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表达

| 网络规划设计师 |

【www.guakaob.com--网络规划设计师】

内心的表达篇一
《表达内心寂寞的句子》

表达内心寂寞的句子

1、不因寂寞而想你,是因想你而孤单。

2、孤单的是人,寂寞的是心。

3、不要为了寂寞去恋爱,时间是个魔鬼,天长日久,如果你是个多情的人,即使不爱对方,到时候也会产生感情,最后你怎么办?

4、分开的岔路口,转向的不只是人生。青春散场,不小心遗落的碎片,扎伤的,不只是心。思念无果,终于滂沱。

5、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小得只装得下自己,不愿告诉别人自己的心情,也不想了解别人太多,就这样宁可让自己孤独,也让别人寂寞,心在莫名地悸动,有些酸涩的痛感,望尽天涯深处,是看不透的苍茫,我在苍茫的时空里如幽灵一般飘荡,有些失落,有些懵懂,还有一些说不出的无奈和牵挂。

6、我听不见彩虹出现的声音;我听不见太阳落下的声音;花开雪飘的惊喜,我听不见;风吹草动的危险,我听不见;野狼的嚎声、猎人的枪声、天使的哭声,我听不见;我只听见寂寞在草丛里来来回回的奔跑!

7、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

8、当你喜欢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我喜欢上你,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你,是你走得太快,还是我跟不上你的脚步,我们错过了诺亚方舟,错过了泰坦尼克号,错过了一切的惊险与不惊险,我们还要继续错过. 我不了解我的寂寞来自何方,但我真的感到寂寞。你也寂寞,世界上每个人都寂寞,只是大家的寂寞都不同吧。

9、看破这幻境又要多少机缘,因此人们觉伦了,在这湿冷的沼泽里面,彼此欺骗,互相取暖,只有在夜半梦醒的时候,才会感受出那真实的寂寞,来自万物,也来自内心。

10那的抒情的句子,随哥变成传说。

11、看了一场看不懂的电影。 四处张望, 发现别人专注而陶醉, 才忽然明白 孤独是什么。

12、孤独是一种态度,寂寞是一种想法,寂寞是武器,有时候致命。寂寞和孤单的区别我认为在与心灵和形式的区别。孤单只是个体和集体的区别。寂寞则是心灵上的孤单,缺少心灵上的共鸣。有的人,没有知己,同样也没感觉到寂寞,而且生活还挺美。

13、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而寂寞一生。

14、寂寞的黑夜里,无边的世界,总会有一线曙光为你而折射,慢慢的忘记过去。

15、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 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16、寂寞是笑靥后的思念,孤单是月夜下的徘徊。心情短语

17、沉溺寂寞该是寂寞之道吧,就像在沼泽里越是挣扎陷得越深,而这种挣所终是徒劳的。

18、不知是谁说过:回忆是一座桥,却是通往寂寞的牢,这是我听过的最悲伤的句子。每每回忆往昔,午夜梦回,总要为人生中那回不去的时光欢年。永不再现经历体验,乐、悲、离、留,物、情、感、流下心头的热泪。今夜,不知又困往着谁。

1.呵,是我遗忘了世界,还是世界遗忘了我?

2.风决定了蒲公英的方向,你决定了我的悲伤。

3.你们的幸福和甜蜜,请别炫耀,我会忌妒。

4.我的朋友只有一个,他的名字叫孤独……

5.沉溺寂寞该是寂寞之道吧,就像在沼泽里越是挣扎陷得越深,而这种挣所终是徒劳的

6.可不可以别放情歌,那声音听着好寂寞…

7.有人说,孤寂的人很可怜,那是因为没人和他谈心事.我却说,孤寂的人很快乐,那是因为没人会去打扰他

8.我的孤独无人能懂,你们以为我是快乐的,可是我感觉你们是可笑的,自以为是的。

9.人生不止,寂寞不已。寂寞人生爱无休,寂寞是爱永远的主题.我和我的影子独处.它说它有悄悄话想跟我说.它说它很想念你^原来`我和我的影子`都在想你

10.微黄的孤灯下,我无法触摸到灯光下的影子,那是我日夜陪伴的身影,却离我越来越远。天明才发现,原来荒凉下的夜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影子……

1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我忘了只能原地奔跑的那忧伤我也忘了自己是永远被锁上 成年人分手后都像无所谓

12.岁月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

13.谁寂寞了繁华,埋葬了天涯,散尽一身的戎甲。

14.是否、可让我担当快乐的主角。

15.我颠倒了整个世界,只为摆正你的身影。

16.一辈子那么长,等她几年又何妨。

17.在这有雪花飘落的深夜里,这寂寞的句子独自凭吊着.遥想着温暖的火炉,不能依偎,却能取暖.这也是爱,也是依恋

18.雨滴是因为我对你的思念感动上苍所留下的泪水,你看,老天都哭了。

19.遗失的回忆、已无处可寻。

20.一只笔一张纸一根烟一杯茶抬头望夜已暗寒风起思未停笔已断纸也乱烟未灭茶过半情未了心已乱一世情情难浣

21.你看看夜空美丽的星星,那些是我为你而放的烟火。

22.每到夜深人静,我才倍感寂寞倍感心酸,孤单的人心易碎,总是看到别人双双对对,才感觉,一个人好孤单,只是真心已不在,真心已不算。

23.不要走开,我不想让你的身影消失在我的视线`` 不要转身,我不想让你看到那紧随你发呆的眼

24.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

25.人不可能24小时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因此回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家园便是每个伪装的人所渴望的,在那他失去了自己,而且更获得了自己,而回归自我,实现自我,正是孤独的本质。

26.日升日暮,花谢花开,遇见的,离去的,记住的,忘却的转身就流逝在春寒料峭的季节里。

27.距离、使世界又多了对陌生人。

28.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29.活着但是没灵魂,才明白生死之间的意思;情浓完全明白了,才甘心披上孤独衣。 有多久没见你, 以为你在哪里 原来就住在我心底,控制着我的呼吸有多远的距离,以为闻不到你气息谁想到你背影这么长,抬头就看到你。

30.而我终是孤寂的吧.淡薄的爱情中不能体会温暖,渴望盛大,渴望相守.三生之约,永世万年.而那个能够给我浓裂爱情的人又在哪个角落里觉溺在怎么世俗的幸福里.或许不该强求吧.但爱终是有所取的吧,只是在这取舍之间又有多少智慧。

内心的表达篇二
《一个人的深情内心表达》

一个人的深情内心表达你黑色的眼瞳灿若星辰,你的笑容里总有着明媚的忧伤。如果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宁愿所有的星光全部陨落,因为你如水的双眸,是我生命里最亮的光芒。我不是苍老在时光的裂缝与罅隙中,而是老在那一场让我重新焕发青春的风花雪月中。我在你抬头低头的笑容间,在对你永无止境的想念与回忆中一天天的垂垂老去。从你离去的那天起,我的生命就活在浓重的阴影里。没有你的世界开始分崩离析,对我没有任何意义。心里很痛,一个人,在外面毫无目的地游荡了一夜,才突然发现,天亮了,凌晨的风苍茫地吹,很冷,心寒,心很悲,总是难以入睡,我在记忆里感伤徘徊感动在痛苦的虚无中骤然苏醒。爱上你的那刻,我的生命便充满无奈,历经痛苦我的心也便如昙花一般,别无选择的死去我一直做着无休无止的噩梦:你的幻影总是在我的梦中御风而来,却又模糊成一片氤氲,隐没于深深的雾气和落日的群岚,使我看不真切。每次我都会情不自禁的坠入那深不可测的梦魇中去。就算这场爱恋是受上天恶意诅咒的罪孽,我也愿与你在烈焰中共焚,哪怕从此万劫不复。在红莲绽放樱花伤逝的日子里,我总是泪流满面。因为我总是一犹未尽的想起你。一个人饮着酒卖醉,心碎的滋味谁能体会,伤透的心,哭干的泪,谁会在乎?断翅的蝴蝶不会再飞,爱过以后就是这样的狼狈。。

内心的表达篇三
《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正确地给对方提意见或建议的方式,在你提之前就应该斟酌你的意见的正确性,你提意见是为了促进事情从好的方面发展。你提意见的目的就不应该是贪图发泄自己一时的怒气。那对你毫无益处。

如果你的目的在于取得积极的效果,首先是为别人,其次是为自己,再加上你有技巧地处理这些事情,那么你可以成就许多事情。这里有一些可指引你的以验之谈:

1、提意见必须避开公共场合,私下进行。

那意味着,除了你们双方,不能有他人在场,知道这个谈话的只能是谈话双方,给人一种一家人关起门来解决内部矛盾的感觉。

2、总是以称赞开始。

无论有什么地方需要改正,肯定也有不需要改正的地方。先称赞人们做得好的地方,然后再谈到需要校正的事情。在诚实称赞的光芒下,改正看起来不像批评,也不会被认为是批评。它的一切目的只是提出一些建议,使事情变得更好一些。

3、称赞要针对本人,而改正不要针对本人。

如果你友好的话语充满情感而且积极向上,人们的情绪就会得到提升。当你提出建议的时候,要确保它们是客观的。把它们表达出来的时候,不要针对本人,不要把焦点放在工作、放在过程、放在结果上,也不要放在所涉及的人身上。

4、不要使自己在提意见时压制他人。

即使你有身份、学识或经验非凡,也不要把它用以施加压力给别人。这会让别人与你配合时感觉压抑。你只简单地把问题解释清楚,然后请求他们在实施解决方法的过程中给予帮助。让你的学识与经验自动放出光芒,不

要利用地位去达到目的。

5、别对某个事情唠叨不停。

对于一种情形,谈话一次就已经足够。一旦问题解决了,不要再提起它。

6、总是以积极的方式结束谈话。

要确保每次校正性的谈话都要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问题应当得到解决,而你们双方都应该对此满意。千万不要使任何一方在离开的时候,仍然怀疑事情是否已经解决,要确保他们知道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告诉他们,你很珍视与他们的合作,并真心感谢他们的帮助。

对话如何结束是非常重要的。要记住,无论是什么问题,友谊永远比问题更重要。谨记这一点,提意见就可以给予人们力量,而不是痛苦。

内心的表达篇四
《首饰是内心细腻的表达》

首饰是内心细腻的表达

作者:张弛

来源:《设计》2015年第10期

王凌燕的个人品牌“凌饰界”13年前诞生于三里屯小胡同一间15平方米的屋子里。如今,凌燕将旗舰店开进了三里屯3·3大厦,拥有VIP会员近4000人。

跟大部分创业者一样,创业之初王凌燕一个人承担了店里所有的角色。她并非首饰设计科班出身,只是在成长过程当中逐渐发觉自己在首饰设计方面的天赋与兴趣,之后一直勇敢坚持追求梦想。“凌饰界”目前推出的产品主要针对女性市场,大多采用珠宝和银饰完成设计。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创意、雕琢加工都由王凌燕领导的设计团队独立完成,确保每件作品的独一性。

凌饰界宣传册上出现的第一句话为:“珠宝是一种凝固的记忆。”凌燕认为,珠宝与人之间自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缘分。而首饰,恰好能够成为珠宝与人类之间情感沟通的纽带。这也正是凌饰界在珠宝设计过程中所秉承的理念。在各色珠宝当中加入大量新颖材质与设计风格,使珠宝成为女性日常生活当中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让佩戴者更加自信、更具魅力,更自如的彰显个人风格。

在谈到首饰之于人的意义时,凌燕说,在她看来,首饰是佩戴者内心最细腻的表达,这种表达比服装来得更微妙、更细腻。虽然一般而言,首饰的体量都比较小,在全身占的比重也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佩戴首饰就跟“画龙点睛”一样,那一点点细微的亮点就能极大的提升整个人的美丽和魅力值。当然,“画龙点睛”的前提是选择了恰当的首饰,这能让佩戴者的美丽度增加25%,但是如何选择了不合适的首饰,“画龙点睛—可能就会变成“画蛇添足”,让佩戴者的美丽度打下25%的折扣。对与不对,这其中有50%的差别,由此可见首饰选择和佩戴的重要性。

王凌燕希望用“柔”和“简”两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设计作品,她认为这两个字表达的核心是“华丽材质”和“自然线条”的完美融合。这是她长久以来自己作品状态的期待。正是因为视首饰为佩戴者内心的细腻表达,凌燕的设计风格多变,不局限于潮流。面对客户的时候,她会根据言谈举止收集信息来判断她们的思想状态,也通过观察她们已有的首饰或者请去凌饰界喜欢的首饰来推断她们的品味格调审美趣味。对于客户的洞察让她能够设计出符合个人性格,具有内在情感的作品。或者正是因为从客户内心出发,她的作品常常带有娓娓道来的叙事性风格,也因此呈现出多元丰富的状态。

《设计》:跟服装相比,首饰的特点是什么?

王凌燕:跟服装相比,首饰的体量要小很多,也许只是—点点,反而蕴藏了更多可能性。正是那点睛的一笔最有可能成为整个人风格特征的精髓体现。而且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

移”,所以首饰如果选对了,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相伴一生的物件,甚至代代相传。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介入佩戴的首饰来推断她的内心,穿衣服中规中矩的女孩子,带着大体量的戒指,或者可以说明这个人内心相对强大的自我。不过当然,对于挑选首饰的眼光和对于首饰的接受程度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和经历发生变化。比如,我上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耳洞,刚开始戴耳饰的时候,只敢戴很小的耳钉。随着对首饰了解的深入,看的越来越多,后面的选择也越来越夸张。这也有一个前提,今天我如果带了项链,可能就不会戴耳环。就跟服装搭配的道理一样,人的全身只能有一个重点,不能太多。如果多,相互之间的距离应该离的远一点。当然,走红毯和上台表演就另当别论了。在我看来,如果是按照提升美丽度来排名,应该是耳饰最先,其次是戒指,最次项链。但是现在市场情况是戒指第一、耳饰第二,最次项链。 《设计》:在你看来,首饰应该如何分类?

王凌燕:如果我来分的话,首饰可以分珠宝首饰和时尚首饰两类。珠宝首饰主要是保值性,因为珠宝是不可再生资源。比如钻石,即便是两颗钻石切割成同样形状同样大小,也会因为其中含杂质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异。珠宝具有的独一无二性和稀缺性使其可传承,有价值。在日常生活当中,它的功能就跟鞋子、围巾一样,可以用来表达佩戴者细腻的内心。另外,珠宝的价值也是身份的象征。时尚珠宝也可以分两个方向,一个是纯天然的材料,用彩宝、金或者银。铜通常被认为是纯时尚类,这种类型就纯粹是佩戴者内心的表达,不强调增值性。所以,从佩戴的角度,首饰也可以分为宝石类、彩宝类和纯时尚类。

《设计》:听说您进入珠宝设计行业己经十三年了。就您的观察,在这十几年中国人对于首饰的需求和态度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跟国外相比,呈现何种特点?

王凌燕:就我的观察,这十几年来,中国人佩戴珠宝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了_也就是刚才说的“画龙点睛”和“画蛇添足”的“画”,十几年前,“画”的人不多,“画”的也不那么容易。比如我自己在十三年前会觉得拥有一件耳饰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现在非常容易,也越来越普遍了。大家都觉得自己应该拥有首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首饰提升自己的品味,表达自己。但是至于运用的怎么样,我想我们还有蛮大的提升空间。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挑选合适自己的首饰,如何佩戴得体。

中国人、欧美人和日韩人对于珠宝的选择和佩戴不太一样。相对来说,中国人会把首饰视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最看重材质,而不太在乎设计。欧美人会看重首饰的意义和佩戴的场合,日韩人则会更注重首饰的设计与服饰的搭配。比如说,欧美人去参加酒会,穿上晚礼服就一定会佩戴项链或者耳环。佩戴是因为场合和礼仪的需要,而不在于价值。他们佩戴首饰在材质选择上相对随意,更加看重首饰的意义,而不论贵贱。需要佩戴首饰的场合一定会带,而且会根据场合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首饰。欧洲上了年纪的老太太通常会带很多只戒指,因为这些戒指可能承载着流逝的岁月。而我们在看日韩电视剧的时候会发现,日本韩国的首饰普及率比较高,很少看到女孩子出门不戴首饰,而且一定注重搭配,讲究全身服饰的协调性。当然,我们国家的年轻人现在也开始有意识的利用首饰来彰显个性,而不再追求绝对的材质。

内心的表达篇五
《用暴力表达内心的呐喊》

用暴力表达内心的呐喊——他们只想做真正的自我

——看电影《天生杀人狂》有感

这个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乱伦、暴力,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是畸形的,人们也用着各种各样的方式宣泄着对现实生活的极度憎恶,追求自我,渴望做真正的自己。暴力就是心理被现实生活极度扭曲之后最终爆发的结果。

米基和麦乐丽其实正是社会的两个畸形产物。米基出生在一个暴力家庭,从祖父到父亲都丧生在暴力的枪口之下,年幼的他目睹了残忍血腥一幕幕,于是这些恐怖的场景便经常出现在他的梦境之中。而这个杀人不眨眼的狂人却对梦里的兔先生感到害怕。从小的经历让他奉命运为其真理,而杀人正是上帝赋予他的特权,结束那些不该存活的虚伪的人的生命。麦乐丽生长在一个混乱的家庭,乱伦的父亲,充耳不闻的母亲,让她的身心都受到压抑,最终导致了她和米基用极其残暴的手段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在施暴的同时她不断的咒骂和发自内心的狂笑表现出她即将获得自由时的激动与欢喜,当她临走时对弟弟说:“你自由了!”那个小男孩竟然也露出了会意一笑。

其实,在米基和麦乐丽心中同样存在着价值和是非善恶,只是他们对其所做的判断的结果就是决定其生与死。一路上,他们所杀之人都是对他们不敬者。例如,影片开始一场的杀人片断,起因实际上是那个男人对麦乐丽下流的挑逗。当米基的一颗子弹射向对手时,镜头做了高速处理,看到子弹缓慢的逼近惊恐的人,神圣感油然而生,此

时的米其站在神的高度去惩罚了这些言行下流,对女人不敬的人。而当米基因为发梦而导致错杀了那位印地安酋长,他的后悔懊恼,麦乐丽不住的指着他说你不好你坏时,更加让我们看到他们并非不分善恶的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然而,仅仅是扼杀身边种种恶的现象可能永生都无法到达自由的彼岸,因为有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控制着整个社会的运行,而它正是恶的根源。在影片中有三个人物身份是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代表:警长捷克、典狱长以及记者韦恩。警长捷克实际上是一个嗜好血腥和玩弄女人的恶棍,他在抓获米基和麦乐丽的时候趁机占有了当时虚弱的麦乐丽,一年后更在监狱里试图引诱麦乐丽。他通过抓获杀人犯而出书成名,更想通过对米基的处置让他的名气进一步大放光彩。典狱长在这所监狱里仿佛一个地狱之神,在他统治的范围掌管着犯人的生命的权利,他也是个虚伪的小人,为了自己的官途步步为营,却没想到最后在自己的辖区发生了一场混乱的战争。记者韦恩是一个最具讽刺意义的人物,极大的嘲弄了当今的媒体。电视,这个作为后现代社会最大的发明物,从它的诞生之日开始就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到如今,它展现给大家的已经是一幅光怪陆离的情景,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这已成为人人心中的疑问。

就是这三个人物:警长捷克代表着社会是非价值的判断者,典狱长代表着国家暴力机构的统治者,记者韦恩代表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喉舌。当社会成为这样一种景象时,米基和麦乐丽应该怎样,他们只有

极端的反抗,所以到了影片的最后才会有那样一场全体犯人与监狱人员的混战。极大的讽刺着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压制,暴力的发生对社会来说是悲剧、是灾难,然而暴力产生的根源正是现实中极度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东西对人性的摧残。

米基和麦乐丽的初衷其实很简单,这两个爱到可以鲜血相溶的人只是想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中暴力横行,虚伪与谎言充斥铺天盖地,即便是最简单的生活也象美梦一样难以成真。人到绝路他们只有拿起武器去拼杀,用鲜血去铺铸一条通向自由的康庄大道。

2014年4月27日

内心的表达篇六
《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绪》

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绪

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的心情

我很感谢生命里有这么一个人 让我变得患得患失 更加坚强 也很感谢生命里有这么一个人 包容我 关心我在我说我不舒服的时候催着我去看医生 在我大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催着我赶紧去睡觉 拗不过我就陪我熬夜聊天 明知道第二天还要上班(确实要找到一个能够随时随地陪你聊天的人 是难上加难) 在我日子过得穷巴巴的时候 跟我说 需要多少钱我给你

我只能说 我跟感谢 生命里出现了这样的人

现在的生活 过得很累 很累 似乎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私人生活 即使休息 即使放假 也会在准备休息的时候接到领导或者同事的电话也会在还没睡醒的时候接到客户或者应聘者的电话 也会在正跟朋友玩得开心的时候突然接到关于工作的电话 每每如此 原本开心的自己情绪便会一下子变得无比低落 那种感觉 就像以为某个人是真的爱自己却突然发现不过是利用自己时的那种一落千丈的感觉一下子从山顶掉到了山谷

我想辞职 想逃避 想换个新发型 独自一人去那陌生的城市 感受一下那不一样步伐的生活 然而或许我懦弱的性格注定了我很难去踏出那一步 我没有办法做到说走就走 很介意别人说自己是个没责任感的人很介意别人说自己就这么撒手不干丢下那么多工作没人做 很介意……却从来没有想过 走与不走 我都有权决定 说到底 我们不过是雇与被雇的关系一个愿请一个愿干 现在 我不过是不想干了 想结束这个雇佣关系 却都无法说出口

想走 却走不了的感觉 让人窒息 就像被囚禁在了一个牢笼里

这重重的叹气声 连我自己都听到了

内心的表达篇七
《为表达内心的诉求而写作》

为表达内心的诉求而写作

作者:唐宝民

来源:《闽南风》2012年第02期

写作是作者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诉求的一种行为,是作者思想意识对虚无的一种反抗,文字是作者思想的分泌物,书写者通过文字传达自己内心的呐喊,并为信仰缺失的当代人指出一条走出心灵荒漠的出路,在一个意义破碎的非理性时代里传递出一种启蒙的声音。写作的过程,是一种理念的诞生,也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选择行为。文学是属于孤独的求索者的,是浸透苦难的灵魂痛苦思索的结晶,书写者怀着人道情怀和苦难意识,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命运及其生存状态,义无反顾地背起了苦难的十字架,走上漫漫长路,以此来完成悲壮的启蒙。

一个思想深刻的作者,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来,作者的思想性是文章的灵魂之所在,文章的魅力,其实就是其思想的魅力。文学应该以其自身的思想性而具有永恒的穿透力,穿透遥远的历史时空,穿透万丈红尘,穿透迷惘的灵魂和黑暗的世界,在历史视野的天空下放射出永恒夺目的光芒。它是举世沉默中依然振聋发聩的呐喊与呼嚎,是在昏睡的世界中依然清醒的反思和追问。这样的文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史铁生是一位用心灵写作的作家,文学创作对于史铁生而言,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其实是精神家园的一种信念和支撑:“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文学或有其更为高深广大的使命,值得仰望。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秉有期盼的眼睛,这样的写作或这样的眼睛,不看重成品,看重的是受造之中的那缕游魂,看重那游魂之种种可能的去向,看重那徘徊所携带的消息。”“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阴暗,写作之最终的寻求即灵魂之最初的眺望。”在写作日渐功利化的当下,史铁生的这种坚守永远让我们为之仰望。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一位坚守良知和道义的书写者,2009年初,他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学奖,前往以色列领奖,当时,以军正在对巴勒斯坦进行空袭,在以色列总统佩雷斯面前,他公开批判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发表了题为《永远站在鸡蛋一边》的演讲,他说:“我写作小说只有一个原因,而那就是为了使个体灵魂的尊严彰显,并且闪闪发光世人可见。在一面高大、坚固的墙和一只撞向墙的鸡蛋之间,我将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是的,无论墙有多么地正确,鸡蛋有多么地错误,我会和鸡蛋站在一起。”

功利性太强的写作,是无法产生伟大的作品的,因为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已经放弃了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追求,放弃了对内心真实的坚守,以此种心态写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泪流满面无病呻吟的无聊之作,注定不会产生上乘精品。而且,因为功利性太强,还容易成为“歌德派”的喜鹊,这类写作,已经放弃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立场和担当,放弃了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转身去歌颂“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只有那种为了表达内心诉求的写作者,才是真正的书写者,他们所从事的,是真正的文学事业,因为他们能够坚守独立的人格和

思想,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在文章济世和道德传承方面,达到了令人仰望的高度,他们所秉承的价值理念,是为弱势群体呐喊呼嚎,其思维方式及作品的价值取向始终站在良知和道义的立场上,这样的作者,才能写出蒸腾着血气的不朽之作来,这样充满人道主义色彩的悲悯情怀,恰恰是一个优秀作家不可缺少的价值立场。

也许此去的长路上仍会雨骤风浓,但一个真正的书写者决不会在世俗的大海中沉没竞渡的方舟!“你选择了天空,我们选择了大地,我们共同选择了心灵!”为表达内心的诉求而写作,以此来坚守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内心的表达篇八
《让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让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案例】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我们几个三年级的语文老师都在批阅学生的第一篇作文。

“王老师,你看看,这个学生就写这么一点点,这可怎么批?”刘老师一脸苦笑地把一本作文本递到我手里。我读了起来。原文如下:

打球记

下午我放学回来,看到有几个小伙伴在打球。

于是,我放下书包,拿着篮球从楼上跑下来与小伙伴一起打球,我高兴地不得了,与小伙伴们商量一人投一个看看谁进的球多,我一共投了16个进了6个,小伙伴投了20个进了10个,我热的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真shuang啊!

“除了有些标点不恰当,写得不错呀!”我笑眯眯地看着刘老师。 “这么短,还行?”刘老师一脸惊讶,“至少应该写一页呀!” “文章长了就好吗?再说,这是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孩子呀!”看着刘老师似乎有些松动的脸,我乘胜追击“你看,题目是‘打球记’,不俗;打球这件事交代得清楚、明白;‘我高兴地不得了’‘满头大汗,衣服都湿透了’这些语言多形象!”我越说越兴奋,仿佛看到了那个满头大汗在打球的小男孩。

在我的力荐下,刘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能把自己的感受如实地表达出来,真不错!”看着刘老师把这篇文章划入了“良”的行

列,我也松了一口气。

【反思】

习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除了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外,更深层次的应该是什么呢?周一贯先生说:“作文是生命的独白和心灵的对话”“是人们表情达意、书面交际的工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它与人的心灵、情感有着最真实、朴素的联系”。由此可见,写作更是为了表达自我和与人交流。既如此,我手写我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表达清楚即可,何来字数论英雄?可是,现实是很多老师已经忘记了作文的初衷,习惯于拿着“立意要新颖,选材要积极,中心要突出”等一些“好作文”的框框去卡小学生的作文。更有甚者觉得作文最少要写“三百字”。结果,学生越写越干,牙膏越挤越少,以致最后,每到作文课,学生哀声叹气、愁眉苦脸,毫无表达畅快之感。究其原因,都是那些“用心良苦”的要求惹的祸。那些要求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看上去金光闪闪,实则束缚了孩子的心灵。难道孩子的习作不必引导吗?非也。著名作家林清玄在谈及孩子的教育时说了这样几句话:“对小孩子我是采取一个比较自由跟放任的态度,我觉得就好象种树一样。树刚开始长的时候,你就说要剪成一个样子,开始剪,剪好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树长不大。树要什么时候才能剪,一定要长大的时候才可以修剪。”我觉得这些话同样适用于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那么在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应该怎样做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降低起点,激发兴趣

在孩子的世界里,星星眨着眼睛,萤火虫提着小灯笼,一切都那么富有诗意。引导他们无拘无束地写下对世界万物的感受,本来是一件多么美的事情,可是我们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怎样立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这么多的要求,一股脑地涌来,本来就很幼稚的心灵,不懵了才怪呢?所以,在学生刚开始习作时,我采取散养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从不提出干巴巴的要求框住学生的思维。

比如,引导学生写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昨天晚上,我和小蟋蟀到月宫里玩了!”我神秘兮兮地对孩子们说。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老师,你骗人吧?”

“老师,你做梦了!”

„„

我笑而不答。胃口吊足了!好,大屏幕出示谜底:夜晚的花园里,小蟋蟀依偎在祖母的怀里静静地听故事,蟋蟀爸爸在优雅的弹琴,蟋蟀妈妈呢?噢,借着月光在欣赏今天刚买的裙子呢。忽然,一个亮闪闪的小家伙落在了玫瑰花瓣上,原来是小精灵叮叮咚来了!小蟋蟀一股脑儿从奶奶的怀里爬起来,和叮叮咚攀着树枝荡起了秋千。一荡,到了水星上,再一荡,来到了月宫里„„

“噢,原来是老师写的童话呀!”

“对,老师在童话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们有什么梦想,让我

们也去实现它。当然,出发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最想到什么地方去,最想变成什么,最想做什么事。把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是什么。”

“在大森林里,一颗紫色的露珠乘着风环游世界„„”

“野人岛上有一个红头发的小精灵,她到矮人国去玩„„”

“很奇妙吧,这就是写童话。怎么样,快写写自己的梦想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一下子,孩子们想象的大门被打开了,兴趣盎然地开始了自己的童话之旅。至于童话的幻想性、夸张性,学生能悟到多少是多少,我不加强调。

没有刻意的要求,学生乐写就足矣,哪怕写的是流水帐。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捆绑的手被放开了,习作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他们当然越来越愿意写了。至于写作技巧之类,我觉得那是以后的事,是在当孩子有了大量的写作尝试之后,才有可能提及的,早了,难免拔苗助长,吓倒了孩子。

二、蹲下身子,赏识童心

很多老师不愿批阅学生的作文,觉得那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的确,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反映他们的世界,无非是小伙伴闹别扭,过生日送礼物,养小狗、小兔„„如果我们用成人冷静的目光和理性的思考去读学生的文章,难免觉得幼稚、寡淡无味,很难找到可以共鸣的地方。但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因此,教师要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

光去欣赏学生的作文,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这样,我们就会读到意蕴生动的语言,就会发觉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却举足轻重。

蹲下身子,当我们读到”早晨,露珠妹妹从梦中醒来了,她眨眨眼睛,伸伸小腰,从绿色的小滑梯上溜了下来„„”会由衷地觉得:孩子,天生的诗人;蹲下身子,当我们读到“小乌龟笨笨,胆子似乎很小。水一有动静,它就沉到缸底,头缩进壳里,小小的尾巴紧紧地贴在壳的后面,一动也不动。等水里恢复平静,它才慢慢地把小脑袋探出来,用圆溜溜的眼睛看着四周,似乎在观察敌情,又过了一会儿,见还没动静,便又去玩耍了”会忍不住叹服孩子观察的细致,更感动于孩子的那份执着与认真。

三、利用讲评,放开表扬

对于习作刚起步的孩子,我觉得讲评的目的不仅是形式上的指导,更重要的应该是唤起学生对作文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因此,对于习作刚起步的学生交来的每一篇作文,我都会戴上放大镜寻找优点,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只要字写得好、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也都会得到肯定。然后我再利用讲评课把学生作文里闪光的语句、独到的观察和见解都收集起来,哪怕是三言两语,甚至文理不通的作文,也选择其可取之处,在班上富有表情地朗读,大加表扬。

内心的表达篇九
《重视内心对话,引导真实表达》

重视内心对话,引导真实表达

作者:黄权

来源:《新教师》2015年第06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引导、鼓励学生真实表达的语句多达十余处,低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中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等。习作内容上,只要是学生想表达的,都可写,基本不受约束;表达形式上,倡导的是自由创意的表达,基本不受限制;情感态度上,强调的是尊重与珍视学生的体验,赋予其充分的自由。这种要求看似容易实现,实则很难达到。小学生习作的性质是练笔。对小学生而言,当习作没有具体的要求与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是好,“自由创意”或许就成为一种负担;当对其进行具体指导时,其个性化的真实又不知不觉地被削弱了,日久天长,有的就会趋于同一。因此,如何指导小学生表达真实的自我是习作指导的一门艺术,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当下习作指导存在以下的偏颇。

1.命题形式传统,不够贴心。纵观小学生习作的命题,虽有内容的不同和梯度的变化,但毋庸置疑的是,课文中很多命题没有指向学生真实自然的生活图景。有的命题更是造成学生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直接原因。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阅读课中安排的3次小练笔分别是仿照课文句式夸夸祖国的建设者(保卫者)、想象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命题本身即让学生感觉距离遥远或索然无味,为了完成作业,只能写假话、空话、套话。

2.习作环境不佳,不够开心。人们写作时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的。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适合学生表达的环境创设,对小学生的习作过程往往会产生萌发、坚持、激励等多种心理反应。现实的学生习作中,更多的是命题之后的冥思苦想,学生专注的习作和真实的表达缺少适合的环境氛围。在规定时间和环境内完成一篇规定的习作对成年人都是一个考验,何况儿童!压力之下,难吐真言。

3.指导注重技巧,忽视内心。在写作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内容无外乎习作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条理是否清楚、选词用句是否恰当、是否表达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一直以来,我们或要求过高,或急于求成,总认为学生自己的成长不如告诉他怎么写来得快,习作前的指导注重技巧,尤其注重内容、条理方面的指导,忽视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4.评价有所缺失,缺少真心。现实中的习作讲评,往往集中于某几篇典型习作,或肯定,或修正,抑或如同写作中的指导一样,侧重于语句的修改、内容的充实等等,对学生是否写出真话、实话、心里话缺少必要的关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假话看似是可以被接受的,似乎“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是永恒的评价语。遇学生习作中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赞赏之余往往未想到引发全班学生的思考,评价的导向性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写作缺少真心。 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

怎样才能使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从问题的发端看,这是教师应实施的行为,而“开门的锁眼”却在学生本身。小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发育的人。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进行指导,方能开启心灵之门。

1.学生习作要写“有意思的”。“要写„有意义的‟,更要写„有意思的‟。”这是作家曹文轩指点中学生写作时的一个观点。对于小学生习作而言,“有意思”更显重要。题目有意思、内容有意思、过程有意思,学生的表达也就有了“有意思”的基础。相比于《校园一角》,《花坛里的蚯蚓》或许更有意思,它能引发孩子探索、观察,每个人写成的文章都会有自己的发现,那就是真话、实话、心里话。

2.让学生有可以信赖的说话对象。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应有娴熟的教学技能外,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沟通技巧也很重要。如果具备了这些,学生就容易拥有安全的表达环境。当学生面对一个他信赖的说话对象时,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其所表达的一定是真实的。

3.小学生应该说小学生的话。儿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对自己的想法如何取决于他们的认知的发展,也取决于他们的社会经历,尤其是他人的期望和态度。”(《儿童心理学》[英]鲁道夫·谢弗著)。坚守儿童本位的写作理念是不少教师的共识,尊重儿童是这一理念的重要支撑。无论是任何类型的习作,无论是任何阶段的引导,都应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表达,保护其率真的言说态度,肯定其言语中的闪光点。儿童的语言,或许幼稚,或许平白,但远比成人化、模式化的“优美语言”来得有价值。

创意指导的几个点

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感性成分是居多的,这一点在习作教学中会更典型一些。一群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学生背后,一定有一位充满创意的语文教师。

1.习作内容实一点。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学生涯中曾罗列出这样一些适合孩子写作的内容:小麦怎样抽穗、荞麦开花、日出、果园秋景、空中飘雪……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生活图景,谁都喜欢了解。他启发我们,选择设计习作内容要努力让学生有兴趣。即使是当今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蚕宝宝怎样长大、雨后蚯蚓、树下的蚂蚁窝、街道两边的芒果树的变与不变……一样是学生可见可感、可诱发兴趣的。语文教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转化写作的内容。高年级学生都写过《童年趣事》,但很多习作却“趣”味难寻。一位有心的教师或许就不会拘泥于这样一个命题方式或内容,而以《童年的玩具》让学生人人都有话说、个个都说真话。

2.捕捉细节巧一点。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指导小学生写作文的方法堪称一绝。据其记载,写作时,他曾带学生到古墓旁苍松下静坐,观察四周形势景色。依据实际,写下、陈述、讨论、修改。学生对“林间风声”多未注意,先生即予以点拨,问: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学生写

后再讨论修改,时间竟达半日。这样的写作情境处处真实,人人都在体验之中,指导过程切中要害,他的学生们都“以作文课为一大乐事”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固然无法经常采用生活作文这一方法,但在指导过程中融入活动,运用体验、表演、讲述、观察等方法,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对其真实的表达是有促进作用的。故事可以虚构,细节却很难虚构。从中年级的观察习作到高年级的纪实习作,如有细节描写,定是一篇文章的亮点。这是其真实表达的体现,因为细节往往是独一无二的。教师需要一定的判断力、洞察力和应对技巧,依年龄特征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中年级侧重于观察静态的、慢的,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变化过程;高年级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或回忆事物(事件)中的细节,它甚至可以是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的一种发挥。

3.迁移发现用一点。教材中对领悟表达能力的引导涉及诸多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精彩的语言材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体会,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商量一下”“和同学分享”“说说你的看法”“你来评一评”会让学生的真实表达有一个很好的交际平台。当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时,其书面自主表达的欲望也必然被点燃。除了书本,许多影像、视频、音频资料都可以触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当学生观看电影《微观世界》时,一定充满浓厚的兴趣,他的发现、他的表达还会照本宣科么?不同学科、各种方法均可迁移至习作课堂,为引导学生写真、写实服务。

4.科学反思多一点。学生是否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读其习作即知;教师指导是否有效,分析其学生习作亦可知。下面是一位女生《抠鼻屎》习作片段:平时,我最爱做的小动作就是——抠鼻屎!我上课时抠,做作业时抠,在睡觉时也抠。有时鼻孔一边干,一边湿,我就先抠湿的再抠干的。有人说抠鼻屎会聪明,我不大相信,可是我就是很喜欢抠!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不是用小拇指抠,而是用食指抠!呸呸呸!想想就觉得好恶心!读完片段,此文的表达是真是假一目了然。一个女生在习作中写这样的一件糗事,说明她的话语环境是安全的。独特的细节、独特的感受,文章也就成了独一无二的,这是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一个范例。我们在评价这个例子的同时,还特别应该注意到,这样类型的文章或语段在班级中有多少,此次习作班级学生的表达有何特点、有何变化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图表统计、句式摘录等方式对本次习作进行量化分析,以期对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言语表达的个体性、细节描写的独特性、内心感受的唯一性了然于胸。如果说课堂上的习作分析是对学生及时的肯定与帮助,那么课后,教师对全班学生科学的定期的记录分析将有助于自身习作指导的扎实改进。

5.教师经常写一点。光说不练假把式。很难想象,一个不爱阅读、不会写作的教师,他对学生习作能有多大帮助,十有八九是照本宣科,不痛不痒地走完教学流程,学生个性化习作将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点。故语文教师应该爱上阅读、爱上写作,“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手上有一支会写作的笔,学生手上的那支笔也不会太差。当他们互动写作、融洽交流时,学生文笔的真实性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那个时候,“文思泉涌,文为心声”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

内心的表达篇十
《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

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

——孩子行为塑造的原动力

导读:

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以及技巧的缺乏,让父母在面对孩子感情受挫需要倾诉时,要么简单拒绝、厉声指责,要么置之不理,敷衍了事。殊不知,在缺乏对孩子内心感受加以理解和接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将来要么是一个缺乏生气、毫无创造力以及心理病态的“闷葫芦”,要么是一个脾气暴躁、粘火就着、毫无顾忌的“暴君”。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着健康心理的孩子,因为那是未来学业和事业成就的基础。事实上,如果我们家长有足够好的心态和应对技巧,处理好孩子内心感受的表达,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一个人应当能够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内心的感受,并能同时读懂别人的感受,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人的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均来自自己的良好心态,而良好心态则来自于内心情感的良好体验。在孩子的家庭教养中,重要的是—— 家长一定要慢慢培养孩子能够清楚的识别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并在适当时候将这些感受自如的表达出来。这是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也是学习在长大成人之后,保持情感平衡的第一步。

教养孩子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孩子对别人敏感,在意别人。然而,为了了解别人,孩子有首先要对自己敏感,在意自己。 孩子必须能够清楚的识别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并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感受自如的表达出来。这是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也是学习在长大成人之后,保持情感平衡的第一步。

把感受表达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在孩子受到情感伤痛后,每一次都可以随意的发作,而是指他应该在表达感受和把感受埋在心里这两者之间,实现一种和谐的平衡。最终,

他应该能在必要的时候,把自己的感受掩盖起来,但又不能

盖的太紧,盖得太紧的话,会让他即使是在“安全”的环境中,也无法把那个盖子揭开——比如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举例来说,发疯似地狂跑,以宣泄内心压抑的感受),或者与值得信赖的朋友在一起,能够控制情感表达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不会控制自己情感的孩子是令人讨厌的顽童,而一个从来不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则平淡乏味。对情感过多的控制或过分夸张的表露,这两种做法都会给成年后的生活带来问题。 无论是对孩子、对父母还是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说,把感受埋藏在心里都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希望孩子别把情感表达出来,那实际上就是告诉孩子,他的感受让你感到害怕。或者等于告诉他,你根本不在意他的感受。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定,伴随着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及其交替变化

而产生的各种感受是没有任何价值,那么他自己也就分文不

值。如果这种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的话,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抑制自己的情感。最终,孩子就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困难重重。生活中遇

到的真实情景时,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只要求孩子听话,不希望听到任何申辩和理由陈述。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最终可能有两种极端情况产生:要么孩子一直活在压抑之中,要么是反抗到底,越发不可收拾。两种情况均属于心理不健康。有些父母即使关注孩子的情感表达,却也更多的采用压制的办法,实际上这也等于对孩子的情感做出了不满的回应——“我不想再听你唠叨那条死鱼。死就死了吧,真烦人。”或者更糟糕:“你再嚷嚷,我打你!”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做出的这种反应,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把他变成了一个不会表达情感的、麻木的人。而对孩子情感反应迟钝的父母,可能会责备孩子,进一步压制孩子的情感|-比如,“我告诉过你不要给鱼喂的太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了负

疚和伤害,而且不敢表露出来,或者导致孩子大发脾气。

对于那些自己从小在对情感反应迟钝的环境中长大的

父母来说,要改变这种对孩子情感表达的反应方式,是

一项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

下面,让我们来描绘一下当孩子能自由的表达自己

感受,而且父母有接受她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

来看这么一个例子:“爸爸,奶奶送给我做生日礼物的

项链坏掉了。”爸爸马上停下手头的工作去关注孩子,注视着她的眼睛,用臂膀搂住她的肩头,对她说:“我很难过。那是奶奶送给你的,真是一条很有纪念意义的项链。”他的话及其身体语言都向孩子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和你一样难过,你的感受爸爸非常理解。你在爸爸的心目中很重要。”爸爸的这种反应让孩子的情绪放松了下来,使她能够向他倾诉更多的感受,并通过请速来解除心里的不愉快。这样,还自己不会畏畏缩缩的不敢吐露自己的心声,也不会勃然大怒,而是找到了一条途径来表达内心的悲伤。孩子的情感表达实际上是他内心

要培养出善于表达情感的孩子,对于小时候就不被允许表达情感的父母来说,是一种相当大的挑战。而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去接受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进行依附性教育

一个能表达自己需求的婴儿,往往会成长为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孩子。这就是我们十分强调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作出回应的原因。1个月大的孩子,通过啼哭来表达他对事物和希望大人抱的需求父母获得了孩子发出的这些信号,敏感的作出回应。于是,孩子就懂得了他自己内心的这些欲望是有意义的。他的啼哭带来了让他感到欣慰的回应。他把自己的需求表的出来,从而产生了好的结果。通过接收和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父母就能够对孩子的自我表达做出判断。如果你能够通过识别孩子啼哭之前发出的微妙信号,来预测它的需求的话,你的孩子就能学会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很少会用哭的办法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就会让人感到有他在身边真是一种乐趣。同时能确保父母继续对他的需求作出回应。这样,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婴儿,就将成长为能够明确的判断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把他们表达出来的孩子。

与父母关系疏远的婴儿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如果一个孩子的生活被安排了严格的时间表,哭闹的时候大人根本不去理他,他的父母并无恶意,只是受到了“别把孩子宠坏了”的建议的毒害,那么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认为照料他的外部世界对他的需求是不敏感的,于是他就学会了不再提出要求。这样,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学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将感受埋藏在心里。他既不想去弄清楚内心的情感到底是什么,也不想把它表达出来。从表面上看,这个孩子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他不会让任何人感到讨厌。他让自己去适应死板的时间安排,夜里好好睡觉,有他在身边,大人也不会感到任何的不便。这样的“乖”孩子看起来好

像是“非常有教养”,实际上很有可能会成长为一个消极内心愤怒而压抑的成年人。另一些与父母感情疏远的婴儿,在得不到回应时会拼命的哭闹,会变得十分令人讨厌,而且总是怒气冲冲。这种孩子会变成很难管教的孩子。他们会把这样的情感带入成年期,就像“乖”孩子一样,长大后很可能心理问题多多(这种“乖”孩子、“讨厌的”孩子性情平和、安乐的孩子或难带的孩子还是有所区别的)。

☆应该在孩子学走步时对情感的表达加以鼓励

善于表达情感的婴儿和敏感的作出回应的父母,能够把一个双赢的组合带入孩子的学步期。由于在第一年中,孩子发出的暗示得到了倾听和理解,到了学步期他就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学会了表达自己需求的婴儿,会成长为关心自己情感的学步期孩子。一些妈妈告诉我们:“我的孩子还不怎么会说话,这让我要很费神的去弄懂他的意思。”我们建议他们去观察孩子的眼睛。妈妈要很善于阅读学步期孩子的眼睛。当她不能确定孩子在对她说些什么的时候,,他能够从孩子的眼神表达中找到线索。处在学步期的孩子,已经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对你讲些什么,而且他的眼睛常常是比她的舌头更善于表达。当你的孩子在“表露心灵”时,你应该全神贯注的观察他的眼睛,这会帮助你在突然间无处他那些“嘟嘟囔囔”的意思。 ☆要做到和蔼可亲

学步期的孩子人虽小,却有着许多需求,而他们表达这些需求的能力又十分有限,所以你应该帮助他们。在孩子与你说话的时候,你应该俯下身子,眼睛处在于他的眼睛差不多的高度。即使是你不明把他想要说什么,也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听他说。你要对孩子做出一些身体语言的暗示(点点头、目光接触、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让他知道你想要弄明白他的想法。如果你一时不能停下手头的工作来和孩子交流,你至少应该跟他讲讲话,或用声音来和他沟通。他还没有足够成熟,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时候你的需求比他更为紧迫,但是听到你和他交谈(比如:“告诉妈妈,你要什么„„”),会有助于他感到你在关心她。

☆避免孩子把情感埋在心里

当孩子对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作出反应(有时我们认为是“反应过度”)时,他们的愤怒往往会越来越剧烈。孩子大多都是这个样子。那些事情虽“小”,但对他们来说却非常重要。千万不要让孩子把情感埋藏在心里。在孩子烦恼的时候,要给他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自己。你应该拒绝自己内心的那种消除孩子怒气、批评孩子、和孩子讲道理的想法(这是我们中国父母最喜欢使用的方式)。因为你的孩子还没有能够接受你这些做法的悟性。有时候,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恰好冒犯了父母,父母们会本能对孩子情感表达进行压制。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父母,像孩子传达了父母不接受他情感的信息,使孩子沉默起来。这就造成了“双输”的局面:孩子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能力,而你自己成了一个不接纳孩子的父母。孩子从此慢慢学会了不再向你敞开心扉。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越拉越远了。到了青春期,亲子之间关系就变成形同陌路。

对于把情感埋在心里的孩子,你别去这样批评他:

■ “别哭了,有那么厉害吗?”

■ “你没事儿也来烦我,啊?”

■ “你只是个小孩儿。”

■ “多大点儿的事,让你这么大惊小怪的。”

■ “你根本不需要创可贴。”

■ “别再来烦我。”

■ “你不可能冷!”(“这么一会儿就饿了?”)

你应该是这帮助你的孩子去弄清楚他自己的情感到底是什么:

■ “儿子,你不是坏孩子。”

■ “哪件事让你生气了?”

■ “噢,那一定伤着你了。”

■ “那让你很伤心吗?”

■ “真是好幸福啊!”

■ “那真的让你很伤心。是吗?”

■ “膝盖擦伤了,一定很痛。”

■ “我敢打赌,你感觉不错。”

过了6岁以后,孩子能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来保持家庭的和谐。如果你7岁的孩子满怀憎恨的瞪着你,看起来一心想要调皮捣蛋,而且拒绝你主动与他进行的交流。这时,你可以平静的要求他回到自己的房间,以免他那“令人讨厌的”情绪影响你们之间的融洽。 ☆与孩子情感相共鸣

父母要能够善于使自己的情感和孩子相共鸣。我们并不能僵化的用自己承认的思想来考虑问题,而是马上就用孩子的眼光来进行思考。这就首先在情感上和孩子的情感状态相一致。如果孩子的情感表明他的事情需要马上被关注,那么我们对他的同情也会达到十万火急的程度。我们可以运用世界上最古老的协商技巧:首先,满足对方提出的要求,然后再引导他们来满足你的想法。父母可以开始逐渐减轻孩子焦虑的表情,这能够帮助孩子放松下来,。慢慢的认识到“这点小事”对他来说并不是世界末日。他会意识到,如果“他的问题”在妈妈眼里不是大不了的事的话,那么他自己也不值得把精力花在它上面,他会重新去玩他的游戏。

☆做一个心灵相通的倾听者

如果遇到了难题,在解决之前,孩子和成年人通常都需要表达出否定的情感。我们来观察一下谈判桌上的高手。他们一开始总是试图去了解对方的观点,而不是急于做出判断。下一步,在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之前,他们会引到对方把所有的观点都摆出来。父母也应该采用类似的策略,来帮助孩子处理他的情感。要给他机会去陈述他的全部想法,用心的听他讲,并与他产生情感共鸣。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给他提出建议或解决办法。如果当孩子在陈述他的观点的时候,你在忙着构思自己的对策,他会看的出来你在干什么,他知道你不会接受他的观点,也不会很好的帮他。懂得什么时候该开口就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口不言,这有助于你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一个优秀的管教者。

☆不要充当外行的专家

如果你刚刚听完心理学讲座,或者刚参加了最近的教养孩子的培训,然后装得很有经验去问孩子:“对那件事你的感觉怎么样?”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尤其是10多岁的孩子,能够察觉出你根本不在行。他们很肯能会讨厌你把一些外行的方法用在他们身上。最好的情况是,他们坑能感到很尴尬;而最坏的情况是他们被激怒了。你应该采用你自己的个性化方法

每个孩子都需要懂得如何请求别人的帮助。寻求别人的帮助,不仅对学习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一种提供帮助着拉近距离的方式。

你应该请求孩子帮你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向他解释即便是你也需要帮助,从而为孩子做出寻求帮助的榜样。孩子向别人提供帮助,能使他感到自己被别人所需要,因此自己很有价值,在他的内心培植了家庭成员间应该相互帮助的信念。

得到了父母愉快帮助的孩子会比较回去寻求其他成年人的帮助,比如老师、教练以及他们生活中的其它大人。

“我的伤要紧吗?”一些时候,你应该等待孩子主动来要求你帮助。许多时候当我们看见孩子“啪”的一声摔倒,我们紧张的眼泪都要掉出来了。但是孩子自己会爬起来,然后偷偷的朝我们瞄一眼。如果我们当时看上去十分担心,并且心里火燎的马上冲过去的话,孩子就会从我们这里得到心理暗示,于是他的意志一下子就崩溃了。而如果我们平静的待在一边

的话,孩子就常常会不在乎那点小小的疼痛,继续玩下去。

来了解孩子的情感。如果你确实要采用书上,或其他外部资源中的各种技巧也应该循序渐进的慢慢展开,要是这些技巧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使用你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方式。当今社会,家长会通过阅读,得到许多教养孩子的技能技巧,但书本上的东西,无法成为你教养孩子的灵丹妙药。因为事实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每一对父母,都是独特的,全部加在一起的组合,全世界也很难碰到完全一样的状况和情形。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你自己的感觉更可靠,而不是拿书上的知识生搬硬套。那样,会适得其反。

孩子处理恐惧等情感的最理想方式是与父母交谈。然而实际的观察表明,孩子在被问到“你感觉怎样?”时,往往会缄默不语。他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给某个中间对象,比如一个木偶或一个喜欢的洋娃娃。你可以自己拿一个木偶,把另一个给你的孩子。你手里拿着的木偶问孩子木偶他在想些什么,通常情况下孩子会通过她的情感来说出自己的情感。如果你的孩子担心你会对他的情感作出批评的话,这种替身对他来说就不会具有多少威胁。 ☆避免掩饰情感

肤浅的人往往由于羞怯而逃避深厚的情感关系。如果你有福气生了一个重情感的孩子,而你对他总是做出淡淡的回应,你们之间很可能就会拉开距离。请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有一天林林最爱的玩具熊在幼儿园里弄丢了。这个玩具熊从他出生6个月就开始伴随他,他难过的心都碎了。他走过来,想告诉爸爸这件事。爸爸当时正忙着。他本应该首先关注林林的感受,其次是玩具熊丢了,最后才考虑给他添的麻烦。可是父亲没能这么做,而是蹩脚的搪塞孩子说:“我再给你买一只。”这其实是一种掩饰,是面对厚重情感的一种拒绝。父亲并没有去关心林林心里的悲伤,而是做了一个经济上的补偿,就好像有了一支新玩具熊就会管用似的。爸爸的这种掩饰,不仅鼓励了孩子去隐藏自己的感受,而且还为林林示范了一种浅薄的态度:我们生活在一个用完即丢、一次性的社会当中,破碎的情感可以通过重新买新的东西来很快的治愈。林林的悲伤实际上带有负疚感,因为小熊丢了会没有人想林林那样“照顾它”,睡觉时也没有人在和它说悄悄话了。要帮助琳琳消除这些沉重的负疚感,就必须仔细的去倾听他的诉说,而且要设身处地的想孩子提出一些忠告。 ☆在向孩子解释之前首先体会他的感受 设身处地的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你在一孩子的表现之一。而对孩子在意正是依附性养育的核心内容。要真正的体会孩子的情感,你就必须进入孩子的心灵,从他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努力去感受他的情感。逻辑反应永远代替不了对别人情感的共鸣。孩子是不讲逻辑的。你可以对孩子说,房间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怪物。但是只要孩子实实在在的感到害怕,那么逻辑解释根本就是徒劳无益的。你首先应该面对的是孩子的感受,要鼓励孩子相信你,然后再来运用你具有逻辑性的、成熟的智慧。这种方法无论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还是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都是十分有用的。在你能够与孩子进行真正的沟通之前,他们首先必须相信你确实了解(尽管无需赞同)他们的观点。对于10岁刚出头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意识到父母不理解他的想法更烦恼的了。你可以尝试采用下面的方法,来做一个设身处地为孩子照相的倾听者。

◇ 要承认孩子的情感(不要这么说:“你压根不必害怕那条大狗,”而应该说:“那条狗真

的很大,很吓人的,它汪汪叫,有没有把你吓得跳起来?”)

◇ 在脸上应该表现出和孩子心怀同感的表情。

◇ 心怀同感的倾听孩子向你诉说自己的情感(但如果他大声尖叫、乱踢乱咬或者责怪别人,

就不要这样做。)

◇ 诱导孩子去解释为什么他会有那样的感受。

进入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这种能力是十分有用的教养手段。他开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suanjileikaoshi/91911.html