。因此,“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

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毫无关系。

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功立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密。感激而渴望功成名就,一旦遇挫即成怨怼。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而且在风貌上往往都具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而在这上面,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是典型的代表。

李白是名传千古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卓越,放荡不羁,以“飘然思不群”、“敏捷诗千首”的才华写下了千秋妙章。他志向高远,不安于现状,渴望入仕来一抒自己的华采,一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他的诗饱含浪漫的理想色彩,“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表达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无限信心和胸中大志。他的这种感激奋发,并不是一般狭隘的个人名利追逐,它是诗人建功立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乃至奉献精神的结合。“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去”(李白《赠韦秘书子春》)以济世报国为荣,不愿做庸庸碌碌的男子。他有着涵盖古今的气魄,充满了自豪、骄傲与自信,自视甚高,看不起那些目光短浅,碌碌无为的凡夫俗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政治热情澎湃,有着投身现实和改造现实的强烈欲望和要求。这就是他身上“盛唐气象”淋漓尽致的体现。

另外,由于主体精神强旺,李白在诗作中谈起建功立业,就表现

得情绪激昂,信心百倍。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谓壮怀激烈。他的信心不是徒然的自我安慰,也不是夜郎自大,而是伴随着一种强烈的自我价值的认定与乐观浪漫的情绪。他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毫不含糊的高度认定自我价值,直接痛快,坚信不疑。他的这种感动激发之作,在笔酣墨饱中腾发的理想、信心、使命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正是“盛唐气象”正面和直接的体现。

但是,天不遂人意,并不是每一种感动激发都会一帆风顺。所以李白在他的理想受挫时,满腔的激愤之情就化为怨怼。他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通过开门见山的大声呼喊,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盛唐中的天宝年间,对权贵愤恨地加以抨击,对时代阴暗面大胆地加以披露,对糟蹋人才的现象激烈地抗争,从种种方面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李白的诗歌是当仁不让的。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盛唐气象中的“雄壮浑厚和感激怨怼”。

李白的怨怼情绪,不是那种失意文人哀怨,不是低沉软弱的哀叹,不是空虚无聊的结合。他的怨愤,带着强大的气势和力量,是因有财力而得不到重用和发挥的惆怅和失落。他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表现的是强烈的想抓住时机的激情以及对痛失时机的慨叹。他的《将进酒》、《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诗篇,显现了雷霆般的愤怒情绪,这在衰落溃败的社会中可谓凤毛麟角。这些诗篇的产生,来自于盛唐这样一个宏大的盛世培养的人的信心和理想。也就是说,这些诗篇来自与

李白对充分信心和远大的理想,而他的信心和理想,正是盛唐赋予的。这就从一个侧面,显露出了“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中所说的“笔力雄厚”指不同于齐梁时期的委靡、纤弱,造语朴实而有力度,给人的外在印象多为“雄词健笔”;更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强大表现力。李白的诗歌,多数运用丰富的形象、高度夸张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事物和他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显示了他非凡的笔力,更体现了盛唐气象的“笔力雄厚”。

而“气象浑厚”则主要指向的是作品的内涵与精神风貌。所谓“气象”也就是诗歌内在生命力、内在元气所呈现出来的感性风貌。气象浑厚的作品有由其整体艺术美所呈露的朴茂之气,美得浑厚自然,无雕琢的痕迹。在这一点上,李白的诗歌是当之无愧的典范,他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都巧妙运用巧词佳句,但却给人亲切自然之感,而不是意象的简单堆砌。这就是盛唐气象在他诗歌中的映射。

总之,盛唐气象的“笔力雄厚,气象浑厚“在李白的诗歌中都是最好最明显的体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91672.html

    上一篇:温馨的群名

    下一篇:几米语录经典句子

    【李白都有哪些诗】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